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6 15:49:3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调查管理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作业是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数学学科的教育理念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操作运行当中必然有相应的变化,作业做为教学环节之一,再加之其“有形可考”、涉及面广”的特点,成为学校、社会和家长共同观注的焦点,就显得很正常。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作业进行深入的研究,从中可以了解学生目前对作业的态度和心理,透过作业这面“折射镜”探视教与学的状况,寻求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一致性的方法,树立全新的作业观和探索新型的作业模式,这些都是有着积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
在实际调查中,从小学二、三、五年级,任意抽出200人为调查对象,答卷过程中,低年级由教师领答,对学生不理解的词语进行客观的解释,但不把教师主观意念附加给学生,高年级学生独立完成,全部以不记名形式填写问卷。调查时间为2003年5月上旬,教师和学生尚未完全了解新的教学理念。
二、调查的结论及分析
1、关于学生作业观的分析
(1)“学生对作业态度认真”占72%,但56.7%的“学生只认为作业就是巩固知识的重要途径”,只有10%的学生认为作业是提高能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由此可见学生对“知识”这一概念的理解层面过于简单,注重的主要是陈述性知识;
(2)“作业是学生应该完成的任务”占30%,“习惯与别的学生对答案,错了马上改,免得老师打错号”占72.3%,“若遇到课上学习的东西被遗忘,就看课本,再把作业完成”占25%,不难看出,学生对作业存在“任务”的观点。
2、关于作业与学生非智力因素关系的分析
(1)“先完成感兴趣的作业”占65%,“对感兴趣的学科不仅认真做而且有时间自找题做,对讨厌的学科不认真做甚至不做”占57.7%,可见兴趣在很在程度上决定着作业完成的质量;
(2)“对解决难题没有信心不愿花时间再想”占28%,表明学生对学好数学,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缺乏自信心。
3、关于学生完成作业过程中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科学态度的分析
(1)“反思解题过程,考虑是否还有其它解法”占18%,表明学生对开放型的题目见得少,对数学答案的多样性缺乏认识,仍然把数学看成是程序化、模式化的科学;
(2)“做完题后将解法规类”仅占31%,表明学生缺乏对知识的认真总结的良好习惯;
(3)“有解题思路或能够解决问题就是会做”占26%,“能看明白答案中解答过程就是会做”占64.7%,表明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机会少能力差,只满足与解题;“对疑难问题不能靠问,要独立思考”占24%,“对疑难问题没必要记录,反正也不会”占60.7%,表明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能力差,探索欲望不强,不能够正确对待遇到的问题,不善于提出问题,提问题的意识淡泊。
4、关于学生对作业处理及作业结果评价的分析
(1)“对老师检查的作业认真完成”占20%,“喜欢老师处理作业方式全批改”占26.4%,“学生互判老师讲评”占32.7%,以上三项表明,学生对作业的处理方式渴求别人的评价,包括教师和同伴的评价;
(2)教师批阅后很高兴,是因为“全对”占20.5%,是因为“老师给表扬性评语”占13.3%,是因为“老师将自己的解法做典型”占66.7%,以上三项说明,学生愿意表现“个性化”解法,体验学习成就感要求迫切,对一般表扬性评语表现的兴趣不浓。
三、改进的建议及对策
1、重新认识作业的重要性
在新的教育观、数学观和学生观的指导下,我们对作业的认识应该有新的角度,作业不仅仅是巩固知识的途径,还可以对作业做出更多的理解和认识。
(1)作业是课堂教学后学生进行的一种活动,作业就可以理解为是教师与学生学与教的缩影,是学生在学校课堂学习阶段性的总结与实践;
(2)作业既可以是巩固性的内容,也可以是应用性、实践性的内容,作业就可以理解为是数学学科和课堂教学内部的学习转移到联系数学学科和课堂教学外部学习的途径,是数学课堂的延伸,从而体现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
(3)作业往往与学生家长见面,甚至接受家长的指导与检查,作业就可以理解为是沟通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媒体。
2、作业批改反馈形式多样,以有利于人的发展为目标。
(1)学生完成的作业是学生的“成果”,学生的成果渴求得到他人的评价,因此作业的批改力求涉及到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得到了观注;
(2)批改的形式可以是由教师批改,也可以是同伴交流自评,对学生作业成果的评价,力求针对不同学生做出不同的评价,切记一般化鼓励性评语,要评价出学生的特色,使学生感到自己与众不同,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3)反馈形式力求多样,既可以是让学生向同伴展示自己的解法,也可以是全班性的阶段性作业展评,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就感。因此我们对作业的批改和反馈,不能仅仅停留在完成与否、对错与否的层面上,应认识到作业对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也有着其它教学环节所不能替代的、积极的作用。
1.调查对象
2.调查步骤
<中学生化学学习与非智力因素关系调查>表于1995年4月到1995年6月分别在七所中学发放,并完成调查,测试时间为15分钟。
二、调查结果
三、几点启示
1.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调动其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从调查结果可知,初三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大于高中学生,男学生对化学兴趣又大于女学生,究其原因,是因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中那些瞬息变化的各种现象,令学生们感到新奇和兴奋,由此产生了直接兴趣,这是初中学生和男学生对化学更感兴趣的主要因素,但这种兴趣是短暂的,随生随灭。如何使这种兴趣持续下去,使学生对化学从有趣转化为乐趣,这是我们每位化学教师,尤其是初三化学教师所应注意的问题。往往一位高中学生对化学仍感兴趣,并且由乐趣转化为志趣时,其初三的化学教师起了很大启蒙作用,而学生一旦对化学产生了兴趣,必将在化学上成为有所作为的人才。怎样使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持续下去,本人认为最好做法是以趣增趣——也就是说,不但初三化学教师,高中化学教师也应尽量创造条件,增加实验数量,增加实验的能见度,增强实验的趣味性。另外,也不妨利用课外兴趣活动制作些趣味化学作品(如睛雨书签、银葫芦、水中花园等)作为对化学学习有成绩的学生的奖品。还有,在上课讲解时,应尽量把生活和生产中的有关化学知识与书本上的内容联系起来,使学生们感到,化学既是一门有趣的学科,又是一门有用的学科。这样,学生的直接兴趣只要持续一段时间,量变引起质变,学生必将由有趣转化为乐趣。只要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学习积极性被调动,一定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
