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6 15:48:2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关爱留守儿童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问题分析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学校教育而没有家庭教育,或者只有家庭教育而没有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艰巨而复杂的任务。”由此家长在小学生教育中的角色应是至关重要的,而并非无关紧要,甚至有观点认为,在小学阶段,学校教育应是家庭教育的延续。但实际情况是,随着近年来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大量进城,正是身为小学生父母年龄的青壮年通常把孩子放在农村由爷爷奶奶照顾,造就了大量留守儿童。据全国妇联统计,目前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0多万,占农村儿童的37.7%,占全国儿童的21.88%。部分留守儿童面临情感慰藉缺失、家庭监护缺位、安全保障缺乏、心理健康缺护等突出问题,教育过程中缺乏家长参与,令“家庭教育”在农村小学教育中严重缺失,已成为我国农村教育的一大难题。面对农村留守小学适龄儿童缺乏家庭教育和监管,已引起严重社会问题的现状,部分地区尝试全寄宿制,以预防留守儿童被社会不良因素侵害,但在大部分农村小学师资力量较为匮乏的情况下,完成教学任务已十分紧张,几乎不具备多余的人力物力照顾小学生课堂外的生活,从而实施效果不佳。在当前农村小学家长普遍无法直接参与小学生教育,同时教师资源不足,硬件条件有限和教学投入不均衡的客观情况下,如何尽量做到“家长教育”不至过度缺失亟待解决。
2.对策探讨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从加强学校管理、建立有效的学校和家长沟通机制、实施帮扶结对制度,以及丰富校园生活等多方面入手,才能从根本解决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问题,真正实现教育公平的基本原则。
与城市小学适龄儿童通常能够得到家长足够关爱不同的是,农村留守儿童家长大都不在身边,从而普遍缺乏家庭温暖,甚至造成学生具有强烈的自卑心理,不利于未来的健康成长。在家庭教育无法发挥正常功能的情况下,学校就变成了留守儿童获得关爱和温暖的重要场所,也即除了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外,农村小学教师应利用课余时间对留守儿童给予更多关怀,例如对成绩不好的学生课外辅导,提高其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对生活困难的学生给予力所能及的关心和帮助等。事实证明,对于严重缺乏安全感和家庭温暖的留守儿童,一点点关怀或者一句温暖的话,可能带给其巨大的鼓舞和促进,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教学质量提升。为了促进教师课外时间关爱学生的意识,学校可建立相应制度,必要时刻出台相应激励政策,以促进教师多关爱留守儿童学生。
2.2建立畅通的家长和学校沟通机制
虽然大部分留守儿童父母均不在身边,无法通过“家长会”或“家访”的形式沟通学生在校的表现。但在通信工具已极为发达的今天,充分利用电话、网络等现代化工具,建立畅通的家长和学校沟通机制是可行的。QQ或微信目前已在农村中青年群体中较为流行,从而可考虑建立家长QQ群或微信群,通过群聊的方式及时反馈学生在学校的情况。此外,可通过私聊与个别家长单独沟通,达到实时交流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的目的,并为及时解决学生在校存在的问题提供了良好途径。笔者通过建立QQ群的方式,将所在班级家长联系在了一起,收到了良好效果。
2.3实施结对帮扶制度
结对帮扶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家长之间的结对帮扶,二是同学之间的帮扶。目前大部分留守儿童学生由爷爷奶奶看管,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会遇到一定困难,可有效利用建立的QQ或微信群形成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比如班上有一个学生感冒发烧,但是爷爷奶奶由于农忙没有时间带他去看病,群里另外一个学生家长看到后,主动要求带他看病。此外,学生之间的相互帮助也相当重要。虽然尚未形成成熟的人生观,但小学生同样具有较强的集体意识,如果引导得当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针对此,笔者有意识地让成绩好的学生辅导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安排品学兼优的学生与成绩差的学生同桌,多组织课外活动,多给同学之间互帮互助的机会,这次措施大大加强了班级团队意识,让留守儿童获得了自信,学习成绩也明显提升。
2.4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农村小学硬件条件有限,没有钢琴、专业运动场等体育设施,需要教师因地制宜开发娱乐项目,尽可能丰富留守儿童的校园文化生活。比如农村小学具有的宽阔的田野和丰富的野外教学资源,可充分利用野外场地开展体育活动,比如跑步、跳绳、踢沙包等,野外的树木、花草、动物也可以为丰富语文、常识课等教学内容提供条件。此外,多活动,让留守儿童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从缺乏家庭关爱的阴影中走出来。
3.结语
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困扰农村小学教育的重大难题,由于缺乏正常的家庭教育参与度,在农村学校教学资源相对匮乏的情况下,留守儿童在学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均与城市小学适龄儿童存在较大差距,并因此严重影响我国的教育公平基本原则。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针对目前农村留以供同仁参考。
作者:王洪灵 单位:凤台县尚塘乡南李小学
参考文献:
[1]赵霞.小学家长学校问题的成因及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2]高宇婷.农村家长参与对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D].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3]冯仕成.新时期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之管窥[J].吉林教育,2015,2.
[4]董晓玲.农村家长参与中小学子女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新课程研究,2016,6.
