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6 15:47:4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教师职业倦怠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研究对象。
被试来自黑龙江省12个地市的特殊教育学校教师161人,其中男教师33人,女教师128人,回收有效问卷152份,回收率为94.40%。调查过程中对绥化市特殊教育学校和绥化市私立特殊教育机构4名教师进行个别访谈,以了解不同类型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职业倦怠状况。
(二)研究工具。
采用东北师范大学刘晓明教授修订的Maslach职业倦怠量表。量表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人口学统计量,第二部分为职业倦怠测验。职业倦怠测验共22题,包括三个分量表,分别是:情绪衰竭(1~8)、低个人成就感(9~16)、非人性化(17~22)。量表采用五点计分法,从“从未如此”到“总是如此”分别计1~5分,其中9~16为反向计分。如果得分越高,表明职业倦怠程度越严重。在本研究中,整个职业倦怠问卷的Alpha系数为0.863,情绪衰竭、低个人成就感和人格解体三个维度的Alpha系数分别为0.773,0.884,0.753。
(三)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进行处理,所用统计方法为T检验和方差分析。
二、研究结果
(一)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总体状况。
研究显示,我国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程度达到中等水平,其中职业倦怠总均分(2.37±0.55)、情绪衰竭(2.94±0.66)、非人性化(2.47±0.81)三个维度得分较高,表现为中等程度的职业倦怠,而在低成就感(1.74±0.61)方面得分相对较低,为轻度倦怠水平。从因子分上看,特殊教育教师的情绪衰竭最严重,其次是非人性化,而低成就感表现不明显。
(二)特殊教育教师在性别、年龄、学历、职称、教龄等方面职业倦怠的差异状况。
研究显示,职业倦怠总均分平均数及标准差男教师为2.47±0.57,女教师为2.36±0.54,情绪衰竭因子男教师为2.85±0.65,女教师为2.96±0.67,低成就感因子男教师为2.03±0.71,女教师为1.68±0.58,非人性化因子男教师为2.53±0.94,女教师为2.46±0.79。经过T检验,发现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倦怠总分及各因子分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也就是说,男女教师的职业倦怠程度没有性别差异。在年龄变量中,不同年龄阶段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存在显著差异,(F=1.589,P<0.05),但并非所有因子都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差异显著的是低成就感因子。其平均数和标准差如下:30岁以下教师为1.81±0.83,30~40岁教师为1.82±0.58,40~50岁教师为1.46±0.54,50岁以上教师为1.68±0.97;经过LSD多重比较发现,30~40岁教师与40~50岁教师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30~40岁教师的低成就感更强烈,也就是说这一年龄段教师在教学中体验到的教学成就感低于其它年龄段教师。在学历和职称这两个变量中,经过F检验发现,不同学历和职称教师之间的职业倦怠程度无论是总分还是因子分都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预示着不同学历和职称的教师之间职业倦怠程度没有区别,这两个变量不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状况。在教龄变量中,各类型教师之间职业倦怠状况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情绪衰竭(F=2.366,P<0.05)、非人性化(F=2.104,P<0.05)和职业倦怠总分(F=2.529,P<0.05)差异明显。事后的LSD检验发现,教龄在4~10年的教师与20年以上教龄教师之间在情绪衰竭维度上达到显著差异,其中教龄在4~10年的教师情绪衰竭因子分为3.19,达到重度情绪衰竭状态。在非人性化维度上,教龄在20年以上的教师与教龄在3年以内和教龄在4~10年教师之间差异显著。教龄为20年以上教师的非人性化程度明显低于后两类教师。在职业倦怠总均分上,不同教龄教师虽然都没有达到严重职业倦怠程度,但他们之间的差异却十分显著。教龄在20年以上的教师职业倦怠程度明显要比教龄在3年以内的教师程度轻。
三、结果分析及研究结论
(一)黑龙江省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总体状况。
本研究显示,黑龙江省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程度达到中等。从职业倦怠总均分和各因子分来看,都没有达到严重职业倦怠的程度。这一结果与郭露露(2008)研究比较一致。教师存在职业倦怠问题已经得到众多研究者的证实,包括特殊教育教师在内,他们的职业倦怠程度如何,研究结论千差万别。从本研究来看,黑龙江省特殊教育教师并没有预期那样存在严重职业倦怠。本研究所选择的研究对象大部分为公立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私立特殊教育学校人数较少。限于人数原因,本研究并没有对公立学校与公立学校进行对比研究。在与特殊教育教师访谈中也发现,公立学校教师的职业压力和倦怠状况并没有想象那样严重。访谈中发现,黑龙江省大部分公立特殊教育学校学生人数并不多,教师的工作量也不大,由于特殊教育学校没有升学压力,很多学校教学管理相对松散,对教师的要求也不高,教师也没有强烈的离职意愿。而私立教育机构教师的倦怠程度相对要严重些。在对黑龙江省绥化市某私立特殊教育机构进行调查发现,教师的离职意愿比较强烈。机构负责人介绍,近几年辞职人数比较多,教师频繁更换。私立特殊教育机构的工作环境较差,教师的工作量也比较大,而且对教师的要求比较严格。许多特殊儿童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因此教师除日常教学之外,还要负责照料儿童生活。一些教师谈到“工作一天经常身心疲惫”,而且每周只有一天休息时间。个别教师谈到“每逢周一非常不想上班”,但为了这份工作,又不得不去,存在严重职业倦怠。
(二)特殊教育教师的性别、学历、职称与职业倦怠。
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状况是否存在性别差异?不同的研究者得出的结论不一致。本研究显示,男女教师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一结论与郭露露(2008)、王乐(2009)等研究比较一致,而与王玲凤(2010)的研究不一致。分析其原因,既可能与样本的差异有关,也可能与所使用的测量工具有关。王玲凤采用Maslach的职业倦怠量表进行研究,认为女性比男性在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和低成就感均更严重。众多研究者对Maslach的职业倦怠量表进行修订,所采用的计分方法也有变化,有采用5级计分,也有采用7级计分。关于职称与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的关系,本研究显示,不同职称教师之间的职业倦怠因子分和总分都不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情绪衰竭因子中,中级及以下职称教师得分较高,并且得分彼此接近,高级职称得分相对较低,但差异程度都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学历与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倦怠是否存在关系?已有的研究结果也不一致。众多研究者把特殊教育教师学历分为中专及以下、大专、本科及以上三个层次。尽管一些研究者认为,不同学历的特殊教师职业倦怠总分及因子分都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差异的类型明显不一致。本研究显示,不同学历特殊教育教师之间的职业倦怠总分及因子分虽然存在差异,但差异并不显著。这一结论与其它研究者不一致。分析其原因,可能与黑龙江省特殊教育教师的学历构成有较大关系。调查也发现,目前黑龙江省特殊教育教师中高中或中专学历教师所占比例较小,许多教师工作后通过自学考试或函授学习等都已获得了大专或本科学历。而学历提高与他们在特殊教育领域的知识技能的提高关系不大,许多教师的学历并非是经过特殊教育专业学习而得到的,大部分专科或本科学历也并非第一学历。本次研究的有效样本共152人,中专或高中以下学历教师仅有11人,人数明显偏少,因此统计结果并没有支持学历差异使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水平存在差异的假设。
(三)特殊教育教师的年龄和教龄与职业倦怠。
