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造价动态管理论文8篇

时间:2023-03-16 15:49:1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造价动态管理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造价动态管理论文

篇1

由于造价管理是整个工程的重中之重。为此,施工单位需要将对造价的控制工作当成核心任务来进行完成。首先,企业的管理者需要将建材市场的价格变化进行准确的把握,并且及时的按照市场环境的动态来对自己的造价控制方案进行调整;其次,由于市场的变化会造成更多建材品牌的出现,建筑企业需要同这些建材供销商家进行密切的联系,争取能够拿到他们的第一手价格资料,继而达到为企业降低经营成本的最终目的[2];最后,由于工程造价还会受到国家政策变化与制度改革的影响,建筑企业不能够与这种国家的政策改革进行对抗,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尽可能的配合国家政策的更改和对自己的控制方案做出调整,从根本上杜绝不必要的争端事件出现。

2竣工结算阶段的造价动态管控

在实际情况中,工程的完结并不意味着造价管理的工作也要随之结束。工程企业应该对工程中所使用的所有费用进行准确的核实和计算,同时结合之前所制定好的造价设计方案来对自己的核算结果进行校对。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应该确保每一笔费用都可以有迹象可循,有实证可查,并同时将完善且详细的核实资料进行妥善的保存,继而为企业的后续工程提供可以参考的依据。

3基于动态管理的建筑工程造价措施的有效控制

3.1提高对于动态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

目前,很多建筑工程企业还没有对动态造价管理给予应有的重视,继而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它的效能。为此,在今后的工作当中,企业应该改变自己对于造价管理的看法,并且针对在工程中所出现的成本增加问题加大关注力度。此外,工程企业在开展造价动态管理的过程当中还需要结合当前的工程实况和企业的经营能力来对造价控制方案进行及时的调整[3]。伴随着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不断深入,工程企业需要重点对待的一点是,由于在我国传统的工程管理体系当中并没有对造价动态管理的大量参考实力,所以企业管理者还需要大量的借鉴一切先进国家的优秀实例,从而达到提高成本控制工作质量的最终目的。

3.2对原有的工程造价体系进一步优化

工程造价动态管理的核心之处就在于充分的应用了科学的手法来对工程的成本进行控制。为此,施工企业就必须要不断的升级自己的技术水平,继而对原有的工程造价体系进行优化。目前,我国大部分的施工企业仍在采取着传统的方式来对工程造价进行管理,这在无形当中对动态造价控制工作的顺利实施带来了很大程度上的影响,基于此种情况,企业管理者需要在内部加大针对动态造价的宣传力度,并同时引进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来提高企业的造价控制技术水平。通过此种做法不不但能够从根本上提高工程造价管理的工作效能,同时还能够让每一位企业员工都能够充分的意识到动态造价管理的重要性,继而为后续工作的开展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氛围。

3.3准确找出对造价工作有所影响的原因

如今,我国建筑工程行业的竞争异常激烈,在物价飞速上涨的今天,施工企业所承担的各种工程费用都在随之增加。为此,企业的管理者应该对工人的劳务费和材料费按照行业市场的变化来及时的调整。此外,由于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中,材料价格的差异问题是十分常见的,为了能够将工程成本控制在标准的范围之内,企业应该对原有的成本系数进行适当的更改,并且尽量采用动态定额来对材料差额进行计算。

4结束语

篇2

论文关键词:供应链联盟,知识整合,博弈

 

一、引言

各节点企业通过供应链联盟这样一种组织形式,根据所处产业的不同特点,选择合适的知识整合模式,实现联盟内的知识整合,获取知识整合的创新价值,以增强核心竞争力。在供应链联盟内实施知识整合过程中存在着一个整合成本。所以供应链联盟内节点企业间的知识整合将是一个知识整合成本与整合创新价值的博弈过程。本文假设在核心企业与节点企业之间互相了解特征、战略空间效应函数的基础上,实行多阶段的动态博弈。在博弈中,寻求成本与知识收益的平衡点。

二、信息动态博弈模型的建立

(一)提出博弈的假设条件

在博弈过程中,为了简化分析,主要研究一个核心企业和一个其他节点企业间形成知识整合共享的过程,而多企业之间的这种知识整合共享关系可以依此加以推广。基于此,提出假设条件:博弈局中只有核心企业和其他节点企业;博弈双方具有完全的行为理性;博弈双方具有完全的信息;博弈双方有对知识的自我学习能力

(二)动态博弈模型建立

假定核心企业为C,其他节点企业为E,博弈模型为(C,E)。在动态博弈中:第一阶段,其他节点企业面临两难选择:由于知识的独有性和时效性的矛盾,导致知识创新价值的机会收益和知识学习成本的矛盾选择。其他节点企业此时有两种策略:即不共享知识或共享知识。

第二阶段,其他节点企业如果选择不向核心企业共享知识,核心企业有两种策略:即自学或不自学。如果核心企业不自学,各自的效用函数值都为0;根据知识的学习成本,如果核心企业花费自我学习成本(U0),获得这项知识工商管理论文,并利用此知识创造价值Q,则核心企业的效用是Q-U0,这时知识被其他人获得,其他节点企业丧失了机会收益为P0。

如果其他节点企业选择向核心企业共享知识,同时提出要按λ比例获取知识整合创新价值的回报。此时核心企业有两种策略:即同意或不同意。如果选择同意共享,并按λ比例与其他节点企业分享收益,此时,其他节点企业消耗本身的共享成本为U2,核心企业从其他节点企业处学习知识的学习成本为U1,则核心企业的效用函数为(1-λ)Q-U1,其他节点企业的效用函数为λQ-U2。核心企业的另一种决策是不同意共享,此时,核心企业又有两种选择:自学或不自学。要么根本不学这项知识,核心企业和其他节点企业的效用函数值都为0;要么自己学习这项知识,并利用此知识创造价值Q,则核心企业的效用是Q-U0,这时知识被其他人获得,其他节点企业丧失了机会收益为P0。

