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林业企业论文8篇

时间:2023-03-16 15:49:5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林业企业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林业企业论文

篇1

1.1研究样本以及研究样本分类对于林业相关行业的研究,罗欢焕、张大红等将CSRC行业分类体系中涉及林业的公司作为研究对象。为了增强样本覆盖范围完整性,本文根据CSRC分类选取林业及制造业中造纸、木材和家具子行业36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数据来源于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公布的2012年上市公司年报及wind资讯。对于变量,从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成长能力和现金流量指标五方面选取,以此作为Logistic衡量企业信用风险的决定因子。但这五个方面的变量侧重考虑企业自身经营状况,缺乏对市场供求的考虑。因此,本文在研究前期利用KMV模型对样本进行分组。KMV模型以现代期权理论作为依托,侧重考虑公司与整个市场,更好反映如何从市场价值角度衡量信用风险。因此通过KMV分组可以从另一个维度说明林业企业信用风险的情况。针对KMV与Logistic模型相结合的研究,刘澄将KMV模型的违约概率与Logistic相结合,对我国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进行较为准确的评估。魏婷实证得出KMV模型能够从某些方面弥补Logistic模型的不足。韩艳艳研究证明将这两种模型相结合获得的混合模型有更好的评价效果。本文根据KMV模型分类结果将样本公司划分为两组,以进行财务指标的选择及检验。

1.2财务指标选取处理针对林业类上市公司信用风险研究,本文从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成长能力和现金流量指标等五方面进行研究,共选取17项财务指标作为变量进行研究。

2因子分析

财务指标之间存在相互转换的可能,财务指标间的多重共线性可能降低模型稳定性,甚至影响最终结果。其次,各变量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重要程度,即变量的内在结构对于指标的选取及模型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提取主成分,将离散指标的信息浓缩为预测所需的主要指标。

2.1KMO以及Bartlett球形检验KMO及Bartlett球形检验用以检验变量间的相关性。本文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获得KMO统计量为0.556。考虑到样本量的影响,此数值在接受范围内,可以利用上述变量进行因子分析。

2.2公因子方差比(Communalities)公因子方差比反映了提取公因子过程中,各变量被提取出信息所占比例,即原变量的信息量中由公因子决定的比例。本文对变量公因子方差比进行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多数变量提取的比例在70%以上,可知所提取公因子对变量的的解释能力均处在较强水平。

2.3解释的总方差为保证因子的可解释性,本文运用最大方差法对因子进行旋转,将信息量重新分配。该操作将17个变量划分为5个特征根。特征根可以被看做体现主成分影响力度的指标,代表引入该因子后对原始变量信息的平均解释量。分析表4中各成分方差及其累积程度可知,前五个特征根的总贡献率已达到79.48%,即可利用前五个特征根描述足够信息。

2.4旋转后的成分矩阵通过成分矩阵可以得到各个主要成分的表达式如下分析各成分表达式可以得到各个因素中最主要的变量。F1主要包括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等与资产相关的指标;F2主要包括与现金流量相关联的指标;F3主要包括与负债相互关联的指标;F4则包括了净利润增长率以及营业收入;F5主要包括与存货相互关联的指标。

3Logistic模型实证研究及预测结果

3.1Logistic模型实证研究Logistic模型又称增长函数,于1838年由比利时学者PFVerhulst首度提出。1920年美国学者珀尔和利德的研究使其在人口估计和预测问题中推广。Logistic函数原型为:P=L/(1+exp[-(a+bt)])。t为时间,P为时间t的人口数,L为P的最大极限,a和b为相关参数。

3.2预测结果依照正常和存在信用风险将样本公司分为两类,使用模型得到的预测结果正确率为83.8%。这表明,此模型可以对我国林业类上市公司信用风险进行较为理想的预测。

4结论与建议

篇2

生态文化是人们根据对生态关系的需要,最优化的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等问题所反映出的思想、观念、意识的总和,是一种新型的现代管理理论。企业生态文化,就是企业将生态理念融入企业文化,使之成为自己经营的指导思想,贯穿到企业经营的各个方面,其目的是实现人、企业、生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意识、价值观、行为规范、道德风尚、规章制度、精神面貌等,其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生态价值观。它是一种新型的企业文化,是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和创新,是企业生态价值观、企业战略、企业目标、经营哲学、精神追求、道德准则以及行为规范等内容的综合体,是对企业文化的时代补充,也是企业文化对生态文化的积极回应。

企业生态文化首先要求企业树立企业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互协调的价值观,清醒地认识到自身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到自己在环境问题上应负的社会责任。要求企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精神层次上,要使环境伦理、生态意识成为企业精神的重要方面,引导企业生产经营的价值导向,其实质,就是要为企业营造出浓郁的生态氛围,使生态理念以潜移默化的形式作用于企业员工的心灵,转化为员工的自觉行动,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在经济效益方面,既要考虑经济增长的内在成本和近期利益,也要考虑经济增长的外在成本和长期利益;在生态环境方面,要彻底改变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相对立的错误观点,牢固树立企业、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自觉设立自身的生态环境政策和目标,及时公开环境信息,关注社会生态效益,积极支持社会环保活动;在资源开发和利用上,既要重视当代人的利益,也要兼顾后代人的幸福,通过开发新技术和新资源,实现资源利用率的不断提高和稀缺资源的替代补充,同时限制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将可再生资源的消耗数量维持在其循环再生速度之内,并对可再生资源进行培育和保护,确保资源再生的可持续性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次要求企业向生态企业发展。生态企业是超越经济利益的具有生命特性的组织,像一个生物有机体,不断地与生态环境发生着能量、信息和物质交换,并且始终参与生态系统的自然循环,与自然界、人类社会有着高度的相容性。它在组织内涵、目标体系、成长战略等方面与经济型企业大相径庭,始终追求企业成长、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协调统一,既考虑自身的持续成长,又重视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生态企业不仅具有生存发展的基础,而且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不但拥有了企业的今天,而且还抓住了企业的明天,与整个生态系统融为一体,形成了良性的生态循环。

