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普外护理论文8篇

时间:2023-03-16 15:50:2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普外护理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普外护理论文

篇1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5月~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82例普外科患者作为主要观察对象。以护理方法的不同为依据将82例患者分为对照组(n=41)及实验组(n=41),常规组患者中男25例,女16例,年龄21~82岁,平均年龄(51.5±11.2)岁,该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中男22例,女19例,年龄22~85岁,平均年龄(53.5±14.5)岁,该组患者采取整体护理的方法进行护理。两组患者在实施性别及其年龄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主要护理方法

常规组采用抗感染、严密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及生命体征改善情况等常规护理措施进行护理,实验组采用整体护理措施,具体如下。

(1)心理护理。相关护理人员积极、主动的与患者进行沟通,并尽量满足患者的需要;在疾病治疗的过程中,患者由于对疾病缺乏正确的认识而容易出现焦躁、紧张以及恐惧的心理,因此护理人员要积极和患者进行沟通交流,有效的解决患者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对其进行安慰,以缓解患者紧张、恐惧以及焦虑的情绪,从而使其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

(2)加强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应及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对各种注意事项、疾病知识以及日常生活应注意的问题进行认真、详细的讲解,以加深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及了解。

(3)术中护理。护理人员充分准备好手术要用的物品,手术时要密切配合医生,并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的观察;对术中运用到的各种器械进行熟练的操作,并做好手术器械的配合工作;术后要认真清点相关手术设备,以确保其无遗漏现象的出现。

(4)术后护理。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的监测,在患者回到病房之后告知相应的注意事项;对患者的病情给予密切的观察,以便及时掌握患者的情况;叮嘱患者遵医嘱服药;对处于康复期的患者给予鼓励,并进行针对性的康复指导,以使患者积极主动的配合医生的康复治疗。

1.3评定标准

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及生命体征显著改善,无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及生命体征有所改善,有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及生命体征无任何改善,甚至加重,并发症及不良反应比较严重。

1.4主要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及其统计学的研究分析,一般资料用“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进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研究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后的护理效果对照

经护理以后,常规组护理的有效率为97.56%,实验组护理的有效率为82.93%,实验组的护理有效率明显比常规组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经护理之后,实验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9.89%,常规组为25.47%,实验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比常规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护理的满意情况比较分析

经护理之后,实验组护理的满意率高达100%,显著高于常规组患者护理的满意率82.9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篇2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6~12月普通外科病房实施手术的患者50例,年龄最大82岁,最小28岁,平均年龄52.3岁,男38例,女12例。患病的情况大致可分为:胃癌16例,直肠癌12例,急性胰腺炎2例,结肠癌12例,胆道结石8例。实验过程中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比组,每组25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疾病类型等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比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对患者进行护理,实验组则选择对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方案的基础上再采用循证护理模式。具体如下。

1.2.1提出循证问题

结合临床上普外科患者术后护理过程中常见的护理问题,如患者术后饮食情况、术后并发症、伤口疼痛、健康教育及患者心理状态等,提出实验中需要循证的问题。

1.2.2寻找循证实证

依据所提出的术后并发症、伤口疼痛及术后饮食等问题,查阅有关的文献和资料,结合文献资料对所需要循证的问题进行分析对比,依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有效的术后护理方案。

1.2.3实施护理循证

按照所制定的循证护理方案的实施步骤对患者进行护理,从而达到缓解患者恐惧焦虑心理、减少患者术后疼痛、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的风险等目的。

1.2.3.1合理饮食护理

一般患者手术后,胃肠消化功能较弱,因此应根据医嘱给予合理的饮食护理,禁食结束后根据医嘱给予高热量、高蛋白、清淡易消化流质、半流质饮食等。

1.2.3.2适当的心理辅导

术前患者会对即将实施的手术产生恐惧和焦虑的情绪,术后又会因为疼痛而情绪焦躁。所以护理工作人员在护理方案实施过程中应尝试与患者多进行交流,耐心引导安慰,以缓解患者不良的情绪。

1.2.3.3正确的药物治疗

对于无痛及微痛患者可以不给予或遵医嘱给予适当止痛药物,对于其他不同程度疼痛的患者,遵照医嘱及疼痛程度合理给予患者疼痛药物治疗,以缓解疼痛给患者带去的痛苦与不良情绪。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术后疼痛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疼痛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两组患者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