三、博弈双方效用值分析及模型均衡求解

(一)效用价值分析

1、其他节点企业的效用函数值有三个:0,-P0,λQ-U2。

(1)若λQ-U2>0,即λ>U2/Q;则选择在按λ比例获得回报的条件下向核心企业共享知识。

(2)若-P0<λQ-U2<0,即(U2-P0)/Q<λ<U2/Q;则其他节点企业在核心企业不自学的情况下效用最大。

(3)若λQ-U2<-P0<0,即λ<(U2-P0)/Q;则其他节点企业在核心企业不自学的情况下效用最大。

2、核心企业的效用函数值有三个:0,Q-U0,(1-λ)Q-U1

(1)若0<Q-U0<(1-λ)Q-U1,即λ<(U0-U1)/Q,且U0<Q;则答应其他节点企业条件,接受知识共享并学习知识。

(2)若0<(1-λ)Q-U1<Q-U0,即(U0-U1)/Q<λ<(Q-U1)/Q;则选择自学的效用最大。

(3)若(1-λ)Q-U1<0<Q-U0,即λ>(Q-U1)/Q,且U0<Q;则选择自学的效用最大。

(4)若Q-U0<0<(1-λ)Q-U1,即λ<(Q-U1)/Q,且U0>Q;则答应其他节点企业条件,接受知识共享,并学习知识。

(5)若(1-λ)Q-U1<Q-U0<0,即λ>(U0-U1)/Q,且U0>Q;则选择不学的效用最大。

(6)若Q-U1<(1-λ)Q-U1<0,即(Q-U1)/Q<λ<(U0-U1)/Q;则选择不学的效用最大。

(二)模型均衡求解

由于核心企业和其他节点企业共享知识的成本U1和U2与知识整合创新价值Q与其他节点企业的机会收益P0的大小关系不确定,使寻求纳什均衡解的过程变得非常困难。我们通过变量大小关系的变化,推出纳什均衡,进而剔除包含不可置信威胁策略的纳什均衡,求得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解。根据以上效用价值分析,可以看出,如果其他节点企业选择不共享知识,无论核心企业选择自学或不自学工商管理论文,都达不到均衡解;如果其他节点企业选择共享知识,同时提出要按λ比例获取知识创新价值的回报。核心企业如果接受这个要求,那么两者的收益函数为[((1-λ)Q-U1,λQ-U2)],需要λ的取值,从而得到两组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解:

解1:当U0>Q>U1+U2,且分配比例λ在[U2/Q,(Q-U1)/Q]之间时,核心企业和其他节点企业同时选取知识共享策略。

解2:当Q>U0>U1+U2,且分配比例λ在[U2/Q,(U0-U1)/Q]之间时,核心企业和其他节点企业同时选取知识共享策略。

从上述讨论可以看出,核心企业对于某项知识的自学成本与知识整合共享过程中双方耗费成本的大小关系,成为实现知识整合的决定性因素。在这种情况下,核心企业和其他节点企业双方通过交流,确定合适的λ值,促使其他节点企业知识共享过程的发生,实现知识的整合创新价值。供应链联盟各节点企业间,尤其是核心企业与其他节点企业之间的知识整合,目的在于促进各自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如果整合成本太高,显然不利于提高核心竞争力。因此,在其他节点企业和核心企业的知识整合博弈过程中,明确各种知识学习成本的关系,是判断能否达到博弈均衡,实现知识整合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杜漪,王志刚.知识管理的供应链核心竞争力提升研究[J]. 管理现代化, 2008,(04) .

[2]牟绍波.论产业集群动态能力的培育和提升[J].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

[3]陈红丽,郗英.基于过程分析的知识共享对策研究[J]. 情报杂志, 2007,(07) .

[4]吴冰,刘仲英.供应链协同的知识创新价值链模型[J]. 软科学, 2007,(04)

[5]李崇光,胡华平.论生鲜农产品垂直渠道关系整合[J]. 中国流通经济,2009,(06) .

篇3

论文关键词:供应链联盟,知识整合,博弈

一、引言

各节点企业通过供应链联盟这样一种组织形式,根据所处产业的不同特点,选择合适的知识整合模式,实现联盟内的知识整合,获取知识整合的创新价值,以增强核心竞争力。在供应链联盟内实施知识整合过程中存在着一个整合成本。所以供应链联盟内节点企业间的知识整合将是一个知识整合成本与整合创新价值的博弈过程。本文假设在核心企业与节点企业之间互相了解特征、战略空间效应函数的基础上,实行多阶段的动态博弈。在博弈中,寻求成本与知识收益的平衡点。

二、信息动态博弈模型的建立

(一)提出博弈的假设条件

在博弈过程中,为了简化分析,主要研究一个核心企业和一个其他节点企业间形成知识整合共享的过程,而多企业之间的这种知识整合共享关系可以依此加以推广。基于此,提出假设条件:博弈局中只有核心企业和其他节点企业;博弈双方具有完全的行为理性;博弈双方具有完全的信息;博弈双方有对知识的自我学习能力

(二)动态博弈模型建立

假定核心企业为C,其他节点企业为E,博弈模型为(C,E)。在动态博弈中:第一阶段,其他节点企业面临两难选择:由于知识的独有性和时效性的矛盾,导致知识创新价值的机会收益和知识学习成本的矛盾选择。其他节点企业此时有两种策略:即不共享知识或共享知识。

第二阶段,其他节点企业如果选择不向核心企业共享知识,核心企业有两种策略:即自学或不自学。如果核心企业不自学,各自的效用函数值都为0;根据知识的学习成本,如果核心企业花费自我学习成本(U0),获得这项知识工商管理论文,并利用此知识创造价值Q,则核心企业的效用是Q-U0,这时知识被其他人获得,其他节点企业丧失了机会收益为P0。

如果其他节点企业选择向核心企业共享知识,同时提出要按λ比例获取知识整合创新价值的回报。此时核心企业有两种策略:即同意或不同意。如果选择同意共享,并按λ比例与其他节点企业分享收益,此时,其他节点企业消耗本身的共享成本为U2,核心企业从其他节点企业处学习知识的学习成本为U1,则核心企业的效用函数为(1-λ)Q-U1,其他节点企业的效用函数为λQ-U2。核心企业的另一种决策是不同意共享,此时,核心企业又有两种选择:自学或不自学。要么根本不学这项知识,核心企业和其他节点企业的效用函数值都为0;要么自己学习这项知识,并利用此知识创造价值Q,则核心企业的效用是Q-U0,这时知识被其他人获得,其他节点企业丧失了机会收益为P0。

