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6 15:48:3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核心竞争力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区域竞争力产业集群品牌知识联盟区域创新
一、区域核心竞争力概述
1.1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定义
对于区域竞争力而言,国内外学者都没有统一的定义,瑞士洛桑的国际管理发展学院将其定义为一个国家或一个企业在世界市场上较其竞争对手获得更多财富的能力;世界经济论坛则定义为一国能获得经济(以人均GNP衡量)持续高速增长的能力。
根据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提出的核心竞争力理论,给出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即区域核心竞争力是指一个区域所独有的,是该区域能在一个或数个产业领域使其主导企业取得持续领先地位所依赖的关键性能力,是将区域独特的资源转化为竞争优势的一组政策、知识技术或技能的有机综合体,而并非该区域所拥有的资源和禀赋。
1.2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区域核心竞争力是在区域比较优势和区域竞争优势的基础上,通过区域体制创新而形成的一个复杂的混沌系统。比较优势与资源有关,是指本地区在经济和生产发展中所独具的资源与有利条件。而竞争优势强调的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内生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相对于比较优势,竞争优势有更多的发展,主要是由于它根据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的趋势,突出了一个国家和地区内生能力的重要性;同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科技、金融、文化等多方面,是一国或一个地区综合实力的反映。因此,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创建应该利用比较优势的独特性,将其作为基础,大力发展竞争优势,实现两者有机的结合。
二、构建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前提
核心竞争力存在于比较优势的基础上,但并不是具有比较优势的区域都具有核心竞争力,一个区域存在核心竞争力一般应该具备以下条件:
2.1区域区位优势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区域经济基础竞争力。包括道路、交通、桥梁、通信网络、电力、水利及各种市政建设水平。二是区域对周边地区的各个方面的辐射影响力。是指在以市场联系为纽带,实现资源共享、合理分工、利益共赢的目标下,区域与周边地区的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包容、相互渗透,而对周边地区所形成的辐射力和向心力。
2.2区域创新能力
一是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未来的地区经济竞争是科技实力的竞争,加大高新技术研发投入,率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群,是区域核心竞争力存在与延续的内在动力。二是区域企业创新能力。区域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一个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转化为实际成果的一个反映,科技创新最终要通过企业的R&D转化为生产力。这就要求一个地区的相关企业要对其投入大量资金,实现从知识形态到物质形态的转化,区域企业创新能力是区域核心能力的外在表现。
2.3区域资源聚集能力
它是指区域利用自身具有的内在优势对区域内外各种可利用资源的吸引,并加以利用的能力。一是区域产业竞争力,反映该地区产业发展水平以及产业组织结构层次和优良与否,是一个地区经济能否健康持久发展的关键,也是对各种资源吸引与利用的产业平台。二是人力资源竞争力,一个地区经济是否有竞争力,关键在于是否拥有一批人才,能否吸引区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各级层次人才。三是具有良好的资本金融环境,包括区域内的投融资体制、金融筹资工具、各层次的金融市场构成等。
2.4区域和谐环境
和谐环境包括整个区域的社会秩序,这个区域各级政府的管理能力、开放水平、法律制度、文化和教育水平。这些是区域核心竞争力存在的软环境,是整个区域和谐持续发展的剂,是区域核心竞争力存在的无形基础。
三、培育区域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区域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地区在参与国际与国内竞争中所具有的能力,为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提出以下的途径:
3.1建立优秀的产业集群品牌
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品牌是企业商品的信用符号,它通过将锁定的目标顾客的买点转变为自己的卖点,来降低他们的选择成本且与他们产生情感共鸣;与此同时,给品牌所有者带来持续的市场收益。
产业集群品牌作为一个地区加快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具有一般区域品牌的共性:一是区域性,一般限定在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城市的范围内,带有很强的地域特色;二是品牌效应,往往代表着一个地方产业产品的主体和形象。产业集群品牌就是把产业集群整体作为一个品牌来经营,是集群内众多企业品牌精华的浓缩和提炼。
3.2合理深入利用知识联盟
知识联盟就是知识主体为了学习对方知识或合作创造知识而结成的具有契约性关系的组织。知识联盟一般可分为三种:一是企业间的知识联盟;二是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知识联盟。三是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知识联盟。:
由于竞争的激烈,技术开发成本和风险的增大,企业技术交流、技术研究结盟就成为企业最好的策略。对区域而吉,知识联盟为参与者合作提供了平台,使原有的科技成果、科技信息、科技设备、科技人员可以充分利用,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同时,打开了成果转化通道,使各区域能充分利用区域内外的科技资源,优化科技资源的配置,极大地提高了科技资源的利用率,提高了科技成果的产出率和转化率。
3.3大力推进区域创新
区域创新是以提升核心竞争力为目标,通过创新,在突出比较优势的基础上,改革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区域经济的内生能力,推动区域经济从一般水平上的数量扩张向竞争力提高中的整体升级转变。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企业;市场
据统计资料显示,中国企业平均寿命8年,民营企业平均寿命3.5年,而世界500强企业的平均寿命40年左右。为什么我国的企业如此短命呢?缺乏核心竞争力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培养和增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长寿”的唯一法则。总结世界著名“寿星”企业的长寿秘诀,几乎无一不是因其拥有强大的核心竞争力而在市场中“永葆青春”的。
一、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宏观背景
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帕拉哈德和哈默正式发表了“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一文。文章在比较美国GTE公司和日本NEC公司10年发展道路后明确指出:NEC之所以获得长期的竞争优势,其奥秘在于NEC远见卓识地培养了组织的核心竞争力。随后,核心竞争力成为欧美企业界和管理学界的讨论热点。为什么核心竞争力一提出就引起这么大的反响?就目前我国企业发展形势来说,核心竞争力之所以引起重视,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1.市场环境的变化。首先,20多年经济改革取得了重大成就,国家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供求格局发生根本变化。按可比价格计算,2000年GDP是1980年的6倍以上,2005年GDP总量超过18.2万亿元,2006年前三季度GDP增长10.7%。市场由短缺经济变为过剩经济,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因此企业面临的是一个供过于求的市场。其次,国内竞争优势消失,需要企业实施核心竞争力战略。在经济全球一体化影响下,随着政府保护壁垒一个个被打破,诸如地方保护、廉价资源、劳动力等过去中国的竞争优势正在逐步消失,中国企业整体管理水平低下的矛盾越来越突出。面对国外企业的竞争压力,我国企业如何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面对严峻和复杂的竞争环境,我国企业不仅要关注外部环境变化给企业带来的机会和挑战,更要眼睛向内,发现和积累企业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形成有别于其它企业,为本企业所特有的超常竞争能力,即实施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
