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品德与社会论文8篇

时间:2023-03-16 15:48:3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品德与社会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品德与社会论文

篇1

(1)教师在制定品德社会教学的具体目标时,首先要对相应的知识和技能有一个准确的认识,同时还要在这一过程中把握好过程和方法以及价值导向等内容,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严格按照相关的规定和原则将之前设定的教学目标予以有效的贯彻和落实,同时为了让课堂教学更加的生动活泼,还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定不同的教学重点,将学生的价值导向放在教育教学最为核心的位置上。

(2)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对学生自身的发展予以高度的重视。每一门课程的教师在教学之前都应该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有详细的了解,这样才能制定更加科学的教学目标,在教学目标确定之后,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的和教材的教学内容相结合,这样才能更好的增强教学活动中的针对性,从而也更好的保证了教学效果。

(3)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学生才是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的主体,所以在教学当中要充分的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分出不同的层次,同时还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制定不同的学习计划,这样就会使得处在不同阶段的学生都能获得属于自己的知识和收获。

2设计精巧的教学课程使得教学拥有了更好的环境和氛围

(1)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以认知和体验以及实践三者相结合的方式对课程进行科学的设计,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充分的考虑到学生的情况,和学生形成有效的互动,这样就使得学生可以更加充分的融入到课堂当中,从而也加强了教学的效果。

(2)了解学生的特点更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开展,因为这门课程大多针对中低年级小学生,所以丰富、生动的教学手段方法和活泼生动的教学氛围很有必要。让学生融入学习环境中.让学生用眼看、用耳朵听、用脑子想、用嘴巴说、用手做,全身心地学习,在创设情境、辩论交流、模拟实际情况、提问解决、实践等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中学到知识,使学习生活充满乐趣。

3让品德与社会的课堂融入生活中

学校给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定位是紧密结合学生的社会日常生活,其关键是不局限于课本,尽量向课本外拓展延伸,大量组织课外实践活动和调研活动。老师应该有意识地寻找各种途径让学生做社会调查、践行社会研究、参观相关社会现象,让学生真正走出教室,见识广阔的社会环境,真实地体会社会道德标准,培养适应社会的各项综合能力。就像杜威所说:“离开了参与社会生活,学校就没有道德目标.也没有什么目的。”我们要让学生接触真实生活的鲜活事例,体验社会生活和将来需要经历的人生。

4采用有效模式多角度地展开教学

(1)充满激情讲明道理的模式。它以传统讲解模式为基础,在品德与社会等各种课程中都很适用。这种讲课模式主要以教师为主体,向学生传递知识的途径是激情讲解、直观展示、评价作为、丰富情感等。它可以让学生自己了解感知、分辨是非、找出对错,最后真正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这样的学习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在很短时间里学到了丰富的知识。

(2)角色扮演模式。这种模式具有趣味性。可创设日常生活里典型的常见相关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感同身受地体会到生活中的这些是非。这种模式比较适合以行为训练为主.但是这样的模式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只适合故事感较强的课文,以论述为主的课文则不适用。大部分低年级小学生都适合这种模式。它能够最大限度地激起他们的兴趣。

5与实际相结合是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关键方法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的目的性很强。就是要改变学生不良的态度和行为。为了让这门课更高效,就要让课本中的内容与实际生活中的情况相联系,为学生组织有趣丰富的活动.拉近学生与这门学科的距离,使他们真正参与其中,并通过自己的研究、判断、评价建立属于自己的是非观念。知道什么是可以做的事,什么是不能做的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生毕竟经历的事情很少,对很多事情的认知不够深刻。

6结语

篇2

《品德与社会》历史教学也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学生有机会去体味我们国家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以诗词歌赋作为课程教学的开端,就是一个帮助学生提升人文素养的绝佳机会。诗词歌赋,采用古体语言,将现实与意境相融合,创造出具有感染力的情境,十分适合熏陶学生人文的情怀和素养。在诗词歌赋的选择上,应注意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古文理解能力,择取通俗易懂的诗词歌赋导入课程教学。例如,在导入《不能忘记的屈辱》(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教学时,就可以以著名爱国诗人闻一多所著的《七子之歌》作为这一课的开始,“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让学生在熟悉的韵律中,再次认真体会歌曲的情感,体味旧中国那段厚重而沧桑的历史给当时人民带来的迫切情感,为之后的屈辱历史的教授奠定情感基调,激起学生的爱国情操。