三、博弈双方效用值分析及模型均衡求解

(一)效用价值分析

1、其他节点企业的效用函数值有三个:0,-P0,λQ-U2。

(1)若λQ-U2>0,即λ>U2/Q;则选择在按λ比例获得回报的条件下向核心企业共享知识。

(2)若-P0<λQ-U2<0,即(U2-P0)/Q<λ<U2/Q;则其他节点企业在核心企业不自学的情况下效用最大。

(3)若λQ-U2<-P0<0,即λ<(U2-P0)/Q;则其他节点企业在核心企业不自学的情况下效用最大。

2、核心企业的效用函数值有三个:0,Q-U0,(1-λ)Q-U1

(1)若0<Q-U0<(1-λ)Q-U1,即λ<(U0-U1)/Q,且U0<Q;则答应其他节点企业条件,接受知识共享并学习知识。

(2)若0<(1-λ)Q-U1<Q-U0,即(U0-U1)/Q<λ<(Q-U1)/Q;则选择自学的效用最大。

(3)若(1-λ)Q-U1<0<Q-U0,即λ>(Q-U1)/Q,且U0<Q;则选择自学的效用最大。

(4)若Q-U0<0<(1-λ)Q-U1,即λ<(Q-U1)/Q,且U0>Q;则答应其他节点企业条件,接受知识共享,并学习知识。

(5)若(1-λ)Q-U1<Q-U0<0,即λ>(U0-U1)/Q,且U0>Q;则选择不学的效用最大。

(6)若Q-U1<(1-λ)Q-U1<0,即(Q-U1)/Q<λ<(U0-U1)/Q;则选择不学的效用最大。

(二)模型均衡求解

由于核心企业和其他节点企业共享知识的成本U1和U2与知识整合创新价值Q与其他节点企业的机会收益P0的大小关系不确定,使寻求纳什均衡解的过程变得非常困难。我们通过变量大小关系的变化,推出纳什均衡,进而剔除包含不可置信威胁策略的纳什均衡,求得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解。根据以上效用价值分析,可以看出,如果其他节点企业选择不共享知识,无论核心企业选择自学或不自学工商管理论文,都达不到均衡解;如果其他节点企业选择共享知识,同时提出要按λ比例获取知识创新价值的回报。核心企业如果接受这个要求,那么两者的收益函数为[((1-λ)Q-U1,λQ-U2)],需要λ的取值,从而得到两组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解:

解1:当U0>Q>U1+U2,且分配比例λ在[U2/Q,(Q-U1)/Q]之间时,核心企业和其他节点企业同时选取知识共享策略。

解2:当Q>U0>U1+U2,且分配比例λ在[U2/Q,(U0-U1)/Q]之间时,核心企业和其他节点企业同时选取知识共享策略。

从上述讨论可以看出,核心企业对于某项知识的自学成本与知识整合共享过程中双方耗费成本的大小关系,成为实现知识整合的决定性因素。在这种情况下,核心企业和其他节点企业双方通过交流,确定合适的λ值,促使其他节点企业知识共享过程的发生,实现知识的整合创新价值。供应链联盟各节点企业间,尤其是核心企业与其他节点企业之间的知识整合,目的在于促进各自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如果整合成本太高,显然不利于提高核心竞争力。因此,在其他节点企业和核心企业的知识整合博弈过程中,明确各种知识学习成本的关系,是判断能否达到博弈均衡,实现知识整合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杜漪,王志刚.知识管理的供应链核心竞争力提升研究[J]. 管理现代化, 2008,(04) .

[2]牟绍波.论产业集群动态能力的培育和提升[J].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

[3]陈红丽,郗英.基于过程分析的知识共享对策研究[J]. 情报杂志, 2007,(07) .

[4]吴冰,刘仲英.供应链协同的知识创新价值链模型[J]. 软科学, 2007,(04)

篇4

关键词:深基坑支护;安全施工;管理

近年来,随着大批的高层建筑的建设,开发商为提高建筑用地率,加之国家有关规范对基础埋置深度和人防工程的要求,多层、超高层建筑地下室的设计必不可少,有的地下建筑甚至有三四层,最深的达数十米,于是,地下建筑开挖时的深基坑支护成为一个必要的施工过程。深基坑支护的设计、施工、监测技术是近20年来在我国逐渐涉及的技术难题。本文结合工程实例,对深基坑支护技术进行论述。

1 深基坑支护中存在的问题

深基坑支护设计可以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具备和掌握土力学、地质学和结构力学等多方面的学科知识,加上丰富的施工经验,才能因地制宜的设计支护的围护方案和管理办法。目前,我国的民用工程、市政工程和工业建筑工程建设正处于大发展时期,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 挡土墙的稳定性较差在浅基坑6m内的挡土墙主要采用重力式水泥搅拌桩,以此作为围护是较为成功的,所以,很多单位以此作为深基坑的围护结构。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是采用也必须考虑地质条件、施工质量和周围环境。如果上述的条件不允许,则有可能会发生挡土墙的严重移位,使工程桩会向中心发生移位,形成开裂或者倾斜。

1.2 现场管理不完善深基坑支护设计必须在遵循设计原则和方案的基础上来进行,目前一些施工单位尽管有自己的设计方案,但为了省钱,就会设计的比较粗糙,或是降低工程造价,随意调整支护结构,对施工中的深基坑实行对外承包,自行管理,引起基底土隆起,造成了围护的塌陷,带来了重大损失。

1.3 在深基坑内不降水的情况下开挖土方深基坑一般在超过6m的情况下,地层的基土一般是淤泥质粘土层,并有很多的薄层粉细砂层,这种情况下的地下水呈现较强的渗透现象,如果不进行降水,土体将发生滑动现象。