2企业生态文化建设对林业企业发展的作用

随着我国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以及林木可采资源的减少,林业企业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变得越来越迫切。以可持续发展作为指导思想的企业生态文化整合了传统企业文化的优点和长处,并在此基础上融入了生态系统的新思想,代表和体现了善待自然、保持人和自然之间的生态平衡的新的思想和文化,是一种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的企业文化,具有强大的功能和价值。加强林业企业生态文化建设,对林业企业树立良好的环保形象,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生命力,实现林业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2.1有利于提高林业企业的经济效益

优秀的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精神财富,具有一种特殊的力量,能够发挥重要的经济作用,对企业物质财富的增长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企业生态文化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林业企业的经济效益:①能够引导林业企业顺应时代要求,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避免受到经济规律和生态要求的惩罚;②在生态文化指导下,林业企业生产出的生态产品拥有更高的质量,能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求,更能吸引顾客,而且拥有强烈环保意识的消费者愿意为绿色产品付出更高的成本;③可使林业企业获得政府和各种社会组织的支持,得到各种有形或无形的优惠政策,从而使企业获益;④有助于林业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长期得到消费者和社会各界的信赖和支持,从而提高企业的增值力,创造高于一般水平的经济利润;⑤能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提高劳动效率,最终给林业企业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⑥能够促使林业企业采用新的生产经营方式和科学管理方法,为林业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创造良好条件。

2.2有利于林业企业创建企业品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随着全社会对环境问题的日益关注,人们越来越注重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行为,关注企业是在破坏环境还是在为环境保护作贡献。如果林业企业能够将保护生态环境作为自己的文化理念,长期、持续地在生产经营过程的各个方面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实施ISO14000标准并通过认证,就能满足消费者和全体社会公众的这种需求,从而使企业受到消费者和公众的尊重、信任与支持,使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很快被消费者接受,而且还可以使企业树立对环境负责的良好形象,促进其与消费者、政府和社会其他各方面的良好关系,提高企业知名度,实现企业更大更长远的利益。

2.3有利于增强林业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当前,许多国家,特别是西方国家正纷纷采用更加隐蔽的环境管制措施,设置种种绿色贸易壁垒来抵制外国商品的进口,这无形中给中国林业企业带来了更多的困难。这是因为,相对来说,西方国家的环境保护意识较强,各种环境标准的制订和实施比较完善。而我国由于长期以来忽视生态产业的发展,盲目开发出口产品,放松对产品生态标准的监督检查工作,因而没有形成绿色管理体系,致使许多产品不符合国际生态标准。企业生态文化则要求林业企业采用生态化生产方式,生产符合国际生态标准的产品,从而有利于林业企业产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并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2.4有利于促进生态效益的实现

生态效益是企业组织为兼顾生态及环境的保护,通过与环境相关的管理创新而获得的提高经营绩效和竞争优势的效益。生态文化建设要求林业企业改善生产工艺,转变经营模式,尽力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使林木资源的价值都得到充分体现和利用。这样不但能够减少企业的运营成本,使消费者得到更为实惠和优质的服务,而且有助于最大限度地降低林业企业行为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改善社会公众的生活环境。

3林业企业生态文化建设的策略

林业企业生态文化的建设目标是让企业全体员工能够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态意识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做到在提高经济效益中保护生态环境,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林业企业生态文化,是一项创造性管理活动,林业企业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3.1提升林业企业管理者的生态文化素养

企业生态文化作为一种现代组织文化,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管理者生态文化素质的高低决定他们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中对待生态环境的态度。因此,企业生态文化建设是否能够获得成功,关键取决于企业管理者对企业生态文化是否能够积极倡导、着力培育和身体力行。所以,林业企业生态文化建设,企业管理层必须树立生态价值观,加强生态哲学学习,掌握生态学方法论,将生态意识和生态价值观贯彻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并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认清企业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互依存的关系,摒弃长期以来的粗放式经营模式,提高科技含量,减少资源损耗,自觉地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与思想反映在各项决策之中,努力实现经济增长、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3.2营造良好的企业生态文化氛围

为了营造企业生态文化氛围,林业企业应注意厂区周围及内部环境的绿化,并按照生态文化的要求设计厂区内部空间布局;应充分而有效地管理和运用企业文化网络的积极作用;要结合林业企业的实际情况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和形式多样的有意义活动,如“生态在我心”演讲比赛、“我为环保献一计”征文活动、生态技能大比拼以及以生态文化为主题的报告会、读书会、经验交流会、知识竞赛等一系列活动,营造一种浓郁的企业生态文化氛围,使得企业广大员工对建设企业生态文化有一种认同感和使命感,能时时考虑环保,事事想着生态。

3.3加强生态宣传与员工的生态教育

林业企业建设生态文化,必须重视保护生态环境的宣传活动,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和有影响的公关活动,将企业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行动方案和已经取得的环保业绩公布于众,向社会企业的生态化思想、生态化生产方式和产品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公益广告,使社会公众更多更好地了解企业以及企业倡导的生态文化,从而提高企业的知名度,扩大企业及其所倡导的生态文化的社会影响力,树立良好的、新的生态企业的社会形象。同时,还要加强对广大员工进行ISO14000系列标准和指标体系、环保知识产业政策、环保法规和科学发展观等方面的培训与教育,采取物质激励、目标激励、反馈激励、强化激励、成就激励等激励方式,着力强化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普通员工的生态观念和环保意识、彻底转变过去那种先污染后治理的陈旧观念,牢固树立“环保、生态、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念,促使广大员工朝着企业生态文化要求的方向发展。