二、以古今对比作为课程教学的开端,感受历史的沧桑变迁

社会是在历史的基础发展而来,任何一个事物产生、发展、消亡,都有其必经的历史阶段,历史反映是以前社会的状况,与前人生活息息相关,而现代社会生活的发展是由前人历史发展而来,具有历史的必然联系,这也是《品德与社会》课堂为什么要加入历史元素的原因。所以以古今对比作为课程教学的开端,从现今学生熟悉的事物讲起,再回溯到古代,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变迁,感悟历史的强大和社会进步的飞速,在赞叹历史中学习知识。例如,在导入《从古到今话交通》(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时,就可以有效利用古今对比作为课程教学的开端。其实,我们现今的生活中本身就有古今交通并存的现象,比如距今一千多年的赵州桥,历经百年的江南水乡木桥,到现代感十足的上海钢铁大桥———南浦大桥等,都仍然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将古今大桥的对比作为本课的开端,再合适不过,不仅贴近学生生活,激情引趣,还有利于减少历史的距离感和抽象感,这样的教学导入有利于打造高效的《社会与品德》课堂。

三、以教材插画观察提问作为课程教学的开端,激发探索历史热情

图文并茂是新课程教材改革的一大方向,《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也应该顺应这个改革潮流,利用教材插画观察提问作为课程教学的开端,充分挖掘教材图画元素,使丰富的教材资源得到充分运用,况且图画是学生喜爱的教材形式,教学增加插画的应用,也能活跃课堂气氛,减少课堂学习的枯燥性,同时激发学生探索历史热情。例如,在导入《吃穿住话古今》(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教学时,就可以将教材插画观察提问作为课程教学的开端,让学生依据教材中一幅描绘远古人类生活场景,进行古代人类生活的描述,包括远古人类吃什么,通过什么方式获得这些食物?远古人类的穿着具有什么特点,他们为什么会这么穿?远古人类都住哪,插图中其实包含他们的住所,能找出来么?由一幅远古人类生活图景的插画,促使学生围绕本课主题“吃穿住”,想象并推导出远古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对之后课程教学的开展大有助力。

四、以多媒体资料学习作为课程教学的开端,直观展望历史

篇3

1提高认识,思想上重视《品德与社会》

品德与社会是国家重视小学德育的重要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工具。因此,对品德与社会的重视与否,课程上得好与坏,是德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前提。提高认识,就要从思想上重视,加强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让品德与社会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作为一名教师,在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1.1与学生平等交流,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 例如:有的学生知道自己长大了,自己想做家务可是家长不允许。于是,有的学生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不是我不愿意做,而是大人不上我做,那我就不做吧!”面对这种想法,我就适时引导学生去讨论怎样去争取实践的机会。

有的学生说:“我就跟他们讲道理,如果不听我就给他们写一封信说明我的想法。”

有的学生说:“我家里的人最怕我哭,我就哭,直到他们同意。”

也有的说:“我就偷偷地做,让他们瞧瞧我有能力做。”

……

我说:“确实,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一些困难,但我们要勇敢地面对现实,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它们。回去后,选择适合你的办法去试一试,也许就成功了。老师相信你们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有了老师的鼓励、同学的建议,再去实践,得到的可能会更多。

1.2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 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儿童的一些正确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品德与社会教学产生怀疑。我们的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么做?”,而是要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什么评价?”从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建立自己的道德标准。因此,我认为我们的教学应该向生活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知行统一才能发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作用。

2结合实际,让道德教育工作有特点

我们国家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因此农村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必须面向农村,紧密结合农村实际,突出农村特色。

