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6 15:49:4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自主探究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引导创新出彩的能力,才是课堂管理的最美智慧
兴趣是最好的燃烧机,引导是创新的航标器,激励与竞争是自主探究学习的强大动力。我们应建立学生是学习者,更是实践者、探索者的基本概念,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情,使自主探究成为乐趣,融入学生课内外生活中,使学生自主设疑,自主激趣,自主创新,不断提升发展学生主动探求的愿望和开拓创新的能力。这才是自主探究课堂的立体动感的最美智慧。如讲授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课时,对于第一、二、三、四节最后一句“祖国啊”,如何把感情的基调和语调读出来时,同学们读的是五花八门。老师启发:你们班有谁能发明一种既形象又准确还好理解的方法,为大家演绎出来。大家议论纷纷,激情澎湃。下课了,大家的发明创新的心却不平静,都陷入苦思冥想之中。周五放学后,老师又启发大家,回家可以用网络查询,可以拜师求艺,也可以结合课文的赏析点拨,独创一种自己的方法,星期一课堂上展示竞优。星期一的展示活动别开生面,各具千秋,亮点出彩的真不少。但寇某、黄某、韦某三名同学的“四声发明法”最终夺冠。她们三人用电脑制作了三个“心”字形“祖”、“国”、“啊”的模具闪亮登场。读第一节时,他们用“祖”、“国”、“啊”摆了一个“\”的造型,每人朗读一字,声音又浑然一体,既形象又赋予美感,像音乐舞剧。黄某说“第一节的五组意象,描绘的是贫穷落后的祖国,诗人感情沉重压抑,语气声调逐渐下沉,到最后几乎无声了,因此像四声调下沉,表情应该是悲哀状。”大家的眼睛一亮。读第二节时,他们用“祖”、“国”、“啊”摆了一个“V”,寇某解释说:“第二节的感情基调先悲痛后希望,声调先低后升,很像三声调,表情是先悲后喜。”大家的眼睛瞪得更大。读第三节时,他们摆了“一”字型,韦某解释说“看到‘胚芽’、‘起跑线’、‘黎明’,心情欣喜酝酿,绽放激动地欣喜,同时轻声呼唤祖国啊,酷似一声调,表情是笑成了一朵花。”同学们惊叹了。读第四节时,她们摆了一个“/”字型,黄某说“这节的感情基调是深情激烈,语调不断高昂起来,形成舒婷的最高音,表情是狂喜不已。”同学们惊呼赞叹。之后她们带着感情基调、声调、表情等又完美地演绎了一遍。老师带头报以热烈的掌声。全班同学以她们的造型完美齐读了四节中“祖国啊”,声音表情,和谐合理,情调自然,真是一种既形象又准确还好理解的演读方法。我万万没想到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四声发明”朗读法,在学生的自主探究中横空出世了。在听政治课公开课《构建安全、和谐的校园》一课时,老师用课件出示校园踩踏事故视频及近年来校园踩踏事故数字统计,使学生明白踩踏事故的危害及严重性,接下来让学生自己查找校园内存在的安全隐患,回顾校园内发生过的不安全事故,再讨论交流预防措施。因为和自己的生活密切相关,同学们在讨论交流中积极思考,探讨,不仅找出了一些校园安全事故的预防、自救、自护方法,而且深入地掌握了一定安全事故的应变措施与能力。在知识拓展环节时,最大的亮点就是安全知识和安全标识的竞赛闯关,不但增加了课程的趣味性,调动了学生学习、探求知识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得到了充分发挥。所有文科课堂教学,就应该是“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师引导的竞赛激励,课堂课外启迪自主探究,活学、活用、自主、创新相得益彰,就能成就一段段美丽的课堂传奇。在自主探究中,学生将文本的激荡交流内化到自己的脑海里,把古板语言符号转化为鲜活的意象,通过引导移情体验,以自己的生命激情唤醒、盘活复苏文本中的沉睡生命,在复活的意象中使课本情蕴获得新的闪现。这样的情趣盎然的创新,就是建立在学生完全自主思考、探究创新之中,使中小学的智慧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二、开发解疑释惑的品质,才是课堂管理的最美境界
解疑释惑是思维活跃的开端、智慧迸发的窗口,是开启学生新思维的金钥匙。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在教学中要创设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要把孩子的主动性、能动性引导到知识的领会上,把孩子的认知感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拓展思维能力有机融合,把孩子领会知识、活学活用知识的品质作为最高培养目标。如在讲小说《心声》一课时,在课外拓展环节时,我的问题是:李京京的“心声”是什么?我要求大家不准讨论,不准参考资料,根据课文的理解和现实中的教育现象,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挖掘符合题意的答案。我给了5分钟思考的时间,时间到后同学自愿举手回答,其他的同学凝神倾听,认真做好记录。“渴望亲情,因为自己家庭不和睦!”“渴望友谊,因为想念儿时的玩伴妮妮!”“渴望读自己喜欢课文,表现自己的心声。”“因为自己嗓子有缺陷,希望老师给一次公平的机会。”有4种答案后同学们似乎已经没有其他的答案而沉默了。老师说:“主观答案不止一个,大家从不同的角度再思考,开通脑筋,想出更多的答案来。”同学们又开始静静思考,在笔记上列举着。同学的思维又活跃起来:“老师,我又想到了!”“老师,我再补充一点”。同学们争先恐后又说出了12个答案,好像答案又穷尽了。老师再启发道:“你们只局限到学生、老师的角度和范围,能不能针对教育部门、政府、家庭、社会、国家等更大的视野和角度来思考。”同学们思维奔涌、灵感喷薄,又说出了38种答案。“同学们,你们太厉害了,自己动脑,自主探寻,50多种答案合在一起,天下无敌了!这样遇到阅读理解题,你们几乎人人满分啊!”这种开发解疑释惑的品质培养,就能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发散思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的探究方法,对语文阅读理解确实富有成效。对于数理化课堂,这种举一反三触动灵感,触类旁通盘活思维的方法,同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神奇效果。我们“抛砖引玉”,积极引导,创设情境,激趣导思,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自主探寻,联系现实,走向人文、自主、开放、活跃,达到“思维坚冰击破,情感思想交辉共鸣,知识升华千帆竞发”的最美境界,往往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美感和神效。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我们的课堂管理,只有“授人以渔”地教给学生找到课堂这个能动的“支点”,才能撬动各学科课堂千千万万个“地球”,这个支点就是智慧的引导和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在课堂管理中,倡导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加强文章理解方法的引导与渗透,将大千世界的感受传递给学生,尊重人格,尊重差异,个性解放,思想自由,自主发展,勇于探索,[2]注重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塑造学生的主体个性,就能开发学生天赋无限潜能,激发个性材质极限能量,使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在生命的课堂蓬勃发展。强化课堂的自主探究的管理意识,就能唤醒沉睡的生命活力与智慧的创造力,从而丰富学科生命内涵与真谛,提升人生智慧与境界,激活学生封存的记忆,开启学生幽闭的心智,放飞学生囚禁的情愫,把课堂教学全面引向明媚簇新的春天,才能更多培养出自主探究能力超强的王者。
作者:刘文胜
在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创建之后,老师应该教给学生如何去进行自主探究学习。自主学习,顾名思义,就是在不依赖老师他人的前提下,自己主动思考,在数学学习中,自主学习的部分有很多,在课堂上,老师让学生进行思考问题的时候,学生需要做到不讲话不交头接耳,自己进行单独思考,独立完成问题的解答;在完成作业时,自主学习体现在学生自己独立完成,不抄袭他人,不依赖老师的课堂讲解,对老师给出的问题和答案敢于融入自己的思考和质疑;自主探究学习尤其体现在自习课上,自习课是学生整理学习内容,理清思绪的重要学习时间,同时也是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时候,学生的自主学习应该体现在对当天所学内容的复习,作业的检阅以及对新内容的预习。学生首先应该结合老师当天课堂上对内容的讲解进行一定的回顾,自己发现和检阅是否有一知半解或者是缺漏的地方。检查是否有缺漏,可以通过当天的作业和适当的练习来检阅,当发现自己的知识有不完善的地方时,学生应该先试着自己进行思考查漏补缺,当自己解决不了问题的时候再去请教老师。在预习下一章节的内容时,学生应该在预习中找出自己不会的地方,自己先进行思考和探究,然后再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解。这一系列的过程都有助于学生保持自主学习探究的好习惯,并且因为这些好习惯而受用终生。