由于年龄与教龄因素具有关联性,研究者多以教龄作为变量来探讨其与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者一致认为,特殊教育教师的教龄不同,其职业倦怠水平会有显著差异。但也有研究认为,不同年龄和教龄的教师职业倦怠差异并不显著。本研究也显示,不同教龄的教师其情绪衰竭、低成就感、非人性化及职业倦怠总均分都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教龄在4~10年的教师情绪衰竭最严重,这一结论与有些研究比较一致。在教师的职业倦怠中,情绪衰竭被认为是教师职业倦怠的核心成分,因此分析这一因子对了解教师职业倦怠状况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教龄在4~10年左右的教师在情绪衰竭这一维度上得分较高,与其它类型教师有显著差异。有些研究者对这一阶段教师也进行了分析。这一时期是一个人事业发展的重要时期,该年龄阶段教师正处于成家、育儿的重要阶段,家庭的重担、工作的压力使他们疲于奔命,没有更多时间来补充、更新知识。与其他行业相比,特殊教育教师收入不高,其工作往往不被社会认可,社会地位低,心理压力也比较大,因此这一年龄阶段教师最易产生知识和技能的枯竭感和工作的挫败感,是职业倦怠的高发阶段。本研究也显示,特殊教育教师的非人性化及职业倦怠总分,教龄在20年以上的教师得分最低,与教龄在10年以内的教师差异显著。分析其原因可能与其年龄因素有关系。教龄在20年以上的教师其生理年龄一般在50岁左右,这一年龄阶段的教师往往对工作没有初入职或教龄在10年以内的教师对工作的激情,有些教师或面临即将退休,生活的经验和阅历使他们的心态相对比较平和,很多事情能够很好地应付处理,所面临的压力也不大,因此这也是这方面得分较低的原因。另外,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所调查的私立特殊教育学校数量较少,样本来源主要以公立学校教师为主,因此没有对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倦怠情况进行对比研究。虽然在访谈中已显示二者有差异,但没有进行统计分析,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四)研究结论。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对策
职业是人们为了获得满足生存生活需要的物质报酬而从事的在社会分工中具有专门技能的工作。职业倦怠症又称“职业枯竭症”,职业倦怠是一种身体、情感和精神的枯竭状态,特征是身体的损耗和持续疲劳、无助感和绝望感、消极的自我概念以及对工作和生命的消极态度。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现象及其特点
(一)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期高水平的压力体验下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一是精疲力竭。每个人的承受能力都是有限的,高校教师面临着比中小学教师更为繁重的任务、更为沉重的压力,高校老师除了要完成一定的课时、解决在校生、学校、学生监护人的问题以外,还要承担学术研究的压力。他们长时间生活在高压的的环境下,致使他们脾气容易暴躁,对生活产生厌倦,同时职业倦怠性也越来越强。二是不安于现状。高校中出了积极奋斗的教师,也总会有一些安于现状的教师,他们并没有践行党的“与时俱进”“科教兴国”的号召,他们安于现状,从不主动跟上社会的潮流,认为安安分分上完课就好,至于学生对课堂的感受、教师自身的个人价值,他们毫不关心,久而久之他们就对高校教育产生职业倦怠,这时就希望生活出现点新鲜的、刺激的东西,更有甚者会离开所从事的行业。
(二)职业倦怠现象在高校教师群体有如下特点
一是心理疲劳。老师心理压力过大,精神极度疲劳,心理压力过重,情节严重者会出现所谓的偏执型、强迫型等人格心理障碍,还会随机出现自我密闭、空洞、狂躁等不正常的心理表现。二是消极工作。消极工作是职业倦怠最为明显的表征。假若教师缺乏工作激情对本职工作懈怠,这样的教育者其行为的冷漠必然影响学生对世界的认知模式。如此一来,师生之间、同事之间、同学之间的人际交往也会因感情疏远而逐渐负性化。三是成就感差。据调查,有相当一部分的高校教师的教学、科研等方面的成就感比较低,如此一来,对教育这行业的归属感就弱了。
二、教师职业倦怠对高等教育事业的影响
(一)从职业群体整体来看,表现为高校教师流失
自从国家高举“科教兴国”旗帜以来,尽管在教育方面花的心思比较多,社会上对教师这一职位也比较向往,也有一定的口碑,但是在教师群体中,在不同时期仍有不少教师离开教学领域,一是从教两三年即选择放弃。通常这些老师都是未能从现实和理想这两个层次调整过来,他们觉得他们身处的教学工作和他们想象中的教学相差比较远,从而产生一种失望、低落,甚至是绝望的感觉。二是从教大概十年后离开课堂。通常这个群体的教师容易被忽略,他们其中更多的不是因为压力大、失望而选择离开,而是因为产生了职业倦怠,希望寻求新鲜、多彩、不一样的生活,或者是向往更高、更好的福利待遇的工作。而这一类教师,熟悉教学规律,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技能熟练,基本都是教育队伍的中坚力量。三是有经验、但感到筋疲力尽而离开。这一类教师,他们的工资是比较高的,社会上的人都希望这些老师能做到“能者,多劳”,或者是给年轻的教师做个好榜样,充分运用自己的教学经验去带动年轻的教师,但偏偏地,这类教师却觉得自己常年处于高压下已感到筋疲力尽,且感到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而选择离开。
(二)从职业个体层面来看,表现为个体负性情绪增强
人们宣泄情感的方式很多,其中职业倦怠的症状比较典型的有:抑遏、喝酒、神经衰弱等,研究人员林娜尔格(美国),在20实际80年代初的报告中,指出高达百分之七十的病人的病因皆因压力而转化而成。在如此强大的压力下,人们比较容易产生职业倦怠,一旦感到倦怠,他们的忍耐能力就相对比较低,不仅妨害心理健康,还会衍生社会交往矛盾和家庭矛盾。
(三)从职业成果角度看,表现为教育教学质量降低
教师一旦产生职业倦怠的心理,他们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也会越来越多,例如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教学内容古板、对课堂秩序不闻不问、与学生、教师相处缺乏热情等。在教师职业倦怠的课堂下,课堂气氛肯定沉闷,学生的学习效果不理想,长期一来,学校的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可以用一句话来表达:污染教育环境。
(四)从社会层面来看,教师群体的职业倦怠现象,给社会带来的不良后果也不容忽视
倦怠的老师,除了自身对生活产生“绝望”外,还容易跟学生、同事、社会之间产生摩擦,教师的教师育人的功能、沟通的桥梁作用不但没有体现,反而有时给学生、家长、社会带来难以弥补的伤害。同时国家高等教育所培育出来的人才难以完成此项工作,也会给政府经济、政治等造成不好的影响。
三、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意义
缓解教师职业倦怠,对于学校的稳定和发展来说,是件十分必要且迫切的事情。学校的稳定和发展,学生的数量和质量是个重要的因素,而教师是与学生联系最为紧密的群体,教师的品德魅力和专业素质是代表学校最具体的形象,缓解教师职业倦怠问题,有利于教师专心于教学科研,有利于教师身心健康发展和人际关系的稳定,有利于于学校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发展壮大,这对于学校来说至关重要。
对于国家教育事业发展来说,缓解教师职业倦怠也势在必行。随着社会经济科学的快速发展,国家对教师各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使得许多教师在应对专业要求、社会期望、家庭关系等方面感到身心疲急,职业倦怠山此而生。缓解教师职业倦怠,使许多教师能从容应对各方面的压力,同时站在科研教学的第一线,投身于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四、消除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一)从社会方面做好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工作
一是全社会要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当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人才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人才培养离不开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实施者,教师理应受到全社会的尊重与热爱。尊师重教应落实到实处,适当提高教师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缩小高职称与低职称各项津贴的差距,让他们感觉到自身的教学科研工作有价值有回报,深切体会到社会对自己工作的认可与肯定。二是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目前,大部分高校仍然沿袭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以应试为主的教学使学生教师深受其害,身心疲惫不堪。因此,要深化高等学校教学改革,改变和明确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切切实实落实到实际教学工作中去。三是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网络。要缓解教师职业倦怠需建立社会支持网络,社会、学校、家庭都应该支持教师教育工作,良好的社会支持氛围利于缓解教师职业倦怠心理。