2.企业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1)我国企业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形成一大批国内名牌企业,它们有条件、有能力采取核心竞争力战略。从战略竞争的层次来看,我国的企业已经较好地掌握了初级层次的竞争策略,比如数量、质量、价格、服务等,并已经基本上形成了企业成长的内在动力机制和战略设计,在企业内部管理、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都拥有了自己的特色和相当的水平,取得了颇具潜力的竞争优势。现在的问题是如何适应未来高层次的战略竞争,如何培育、发展和提高企业在较大范围和深层次上的成长能力。核心竞争力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战略选择。(2)国有经济大发展。国有经济结构布局得到优化,国有资本继续向重点行业、大型重点企业积聚。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取得成效,通过兼并、联合、重组,在石油、石化、电力、电信、航空、冶金、军工等行业组建了一批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企业集团。大中型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稳步推进。因此国有企业的竞争实力显著增强。同时,国有和民营不再是各自发展,而是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竞争发展的态势。(3)民营经济大发展。民营经济走过了26年,经历了从小渐大、从弱到强、与时俱进的发展历程。26年来民营经济作为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新生事物,得到了长足发展,现在,中小企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超过60%,从业人员占城镇从业人员的70%,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也超过了50%,并已经成为国家税收和对外投资的生力军。有人如此形容民营企业的“发家史”:“第一代老板是靠胆子,第二代老板是靠路子,第三代老板是靠票子,第四代老板则是靠脑子”。“靠脑子”,也就是民营企业必须提高素质,重视科技,重视人才。
3.企业面临的挑战。一是经济国际化的挑战。我国在2001年加入WTO,已经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随着5年的过渡期结束,企业面临进一步参与国际竞争的机遇和挑战。如何遵循国际惯例和规则,在国际范围内进行资源的配置和资本的运作,挑战国际市场,这是企业必须面对的。二是新经济的挑战。中国经济增长方式面临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化,从传统的经济方式向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的转化。由于我国企业起步晚,科技含量底,如何应对这一转化,也向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随着经济竞争环境的改变和市场条件的日益完善,企业面临着产品、技术、品牌、文化、管理、市场、人才等各方面的竞争,如何在市场中立足并获得发展,取得竞争优势,成为企业最关心的问题。核心竞争力的打造正因此而提出。
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提出与特征
1.核心竞争力的提出。1990年,帕拉哈德和哈默在“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一文中,对美国GTE公司和日本NEC公司的发展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1980年,GTE的销售额是99.8亿美元,净现金流17.3亿美元,而NEC仅38亿美元的销售额;可是到了1988年,NEC的销售额达到了218.9亿美元,远远高于164.6亿美元的GTE公司。文章通过分析研究,发现:NEC之所以获得长期的竞争优势,其奥秘在于NEC远见卓识地培养了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帕拉哈德和哈默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达到“一组先进的技术的和谐组合”,而“先进技术”不仅仅是企业所掌握的科学技术本身,而且还包括企业经营管理能力、企业文化的渗透力和感染力,是上述三者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的能力结构,主要表现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反应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市场营销能力、连带服务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等。企业就像一棵大树,树干和主要分枝是核心产品;小的树枝是经营单位;树叶、花朵、果实是最终产品;提供抚育、营养和稳定性的根系则是核心竞争力。
2.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核心竞争力作为获取企业优势的“引擎”,必然有它自身的特点:(1)价值性。核心能力应当有利于企业效率的提高,能够使企业在创造价值和降低成本方面比竞争对手更优秀。核心竞争力能实现用户所看重的核心价值。企业核心竞争力能为用户提供超过其他企业的更多的使用价值,能够更好地、更全面地满足用户需要,同时能使企业比竞争对手有更高的劳动效率和更低的产品成本,从而取得更高而且长期的经济效益,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2)异质性(难以模仿性或不可仿制性)。一个企业拥有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企业独一无二的,即其它企业所不具有的(至少暂时不具备),而且是不可模仿的和难以替代的,这是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核心竞争力的异质性决定了企业之间的异质性和效率差异性。(3)延展性或叠加性。核心竞争力具有很强的“溢出效应”(spill—over),企业能够从核心竞争力延伸出一系列新产品和新的服务。也就是说,它必须为各种产品或服务提供支持,一旦企业建立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能使相关的技术领域和新的创新大获收益。因为在生产实践中企业可将核心竞争力组合到不同的创新中构建新的创造和发展的基础,继而在某一领域建立起自己的竞争优势,不断地推出创新成果。(4)相互关联性。核心竞争力是一组技能和技术的集合体,而非单个分散的技能或技术。核心竞争力是许多不同单位或个人相互作用产生的,它的载体是整个企业,而不是企业的某个部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必然是企业整体优化的结果。(5)核心竞争力是不断演化的。如果外部环境发生剧变或管理不善,企业在某阶段的核心竞争力到后阶段会贬值成一般能力或流失。核心竞争力也有从产生、成长、壮大直到衰亡的生命周期。经过一段时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特别是最终产品、核心产品、核心技术会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和科学技术发展而逐渐失去竞争优势,甚至被淘汰。因此,企业必须不停地根据产业发展方向、管理发展的趋势以及企业自身资源的储存状况,适时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核心竞争力需要及时保护和创新。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提升
(一)理解核心竞争力的几个误区
误区一:核心产品是核心竞争力。对于核心竞争力的理解有很大的差异,最为明显的就是相当多的企业总是把企业的核心产品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混为一谈。对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有一个系统的理解,不能以企业在某一方面暂时的优势作为核心竞争力,更不能以某一个优势的产品作为核心竞争力。任何一个企业都可以培养自己的核心技术,也可以在核心技术的基础上发展核心的产品,进而形成自己的核心业务。但是,都不足以形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误区二:技术是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必须是一个企业能够长期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它是一个企业能够基业长青的关键因素。技术、人才及管理只能是企业在某段时期内的相对竞争优势而已,真正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因素才有可能作为核心竞争力。例如IBM,在它的100多年的发展史上,不乏导致企业灭亡的生存危机,而每一次它都能“侥幸”生存下来,以至发展成为当今的世界500强。如果一定要说技术是它的核心竞争力,那也要加上“不断使顾客满意”的技术才可能成为它的核心竞争力,在技术的后面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在指导着。正如一个民族如何才能在世界民族之林长存,只有“民族精神”才可能使其永存不朽。
