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cai教学论文8篇

时间:2023-03-16 15:49:4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cai教学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cai教学论文

篇1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材被奉为经典,不可动摇、不容质疑、不容挑战,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严格地照搬教材,教材上怎么写教师就怎么讲,不敢越雷池半步,更不要说对教材进行调整,是单纯的教材复制者。要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我们首先就要摆正教材在教学中的关系。要知道教材是最主要的教学资源,教材在编排上非常重视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内容的选择与顺序上都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实际学情。尽管目前的教材有好几个版本,但是还是存在一定的不足。这主要表现在:

1.教材所考虑的是学生的一般性。

学生并不是机器、零件,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与个体,存在着明显的不同,虽然教材编排者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特点,但毕竟只是兼顾学生的一般性,并没有体现学生的差异性,教材并不是适合所有的学生。

2.教材在时间上的滞后性。

数学是一门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其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决定了数学学科本身的与时俱进。在这一点上教材尽管每隔几年都会更新,但依旧具有相对的滞后性,并不能即时反映生活。新课改提倡尊重学生间的差异性,提出了因材施教、生活化教学的理念。这些都决定了我们的数学教学不能只是一味地照搬教材,而是要将教情与学情结合起来,立足教材,整合多种教学资源,对教材进行合理调整,进行二次开发,以实现对教材的创造性运用,使教师由以往教材的单纯复制者转化为教材的开发者,带着学生走进教材,走进数学殿堂。

二、由教学的主宰者转变为组织者

以往的教学完全由教师一个人控制,教师是高高在上的教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整个课堂教学就是教师一个人自导自演,学生沦为课堂的附属,没有参与的空间与权利。而在新课改下教师要由教学的主宰者转变为组织者。要站在学生学的角度来考虑如何为学生的主体参与、主动思考来提供条件、创造机会。要让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与引导下展开以学生学为中心的自主探究。

1.需要教师在思想上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观念是行动的向导,观念直接决定着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要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平等权,要从高高在上的教者走下来,成为与学生平等的学习主体。这样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与开展教学活动时,才能切实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来进行。

2.为学生提供主体参与的时间与空间。

教师不要盲目追求快节奏,而是要学会留白,要为学生预留充足的思考的时间与自主参与的空间,教师要站在调控的角度上引导学生学,实现以学为中心,以学定教,教让步于学。

三、由“保姆”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扶持者

篇2

新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广大教师积极投身于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与以往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教学相比,现在的数学课堂有了很大的改变。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数学教学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水平出发,这些理念贯彻到教材与课堂教学中,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当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①鼓励与夸奖滥用。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对学生尊重、赏识,但并不意味着对学生一味表扬而不敢指出学生的错误和不足。对学生而言,过多的夸奖会导致许多学生只能表扬不能批评,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②把自主学习变成放任自流。我们都知道让学生自主学习并不等于“放羊式”般放任自流,自主带给教师的并不是轻松而是一种挑战。学生自主学习以后,发出的充满挑战性和多样化的思维,教师要如何引领都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许多教师在让学生自学的时候没有指导和要求,也没有检查和反思。组织活动的时候目的不明确,指导性不强,看似热热闹闹,实际上是一种无效和无价值的活动。③合作有形式而无实质。很多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只是流于形式,表现在:时间上没有保证,一个问题给学生讨论,学生才开始说就被打住,根本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问题不分难易,有些根本不需要讨论的很容易的问题也被拿来讨论,浪费时间;交流缺乏平等,所谓的合作学习,变成了几个优等生展示自己的舞台,大多数学生成了看客。说是主动探讨,实际是被动应付。

二、小学数学教学对策

以课堂评价为契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从容应对的心态。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作为科任老师,要认真读懂每一位学生的心,要时刻留意每一位学生的每一个进步,加以鼓励,让每一位学生能够从容认对自己的失败、成功,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一句鼓励性评价:“你真聪明,老师为你而感到骄傲!”“不要紧,坐下来再想想”……或许会对他影响很深远。对于课堂评价,应当以教师或同学间发自内心的话语、神情(一个微笑、一个肯定的点头、竖起你的大姆指等)来表达,要讲求实效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打动学生的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本身的魅力,从而起到鼓励学生、培养学生良好学习态度的作用。当学生的学习态度端正了、认真了,喜欢上数学课了,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就有把握了。

三、实施数学学习习惯培养

1.动手实践的习惯培养

低年级教学中计算是重点,坚持抓好学生的计算基本功的训练。教学中,本人积极创设诱发学习动机的教学情境,把学生的不随意注意吸引到参与学习的兴趣中来,引导他们对数学问题积极思考与探索,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发展智能的目的。