2.培养学习化学的毅力,提高学习的持久性
调查数据表明,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成绩之所以会随着年级升高而减弱和降低,除了因高中化学难度增加而跟不上,或学的学科多了使学生的兴趣发生了分化转移等原因外,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在学习上的意志不够坚强,或者说在学习上的毅力不够。要使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持久地保持下去,培养学生的学习毅力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
人的意志品质从具体来说可分为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力四个方面。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毅力也可从这四个方面加以考虑。
(1)自觉性的培养:化学教师在传授化学知识的同时,一定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抱负教育和成就教育。
(2)果断性的培养:对学生敢于提问题和回答问题不但及时表扬和鼓励,而且给于适当记分(作平时分累记),对学生中好的学习方法及时肯定并加以提倡。分析试卷时,应强调回答问题要全面考虑,当机立断,决不优柔寡断、草率从事,使学生逐步形成有独立见解、办事果断的人。
从历年的财政收支情况来看,乡镇几乎所有财力,县直大约三分之二财力,用于行政事业单位人员论文工资发放及办公经费的开支。可以说大部分财政收入都是在行政事业单位“花”出去的。目前,尽管县财力状况还不能完全满足行政事业单位的开支需要,部分单位经费开支还十分紧张,但从全县总体情况和资金的总额来看,涉及所有的乡镇和县直八十多个单位,资金数千万,面广量大,这就不容忽视地存在财务管理的问题。为此,我们展开调查,试从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角度,寻找一些突破,以规范管理、节约和有效使用资金,促进财政工作上水平。
一、基本情况近几年,为进一步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利津县相继出台了《预算外资金管理办法》、《关于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若干规定》、《关于加强乡镇财务管理的若干规定》等规章制度,同时,结合上级要求,推行和落实了“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政府采购、试编部门预算等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另外,结合当地实际,大力开展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一是从基础工作抓起,自2003年开始,财政部门在全县范围内对行政事业单位开展了会计帮扶达标工作;二是注重日常监督管理,每年都由县财政监督局负责,对行政事业单位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各类检查,如:预算外资金管理大检查、会计信息质量检查等;三是每年财政部门都组织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开展各类业务培训,如:会计电算化培训、会计人员上岗培训等。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全县所有独立核算的行政事业单位都配备了专职的财务管理人员,都制定了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基本上按规定完成了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一)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工作开展不力1、部分单位领导认识存在偏差。一是认为行政事业单位不同于企业,不搞经营,抓不抓财务管理无所谓。二是认为抓内部财务管理是“作茧自缚”,捆了自己手脚,开支卡严了,得罪干部职工。三是认为抓管理是单位领导的事情,会计人员只要把数字搞准就行了。领导认识存在偏差是导致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工作开展不力的关键所在。2、审批控制制度存在缺陷。仍坚持财务审批“一支笔”制度,这项制度是对领导决策事项合理性的规范,但缺乏科学性。一是权力比较集中,开支不管是否合理,单位领导说了算。二是凡是领导签字就能开支,直接把财务人员排除在管理范围之外,不利于财务人员进行核算。三是单位领导对财务规定不一定熟悉,缺少专业财务人员的审核和把关,签批质量难以保证。3、缺少真正的第三者监督。尽管有的单位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但落实明显不够到位。有的单位以成立民主理财小组、设定财务公开栏等形式进行监督,但由于单位内部千丝万屡的利益关系,往往流于形式,收效甚微。各类外部检查不及时、不全面,大多是事后监督,处罚的力度也不够,有的单位屡查屡犯,甚至是明知故犯,效果不佳。没有真正的第三者参与,仅靠自我监督,零星的检查,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很难落实到位。(二)会计人员作用难以有效发挥。1、会计人员的撤换领导说了算。会计人员是单位根据需要设定的,撤换是单位领导说了算。这就存在一个问题:法规和领导之间该遵循那一个?违反法规,处罚的一般是单位,违抗领导,影响的一定是个人,权衡利弊,会计人员往往只能是倾向于领导。自身难保的境地,会计人员的作用确实难以发挥。2、会计人员的职责不明确。调查中发现,很多单位的会计人员是兼职,会计人员可能是打字员,也可能是档案管理员,或是其他岗位,身兼数职,更有甚者身兼要职,会计业务成了附带工作。个别单位违反规定设会计和出纳员为一人。3、外界的支持比较弱。财政、税务、审计等业务管理和监督部门,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之间,多是部署工作、监督检查,对于出现的问题,或批评、或通报、或处罚,真正深入单位帮助开展财务管理工作的少,另外,定期的、系统的专业培训组织开展的少,而且培训多为业务基础工作培训,不注重加强单位财务管理的要求,使会计人员在参与管理上产生惰性。(三)会计人员业务素质偏低调查中发现,县直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业务素质明显偏低。截止2007年底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共计125人,第一学历为财会类院校毕业的13人,占总人数的10.4%;具有会计系列初级以上职称的22人,占总人数的17.6%;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11人,占总人数的8%;从以上统计资料可以看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知识水平明显偏低。调查中还发现一种现象,部分单位会计人员对核算内容及会计科目的应用,模模糊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有甚者,延续了一种“师教徒”的做法,前任会计怎么记,后任会计就怎么学,照猫画虎,不问对错,新的会计制度实施了,也不会运用,依旧是老一套。从此可以窥见一斑,单位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不高。素质问题成为制约会计作用发挥的内在原因。