对比组4例术后出现伤口感染,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6%,实验组则未出现术后并发症,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在此次实验研究中,实验组应用循证护理模式对患者进行护理,对比组则是采用普通常规的护理方式。在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后,实验组在有效缓解患者术后疼痛、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几率、提高护理服务质量等方面明显优于对比组;并且在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方面,实验组患者对护理满意程度也同样高于对比组(P<0.05),可以说明采用循证护理模式能够有效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和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4结语

篇3

1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住院及出院时间进行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护理后的满意情况及意外发生状况,作对比分析。患者满意度以该院自制调查问卷为依据,满分100分,70分以上为满意,50~70分为一般,50分以下为不满意。统计方法将研究所得数据录入SPSS19.0软件中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用χ2检验。

2结果

经调查,观察组患者满意率为94.55%,对照组患者满意率为78.18%,观察组满意度相对对照组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护理中,观察组共发生3例意外事件,发生率为5.45%,对照组共发生11例意外事件,发生率为20.00%,观察组相比于对照组意外发生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篇4

1.1一般资料

本文以本院普外科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择期行胃、肠或肝胆手术(腹外疝和阑尾炎)的9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9例。其中对照组男28例,女21例,年龄11~82岁,平均年龄(46.2±11.9)岁;观察组男26例,女23例,年龄9~80岁,平均年龄(45.7±11.2)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普外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分析影响普外科护理安全因素的基础上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安全管理,具体方法如下:①增强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提高其业务水平和职业素养。建立并完善护理质量检查及考核制度,积极查找和分析普外科护理安全方面存在或潜在的问题,制定针对性的预防及控制措施。规范护理流程,通过组织学习或培训等方式增强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使其逐步掌握护理操作技能,积累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②合理配置和利用护理人力资源。护理管理人员应根据普外科护理工作量的变化情况,动态安排护理人力资源,避免护士超负荷工作,提高其护理质量,使其保持良好的精神及心理状态。③提供人性化服务。制定人性化的护理服务措施是建立和谐护患关系、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的重要途径,护理人员应本着“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宗旨,做到尊重和理解患者,努力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同时,在护理工作中要积极与患者进行交流,增进相互之间的理解和信任,消除误会,减少冲突,避免发生护理纠纷。④建立并完善交接班制度。重点做好治疗和护理等环节的交接,规范护理交接班,努力做到“三清”,明确下一班需重点观察和护理的内容。

1.3疗效评价标准

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对患者经护理后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估,评分>14分表示存在焦虑,评分7~14分表示可能存在焦虑,评分<6分表示无焦虑。在患者出院时采用本院自制的满意度调查表对普外科护理安全管理、护理服务态度、服务质量等进行调查,分为满意与不满意2项,问卷有效回收率100%。统计两组患者在护理服务中出现的护理安全事故。1.4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8.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护理事故发生率比较

经护理后,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和护理事故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经护理后的心理健康状况

观察组HAMA评分>14分的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评分<6分的患者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篇5

1.1研究对象

采用方便抽样,选取福建某医学高等院校护理学专业正在进行普外科护理综合实验学习的287名四年制本科3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其中男生44名,女生243名;年龄21~22岁。

1.2情境模拟教学

1.2.1设计理念与思路

针对本科生动手兴趣浓厚、擅长形象思维的特点,将理论与临床实际相结合,采用多功能示教室(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室)、模拟病房等同步教学,利用预先设置的临床案例及场景,实现理论与实训教学一体化,培养学生病情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临床实践等综合能力。

1.2.2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采取单项练习、自制器具-情境模拟、学生讨论-情境模拟和综合模拟人SimMan高端模拟系统—综合情境模拟训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任课教师按照教学大纲制订情境教学病例,每个病例均包括课程中涉及的重点知识(包括普外科术前、术后常见的护理原则)和普外科常见技能,并将模拟病例设定在模拟系统上。然后,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8~9名,每组学生共同完成一个情境病例的模拟操作。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引导各组学生对模拟情境所展现的疾病进行护理操作,并于操作结束后进行总结和点评,点评内容包括技术操作能力、发现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护患沟通能力、医护配合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等。其中,引流管护理是术后护理的重点内容,根据普外科的常见手术部位在模拟人相应部位应用硅胶引流管及拉链模拟术后引流管及切口,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对临床实际问题的理解和记忆。