2.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创新实践精神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就应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以前的课堂上,学生基本上听讲—记忆—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基本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新课程要求与之匹配的学习方式,它不再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数学教学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学生在观察、实践、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中,逐步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例如,“面积单位”知识,这个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在学生的头脑里建立起丰富的表象,我选择了让学生课堂中动手实践、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在小组长手中的1号信封里有几种不同的测量工具(有圆形、大正方形、小正方形、长方形、透明卡等五种,想让学生选择其中的一种)、卡片、胶棒等,用信封里的材料验证。要求:①利用信封里的材料,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比较一下餐厅和厨房哪个的面积大。②各组组长做好记录,将测量结果记录到记录单上。③动作迅速、分工合作,比一比哪个小组用时最短,最先完成。结果:组1:我们组使用的测量工具是正方形,测量的结果是餐厅用了9个,厨房用了10个,结论是厨房的面积大。组2:我们小组用的是裁剪法。(学生边交流,边展示操作过程。)组3:我们是用圆形摆的,餐厅摆了9个,厨房摆了10个,我们的结论也是厨房大。组4:我们组也是用正方形量的,但我们的方法和他们不一样,我们没有全摆。我们先横的摆了一排6个,又竖的摆了一排也是6个,六六三十六,我就知道一共能摆36个长方形。

篇3

关键词: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思考

“研究性学习”课程已作为必修课正式开始实施了,同时要求各门学科都要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思想,研究性学习就是要让学生主动地参与研究过程,获得亲身体验,培养其良好的科学态度和学会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并不在乎能不能取得什么成果或发现。美国在小学阶段就开展研究性学习了。研究性学习的素材可以是有定论的东西(如定理、公式)也可以是未知领域,答案不确定、不唯一、丰富多彩都有可能,但提出的课题对学生必须有价值、有意义,符合学生实际。笔者曾对高中阶段开展研究性学生的理论进行比较系统的学习,在此结合高中数学新教材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谈点己见,以供同行商榷。

一.关于研究性学习

(一)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情境中,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式的学习研究活动,在摄取已有知识或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同化、组合和探究,获得新的知识、能力和态度,发展创新素质的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劳动技术教育共同构成“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列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

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关键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当前,受传统学科教学目标、内容、时间和教学方式的局限,在学科教学中普遍地实施研究性学习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将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项特别设立的教学活动作为必修课纳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这将会逐步推进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并从制度上保障这一活动的深化,满足学生在开放性的现实情境中主动探索研究、获得亲身体验、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需要。

(二)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学习过程,是师生围绕着解决问题共同完成研究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以及为解决问题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

1.开放性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而是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立足于研究、解决学生关注的一些社会问题或其他问题,涉及的范围很广泛。它可能是某学科的,也可能是多学科综合、交叉的;可能偏重于实践方法,也可能偏重于理论研究方面。

在同一主题下,由于个人兴趣、经验和研究活动的需要不同,研究视角的确定、研究目标的定位、切人口的选择、研究过程的设计、研究方法、手段的运用以及结果的表达等可以各不相同,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为学习者、指导者发挥个性特长和才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形成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

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在确定课题后,通过媒体、网络、书刊等渠道,收集信息,加以筛选,开展社会调研,选用合理的研究方法,得出自己的结论,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它的最大特点是教学的开放性。

(1)教学内容是开放的。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题目,并有一定的可行性,都可作为研究课题。

(2)教学空间是开放的。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强调活动、体验的作用。学习地点不再限于教室、实验室和图书馆,要走出校门进行社会实践;实地勘察取证、走访专家、收集信息等等。

(3)学习方法、思维方式是开放的。针对不同目标,选择与之适应的学习形式,如问题探讨、课题设计、实验操作、社会调查等。要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思维方式从平面到立体,从单一到多元,从静态发展到动态,从被动发展到主动,从封闭到开放。

(4)收集信息的渠道是开放的。不是单纯从课本和参考书获取信息,而是从讲座、因特网、媒体、人际交流等各种渠道收集信息。

(5)师生关系是开放的。学生在研究中始终处于主动的地位,教师扮演着知道者、合作者、服务者的角色。提倡师生的辩论,鼓励学生敢于否定。

2.探究性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习的内容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确定的研究课题:学习的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自主学习的过程。因此,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不宜由教师指定某个材料让学生理解、记忆,而应引导、归纳、呈现一些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由展示一个案例、介绍某些背景或创设一种情景引出,也可以直接提出。可以自教师提出,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自己得出结论。