三、措施与建议调查分析中我们认识到,搞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仅仅依靠单位本身是无法实现的,有些问题单位解决不好,甚至(一)政府介入,财政部门负责,全力抓好单位内部财务管理1、合理是界定单位财务管理内容。区分哪些是应该由政府管理的内容,哪些是单位财务管理的内容;哪些是单位有能力做好的,哪些是无能力管好,甚至是管不好的。区分责任,区别情况,有的放矢的开展管理。2、制定监督考核机制,对单位负责人实行责任追究制度,以引起单位负责人的重视。把对单位财务管理的考核纳入县委、县府对单位的综合考核和单位领导的政绩考核。3、认真修订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在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管理经验,广泛听取各单位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聘请专业人员进行科学论证,按照“统一尺度,统一要求,便于操作,便于考核”的要求,认真修订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真正实现有章可循。(二)财政部门参与,支持会计人员作用的发挥1、做好会计人员的保护者。《会计法》尽管对会计人员的保护做了明确规定,但仅限于受到打击报复的,对会计人员的撤换和任用没有明确规定。受到打击报复才去保护,“亡羊补牢”,这项规定不全面。我们认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任用与撤换,不管什么原因,都要经过财政部门的审批,不能单位自己说了算。2、做好会计人员的管理者。主要是抓好会计队伍的建设,保障会计队伍质量。必须坚持持证上岗的做法,同时严把会计证的发放关,不合格人员一律不能从事会计工作。3、建立定期考核制度。对现有会计人员定期进行考核,建立会计人员档案,对于优劣情况进行评议和奖惩,对于不胜任人员进行撤换。(三)加强继续教育,提高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一是通过一年一度的继续教育,帮助会计人员尽快提高个人业务素质和参与管理的能力。二是制定科学的培训计划,培训要形成制度化,要严格考核,避免流于形式。三是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帮扶活动。
1998年12月15日至21日,受国家防办的委托,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下,中国水科院灾害与环境研究中心程晓陶、苑希民与苏州大学社会调查中心郭强副教授在江西省就1998年水灾与洪水保险问题进行了调查。调查工作得到江西省防办的大力支持。调查组在南昌市、永修县、九江市、湖口市、乐平市、景德镇市、彭泽县等地先后组织了7次座谈会,征求了水利、水文、水保、中财保、中人保、民政、农业、教育、卫生、城建等不同部门基层领导对洪水保险的意见,实地考察了永修县立新圩堵口与移民建镇工程、九江市城防堵口现场、江心洲堵口与移民建镇工程、乐平市城市防洪工程、景德镇市受灾情况,在永修、江心洲、湖口、景德镇等地与受灾群众直接交谈,了解了他们的意见与要求。此次调查很有收获。以下对调查情况作一概述,并对我国推进国家洪水保险的大思路作初步的探讨。
2、江西省洪水保险工作概况
(1)、1991年江淮大水之后,江西省曾考虑过建立分蓄洪区洪水保险制度问题,并起草了有关文件。但是由于保护范围难以确定,究竟是政府出钱还是老百姓出钱等问题定不下来,结果不了了之。
(2)、1992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对江西农村强制性实施了一种长效保险。保险标的仅为房屋,不包括屋内的财产和农作物。赔偿范围包括水灾、风灾、火灾等多种原因造成的损失。农民每户一次62元钱,对房屋进行终身保险,以后不必再交保费。由于当时银行存款利率较高,中保认为这种做法可以迅速抢占农村市场,收取大笔保金后,可以仅靠利息支付赔偿。赔偿最高限额为2000元(即使房屋完全倒塌,只能得到不超过2000元的赔偿)。当时收费一般都采取了乡政府或供销社代扣的方式。以后,部分地区群众不理解,状告“乱收费”,迫使保险公司退还了扣交的62元钱。因此,只有没退保的地区,今年水灾之后,才得到了保险公司的赔款。九江市江心洲的灾民反映,今年水灾后省市领导带着保险公司的干部来理赔,使他们及时得到了赔款,这是他们感到满意的一件事情。
由于近年国家已数次下调银行利率,今年赔付工作又面广量大,保险公司“损失惨重”。这种形式的“长效保险”虽然让群众在大灾之后尝到了甜头,但是保险公司已无力再维持。他们宁肯将已收的62元全部退给群众,也不愿意再保下去。有人提出,对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的地区,可以光明正大地退保;对其它地区,以国家利率下调为由,要求群众再大额度补交一次保险金,交不起则退保。
(3)、对城镇居民,中保财产公司推行一种储蓄式保险。我们访问的一户居民,他仅保了房屋,不包括室内的资产,每年向保险公司交384元,连续交满5年之后不再交费。以后,每次受灾,都可以向保险公司要求不超过2000元的赔偿。投保人交给保险公司的钱,仍然归投保人所有,仅是储蓄在保险公司里,不继续投保时可以取走。
这种保险也是综合险,水灾理赔是原因之一。但是经过’98大洪水之后,保险公司想打“退堂鼓”,将水灾损失从赔偿原因中剔除出去。据景德镇中保财险公司介绍,最高峰时一天就办理了3000户居民的赔款手续,需要调动武警维持秩序,根本没法核灾。景德镇96年、98年两次受淹,保险公司共赔付1.4亿元,而一年的保费收入约4000万,加上运营费用和国家税收,亏损约1亿元。
(4)、企业财产保险发展较快。据江西省中保财险分公司介绍,绝大多数企业都是愿意投保的,有些企业甚至借钱也要买保险。但是,由于企业效益不一,很多企业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目前江西企业不景气,效益好的企业可以做到企业出钱;效益差的企业,有的是企业出一部分,职工集资一部分;也有的是强制性扣发职工一个月的工资,用于交保费。
今年大水期间,保险公司对投保企业加强了督察,对该转移的物资提出要求,有可能转移的物资因未采取积极措施而受淹的,不于赔偿。今年水灾期间保险公司组织转移物质达15亿元,对于减轻灾害损失起到了积极作用。灾后核灾工作也作得较细,对虽然受淹,但未丧失使用价值的资产,要从报损资产中剔除。对有些难以定损的精密仪器等,专门请上海公估行进行调查和评估。因此,保险公司认为他们掌握的灾情是比较客观的。
保险公司对企业的保险是综合险。据介绍,一些企业只愿意对其水灾风险大的资产投保,但是保险公司坚决不同意。要保就全保,只保低洼地的资产,明摆着要赔本,保险公司不干。保险公司本身也是企业,保险赔付超过保费收入的50%,就意味着要亏损了。
(5)、中保人寿保险公司介绍,江西省六至九月底因灾寿险赔款971万,其中死亡赔款458万(1082人),伤残赔款518万(7045人)。目前人寿保险中,成人投保面很低;但是中小学生投保面很高,达到了80—90%。死亡理赔的1082人中,学生占608人。
(6)、石化企业有部门制定的自保体制,不参加商业性保险公司的保险。
综上所述,江西省的保险业,为了适应目前经济发展水平和洪水灾害的特点,在洪水保险方面已经作了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其中,在低保费、低赔付、简化手续、高效理赔等方面的经验是值得借鉴的。98大洪水之后,保险公司及时理赔,仅中保财险一家在江西预计赔款3.5亿元,对灾区恢复生活、生产秩序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目前,江西在洪水保险上遇到的困难,是具有普遍性的问题,说明仅由商业保险公司承担洪水保险业务,风险过大,赔付能力有限。
