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黄山奇石课文原文8篇

时间:2023-03-15 15:02:2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黄山奇石课文原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黄山奇石课文原文

篇1

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落实新课标理念,体现新教法?我认为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朗读训练。阅读教学以读为本。新课标在目标定位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朗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实践经验也告诉我们,朗读是学生领略课文蕴涵情感的最佳途径,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本身就是对语言文字有敏锐感觉的表现。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指导有感情地读,读出音韵,读出意境,读出情味。如教《十里长街送总理》我是这样处理的:第二句: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路/是那样长,人/是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挤满”、“长”、“多”三个词读重音,使学生在朗读中也和人们一样沉浸在对总理的崇敬和爱戴中。如此引导,学生品出了言中意,言中理,言中情,既丰富了语言库存,有陶冶了情操。

二、注意师生合作。新课标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叶圣陶也曾指出:“上课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工作,而共同的方式该如寻常集会,学生是报告和讨论,教师是指导和订正。”古语云:独学无友,孤陋寡闻。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讨论,相互进行思维的碰撞,语言的交流,可以诱发对言语的感悟,可以进一步感悟课文的一情一景,一人一物。在教学《骄傲的孔雀》一文时,先要求学生自己对照图文仔细读课文,然后让学生自找合作伙伴,自编、自导、自演《骄傲的孔雀》的故事情节,看学生间的合作精神怎样,同时也可以看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何。结果学生把孔雀那种骄傲,认为自己漂亮,妒忌别人,骄傲得连自己都不认识等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展开丰富想象。选入教材的文章作品,由于作者构思立意、运笔行文的需要,往往省略了一些内容,形成语言文字的空白。教学时,在这些地方引导学生瞻前顾后,补充情节或空项,则能促进阅读,增强语言训练的力度。如《黄山奇石》一文,课文根据黄山岩石名形相似的“奇”,通过“猴子观海”、“仙人指路”、“仙桃石”、“金鸡叫天都”等石的具体描写,突出“很有趣”。其他奇石。如“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一笔带过,形成空白。我们可引导学生紧扣“奇形怪状”,抓住岩石的名字,发挥想象里,分别说说这三块略写的岩石的样子。模仿前文描写的句式手法,把这三块岩石具体写下来。然后要求学生改写课文,把这三块岩石作为详写的内容,把原文中详写的四组岩石作为略写,开头结尾不变,进行更高层次的训练。

四、重自悟。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以学生阅读为前提,不能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这句话强调的是学生在独立学习过程中,对课文的语言文字进行感知,对课文的内容、层次、感情、语言特点、重点词句、精彩片段,进行符号批注、思考分析、比较归纳,让学生有感而发,有疑而注,有得而写,使思想得到启迪,灵魂得到净化,个性得到张扬。如在教《鸬鹚》一文,我让学生对“渔人忽然站起来,拿竹竿往船舷上一抹”一句中,为什么用“一抹”作专题批注。有的说:一抹很轻,显得宁静;有的说:可以看到渔人对鸬鹚的关爱,渔人和鸬鹚配合默契;有的说:只要轻轻一抹,鸬鹚就那么听话,为渔人效劳,可见这是些训练有素的鸬鹚;还有的说:用一挥或一檫等词,动作粗鲁,没有一抹温柔,说不定还会伤害到鸬鹚。学生在多元解读中丰富了“一抹”的内涵,领悟了“一抹”包含的情和意。

篇2

一、教师范读,引起共鸣

教师在朗读教学中要引领学生走进课文,体验文中所表达的情感,走进人物,与文中人物产生共鸣,要在课堂上做好朗读示范,它可以是抽象的无声的语言符号变成动听的有声信息,教师感情充沛、表情自然、轻重缓急适度的范读,可以准确传达出对课文的情感,特别是对话多的课文,读的时候要像演员那样,教师自己先进入角色,像电视中“月亮姐姐讲故事”那样,把课文有声有色地朗读给学生听。学生可以放下课本直接听老师范读,闻其声,视其人,自然亲其情。儿童的模仿能力极强,他们的思想感情随着老师的语调、语气、语态的变化而变化,从而进入课文的意境之中,与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

