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5 15:02:4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企业核心竞争力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房地产开发企业核心竞争力要素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指一种基于战略性资源的、由企业长期积累而形成的知识和技能的动态组织管理体系,通过适应于环境变动的不断创新和有效整合活动,进而延伸至企业产品和服务领域,使企业不断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这一能力体系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许多要素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统一体。能力体系组成要素与关系的集合最终决定了这一能力的结构与功能。外部环境影响因素与企业内部要素特征的特殊性决定核心能力体系结构差异性。
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其生产过程、产品和市场特征上,有其不同于其他行业的特殊之处。从产品特征看,表现为位置的固定性、耐用性、异质性、高价值性、供给有限性、投资与消费的双重性、实体构成的二元性等;从市场特征看,房地产市场具有区域性、供给与调节的滞后性、垄断竞争性、投机性、交易形式多样性、交易复杂性、受金融市场的强烈影响性、政府干预性等特点。由此,就房地产开发企业而言,其核心竞争力的要素构成除了具备其他行业企业所具有的共性之外,还具有不同于其他企业的特殊性要求。
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房地产开发企业特征
(一)房地产开发企业具有虚拟企业性质
从房地产开发企业的价值链出发,我们习惯上将房地产开发活动细分为:设想的提出;可行性研究;细节设计;合同与建筑施工;市场营销;市场化管理六个环节。在整个业务流程之中,房地产企业几乎将“提出设想”之外的全部环节都外包给专业化的公司进行生产和经营,将可行性研究外包给专业的咨询公司完成,将细节设计外包给专业的设计公司完成,将建筑施工外包给专业建筑公司完成,将销售外包给专业销售公司,最后将物业交由专业物业管理公司,而开发企业自身只是在各个环节之中起到协调与资源整合运用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房地产开发企业将各专业资源“虚拟”进自身内部,共同完成开发任务。从这一意义上看,房地产企业具有较为典型的虚拟经营性。可见,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关键业务环节是项目产品策划、资本运作和不同专业知识的“对接”。在这一过程之中,资源整合能力尤为重要。
(二)房地产开发企业规模经济的特殊性
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虚拟经营特性,使其成为一个资源整合者,其固定成本的投入相对很少,使得生产规模扩大所带来的成本分摊效应变得十分有限。就房地产开发企业本身来说,由于房地产产品的区域性所导致的市场容量有限,加之土地供给的有限性,房地产也一般不会有大规模连续性生产,这些因素导致了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规模效应并不明显。然而,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规模经济效益不明显,并不表示房地产开发企业不具有规模经济,其中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具有较大规模的企业在管理上可能会形成规模经济效应,能够有相对合理与完备的人才结构体系。另外,规模较大的企业往往具有较强的开发实力,大规模开发会给企业带来生产成本、材料采购成本和广告成本的节约。由此可见,实现一定的规模化经营有助于提高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竞争优势。
(三)我国房地产业的垄断竞争与进入壁垒
房地产由于其位置的区域性和不可移动性,使房地产市场呈现显著的区域性特征,这使得房地产产品被打上了深深的区域文化烙印。除去区位差别之外,房地产产品同时也具有质量、品种、服务和品牌差异,这些均使得房地产产品具有不同于一般工业产品的特殊性,产品差异化特征非常显著。这一特征造成房地产市场竞争性有限,是事实上的区域性垄断竞争。
房地产业又是一个资本密集型行业,巨大的项目开发投入在理论上具有行业资本进入壁垒。然而,就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而言,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市场竞争结构中相对于建筑商的强势地位,加之政府的扶持,使其具有较强的市场力量,造成我国房地产行业的资本规模壁垒并不显著,但是可以预见,伴随国家政策的进一步完备和市场的进一步完善,天平正逐渐转向消费者一方,资本规模壁垒将逐渐得到加强。事实上,现阶段我国房地产行业的进入壁垒主要体现为政府的土地出让制度和区域内开发商的阻止进入。
(四)房地产开发企业与金融业的互益
对于任何企业来说,资金都很重要。但这一点对于资本密集型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来说尤为重要。投资所需的巨额资金是带动、同时也是制约房地产企业业务发展的极其重要的因素。这使得房地产的开发与经营离不开金融业的支持,对于房地产的流通与消费,由于其支出数额大,同样也需要金融业的帮助。除融资之外,运用多种金融工具,通过信托、保险等业务,同样会对房地产商品的流通与消费产生积极的影响。反之,金融业的发展也需要房地产业开拓业务。金融政策与金融市场对房地产企业的影响深远。
(五)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知识密集性
通过价值链与供应链的分析,房地产开发企业具有虚拟企业的特征,其核心业务是根据城市规划要求及开发项目本身的特点,进行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协调。其涉及知识范围广泛,从社会、经济、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到土地利用、城市规划、市场调查分析、地质勘测、房屋建筑、资本运营、金融统计、信息处理、组织管理等。这与建筑企业等劳动密集型企业比较而言,房地产开发企业具有相当程度的知识密集型企业特点。
(六)房地产产品的信息不对称与企业品牌
尼而森、达比和长尼把产品从质量的角度划分为三类:搜寻品(Searchgoods)、经验品(Experiencegoods)和信任品(Credencegoods)。搜寻品的质量情况可以在购买之前通过搜寻获得,经验品的质量情况只有在购买之后的消费中获得,而信任品的质量即使在之后的消费中也难以获得。由于房地产产品的质量构成因素较一般商品复杂,有些因素在消费一段时间之后才可以了解,而有的因素即使在消费很长一段时间之后也难以把握(如建筑物的隐蔽工程),因此,房地产产品介于经验品与信任品之间。这种信息不对称对于生产高质量产品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和消费者来说均是不利的,甚至会导致消费者的逆向选择。而品牌作为一种信息传递的手段,在此便显得尤为重要。品牌投入的沉没成本会使得具有高质量开发产品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具有相对持久的竞争优势,而对以信息不对称谋取不正当利益的开发商来说,最终结果将是在供求双方的重复博弈中失去市场。
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素
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将最终表现为出色的资源整合能力、市场把握能力、客户价值创造能力、创新能力及其企业品牌价值。
(一)战略资源要素
作为三大资源的土地、资金、人才是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同时也是企业实力的体现。土地资产的稀缺性、增值性、可持续性使其成为房地产开发企业之间竞争的主要对象。资金规模的大小将决定开发商的开发规模,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获取高质量土地资源的能力和抗风险能力。而战略性人才要素则包括高素质的企业家人才要素和知识型员工要素。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是房地产开发企业持续发展的主导因素,而知识型人力资源要素则是企业财富之源。
(二)企业知识要素
米切尔·波兰尼(MichaelPolanyi,1966)首次将知识区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经抽象后储存于客观世界之中的知识,在无知识主体(携带者)的参与之下,也能被理解和共享。而隐性知识则无法被明确表达出来,体现为企业员工的技术专长、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管理层的领导能力和洞察能力、管理技巧、团队精神等等,在无知识主体参与之下难以被理解和共享,这种知识难以模仿,难以复制,甚至难以用语言来表述。对于企业而言,企业知识依存于企业的人力资本、结构性资本和关系资本之中,具有路径依赖性、互补性和隐含性。由此,企业知识的累积是一个长期的集体性学习过程。同时,企业现在和未来的选择往往取决于企业现有的知识存量,这使得企业所积累的互补性知识不仅具有专用性,而且具有整体性和模糊性,难以被模仿,就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知识密集性而言,其技术知识能否被很好的得以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开发企业所具有的制度性知识和管理性知识与其特定的技术性知识的匹配程度。简而言之,即制度与技术的匹配程度。
(三)组织学习要素
德鲁克认为,“创新是一种赋予资源以新的创造财富能力的行为”。波特指出,“公司通过认知或发现行业中更好的竞争新方法,并将其付诸实践来形成竞争优势,从而最终演变为创新”。可见,创新能力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之一,而实现组织创新能力(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的有效途径,则是通过组织学习。组织学习是指组织通过不断创造、积累和利用知识资源,努力改变或重新设计自身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内外环境,从而保持可持续竞争优势的过程(陈国权,2002)。组织学习理论主要涉及两方面内容,一是如何分享、使用和储存现有知识;二是如何创造新知识,即广义的知识创新。在此基础之上,该组织提供了五种组织学习类型:边干边学、科学学习、搜索学习、边使用边学习和知识外溢学习。
(四)企业文化要素
部分专家将企业文化视作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三驾马车(战略,人才,文化)之一。作为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文化一方面减少了交易费用,提高了企业的专业化市场效率,又改善了组织成员的个体偏好函数,使员工倾向于企业的共同目标,在“共同愿景”之下,组织学习将从“适应型学习”向“创造型学习”转化,对于房地产开发企业来说,企业文化仍然是推动学习和创新的重要力量。
(五)整合集成要素
房地产企业的战略资源的整合能力可细分为组合、协调、判断与决策能力。而企业则应通过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两方面的持续积累来获得能力的增强。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的创造性思维是形成整合集成效益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创造性融合,实现最适宜要素的配置组合,从而形成优势互补,达成一种更为合理的结构形式,实现能力的放大效应,从而形成竞争优势。值得关注的一点,全球化和信息化使得企业越来越依靠与其内部资源相互补充的外部关系网络生存和成长,形成所谓的“网络经济”,企业需要通过合作来赢得竞争。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虚拟经营要求其在传统整合方式下,更有效的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来加强其资源整合能力,快速融入网络经济之中。
