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高职科研工作计划8篇

时间:2022-08-29 05:12:1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高职科研工作计划,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职科研工作计划

篇1

建立健全干部选拔任用科学化制度化工作机制的调研报告

一、当前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在贯彻落实《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过程中,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出现了新的特点,选拔任用的程序越来越严格、规范、细致,干部考察考核的内容和范围越来越广泛,干部群众的民主意识、参与意识、监督意识明显增强。但在干部选拔任用中还存在优秀人才难以脱颖而出的难题,实际工作中表现为以下几种具体情况:

1、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不够完善。

一是竞争上岗工作中,应考人员的临场表现和实际德才评定之间存在矛盾。经过我局近几年的实践,竞争上岗在程序、内容和形式上已基本成形,日趋规范。但另一方面,程序和形式基本固定,笔试面试类型存在雷同现象,一些干部已基本掌握了应试技巧和规律,实际工作中,确实发现少数考试型干部难以适应岗位工作要求,难以达到所预期的目标要求。二是干部提拔的方式没有突破性进展。目前干部提拔方式主要还是常规提拔和竞争上岗两种,对新的干部选拔任用方式还缺乏深入研究和探索,各种任用方式之间还缺乏有效的衔接。三是破格提拔还没有规范化、制度化。上级对破格用人标准不明确,难以把握,破格用人环境还不够宽松。

2、干部交流存在一定难度。

干部家庭实际问题的增多,对干部交流的影响比较大,特别是对上有老、下有小或家里有病人的干部,从人性化角度,领导不愿意把他们交流到偏远的单位,而有些人又不适合到局里工作。此外,把一些干部交流到条件稍差的单位,有些干部的思想工作又不太好做。

3、对干部监督还有漏洞。

有的科室长、分局长对干部的监督抓得不够严格,特别是对放手使用与严格管理把握的不是很好,有的虽然做到了放手使用,但忽视了严格管理。此外,对干部八小时以外监督,怎样做到既严格监督,又合情合理合法的措施和方法不够多。

4、干部选拔任用还受到人情关系的影响。

由于干部选拔任用必须经过民主推荐,且必须取得超过一半以上的推荐票,才能进行组织考察环节。因此,造成一些敢想敢干的干部不得不考虑自己的人际关系,工作中有怕得罪人的思想顾虑。此外,在民主推荐中,一些干部以亲疏关系决定投票人选,使用人的不正之风时有存在。

二、建立健全干部选拔任用科学化、制度化工作机制的主要措施

1、加强民主参与机制建设,落实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

通过推进干部工作的民主化,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建立起一整套民主的运行机制,使群众在党组的领导下,按照党的干部标准和干部政策,参与选拔、管理、监督干部等各项工作。一是要落实好群众的知情权。群众对竞争上岗选拔任用全过程都享有知晓、了解、质询的权利,这是最基本的民主权利。为保证这些权利的实现,最重要的是要建立健全考察预告制,全面实行“任前公示制”。二是要扩大群众的参与权。正确引导群众,并创造条件鼓励群众积极参与,才能拓宽视野和渠道选准人、用好人。三是要扩大群众的选择权。必须以群众满不满意、赞不赞成、高不高兴、答不答应为重要标准,努力把党组意见与群众意见科学地统一起来。四是要扩大群众的监督权。要认真抓好任前公示制,加强群众监督。要完善民主评议制度,切实发挥好民主评议制度的监督作用。

2、加强竞争机制建设,拓宽渠道,不拘一格用人才。

积极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引入竞争机制,完善竞争上岗制度,进一步扩大竞争上岗的职数和范围,解决好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问题。地税事业的发展,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人才为先的观念;必须把实施“人才强局”战略放在地税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营造一个有利于人才成长、鼓励人才干事、支持人才创业的良好环境。要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要把“政治上靠得住,业务上有本事,肯干事,干成事和不出事”的优秀人才选拔到干部队伍中来。

