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6 15:50:2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成本核算制度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成本核算体系的搭建
1、合理细分成本核算单元(责任中心)。
根据实际考核要求,在医院组织架构基础上对全院科室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与整合,确立了本部为100个成本责任中心,综合部为107个成本责任中心。
2、合理确定人力资源角色,盘点责任个人。
以2011年5月为基点,通过与人事科、信息科、财务科等管理部门沟通核对,对全院职工进行全面的盘点,最后确定全院成本核算人员清单。系统运行至2014年12月 ,全院成本责任个人共设定725个角色,净人数565人。医院本部总人数345人,综合部总人数380人。
3、重新归类收费项目。
对医院本部和综合部的医疗性收费明细项目进行归集,其中本部医疗服务项目3453个、药品8655个、收费材料561个;综合部医疗服务项目6352个、药品项目2160个、收费材料561个。根据核算需要将医疗性收入项目组合划分为67个收入项目,其中门诊34个,住院33个。根据各收入项目的属性设计了12类收入数据采集表格。
4、细分成本核算支出项目。
全院成本核算支出项目细分为130个,其中个人级支出60个,科室公用支出70个。
(二)资产清查
组织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对全院专用设备、一般设备、房屋及建筑物等固定资产进行全面普查和盘存,确定各科室占用的固定资产情况,测量全院各科室的使用面积及公用面积,此项固定资产盘点为医院资产的基础管理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组织数据接口开发
为实现全院成本核算数据的统一规范采集,开发了一系列的接口程序:第一,财务软件由AC990升级至会稽山软件,提供日记账、记账凭证的自动转账接口功能;第二,工资系统数据导入接口(目前采用表格导入方式);第三,本部与分部的医院信息系统(以下简称HIS系统)收入数据采集接口;第四,固定资产管理及折旧数据导入接口(因统计口径问题暂时采用表格导入方式);第五,内部服务(作业)计量信息导入接口。
(四)整理归集原始收支数据
系统运行数据从2011年1月迄今为止已有近4年的真实数据。此项工作中,财务科、信息科、人事科等相关人员以及软件公司项目实施人员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五)完善医院信息系统
根据成本核算和管理的新要求,对HIS系统做了大量的数据校对,实现了收入项目体系的标准化,科室划分的一体化,收入接口方式的优化,流量数据的归集、加工与传递。
(六)系统应用与操作培训
医院财务科、信息科相关工作人员倾心投入成本核算项目实施的全过程。通过项目实施,改进会计基础工作、优化业务流程与强化物资管理,有力促进了医院管理工作的提升。项目实施过程中凯唱公司对我院按岗位分工进行操作培训,对成本会计岗位进行全程动态培训。目前,成本核算、后台控制以及系统维护等各岗位已能熟练掌握成本核算系统的日常业务操作,熟悉后台系统管理、前台核算参数设置等基础模块的操作要领。
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难点问题
1、全成本核算的基础数据不够规范。如人员信息,在缺少医院考勤系统的情况下,人员考勤得不到及时更新维护。
2、医院部分工作量数据采集工作未细化,不能统计出明细数字供成本核算使用。
3、人员经费成本的分摊目前采用约当系数法,多重角色系数的确定缺少科学的依据,存在主观性因素。
4、在一些辅助部门的费用分摊上,有些过于粗糙,比如对于维修班的辅助费用,还没做到根据维修工时和材料消耗成本分摊;对于水电费的分摊计量上还不够全面,大多数科室的水表、电表没有安装,给分配带来难度;电话费等支出也没有细分到科室。
5、当核算体系有变更时,在一些基础设置的规范上,有时会出现疏忽和遗漏,造成成本分摊的不够准确和不能完全分配的现象。个别报表部分指标的计算不准确,尚不能与会计核算报表数据一致。
6、技术人员的信息支持上还需加强,要能对HIS系统基础信息进行维护,特别是要有对接口库进行维护的能力,对于成本核算中发现的问题,能协助查找原因,要定期对数据库进行维护。
7、医院医疗项目成本核算和病种成本核算规定未能细化。新《医院会计制度》对项目成本核算和病种成本核算的讲解不够明确,以致在实施过程中缺乏统一的方法和标准,医院各行其是,影响了执行效果。
三、对策
1、进一步加强医院全成本核算的业务学习,规范操作流程、规范服务计量数据采集,优化采集方式及计算过程,主要以表格整理导入的方式取得,统一口径。
2、建议各科室水电表分装到位,每月消耗与各科室绩效工资挂钩,切实加强水电费的控制,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3、合理设置分摊依据,完善分配政策,严格遵循省规范成本分摊原则。
4、根据市卫生局的“四个统一”要求,扎实做好基础数据采集工作。医院各项支出需明确到各科室、个人,从而提高全成本核算的精准性。
5、人员角色系数的维护,人事调动导致人员角色频频改动,相应的角色系数也应重新定义,应引入先进的人员考勤模式,确保数据的及时性。
6、医院绩效考核系统框架搭建迫在眉睫,增加全成本核算的有用性。
7、落实三期项目成本、药品成本、病种成本的计算。新《医院会计制度》明确提出:“成本核算一般应以科室、诊次和床日为核算对象,三级医院还应以医疗服务项目、病种等为核算对象进行成本核算。”
8、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来推动全成本核算,完善连接财务部门、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综合处理系统,确保工作科学的开展。
新的医院会计制度针对传统收付实现了相应改变,以权责发生制为主要基础,在会计要素中,用费用科目取代了支出科目,这一变化以为者所产生的费用不仅可实现一一对应的关系,而且还满足于当前的市场规则,使新制度下的成本核算朝着严谨、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同时新的医院会计制度对会计科目给予了相应调整,包括分割和合并一些条目,而这些条目的调整对于医院成本核算均可产生一定影响。
二、新财务会计制度下的成本核算框架
新财务会计制度下的成本核算中将科室区分为四类科室,三级分区,包括临床服务类、医疗技术类、医疗辅助类以及后勤四大类,因此在新的财会制度下应对进行重新的梳理,对会计科目进行明确定义,对入账计量给予更精确化的改革。新的财务会计制度下,将医院的应收款项和坏账准备金率在原来的基础上给予下调,这是对医院应收款项变现能力的重视,可提高医院应收款项的变现能力。新财务会计制度下的成本核算将药品加成进行核算这一旧的体质取缔,将药品收入隔离在医疗收支系统之外,且将医院承担科研和教学任务的明确支出在财务计算中反映出来,实现了药品实际成本的真实反映,并以此确保医院会计信息的更加证实可靠,因此对医院新入账标准的熟练运用是当前会计人员必备的素质。在新的财务会计制度下,对原有项目进行修订和规范的前提下新增了11个项目,并以补偿机制作为主要方式,对医院内部长期资产进行合理摊销,对固定资产以折旧的方式进行计提,将成本补偿作为主要形式,这样不仅与企业和单位在处理固定资产上进行接轨,还突出了无形资产存在的价值,以及其价值的具体流失程度,以彰显其价值。
三、完善新财务会计制度下的成本核算框架
随着新财务会计制度的实施,医院成本核算的方式也随之改变,如何做好过度其医院财务工作,完善新财务会计制度下医院成本的核算工作,以更好的适应现代医院管理模式的发展,作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健全内部资金监管制度
加强医院内部监管,首先应加强内部财务监督工作,在新的财务制度下对医院财务部门职责给予了明确规定,同时也对财务部门的监督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包括预算、收支、资金控制等方面的监管等,在新会计制度下应对医院资金的流向有严格的控制,对投资范围也应作出明确规定,如不能将医院资金用于风险投资等,而其对外投资也应仅限于医疗卫生服务部门等。
(二)加强医院的财务分析和评价分析