首先,要利用品德与社会课加强爱农村、爱劳动的教育。现在就有许多身在农村而不爱村、不爱劳动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成绩普遍很好,他们学习的动力是考上大学,走出农门,离开家乡……这样的想法是偏面的。这种思想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家庭、社会、个人等各方面的因素存在。这时如果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仅仅停留在说教上显然是不行的。这就要我们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实际采取多种方法来教育学生树立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如在教《我的劳动感受》一课时,我首先用类比法引导学生说说参与劳动的不同感受,从而教育学生要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热爱农村。

其次,要结合品德与社会课加强农业科技教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在农业生产中的含量正日益加大。我教《春天的种植》一课时,先播放VCD多媒体课件,做“农事5分钟新闻会”,对学生进行农业科技教育,再组织学生展开“种子发芽”的条件讨论。然后结合类似事例,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于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性,增强他们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长大攀登科学高峰的自觉性。

3课堂教学,要多方位多角度地展开

农村小学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过程中,往往均采用了单一的、古老的说教式教学模式。这种以说教为主的思想品德教育在现实社会面前显得是那么的苍白无力。要改变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就要改变过去的以说教为主的教学模式。经过这几年教学的不断实践,我探索出以下几种较为有效的教学模式。

3.1明理激情导行模式。 这是在传统的讲解模式基础上演化而来的,适用于品德与社会新授课中的各种课型。它是以教师为主导,通过直观演示、口头讲解、文字阅读、评价行为、激感等手段传递信息。学生通过观察感知、理解教材、动情明理、自省辨析,最后由教师评价提出行为要求。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道德知识或某一方面的行为方式。选用这种教学模式的时候,要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如在教《我送老师一支花》一课时,提出了“老师像红烛,无私奉献青春年华”“老师像园丁,辛勤培育现代化建设人才”“我们要尊敬老师”的观点之后,教师可推心置腹地向学生谈谈自己在教师的关怀下成长的故事,以及对教师工作的情感体验,然后让学生谈他心中的老师,使师生间产生感情上的认同和共鸣,促使学生主动地以实际行动来尊敬老师,提高了教学实效。

3.2“问题——讨论”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着眼于学生个人的潜能和整个人格的发展,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思考辨析机会,培养学生“悟理——讲理——用理”的能力,适用于哲理性较强的课。在教学实践中,这种教学模式最受学生欢迎。

篇4

【关键词】思品教学;德育培养;改革

思想品德课教学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培养的主渠道,也是改造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合格人才的有效方式。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作为政治教师,应该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并让学生容易接受。

1. 建立思品课“四位一体”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

“四位一体”教育教学的管理体制是指: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把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学与时事教育、学校日常思想教育工作、校外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把思想政治(品德)教师的课堂教学与班主任、政教处、共青团(少先队)干部对学生的政治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合力,共同完成学校的德育任务。

“四位一体”教育教学的具体做法是:

(1)制订思想品德课“四位一体”教育教学计划。在开学初,学校德育领导小组召开政教主任、班主任、团总支书记(少先队辅导员)、政治(思品)教师联席会议,根据思想政治(思品)课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思想政治(品德)课的内容,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学校本学期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中心,制定“四位一体”的教育教学计划。计划包括:本学期德育工作的重点和中心;思想政治(品德)课哪些内容作为本学期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思想品德课怎样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地进行教学,向学生提出哪些行为要求;政治思品课教师、班主任、共青团(少先队)组织,共同开展哪些教育活动,内容、形式、目的是什么,谁牵头组织等。

(2)根据计划安排,各教育渠道做到目的统一、内容统一、行动统一。

(3)学校德育领导小组负责监督“四位一体”教育教学计划的实施,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共同搞好学校德育工作。

建立“四位一体”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有利于发挥思想政治(思品)课在学校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有利于学校整个德育工作的开展。

2. 建立思品课的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活动相结合的教学结构

形成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活动相结合的教学结构形式,是把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学生撰写小论文、专题讲演会、英模报告会等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地对学生进行“知行统一”教育的教学结构形式。