1.2.3教学设备

综合情境模拟主要设备为SimMan高端模拟系统,并配置相应的实训室及辅助设备。实训室由模拟重症监护病房、控制室、多媒体教学设备和监控系统组成。利用透视玻璃隔开监控区和操作区,配备等离子液晶显示器,并与多媒体教学设备相连接。能模拟创伤、休克、心律失常等复杂的临床状况,配合声音和画面的刺激,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1.3效果评价

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学生对该教学方法及效果的评价。基于沈江华等编制的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表,从中选出实验课教学评价部分,共16个条目,包括教师教学方法(6条)、课程设置(5条)、教学效果(3条)、综合评价(2条)4个维度。每个条目采用1~4级评分,不满意=1,基本不满意=2,基本满意=3,满意=4,总分64分,分数越高,表示对该教学方法评价越高。以总分的80%和60%为界划分为3个水平,≥51分为高,≥38分且<51分为中等,<38分为低。请5名护理教育专家对问卷内容进行评价,内容效度指数(CVI)为0.94;选择60名学生进行预调查,测得Cron-bach'sα系数为0.87;抽取30名学生在1周后进行重测,重测信度为0.93。同时,设定2个半开放式问题,分别是“你认为目前实验课授课过程存在哪些问题”“你认为教师应怎样改进教学”。由研究者本人采用统一指导语向学生说明调查目的,以无记名方式填写问卷。填写完后当场回收并检查有无遗漏。共发放问卷287份,回收有效问卷287份,有效回收率100%。

2结果

学生对普外科护理综合实验情境模拟教学评价总分为(57.94±0.29)分,评价水平为高者250名(87.1%),中等37名(12.9%)。各维度得分如下:教学方法(3.70±0.33)分,课程设置(3.57±0.45)分,教学效果(3.66±0.46)分,综合测评(3.58±0.66)分。其中,得分最高的前3个条目是对本实验目前教学形式的评价、培养学生临床实践应用能力、启发思维和锻炼能力,分别为(3.85±0.38)分、(3.73±0.48)分和(3.70±0.50)分。对于“你认为目前实验课授课过程存在哪些问题”,180名(62.7%)学生选择“学生动手参与机会过少”;对于“你认为教师应怎样改进教学”,237名(82.6%)学生选择“应进一步联系临床实际”。

3讨论

3.1学生对普外科护理综合实验情境模拟教学基本认可

本研究显示,护理本科生对普外科护理综合实验情境模拟教学的总体评价及各维度评价均处于较高水平,其中对教学方法维度的评价得分最高,显示学生对情境模拟教学满意度较高,教学效果良好。情境模拟教学在传授护理技能的同时,更加突出以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教学,重视对学生职业情感、临床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加之综合实验教学内容能够结合临床实际案例,弥补了技能型实验过分强调单一技能操作,而忽略患者其他问题及学生学习需求的缺陷,有效缩小理论与临床实践的差距,并在实践过程中充分锻炼学生的临床思维、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使学生减少了对临床工作的陌生感,初步了解护理工作流程,因此得到学生较高评价,为将该教学方法在高校护理实践教学中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各条目来看,学生对普外科护理综合实验情境模拟教学形式较为满意,认为该教学形式有助于锻炼及培养临床实践应用能力,并能在学习过程中启发思维。情境模拟教学法的特点是创造逼真的模拟情境,且在综合实验中学生必须将所学知识迁移到模拟情境中,同时锻炼各种技能操作能力、应用能力、沟通能力,并强调团队协作,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并使学生体验到护士的角色、作用、处境、工作要领,提高学生对实际问题的预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从开放式问题了解到,学生认为动手参与机会过少,希望教学过程中能进一步理论联系实际,该结果一方面显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较强的参与愿望,并希望教学内容能进一步与临床实际贴近;同时,反映了情境教学的不足之处在于模拟环境中的情况与实际情况仍存在一定差距,而学生认为动手参与机会过少的原因在于在本次教学实践过程中,每组学生有8~9名,人数偏多,造成个别学生无法真正参与实际操作。