1.4 基坑周围的堆载过多造成塌方事故深基坑周围的堆载不能超过10~20kN/mm,但由于施工现场的狭窄,一些管材和钢筋堆积在基坑周围,这样就增加了挡墙背后的土压力,造成基坑的失稳现象。

2 深基坑施工技术与管理分析

2.1 深基坑施工技术由于深基坑施工过程中存在诸多的不确定因素,比如地质情况的变化造成之前设计的支护不能满足现实施工的需求,喷锚网支护如果遇到流沙或者软土层,这样稳定性也就较差,如果不及时采取新的措施,开挖就会造成塌陷事故。另外,施工未能达到支护设计要求,加上监测部门的反馈信息有误或者信息反馈不及时,施工过程中建筑工程管理论文没有定期观测深基坑内的沉降量和位移量,再有对所测的资料还没有进行及时的分析和研究,并制定相应的有效应急措施就继续进行深基坑的支护安装,施工单位依然按照之前的设计方案来进行。

深基坑内经常会遇见地下水,如果不及时排水,则会严重影响支护安装的安全,如果排水会对周围的环境带来不利,这也是地下水处理过程中的矛盾现象。如果这两者不能很好地处理和协调,则容易发生工程事故的发生。深基坑周围的支护只是临时性支护,如果围护的不当也可能会带来事故的发生。在深基坑的锚喷锚杆支护中,如果锚杆头悬挂重物也会形成支护的失效。

2.2 深基坑的施工管理分析深基坑的现场管理的环境存在较大的复杂性,如果管理人员缺乏足够的重视,或者是施工的质量监控体系不完善,也会给施工工作带来不利,则严重影响了施工的质量。比如: 在注浆法施工中,由于注浆的压力没有达到设计的要求,这样就会严重影响锚杆的抗拔力。在锚喷支护中,更改锚杆长度和孔径,灌注材料不达标或者不合格,护坡桩桩长的插入深度不够,锚拉力不够等等,这些现象如果不能及时的加以监管和控制,也易出现人员伤亡事故。

3 深基坑安全施工管理建议

3.1 深基坑支护设计的管理深基坑支护的设计方案直接影响到支护工程的成败,所以,支护设计方案要遵循安全可靠、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原则。在这种情况下,深基坑支护的设计人员必须熟练掌握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熟悉本地的水文地质状况,结合周围建筑和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有效的基坑支护设计。作为工程管理人员在深基坑支护施工之前要认真审核施工方案,使每一道工序都能按照既定的程序合理有效的来展开。另外,深基坑支护的设计方案要选择较为有经验的设计单位和人员来设计。

3.2 施工组织设计的审定深基坑的施工组织设计是有效指导施工的重要文件,如果盲目照搬其他施工单位的设计方案。没有按照具体的工程施工来进行组织设计,或者设计的简单潦草,这样基本上没有任何指导意义。所以说,对于施工的管理部门来说,监理人员需要对施工单位提交的组织设计进行认真的审核,并提出修改意见,如果存在问题,应及时地督促修改完善,并按照程序的要求进行申报,批准后才允许施工。其中,监理部门审核的主要内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施工平面图、基坑开挖方式、监测布置、基坑的支护和降水措施等等。

3.3 质安方面的管理施工质安方面的管理指的是在施工过程中做好施工材料的检验工作。

首先,对于所用的材料必须有出厂的合格证书,并送检合格以后才能允许使用,坚决杜绝不合格材料的用于工程中。其次,工程施工的管理需要从技术和安全入手,让一些责任心强、专业技术过硬的人员来实施施工过程的管理工作,并建立以项目经理为核心的安全监管服务体系,明确安全职责,并签订相关的安全责任书。再次,要做好安全意识的教育工作,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思想理念,不断强化施工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并落到实处。

篇5

关键词:房屋建筑;成本控制;具体措施

中图分类号:TU52 文献标识码:A

一般来说,房屋建筑工程的成本控制是指它在整个项目成本的形成过程中,对生产经营所消耗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费用开支等等,进行指导、监督、调节和限制,以及及时准确地纠正要发生和已经发生的偏差,并把各项生产费用控制在计划成本的范围之列,以便确保房屋成本目标的实现。

笔者根据多年来房屋的施工经验可知,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目的,是在于降低项目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增加施工企业利润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时,笔者也认为房屋建筑工程成本的控制,应该随着项目施工的进展,动态地、多形式表现的,而且要与生产诸要素的经营管理相结合。这也是因为成本控制必须为生产经营服务。那就是通过成本控制及时发现矛盾,及时解决矛盾,从而改善生产经营,同时又可降低成本。

1房屋建筑工程成本控制存在问题

笔者认为,目前房屋建筑工程成本控制存在着如下的不和谐现象:成本控制人员经济观念不强,一般地在项目内部,主管技术的人员只负责分工技术和质量;主管现场施工的只负责施工生产和工程进度;主管材料的只负责材料的进场点验工作,表面上职责明确,各尽其职,但实际上当合同价款确定后,唯有成本控制才是增效的有效途径,而这些分工却不约而同的回避成本控制这一核心。具体分析如下:

1.1缺乏有效的成本分析。就目前来看,大部分房屋建筑施工企业都没有真正进行成本分析,而是当一个建筑工程完工后,相关财务人员、管理人员又很快转入下一工程的工作,很少对该建筑项目的盈亏进行分析。

1.2缺少完善的成本控制体制。现在的房屋建筑工程项目一般实行的都是项目经理负责制,施工企业在工程项目施工前,由成立的项目小组定期向企业汇报工程的实施情况,没有很明确的权利责任关系。有的项目经理则把成本控制作为可有可无的部分,简单地交给财务人员,没有提到应有的认识高度。

1.3缺少成本控制能力。笔者认为,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方面材料采购环节执行合格的分供方评价制度不严,材质不符合工程要求。第二方面材料的“跑、冒、滴、漏”现象严重,限额领料制度落实不到位,材料消耗核算不准确。

1.4缺少成本控制方法。在传统的成本控制模式中,在制定项目报价时,都是依据政府提供的各种取费系数和市场价格来计算,但是政府提高的各种取费系数是否准确,是否需要调整报价人员并不关心,因此使报价往往忽略市场因素,缺乏竞争力,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下这种模式必然被淘汰。

