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惩戒教育论文8篇

时间:2023-03-16 15:48:4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惩戒教育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惩戒教育论文

篇1

众所周知,由于考试的导向, 传统教学总是“重结果、轻过程”。语文新课程从“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几个维度重建课程目标体系,指出过程本身就是“工具性人文性的统一”,从而从课程目标的高度确立和突出了过程的地位。教育理念具有实践性品质,它引领着教育实践,同时承受教育实践的诘问。直面当下的教学实践,传统的“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情景已日见式微,过程与结果相互交融的教学景观数见不鲜,但同时重视“过程”而对“结果”的正确与否轻视甚至忽略的教学现象也时有所见,后者引起了广大教师的深刻反思和激烈争论,由此引发一些困惑和质问:过程重要,结果就不重要吗?过程与结果,到底谁更重要?这些问题不仅观念层面中过程与结果的关系思辨,更关涉到实践层面中过程与结果的权重把握,按的观点,事物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又是相互联系的。因此,对这些现实问题的正确释晰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过程与结果互相对立

语文教学的结果是指语文教学活动发展的最终产物,而语文教学的过程则是指为达到教学目的或获得教学结果所必须经历的活动程序。在人们的习惯思维中,前者与语文知识几乎是同义语(狭义的知识观),主要是一些经过严格检验,被证明是真实可靠的、能够用文字符号加以明确表达的事实,包括字、词、句、说话、作文等;后者具体为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调度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谋求建立新旧知识之间实质性联系的过程。

教学的过程与结果在性质上存在着差异:结果通常只涉及认知的层面,而过程则不仅仅涉及认知层面,常常渗透着活动主体的情感、意志、态度等心理因素;结果通常是以“产品”的形式存在的,它是封闭的、固定的、静态的,而过程是以“活动”的形式存在的,它是开放的、灵活的、动态发展变化的;作为特殊认识活动的教学结果,往往是比较客观和确定的,而过程常常是主观的、不确定的,与特定的个体、特定的时空情境联系在一起;语文教学结果(即语文知识、语文能力等)具有公共性,而过程则通常具有个人性,并且过程的丰富多样性也与结果的“贫乏单调性”——后者仅仅是由若干词语所构成的——形成鲜明的对照。教学的过程与结果具有不同的教育价值。对学习者而言,结果的价值主要在于它的“消费”价值或使用价值,“由于其具有普遍适用性,学习者获得这些知识就能在自己的生活中直接使用它们,由此使得学习者的行为和生活能基于前人和他人知识经验,避免行为和生活的盲目性”,增强社会适应与生存能力。而过程具有“生产”价值或发展价值,它对于学生身心素质形成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如果说前者追求的是对学生的即时效用,那么后者则是着眼于它对学生的身心结构的改造、丰富和发展的作用,追求的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

二、过程与结果相互依存

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彼此对立,但两者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彼此交织在一起。就语文学科本身而言,过程体现该学科的探究过程与探究方法,结论或结果表征该学科的探究结果。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什么样的探究过程与方法论必然对应着什么样的探究结论或结果,概念原理体系的获得依赖于特定的探究过程与方法论。如果说,概念原理体系是学科的‘肌体’,那么探究过程与探究方法就是学科的‘灵魂’”。“肌体”与“灵魂”总是相依相伴、密不可分的。从教学的角度看,教学结果是在教学过程中生成的,它是基于过程的结果,是过程的沉积物。对结果的追求是过程展开的动力源泉,同时结果又为过程发展提供方向导航。过程是结果的动态延伸,它总是朝着结果并受结果的引领与规限。“没有过程的结果是没有体验、没有深刻理解的结果,不追求结果的过程是缺乏价值和意义的过程”。

三、过程与结果辩证统一

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因此,两者之间是辩证的统一。其直接的教

篇2

一、过程与结果互相对立

语文教学的结果是指语文教学活动发展的最终产物,而语文教学的过程则是指为达到教学目的或获得教学结果所必须经历的活动程序。在人们的习惯思维中,前者与语文知识几乎是同义语(狭义的知识观),主要是一些经过严格检验,被证明是真实可靠的、能够用文字符号加以明确表达的事实,包括字、词、句、说话、作文等;后者具体为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调度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谋求建立新旧知识之间实质性联系的过程。