参考文献:
1.李政.企业成长的机理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一)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核心竞争力(CoreCompetence),又译作核心能力或核心竞争能力。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提出来的,是指企业(或企业集团)在竞争中获取、配置关键资源,能使企业形成并保持长期稳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及稳定的超额利润的能力。
(二)核心竞争力的构成及表现形式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多元和复杂的系统,表现为一定的层次结构,包括核心业务(主营领域)、核心制造(主导产品)、核心技术能力(优势技术与专长)、核心管理能力(成长能力)、核心营销服务网络、以及战略管理与创新能力等。
核心竞争力按其具有相对垄断性,在企业中占有核心地位,且能独立运作的竞争优势分类,有六种表现形式:
1、技术型企业。其竞争优势是拥有生产核心产品的技术设备、核心专利技术、垄断性原材料和技术、知识、技能领先的人才。
2、文化型企业。其优势体现在富有不断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及其带领的团队形成的独特的企业文化。
3、渠道型企业。其优势是拥有遍布销售区域的网络渠道。
4、品牌型企业。其优势是基于信誉基础上的强势品牌。
5、资金型企业。其优势是拥有可供运作的雄厚资金。
6、规则型企业。优势体现在拥有门槛很高的技术标准、市场运作规则、独占的生产、经营许可。
(三)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1、价值性。企业核心竞争力在提高企业效率、降低成本和创造价值方面能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好,同时也应给企业的目标顾客带来独特的价值和利益。
2、积累性。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实践活动过程中,以特定方式、沿着特定的技术轨迹由小到大,通过学习、消化、吸收、合成逐步积累整合形成,往往要通过较长时间实现和培育。
3、独特性。核心竞争力与企业的组织结构高度融合,是相关管理理念的复合体,是建立在企业内部长期学习、经验积累的基础上的专长,稳定性较强,是独一无二的,具有独特性。
4、难以模仿性。核心竞争力难以与企业分离,它所包括独特的技术技能、生产技巧、操作诀窍等技术特性,深深地印上了企业的特殊的组织组成、经历经验、企业文化、管理理念、市场营销的烙印,是企业技术特性与组织特性的复合体,难以轻易被当前或潜在的竞争对手所了解、冒牌、仿制或获取。
5、不可交易性。核心竞争力与特定的企业相伴生,虽然可为人们所感知,但难以用语言、文字、符号来描述或表征,更无法象其他生产要素一样通过市场进行买卖或交易。
6、延展性。在企业能力体系中,核心竞争力是母体、是核心,有溢出效应,可使企业在原有竞争领域中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也可围绕核心能力进行相关市场的拓展,通过创新获取该市场领域的持续竞争优势。
7、动态性。从客观上看,核心竞争力总是与一定时期的资源、产业、组织管理模式及环境动态等因素高度关联,随着这些因素的变化和时间形势的变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然会发生动态发展演变。
8、整体性。核心竞争力是一个系统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任何单一的基本要素,不管它多么重要,都不可能形成核心竞争力;只有构成核心竞争力所有基本要素协同动作,相互配合,才有可能形成核心竞争力。
(四)核心竞争力对于企业发展的意义
核心竞争力对企业的现实生存和长远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核心竞争力决定其产业发展的深度。关注核心竞争力比局限于具体产品和业务单元的职能发展战略,能更准确地反映企业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使企业免于为求短期利益而导致陷入战略性误区。
2、核心竞争力可以增强企业在相关产品市场上的竞争地位。其意义远远超过单一产品市场上的胜败,对企业的长远持久发展具有更为深远的战略意义。
3、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建立是在企业内部长期知识、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的独特专长,因此,它不象某项具体技术或产品那样很容易被对手模仿、仿冒,对企业来说,具有较强的持久性,而且会对其它企业造成较高的进入壁垒或门槛。
4、核心竞争力对目前全球持续的企业再造、兼并、合并浪潮及动态联盟(包括虚拟企业)具有特殊、关键意义。企业只有在重组、联盟过程中积极优化组合各自的关键资源和核心能力,并将其综合集成为企业的整体核心竞争力,才能使双方或多方盈利,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
5、核心竞争力是21世纪企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武器。企业一旦拥有了核心竞争力,就能够建立长期可持续竞争优势,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就可以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WTO背景下培育国内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迫切性
我国加入WTO后国外名优产品的大量涌入,国内企业市场流失相当严重,造成了对整个企业群体巨大的冲击和压力。积极培育和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对处于复杂环境条件下的国内企业的生存发展意义重大。
(一)国内企业要做大做强形成竞争优势迫切需要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从企业外部环境来看,入世后,我国企业将改变以往国内单一的不同类别企业之间的竞争,直接在国内市场上同国外企业展开竞争。在这种情况下,核心竞争力较强的企业会抓住有利的发展机遇,直接与国外企业合作,形成良性循环的发展态势。相比而言,众多企业特别是传统的国有、集体中小企业,会遇到国外名优产品和国外资本进入的冲击,尤其是在高新技术领域的企业,将会在“内销不利、外销不能”的逆境中承受不住国外同类企业的重撞而出现相当一部分企业破产倒闭。
从企业内部环境来看,与国外企业相比,国内企业不仅在技术水平上落后,在经营理念和管理创新方面也存在着相当的差距,特别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还尚未培育起来。为此,积极培育和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已成为目前我国企业界一项紧迫的任务。
(二)国内企业要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必须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经济效益一直成为制约我国企业生存发展的“瓶颈”问题,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造成的。加入WTO后企业要想继续保持在一定领域内生产、经营的特色和优势,拥有相当数量的市场占有率,就必须从现在做起,经过一个阶段的不懈努力,全面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否则,企业将会在今后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显示出自身的弱点和不足,在较量中迅速衰败下来。
(三)国内企业要想有效地应对我国“入世”后新的环境,必须下大气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随着“入世”后国外跨国公司及相关企业的大量涌入,国内企业不仅面临与国内同类企业之间的竞争,同时还要同国外企业进行竞争。在这种情况下,国内企业依托原有产品、技术、服务等方面的优势显得十分微弱,自身在产品质量、功能、技术、服务等方面的缺陷表现得相当突出。为此,要想使国内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除了强化产品的质量、技术、服务外,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要迅速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现状
当前我国大部分企业没有形成核心竞争力,有些企业虽然是世界500强,但名次比较靠后而且有些是在政府的保护之下,还有的是我国历史形成的垄断行业。一旦我国向国际完全打开市场,关税减到零,这些企业恐怕就难以与世界真正的强手较量,小企业所表现出的弱点就更加突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严重不足。
(一)企业小而弱、大而散
由于地方宏观调控缺位,我国一些企业对新的项目形成了一哄而上的局面,其恶果是企业规模小而多,政府又无力注资,这些小企业不仅规模小而且拿不出自己的拳头产品,在竞争中各方面暴露出薄弱环节,一些在我国可以称之为大的企业,有些是政府保护的企业,长期受旧体制的影响管理流程相对显得比较散;有些是近几年新崛起的企业,由于急于并购一些企业、在管理流程方面显得也比较散。
(二)企业产品质量相对较差
我国产品和国际知名品牌比质量差、科技含量低、产品的附加值上不去,出口数量大、创汇低,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竟争主要靠低价格策略。随着市场由价格竞争转向产品质量、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的竞争,我国产品面临着新一轮竞争的挑战。
(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差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以国家投资为主的科研开发投资体制,科研经费大部分投向国家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对企业投入很少,影响了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而企业自身由于受传统的科研开发投资体制的影响,尚未成为真正的科研开发投资主体,对科研开发投入很少,有的企业几乎没有任何投入。
(四)企业管理水平低
由于我国经济体制尚处于转轨时期,传统的管理思维方式仍在起作用。至今许多企业尚未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仅凭经验管理企业,管理方式、方法陈旧,对市场环境适应性差。另外,管理人员缺乏先进的管理理论和经验,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知识、能力贫乏,企业不能按照市场规则运作,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与国外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水平相比存在很大差距。
(五)企业人员素质偏低
小企业人员素质较低,企业文化氛围基本没有形成。大企业人员素质相对较高,虽然形成了企业文化氛围但创新力度不够。人们学习的技术和知识固守几年甚至十几年,即使在发展过程中充实了一些知识,但远不能满足市场经济需要。
(六)企业战略定位不够准确
对企业未来几年、几十年发展方向把握不准;对市场竞争的变化准备不足;对潜在市场的预测不到位;围绕战略目标即满足顾客的需求设计有偏差等。
四、积极培育国内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成长最有力、最主要的驱动力,是提高竞争优势的源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一方面需要加快健全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增强企业竞争的压力。而另一方面,企业自身也需要不断地重塑微观动力机制。
(一)积极打造人才资本