2房屋建筑工程成本控制措施

2.1编制施工成本计划。这是房屋建筑工程成本控制的根本。现在根据项目部与施工企业签定的内部承包合同,项目部经济核算结果,施工组织设计、机械设备及利用情况,工程所需材料消耗及劳动效率情况,以往类似工程实际执行情况和有关经济指标、完成情况的分析资料等,项目经理组织有关技术人员在充分理解本工程的特点、重点、难点后,研究制定合理可行的降低工程成本的具体措施,并预测采取这些措施后取得的经济效果,以制定降低成本的目标,并不断测算调整。

2.2做好合同控制。合同控制应该来说是成本控制的经济杠杆之一。它是甲乙双方在自愿协商的基础上产生的具有约束力的控制方法。笔者认为它是以项目经理为中心的严密的合同体系、覆盖了项目管理的各个层面,上至企业的决策者,下至项目的各个作业班组,并涉及到企业各个专业职能部门,他们都对施工项目的成本控制负有责任,形成了完整的项目成本责任网络,充分体现了成本控制的全面性原则。

2.3加强施工人员人工费控制。在这一方面,笔者建议首先要对各工种的施工量进行明细化,把劳务分包队伍的选择、分包合同的签订放在项目开工前进行,对各工种直接费用进行控制。成立专业劳务公司,加强劳务分包管理,专业劳务公司负责组织劳动力队伍招标,拟定招标文件,科学合理测定劳务价格标底,建立劳务作业分包进度款支付台帐,按期结算人工费,最终支付费用不得超过计划预算。

2.4做好安全事故的管理。这一方面的管理很重要。在项目施工中,我们要确保项目施工现场人员的人身安全和机械设备安全,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减少项目成本开支。据笔者不完全统计,一些工程项目盈得的利润往往被几次事故损耗一空。因此,在项目施工中,必须制订安全责任目标,重视安全管理工作,切实防止因安全管理工作不到位而影响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

2.5做好材料价格的控制。我们可以通过向主要材料生产基地、材料市场聘请信息员,及时整理工程造价管理部门的近期材料价格等多种形式建立自己的信息网络 ,有条件的单位尽量使用现代科技手段,将各种材料价格信息输入微机,与有关单位进行微机联网,实现信息共享。

2.6最好项目总工期与总成本关系。笔者认为,对一个具体的工程项目,要精确地绘制上述曲线是不可能的,这由于工期压缩可选择的方案较多,而方案的组合更不计其数。可以设计几套方案,如模板方案、设备方案、组织方案,以得到工期与成本关系的几个点,可以大致确定工期与成本的关系走向。

2.7加强过程控制。项目内部管理不善,特别表现在合同管理薄弱方面。这主要体现在过程控制的台帐、资料不健全,结算依据不足,分析不重视,不能及时防范经营风险。同时,财务管理对项目成本管理力度不够,对一些工期特别紧张的“短、平、快”项目不能真正地贯彻落实各项管理制度,导致项目成本管理流于形式。

2.8 做好结算审核工作。房屋工程竣工结算是核定建设工程造价的最终依据,也是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后编制竣工决算和核定新增固定资产价值的依据,这是控制工程成本的最后一关。笔者建议要核对合同条款,只有按合同要求完成全部工程并验收合格才能列入竣工结算,并在结算过程中严格执行合同约定的结算方法、计价定额、取费标准、主材价格和优惠条款等;落实设计变更洽商,只有经建设单位和监理工程师审查同意、签证的变更洽商才能列入结算;按图核实工程数量,招投标工程按工程量清单发包的,需逐一核对实际完成的工程量,然后对工程量清单以外的部分按合同约定的结算办法与要求进行结算。

科学地全面地分析建筑工程施工成本的影响因素,是我们在建筑施工中进行成本控制和管理的基础。

综上所述,房屋建筑工程成本控制是工程项目的核心,建筑企业进行施工成本控制的最终目的是使建筑工程项目达到低成本、高质量、短工期、高效益的目标,建筑工程施工成本是这些目标经济效果的综合反映,是全面反映建筑企业管理工作的一个综合性指标。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建筑施工企业之间所比拼的就是品牌加价格,质量是企业品牌的基础,成本又是制定价格的基础。所以如何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工程项目的成本,挖掘企业潜在的效益,以保证成本目标的实现,已经成为企业快而好发展的基本条件。

参考文献

[1]期刊论文,施工企业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12) .

[2]期刊论文,浅析施工企业施工阶段成本控制,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1(15).

[3]王留献,新形势下如何做好房屋建筑项目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河南建材,2010(6)

篇6

【关键词】公路工程,试验检测,质量,对策

中图分类号:X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公路工程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命脉,关系到广大民众的切身利益,加强对公路工程施工质量的控制,就必须加强对公路工程的试验检测,从根本上保证实验检测的客观公正性,促进整个公路工程质量的提高,保证工程安全,这对我国和谐社会的实现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公路工程的试验检测中,工地试验室是试验检测的主体,很多试验检测工作多是由工地试验室承担,各种关于工程施工质量的相关数据也都从工程工地试验检测得出,因此,工地试验室功能的正常发挥,对整个公路工程试验检测的效果有着巨大的影响,在公路工程具体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公路工程试验检测的质量会受到多重因素的限制和影响,比如工程资金,工程的施工进度等,更有甚者,很多工地试验检测仅仅是做做样子,没有真正贯彻落实到整个工程施工过程中来,工地试验室形同虚设。这对我国公路工程的试验检测质量有着极其恶劣的影响,因此,加强对公路工程试验检测质量的探讨,有着一定的社会现实意义。

二.公路工程试验检测中的常见问题分析

1.公路施工单位对抽取的样品往往不具有代表性

在试验检测工作中,试验员往往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施工单位所送来的样品,或者试验员在现场抽样检查的样品并不具代表性,不能真实反应施工过程中的情况,导致根本没有切实的按照测验规定去认真检查施工质量问题。