3.4强化林业企业的生态管理制度

企业的生态管理制度是企业生态文化建设的有力支持,是企业实施生态管理的保证,也是调节企业内部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同时,也是规范企业行为、保证生态企业之间契约条款得以履行的基本制度。生态管理制度的制定与落实过程,也是企业生态文化形成的过程。因此,林业企业必须高度重视生态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并以此激励广大员工和各级管理者为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企业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作出较大贡献。为此,首先应设置生态职位,如在企业最高管理层即董事会中设置专职生态董事负责处理生态事务,按照国际标准化组织ISO14001标准的要求设立环境管理者代表;其次应积极加入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并取得认证。这样林业企业就可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得到社会认可,增强企业竞争力。

3.5公布林业企业的环保信息

环保信息公开化是林业企业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诚信表现,既有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环保形象,也有利于企业加快生态文化建设的进程。林业企业定期向社会公布环保信息,不仅便于社会公众的监督与批评,也会极大地鼓舞企业广大员工建设生态文化的士气。而且,社会各界反馈回来的意见和建议等信息,又是加快企业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依据。环保信息公开化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定期编制与发表企业的环境报告书。这样既有助于增强企业员工的生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也有助于证明企业与自然、社会的相容性,同时也鞭策企业管理者高度重视企业生态文化建设,以求得与生态环境、人类社会的和持续发展。

3.6发表生态宣言

生态宣言是林业企业向全世界发出的对社会、环境承担环保责任和义务的声明,是建设企业生态文化的冲锋号,是实现企业、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倡议书,是向社会各界进一步承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林业企业若主动地将企业生态文化建设方案公布于众,发表生态宣言,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必将增强企业全体员工的自豪感和主人翁精神,激励他们为建设企业生态文化努力工作。

参考文献

[1]张保伟,吴怀林.关于企业建设生态文化的思考[J].理论界,2006,(1):162-163.

[2]龚胜刚,孙智君.企业生态效益及其实现机制探讨[J].经济管理,2007,(20):4-7.

[3]章鹏.提升企业经营者的生态文化素养[J].农场经济管理,2008,(4):66-67.

[4]李长松,刘经纬.浅论中国林业企业文化建设[J].中国林业企业,2005,(2):27-29.

篇3

关键词:会计;监督制度;对策

林业企业可持续经营和发展,离不开会计监督的有力支撑和保障。会计监督就是指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依据各项财经法规和财务制度,通过记录、计算、分析、检查等方法,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使之能够按既定的目标和要求来进行。林业企业会计监督是以内部控制理论为指导,通过充分发挥林业企业财务、生产、资源和审计等职能部门的作用,制定符合林业生产经营特点的内部控制制度,形成科学的决策机制、执行机制和控制机制,解决林业企业会计监督不健全、管理弱化的问题。

1林业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

1.1林业会计监督法律约束机制不健全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林业企业的经营机制、经营方式也在不断更新。在整个经济活动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以前没有的新情况、新问题,而与之配套的机制还未能建立和健全。针对所出现的经济活动,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和办法。就国有林业企业来说,在企业的所有权尚未分离之前,林业会计人员兼有双重身份、他既代表国家利益监督企业的财务收支和经济业务,同时又是企业管理者,随着国有林业企业的两权分离,林业会计隶属于林业企业,从而对林业企业的监督权自然就削弱了。另外,新的《会计法》虽已颁布,但是相关配套的法律法规却没有跟上。再者,在林业会计监督过程中有些概念很模糊,比如说会计监督、审计监督概念模糊,执法机构职责、权限有待明确。因此随着经济多元化的发展,如果有针对性的会计制度和核算体系还不健全,那么会计监督职能必然会缺乏有效的保障。

1.2林业企业内部组织结构欠合理

林业企业组织结构的设置在很大程度上仅仅考虑到行政管理上的方便而没有科学地划分企业内部各部门的职责权限,林业企业内部普遍存在着管理层次多、工作效率地下、职责不明确等问题;同时企业内部在在组织结构设置中只重视上下级部门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而对部门之间的横向关系缺乏足够的重视,使得同级部门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信息沟通不灵敏,不能形成有效的相互制约机制。一些单位内部监督制度极不健全,对经济活动的事前、事中、事后控制不严密,致使监督流于形式;有的单位虽建章立制,但不落实,不考核,形同虚设,单位经济活动及会计工作本身均处于监督无力状态,致使大量违纪现象发生。

1.3会计法的宣传不到位

在一些林业企业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的心目中,对《会计法》存在一个模糊的概念,把《会计法》和“会计制度”等同起来,并把《会计法》理解为一般的会计制度,企业所习惯的是具体执行,未能预见法律对企业可能的影响,也就缺乏对法律的关心。

1.4林业会计人员学历素质较低

据统计在林业企业中,受过大学专业教育的不及10%,有会计师资格的仅占10·45%。由此可见,林业高层次会计人才匮乏,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和业务水平偏低,多数没有经过专业培训,而且有的还是无证上岗。大部分林业会计人员往往只局限于对已发生经济业务的核算、报告,参与管理的意识比较淡薄,致使会计监督的作用得不到全面发挥。再者,林业会计人员的监督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薄,缺乏职业风险意识,职业判断能力弱,自我管制能力差,惟命是从,在权大于法的思想支配下,有意造假,使得会计信息失真在所难免。