3.实践性

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环境问题、现代科技对当代生活的影响以及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性活动。同时研究性学习的设计与实施应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条件和可能。

(三)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研究性学习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需要注重以下几项具体目标:

1.获取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产生积极情感,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

2.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位学习通常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和分析资料,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并进行成果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学习和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在学习中,培养学生围绕研究主题主动收集、加工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通过研究性学习,要帮助学生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学会整理与归纳信息,学会判断和识别信息的价值,并恰当的利用信息,以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4.学会分享与合作

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研究位学习的开展将努力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5.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认真、踏实的探究,实事求是地获得结论,尊重他人想法和成果,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磨练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6.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学生要深入了解科学对于自然、社会与人类的意义与价值,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学会关注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

(一)数学研究性学习

数学研究性学习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在基础性、拓展性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的和现实的问题的一种有意义的主动学习,是以学生动手动脑主动探索实践和相互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的学习研究活动。它能营造一个使学生勇于探索争论和相互学习鼓励的良好氛围,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数学研究性学习更加关注学习过程。

用于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材料应是建立在学生现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能够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体现数学研究的思想方法和应用价值,有利于营造广阔的思维活动空间,使学生的思路越走越宽,思维的空间越来越大的一种研究性材料。

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材料不仅仅是教师自己提供的,而且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思考、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概括出问题,甚至可以通过日常生活情景提出数学问题,进而提炼成研究性学习的材料。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问题的研究者和解决者,是主角,而教师则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给予帮助,起着组织和引导的作用。

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不仅仅关心学习的结果,而且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学生获得了哪些发展,并且特别注意学生有哪些创造性的见解,同时对学生的情感变化也应予以注意。为了使评价能够真实可靠,起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因此要充分尊重学生自己对自己的评价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既要有定量的评价也要有定性的评价。

(二)数学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

数学研究性学习课题主要是指对某些数学问题的深入探讨,或者从数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合作活动。研究性学习课题应以所学的数学知识为基础,并且密切结合生活和生产实际。新高中数学新教材将按《新大纲》的要求编入以下课题,供参考选用,当然教学时也可由师生自拟课题。提倡教师和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新高中数学新教材研究性学习参考课题有六个:数列在分期付款中的应用,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线性规划的实际应用,多面体欧拉定理的发现;杨辉三角,定积分在经济生活中的应用。其教学目标是:(1)学会提出问题和明确探究方向;(2)体验数学活动的过程;(3)培养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4)以研究报告或小论文等形式反映研究成果,学会交流。

(三)数学开放题与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的开展需要有合适的载体,即使是学生提出的问题也要加以整理归类。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载体应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创造潜能的发挥。实践证明,数学开放题用于研究性学习是合适的。

自70年代日本、美国在中小学教学中较为普遍地使用数学开放题以来,数学开放题已逐渐被数学教育界认为是最富有教育价值的一种数学问题,因为数学开放题能够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而强烈的求知欲望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创新能力发展的内在动力。80年代介绍到我国后,在国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各类刊物发表了大量的介绍、探讨开放题的理论文章或进行教学实验方面的文章,并形成了一个教育界讨论研究的亮点。

高考命题专家也敏锐地觉察到开放题在考查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独特作用,近几年在全国和各地的高考试题中连续出现具有开放性的题目。例如高考数学题中,1993年的存在性问题,1994年的信息迁移题,1995年的结论探索性问题,1996的主观试题客观化,1997年填空题选择化,1998的条件开放题,1999年的结论和条件探索开放。

数学开放题的常见题型,按命题要素的发散倾向分为条件开放型、方法开放型、结论开放型、综合开放型;按解题目标的操作摸式分为规律探索型、量化设计型、分类讨论型、数学建模型、问题探求型、情景研究型;按信息过程的训练价值分为信息迁移型、知识巩固型、知识发散型;按问题答案的机构类型分为有限可列型、有限混沌型、无限离散型、无限连续型。

数学开放题体现数学研究的思想方法,解答过程是探究的过程,数学开放题体现数学问题的形成过程,体现解答对象的实际状态,数学开放题有利于为学生个别探索和准确认识自己提供时空,便于因材施教,可以用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成功感,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美感。因此数学开放题用于学生研究性学习应是十分有意义的。

(四)数学研究性学习中开放题的编制方法

无论是改造陈题,还是自创新题,编制数学开放题都要围绕使用开放题的目的进行,开放题应当随着使用目的和对象的变化而改变,应作为常规问题的补充,在研究型课程中适合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开放题应具备起点低、入口宽、可拓展性强的特点。