(二)从学校方面做好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工作
一是建立有利于教师成长发展的多样化的科学评价体系。高校应当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注重教师自身和职业发展的过程,摒弃单一的靠学生考试过级率和科研项目及论文数量评判教师优劣的评价机制。评价结果不应用来奖罚教师或挑选教师,而是营造有利于促进教师发展的良好环境。高校多为教学为主、科研为辅型学校,但教师在自身职业发展中道路并非保持高度一致。一些教师工作兴趣偏向课堂教学,教学工作往往比科研工作更出彩;而一些教师把更多兴趣放在教学研究,科研比课堂教学更令人满意;还有一些教师既注重课堂教学又关心科研工作。
对于这三类不同兴趣的教师,学校管理者应采用灵活的评价机制,不能用一个标准去评价所有老师,否则只会挫败教师自信心和削减教师的工作热忱。教师评价考核应公开、公正、透明。客观、公平、透明、合理的制度有利于教师积极接受考核评价,更有利于建立教师间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教师自身与职业发展。教师成长发展是一个漫长过程,不能一蹴而就,考核评价不能过于频繁,否则给教师工作带来很大压力。二是制定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积极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进修机会。职业规划为教师塑造了积极正面的工作目标以及为他们提供了逐步发展的动力。高校教师缺乏丰富的工作经验及人生阅历,在职业规划考虑方面有时难免走极端,或是不切实际好高骛远或是消极低沉缺乏奋斗目标,他们理应得到管理者或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帮助与扶持。高校部分教师学历偏低,但他们有继续学习的欲望和动力,因此学校应积极创造教师外出学习和进修机会,满足他们增强专业知识和提高教学科研能力的需求。专业知识的增强与个人工作能力的提升有利于教师树立自信心及缓解工作压力和职业倦怠。
(三)从高校教师自身方面出发做好工作
从教师个人来看在缓解职业倦怠的过程中,教师自身是主体。他们必须发挥自身作用,正确认识职业倦怠及反思压力的来源,努力找到适合自身的应对方法。在情绪上,面对压力时,教师应保持乐观心情,积极应对工作中的挫折;在人际关系上,努力营造轻松和谐的人际关系,避免因为工作琐事与同事斤斤计较;在家庭中,教师应稳妥解决好孩子教育和抚养等方面出现的与配偶或长辈等之间的矛盾;在自身专业知识学习方面,教师应加强专业学习,提高专业素质和教学科研能力。
参考文献:
论文关键词:中职教师,课堂教学,职业倦怠
一、中职学校 “课堂教学”现状
(一)学生现状
经调查显示,教师中认可“现在中职学校‘差生多’”的占80.70%,只有19.30%的教师表示“不同意”。教师认为学生“差”的理由,排在第1位的是“学习习惯差”、“行为习惯差”, 第2位是“自主学习意识差”。
1、学习习惯及行为习惯差
中职学校学生基础较弱,习惯较差,问题行为比较集中,相当一部分学生上课不愿听讲,他们的注意力很难集中,课堂教学出现以下问题行为:不带课本、不记笔记、讲废话、思想开小差、烦躁不安、做小动作、看课外书籍、听音乐、玩手机、吃东西、睡觉、发呆、擅离座位、喧哗、起哄、迟到早退或随意离开课堂等等。
2、自主学习意识差
一部分中职学生依赖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处在被动的学习状态中,学习缺乏主动性,对学习产生了厌恶感,缺乏兴趣,对前途渺茫教育管理论文教育管理论文,无任何理想,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久而久之,他们便对学习没有任何信心,产生厌学心理,根本没有意识到自主学习对今后自我发展的重要性,绝大多数学生都觉得学习是家长逼来的,老师硬要教的事,学习好与坏是家长和老师关心的事,与自己无关。
(二)教师现状
面对综合素质明显下降的中职学生,使不少中职教师深感“课堂教学”过程的艰辛与无奈。“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了!”成了教师们不约而同的心声。时间一长,教师就会产生“职业倦怠”心理。成功的体验甚少,迫使自己体验平庸感,感觉苦海无边,没有激情,缺乏创造欲望,仅仅满足于完成教学任务。长期下去就会与学生的厌学形成恶性循环,制约着中职学校”课堂教学”的健康发展。
二、改进现代中职“课堂教学”,消除“职业倦怠”
作为老师,谁都想有十八般武艺,假如你有小品大师赵本山的两下子,有魔术师刘谦的功夫,都可以来一段精彩的表演,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仅让学生们饱了眼福,看了热闹,也让学生们通过老师的表演,获得了更开阔的知识。事实上大多数教师没有那样的细胞,面对中职学校“课堂教学”现状,使得教师对现代”课堂教学”显得束手无策,甚至对职业教育产生厌倦。因此,中职教师必须自我调整,以适应现代中职学校“课堂教学”论文的格式中国。
(一)教师自身心理的调适 作为中职学校的教师,我们要熟悉教学对象教育管理论文教育管理论文,针对目前的学生现状来因材施教,及时调整自身的心理并不断提高心理素质,以积极乐观、向上、努力进取的心态来面对学生,以快乐的、平静的心境与学生相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适应中职教育教学的挑战,心里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心里健康的学生。
1、努力调适自己的心态与情绪
作为中职学校教师,要善于调整自身情绪和心态,掌握调节和控制自己消极情绪,适时调节好自己的心态。因材施教,不断进取,才能适者生存,适者坦然;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与时俱进,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方法,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舒适感。并通过自身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去感染和影响学生,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学生,从而找到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对待学生应该“一见你就笑”,而不是“一见你就恼”、
2、注意提高自我认知的能力
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了解学生,还要认识自我。有不少教师不与学生沟通,对自己缺乏了解,教学工作不能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目标定得过高,导致付出与回报不相符,从而心理也就失衡了。因此,教师应勇于面对现实,注重学生的情感,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达到维护和增进师生心理健康的目的,实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3、善于增强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
凡事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压力、挫折对每个人来说也是难免的。作为中职学校教师在目前生源素质普遍降低的情况下,教育教学问题、学生的行为问题无疑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如果我们没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教育管理论文教育管理论文,就很难经得住这种压力的考验,就有可能因此而情绪消极,从而影响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重者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因此,我们应该以宽容、接纳、愉悦和积极的心态去看待并适应眼下的学生问题,善于通过营造良好的心境来增强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要以宽广的态度看待所面临的压力,把负面的情绪变成生命礼物,以良好的精神风貌来展示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的风采。
(二)中职教师转变教育教学理念
作为中职学校教师首先要了解中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趋势和动态,掌握最新职业教育理论,了解行业、企业一线实际。转变教学理念,改革课堂教学。教学质量能否提高,教学任务能否顺利完成,主要取决于“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教师驾驭教学的主要载体,是教师工作、成长的主要阵地,是不断创新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
1、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