市场竞争的核心在人才,人才资本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形成自己的核心能力,就必须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1)创造条件,努力提高企业家的素质。提高企业家的素质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前提。企业家直接参与企业的最高管理,制定企业战略,领导企业的未来发展,因而培养、塑造合格的企业家,健全企业家的独立人格就显得尤为重要。
(2)选拔和培养一批专业性、技术性人才,特别是市场开发、管理方面的人才。由于技术和管理知识与企业其他资源相结合可转化为具有平均价值的产品和服务,为企业带来超额利润,因此知识成为企业的利润源泉,人才成为企业核心能力的基础。
(二)培育企业的核心技术能力
核心技术是企业克敌制胜的杀手锏,因此必须大力推进技术进步,尤其要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要通过自主研究,与研究机构、高等院校联合开发和技术引进等方式形成一定的技术储备,为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奠定基础。
(三)形成有特色的管理模式
培育适宜的核心能力管理模式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只有加强管理,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管理模式,才能把企业体制改革的活力和技术进步的威力充分发挥出来,保持企业不断发展和基业常青。由于各个企业所面临的内外环境不同,因此管理方式也有些差别,关键是要建立符合本企业实际的管理模式。
(四)打造品牌,实施名牌战略
在市场经济发达的今天,品牌已超越纯经济的范畴,成为企业竞争力、增值力、后续力的体现。品牌一般有可靠的质量、极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能给企业带来极大的市场占有率,使企业保持繁荣。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直接表现形式主要是市场占有率,这是衡量企业核心竞争力强弱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因此要树立正确的品牌意识,积极实施名牌战略,即建立品牌发展战略管理体制,完善品牌发展的市场环境,重视知识管理、知识决策以及实施与品牌理念相配套的系统教育培训等。
(五)建立学习型组织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其持续性作用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在于创建学习型组织,在不断学习中增加企业专用资产、不可模仿的隐性知识等。积极进行全员学习、全程学习、团队学习。不仅重视个人学习和个人智力开发,更要重视团队学习和群体智力开发。
(六)培育先进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战略能产生核心能力。企业文化的本质是企业的“人化”。所以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注重培养、挖掘、发挥广大员工在企业生产、管理、营销等方面创新的积极性,同时要关注和服务企业所要面对的顾客群。在企业管理中充分运用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把员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创造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来满足社会的需求,从而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实现企业的自身价值。
五、结语
在全球化发展的大趋势下,中国的企业在加入WTO后能否最终获益,取决于企业是否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地提高应对能力。重视企业自身核心竞争能力的培育与创造,是企业得以在国际大市场中生存与发展的根本。
摘要: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核心竞争力的培育、维护和提升是一个循环往复的重复过程,随着我国加入WTO国内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保持持续的优势,就要不断审视自己和竞争对手,不断学习和创新,不断培育、维护和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本文在核心竞争力相关基本理论解析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入世后培育国内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迫切性,针对国内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现状中企业综合实力不强,产品质量相对较差,技术创新能力不高,人员素质偏低等问题提出通过开发企业人力资源,培育企业技术核心能力,实施品牌战略提高国内企业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创新企业文化
参考文献:
[1]Prahlad,C.KandGaryHamel,G.”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J].HarvardBusinessReview,MayJune1990.
[2]王方华,吕魏主编.企业战略管理[M].北京: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3]西林.核心能力是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N].中国企业报.2002,02.
[4]和炳全.企业竞争优势与核心能力的培育和提高[J].经济问题探索,2001,(3)
[5]马璐,黎志成.企业信息化与企业竞争力[J].经济管理,2000,(7).
[6]郑传锋.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J].经济师,2002,(9)
[7]张凤巧.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企业发展模式的选择[J].企业研究,2003,(4).
[8]李兴旺.核心能力的培育模式[J].企业经济,2003,(4).
[9]赵顺成.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思考[J].管理世界,2001,(6).
[10]蒋文挥.关于我国国有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思考[J].企业经济,2002,(7).
[11]徐希燕.企业竞争力的新诊释[J].经济管理,2003,(5).
(一)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核心竞争力(CoreCompetence),又译作核心能力或核心竞争能力。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提出来的,是指企业(或企业集团)在竞争中获取、配置关键资源,能使企业形成并保持长期稳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及稳定的超额利润的能力。
(二)核心竞争力的构成及表现形式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多元和复杂的系统,表现为一定的层次结构,包括核心业务(主营领域)、核心制造(主导产品)、核心技术能力(优势技术与专长)、核心管理能力(成长能力)、核心营销服务网络、以及战略管理与创新能力等。
核心竞争力按其具有相对垄断性,在企业中占有核心地位,且能独立运作的竞争优势分类,有六种表现形式:
1、技术型企业。其竞争优势是拥有生产核心产品的技术设备、核心专利技术、垄断性原材料和技术、知识、技能领先的人才。
2、文化型企业。其优势体现在富有不断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及其带领的团队形成的独特的企业文化。
3、渠道型企业。其优势是拥有遍布销售区域的网络渠道。
4、品牌型企业。其优势是基于信誉基础上的强势品牌。
5、资金型企业。其优势是拥有可供运作的雄厚资金。
6、规则型企业。优势体现在拥有门槛很高的技术标准、市场运作规则、独占的生产、经营许可。
(三)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1、价值性。企业核心竞争力在提高企业效率、降低成本和创造价值方面能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好,同时也应给企业的目标顾客带来独特的价值和利益。
2、积累性。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实践活动过程中,以特定方式、沿着特定的技术轨迹由小到大,通过学习、消化、吸收、合成逐步积累整合形成,往往要通过较长时间实现和培育。
3、独特性。核心竞争力与企业的组织结构高度融合,是相关管理理念的复合体,是建立在企业内部长期学习、经验积累的基础上的专长,稳定性较强,是独一无二的,具有独特性。
4、难以模仿性。核心竞争力难以与企业分离,它所包括独特的技术技能、生产技巧、操作诀窍等技术特性,深深地印上了企业的特殊的组织组成、经历经验、企业文化、管理理念、市场营销的烙印,是企业技术特性与组织特性的复合体,难以轻易被当前或潜在的竞争对手所了解、冒牌、仿制或获取。
5、不可交易性。核心竞争力与特定的企业相伴生,虽然可为人们所感知,但难以用语言、文字、符号来描述或表征,更无法象其他生产要素一样通过市场进行买卖或交易。
6、延展性。在企业能力体系中,核心竞争力是母体、是核心,有溢出效应,可使企业在原有竞争领域中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也可围绕核心能力进行相关市场的拓展,通过创新获取该市场领域的持续竞争优势。
7、动态性。从客观上看,核心竞争力总是与一定时期的资源、产业、组织管理模式及环境动态等因素高度关联,随着这些因素的变化和时间形势的变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然会发生动态发展演变。
8、整体性。核心竞争力是一个系统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任何单一的基本要素,不管它多么重要,都不可能形成核心竞争力;只有构成核心竞争力所有基本要素协同动作,相互配合,才有可能形成核心竞争力。
(四)核心竞争力对于企业发展的意义
核心竞争力对企业的现实生存和长远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核心竞争力决定其产业发展的深度。关注核心竞争力比局限于具体产品和业务单元的职能发展战略,能更准确地反映企业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使企业免于为求短期利益而导致陷入战略性误区。
2、核心竞争力可以增强企业在相关产品市场上的竞争地位。其意义远远超过单一产品市场上的胜败,对企业的长远持久发展具有更为深远的战略意义。
3、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建立是在企业内部长期知识、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的独特专长,因此,它不象某项具体技术或产品那样很容易被对手模仿、仿冒,对企业来说,具有较强的持久性,而且会对其它企业造成较高的进入壁垒或门槛。
4、核心竞争力对目前全球持续的企业再造、兼并、合并浪潮及动态联盟(包括虚拟企业)具有特殊、关键意义。企业只有在重组、联盟过程中积极优化组合各自的关键资源和核心能力,并将其综合集成为企业的整体核心竞争力,才能使双方或多方盈利,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
5、核心竞争力是21世纪企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武器。企业一旦拥有了核心竞争力,就能够建立长期可持续竞争优势,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就可以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WTO背景下培育国内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迫切性