3、加强干部考察考核制度建设,切实扩大民主,做到考实评准,对干部做出准确评价。

通过考核和竞争上岗双向选择等科学合理的方法,动员广大干部职工举贤荐能,拓宽选人视野,给更多的人提供施展才能的机会,要使人才资源得到科学、合理、有效的开发,进一步完善激励竞争机制,要使竞争上岗成为“真才实学的竞争,工作业绩的竞争,群众公认的竞争”,促使其增强紧迫感和危机感,促进干部职工加强学习、更新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一是要认真搞好民主推荐工作,把民主推荐作为干部提名的必经程序,同时理好民主推荐与组织把关的关系,根据干部所处的特定环境和条件,对民主推荐、测评等结果进行认真综合分析,防止简单地以票取人。二是 在考察干部的德、能、勤、绩、廉时,注意考察干部八小时以外的情况。三是考察工作“阳光作业”,实行考察工作预告制度。四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行实绩考核,

4、加强党组讨论决定干部相关制度建设,努力提高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水平。

切实实行研究决定干部预告制。党组研究干部任用,必须提前通知党组成员,让他们在会前能对所要研究干部的情况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在研究干部时有话可说,有意见可提,提高党组研究干部的质量。要充分发扬党内民主,严格按照《干部任用条例》规定的程序和要求研究决定干部任免。积极推广党组讨论任免干部无记名投票表决制,在严格票决程序的前提下,不断扩大票决干部的范围,以切实发扬党内民主,集中集体智慧,做出正确的用人决策。

5、对干部交流工作实行双向选择,建立健全干部交流工作机制。

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在全县地税系统实行“单位选人和个人选单位”的双向选择工作机制。具体方法是:在交流时,采取个人报名选择科室和分局,科室和分局根据报名情况选择确定本单位人员,对落岗人员待岗分配,只发生活补助费用。通过这种方式,合理配置人才和干部资源,充分发挥人尽其才、人尽其能的优势,就是为了进一步加大干部交流力度,优化干部结构,拓宽选人用人渠道,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用人环境,让“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能干事的人有舞台,干成事的人有地位,不干事的人被淘汰,干坏事的人被除名”, 使有限的人力资源得到科学合理配置, 有力地促进地税事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篇2

摘要:本文对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进行了研究。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对高等职业院校具有普遍适用性。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一是着眼于内容的选择,二是着眼于内容的排序,将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进行转变实际是思维方式的转变,进而影响了教授和接受知识方式的转变,最终带来了课程模式的革新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突破。

关键词 :工作过程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研究

一、相关基本概念概述

“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这是国家制定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包含了三个

关键词 ,是一个递进界定的关系。“教育”是本质定位。教育要注重人的持续发展,要满足个体发展的需求,融入人文思想、融入灵魂,融入思想也是高职教育的基础。“职业”是特征定位。高等职业教育是一个类型的教育,具有高等教育的属性,也有职业教育的特色,它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同时又区别于传统的专科教育。“高等”是层次定位。层次定位是高等职业教育区别于同属职业教育的中等职业教育的显著特征。

研究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探索和实践高职教育的新课题,对高职学生的就业指导进行根本性的革新是先行先试之举,从教育理论研究到实践运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应用

1.认识“过程”

“过程”,即事物发展所经过的程序、阶段;“过程”,也是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系统;“过程”(process)是一种手段,把人、规则、方法、设备以及工具进行集成,事先预定的目标要通过这种手段来实现。任何工作都需要通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施,才能实现。一般而言,一个过程的结束(输出)将直接成为下一个过程的开始(输入)。学生的培养就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入学是过程的始端和输入,在校内的管理教育则是过程的中间阶段,学生的毕业是培养过程的末端,同时也是学生个体开始下一过程的输入和开始。

2.认识“工作过程”

所谓工作过程,指的是某一个体或班组完成一项任务,或者完成生产服务的环节和流程,为达到预定目标或者获得一定的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工作过程是一个综合的、时时处于运动状态之中的,但结构相对稳定的系统。

一是工作过程的性质是综合的,从实施的具体过程来看,工作过程强调三个维度,即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也可以理解为工作过程由技能、知识、态度集合而成。二是工作过程的实施处于运动变化的状态中,强调具有六个要素,即工作的对象、内容、手段、产品、组织和环境,它们始终处在不断地变化之中。三是工作过程相对稳定,在以“行动导向”为基本原则的职业的行动领域,都具有六个步骤,即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和评价。