用于研究性学习的开放题尽量能有利于解题者充分利用自己已有的数学知识和能力解决问题。编制的开放题应体现某一完整的数学思想方法,具有鲜明的数学特色,帮助解题者理解什么是数学,为什么要学习数学,以及怎样学习数学。开放题的编制不仅是教师的任务,它的编制本身也可以成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一项内容。

数学开放题的编制方法:

1.以一定的知识结构为依托,从知识网络的交汇点寻找编制问题的切入点。能力是以知识为基础的,但掌握知识并不一定具备能力,以一定的知识为背景,编制出开放题,面对实际问题情景,学生可以分析问题情景,根据自己的理解构造具体的数学问题,然后尝试求解形成的数学问题并完成解答.

2.以某一数学定理或公设为依据,编制开放题。数学中的定理或公设是数学学习的重要依据,中学生的学习特别是研究性学习常常是已有的定理并不需要学生掌握,或者是学生暂时还不知道,因此我们可以设计适当的问题情景,让学生进行探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一般规律,体验研究的乐趣。

3.从封闭题出发引申出开放题。我们平时所用习题多是具有完备的条件和确定的答案,把它称之为封闭题,在原有封闭性问题基础上,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发散开去,能够启发学生有独创性的理解,就有可能形成开放题。在研究性学习中首先呈现给学生封闭题,解答完之后,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如探究更一般的结论,探究更多的情形,或探究该结论成立的其它条件等。

4.为体现或重现某一数学研究方法编制开放题。数学家的研究方法蕴涵深刻的数学思想,在数学研究性学习中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家的某些研究,做小科学家,点燃埋藏在学生心灵深处的智慧火种。以此为着眼点编制开放题,其教育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5.以实际问题为背景,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编制开放题。在实际问题中,条件往往不能完全确定,即条件的不确定性是自然形成的或是实际需要,其不确定性是合理的。如包装的外型,花圃的图案,工程的图纸这些是需要设计的,而由于考虑的角度不同,设计者的知识背景、价值判断不同,得出的方案也会不同。

以实际问题为背景,编制出设计类型的开放题,用于研究性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第国际数学教育心理会议的公开课问题:“在一块矩形地块上,欲辟出一部分作为花坛,要使花坛的面积为矩形面积的一半,请给出你的设计。”是一道公认的开放题,花圃的图案形状没有规定性的要求,解题者可以进行丰富的想象,充分展示几何图形的应用,这种以实际问题为背景编制的开放题往往有趣而富有吸引力。

将数学开放题作为数学研究性学习的一种载体,首先必须有适合的问题,如何编制能够用于研究性学习的开放题,这是值得研究的。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中,有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学生的参与,必将促进对这一问题认识的深化和提高。

目前,“研究性学习”仍属于初创、实验阶段,还存在许多方面的问题,同时也给我们广大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让我们共同走进“研究性学习”吧!

参考文献:

1、李建平、普通高中如何实施研究性学习、中国教育报,2001,5,31

2、李建平、研究,从这里起步、中国教育报,2001,3,23

3、程太生、普通高中开设“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5

篇4

一、变他律的被动学习现状,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1.预习前给方法。《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应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说明方法的指导,在《新课标》中仍没有摈弃。学习母语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即听到的都是汉语,看到的都是汉字。孩子一出生就处于汉语、汉字和民族文化的海洋之中。加之,小学生学习语文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关键在于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自觉拓展学习方法,进行预习指导,扫清生字词障碍,围绕思考与练习自学,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来,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2.课堂中给时间。《新课标》中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材也很精彩:或语言优美,琅琅上口;或形象生动,扣人心弦;或哲理深刻,发人深思……所以语文学习应该让学生在富有韵味的语言世界里去体验五彩斑斓的生活,去感悟善恶美丑的人性,去实现心灵的沟通。只要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学习,反复读书,在读中感悟,读中联想,读中圈划,读中品美,读中创造,一定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达到“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

3.总结时给机会。善于总结,才会有提高。学生的总结,既是前一个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的综合,又是下一个学习过程的起跑点。当语文的学习中学生、教师、读本之间的对话达到颠峰时,一些生成性资源得以充分挖掘,学生的情感洋溢万分,教师给了机会,让学生自主总结,在情感声得以升华,在学法上得以概括,与读本对话将会达到感性与理性的和谐统一,自主学习才有保证。