2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随着近年来教育的发展,小组合作学习可谓是受到了很多人的好评和青睐。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进程中,小组合作学习无疑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这一学习习惯。小组合作学习就是老师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学习成绩,学习特点,学习习惯以及性格特长等因素,将学生们分成几个实力均衡的小组。老师给每个小组安排一定的任务,让每个小组的学生共同去完成。比如说,老师为了锻炼学生的速算能力,老师可以给每个小组布置100道速算题,让每个小组共同去完成,老师根据每个小组的速算速度和准确率对小组进行评分,得分高的小组可以得到一定的奖励,得分低的小组则需要收到一定的惩罚。这样的方式,能够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既能发挥自己的思考,又能参与与其他同学的合作探究,一举两得,每个小组的学生为了让自己所在的小组获得胜利,一定会积极参与,发挥自己的思考和才智,为了小组的荣誉,在百思不得其解的同时,会与同小组的学生进行一定的研究,在观点上进行相互补充和纠正。在小组合作过程中,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总而言之,小组合作学士是培养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自主探究能力的重要教学方法,这一方法的实施需要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
3让数学与生活相互融合
有位数学家曾经说过,数学是生活之上的提升,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这就告诉我们数学知识的学习与生活实际有着不可分析的关系。老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只是去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让小学生在思考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放到生活中去解决,让学生试着利用生活去检验和探索数学知识,这就让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不仅仅局限于纸面上。比如说,在小学数学知识的学习中,如果只是简单的列式,小学生很容易能够做上,但是一旦将这些知识融入到应用题之中去,学生则不会列式解题,这就反应小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与生活是脱节的,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并且提高小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老师可以在数学中多引用一些与生活指示有关的数学题目,将这些生活现象转变成应用题,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思考。
4结语
中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年龄、心理和思想认知的特点,对周围的一切生活现象都充满了好奇,凡事总爱问个“为什么”,并用“可能”、“也许”等提出自己的设想。“为什么”已成了他们的专利品,殊不知在这简单的三个字中,蕴藏的却是他们对知识的渴求、探索真知的欲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因势利导,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化情境切入,用新颖的教学手段,循循善诱的语言,提出能引爆学生质疑探究的问题,形成一个问题场或一个思维环境,诱发学生积极思考,唤起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让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在质疑中不断得到提升。如教学小学数学“角”这节内容时,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老师的精心设疑,巧妙提问中自主探究,亲身经历从直观图形到抽象概念的探索过程。具体做法如下:首先,找角。(你身边的哪些物体上面有角呢?)其次,摸角并感知角。(刚才同学们说三角板上有角。请拿出你们的三角板,找出其中的一个角,用手摸一摸,和你的同桌说说你的发现好吗?)最后,抽象出角的图形和概念。(学生谈发现后,多媒体显示:从屏幕中的闹钟、折扇、剪刀等实物图中抽象出各种角,电脑闪烁出一个顶点和两条边。)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就是是学习的“主人”,他们情绪高昂,思维活跃,积极参与,主动发现,自主探究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二、重视激励性评价,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
评价是高效课堂的诊断所与加油站。课堂教学中展开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得到改进、完善、激励和提升。教师若能适时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不虚伪,不造作,真诚以待,及时的给以鼓励,往往能够触动学生心灵,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诸如:语言方面:“正确,好!请坐下。”“这是一个有创新的见解,主要表现在……”体态和动作方面主要有:“微笑”,“耐心听学生发言,并用点头表示肯定”,为“学生鼓掌”等。这些激励性的评价增进了师生感情,在鼓励中促进了学生积极动脑,让学生体验到了知识构建的过程,享受到了获取知识的快乐。
三、让学生自我设计作业,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
一、实施情境教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传统的教学方式,只注重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很少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起来,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才能让学生有兴趣主动学习高中数学呢?教师可以将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在教学中提出与生活相关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从而对高中数学产生兴趣,主动学习数学.在教学中设置问题时,教师要尽可能地将学习的内容与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相结合,从学生熟悉的事情入手,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积极地发散思维进行思考,从而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二、联系已学知识,引导探究新的知识
高中数学的难度相对于小学和初中来说,其难度有了不少的提升,特别是高中数学中的理论知识较多,这让不少学生在一开始接触数学的时候就望而生畏,再加上理论知识学习起来比较枯燥乏味,如果教师不能针对学生学习进程中的这些问题,巧于设计,将新学知识与学生的已有知识紧密联系起来,必然导致学生逐渐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在传授新知时,教师要以学生的已有知识为基石,建立起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从而促使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数学中的大部分理论知识都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推理而来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识,并将新旧知识进行类比,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新知识.