误区三:核心竞争力等同于企业一般能力。企业的竞争力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得以存续和发展所应具备的一般,是企业的相对优势,企业的资源、知识和技术等只要具有一定优势都可以形成竞争力,如营销竞争能力、品牌竞争能力、研发竞争能力、经营管理的竞争能力等。对企业而言,竞争力只存在程度的差别,而不存在有无的问题。而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处于企业核心地位,具有独特优势和领先优势,使竞争对手在一个较长时期难以超越的竞争力。
(二)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1.引入战略管理。将企业放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中进行分析对比,找出自己的强项和弱项,扬长避短。全面盘点企业要素,对产品、品牌、技术、服务、品质、成本、企业文化、人才资源等逐一进行分析,做出专业化的分析和精确求实的分析报告。以战略的眼光看待企业的发展,制定长远规划和战略目标。核心竞争力是支撑企业长久竞争优势的基础性能力,因而也是战略性能力,它必须与企业长期战略相一致。因此企业要在培育核心竞争力时,进行战略定位和规划,这是制胜的前提。
2.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核心竞争力是成长在良好的企业制度土壤之中的,企业搞不活和竞争力不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企业制度的束缚和制约,特别是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组织和管理不对称等,使得企业无力或无暇顾及和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技术创新是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现代企业制度体现的是企业资源配置的高效性,而这种高效率能否充分发挥,主要依靠核心技术和技术创新。加强技术创新,必须增加研发资金的投入,切实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在这一点上,我国企业与国外企业存在很大的差距,如IBM公司1996年用于网络软件开发的投资高达42亿美元,相当于我国当年所有企业的科研开发经费总和,而这仅是其科研开发经费的1/4;又如德国西门子公司1996年的研发投入为81亿马克,占其当年销售额的8.1%。
3.全面塑造企业文化。优秀的企业之所以优秀,是因为独特的企业文化把它们与其他企业区分开来。核心竞争力与企业文化唇齿相依,不可分割,没有文化的竞争力不是核心竞争力,不和企业文化相联系的竞争力不具备创新性和成长性,是没有前途的。例如浙江的民营企业之所以有很大的发展,因为浙江企业主都有两板精神:“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有越过“千山万水”、经过“千难万险”、想过“千方百计”、吃过“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的“五千精神”。再如2004年6月在香港上市的蒙牛乳业,其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于其特有的蒙牛文化。其精髓是98%法则:品牌的98%是文化;经营的98%是人性;资源的98%是整合;矛盾的98%是误会。蒙牛成长的三大法宝是:用文化凝聚人心;用制度驾驭人性;用品牌成就人生。
4.加强培训,提高员工队伍素质。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没有素质过硬、敬业奉献的员工队伍和企业团队,是没有竞争力的。21世纪是人才的世纪,谁掌握了优秀的人才资源,谁就拥有了竞争力和实力。
(三)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策略
1.采取长短结合、软硬结合的基本策略培育核心竞争能力。企业应将培养和巩固核心竞争能力贯穿于企业总体发展战略之中,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短期计划和长期计划。在硬技术创新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可以先从软技术创新着手(如核心营销能力、组织能力等),同时积极创造条件,积累技术资源,开发本专业领域的核心技术。软硬结合、长短结合,逐步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竞争战略技术创新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
1990年C·K普拉哈拉德和G·哈默尔在《哈佛商业周刊》发表的《企业的竞争力》一文,首次提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概念。随后,许多学者开始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进行研究与探索。Hamel与Prahalad在其合著的《竞争大未来》一书中所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能使企业为用户提供某种特定好处的一组技能和技术,而不是指单个技能和技术。因此,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技能,是企业长期、独立拥有的竞争优势,它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新产品开发、售后服务等一系列营销过程和各种决策中所形成的、具有独特优势的技术、文化和机制所决定的巨大的资本能量和经营实力。或者说,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通过对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有效整合而形成的企业独有的、支撑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进一步理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首先,核心竞争力是资源与能力的转换。核心竞争力不能只是资源,也不能只是能力,而是两者的有效整合。资源是基础,没有资源,企业就失去了竞争的基本条件;但仅有资源优势而不具备转化创新资源的能力,也不足以形成核心竞争力。其次,核心竞争力是独具性和持续性的结合。独具性就是区别于他人的优势,但独具性必须与持续性联系在一起,以保证企业具有持续创新能力和持续竞争优势。再次,核心竞争力是对资源的有效整合。不论是物质资源、技术资源、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都应进行有效整合,特别是人力资源,资源是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没有对资源的合理组织与协调,无论企业的先天条件多么好,其优势都难以真正发挥。资源的有效整合是一系列复杂技能的集合,也是建立在企业内外职能互动基础上的集合。最后,核心竞争力表现为动态的实现过程。企业的竞争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需要通过不断创新、发展和培养,才能建立核心竞争力。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同于企业的竞争力,企业的竞争力是正常意义上所指的企业功能领域上的竞争能力,只要企业的资源、知识和技术等具有一定优势就都可以具有竞争力。因此,企业的竞争能力在具体形式上可表现为企业的营销竞争能力、品牌竞争能力、技术竞争能力等。这些竞争能力只是企业活动在某一方面、某一领域的竞争能力,是一种相对的优势,其稳定性也相对较差,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处于企业核心地位,使竞争对手在长时期内难以超越的竞争力,它具有较长的生命周期和较高的稳定性,能使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获得稳定的超额利润。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整体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具有的比竞争对手更强更持久的某种优势、能力与知识体系,是从企业过去的成长历程中积累而产生的;关键在于“协调”和“有机结合”,而不是某种可分散的技术和技能。因此,它是由众多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企业的产品质量、技术、服务、制度、战略、文化等,绝不是仅仅由某一个要素或某几个要素所构成。其载体是企业整体。核心竞争力,存在形态基本上是结构性的、隐性的,而非要素性的、显性的。
价值性。企业具有核心竞争力就能在提高企业效率、降低产品成本和创造价值等方面比竞争对手做的更好,企业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最具权威性的评判者是市场,即消费者群体,企业具有核心竞争力,一方面能给目标顾客带来独特、更多、更好的价值和利益,另一方面,通过满足顾客的需要,能最大限度的实现企业价值。必须特别有助于实现用户所看重的核心价值,用户价值除了体现在用户所看重的核心价值上外,还包括企业对用户价值的维护和增值,它包括价值保障、价值提升、价值创新三个方面。价值保障是一个价值传递的过程,它要求在不断降低成本的同时,保证价值的有效传递,保证产品价值和顾客可接受的价值不受影响;价值增值是一个增值的过程,是对现有产品和服务进行不断改进以提高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含量;价值创新则是一个创造过程,是企业运用核心竞争力开发研制全新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客户新的需求。