3.2建议

3.2.1推广教学方法

目前,情境模拟教学法已被越来越多的护理高校所采纳,并应用到护理综合实践中,受到学生及教师的广泛好评,成为未来护理实践教学发展的方向。综合实验情境模拟训练不是呆板的单一技能的护理操作练习,而是在训练中设计了复杂的病情变化,使学生经历了全面的病情观察,并可对病情进行初步判断,见识工作中的各种意外,掌握处理问题的不同方法,也锻炼了心理素质,克服了单纯学习书本理论知识的刻板和与实际脱离的缺点,从而提高学生的临床综合应用能力。此外,学生在模拟情境中允许犯错,不会对“患者”造成伤害,并可在教师指导和重复实践中使操作技能及临床思维能力得以不断提高。因此,该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应用在普外科护理实践学习中,还可推广到外科护理学其他领域,以及妇产科护理、急救护理、健康评估等对操作实践要求较高的课程中。

3.2.2改进教学设备

尽管情境模拟使学生在所设置的具体生动的模拟情境中学习,但仍然与实际临床场景有一定距离。因此,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各护理高校应进一步建设情境模拟实训室,并引进高仿真模拟训练设备,如智能化无线综合模拟人,使模拟人及模拟实验室环境与临床实际高度接近,创造更加逼真的临床场景,使高校护理教学能进一步顺应当今医学教育的发展趋势,让学生在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后能迅速适应临床实际工作场景,将理论知识更好地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并弥补临床实习和见习中的不足。

3.2.3优化教学过程

篇6

论文摘要:结合国际护理教育的发展趋势,从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方面探讨了如何进行我国涉外护理专业的课程改革,以实现与国际接轨,充分体现涉外护理的特色,培养具有较强适应国际、国内竞争力的社会需要的护理人才  

随着发达国家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对医疗、保健和社区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各类医护人员和社区卫生保健人员的严重短缺已成为发达国家的共同问题。据统计,欧美等国家每年缺护士20万名,需从第三世界国家引进约10万名注册护士。如何抓住机遇,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的优势,积极开拓护理服务领域的国内外劳动市场,培养具有国际资格的涉外护理人才,是目前涉外护理专业面临的首要任务。但与国外护理教育相比,目前我们在护理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方法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有必要借鉴国外护理教育经验,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加快我国涉外护理教育课程改革。

1 国际护理教育的发展趋势

1.1 国际护理教育理念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外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健康观念的更新,护理学已经成为“以人为中心”的专业,护理教育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护理观念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人的健康为中心”方向转变,护理模式也已从疾病护理模式向整体护理模式转变。[1]

1.2 国际护理教育的课程设置

随着护理观念的更新和护理模式的改变,国外护理教育的课程设置也作了相应调整,以使其科学、全面,更适应社会的需要。国际护理教育遵循的原则是保证为学生提供三个方面的护理教育:其一,传授有关促进健康、预防疾病的关键知识;其二,培养学生沟通交流、解决问题、评判性思维等核心能力;其三,使学生熟练掌握护理专业技能。[2]其课程设置具体有以下几个特点:①注重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的相互渗透、有机结合,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目的性。以澳大利亚为例,其护理专业课程占82%,理论学时与临床实习学时的比为1∶1。护理专业课程中,理论知识占43%,临床见习和实习占57%。[3]而在美国,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重为1∶3;②国外护理教育的课程体系打破了原有的学科体系,向以人的生命周期为核心的课程模式转变。护理课程将按人的生命发展过程设置为诸如孕产期护理学、婴幼儿青少年护理学、成人护理学、老年人护理学、临终护理学等;③减少了医学专业课的比例,增加了人文社科课程和交叉学科课程,使学生了解影响健康的心理、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知识,充分体现了护理专业以人为本的特点和护理的人文主义精神。

1.3 国外护理教育的教学模式

国外护理教育注重学生解决问题、交往沟通、评判性思维、运用知识能力等的培养。围绕这一重心,“以问题为中心”(PBL)、“以小组为单元”成为其教学的主要形式。教师通常先提出问题、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学生通过查资料、相互讨论获取答案。课堂上以学生讨论、讲解为主,教师讲解为辅。另外还采用角色训练、调查报告等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利用资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护理教育也有意识地让学生早期接触病人,学生通过与病人交谈,了解病史、提供咨询等实践活动,锻炼其沟通交流能力和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的能力。[4]