教学的过程与结果在性质上存在着差异:①结果通常只涉及认知的层面,而过程则不仅仅涉及认知层面,常常渗透着活动主体的情感、意志、态度等心理因素;②结果通常是以“产品”的形式存在的,它是封闭的、固定的、静态的,而过程是以“活动”的形式存在的,它是开放的、灵活的、动态发展变化的;③作为特殊认识活动的教学结果,往往是比较客观和确定的,而过程常常是主观的、不确定的,与特定的个体、特定的时空情境联系在一起;④语文教学结果(即语文知识、语文能力等)具有公共性,而过程则通常具有个人性,并且过程的丰富多样性也与结果的“贫乏单调性”――后者仅仅是由若干词语所构成的――形成鲜明的对照。教学的过程与结果具有不同的教育价值。对学习者而言,结果的价值主要在于它的“消费”价值或使用价值,“由于其具有普遍适用性,学习者获得这些知识就能在自己的生活中直接使用它们,由此使得学习者的行为和生活能基于前人和他人知识经验,避免行为和生活的盲目性”,增强社会适应与生存能力。而过程具有“生产”价值或发展价值,它对于学生身心素质形成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如果说前者追求的是对学生的即时效用,那么后者则是着眼于它对学生的身心结构的改造、丰富和发展的作用,追求的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

二、过程与结果相互依存

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彼此对立,但两者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彼此交织在一起。就语文学科本身而言,过程体现该学科的探究过程与探究方法,结论或结果表征该学科的探究结果。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什么样的探究过程与方法论必然对应着什么样的探究结论或结果,概念原理体系的获得依赖于特定的探究过程与方法论。如果说,概念原理体系是学科的‘肌体’,那么探究过程与探究方法就是学科的‘灵魂’”。“肌体”与“灵魂”总是相依相伴、密不可分的。从教学的角度看,教学结果是在教学过程中生成的,它是基于过程的结果,是过程的沉积物。对结果的追求是过程展开的动力源泉,同时结果又为过程发展提供方向导航。过程是结果的动态延伸,它总是朝着结果并受结果的引领与规限。“没有过程的结果是没有体验、没有深刻理解的结果,不追求结果的过程是缺乏价值和意义的过程”。

三、过程与结果辩证统一

篇3

语言艺术是提高教学组织效率的关键之一。

体育教学的组织水平,直接影响体育教学效果。体育教学是由各教学部分、各教学环节组成,并在室外不同的教学场地进行,而语言是组织教学的纽带,要使各部分教学紧密衔接,教学环节环环相扣,教学秩序井然,就需要借用多形式的语言活动来加以组织和控制,如教师语调的调控、语速的变化,通过这些语言技巧的运用,教师在语言上进行煽动和诱导,就能迅速地集合、组织、调动队伍,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兴奋性,使学生表层的学习动因转化成更高层的自主和自觉的学习,这样就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各教学活动能省时、省力地顺利展开。体育教师一节课上下来,即使他讲解正确,动作到位,但如果整堂课中没有一句生动、有美感的语言,那么他即便完成了教学内容,也只能是平淡的课,与学生很难形成有效沟通,要组织好一个情境化课堂氛围则是很难,因而不会取得良好的课堂效果。此外体育课的随机性很强,教师要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选择和组织自己的课堂语言,针对课堂出现的不同情况,及时改变原定的教学计划,这样的改变往往会得到学生的肯定和喜欢。

语言艺术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点之一。

教学质量的好坏是由多因素决定的,诸如教师对事业的责任感、知识水准、教学表达能力等。而我认为提高课堂中的语言艺术显得尤为重要。语言表达,是师生交流的纽带,有关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纪律的好坏、学习成绩的高低,乃至学生的成长,都同教师的教学语言密切相关。

一个有良好语言素质的老师,说出的语言会像磁石一样,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质量自然很高;相反教师语言素养不高,则往往直接导致教学的失败。如果教师通过饶有情趣的描述,恰到好处地概括、点拨,能将学生领进知识的殿堂;如果教师的语言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就可能对学生产生强烈的感情冲击波,产生巨大的感染力;如果教师的语言深刻含蓄,富有启迪,就会使学生触类旁通;从而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如果教师用幽默、风趣、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体育教学中的要求以及技术动作的过程,正如表2所示,用符合学生喜欢的类型特点来阐述教学内容,就能创造一种“寓教于乐”情趣横生的课堂气氛,教学的效果肯定是事半功倍,反之,则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语言艺术是发展学生思维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既影响思维,也体现思维。具有艺术魅力的教学语言,能给学生以一种正面的示范作用,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又可以让学生从老师那里学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自己思维分析和判断能力。体育教师不但需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学习品质,让学生在准确、生动、鲜明的教学语言的诱导下,积极主动地开动脑筋、分析综合、练习以至理解、掌握所学习的内容。因此,体育教师必须考虑怎样才能点燃学生的勇敢之火,拨动学生求知的心弦。为此,教师的语言表达要恰当,批评不能信口开河,表扬必须考虑教学效果,用词既要浅显易懂,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又要系统严密,含义深刻,并善于根据学生知识经验和心理特征,结合教学实际和教材特点,恰当巧妙地运用提问、暗示、点拨、提示、比喻等语言来启发学生思维活动展开,使学生听后既能获得体育知识和技能,又能在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上也有所得。例如:可采用“看谁领先”“看谁夺冠“”看谁最快”等语言来启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上进心,既简明、又有力。