[5]汤岚.农村小学家长委员会参与学校教育管理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为了更好地促进留守儿童健康、全面地成长,认真落实上级领导部门对留守儿童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确保我校留守儿童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多渠道、全方位地开展下去,依据我校我班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年度留守儿童工作计划。
二、工作目标
通过对我班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及普遍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工作档案,找到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为“留守儿童”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同时,本班学生组织关爱小组,要加强关爱,形成合力,大力宣传,不断提高我班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水平和成效。
1、建立留守儿童档案,使留守儿童建档率达100%;
2、关爱留守儿童,开展结对帮扶活动,从学习、生活和心理等方面帮助留守儿童,促进留守儿童生理和心理健康成长,乐于学习。
三、主要措施
㈠健全机制,加强关爱。
首先成长关爱留守儿童小组,明确工作任务,制订具体工作计划,并努力实施“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计划,逐步使关爱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充分发挥班集体作用,使班级真正成为学生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主阵地、主渠道。
1、成立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分工。成立关爱留守儿童领导小组,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统一领导和管理,保证各项工作要求全面认真落实到位。
2、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
要认真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每个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和联系卡。其基本内容:学生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详细地址、联系电话,家长务工单位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监护人或其委托监护人的职业、详细地址、联系电话、身体状况、年龄等。通过联系卡制度的建立,加强教师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学校设立留守儿童亲情电话。
3、真情关爱,“三个优先”
(1)学习上优先辅导。班级要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每个留守儿童由老师牵头确立一名学习帮手,教师要对结对帮扶效果进行定期检查,建立进步档案。
(2)生活上优先照顾。教师对留守儿童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食堂要注意营养搭配均衡,有益身体发育。留守儿童患病时,要及时诊治,悉心照料。要指导寄宿学生学会生活自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3)活动上优先安排。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生活能力。
4、实施教师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制度
在留守学生中确立重点帮扶对象并配备帮扶教师和其他学生家长。配对帮扶教师和学生家长要经常与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建立教师关爱留守儿童成长日记,促使更多的帮扶老师成为“家长”。凡寄宿在校的留守儿童,教师要经常与留守儿童互相交流、沟通,掌握留守儿童的思想、生活和学习情况;非寄宿的儿童,教师要定期走访与临时监护人交流,及时反馈儿童在校的情况,帮助做好儿童的思想工作。对已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的阴影,让留守儿童和其他在校儿童一样,在老师和同学的关心和爱护下健康成长。
5、建立健全教师与留守儿童的谈心制度
学校要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座谈会。要求教师每月至少与留守儿童谈心两次,详细填好记录卡。对少数学习不认真、人格发展不健全、道德发展失范的“问题”留守儿童,要制定个别教育管理方案,着重进行矫治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6、开展人文关爱活动。
通过定期举行主题班会、团队活动,举办书画展、演讲比赛、文艺演出各种竞赛活动等,组织留守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7、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班级要着重开设心理教育课,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使留守儿童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留守学生通过教师和集体的温暖弥补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
四、工作安排
三月份:
1、讨论并制定学校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计划。
2.开展教师家访和学生谈心活动。
3、留守儿童信息更新。
四月份:
1.开展师生结对活动。
2.档案信息更新。
3.开通留守儿童亲情电话。
五月份:
1、召开一次留守儿童家长会。
2.继续开展师生结对活动。
3、留守儿童“五一”联欢会。
六月份:
1.留守儿童主题班会活动。
2.留守儿童减免落实情况
检查。3.留守儿童工作经验交流及论文撰写。
关键词:留守儿童;亲情化;产品设计;关爱;陪伴
一、留守儿童亲情化产品设计理念的概述