2 国际护理教育的发展趋势对涉外护理专业课程改革的启示

2.1 我国涉外护理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涉外护理教育只有10多年的发展历史,教育的目标与途径尚未规范。各开办有涉外护理专业的高校尚在摸索中前进,这就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①涉外护理专业的大部分课程设置尚未摆脱生物学模式,基本是临床医学专业课程的压缩和翻版,缺乏护理内涵。[5]公共课、医学基础课、专业课之间的比例不合理,并普遍存在基础医学课比重偏大、门类齐全的问题;②实践课比重太小,且理论课程与实践环节脱节。前期理论授课期间,实习和见习时间偏少,理论知识脱离临床;而最后1年在临床实习又脱离理论的指导;③人文课程欠缺;④护理师资短缺,教师的学历层次、专业素质水平,尤其是英语水平不高;⑤对专业英语(特别是护理英语)重视不够。双语教学,特别是护理课程的双语教学有待于加强。

2.2 对策

涉外护理专业的总体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国际型护理人才,所培养的护理人才应具备到国外医院、国内外资或合资医院工作的能力。这一培养目标也决定了涉外护理教育应与国际护理教育接轨。因此,涉外护理教育必须进行改革,可以从以下6个方面着手:①涉外护理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应与其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涉外护理专业的学生应具备较强的语言基本功和语言交际能力;应具备为国际护理对象提供保健服务、促进健康、预防疾病的教育和咨询服务的能力;②涉外护理课程设置应达到最优化,应合理地设计各类学科的地位和比重。课时上应重点突出对涉外护理基本素质的培养,实现课程系统化和整体化。突出核心课程,加强学科交叉,使课程设置更具有融合、发展的趋势;③课程设置的内容,应注意涉外护理专业的公共课、医学基础课、专业课之间的适当比例,英语课程中基础英语课与专业英语课的比例。护理教学中适当充实社会、心理、人文等学科的内容,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修养和道德行为、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评判思维能力、人际交往沟通能力;④可考虑在专业学习中掌握专业英语。如教材选用,可尝试使用英汉双语教材或国外护理专业教材;教学形式,尽量采用双语教学;可尝试在涉外医院开辟实习基地,为学生创造到涉外医院见习和实习,在实践中提高语言应用能力和护理实践能力的机会;⑤通过聘请国外教师来校讲学、中国护理专业教师到国外进修等方式加强师资培训;⑥改进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单纯“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提倡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整体意识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涉外护理专业的课程教改受到历史、政策、管理理念、师资等因素的制约,需要我们进一步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加强师资培训,才能使涉外护理教育培养出具备较高素质、具有国际国内竞争力的高级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泽楷.当代国际护理教育的基本特征与发展趋势[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0(15):9.

[2] 高书杰.国外护理教育的发展趋势及对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启示[J].锦州医学院学报,2005,3(3):15.

[3] 孟瑞芹.澳大利亚护理教育概况[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2,21(4):151~155.

篇7

涉外护理专业随着国际对高级护士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这几年已逐步成为我国热门专业之一,英语课也由基础课转变成为专业基础课。虽然从课程设置、师资配备等方面都有所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也有很大的提高,但学生英语学习效果提高不很明显,笔者认为有必要对这一重要群体的学习策略使用加以研究,认识其学习策略使用的真实状况,为提高语言教与学的效果提供借鉴与帮助。

为此,于2007年9月在岳阳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了一次关于学生英语学习策略情况的调查。调查的对象为80名岳阳职业技术学院高专二年级涉外护理专业学生和40名高专二年级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其中涉及护理专业学生20人(优秀学习者)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20人(困难学习者)未通过高等学校应用能力(B级)考试,另40人(中等水平学习者)已通过高等学校应用能力(B级)考试,但未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

本次调查旨在进行以下三个方面的探讨:(1)涉外护理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策略使用的总体情况;(2)不同水平学生英语学习策略使用差异;(3)涉外护理专业学生与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策略使用差异。本研究使用oxford(1990)“语言学习策略量表”(Strategy Inventory for LanguageLeaming)(SILL),它被Ellis(1994)称为“一个极有价值的诊断性工具”,该量表广泛应用于语言学习策略研究,具有较好的信度与效度。包含记忆策略、认知策略、补偿策略、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和社交策略等六部分,共50个项目,采用上级利克特量表(Likert scale)的计分方式。

问卷于2007年9月发给学生,学生在课后作答并于统一时间交回,发放问卷120分,共收回有效问卷116份,问卷回收率为96.67%。所有数据用Foxpro数据库管理并用SPSS10.0统计软件分析,选用描述性统计,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等。

