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6 15:49:3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初三历史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创造性;学习方法;个性
“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支持创新、勇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技创新已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由此可见,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成为他们的“第二天性”。语文学科有着广阔的想象空间,是一门创造性极强的学科,中学语文教师要尤为注意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那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哪些能力呢?概括起来说,是一下三种能力。
1.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1)激发想象力,放飞创新翅膀。
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创造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只有丰富学生的想象,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心理学上把依照语言的描述或根据图样、模型、符号等的描绘在人脑中产生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称之为再造想象。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再造想象。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这一方法,可把学生带到野外,在观察的基础上鼓起联想的双翼,让学生大胆想象。只有引导学生在观察过程中进行合理想象,写出的文章才会形象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2)创设良好的、协调一致的学习气氛。
课堂教学不仅是师生之间知识信息的传递,更是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明朗、乐观的心情,是思想海洋中充满生机的激流;而郁郁寡欢、万马齐喑的苦闷心情,则抑制人的思维。因而,教师要充分利用情感的力量,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一个自由驰骋、宽松自如的氛围,让学生在此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3)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寻根究底。
独创性是创造活动的最本质特征之一。为发展青少年学生的创造力,必须注意培养他们的独创精神,鼓励他们大胆地质疑问难,寻根究底。
“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也是激发学生的支点。南宋理学家朱熹曾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注意从“疑”入手,巧设悬念,启发学生思维,换句话说,就是要善于引导学生生疑、质疑、解疑。
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把握学习的重点、难点,不要纠缠在一些无价值的问题上。教师应指导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的基础上,深入到篇章之中,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并且创设学生生疑的种种条件,启发他们积极思维。
其次,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在不易产生疑问处质疑。有些课文或课文中有些词语,学生读时一晃而过,不觉得有问题,而这些地方又往往是理解课文的关键所在或容易产生差错之处,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故意设疑,让学生于无意处发现蕴藏的“真金”,达到一通百通的效果。
再次,教师还要在有疑处加以强化,激发学生认真质疑。教师要在学生有疑点的地方,想方设法激发学生质疑,然后因势利导地分析问题,从而达到增长知识、发展智力的目的。
(4)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有机结合。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而创造性思维又离不开聚合思维,所以,在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中必须抓好这两种思维方式的培养,尤其是要抓好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发散思维的培养,主要是教会学生去多角度思考问题,以求得多种设想、方案和结论。能否多角度思考,变思维的单向性为多向性,关键是看能否打破思维定式,灵活地思考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发展求异思维,书写自己的独特感受。