我国加入WTO后国外名优产品的大量涌入,国内企业市场流失相当严重,造成了对整个企业群体巨大的冲击和压力。积极培育和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对处于复杂环境条件下的国内企业的生存发展意义重大。
(一)国内企业要做大做强形成竞争优势迫切需要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从企业外部环境来看,入世后,我国企业将改变以往国内单一的不同类别企业之间的竞争,直接在国内市场上同国外企业展开竞争。在这种情况下,核心竞争力较强的企业会抓住有利的发展机遇,直接与国外企业合作,形成良性循环的发展态势。相比而言,众多企业特别是传统的国有、集体中小企业,会遇到国外名优产品和国外资本进入的冲击,尤其是在高新技术领域的企业,将会在“内销不利、外销不能”的逆境中承受不住国外同类企业的重撞而出现相当一部分企业破产倒闭。
从企业内部环境来看,与国外企业相比,国内企业不仅在技术水平上落后,在经营理念和管理创新方面也存在着相当的差距,特别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还尚未培育起来。为此,积极培育和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已成为目前我国企业界一项紧迫的任务。
(二)国内企业要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必须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经济效益一直成为制约我国企业生存发展的“瓶颈”问题,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造成的。加入WTO后企业要想继续保持在一定领域内生产、经营的特色和优势,拥有相当数量的市场占有率,就必须从现在做起,经过一个阶段的不懈努力,全面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否则,企业将会在今后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显示出自身的弱点和不足,在较量中迅速衰败下来。
(三)国内企业要想有效地应对我国“入世”后新的环境,必须下大气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随着“入世”后国外跨国公司及相关企业的大量涌入,国内企业不仅面临与国内同类企业之间的竞争,同时还要同国外企业进行竞争。在这种情况下,国内企业依托原有产品、技术、服务等方面的优势显得十分微弱,自身在产品质量、功能、技术、服务等方面的缺陷表现得相当突出。为此,要想使国内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除了强化产品的质量、技术、服务外,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要迅速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现状
当前我国大部分企业没有形成核心竞争力,有些企业虽然是世界500强,但名次比较靠后而且有些是在政府的保护之下,还有的是我国历史形成的垄断行业。一旦我国向国际完全打开市场,关税减到零,这些企业恐怕就难以与世界真正的强手较量,小企业所表现出的弱点就更加突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严重不足。
(一)企业小而弱、大而散
由于地方宏观调控缺位,我国一些企业对新的项目形成了一哄而上的局面,其恶果是企业规模小而多,政府又无力注资,这些小企业不仅规模小而且拿不出自己的拳头产品,在竞争中各方面暴露出薄弱环节,一些在我国可以称之为大的企业,有些是政府保护的企业,长期受旧体制的影响管理流程相对显得比较散;有些是近几年新崛起的企业,由于急于并购一些企业、在管理流程方面显得也比较散。
(二)企业产品质量相对较差
我国产品和国际知名品牌比质量差、科技含量低、产品的附加值上不去,出口数量大、创汇低,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竟争主要靠低价格策略。随着市场由价格竞争转向产品质量、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的竞争,我国产品面临着新一轮竞争的挑战。
(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差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以国家投资为主的科研开发投资体制,科研经费大部分投向国家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对企业投入很少,影响了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而企业自身由于受传统的科研开发投资体制的影响,尚未成为真正的科研开发投资主体,对科研开发投入很少,有的企业几乎没有任何投入。
(四)企业管理水平低
由于我国经济体制尚处于转轨时期,传统的管理思维方式仍在起作用。至今许多企业尚未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仅凭经验管理企业,管理方式、方法陈旧,对市场环境适应性差。另外,管理人员缺乏先进的管理理论和经验,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知识、能力贫乏,企业不能按照市场规则运作,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与国外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水平相比存在很大差距。
(五)企业人员素质偏低
小企业人员素质较低,企业文化氛围基本没有形成。大企业人员素质相对较高,虽然形成了企业文化氛围但创新力度不够。人们学习的技术和知识固守几年甚至十几年,即使在发展过程中充实了一些知识,但远不能满足市场经济需要。
(六)企业战略定位不够准确
对企业未来几年、几十年发展方向把握不准;对市场竞争的变化准备不足;对潜在市场的预测不到位;围绕战略目标即满足顾客的需求设计有偏差等。
四、积极培育国内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成长最有力、最主要的驱动力,是提高竞争优势的源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一方面需要加快健全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增强企业竞争的压力。而另一方面,企业自身也需要不断地重塑微观动力机制。
(一)积极打造人才资本
市场竞争的核心在人才,人才资本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形成自己的核心能力,就必须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1)创造条件,努力提高企业家的素质。提高企业家的素质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前提。企业家直接参与企业的最高管理,制定企业战略,领导企业的未来发展,因而培养、塑造合格的企业家,健全企业家的独立人格就显得尤为重要。
(2)选拔和培养一批专业性、技术性人才,特别是市场开发、管理方面的人才。由于技术和管理知识与企业其他资源相结合可转化为具有平均价值的产品和服务,为企业带来超额利润,因此知识成为企业的利润源泉,人才成为企业核心能力的基础。
(二)培育企业的核心技术能力
核心技术是企业克敌制胜的杀手锏,因此必须大力推进技术进步,尤其要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要通过自主研究,与研究机构、高等院校联合开发和技术引进等方式形成一定的技术储备,为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奠定基础。
(三)形成有特色的管理模式
培育适宜的核心能力管理模式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只有加强管理,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管理模式,才能把企业体制改革的活力和技术进步的威力充分发挥出来,保持企业不断发展和基业常青。由于各个企业所面临的内外环境不同,因此管理方式也有些差别,关键是要建立符合本企业实际的管理模式。
(四)打造品牌,实施名牌战略
在市场经济发达的今天,品牌已超越纯经济的范畴,成为企业竞争力、增值力、后续力的体现。品牌一般有可靠的质量、极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能给企业带来极大的市场占有率,使企业保持繁荣。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直接表现形式主要是市场占有率,这是衡量企业核心竞争力强弱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因此要树立正确的品牌意识,积极实施名牌战略,即建立品牌发展战略管理体制,完善品牌发展的市场环境,重视知识管理、知识决策以及实施与品牌理念相配套的系统教育培训等。
(五)建立学习型组织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其持续性作用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在于创建学习型组织,在不断学习中增加企业专用资产、不可模仿的隐性知识等。积极进行全员学习、全程学习、团队学习。不仅重视个人学习和个人智力开发,更要重视团队学习和群体智力开发。
(六)培育先进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战略能产生核心能力。企业文化的本质是企业的“人化”。所以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注重培养、挖掘、发挥广大员工在企业生产、管理、营销等方面创新的积极性,同时要关注和服务企业所要面对的顾客群。在企业管理中充分运用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把员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创造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来满足社会的需求,从而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实现企业的自身价值。
五、结语
在全球化发展的大趋势下,中国的企业在加入WTO后能否最终获益,取决于企业是否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地提高应对能力。重视企业自身核心竞争能力的培育与创造,是企业得以在国际大市场中生存与发展的根本。
参考文献:
[1]Prahlad,C.KandGaryHamel,G.”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J].HarvardBusinessReview,MayJune1990.
[2]王方华,吕魏主编.企业战略管理[M].北京: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3]西林.核心能力是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N].中国企业报.2002,02.
[4]和炳全.企业竞争优势与核心能力的培育和提高[J].经济问题探索,2001,(3)
[5]马璐,黎志成.企业信息化与企业竞争力[J].经济管理,2000,(7).
[6]郑传锋.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J].经济师,2002,(9)
[7]张凤巧.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企业发展模式的选择[J].企业研究,2003,(4).
[8]李兴旺.核心能力的培育模式[J].企业经济,2003,(4).
[9]赵顺成.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思考[J].管理世界,2001,(6).
[10]蒋文挥.关于我国国有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思考[J].企业经济,2002,(7).
[11]徐希燕.企业竞争力的新诊释[J].经济管理,2003,(5).
[12]陈友学.浅谈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J].全球科技经济嘹望,2004,(4).