三、课后扩展延伸,鼓励学生巩固探究
重视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需要教师注意对课后问题的扩展和延伸.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精心设计一些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对学习内容进行扩展学习的数学题目.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这些问题,并且在课外对相关课题进行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巩固课堂教学内容.
[论文摘要]主要谈自主探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自主探究式教学的基本流程,自主探究式教学的特点以及自主探究式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体现新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实施自主探究式教学,关注个性,培养兴趣,发展能力,激发创新意识,是数学教学改革的方向。
一、自主探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学习不应该被看成对于老师所授予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以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活动。”也就是说,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应该是被动接受教材知识的过程,而是在学生已有知识背景下,通过自主探究,积极思考,合作交流,主动建构的过程。
(二)再创造学习理论。“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所以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恰当地创设问题情境,积极地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通过观察、操作、猜想、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主动地完成对知识的建构过程。
二、实施自主探究式教学教师观念的转变
教师的教育观念决定着教育行为、教学方式。实施自主探究式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挑战,教师在观念上必须更新。
(一)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相信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学好数学;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学生能用自己的方式学习数学。
(二)提倡和谐的教学观。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丰富多彩的情境;师生之间的关系要谐和融洽;要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的余地;要为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提供机会。
(三)形成新型的教师观。教师是教学法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教师是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决策者。教师要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合理地进行教学法加工,更好地适合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
三、自主探究式教学的基本流程
自主探究式教学的基本流程分为四个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提出问题、激活思维自主探究、合作建模拓展应用、创新求异。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要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学习,首先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认识长方形、正方形”时,设计了如下环节:教师首先提问学生喜欢什么样的玩具,当学生回答出喜欢积木时,就让学生把课前准备的积木拿出来,再让他们找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积木,用它的一个面在白纸上画图形,看谁画的又多又好。通过学生非常熟悉的积木入手创设情境,学生兴趣盎然,情绪高涨。同时,学生画出了很多的图形,也为下一步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了材料。
(二)提出问题、激活思维。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此,当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时,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以便为探究提供方向。例如:教学“认识长方形、正方形”时,当学生都已描画出很多图形后,教师要求学生把自己画的图形用剪刀剪下来,比一比谁剪的好。然后教师引导学生,面对这些图形,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如果学生提出可以给它们分类时,教师就鼓励学生,同学们可以试一试,你分为几类。学生自己提出了问题,明确了探究的目标,探究活动才能顺利进行。
(三)自主探究、合作建模。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自主探究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感知表象模型)设计教学,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想、讨论、交流等活动,自主获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例如:教学“认识长方形、正方形”时,我们设计了如下两个环节:
.自主探究阶段。学生明确了问题之后,就会带着急于解决的心向进行自主探究,经过独立思考,有的学生把图形分为四类:①长的一类,②短的一类,③大的一类,④小的一类。有的分为三类:①细长的一类,②稍宽的一类,③正方的一类;有的分为两类:①大的一类,②小的一类。有的也分为两类:①长方形的一类,②正方形的一类……学生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把图形分成了不同的类别,表现出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在这一环节,教师不要过多地干扰学生思考,只做积极的旁观。
2.合作建模阶段。学生经过自主探究,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想法,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经过组员之间的交流,在小组内选择一种比较好的分类方法,作为本组的代表。当各个小组都形成自己的意见后,教师组织各小组进行讨论,分别谈谈各自的分类方法以及这样分的依据。最后经过全体同学的观察、对比、分析、归纳等活动形成一致的意见,这些图形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长方形、一类是正方形。
(四)拓展应用、求异创新。必要的应用练习是形成技能技巧的保证,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因此,当学生认识了长方形之后,设计了必要的练习:
1.基本题。①判断谁是长方形?谁是正方形?(用屏幕分别出示每一个图形)。②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是长方形?哪些物体的表面是正方形?