3、对洪水保险工作的再认识
《防洪法》第四十七条规定:“国家鼓励、扶持开展洪水保险”。
洪水保险属于非工程防洪措施的范畴。实施洪水保险,可以在时间与空间上分担特大水灾的风险、增强社会总体承灾能力。然而,此次调查表明,如果没有国家的鼓励和扶持,群众与地方政府对参加一般商业性洪水保险的要求并不迫切,保险公司也无力将洪水保险再继续下去。但是,国家鼓励、扶持什么样的洪水保险,国家如何鼓励、扶持洪水保险,是政策性很强、也很复杂的问题,既涉及自然因素、经济因素,也涉及社会因素、政治因素。以下根据调查情况,就此问题作初步探讨。有些认识仍很肤浅,有待今后通过调研和实践逐步提高。
3.1我国开展洪水保险工作的意义与必要性
(1)洪水保险制度的建立是对现有灾害管理体制的重大改革。
我国人民在长期与洪涝灾害斗争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良传统,并建立了民政救灾系统;为了及时修复水毁工程,设立了特大防汛补助费等。但是,在遭遇1998年这样特大洪涝灾害的情况下,现有体系仍然暴露出明显的不足。重灾年份资金投入缺口大。民政救灾款和特大防汛经费等,在国家财政预算中每年的投入是相对固定的数;遇洪水重灾年份,社会捐助虽然会多一些,但其不是可靠的经费来源,不能起到保障作用。国家财政的风险负担越来越重。随着洪水高风险区中经济的发展,水灾损失越来越大,水毁工程需要及时修复,重建家园标准不断提高,重灾年份地方上要求中央财政的补贴越来越大,国家财政预算之外各种与救灾相关的投资需求呈增长趋势。救灾投入缺乏保障。现有救灾资金的投入方式具有无偿性,缺乏约束机制,难以法制化,不仅受灾地区和群众所得到的救助实际上缺乏保障,而且还难免孳生滋生腐败等不良风气。灾情信息难以核实。受灾地区,一方面为了争取更多得到上级财政无偿的投入,往往会竞相夸大灾情;另一方面,为了说明抗洪成绩,又会宣传灾害损失已经减少到最小最小。从国家来看,核灾缺乏动力机制,技术手段明显不足。
洪水保险体制的建立,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机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维护社会稳定,抑制国家财政风险负担的增长趋势,对现有灾害管理体制的重大改革。
首先,洪水保险,要求受洪水威胁的区域,每年先拿出一笔钱来买保险,这是一种均匀的、有限的、不超出系统承受能力的投入;一旦遭受大的洪涝灾害,可以得到远远高于保费的赔付,从而增强了承受风险的能力。由于中国是一个大国,即使发生流域性的洪灾,相对全国而言,也仍然是局部性的。因此,洪水保险制度的建立,不仅可以使巨灾的风险在时间和空间得以分散,而且在不增加国家财政负担的情况下,可以增大对受灾地区的救援力度。
其次,洪水保险是一种可以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模式。保险人与被保险人之间建立了受法律保护的契约关系。保险金是被保险人受灾后相对有把握得到的无须偿还的经费来源。因此,洪水保险制度的建立,也是社会从人治走向法制的进步标志。
第三,洪水保险的确定,要与洪水风险挂钩。一般而言,水灾风险较大的地方,保险费率较高,保费就要多交。虚报灾情意味着今后可能要多交保费。随着洪水保险制度的完善,对于虚报灾情之风可以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并为核灾体系的完善提供了动力机制。
通过洪水保险体制的建立,救灾资金从“无偿获得”到“先交后得”,是一项重大的改革。这是一项政策性与技术性都很强的工作。其阻力与难度,都是可想而知的。
(2)洪水保险可以作为国家推进防洪减灾战略的有力手段。
在洪水高风险中谋发展,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由于巨大的人口与粮食需求压力,我国洪水高风险区已经处于高度开发与利用的状态。盲目不适度地采取“限制”或“回避”的策略,不利于水土资源的合理利用,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不利于解决就业和社会稳定。因此,必须努力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综合性的防洪安全保障体系。但是,在目前的管理体制下,防洪建设容易出现两种极端的情况:一是“拼实力”,大家都拼命提高防洪保护标准,在防汛抢险中,谁的堤守不住该谁倒霉,结果可能使整个系统的洪水风险更大;二是过分依赖国家,灾情越重越来钱。
国家洪水保险不是一般的保险业务。其之所以值得国家鼓励与扶持,是因为洪水保险可以作为推进国家防洪减灾战略的手段。首先,根据流域的统一规划,确定各子区域在防洪体系中的任务和防洪保护标准。然后,通过洪水保险制度的建立,可以做到:?限制部分地区圩堤的盲目加高。对于遵守国家防洪规划统一规定的区域,在超标准洪水发生时,受灾地区的损失可以通过保险得到一定的补偿;避免洪峰期间集中向河道排水,过分抬高河道水位,加大洪水风险。对于服从防汛指挥部门统一调度,因关闭沿江泵站而遭受涝灾损失的,可以通过保险给予补偿;?鼓励防洪标准低于防洪规划标准的地区,加强防洪能力的建设。在达到防洪标准的低限之前,无权参加国家给予补贴的洪水保险,灾后也不应给予额外的救灾补偿。这样,洪水保险才可能在强化政府职能,促进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保障灾区群众的正常生活,促进恢复生产和重建家园等方面达到预期的目的。
总之,洪水保险不是为了保险而保险。只有用改革的眼光来看待洪水保险,从21世纪建设更加完善的防洪安全保障体系的高度来认识洪水保险,才可能痛下决心,排除干扰,克服阻力,勇于探索,闯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洪水保险之路。
3.2洪水保险的基本特点
我国实施洪水保险势在必行。但是,在具体实施方案的选择上必须慎之又慎,既要考虑洪水保险的基本特点,又要考虑我国与其它国家国情上的差异。
(1)洪水保险风险很大,在局部地区难以满足大数定理。
商业性保险之所以能够以千分之几的费率吸引大量的保户,因为对于许多险种,客观存在一个“大数定理”,即所谓“千家万户帮一家”。但是,水灾则不同。我国受洪水威胁的区域中有5—6亿人口,一年中水灾的受灾人口可以达到数千万,风险分担不过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量级。完全按风险计算保险费率,会超出社会的支付能力。这是局域性的保险公司无力承担专项洪水保险的根本原因。只有在更大的范围和更长的时段上分担风险,才可能使洪水保险费率得以降低。这是洪水保险需要得到国家鼓励与扶持才能成功的基本原理。
(2)洪水风险分布的地域性差异很大,受灾区域中多数人自愿参加专项洪水保险的积极性不会太高。
其原因是:?特大水灾的发生几率相对人生而言是稀遇的,在多年不发生大水的情况下,人们的水患意识容易淡漠;受灾范围中灾情达到毁灭性程度的区域是有限的,多数人遭受的水灾损失往往是非毁灭性的,或者只是间接的;?大灾之后必有大治,人们容易相信新的防洪工程兴建之后,水灾悲剧不会重演。其结果往往是风险特别高的区域中,愿意投保的人较多,但是保险公司无力承保;而一般风险区中,保险公司愿保洪水,投保人又没有积极性。因此,洪水保险如果希望能在大范围内实施,能够通过区域间资金的调剂达到分担风险的目的,除非将其作为基本的国策,适当采取强制性的措施,并辅以一系列鼓励和扶持的政策,否则难以长期坚持。