二、注重朗读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指导有感情地读,读出音韵,读出意境,读出情味。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朗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1.阅读选材难易应适当,范围应广泛。在内容上,所选材料要尽量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文化教育、风土人情、传说、时事、人物及科普等。这样做的目的是尽可能调动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2.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习惯的养成会给今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最初可在课堂上安排固定的时间让学生阅读指定的材料,并对难句、难文进行适当讲解。随后可以给学生布置长期的课外阅读任务,教师定时抽查,并不时地安排课堂时间与学生分享精彩段落,以此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能持之以恒。

三、注重由读到写

读是理解吸收,写是理解表达。结合写的训练会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提高智慧,在丰富和发展语言的同时,提升精神生活。小学语文教材中一些文章由于作者构思立意、运笔行文的需要,往往省略了一些内容,形成语言文字的空白。教学时,在这些地方引导学生瞻前顾后,补充情节或空项,则能促进阅读,增强语言训练的力度。如《黄山奇石》一文,课文根据黄山岩石名形相似的“奇”,通过“猴子观海”“仙人指路”“仙桃石”“金鸡叫天都”等石的具体描写,突出“很有趣”、其他奇石。如“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一笔带过,形成空白。我们可引导学生紧扣“奇形怪状”,抓住岩石的名字,发挥想象,分别说说这三块略写的岩石的样子。模仿前文描写的句式手法,把这三块岩石具体写下来。然后要求学生改写课文,把这三块岩石作为详写的内容,把原文中详写的四组岩石作为略写,开头结尾不变,进行更高层次的训练。

篇3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习作教学为了降低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在习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激发学生展开想像和幻想,鼓励写想像中的事物。想像习作必须以学生的阅读为基础,读写结合,通过理解内容,悟出如何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挖掘教材因素,巧设情境想像练笔,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就一定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扩展画面,激发想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成长,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言约意博的古诗,在扫除语言障碍,了解诗文大意后,我们可引导学生发挥想像,把文字符号还原为物象,并用自己的话具体描述,在练写中“入境”,使读与写相得益彰。

如《江雪》这首古诗,作者形象地描写了雪中鸟儿不飞、行人绝迹、孤舟独钓的凄凉景象。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我借助课文的插图和诗句,让学生进行扩写。学生兴趣盎然,有一位学生这样写道:凛例的寒风呼呼地刮着,漫天的雪花纷纷地飘着,田野、村庄、山峰和树木都被大雪盖得紧紧的,压得严严的,色彩鲜艳的大山早已被围困在茫茫的大雪之中。环视四周,白雪皑皑,不见一只飞鸟。极目远望,映入眼帘的是茫茫的雪野,除此之外,再也看不到别的东西了。侧耳倾听,若没有大江的浪涛声,这雪野显然就是一个僵死的世界。然而,在这冰凉、空旷、寂静的世界里,却停泊着一只孤零零的小船,船上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鳖的老人,正在江中聚精会神地垂钓着。看那片片雪花飘在他身上,阵阵寒风刮在他脸上,他都若无其事,只是不时摆动一两下身体,或是擦一下脸颊,可两眼总是那么认真地注视着江面。他的动作是那样轻巧、灵活,神情是那样倔强、孤高,他真是一位勇于战胜困难、有着顽强意志的人。

二、读中悟法,迁移运用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写记实作文和想像作文,内容要具体,感情要真实,要在读中感悟和体验、迁移、运用,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读文”是为了吸收,“写文”是为了表达。教师要引导学生将从"读文"中吸收的思想观点、表现手法、表达技巧,借鉴运用到“写文”中去,实现读写知识技能的转化和迁移。

如学习《别了,我爱的中国》一文后,让学生按照课文的写作方法,参照下列提纲写《我爱我的母校》。作者离别祖国时心情——“我”离开母校时的心情;作者看到景物触景生情——“我”看到校园的景物触景生情;作者出国的目的及今后的决心——“我”今后如何回报母校。学生在抓住景物描写的同时,展开联想,抒发感情,在句式表述上可以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手法,这样把教材与写作有机结合起来,达到读与写迁移的目的。

三、情节补充,借车引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教材选入的文章作品,由于构思立意“奇”、“趣”,加上作者运笔行文的需要,往往省略了一些内容,形成语言文字的空白。教学时,在这些地方引导学生瞻前顾后,补充情节或空项,则能促进阅读,增大语言训练的力度。