医院的财务分析关系的在医院工作的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定期培训,确保医院财务管理方面工作人员可熟练掌握其本职工作,并严格按照正确的专业和方法进行操作;对财务管理的预算体质进行改革,提高预算编制水平,对预算内容进行量化、细化,增加财务管理工作的时效性和科学性。在锌的财务会计制度下,绩效考核不再仅仅是医院内部资金调节问题,而其更大的意义是通过绩效考核增加员工的积极性和工作效率,以真正提高绩效考核的意义;在医院各个部位和科室中都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目标的制定,因每个部门的性质差别很大,因此其绩效评价指标也不尽相同,在确定医院绩效评价考核指标时应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和需要和特点,构建一个完整的、科学的财务评价体系。
(三)完成绩效成本核算监督评价体系
绩效成本核算监督评价体系是对绩效成本核算情况的实时监控和管理,可采用责任单元划分的方法,对绩效成本核算实施监督评价,责任单元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个体,但又与主体密不可分,在反馈和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对原有的整体运营进行把握,以实施有效监督。
四、结束语
医院在2005年起开始逐步使用成本核算软件对医院进行成本管理,初步形成了医院及科室成本,但还只是借鉴其他医院一些经验,结合医院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核算管理,没有统一行规,至2008年10月江苏省出台了《江苏省成本核算与管理规范》,形成了医院成本管理基本规范。2012年1月起医院按照《新医院财务制度》及成本核算最新管理要求,确立了新的成本核算模式,利用成本管理软件平台对医院进行成本核算管理。
二、成本核算管理的发展情况变化
(2012年新医院财务制度前成本核算管理简称“旧”,2012年后简称“新”)
1.核算对象范围的发展
旧:核算对象简单分为院部成本和科室成本。医院成本核算仅限于院级成本及临床、医疗技术等科室级成本。新:随着成本核算的精细化发展需求,根据核算对象的不同,成本核算分为科室成本核算、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核算、病种成本核算、床日和诊次成本核算。在以上述核算对象为基础进行成本核算的同时,开展医疗全成本核算,将财政、科教项目补助支出所形成的固定资产折旧(非支出类)等纳入成本核算范围,而在旧制度前财政、科教等专项补助支出并未纳入。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核算是以各科室开展的医疗服务项目为对象,归集和分配各项支出,计算出各项目单位成本的过程。核算办法是将临床服务类、医疗技术类和医疗辅助类科室的医疗成本向其提供的医疗服务项目进行归集和分摊,分摊参数可采用各项目收入比、工作量等。病种成本核算是以病种为核算对象,按一定流程和方法归集相关费用计算病种成本的过程。核算办法是将为治疗某一病种所耗费的医疗项目成本、药品成本及单独收费材料成本进行叠加。诊次和床日成本核算是以诊次、床日为核算对象,将科室成本进一步分摊到门急诊人次、住院床日中,计算出诊次成本、床日成本。
2.科级对象类别划分的发展
旧:临床服务类、医疗技术类和行政后勤管理类成本。新:除上述类别,新制度增加了医疗辅助类科室、药品供应类科室成本。临床服务类科室指直接为病人提供医疗服务,并能体现最终医疗结果、完整反映医疗成本的科室;医疗技术类科室指为临床服务类科室及病人提供医疗技术服务的科室;医疗辅助类科室是服务于临床服务类和医疗技术类科室,为其提供动力、生产、加工等辅助服务的科室;行政后勤类科室指除临床服务、医疗技术和医疗辅助科室之外的从事院内外行政后勤业务工作的科室。
3.科室成本的归集形式的发展变化
旧:直接成本一般是指科室直接发生的成本费用,如人力成本、药品成本、材料成本、公务成本等,间接成本包括能耗类公摊成本和管理成本、医技成本等转移成本;新:直接成本除科室直接发生的成本费用外,能耗类如水、电、气等日常运行费用也作为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包括非本科室发生的分摊成本等。成本核算部门按照规定标准、格式及报送程序要求,各成本统计科室及时报送核算部门,将支出直接或分配归属到耗用科室,形成各类科室的成本。成本按照计入方法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是指科室为开展医疗服务活动而发生的能够直接计入或采用一定方法计算后直接计入的各种支出。间接成本是指为开展医疗服务活动而发生的不能直接计入、需要按照一定原则和标准分配计入的各项支出。
4.科室成本的分摊模式的发展
旧:原科室成本分摊采用二级分摊模式,管理科室向医技分摊,医技再向临床科室分摊,最后形成科室及院级全成本。新:新医院会计制度的管理费用不向临床医疗进行分摊,但在成本核算制度中,管理科室成本、医辅成本、医技成本等各类科室成本本着相关性、成本效益关系及重要性等原则,按照分项逐级分步结转的方法进行分摊,最终将所有成本转移到临床服务类科室,也称“四级分摊法”。先将行政后勤类科室的管理费用向临床服务类、医疗技术类和医疗辅助类科室分摊,再将医疗辅助类科室成本向临床服务类和医疗技术类科室分摊,最后将医疗技术类科室成本向临床服务类科室分摊,分摊后形成门诊、住院临床服务类科室的成本。
5.间接成本分摊方法的变化
旧:原有管理科室成本分摊一般是以人数作为分摊标准,医技科室以其临床在医技科室的执行收入作为基数。如某临床科室分摊医技科室超声科成本=该临床科室超声科收入/全院临床科室发生的超声科总收入*超声科成本新:新成本管理分摊方法更具体化、更多样化。管理科室向医辅类科室、医技科室、临床服务类科室分摊参数可采用人员比例、内部服务量、工作量等。如回访办公室、病案室成本,可按“出院病人数”分摊到临床科室;医疗辅助类科室成本向临床服务类和医疗技术类科室分摊,分摊参数也可采用人员比例、内部服务量、工作量等,如住院结账部门成本,可根据出院病人数或床日数分摊、如中央空调成本可根据房屋占用面积分摊;医疗技术类科室成本向临床服务类科室分摊,分摊参数可采用工作量、业务收入、收入、占用资产、面积等,分摊后形成门诊、住院临床服务类科室的成本。
6.成本核算系统与财务管理系统的相关性情况
旧:原有成本核算管理软件是以财务管理系统数据产生后月末一次导入成本系统。新:新成本核算系统解决财务系统的信息孤岛问题,通过建立成本核算明细收支项目与会计科目的对照关系,实现会计核算与成本核算并轨作业(由成本核算系统生成记账凭证底稿供会计核算调用),确保成本核算与会计核算数据的一致性,实现授权范围内数据资源的充分共享,并能有效地与HIS(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对接,能够对成本数据进行实时监管分析。
7.意义与作用的升级发展
旧:原来医院成本核算为“核算”而核算,院级和科级成本只涉及人力成本、药品、卫生材料成本等直接成本,管理费用只进行简单分摊,其成本无法真实反映各核算单元的资源消耗和利用效率。新:⑴利用项目成本、病种成本进行结构等趋势分析、保本分析,在项目成本核算的基础上按规范的临床路径和实际路径归集单病种成本,进行单病种的收支余分析,为单病种收费提供依据,找到开源节流的着力点,进而为医院整体发展、决策提供有力的参考数据。⑵利用成本核算的成果建立优化医院的绩效考核方案和流程,实现绩效核算的流程化和程序化。⑶以医院全成本核算基础数据为起点,通过经营分析系统向医院管理者和相关管理人员提供实时的经营分析查询和分析。⑷成本核算与医院预算管理、内控管理相结合,促进医院财务管理从事后核算向事前预测和预算,事中监督和控制,事后分析与考核的全面科学管理的转变。
三、结束语
论文关键词:环境成本,核算,障碍,对策
一、企业环境成本核算的重要意义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经济步入了快速发展轨道,但是,资源环境也日益受到破坏。强化企业环境成本核算与控制对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1 是社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环境为企业提供了生产的资源,同时环境质量的优劣又影响着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离开了生态环境系统的支持,社会经济活动将无法进行。社会经济在发展中创造大量财富,同时又使生态环境系统发生结构和质量变化。可持续发展是在经济增长、生态环境和资源储备三者间寻求发展的均衡,它以“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为原则⑴。进行环境成本核算,以环境成本为尺度对生态环境系统进行补偿是社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2 是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的需要