2.综合题。屏幕出示一组组合图形,指出其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并数出一共有几个长方形和正方形。
3.开放创新题。利用学具袋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颜色不一)纸片,你能拼摆出什么图案,看谁拼得最美丽。
该题留给学生很大的活动空间,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能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美。
四、自主探究式教学的特点
(一)学习的环境宽松、民主。自主探究式教学中,学生可以自由自在地探索问题,大胆猜想、自由讨论,甚至允许学生到处走动,学生可以用极富个性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发表不同的观点。
(二)课堂学习以自主探究为主。自主探究式教学中,学生独立思考、合作讨论,知识由学生自己发现,困难由学生自己克服,能力由学生自己在自主探索中形成。
(三)课堂上信息交流以多向交流为主。传统的课堂教学,信息交流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或教师问学生答的双向交流。而在自主探究式教学中,信息交流的渠道是多向的:小组内组员之间的交流;集体讨论时全体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建模时师生之间的交流等等。
五、自主探究式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关键。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双方共同参与的,对未知世界的积极探究与合作性建构的过程,而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过程。传统教学时,师生处于教与学的对立面上,教师与学生是管理与被管理、传授者与接受者的关系,这样的师生关系是不对等的,没有师生之间微妙的情感交流,学生是在对教师的畏惧与恐慌下展开的消极认知行为。长此以往,学生不想也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只是一味地接受,将学生的个性与创新的火花湮没。要激起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热情,就必须要建立和谐而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营造愉悦而民主的教学氛围,激起学生主体参与的意识与动机,实现学生快乐而主动的探究。在平时,教师要俯下身来,与学生站在平等的位置上展开平等对话,注重与学生的沟通,不仅要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认知规律以及兴趣爱好等,同时还要了解学生的生活情况与心理动态,与学生交朋友,展开心与心的对话,这样更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可亲可近,自然可以激起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发言,体现教学的民主性,营造创新的氛围,这样学生才能敢于在自主探究中将产生的不同见解与看法发表出来,才能闪现出创新的火花,展现学生的个性,这样的探究活动才能有深度,取得成功。
二、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推动着学生独立思考与积极探究。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以富有探索价值的问题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将学生带入愤悱状态,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让学生的自主探究成为可能。
1.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是学生探究的动力。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学生的兴趣点来提出趣味性问题,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展开快乐而主动的探究。如收集生物学家的真理发现过程中的小插曲来引出问题,这样可以避免直接提出的枯燥性,更能达到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
2.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积极思考。
探究是建立在学生主体思考的基础之上,为了让学生的学习更有深度,教师要善于创设富有开放性的问题,以将学生从教材的固定模式中解脱出来,引导展开多角度、多维度的思考与思维,这样才能实现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与创造性地运用,这样更能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与探究的广度,更能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学会探究,成为探究的主人,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与灵活性。
3.创设疑惑陷阱情境,引导学生积极讨论。
通过疑惑陷阱来引发学生的不同观点与见解,并就此引导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在讨论中碰撞出创新与思维的火花,这样才能让学生透过表象达到对知识本质性理解,规律性认知。
三、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实验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学习生物的重要手段,是探索未知的研究方法。为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剥夺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权利,不仅要重视教师的演示实验,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与定理,提高学生实验技能,还要重视学生探究性实验的开展,引导学生以实验为手段展开主动探究,在探究中走进生物殿堂。教师要由重结果转为重过程,由重知识传授转向重能力培养,引导学生展开主动而积极的探究性实验。要突出学生在实验探究中的主体性,教师不要做过多干涉,而是要以组织者与引导者的身份来引出探究主题,引导学生展开思考提出各种猜想,并依此来设计实验方案,在实验中不断验证,通过对实验现象、数据的分析,通过学生间的交流与讨论来完成自主探究。这样学生全程参与到了实验的设计与操作中来,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实验中获取第一手感性资料,利于学生上升为理性认知。