教师是教育的核心和精髓,教育已不单是“传道、授业、解惑”。要确立“职业教育是大众教育,不是淘汰教育;是成功教育,不是精英教育”的教育观念。要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当然包括尊重学生基础差和习惯差的现实。“差生”也是人才,某方面差,不等于各方面都差,今天不行不等于将来不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智能优势,而现实教育往往只注重数理逻辑智能与语言智能,通常把这两项智能弱的学生误认为是差生,而忽视了这些所谓差生在其他智能方面的优势。作为我们的教育应尽量开发学生的各种智能。人无全才、人人有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因材施教,努力为社会培养各类人才。
2、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转变
在教学摘要由教师的“单向灌输”向“师生交往与互动”转变论文的格式中国。运用灵活机动的教学方法,现在“课堂教学”的过程管理。掌握“课堂教学”控制艺术。学生都希望自己的老师能眉飞色舞,能手舞足蹈。假如教师能活灵活现的将“课堂教学”与“表演艺术”相结合;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将“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那当然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
3、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
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评价是促进学生发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不仅要有老师对学生的评价,还要有学生自我评价与学生之间的评价。面向学生全体,针对学生现状,制定出能激发学生积极性,让大部分学生取得较好成绩的多元评价方法教育管理论文教育管理论文,注重过程评价,激发学生的生命热情,养成积极向上的兴趣爱好。
(三)学校应为教师的发展创造条件
学校发展要以教师为本,学校要设置更多的平台,从物质、精神、情感,心理各个方面激发广大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体现人文关怀,建立激励机制,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教师;使教师身心健康,专业得到提高。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为教师的身心健康创造安全、宽松、团结、和谐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建立以学校为一体的团队意识。让教师远离“职业倦怠”。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面对当前职业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我们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一定会坚持以学生为本,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改革教育教学方法,调适好心理状态,以满腔的工作热情投身到职业教育教学中去。为我中职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切。
⑴王珂 浅析中等职业学校建设的职业倦怠[J]职业教育研究,2007(6)
⑵王利 教师职业倦怠与应对[K]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6
论文摘要:制订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还是教师自我实现和人生幸福的需要。教育行政、教师培训部门、学校应充分认识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和作用,并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促进、帮助中小学教师形成职业生涯规划。
一、教育变革下教师的困惑与倦怠
1.教育变革在促进教育发展的同时也加速了教师的专业认同危机,主要表现为教师自我的迷失、对专业技能的迷茫和焦虑、教学中的角色冲突与模糊、对专业发展前景的惶恐。
不断翻新的教育教学改革方案和由此带来的复杂、琐碎的教学任务正在日益挤占教师个人的生存空间,教师迷失在日益工厂化和程序化的教学中。新课程改革以后,涌现出许多新的教育教学观念和教学理论。建立在这些观念和理论基础上的教师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呈现出极其多元化的理解,造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选择的艰难和迷茫。教师既无法判断自身教学设计和教学策略选择的优劣,又难以对同行的教学做出令人信服的评价。角色冲突导致教师对专业身份认识的分裂,并不断模糊教师的角色认识和角色扮演,过去在学生面前镇定自若的教师一下子变得惶恐不安和措手不及了。
2.国外研究资料表明,职业倦怠现象最易在助人职业中产生。教师职业是典型的助人职业,是一个压力来源较多、压力强度较大的职业,因而在教师群体中极易产生职业倦怠现象。职业倦怠是一个综合征候群,一般把它看做是个体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时,所产生的生理、情绪情感、行为等方面的身心耗竭状态。造成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个人背景因素。国外多项研究表明,个人背景因素中的多项变量都与教师职业倦怠的发生存在着联系,包括年龄、学历等。有研究发现,年轻教师比年长教师表现出更高水平的情绪衰竭,高学历者的倦怠状况更严重,但性别研究尚无定论。
(2)工作压力。产生倦怠的主要压力源包括:缺乏主管支持、缺乏家长和团队支持、工作负荷大、学生的低学习动机和纪律问题。这些研究表明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是教师职业倦怠的显著影响因素。
(3)自我效能感。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对倦怠水平有预计作用。低自我效能感的教师比高自我效能感的教师职业倦怠更严重。班杜拉则认为自我效能感是倦怠的中心调节变量。
(4)组织公平。组织公平是指个体或团体对组织对待他们的公平性直觉知觉。报酬公平性、丧失对工作的控制、角色冲突与模糊、缺乏支持等组织因素都被认为是倦怠产生的重要决定条件。有研究显示,程序公平性和分配的公平性与职业倦怠有中等程度的相关。
(5)社会支持。多项研究表明,缺乏必要的社会支持是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在社会支持对职业倦怠的影响上,目前学术界的观点还不统一。
以上是西方教师职业倦怠近几年主要的实证研究。我认为,上述研究无论是从工作压力、组织公平、社会支持等外部因素分析,还是从个人背景因素及自我效能感等教师角度来分析,都没有能够真正站在一个教师的立场上来看待教师职业倦怠现象。
二、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1.教育变革要高度关注教师作为主体性的存在,要更多关注作为“人”的教师的主体需要,不仅要向教师提出切合实际的要求,还要为教师个体的成长创造条件。
2.重视个体实践性知识在教师专业中的价值。教师专业的最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实践性强,因而个体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专业认同的形成实际上是教师个人实践知识和教师群体共有知识不断整合的过程。我们必须关注教师知识的实践性和建构性,关注教师知识产生的经验情境。
3.做好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就是说教师从自身优势和特点出发,根据时代、社会的要求和所在学校的共同愿景而做出的能够促进教师有计划地可持续发展的预期性、系统性的自我设计和安排。这就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教育行政、教师培训部门、学校一定要充分认识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其次,教育行政、教育培训部门、学校一定要把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列入自己的议事日程,尽快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
教师对教育教学活动的反思有利于教师完善自我,健全人格。不断反思的教师必然是终身学习型的教师。在持续反思、学习中,教师不仅会积累丰富的教学知识,增加无穷的教育智慧,而且能扩大视野,开拓思想,使自己的人生观和人格升华到更高的境界,进而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司继伟,王金素.引发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教师评价因素[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158-161.
[2]鲍传友.教育变革中的教师专业认同——危机与出路[J].中国教育学刊,2010.02.
[3]潘世祥.探索教师专业发展新模式[J].人民教育,2010.12.