留守儿童,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工作,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儿童,由于缺乏亲情的滋养,这些儿童少有依靠,内心的寂寞与忧伤使这些幼小的心灵有的走向消极、孤僻,有的变得任性、暴躁。亲情化产品设计,即设计具有亲情特征的产品,是一种新的设计理念,尤其适用于长期缺少亲情和关爱的留守儿童产品设计。留守儿童亲情化产品设计是指产品设计在造型、功能上,运用以亲情作为纽带的各种元素,如父母的关心、问候等。留守儿童亲情化产品是父母和留守儿童相互沟通交流的媒介,能使留守儿童在使用产品时感受父母的关爱,体会亲情的温暖。亲情是有血缘关系的人之间存在的感情,是所有爱的起点,是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情感。狄更斯说:“没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帮助,孩子的心灵将是一片荒漠。”父母的爱,不仅需要物质的供应,更需要心灵的陪伴。一件好的产品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为留守儿童设计亲情化产品,增加父母和留守儿童之间的互动和情感交流,补充残缺的亲情,帮助他们度过艰难的留守时期,是解决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心理发展问题的新探索,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二、留守儿童亲情化产品设计的需求趋势
2013年全国妇联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指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有6102.55万。其中不乏有心理健康问题者,且父母打工年限越长,儿童的心理问题往往越严重,这不仅对留守儿童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还给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带来不利的影响,这无疑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另外,儿童产品市场是一个富有生机、极具商机的巨大市场。特别在我国国情下,留守儿童是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他们的父母未来的希望。父母外出工作,希望给孩子最好的生活,他们往往自己省吃俭用,却在儿童用品的花费上毫不吝啬。优秀的设计不该只是为了获取商业利润,更要关注被忽视的弱势群体,如偏远山区的失学儿童、残疾人、缺失亲情的留守儿童等。然而,国内市场上少有针对留守儿童心理特点设计的人性化的、关注人文情怀的、重视亲情交流的产品,我国儿童产品市场的未来发展尚不全面。留守儿童区别于一般儿童,在心理发展上有其特殊性,他们容易自卑、内向、孤僻,这些都是留守儿童产品设计中必须注意的。儿童产品是儿童成长中重要的辅助工具,它对儿童的性格塑造、智力成长、心理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留守儿童亲情化产品设计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将儿童的亲情需求赋予产品,让留守儿童能够感受到父母的陪伴,以满足其情感的需求,增进留守儿童和父母之间的感情,帮助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留守儿童虽然隅居农村,看似与城市生活毫不相干,可是我们不能无视他们的存在及其将来对社会的影响,他们的成长与中国的未来息息相关。
三、留守儿童亲情化产品设计方法
1.可远距离互动的设计方法
对于留守儿童而言,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地打工,交流沟通渠道单一,造成感情缺失,使留守儿童与父母不仅在空间上的距离遥远,而且形成心灵隔膜。能与父母沟通和交流,成了他们朴素却又遥不可及的愿望。可远距离互动的设计方法,即为留守儿童与父母搭建远距离交流的通道,提供情感沟通的平台,使他们即便是分隔两地,也能轻松、便捷地进行沟通交流。如,可以设计具有语音对讲、短信互动、定位检测等功能,并能与手机APP互动的儿童手表,缓解留守儿童思念父母之苦,让留守儿童和父母彼此更贴近,让其感受到父母的关爱,也让父母见证孩子的成长。另外,一款名为Frebble的模拟牵手触感产品,它能在视频聊天中模拟与对方牵手的感觉,通过蓝牙无线连接到电脑,它能检测挤压并把压力传送到另一端,实现模拟牵手的感觉。可远距离互动的设计,通过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感觉、多维度的设计手段,为留守儿童与其父母提供远距离的情感交流体验,有效解决他们难以互动、渴望互动以及对亲情的需求问题,这也与留守儿童亲情化产品设计的理念不谋而合。
2.可陪伴儿童成长的设计方法
对于产品设计而言,人们在产品的使用过程中所获得的情感价值与产品的功能是同样重要的。尤其对于留守儿童而言,产品存在的意义不仅仅是其功能,其背后的情感价值显得更为重要。可陪伴儿童成长的设计方法,是指产品在造型和功能上根据留守儿童的成长发育、娱乐、学习认知过程,通过加减、替换零件的方式进行升级和变换,满足各年龄段留守儿童的使用需求,从而有效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使产品陪伴儿童成长。留守儿童对产品的情感寄托,在于父母是产品的共同使用者或购买者。在儿童快速成长的过程中,他们所使用的产品的功能不断快速地转变,但很多产品由于功能单调,很快就因为满足不了留守儿童的使用需求而遭到淘汰,而其父母又因为不在孩子身边,不能及时为他们更换产品。陪伴儿童成长的设计方法,让父母只需购买一件产品,便可适应留守儿童各个年龄段的需求,这样的产品能伴随他们成长,充当父母派来的小伙伴的角色,可以创造宝贵的亲情价值。
3.可寄托父母关爱的设计方法
可寄托父母关爱的设计方法,就是以产品作为寄托父母关爱的载体,在设计产品时,先预留一部分空白的空间,待父母购买产品后,再“填充”关爱,把产品补充完整。如,可以植入声音的电子产品,父母可以将“宝宝,今天期末考要加油哦,爸妈永远支持你”“宝宝,天冷要注意多穿衣服,不要着凉了”“宝宝,别复习太晚,该睡觉了”等话语录入,再设置播放时间。除了声音,还可以将照片、视频等进行填充,满足留守儿童与父母实际的、个性化的需求。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关爱,有的甚至记不清父母的模样和声音,通过设计可寄托父母关爱的产品,可以用关爱温暖留守儿童的时光,让他们留守却不孤单,随时感受到父母在身边的幸福。
四、结语
让设计真正符合人们的需求和期望,尤其是设计出能给予弱势群体更多爱与关怀的产品,是设计师的责任。留守儿童亲情化产品设计,以亲情作为切入点,运用可远距离互动的设计方法,架起留守儿童与父母沟通的桥梁,打破心灵的隔阂,使交流不再是奢望;运用可陪伴儿童成长的设计方法,赋予产品生命力,也能使留守儿童获得不可估量的亲情价值;运用可寄托父母关爱的设计方法,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父母的关爱,家庭的温暖,将是推动儿童乐观、积极地面对生活,重拾自信,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关注弱势群体的暖心设计是产品设计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留守儿童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是社会的责任,也是构建和谐社会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文章通过对留守儿童亲情化产品设计的研究,传达关爱留守儿童的理念,并为今后留守儿童产品设计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借鉴,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和指导作用。
作者:李晶晶 单位:广州大学
参考文献:
[1]赵爱丽.基于情感化设计理论的儿童产品设计研究.大众文艺(学术版),2012(21).