当然,只主张发散而丢弃聚合,是不能提高创造水平的。人的思维发散到一定程度,就要收敛一下,进行比较,寻找较好的解决方案,然后在新的基础上再进行发散,进而在更高的层次上再收敛。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就是要让他们能够对发散思维所得到的多种结果进行比较,从中选择出一个正确的答案。
2. 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学科门类日益增多,知识周期缩短,那种“一日所学,终身受用”的时代早已过去。当今和未来需要的是具有独立的学习和工作能力、科学的预见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这当中自学能力是前提、是基础。因此,学习方法的指导与学习能力的培养,便成了培养创造型人才的迫切需要。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方法。如指导学生自学叶圣陶的小说《夜》,可以设计以下自读提纲:(1)小说的主人公是谁?有那些主要活动?(引出明线)(2)和主人公有关的还有哪些人物,这些人物各有什么活动?(引出暗线、中间人物及其作用)(3)主人公在得到死讯前后心理有何变化?请具体说明。(分析人物的心理特点、性格及描写人物的方法)(4)人物、情节、环境是为主题服务的,本文的人物、情节、环境揭示了什么样的主题?(学习分析小说主题的方法)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归纳出如下两种分析主题的方法:(a)人物、情节、环境是分析小说主题的前提;(b)写作背景、写作意图与人物、情节、环境结合起来是准确把握主题的必要条件,然后要求学生分析《夜》的主题。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他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又掌握了依据课文材料评析人物形象、把握主题的方法,可以说是一举而多得。
3. 使学生具有创造性的个性
青少年学生创造性的高低不仅跟一个人的知识、智力有关,而且和人的个性品质与特点也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独立、勇敢、勤奋、有恒、谦虚、细致、好探究等均有利于创造性的发展,值得我们去培养。而怠惰、怯懦、自卑、骄傲、粗心、守成规等不良性格则不利于创造力的发展,要注意及时消除和矫正。
“三农”问题就是对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的总称。具体的讲,就是农业的增长与发展;农民现实的收入及其增长、未来的生活、职业等变化及由此带来的问题;农村发展,包括农村经济及社会的发展。农业、农村与农民三者之间的联系是紧密相连而难以分隔的。其中,农民从事生产活动,创造价值,增加收入,改善居住地的生存环境条件,建设新型的农村;农民将所得收入用于增加农业投入,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可见,在这三者关系中,农民是具有主动性的一方,而农业是农民获取收入的源泉和进行劳动创造收入的对象之一,农村则是在农民通过劳动创造收入后进行改造、改变的对象。因此,三农问题的实质是农民问题。近年来,随着农副产品价格的普遍下降,农民负担日益加重,中国农民、农村和农业的困境越来越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
一、“三农”问题的症结
“三农”问题的症结在于农业人口过剩,农民就业不足。随着我国农业生产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比重的进一步下降,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需要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还将增加。庞大的农业人口与有限的农业资源的尖锐矛盾,成为我国“三农”问题的症结所在。
农业人口过多至使农业效率低。在我国,由于传统农业部门剩余劳动力比较多,劳动力供给是无限的,劳动生产率很低,其边际劳动生产率接近于零甚至是负数,农民的报酬极低。在剩余劳动力未输送完之前,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很难提高,农民的收入将始终处于停滞状态。
农业人口过多导致农民贫困。农业人口过多从两方面直接影响农民的收入:一是有限的农业收入由庞大的农业人口分摊,导致人均收入水平低下;二是有限的农业资源由庞大的农业人口分摊,造成农民就业不足。农民收入水平低,又会通过两个途径形成农民贫困的恶性循环:收入水平低,人力资本投资不足,农民谋生能力低,收入水平低;收入水平低扩大再生产投资不足,收入水平低。
农业人口过多影响农村稳定。农业人口过多通过两个方面因素影响农村稳定:一是农民是农村不稳定的经济根源。当前大多数农民收入处于负增长,这是农村出现不稳定因素的经济原因。二是农民组织化程度低,自我保护能力弱,农民利益得不到充分保障。农业人口过多,且经营分散,使农民通过适当的形式组织起来形成利益集团的成本过高,致使农民组织化程度低,造成农民自我保护能力弱。
总之,农业人口过多形成农业、农民与农村问题的恶性循环。农业人口过多既直接作用于农业、农民和农村,又通过三者间的相互影响和制约形成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的恶性循环。因此,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只能是减少农业人口的数量,转移农村过剩的劳动力,降低农村自然资源的负载率,使农村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的配比逐步趋于合理,增加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人均资源空间。
二、“就地转移”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基础