2加强林业会计监督的措施与对策

(1)加快法律体系建设,为林业会计监督提供法律保障。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林业企业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形势要求必须要加强和完善会计监督制度,明确会计监督的执法职责和权限,以实施清晰明了的监督职能;加大法律法规的处罚、赔偿和执行力度,对违规违纪的企业及其连带负责人予以曝光;同时还要强化一些相关配套法律及相关法规的实施,完善以《会计法》为主导,以《企业会计准则》为核心的会计法规,加快会计法律体系的建设步伐,使会计监督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林业会计人员必须熟悉法律法规和财务制度,并以身作则,模范遵守法纪,否则就难以监管别人,同时,要经常向单位负责人和广大职工宣传财经、会计法规。只有以法制作为经济工作的支柱和经济活动的准则,才能严把财务收支关,保证会计监督卓有成效地进行。

(2)健全林业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强化会计监督机制。

内部控制体系主要包括内部凭证制度、健全账簿制度、科学预算制度、定期盘点制度,严格的内部稽核制度等。内部控制体系要以适用性、有效性、合理性、协调性、统一性为标准,按照预防为主,相互制约,职责分明,帐、钱、物分管,严格操作程序,实行人员岗位轮换等原则建立,为“会计法”的实施提供检查、监督的依据。在企业内部,企业管理者应该明确规定参与经济业务事项的所有过程的部门和工作人员要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相互监督,这样就可对部门之间的经济活动进行连续不断的检查和监督,使内部监督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3)加强林业会计人员素质建设。

近年来,我国林业企业会计人员队伍不断壮大。然而,会计人员的素质从总体来看,仍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来,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会计监督职能的发挥。因此林业企业首先要建立会计人员的考核选拔机制,严把选人、用人关。要把政治素质与业务素质作为选拔的重要条件,建立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熟练、坚持原则、依法办事的会计队伍,不断提高会计监督水平。其次。林业企业要加强对现有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力度,教育引导会计人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熟练掌握会计业务的基础上做好会计监督工作,确保不因会计工作人员素质问题导致会计监督不到位而出现违纪违规事件。

篇4

1农林龙头企业要充分发挥农林科技创新的载体作用

龙头企业应该牢固树立科技兴企的理念,积极利用自身的信息、资金、人才等优势,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合作,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校企结合,产研结合,加快农林科技创新研究步伐,使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载体[1]。龙头企业应该成为农林科技推广应用的“带头人”,高举科技“龙头”,转化科技成果,并在联结基地的农户中广泛开展科技培训和技术指导活动,建立技术推广的网络,培养技术推广的人才队伍,推广应用科技创新成果,将企业掌握的科技成果与广大农户共享。

2农林龙头企业要充分发挥开拓产品销售渠道的作用

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下,龙头企业具有掌握大量市场信息的优势,能够运用市场信息,研究市场趋势,分析消费者需求变化,处于市场竞争的主导地位。龙头企业要根据自身优势,利用现代市场营销手段,树立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建立市场销售网络,确保产品流通畅通。龙头企业要成为农林产品销售的核心力量,巩固和发展联结基地,在不断扩大产业基地的同时,不断提高基地农户的经济效益[2]。

3农林龙头企业要增强深加工能力,充分发挥“蓄水池”作用

农林产品具有特殊性,往往会出现周期性的供求失衡现象。农林龙头企业在雄厚的技术和资金的支撑下,依靠科研,投资加工设备,利用产品资源,开展农产品深加工。这样既能满足不同层次的多元化消费需求,丰富市场商品供应,增加产品附加价值,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又能调节农林产品供求平衡关系,防止出现农林产品“卖难”现象。因此,开发农林产品深加工,能够发挥龙头企业的“蓄水池”作用,保障基地农户的生产利益,达到农民增产、增收的效果[3-4]。

4农林龙头企业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发挥“帮扶”作用

农林龙头企业要牢固树立立足基地、反哺社会的理念,不能一味地只追求经济利益,要以发展壮大产业为重,乐与农户分享利益。在生产环节,要派技术人员免费指导基地农民进行田间管理,把种植技术和田间管理方法教给农民,给广大农民“授之以渔”。在产品收购环节,要合理定价,遵守基地种植协议,保证货款及时支付,在市场处于低谷时,采取“保护价”措施,以保证农户利益,调动农民积极性。总之,龙头企业应结合自身能力,帮扶农民加快致富的步伐,帮助农民加入“公司+基地+农户”的组织中,发展壮大产业基地,带动农民增收。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农林龙头企业还应拓宽视野,开发投资农林产业新领域。要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面貌,促进农村社会文明。

篇5

一、当前企业市场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企业的营销观念没有转变。在计划经济根深蒂固的当今时代,一些国有企业对买方市场仍然奉行传统的生产观念、产品观念和推销观念,但在目前的市场经济时期,由于商品供过于求,买方市场出现了“生意难做”的问题;还有一些企业对买方市场措手无策,随大流盲目地推销产品,其结果是要么是产品库存大量积压,要么是应收帐款急剧增加,资金周转出现困难,从而使大多数企业陷入停产或半停产的状态。

第二,高层营销管理缺位,导致营销部门以外的其它部门不能充分发挥营销职能。目前,绝大多数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都比较重视营销工作,但是,这种“重视”具有明显的局部性、不确定性和非过程性,不系统、不全面、不到位,从而造成高层管理缺位。高层管理缺位带来了许多危害。首先,其他部门的营销优势得不到全面利用。企业的每个部门、每个个体都具有自己的营销职能,但在高层管理缺位时,则只有营销部门发挥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其整体营销职能会大打折扣。其次,决策缓慢,影响销售工作高效进行的许多问题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这样一来,该决策的问题不能及时决策,对企业的营销业绩造成负面影响,甚至,会重挫业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最后,营销工作缺乏方向。高层管理决定企业的营销方向,当它缺位时,必然导致营销部门的盲目指挥。