【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成因
中图分类号:F3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4-187-01
伴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乡发展的现实差距、农民的生存理性以及社会管理体制的变革让更多的农民从农村走向城市,由此出现了大量的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儿童问题是社会转型期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落差的体现,也是我国发展战略演进与制度转轨的产物。现就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浅析如下:
一、留守儿童教育与成长中存在的问题
1.学业方面。留守儿童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理应在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中接受完整的教育,在学业上不断取得进步,但由于缺乏父母有效的监管,留守学生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经常发生不完成家庭作业、逃学、辍学等现象。留守儿童在学习方面的差距表明,这一年龄段的儿童正处于独立人格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学习的自觉性还没有形成。因此,父母的关爱、监管以及必要条件的提供是孩子在学习上取得进步的重要前提。
2.品德方面。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远离,无法感受父母情感上的关爱和呵护,在价值观念、道德品质以及行为规范方面缺乏应有的指导,加上隔代教育本身存在的许多弊端,如纵容溺爱,重物质满足轻道德教育,又因农村环境的特殊性,留守儿童在道德评价、行为习惯上极易发生消极变化。主要表现在放任自流,不服管教,违反校纪校规等,这就为他们的教育学习制造了思想障碍,使得他们极易产生人生观、价值观念上的偏离。
3.人格方面 人格的发展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影响儿童人格发展的社会动因是家庭、学校、同伴及电视、电影、文艺作品等社会宣传媒体,而社会因素中对儿童人格发展影响最大的是家庭因素和同伴因素。家庭是儿童接触最早、接触时间最长的成长环境,在儿童最具可塑性的时候,主要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孩子与父母建立的早期依恋、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结构等都对孩子的人格产生着长期而深远的影响。 为此,来自家庭领域的需要比非留守儿童强烈的多,他们比非留守儿童更渴望父母的关爱与亲情,更重视与父母之间的情感交流与理解。
4.心理方面。良好的家庭氛围、和谐的亲子互动对健康心理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主要有:一是孤僻内向。由于缺乏父母关爱,交流渠道不畅,留守儿童难以向外界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容易形成自闭的心理;二是冷漠乏信。长期得不到亲人关爱的留守儿童渐渐淡漠了对亲情的渴望。亲情呵护的缺位,孩子在一个缺乏温情的环境中长大,使得孩子们不懂得去享受爱,去关爱别人;心理支持的缺失,孩子缺乏应有的鼓励和肯定,导致孩子自信心不强,以至对成功的期望值偏低。三是心胸偏狭。留守儿童过早过多地体会了生活的艰辛,认识到父母外出打工是生计所迫,容易产生社会不公的意识,使得他们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容易产生偏狭的认识和过激行为。
二、留守儿童教育与成长中的问题分析
1.制度与体制共同作用的结果。留守儿童问题的产生,从根本上来说,是由于长期以来实行的二元体制的产物,这与发展经济学的理论是不谋而合的。城市中的现代工业与农村中的传统产业在效率上存在巨大的差别,因此,劳动力收益差距吸引农业中的人力资源向城市转移,这也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配置的规律。
2.政策实施的乏力。留守儿童问题因其涉及范围广泛而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包括政府和学校。由于城市务工人员收入低微,根本无法缴纳城市学校高额的赞助费和学费。即使经济上有支付能力,也难以要求学校能敞开校门,因为许多学校考虑到这样或那样的因素,不愿意接受这些儿童。为此,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政策,规范城市学校的行为,鼓励学校吸收农村儿童,让更多的孩子不再留守。
3.父母观念的影响。现实生活中,父母的言行与观念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而明显的。有些父母在外面挣钱后,看到大学生目前的就业形势,产生了读书无用的观念,觉得孩子读不读书无所谓,与其花费大量的财力物力供孩子读书,还不如让他们早些走向社会。于是,“蠢孩”逻辑颇为盛行。这在客观上也加剧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严重性。
4.学校、社会努力的缺位。面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现状,学校、社会在这方面的责任是显然的。学校除了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外,还应该是社会的一分子,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更多地担当起培养关爱孩子的责任。但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和小学由于经费、编制和校舍等因素的限制,往往爱莫能助。另外,社区本来是个熟人社会,在帮助、教育、关爱留守儿童方面,有很多可利用的资源,但是,社区在这方面的行动还是有限的,并没有充分发挥在关爱留守儿童方面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教师资格考试研究中心,国联资格考试研究中心组编.教育心理学[J].2009(11).
[2]方铭琳.留守儿童的关爱教育机制[J].中国农村教育,2007(10):32.