合理准确地核算环境成本是对其进行有效控制的基础。确认环境成本核算范围,对其进行计量,形成成本报告,从而进行严格控制是环环相扣的过程。企业主动追求生态效益,获取绿色比较优势,是企业顺应绿色潮流,扩大出口,参与国际竞争,获得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途径。环境成本核算不能单纯以降低环境成本来获取“成本比较优势”成本管理论文,亦不能仅仅为了获取“绿色比较优势”而制定过高的环境标准,应当权衡分析二者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最终实现的是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3 是弥补传统成本理论缺陷、完善环境成本理论的需要
传统的成本理论只反映生产中的直接消耗,反映能够以货币计量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耗费,而环境的消耗破坏没有计入成本。这不仅导致了利润的虚增和税收的虚夸,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导向企业注重短期利益、用牺牲环境和透支未来以换取经济的增长⑵。环境成本理论认为,环境资源是稀缺的,理应赋予一定价值并进行损耗补偿。将环境成本理论补充到传统成本理论中,使商品的市场价值较为准确地反映由于经济活动所造成的资源环境的代价,有偿开发使用环境资源将会使资金的流向集中到环境成本较低的方向。
二、企业实施环境成本核算的障碍分析
我国实施环境成本核算己经具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实施环境成本核算不仅是必要的,而且非常迫切,但我国的坏境成本会计实践还非常少,当前我国还存在诸多障碍,制约了环境成本会计在我国的发展与实践。
1 观念障碍
(1)地方政府官员错误的政绩观与发展观
“唯GDP论英雄”是不少地方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绿色GDP没有获得地方政府普遍支持,2004年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占当年GDP的3.05%。绿色GDP作为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需要有微观的企业环境会计核算作为基础⑶。不少地方政府官员认为,经济发展不上去,饿着肚子谈环保就是一句空话,先污染后治理,已经被西方国家反复论证了许多年,要发展工业都逃不过这一劫。这种观点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2)企业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忽视环境生态效益
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经济组织,在收入既定的前提下,成本越低,利润就越大。而如果企业考虑环境成本的话,总成本就会提高,利润就会降低,企业的经营者当然不愿意考虑环境成本了。企业经营者为了保证经营业绩实现,企业的经营者可能也会忽视环境问题。
对实施环境会计核算也缺乏动力。
2 制度障碍
(1)环境资源市场尚未建立
环境资源要充分发挥其价值,就要通过环境资源市场配置于最能发挥其作用的行业。环境资源市场的建立,将为企业获取环境资源提供了最佳场所和途径,同时也为以成本和价值为确认和计量对象的环境会计的推行奠定了基础。但是,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起环境资源市场,这与可持续发展战略构想是格格不入的成本管理论文,这不仅有碍于全社会环境资源的合理配置,而且也不利于环境成本核算的有效实施。
(2)环境(成本)会计法律制度还不健全
我国开展环境成本核算的研究起步比较晚,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才引进环境会计理论。90年代,我国逐渐开展了对“绿色GDP”的研究,进而延伸至环境(成本)会计理论与方法。我国现行的会计准则、财务通则、行业会计制度、财务制度以及中国证监会的公开发行股票的公司执行的信息披露规则和准则,总体看来,这些法规对环境成本问题基本上没有涉及。
3 技术障碍
(1)环境成本的确认障碍
会计核算系统的首要问题是会计确认问题。环境成本基本确认标准可以参考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第5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对基本确认标准的描述,如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和可靠性等。但是由于环境会计要素自身的特殊性,因此,很难借鉴。我国目前还没有制定《环境会计准则》,资源、环境、生态方面的法律法规也不很很完善,全国范围内只有废水、废气排放物等几项国家标准,虽然有关部委己下达通知要求尽快制定有关环境资源的规章制度,推进“三绿工程”,但这与环境成本核算的要求仍有很大的差距,因此环境成本要素的确认具体标准就是缺失的。
(2)环境成本的计量障碍
会计计量是根据被计量对象的计量属性,选择运用一定的计量基础和计量方法对符合会计要素的事项进行货币量化的过程,其目的是确保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计量属性和计量单位的选择取决于外部经济环境、人们对会计计量作用的认识程度、经济管理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以及计量技术手段的发展等条件⑷。在环境会计中,由于环境成本和环境收益不能通过市场进行交易,因此也就没有市场交易价格,所以,单纯以交易价格为前提就不能作为环境会计计量属性。目前环境成本计量的方法有历史成本法、防护费用法、恢复费用法、法院裁定法、比例法等等。由于环境成本计价方法多种多样,计量对象的多变性也使得在计量方法的选择上有时会带有较强的主观性。
(3)环境成本报告的障碍
环境成本披露的模式和内容的不确定形成了环境成本报告的障碍。环境成本报告的模式有两种主要观点:一种是环境成本信息与现行会计报表合并披露,另一种则是编制环境成本报表或者环境成本报告书的方式单独披露环境会计信息。对于这两种披露模式的选择和设计,目前会计界还存在许多争议,尚未达成共识。就内容而言,不论哪种形式,应包含哪些项目,哪些是必须披露项目,哪些是选择披露项目,也未形成统一的标准。
三、加强企业环境成本核算的建议
1 对政府官员加强科学的政绩观和发展观教育
科学的政绩观就是既要看政绩给眼前带来的变化,又要看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影响,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和后人的评判,其实质是用可持续发展的标准评价政绩,对社会和历史负责。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成本管理论文,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要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
2 对企业的管理者加强企业的社会责任观教育
社会责任观是以社会为着眼点,企业的目标除了追求经济利益外,还应尽可能地维护和增进社会利益。企业不能因为片面强调社会责任而忽视经济责任,企业也不能因为片面强调经济责任而忽视、逃避社会责任。2000年全球18个跨国公司制定了“社会约束”的生产守则(即社会责任标准),其中保护环境就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主要内容。中国企业要进入世界经济市场并和国外企业经营接轨,就必须在理性共识的基础上认同该标准所体现的核心理念,并积极参与其中,从而,应对全球范围内企业社会责任运动所带来的挑战。
3 充分发挥资源市场的调节作用
政府应抓紧建立健全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环境资源市场,彻底改变传统的环境资源使用模式,优化环境资源配置。健全的环境资源市场,可以促使环境资源配置于社会最急需又适合的行业和部门,最大限度地发挥环境资源的价值,促使环境资源自身价值的完全实现和社会价值的增值,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4 加强和完善环境会计立法