动态性。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在长期的经营实践中逐步积累形成的,它作为支撑企业长期发展的主动力,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其生命周期也远远超过了一般产品的生命周期。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表现为一种动态的竞争优势,是在长期的经营活动中积累而成的,总与一定时期的产业动态、管理模式以及企业资源等要素息息相关。核心竞争力的动态发展演变是客观必然的,也有一个产生、成长、成熟乃直衰退的过程。
异质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沉淀下来的个性化的东西,它是特定的人员组成的特定的组织、在特定的时期和特定的文化背景下而形成的,因此,每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无不打上该组织的特色烙印,其他组织在短期内往往难以模仿。独特性又称异质性,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须是独一无二、为企业所特有,没有被当前和潜在的竞争对手所拥有。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其长期经营活动中以特定的方式,沿着特定的技术轨迹逐步积累起来的,它不仅与企业独特的技能与诀窍等技术特性高度相关,还深深印上了企业组织管理、市场营销以及企业文化等诸多方面的特殊烙印。作为特定企业个性化发展过程的产物,企业核心竞争力既具有技术特性又有组织特性,企业的运作模式、营销方式、规章制度,企业员工的素质、能力、观念以及行为方式等因素共同支撑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核心竞争力很难被竞争对手完全掌握而轻易复制,更难进行市场交易。企业核心能力的异质性,不仅决定了企业的异质性,也决定了不同企业的效率差异、收益差别与发展潜力。
延展性。延展性是指企业能够从核心竞争力衍生出一系列的新产品和新服务以满足客户的需求。核心竞争力有从核心竞争能力核心技术核心产品最终产品的延展能力,核心竞争力的延展性使企业能够较大程度地满足客户的需求,不仅是当前的需求,而且包括了潜在的需求。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所有能力中最核心、最根本的一部分,影响其他能力发挥。核心竞争力作为一种知识技能,既可以使企业在现有领域保持竞争优势,也可以通过溢出效应在相关领域扩展,获得竞争优势。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三个层面
市场层面。主要包括核心业务和核心产品两个方面。从核心业务来看:企业是否有明确的主营业务;主营业务是否能为企业带来主要收益;主营业务是否具有稳定的市场前景;企业在主营业务中是否有稳固的市场地位。从核心产品来看:企业是否有明确的主要产品;主要产品是否有很高的市场占有率;主要产品是否有很强的差异性和品牌忠诚度;主要产品是否有很好的市场前景;主要产品延伸至其他市场领域的能力。
技术层面。主要指核心技术或创造核心技术的能力。其指标主要有:企业是否有明确的优势技术和专长;优势技术和专长具有多大的独特性、难以模仿性和先进性;企业能否不断吸取新技术和信息,以巩固和发展优势技术和专长;优势技术和专长能否为企业带来明显的竞争优势;优势技术和专长是否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企业能否基于核心技术不断推出新产品。
管理层面。主要指企业发展核心竞争力的能力,或者说企业的成长能力。其指标主要有:高层领导是否关注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发展;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如何;企业是否有充足的各类技术管理人才;企业对技术人才队伍的激励机制是否完善和有效;企业是否有追踪和处理新技术及相关信息的系统和网络;企业是否有围绕强化核心竞争力的各层次培训体系;高层领导是否关注市场及其变化趋势;高层领导是否有不断学习与进取的精神;企业是否有明确的长远规划;企业是否有有效的运行控制系统。
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一)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内部途径
制定竞争战略:战略是一个组织长期的发展方向和范围。企业无论是高层管理者还是基层员工,都应该认知战略在企业核心竞争力塑造中的重要作用,才能使他们真正重视和关心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才可能在重视和关心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在经营管理、技术、产品、销售、服务等诸多方面的特色,最终才可能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可以提高消费者特殊效用的技术、方式、方法等,而这些就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要素。
加强技术创新:企业要形成和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必须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可以说核心技术是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企业在打造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必须清楚地明白自己的核心技术是什么,在了解的前提下对现有技术进行分解、归类和整合,然后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对专有技术和关键技术进行研究、攻关、开发、改造,并进一步提高和巩固,以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
构建现代企业制度:核心竞争力是成长在公司良好的土壤之中的,制度是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保障,改造和改革现有的企业制度,使之更科学、更合理、更规范、更现代化,为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提供制度保证。首先要实现组织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根据企业实际进行组织结构设计,优化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其次要实现管理创新,主要包括管理理念创新、工作控制创新和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牢固确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
塑造独特的企业文化: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人类社会中的一切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和习惯。企业文化表现为全体员工共同认同的价值,它在构建核心竞争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深层次因素。企业文化主要是通过整合内外部文化资源,形成了对员工的激励。对企业内部资源的整合,最关键的就是对人力资源的整合,对企业员工的精神塑造。对企业外部资源的整合,就是发现、选择、利用外部优秀的文化资源。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建立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激励员工为此而自觉奋斗。
(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外部途径
美的冰箱逐年加大对技术研发和行销的投入。根据产业在线的数据,2013年国内电冰箱企业中海尔冰箱占有26.11%的市场份额,海信容声冰箱占有9.62%的市场份额,美的冰箱占有8.32%的市场份额,长虹美菱冰箱占有6.55%的市场份额,其他品牌占有剩余的49.4%的市场份额。由此看出,美的冰箱面临着严峻的竞争现状,但是美的冰箱相对较年轻,有很乐观的发展前景。2014年,美的集团“M-smart智慧家居”战略,美的集团冰箱事业部承担着其中“智慧营养管家”的项目,面向未来,美的集团冰箱事业部(文章以下内容中简称“美的冰箱”)将迎来更加快速的发展机遇。
2美的冰箱面临的竞争现状及挑战
2.1政策支持结束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国家的政策支持,中国家电产业有了飞速发展,目前我国逐渐成为国际家电的制造中心。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国际市场需求萎缩,国内需求市场也有所减少,到2013年,为期四年的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的政策结束了,部分农村市场的需求被提前透支。在政策初期各个家电厂商为了响应号召都纷纷新建厂房,增添设备,这为日后埋下了产能过剩的问题。政策支持结束后,摆在所有家电企业面前的问题是:政策补助结束后,靠什么继续维持高增长?加上国际家电巨头的冲击,中国家电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危机。美的冰箱作为中国冰箱的驰名品牌,更需要提早觉醒,转变生产方式,挖掘市场潜力,培育并提高美的冰箱的核心竞争力,再创中国电冰箱的辉煌。
2.2行业竞争加剧
目前国外知名家电纷纷抢夺中国市场,进入中国市场的国外品牌主要有美国巨头惠而浦、GE、美泰克;欧洲巨头伊莱克斯;德国巨头西门子;韩国LG;日本巨头松下等。这些国外巨头以其先进的管理经验、核心的技术以及先进的营销手段,掠夺着中国乃至世界的家电市场,这也加剧了中国家电行业的竞争。如何在众多国际品牌中脱颖而出、提高自身竞争力,是美的冰箱急需解决的问题。