一、调查结果与分析

1.涉外护理专业学生学习策略使用的总体情况

根据问卷的计分标准,每个策略的平均值可表示该策略的使用频率,该值越大,使用频率就越高。平均得分4.5~5表示“总是使用此类策略”,3.5~4.4表示“经常使用”,2.5~3.4为“使用情况一般”,1.5~2.4表示“基本不使用”,1.0~1.4则为“几乎不使用”。

调查后得知涉外护理班学生英语学习策略使用的总体情况,六种策略的得分都在2.5~3.4之间,表明调查对象对英语学习策略的使用属于“使用情况一般”范畴,较为频繁使用的是认知策略和补偿策略;其次是元认知策略、记忆策略、社交策略和情感策略。普通高校学生的调查结果与oxford的排列顺序完全一致,而涉外护理专业学生使用的策略排序则有所不同。这表明,高专涉外护理专业学生在学习策略使用上与普通大学生有一定的差异。

这一调查结果基本符合“O’Malley and Chamot”的论断。她们的研究表明,二语习得的初学者和中级水平者更多地使用了认知策略和补偿策略。涉外护理专业学生大部分学生英语学习基础较为薄弱,而且水平参差不齐,并没有掌握英语学习真正的学习方法与策略,而更多地使用的是适用于不同学科、不同内容的一般认知策略。例如:课堂专心听课、认真做笔记,掌握中心思想、中心内容等,对新的或具体的学习策略使用较差,如:记忆、阅读、听力、工具、词汇等。遇到语言输入输出障碍时,更多地使用补偿策略中的猜词、造字,借助母语、手势、避免交际、请求别人帮助等等。过于频繁地使用补偿策略,其直接的负面影响是减少了学生对语言的直接学习和有意识学习,影响学习效果。记忆策略是语言学习有力的贡献者,包括创造心理联想运用形象和声音记忆,有效复习及通过行为记忆等。记忆对学习一门新语言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对面临大量陌生语言符号的初学者而言,更是如此,对解决词汇学习这一语言学习中的最大难题,它是“最有效”的策略。特别是医学类专业的学生,他们的词汇量大,难词、生僻词、专业词汇较多,记忆策略的使用是必不可少的也是最有效的。但涉外护理专业学生记忆策略使用却较少,这是学生英语学习中较大的问题之一,这可能与他们一直以来缺乏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有关,也与他们善于动手性、实践性学习任务,疏于记忆性、理论性学习任务有关,可见教师有意识加强学生记忆策略的培养对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是至关重要的。

2.不同英语水平学生在学习策略运用上的差异分析

*经LSD法两两比较,除认知策略中优秀学生与中等水平学生,社交策略中中等水平学生与困难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外(P>0.05),其余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

调查结果显示,不同水平学生在英语策略使用频率上均有差别,优秀学习者在元认知策略、记忆策略与困难学生有显著差异,在情感策略和社交策略方面差异较小。

这一结果也与O’Malley和Chamot的调查相似。善学者与不善学习者在所有策略使用频率上都有差异,善学者比不善学者更频繁地使用了所有策略,而且使用策略的范围更广。尤其是在记忆策略与元认知策略的使用方面差异特别明显。善学者比不善学者更善于使用元认知策略来调控和监控自己的英语学习,更懂得制定执行学习计划,合理安排时间,监督学习进程,及时调整学习方法进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的学习意识。有许多研究都表明学生记忆策略的使用与元认识策略的使用和英语成绩显著相关。因此,元认识策略的有效使用也是涉外护理专业学生学好英语的关键要素之一。

3.英语专业学生与涉外护理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策略差异

调查结果显示,英语专业学生和涉外护理专业学生在六大策略的运用上除认识策略外均存在显著差异(P

二、结语

从以上的研究可以看出:目前涉外护理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策略使用水平一般,这可能是学生英语学习费时低效的原因之一;优秀学生的策略使用水平都高于困难学生、优秀学生更善于使用记忆策略和元认知策略来学习和监控管理自己的学习;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元认知策略与情感策略和社交策略的使用上明显优于涉外护理专业学生。

从本次调查可以给我们涉外护理专业英语教学提出一些启示:

1.语言学习策略在英语教与学中有着重要作用,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学习策略教学和培训是英语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应将学习策略适当地融合在教材与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策略意识,培养学生运用策略的能力。