二、变单一个体学习现状,培养合作交流能力。

1、告诉学生合作交流去学什么。课堂教学是开放的,学生就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合作伙伴,以及合作交流的问题。在学生合作学习交流之前,教师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关键出作教学预设,哪个阶段要解决哪些问题,选择哪种最佳呈现方式,让学生明确这阶段学习任务,做到有的放矢。

2、告诉学生合作交流怎样做。首先要明确小组角色、分工,做到全面参与,然后告诉学生要有自己的思考,并且交流意见,让个体在小组中动起来,最后要能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变机械的接受学习现状,培养探索实践能力。

1、探究自己的疑问。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问题,自主探究,自主实践,让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生需求得到充分尊重,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耳朵去聆听,用自己的嘴巴去表达,用自己的双手去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

篇5

如何在初中物理新教材教学中,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呢?本文认为要处理好下列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培养问题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主动性——“我想学”

动机是一切学习的原动力,它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主观因素,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前提。在新教材的教学中,我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其求知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人是万物之灵,每一个人与生俱来都有探究的需要和获得新体验的需要。求知欲往往是从“?”开始的,一个好的物理问题能引发学生极大的兴趣和探究热情,从而使其主动参与物理活动。

如“物体的浮沉条件”一节的教学中,一开始我通过演示把木块、铁块放在水里的情景,就提出:“为什么放在水中的木块总是浮在上面,而铁块放在水中总是下沉?”学生回答:“因为铁重,而木块轻。”于是,我从平衡的天平上取下质量相等的木块、铁块,紧接着问:“把重10牛的铁块和重10牛的木块都放进水里,将会出现什么情景?”这一问,学生对生活经验“因铁重而下沉”产生了怀疑,激起了学生思维的冲突,调动学生学习的极大兴趣。这个并不复杂的问题也许花了他不少的时间和精力,却反映了课堂上的问题意识的延续性、后继性,这才是最宝贵、最“长效”的丰厚回报,因为它真正实现了其内在动机的状态由“要我学”到“我想学”的转变。

二、设计探究活动,发挥学生学习物理的独立性——“我能学”

现代教育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有相当强的潜在的和显性的独立学习能力,都有一种表现自己独立学习能力的欲望。而传统的学习方式忽视压制这种良好的愿望,滋养了学生学习的依赖性。《新教材》在内容上、版式上都考虑到了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用亲切友好的版面启迪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学生独立探索。

例如,物理第一节“序言课”时,我给学生展示各类的摆,并提前提出课题:探究“摆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由于是八年级物理中第一次遇到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我尝试着先由学生独立完成这一内容的探究学习,学生在教材、以及活动卡的指导下,利用两个星期的实验探究,经历了观察——猜想——实验——概括的过程,效果很好。在学习“摆的启示"这一节时,我们交流了课题的研究成果,并交流了实验中的问题,不管成功与否,同学都经过思考,有的同学提出问题:“如何知道摆摆动的快慢?为什么要记录10个来回摆动的时间?为什么在研究摆摆动的快慢与摆重是否有关时,要选择摆线相同?……”每一问题都有同学抢着回答。当我询问研究每一问题有何规律时,学生将其“独到的见解”“传授”给我:“研究物理问题与某一因素A是否有关时,要控制其他的一些有可能有关的因素B、C、D……,变化A因素。”控制变量法这一物理最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被在学生的学习中“发现”了。我充分肯定了学生独立探索的成果。他们增强了学习物理的兴趣和信心,实现了其自我意识由“我怕学”到“我能学”的转变。

三、运用媒体技术,开发学生学习物理资源的能力——“我善学”

计算机和互联网蕴涵了无穷的学习资源,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这一强有力的工具去学习物理和解决问题,使他们乐意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物理活动中去,实现其学习活动由“跟师学”到“我善学”的转变。

我在进行九年级物理“浮力产生的原因”教学前,根据九年级物理新教材(上册)的教学顺序:“密度、阿基米德原理、压强、浮力的产生原因……”,“浮力的产生原因”作为学生探究,布置学生可以通过理论分析、网上查找自己探究,介绍学生可以通过在全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物理学科/课件库网站/下载相关课件解决这一难题。该课件以动画的形式慢镜头表示立方体浸在水中时前、后、左、右表面所受的压强、压力相等,但加在上、下表面压强、压力时,由于深度不同,受到的压强大小不同,压力也因而不相等。浮力的产生是由下表面受到水的向上的压力和上表面受到水的向下的压力差,立方体慢慢向上移动,同时超级链接浮力大小的推导公式录像。活泼的动画效果、直观的图形,快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很容易就攻破这一难点。又复习了液体内部的压强、阿基米德原理等基础知识,而这一切都是传统教学很难做得到的。许多物理知识、模拟实验如光学的知识实验在都能学到,引导学生利用网上资源,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有效途径之一。