3语言艺术是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工具之一。

体育教学可以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创造性,可以陶冶学生美的情操,培养文明行为。而语言是育人的必要环节,体育教学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因此教师要始终贯彻既教书育人的教育原则,善于根据体育教学的内容特点,在传授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的同时,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体育教学全过程。但是,由于学生思想品德发展水平,个性心理特征对体育的认识程度,以及体育基础存在个体差异,就使育人成为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需要通过多种方式的途径。从表1看到,学生最喜欢的课目是体育课,这为体育教师发挥语言艺术,进行育人教育提供了可能。在教学中,注意观察了解学生思维、心理与行为表现,把握好教育方法与时机,对症下药的运用语言,对于好的思想与行为,给予耐心的教育疏导。教师要善于运用生动、准确、富有吸引力、感染力、号召力,具有针对性、幽默性的极具艺术魅力的教学语言来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调节学生的思想、心理与行为,积极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与个性,真诚地帮助学生克服不良的习惯与个性。

篇4

由于科学教育同技术教育之间的融合日益密切,因此化学教师也应该挖掘化学这门学科同其他技术之间的联系,并且将这些联系应用到实际的化学教学过程中.课程结构变革之后,出现了“化学与技术”这门课程,将教学重点放在化学资源的利用以及材料制造等方面.从多角度来分析化学这门学科同技术进步以及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因此有助于化学教育同技术教育之间的融合.

二、课程结构变革为高中化学教育所带来的问题

1.课程模块主题的确定

但是课程结构的变革也为高中化学教育带来了一定的问题.例如,在化学课程结构之中主要包括了八个方面的课程模块,但是这些模块的受重视程度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不利于化学课程模块主题的选择和更新.应该注意的是,在进行化学课程模块主题的选择时,不但要考虑到化学这门学科的发展趋势,还要考虑到学生个体的发展.从而使不同的模块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2].

2.教学评价问题

课程结构进行变革之后存在很多的课程模块,每一种课程模块在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2].这就为教学评价工作提出了新的问题,即对不同的课程模块进行评价是否应该选择不同的教学评价方式.如果评价的方式不同,就会加大教学评价工作的难度,但是如果评价的方式相同则会不利于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学生主体性的体现.因此当前我国的相关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地寻求科学的教学评价方案,将教学评价的思路加以明确.

3.选修模块与必修模块之间的差异

篇5

(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传播学要素分析

1.教育者(传播者)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教育者,即传播者,是传播的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主导力量,对信息的收集、选择、删除、保留、发出起着把关作用,是整个信息传播过程的“守门人”,是后续环节中的教育信息编码者、发送者和控制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者。作为传播者,教育者功能的发挥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

2.受教育者(受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受教育者,即受众,是传播的客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育最终效果的直接体现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接受方”,受教育者出于自身需要,对教育者发送的教育内容进行反映、选择、整合,并将其所接受的教育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作为受众的受教育者本身并不是消极的被动接受,甚至在有条件的选择和接纳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排斥和反抗,这就决定了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关键性作用。

3.教育介体(传播内容和方法)教育介体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是传播中的传播信息和传播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用来影响受教育者的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规范以及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各种方式与手段的选择,都会影响教育的效果。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内容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客观依据,要把特定的教育内容有效的传播给受教育者,必须要有适当的教育方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具和方法的选择影响着传播信息的效果。教育方法是传播者进行说服教育的辅助条件,决定教育效果的速度和程度。有效的传播介体是连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纽带,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的一个基本要素。