环境成本核算是环境会计的主要内容之一。要实施环境会计核算,必须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确定环境会计的地位和作用,使环境会计有法可依,使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有统一的标准。借鉴丹麦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我们应该采取的做法是:第一,将环境会计核算和监督列入《会计法》,以法律形式确定环境会计的地位和作用。第二,制定环境会计准则,将涉及环境的内容列入会计要素,扩充报表体系。第三,设立环境会计制度,即依据会计准则所规定的有关环境原则设计会计制度,使环境会计具有实际可操作性。
5 明确环境成本的确认标准,合理计量环境成本
环境成本是依照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而采取或被要求采取的措施的成本,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包括污染补偿成本、环境损失成本、环境治理成本、环境保护维持成本、环境保护发展成本等。从环境经济学角度把环境成本分为外部环境成本(社会成本)和内部环境成本(私人成本)⑸。
环境成本的计量单位不能仅限于货币,必要时可用非货币比,如实物来计量;环境成本的计量基础既可以用传统的历史成本,还可以用机会成本、边际成本、替代成本、公允价值等;其计量方法要考虑环境资源具有效用性、稀缺性、替代性、非交易性等特点。环境成本由于所涉及的内容复杂,其不确定性更为突出成本管理论文,因而要做到绝对精确是比较困难的。环境成本的数据虽然有一定的模糊性,但并不排除它对决策的有用性。随着计量技术的发展,随着它反映和控制的内容性质界定越来越清晰,它提供的信息将会越来越精确。
6 完善环境成本信息披露模式
环境成本信息批露宜采用编制坏境会计报表或者环境成本报告书的方式单独披露环境成本信息,而不是环境成本信息与现行会计报表合并披露的方式。如果采用与现行会计报表合并方式披露环境信息,可能会出现有些企业利用环境信息调整企业利润,以达到避税或者上市等目的,而且环境信息和财务信息合并报送容易引起混乱,导致报表使用者对财务会计信息的错误理解。
四、结束语
我们对企业环境成本的研究,分析环境成本核算存在的各种主观、客观障碍,提出各方面的解决对策,就在于要引导、监督企业自觉地保护环境,减少污染,培养企业环保意识,通过对环境成本形成过程中各因素的控制,合理利用资源、减少资源耗量、减少废弃物排放量,进而减少环境成本,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协调企业发展与环境效益之间的关系,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环境效益的双赢。
参考文献
⑴张薇,环境成本定义辨析---兼论环境成本核算的困境及其出路,[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
⑵刘建胜,廖珍珍:略论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J] .企业活力,2010(10)
⑶岳希宇,我国全面实施环境会计的障碍与对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⑷,李建发:《现代环境会计问题、概念与实务》第一版[M]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⑸付晓利,企业环境成本核算与控制体系研究,[D].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高校科研经费主要是指承担和完成各类科研任务和技术服务性工作而获得,用于解决特定科学技术问题发展科学技术事业的经费。按照经费来源渠道可分为计划外科研经费与计划内科研经费。计划外科研经费是指高校以学校名义申请或个人争取的横向科研经费与纵向科研经费的总称。纵向科研经费是指经费来源为中央或地方财政资金且项目按照国家各类计划项目管理办法进行管理的经费。横向科研经费是指经费来源为社会资金且项目按照横向合同或协议执行的经费。计划内科研经费是指高校设立的科研基金、科研奖励及各种科研补的科研事业费。凡以高校名义或以个人申请的各种研究经费,应被视为学校的科研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由财务及科研管理部门共同管理。
一、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管理现状分析
随着经济不断的高速发展,为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近年来,国家对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的投入稳步提高,科学研究取得快速进步与发展,建设成效显著提高。
(一)我国科研经费投入现状
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的《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提供的数据显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逐年提高,大大促进了科教事业的快速进步与发展。2012年经费投入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2014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竟达到13 312亿元,创历史最高水平,同比增长12.4%,占GDP比重2.09%[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鼓励高校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和区域创新中做出贡献”。国家在高校科研经费和教育经费的投入上,力度不断加大,推动了高校进一步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履行服务国家和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责。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为高校的建设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条件,随着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逐步实施,对高校的教育经费及科研经费的投入也逐年加大。高校研究经费的飞速增长,促进了高校科研事业的发展。高校科研经费一直占全国科研投入的7%~8%左右[2],2009年高校科研经费468.20亿元,2013年较2009年增加了83%,达856.70亿元[3]。
虽然我国科研经费的投入在稳步提高,促进了我国科研事业的健康发展,但在科研经费投入力度上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巨大差距,无论是投入的绝对数还是占GDP的比例,都远远低于发达国家。2014年我国共投入科研经费13 312亿元(折合美元为2 040亿美元),占GDP比例为2.09%,而美国2014年投入的科研经费为6 860亿美元,占美国GDP(17.4万亿美元)比例约为3.94%,美国科研经费的绝对数是我国的3.36倍。因此,我国还需继续保持科研投入的稳步提高,建立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科研投入机制,来保障我国科研事业的不断发展。
(二)高校科研建设成效现状
1. 我国高校科研态势发展良好,论文数量不断增多,质量不断提高,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根据2000―2014年中国科技论文历年统计报告(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公布)的结果,数据显示(见表1):2004―2014年9月,我国国际论文共发表136.98万篇,世界排名第2位,比2013年的统计数量增加了19.8%,位次保持不变;我国国际论文共被引用1 037.01万次,排在世界第4位[4]。我国国际论文被引用次数的增长速度显著超过了其他国家。论文平均被引用6.59次。论文的被引用次数,可以反映论文影响力的大小。
报告数据显示,其中高校成绩表现最为突出。从2013年SCI论文所属机构类型分布看(图1),其中高校168 908篇,占82.77%,研究机构27 046篇,占13.25%。