四、实施因材施教,尊重学生学习物理的独特性——“我选学”

多元智力理论指出,每个人智慧类型不一样,他们的思考方式、学习需要、学习优势、学习风格也不一样,它表现为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相对于传统教学的忽视个体差异,现代学习方式更为尊重学生的差异。在把握《新课程标准》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尽量把问题设计成有一定的弹性的问题,使所有的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并且每个学生都能对其中的一些问题给出自己的想法、获得成功的体验,最终达到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在物理探究性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大课题,每个因素研究的思想方法是相同的,为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完成,一般采用分工协作研究,而让学生先选择一个小课题加以研究,有时间的再去完成其它课题。

如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规律”,探究中应尽可能地开放学生思维,让学生猜测液体内部压强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让学生自选感兴趣的小课题进行合作研究,使学生将有限的心智集中在实验过程的设计上,让学生更好的体会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不仅体会了研究的方法,而且获得了成功的乐趣。

五、开展小组活动,加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合作性——“协作学”

在现代社会生活和科学工作中,个人之间和团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十分重要的。这种走进课堂、分工合作的学习形式已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各守其阵、闭门造车的学习形式,加上学习者的积极参与、相互作用,整个过程已成为一个远不只是认知的过程,它为学生开辟了一个崭新的施展才华的舞台。物理课的大多数科学探究,应该分组进行,每组4~6人。组内的角色分工要明确,例如甲负责操作、乙负责记录,或不同学生负责从不同信息源中寻找相关信息;另一方面,组内角色要转换,例如:第一次甲操作乙记录,第二次乙操作甲记录。要注意发挥每个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作用,不能由少数学生包办代替,这样做既能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机会均等的全面练习,又能充分体现工作中的分工与协作。学生在分工的过程中增强了责任感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成果展示的过程中增强了交流、交往能力和竞争意识,在合作的过程中培养了团队精神和用物理的意识。

篇6

一、用好义务教材,更新教育观念是关键

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的推广使用是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而正确的教育观是我们教好新教材的基矗传统观念认为,人的素质主要是知识素质,教师把学科知识作为一堆现成的成果来教,对学生的要求仅仅是接受、记忆、再现这些知识。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开发人们的智力,以及当前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形势,使教育质量观发生了改变。在此情况下诞生的新教材有新的内容与新的结构。义务教育教材以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学大纲的精神和要求为基础,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大面积提高的“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它吸收了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思想,注入了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学经验,是初中化学诸多版本中最好的,它有如下特点和优势。

1.拓宽了知识面,降低了难度,精简了许多次要的概念,降低了习题难度,缩小了计算范围,注意了化学与生活、生产、科技、社会等的联系,注重化学在实际中的应用。它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解决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化学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2.教育内容编排科学合理,重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材的知识结构间的合理结合,有利于使学习循序渐进,生动活泼。

3.教材各章篇幅较短,重点易于突出,易总结复习;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

4.重视学生的智力开发和能力的培养,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科学方法教育。

5.教材语言生动有趣、通俗易懂,图文并茂,易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重视实验教学,趣味性强。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理解概念及元素化合物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7.教材印制精良。教材每页都留有空白,易于学生记笔记和写学习心得,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如何把握教材特点、充分发挥新教材的优势、提高学生的素质?我们认为首先必须转变教育思想、更新观念。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可以分为三种程度:第一是掌握信息,第二是具有运用知识的技能和技巧,第三是善于创造性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多半只能达到第一、第二程度,要在新教材的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素质,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学生眼、耳、脑、手、口的全身心活动,才能使学生处于探索求知的状态,才能在求知的过程中促进学生思维、想象和创造性的发展。义务教育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它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花更多精力去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设计问题情景,设计研究途径,树立假说,诱导推理,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共同活动中,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去探索结论。这样的讲授方法有望使学生发现、理解、掌握科学形成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个科学成果。

实验教学中,在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同时,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实验智力技能。教学中,通过一个个实验及实验的组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使学生发现、了解学科的实验方法和原理,试探着用一些基本操作和初学的实验技能去做新的组合,去探究解决简单问题,初步了解一些研究自然的方法。

习题的处理上,避免题海战术,因为从题海中求得好成绩也未必是能力素质的反映。

基本题型是有阶段性、局限性的,而知识的应用、思维的发展是无限的,充分利用教学中的一切因素,注意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训练学生思维,才是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能力的根本途径。总之,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素质,用好新教材,教好新教材,教师教育观念的改变是关键。