论文摘要:随着现代社会和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的日趋激烈,人的心理压力也悄然而至。如果不能有效缓解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工作压力,不能运用适当的方式进行自我心理调适或及时的获得外界的心理支持,久而久之,就会陷入消极情绪的阴霾里,最终造成与职业密切相关的身心耗竭状态——职业倦怠。由于职业的特点,教师是职业倦怠感产生的高发人群,对于学生也有着非常大的消极影响,因此研究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状况及成因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1问题的提出
“burn-out”(职业倦怠)是美国大众常用的一个词汇,用以描述个人与所从事的职业之间的歪曲关系。马斯拉奇(Maslach)认为职业倦怠是由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和成就感降低三个维度构成的,其中情绪衰竭是职业倦怠的核心成分。职业倦怠最容易发生在助人行业的从业者身上,教师职业作为典型的助人行业,是产生职业倦怠的高危职业之一。
幼儿教师是教师群体中需要面对年龄最小教育对象的教育工作者,幼儿教师教育的对象与其他教师相比显得比较特殊,他们要面对的是一群刚能独立的行动,刚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愿望和情感,身心正迅速生长发育的儿童。教师对幼儿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幼儿的认知与学习、价值与信念、社会性与个性以及情感和心理健康等各方面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职业倦怠不仅影响幼儿教师对幼教工作的情感和精力的投入,而且还影响他们教育能力的发挥和发展。
虽然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和探讨有所增多,但在西安却尚未引起社会各界,特别是教师自身对这一心理病症的重视,于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也就无法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预防和解决。这个现状的原因之一是西安市尚无真正实证意义上的本土化的第一手研究资料和理性分析。
2西安市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状况及成因分析
2.1 西安市幼儿教师职业倦怠总体状况
①从对西安市幼儿园中随机调查的320名幼儿教师调查数据中来看,西安市幼儿园教师在情绪衰竭、非人性化、低个人成就感三个维度上的平均数为1.94、1.26和2.77,标准差分别为0.58、0.60和0.53。本研究采用5点计分,中位数为2,所以结果显示,总体上西安市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程度不高,其中2人(占0.6%)幼儿教师有严重的职业倦怠,71人(占22%)有明显的职业倦怠感,其余并无明显的职业倦怠感。②随着幼儿教师年龄的增长、职称和学历的提升,情绪衰竭和非人性化程度从整体发展上呈现增强趋势,但个人成就感降低程度越来越小,即个人成就感有所增强。③不同班级人数幼儿教师的非人性化程度随着班级人数的增加而不断增强,个人成就感也随之增加。④从平均数上看,学历为研究生的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程度最为严重;年龄在31-40岁的幼儿教师在情绪衰竭、非人性化程度最为严重,但个人成就感并不是最高;月收入在600-800元的幼儿教师在情绪衰竭、非人性化成为最为严重,个人成就感也为最低。
2.2 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影响因素
①社会因素与幼儿教师职业倦怠。从调查来看,家长的态度和要求与情绪衰竭呈现显著的正相关。一半以上的幼儿教师认为家长提出了过高、过多的要求,同时又没有表现出相应的尊重,使教师倍感压力,情绪受到影响。②职业因素与幼儿教师职业倦怠。职业因素在各级各类幼儿园的表现又有所不同,体现出各自的特征。本研究发现,对幼儿教师影响较大的职业因素具体表现在保教工作负担和幼儿安全责任两个方面。有58.5%的教师认为幼儿园的工作过于琐碎,让人身心疲惫,65.9%的教师认为幼儿园突发的杂事太多,甚至要经常加班。保教工作负担与情绪衰竭、非人性化、低个人成就感呈现显著的正相关。与此同时,有近50%的教师在为幼儿在园的安全问题担心,而产生巨大的压力,幼儿在园的安全责任或许不是直接造成教师情绪衰竭、非人性化的原因,但却在某种程度上引起教师个人成就感程度的降低。③组织因素与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组织因素是指个体所在组织的特征,具体包括共同体、制度因素(包括幼儿园类型、管理、待遇、评价、职称、聘任等)及个体专业发展三个维度。在调查中,对于组织因素当中诸元素中,待遇问题成为关注的焦点。幼儿教师对待遇的满意度不高,74%的教师认为自己的收入与劳动付出不成正比,收入低于付出。在当前的社会生活现实以及目前的社会分配机制下,与其他社会性行业相比较,幼儿教师所获得的报酬与其繁重的工作状况及身心付出并不成正比。应该说,这是职业倦怠在幼儿教师群体中普遍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不仅仅是幼儿教师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与提高离不开自己工作所获得的实质性待遇,而且幼儿教师对于自己从事职业的自豪感在很大程度上也来自于令自己满意的劳动收入。
经过上文中对西安市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状况及特点的影响因素的剖析,发现社会的期望和要求、幼儿园工作性质、幼儿在园安全责任、教师待遇、学历、年龄、幼儿园人际关系、家庭的支持和教师专业发展诸方面是对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状况及其特点造成影响的重要因素。要解决和有效预防幼儿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社会支持和环境优化层面、教师培养与组织管理管理层面、自我调适与幸福体验等方面入手,让幼儿教师真正体验快乐生活、快乐工作、快乐学习。
参考文献:
[1]冯振举,戴丽丽.美国教师职业倦怠的案例研究[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6(4).
[2]贾莉莉.美国的教师职业处在危机之中[J].比较教育研究,2003(7).
[3]伍新春,曾玲娟.透视教师职业倦怠[J].中国教师,2003(1).