(1)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做到既教书又育人。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学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小学思想政治(品德)课的内在要求。一方面,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下功夫,恰当运用实际材料讲清理论基础知识,使学生懂理论,掌握基本观点。另一方面,教师必须逐步培养学生学会运用的立尝观点、方法去分析实际问题,使学生运用所学理论指导自己的言行,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组织学生搞好社会调查,参加社会实践。教师组织学生到社会做调查,是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思想政治课授课之前或授课之后,师生坚持向社会做调查,了解社会生活实际。把调查上来的材料运用于课堂,进行理论联系实际教学,这样做有利于教师讲清知识理论,学生弄懂理论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

(3)组织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定期召开小论文宣读会。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促进学生知识、能力、觉悟三统一的重要一环。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和宣读小论文的过程,就是学生运用思想政治课学到的理论、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可见,教师组织学生撰写小论文,定期宣读小论文,是提高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4)上好思想品德活动课。思想政治活动课是和政治课有联系的,但又是不同于思想政治课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它是围绕思想政治课的有关内容或在思想政治课的理论、观点指导下开展的教育活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在学校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必须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适当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富有教育性的活动,如主题班会、讲演会、知行统一汇报会、小论文宣读会、知识竞赛等活动。

3. 建立思品课“四位一体”的知行统一体综合评定制度

对思想品德课进行整体改革,充分发挥其在学校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不仅要在教材内容、教学管理体制、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而且,必须在考试方法上进行改革,打破单一笔试、一张考卷定成绩的考试制度。思想政治品德课“四位一体”的知行统一综合评定制度,是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师、班主任、政教处和共青团(少先队)干部组成“四位一体”的评委会,把学生知识理论学习情况和行为表现情况综合起来,评定学生政治课思品课的学习成绩的制度,它包括理论知识考试评定和行为表现考核评定。

(1)理论知识考试评定:把每个学生期中、期末两次考试分数平均作为一学期政治科、思品科的理论知识成绩,然后根据这个成绩做定性评价,90分以上为优,70分-89分为良,60分-69分为及格,59分以下为不及格。

(2)行为表现考核评定:由思想品德课教师、班主任、班长、团书记组成评委会,根据思想品德课向学生提出的行为要求及《守则》、《规范》内容,制定行为表现考核标准。采取自评、小组评、最后评委会总评的办法,给学生评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个等级。

(3)综合评定:由评委会把学生知识理论评定的等级和行为考核评定的等级进行综合考虑,评出学生一学期思想政治(品德)课总的成绩,也分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个等级。

篇5

关键词:四位一体 教学结构 思想政治

一、建立中小学思想政治(品德)课“四位一体”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

“四位一体”教育教学的管理体制是指: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把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学与时事教育、学校日常思想教育工作、校外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把思想政治(品德)教师的课堂教学与班主任、政教处、共青团(少先队)干部对学生的政治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合力,共同完成学校的德育任务。

“四位一体”教育教学的具体做法是:

(一)制定思想政治(品德)课“四位一体”教育教学计划。在开学初,学校德育领导小组召开政教主任、班主任、团总支书记(少先队辅导员)、政治(思品)教师联席会议,根据思想政治(思品)课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思想政治(品德)课的内容,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学校本学期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中心,制定“四位一体”的教育教学计划。计划包括:本学期德育工作的重点和中心;思想政治(品德)课哪些内容作为本学期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思想政治(品德)课怎样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地进行教学,向学生提出哪些行为要求;政治思品课教师、班主任、共青团(少先队)组织,共同开展哪些教育活动,内容、形式、目的是什么,谁牵头组织等。

(二)根据计划安排,各教育渠道做到目的统一、内容统一、行动统一。

(三)学校德育领导小组负责监督“四位一体”教育教学计划的实施,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共同搞好学校德育工作。

建立“四位一体”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有利于发挥思想政治(思品)课在学校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有利于学校整个德育工作的开展。

二、建立思想政治(品德)课的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活动相结合的教学结构

形式思想政治(品德)课的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活动相结合的教学结构形式,是把思想政治(品德)课的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学生撰写小论文、专题讲演会、英模报告会等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地对学生进行“知行统一”教育的教学结构形式。