1.通过打造人力资本来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归根到底是人的能力,人是核心竞争力的操作者、培育者,是创造核心竞争力最活跃的因素。为此,企业要量身定做一套适合自身发展的人才战略,要制定并执行一系列吸引、培养、发展和凝聚人才的政策。企业要从打造特色人文环境入手,通过人文关怀,合理地利用如薪酬体系、奖惩措施、激励手段、培训方案等发掘、调动人才的潜能,充分发挥知识型员工的创造力,提高他们的工作热情。要把短缺的人力资源通过教育、培训等手段尽快地得到弥补,使现有的人力资本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对员工的培训要根据员工状况制定相应的短、中、长期培训计划,并具体落实和执行。培训的形式应多样化,体现员工的发展特点,让员工在培训中既实现了知识共享和交流,又享受到相当于企业福利的待遇,激励员工不断向上进取、勇于开拓。
2.通过打造企业文化来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是人文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经济全球化和技术革新的挑战,企业要用新的价值观、新的视角来打造企业文化体系,使之成为一整套富有个性的企业行为方式和员工共事方法,使之成为人文环境的特色,为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服务。可从这几方面着手:一是明确公司使命和愿景,建立共同价值观,并让企业员工广泛参与、理解和接受。二是正确把握和传播企业精神,发挥积极向上的企业精神在员工成长过程中的影响作用,把员工团结起来形成合力。三是打造企业文化要突出特色。国际市场文化多元、各异、生活习惯不同,企业要用不同特色的企业文化满足消费者差异化的要求。四是建立人性化、规范化的行为准则。正如张瑞敏所言,海尔目前没有核心技术(冰箱、空调压缩机等核心技术均为进口),但却有竞争力。这种竞争力按海尔的说法就是海尔的企业文化的魅力,是海尔特色的人文环境使然。
3.通过打造发展型组织来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发展型组织就是通过员工成长来促使企业实现持续发展的竞争力团队。发展型组织也是人文环境的构成要素。在一个充满竞争的市场中,发展型组织要挖掘员工的全部潜能,鼓励员工的个人成长,激发员工的集体智慧,形成一种创新、敬业、团结、向上的工作氛围。这种氛围就是企业的人文环境,也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土壤。发展型组织除了要组织员工学习更精湛的技术之外,还要担负起更多的责任,包括组织员工获取新的知识,并在工作中理解、转化、整合和运用这些知识。所以,进行组织变革,打造发展型组织,企业将获得更高的效率和活力,从而使企业核心竞争力得到提高。打造发展型组织的工作主要有:一是建立学习型组织。建立员工间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平台,创造整体学习,人人都有所作为的工作氛围。二是全面开展创新活动。在组织内部的每一层面都进行观念创新、知识创新、组织结构创新、业务流程创新。三是在企业内部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协调战略、流程、技术和绩效的相互关系,为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
二、通过整合价值链优势环节来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
1.通过核心技术环节的价值链优势整合来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核心技术环节的整合是通过共享某些研发资源、知识、技能特别是核心技术产生范围经济来实现的。企业通过整合核心技术不仅获得了稀缺要素,而且降低了转换成本,从而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如日本佳能公司在开发复印机生产项目时,应用照相机业务单位的核心技术来提高复印机业务单位战略性资产的质量,形成显著的资产改善的优势;在创立新的设计、生产和制造更为复杂的激光打印机的过程中,佳能公司开发出了有助于改善复印机技术的核心技术。可见,佳能公司的成功经营是通过整合核心技术,使价值链优势得到延伸和扩展,从而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
2.通过市场营销环节的价值链优势整合来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市场营销环节的整合是通过共享分销渠道和品牌资产来实现的。如娃哈哈由原来生产儿童营养液到生产儿童果奶、纯净水、非常可乐、瓜子和童装等,通过分销渠道和品牌共享,来培育娃哈哈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通过发展外部联合来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
1.通过组建技术联盟来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组建技术联盟是指与相关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进行技术合作。技术联盟有利于一个公司学习另一个公司的专业能力,有助于两个公司专业能力优势互补,创造新的交叉技术,为双方或多方服务。企业在寻找技术联盟成员时,要对各成员的信息进行分析、整理、评估,按照能力互补、承诺合理和协调一致的标准来选择。技术联盟主要有三种:资源互补型联盟、能力互动型联盟、技术共享型联盟。通过组建技术联盟使企业从外部获得了核心竞争力。
2.通过合理并购来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并购模式包括外部购买和企业兼并,是企业迅速扩大规模,快速进入其他竞争领域的一种有效途径。通过并购企业可以重新整合自己的内部资源,重建新的企业经营格局,重塑企业经营机制,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从而达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市场竞争力的目的。企业要选择合理的并购整合模式。如果被并购企业的流程和价值是它过去成功的真正原因,则并购管理者应不干涉其业务发展而将并购企业的资源注入其流程和价值当中;如果资源是并购企业的主要目标,则将被并购企业的人员、产品、技术和顾客融入到并购企业的流程中。
关键词: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
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已达3980万户,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5%以上,提供了75%就业位置,对GDP的贡献率达51%,税收占到全国的43.2%。中小企业在保证我国经济适度增长、缓解就业压力、方便群众生活、推动技术创新、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支撑国家经济增长、推动未来经济腾飞的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中小企业的发展水平直接标志着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潜力与活力。如何利用加入WTO的机遇,积极研究我国中小企业如何提高其竞争优势、打造长寿型中小企业是当务之急。
一、核心竞争力与中小企业
1.核心竞争力及其特征。
企业核心竞争力最早由两位美国战略管理学家帕拉哈德和哈默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提出来的。核心竞争力是指在特定行业的竞争所必须具备的关键能力。它代表一个企业的集体智能。
核心竞争能力具有以下特征:(1)价值性。能为顾客带来长期的关键性利益,核心竞争能力有利于企业效率的提高,能为企业创造长期的竞争主动权,能为企业创造超过同业平均利润水平的超值利润。(2)独特性。核心竞争能力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积累形成的,它不仅包含了企业独特的技术、技能、操作技巧和诀窍等,还包含了企业独特的管理文化等特征。因此,它是企业不易仿制、难以买卖、能持久拥有的稀缺性的战略性资源。(3)一体性。核心竞争能力与特定的企业相伴而生,与企业的初始要素投入、追加要素投入以及企业的发展经历密切相关,它存在于员工的身心、企业的战略规划、组织结构和企业文化之中,因而它难以从企业主体中分离出来,更无法完全进行市场交易。一旦拥有会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同竞争对手形成质的差别。(4)延伸性。核心竞争能力具有很强的产品延伸性,能为企业进入广阔的市场提供多种核心产品等潜在机会,企业一旦建立起自己的核心能力,便可将其组合到不同的相关创新之中,构筑起新的创造与发展基础,促进企业持续发展的势头。(5)发展性。核心竞争能力虽然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它又总是与一定时期的产业动态、竞争战略、管理模式及企业资源等变量高度相关的,随着这些因素的变化,核心竞争能力的动态发展与演变也是必然的,以前的核心竞争能力可能演变为一般的企业能力。
2.中小企业竞争力现状分析及培育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
中小企业,是一个在上有国际跨国企业、国内大型企业,下有多如牛毛的个体工商业者挤压的夹缝中生存和发展的企业群体。在经济中独特的位置决定了中小企业在夹缝中生存、发展的艰难。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中小企业已经有了飞速的发展,在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的今天,产品的买方市场已逐步形成。“入世”后,我国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贸关系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中小企业更直接面临与发达国家企业的竞争。廉价的人力资源没有了,人才自由流动了,并且按市场价值计付报酬。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追求高品质的生活,工人不愿意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劳动力的成本也将随之提高。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多数中小企业还存在着设备陈旧、技术落后、产品科技含量低、缺乏市场竞争力等问题。改革开放多年来,老一套经营思想、旧的生产管理方式仍然束缚着企业的发展。
当前中小企业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缺乏竞争力,特别是普遍缺乏核心竞争力,具体表现在:
中小企业长期以来养成了重战术、轻战略,依赖经验决策的思维定式,许多中小企业既没有核心经营理念,也无明确的战略意图,导致经营方向迷失,经营领域模糊。
很多中小企业在主营业务尚不具备较强的竞争力的情况下,就盲目实施多元化经营,资源分散在多个业务领域,损害了对核心竞争力的培养,甚至有些企业把原有的优势都丧失了。
研发投入不足,技术创新能力较差。研发投入的严重不足阻碍了中小企业进行技术改进和创新,导致企业成长发展后劲差,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大多数中小企业的管理落后,尤其是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等方面,很难适应全球化的国际激烈竞争。管理制度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组织结构不合理,经营机制不活,是影响企业竞争力带有根本性的深层次原因。