2013年国际论文被引用篇数较多的高等院校前三名分别是浙江大学(29 004篇)、清华大学(22 503篇)和上海交通大学(21 694篇)。
按论文第一作者第一单位统计,2013年国际论文数高等院校排名前三的是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清华大学。按论文的全部作者单位统计,2013年国际论文数高等院校排名前三的是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北京大学。
2004―2014年,我国有高被引用论文12 279篇,其被引用次数处于世界前1%,占有10.4%世界份额,论文数量比2013年统计数增加了28.9%,居世界第4位,排在美、德、英之后,位次保持不变,但其占有的世界份额上升了1.8%。其中,有6篇论文的单篇被引次数在千次以上,分别来自华大基因、清华大学(2篇)、厦门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5个单位,分属生物与生物化学、化学、物理3个学科[5]。
另外,对于的期刊水平和创新性等多个指标,统计报告在2013年表现不俗的论文中评选出了100篇最具国际影响学术论文,这100篇论文的第一作者分布于68个机构,论文数量在3篇以上的机构有7个,分别是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各6篇),复旦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所(各4篇),东南大学(3篇),清华大学等12个机构各2篇。
总之,以上数据显示,我国高校在国家科研体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占比重不断加大,论文数量不断增加,影响力不断提高,成为我国科研主力军。高校科研的建设成效显著,成绩斐然。
2. 我国高校科研建设初见成效的同时,要有清醒的自我认识,虽然我国高校在论文数量、质量和被引用次数上不断提高,但是还没有出现实质性变化,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见表2)。
如表2所示,我国虽然在论文数量上排名第2,仅次于美国,但跟美国的论文数量相比,相差甚远。在论文被引用次数上,我国排在美、德、英之后,排名第4位,说明我国论文质量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尽管我国国际论文被引用次数增长较快,平均每篇达到6.59次,但与世界平均值10.69次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因此,我国要不断加大科研投入,完善科研管理体制,为我国的科研事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
二、高校在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作为重要研究机构,国家的投入不断加大,高校承担的科研项目大幅增加,科研收入比重不断上升,且科研经费来源渠道的多元化越来越明显。针对科研收入的不断增长及来源渠道的多元化特点,高校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管理模式,对科研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实行专项管理,专款专用,单独核算。但在实际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6]。
1. 科研人员对科研收入性质的认识存在偏差。很多人对科研收入的性质出现了错误的认识,认为靠个人申请争取到的科研经费是自己的“私有财产”,财务管理部门只是代为管理,对科研经费的支出不能限制干涉。这些认识误区是由于科研人员对财务制度不了解而产生的,因此需加强对科研人员的宣传力度,培训相关方面的专业知识,消除他们的认识误区。凡是以高校名义或以高校教职工个人身份申请取得的各类科研经费,均列为学校科研收入,是高校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学校所有,服从学校管理,应主动接受财务部门的管理及审计部门的监督。
2. 对科研经费财务管理缺乏必要的科研项目成本核算。由于高校是事业单位,财务部门执行的是教育事业单位财务制度,该制度没有成本核算,因此在对科研经费核算上只能从支出核算方面进行,缺乏成本核算。成本核算制度的缺失,使财务管理部门对科研经费核算变成了“流水账”。我国科技部的相关文件规定中,首次把科研过程中发生的支出按性质划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把一些设备采购支出、能源动力支出、实验材料支出、学术交流支出、分析测试支出、差旅会议支出、劳务支出等直接与科研项目相关的支出列为直接费用;把学校提供的场地、实验设备及水电暖等支出计入科研的间接费用。科研经费入账后,财务管理部门一般将其列为预算外资金管理。科研部门按比例提取科研管理费,并没有将那些与科研有关的水、气、电、暖费等以及科研用房、仪器、设备等的折旧费等计入科研成本。高校在统一核算教育事业支出与科研支出时,将科研活动所消耗的水电暖费、燃料动力费等都列入到学校教育事业支出中,未将其消耗量计入科研项目成本。另外,人工成本也是科研项目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工成本中大部分是智力成本,此类成本在工作中无法量化,也无法计入科研项目成本。这些问题造成教育事业支出与科研成本支出信息失真。
3. 科研项目支出构成比例不合理。财务管理部门对科研经费的支出核算主要体现在科研经费支出范围和经费支出额度上。由于科研经费管理制度还不完善,在报销审核过程中,缺乏实际可操作的依据,在支出金额和核算范围方面没有限制性规定。只要签字正确、票据合法,即给予报销,但票据内容的真实性、金额的大小与科研相关性,会计人员没有依据无法审核,造成科研经费支出的结构不合理,科研经费支出混乱,例如招待费支出、人员经费支出、办公用品支出、交通费或差旅费支出比重过高,而真正用于科研开发的比重却很低,甚至应由个人开支的私家车保险费及维修费、交通费、学费、家用电话费等也从中列支。还有的虚造劳务费、加班费等支出,造成支出结构不合理,科研成本失真。
4. 完善科研项目预算编制工作。科研项目预算编制工作是一项专业性比较强的工作,该工作应以《预算法》为依据进行项目预算表的编制,并应遵循以下原则:预算的经济合理性原则,预算与科研目标相关性原则,预算与政策相符性原则。在实际管理过程中,由于科研人员大都是教学、科研双肩挑,很少有时间去学习研究财经法律及财务管理制度,因此课题负责人往往不重视经费预算,未按项目实际应发生哪些费用等进行预测或者预测的不够精细,造成在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生的一些费用超出预算,或预算指标与支出金额不符。项目预算编制工作的不足表现如下:项目预算编制工作缺乏财务人员的预算指导;项目负责人、科研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三方缺乏有效沟通;科研项目预算编制工作不被科研人员所重视等。
5. 高校科研管理制度不完善。目前,财政部、科技部、教育部尚无有关高校科研经费的财务管理制度,财务管理部门在对科研经费核算过程中,无据可依,造成各种各样问题的出现,虽然教育部等国家主管部门针对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不同时期出现的不同问题,出台了一些宏观性指导意见,但是内容不够详细,可操作性不强。高校制定的科研管理办法是在参照《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基础上制定的。因此用它来管理科研经费是不合适的。高校财务管理部门在管理过程中,常无法可依,无据可查,因此,相互之间出现分歧在所难免[7]。
6. 科研资产管理存漏洞,流失严重,共享更难。高校对科研资产管理制度的缺失,导致科研资产大量流失,主要表现在:科研人员将经费挂靠外单位,逃避学校管理;将科研经费以科研协作等方式转到校外;利用本校实验设备等学校资产承揽校外实验项目;科研人员购买固定资产时为了逃避学校的管理常常想尽一切办法,采用多种方式,如开成购买专用材料发票等以达到逃避固定资产管理的目的。有的科研人员用科研经费购入许多仪器设备,这些设备形成科研小组的专用设备,购买时并没有论证及调查研究,学校在管理这些设备时又不能统筹管理,合理配置,设备难以共享,因此造成资产使用效率低下,大量资源浪费[8]。
三、开拓创新,提高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水平