(3)洪水保险的支付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只有经济发展达到一定的水平之后,人们才会产生保险的需求。在传统的发展模式下,面对水灾造成的巨大损失,灾民需要经过若干年的重新积累之后,才可能恢复到灾前的水平。人们通过储蓄备荒、投亲靠友、互助互济、赈灾、捐献甚至逃荒要饭等形式来分担风险。现代社会中,通过保险机构的服务,使得一般灾害的损失可以尽快恢复到灾前的状况,保障水平大为提高。但是,对于水灾来说,这必须要有强有力的经济实力来作后盾。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保险支付能力差异较大,国家的财力有限。因此,国家鼓励、扶持的政策性的洪水保险,在起步阶段只能定位在较低的保障水平,施行低费率与限额赔付,并要考虑与传统方式的结合。同时,洪水保险体制的建立,须由中央政府制定总的原则与加强宏观调控,由地方政府根据区域的洪水特性和经济发展水平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不搞一刀切。
(4)洪水保险理赔时间过于集中,理赔对象分布面广、量大。
在非汛期的月份和一般的年份,洪水保险可能基本没有理赔的事件。而一旦特大洪涝灾害发生,理赔的工作量又非常之大。尤其对农村,洪水保险难以按保险的正常程序进行资产的核对与灾情的核实工作。如果为此而专门设立庞大的机构来管理专项的洪水保险,则该系统本身要消耗大量的资金,实际投入救灾的费用反而相对减少。这是洪水保险不能够、也不应该按照一般保险业务的思路进行设计理由之一。或者说,国家鼓励与扶持的洪水保险,必须考虑简化的投保与理赔方式,并具备宏观上可以操作的核灾手段。江西省开展洪水保险的经验和教训,从正反两方面都说明了这个道理。
(5)洪水风险难以用频率刻画。
洪水的重现期是合理计算洪水保险费率的重要依据。保险费率过高,保户支付不起;费率过低,国家负担不起。因此,开展洪水保险业务的发达国家,需要按照特定的洪水重现期绘制洪水风险图,以确定洪水保险的实施范围和保险费率的差异。但是,对我国大江大河中下游洪水风险最大的圩区和平原地区来说,?堤防、水库、闸泵体系的建设十分复杂,不能简单以江河水位的实测记录作为排频计算的样本,流量的还原计算困难重重,历史洪水泛滥的记录对于现实洪水风险分析只能起参考作用;洪水组成十分复杂,洪水的频率计算,按水位、流量、水量等不同因素考虑,对同一场洪水就可以得出不同的结果,防洪系统的调度,即使有预案,也很难照章执行;?堤防超高、堤身质量、防汛抢险成败等使得河道水位的频率与圩区受灾的频率无法建立对应的关系。因此,我国大江大河防洪规划中采用的设计洪水,往往是既往实际发生的典型年洪水,而不是分析计算所得的频率洪水。这一特点,更加说明我国洪水保险办法的设计,要突破一般保险业办保险的思路。
(6)实施洪水保险所承担的风险,不仅在经济方面,而且也在社会方面。洪水事件的责任人与被保险人往往是相分离的,而且比例悬殊。在意外溃堤的情况下,不能因为是责任事故,就对保护范围内按规定交纳了保费的保户不予赔偿。赔偿后,保险人也很难从事故责任人那儿追回经济损失。再如,保户参加了专项的洪水保险,投保财产因其他原因受损当然不能受赔,在多年交费而不发生水灾的情况下,可能滋生不满情绪;而一旦受淹(不管什么原因),仍不能获得到赔偿,必然会滋生不满情绪。而这种不满往往是群体的,而不是个体的。诸如此类的问题,在制定洪水保险办法时都需要细致考虑,否则洪水保险反而可能引起社会的不安定。因此,对于洪水保险,必须加强研究,不可盲目乐观,简单从事。
(7)洪水保险难以通过试点来积累经验。
洪水保险作为一项新生事物,实施难度很大,必然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但是,要想走以点带面的路来推广。又不可能。从洪水灾害的特点出发,试点区域如果多年不发生大的洪水灾害,则试点不能发挥作用;如果发生了大的洪水灾害,又不能在大的范围里分担洪水风险,则显示不出洪水保险的优越性。
4、我国开展洪水保险工作的思路与可行性分析
我国幅员辽阔,从沿海到内地、从南方到北方,不仅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而且洪水特性也明显不同。洪水保险办法的制定,必须要从具体的国情出发,因地制宜,处理好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
根据洪水保险调查了解的实际情况,考虑到洪水保险的特殊性,对我国开展洪水保险的思路提出以下建议,并加以初步的可行性分析。
(1)国家制定《洪水保险法》作为《防洪法》的配套法规。说明国家鼓励、扶持何种洪水保险,以及如何鼓励、扶持洪水保险等,利用保险的机制----变“无偿获得”为“先交后得”----调整灾后重建工作中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关系,选择洪水保险作为国家推进防洪减灾战略的手段。由于“交”被限定在可承受限度之内,而“得”又有法律保障在受灾之后最需要的时刻能够“多得”,地方政府可以免去“跑部进钱”的烦恼;“不交”则“不得”,中央政府可以免去救灾负担不断加重的忧虑。此项改革的可行性在于能够形成3大机制:?制约机制。现在有些地方,不是努力增加防洪资金的预算安排,在搞好防洪建设上下工夫;而是眼睛盯着中央,为了多要钱不惜虚报灾情。引入保险方式,依据风险大小定费率,高风险多交费,虚报灾情,则其风险等级就要提高,形成制约机制;监督机制。防洪工程达不到规划的标准,或盲目提高标准,都将被取消参加国家洪水保险计划的资格,不再能够得到国家在防灾救灾方面的资助,促使地方政府按规划搞好防洪建设;?可持续发展机制。按保险方式管理,防灾救灾资金可以滚动、积累、调剂使用,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2)依据《洪水保险法》制定《国家洪水保险计划》。该计划旨在以改革的精神促使政府中防灾、抗灾、救灾等各业务部门能够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使各部门的政策能够相互支持和补充,促进洪涝灾害分级管理体制的建立,而不取代目前水利或民政等部门的职责。地方政府将被强制性要求参加《国家洪水保险计划》,承诺加强综合性防洪减灾体系的建设,向上级政府交纳洪水保险费,同时享有大灾之后获得国家财政补贴的保险赔付的权利。不参加《国家洪水保险计划》或不履行义务的省份,将无权再得到中央财政在防洪减灾方面的资助。地方政府参加《国家洪水保险计划》后,有权根据本地区洪涝灾害特征与经济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制定该地区的《洪水保险实施办法》。
(3)《国家洪水保险计划》中需要说明,国家洪水保险的初期任务是促进农民合作共济体制的建立。我国是农业大国,现行的是家庭联产承包体制。在重大洪涝灾害面前,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民的承灾能力是最低的。农民的合作共济,是目前中国农民最容易接受的“先交后得”的形式。在现有经济条件下,单一的洪水保险,解决不了农民常年可能遇到的多种灾难性的打击,因此难以为农民所感兴趣。但是,面对洪涝这样的大的自然灾害,农民的合作共济组织也会显得无能为力,因此,需要得到国家的扶持。
(4)依据《洪水保险法》,国家分中央与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两级洪水保险基金。基金归财政部门统一管理,钱存在国库里,而不需要划拨到任何机构的帐上。国家利用基金对农业洪涝风险较大的农民合作共济组织提供有政府补贴的再保险。中央洪水保险基金的来源,包括国家扶持洪水保险的财政补贴与省级财政上缴的再保险费;在基金尚无一定的积累就遭遇特大洪涝灾害年份时,允许国库向基金提供一定限额的借款,轻灾年份分期偿还;基金有节余时,允许购买国债,但不得用于经营性的投资;省级洪水保险基金的来源与使用,也可以作出相应的规定。
(5)国家洪水保险计划的扶持对象在初始阶段主要是对农民和中、小乡镇企业的保险。今后,随着基金的积累和国家财力的增强,可以逐步加大扶持的力度,增加扶持的对象。城市居民和企、事业单位,以及三资企业鼓励参加商业性保险。国家对开展洪水保险业务的商业性保险企业,给予一定的政策上的扶持,但不包揽全部的风险。比如,在发生特大洪涝灾害的年份,按洪灾实际赔款退反部分税金;在防汛期间,充分认识到保险公司是防灾减灾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减免堤防抢险方面的责任等。