3.工作过程导向课程

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理念和模式是20世纪后期在德国形成、发展和成熟起来的。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进入了全面发展的阶段,高职院校一直致力于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摸索、改革,其中课程体系的建设是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近几年以来,我国在参照、借鉴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改革模式的基础上,打破传统的学科型课程体系的教学模式,开始了对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研究、讨论和应用。

4.工作过程在课程中的应用

(1)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具有职业属性。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更多地突显出学术的属性,一个专业是因为具有特殊的知识系统而成为“专业”,其在知识的范畴、结构、内容、方法、组织以及理论的历史发展等方面都有自身的特征。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而言,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更多地具有职业的属性。一个职业有其具体的工作对象、方式、内容、环境、组织及工具等因素,即有着自身的工作过程。

(2)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模式是高职教育普适性课程的开发范式。如果把课程定义为“跑道”,那么,传统意义上的课程强调“道”,就是路径,而现代意义上的课程更多地强调“跑”,也就是过程。课程的设计包括两个决定性的因素:一是内容的选择,二是内容的排序。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内容符合高职学生的特点。教育理论和实践证明,思维特点、智力特点不同的人对知识的获取指向不同。一类是以逻辑思维为主的人,他们善于接受符号系统,善于运用由符号组成的概念、定理和公式去推理。另一类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人,他们不善于逻辑思考和推理,要掌握一定的知识,总要和一定的环境和背景相联系,而高职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非常突出,非常适应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内容。从这个范畴看,高职教育要以过程性知识为主,以陈述性知识为辅,从强调“是什么、为什么”的知识转移到“怎么做、怎么做更好”的知识和技能。

从课程内容的程序化角度来看,以往的模式是“接受显性知识—工作过程应用—内化为自身知识”的过程,这是一个从静态学科体系出发,对显性知识进行复制和再次呈现的过程,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构建过程,即“工作过程应用—参照知识体系—构建为自身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从动态行动体系出发,整合了实践操作知识与理论通识知识,生成、构建了工作过程的知识。

三、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1.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设计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设计分为四个步骤: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梳理、学习领域转换、学习情境设计。

(1)工作任务分析。工作任务分析就是从工作岗位出发,通过案例分析、调查访谈等方式,对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

(2)行动领域梳理。梳理即归纳、集合,行动领域梳理是对典型工作加以归纳,形成的能力领域,也叫行动领域,体现了职业、社会和个人的需求。

(3)学习领域转换。作为职业分析结果的行动领域,必须融入教育因素转化为与之相对应的学习领域。学习领域就是课程,课程包括学习的目标、任务、内容、时间等要素。同处一个领域的课程彼此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紧密联系的,按照工作过程组织教学。

(4)学习情境设计。学习领域需要学习情境来实现。学习情境是在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的背景下,将学习领域中的能力和内容转换成基于课程载体的多个主题学习单元。在形式上与学科体系中的课程的章节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学科体系的章节是按知识结构的所属关系或按由简单到复杂、由认识到运用的逻辑关系排列的;而课程载体是工作过程课程系统化提出的重要概念,将学习情境具体化就得到了课程载体。课程载体源于工作任务,且有典型的职业工作过程特征,符合一定的教学原理,能传递、输送或承载有效信息。

2.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计模式

在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的四个步骤中,第一步到第二步强调的是工作过程,实现分析、梳理、归纳;第三步强调的是内容架构,实现了课程的规划和设置;第四步强调的是载体选择,实现教学的设计与实施。总之,可以将这套设计模式转化为以下四个步骤或阶段。

(1)分析职业生涯,规划任务领域。可将职业生涯发展视为一个完整的工作任务,分析筛选任务领域的实质是对个体职业生涯进行剖析。纵观个体职业生涯的全过程,可以将其倒推为三个阶段:职业成长阶段、职业进入阶段、职业教育阶段。根据这一推理模式,可以得到以下领域(见表1)。

(2)重构职业生涯,规划情境。通过上述分析,重构排序指导情境的任务是将职业任务领域融入教育教学因素,转化为学习领域并进行排序。于是,可以得到下列指导情境(见表2)。