第三,许多企业没有营销战略。没有战略的企业,就象在险恶的气候中飞行的飞机,始终在气流中颠簸,在暴风雨中穿行,最后,很可能迷失方向,即使飞机不坠毁,也不无耗尽燃料之虞。现在,中国的计多企业正如这架飞机,太需要战略了。得战略者得天下,真诚的“海尔”、永固的“长城”、绚丽的“长虹”、高飞的“小天鹅”,毫不屈服的“乐凯”与毫情万丈的“用友”,都为其它中国企业树立了榜样。而当前多数的中国企业只是计划当期,得过且过,初创时就不曾设想过将来,造成企业盲目运行。

第四,开发新市场的能力欠佳。比如就中国农村市场的开发来说,企业是主角,其市场行为完全受市场机制的调节和指导,多数企业仅仅盯着农村消费需求,而忽视了对农村投资需求的开发,企业不仅要考虑去赚农民的钱,而且要考虑怎样带动农民致富,使农民在认识到工业化好处的同时,也开发和培育出自己的市场,获取自己的投资回报。市场开发是企业自下而上发展的重要环节,而许多企业正是因为处于这样或那样的误区而不能做到合理地开发、启动自己可得的新市场。

第五,忽视了营销网络的功能。一位营销专家曾经说过,“市场,说到底就是‘网络+品牌’——销售网络加上品牌的影响力。”网络如同人体的血管,靠有力的销售完成资金的循环,滋着着企业的成长,其中任何部分的病变,都可能损伤企业的肌体,乃至企业的生命。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国的多数企业并没有在市场网络上下过功夫,它们只注重产品生产,无计划、无目标地销售产品,这样,不仅浪费营销资源,而且无法取得好的营销业绩。另外,当前企业的市场定位、促销方式等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第一,建立科学、实战的营销组织框架,确立企业整体营销观念,使企业所有部门和员工紧密地协作,共同实现理想的经营业绩。现代营销强调的整体攻防能力,当前许多企业的业务人员没有真正地组织起来,从而难以有效地进行市场开发和管理。这就象两军对垒抢占地盘一产,其中一方军队管理不善,组织不起来,没有像样的攻势或者抢到了地盘却没有能力固守,这样的军队必输无疑。可见,高层的营销管理在市场营销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企业应当根据市场开发需要,建立销售组织体系、市场信息管理体系、目标和计划管理体系,通过完善的销售管理体系明确销售管理层次及其职责、工作标准和工作流程,将目标市场和市场目标、销售管理人员和业务员、经销商、市场信息以最佳方式组织起来,充分发挥企业的整体攻防能力,最大限度地占领市场,实现最佳的营销目标。

第二,树立辩证的买方市场观。买方市场在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压力,产生激烈的市场竞争的同时,也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在生产资料和生产要素的购进方面,买方市场的压力只是施加给商品的卖方,而生产企业作为买方不仅没有压力,反而是大好的机遇,因为买方市场的压力,主要来自产品销售企业在采购时,处于买方的地位,可以充分享受买方市场的偏爱和优惠。在机电设备和原材料的采购上,企业可以充分“货比三家”地进行挑选,不仅可以讲质量,而且可以压价格。再者,买方市场带来的市场空隙,给企业提供了破土而出的希望,利用优质低廉的材料、机器设备生产高品质的产品,逐渐地适应买方市场,才能抓住买卖方市场带来的机遇,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

第三,确立名牌战略。当今的世界已进入品牌竞争的时代。它已成为企业进入市场的“敲门砖”,这是由于消费者对新产品的认识逐步加深,对选择产品的条件更为苛刻,这样就加剧了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因而企业必须在提高产品质量上下功夫、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只有大家认可的名牌产品才可以成功。在我国,如彩电行业有“长虹”、“康佳”、“TCL”、“创维”,VCD行业有“爱多”、“先科”、“金正”、“新科”。经济专家们断言,从本世纪末起,我国商品市场的竞争将主要表现为名牌之间的竞争。然而,当前有的企业尚未意识到品牌战略的重要性,只要看到别人生产什么,自己就生产什么,没有自己的特色,更没有自己的品牌,企业怎样创立自己的品牌呢?针对这个问题,笔者提出如下建议。一方面,要制定名牌战略;企业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确立不同阶段的目标规划、可行性的实施步骤。另一方面把质量创新作为名牌产品的根基和企业的生命。企业创名牌应当在质量管理上下功夫,不能一味追求“上档次”、“高售价”。世界名牌商标就象征着高质量,如日本的“本田”,美国的“可口可乐”、“麦当劳”。再者,当今市场竞争的一个主要内容是科技竞争。在这方面,企业要通过技术创新,广泛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不断改进产品设计,开发新产品,加快技术改造的步伐,吸收先进技术,并予以创新。这样,企业的产品才可以走在市场前列,名扬中外的熊猫电子集团正是坚持科技开路而占领了巨大的市场份额。

篇6

[关键词]信用环境风险控制扶持体系

国际上通行的界定中小企业的标准是:员工在2000人以下,年销售额3亿元以下,企业资产4亿元以下。

按上述标准我国中小企业数量达到3000多万户,它们对GDP的贡献以达到50%以上,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对税收的贡献占到40%多,并连续5年对出口贡献率在60%以上。与此同时,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独特功能,如激活市场竞争、增进效率,促进经济增长;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等等均为经济界人士所认可。但由于中小企业自身及中国当前独特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等因素制约,中小企业的发展尤其是融资面临着许多企业自身难以克服的经济、制度以及法律等方面的矛盾和问题。