(6)洪水保险在实施之初,实施低保费、低限额的办法。初级的洪水保险甚至可以不与具体的资产挂钩,以减少清产核灾的工作量。灾害一般可以分为3—4个等级,轻灾由农民合作共济组织自身解决,大灾动用省级洪水保险基金,特大灾才动用中央洪水保险基金。这样可以减少保险系统自身的消耗,提高办事效率。
(7)建立健全洪涝灾害风险评价与核灾体制。洪涝灾害的风险评价,是合理确定保费的基础。保险费率必须与灾害的风险挂钩。保险费率的确定可以采用两条路径。一是通过科学的分析和计算,绘制出洪水风险图,作为确定保险费率的依据,同时可以供核灾参考;二是在初始阶段先统一采用标准的费率;在实际运用中根据灾情轻重逐年调整。核灾工作需要提高科技含量,将遥感、GIS、洪水仿真与损失评估等技术结合起来,建立一套宏观的核灾方法。对于虚报灾情骗保的现象,要建立严厉的处罚制度。
(8)健全与洪水保险配套的措施。洪水保险仅是分担风险的措施之一。单纯依靠洪水保险来达到分担风险的目的是不现实的。在美国联邦政府的救灾资金中,洪水保险赔付一般仅占1/6,大头是灾害救济金和救灾贷款。但是,洪水保险是个“引子”,只有参加了联邦政府洪泛区管理计划的社区,区内的居民家庭和中小企业才能够购买联邦政府的洪水保险;只有购买了洪水保险,才有资格获得灾害救济金和救灾贷款。从我国的情况看,从完善灾害救济金和救灾贷款的管理办法入手,逐步为洪水保险业务的开展创造必要的条件,也是值得探讨的一种思路。
关键词:热舒适中和温度热舒适范围相对湿度
我国地域辽阔、气候类型复杂多样,人员行为特点的差异,造成人们对于建筑环境热舒适性的不同要求。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结构特点和功能要求的建筑物的室内热环境分别进行调查研究,研究人员行为特点对于热舒适感的综合影响,根据建筑物内人员行为的变化,实现对于不同类型和功能建筑物室内热环境参数的动态优化和调节,在改善室内热环境的同时,对实现建筑节能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然而,目前关于人员热舒适性的实地调查研究,基本主要集中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夏季制冷工况。对于寒冷地区,冬季供暖热环境下人员行为特点与建筑物热舒适性的研究,目前还非常不足。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对沈阳市冬季采用空调供热的商场进行了实测调查。
1研究方法
关于人员热舒适感的研究方法,通常有两种:人工环境小室试验研究与实测调查。环境小室的可控实验室研究能够对环境参数实施完善的测量与控制,可以更加突出的研究某一个或某几个变量的作用,但只是一种简化的热舒适试验,不能即时地反映热环境和人员行为的随机性和非稳态变化。通过实地观测和问卷调查,借助统计学的研究方法,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弥补实验研究的不足,更好的揭示人员行为的随机动态变化对建筑物室内热环境参数的影响,以及不同行为状态人员对热环境的接受程度。因此本文采取了实测调查的方法。
2实测调查
2.1调查对象
选取沈阳市3座全年中央空调的商业大厦进行了实测调查。调查时间为2002年1月8日到1月16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人员进入被调查的建筑中,对被调查人员进行面谈,详细讲解,协助他们正确理解调查表,以作出公正的客观评价。同时在选择被调查者时,要考虑到有一定比例的男性和女性,有一定比例的年龄混合群。被调查者多为营业员和进入商场的顾客。
2.2调查数据
利用温湿度仪和风速仪测试室内的热环境参数:干球温度,湿球温度,相对湿度,风速。收集了284名被调查者的数据。被调查者需要填写个人背景资料如: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等。除此之外,被调查人员还须填写对热环境的感觉。采用的是世界上普遍公认的Fanger的热感觉标尺,即热(+3)、暖(+2)、稍暖(+1)、中性(0)、稍凉(-1)、凉(-2)、冷(-3)。
3调查结果分析
3.1中和温度和舒适范围
由测的数据得知,室内最高温度为27℃,最低温度为15℃,平均温度为22.4℃,标准差为2.6℃。由表1可以看出,在284名被调查者中,有6名即2.1%选择稍凉(-1),而有115人即40.5%选择了中性(0),有162人即57.1%选择了中性以上的选票。这些数据表明,选择暖的选票要远远大于凉的一侧,也说明人们对室内环境普遍感到偏热。
表1热感觉投票分布表热感觉投票值
-1
+1
+2
+3
频率
6
115
116
33
14
百分比
2.1%
40.5%
40.8%
11.6%
4.9%
对于中和温度和舒适范围的计算,可利用统计学中的线性回归方法得出。即温度对热感觉的线性回归。根据线性回归方程:热感觉选票值y=a+bt0,式中a为截距,b为斜率。t0为室内温度。令热感觉选票值为0时,对应的温度为中和温度。线性拟合如图1。
图1干球温度与热感觉回归图
线性回归方程为:y=-4.234+0.224t0,r2=0.434.r2是判定系数,是判定线性回归直线的拟合优度,r2越大,拟合程度越好。r2=0,表示自变量与因变量无线性关系,r2=1,表示所有的观测点全部落在回归直线上。由该回归方程可计算得出中和温度为18.9℃,舒适范围为16.6℃~21.3℃。与ASHRAE55-1992[1]舒适标准中冬季的舒适区t0=19.5~23.0℃,ISO7730标准中的冬季舒适区t0=20.0~24.0℃相比偏低。主要原因是上述标准是以新陈代谢率为1.2met(70w/m2),衣服阻值为1.0clo为前提条件的。本次调查由于是在商场进行,调查对象又是顾客和营业员,其新陈代谢率在1.6met(93w/m2)到2.0met(116w/m2)之间,平均值为1.7met,衣服阻值为典型的冬季装,最小阻值为0.738clo,最大阻值为1.353clo,平均阻值为1.32clo。
3.2相对湿度与热舒适
在调查问卷中,湿感觉评价分为七个等级:1非常潮湿2潮湿3有点潮湿4适中5有点干燥6干燥7非常干燥;热舒适标准中推荐:相对湿度φ=25%~70%。由实际测得数据中,最大湿度为43%,最小湿度为29%,平均湿度为36%。实际测试结果表明:当φ=25%~30%时,88.9%的人感到空气干燥,11.1%的人认为尚可;当φ=30%~45%时,50.7%的人感到空气干燥,45.2%的人认为尚可,5.1%的人感到空气闷热非常干燥。在所测的问卷中,没有任何人选择有点潮湿的。由此可见:当相对湿度为20%~30%时,80%以上的人感到空气干燥,而当相对湿度为30%~45%时,只有45.2%的人感到空气尚可。显然热舒适标准的下限偏低。
3.3性别与热舒适
设男性为1,女性为0。在284名被调查者中,男性为105人,占总数的37%,女性为179人,占总数的63%。
表2男女性别分别对应的热感觉投票分布性别
热感觉投票
-1
+1
+2
+3
女(0)
频率
2
74
73
23
7
百分比(%)
1.1
41.3
40.8
12.8
3.9
男(1)
频率
42
46
10
7
百分比(%)
40
43.8
9.5
6.7
从表2中可看出:男的有42人即40%的男性选中性,女的有74或41.3%选中性。ASHRAE标准和ISO7730标准中规定:80%的居民能接受的环境即为热舒适环境,即PPD≤20%的温度为人们可接受的温度。选-1~+1之间的选票,可认为是人的热舒适范围。由此得女性中有149名即83.2%的人感到舒适,男性中88人即83.8%的人感到舒适。这些数据表明对于同样的环境范围,男性比女性更容易适应环境。平均舒适选票男性为+0.828,女性为+0.77,这表明男性的舒适温度比女性的要低。
图2女性干球温度与热感觉的回归图图3男性干球温度与热感觉回归图
由图2和图3分别计算男女的中和温度和舒适范围。女性回归方程为:y=0.320+0.198t女性的中和温度为18.5℃,舒适范围为16.1℃~21.1℃;男性回归方程为:y=1.298+0.158t男性中和温度为17.1℃,舒适范围为14℃~20.1℃。由此数据得女性中和温度比男性高1.4℃。