2. 监理对抽取的样品监督不严

监理的疏忽就导致了存在检验的样品与实际施工中所使用的样品不一致的情况,这就失去了对样品检验的作用。监理工程师在质量试验检测中应发挥其监管的作用,但在现实生活中,监理工程师以为各种原因促成的检测不公正,造成施工质量存在的极大隐患。

3. 样品送检过晚

在试验检验报告出来之前,施工单位就已经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这就失去了检验的意义。这是施工单位的不重视所造成的,为了谋求自我利益,想尽快完成工程而促成的。

4.试验检测设备落后

在试验检测过程中,试验检测设备的相对落后,也会导致试验检测结果的不准确,致使整个工程建设中出现了不必要的安全隐患。以上问题都是工程经常存在的问题,为了避免此类问题的重复性出现,最可行有效的办法是加大对施工单位的监管力度,履行监督职责,建立一套监督制度及处罚措施。

三.提高公路工程试验检测质量的对策

1.加强对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

对现场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检测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没有严格按照施工技术规范施工的情况下往往出现施工质量问题。工程质量的控制主要包括施工单位自检、监理抽检,政府监督等环节。施工单位要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善的试验检测制度,建立工地实验室,并配备相关试验检测人员,要有专人专职负责质检。监理单位要真正落实“事前―――事中―――事后”三层监理。对于高等级公路路面施工,可以充分的利用计算机实行动态质量控制,对于那些关键工序或重要部位的监控,可以利用拍摄照片或录像,作为实态记录保存资料的一部分。

在施工过程中,检验的不合格样品,应该由质检科填写返工、追修单,经审批后返工或追修,返工或追修后应重新检验。监督单位要发挥政府监督职能,及时抽检、验收评定,发现问题及时化解,维护政府对公路工程质量监督的准确公正性和科学权威性。

2.加强对公路工程交工验收时候的检验

在公路工程施工竣工之后,要严格遵守各种施工标准和质量检验规范,在充分考虑到工程施工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实施逐段,定点的实施质量检测,并将各种检测数据做出公正客观的记录,并向相关的上级部门进行汇报,对各种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和安全隐患要如实报告。

3.强化试验检测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度

公路工程工地实验检测人员是整个施工过程中,检测试验工作的主体,对公路工程检测试验水平有着很大的影响,在公路工程是试验检测中,检测人员的的监管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很多工程施工质量问题出现的原因,试验检测人员管理不力,使得各种安全隐患出现,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因此,要全面贯彻落实试验检测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度,要严格规定各个部门的权责,权责范围等,要严格执行相关质量检测机构计量方法和认证考核方法,加强试验检测管理,实施技术检测试验的全面覆盖。同时,要加强公路工程试验检测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不仅仅要对工程检测试验人员进行专业的技术培训,严格考核,实施淘汰制度,也要严格准入机制,同时,要培养公路工程检测试验人员的职业道德,培养认真细致,认真负责,客观严谨的工作态度。如此,提高工程检测试验的水平,保证试验检测的质量,提高试验结果的准确性。

4.加强合同管理,实施试验检测工作的监督

要加强对施工合同的监督管理,首先,要从招标文件中将试验检测人员的数量进行严格的规定,并对检测人员的素质要求作出详细的说明,并介绍试验环境条件要求。其次,要对工程中将要检测的项目实施单独的报价,并将其作为后续工作过程中,评标的最为重要的依据。最后,要将工地的试验检测和整个工程的施工进行合同上的关联,对检测试验单位形成敦促作用。

5.采用先进科技,提高检测试验的效率

首先,采用先进的检测试验方式来减少工作的强度,提高试验检测工作的效率,在公路工程中,如果采用灌砂法检测压实度,不仅仅耗费更多的时间,延长了试验检测的周期,同时,也面临着庞大而繁多,复杂的工序,高强度的工作严重限制着检测效率的提高,如果采用核子法检测,可以很大程度的降低工作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其次,采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对各种繁多复杂的试验检测数据进行采集处理,不仅仅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工作的失误,保证了试验检测结果的真实客观性,也降低了工作强度,同时,也很大程度的防止了数据作假的行为,有利于试验检测工作的规范性和真实性。

6. 运用全面质量管理法

在加强公路工程试验检测质量管理过程中,要坚持全面质量管理原则,本着全过程,全参与的质量管理原则,将全面质量管理论和具体的工程实际情况相结合,从实际出发,以全面的质量管理思想为指导,采用因果分析图法,对各种影响工程试验检测质量管理的因素做出全面分析,以此探究工程质量控制的有效措施,并将质量管理理念贯穿到整个施工过程中来,从而保证工程质量的提高。

四.结束语

公路工程的试验检测工作将直接关系到整个公路工程的施工质量。加强对公路工程的试验检测工作管理,提高检测试验人员的综合和素质,建立健全试验检测管理体制,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提高试验检测的质量,保证公路工程的施工质量,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晓乐 朱亚峰 漫谈农村公路工程试验检测现状与对策 [期刊论文] 《科技风》 -2010年17期

[2]寿徐凯浅谈提高公路工程试验检测质量的对策 [期刊论文]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2年4期

[3]孟岩 公路工程试验检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期刊论文] 《中国科技财富》 -2011年19期

[4]杨建金 公路工程试验检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期刊论文] 《科技传播》 -2010年17期

[5]钟美英 公路工程试验检测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2年7期

篇7

原标题:建筑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筑行业发展迅猛,提高建筑经济管理水平,降低建筑工程成本,是建筑行业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过程中不容忽视的内容。本文就建筑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具体的改进措施进行论述。

关键词:建筑经济;管理;问题;措施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建筑业面临着空前的机遇与挑战,建筑行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房地产、建筑材料等领域的发展,加强建筑业的经济管理势在必行。建筑经济管理是一种综合考虑建筑业内、外部因素,分析建筑业的优势和不足,考虑外部环境所能提供的机遇和可能遇到的威胁,为建筑行业平稳健康发展做出正确合理决策的方法。建筑经济管理促进了建筑业健康合理有序的发展,但是当下管理模式的普及程度并不理想,很多建筑队伍对建筑经济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或是在应用的时候存在诸多的问题。