一、我国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狭窄,其目前发展主要依靠自身内部积累,即中小企业内源融资比重过高,外源融资比重过低。这直接导致了企业资金成本过高,同时分散了企业的控制权。

2.中小企业普遍缺乏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不仅权益资金的来源极为有限,而且很难获得长期债务的支持。这使中小企业资金成本相对较高,筹集速度减慢,不能尽快地形成生产能力,也不利于财务杠杆的应用。

3.亲友借贷、职工内部集资,以及民间借贷等非正规金融在中小企业融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及民间信用体系建设的差异,非正规金融在江浙、中西部地区发育程度差异极大。

二、我国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困境的成因分析

从中国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现状可以看出,“贷款难”已经成为制约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的严重“瓶颈”之一。而这种状况的形成主要是由中小企业自身弱点的内在因素和这些弱点与我国金融体系特点相冲突及中国体制转轨时期有关政策不深入、不完善等外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从中小企业自身来看:(1)中小企业由于规模较小,管理经验不足,是市场规律作用下最易受到冲击的群体。一旦国际国内市场环境变化,中小企业对市场风险估计不足,极有可能蒙受较大损失,甚至面临倒闭的结果。(2)与此同时,中小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突出表现为市场变化和国家发展战略变化。市场出现结构性过剩,多年的卖方市场的格局转变为买方市场,国家在经济发展中更加强调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更加重视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资源环境之间的和谐统一。由于制度更新滞后,管理方式不科学,一部分中小企业不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经营出现困难,大量产品积压,利润水平下降,内部积累大幅度减少,外源补充资金的要求大幅度增加,于是对银行贷款需求大增。此外,由于许多中小企业财务信息不透明,信用意识淡薄,加大了银行贷款风险。

显然,这几个特点直接决定了中小企业融资是一种极为特殊的金融活动,进而中小企业融资难也就构成了一个普遍的经济现象。

2.从银行等金融机构来看:从银行角度来看,由于其缺乏相应的管理机制和贷款动力,造成了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惜”或“不贷”的普遍现象。

3.从政府体制改革来看:主要是经济金融体制变迁过程中,市场经济体制的微观运行基础不完善所带来的制度摩擦。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深入、不完善,使我国现行中小企业信贷融资促进政策仍存在较大的缺陷。

三、解决我国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困难问题的途径

融资难问题的产生是由中小企业自身的缺陷、金融机构机制运行的弊端和体制改革带来的制度摩擦所共同造成的,因此,我们也应从中小企业自身的完善、银行管理机制的改进和政策体制的完善上去找打开中小企业融资之门的途径。

1.完善中小企业制度,健全治理结构。当前,我国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报告真实性与准确性较低,银行利益难以保障的现象,这些往往都是企业治理结构不健全所致。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自身素质是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重要途径。

2.培育良好的信用环境。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很难顺利开展,并导致信贷市场的低效配置,中小企业不良贷款比率大大高于大企业不良贷款比率。针对目前社会信用淡薄的问题,应尽快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加强信用文化建设。

3.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方法的改进。目前,一些银行发展了一些新型的信贷风险评估方法,其中最主要的是客户信用评分方法。客户信用评分是一种运用现代数理统计和信息技术对客户进行信用评分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历史数据和统计方法的分离出贷款申请人的各种特征对为违约和不良行为的影响,通过计算贷款申请人的信用分数来预测起伪约或不良行为的概率。同传统的信用评估及其相应的贷款方式相比,这种方法借助于电脑几通信技术的帮助,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实现贷款的自动化,大大简化贷款手续,具有成本低、时间省、效率高和客观公正的特点。

4.政策支持体系的完善。从制度角度着眼,中国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并不仅仅在于出台一些旨在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而需要以市场化为基本原则导向,对中国金融体系的许多传统领域进行深刻变革,构建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即政策支撑体系。

四、结束语

打开信贷融资渠道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具有战略性的主导意义,这也是打开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关键所在,但由于中小企业的天然弱点和银行追求“低风险、高效益”的经营目标之间的矛盾制约了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业务的开展。

总之,打开中小企业信贷融资之门,需要靠企业自身,银行和政府三方共同努力,积极地弥补各自的体制、制度或政策的缺陷,为中小企业创造一个畅通的融资渠道,促进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进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健康、快速、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竞天李正友冯雪飞韩俊:中小企业创新与融资.2003

篇7

关键词:反倾销现状对策

目前,我国的企业遭遇反倾销案件越来越多,涉及的面越来越广,如:纺织、机电、眼装、大蒜、果汁、钢铁、彩电、海鲜、家具、皮鞋等等,大部分都是我国出口支柱产品,出口量逐年上升,反倾销工作任重而道远。目前我国出口商品遭遇的反倾销是世界上最多的,但是同时也应看到,这些年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增长也是世界上最快的。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反倾销多也是正常的。而且,与出口额相比,反倾销案例也不是很多。

许多出口企业一听说国外反倾销就紧张,其实用不着紧张。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是鼓励公平贸易,所以绝大部分的出口商品不会引发反倾销,或者其他的贸易纠纷。比如资源性的,不可再生的产品出口,一般就不会引起反倾销。

一、反倾销概述

反倾销指对外国商品在本国市场上的倾销所采取的抵制措施。一股是对倾销的外国商品除征收一般进口税外,再增收附加税,使其不能廉价出售,此种附加税称为“反倾销税”。如美国政府规定:外国商品刚到岸价低于出厂价格时被认为商品倾销,立即采取反倾销措施。虽然任《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中对反倾销问题做了明确规定,但实际上各国各行其是,仍把反倾销作为贸易战的主要手段之一。