例如《黄山奇石》一文,课文根据黄山岩石的“奇”,通过“猴子观海”、“仙人指路”、“仙桃石”、“金鸡叫天都”等石的具体描写,突出“很有趣”。其他奇石,像“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等一笔带过,进行略写,形成了空白。我们可引导学生紧扣"奇形怪状",抓住岩石的名字,发挥想像力,分别说说这三块略写的岩石的样子。模仿前文描写的句式手法,把这三块岩石具体写下来,进行迁移训练。然后要求学生改写课文,把这三块岩石作为详写的内容,把原文中详写的四组岩石作为略写,开头结尾不变,进行更高层次的训练。

四、延伸情节,补充结尾

篇4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 设计练习 素材

一 从教材中找切入点

1.利用语文插图想象

小语教材中的有些课文由于一定的原因,省略了有关的情节或细节,但却配有相关的插图,教师就可利用插图展开想象,将原文的某一段或某一点进行补写或抄写练习,如:《乡下人家》一文教学时,文中对乡下人家的房前屋后、夏天秋天的乡村风景描写得非常美,对人物的活动却没有过多的描写,可结合文中展示的乡下人家把桌椅饭菜,搬到门前院坝吃晚饭时的情境,让学生观察一家人的动作、神态,并想象出他们吃饭时会聊些什么,然后写下来,从而更进一步展示出乡下人家在劳作一天后,尽情享受天伦之乐的自然、闲暇、和谐的,充满了诗情画意的乡村生活;再如,教学《触摸春天》一文,文中第三段描写了盲童安静竟然伸手拢住了那只蝴蝶的情境,可结合文中插图,指导学生想象并写出安静此时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触摸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通过学生的笔把盲童安静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展示出来,让学生亲身去体验盲童安静对生活的热爱,真正去感受“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通过这样的补写,充实了课文内容,丰富了人物的形象,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情节延伸想象

教材中有的课文言虽尽却意未止,结尾留有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这时可引导学生按照文章的思路进行合理想象,补续课文。如教学《凡卡》一文后,可让学生想象凡卡的信爷爷收到没有,凡卡后来遭遇如何,续写《信寄出之后》;教学《穷人》之后,可根据桑娜抱回西蒙孩子后的矛盾心情及渔夫善良的决定,让学生大胆想象,以《穷人之二》为题,续写出符合事情发展的故事来。

3.拓展课文内容的想象

小学语文教材中一些童话类的课文,故事性强,又都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可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将课文内容拓展开来,以达到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如学习《坐井观天》一文后,可设计拓展性的题目《出井观天》,让学生想象青蛙跳出井口后看到的景象,启发学生编写童话故事,赞美家乡的可爱,祖国的伟大。

4.扩写文中略写部分的想象

由于作者对文章的处理有详有略,有些内容往往一笔带过,未作详细描写。可依据这些略写的内容引导学生想象,把它写具体。如《黄山奇石》一文中,“天狗望月”、“仙女弹琴”、“狮子抢球”等几种奇石,文中未作详细描写,那这些奇石美在哪里?奇在哪里?教学时,可让学生小结并运用前面学习了的课文对“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这四块石头的描述方法展开丰富的想象,想象石头的样子,为什么人们给它取这样的名字,还可以让学生当小导游,向同学们介绍这几种奇石。通过这样的训练,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和运用的能力。

5.古诗意境的想象

诗的特点就是语言高度凝炼,小学教材中所选的古诗,多为写景抒情类。教学时,抓住诗中所描写的情境,引导学生合理想象。如《江畔独步寻花》一诗中,“黄四娘家花满溪,千朵万朵压枝低”写出了花多,开得很旺盛,那么花多,到底有哪些花?这些花儿怎样?形态怎样?开满花的枝头是怎样的?后两句写了蝴蝶、黄莺在花丛中各得其乐的情态,那么,蝴蝶在花丛中是怎样游戏的?黄莺怎样自由自在地歌唱?指导学生从这些方面展开想象,然后以《江畔赏花》为题写下来。通过这样的想象训练,学生对诗的理解就不单单停留在字、词上了,就会将诗的内容幻化成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与诗人产生共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二 教师设计练习的切入点

1.根据词语展开想象

这种方法指的是:有意识地给出一些词语,让学生运用这些看似毫无关联的词语编故事,具有很大的想象空间。如:给学生出一组词语,“钢笔、刮风、西瓜、小花猫、油菜花”,可先让学生说一句话,一段话,再用上这些词语编一个有情节内容的故事,学生一定思维活跃,现象力得到有效训练。