小城镇战略是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方法之一,即“离土不离乡”的转移策略。勺窝乡是纳雍县八个重点产煤乡镇之一,近几年来大量煤矿企业的迅速发展,已使大部份农民从土地上转移出来,全身投入到煤矿企业,这为家庭增收、减轻负担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村中劳动力与土地、农民增产与增收之间的矛盾。同时也要看到,这种通常不伴随身份转变的转移方式有很大的局限性,它使许多已从土地中转移出来的农民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这给工作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很多人仍是在农业与非农产业之间随时转变。已转移的农民仍然把农村作为自己的重点,保留在农村占有的资源。这既便农业在日后成为“业余产业”、“副业”,也不利于土地资源的规模利用。因此,现在必须着眼于农业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农业为基础大力发展农村的非农产业,通过农村的工业化来带动(农民发展非农产业,促使农民增收。
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
具有估计,农业的充分发展,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可吸纳将近一半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不高,农业产业链短,附加值低。只要我们认真抓好农产品的加工与转化增值,农业效益的增长大有希望。
鼓励外出民工回乡创业
大中城市作为一个开放系统,更容易给农民带来现代观念。农民外出打工,不仅增加了现金收入,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生产率,更重要的是不少农民转变了观念,学到了本事。对这些经受几年锻炼,积累了一定资金,学到了一些管理知识,掌握了一定技术的农民工,要动员他们回乡创业,扩大就业,把他们看作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表彰他们的创业事迹和先富帮后富的奉献精神,激励更多的外出农民工回乡为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条件做出更大的贡献。
积极引进城市资源
解决“三农”问题,不能仅靠农村内部的资源,而是要统筹城乡资源,跳出长期以来就“三农”解决“三农”问题的传统思维局限,冲破历史形成的城乡分割的格局,引导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到乡下发展,跨产业、跨区域重组资源,合理配置生产要素,从而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加快农村城镇化和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步伐。
在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的是,鼓励农民就地就业,并不是将农民放在自己的家乡搞发展,而是应更加关注农村的发展,统筹城乡发展,有效地扩大农村内部的就业容量。
三、“异地转移”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关键
异地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特别是将这部分劳动力转移到较发达的大中城市,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出路之一,也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及我国城市化道路的另一种思路。他的最大好处在于可以减轻农村人口对有限自然资源的依赖与压力,提高农业劳动力的生产效率;同时,他还能通过劳动力的城市迁移形成劳动力市场,在流动中确立劳动力价值,消除劳动力工资扭曲的现象,使全部劳动力在城乡之间都得到充分合理的配置。
促进大中城市的工业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
目前我乡的大部分农业人口均属于剩余劳动力,这些过剩的劳动力大都需要转移,但由于总体劳动力素质偏低的情况,很大程度上难以在发达地区就业。目前由于我国工业结构应以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为基础主体,应以农村劳动密集型工业为加速工业化的推力,较快走完劳动密集型为主体的工业化阶段。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目前,我国第三产业发展还很落后,在我们这样的穷乡僻壤就更加的落后了,据统计数字表明,勺窝乡第三产业的发展态势不容乐观,在勺窝乡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只占到左右,主要都是全身心地投入到第一或第二产业,而在我国其他地方第三产业的比重就远远高于我区达到,而全国的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也远远地低于世界其他发达国家。据相关部门权威数量,全国个人口在百万以上的特大城市和个人口在万的大城市中,第三产业可提供的就业机会至少应在万个以上,再加上其它中、小城市提供的就业机会,就可以大大缓解我国巨大的就业压力。因此,解决就业问题在第三产业还能找到巨大空间。
鼓励农民进城创业
大量农民进入城镇需要大量相应的就业岗位。在当前城镇就业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农民进城就业的难度就更大。这就需要大力鼓励农民进城创业,尤其是鼓励农民在第三产业创业,因为目前我乡的第三产业相比全国的发展要滞后,而我国的第三产业相对发达国家的发展又要滞后,而该产业又是进入门槛较低、吸纳就业人数较多的产业。所以各级政府应当制订鼓励农民进城创业的政策,要完善农村的土地流转制度和贷款制度,比如可以允许农民以土地经营权为抵押取得银行贷款等,从而增强农民进城创业的信心和能力。