(3)选择职业生涯的规划载体。根据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生涯规划载体分布在以下两个领域:一是专业教育领域,职业生涯规划载体分布在专业教育领域而并非教学环节,因为教学环节范围较窄,不能完全囊括专业教育领域;二是非专业教育领域,也可以理解为德育领域,例如,入学教育、社会实践、日常管理、文化活动等各方面。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的名称和内容均来自职业行动领域的工作过程,是一种“动宾”组合,而不是指向学科的子区域。例如,在设计求职面试这项职业任务的载体时,可先将其分解成“准备面试、参加面试、跟进面试”三个环节和情境,再对“参加面试”这一情境设计指导载体,将其分化为“介绍自我、回答问题、提出问题”等环节。

(4)以求职面试为例分析控制阶段。通过对用人单位的调查,结合实际工作经验,一个完整的求职面试过程由3组情境(控制阶段)和9个步骤组成。这3组情境是:准备面试、进行面试、跟进面试。9个步骤是:搜集信息、准备物资、设计形象、调节心理、介绍自己、认识考官、回答问题、提出问题、跟进评估。在完成这些步骤之后,还应扩展了解面试的基本理论知识、面试的一般规律,从而在认识层面提高高职学生把握求职面试的水平。

四、小结

2011年年底以前,全国就有109所高等职业院校通过了验收,成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这些院校的示范引领作用不断加强。当前,以“四年制高职教育”“应用技术性大学”等为契机,将引领高职院校再次开启新的历程,对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研究也将会更加全面,更加深入。

参考文献:

[1]范唯.搞好示范院校建设引领高职教育发展[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7).

[2]马树超,郭扬等.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历史的抉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姜大源.论高职教育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报,2010(3).

[4]张婷.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篇3

【关键词】工作室制 人才培养模式 课程项目化

【中图分类号】J218.7-4;G7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9-0083-01

为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突出职业技能培养,实施项目化教学正成为当前高职院校课程改革具有代表性的模式。项目化教学强调以工作任务为依托,选择、组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完成校企合作企业或任课教师所提供的一个个实际项目任务或虚拟项目任务,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提供咨询、辅导、答疑解难等服务。学生为顺利合格的完成项目任务,就不得不认真了解和把握项目任务完成过程中诸如信息收集、方案制订、组织实施等环节的基本要求、技能性要求以及突发问题的应对措施。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具有鲜明的技术与艺术结合特征,尤其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一、当前高职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现状

高职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是近几年来快速发展起来的,与本科院校传统的动画专业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大部分高职院校缺乏类似专业的办学经验,人才培养的目标不够明确,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方案陈旧,课程体系极不完善,加上条件设施的欠缺以及教师行业实践经历的缺乏,导致高职人才培养的高级技能型特点不能体现。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与企业的实际岗位技能相差甚远口。分析高职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培养目标与职业岗位需求脱轨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培养适应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需要,熟练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较强的二维或三维动漫画作品设计与制作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技能型专门人才。而现实的情况是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根本无法适应动漫企业具体岗位的要求,缺乏创新设计与实践操作能力:二是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不适应专业教学的发展需求课程开设过于陈旧,理论与实践分配不合理,授课方式,教学方法单一,学生缺乏主动性、实践性;三是师资力量薄弱。大多数教师都是转型而来的,缺乏从事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的经历;四是实践教学相配套的实训设施不足。

二、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实施项目化教学改革的必要条件

推进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实施项目化教学改革,应深入研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育部教高[200~16号)文件精神,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专业内涵建设、实训中心建设、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先进行一些探索与实践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适应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需求变化。

三、实施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思路

要切实做到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符合项目化教学模式要求,并取得一些具体成果,就要瞄准面向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从课程项目化教学目标设定、课程项目化教学体系的构建、课程项目化教学内容的设计以及教学方法手段与考核评价方法的改革、教学环境和运行机制配套等环节加以整体设计。

(一)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项目化课程目标

进一步加强与校企合作企业的联系,依据相关企业实际的工作流程和具体的岗位职业技能标准,制定各专业方向人才培养目标,并根据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确立各项目化课程的总体目标。动漫设计与制作的人才培养目标一般设定为:“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一定的审美修养和创意表达能力,熟练的数字媒体技术操作技能。了解相关的设计行业规则与管理,能从事创意产业设计、服务、管理一线的相关职业,能自主创业,懂艺术、强技能的动漫设计与制作高技能人才”。根据这一人才培养目标,确立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项目化课程的总体目标应为:以学生为中心,以校企合作动漫公司、企事业单位或有关动漫比赛设计任务为载体,实现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课程体系模块化:教学内容项目化;实训中心运作公司化;教学评价市场化”,充分体现教、学、做一体,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职业教学特点。