2.3市场需求低迷
中国冰箱的一线城市市场,基本由海尔、美的、三洋、容声等占据相对稳定的市场份额。国家政策“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家电政策,导致农村、城镇冰箱需求被提前开发,影响今后几年中国电冰箱市场的需求。
2.4技术创新相对落后
据《电器》统计资料显示,中国家电企业的核心技术比德、美、日相差10年以上。近年来,美的冰箱虽然在技术创新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同国际著名家电品牌比起来,还有很大差距。
3提高美的集团冰箱事业部核心竞争力的建议
3.1加强美的集团事业部间协同,降低产品的边际成本3.1.1美的集团各个事业部之间共享通用技术家电类产品在技术上有很大一部分是通用的,比如节能技术、智能技术以及变频技术等。美的冰箱可以借助美的集团的整体优势,加强同其他部门的协同能力,共享研发成果,共享设计平台,共享专利技术等,美的冰箱可以借助兄弟事业部的研发成果来生产冰箱,这样必然有助于美的冰箱降低边际成本。3.1.2打通产品壁垒,实现家联网家联网是指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家电品类之间的互动和联通。家电类产品是每个现代社会家庭不可或缺的产品,有稳定的市场,因此许多企业纷纷进入家电市场,可是他们有着一个很大的缺点,产品之间不可以联通。美的集团生产了家电的很多品种,因此,美的冰箱可以打通家电壁垒实现家电产品之间的联通。3.1.3实施O2O模式O2O即线上线下驱动式销售方式。结合电冰箱的特点,具体操作方式有两种:①通过三维布局来增加体验。美的冰箱可以在社区里添加一个电冰箱模拟摆放的应用,类似于网上购物推出的三维试衣。网站通过给出可以自定义的三维房间布局的虚拟房屋,然后客户可以把网上的虚拟冰箱摆放在自己的虚拟房间内,查考摆放效果,最好能与他人的布局进行比较,当顾客满意于某个布局时,可以通过网上购物的形式完成交易。②通过虚拟使用来增加体验。顾客可以把虚拟的产品摆放在自己虚拟的家里,然后完全模仿实际的生活,用冰箱放东西,看电视,使用微波炉等,这样还可以促进公司其他产品的销售,构建一个美的帝国。
3.2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提高产品可靠性
3.2.1企业自己承担社会中责任一个有责任心的企业,能够生产出有责任的产品,这样的产品必然能够带给顾客可靠性。建议美的冰箱积极响应集团号召,开展一系列的承担社会责任的活动,这些有系列的活动最好能够从侧面反映美的冰箱的一些特点,能够增强顾客对产品的感知度和可靠性。3.2.2企业帮助顾客承担社会责任顾客也是社会中一个一个普通的个体,每个人心中都希望能够做点有意义的事情,这样生命才会精彩。可是个体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美的冰箱能够集合顾客的力量做些有意义的事情、做些承担社会责任、推动社会进步的事情,一定能够提高美的冰箱的可靠性。
3.3重新定义市场、产品以及顾客,提高美的冰箱的差异化
那么辅导员队伍的“核心竞争力”究竟是什么呢?智者见智,仁者见仁。有的研究者认为“辅导员的核心竞争力需要从高校学生工作的主客体需求情况分析”[1],要从打造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方面来体现,所以辅导大学生进行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成了核心竞争力所在;有的研究者认为辅导员的核心竞争力在于“通过不断积累和提高,成长为学生工作某方面的专家和权威”[2]。笔者认为,前者提到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是打造学生核心竞争力的一个辅助方面,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更多建立在学生本身的素质和品质上,建立在学生受到的长期的综合的教育效果上,所以笔者更倾向于后者的研究,但同时认为辅导员的核心竞争力除了“成长为学生工作某方面的专家和权威”外,还应该是带有辅导员个性特色的。所以,辅导员的核心竞争力内涵可以表述为“在符合辅导员本身具备的个性特色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实践的积累,在学生工作某方面成为专业型人才,形成他人难以模仿的专业技术”。通俗地说就是“他的工作别人也能做,但做不出他的效果”。
二、成就辅导员队伍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一)学校方面需要做出的努力
1.学校要给辅导员队伍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发展自身的个性特色。任何一所学校或学院特色的形成都是一个时间沉淀的过程,都需要时间和空间去营造,同样对于辅导员队伍建设来说,要给辅导员一定的时间去开发自身,发现自身,然后才能根据自身的特点,通过进一步的学习、实践发展自身。如果把辅导员的时间全部占得满满的,辅导员即便做得再好,也只是留在完成任务的层面上,很难体现辅导员自身的个性特点,也很难让辅导员把工作推上一个新的台阶。所以对于学校来说,一方面要进一步明确辅导员工作定位、岗位职责,建立合理的校院系各级学生工作体系,明确行政、教学管理的职能分工,让辅导员能从繁重的事务堆里解放出来,集中精力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另一方面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例如,目前许多院校会把学生工作开展活动的数量和参加校内外大赛的获奖情况作为考核指标,实际上就是变相地要求辅导员不停地想活动、开展活动或者参与比赛,这种做法虽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往往忽视了辅导员甚至是学生的时间、精力的有限性,把大量的时间精力都耗费到开展活动上,不但有可能影响到一部分学生的学习,而且有可能导致活动形式化,为了完成任务而开展活动,这是违背自然教育的规律的,也违背了开展活动的初衷。所以,不要过多干涉辅导员开展工作的空间,让辅导员能够根据需要自发地开展活动,会比“活动规定动作化”更有效果,而辅导员自发开展活动的过程也是他们施展自身的个性特色,使自身得到发展的一个机会,这比让他们完成“规定动作”更让他们有成就感。
2.学校要发挥辅导员队伍的学历优势,加强专业化培训。辅导员岗位流动性强,队伍的不稳定性也导致了这支队伍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所以,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首要问题应当是如何调动目前队伍自身的积极性。有研究表明,“学历和文化水平越高的人,其职业认同度和荣誉感也越高,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知识技能得以发挥而产生的愉悦感和满足感。”[3]目前,辅导员一般都具有硕士学历,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自主研究方法,因此需要加强对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培训体系建设。对辅导员的培训不能仅停留在上岗前的培训和工作经验的传授上,还应注重对辅导员的专业化培训,在学科背景下进行辅导员的专业化建设,并在时间、经费、制度上给予充分保证。让辅导员在工作实践中运用习得的知识技能,实现自身所学知识的价值,能一定程度上提高辅导员工作的荣誉感和责任心,调动广大辅导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二)辅导员自身需要做出的努力
很多辅导员在择业时主要是从“先就业”的角度出发或者是出于对高校的向往,将从事学生工作作为权宜之计,而对辅导员的专业化认识不足,而且在敬业精神的培养、育人方式的探索等方面尚缺乏足够的锻炼和磨练。鉴于这种现实,辅导员要获得竞争力、赢得认可和进一步发展,更应该努力打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1.加强对自身的认识。辅导员要形成具有个性特点的竞争力,首先要全面地认识自我,发现自我,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有正确的价值导向,不能急功近利;其次要善于反省,经常在工作实践中反省自己是否有提高的空间,是否能够做得更好些。长此以往,就能具备高度的自我觉察力,能够清楚自己的擅长之处,也能坦然面对自己的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补充和锻炼,不断开发自己的潜力,量身打造带有自身特色的竞争力。
2.加强对职业的认识。加强辅导员队伍的核心竞争力,顾名思义,立足点应建立在“辅导员”这个职业基础上。因此,辅导员们务必要弄清楚这个职业对从业者有什么要求;有哪些权利和局限;在了解自身的基础上,判断自身对这个职业的胜任度如何;通过自身的努力,个体能够在这个职业中获得怎样的发展。有了这些认识,辅导员才能正视工作中的一些困难和不尽人意之处,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3.重视学习,提高职业素养。在有了对自身和对职业的认识之后,辅导员要进一步发展成长,就一定要重视学习。通过学习,更新知识,完善自身,提高职业素养。首先要通过学习,夯实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培养高尚的道德素养;其次通过学习,丰富各类知识,跟上时代步伐,具备广博的知识素养;再次通过学习,培养对新事物的敏感性和丰富的想象力,能对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设想,能为学生创造一个施展才能的天地,与学生一起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形成开拓创新的素养;最后要通过学习,形成正确的观念,具备良好的心理素养。