中小企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普遍相对较低,企业经营者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不高,知识结构陈旧,经营管理水平低。企业员工的文化水平、技术水平低,高素质的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比例小。
加入WTO后,关税逐步降低,外国产品正以质优价廉赢得国内的消费者,这正加剧我国当前买方市场的激烈竞争。同时,政府也受到WTO有关原则的约束,再搞地方保护、国家保护就变得很困难了。我国众多中小企业只有不断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随着外国企业和产品的大量进入,我国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因此,加快我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培育已成当务之急。
二、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基本途径
1.面向市场,优化企业组织结构。传统的工业企业是以管理人员为塔尖,操作人员为塔底,人员结构呈塔形。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从事知识和信息工作的白领职员人数的大幅增加,蓝领工人数量锐减,从而使人员结构呈菱形。这就要求现代企业组织系统的扁平化和分工合作方式的小组化。通过优化组织结构和改变分工合作及分配方式来提高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逐步向精益生产、并行工程、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等一系列新的制造和管理模式迈进。这对于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率,提高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有重大的促进作用。
2.完善战略管理,企业长期发展战略应包含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核心竞争力来源于某一时期的企业战略,在企业战略规划下,经过长时间的培育和积淀而成。核心竞争力富有战略价值,活的动态性质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追求的长期战略目标。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应是企业战略决策的核心,因为核心竞争力是他人所无法模仿的,是其他竞争力所无法替代的。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时,应该致力于寻找自身核心竞争力可以发挥作用的领域,而不应该去涉足核心竞争力难以发挥作用的经营领域。
3.实行差异化战略,实施“专而精”的产品或服务策略。差异化战略是指企业提供与众不同的产品和服务,创造独特的或相对的优势,满足客户特殊需求,形成竞争优势的战略。中小企业运用这种战略,不仅能够形成一种特殊的竞争力,防止潜在竞争者的进入,而且能够有效地提高中小企业的市场地位。
在如今的市场上几乎没有一种产品没有自己的竞争对手,今天有一种产品在市场上畅销,明天就有同类产品出现在市场上来与你竞争,构成产品同质性的较量。在这种情况下,中小企业应该从竞争对手和市场空缺中寻找机会,建立自己的比较优势,并打造支撑这种优势的潜在核心能力。努力研发和展示具有自己独特文化内涵和使用功能的产品,从产品的设计、制造、包装以及附加功能上寻找与同质产品的区别点,形成自己的产品优势,为自己的特定顾客提供特定的产品品种,表现出中小企业在发展中的差异化战略和特殊的智慧。在发展自己与他人诸多方面的差异中,就可能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可以扩大消费者群特殊效用的技术、方式、方法等,而这些又有可能构成今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要素。“专而精”战略是中小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战略选择。中小企业就是要发挥其“小”的特长,专注于某一两个方面的优势形成核心竞争力,把自己业务做到足够专业,真正做到与众不同,形成特色和专业优势。企业要适应市场的需求和变化,但并非完全跟着市场需求去创造产品和提供服务,而要把市场需求、新的发展趋势和技术融合起来,使之成为超越现有市场需求所期待的产品和服务。
4.建立战略联盟,寻找外部支持力量。战略联盟的基本出发点是弥补单个企业战略资源的有限性。任何企业,无论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总会在一定时间或一定的区域受到自身资源有限的束缚,而组建战略联盟可以拓展企业可配置资源的范围,实现优势互补,产生更大的综合优势。因而战略联盟成为众多中小企业提高竞争力的选择。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劣势,战略联盟就更为重要。中小企业实行战略联盟首要的目标是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最为重要的原则是与战略联盟成员核心竞争力互补。若联盟成员的核心竞争力与本企业核心竞争力相一致时,往往造成联盟后企业的规模扩大了,但企业的体质更弱了,这种缺少互补竞争力的战略联盟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不仅没有帮助,往往还会削弱本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管企业实行什么形式的战略联盟,其战略联盟的目标都是暂时的和局部的。中小企业通过构建战略联盟来学习优秀企业的长处、弥补战略缺口、培育和更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5.实施虚拟经营,最大限度地利用外部资源。虚拟企业是中小企业建立联盟的一种重要形式。虚拟企业是企业仅拥有少部分经营功能,而将大部分所需要的经营功能虚拟化,通过与别的企业进行合作以弥补其功能的不足。虚拟企业的最大优势是有极强的市场应变能力。虚拟企业的建立可使中小企业获得整体竞争优势。企业可以很容易地获得充分的共享信息,了解合作伙伴和竞争对手的情况,亦可利用雄厚的技术力量和充分的信息进行产品开发、设计和网上营销、业务外包、跨联盟合作等等。中小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当的虚拟经营模式。通过开展虚拟经营,中小企业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外部资源,在合作中培育和发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明康.深化金融改革.支持中小企业发展.2003年4月.
关键词: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集对分析综合评价模型;指标体系
Abstract:Somerelatedscholarshaveeverstudiedtheproblemevaluatingthecorecomptitivenessofinsuranceenterprise.Theirreachersaremainlyabouthowtodesignindexsystemandfuzzymulti-indexevaluation.Thisarticleusesthesetpairanalysismethodtoevaluatethecorecomptitivenessofinsuranceenterpriseandprovidethecomprehensiveevaluationofcorecomptitivenessonthebasisofresearchingtheindexsystem.Provideanewavenueforthecorecomptitivenessofinsuranceenterprise.
Keywords:insuranceenterprise;corecomptitiveness;theSPAmodelforthecomprehensiveevaluation;indexsystem
1引言
随着我国加入WTO,国内保险企业进入保险全球化的行列,在这个经济全球化的市场格局中,我国保险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就是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普拉哈拉德和哈梅尔从企业核心能力的角度研究了企业建立竞争优势的问题,他们认为,企业的核心产品与核心能力是企业增强竞争力、从而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1]。施建祥、赵正堂从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方面分析了核心竞争力的五大功能,提出制定量化指标评价体系[2]。余明江、简金平构建了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给出了一种模糊物元综合评价模型[3]。
本文是在分析评价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所考虑的指标体系基础上,将集对分析理论[4]引入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与分析中,为保险企业的定量分析提供一种新的途径。
2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建立
基于对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及特征的分析,结合当前我国保险企业的实践,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指标可分为两类: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这些指标分别基于三个层面:保险企业现有的竞争能力、保险企业潜在的竞争能力和保险企业未来的竞争能力。
在综合考虑保险企业的运营活动的前提下,将保险企业按投资运营能力、风险控制能力、策略规划等指标展开进行评价,以此作为目标矩阵来评价保险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表1)。
表1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指标体系
序号一级指标二级指标
1a1投资运营能力a11主营业务带给企业的收益贡献率
a12开拓新市场能力
a13保险资金运用率
a14投资收益率
2a2风险控制能力a21偿付能力
a22财务稳定系数
a23市场占有率
a24新技术年吸收转化率
3a3策略规划a31流程设计的规范与合理性
a32高层领导的战略思维能力
a33信息化网络建设投入率
4a4创新力a41新险种开发比率
a42新产品产值率
a43业务品种更新率
5a5市场环境及内部运营a51顾客忠诚度
a52产品赞誉度
a53企业凝聚力
表1中a31为定性指标,由专家评价和调查问卷完成;其余指标为定量指标,根据余明江,简金平定义的计算公式如下:
a11主营业务带给企业的收益贡献率=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企业的总营业收入;
a12开拓新市场能力=新经营领域合计营业收入/营业总收入;
a13保险资金运用率=投资总额/全部资产总额;
a14投资收益率=投资收益/投资总额;
a21偿付能力=净保费/股东权益;
a22财务稳定系数=保险赔偿额的均方差;
a23市场占有率=一个保险企业拥有的经营资源价值数/同业业务总量;
a24新技术年吸收转化率=上市产品所包含的新技术/企业所掌握的新技术总数;
a32高层领导的战略思维能力=正确的决策数目/每年投资决策数目*100%;