(一)思想政治(品德)课的课堂教学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做到既教书又育人。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学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小学思想政治(品德)课的内在要求。一方面,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下功夫,恰当运用实际材料讲清理论基础知识,使学生懂理论,掌握基本观点。另一方面,教师必须逐步培养学生学会运用的立尝观点、方法去分析实际问题,使学生运用所学理论指导自己的言行,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组织学生搞好社会调查,参加社会实践。教师组织学生到社会做调查,是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思想政治课授课之前或授课之后,师生坚持向社会做调查,了解社会生活实际。把调查上来的材料运用于课堂,进行理论联系实际教学,这样做有利于教师讲清知识理论,学生弄懂理论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

(三)组织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定期召开小论文宣读会。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促进学生知识、能力、觉悟三统一的重要一环。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和宣读小论文的过程,就是学生运用思想政治课学到的理论、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可见,教师组织学生撰写小论文,定期宣读小论文,是提高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四)上好思想政治(品德)活动课。思想政治活动课是和政治课有联系的,但又是不同于思想政治课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它是围绕思想政治课的有关内容或在思想政治课的理论、观点指导下开展的教育活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在学校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必须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适当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富有教育性的活动,如主题班会、讲演会、知行统一汇报会、小论文宣读会、知识竞赛等活动。

三、建立思想政治(品德)课“四位一体”的知行统一体综合评定制度

对思想政治(品德)课进行整体改革,充分发挥其在学校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不仅要在教材内容、教学管理体制、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而且,必须在考试方法上进行改革,打破单一笔试、一张考卷定成绩的考试制度。思想政治品德课“四位一体”的知行统一综合评定制度,是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师、班主任、政教处和共青团(少先队)干部组成“四位一体”的评委会,把学生知识理论学习情况和行为表现情况综合起来,评定学生政治课思品课的学习成绩的制度,它包括理论知识考试评定和行为表现考核评定。

(一)理论知识考试评定:把每个学生期中、期末两次考试分数平均作为一学期政治科、思品科的理论知识成绩,然后根据这个成绩做定性评价,90分以上为优,70分―89分为良,60分―69分为及格,59分以下为不及格。

(二)行为表现考核评定:由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师、班主任、班长、团书记组成评委会,根据思想政治(品德)课向学生提出的行为要求及《守则》、《规范》内容,制定行为表现考核标准。采取自评、小组评、最后评委会总评的办法,给学生评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个等级。

篇6

【关键词】政治教学;思想道德教育;德才兼备

1. 建立新型的思政课教育体制

作为政治课教师,我们在不断探索新型的思政课教育教学体制,这种体制的具体内容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把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学与时事教育、学校日常思想教育工作、校外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把思想政治(品德)教师的课堂教学与班主任、政教处、共青团(少先队)干部对学生的政治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合力,共同完成学校的德育任务。

具体做法是:

(1)制订思想政治(品德)课教育教学计划。在开学初,学校德育领导小组召开政教主任、班主任、团总支书记(少先队辅导员)、政治(思品)教师联席会议,根据思想政治(思品)课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思想政治(品德)课的内容,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学校本学期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中心,制订“四位一体”的教育教学计划。计划包括:本学期德育工作的重点和中心;思想政治(品德)课哪些内容作为本学期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思想政治(品德)课怎样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地进行教学,向学生提出哪些行为要求;政治思品课教师、班主任、共青团(少先队)组织,共同开展哪些教育活动,内容、形式、目的是什么,谁牵头组织等。

(2)根据计划安排,各教育渠道做到目的统一、内容统一、行动统一。

(3)学校德育领导小组负责监督“四位一体”教育教学计划的实施,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共同搞好学校德育工作。

建立新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有利于发挥思想政治(思品)课在学校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有利于学校整个德育工作的开展。

2. 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活动相结合

形式思想政治(品德)课的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活动相结合的教学结构形式,是把思想政治(品德)课的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学生撰写小论文、专题讲演会、英模报告会等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地对学生进行“知行统一”教育的教学结构形式。