二、结合教材内容,改革教学方法

1.提倡以实验为主的“引导发现法”或“边讲边实验法”进行概念、理论知识的教学。新教材中的一些概念、理论一般编排在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内容之中,是以鲜明的实验事实引入揭示的。对于这样的教材内容,课堂上一般以实验创设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问题意识,以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以探究问题为学习动力,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下进行分析问题、揭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和事实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从而发现、形成概念。

例如,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首先由教师演示测定白磷燃烧前后质量变化的实验,然后由学生分组测定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变化。通过多组学生的实验事实导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教师还可以借助现代化教学技术和手段,从微观去分析化学反应,揭示质量守恒定律的原理。这样,从宏观到微观,从实践到理论,自然形成,学生学习起来兴趣高,学习内动力大,对理论问题认识清楚。再如,在学习燃烧的条件时,教师做白磷燃烧的实验前,首先对学生提出观察要求,当铜片上的白磷开始燃烧时,及时提出问题,为什么水中的白磷和铜片上的红磷没有燃烧?引导学生分析、对比,得出结论。教师还可以进行强化巩固概念,如向热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使水中的白磷燃烧,也可增加一些有趣的实验。如白磷溶解在CS2中并用其浸泡的滤纸、甘油滴在KMnO4晶体上着火等。这种方法教师要有意识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去分析对比,概括形成概念。使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在实践中认识概念,理解概念,从直观感知到理性认识,确信理论概念的正确。

2.提倡采用“边讲边实验法”及“对比迁移法”进行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九年义务教育化学教学大纲指出:“为了使学生学好元素化合物知识,在教学中要注意紧密联系实际,加强直观教学、实验教学和电化教学,让学生多接触实物,多做实验,以增加感性认识”。新教材重视实验教学,全书安排84个演示实验、10个学生实验及9个选做实验。还有一些家庭小实验,并改进了一些实验,这些实验在大多数学校都有条件能使学生亲自做。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尽可能把一些实验引入课堂中,采用“边讲边实验法”进行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这种方法是教师在传授某种物质的性质时都要尽可能多地让学生接触实物,教师演示实验时,要求学生注意观察,提出问题,启发学生自觉观察的积极性,并要求观察时认真细致,逐步培养观察能力。

有条件的要在演示实验后,再让学生亲自做一遍实验。学生通过在实验中观察到的大量生动、有趣的化学反应现象,从而了解物质变化的事实,掌握物质的性质,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例如在“氧气的性质”的教学中,教师做好C,S,P和Fe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是学生认识氧气化学性质的关键。当教师演示实验后,可让学生把学生实验“氧气的性质”放在课堂上做,以增强感性认识。当学生逐步掌握了一定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以后,教师可用“对比迁移法”引导学生理解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内在联系,理解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制法和用途间的联系。例如,在第五章的教学中,教师在引入新知识的时候,可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比迁移衍生发展到新知识。

3.提倡用“讲练结合法”进行化学用语、化学计算等的教学。化学用语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化学用语和化学计算是初中的难点,教材在编排上注重难点的分散。因此对这些难点的教学适宜采用分散教学,宜采用教师精讲、学生勤练的“讲练结合法”,这种教学法避免教师“满堂灌”的“注入式”教学,强调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边教学活动。有教师的精讲,也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勤练,并强调教师要把化学用语、化学计算的内容分散到平时的教学中,对这些知识进行有计划地复习、巩固,不断强化记忆。在化学用语的教学中,教师精讲,提出练习任务,说明练习的目的和要求,并经常地让学生写每一个元素符号或化学方程式时要会联想相应的实物和化学反应现象。在化学计算的教学中,教师要讲明练习的方法并作出必要的示范,由学生独立练习,教师进行分别辅导,练习之后学生相互交流或讨论,相互启发,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最后教师要在检查练习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纠正和讲解。另外化学计算的练习还要目的明确,题目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使学生的基础知识得到巩固,技能逐步完善。

4.提倡用以自学为主的“导读法”、“讨论法”进行叙述性内容的教学。新教材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文字表述生动活泼,通俗易懂,且图文并茂,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可以自己学懂,对于这种类型的教材内容,采用以自学为主、阅读、讨论、演讲相结合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事先编制自学提纲,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学提纲自行阅读,读后解答自学提纲中提出的问题、练习题,然后学生互相讨论矫正,教师在学生自学时巡回辅导、重点指导、释疑解难、收集信息。在学生相互矫正后,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对共性问题进行点拔、启发或讲解,最后也可让学生演讲、小结。这种方法,教师要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进行阅读训练。通过不断地培养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可得到逐步提高。