一、建筑经济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建筑经济管理理念滞后

由于建筑经济管理知识的普及程度不高,一些建筑业的领导管理层意识不到建筑经济管理的重要性,建筑经济管理理念相对滞后,对经济成本的控制缺乏预见性,限制了建筑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经常在建筑工程出现问题后才采取解决措施。或者只关注眼前的情况而忽视建筑工程的发展动态,管理理念与实际情况脱节。有的建筑业管理者只看到了显性成本,而意识不到因设计变更等造成的隐性成本的管理,缺乏全面的管理理念与协调能力。由于建筑经济管理理念滞后所造成的问题不仅严重影响建筑工程质量,还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因此,要顺应建筑行业自身发展需求与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必须树立先进的建筑经济管理理念。

(二)建筑经济管理人员素质偏低

建筑经济管理对管理人员有较高的要求,建筑经济管理人员理应属于复合型人才,既要具备精深的建筑专业技术知识与相关的实际操作经验,又要具备管理、法律等相关领域知识。但是,由于建筑经济管理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较短,管理人才相对匮乏。同时建筑经济管理人员组成种类复杂,大多数的管理人员兼职建筑经济管理,缺乏专业的管理知识与实际操作经验,意识不到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另外,管理者自我学习意识淡薄,企业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开展不足,建筑经济管理人员素质偏低,难以满足建筑经济管理的要求。

(三)建筑经济管理体系不健全

建筑经济管理在我国起步较晚,缺乏健全的经济管理体系来维持各项工作的运转。新技术不断涌现,更新周期愈来愈快,同时建筑经济管理涉及多个学科和多个管理部门,辅助管理难以跟上时代的发展。另外,部分建筑企业缺乏完善的成本管理部门,部分企业却设立了过多的成本管理部门,组织设置不合理导致无法责权到人,出现大批人员闲置,出现问题相互推诿的状况;缺乏切实的成本监督体系,或者形式单一难以有效发挥监督的职能;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成本核算方法,核算出的成本与实际情况有较大出入。

二、建筑经济管理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转变建筑经济管理理念

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与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加大建筑经济管理的宣传力度,提高建筑行业人员对建筑经济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同时积极学习与应用建筑经济管理先进理念,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做好成本的测算工作,对可能出现的情况加以预判,将不利因素导致的经济损失降到最低。首先要对建筑工程的每个环节进行动态管理,对建筑工程投资、施工、竣工以及收尾各个阶段进行定期检查,合理预算建筑工程的显性、隐性成本。其次要树立全过程、全寿命周期的经济管理理念,不仅要考虑建设期的经济性,还要把整个寿命期的经济性考虑进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个产品的经济性。最后要加强各单位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让单个的项目有个良性的运作,继而带动建筑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建筑经济管理队伍综合素质建设

要保证建筑经济管理的质量,一定要不断提升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首先有关单位要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注重专业管理人才的引进,同时做好在职人员的培训工作,应该重视经济队伍的建设并把管理队伍用起来,用到实处,做到人尽其才。首先经济管理人员要对市场状况和经济形势、建安工程造价状况、政府税收情况、相关法律法规、贷款利率、资金成本等做出充分的了解、分析和判断,其次作为管理者,积极学习运用建筑经济管理的相关理念,掌握国家相关经济政策,学习新的知识技能做到与时俱进,提高自己的专业管理水平。

(三)建立健全建筑经济管理体系

建立健全建筑经济管理体系,设置专业的建筑成本管理部门全程参与经济管理活动,并对经济管理工作进行合理分工。强化监管部门有关人员的管理工作,明确监督主体,采用先进的监督方法,保证监督的时效性。对于机构中存在的不合理现象及时进行调整,并且对各个部门的职责充分落实。采用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和规范,加强各个参与单位的合作,从而对工程进行更好的管理。对于建筑工程管理中,制度标准制定一定要具有科学性、合理性的特征,并且还要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确保管理机制的有效性,避免管理机制出现虚拟设置的情况。改革建筑工程审批机制,精简审批程序。关注转化职能,保证监督和服务并行发展。建立和完善核算管理体系,及时做好工程的转资处理工作。

三、结束语

当下我国的建筑经济管理发展还不成熟,存在建筑经济管理理念滞后、管理人员素质偏低以及建筑经济管理体系不健全等问题,需要建筑行业管理者转变建筑经济管理理念、加强建筑经济管理队伍素质建设,建立健全建筑经济管理体系,以降低建筑工程成本,推动建筑行业的健康、稳定、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云成。刍议建筑经济的现状和应对策略[J].北方经贸。 2015(09)

篇8

相关热搜: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改革

一、引言

传统质量管理主要关注企业内部产品、服务及过程,对企业内部流程管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人与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渐转变为企业所在供应链之间的竞争,相关学者与实践者对供应链管理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关注的焦点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企业内部,而开始强调通过整合上游供应商,以及供应商的供应商、下游顾客及顾客的顾客,以提升供应链整体绩效(Kaynak和Hartley,2008)。已有实证研究表明,质量管理的有效运用对供应链整体绩效及单一企业绩效具有显著影响(Robinson和Malhotra,2005;Flynn,2005)。因此,如何在供应链情境下实施质量管理,已经成为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与提升绩效的关键。

本文基于文献的系统梳理,从供应链质量管理内涵、供应商质量管理、供应链设计与优化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指出未来值得关注的几个方向,以期有利于国内学者了解和掌握国外供应链质量管理相关领域的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

二、供应链质量管理的内涵

供应链质量管理(SCQM)源于早期的供应链管理和质量管理,是质量管理理念、思想及方法在供应链情境下的拓展与延伸。基于文献回顾不难发现,SCQM的整合研究并不多见,对其概念目前尚未达成共识。综合已有研究(Robinson和Malhotra,2005;Foster,2008;Kuei等,2008),SCQM是指通过供应链渠道成员之间的协调与整合,以实现顾客满意并提升供应链整体绩效,以及单一企业绩效的过程。基于流程的视角,SCQM主要包括供应商质量管理、企业内部质量管理,以及顾客质量管理3个层面。它不仅关注过程技术与方法,而且强调渠道价值的创造(为中间及最终顾客创造价值),这从其发展演化过程,以及不同阶段关注点的变化亦可看出,见图1。