留守儿童志愿服务心理疏导长效机制
一、前言
1978年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经济走上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企业对劳动力需求的增加伴随而来的工作机会的快速增多,使得越来越多原本就向往大城市生活的农村青年放弃祖祖辈辈赖以生计的农业生产,背井离乡到大城市辛苦打拼以谋求更好的生活。
在大量农村务工人员涌入城市的同时,农村地区也出现了具有时代特征的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问题,大多数农村地区都是爷爷照顾孙子的生活起居和上学,但是由于老人的宠溺,家庭教育的确实及其父母关爱的缺少等,使这些留守儿童在心理、家庭教育、学习成绩等方面的问题成为普遍现象。而近年来随着志愿服务力度的不断加强,使得本身就将服务地方经济作为四大基本职能之一的高校更是积极发挥自身各方面的优势,以关爱留守儿童健康发展为主要关注点来开展志愿服务。但是在志愿服务实际进行过程中,也发现了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怎样能更好的利用高校在人才、技术、知识等方面的资源优势,以关爱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为主要着力点,建立起一个长效的服务机制,更好的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显得尤为重要。
二、留守儿童问题的现状
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双方或者其中一方到外地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目前阶段留守儿童大多跟自己父亲或者母亲中的一人,或与隔辈亲人、其他亲戚生活在一起。
蚌埠作为安徽省第三大城市,据2016年蚌埠市政府、民政局、教育局和公安局对本市区留守儿童联合摸底结果显示,截止2016年7月,蚌埠市全市农村留守儿童共有53956人,留守儿童问题最严重的五河县达到24757人。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很突出的社会问题,他们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无论是在价值观、人生观的养成还是在其他家庭教育方面,他们都需要来自父母的细心呵护以及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给予引导,而他们由于在成长过程中,缺少了应有的来自父母的呵护和关爱,很容易产生认知,价值观的偏离和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现阶段留守儿童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疏于照顾,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突出
据统计,现在农村地区由接近80%的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在孩子成长发育的正常阶段,父母都会成为他们获得心理安慰的重要途径,大多数孩子会在遇到各种问题的时候及时和父母沟通使得问题得以及时解决,但是留守儿童因为父母常年在外,加之隔代亲人对他们的过分溺爱或者其他人的过分苛责,使得他们或多或少的都存在着性格柔弱内向,心理自卑不愿意与人交流,语言表达能力下降等问题,甚至产生孤独无靠心理或者对父母的不理解导致的怨恨心理等,长此以往会是得他们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2.学习教育问题
孩子的学习教育主要分为学校教育和家庭学习监督两方面,留守儿童在学校结束学习后,由于父母双方或者一方不在身边,家长对孩子学习方面的帮助和监督会大打折扣甚至完全没有,使得他们在学习方面存在无人过问的状况,逐渐使得他们对学习产生无所谓的态度,进而将精力放在娱乐、打架等方面,对学习不会产生过多的兴趣,使得他们的学习状况越来越不容乐观。
三、高校留守儿童志愿服务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作为服务地方经济、保持高素质人才输出的各级高校,在其发展过程中自然会关注突出社会问题。以安徽财经大学为例,为了积极弘扬社会正能量,让大学生充分参与社会发展,承担社会责任,在学校党政领导的关怀和校团委的有力推动下,各学生组织和社团开展了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得到了各级媒体和党政机关的高度评价,但是在大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
1.志愿服务活动开展流于形式且内容单一
在现有的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服务活动开展过程中,学校和学院各级青年志愿者协会和学生组织社团在策划活动时,多数注重活动整体的流程和趣味性,且大多活动策划存在延续和抄袭原来活动形式的状况,导致关爱留守儿童的原本初衷被忽视。
2.忽视心理疏导和学习帮扶
留守儿童问题除了本身缺乏关爱之外,最迫切需要改善和解决的问题就是在他们成长过程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和学习成绩普遍较差的现状,高校大学生具有专业的基础技能和深厚的文化功底,加之大学生和留守儿童的年龄差相对较小,能更快的走近他们,了解他们,理应在心理安慰和学习帮扶方面起到更大的作用。从目前安徽财经大学14个各级青年志愿者协会的活动开展状况来看,只有经济学院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开始关注这一方面。
3.志愿者缺少专业技能培训,队伍素质较低
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服务开展过程中,对于志愿者本身的应变能力和综合素质也有很高的要求,他们在和孩子们交流的时候在语言用词、行为引导等各方面都应该格外注意,这就要求活动组织方在开展活动之前对志愿者进行系列的培训,以保证活动顺利进行。但是在短期活动、志愿者本身学业压力和学校缺乏专业的心理辅导指导老师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大多数学生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还是以快餐式的开展为主。
4.活动整体存在经费不足的状况
高校志愿服务与社会志愿服务不同,高校学生本身没有收入来源,但学生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大多需要长时间坐车到偏远的农村,并且需要给孩子们带去关爱礼物和开展活动必备用品等,开展活动经费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这就需要得到学校充分的资金支持,但由于部分高校学生活动资金本身就不多,而且各学生组织社团开展活动都需要经费支持,使得在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服务活动开展方面,资金的不足成了最大的障碍。
四、针对现状的解决对策
1.发挥学校人才和技术优势,助力地方经济发展
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只有解决了农村地区经济发展问题,使得更多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肯回到家乡发展就业,才能根本解决留守儿童问题。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场所,在师资队伍,技术知识的储备等各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充分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带动周边地区尤其是周边农村地区经济快速的发展,更多的劳动力可以不用离开家乡,留守儿童问题自然也从根本上得到了解决。
2.志愿服务活动项目化、长期化、内容多样化发展
高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应当摒弃之前各自为战,短期凑任务式的志愿服务模式,积极探索项目化运作的可行性,坚持活动的长期进行并且不因社团换届和人员的流动而受到影响。
在活动内容方面,积极拓展线上线下互动模式,合理利用现代化资源。通过不同组织之间的交流和协作,本着为留守儿童负责,为学校声誉和为自己负责的原则,不断策划和创新出更有利于他们健康l展的活动。
3.注重对志愿者的培训、提升队伍整体素质
志愿者的开展活动的专业性是活动开展顺利进行的关键环节,高校开展志愿服务过程中,应该就基本注意事项以及他们的法律安全教育和学习兴趣培养等关键问题安排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进行培训,将志愿服务精神落到实处,也使得志愿服务真正发挥其该有的作用。
4.各部门合作建立志愿服务活动开展联动机制
高校虽然在留守儿童关爱问题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是真正问题的解决需要有关各方打破职能界限,通力合作。学校需要整合自身学生内部资源,积极拓展活动和给予资金、技术等各方面的支持,不断提升志愿服务水平。同时政府部门需要做好留守儿童的建档等事项,保证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不遗漏任何一个人,同时利用政府资源优势,在全社会形成爱护留守儿童的主流意识。只有高校,政府和社会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联动机制,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服务才会长久。
参考文献:
[1]李玉华.大学生志愿服务机制研究――以山西大学为例[D].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谢雨池.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长效机制的构建与思考[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5(10),70-73.