(一)资源整合的内涵
所谓资源整合,就是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市场需求,通过组织和协调对企业的内外资源进行有效地重新配置,并寻求资源配置与客户需求的最佳结合点,以此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提高客户服务水平,取1+1>2的效果。物流资源整合就是为适应物流市场的变化,满足物流客户需求,借助现代物流技术的力量,以培育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将物流企业的有形和无形的内外资源进行无缝化链接,以提高企业的客户服务水平。
(二)核心竞争力与资源整合的关系
中小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物流企业市场竞争、技术创新、组织管理等综合优势在市场上的反映,是企业技术、技能和知识的有机组合。这种组合,只有通过优化、整合企业的资源结构,才能产生整体效应,核心竞争力与资源整合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可以这么理解,一方面提升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资源整合的内在要求。资源整合的目标就是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企业根据自身条件和市场需求,将内外各要素资源进行加工与重组,整合为一个高效的系统,以此提供高效率、低成本、差异化的物流服务,突显企业核心竞争力,创造更多的客户价值。另一方面资源整合是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企业资源除了企业本身所拥有的资源外,还包括企业不拥有所有权,但与之合作的企事业单位的资源和社会资源。而这些资源并非都能形成核心竞争力,只有具备了独特性、价值性、延展性等特征的才能成为企业的竞争优势。要获得这种竞争优势,必须将企业内外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这是企业获得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二、中小型物流企业面临的问题
(一)企业规模偏小,服务能力有限
中小物流企业大多是从传统的运输、仓储企业转型而来,除少数企业初步具备了专业化物流机能和柔性化的综合物流能力以外,大部分企业规模偏小,不论是在资金、技术还是设备上都很薄弱,运输仓储网点不多,辐射面较窄,导致多数中小物流企业只能在有限的地区进行小区域内活动,服务能力非常有限。
(二)信息技术利用率低,服务意识薄弱
我国大多数中小物流企业都是在自己传统优势业务的基础上开展信息化建设,缺乏规范的物流流程和信息化标准,导致整个行业的信息整合相对困难。还有大部分中小型物流企业的网络活动只局限于创建一个简单的网站,对企业和服务进行了简短说明,有少许的网络广告和宣传促销,对企业自身形象、网络调研、网络分销、网络新产品开发等活动基本没有。更甚者,有些中小物流企业压根没有自己的专业网站,即使有也很少更新,网络的优势和潜力远远没有被挖掘出来。此外,大多数中小物流企业的物流功能主要停留在运输、仓储和配送等核心功能上,对于相关的流通加工、方案设计、包装等增值服务相对较少,企业领导不思创新,服务意识淡薄。
三、基于核心竞争力提升的资源整合策略
(一)客户资源的有效整合
现代物流的本质就是客户服务,因此客户资源整合就是要将客户资源集中,将客户进行有效分类,并根据类别提供不同的产品和服务,提升客户的体验,提高客户的满意度,从而实现满意的客户忠诚的客户战略伙伴关系的转变。中小物流企业必须依据系统优化和供应链管理思想,采用多种客户资源整合的方法,完成对客户资源的有效整合。要想方设法留住老客户,将客户服务理念融入日常的物流管理活动中,要不断开发新客户,扩大市场份额;对不同层次的客户提供不同层次的服务,实行服务差异化策略;构建客户综合知识模型,便于客观全面了解客户综合价值和客户关系的发展趋势。
(二)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
中小物流企业首先需要搭建各自的企业信息平台,将公司内部掌握的与物流活动有关的资源(如运输资源、仓储资源等)全部放置在该信息平台上;社会再搭建一种公共的信息平台,联合企业信息平台,结合社会资源,从而完成对整个社会的物流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在构建了企业信息平台和社会公共信息平台之后,还有一个关键就是建立跨企业边界的信息共享机制和平台的无缝衔接。充分的信息共享是制约机会主义行为、成功合作的有效保障。信息资源整合还离不开IT技术的支持和各方的协同,只有将各自的优势资源整合起来,才能共同为顾客提供优良、快捷的物流服务。
(三)能力资源的有效整合
能力资源整合就是要在互信和共赢机制作用下,通过对物流企业内外资源、有形和无形资源进行系统化的整合,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的资源整体,从而到达系统功能倍增的效果。途径主要包括
(1)中小物流企业之间的升购和参股,以此来扩大企业规模,实现企业的扩张,达到相互资源的整合;
(2)建立物流战略联盟,即中小物流企业与其上游的生产企业及其供应商和下游的顾客发展良好的合作关系,不仅提供货物的运输、仓储、包装、流通加工、信息服务、配送等一整套物流服务,还为产品供应链提供从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到废弃回收物流的整个产品链的物流系统的设计、运作与管理;
核心竞争力理论回答的是决定企业生存和发展最根本要素的问题,即企业的竞争优势的源泉是什么的问题。从整个企业资源的角度,可以将核心竞争力定义为“经由集体学习而积累起来的,有助于帮助企业为客户带来价值的能力和技术的总和”(Hamel和Prahalad,1990,1994)。核心竞争力是属于组织共有的学识,而不属于个人或业务单元专有的;核心竞争力是技术、技能协调和整合的结果,这种整合即需要管理的介入,通过有计划的市场调研、技术研发、生产过程的控制、有效营销体系和方法,确保向市场提供有竞争力的产品;突出了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的技术性。
保险企业有着与一般企业不同的特征。由于保险商品无法申请专利,同时监管机关要求保险产品的相关信息要公开和透明,因此,竞争对手的模仿非常便利,从而,在保险业以新产品为手段构建核心竞争力是不可靠的。因此,保险产品与服务的竞争更多地体现为“品牌”的竞争。具体而言,保险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强大的晶牌塑造能力;适应市场细分的、定价定位合适的产品开发能力;完备的市场拓展体系与能力;灵活的市场反映和风险防范、控制、处理能力;强大的资金运用和增值能力。保险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是指保险公司具有明显竞争优势、扩展应用潜力和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整合各种资源的能力。
也有一些文献对保险业内某些部门的核心竞争力进行界定和描述,例如,把人寿保险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定义为“寿险公司长期形成的,建立在先进的经营要素基础上的相互融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整体运作的能力”;把非寿险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分为创新能力、承保能力和偿付能力;把保险经纪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界定为“适应市场细分的战略定位、强大的技术运作能力、完备的市场拓展体系、内部机制的适应能力、特色的客户服务体系和资金运用增值能力”。
二、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来源
认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来源,对于帮助企业培养和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无疑有着巨大的价值。西方学者的研究认为,就一般企业而言,企业核心竞争力主要来源于:(1)学习能力与战略的灵活性;(2)技术管理能力;(3)人力资源管理能力。
学习型企业能够快速地获取、创造和转移知识,并能针对新形势和新知识迅速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战略。学习型企业不是一夜之间就创造出来的,它需要在企业内形成鼓励学习的环境,并消除一切影响思想交流的障碍。从长远来看,学习能力与战略灵活性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最终体现为企业能比竞争对手更快地学习、更迅速地通过学习调整自己。
技术是关乎企业增长和获取业绩的一个重要变量,如果一个企业能够获取到可以用更低的成本、以更高的效率完成企业活动的技术,企业就拥有了竞争优势。成功的技术管理需要特殊的技能、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更需要能整合企业的技术资源、使其发挥最大效用的企业内部管理体系。
人力资源是企业最核心的资源。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来源的人力资源管理,更强调把个人动机与企业目标有效结合的管理能力、建立一个善于学习的员工团队的能力、维持一个能有效应变的管理团队的能力(Wisher,1994)。
具体到保险企业,保险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源分为外部来源与内部来源。外部来源包括市场结构、产业竞争程度、产业政策和保险需求;内部来源则包括制度、人力资本、非人力资本、管理、技术、企业文化、信息化和保险产品等。由于外部来源具有不确定性,因此保险企业应主要从内部来源考虑增强自身竞争力。