【关键词】教师;职校;职业倦怠;应对;策略
自从1974 年美国基础临床心理学家弗鲁顿伯格(Freudenberger)首次提出“职业倦怠”(burnout)以来,便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教师已经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危人群之一,教师担当培养未来社会人才的角色,其素质水平对学生健康成长有着重要影响。关注教师心理健康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神圣的历史使命所赋予我们的重任。而职业学校的教师又存在它的特殊性,在教师职业倦怠的形成因素方面有别于普通教师,研究职校教师职业倦怠形成因素,并寻求有效的应对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教师职业倦怠的概念及其症状
1.1 教师职业倦怠的概念
职业倦怠(burnout)又称工作倦怠,是指那些供职于助人行业的人们因工作r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所经历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1981年,Maslach等人进一步确定了职业倦怠的三个核心成份,即情绪衰竭、人格的解体及低个人成就感。而Byrne.B.M.则提出了教师职业倦怠的定义,认为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所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能力的衰竭。
1.2 教师职业倦怠的症状
教师职业倦怠的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的丧失以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教师职业倦怠可以划分为心理、生理和行为三个方面:
1.2.1 职业倦怠症心理表现
害怕或者故意避免参与竞争,没有竞争热情;逐渐失去工作乐趣,对办公场所有强烈排斥感甚至恐惧感;长期处于挫折、焦虑、沮丧状态,情绪波动很大,逆境下容易焦躁;对工作任务产生本能的厌倦,对业务指标缺乏动力;工作过程中极易产生疲累感,对工作的新异事物敏感度降低。
1.2.2 职业倦怠症生理表现
身体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食欲不振、睡眠质量下降、活动力缺乏等,严重的还会出现嗜睡或者失眠、吃不下饭甚至是呕吐的情况;已经出现一些慢性疾病或者疾病征兆;工作效率降低,行动迟缓、注意力分散、记忆力下降、精神恍惚,甚至出现机能性工作障碍。经常产生疲劳感,失眠、食欲不振、喉咙嘶哑、背痛、头晕,以致全身酸疼,内分泌功能紊乱、血压升高等多种生理现象出现。女教师还会出现生理紊乱、月经失调等。在认知方面,感到工作没有意义,没有价值,将其看作是枯燥的机械重复的琐碎事务,觉得前途暗淡,没有希望;在情感方面,对工作失去兴趣、厌倦、情绪波动大、经常感觉抑郁、焦虑和烦恼等;表现在意志方面,在工作中碰到困难就躲,不愿钻研。
1.2.3 职业倦怠症行为方面
心理上的转变直接在行为上有所反映,表现为对工作敷衍了事,情绪波动大。由于经常感到压抑、焦虑、普遍对工作缺乏进取心,纯粹是为了工资而来上班。
2 职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形成因素
2.1 社会因素
2.1.1 现在社会对教师的要求和态度让教师感到有压力。教师被冠以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担。整个社会对教师的期望较高,所以教师承载的压力也就越大。
2.1.2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科技的不断进步,教师不再是学生知识的唯一来源,学生、家长、学校乃至社会对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超前于学生,教师不得不占用个人时间来钻研学习、进修培训。这使教师不堪重负,并极易导致心理和情绪上的极度疲劳,而情绪衰竭恰恰是教师职业倦怠的开始和最典型的特点。
2.1.3 工资待遇不高、工作条件不好、社会地位不高等也是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
2.2 组织因素
2.2.1 学生因素
1979年美国教育协会(NFA)的一项民意测验发现:接受调查的教师中有3/4的人认为纪律对他们的教学效率有很大的影响。职业学校的教师在这方面受到影响更大,在国内职业学校学生素质较高中、高校来说,普遍偏低,学生更难管理。教学效率降低,随之而来的就是成就感降低。
2.2.2 教师内部竞争
教师群体内部竞争加剧,表现在职称的评定、优秀教师评选,这些都要求教师在授课之余,还要进行大量的论文撰写,课件、教案的制作评比工作。
2.2.3 角色定位
教师承载着较高的社会期望,教师群体一方面努力维护自己的公众形象,使自己复合社会的期望;另一方面,教师群体从心理上希望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的相应提高。而这两者的偏差也使教师产生倦怠心理。
2.2.4 工作量
教师很多时候在学校中不仅承担教学工作,很多教师还担任班主任等职,在职业学校中,许多教师身兼数职(授课教师、班主任及行政职务),每个部门都要求教师完成相应的工作,这无形当中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
2.2.5 教学压力
教师工作枯燥乏味,教学内容重复交替,工作内容的重复单一也是造成教师职业倦怠因素。
2.3 个人因素
个人的性格、情绪因素也是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因素之一。以我个人为例,本人属于典型多血质类型的人,比较活泼、外向,善交际,但稳定性较差,所以我比较缺乏耐心,而教师是一份需要耐心、细心的工作。而身兼班主任和教学工作的我,这是我出现职业倦怠的主要因素,重复单一的工作对于稳定性较差的我来说,是一种巨大的压力。所以我为了逃避担任班主任,选择进修来改变我周而复始的生活。
3 应对策略
3.1 正确理解职业倦怠
了解职业倦怠的普遍性,教师应以乐观的态度去看待职业倦怠,正确认识倦怠的各种症状,以便及早解决问题。
3.2 坚持正确的信念和职业道德理想
3.3 寻找工作中的新目标
以我为例,四年的教龄,在工作一年以后担任班主任,这是一个新的职务,也给我带来了新的体验,找到了工作的新目标。任何的工作都应该不断寻找新的目标和期望。
3.4 丰富生活,学会放松自己
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把工作和生活分开,尽量少利用自己的私人时间工作。坚持锻炼身体。
3.5 提高自我调节能力、控制不良情绪
自我调节,学会控制情绪;不能把不良情绪带到生活中。
3.6 学校和教育管理机构应当改善评价机制
学校和社会应该改变评价机制,正确看待教师这一职业,给予合理的期望和评价;教育管理机构应当改变考评机制,减少教师群体之间的不良竞争。
【参考文献】
[1]杨秀玉,杨秀梅.教师职业倦怠解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2(2).
[2]朱晓颖.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研究综述[J].江西教育科研,2006(10).
[3]贾素萍.职业院校教师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问题的实证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10).
论文摘要:本研究对从事幼儿教师职业不足五年的新手教师与从业五年以上的熟手教师的职业倦怠与职业承诺特点进行了测查和比较,结果显示:(1)总体而言,两类教师均未表现出较严重的职业倦怠,但从职业倦怠的不同维度来看,熟手教师存在一定程度的情绪耗竭;(2)两类教师职业承诺水平存在差异,其中新手教师职业承诺总体水平偏低,而熟手教师则具有非常高的规范承诺,但两类教师的继续承诺水平均偏低;(3)随着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程度的增高,其职业承诺水平呈现下降趋势,其情绪耗竭程度随教龄增长亦显著增高。
一、问题提出
职业倦怠与职业承诺是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教师职业专长发展研究中关注的热点问题。对职业倦怠的界定,目前引用最广的定义是:“职业倦怠是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感耗竭、去个性化和个人成就感降低的症状”。并据此形成了有关职业倦怠的三维度模型:情感耗竭(这是职业倦怠的核心成分)、去个性化(又称“人格解体”,指个体在工作中对工作对象感受表现出消极、冷漠、疏远的态度,同情心降低)、个人成就感降低(指在工作中自我效能感降低.对自己做消极评价的倾向增长)。不难看出,教师职业倦怠不仅会使自身心身健康受到不良影响,而且会因其对工作缺乏热情和积极性,而对学生的发展造成消极影响。当前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小学教师群体。
职业承诺指个体对职业的认同感.是否愿意承担角色应负的职责、履行角色应尽的义务。它既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状态。又可以通过外在行为表现出来。现在广为接受的职业承诺三因子模型包括情感承诺、规范承诺和继续承诺三个维度。其中,情感承诺指个人愿意从事某职业的强烈愿望:规范承诺指个人从事某职业的义务感:继续承诺则指对离开某职业自身代价的认知。当前我国对教师职业承诺的研究亦集中在中小学教师群体。
综上可见,当前我国对幼儿教师职业倦怠与职业承诺的研究都比较少。本研究拟对教龄不满五年的新手教师和教龄五年以上的熟手教师在职业倦怠与职业承诺两方面的特点进行调查与分析。之所以选择这两个群体为研究的切人点.是因为这两个群体乃幼儿园一线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一是受生育高峰的影响,幼儿园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幼教师资不断扩充,新手教师的数量迅速增长.有必要关注其人职后的职业心理特点;二是工作五年以上的熟手教师通常都已经成长为幼儿园的骨干教师.他们的职业心理状况直接影响着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值得予以高度关注。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随机抽取上海市不同级别幼儿园的教师292名(均为女性),其中一级园127名,二级园103名,民办园62名。按其从业年限.将这些教师为两组,其中教龄不满五年者为新手教师。共167人,平均年龄23.8岁,平均教龄1.9年;五年以者为熟手教师,共125人。平均年龄31.5岁.平均教龄11.0年。另外还调查了107名上岗2个月的实习教师(亦均为女性)归人新手教师组。
以连榕等编制的《中学教师职业倦怠量表》为蓝本,对之进行修订以符合幼儿教师的实际情况。该量表共21道测题,分为情绪耗竭、去个性化、成就感缺乏三个维度,采用从“非常不符合”至“非常符合”的6等级记分制,得分越高表明倦怠程度越高。该量表信效度良好,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83,分半信度为0.801.