解放思想,转变思路,勇于创新是研究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的方式和方法。转变财务管理思维定式。将以核算型为主的管理模式向以核算为基础的管理型模式转变。主要表现在:
1. 提高相关人员对科研经费性质的认识,加大科研人员财经法规培训力度。提高项目负责人、科研人员对科研经费性质的认识水平,树立起正确的思想观念。第一,要明确财务部门对科研经费的管理是科研项目管理的核心。第二,要明确科研经费是学校的科研收入,属学校所有,不是项目负责人个人的经费,应纳入学校统一管理,集中核算。第三,要明确科研经费的预算,这是财务管理的基础,它的使用应以项目申请书的经费预算为依据,专款专用,统一管理。改变旧的思想观念,形成对财务管理的正确认识,才能在法律法规的框架之内使用科研经费和规范科研经费管理程序。
为了做好高校科研经费的财务管理工作,需采取措施做好对教师的宣传和培训工作。除要培训相关的法律知识外,更应该加强宣传与培训学校的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制度,并针对科研项目预算的编制等薄弱环节,重点讲解其理论,树立起按照财务管理制度管理科研经费的意识。杜绝科研项目预算编制和使用中的随意性,消除科研项目支出构成比例不合理的现象。当科研人员有了正面认识后,才会主动做好科研经费管理工作,才能配合财务部门提高科研项目核算的管理水平,为建立良好的科研管理体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9]。
2. 提高科研成本核算意识,建立成本核算制度。高校财务管理部门应根据其特点,并参照企业成本核算制度及企业核算原则,以及《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制定直接费用与间接费用分配标准,以及确立科研经费成本核算范围、设立成本核算项目,归集和分配科研费用,对发生的科研费用该预提的预提,该摊销的摊销,并对科研资产计提折旧,加强对科研资产的管理。如对科研活动利用学校资源所发生的水、电、气、暖等费用,科研用房、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使用费,折旧费等按照确立的原则,把这些费用进行归集与分配,真实反映科研成本。
3. 加强科研经费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的管理,如实客观反映科研项目成本。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分属科研项目财务管理的两个不同阶段。预算编制专业性很强,科研人员在做预算书的过程中,应有财务等专业人员全程参与,为预算的编制提供建议。预算书编制完成后,进入预算执行阶段,按照预算书所列科研项目的成本费用指标为依据,进行日常核算科研项目的开支。科研项目的成本日常管理,其开支要符合客观性与真实性原则。对科研经费核算实行精细化和科学化管理,形成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决算编制的科学的预算管理体系。充分保障科研项目的成本的真实性、及时性、完整性和准确性[10]。
4. 管理部门协同合作,完善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制度,对科研经费实行细化管理。科技处、社科处、财务处、审计处、监察处、各学院和项目负责人明确职责和权限,在科研经费使用、管理与监督方面各负其责,协同合作,共同做好科研经费管理工作。第一,要细化管理。确定科研经费的核算标准,列出其开支范围,建立经费审批程序,规范大额采购与支出,对于符合政府采购要求的,实行政府统一招标采购,对于超过10 000元支出的,要有审计部门的审计报告。第二,要根据科研经费的不同类型,采用不同的核算原则,横向科研则要按权责发生制的原则将科研支出进行归集和分配,正确反应科研成本和期间费用。第三,根据科研经费的性质,建立新的会计科目,核算其科研成本支出。如设立待摊费用、预提费用、应收合同款、应交税金等科目,全面反映科研收入、成本支出等情况。科研项目还应正确核算项目结余情况,并按学校有关规定进行结余分配[11]。
5. 统一管理,统一调配,提高科研资产的使用效率。利用科研经费采购的资产,都是国有资产,属学校所有,归学校管理,接受设备管理部门管理,并逐一进行登记,财务部门与设备部门相互协调。设备管理部门统一管理,统一配置,提高科研资产的使用效率。建立科研资产卡片管理制度[12],做到账卡一致,账实相符,定期盘点,计提折旧。因此,第一,要做到建立完整的产权登记手续及明确产权关系。第二,要建立定期和不定期清查制度。第三,增加“累计折旧”会计科目,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第四,重点管理无形资产,确立知识产权所属关系,加大保护,提高意识[13]。
【关键词】新医院会计制度;医院成本管理;不足;策略
伴随着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完善,我国在2012年制定了新医院会计制度,并且在全国范围内开始了实施,对医院成本管理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医院是否能够真正的利用科学管理的手段,做好精细化成本核算,成为了医院管理的重点。就此,本论文结合新医院会计制度中对医院成本管理的要求,针对医院成本管理提出相关的建议。
一、新医院会计制度对成本管理的要求
首先,确定适用范围。新医院会计制度适用于各类独立核算的公立医院,包括综合医院、中医院、专科医院、门诊部等,但不包括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这是因为各类医疗机构在社会职能定位、资金支持等方面条件有很大的差异性。
其次,完善收支科目。新医院会计制度中所体现的成本核算更加合理,能够适应药品零差价的发展方向,取消了药品进销差价的会计科目。并且规定了不再将药品支出和药品收入等项目单独性的列出,将医疗收入和药品收入合并在一起,统称为医疗收入。规定了各项支出的范围和名称,加强了对固定资产折旧制度,能够全方位的反映出医疗服务成本的状况。更适用于我国医院医疗成本管理工作的开展,有效的实现了我国医院成本管理和绩效管理工作。
最后,完善成本管理体系。在新的会计制度中指出了要求医院进行全面性的成本管理,要针对各项成本进行全面性的考察、针对其过程进行全面性的监督和控制。在核算范围上将医疗过程的各项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总费用融入到核算内容中,针对各个核算对象实施责任分摊制度。与此同时,保障医院材料报表的真实性,将药品收入和医疗收入结合在一起,将其合并成医疗收入,将药品支出合并成医疗支出,从而完善新医院会计改革。
二、完善新医院会计制度下医院成本管理策略
(一)完善成本管理组织机构
从医院本身的经营特点和医疗状况构建完善的成本管理组织机构。实行部门负责人机制,完善医务、药剂、后勤、人力资源等多部门的协同配合体系,以成本控制和管理和核心,对各个部门实施分工合作,实现相互协作,实现全员覆盖各级科室的成本核算组织结构。不断的提升和完善成本管理的工作流程,使成本管理的工作流程更加标准化、科学化、规范化,以提升成本管理和控制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实现医院成本管理工作目标。
在全院进行成本绩效管理。在实施这项策略的过程中,需要广大同事的积极配合和领导的高度重视。将医院成本管理的思想深入到企业文化当中,坚持医疗服务的成本效益原则,从而发挥出医院成本管理的优势,完善成本管理的相关规定,促进人员增加成本管理的控制意识。在健全组织结构的同时,充分调动员工的创作性和工作积极意识。
(二)将预算管理和成本管理有机结合在一起
将预算管理和成本管理结合在一起,是完善成本管理制度的根本,能够有效的加强成本管理的效果和力度。成本核算管理工作能够对预算管理工作进行控制和监督,发现在成本核算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针对其不足采取相对应的措施进行改进,达到有效控制经营成本的目的。因此,在对成本管理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成本管理之后所存在的问题和控制手段,还应该在事前和事中进行合理的控制。就此,将成本管理和预算管理结合在一起,进行定期的检查,根据实际的支出情况进行预算调整。
(三)构建完善的成本核算评价体系
构建完善的成本核算评价体系能够提高医院绩效管理工作效率,提升医院成本管理力度。在进行构建成本核算评价体系的过程中,要依据国家法律法规,集合医院自身的请款,保障成本核算评价体系的实用性、有效性、合理性。这一项措施的实施,必然会将医院的业务通过规范化工作流程纳入到成本核算中,实现对医院全部经营业务活动成本的全方位控制盒管理,降低医院运营成本。