扩大农村对外开放
扩大农村对外开放,开拓市场,有利于弥补农业资源的不足,拓宽农业发展空间和农业劳动力的就业空间,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深远意义。要积极吸引外面的资金、技术和经验,改善农业生产要素的配置格局;采取有力的措施加大农产品的加工投入,先行取消对具有比较有优势的农产品所征收的农业特产税,适当加大农产品减税、免税的力度,增加农产品需求;在其他地方创办农业企业,利用外部资源,促进劳动力输出,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
一、问题的提出
1.班级管理的现状
周一回到教室,班长马上向我汇报上周四,五班级里出现的违反校纪的情况:周四值日生没有打扫教室,都逃回家了,班级里的卫生是她和卫生委员搞的;周五的体育课有同学乘老师不注意溜到校园外面买零食。她在向我反映情况的同时给了我一长串名字,除了几个平时调皮捣蛋的学生以外,几个我以为很守“本分”的学生也在其中。
我当时就火冒三丈,把学生全部叫到办公室,狠狠地批评了一顿。我还打电话通知了几个学生家长,好好地告了他们的状。冷静下来后,仔细想想,也不能全怪学生,自己在班级管理中的确有漏洞,让学生有机可趁。
在平时的班级工作中,我像保姆似的每天早来晚走、兢兢业业、不辞劳苦,结果却不如人意。学生在老师面前一个样,老师不在时又是另一个样子。我付出很多,耗费了时间和精力,到头来学生没管理好,自己却身心疲惫。多数学生缺乏主人翁意识,常处在被动服从的位置,缺乏管理与自我管理的意识与能力。
2.班级管理要实现两个转变
(1)学生管理不到位,要培养班干部自主管理班级的能力
在班级中虽然设立了班委,有班长,纪律委员等,但是每个同学的职位形同虚设。在平时一旦有事情发生,总是班主任出面解决问题,这些同学没有机会去自己处理事情,主体性得不到发挥,他们缺乏锻炼。一旦没有了班主任的支持,这些同学就束手无策,如果碰到不服管的同学他们更是六神无主,没了底气。
(2)班主任管理策略不健全,要形成一套有效的班级管理模式
为了便于管理,我也设立了许多的管理制度,如《班级管理日志》、《班级负责人工作责任制》、《班级卫生承包责任制》、《班级一周情况反馈细则》等等。但是平时班主任虽然挂在嘴边,但是都没有真正的落实,学生不知道具体怎样去做,一旦违反了,也没有相应的惩罚措施。
二、构建班级“三步三环”管理模式的思考
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传统的班级管理以知识、计划、策略为核心,以班主任为权力中心,班主任根据学生能力大小指定班团干部。这种传统模式虽能稳定班级,但其弊端也显而易见。部分班主任为了班级任劳任怨,事事亲历亲为,但是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发挥,民主意识受到压抑,班级管理长期处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状态,收效甚微。因此,学生日益多元而富有个性的教育需求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迫切要求改革传统班级管理模式。
“三步三环”的班级管理模式是对传统班级管理模式的一种革新。它主要基于传统班级管理模式下管理的“一手抓→扶着做→大胆放”三步(但对这三个步骤有一定的革新),以及班级管理“核心环”、“制度环”、“队伍环”,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和谐班级管理的一种模式。
具体如右图:
笔者认为“三步三环”的班级管理模式是有效的手段。
三、构建班级“三步三环”理模式的探索
(一)理论依据叶圣陶老先生就语文教学说过一句话——“教”是为了“不教”,同理,对班级管理而言——“管”是为了“不管”。作为班主任,关键是要教育和指导学生学会自主管理班集体,使每个学生做到既是管理的对象,又是管理的主体,达到“管,是为了不管”的目的。因此,如何根据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水平和需要,创建实现学生自主管理班级的模式,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我们认为,借鉴主体教育论、集体教育论等现代教育理论的理念与成果,建构以“三步(一手抓,扶着做,大胆放),三环”(班级管理核心环,班级管理制度环,班级管理队伍环”)为主体的班级管理模式,让学生有意识,有目的的学习和生活,自觉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实现学生自主管理。
(二)“三步三环”管理模式的具体应用
1.“三步模式”的运用于实践
一般来说,在实施学生自主管理的过程中需要经历三个阶段:
(1)班主任主导管理班级——一手抓
班级作为学校管理的基本单位,是一个小集体,管理工作当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良好的管理,事情才会有头有绪,集体才会像一架健康的机器有序地运转。而班级的管理主要靠的是班主任,一开始班主任的管理尤其重要。七年级的学生从小学升到了初中,无论是学习环境和学习进程都发生了改变,到了初中,班主任想要一个步调一致,整齐划一的班级集体,就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班主任虽然是世界上“最小的主任”,可这“最小的主任”管的事却特别多、特别细。(班主任 )大至教育教学工作,小至扫把、粉笔之类鸡毛蒜皮的小事,样样少不了班主任操心,事事要亲历亲为。班主任在为班级奔波的同时,也可以慢慢的务实好班干部的人选,然后通过自荐和选举,选拔出一批得力的班干部人员,慢慢培养。
(2)师生共同管理班级——扶着做