基于对于供应链质量管理内涵的不同认识,众多学者开始对SCQM的研究主题及构成维度进行探讨。例如,Robinson和Malhotra(2005)基于文献分析提出,交流与合作活动、过程整合与管理、管理与领导、战略以及最佳实践是其4个研究主题;之后,诸多学者又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拓展与完善,见表1、图20Kuei等(2008&2011)提出全球SCQM概念框架的4个维度,即供应链能力(产品质量、交付可靠性、供应商-购买商信任、运作效率、交付价值与客户创新)、关键成功因素(顾客关注、信息系统质量、供应商关系、外部关注的过程整合、供应链质量领导)、战略组成(质量管理文化、技术管理、供应商参与、供应链结构设计、战略规划),以及供应链质量实践、活动、计划(供应商-购买商质量会议、质量数据与报告、供应链质量办公室、供应链优化、政策部署)。总之,供应链质量管理内涵的界定与维度的划分为后续研究(尤其是实证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三、供应商质量管理

目前,供应商质量管理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下两个方面。

(一)供应商的选择与评价

Curkovic和Handfield(1996)较早分析了IS09000和波多里奇奖标准在供应商质量评价中的应用,通过对北美314个企业调查数据的对比验证,认为波多里奇奖标准提供了一个实施供应商质量评价较为全面的框架,IS09000标准难以测量质量管理的一些关键领域,如战略规划、员工参与、质量结果和顾客满意。基于此,后续研究逐步提出了供应商选择与评价的相关标准与参考指标。比如,Chin等(2006)开发了基于web的供应商管理与评价系统,提出管理供应商质量的评价准则(战略联盟、供应商发展、供应商监控)和关键因素(购买商-供应商合作关系、技术和信息分享;外包战略、潜在供应商评价、供应商激励;供应商绩效测量、供应商绩效提升)。Lo和YeUng(2006)提出供应商质量管理的3个维度、10个关键因素,即:供应商选择(质量文化、质量系统)、供应商发展(直接参与、信誉、采购实践、购买商-供应商互动)与供应商整合(战略方向、购买商-供应商关系、运作、联盟)。

(二〉供应商行为对质量与绩效的影响

随着竞争环境的变化,企业在降低成本的同时必须提高供应的可靠性和质量,由此导致外包及与关键供应商战略联盟的形成。Kannan和Tan(2004)发现供应链联盟者和未联盟者在对待供应商和质量管理的态度上存在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对企业绩效的关键维度具有直接和显著的影响。Lai等(2005)认为,稳定的关系与供应商质量承诺正向关联,当供应商对购买企业的供应确定性感知较强时,这种联系较强,资产专有性和交易频率对此没有影响。Prahinski和Fan(2007)则从供应商角度探究了交流质量的作用及其对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评价内容和频率会影响交流质量和供应商承诺,供应商承诺对交流质量和供应商绩效之间的关系具有中介作用。总体来看,目前在这个领域的研究相对比较零散,供应商行为对质量与绩效的关系路径与影响机理尚不清晰。

四、供应链设计与优化

髙效的供应链设计是供应链管理成功应用的前提,而产品、服务及过程质量对供应链的长期成功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如何在保证以致提升质量的前提下,进行供应链的设计与优化,巳经成为供应链质量管理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最近十年来,这一分支的发展更加迅速。例如,Lee和Whang(2005)将TQM应用于供应链管理和运营设计,从而以低成本实现较高的供应链安全;Rong等(2006)通过模拟食品质量退化,提出将混合整数线性规划模型应用于食品供应链生产和分配计划的制定;Batson和McGough(2007)借鉴质量工程学思想,构建供应链质量模型用于质量预测与质量改进;Vorst等(2009)基于食品质量、可持续性和物流不确定性的考虑,提出食品供应链重新设计的仿真模型;Das和Sengupta(2010)提出基于质量约束的供应链设计模型;Franca等(2010)基于质量风险和利润最大化双重考虑,引人了多目标随机供应链模型,对供应链质量、利润和顾客满意进行综合评价和优化;Hung(2011)结合作业成本法和经济激励方案,运用0-1目标规划模型提出全球供应链质量管理最优激励体系;Xie等(2011)运用博弈论思想,分析竞争性供应链结构设计和质量改进策略的选择机制;Dai等(2012)基于产品质量和保修范围的双重约束,提出运用单周期模型在集中、分散两种情境下对供应链进行优化;Wang和Li(2012)提出将动态产品质量(食品货架期)定价模型应用于易腐食品供应链的设计,以减少食品损坏和最大化零售商利润。

总体来看,这一领域的研究主要关注供应链初始设计,以及后期优化与改进两个阶段,侧重于质量管理理念与相关模型的应用。随着研究的不断深人,该方向研究出现两个重要特征:首先,在研究方法上,注重质量管理理念与数学、经济学、运筹学模型的融合,以拓展研究思路与研究视角;其次,引人时间维度,开始关注供应链全生命周期内的设计与优化问题。

五、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针对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未来的供应链质量管理研究,还有很多方面值得进一步深人探究。

(一)供应链质量管理的概念框架。供应链质量管理内涵与外延的清晰界定是供应链质量管理研究的基础。现有研究对供应链质量管理的内涵及其维度构成尚未达成共识。诸多学者大多都是根据各自需要,借鉴甚至是照搬传统质量管理要素,然而在供应链情境下的适用性值得商榷,因此,未来的研究迫切需要构建供应链质量管理的概念框架。

(二)供应商质量管理的影响路径。现有研究过于关注供应商的选择与评价,供应商质量管理与绩效的关系路径尚不够清晰。因此,未来的研究应尝试构建供应商质量管理影响供应链,以及企业绩效的整合路径框架。同时,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情境因素的作用,如环境、组织文化、企业特征,以及国别差异等等,以深人剖析供应商质量管理对绩效的影响机理。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