(四)加强成本控制
医院在采购医疗设备、定价的过程中应该通过成本核算进行分析,发挥成本管理在决策中的指导作用,减少决策人员的主观性。通过成本核算的分析结构,准备把握和成本管理制度相关联的业务流程、财务管理制度、会计核算合理性以及可行性。将成本控制到最低,实现成本最低化,服务最优化,质量最高化的目的。
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医院会计制度的下加强医院成本管理制度,监理健全的成本核算组织机构,完善成本核算评价体系,将预算管理和成本管理相结合,通过分析成本核算结果,强化成本控制。这一系类措施的提出,必然会提高医院成本管理的力度。从总体上改变医院成本管理所存在的问题,为医院实现低成本,优服务,高质量的目的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关键词:医疗,成本核算,经济效益
1、前言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飞速发展和医院的市场化推行,给医院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医院既要坚持服务大众的根本属性,为市民提供福利性医疗,又要依靠自身的收入来满足发展要求,创新技术、添置设备,支持科研与教学工作。如果不能在“市场型支出”和“福利性收入”之间寻求发展平衡,则会造成医院运营的入不敷出,对医院造成重大影响。以往的医院管理体制下,缺乏严格的内部核算,对医院的成本支出重视程度不够,造成了投入高,收益低的局面。显然,在市场化发展的要求下,传统的运营方式已经不能够满足提高医院竞争价值的需要,只有改善内部核算体系,控制成本支出,才能保证医院的可持续发展。论文格式。
2、医院经济成本核算研究的意义医院成本核算应当代表了医院经济管理的根本理念,真实反映了医院财务情况,离开了成本核算的支撑,空谈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就变成了“纸上谈兵”。成本核算要对医院运营过程中的各项消耗和支出进行分类、记录、归集,从而形成供经营决策使用的分析报告。其中以货币形式代表了所有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消耗,为医院管理阶层合理分配资源提供了参考,节省不必要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支出,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追求。
2、1有利于提高医护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医疗质量成本核算的细化可以具体到每个科室,包括对设备的配置、人员的绩效考核和对医疗水平技术指标的核算等,由此,可以有效地提高医护人员工作热情,督促医护人员继续钻研,提高业务素质,从整体上提高全院的医疗质量。此外,通过在一些临床教学项目和科研项目上的政策性扶持,可以强化医院的技术创新,提高解决疑难杂症的能力,提升医院的业务水平。
2、2可以使各级管理科学化医院的成本核算间接反映了医疗服务过程中的劳动分配、设备投入、物资管理等其他内部相关管理方面,从而成为各级运营管理环节上共同的纽带。论文格式。以各医疗科室为单位,有利于管理者直观地做出科学、合理的管理决策。
2、3加强了医院财务管理成本核算归根结底是医院财务管理的一部分,实施成本核算对医院的财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核算对象到核算方法,以及账务处理等,都要围绕着成本管理的理念来进行新的改革。传统的财务管理只是将运营过程中发生的费用情况据实的罗列,而融合了成本核算,加入了人本理念的财务管理工作,不但可以真实的反映医院运营情况,也可以为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将财务管理上升到参与企业管理的高度上。成本核算的实行,提高了对财务人员的素质要求,促进了财务管理制度的改革。
3、建立医院成本核算体系成本核算是以降低医院运营成本为目标,对内执行的一种管理手段,是医院内部微观经济管理的重要内容。成本核算体系的建立,要本着科学分配、科学管理的原则,对不同的岗位、科室和人员上的支出成本核算,采用不同的管理和评价方法,从而避免过于绝对化反而给医院发展带来制约的情况。论文格式。提高全员的成本控制意识,将成本核算建立在人本管理的基础上,将会得到更好的收效。
此外,绩效考核是绩效成本的依据,建立一套综合评价和目标管理评价体系,对医院各科室的临床工作进行监督,从而间接反映了该科室的工作效率、设备使用率、劳动力支出等等,是成本管理的重要分支。将科室的奖励指数和福利待遇与成本消耗和人均工作效率挂钩,实施成本收益的监督机制,保证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目标的达成。
4、成本核算的方法4、1成本归集法4、1、1直接成本归集
在医疗成本核算过程中,直接产生的成本核算相对清晰,目标明确,常见的直接发生成本按照以下归集方法予以处理。
1、直观上的医疗成本包括材料的购入费用、人员劳动的工资支付费用、公务活动费用和业务经营费用等,大多按照实际发生的额度来进行计算,也有按照全院业务收入比例计算的。
2、对于固定资产投入后的折旧计算,目前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只能由医院自身的实际损耗情况来决定,或由医院来制定,常见的有按照年限计算的也有按照工作时数来计算的,视计算折旧对象的不同而定。平均年限法适用于房屋、图书和被服等随使用时间推移而产生损耗的物品,按照使用年限平均计入各个时期的成本支出中。对于折旧年限较短的设备,多采用加速折旧法,形象的代表了设备使用的边际效益,采取初期使用耗损计数偏大,后期逐渐减少的方法来计算。此外,大型的医疗仪器也有采用单位工时计数法的,按照在使用寿命期间规定完成的总工作量,按工作时间平均计算折旧。就目前固定资产的折旧情况来看,更多的青睐于加速折旧法的使用。
4、1、2间接成本的分摊
成本核算的另一部分是间接成本的计算,通常按受益原则,将非项目可是成本向项目科室和其他非项目科室进行分摊。分摊的方法依各医院个规模和各自适用核算模式来选择,联立方程法能够对间接成本精确地进行核算,但操作相对复杂,对人员技术要求较高,多为大型医院采用;阶梯分配法可以清楚的表明间接成本的构成方式,适用于重视成本结构的管理方式;双重分配法在中小型医院成本核算中经常遇见。
4、2科室成本核算方法以科室为成本核算单位,一来便于成本的详细划分,因地制宜地制定成本支出规划;二来也可以明确成本的管理责任,使成本核算更加易于控制,明确责任归属。通过对各个科室成本支出的监控,可以找出医院整体经营环节中存在的细节问题,协调各科室之间的项目扶持和收益。在节省开支降低医疗消耗的问题上,可以根据各科室从事医疗活动的差异来进行差别化管理,更加科学、合理的安排成本投入和划分用途。
4、3医疗项目成本核算按照医疗项目划分来计算成分,是从衡量各项医疗服务支出的角度出发,通过对成本的控制和计算,准确得出不同医疗项目上的实际消耗和收益,从而合理地制定收费价格,在医疗项目上保证收支的基本平衡。对于公立医院服务性收入,与市场型支出不平衡的情况,可以以医疗支出作为政策补偿的依据,保障医院的基本运营。
4、4病种医疗成本核算按病种分类进行成本核算还是一个较为新兴的研究领域。病种成本可以依据以往的同病种病例产生的医疗成本进行调查,进而得出该病种的医疗成本进行核算。此外,对于每个病种病例分别制定规范化的诊疗技术方案,在根据方案中涉及的支出情况来核算该病种的医疗成本,可以避免在医疗过程中造成的过渡浪费和转嫁给病人过高的治疗负担,增加医院的运营透明度。
5、结语医院推行成本核算,不仅可以清楚地掌握医院的资产运营情况,明确成本投入,同时也使医院运营的投入收益计算有据可循。特别是对于公立医院,在政府拨款和补助的前提下,实行成本核算,可以更加清楚的显示资金的使用方向,正确的评价经济收益与社会收益。医院的经营与管理,始终要本着低成本、低消耗、高效率的发展道路,才能够从根本上提升医院的竞争价值,深度发掘医院的发展潜力。
[参考文献]
[1] 林国红.医院内部价格核算初探[J].中国卫生经济,1996,15(5):50―51.
[2] 沈惠珍.医院成奉核算的难点与策略[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l,17(11):655-657.
[3] 刘艳红.论医院成本核算及其控制[J].中华医学从刊,2003,3(10):118-120.
[4] 张炳军.医院成本核算及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卫生经济研究,2003,10:41-42.