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引导学生学会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四、实施多元激励性评价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克服困难、勇于探索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非常需要来自他人的肯定与鼓励。因此,教师要实施多元激励性评价机制,不能单纯地对学生学习的结果进行评价,而是要关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关注学生思考的独立性与积极性,关注学生的态度、情感等。当学生基于自身基础有进步时要给予学生必要的表扬与鼓励,当学生失败甚至是退步时,也不因此而盲目地否定学生,而是要坚信每个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都可以取得成功,教师要运用适度适量的批评来让学生认清自己的不足,并运用语言激励、情感激励等手段给予学生巨大的精神鼓励与心理支持,让学生扬起自信的风帆,以更大的探究热情参与到生物教学中来。
五、结语
关键词:语文课堂;课前预习;自主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103-01
现代教学论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尽管学习是需要感知的),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没有问题,学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学习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以“师问生”、“生问师”、“生问生”、“生自问”等多种提问和探究方式组织课堂教学或指导学生自学,使问题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和贯穿于教与学全过程的主线,能够引导学生在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过程中形成体验、获得发展,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和全面发展。
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沟通和合作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去认识和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辩证统一的。主导是对主体的导,而主体是主导下的主体。师生之间只有保持心灵的沟通和交流,才能创设和谐、民主、宽松的课堂气氛,课堂教学才会有效率、有效益、有效果。“问题引领、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的双主性,即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问题引领”就是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让教师成为学生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建构知识意义的促进者、学生良好情操的培育者。“自主探究”就是要充分确立学生的主体性,把问题解决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提供给学生展示才能的机会,让学生有解释和评价自己思维结果的权利,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激活状态,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一、课前预习
预习是自主学习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可以初步了解要学习的新的知识,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可以学习到差不多20%的新知识内容,这部分内容学生很容易就可以掌握住。在传统课堂中,教师讲解这部分知识,实际上是浪费了课堂上的宝贵时间。所以在自主、探究式教学中,学生在课后自己学习这部分知识。这样就节约了课堂的时间。当然,为了让学生的预习更加有效果,教师应该配合学生的自学知识,给学生一张预习学案,学案要求不仅有知识,还要有能力的提高,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学生通过学案,了解那些课本上基本知识及衍生知识或需要更加深入了解的知识。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教师的预习学案,自己思考一些知识之间的联系,学案对学生理解新知识、认识新知识的框架、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有很大的帮助。在学案的帮助下进行的自主学习可以让学生的被动的接受知识,变成了学生主动的思考知识的来龙去脉,学习的效果及状态不言而喻。这也是新课堂模式下的教学精神的精髓。
二、自主探究
学生通过预习,对所学的知识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形成了一些自己的认识;配合教师的预习学案,进一步了解了新学知识点,并形成了自己认知的知识体系。教师通过批阅预习学案,了解学生知识学习的不足以及知识认识的错误,给出相应的结论。课堂上,学生可以进行讨论式自主探究,在研究学习小组中,把一个组的成员根据学习的能力分成A、B、C 三个层次,开始让同一层次的同学相互讨论,探究;因为同层次的学生学习能力差不一样,所以所碰到的问题也差不多,只是认识的角度不同,这样更能提出同一层次的问题,然后根据他们所学的知识,给出他们认为是正确的解释,在课堂教学中,这一讨论应该占有比较长的时间,这也是学生认识知识、努力思考的一阶段,如果学生能投入进去,他们的思维会飞速的运转。等分层次探讨结束,下一段时间是小组探究,小组探究实际上就是学习能力高的学生给学习能力低的学生讲解他们的思路,由于是学生之间的讲解,所以他们的思维模式更加接近,更符合他们认知的规律。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会讲解他们对知识的认识,学习能力差一些的学生会不断的纠正自己认识上的错误,同时不停的提出自己的看法,这就像有很多教师,在给学生一对一上课。同时,学生提出的问题也会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更加细致的理解自己所学的知识。也就是教学相长。因为学生在不停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也就没有了以前我们教师所无法克服的学生上课开小差、厌学等问题。课堂效率也会大大的提高。
三、小组展示