以连榕等编制的《中学教师职业承诺量表》为蓝本,并进行修订以符合幼儿教师的实际情况。该量表共22道测题,分为情感承诺、继续承诺和规范承诺三个维度。记分采用从“非常不符合”至“非常符合”的6等级记分制。该量表信效度良好,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53,分半信度为0.769 .
使用上述量表,采用集体测试方式,按照统一的指导语指导被试答题。所有数据录人计算机,使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两组教师职业倦怠与职业承诺的程度表1两组教师在职业倦怠与职业承诺上的总平均分及各维度上的均分(M土SD)
从表1和表2可知,两组教师总体上都未表现出较严重的职业倦怠,除熟手教师在情绪耗竭维度上的均分高于该维度的中值3.5外,其余均分都低于相应维度的中值。以中值3.5为参照,对熟手教师的情绪耗竭程度进行单一样本T检验,结果(t=3.32 , P=0.001)显示熟手教师的情绪耗竭程度显著偏高。在职业承诺方面,两组教师总体而言属于中等偏上水平,但两组教师在继续承诺维度上的均分都低于中值3.5。以中值3.5为参照分别对两组教师的继续承诺水平进行单一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新手教师的继续承诺水平显著偏低(t=-4.74 , P0.05 ) .
(二)两组教师职业倦怠与职业承诺的差异比较表3两组教师在职业倦怠与职业承诺各维度上的差异比较
由表3可知.两组教师在职业倦怠总平均分上无显著差异,但从三个具体维度来看,新手教师的情绪耗竭程度极其显著地低于熟手教师,而在去个性化和缺乏成就感两维度上新手教师的得分则远高于熟手教师。在职业承诺方面,新手教师的总平均分显著低于熟手教师,其中规范承诺水平非常显著地低于熟手教师,在情感承诺与继续承诺两维度上尽管新手教师的均分低于熟手教师,但差异未达显著水平。
(三)职业倦怠、职业承诺与教龄的相关分析
从表4可知,总体而言,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与职业承诺呈极其显著的负相关,职业倦怠程度越高,职业承诺的水平越低;从各维度来看,情感承诺、规范承诺与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亦呈现极其显著的负相关。与之不同的是,继续承诺与职业倦怠总分及其各维度得分均呈现显著正相关。
表4幼儿教师职业倦怠与职业承诺的相关(N=399)
为了解职业倦怠与职业承诺随教龄增长的发展变化,进一步对幼儿教师职业倦怠、职业承诺与教龄的相关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情绪耗竭、继续承诺、规范承诺与教龄相关显著(r情绪耗竭=0.258 , P
四、讨论
(一)新手与熟手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特点及比较
与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整体比较严重的状况不同,本研究显示幼儿教师总体上并未表现出严重的职业倦怠,这主要得益于两组幼儿教师在职业倦怠的去个性化和成就感缺乏两维度上有着尚佳的表现。去个性化与成就感缺乏分别是职业倦怠的人际关系维度和自我评价维度,在这两个维度上的较低得分说明幼儿教师是以积极、热情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的,具有较强的爱心;另外幼儿教师在工作中能体验到较多的成就感,对自己的工作倾向于做出积极评价,且从这一维度与教龄呈现出的显著负相关来看,这种状况会随着幼儿教师工作年限的增加、经验的丰富愈益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尽管熟手教师在上述两维度的表现比新手教师更令人欣喜,但值得注意的是,熟手教师情绪耗竭程度偏高,并极其显著地高于新手教师。情绪耗竭维度作为职业倦怠的核心成分,代表的是职业倦怠的个体压力程度。熟手教师在这一维度上得分显著偏高,说明随着对教学常规工作的熟悉和熟练,熟手教师的工作负荷也有所增加,他们大部分成长为幼儿园教学骨干,压力感较新手时期明显增强,疲于应付,加之对工作的新鲜感已不复存在,由此容易导致工作热情和兴趣的明显降低。这一情绪耗竭状况若得不到及时缓解和消除,不仅会严重影响熟手教师的身心健康,而且可能使熟手教师以消极懈怠的态度对待幼儿及教学工作,从而大大提高教学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因此,对工作五年以上的熟手教师所承受的压力,管理部门应予以关注和重视,并尽可能采取针对性措施预防其情绪耗竭。
(二)新手与熟手幼儿教师职业承诺的特点及比较
职业承诺方面,本研究的结果与有关中小学教师职业承诺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我国幼儿教师职业承诺的程度总体而言亦属中等水平,其中规范承诺的程度较高,情感承诺次之,继续承诺相对较低。尤其是新手教师,其继续承诺水平显著低于该维度分数的中值,这表明新手教师在刚刚人职的阶段,尽管对幼儿教师这一职业有一定的热爱,但对是否继续从事乃至终身从事这一职业仍有一些犹豫和困惑。这使新手教师的职业情感不稳定,在教学工作中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就会产生沮丧、成就感低、无助、无奈等消极状况。另外,在规范承诺上,新手教师的表现也显著低于熟手教师,表明熟手教师对从事幼儿教育职业具有更强的义务感,这或许正是熟手教师继续承诺水平更高的原因。
(三)职业倦怠与职业承诺的关系
关键词:地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8)-09-0092-02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及消极影响
职业倦怠是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登伯格在1974年研究职业压力时首先提出的一个概念,是用来描述那些服务于助人行业的人们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所经历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因不能有效应对工作的压力而产生的极端心理反应,是教师伴随于长期高水平的工作压力体验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典其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衰减以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1]常见的表现是:对教学失去热情、甚至厌恶、恐惧教育工作;逐渐对学生失去爱心和耐心,疏远学生;备课不认真,甚至不备课,教学活动缺乏创造性,对教学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听之任之;对学生的期望和信心降低,对学生不配合教学等问题不是积极寻找原因,而是放弃努力,不关心学生的成长和进步。
地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现象,不仅会危害教师本人的身心健康、专业素质提高和个人的发展,而且会影响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学生的健康成长。对教师而言,会导致生理、认知、情绪和行为的极度疲劳,并容易诱发其他心理问题和生理疾病,激化人际矛盾,降低生活质量;对教学而言,教师对教学工作产生厌倦、无可奈何的情绪,教学上无心投入、敷衍了事、创造性降低;同时,对学生缺乏耐心和爱心,易造成师生关系紧张,甚至发生冲突,直接导致教学品质的低劣化。对学校而言,会导致教学质量下降、教师职业道德缺乏、教学人员流失等不良后果,影响学校的形象和声誉;对学生而言,教师的不良心理势必学生的身心健康、个性发展、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使学生难以获得全面发展。
二、地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
(一)社会因素。社会对教师期望值过高而且复杂多样。一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传道、授业、解惑”、“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等传统的教师角色无形地高抬了教师,造就了教师职业的“崇高”。面对这些过高的期望值,教师倦怠心理油然而生。二是教师不但要付出许多时间和精力来教书育人,同时还要面对来自家长、社会的诸多要求以及现实环境的种种限制,稍有不慎,就会招来一片指责声。面对社会上的一些误解甚至是不理解,教师常常有种“采得百花酿成蜜,为谁辛苦为谁忙”的失落感。三是教师的付出和回报仍不成正比。四是由于社会日趋功利性,师生关系日渐淡薄,教师既要加倍用心于教学,又要以言行感召学生,而获得的心理报偿却又相对渐少,导致教师倦怠心理的产生。