4.教育情境(大众传播环境)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不是一个孤立封闭的过程,而是处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之中,社会环境影响和制约着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大众传播环境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思想观念,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一方面通过传播媒介传播思想政治道德知识和规范,对人们施加广泛而有力的影响,另一方面大众传播所传播的信息造成的不良的舆论环境也会削弱甚至抵消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教育者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应注意抑制和消除大众传播环境的的消极影响,利用并强化其中的积极影响。同时受教育者在信息接受过程中要培养自身信息辨别能力,主动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传播内容。

(二)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的传播学理论分析

1.运用“把关人”理论分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行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中,教育主体和接受主体相互交流,交互作用。其中,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活动的传播者、组织者,其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是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1947年,美国传播学家库尔特•卢因提出了“把关人”的理论。“把关人”(gatekeepers)是控制信息在信道里的流通的个人;他们可以扣压信息、构成信息、扩展信息或重复信息。它是可以决定什么性质的信息被传播、传播多少以及怎样传播的人或机构。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中,教育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传播者和引导者,其自身素质和对传播信息的筛选能力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

2.运用受众选择性心理分析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者的需要驱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是特指发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中的过程。具体而言,是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接收者(受教育者)处于自身发展的需要,在特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环境下,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导者(教育者)所传输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选择、内化、外化及反馈调节等一系列完整的连续性活动。”[4]在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过程中,受传者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信息,而是根据自己的价值观、信念、立场、需要、兴趣等有选择的接受信息。1960年,美国传播学者约瑟夫•克拉伯(JosephKlappe)在《大众传播效果》一书中,将选择性心理归纳为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由于过多信息的干扰,受众会产生于传播者意图不符的理解偏差。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善于了解、利用受众的经验、态度、立场,改进传播方式,从尊重受众需要的角度进行传播活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充分考虑到选择性心理的作用,调控和引导传播内容,传播受教者需要和能够接受的内容是至关重要的。

3.运用个体差异论分析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者的发展创新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接受作为主体性的能动活动,对接受客体也会形成创新期待。主要表现为接受对象在理解选择过程中,通过自我更新和文化自觉调适,实现自身的创新发展。创新发展是对信息认识深化的最高表现形式,接受主体的个性和接受差异由创新期待体现,而创新期待也是接受主体主体性的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中,没有创新期待就没有接受主体的超越自己的主动性。对于知识结构丰富的接受主体,其思维往往比较活跃,要求打破原有知识水平,实现自身的发展与超越。1946年霍夫兰首先提出个体差异理论,经德弗勒加以修正形成。每个人的成才环境和社会经历不同,对同一信息的反应和接受能力也不相同,简言之,由于个性差异会对信息会做出不同的选择和理解,随之态度和行为也会因人而异,同样的信息往往会收到不同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把握接受主体的个性特点和层次需求,有的放矢的教育,对于塑造和转变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运用“培养”理论分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环境制约外在环境制约规律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中,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受到来自其他方面外在条件和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是指对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包括的因素十分广泛复杂,这里主要是指相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中心事物的外部环境,即大众媒介环境,它对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新媒体时代,大众传播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美国学者G•格伯纳等以一定的社会观和传播观为出发点提出的“培养”理论认为,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的倾向性,使得人们的主观现实和客观现实存在很大的偏离,这种长期的影响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现实观。一方面,大众媒介环境满足人们对信息的需要,另一方面,它也影响着人们对社会的认知和判断。提高信息接受者的媒介素养,培养受教育者的媒介使用能力,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路径的传播学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的四个基本要素的传播学视角解读,从不同视角认识和理解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规律,对运用传播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探寻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创新路径提供了重要启示。

(一)提高教育者(信源)可信度,是有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条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提升自身的可信性和内在人格上让人信服魅力,还要提高理论知识水平,成为专家型传播者。完善知识结构,提高理论素养,将伦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传播学等相关学科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多角度、多视角、多层次看待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提出,人们对传播者的评价常基于三个特征:它的知识和正确性、他的可靠和诚实程度及他的意图。传播学者霍夫兰在说服效果研究的实证研究基础上提出的“可信性效果”指出,传播者(信源)可信度越高,其说服效果越大;可信度低,说服效果越小。受教育者如果认为教育者学有所长、诚实可信、意图公正,就容易对教育者产生认同的积极接受心理,反之,则容易对教育者传播的信息产生抵触心理。