(1)思想政治(品德)课的课堂教学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做到既教书又育人。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学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小学思想政治(品德)课的内在要求。一方面,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下功夫,恰当运用实际材料讲清理论基础知识,使学生懂理论,掌握基本观点。另一方面,教师必须逐步培养学生学会运用的立尝观点、方法去分析实际问题,使学生运用所学理论指导自己的言行,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组织学生搞好社会调查,参加社会实践。教师组织学生到社会做调查,是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思想政治课授课之前或授课之后,师生坚持向社会做调查,了解社会生活实际。把调查上来的材料运用于课堂,进行理论联系实际教学,这样做有利于教师讲清知识理论,学生弄懂理论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

(3)组织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定期召开小论文宣读会。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促进学生知识、能力、觉悟三统一的重要一环。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和宣读小论文的过程,就是学生运用思想政治课学到的理论、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可见,教师组织学生撰写小论文,定期宣读小论文,是提高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4)上好思想政治(品德)活动课。思想政治活动课是和政治课有联系的,但又是不同于思想政治课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它是围绕思想政治课的有关内容或在思想政治课的理论、观点指导下开展的教育活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在学校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必须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适当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富有教育性的活动,如主题班会、讲演会、知行统一汇报会、小论文宣读会、知识竞赛等活动。

3. 建立知行统一的综合评定制度

对思想政治(品德)课进行整体改革,充分发挥其在学校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不仅要在教材内容、教学管理体制、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而且,必须在考试方法上进行改革,打破单一笔试、一张考卷定成绩的考试制度。思想政治品德课“四位一体”的知行统一综合评定制度,是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师、班主任、政教处和共青团(少先队)干部组成“四位一体”的评委会,把学生知识理论学习情况和行为表现情况综合起来,评定学生政治课思品课的学习成绩的制度,它包括理论知识考试评定和行为表现考核评定。

(1)理论知识考试评定:把每个学生期中、期末两次考试分数平均作为一学期政治科、思品科的理论知识成绩,然后根据这个成绩做定性评价,90分以上为优,70分-89分为良,60分-69分为及格,59分以下为不及格。

(2)行为表现考核评定:由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师、班主任、班长、团书记组成评委会,根据思想政治(品德)课向学生提出的行为要求及《守则》、《规范》内容,制定行为表现考核标准。采取自评、小组评、最后评委会总评的办法,给学生评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个等级。

(3)综合评定:由评委会把学生知识理论评定的等级和行为考核评定的等级进行综合考虑,评出学生一学期思想政治(品德)课总的成绩,也分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个等级。

篇7

一、思想品德课教学应是学校德育管理的重要成员

1.制定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计划。在开学初,学校德育领导小组召开政教主任、班主任、团总支书记、思品教师联席会议,根据思品课《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思想品德课的课程内容,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学校本学期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中心,制定教育教学计划。计划包括:本学期德育工作的重点和中心;思想品德课哪些内容作为本学期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思想品德课怎样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地进行教学,向学生提出哪些行为要求;思品课教师、班主任、共青团组织,共同开展哪些教育活动?内容、形式、目的是什么?谁牵头组织?等。这种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有利于发挥思想思品课在学校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有利于学校整个德育工作的开展。

2.学校德育领导小组负责监督教育教学计划的实施,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共同搞好学校德育工作。

二、思品课教学应重视学生道德情感的激发和培养

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道德情感培养,实施情感教育必须着眼于教学整体效益的提高,并站在教育目标的高度上来认识其意义和价值。在教学中对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和教育应是教师有目的地依据《课程标准》、教材,通过一定的教育教学手段,使学生产生和形成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各种道德情感,并使之养成稳定、良好的情感品质的教育过程。一堂好的思想品德课应当以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协调发展,达到教学整体的效益为目的,并力图体现道德情感教育的价值,对学生道德情感进行定向培养。

第一,贯彻“知”“情”互动原理。在培养学生道德情感时,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可互为实现的手段,也就是达到我们常说的“情理交融”的教学效果。

第二,充分发挥道德情境的效应。学生的道德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设置具有教育意义的道德情境,能有效地使学生“触景生情”。