回顾一些研究,Fanger[2]对丹麦和美国人的实验中表明在男女之间所喜欢的热环境没有明显的区别。然而,丹麦人男性要比女性更喜欢温暖的环境。Ellis[3]发现对于不同的男女群组中,男女中和温度有1℃左右的区别,但整体来看没有太大的区别。Busch[4]1988年也进行了研究,发现女性的中和温度比男性高0.8℃,女性中和温度为25.4℃,男性为24.6℃。Olgyay[5]表明总的来讲女性比男性的舒适指标高1℃。
从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女性中和温度是18.5℃,男性中和温度为17.1℃,女性比男性的中和温度高1.4℃。
3.4年龄与热舒适
我们把年龄段分开两大段,分40岁以上和40岁以下。尽管没有充分的证据,但理论上年龄对舒适温度的决定有着一定的作用。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新陈代谢率减少,所以年老的人喜欢较温暖的环境。20岁的人与65岁的人基本新陈代谢率相差4.7w/m2。Ashare表明所有40岁以上的男女均比40岁以下的人的舒适温度高0.6℃。Olgyay[5]表明年龄对热舒适要求起一定的作用:40以上的人普遍比40以下的人舒适温度高1℃。
然而,Fanger[2]发现年老的与年轻人的中和温度却是统一的。年老年轻的人有相同的中和温度是由于年老的人有着较低的蒸发损失,正好作为对低新陈代谢率的补偿。悉尼的Wong调查表明夏天年老的人比年轻人穿的要厚些。这正证明了年老的人喜欢较高的温度。
本项调查数据中有216人,占总数的76.1%是40岁以下的,68人占总数的23.9%为40岁以上。其中40岁以上的人的中和温度为17.9℃,40岁以下的人的中和温度为18.5℃,可见40以上的人比40以下的人的中和温度低0.6℃。
4结论
(1)沈阳市商场冬季供热室内人员的中和温度为18.9℃,舒适范围为16.6℃~21.3℃。比ASHRAE55-1992舒适标准中冬季的舒适区t0=19.5~23.0℃,ISO7730标准中的冬季舒适区t0=20.0~24.0℃要低。
(2)热舒适标准中推荐:相对湿度φ=25%~70%。当相对湿度为20%~30%时,80%以上的人感到空气干燥,而当相对湿度为30%~45%时,只有45.2%的人感到空气尚可。与热舒适标准推荐值:相对湿度φ=25%~70%相比较,显然热舒适标准的下限偏低。
(3)男女性别的不同,其中和温度有所区别。女性中和温度是18.5℃,男性中和温度为17.1℃,女性比男性的中和温度高1.4℃。
(4)年龄的不同,对热舒适的要求也不同。其中40岁以上的人的中和温度为17.9℃,40岁以下的人的中和温度为18.5℃,可见40岁以上的人比40岁以下的人的中和温度低0.6℃。
参考文献
[1]ASHRAEANSI/ASHRAEStandard55-1992.Thermalenvironmentconditionsforhumanoccupancy.Atlanta:AmericanSocietyofHeating,RefrigeratingandAirconditioningEgineers.Inc,1992.
[2]FangerPO.ThermalComfortAnalysisandApplicationsinEnvironmentalEngineering.Copenhagen:DanishTechnicalPress,1970.
[3]EllisFP.ThermalComfortinWarmHumidAtmosphereObservationsonGroupsandIndividualsinSigapore.JournalofHygiene1953;51:386-404.
本文作者:叶明娟刘娅萍工作单位:江苏省江阴市人民医院供应室
供应室护士时间管理倾向的特点时间管理倾向是个体在时间价值判断的基础上,对活动和时间关系的识别、监控以及评价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时间管理倾向是一种具有多维度、多层次心理结构的人格特征。时间管理倾向对个体具有动力作用,在不同人群身上具有不同的表现,具有潜在的可测度[5]。本次调查供应室护士时间管理倾向得分为(3.35±0.58)分,略高于应菊素[6]所调查的结果(3.24±0.49)分,依应菊素的标准,供应室护士时间管理倾向为中等水平。其中“时间价值感”维度均分最高,说明护士对时间的功能和价值有较好的认知,认为时间是宝贵的,对运用时间进行一系列操作比较有信心;“时间监控观”维度均分最低,说明供应室护士对器械操作时间的控制能力相对较差,它通过一系列的外显护理活动来体现,比如器械的清洗、打包的时间控制长短不一,手供一体化中器械交接的时间与预期的有一定差距等,这说明供应室护士利用时间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供应室护士专业自我概念的特点专业自我概念是美国职业心理学家Super职业发展理论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Super认为专业自我概念是个体整体自我概念的一部分,专业自我概念是个体在职业选择及发展过程中对个体起着核心和驱动作用[7]。在本次调查中,供应室护士专业自我概念平均分为(2.95±0.44)分,与均分2.5分比较而言,供应室护士的专业态度是积极的。这与侯睿等[8]对妇产科护士进行调查得出的研究结果一致,积极的专业自我概念表明护士是积极的自我评价,自尊和自我接纳是良好的,这有利于调动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和人才的有效利用至关重要。其中“灵活性”维度均分最高,专业最能体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只有对专业的正向认识和专业技能达到一定水平才能体现出灵活性。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供应室护士的工作质量直接影响患者的健康结局,“满意度”维度均分最低,这与护理工作总被认为是不需要高学历、低技能和简单琐碎的重复性工作以及医护地位不平等有关[9]。
供应室护士时间管理倾向与专业自我概念的关系特点本研究调查显示,供应室护士时间管理倾向3个维度及总分与专业自我概念5个维度及总分均显著相关。陈燕[10]研究认为,会进行时间管理的人其职业发展将会越来越顺,本研究再次验证了这一观点。几乎每个护士都会对时间有着积极的态度和观念,她们会认为时间宝贵,在岗位上消磨时间是错误的概念。护理从业人员由于护理工作的性质特殊,每天在面临紧张的护理工作任务之余,还要面临新的护理技术和知识更新的压力。多数护士在团队环境中将工作时间安排的有条不紊[11],比如何时对器械进行交接、清洗和消毒等,在预期时间内完成份内的护理工作任务,能得到同事和护士长的肯定和赞许,能增强护士工作的效率和积极性,进而促进护士专业自我概念的发展。时间管理对于护士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护士的职业生涯中,认为时间宝贵、有紧迫感的护士,会对时间的价值有积极的认识和体会,她们善于设立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12],比如今年要申请什么级别的护理课题发表什么样的文章、在晋升中级或高级职称时有多少荣誉或成果等,在短期目标达到后,护士会获得自信和对自己能力的肯定,能促进专业自我概念的进一步发展。护理管理者应在对护士进行专业自我概念的指引中,帮助护士充分认识和利用时间,提高护士专业自我概念的正向发展。
一、关联理论翻译观概述
1986年,著名语言学家Dan Sperber和Deirdre Wilson提出了涉及交际与认知的关联理论,该理论认为语言交际是由认知到推理的相互明确过程。发话人在明示自己交际意图的基础上,听话人根据发话人的明示内容进行思考和推理,进而寻找与其认知语境存在较大关联的信息。在这一过程中,交际双方能够知晓对方话语含义的关键在于形成了一个最佳认知模式,也就是找到了两种不同语境、整个话题以及对方前面谈话的关联性。所以,关联理论指出人类的认知以最大关联为取向,而语言交际则以最佳关联为取向。