2.给定中心词展开想象

这种方法较上有所区别,它只限于给定一个中心词,围绕这个中心词展开来想。如:围绕“热闹”一词展开想象,描绘出一个热闹的场面。学生就会打开记忆的闸门,去搜索、剪切、组装脑海中能反映热闹的场景,然后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这种方式,既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又强化了段的描写。

3.看图、添图、画图想象

生动、形象的画面是进行想象作文训练的好素材。训练过程可以是先易后难,先给出完整的画面,交给学生看图方法,弄清图画内容,根据主要的要求,指导学生设身处地地从不同侧面展开联想和想象,想到事情的前因后果,想到画外之景,听到画外之音,变静态为动态,变无声为有声。然后,可训练学生添图、画图再想象。

4.观物想象

世间万物不停地运动着,千丝万缕地联系着,绝对孤立静止之物是不存在的。教学时,选取有特征的物件,让学生观察或想象它的过去、现在、未来;或想象它与周围事物的相互关系;或赋予生命,使想象任意驰骋。

5.给材料假定想象

篇5

关键词:找准;切入点;加强;想象作文;训练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3-178-01

习作指导是多年来困扰语文教师的一项教学任务,它的序列性、连贯性的不明显、训练内容的多且广、训练方法的灵活多变等诸多因素,使得我们的老师在习作训练时,大多是根据习作训练的要求,指点打点,就事论事,这样的结果,使得学生习作知识一盘散沙,习作的兴趣自然浓不起来。那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呢?加强想象作文的训练,是有效的方法之一。新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大大增加了想象作文的训练量,仅以五、六年级的教材来看,就增加了童话、“未来的……”“二十年的……”、等想象类作文的训练。我认为,加强想象作文的训练关键是要找准切入点,给学生创造想象的空间,提供想象的依托,学生才能展开想象的翅膀。

一、从教材中找切入点

在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地方可作为老师训练学生想象作文的切入点,我们在教学时,一定要认真钻研教材,切莫放过一次训练的时机。

1、利用语文插图想象

小语教材中的有些课文由于一定的原因,省略了有关的情节或细节,但却配有相关的插图,老师就可利用插图展开想象,将原文的某一段或某一点进行补写或抄写练习。通过补写,充实了课文内容,丰富了人物的形象,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还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情节延伸想象

教材中有的课文言虽尽却意未止,结尾留有想象的余地,让人回味无穷,这时可引导学生按照文章的思路进行合理想象,补续课文。如教学《穷人》之后,可根据桑娜抱回西蒙孩子后的矛盾心情及渔夫善良的决定,让学生大胆想象,以《穷人之二》为题,续写出符合事情发展的故事来。

3、拓展课文内容的想象

小学语文教材中一些童话类的课文,故事性强,又都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可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将课文内容拓展开来,以达到对课文的深入理解。

4、扩写文中略写部分的想象

由于作者对文章的处理有详有略,有些内容往往一笔带过,未作详细描写。可依据这些略写的内容引导学生想象,把它写具体。如《黄山奇石》一文中,“天狗望月”、“仙女弹琴”、“狮子抢球”等几种奇石,文中未作详细描写,那这些奇石美在哪里?奇在哪里?教学时,可让学生小结并运用前面学习了的课文对“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这四块石头的描述方法展开丰富的想象,想象石头的样子,为什么人们给它取这样的名字,还可以让学生当小导游,向同学们介绍这几种奇石。

5、古诗意境的想象

诗的特点就是语言高度凝炼,让小学教材中所选古诗,多为写景抒情类。教学时,抓住诗中所描写的情景,引导学生合理想象。如《江畔独步寻花》一诗中,“黄四娘家花满溪,千朵万朵压枝低”写出了花多,开得很旺盛,那么花多,到底有哪些花?这些花儿怎样?形态怎样?开满花的枝头是怎样的?后两句写了蝴蝶、黄莺在花丛中各得其乐的情态,那么,蝴蝶在花丛中是怎样游戏的?黄莺怎样自由自在地歌唱?指导学生从这些方面展开想象,然后以《江畔赏花》为题写下来。通过这样的想象训练,与诗人产生共鸣,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二、老师设计练习的切入点

1、根据词语展开想象

这种方法指的是:有意识地给出一些词语,让学生运用这些看似毫无关联的词语编故事,具有很大的想象空间。如:给学生出一组词语,“钢笔、刮风、西瓜、小花猫、油菜花”,可先让学生说一句话,一段话,再用上这些词语编一个有情节内容的故事,学生一定思维活跃,现象力得到有效训练。