2.善于引导学生尤其是困难学生正确运用记忆策略和元认知策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意识。

3.有意识地加强涉外护理专业学生情感策略和社交策略的使用,培养他们英语学习积极主动的情感和课内外主动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积极态度以提高他们英语实际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

篇8

近年来由于发达国家护士短缺,护士出国相对比较容易。因此,国内各大医学院校纷纷开设涉外护理专业。随着这一专业的开发和建设,护理英语的教学研究已成为当前护理界的一大热门课题。但我国护理教育在护理理念、学制、临床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差异,护理院校毕业生很难直接与国际接轨。当前护理英语教学必须进行从教学内容、教学思路到教材编写等全方位的改革。在这种时代需求的背景下,本文基于认知语言学,运用图式和框架语义理论来指导我们的护理英语教材编写,以期能编写一本满足时代和学生需求的“好”教材,从而提高护理专业人才的外语技能和国际化水平。

1 护理英语教材现状分析

随着涉外护理专业的开发建设,护理英语教材种类版本繁多。大多数学校直接选用上市教材或根据自己学校实际情况编写教材。但目前国内的护理英语教材,没有先进的理论指导进行编写,没有把握护理全球化的趋势,几乎没有一本教材能够涵盖国际护理理念和临床护理技能。护理英语是护士在临床护理实践时运用的语言,护生应具备与医生、病人及家属交流的技能;能用英语制定护理计划,书写护理记录的能力。现有的市面教材大多存在的问题是:内容陈旧,没有做到及时更新;内容设置无层次,教材的难易程度把握不够。学生学完护理英语后不能达到涉外护理学生的培养目标,不具备国际护理的能力,更不能直接与国际接轨。

2 护理英语教材编写应体现的特色

2.1 普通英语和专业英语相结合

普通英语培养的是学生的听说读写译,即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其特点是是为了学习语言而学习语言,整个语言学习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打好语言基础。而专业英语则是培养学生的学术英语能力,通过英语背景知识的学习来提高专业学习和工作的能力,体现了学习英语的工具性。“将来的英语学习不再是单纯的英语学习,而是与其他学科给合起来,将来的英语教学是越来越多地与某一个方面的专业知识相结合,或者说与另一个学科的知识相结合起来”。

2.2 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相结合

我国的英语教育长期以来坚持人文素质的本质,但一味地强调教材编写的人文性和趣味性,就会忽视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个人需求,使外语教学脱离实际,学生毕业后不能满足现实世界的需要,更谈不上直接与世界接轨。其实素质教育本身就包括人文素质教育和科学素质教育两个方面。护理英语教材就可在这方面做出尝试,选材时尽可能做到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结合起来。

2.3 应试技巧和学术能力相结合

英语学习的目的应该是为了满足继续学习和工作的需要。具体到护士岗位,护士应具备与医生、病人及家属交流的技能;能用英语制定护理计划,书写护理记录的能力。这就要培养学生英语学术能力,而非一般的应试能力和技巧。听力的材料,阅读的文章,学习的课文,无论在长度还是难度上都不要人为地加以控制,尽可能让学生接触到实际交流中的真实语料、语篇。在编写教材,设计练习时也应尽可能接近实际真实的任务。“实践证明:教材过易有时要比过难更可怕。它引发的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的懈怠,面且是学习资源的浪费”。

3 基于认知语言学理论的护理英语教材编写

下面,我们就基于认知语言学,运用图式和框架语义理论来指导我们的护理英语教材听说和读写部分的编写,以期编写出一本能满足时代和学生需求的“好”教材。

3.1 图示理论视角下的听说部分教材编写

(1)图示理论。

英国心理学家Bartlett首先提出“图式”概念:“图式指过去的反应或过去经验的积极组织,具有主动加工的特点,能够积极把新信息同图式表征的旧知识加以联系”。根据图式理论,图式是已知事物或信息存储于人脑中的背景知识或知识结构。大脑中的背景知识或知识结构,即现存图式在输入信息的理解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当大脑接收到新信息时,信息并不能被马上理解,而要先设法找到大脑中的现存图式。如果新输入信息与大脑中的现存图式相匹配,理解就可以顺利进行。但若大脑中没有与输入信息相匹配的图式时,理解就会遇到障碍,不能顺利进行。大脑在不断接受新信息输入的同时也会不断建立、修正并补充其现存图式,形成图式群,即在大脑中形成―个巨大的立体网络系统。