[3]韦红霞.高校志愿服务工作现状及发展研究――以贵州大学为例[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10),68-70.
[4]周湘宁.我国志愿服务制度完善研究[D].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地区的年轻劳动力涌向城市,为现代化城市建设作出了贡献。但是,大批年轻劳动力涌向城市,使得农村出现了大批缺少父母监管、关爱、教育的孩子,通常将这群孩子称之为“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健康与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广大社会学者和专家关注的话题,体育不仅具有强身健体的作用,而且可以促进青少年身心的全面发展,培养青少年勇敢顽强、克服困难、超越自我的意志品质。体育锻炼是促进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一种有效方式。本研究通过调查了解河北省农村留守儿童参与体育活动的现状,分析目前农村留守儿童在参与体育活动时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其对策,以便使留守儿童更好地参与体育活动,提高身心健康水平。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河北省部分农村留守儿童。
2.2研究法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阅读有关方面的论文、论著,了解农村留守儿童体育的发展动态,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思路和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2.2.2问卷调查法
根据本文的研究内容需要,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按照体育科研方法关于问卷设计的基本要求设计调查问卷。
2.2.3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所获得数据,运用SPSss.8.0进行统计处理。
2.2.4逻辑分析法
运用逻辑学的知识与方法,进行分类与比较,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
3.研究结果
3.1留守儿童体育课开设情况
体育课是体育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的必要途径。《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一、二年级应在每周开设四节体育课,三、四、五、六年级应在每周开设三节体育课,初中每周应开设二节体育课。调查显示:大部分学校体育课时数不足,不符合《新课程标准》,仅有34%的学校基本符合要求,主要原因是缺少体育教师,场地器材缺乏,领导不重视,追求升学率,等等。
3.2留守儿童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项目
通过对河北省部分村装的留守儿童调查表明:篮球、乒乓球、打沙包、踢毽子、弹玻璃球、羽毛球、跳皮筋、游戏等体育活动深受留守儿童的喜爱。
3.3留守儿童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方式
调查表明:有46.3%的留守儿童与同学一起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有31.3%的儿童个人单独活动,有22.4%与兄弟姐妹在一起活动,但多数是留守儿童一起参与活动。
3.4留守儿童每周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频度
课外体育活动的频度就是单位时间内参与体育活动的次数,可以反映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和学校体育教学的效果。调查结果显示:每周1次,占6.5%;每周2次,占44.5%;每周3次,占27.7%;每周4次,占21.3%,可见留守儿童每周都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次数偏低。
3.5留守儿童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时间段
留守儿童进行课外体育活动的时段:下午的,占53.2%;早晨的,占26.2%;晚上的,占11.4%;中午的,占9.2%。大部分农村下午放学时间较早,一些留守儿童放学后,便与学生一起参与体育活动,因此,下午参与体育活动的人数较多。
3.6留守儿童每次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持续时间
体育活动持续时间决定运动强度,锻炼的时间长,心肺功能、身体素质就会得到提高。调查表明:每次活动持续时间在21至30分钟,占35.3%;31至60分钟,占28.1%;60分钟以上,占37.7%;20分钟以下,占9.3%。从持续时间看,留守儿童的体育活动强度普遍较弱。
3.7留守儿童对学校体育课、场地器材满意度
调查显示:留守儿童对所在学校体育课十分满意的占23%;基本满意的占45%;不满意的占32%。对学校场地器材十分满意的占17%;基本满意的占49%;不满意的占34%。
4.结论建议
4.1结论
大部分学校体育课时数不足,场地器材缺乏,领导不重视。留守儿童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项目单一、形式简单,每周都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次数偏低,其体育活动强度普遍较弱,对学校体育课、场地器材满意度不理想。
4.2建议
学校应积极开展内容丰富、适合儿童的体育活动,提高课间体育活动的要求,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比赛,比如拔河、跳绳等,使留守儿童融入班集体中,促进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加强场地器材建设,场地器材是影响留守儿童参与体育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学校应根据国家《中小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进行体育器材的配备与场地的建设,为留守儿童创造良好、安全的运动体育活动环境。
参考文献:
[1]姚远.河南省农村留守儿童体育教育现状研究[J].中州体育.少林与太极,2010.