三、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有的、不易被模仿的持续竞争优势,也是企业综合实力的反映。从经济学角度看,核心竞争力的终极目标是创造更多的消费者剩余,为股东带来更多的收益,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从核心竞争力的角度来看,企业实现这一最终目标的主要路径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核心竞争力使得企业更关注自身的根本优势,因为只有不易被他人模仿和学习的核心竞争力才能给企业带来持续的竞争优势;二是核心竞争力对企业的扩张起着战略指导作用,企业选择专业化还是多元化的发展战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结构与大小;三是核心竞争力对企业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要使企业核心竞争力始终保持动态成长就必须建立起相应的富有活力的学习机制和创新机制(薛可,2001)。
对保险业来说,随着保险业人世保护期的全面结束,我国保险业将面临全面开放的新形势,核心竞争力对保险企业也将具备更为重要的功能。首先,随着中国保险市场对外开放进程的加快,市场主体不断增加,从市场分工的角度来看,分工将不断细化,最终将迫使保险企业修理“枝蔓”,强化“主干”,以主干的竞争力优势即核心竞争力强化或巩固自身的市场地位;第二,保险企业为了保持和巩固自身的市场定位,必须集中全力,调动所有的资本资源、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来强化自身最具优势的特色——核心竞争力;第三,核心竞争力将引导新的经营理念,即企业最重要的不是过分关注市场份额,而是关注市场价值,不再强调垂直一体化,而是强调产品研发与保险服务提供的内部化、销售的外部化。因此,总体来看,后WTO时代,保险企业之间的竞争将主要呈现为核心竞争力的竞争。
四、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
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方法包括因素分析法、对比差距法、内涵解析法、模糊分析法、综合指数评价法等多种方法,其中使用最频繁的是综合指数评价法。综合指数评价法的基本思路,就是根据对企业核心竞争力来源的分析,首先选取若干一级指标并赋予各指标一定的权重,然后在每个一级指标下进一步选取若干二级指标并赋予一定的权重,最后根据各指标的取值及权重计算所有指标的加权平均数即为企业的竞争力总指标。
世界经济论坛(WEF)和洛桑国际管理与发展学院(IMD)自1990年起,使用300多项指标对24个经合组织成员国和10个新兴市场国家(地区)进行国际竞争力评价与排名,并合作出版年度《国际竞争力研究报告》,他们的研究在各国政府、企业界和学术界均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在我国,焦谨璞(2002)以WEF和IMD的评价体系为基础,构建了中国银行业的竞争力评价指标,并对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力评价进行了实证研究。中国人民银行(2004)主要以财务指标为基础,对2003年北京市的中外资商业银行竞争力进行了评价,并得出了外资银行竞争力强于内资银行、股份制银行竞争力强于国有银行的结论。
也有一些学者对保险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评价进行了研究。姚壬元(2004)从保险公司的资源要素、能力要素和环境要素三个大类中选取了9个基本指标及40个具体指标,构建了一个保险公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徐爱荣(2004)则以财务指标为主要基础,从保险公司的产品创新及资本管理两个方面选取了15个具体指标对保险公司的竞争力进行评价。景丽英(2006)则从保险公司的创新能力、偿付能力和承保能力三个方面,通过分别建立指标体系进行评价的方法,对我国非寿险保险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进行评价。
五、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提升
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提升应是企业战略的重心,培育与提升保险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系统工程,也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从多方面着手。
国内学者对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提升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很多论述与研究,总体来看,研究的视角包括企业内部微观视角与外部宏观视角,其中以企业内部视角的文献居多。
从企业内部来看,对保险企业而言,加强创新能力建设是培育和提升其核心竞争力的最重要举措,保险企业的创新能力包括理念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资金运用创新、销售渠道创新等方面。此外,保险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企业文化对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外部环境来看,完善市场环境、加强监管体系建设也有助于保险企业构建和加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政府应从保险市场的进出制度、保险业税收政策、保险投资政策以及保险服务贸易政策四方面调整保险产业政策,为中资保险公司提高核心竞争力创造条件(王文祥和魏华林,2002);就保险中介市场发展与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之间的关系而言,发达的保险中介市场对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因而监管机构应从发展中介市场体系的角度出发,完善中介市场监管制度(姚庆海,2005)。
六、总结、评论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总体来看,当前国内对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专门研究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文献数量不多,且研究重点比较分散,缺乏系统性。目前,从一般企业管理层面介绍、引进和研究国外关于核心竞争力理论的研究文献较多,但对于具体的企业来说,对其核心竞争力的研究需要把一般理论与行业特征相结合才能深入进行。许多学者在银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方面进行了研究,但到目前为止,专门研究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界定、来源、作用、识别与评价、培育与提升的文献并不多,系统性研究的文献更是少见。
(二)在已有的文献中,较为多见的是把一般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简单地应用到保险企业,而在保险企业的行业特征基础上研究其核心竞争力的文献较少。保险企业作为专业经营风险的企业,其产品形态主要表现为无形的产品,其与客户之间的保险合同关系可能长达数十年之久,其产品销售主要依靠中介机构与人进行,其利润来源包括承保业务和投资业务两个方面,其稳健经营有赖于充足的偿付能力,作为中国的保险企业,还面临市场规模迅速发展、市场主体不断增加、市场竞争并不充分<中国人寿和中国人保分别占据了寿险和非寿险一半左右的市场份额)、市场体系有待完善等外部环境。上述保险业务的特性、保险企业经营的特征及保险市场的结构特征都会对我国保险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产生深远的影响,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如何把这些特征与一般理论进行良好的结合,构建适合中国保险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理论体系与分析框架,仍是一个需要解决与完善的问题。
(三)对保险企业竞争力的评价过多地依赖于财务指标。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最终会体现到其财务指标中,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保险企业,其财务指标会表现出较强的盈利能力、较好的流动性保持能力和充足的偿付能力。然而,财务指标更多的只是反映了过去或当前保险企业的经营业绩,它是过去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表现和反映,但保险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不能完全通过财务指标得到评价。例如,公司治理结构的改善、学习型企业的建设、企业文化的完善、公司创新体系的建设都属于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容,但其成果在短期内未必会反映到财务报表中;另一方面,在中国保险市场规模迅速增加、未开发市场空间较大的情况下,从增长趋势来看,部分保险企业的销售规模、利润率等财务指标看上去可能比国际保险业巨头还要高,但实际这些数字并不能反映保险企业的真实竞争力水平。特别是在评价和比较来自不同国家的保险企业的竞争力时,过多地依赖财务指标,有时可能会得到不真实的结论。