(2) 图示理论对听说内容编写的启示。

在图示理论的指导下,护理英语教材中听说部分的编写,要能使学生具备在临床工作中与医生、病人及其家属进行英语沟通的能力。教材编写过程中,要重视学生通过听或是观看护理工作情境的对话,操练各种护理情境的句型,模拟实际护理的对话练习等完成听说学习。认知心理学家一般把图式分为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语言图式是指学生具有的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知识。Carrel认为:“对于英语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要想激活有关图式,必须具备一定程度的语言能力”。现有的护理英语教材大多内容设置没有层次,对教材的难易程度把握不够。因此,护理英语在教材编写上首先应关注语言材的“难度系数”对进行合理地编排。内容图式指的是内容范畴,是学生头脑中的主题背景及知识结构。“熟悉话题并拥有相关主题的背景知识比掌握词汇知识更为重要”。因此,护理英语教材听说部分的编写必须保证主题内容的丰富。护理知识的范围可以包括人院与出院,生命体征,药物与过敏试验,重症护理,临终病人护理等。要满足学生丰富和完善其大脑内容图式的需要,教材编写“课文的题材越丰富,学生学习的兴趣越大。所学到的语言知识也就越全面”。除具备语言图式和内容图式,要理解大脑中的输入信息还必须依赖形式图式。丰富和完善大脑中的形式图式,学生就可以对新输入信息的组织安排进行预测,提高文本信息的吸收和同化速度。因此,听说部分在编写选材时要特别关注各种常见的听说形式图式,并对其进行有机的编排。根据图式理论编写的护理英语教材,学生学会运用大脑中激活的相关图式对文本不断进行预测,从而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和水平。

3.2 框架语义基础上的读写内容编写

(1)框架语义理论。

Charles Fillmore是框架及框架语义学研究领域的核心代表人物。框架是“具体的、统一的知识结构或经验的协调一致的图式化”。Fillmore认为要理解语言中词的意义,必须要有一个概念结构,它为词在语言中的存在和使用提供背景和动因。框架是一个概念体系,其中的概念之间都是相互关联的。要理解这一体系中的任何一个概念都必须深刻理解整个概念体系,介绍任何一个概念都会激活所有其它概念。用框架语义的方法进行意义描写和句式分析会涉及到原型(prototype)和视角(perspective)这两个重要的概念。原型概念在理解范畴、语境和背景这些概念时很重要。Fillmore认为,意义所依靠的框架或背景占据了我们文化的一部分,他将这种背景称为“原型”。“视角”是人们看问题的角度,如例(1,2):

Tom bought an old book from Mary for ten pounds.

Mary sold an old book to Tom for ten pounds.

这两个例句从不同视角描述了同一个交易过程。例(1)从买者的角度来看交易,例(2)从卖者的角度来看交易。语义与场景相联系,场景经过语言使用者的视角进入语言并与语义发生联系。框架语义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对外语教学及英语教材的编写有着重要意义。

(2)框架语义理论对读写内容编写的启示。

护理英语教材中读写部分的编写要关注提高学生阅读英文的原版教材和医学类论文的能力,提高学生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书写入院记录,出院记录,护理记录,转诊记录的能力。阅读和写作在整个英语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相应部分教材的编写更是要注意体现出护理英语教材的特色。Fillmore认为,“语义理解必须以人的经验、信念和行为为背景的概念系统为参照,概念系统是理解词义的前提条件。”对于一个熟悉的概念,学生的大脑中就会拥有大量的相关背景知识,这些知识由不同的知识框架构成。在读写教学中,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学理论水平,利用框架语义理论,逐步引导学生建立框架意识,进而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写作的综合能力。在护理英语读写部分的编写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向学生传授框架语义理念,让学生学会用框架的方法来分析词之间,短语之间,句子之间甚至是句群之间的关系并逐渐习得相应结构。教材编写可以考虑分为课前预习、课上教学和课后复习三个环节,这三个环节都可以应用框架知识。把教师即将要精讲的阅读或写作部分所涉及的框架设计为作业,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当然,自主学习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手段:查词典,网络检索或小组合作讨论。课上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鼓励引导学生学会寻找框架及框架中的相关元素,激活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并建构出新的语言知识。由此看来,框架语义理论的相关知识可以贯穿应用到整个读写部分的教材编写过程中。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