[2]刘瀚文.抚顺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参与体育活动状况调查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
关键词 留守儿童 家庭 社会稳定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Problems of Rural Left-behind Children in Economic Transition
SUN Panpan
(Shandong Qingdao Jimo Tianheng Central Primary School, Qingdao, Shandong 266000)
Abstract China is in an important stage of development trying to build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rural children left behind by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issues to attract labor force brought endless, attracting people's attention and affect social stability. From the living situation of rural children left behind starting left-behind children face to face embarrassment, to explore the reasons for these problems and propose measures to improve related policies.
Key words left-behind children; family; social stability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工业和城镇化迅猛扩张,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开始外出务工,将子女留给父母照顾,从而产生了大量的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是经济发展和时代进步的产物,这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直面矛盾所在,共同解决这一难题。
1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1.1 学习方面的表现
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学习很重要,留守儿童远离父母,整体受教育水平不是很高。在家里爷爷奶奶等监护人对孩子的教育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照顾孩子的基本生活。同时,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有效监管,普遍对学习兴趣不大,很难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不能集中精力听课,课后不能及时完成作业,有的经常逃学、翘课,甚至因为种种原因辍学的也不在少数。还有一些留守儿童虽然身在学校、在课堂,但是心却像长了翅膀一样,飞到远方,不知停留在了何处,根本没有把心思放在学习上。
1.2 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
父母常年外出打工,长久不能见面,家庭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加剧了留守儿童情感脆弱的一面。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对于孩子而言,来自父母的呵护和关爱是独一无二的,本应来自父母的关爱,孩子却感受不到,与父母在身边的孩子相对比,容易出现性格孤僻内向、冷漠且又缺乏自信、自怨自艾等。同时,长时间缺乏父母关爱和对正确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的引导,留守儿童感情得不到宣泄,对社会不满情绪日益增加,在学校打架斗殴,和同学相处不善、冲突不断升级,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埋下了安全隐患。
1.3 安全成长问题
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一方面,父母无疑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父母在异地他乡工作,监护人又不能对留守儿童有效照看,这使得留守儿童遭受侵害的风险大大增加。另一方面,在学校与家庭教育管理的“灰色”地带,农村留守儿童很容易受到社会不良环境的腐蚀。再加上留守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育不成熟,对社会风险评估不完全,很容易受到不良分子的利用,极易受到意外伤害事故和刑事伤害事故。同时,由于得不到父母的庇护,留守儿童更多渴望从朋友那里得到承认和拥护,很容易沾染社会不良风气,走上违法或者犯罪的道路,受欺辱的则是其他留守儿童,恶性循环往复。
2 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
2.1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留守儿童学习不好或者说学习态度较差,原因是多方面的,这其中的原因值得深思。一方面是家庭教育观和隔代教育监管不到位。父母外出打工后,缺少父母的情感交流和关爱。爷爷奶奶年龄普遍偏大,知识体系极度欠缺或者陈旧,对隔代监护不力,很容易照成留守儿童先天教育的不足,再加上,读书无用论长期在农村泛滥,儿童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另一方面是学校通常侧重对留守儿童在校期间的管理,对其他时间难以照顾得到,也很难与家长进行沟通,共同管理教育。对一些难以管理的留守儿童,如果学习好老师还会过问,如果学习一般或者较差的,学校都放任其发展,不管不问。这也是留守儿童对学习没有兴趣甚至辍学的原因。同时,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对学校教育的投入也不尽相同,一些偏远地区办学条件极差,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也不到位,进一步加剧了此种情况的恶化。
2.2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问题分析
道德品质是一定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在一贯的道德行为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特征和倾向。①首先,农村留守儿童长时间不和父母一起,再加上爷爷奶奶对孩子的溺爱,不利于良好心理习惯的养成。其次,学校与家庭教育的脱节,学校重视在学校期间的表现,家庭过于重视在家里的习惯,两者不能达到高度融合,共同发挥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作用。再次,学校过于重视学生的成绩,忽略留守儿童心理素养和良好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养成,这使留守儿童缺乏正确的引导和惯坏。同时父母远在遥远的他乡,过于重视用金钱对孩子感情的弥补,留守儿童有过多的零用钱,就会把钱用在娱乐方面,过度纵享娱乐,这也给学校的教育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最后,社会不良风气对留守儿童幼小心灵的腐蚀。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地区原有社会风气中充斥着一些庸俗的风气,各种不道德的、邪恶的观念,都深深地印在了他们幼小的心灵里面,对留守儿童的心理产生较大的影响。
2.3 留守儿童安全问题的成因分析
留守儿童安全问题,不论是意外伤害事故还是刑事犯罪伤害事故,每一种安全问题的产生既有其独特的诱发因素,同时也有一些相同的缘由。②这些因素包括自身的和外在的两方面。引发留守儿童安全问题的自身因素是儿童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不能有效辨别风险的等级,接触危险的几率较大,遭受到危险的侵袭,而又自救能力不足,极易受到各种危险的侵害。引发留守儿童安全问题的外在因素是父母和学校教育及监护的不到位,出现监护的“真空”地带,留守儿童得不到父母羽翼的庇护和关爱,给留守儿童遭受意外留下隐患。
3 完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3.1 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主导性作用