a33信息化网络建设投入率=某时期用于信息化网络建设投入总额/某时期企业保险产品销售总收入;
a41新险种开发比率=(在研险种数+储备险种数+新险种投产数)/现有开发险种总数;
a42新产品产值率=同期内新产品的总产值/一定时期内全部产品的总产值;
a43业务品种更新率=一定时期内保险业务品种的种类/新增业务种类;
a51顾客忠诚度=100名顾客购买本企业某险种产品数量/100名顾客从其他同类产品供应处购买同险种产品数量;
a52产品赞誉度取决于保险公司对社会、对客户的贡献程度,由“对企业产品依赖或有好感的人数/对企业产品认知的人数”来衡量;
a53企业凝聚力=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
3保险企业集对分析指标评价模型
3.1集对分析概述
集对分析(SetPairAnalysis,简称SPA)理论[4]是赵克勤于1989年提出的系统工程分析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将被研究的客观事物的确定性联系和不确定性联系作为一个系统研究,分析其内在的同异反关系,建立联系度表达式:
式中:N——集对特征量;
S——集对中相同的特征量;
P——集对中相反的特征量;
F——集对中既不相同又不相反的特征量,F=N-S-P;
i——差异度标识,i[-1,1];
j——对立度标识,一般j=-1。
而,,分别称为组成集对的两个集合在问题背景下的同一度,差异度,对立度。集对同一度是指定问题背景下趋同程度的一个刻画。3.2评价模型
3.2.1评价矩阵
设所评价对象为A1,A2,...,Ap共p个保险企业,每家企业有a1,a2,…,am共m个一级指标,Ai企业的一级指标ai对应的二级指标属性值为dij(i=1,2,…,m;j=1,2,…,n),则基于集对分析同一度的多目标方案评价的决策矩阵D:
D={dij}(i=1,2,…,m;j=1,2,…,n)
理想方案A0=(d01,d02,…,d0k,d0n)
其中d0k为A0方案第k个指标的值,其大小为D矩阵中第k个指标的最优值。
用决策矩阵的指标值dij分别与理想方案A0中对应的指标值d0j相比较,比值用cij表示,这样可形成被评价保险企业与理想方案指标不带权的同一度矩阵H:
H={cij}(i=1,2,…,m;j=1,2,…,n)
其中,元素cij称为被评价保险企业指标值dij与A0对应指标d0j的同一度,有:
cij=dij/d0j
cij表示被评价保险企业对理想方案的相同程度,1-cij表示被评价保险企业对理想方案的对立程度。
3.2.2由指标的判断矩阵求各指标的权重
根据9位标度法[5],求得判断矩阵Mi={bij}(i,j=1,2,…,n),其中bij为各二级指标值aij间的相对重要性,其值在符合一致性检验的前提下由专家打分确定,其中bii=1,bij=1/bji。
用wij(i=1,2,…,m;j=1,2,…,n)表示二级指标aij的权重值,其中:
(1)
bi=(i=1,2,…,n)(2)
用wi(i=1,2,…,m)表示一级指标ai的权重值。根据9位标度法,求得判断矩阵M={uij}(i,j=1,2,…,n),其中uij为各一级指标值ai间的相对重要性,其值在符合一致性检验的前提下由专家打分确定,其中uii=1,uij=1/uji,其中:
(3)
ui=(i=1,2,…,n)(4)
3.2.3综合评价
评价保险企业Ai与理想方案A0的带权同一度矩阵R:
R=H×WT
二级指标对应的Ri中的元素aij(i=1,2,,,m)就是第i个评价保险企业的二级指标与理想方案A0的同一度。用ri表示一级指标对应的ai指标属性值:
ri=(i=1,2,…,m;j=1,2,…,n)(5)
根据同一度矩阵Ri中aij值大小确定出p个被评价保险企业一级指标属性值ri优劣次序,ri值大者说明某家保险企业在该一级指标方面表现为优。
再由:r=(i=1,2,…,m)(6)
确定p个被评价保险企业的优劣次序,r值大者为优。
3.3应用举例
基于表1指标体系,通过对某一地区三家保险企业的调查,得到评价的指标值如表2。
表2评价方案指标值
a1a2a3a4a5
a11a12a13a14a21a22a23a24a31a32a33a41a42a43a51a52a53
A10.750.090.300.0531.230.138520.350.01570.850.150.230.650.572.30.20.39
A20.650.0750.250.0740.640.214750.250.02360.900.170.170.730.411.50.150.53
A30.800.0870.350.0650.940.156320.450.01350.750.190.300.680.601.90.170.47
表2即为决策矩阵D,则理想方案A0为:
A0=(0.75,0.09,0.30,0.053,1.23,0.13852,0.35,0.015,7,0.85,0.15,0.23,0.65,0.57,2.3,0.2,0.39)
以指标a1为例,得到其下对应的二级指标同一度矩阵:
两两比较指标的重要程度,得到判断矩阵:
由公式(1)、(2))得二级指标的权重值为:
a1:(0.3340.1670.1670.334)
同理可以得到:
a2:(0.3340.3340.1670.167)
a3:(0.2500.5000.250)
a4:(0.2500.5000.250)
a5:(0.2000.4000.400)
对于一级指标,两两比较指标的重要程度,得到判断矩阵:
由公式(3)、(4)得一级指标权重值:
(0.2880.1830.2880.1830.058)
由公式(5)、(6)得:
A1:r1=0.334×0.9375+0.167×1+0.167×0.8571+0.334×0.7162=0.8625
r2=0.334×1+0.334×0.6450+0.167×0.7778+0.167×0.6522=0.7882
r3=0.250×1+0.500×0.9444+0.250×0.7895=0.9196
r4=0.250×0.7667+0.500×0.8904+0.250×0.9500=0.8744
r5=0.200×1+0.400×1+0.400×0.7358=0.8943
r=0.288×r1+0.183×r2+0.288×r3+0.183×r4+0.058×r5=0.8694
同理可以得到:
A2:r1=0.8638;r2=0.7676;r3=0.9380;r4=0.8125;r5=0.8304
r=0.8562
A3:r1=0.9558;r2=0.7597;r3=0.8452;r4=0.9658;r5=0.8599
r=0.8843
因此,甲:r=0.8694;乙:r=0.8562;丙:r=0.8843。
于是得到以下综合实力排序:丙甲乙
说明在三家保险企业中,丙企业综合实力最强,乙企业最弱。
4结语
本文运用集对分析方法,对三家保险企业的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评价,得到了较好的评价效果,说明该方法在保险行业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可作为保险行业发展和评价的理论基础,为该行业的综合评价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Prahalad,C.K.andG.Hame1.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J].HarvardBusinessReview,May-Jan,1990
[2]施建祥,赵正堂.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现代财经,2003(8):22-24
[3]余明江,简金平.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钢陵学院学报,2004(3):14-16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和基础。中国企业欲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最有效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即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以信息化为动力,以争创名牌为手段,以企业文化为后盾,全面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有所作为。
以技术创新为核心
创新是现代企业获得持续竞争力的源泉,是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企业要想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从知识经济的要求出发,从市场环境的变化出发,不断进行技术、管理、制度、市场、战略等诸多方面的创新,其中又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只有源源不断的技术创新,企业才能不断向市场推出新产品,不断提高产品的知识含量和科技含量,改进生产技术,降低成本,进而提高顾客价值,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并适时开拓新的市场领域。跨国公司都非常重视技术创新,设有专门的研发部门,并不断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以此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
据统计,世界500强的R&D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平均为5%~10%。大大高于中国企业的平均比重。2001年当国内各彩电品牌在大打价格战时,沉寂多年的索尼在中国市场仅50万台高端彩电的销售量所获得的利润就相当于国内所有彩电品牌的利润总和。“技术的索尼”的威力显露无遗。
与国外知名企业相比,中国企业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便是对技术创新不够重视,忽视对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投入,在R&D方面的投入过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而满足于以OEM方式赚取微利,动辄打“价格战”。由于历史原因,中国的许多企业还未从计划经济时代“生产工厂”的角色中完全脱胎出来,很多企业没有专门的研发部门,对技术创新的投入长期处于很低的水平上,这就直接导致了当前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普遍较差的局面。
值得欣慰的是,一批有远见的企业已经开始重视技术创新,不断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并已初见成效,海尔集团是很好的典范。海尔的技术创新实现了自主创新和模仿创新的结合,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的结合,原创创新和改进创新的结合。海尔将自主创新和市场全球化目标结合起来,逐步建立和完善了面向世界的技术创新体系。其自主创新以增量创新为主,以发展创新为辅,既符台中国国情,又符合家电业的实际情况。海尔在无氟节能多元替代电冰箱技术上的突破,可以视为成功地完成了一次发展创新的尝试,并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以信息化为动力
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可以强化企业财务管理,促进管理创新,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全球最大的商业零售商沃尔玛就是一个主动型信息化的典型。1969年它租用了IBM360型计算机进行货物配送管理。20世纪80年代初,沃尔玛花费2400万美元发射了一颗企业自己的人造卫星,用于企业信息系统的管理。据说,沃尔玛的电子信息通信系统是全美最大的民用系统,其规模甚至超过了电信业巨头AT&T公司。沃尔玛在信息化上的巨大投入为其带来的是更大的回报。在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世界500强(按营业额排序)排行榜上,沃尔玛于2001年、2002年连续两年高居榜首。