(二)理解受教育者的需求心理,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要充分考虑到接受主体的主体选择性,根据接受主体的个性特征,兴趣需求,有目的、有选择、有计划地传递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这样才能有效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传播学中从受众的需求和接受信息的原因出发进行研究的使用与满足论,是一种新兴的受众理论。起源于40年代的美国,这一理论把受众成员看作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作是基于特定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由于每个个体在不同阶段的需求都各不相同,传播的信息不可能被所有受众全部接受,受众会从中挑选出可以满足自身需求的信息进行认识和理解。受众面对信息的传播并不是完全被动的,实际上受众总是自主地选择自己所偏爱和需要的传播内容和讯息,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传播活动的主动权最终是受众而不是传播者所掌握。

(三)把握教育内容的真实性、先进性和教育方法的巧妙性,提升受教育者理解和创新能力从上述霍夫兰的“可信性效果”研究可以看出,传播者自身的可信度是提高思想政治政治教育传播效果的重要前提条件。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高可信度信源的传播效果会出现衰减,而低可信度信源的传播效果则呈现上升趋势。这就是所谓的“休眠效应”。这一现象说明,随着时间的流逝,信源可信性的影响趋于减弱,而传播内容的作用才开始真正发挥出来。由于传播过程中“休眠效应”的存在,要想达到长期的说服教育效果,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内容本身的说服力。思想政治教育者选择具有真实性、有益性的教育信息,一方面要尽量选择权威部门或者主流媒体的信息作为施教材料,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受教者的精神需要,分层次、分结构传输教育内容,培养受教者的创新发展能力。同时注重教育的方式方法,如“形象说理”、“辩证施教”、“促膝交谈”等教育方法都可以使教育达到一个理想的效果。

(四)建构良好教育环境,加强受教育者的媒介素养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中,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介体三个基本要素紧密相连,相互制约、相互依赖,但是整个教育过程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里进行的,信息时代,大众传媒的公开性、权威性、显著性、时效性等特点使其在信息环境的形成过程中拥有其他类型传播不可比拟的强大力量。在传播主流意识,控制舆论,培养民族的政治觉悟有很大的优势,但是大众传播的负面功能也给公众的价值观念造成了消极影响。良好教育环境的形成,需要大众传媒发挥文化教育的正功能,将信息、价值观和规范传播给每一位受教育者,同时培养受教育者的信息解读能力,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媒介素养教育核心在于帮助处于信息时代的人们,在面对汹涌而至的大众传播资源以及在其身后蕴藏的复杂社会关系,能够正确的掌握批判、解读、利用这些资源的能力。

篇6

成人教育论文致谢词范文一:

非常感谢xxx老师、xxx老师在我大学的最后学习阶段——毕业设计阶段给自己的指导,从最初的定题,到资料收集,到写作、修改,到论文定稿,她们给了我耐心的指导和无私的帮助。为了指导我们的毕业论文,她们放弃了自己的休息时间,她们的这种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令人钦佩,在此我向她们表示我诚挚的谢意。同时,感谢所有任课老师和所有同学在这四年来给自己的指导和帮助,是他们教会了我专业知识,教会了我如何学习,教会了我如何做人。正是由于他们,我才能在各方面取得显著的进步,在此向他们表示我由衷的谢意,并祝所有的老师培养出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桃李满天下!

成人教育论文致谢词范文二:

通过这一阶段的努力,我的毕业论文《xxxxxxxxxxxxxxx》终于完成了,这意味着大学生活即将结束。在大学阶段,我在学习上和思想上都受益非浅,这除了自身的努力外,与各位老师、同学和朋友的关心、支持和鼓励是分不开的。在本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我的导师xxx老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从选题到开题报告,从写作提纲,到一遍又一遍地指出每稿中的具体问题,严格把关,循循善诱,在此我表示衷心感谢。同时我还要感谢在我学习期间给我极大关心和支持的各位老师以及关心我的同学和朋友。写作毕业论文是一次再系统学习的过程,毕业论文的完成,同样也意味着新的学习生活的开始。我将铭记我曾是一名XX学子,在今后的工作中把XX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感谢各位专家的批评指导

成人教育论文致谢词范文三:

岁月如梭,如歌。转眼间,三年的研究生求学生活即将结束,站在毕业的门槛上,回首往昔,奋斗和辛劳成为丝丝的记忆,甜美与欢笑也都尘埃落定。交通大学以其优良的学习风气、严谨的科研氛围教我求学,以其博大包容的情怀胸襟、浪漫充实的校园生活育我成人。值此毕业论文完成之际,我谨向所有关心、爱护、帮助我的人们表示最诚挚的感谢与最美好的祝愿。本论文是在导师李霞副教授的悉心指导之下完成的。三年来,导师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朴实无华、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对我影响深远。导师不仅授我以文,而且教我做人,虽历时三载,却赋予我终生受益无穷之道。本论文从选题到完成,几易其稿,每一步都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倾注了导师大量的心血,在此我向我的导师李霞副教授表示深切的谢意与祝福!本论文的完成也离不开其他各位老师、同学和朋友的关心与帮助。在此也要感谢王保民等各位老师在论文开题、初稿、预答辩期间所提出的宝贵意见,感谢管理学院能源课题组为本论文提供的数据和建议,还要感谢同门的师兄师妹们,在科研过程中给我以许多鼓励和帮助。回想整个论文的写作过程,虽有不易,却让我除却浮躁,经历了思考和启示,也更加深切地体会了法学的精髓和意义,因此倍感珍惜。还要感谢父母在我求学生涯中给与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一如既往地支持我、鼓励我。同时,还要感谢马元平同学、张乐同学、赵洁同学、王玥同学三年来对我的爱护、包容和帮助,愿友谊长存!相关的论文致谢样本·毕业论文致谢如何写·课程设计论文致谢词·博士生论文致谢范例·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感谢信·本科毕业论文致谢·大专毕业论文致谢词求学生涯暂告段落,但求知的道路却永无停滞。三年的交大生活给予我许多珍贵的财富,教会我许多难能的品质。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这十六字箴言将伴随我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勇敢地不断前行。

成人教育论文致谢词范文四:

四年的读书生活在这个季节即将划上一个句号,而于我的人生却只是一个逗号,我将面对又一次征程的开始。四年的求学生涯在师长、亲友的大力支持下,走得辛苦却也收获满囊,在论文即将付梓之际,思绪万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伟人、名人为我所崇拜,可是我更急切地要把我的敬意和赞美献给一位平凡的人,我的导师。我不是您最出色的学生,而您却是我最尊敬的老师。您治学严谨,学识渊博,思想深邃,视野雄阔,为我营造了一种良好的精神氛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置身其间,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使我不仅接受了全新的思想观念,树立了宏伟的学术目标,领会了基本的思考方式,从论文题目的选定到论文写作的指导,经由您悉心的点拨,再经思考后的领悟,常常让我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感谢我的爸爸妈妈,焉得谖草,言树之背,养育之恩,无以回报,你们永远健康快乐是我最大的心愿。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谢意!人生的道路有许多的坎坷,不是一条通往光明之路,有痛苦,有伤心,有无助,也有面对一切所不能忍受的,这就是生活。但是生活中确实有许多美好的东西,有些时候你不会看到它的本身的色彩,如果你用这一种方式感受不到的话,不妨换一种方式去感受,也许它正是你所需要的那种生活方式。千万不要放弃生活,你放弃了它,生活也就放弃了你,人生贵在的是感受,会感受才会有幸福,在生活中如果你感受的多了,那你才会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你才会知道你在前世所选择的是今生的最正确的人生路。

六、在校的这五年时间里很感谢老师们对我的淳淳教诲,是你们教会了我们勤奋学习,诚实做人,踏实做事,以宽容之心面对生活。指引着我们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在点滴汇聚中使我逐渐形成正确、成熟的人生观、价值观。特别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陆建胜老师给予我很大的帮助。感谢我的家人,我永远的支持者,正是在你们殷切目光的注视下,我才一步步的完成了求学生涯。没有你们,就不会有今天的我!我一直很感谢你们,让我拥有一个如此温馨的家庭,让我所有的一切都可以在你们这里得到理解与支持,得到谅解和分担。你们的支持和鼓励是我前进的动力。衷心感谢我的导师XXX教授。本文的研究工作是在X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从论文的选题、研究计划的制定、技术路线的选择到系统的开发研制,各个方面都离不开X老师热情耐心的帮助和教导。在硕士研究阶段的三年来,老X师认真的工作态度,诚信宽厚的为人处世态度,都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也为我今后的工作树立了优秀的榜样。

篇7

关键词:高职语文;课程改革;人文素养;结合

一、语文课程中的人文素养

《现代汉语词典》对“人文”的解释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指强调以人为主体,尊重人的价值,关心人的利益的思想观念。”对“素养”的解释是“平日的修养”。所以,我们可以将人文素养理解为,由人的人文科学的知识、观念、修养、情感、意志、品质、研究能力等诸多要素综合而形成的人的内在品质,它集中表现为一个人的知识水平、思想道德品质、情感、气质、能力、修养等。