2、给定中心词展开想象

这种方法较上有所区别,它只限于给定一个中心词,围绕这个中心词展开来想。如:围绕“热闹”一词展开想象,描绘出一个热闹的场面。学生就会打开记忆的闸门,去搜索、剪切、组装脑海中能反映热闹的场景,然后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这种方式,既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又强化了段的描写。

3、看图、添图、画图想象

生动、形象的画面是进行想象作文训练的好素材。训练过程可以是先易后难,先给出现存的,完整的画面,交给学生看图方法,弄清图画内容,根据主要的要求,指导学生设身处地地从不同侧面展开联想和想象,想到事情的前因后果,想到画外之景,听到画外之音,变静态为动态,变无声为有声。然后,可训练学生添好图、画好图再想象。

4、观物想象

教学时,选取有特征的物件,让学生观察或想象它的来历、现在、未来;或想象它与周围事物的相互关系;或想象与人的纠纠葛葛;或赋予生命,可激发想象任意驰骋。

篇6

1. 阅读,增强语言训练的力度

选入教材的文章作品,由于作者构思立意、运笔行文的需要,往往省略了一些内容,形成语言文字的空白。教学时,在这些地方引导学生瞻前顾后,补充情节或空项,则能促进阅读,增强语言训练的力度。如《黄山奇石》一文,课文根据黄山岩石名形相似的“奇”,通过“猴子观海”、“仙人指路”、“仙桃石”、“金鸡叫天都”等石的具体描写,突出“很有趣”。其他奇石。如“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一笔带过,形成空白。我们可引导学生紧扣“奇形怪状”,抓住岩石的名字,发挥想象里,分别说说这三块略写的岩石的样子。模仿前文描写的句式手法,把这三块岩石具体写下来。然后要求学生改写课文,把这三块岩石作为详写的内容,把原文中详写的四组岩石作为略写,开头结尾不变,进行更高层次的训练。

2. 培养学生能言善辩和口语表达能力

将“辩论”这一形式纳入课堂,一是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二是容易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照亮心灵的沉睡区,深化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三是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创新,敢于表达出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不迎合别人,活现出一个实实在在的自我。更重要的是通过争辩能够明白是非,从而培养学生能言善辩和口语表达能力。

3.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

新课标在目标定位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朗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实践经验也告诉我们,朗读是学生领略课文蕴涵情感的最佳途径,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本身就是对语言文字有敏锐感觉的表现。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指导有感情地读,读出音韵,读出意境,读出情味。如教《十里长街送总理》第一段,我是这样处理的:第一句:天/灰蒙蒙,又阴/又冷。指导学生用低沉、悲伤的语调朗读,让学生体会到环境描写侧面烘托了人民对总理的哀悼之情。第二句: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路/是那样长,人/是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挤满”、“长”、“多”三个词读重音,使学生在朗读中也和人们一样沉浸在对总理的崇敬和爱戴中。如此引导,学生品出了言中意,言中理,言中情,既丰富了语言库存,有陶冶了情操。

4.让学生有感而发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以学生阅读为前提,不能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这句话强调的是学生在独立学习过程中,对课文的语言文字进行感知,对课文的内容、层次、感情、语言特点、重点词句、精彩片段,进行符号批注、思考分析、比较归纳,让学生有感而发,有疑而注,有得而写,使思想得到启迪,灵魂得到净化,个性得到张扬。如在教《鸬鹚》一文,我让学生对“渔人忽然站起来,拿竹竿往船舷上一抹,这些水鸟都扑扑地钻进水里去了。”一句中,为什么用“一抹”作专题批注。结果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各自的认识和理解。有的说:一抹很轻,显得宁静;有的说:可以看到渔人对鸬鹚的关爱,渔人和鸬鹚配合默契;有的说:只要轻轻一抹,鸬鹚就那么听话,为渔人效劳,可见这是些训练有素的鸬鹚;还有的说:用一挥或一檫等词,动作粗鲁,没有一抹温柔,说不定还会伤害到鸬鹚。学生在多元解读中丰富了“一抹”的内涵,领悟了“一抹”包含的情和意。