班级工作千头万绪,学校的大部分工作都与班级管理有关。若单纯依靠班主任一个人管理、跟踪,即使一天24小时工作,效果也不好,班主任也没有这样的体力和精力。要让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当中来,七年级开始培养的班干部在此时可以发挥作用了,一方面可以减轻班主任的压力,另一方面也可以看看班干部们管理班级的能力。比如可以让宣传委员负责策划某期黑板报,卫生委员负责一次大扫除人员的安排等等,但是班主任不能完全放手,还需要在幕后做一些收尾工作。记得七年级下学期的一次大扫除,卫生委员把人员安排好后,两个负责到垃圾的同学有意见,他们嫌脏,死活不肯去倒,卫生委员在一旁傻站着。我了解情况后二话没说,马上把垃圾去倒了。这时学生傻眼了,纷纷到办公室向我道歉,保证以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了。
(3)学生自主管理班级——大胆放
班级是一个集体,需要老师和学生一起努力,出谋划策,要管理好一个班级,就应该最大限度地发扬民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提高班级管理工作的效率,光靠班主任和几个班干部还是不行的。尤其是在班主任外出时,几个调皮学生总是要冒出来,做一些离谱的事情。早在十九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就说过:“记住,你管教的目的应该是培养一个会自我管理的人,而不是一个靠别人来管理的人”。一个健康向上的班集体除了团结互助,更重要的是人人是班级的主人,个个是班级的管理者,变外在的约束为内在的自律,自主管理班级。
2.“三环模式”的运用于实践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除了要处理好三个步骤,还要处理好三个环节:
(1)班级管理核心环,班主任要认清什么是班级管理的核心;
对每个班主任来说,一个严肃活泼、积极上进的班集体,是梦寐以求的。尽管班级管理有着不同的方法和途径。但是有一点至少是相同的,那就是每一个学生对班级要有责任感。我认为,学生责任感的培养,是班级管理成功的核心。一个学生只有对班级有一种责任,他才会真正为班级着想。所以学生责任感的培养也是班主任的必修课之一,尤其是现在的孩子,总是斜着眼睛看人。
有一段时间,我班学生总是喜欢埋怨别人:上课有人说话,同学自修课讲话影响了我的学习,同学喜欢拿我的学习用品等等。其实这些学生都犯了同一个毛病:只说别人,不看自己。为了引导学生自省,我设计了一堂班队课《个人和集体》,要同学谈谈个人对集体的重要性。学习基础较差的同学说:“我考试不及格,就影响全班的平均分”。体育委员说:“我们在队形队列比赛时,一个同学走不好,就会影响整个班级的形象”。同学们都发言了,很踊跃。这次活动对学生来说是一次心灵的盘点,课后大家在思考自己的责任心,自己该为班里做点什么?
(2)班级管理制度环,班主任要有一套有效的制度来约束学生;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班级如果没有一套合理的管理制度,师生就没有是非观念,没有行为规范,或无所适从,或各行其是。因此,班主任必须从班级实际需要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班级制度,充分发挥班级制度的积极作用。以前我也有一大套制度,制定的初衷想要好好管理班级,但是时间一长,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麻痹了。《班级管理日志》、《班级负责人工作责任制》、《班级卫生承包责任制》、《班级一周情况反馈细则》等形同虚设。这学期我做了一下改变,利用两节班队课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制定各项制度,等到全部出炉后,学生对各项制度也了解地差不多了,因为亲口说的比别人给的容易记住。接下来我就负责把它整理出来,作为班级公约张贴到教室前面的墙上。接下来我的管理工作就比较主动了,一旦谁违反了上面的哪一条,就要受到全班同学的谴责,集体舆论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况且有些还是从他自己嘴里说出来的。
(3)班级管理队伍环,班主任要培养好几支队伍来共同管理班级。
一名班主任想要管好一个班级,必须要抓好几支队伍的建设。培养和锻造一支得力的班干部队伍是带好班集体非常重要的条件。同时各科的科代表队伍,小组长队伍,每天值日生的组长队伍,这些都是班主任要关注的对象。科代表有没有责任,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这门学科的兴趣和成绩。小组长有没有责任,关系到整个小组同学的作业完成情况以及上交情况。大部分学生放学以后学生都急着回家,值日生工作敷衍了事,班主任安排一个有责任心的组长,她能做好一切后续工作,把教室搞得井井有条,省了班主任不少的心。七年级时,我根据学生名单简单地安排了值日生和组长,没有去考虑谁负责谁不负责。但是到了第二天就有值周老师来汇报,要么卫生打扫不彻底,要么包干区没有打扫,要么饮水机没有关等等,这种丢三落四的现象经常发生。我慢慢改变了安排值日生的方法,现在我每周安排一位工作负责的女同学来做值日生组长,由她全权负责班级的卫生工作。这样一来,上述问题就没有了。
四、有效的农村初中班级管理模式实践的思考
作为和谐教育、和谐班级建设的追求者,我觉得在这里,还许多值得深入考虑的内容。
1、注意班主任的言传身教。
班主任和学生接触最多,几乎每天都要接受学生的严格监督,班主任的一言一行无不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这种教育是巨大的、深远的,甚至是终生的。因此,班主任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方方面面做好学生的表率。假如一个班主任天天在教室里强调,要求不要乱扔垃圾,我觉得还不如亲自去体验一次,当着全班学生的面,把垃圾筒外的垃圾捡进筒内,这样效果比较好。
2、注意处理好与科任老师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