学生探究学习结束之后,教师要安排学习小组进行学习成果展示,通过展示,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果。一般教师可以把新学知识点分到各个小组进行全班展示,让小组成员进行讲解。讲解结束后,其它小组成员进行补充或者提问,展示的小组可以把补充的知识加入,同时回答同学们提出的新问题,这样就把知识点在全班中以探讨的方式讲解完毕。因为是不停的补充知识,所以全班学生会不断的思考、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如果全班都打成共识,一般知识点都不会出现错误。如果讲解的同学不能回答的问题,可以放到班级中讨论,畅所欲言,通过讨论还不能解决的问题,需要教师的点拨或讲解。教师在把这个问题给学生讲解的时候,由于学生带着问题听讲,这样对知识点的理解会有更高的深度。如果知识点深度挖掘得不够,教师也可以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新的解决方案。从而达到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
在我国,人们根据教学任务的不同,将课程分为不同的类型。在自主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课型的设计也应尽量做到多变。如在《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这一章节的教学中,笔者的做法是:把全班学生分成两组,先让学生进行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将课本的基础知识设计成几个问题,问题设计形式不限。阅读完毕后各组推选代表把本组设计的问题抄到黑板上,让其他组的成员随机推选一人在黑板上做答。做答完毕后再让出题组的同学进行评判。在评判的过程中要分析出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原因出在什么地方。学生在设计问题、解答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地参与到整个课堂教学当中,并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
一、自助行为的存在
行政自助是行政权的强制性决定的,行政权的强制性体现在行政主体享有的法定支配权、他权力支助,行政主体自权力扶助或腕力的应急使用三个方面,这三方面各自显示在强制性的不同空间,同时又交叉组成强制性显示的完整网络:
(一)行政主体享有的法定支配权。
检讨法律规范性文件均具有这样几项基本内容:1、法律规范性文件的效力,既法律规范性文件时空效力,其中设定了抽象相当人,并为抽象相对人设立或确定了应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违反应当承担的责任;这就决定了抽象相对人在涉足行政法涉及事项时的受监督管理的地位。2、确定行政主体并赋予其对法律规范性文件所辖事项的主管权,这就确定了行政主体处于监督管理地位。与上文结合,显示出行政主体与抽象相对人地位的落差,即行政主体处于对抽象相对人进行监督管理的地位,抽象相对人处于受到行政主体监督管理的地位。3、设定行政主体职权和相对人对应行政职权需履行的义务。行政职权的行使是由行政主体发出命令与相对人履行命令设定义务组成,没有行政主体发出命令,相对人和相对人应履行义务则不存在。抽象相对人向相对人转化及相对人应履行义务是以行政主体命令的发出为基础的。在行政职权行使过程中,相对人被动、服从,行政主体始终掌握支配相对人的权力,享有支配权。
法定的支配地位与支配权,是行政权力强制性的静态体现。抽象相对人通过对法律性规范文件的学习和理解,理性地接受自身的被支配地位,产生与行政主体地位落差感,行政权力的强制性静态显示。但行政执法过程中,相对人抗拒履行义务正是因为相对人尚未形成上述理念或属于对已形成的理念的背叛。法定支配权的静态强制性在上述情况下不能体现或不能起作用。
(二)他权力的支助。
是指行政主体在行使职权过程中,当遇到相对人抗拒履行义务或他人干扰,行为过程无法推进时,其他行政主体使用自身享有的权力强制原行为相对人履行义务或排除他人干扰的行为。行政权的强制性通常体现在他权力的支助,特别是国家暴力机关法定权力的支助。
他权力的支助,一方面使抽象相对人产生行政权不可抗拒的心理压力,并逐步形成观念,强制性得到静态显示。但因各种社会主体文化修养、法理念的确定程度以及人文环境的影响,行政权静态强制性在不同的社会主体出现不同程度的显示。同时又因为社会主体的成长史和内在心理的作用,以及所处环境的作用,行政权的静态强制性在特殊主体出现反象,出现相对人抗拒履行义务或者他人干扰的行政事故。另一方面,针对上述行政事故提供支助的行政主体,运用权力采取措施,强制相对人履行义务或者排除他人干扰,行政权强制性动态显示。我国部分法律、法规作了“由公安机关协助或配合”的规定,在行政执法实践中,部分行政机关也得到了公安机关的协助或配合,即在相对人抗拒履行义务或他人干扰行政执法时,由公安机关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有关规定,采取即时强制措施,为被协助行政主体执行职务排除障碍。但作为提供支助的法定权力机关因警力的限制,并不能时时处处为其他机关提供这种有效的支助,即时支助是有限的。公安机关提供支助的另一种方式为事后支助,也就是对抗拒履行义务相对人或干扰行政执法的他人,以“妨害国家机关依法执行职务”进行治安处罚。这种事后支助一定程度上体现行政权的强制性,对于修复行政权的权威性有完整的作用,但这种作用只是对相对人不履行义务或对他人干扰行为作出处罚,并不能排除当时职权行使的障碍,可能因此给社会公众利益造成损害。比如:[例一]含病菌食品因相对人抗拒未得到及时检查,继之未能采取措施,流散到市场。
(三)自助
1、自权力扶助具有及时灵活的特点,享有自助权力的行政主体在行使职权遇到相对人抗拒或他人干扰,可随时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是否采用自助措施和方法的选择,并可将选择采用的措施及时付诸实施,是排除原行为过程阻碍因素最佳扶助措施。虽然这种自助只有公安机关享有和海关在缉私时享有,其他机关均未享有这种法定自助权。但它证明了现行行政法对自助行为的肯定,证明了自助行为的存在。
2、“腕力”的应急使用。是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过程中遇到相对人抗拒履行义务或他人实施干扰,可能或必然造成公众利益的损害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以自身具有的能力排除阻碍行为过程障碍的行为。这种自助尚未被现行行政法所接受,但从行政执法实践分析,应当为被肯定的自助方式。