5. 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叶圣陶也曾指出:“上课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工作,而共同的方式该如寻常集会,学生是报告和讨论,教师是指导和订正。”古语云:独学无友,孤陋寡闻。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讨论,相互进行思维的碰撞,语言的交流,可以诱发对言语的感悟,可以进一步感悟课文的一情一景,一人一物。在教学《骄傲的孔雀》一文时,先要求学生自己对照图文仔细读课文,然后让学生自找合作伙伴,自编、自导、自演《骄傲的孔雀》的故事情节,看学生间的合作精神怎样,同时也可以看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何。结果学生把孔雀那种骄傲,认为自己漂亮,妒忌别人,骄傲得连自己都不认识等表现得淋漓尽致。

6.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新课标把“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视为“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之一。在总目标中也特别强调要“注重情感体验。”真正有价值的学习,是以学生个体体验为基础的,是学生对知识主动建构的过程,是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行为、认知和情感的整体参与。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那种内在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亲历、体认和验证,对于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具有重要作用。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追寻“体验”,让体验全方位地进入开放的语文课堂,也正是当前语文教师的倾心追求。

7. 让学生质疑,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和提高素质

“学贵有疑”,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个人思维活跃的表现。质疑蕴含着创新的因素。由此可见,让学生质疑,对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和提高素质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应当成为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教《落花生》一文,有学生提出:“落花生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这个对比不科学。为什么?因为桃子、石榴、苹果既可观赏,又可食用,这不是一举几得吗?总比落花生只供食用不可观赏要好得多。虽然学生的理解与作者的表达意图有失偏颇,但能向教材挑战,就很难能可贵了。有了疑,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变被动为主动,进入“愤悱”的状态,也就达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目的。

篇7

低年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参差不齐,有的学生语言丰富,有很强的表达能力,能用适当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虽然急于表达自己的意见,但要么词不达意,要么表达不够流畅;还有的学生则正襟危坐,“茶壶里煮饺子——有嘴说不出”,久而久之,语言表达能力得不到提高。如何叩响低年级学生语言表达的心门,培养学生良好的表达能力呢?

一、精心设计问题,激活思维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一种状况:教师抛出一个问题,大部分学生都懵了,不知道如何回答。久而久之,学生产生倦怠心理,做了懵懵懂懂的听众。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问题,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产生表达的热情。

1.课堂提问要有指向性

漫无目的、信口开河式的课堂提问是教学的大忌。比如,小学一年级下册《荷叶圆圆》的教学,一开始教师就让学生读文思考:你读懂了什么?说说你的感受。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难以理解的,更别说概括课文内容了。在设计时,教师可以用填空的方式:课文写了哪些小动物?他们为什么喜欢荷叶?然后引导学生用“荷叶是________;是________;是________;是________”的句式表达。这样不仅让学生明白了表达要求,规范了语言,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感悟。

2.课堂提问要有趣味性

课堂提问时要注意内容的趣味性,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例如,教学语文第三册《黄山奇石》时,老师一开始就设置悬念:“石头是普普通通的东西,可黄山的石头却很神奇,你们想知道这些石头到底神奇在哪里吗?”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老师调动起来了,在随后的图文结合中,想象并描述“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的样子。在整个课堂,学生围绕着老师提出的趣味性问题展开交流、描述,理解课文内容,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3.课堂提问要有利于思维发展

教师提问时应该考虑一下自己的问题是不是有意义,不要无疑而问,应让提问具有启发性,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如教学《植物妈妈有办法》时,教师可摒弃一问一答式的提问,将细碎的小问题浓缩为一个大问题:文章围绕植物妈妈写了哪几种植物传播的方法?学生在一个大问题的统领下,对课文内容进行梳理和归纳,从而锻炼了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由此看来,“赋予空间式”的提问,对学生思维的活跃、语言表达的丰富,效果是很好的。

4.鼓励学生质疑提问

质疑也是一种表达,在质疑的过程中,学生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也会随之提高。如教《司马光》一文的第三自然段之前,教师可先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让学生说一说从图中可以看出什么,有什么看不懂的。学生提问:孩子是怎么掉进缸里的?当时的情况怎么样?是谁救了他?是怎样救的?对自己提出的问题,学生更有解决的兴趣,从而带着问题读书、交流,提高表达能力。

二、利用课文插图,提供素材

看图说话、写话是学生语言表达训练的重要手段。它内容统一、目的性强、针对性强,便于教师进行明确、细致的指导,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接受和掌握,能为学生的语言表达打下扎实的基础。