自1979年8月,发达国家频繁对华启动反倾销措施,到2004年6月底,世界各国对华反倾销案累计高达584起,直接影响国内500亿美元的出口。对华反倾销所涉及的商品类别也不断扩展,涉及产品约有4000多种,涉案金额不断攀升,到目前为止,超过l亿美元的大案共约20起。中国已成为世界上遭遇反倾销最多的国家,连续9年成为世界头号反倾销目标国。

美国商务部于2008年1月初步裁定,对来自中国和阿联酋的部分钢钉品种征收反倾销税,反倾销额度分别为20.77%至ll8.04%和4.47%。此外,对部分中国公司的反倾销税将追溯90天前执行。除了传统的发起反倾销的发达国家外,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加入了对华反倾销的行列。自l979年第一例对华反倾销案开始后的十年中,只有美国、欧共体、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几个发达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实施反倾销。进入20世纪90年代,对华反倾销的国家增至26个,除欧盟、美国仍然保持对华反倾销最高比例外,印度、阿根廷、巴西、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也将反倾销的矛头对准了中国,成为对华反倾销的另一支需重点防范的新生力量。

中国企业遭受反倾销调查的直接原因和我国企业在反倾销案中胜诉率低的原因后,这主要是因为中国企业应诉不力和应诉能力差。l997年3月我国首次颁布了《反倾销和反补贴条例,并在同年l2月对进口新闻纸发起了首例反倾销调查。l997—2007年十年间,我国完善了反倾销法律制度,组建了反倾销调查机构,并开始了反倾销实践。

二、中国屡遭外国反倾销投诉的原因

(1)低价倾销的客观存在成为反倾销诉讼的导火线

中国目前的经济结构尚不合理,行业的发展缺乏长远规划,只注重眼前利益。一旦某个企业在国外哪个国家或地区销售不错,其他同类企业马上蜂拥而上。中国企数量众多,行业管理和协调力度不够,经常出现自相压价的现象,最终导致反倾销案件的发生。市场上因而出现了大最过剩产品,企业为了生存在其国内和出口的销售策略上竞相采取低价倾销策略。在出口价格上,香港某刊物对我国l60种出口产品的调查中发现,有l20种商品价格比应有的价格低20%。由此可见以低于正常价格向外国销售我国产品的现象的确在一定的范围内存在。与此同时也有不少数据显示我国部分出口商的低价销售给进口国的国内同类产品工业造成了实质性损害。

(2)外国对中国的歧视性政策

长期以来,西方一些国家将中国认定为非市场经济国家或市场经济转型国家,对我国的出口商品在进行反倾销调查时,不是以我国国内的价格为依据,而往往由进口国采用“替代国”标准计算倾销幅度,并且在选择替代国时一度故意选择与中国实际情况相差甚巨的国家。国外对中国的歧视性反倾性政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实行“一国一税”政策,无分别裁决。通常说来,在确定倾销产品的反倾销税时,应以同一商品的不同企业的实际出口价格征收不同的反倾销税率。其结果是我国被认定为高幅倾销,征收高额反倾销税,我国商品不得不退出该市场。值得注意的是,替代国标准的确立,不仅影响我国商品的出口,而且也制约我国外资的引进,外资企业对其出口商品无法得到市场经济待遇,甚至被征收巨额反倾销税,直接影响了我国的投资环境。

(3)我国企业对国外倾销指控的应诉不力

反倾销法规定,在被提起反倾销调查时,被控方有申辩权和诉讼权,如果能够积极应诉,尚有可能挽回败局。一个普遍现象是,我国涉诉企业大多只是消极等待,而不愿意积极应诉。从而带来的结果是以“不合作条款”为由单方判输,不战自败。

遭受反倾销诉讼后,中国的一部分企业采取消极应诉。其主要原因如下:其一是面对国外的反倾销没有胜诉的信心,所以只能听之任之;其二是高昂的应诉成本,一个企业的反倾销应诉成本在400万至800万人民币之间。比如2003年美国对中国28个省、市的253家轴承企业,提起反倾销调查,对此我国200多家轴承企业拒绝应诉,唯有浙江慈兴公司积极应诉。

三、企业应对反倾销的对策

(1)要做好防范风险的准备

当一家企业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准备进入一个成熟的市场,又要注意哪些问题呢?这个时候就要做好防范风险的准备。对对方可能采取的贸易保护措施都要做好准备。我国应尽快建立起以外经贸部我驻外经商机构——外国律师事务所——中介组织一进口商为主渠道的预警机制,驻外机构对于国外市场的供需状况要跟踪掌握,如有异常要及时反馈到国内,外经贸部要及时把信息传达到各企业。对于企业自身来说,应建立专门的部门,搜集和接收与所在行业有关的进出口情况及国内外法律法规的变动情况。:

(2)完善反倾销专门立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和反补贴条例于l997年3月25日由国务院颁布实施,这是我国关于反倾销的第一部专门法规。针对我国进口反倾销的专门立法比较粗疏的不足,在具体制定法律条款时,应采取“宜细不宜粗”的立法原则。关于“公共利益”条款的完善、反倾销时效的完善、“反倾销规避”条款的完善、“司法审查”条款的完善都应予以具体的考虑。实践表明,通过依法、公正、合理地实施反倾销措施,遏制了境外倾销产品对国内产业的冲击,维护了公平竞争的贸易秩序,大部分受损害产业生产经营状况明显好转,产业竞争力迅速提升。