行政主体享有的法定支配权、他权力支助和个别行政主体自权力扶助构成了应然意义上的完整强制性。检讨行政强制性的实然显示,又如何呢?上述文字对行政主体享有法定支配权、他权力支助、自权力扶助可涉入强制性的空间作了分析和定位,不难发现存在这样一个问题:行政主体行使职权遇到相对人抗拒或他人的干扰时,行政主体无自助权,也无他权力即时支助,且职权如果不能顺利行使,可能或者必然产生社会不利后果,这种情况强制性如何显示?比如:[例二]某市文物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对一全国重点保护文物遗址进行检查时,发现张某正在对该遗址进行破坏性发掘,该工作人员向张某发出停止发掘命令,张某不听从命令,继续其违法行为。如果工作人员请求公安机关进行支助,到实施得到支助需要一个时间过程,在此过程中,张某对遗址的破坏程度将进一步扩大。这属于现行行政法体系强制性显示的空洞。对上述问题作两种对比设想:一是行政主体等待他权力的支助,而客观上允诺了社会利益损害程度的扩大;二是行政主体工作人员以自身力量(腕力)采取措施,迫使相对人履行命令义务,防止社会公众利益损害程度扩大。以现行行政法原则评判上述设想,前者为合法,后者为违法。由此可见,遇上述情况,绝对禁止行政主体以“腕力”采取相应措施,有时难免对行政权保护不周。为了社会公众利益,当遇到上述情形而不及请求他权力支助和自权力不及时,作为例外允许行政主体“腕力”自助,并不违背行政法的立法精神。
总之,行政权强制性或称行政权的保护体系有三个部分组成:法定的支配权、他权力支助和自助。在紧急情况下,行政主体及时采取自助措施,排除职权行使过程中的障碍,对于保护社会公众利益(包括物质利益、正常的社会秩序和公权力的权威性)有重大意义,行政自助是行政权强制性的显示或行政权保护体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二、行政自助行为
行政自助行为是指行政主体为保障行政职权的正常有效的行使,保护社会公众利益不受损害,以自身权力或腕力的应急使用,对抗拒履行义务致使职权行使中断的相对人或者实施干扰活动致使职权行使中断的他人所实施的旨在排除阻却行为过程因素或迫使相对人履行义务的措施。自助行为具有以下特征:
(一)自助行为是独立的行为。界定某行为是否具有独立性,其标准为该行为的效果是否对相对人产生直接的影响。如果一行为对相对人不产生直接影响,则不属于独立的行政行为。比如:检查行为,只是获得被检查事项的信息,对相对人不产生直接影响,其后继行为是认定行为,既对被检查事项的合法性与否的认定,如果认定被查事项合法,则认定行为对相对人产生直接影响,这时检查行为与认定行为组成一个完整独立的行为;如果被检查事项被认定为不合法,则再产生后继行为,认定行为只对后继行为产生影响,但并没有对相对人产生直接影响;这时的认定行为属非独立行为,是某行为的过程行为。行政自助行为是行政主体实施的直接作用于相对人,且以即时强制形式出现,或者对相对人人身造成伤害,或者对相对人人身自由加以限制,或者毁损对相对人的财物,对相对人产生直接影响,无疑是一种独立行为,而非主行为的过程行为。
(二)自助行为具有扶。自助行为的启动条件为主行为过程因故中断,既主行为相对人抗拒履行义务或他人干扰致使主行为过程无法推进。自助行为对主行为的介入,目标在于排除主行为过程的阻碍因素,迫使主行为相对人履行义务或者强制他人停止实施干扰活动,使被中断的行为过程恢复。自助行为的作用就在于扶助管理行为顺利完成。自助行为不是对主行为主体主管事项的管理行为,而是为主行为提供帮助。
(三)自助行为的伸展空间既具有广泛性,又具有有限性。行政自助行为的可伸展空间是指行为可以合法涉入领域。自助行为的扶决定了自助行为可伸展空间既具有广泛性又具有有限性。广泛性表现在:行政自助行为可涉入一切行政权行使的领域,也就是说只要存在行政权的行使,行政自助均有可能介入。有限性表现在:①行政自助只能涉入行政职权的可及空间,行政职权的不及空间,因为行为不能存在,自助行为失去了存在的基础,自助行为不能存在。②行政自助行为并非应然涉入所有行政权涉及领域。自助行为的涉入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行政职权的行使受到相对人或他人的干扰,可能或必然造成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利益的损害,且具有不可恢复性。如果相对人或他人的干扰只是使得行政权威性受损,可事后启动其他救济程序,恢复受损利益。行政自助不得介入。二是他权力可即时支助的(行政主体享有法定自助权的除外),自助行为不得介入,这是行政法制原则的要求。
(四)自助行为的实施主体为主行为行政主体。行政主体在行使职权过程中,因受到相对人或他人干扰,行为过程无法推进,职权行使暂停下来,继之行政主体实施自身享有的扶助权力或“腕力”排除主行为过程中的阻碍,之后行政主体继续推进主行为的过程。自助行为主体与主行为主体是统一的。反之,则为他权力支助,而非自助。自助行为相对人可涉及两种对象:一是主行为相对人,是因拒绝履行义务而转为自助行为的相对人;二是主行为之外的社会主体,是因为在主行为推进过程中实施干扰活动成为自助行为相对人。
三、自助行为与其他行为的比较
(一)自助行为与过程行为(子行为)比较。自助行为基于主行为过程发生,但又区别于主行为的过程行为,具体区别以下几个方面:
1、一个完整的行为是有多个过程行为(子行为)组成,是以多个过程行为按照线状顺序组成的有机体出现,过程行为虽然在所组成行为过程中也以单个行为出现,但是当所组成行为过程推进到行为过程终端,过程行为便隐于所组成行为,不能再显示为单独的行为[5].自助行为启动于主行为过程的某环节,但它是以横向介入形式出现,与其介入点前后的主行为的过程行为无结构上的逻辑关系,属主行为的“体”外行为。
2、过程行为的作用在于引起后继行为的发生,直到将所组成行为推进到过程终端,便以一个完整的行为作用于相对人,显示行为效力。过程行为对相对人产生影响,但并不直接影响相对人的权利、义务。自助行为直接作用于相对人,是以直接损伤相对人、限制相对人人身自由或毁损相对人财产为行为手段,行为表现出损伤相对人、限制相对人人身自由或毁损相对人财产的外表形式。这种行为直接作用于相对人并直接产生影响相对人利益的效果。
(二)自助行为与行政强制措施的比较。行政自助行为的外型表现与行政强制措施相同,即行政主体实施行为、未经表意阶段、直接释放行为效力,使行为处于事实状态。一定意义上讲行政自助行为应归属于行政强制措施,但现行理论层面的行政强制措施并未包容行政自助,这便产生了自助行为与理论上强制措施的区别,具体比较如下:
1、行政强制措施属法律行为,也就是说行政强制措施的实施主体享有实施该强制措施的法定权力。自助行为包括行政主体他项权力扶助和“腕力”的应急施用。行政主体他项权力扶助是以自身享有的他项具体职权排除干扰或障碍,具有职权性质,属法律行为[6],在该层面与行政强制措施相同。“腕力”应急施用是行政主体采用法定权力之外的手段(通常为行政主体工作人员的暴力),排除主行为过程中的阻碍因素,法律没有赋予行为主体实施该行为的职权,行为缺少权力的法律来源,该类自助行为属事实行为[7].
2、行政强制措施作用对象是可能对社会秩序、公民人身健康、人身安全造成侵害的特定人或特定物。行为的目的是预防或控制特定人或特定物可能对社会秩序、公民人身健康、人身安全造成侵害。行为的作用是防止或控制特定人或特定物对社会秩序、公民人身健康、人身安全侵害后果的发生[8].自助行为的目的和作用在于排除干扰主行为过程推进的因素,为主行为排除障碍,它是以相对人对行政主体与相对人法定关系的损害为启动条件,其作用在于修复受损的法定关系。
3、部分行政强制措施实施的作用在于推进行为过程进入下一个行为状态,这时的强制措施体现为一个过程行为。自助行为的作用只在于为某行为过程排除干扰因素,促成某过程行为的完成,继之启动下一过程行为,自助行为并不能将主行为推进到下一行为状态。
四、自助行为的种类
行政自助行为按照不同的标准可做以下划分:
(一)依行政自助行为手段是否为法律设定为标准,可分之为法定自助行为(也称自权力扶助行为)和非法定自助行为(也称为“腕力”自助行为)。
自权力扶助行为是指行政主体依据法律赋予的自助权力所实施的自助行为。我国现行个别部门行政法在立法时考虑到行政职权行使过程中可能遭到的干扰因素,特赋予行政主体排除干扰因素的权力手段。目前享有法定自助权力的行政部门只有公安机关和海关[9].
