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智取生辰纲教案8篇

时间:2022-02-16 06:17:0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智取生辰纲教案,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智取生辰纲教案

篇1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前预习;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8-0016-01

自在去年11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首倡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后,“供给侧”一时成为高频率流行词语。“供给侧”是相对于“需求侧”而言的,指的是经济发展中的供给方面。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也很像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关系:学生是需求侧,他们对学习的需求,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教师是供给侧,强调这一方的改革,其中之一便是跟上需求方学生的要求。仅就学生预习能力培养而言,教师也应当进行供给侧改革,淘汰满堂灌,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教学法等去适应学生,在减轻学生负担的情况下,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一、关注时间,设计预习

课前预习花的是学生的课余时间,这个时间是非常有限的,而教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已经占用了不少,因此预习一定要有质和量的控制。一些导学案常常一发就是四页A4纸,其中还包含不少需要慢慢思考的难题。虽然初中都安排有一些自习课,但自习课与学生的需求总是存在错位:七年级自习课虽多,但学生的自习能力很弱,他们正需要教师的多多指导;八年级学生自习能力增强了,却由于科目多,自习课变得非常少;九年级学生自习能力强,但因为毕业在即,一些教师频繁占用自习课,使得学生的自习时间显著减少。

面对这样的矛盾,教师应当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预习策划。首先,预习要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明确要求,提醒学生知道自己在预习时要获得什么结果,如果达不到,要做好原因和过程的记录,以便在课堂上寻求解决。其次,预习的量要适度,前文所述的四张A4纸就不可取,如果不是七年级,最好不要用量的积累增加学生的负担,以免引起他们的抱怨,即便是七年级,难度不够,也不要用数量来凑。再次,难度要适中。

二、关注重点,引导方法

课前预习要有效,学生还必须掌握预习的方法。从七年级开始,教师就要有意识、有计划地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记得从教不久,笔者在研读名师教案时,发现了课堂教学中的规律性步骤,于是灵机一动,就直接挪用过来给学生当做预习方法:1.通读课文,找出生字词,查字典解决;2.了解作者资料;3.给课文分部分,并分别写出大意;4.找出课文的重点部分细细品读,做课后练习;5.归纳文章中心;6.总结写作特色。就这样,几乎将应该课堂教学的东西,一股脑丢给学生课前去做,结果可想而知,泛泛的布置和不可能完成的课堂检查,使学生根本不感兴趣。

其实这一思路也未尝不可,只是求全责备了些,后来随着教学经验的增加,笔者渐渐将这个预习步骤进行了细化:挑选那些能服务于教学目的的重点,让学生明白每一项预习的指向;根据学情安排小组分工,让学生学会合作;斟酌预习的难度,有时只有一道题,却要做全前面的所有步骤,让学生了解问题的解决方法、思路及表达……

三、关注实践,契合个性

预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是在没有教师管理的情况下,能够独立、自觉进行的学习。为达到“独立”与“自觉”的目的,笔者在引导学生形成和强化预习能力时,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个性,探索最适合自己的预习方式。

篇2

关键词:生成性有效教学;初中语文;策略

一、生成性有效教学实施目的

1.突出能力的训练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语言教学才是最根本的目标,教会学生使用汉语言进行听、说、读、写等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是教学根本。语言学的学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理解和应用。学习语文的目的就是理解汉语言文化,并将其更好地应用到生活中去。应用语言分两个层面:一个是口语表述,一个是书面表述。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应着手于这些能力的培训上,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综合应用水平,才能使得学生获益最大化。比如:“口语交际”中关于文明得体交流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先通过一组训练题引出说话得体的重要性,以及做到说话得体的方法,然后让学生寻找平时的相似场景,讨论我们应该如何做到说话得体。比如设计一道训练题目为:①当遇到同学突然生病住院,应该如何联系学生的父母,说明情况。②学校任命你作为小记者去邀请某报社的编辑给同学们做一次讲座,你应该如何进行表达。③有的同学情绪低落,你需要怎样去劝说他等。对于类似这样课堂教学设计,需要从细节着手,精心准备,筛选合适的教学材料,并进行留白设计、活动设计,应用教学多媒体工具等让课堂的气氛更加生动、活跃,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吸取知识。