在大学持续扩招和就业难的大背景下,职业教育依靠政府的大力投入与其入学门槛低和超高的就业率、家庭投入见效快等优势成为教育行业一道亮丽的风景。然而,眼下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高职院校的学生专业素养过硬的同时,人文素养却严重缺失,相当一部分职校生知识匮乏,情商低,贪玩、厌学、偏执、自律意识薄弱、纪律观念淡薄、缺乏自信等。在追求功利的今天,一些高职院校为了尽快地做出成效,一味地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这本无可厚非,但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却也有很多的缺点,这些学校过分追求专业成绩而忽视了学生整体素质尤其是人文素质的提高。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是大学一切责任的内涵,失去人文精神的大学是不负责任的大学,因而不再是真正的大学。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可以说高职语文课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当下高职课程改革中,必须把语文课程改革与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只有提高职校生的人文素养才能增强其综合素质,让其更好地全面发展。

二、语文课程改革要求学校给予人文素养教育足够的重视,为人文素养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

高职院校没有了升学的压力,为追求职业的单一发展,一些公共基础课程的课时被大量压缩,有些基础课程甚至被取消,使得基础教学支离破碎,语文课也不例外。语文课程改革必须加入学校的内容,发挥学校的牵动作用。我们希望这些学校能尽量保证语文课程的课时,以便于我们更好地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教育。我们的教育即使是以掌握技术为主的职业教育也要关注人文性,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其品格、品位的提升,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愉悦性,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而语文课程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需要我们职业院校给予足够的重视。

要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高职院校必须为其营造良好的氛围。从办学理念、教学计划、学期安排等环节进行渗透。在全校范围内组织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开展知识讲座、知识竞赛以及文明礼仪的宣传学习等等。从领导、老师到学生形成互助互爱、互相学习的和谐环境,在逐渐熏陶中,学生的人文素养自然会得到提高。

三、语文课程改革要形成大语文学习观

以前我们只强调语文的工具性,所以我们传统的语文学习只是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外加一些读写的训练,这远远不能满足我们学生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不利于人文素养的提升。当然,不是说基础知识就不重要,基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语文的工具作用也要为语文本身服务,那就是利用这一工具更好地为人文性做保障。要想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就必须树立大语文的学习观,不仅要学习字词、语法等基础知识,更要学会用基础知识去指导学生自学文学、文化等内容。有了问题不要说这是哪门课该学的,不是我的课程内容我就不讲,而要把天文、地理、政治、经济、历史、礼仪、文学等都放在要学习的范围内,让学生接受这些教育,主动去学习这些内容,知识多了就能融会贯通,方法掌握了就会主动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人文素养。

四、课程改革要强调教师的人文素养

现在不读书已经成为学校的普遍现象,不仅学生不读,很多教师也不读,这严重影响了教育的质量。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启发学生,让其形成良好的学习和思考的习惯,为其以后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这需要我们教师必须有更高的水平,不仅专业知识扎实,还要博览群书,见多识广,深刻思考问题。只有教师自己的头脑丰富了,人文素养提高了,才能教好学生,才能影响他们对学习思考和人文素养的重视。这几年关于语文教学的理念很多,可谓满天飞,我们进行课改,迫切需要提高教师素质,提高语文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能力。如何提高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和素养呢?钱理群先生认为语文老师“要做一个有思想的语文老师”。教和学在很大程度上是思想碰撞的过程,教师只有自己见多识广,有丰富深刻的思想之后才能与学生进行对话;而不仅仅局限于听说读写的范畴,读书比较杂,什么类型的书都读,各种知识都涉猎,也不需要太深,知识杂了之后就能够融会贯通。布鲁纳说:“教师不仅是传播者,而且是模范。”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就是这个道理,教师只有自己做得好了,才能推陈出新,左右逢源。

五、语文课程要改革教学的内容和形式

现在学生使用的高职语文教材可以说是琳琅满目,良莠不齐,很多教材只注重基础知识的训练,编写思路仍旧停留在工具性的层面,编写体例也很古板,教师教起来费劲,学生学起来也很枯燥;另外一部分教材就是过分注重文章的赏析而忽视了基础知识的学习,所有事物都是过犹不及,完全赏析会使学生同样感到疲惫。而知识的陈旧使得部分选文跟不上时展的需要,这都是制约学生学习兴趣和效率的。我们现在的语文学习的形式也走了极端,要么是老师拿一支粉笔讲解整整一堂课,要么是所谓的现代化教学,学生跟着老师的多媒体浏览很多的图片,听一些优美的音乐,但这些效果都不理想。要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我们就必须要找到教材和学生学习兴趣的最佳切入点,就必须是教师用最少的时间提高学生的学习领悟能力和学习的自觉性。