(二)按照工作流程系统化要求,整合优化课程结构,构建项目化教学的专业课程体系

通过对动漫人才市场需求调查,对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的就业岗位进行定位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按照动漫作品前期策划设计、中期制作加工、后期特效、合成渲染输出的设计与制作过程,确立动画、原画、创作设计、影视动画后期处理等几个能力模块。以真实动画作品创作、制作或服务项目为载体,构建项目化的专业课程体系。

(三)构建一支项目化教学意识鲜明师资队伍

专业教师通过到相应的校企合作企业参加不同形式的技能培训与锻炼,了解相关行业人才需求状况、熟悉企业化运作的流程,提高对岗位职业技能认识,在教学工作才能有意识的结合项目任务,开展教学活动。

(四)利用实习实训教学平台,更新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

利用校内实习实训中心、校企合作校外实习基地等生产性工作环境,以真实设计制作任务为载体,并根据任务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能力、特长情况等组成不同的制作小组。开展课程的项目化教学。建立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的核心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的职责在于指导学生按项目设计与制作流程完成学习任务。完全打破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

篇4

关键词:工作过程;电器产品检验;课程开发;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李勇(1974-),男,河南泌阳人,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光电仪器性能数字化检测和信息处理。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14-0075-03

工作过程是指为完成一项工作任务并获得成果而进行的一套工作程序,借助典型工作任务,将教学、学习内容与岗位工作实践相衔接,已逐步发展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一种全新教学模式。[1]《电器产品检验》作为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机电工程系商检技术(电器产品质量检验方向)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为了使教学能够更加适应电器制造行业、企业发展的需要,由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机电工程系、格力电器(郑州)有限公司、河南平康电气有限公司等单位组成的课程开发小组,在分析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基础上,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地对《电器产品检验》课程进行了开发及教学改革研究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学习效果。

一、分析职业岗位,明确课程定位

课程开发小组依据商检技术(电器产品质量检验方向)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结果,并通过走访调查格力电器(郑州)有限公司、河南平康电气有限公司等合作企业,针对专业对应的职业进行分析,确定商检技术(电器产品质量检验方向)专业毕业生主要应职工作岗位为电器产品质检员、质量管理员及电器产品的装配、调试、维修员。在对以上三个主要职业岗位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典型工作任务,构建专业学习领域的课程体系,研究《电器产品检验》的课程定位,设计出与职业发展规律相符的“电器基本参数检验”、“电器安全性能检验”、“电器功能性能检验”和“电器整机性能检验”四大学习情景。[2]在设计学习情景时,充分考虑到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每个学习情景都对应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二是各学习情景都属于同一范畴,三是各学习情景之间满足了由单一到综合、由简单到复杂的教育学习规律和由生疏到熟练的职业成长规律,它们之间是平行、递进或包容关系。作为商检技术(电器产品质量检验方向)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电器产品检验》课程通过以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工作任务训练,使学生掌握与电器质量检验有关的标准,基本检验方法及检验操作技能,使学生具备从事电器检验工作的能力。

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流程

(一)分析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课程教学目标

课程开发小组通过深入研究,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确定《电器产品检验》课程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熟悉电器产品质量检验的基本概念,质量检验的组织实施,电器产品质量检验的特点,电器产品的安全技术,各类电器产品的零部件结构、工作原理、检验标准、检验项目、检验方法等。

2.能力目标。掌握常用电器检验仪器的使用;掌握电器检验方法的设计;掌握电器检验操作技能;使学生具备电器产品质量检验的基本能力。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职业素质、并能以严谨的态度、科学合理的检验方法和准确的检验数据,切实维护质量监督检验的公正性、科学性和权威性[3]。