2.注重课堂素质教育

目前来说,语文教学的主要方式还是课堂教学,因此生成性教学法需要从课堂教学开始,融入素质教育的实质,从学生出发,提升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内动力。在课堂教学中,应多设计师生互动活动,在营造的互动环境中,教师应注重德育,深挖教材中涉及的人文素材、历史背景,结合课文的内容展开德育和素质教育,而不是单纯的背诵、朗读、解题教育。语文课本上的文章蕴涵着深厚的人文、历史、文学气息,我们需要多元化、多角度地去理解和挖掘文章中的深层含义和教育点,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课件和教案时所涉及的问题环节一定要有价值性,有启发性,有广度,有深度,有意义,能够引发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多维化思考,而不是标准答案式的提问。比如在教学鲁迅小说《故乡》一文时,在设计教学话题时,不光是“闰土”这一主要角色的话题,还可以设计“杨二嫂”的话题,由学生自主探讨,设计类似这样的开放性话题讨论会,不仅能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参与,锻炼主观能动性等优秀品质,也可以使得课堂生活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二、生成性有效教学策略

1.精心预设,促进生成

传统教学理念下,课堂教学被认知为机械式且具有重复性的线性教学过程,按照先前备好的课程方案,按部就班,而实际上,在信息知识高速膨胀的今天,在新课改的指导下,课堂教学也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调整,在动态生成的过程中开展,建立起具有生机的课堂生态体系。这就需要我们有一定的预见能力,在预设教学时留有足够的空白教学,形成弹性教学模式。如讲授《智取生辰纲》时,可以设计类似这样的题目:分析杨志的性格特征。一般情况下,学生会无从下手,不知如何回答,这时候就可以将这个问题化解出一些小问题出来,杨志接受重任时,在杨志押解途中等不同的场景中,根据杨志的展现形式,然后综合概括杨志具备什么性格特点。如此学生就能很快地切入其中,思维也随之活跃,从而很好地完成课堂教学。

2.有效提问,引导生成

篇3

关键词:多媒体;文本;冲突;共存途径

语文是一门传统的学科,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有着传统的授课方式。尤其是,语文教学要立足于文本,更使得其有着不可忽视的特殊性。多媒体技术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上,它的“现古今于一瞬,抚四海于须臾” 着实给语文阅读教学带来了震撼。

一、利弊谈

第一节语文课伊始,总会问学生:“什么是语文?”其实,每一个语文教师都明白,语文顾名思义就是语言文字,所以我们所教授的课文都是为探究语言文字而张本的。然而,在响应“教育面向现代化”号召的过程中,多媒体技术的引进,颠覆了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一本教材、一本教案的格局,它的运用到底是利大,还是弊大呢?

“优势论”者认为,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摆脱纯粹文本阅读的枯燥感,调动学生在课上的积极主动性。笔者在所教的几个班调查了一番,结论是听流行歌曲67%,看漫画34%,网络游戏18%。由此看来,学生们的兴趣主要停留在感官上。而众所周知的多媒体教学就是指把图形、影像、影音、声讯、动画等计算机技术综合运用到教学中的教学方法,这就好比原来是白纸黑字,现在变成了有声有色有形的教学过程了,学生自然就提起兴趣来了。

然而,当这些多媒体手段充斥几乎整个课堂的时候,多媒体技术就喧宾夺主了。

听过一堂《智取生辰纲》,在整个45分钟时间里,我们看了一大段《水浒传》的录像,听了教师的一段朗读,学生表现得很积极,煞是热闹。但是,这些“热闹”给人感觉只是表象,一堂课下来,学生到底学到了些什么呢?《智取生辰纲》的教学目的是学习小说明暗两条线索相结合的结构方式;认识杨志的性格发展变化及形象特征;学习小说环境描写和衬托的作用。其中了解文本的“双线”结构是教学的一大重点,如果仅靠影视片段,没有必要的讲授分析,学生们就会只记住大概的故事情节和演员形象,对作者写出来的文字缺乏品味,更谈不上了解“双线”结构了。让学生不品读课本、脱离文本看视频,欲通过这种方式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违背语文教学的原则的。

二、冲突的人为因素

理论上,多媒体技术为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视听环境,使学生全方位地、多维直观地接触学习对象,提高了阅读教学的形象性,丰富性。这些都是多媒体技术和语文教学可以共存的因素。但是,为什么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现象都不同程度表明两者冲突呢?造成这些冲突的人为因素是什么?