第三,启发学生自主体验,多方感受。在教学中,使学生多方体验和感受,才能为其道德情感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提供契机。

第四,注重教师情感的主导作用。

三、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活动相结合

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活动相结合的教学结构形式,是把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参观访问、撰写小论文、专题讲演会、英模报告会等实践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地对学生进行“知行统一”教育的教学结构形式。

1.组织学生搞社会调查,参加社会实践。教师组织学生到社会做调查,是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思想政治课授课之前或授课之后,师生坚持向社会做调查,了解社会生活实际。把调查上来的材料运用于课堂,进行理论联系实际教学,这样做有利于教师讲清知识理论,学生弄懂理论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

2.组织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召开小论文宣读会。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是促进学生知识、能力、觉悟三统一的重要一环。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和宣读小论文的过程,就是学生运用思想政治课学到的理论、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写作及表达能力。

3.上好思想品德活动课。思想政治活动课是德育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它是围绕思想政治课的有关内容或在思想政治课的理论、观点指导下开展的教育活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在学校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必须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适当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富有教育性的活动,如主题班会、讲演会、辩论会、汇报会、知识竞赛等活动。

四、建立适应新课程的新型思想品德课综合评定制度

对思想品德课进行整体改革,充分发挥其在学校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不仅要在教材内容、教学管理体制、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而且,最重要的是必须在考试方法上进行改革,打破单一笔试、一张考卷定成绩的考试制度。

1.理论知识考试评定。把每个学生期末考试分数作为一学期思品科的理论知识成绩,然后根据这个成绩做质量评价,90分以上为优,70分―89分为良,60分―69分为及格,59分以下为不及格。

2.行为表现考核评定。由思想品德课教师、班主任、班长、团书记、学生会干部组成评委会,根据行为要求及《成长守则》、《文明礼仪教程》等内容,制定行为表现考核标准。采取自评、互评、小组评、最后评委会总评的办法,给学生评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个等级。

篇8

一、课外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对一个善于思考的学生来说,他在脑力劳动上所花的时间,大约有三分之一是用在阅读教科书上,而三分之二是用在阅读非必修的书籍上面的,因为,思考习惯的形成,在决定性的程度上是取决于非必修的阅读的。如果一个学生只读教科书,把全部时间都花费在准备必修课上,那么学习对他来说就会变成不堪忍受的负担,并由此而产生许许多多的灾难。”因此教师要组织学生阅读报刊和一些必要的课外书籍,如《中学生时事政治报》、《半月谈》、《文摘报》等。报刊上的许多内容与思想品德课的内容,特别是与时事政策教育的内容密切相关。对学生进行时事政策教育的内容绝大部分来自课外资料,读这些课外资料,可以让学生了解世界各地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和民族习俗,可以让学生增长见识、丰富知识,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激发其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

二、写小论文

初中思想品德小论文的写作,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去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课程的基本原则。坚持小论文的写作,可以更好地落实思想品德课教学知识、能力、觉悟三统一原则,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够促使学生关心国内外大事和自己周围的日常小事,增强他们的社会意识和责任感。

三、办好黑板报、手抄报

黑板报和手抄报是学生探讨问题、交流经验、发表意见的重要阵地,是巩固、检验思想品德课学习的有效手段。通过办黑板报和手抄报,可锻炼学生的搜集材料能力、整体设计能力、审美能力、动手能力,也能提高学生运用所学思想品德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我组织学生办了一期以“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为主题的黑板报和手抄报。在办报的过程中,学生搜集了证明“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的历史依据、地理依据、法律依据,运用所学思想品德知识分析论证了“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进一步明确了维护国家安全和国家统一是公民的政治义务,实现了思想品德课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的有机统一。

四、专题报告会

专题报告会可根据教材的实际和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需要而定。我们邀请区党校老师为学生做了十报告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专题报告。通过报告会,学生对九年级思想品德课的“资源国情”、“环境国情”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并充分认识到: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必须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保护好生态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报告会,使课本原本枯燥的知识变得有趣丰富,唤醒了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激发其建设“美丽中国”的美好愿望。

五、社会调查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