论文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成本核算;现状;对策
随着中国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以及高等教育收费制度的全面实行,核算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既是满足社会和学生对教育成本知情权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高职院校提升自身办学效益和实力的客观需要。然而,由于长期以来中国一直把高等学校(包括高等职业院校)归属于非营利的事业单位,目前高职院校在进行成本核算中还存在诸多理论和实践方面的障碍,还没有形成一套科学的成本核算体系,高职院校很有必要借鉴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原理和方法,在与高校现行会计制度相协调的基础上,建立适合高职教育的教育成本核算体系。
一、高职院校成本核算的现状
1.现行高职院校会计制度的核算基础不科学,影响高职院校成本核算的真实性。按照中国现行高校会计制度规定,“高等学校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经营性收支业务的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但是,现行的收付实现制基础给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造成了很大障碍。高职院校要实行教育成本核算首先必须解决教育成本的确认和计量问题,成本是对象化了的费用,也就是说成本必须是和一定的对象相联系的。高职院校必须将为提供教育服务而发生的耗费,根据配比原则,按照一定的程序归集和分配到相应的对象之后才能形成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根据成本核算的配比原则和费用发生的时间来看,要核算教育成本就必然涉及的费用的预提和待摊问题。而收付实现制是以款项的实际收付为标准来处理经济业务,确定本期收入和费用的,反映的是高职院校现实的收支情况,不存在费用预提或待摊的慨念,这样势必会影响教育成本信息核算的准确性。因此,现行高职院校会计制度的核算基础问题是高职院校要进行教育成本核算必须重点解决的问题。
2.高职院校定资产的折旧方法不合理,影响高职院校会计核算的完整性。按照现行高校会计制度规定,高校当年购置的固定资产直接计入当年的设备购置支出,在使用的收益年限内不计提折旧,因此,高职院校现有的会计数据中都无法反映固定资产新旧程度和已耗损价值。在办学过程中,房屋、建筑物、图书、教学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购置支出在高职院校经费支出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是高职院校为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进行的重要投入,与学校的教学活动密切相关,因此,高职院校固定资产的损耗成本应是高职院校教育成本的一项重要内容。现行高职院校会计制度不反映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逐渐损耗的价值,这样得出的教育成本信息就不完整。
3.现行高职院校会计科目的设置单一,弱化了高职院校会计核算的目标,不利于实行成本核算。现行的高职院校会计制度中会计科目体系的设置,主要考虑的是政府部门预算管理的需要,重点反映学校教育经费的收支情况,没有考虑到高职院校进行成本核算的需要。如现行高职院校会计制度对于高职院校支出是按支出性质分类而不是按支出功能分类,主要有以下两种分类:第一,按照支出用途将事业支出分为教学支出、科研支出、业务辅助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后勤支出、学生事物支出、离退休人员保障支出和其他支出等八类支出,反映了一定分类核算意识但比较粗糙,难以满足教育成本核算的需要;第二种是按照支出内容分为基本工资、补助工资、其他工资、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障费、助学金、公务费、业务费、设备购置费、修缮费、其他费用和业务招待费等,这给高职院校实行教育成本核算带来了很大的困难。高职院校如果要进行教育成本核算,就必须按支出功能对现有支出数据进行归类和重组。中国理论工作者曾对此做过两种尝试:一是根据支出原始凭证,按功能分类重新核算成本;二是利用会计科目细目数据按功能进行大致归类来核算教育成本,但均未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第一种方法的缺陷在于工作量过大,很难推广;第二种方法缺点在于比较粗略,难以提供准确的教育成本信息,所以,高职院校如果要进行教育成本核算就必须对现有的会计科目体系进行改革。
4.高职院校经费使用效益考核评价的片面性,软化了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体制。长期以来,由于认识上的片面性,对高职院校投资只注重其消费性,忽视其投资性,导致对高职院校经费使用效益考核评价的片面性,往往只侧重评价经费使用后体现出的事业效果和社会效益,而对社会效益考核评价又缺乏科学的定量指标体系,结果造成高职院校经费运行中投入产出相脱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脱节。由于缺乏对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方面的考核评价,国家、主管部门以及学校自身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仅仅停留在财务信息方面,而缺乏对衡量高职院校综合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的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指标的需求拉动,导致高职院校现行的会计核算体系中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机制的软化。
二、构建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体系的途径与对策
高职院校会计环境的诸多变化,已使现行高职院校会计制度已难以适应高职院校发展的需要,其制度性缺陷和缺失成为成本核算无法回避的问题。要想走出困境,科学实施高职院校会计成本核算,必须借鉴企业会计的成熟做法,弥补和完善高职院校会计制度,进而针对高职院校会计成本的特点,构建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体系,从而为各方利益相关者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推动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1.确定高职院校教育的本核算的对象和会计期间。由于高职院校不招本科生和研究生,不存在不同层次间学生数的转换,因此可以认为,高职教育成本核算的对象就是按专业分类的全日制高职生。成本核算周期应以一学年为一个计算期,起止时间从公历9月1日至次年的8月31日。
2.明确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原则。高职教育成本核算主要应遵循:(1)权责发生制原则,指确认本期的收入和费用是以其归属期为标准。即根据收入和费用之间的权责关系确定。(2)配比原则,指成本费用与其相关的收益相配合.即将某一会计期内的费用成本或归集于某些对象上的费用成本与有关的收人或产出相配合、相比较。(3)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指将与当期收益相关的支出计入当期的损益,将与当期以及以后多个期间的收益相关的支出计人资产的价值。超级秘书网
3.设置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具体项目。为满足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和控制的需要,根据高校教育活动的特点和高校教育成本的内涵,可将教育成本项目设置为:人员工资、公务费、业务费、助学金、折旧费、间接教育成本等六项,各个成本项目归集的费用内容如下:
人员工资,这是教育成本项目中最主要的项目,此处的工资是广义的工资,是指高校支付给教师以及为教学服务的教辅、行政等部门的职工的薪金报酬、职工福利及社会保障支出。主要包括高校发放给教职工的工资、津贴、奖金,计提的职工福利赞、工会费以及学校为教职工负担的公费医疗、养老金、失业金、住房公积金等内容,但不包括离退休人员的离退休金和补助支出以及高校后勤社会化剥离出来的人员的薪酬支出。
公务费,指高校用于教学和管理方面的日常公务活动支出,包括办公费、邮电费、水电费、差旅费、会议费、租赁费、招待费、维修费等。业务费,指高校为完成教学业务活动所发生的费用和购置教学耗用品的开支,包括教学差旅费、资料印刷费、生产实习费、军训费、招生费、教学(实验)材料费、资料讲义费等。
助学金,指高校按照规定给在校学生发放的各类奖学金、助学金、贷学金、勤工助学酬金、困难补助、学生公费医疗、生活补助等学生事务的支出。折旧费,是高校教学所用的固定资产耗费的价值,是教育成本的重要内容。
按照现行的会计制度,学校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现有的账簿记录不能反映固定资产的新旧程度及已经损耗的价值。为了进行教育成本核算,需要对现有的固定资产进行评估,确定各项固定资产的剩余使用寿命或折旧年限,按期计提折旧费计入教育成本。
间接教育成本,用于归集与学校提供教育服务间接相关,但需要通过一定成本分配的方法才能分配到各个教育成本对象的成本,如学校管理、教辅、后勤等部门的各项支出及学校开支的公共费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