在我国,也有许多主动型信息化的企业都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和成功,如联想、海尔、邯钢等企业都通过信息化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2000年联想集团实现利润8亿多元,一半以上是企业信息化带来的:实现信息化以后。存货周转天数从72天降为22天,年降低成本1.2亿元;产品积压损失从2%降到0.19%,年降低成本3.62亿元;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从28天降到14天,年降低成本4700万元;坏账占总收入的比例从0.3%降到0.05%,年降低成本5000万元。这几项加起来,年节约费用6亿元,效益相当可观。
信息化可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那么企业怎样实现信息化呢?信息化涉及的环节很多,但最主要和最关键的两项:一是企业的核心业务和主导流程的信息化,二是人的信息化。
许多成功企业的信息化都是紧紧围绕着企业的核心业务和主导流程。沃尔玛的核心业务是商品零售,主导流程是货物配送,因而它不惜花巨资来“化”它的核心业务和主导流程。又如,海尔是一个加工型企业,它们在国内率先上了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现在海尔全面实行了“索酬、索赔、跳闸”的内部市场链(SST)管理制度。海尔的“市场链”就是以“日事日毕,日清日高,人人都管事,事事有人管”(简称OEC)管理模式为基础,以订单信息流为中心,带动物流和资金流的运行,实施“三个零”(质量零缺陷,服务零距离,运营零成本)目标的业务流程再造。
企业信息化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推倒那座以计算机技术为界的无形的城堡,使城堡内外的人们消除彼此在认识上、知识上和语言上的障碍很好地融台在一起。即非计算机专业人员,应学习掌握计算机和信息化知识,最终成为行家里手;计算机专业人员,也要学习各方面的业务知识使自己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以争创名牌为手段
当今世界,品牌时代已经到来品牌成为企业竞争力的综合表现。名牌作为高品质、高文化的象征,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是一个企业永恒的竞争力。争创名牌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种重要手段。企业创立名牌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进行成功的CIS设计。通过企业规范化管理,调动每个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使企业各职能部门的经营能有效地运作,通过社会公众对企业的认同和关注,建立理想的企业形象。20世纪90年代初,经过深入调研海尔成功导入CIS理念,将企业名称简化为“海尔集团”,以英文“Haier”为主识别文字标志,实现了商标标志与企业简称的统一,在设计上实现了简洁、稳重、大气、信赖感和国际化,建立起了长期稳固的视觉形象,为海尔名牌战略的实施及日后的成功奠定了形象基础。
第二,恰当的品牌定位。品牌所表明的是产品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因此品牌定位的目标在于使品牌所体现的价值与消费者的购买动机相吻合。品牌不应只反映产品的特性或功能,更重要的在于要赋予产品一种与众不同的思想,从而引起共鸣,实现相互间的沟通,最终作为可信赖的印象沉淀在消费者的心目中。
第三,注重产品质量。产品质量是品牌价值的基石,没有质量就没有名牌。长期以来,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总体形象是质次价低,这与中国企业落后的质量观念和质量管理体制不无关系。注重产品质量对正处于品牌经营起步阶段的中国企业来说有着尤为重大的意义。
第四,取得有关国际标准认证。在国际市场上,不少工程项目的招标、主要物资的采购和贸易洽谈,都日益以取得ISO9000和ISO14000认证为前提条件。因此,取得有关国际标准认证是中国企业创世界名牌的必由之路。1992年,海尔在全国家电行业率先通过了ISO9001认证。1996年8月,海尔冰箱又通过了ISO14001环保认证。在过去的近20年中,海尔先后通过了美国UL、德国VDE和GS、加拿大CSA和EEV、澳大利亚SAA、中东SSA、欧盟TUV和CE、日本S-Mark等十几项认证,取得了进军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在国际市场上有了相当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第五,保持独特的个性魅力。名牌是一种富含品质、文化形象与承诺的品牌,它具有独特的个性魅力。个性魅力代表了一个品牌核心的且不具有时间性的要素,是品牌价值的灵魂。例如,摩托罗拉的“飞越无限”,带给消费者的是随时随地的通讯方便和自由感,不受时间和地点的约束。全力维护和宣扬品牌的核心价值以保持独特的个性魅力,已成为许多国际一流品牌的共识。
第六,进行成功的品牌宣传。享誉世界的名牌,无一例外都具有成功的品牌宣传。中国企业中也不乏成功的品牌宣传的案例,海尔通过“砸冰箱”等典型案例以及“海尔,真诚到永远”等广告的宣传使“海尔”拥有了较高的知名度、美誉度和信赖度,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
以企业文化为后盾
企业文化是企业全体员工所共有的价值体系,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员工的看法及其对环境的反应模式。约翰·科特和詹姆斯·赫斯特在《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一书中明确地指出:“企业文化在下一个10年中将成为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不仅如此,企业文化还能保证企业一般员工积极性和知识系统的充分发挥。
美国学者弗兰西斯说;“你能用钱买到一个人的时间,你能用钱买到劳动,但你不能用钱买到热情,你不能用钱买到主动,你不能用钱买到一个人对事业的追求。而这一切,都可以通过企业文化而争取到。”企业文化不仅强化了传统管理的一些功能,而且还具有很多传统管理不能替代的功能,如导向、凝聚、激励、规范等功能,通过这些功能的发挥,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1.导向功能:企业文化是全体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念,它对全体员工有一种内在的号召力,使员工对企业有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能引导全体员工把个人的目标和理想聚焦在企业的目标和理想上,朝着一个共同的方向努力。
2.凝聚功能:企业文化是一种粘合剂,能减少企业内部的摩擦和内耗,形成和谐宽松的人际关系,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使全体员工团结一心,把精力花在企业的生产经营发展上。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的团队精神就是企业文化凝聚功能的一种很好的表现形式。
3.激励功能:企业文化可以增强企业员工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自觉维护企业的声誉,努力工作。
1.1创新标准化工作体制和管理机制为适应企业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将标准化工作纳入到科研管理、技术管理、生产管理和经营管理工作中,在企业集中设立标准化,统一管理企业的标准化工作。为充分发挥专家型人才在标准化工作中的作用入手,组建企业标准化委员会,建立标准化委员会办公室统一指挥下的专兼职标准员,为标准化的持续发展和科技创新创造条件和提供保证。通过不断完善制度、建立标准,逐步建立形成了标准化制定、实施与监督体系。
1.2将企业标准上升为行业标准结合企业的科研生产,在高效毁伤等领域的关键技术已有新突破,形成了企业核心技术[3]。有的弹药还不能装填高能量药剂,使我国现役弹药,特别是压制武器弹药不能满足现代战争的要求[4]。在研制大幅度提高弹药高效毁伤性能产品的同时,制定技术含量高的国家军用标准、兵器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形成合力共同推动企业技术进步。1)结合某工程的引进研制,根据企业多年装药实践经验,制定了兵器行业标准《中大口径榴弹铸装药通用规范》。这是我国首次规定注装高能炸药的技术要求和合格判定标准。该规范的制定,使高过载中大口径榴弹的射击安全得到了有效控制,为弹药行业注装高能炸药提供了技术保障,具有一定的军事效益和经济效益。2)国家军用标准《金属药筒试验方法》首次全面、系统地统一了我国金属药筒在科研生产中检测和试验项目、程序和方法,使我国金属药筒试验技术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3)针对某大口径弹体毛坯新的成型工艺技术,兵器行业标准《大口径弹体毛坯旋压工艺规范》2012年已经获得科工局批准正式立项。该标准的制定,可使大口径弹体毛坯旋压的制造有一个统一的工艺方法,为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可靠的依据。4)企业要有主导行业标准制定的意识,广泛推广和使用专利技术,从而占有市场。笔者制定了《某产品设计规范》草案,申请了行业标准立项。该项目旨在规范设计工作,给出了设计要求、设计方法,提供了成熟的经验数据和设计思路,完善弹药技术标准体系。
1.3标准的制定与型号研制同步进行在型号产品研制过程中充分发挥标准化作用,将标准制定与型号研制同步进行,进行标准化预先研究,以支持型号研制。通过制定标准,推动产品的研制速度,提升研制水平,缩短研制周期,保障研制工作顺利进行。目前,产品的全寿命周期越来越短,要求标准化工作在研制的方案阶段,标准化工作就应介入,同步开展标准的预先研究,及时收集国内外先进标准,分析标准化需求。产品标准作为技术标准的核心,体现了产品质量,是技术标准的核心,决定了产品在用户中的形象,是企业生存发展的生命线。例如,在某产品研制过程中,同步制定了国家军用标准《预制破片弹通用规范》和《舰岸炮半穿甲弹通用规范》。随微弧氧化技术在某产品上应用,同步制定了兵器工业集团公司标准《微弧氧化膜层通用规范》。标准的制定过程是结合相应产品的科研、生产而开展的,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为今后类似产品科研、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有利于推动技术进步,引导新技术的应用。
1.4开展三大规范的编制工作企业开展三大规范的编制工作,为型号研制积累丰富的经验提供了充分的条件,有效地指导了产品科研开发及制造,在保证产品质量,缩短研制周期,降低成本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有效地促进了企业标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设计、试验和工艺经验是企业的财富,通过编制三大规范,科技人员将多年摸索出来的设计经验与相关技术规范相结合,把个人经验变成企业财富并详细保留下来,既提升产品设计水平,又为年轻技术人员在科研生产中能够尽快发挥作用,少走弯路铺平了道路。
1.5加强标准体系策划根据企业体系策划与顶层设计战略规划,为推进产品开发,促进技术进步,笔者结合智能化和高效毁伤弹药的研制技术,建立智能化和高效毁伤弹药标准体系,构建标准体系框图,制定标准体系表,为企业在“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内的标准化工作的发展构建一个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
2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