首先,部分语文教师误把教学工具的现代化当成了教学现代化。无论什么时代,语文阅读教学还是植根于文本,教师对文本的语言文字的解说引导,学生对此的理解感悟体验是根本。多媒体只是辅助教学的工具,教学的预设应该体现在讲授的过程中,而不是多媒体制作的具体流程中。

其次,不可一味“拿来”。对于网络来讲,共享资源是其优势,然而对于我们教师来说,网络上的资源不具有权威性,正确与否还需要作出准确的判断方可以传导给学生。并且,实际教学是因人而异的,课件这类的资源还是原创的好,生搬硬套往往达不到教学目的。

第三,答案标准化。数理化的答案可以是标准答案,但是语文这门学科很多情况下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如果在制作课件的时候打上了一个所谓的标准答案,就会限制学生的思维,也会影响学生的思维品质。

造成多媒体技术应用与语文阅读教学的冲突的人为因素找到之后,那也就为两者的共存与发展提供了可能。当然,这也为我们探求能有效解决两者冲突的方法与途径提供支持。

三、共存途径的探究

在语文教学中,探索多媒体技术应用与语文阅读教学共存发展的途径,可以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出发,纠正对多媒体教学的认识误区,在教学中要注意语文学科的特点,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营造气氛,唤起情感,引导想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达到语文教学三个维度的要求。

其一,转变教学理念,注重学生形象思维和想象力的培养。语文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语文阅读教学理念。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对文本的自我理解能力,而这种理解能力是建立在文本文字的感知与感悟之上的,不是一段视频,一幅图片能够解决的。在执教朱自清的《春》时,笔者曾经问过学生一个问题:“小草从土里偷偷地钻出来”这句话中作者为什么用了“钻”这个字?得到的答案丰富多彩:有说把小草比喻成钉子的,有说说明它力量大的,还有说和“偷偷”二字相搭配的等等。不管是何种答案,都说明该学生通过了自己的大脑进行必要的思维和想象了。在这种情况下再让学生去体味当时小草破土而出的情态就容易理解了。

因此,不是把文字的描述变成直观就是好的,当学生有能力通过自己的形象思维和想象力来理解文字内容时,切不可剥夺他们锻炼阅读能力的机会。

其二,杜绝“克隆”,弘扬个性教学。语文教学是灵动的,最能显示教师的能力和特长的,语文教学也是最注重个性化教学的。课堂上的现场朗读,既方便指导又具有现场的观感,更易为学生接受。

值得一提的是,每一个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投入到文本的情境中去,全身心地投入才能带动学生的情感,而后可以用具有感染力的语言调动学生的情绪,这才能实现师生互动。而这些都不是简单的“拿来”他人的课件,或者仅用多媒体课件就能处理的。所以要学生“感兴趣”渠道不是仅有一个,教师自身的教学魅力同样也能起到作用。

其三,合理利用,有效运用。多媒体技术虽然对文本教学有着一定的冲击,但是在文本教学时的情境导入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例如,笔者在执教舒婷的《啊,母亲》一诗前,选用了歌曲《烛光里的妈妈》作为导入,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强烈地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其很快进入了文本预设的情境中,方便了后来的诗歌学习。

其实,多媒体辅助教学存在的目的是促进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这一点,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要明确。当今提倡“教育面向现代化”,那就不应该曲解了多媒体教学的本意,我们不能因为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文本教学存在着一定的冲突,就全然否决了它在语文教学上的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只要符合了本学科的特点,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注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为用而用”,那么,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文本教学就能达成共存。

参考文献:

[1]左蓝蔚.初中语文多媒体教学应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2).

[2]姚焕普.对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多媒体运用的分析研究[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1,(9).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