(二)学校的因素。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与教育管理是诱发职业倦怠的环境因素。一方面,有的学校的组织管理手段简单、机械,教师个人的合理要求和心理需要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学校对教师只重视使用和学历层次的提高,忽视教育培养,特别是职业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实行聘任制、竞争上岗、学生择师评教等进一步加重了高校教师的生存压力,从而出现情绪低落、对现状不满、工作热情丧失等倦怠现象。
(三)学生因素。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地方高校在校生数量大幅上升,带来了班级人数的膨胀及学生素质的降低,学生问题行为也随之增多。教师教育效果不佳,这让教师难以相信自己的行为能有助于现实的改变,只好降低对工作的投入以求心理平衡。这种习得性无助不断得到强化,最终就会发展成为职业倦怠。
(四)职业因素。教师职业和其它职业不同的一点就是没有8小时工作制。据调查,教师每天工作时间平均大约在11个小时以上,主要是做实验、备课、查看资料、读书、写论文、报课题,所接触的是图书馆、资料室或者是打开的电脑。[2]教师由于工作对象――学生,正经历着成长发育的过程,身心发展尚处于很不成熟的阶段,每个学生都有各不相同的心理和生理的特点,需要教师因材施教,精心培育,因而教师在其劳动过程中所付出的智力、情感和体力的消耗相当大。但是,由于教师的劳动产品的生产过程是缓慢的,劳动效益是潜在的,其劳动价值不易及时被大众觉察和重视,这使教师必然要面对成就需要与成功可能性冲突所带来的压力,出现职业倦怠。另外地方高校教师职称评定竞争激烈、条件苛刻:在职称评定中,衡量地方高校教师是否具备评定资格是以承担和完成多少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在国家级、省级核心期刊上发表多少篇论文为标准,使地方高校教师职业心理压力过重。
(五)个人因素。所谓个人因素,指的是教师个体方面的因素。有关的研究表明,就教龄而言,青年教师刚走上规章岗位,精力充沛,上进心强,对生活充满憧憬,对工作充满激情,工作虽然处于适应阶段,尚不会出现职业倦怠;随着教龄的增加,教师的教育成果不断积累,成就感会不断增加,但去个性化和情绪耗竭就会凸显出来;当教师的教学进入成熟阶段,由于教学经验丰富而工作比较轻松,又没有及时提升自己的人生目标,工作缺乏应有的激情和锐气,心理和生理就会产生倦怠。[3]
三、预防和缓解地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一)营造良好的学校组织文化和氛围。充分考虑教师的心理需要,加强学校组织文化建设,建立良性的支援机制。 营造良好的学校组织文化和氛围是避免或缓解教师职业倦怠、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举措。具体地说,营造良好的学校组织文化和氛围应包括以下几点:给予教师更为从容的课前准备时间,缩减班级规模以减轻教师的负荷,倡导教师间的交流与沟通,加强教师间的合作,营造学校组织的和谐气氛,设计更为充实有效的专业发展活动,让教师更多地参与学校的管理与决策,肯定教师的成就,明晰教师的自我期许,明确教师的职责等。
(二)教师要坚持正确的职业信念和职业理想
首先,地方高校教师要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充满信心。要正确对待当前地方高校教育所面临的困难,认识到地方高校教育中的矛盾和问题是暂时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地方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困难和矛盾都会逐步得到解决。同时,地方高校教师要注意加强理论学习,增强信心,提高自己教育理论水平和素养,排除干扰、顶住压力。对自己从事的地方高校教育事业满怀希望、充满信心,从而在职业工作中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精力和高度的热情,防止悲观、疑惑心理的产生。
其次,教师要充分认识自己肩负的责任。作为地方高校教师,要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不是一般性的职业,而是关系到地方政治经济发展、民族精神的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的事业,认识到党和人民寄予自己的殷切厚望,从而明确自己肩负的重任,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把自己的职业工作与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联系起来,与一代新人的成长联系起来。这样才会在职业工作中保持勇往直前的精神动力;才会在职业工作中充满不计得失的奉献精神,勇于在实践中牺牲自我;才能在平凡的职业工作中感受生活的充实和收获的快乐,获得精神上的愉快和满足,从而有效地避免职业倦怠的产生。
(三)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
面对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前进,地方高校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第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学会理解学生、欣赏学生和尊重学生,才能为学生所爱戴,才能真正从中体验到做教师的幸福与快乐,从而保证正确的职业动机。第二,要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及时实现知识更新,消除思想困惑。第三,要大胆革新,积极探索适合地方高校课程特点、符合教育教学规律、面向学生实际状况的崭新的教学模式,提高职业工作的创造性,增强地方高校教育的实效性,以获得职业工作的成就感、满足感。第四,重视科研,加强对前沿问题的研究,增加教学信息的先进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提高职业工作的美誉度,从而不断增强自信心,降低工作压力,才能做到工作中游刃有余,从而避免心理上的紧张、焦虑、郁闷、力不从心等消极情绪。
(四)努力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促进自我人格完善
地方高校教师要不断加强自己的人格完善,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教师的人格特征缺陷是职业倦怠发生的重要原因,研究表明,那些性格内向,缺乏自信心,缺乏交流与合作能力,对自己的优缺点缺乏正确认识和客观评价且攻击性强,喜怒无常且易焦虑、紧张的教师易产生职业倦怠。[4]因此,教师个人要努力加强个性修养,注意改变自己不良的人格特征,增强理智感、自制力和自信心,保持乐观、开朗的情绪和健康、平衡的心态,培养坚强、豁达等积极向上的个性特征,从而强化对职业倦怠的自身免役力。
(五)正确认识职业倦怠,提高自我调节能力
地方高校教师更应清醒地认识到职业倦怠是源于自己所遇到的职业压力,因而应努力提高自己的耐压能力,增强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当在工作中遇到压力时,要善于对压力进行准确定位,并调整对压力的认知,用乐观的态度对待压力,怨天尤人无益于问题的解决。同时,地方高校教师在工作中要注意丰富生活,学会放松自己,劳逸结合,重视人际交往,多与同事分享经验与快乐,以化解压力,从源头上预防和消除职业倦怠的发生。
职业倦怠不仅造成个体职业的和社会功能的损害、降低个体生命质量,而且给组织带来破坏性的影响。地方高校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危人群,认识、评估、干预教师职业倦怠不仅对保障地方高校教师人群的健康幸福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人才的培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 金忠明,林炊利编著.走出教师职业倦怠的误区[M].华东师大出版社2006: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