“腕力”自助行为,是指行政主体所实施的自助行为无权力的来源,只是急于当时的情况(既不采取自助措施推进行为的过程,必将影响社会公众利益)以当时行政主体工作人员具有的自然力量强制相当人履行命令义务或排除他人的干扰活动。这类自助行为属应急性原则的应用。
(二)依自助行为的相当人为划分标准,可分为内项自助行为(也称为强制履行自助行为)和外项自助行为(也称为排除干扰自助行为)。
内项自助行为,是指行政主体因主行为相对人抗拒或拒绝履行行政主体的命令义务,对主行为相对人采取的迫使其完全履行命令义务的行为。自助行为相对人与主行为相对人为同一社会主体,比如:[例二]主行为相对人为张某,自助行为相对人也为张某。
外项自助行为,是指行政主体为排除主行为相对人之外的其他人实施的阻碍主行为过程推进的因素,对实施干扰因素的人采取的自助措施。比如:[例三]A市公安机关在执行拘留李某时,冯某暴力干涉,致使拘留李某的行为无法进行。公安机关因此对冯某采取强制带离现场行为。
五、行政自助的司法审查
行政自助行为常表现为致伤相对人、限制相对人人身自由和毁损相对人财产,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十一条的有关规定,应当接受司法审查。
行政自助行为的扶、应急性特征,决定了对自助行为的审查与对其它行为的审查在审查的内容、审查标准和审查适用原则上的不同:
(一)审查内容不同。对其他行政行为审查内容为:①行为的事实依据;②行为的法律依据;③行为的程序。只涉及被诉行为自身的可审查内容;对自助行为的审查则不同,除对自助行为自身内容进行审查外,尚需对自助行为启动点前的主行为内容进行审查。这就是说对自助行为的审查范围包括自助行为本身和自助行为启动前主行为部分。这是因为:①自助行为为扶助行为,它以主行为存在为基础,主行为合法与否直接决定自助行为的合法性,自助行为为合法或正当是以主行为合法为前提,主行为违法就否定了自助行为目的的正当性,属自助权力或应急权的滥用。②自助行为属应急,自助行为启动条件为主行为过程中出现紧急情况,即行政职权行使遭到相对人抗拒或他人的干扰,行政职权无法行使,并因此可能或必然造成危害社会公众利益的后果。这种情节并不存在于自助行为本身,而是存在于主行为推进过程之中,这也决定了自助行为的司法审查必然涉及对主行为的审查。
(二)审查适用原则不同。对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合法性审查遵循《行政诉讼法》的基本原则,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具有两层涵义:一是行政行为应当符合法律的外在规定,即符合主体、权限、内容和程序等方面的规定,也就是形式合法;二是行政行为应当符合法律规定的内在精神和要求,即符合法律的目的、考虑相关因素、符合公正法则等,也就是实质合法[10].对自助行为启动前的主行为内容进行审查应当适用上述原则,但对自助行为自身行为内容进行审查仅适用或均使用上述原则显属不当,这是因为:一、对自权力自助行为讲,自权力自助行为具有权力的法律来源,这应当适用合法性审查原则;但自助行为均具有应急性特征,仅以合法性审查原则则不能涉及;比如:对自助行为的启动条件的审查。另外,自助行为选择手段、行为轻重程度、行为终结时机均属行为正确与否的重要内容,应属司法审查的重要内容,但合法性原则亦不能涉及。二、对“腕力”自助行为讲,这种自助行为缺少权力法律来源,是依行政法的应急性原则作出的行为,对该类自助行为仍以合法性原则进行审查,与行政执法原则产生矛盾。另外,仅适用合法性原则,“腕力”自助行为的部分内容则避开了司法审查。基于上述原因,本文认为,对自助行为的审查应当适用合法性原则、合理性原则和应急性原则。具体如下:1、对自助行为启动前主行为部分和自权力自助行为适用合法性原则;2、对于自助行为启动条件、行为选择手段、行为程度和行为终结时机适用合理性原则和应急性原则;3、对“腕力”自助行为主体、权限的审查仅适用应急性原则,即在某种特殊的紧急情况下,出于国家安全、社会秩序或公共利益的需要,行政主体可采取没有法律依据或与法律相抵触的措施;行政主体采取必要的应急措施,即使没有法律依据或与法律相抵触,也应视为有效[11].
六、对自助行为的司法评判
(一)主行为合法性与自助行为。自助行为是因主行为引起的行为,是为主行为提供帮助,主行为的合法性决定自助行为目的的正当性,主行为合法则自助行为正当,主行为违法,自助行为则属滥用。因此可以说主行为的合法性决定了自助行为的合法性,主行为合法则为自助行为提供了合法或正当的可能,主行为违法,自助行为必然违法。
(三)自助行为启动条件与自助行为。建立在主行为合法的基础上,自助行为的启动条件便成为对自助行为进行审查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决定自助行为介入是否合理。对自助行为启动条件的审查目的在于确定是否存在自助行为介入的要素——主行为出现紧急情况,它包括三层涵义:1、主行为过程中出现了相对人拒绝履行行政主体命令义务或相对人抗拒履行义务,以及他人干扰行为推进的行政事故。2、主行为出现的行政事故已经达到致使行政职权无法继续行使的程度,如果不排除主行为过程中的这种障碍,主行为过程无法推进。3、主行为的中途停止后果为可能或者必然造成社会公众利益或某社会主体合法利益的损害。满足以上三个条件,自助行为属合法或正当行为,司法审查应对其进行肯定。反之,属非法行为或滥用权力行为。
(四)自助行为方法及其强度的审查。自助行为的目的在于强制主行为相对人履行义务或排除他人的干扰,足以强制相对人履行义务或排除他人的干扰为自助行为的限度。“足以”包括三项内容:①行为方法适当;②行为强度适度;③行为终结时机适时。满足上述内容,自助行为合法正当,反之,选择轻度方法可达到自助效果而采取了强度方法,属自助失当;行为强度超过自助效果所需要的强度,属自助失度;行为适当或失度,行政主体应为此承担相应责任。自助行为实施后,相对人已表示或实际履行义务、他人已经实际停止干扰活动,自助行为应当终结,否则应当终结之后的行为属于非法行为,行政主体应当承担赔偿责任,但是公安机关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作出的自助行为除外。
结语
行政自助行为是对应管理行为的一行为类型,自助行为的作用在于帮助行为主体顺利行使行政管理职权,完成管理任务。行政自助行为是行政权强制性的一种显示方式,它是行政权强制性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行政自助行为常显示为暴力行为,应当严格控制。
注释:
[1]罗豪才主编《行政法学》,北大出版社1996年般,第4页。
[2]参见,梁慧星著《民法总论》,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63页。
[5]参见,方世荣著《论具体行政行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70—72页。
[6][7]对行政事实行为和法律行为的界定存在多种观点,本文采用其中较为通俗的一种。
[8]参见,应松年主编《行政法学新论》,中国方正出版社1998年版,第437页。
[9]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警察法》、《人民警察使用武器和警器的规定》、《海关工作人员使用防暴器材的暂行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