1911年,Ernst August Gutt首次将关联理论运用到翻译领域,他认为翻译的过程实质上可理解为两个明示——推理的过程,主要涉及的对象包括译者、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在第一个过程中,由原文作者先向译者表明交际意图,而后由译者根据原文作者所明示的交际信息、原文作者的语境信息和关联原则对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进行推理解析;在第二个过程中,译者成为向译文读者的传达者,译者要对译文读者的认知环境进行分析,并作出合理假设,进而揣摩译文读者的期待,再在把握原文作者交际意图、译文语言环境和探寻最佳关联的基础上,决定自己要达到的翻译目的。
二、关联理论在网络新闻翻译过程中的适用性调查
网络新闻翻译与传统新闻翻译相比,既存在相同之处,又存在以信息化为主的独特之处,由于关联理论广泛适用于传统新闻翻译方式,所以本次调查主要研究关联理论在网络新闻翻译中的适用性,从而验证网络新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是否遵循了关联理论翻译观。
第一,调查对象的选定。
在本次调查中,以从事网络新闻翻译工作一年及以上的20位译者为调查对象,并且均拥有学士或学士以上学位。这部分译者来自于新浪、雅虎、搜狐、人民网、看中国、中国新闻网、TOM网、天极网、中国智能建筑服务网等各大网站,并从事政治、娱乐、经济、文化、体育、商务、展览、技术等新闻的翻译工作,具备丰富的翻译经验。
第二,网络新闻翻译过程中的关联理论假设。
假设网络新闻翻译的目的是满足读者的需求和期待;在翻译材料的选择上,一般是老板指定翻译材料,或者是译者根据译文读者的需求自选翻译材料;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会在考虑读者阅读习惯的前提下,运用直译、意译、解释性翻译等翻译方法和策略,采取完全翻译、摘译、译写、编译等变译形式,使用网上搜索、电子词典、在线咨询、翻译字典等翻译工具进行翻译工作。
第三,网络新闻翻译过程的访问情况分析。
设计采访问题。以关联理论翻译观为基础针对网络新闻翻译过程设计7个采访问题,在7个问题中给出答案选项以供译者选择,并构建分值体系,满分为100分。问题分别为:
翻译目的:A既满足译文读者的需求又传递原文信息(14分);B满足读者需求(12分);C传递原文信息(8分);D工作需要或提高外语水平(6分);E获取薪酬(0分)。
翻译材料选择:A根据网站主题和读者需求(14分);B根据读者需求或完成老板任务(12分);C根据网站主题(6分);D根据网站主题自主选择材料(2分)。
考虑读者需求和期待:A重点考虑(15);B较多考虑(12分);C有时考虑(8分);D不考虑(0分)。
理解翻译材料的程度:A对理解上的困难可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解决,保证翻译的正确性(14分);B能正确理解材料,或可不翻译难以理解的材料部分(12分);C可以根据上下文理解和自己的翻译水平进行大概翻译,保证不出较大失误(10分);D仅仅翻译读者感兴趣的重点内容(8分)。
翻译方法和策略:A满足读者需求,传递原文信息(15分);B满足读者需求(12分);C根据原文文体,以及原文语境与目的语语境的对应程度而确定(10分);D根据原文的理解难易程度确定(8分)。
翻译工具:A主要使用一种网络化翻译工具,辅助使用其他三种工具(14分);B仅使用一种网络化工具(12分);C主要使用传统词典,辅助使用网络化翻译工具(8分)。
翻译形式:A为满足读者需求,符合网站主题,忠于原文(14分);B单纯为满足读者需求(12分);C为符合网站主题,忠于原文(10分)。
分析采访结果。经过统计表明,在20位网络新闻翻译者中,有17位网络新闻翻译者的分数达到了85分及以上,占总人数的85%,仅有3为网络新闻翻译者的分数在75~85分之间,占总人数的15%。这说明,大部分网络新闻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遵循了关联理论翻译观,仅有少数网络新闻翻译者出于功利性原因或工作被迫需要,而在某些翻译问题处理上忽视了关联理论的实践。通过本次访问调查,可以充分验证关联理论在网络新闻翻译过程中具有一定适用性。
关键词:心内科 焦虑抑郁 心理干预
为改善心内科住院患者的心理障碍,对心内科住院患者实施为期4周的心理干预,并进行对照研究,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一、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2009年10月~2011年4月在我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的患者60例。入组标准:①意识清晰,无智力障碍,能够阅读和理解问卷、配合调查;②无精神病史;③无听力障碍;④知情同意。年龄21~63岁,平均(51.04±8.56)岁;男41例,女19例;文化程度:小学6例,初中21例,高中(中专)20例,大专及以上13例;职业:农民16例,工人28例,干部16例;诊断:心律失常12例,高血压18例,冠心病21例,心肌梗死9例。按抛硬币分组法分为研究组32例,对照组28例,两组在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病种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无明显差异,具有一定可比性。
2.方法
对照组实施普通护理,给予支持性心理护理。研究组除此之外,还实施包括健康教育和音乐心理治疗等形式的心理干预。
2.1健康教育
①疾病医学知识教育:根据患者所患疾病进行口头宣教和指导;②心理卫生知识教育:由专门负责心理卫生知识教育的护士负责实施,主要讲解情绪与病情的关系、负性情绪的调适方法;③科普知识教育:赠送宣传册子、图片,看科普电视。
2.2音乐治疗
病房安装背景音乐治疗系统,由经过音乐治疗培训的心内科主管护师负责实施。其治疗模式是音乐治疗师选择音乐处方,在播放音乐的同时,穿插不同的心理诱导语。
治疗方式是感受式音乐治疗,主要是聆听有缓解疼痛和焦虑抑郁症状作用的轻松、活泼、愉快的乐曲,音乐中穿插诱导语。音乐治疗2次/周, 30min/次。
3.数据处理
所有资料输入计算机,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二、结果
1.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SAS、SDS评分结果比较,统计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SAS、SDS评分无明显差异,治疗后比较,研究组SAS、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
2.两组治疗前、后SAS和SDS评分结果比较,结果显示,两组自身比较,研究组治疗前后比较,SAS、SDS分值改变明显,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SAS、SDS分值改变不明显。
三、讨论
心内科患者易出现恐惧、抑郁、焦虑和绝望等负性情绪。不良情绪可引起心跳加快,血压升高,不利于疾病的康复。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消除患者的负性情绪。及时进行心理干预是治疗患者抑郁和焦虑情绪的重要手段。采取心理干预,不仅可以帮助患者分析病因,消除疑虑,提高信心,而且帮助患者增强心理应对能力,从而减轻焦虑、抑郁情绪,改善恶劣心境。
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活动和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健康教育的目的是通过有关知识的教育,使患者在认知、情绪和态度等方面更好地适应环境,保持身心健康及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