1.按序观察

观察是语言表达的前提。低年级学生观察事物具有盲目性的特点,往往随心所欲,杂乱无章。因此,在引导学生看图说话之前,教师必须引导他们全面、有顺序地观察图画。按对象的不同,观察顺序可以分为由近及远、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整体到部分等。比如,在学习《秋天的图画》一课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按照从近到远、从下到上的顺序观察:近处有高粱、苹果树、梨树,远处有稻田,天空中有大雁。接着,教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景物说一说,并按顺序连起来说具体。这样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观察的有序性、条理性,让学生视之有序,言之有序。

2.关注细节

低年级学生观察的精确度不高,他们观察事物不细心、不全面,常常笼统、模糊,不能表述细节。经常引导学生精细地观察图画,可以发展学生观察的精确性、思维的准确性,也能为具体表达和描写奠定基础。

《纸船和风筝》一课写松鼠和小熊收到对方的礼物时都乐坏了。文中的插图把它们乐坏了的样子描绘得淋漓尽致。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聚焦小动物的表情和动作,说说从哪些地方看出它们乐坏了,并利用句式引导学生说具体:“小熊拿起纸船一看,乐坏了,它的眉毛________,眼睛________。松鼠一把抓住风筝的线一看,也乐坏了,它的嘴巴________,尾巴________。”

这里,突出一个“细”字,从一个词到几句话,训练学生由概括到具体,由粗放到细致,逐步提高学生观察的精确性和语言的丰富性。

3.联系生活

儿童对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所熟知的生活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一旦触及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所以,引导学生把图画与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是指导学生看图说(写)话的极佳手段。

在《看雪》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小伙伴们在雪地上堆雪人、打雪仗,玩得可高兴了!”这一课的插图恰好描绘了小朋友们滚雪球、堆雪人、打雪仗的情景。教学时,教师让学生选择其中一种活动,回忆以前是怎么玩的,当时的心情怎样。对能力强的学生,教师还可以鼓励他们按照从近到远的顺序,连起来说一说。

将看图说话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不仅训练了学生由此及彼的思维能力,也使学生的表达变得更丰富和充满个性。

4.展开想象

指导看图说话时,教师还应该让学生联系图意,展开合理想象,进行加工再创造。比如教学《爷爷和小树》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冬天,爷爷给小树穿衣裳时会对小树说些什么?小树会怎么回答?夏天,爷爷在树荫下乘凉,小树会对爷爷说什么?爷爷又会说些什么?然后,让学生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拓展:

“冬天到了,爷爷给小树穿上暖和的衣裳。爷爷说:‘________。’小树说:‘________。’夏天到了,小树给爷爷撑开绿色的‘小伞’。小树对爷爷说:‘________’爷爷对小树说:‘________。’”

看图引导学生想象,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培养写作兴趣,提高说话水平都大有裨益。

5.看图讲故事

一、二年级的教材,安排了连环画形式的课文,如《雪孩子》《酸的和甜的》等。在教完这一类课文后,教师可让学生看着插图自己讲故事。学生既可以利用课文,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也可以加上自己的创造,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

三、抓课文空白点,拓展空间

有些课文的内容或比较简略,或叙述描写留有余地,这为学生提供了想象、思考的空间,同时也是读写的训练点。教师在教学中要借助教材中的内容,巧妙地指导学生推测、构思,以小练笔的形式在这些空白处加以补充,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并进行说话、写话训练,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篇8

关键词:填补空白 续写 日记 积累

一直以来,习作都是语文教学中的难中难,教师不厌其烦地指导、批改,甚至写了下水文,学生也一直听、写、改,可收效甚微,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学生觉得无话可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认为原因就在语言的积累贫乏。"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两句名言道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作文源于语言积累。只有语言积累的一定的程度才可能文思如涌、妙笔生花。当然要想写好作文,光有丰富的语言积累还是不够的,还要有丰富的生活积累。那么如何引导农村小学学生积累习作素材呢?二年级开始,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做准备。

一、挖掘课文的空白处,对课文进行想象、补充

课文既能为我们提供很好的习作例子,往往又留有许多的空白处,需要读者发挥想象去填补,丰富情景,使人物形象更丰满。如教学《黄山奇石》一课时,在多媒体的帮助下认识了"仙桃石"、"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等描写详细的奇石后,针对课文最后提到的"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让学生根据名字想象形状,并模仿写出来。教学《泉水》时,让学生通过想象:泉水还会流到哪?还能帮助谁?模仿第二到五自然段进行写话。通过填补,学生的语言得以运用,情感得以表达。这样在品出语文味的基础上,同时加强语文技能的训练,帮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也为自己的习作积累词句段。