(四)研究方法有待完善。总体来看,目前已有的研究尚缺乏一套科学的方法体系,这一问题导致的结果之一,表现为不同的文献对相同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结果呈现出较大的不同,对培育和提升其核心竞争力的着力点也往往得出各不相同的结论。
上述问题的存在实际也提示了未来我国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方向。在此,作者主要强调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一个符合保险行业特征和中国保险业市场特征的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框架需要得以建立和完善,中国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界定、识别、评价以及提升,都需要与中国保险企业及保险行业的实际紧密相连。为此,需要根据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需要,从理论上深入研究保险企业与其他企业的不同,并分析这些特征对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
其次,在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方面,除了对国内保险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评价和比较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要以国际视野评价中国保险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国际视野进行评价,就需要使用特定的数据处理方法,剔除当前中国保险市场发展空间较大这一因素对核心竞争力评价带来的影响,只有这样做,评价的结果才更客观,其提示的实践意义以及根据评价结果提出的改进建议才能够在全面开放的中国保险市场中经得起实践的考验。
1.1内容理念期刊必须有明确的内容定位,在内容定位上要遵循3个原则,即精品性、独特性和创新性原则,归根到底内容才是期刊最本质的,因此只有以内容取胜,才能获得生存发展的空间。首先,高品质、有深度的精品内容是实施品牌战略的基础,具有优秀的稿源与编审机构是期刊具有精品内容的基础。例如《美国医学会杂志》编审机构非常的强大和权威,由十多个国家的专家组成的国际性编辑顾问委员会,还拥有一个由美国、德国、日本等学术发达国家的专家组成的国际性编委会,这样有效地保证了审稿的质量。其次,期刊的内容也必须独具特色。例如,美国的《时代》周刊的内容定位比一般的报纸更具深度,比专业期刊更具广度,这一鲜明而准确的内容定位,受到全世界众多读者的追捧。其次,内容必须与时俱进,期刊内容紧跟时代的发展。
1.2风格理念期刊品牌要突出个性风格,要有自己的品牌差异,用鲜明地特点体现自己期刊宗旨、编辑者的态度等。例如广受欢迎的《读者》杂志,就塑造了一种非常具有内涵的精神品格、审美追求与价值崇尚,所以发行量高居不下。期刊还要打造个性鲜明且富有感染力的品牌精神标识,充分体现期刊文化。例如《时尚》的风格定位是“注重细节,追求卓越、引导潮流、倡导高品位生活、时尚着生活”。最后,期刊要彰显报道的风格。例如《新闻周刊》擅长分析评述、报道具有立体性、深度性;《财富》主要强调大型企业对社会、宏观经济的影响力.侧重于对大公司、成功企业家的报道。
1.3营销理念期刊具有商品的属性,营销理念包括发行定位、价格定位、广告定位。期刊的媒介产品、增值服务、活动策划等营销部分的工作都要体现办刊的宗旨和理念。例如,《福布斯》推崇的事社会精英群体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力。绝大部分讲述报道企业家和企业的成功之道,从而塑造了自己的形象与口碑。
2期刊品牌的视觉——品牌核心竞争力的直接载体
期刊品牌的视觉指的是期刊通过名称、封面、标识、版式、网站、栏目等形式向大众表现、传达期刊的形象理念,是对期刊整体形象进行定位、获取受众印象的重要环节。期刊形象是期刊的宗旨、理念、态度等精神内涵的外在表现,包含了期刊视觉信息的传递、视觉元素的匹配、视觉心理的研究等各方面的创新设计,是期刊运行、管理理念与模式的视觉化、表现化。良好的期刊形象不仅有效推动期刊的推介和形象宣传,还能彰显期刊独特的品牌魅力。
2.1期刊名称一个优秀的期刊名称应用三个要求:概念明确,易于识别;特色突出,彰显个性;蕴涵理念,直抒胸臆。期刊名称是经过注册,受商标法保护的,同时,期刊名称及其字体、图形构造都要尽量保持稳定,以求在读者心中形成符号认同。
2.2封面设计封面是对期刊形象最生动直接的展示,包括封面的版式设计、构图比例、色彩、字体选用等。优秀的封面设计不仅能够体现期刊的理念与定位,使读者拿到期刊时就可以感受到最直接的艺术享受和美的体验,从而产生购买的欲望。例如,具有百年历史的美国《时代》周刊,以红框作为封面背景,并配有一位全球知名的时代风云人物,这种设计使得《时代》周刊始终体现着世界历史的演变进程,也使得走上《时代》封面人物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山东畜牧兽医》除一直沿续手书刊名外,还结合了刊徽的设计和使用,更好地体现了自身期刊的特色,这一形式目前在同行业期刊中也是不多见的。
2.3期刊标识期刊标识语用于表示期刊的特征、特质,有时也是期刊水平的一个标志。标识语一般出现在刊物的显著位置,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如期刊的封面、封二或封底,一般由该刊物的社会认证等级、获奖信息等组成,主要包括:①评价等级标志,如“中国期刊方阵”②索引等级,如“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②核心等级,如“全国中文核心期刊”;④收录等级,如“SCI收录期刊”;⑤获奖等级,如“全国优秀社科学报”等。期刊标识对期刊的定位起到了强调和烘托作用,是期刊水平的一种认同和反应,扩大期刊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
2.4网站设计随着网络的普及与发展,电子期刊,期刊网站是期刊发展的新的方向,通过网站可以宣传办刊理念与特色、树立良好形象。在期刊网站的建设上也应为期刊服务,结合网站设计的一些原则,首先,网站的设计应体现人性化与个性化,有利于期刊与作者、读者的沟通与联系,其次,主页设计要与内容相协调,为访问者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操作要简易有效。最好要与纸版保持一定程度的一致性。第三,充分利用论坛、博客、微博、多媒体等技术打造全新的互动交流平台。目前,像《读者》、《青年文摘》、《新周刊》等期刊的网站与纸质期刊相得益彰,取得非常好的宣传效果。
2.5期刊版式期刊的版式设计主要包括对文字、图片、表格、标题、板块、页眉页脚、行距、字号、版面色彩等版面要素的处理。优秀的版面设计能够体现期刊独特的风格特色和内容选择。版式设计要实现形式与内容的和谐,使版面成为传递信息、表述思想服务,从而提高读者的兴趣。总之,每个版面的错落有致、和谐统一是基本标准。
2.6栏目设计栏目是期刊大的框架结构,一个期刊往往设有多个栏目类别,合理的栏目类别能够总领期刊、突出内容、引导读者。例如《科学》杂志开设了“科技新闻”、综述和报告”、“展望”等栏目,使读者能以最快的速度找到自己需要的类别,获取最新、最重要的信息。《学术界》的栏目设置颇为精妙,其栏目名称均以“学”字当头,四字结构,“学术探索”、“学科建设”、“学术批评”、“学问人生”、“学人论语”、“学者丛谈”等栏目名称意蕴相联、彼此呼应、浑然天成,堪称典范。《山东畜牧兽医》以“技术性”文章为核心,各栏目的设置充分体现了核心内容。
3期刊品牌的行为——品牌核心竞争力的助推剂
期刊品牌的行为是在期刊创办者的领导下,期刊员工对内和对外的各种行为,也包括期刊社的各种生产经营行为,分为期刊社内部行为和外部行为。这是期刊品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部分,期刊不仅需要发行,还需要期刊社的人员参与到面对面的交流活动中,参与到社会活动中,从而扩大期刊的影响力,提升期刊的核心竞争力。对内识别活动包括组织管理、教育培训等活动,对外识别活动是期刊社面向社会的活动。
3.1对内活动对内活动识别指对期刊工作人员的组织管理和教育培训,主要包括计划制定、选题策划、稿件评审,编辑加工、编委会管理、编辑培训。编辑业务流程是期刊出版的重要环节,编辑工作的科学化、高效率是出版精品期刊的必要条件。世界上优秀的品牌期刊在编辑出版流程中。一般会采用专业分工、职责明晰、相互配合的高效流水作业方式。例如,世界著名的《美国医学会杂志》,根据编辑出版业务的要求,分为了三类编辑人员,即专业编辑、文字编辑、艺术编辑,三类编辑各司其职、优势互补,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衔接,编辑工作高效有序。另外,期刊社注重培养每一位员工的工作作风、服务方式等,这对于全方位树立期刊形象、展示员工风采、强化读者认识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3.2对外活动对外活动指的是期刊社在社会中的活动,是期刊社为主体组织的活动,是期刊社向社会大众展示其办刊理念的平台,其主要形式包括促销活动、公益活动、高峰学术会议、高层论坛、人物评选、公关活动、广告展示活动等。期刊的对外活动应以活动的策划与组织为切入点。通过活动策划组织,既提升期刊的号召力与影响力,有些活动还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还可以加强与读者之间的联系,从而多渠道、全方位地加快期刊品牌建设。例如美国《财富》杂志社每年会举办的财富全球论坛;《读者》杂志社经常举办公益活动,号召人们帮助失学儿童、向希望工作捐款、向山区儿童赠书等,这些活动某种程度上都扩大了《读者》的影响,为自身品牌的宣传造势,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典型的还有《山东畜牧兽医》杂志社参与山东省记协专业报刊工作委员会举办的“抓党建、促脱贫”爱心报刊,赠阅活动及农村书屋建设等活动,有力地支援了农村文化建设,扩大了影响。《中国水利》杂志社,曾多次主办了水利专业的高层论坛等学术交流活动,使其影响力不断上升,逐渐成为国际知名的学术杂志。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