六、语文课程的改革须注重与专业课程的结合,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

在职业教育教学中,广大教育工作者更注重的是公共基础课怎样更好地为专业课服务的问题,在市场化的今天这本无可厚非,但如果把基础课尤其是语文课与专业技能课程能够很好地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对语文课程的学习能更多地理解和运用专业知识,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这就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学生能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从而把人文素养运用到对专业课的学习以及对职业生涯的认识中,进而提高其专业和职业素养。当然学生专业和职业素养的提高必然会进一步要求其对人文素养的追求,这样在语文课程和专业课程间就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其最终结果必然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综上所述,高职语文课程改革与人文素养的结合必须从学校、教师、教材、教法等多方面进行着手,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生活中学会更多的综合知识和学习方法,更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五版.

[2]赵弼.高职语文课程改革离不开人文精神.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6,4(2).

[3]沈潜.高职高专人文素质教育与“大学语文”课程改革.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2(4).

[4].教育名篇.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篇8

关键词:小学阶段;语文学习;养成教育

在小学教育中,语文学习是一门基础课程,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就是要促进学生对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的掌握,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自信心与良好习惯的养成,因此,在小学阶段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就在于养成教育。下面文中从小学语文学习养成教育的内容入手,就如何促进小学语文养成教育重要性的发挥进行了论述。

一、小学阶段语文学习养成教育的内容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进入到小学阶段语文的学习,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学习中的很多好习惯还需要慢慢培养,因此,在小学语文阶段学习中必须要注重对养成教育的重视。小学阶段语文学习的养成教育包括了很多内容,如良好的识字、写字习惯;在语文学习中对工具书的使用习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质疑问难习惯的培养;学生在读书的时候,注意力集中,一边读书一边思考的习惯;勤于动笔的习惯,在读书的时候把不懂的地方标注出来,及时将自己的心得体会写出来或是在读书时遇到优美的语句记录下来;多读书记笔记的习惯,读课外阅读的习惯,自觉地利用课外时间进行阅读,从而养成阅读的好习惯等。这些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都是小学阶段语文学习养成教育的主要内容,对学生语文学习效果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促进小学阶段语文学习养成教育提升的措施

(一)明确养成教育的意义,对学生进行反复教育

要使得小学阶段语文学习养成教育效果得到有效地提高,那么就要对学生明确养成教育的意义,使得学生真正明白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对今后的学习的重要性。而且教师要通过各种方法使得学生明白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而是需要不断地坚持才能实现的。为了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反复地教育,使得学生在思想上引起重视,从思想上做好长期坚持的准备。例如,在小学语文良好的写字习惯的培养时,往往在课堂上学生可以按照要求对汉字进行笔画正确地书写,可是在课堂之外,却往往为了省事在书写时走捷径;在对工具书的使用习惯中,在上课时学生们能够按照老师的要求对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语进行查阅,可是在课下阅读时,却很不容易自觉地去做。因此,这就需要老师对学生进行反复的教育,让学生认识到良好的写字习惯、使用工具书习惯的重要性,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查阅工具书习惯,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养成习惯。

(二)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

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学习的进步,学习效果的提高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对学生日后的学习与生活都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学习中,我们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更好地促进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在良好的学习氛围的营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营造一个平等、_放式的学习氛围,使得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良好习惯的培养。

(三)养成教育的形成要对学生严格要求,坚持不懈

对于小学生来说,小学阶段是其学习习惯形成的一个关键性的时期,如果在小学阶段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会使得学生终身受益。因此,在小学阶段语文学习中养成教育的开展,必须要严格要求,坚持不懈。小学生的年龄较小,他们有着很强的可塑性,但是也正是因为学生年纪较小,所以自制力就会较差,因此,养成教育的培养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

(四)在小学阶段语文学习中要将养成教育贯穿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

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目标,因此,在小学阶段语文学习中,要将养成教育贯穿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当中,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目标化,制定出每一个学习阶段的养成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从而促进养成教育的实现,将学生的养成教育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另外,在养成教育阅读习惯的培养时,要注意的是阅读不仅限于课内阅读,更要重视课外阅读,通过课外阅读来增加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