(3)被诉企业要积极应诉

篇8

【关键词】企业;政治思想工作;问题;策略

一、企业政治思想工作对企业的重要意义

(一)为企业发展提供方向导向,促进企业的全面发展

政治思想工作的开展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正确的政治方向,是企业在生产管理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生产要素。能够使企业跟上时代的脚步,符合时代的要求,满足国家对企业的要求。企业政治思想工作的开展,不仅能对领导者提供较好的指引,也能够为企业员工提供方向导航。开展整治思想工作,从整体上来看,能够促进企业的全面发展。

(二)能够改善领导员工关系

我国倡导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开展政治思想工作,领导一方面会放下架子,亲近员工,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身能力,走进员工,树立平等和谐的相处方式,更能理解和体谅员工,能够避免隔阂,使企业更加团结。另一方面能够使员工明白领导的安排,积极参加政治思想学习,有利于维护企业利益,有利于社会安定。当企业领导和员工的关系得到改善,和谐统一,能为企业发展生产带来无形动力,提高企业生产力和效率,带来经济利益。

(三)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只有政治思想方针确立正确,符合党和国际的要求,才能实现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符合国家政策鼓励和号召的发展才能得到国家政策的照顾,才能享受到过家的补助和补贴,有悖于国家政策号召的发展,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得不偿失,更不用谈长远的发展下去。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必须树立长远目标,以正确的指导方针引导企业,树立长远发展的目标,从而实现长远利益,为社会创造价值,为国家做出贡献。

二、企业政治思想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企业不够重视,领导层敷衍了事

目前,大多数企业的效益评估都是硬性的,都认为只有是创造了经济效益的成果才是好的。面对企业的政治思想工作无客观的现实衡量标准,也和领导层的收入并无直接关系,所以不能够引起领导层的足够重视。面对党和政府的要求,会传达党和政府的精神,但都是敷衍了事,并不难摆正态度,不能够领会政治思想工作的推展对于企业的长远利益。由于自己认识不够,所以在进行企业管理和激励员工方面做的也不够,进而引起对企业政治思想工作都不是很重视。

(二)激励不够,企业员工对于政治思想工作热情不高

由于目前的企业政治思想工作的推展,并没有和员工的绩效和收入挂钩,员工在上班较累的情况下,很少有人会积极主动的花费时间去参加企业政治思想工作教育,他们认为企业政治思想工作和自己并无关系。认识的不足导致了参与性不高,积极性不够。目前,大多数企业的政治思想工作和员工的工资并没有直接挂钩,而且,员工的奖金奖励也是和自己的业绩挂钩,和政治思想工作并无关系。

(三)企业政治思想工作的开展范围比较小,并且形式单一

大多数企业应党和国家的要求,开展政治思想工作,但是大多数都是采用领导在上面讲,员工在下面讲的局面,要不就是领导在上面讲,员工在下面昏昏欲睡。众所周知,政治思想工作条框比较明显,文字比较多,比较枯燥,如果不找比较有趣的形式,就很难引起大家的兴趣。目前,有些企业的政治思想工作受众面只是几个领导进行,并不难面向整个企业员工,这样企业员工的政治思想工作就相当于没有开展,影响整个企业的政治思想工作开展的水平,进而影响整个企业的整体利益。

三、企业政治思想工作的优化策略

(一)扩大宣传,提高领导重视度

从企业领导层真正关注的问题入手,让企业领导层真正的关注企业政治思想工作开展的重要性。首先直接加强企业领导层的政治思想教育,加大企业领导层对于政治思想工作的关注度,加大其在政治思想工作方面的投入,让其意识到政治思想工作对于企业的重要意义。最好的局面就是领导层通过政治思想的宣传和教育,自我意识到企业政治思想工作的重要性,在企业范围内,全面的开展政治思想工作,让自己的行为影响自己员工,起好带头和榜样作用。领导对员工的榜样和示范作用是不能小觑的,是潜移默化的,员工在与领导的接触中,会无形中模仿领导,提高了领导的重视度也相应的提高了员工的重视。

(二)完善员工激励机制,提高员工对于企业政治思想工作的热情

企业可以同时实施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从根本上解决员工热情不高的问题。物质是基础,精神的建立是在物质的基础进行的,在相对做的比较好的员工,可以增加每个月的绩效考核,也可以通过奖金的形式进行激励,为员工提供更有保障的生活,解决员工的后顾之忧,这样能从根本上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除了从物质方面外,还可以从精神方面进行激励,比如说给某员工一些称号,头衔,鼓励其参与到企业的政治思想工作。

(三)丰富企业政治思想工作的形式,扩大参与度

改变企业政治思想工作只有领导进行的局面,全面扩大其参与度,丰富政治思想工作开展的形式,在企业政治思想工作有趣性上下功夫,形式多样,避免单一,也有利于企业员工的积极参加。另一方面,丰富的企业政治思想工作开展形式,也有利于提高企业政治思想工作开展的效果,使人更加印象深刻,可以以室外活动的形式开展,也可以以有奖竞答的形式等。在企业开展政治思想工作的时候可以扩大宣传度,让员工有途径了解到企业安排和进步,并能保证完成工作的同时参与到企业的政治思想中。

四、小结

企业政治思想工作对于一个企业来讲是至关重要的,企业政治思想活动开展的好有利于实现长远发展,有利于企业紧跟时代节奏,发展并创新,实现自我超越。企业政治思想工作对企业员工的人生职业生涯也是必不可的,员工只有不断的加强自身的学习,了解国家和企业的政治思想导向,不断的加强自我学习,才能适应企业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和国家的需要,才能为自己创造更多的收入,为企业创造更多利润,为国家创造更多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李永莲.《集团经济研究》2012年08月

[2]周海鸥.《浅谈当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2009年12月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