篇7

是历史教师的良好史德历史教师要抱着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研究历史和尊重历史,所以他应该是一个为人正直、公正的教师。无论是谁都知道,过去的就是过去的,都已成为历史,但也正因为如此,它才是真实存在的,即使有人想改变也是无法改变的。如果说有人发挥想象力,虚构人物情节,那这绝对不是历史,这是文学。历史是就是历史,不是任何人想象的,也不允许想象。我们都承认,实事求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历史学界的传统。因此,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要以求实的态度搜集史料,以公允的态度解释和运用史料,这样才无愧是一名真正的历史教师。历史教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学生,而且其可塑性强,那么初中历史教师就更应该具有良好的史德,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在评价历史的时候要客观公正,不能随便下结论。不能捏造历史,随心所欲地想当然,更不能用虚假的“事实”给学生讲解。另一方面,一个初中历史教师在真实地讲述历史的同时,自己对历史的感情也应该是真实的。历史教师的情绪,他的喜怒哀乐完全是对历史中人物和事件的真实流露。教师用自己的真实情感来感染学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陶冶,这对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优秀的品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二、影响初中历史教学的主要因素

是历史教师的博大情怀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爱心,有责任心。初中历史教师更应如此。在因材施教基础上,初中历史教师还要有自己独特的人格,平等对待学生。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孩子,这在孩子们的心中是非常重要的。其次,初中历史教师不仅要有自己的历史眼光,还要有与时俱进的精神。在工作中要跟大家团结协作。万物不是独立存在的,历史学科也要与其他学科相整合,用自己远大的眼光和博大情怀同其他学科相结合,这也是自己博大情怀的体现,这样更有利于自己的教学。有爱心和责任心才有人格魅力,教师是这样,历史教师也不例外,我们要爱护学生,与学生关系融洽,愿意与学生经常沟通,更愿意与学生成为朋友,以心交心。初中生不是大人,更需要朋友,教师把他们当朋友看待,这就是一种博大的情怀的体现。这样的历史教师学生怎能不喜欢不爱戴?这样的教师的教学效果怎能不提高?一个博大情怀的历史教师,会表现在方方面面,把他的爱心和责任心无形融入课堂。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产生了正能量,它会使整个历史课堂生动起来。小而言之,提高了教学效果;大而言之,能让学生终身受益。

三、影响初中历史教学的核心因素

篇8

“因材施教”就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目的地进行针对性教学,由于环境教育、学生本身的实践以及先天遗传素质的不同,每个学生之间都存在着个体差异,而教学与训练中根据这种差异,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内容和手段,是提高足球教学与训练质量的重要环节,必须做到“因材施教”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因材施教”在各个学科的教育实践中有着普遍的指导意义,足球教学与训练也是如此。而现今许多教学与训练基本上采用地都是“一刀切”的方法,内容、难度、要求、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一般都是根据中等水平的学生状况安排的,不能兼顾到基础较好和较差的学生,因此,对现行的教学和训练方法必须进行改革,寻找相对合理、有效的方法。

二、关于中学足球教学与训练技术教学顺序的思考

从小学到中学甚至大学,以及专业训练中,足球技术教学与训练一般在遵循先进行无球练习,再进行有球练习的顺序,教学与训练一般遵循的顺序为:熟悉球性练习—运球及运球过人技术—踢球技术—接球技术—头顶球技术—守门员技术。足球的技术教学与其他技术教学一样,有其自身的规律性,而合理安排好各种技术的教学顺序,正是这种规律性的具体体现。

足球技术既是一个足球学习与训练的起步,也决定其在这一项目上的发展潜力和成才可能。因此,必须通过科学的训练手段和方法,打好足球技术基础。足球技术的教学和训练,应遵循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学生身心发育规律和足球运动的比赛规律进行,同时要遵循学习(练习、训练)、掌握、巩固、运用、提高的程序去展开。在中学,足球教学与训练初期,学生大多刚刚开始接触足球运动,采用传统的教学顺序可能不适合学生的特点。笔者通过访谈,同时,与多位长期从事青少年足球训练的老教练进行了交流,很多教练都指出了,在一定基础上适当调整教学顺序是有必要的,尤其是刚刚接触足球运动的中小学生,而且很多教练不约而同地提出了头顶球可以在足球教学与训练中优先选择进行训练的想法。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学足球教学与训练技术教学应该有新的思路、新的想法。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