家庭,是一个人接受教育和社会化非常重要的场所。家庭结构、家庭氛围、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的程度和方式、孩子监护与教育的观念等等,这些都会对孩子的社会化与成长发展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③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主导性作用,一方面提高父母的监管意识,加强父母与留守儿童间的沟通交流。同时,外出务工的父母尽可能多地给孩子关心和帮助,鼓励和教育孩子,并与学校对孩子的管理和教育及时沟通,商讨对策。另一方面要明确监护人的监护职责,确保留守儿童得到有效监护。监护人不仅仅要照顾到留守儿童的生活起居,还要对孩子的学习进行监督和催促,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热爱学习。
3.2 强化学校教育的基础性作用
学校要结合本学校的自身地域特点,切实转变学生管理理念和改善管理方法。要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变化,定期召开家长会,通报学生在校期间的各种情况,褒奖分明,不能置若罔闻,不闻不问。同时,教师也要不断创新管理方法,及时引导和沟通,帮助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对学习基础不好的孩子,要耐心辅导和教育,不能偏袒,疏于对他们的管理和教育。
3.3 完善社会的助推作用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政府要不断强化职能,发挥好协调和指挥作用,要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贯穿于解决农村问题的始终。还要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区状况统筹管理,整合资源,争取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留守儿童的救助和管理中来,发挥政府在教育、尤其是留守儿童教育中的作用,担负应尽的职责。
留守儿童的问题关系着我国农村发展的命脉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家庭、学校、社会需要共同努力来创建一个良好的留守儿童教育新模式,维护社会稳定,留守儿童健康、茁壮成长,实现民族富强、和谐的中国梦。
注释
① 黄应胜,刘贵平.农村“留守孩子”道德品质的调查思考[J].教书育人,2004(11).
关键词:农村 留守儿童 心理健康 心理辅导
经过调研和统计调查,结果显示农村留守儿童不论是在一般学习、行为表现上,还是在情绪感受、心理健康和性格稳定上,都要比在家受父母照顾的儿童的问题突出。
学生的反馈表明,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人际关系处理困难;二是自信心不足。由于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容易产生自卑、妒嫉、疑虑、极端和逆反等心理问题,他们特殊的成长环境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造成了许多不利影响。因此,心理辅导对农村留守儿童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小学教师,关心、教育这些孩子是我们应尽的义务,也是我们对教育事业应作出的贡献,我们要让这些孩子在快乐中度过他们的童年,让他们学会感恩,学会珍惜,懂得付出。这就需要我们立足现实,充分地了解和分析这些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特征,有针对性地对他们给予帮助,尽量克服因长期缺乏父母照顾给他们所带来的教育和成长方面的不足,使他们也能够像其他孩子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因此,开展心理辅导对这些农村留守儿童来说,意义重大。
近几年来,我县农村小学开展的心理健康辅导课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心理健康辅导课自开展以来已受到了学生和老师的极大欢迎,它使我们的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了改观,同时也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了提高。各科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也渗透了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对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心理问题给予了及时辅导,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学校心理辅导侧重于学生良好自我意识的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情绪的合理调控和挫折承受能力等辅导,对留守儿童进行了多渠道多方面辅导。
第一,教师要做留守儿童的知心朋友,利用教师与孩子这种良好的关系来提升孩子的自信心。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就要求教师对孩子的想法了如指掌,知道他们喜欢什么,讨厌什么,遇到不同的事情孩子会有什么样的想法。孩子与老师之间的关系密切了,他就会在很多事情上变得主动起来,不会再害怕和害羞。这样,孩子的自信心就会得到较好的培养。
第二,要适时地鼓励和赞扬留守儿童,他们与其他的孩子一样,也会时常犯错,当这些孩子犯错的时候,老师要适时赞扬他们敢于尝试的勇气,使孩子能够尽快地从自己所犯的错误中走出来,避免自卑心理的产生。对于他们所取得的成绩和出色的表现,老师也要适时地给予赞扬和鼓励,使他们能感受到来自他人的肯定和赞许。
第三,让留守儿童在成功中获得自信,培养孩子自信心很重要的一个方法便是让孩子不断地获得成功的体验。因为过多的失败体验,往往会使孩子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因此,老师要根据农村留守儿童的发展特点和个体差异,安排适合他们的任务和要求,确立一个适当的目标,使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达到这个目标,让他们不断地获得成功的体验。
第四,建立亲情聊天室。学校充分运用网络和手机,让留守儿童与在外打拼的父母定期或经常聊天谈心,时常沟通,为孩子的心理情感找到寄托。
第五,尽快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通过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全面促M留守儿童心理素质的提高。
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其根本目标是充分挖掘学生的心理潜能,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个性的健全发展,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儿童心理健康是儿童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全面发展的需要,它既是儿童现时学习之必需,也是社会对未来建设者素质的要求。作为农村心理辅导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创设人人关心孩子,个个关爱学生的良好社会氛围,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使得每个农村留守儿童都能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陆春燕,张威林.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35,37.DOI:10.3969/j.issn.1673-1999.2007.01.017.
2.陈黎力.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解决机制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35(5):280-281.DOI:10.3969/j.issn.10
08-9640.2015.05.135.
3.陆尚丽.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7):114-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