二、 续写故事

有些课文虽然已经结尾了,但仍给人留下意犹未尽、耐人寻味的"空白","言尽而意无穷",这些语言空子赋予了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和创作的财富。教学时,我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去填补"空白",以原文的终点作为习作的起点,联系课文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合理的想象,延伸课文的内容,使已经接近尾声的情节再掀波澜。如《我要的是葫芦》一文,种葫芦的人经历了"发现虫---不治,不听劝---葫芦都落光了",第二年他再种葫芦,会怎么做,结果怎样?引导学生以此为话题,续写《第二年种葫芦》。于是,就有了种葫芦的人不辞辛劳地照看葫芦,除草施肥、见虫杀虫,更为他想出了许多的杀虫办法,同时也体验到收获大葫芦的喜悦。

三、 坚持写日记

二年级上学期一开学,我就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一本日记本,教他们日记的格式,并要求每天将自己一天见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经历过的写下来,哪怕只能写一句完整的话也行,要求无错别字,句子通顺。只要坚持天天写,一定能提高。例如:今天我和谁一起做游戏,我当时做游戏的心情是怎样的;我今天遇到什么特别的人、事,特别在哪。学生在能写出一句或几句通顺的话后,要求有所提高,就规定写某一方面的主题,于是二年级下学期就有了《我最喜欢......》一系列的主题日记。小朋友们都爱看动画片,允许他们在晚上完成作业之后,看一看动画片。动画片里的语言生动有趣,也很有现实意义和教育功能,而积累这些丰富多彩的语言,对学生来说是没有负担的。另外学生可以把动画片里的故事记在脑子里,写到日记本,带来和小伙伴们分享,真是其乐融融,积累的兴趣马上激发起来了。通过这样的训练,使学生能把句子恰当地联系起来,表现一个主题。

加强自由写话的练习和展示。当学生有了一定的写话能力就要坚持让学生用一段话来写生活日记,让他们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明白他们看见的、听见的、参与的、想象的都可以用笔记录下来,都可以当做习作的内容。在这种无拘束的状态下感受自由写作的快乐,增强写作的内动力。

在批改方面,我坚持当天批改当天发回学生手中,批改时并不打分数,而是逐字逐句地改错别字、病句,在日记后给他们以鼓励性的评价,小心的呵护孩子们萌发的这种积极性,并大力地给学生提供展示他们作品的机会和舞台,如让学生在班上读自己的日记、在家里读请家长签名、张贴在走廊的优秀作品栏等。

四、 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积累

目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每学期学习的课文最多三十几篇,对小学生来说,这个量是很有限的,跟"大纲"的要求有很大的距离。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课外补充,这就要求我们要广开阅读门路,为学生提供课外阅读时空,多渠道为他们创设阅读的机会。

借助学校图书室,组织学生借阅童话、寓言、儿歌等活泼有趣的读物;建立班级图书角,动员学生带来自己的课外书,组织同学交换阅读;每周三组织学生收听学校的"红领巾"广播;讲解练习过程中,将遇到的新词、妙句作适当讲解、赏析。学生能从书中知道事物的善恶,对未讲的内容产生好奇心,学生耳熟能详,积累语言文字就得来全不费功夫了。

俗话说:好记忆不如烂笔头。要求每人准备一个积累本,取名《朝花夕拾》,记文中的成语、名言警句、含有修辞手法的句式、含有关联词的句子,练习册上的好词佳句等。此外,我还动员学生走到各楼层,把每层楼走廊上的名人名言都抄下来。

对积累的语言进行归类,有助于建立与旧知的联系,实现新的知识构建。按词语组合方式积累,如"ABB"式、"AABB"式、"AABC"式、ABAC、ABCC、ABCB。含有相同部分的词语如:天长地久、天翻地覆、天高地厚、都以"天"开头;用反义词组成的词语如:南辕北辙、声东击西、大惊小怪、出生入死等;按描写对象分类积累,如描写颜色,描写春天、描写人物动作,描写人物情态,描写自然景色等等。还有数量词组、"的"字词组。古诗可按作者、诗的种类、创作时间等积累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