(二)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设计学习情景、子情景及学习任务

课程开发小组在分析典型工作任务的基础上,根据学院的教学资源条件及电器制造企业的检验状况,以常见家用电器为载体,设计了4大学习情景和13项子情景,每项子情景又包括了若干项学习任务[4],具体内容见表1。

(三)遵循能力培养规律,设计学习内容

遵循能力培养规律,依据检验的实施流程,对学习任务进行序化和整合,将每项学习任务分成6项学习内容:

1.明确检验目的。只有真正理解检验的意义和必要性,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也有利于以后的进一步系统学习和能力提升。

2.确定检验标准。针对实际检验的参数指标,明确其技术要求,掌握全部相关的检验标准,进而制定完善的检验方案。

3.创造合适的试验环境,配备必要精度的测试设备。一般包括进行检验的场所、试验室、精密测试室(恒温、恒湿、消声、屏蔽等)以及各种检验仪器仪表、设备和工具材料等。

4.设计合理的指标测试方法,列出详细的试验步骤。由于产品质量特性的多样性,电器产品的检验往往涉及各种各样的参数指标,这时必须综合采用试验、化验、分析和感官检验等多种方法实现测定,测试方法及步骤要准确详尽。

5.给出正确的数据处理分析方法和试验结果判断方法。将测定得到的结果与技术标准中的质量指标进行对照,明确结果与标准的一致性程度。

6.检验注意事项。要严格控制检验环境条件,充分保证人员及设备安全,确保检验过程、数据处理、结果判定严谨可靠。

(四)与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教学资源

篇5

【关键词】工作过程;数据库课程;教学改革

一、引言

目前数据库系统应用于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信息系统的核心和基石。因此数据库技术日益成为计算机科学与工程技术人员必不可少的知识与技能。数据库应用课程是高职院校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学习数据库技术的一门专业核心平台课程,担负着培养学生数据库技术的基础知识和数据管理的应用能力。但是数据库应用这门课程由于自身难度大,课程理论体系复杂、高深、发展快,其应用技术具有灵活性、多样性,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该课程的学习效果一直不明显。数据库应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学生能够掌握数据库的基本知识,但如何灵活运用数据库知识解决后续课程中的数据管理、数据维护能力却相对薄弱,同时缺乏对学生综合能力与职业素养培养的观念。因此,数据库应用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本文将基于工作过程的职教理念在数据库应用课程的课程设计与课程教学中进行的改革进行研究,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职业素养。

二、课程来源与课程设计

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职教理念,课程应经过社会调研和专家访谈,确定专业面向工作岗位群中的具体工作岗位;对工作岗位进行分析,以工作任务和行动过程为导向,以岗位工作任务所需的相关知识、能力为依据进行设计,开发典型工作任务;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教学加工与教学设计处理,得到适合教学的学习情境,并使之具体化。(1)多维度专业调研。按照职业教育改革的理念,课程必须为其专业服务,因此任何一门课程都与专业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进行服务区域、面向行业调研、人才需求调研、同类院校专业调研、毕业生调研等多维度的专业调研,得出结论:面向整个产业链,会计电算化从业人员的需求量大,已从业人员的数量及质量远远未满足需求。但应拓展会计电算化人才知识结构,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会计电算化人才。(2)确定专业岗位群。根据多维度专业调研结论,专业应培养适应现代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掌握以会计信息化应用、系统管理与维护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技能与方法,具有熟练应用财务软件进行财务业务一体化处理能力的会计信息系统管理、实施、维护的复合型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专业调研专家访谈的基础上,确定了以下岗位群:会电核算岗、会电维护岗、会电实施岗等。并对岗位群进行分析,具体如表1。

表1 岗位群分析

(3)开发典型工作任务。通过专业调研与岗位群的分析,教学设计者应该基于工作过程来构建学习情境,把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工作任务之中。工作任务设置的总原则为从工作需求出发,选择相关的工作任务并确定相应的知识和技术,其目标是在工作中学习和应用知识。(4)设计学习情境。数据库应用课程的学习情景是依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点,综合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和职业素质为一体的思路进行设计。以形成数据库应用和数据管理能力为基本目标,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职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增强课程内容与职业能力要求的相关性,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选取项目的基本依据是数据库应用课程涉及的工作任务范围,但在具体设计过程中还以数据库系统应用流程与典型的项目为载体,使工作任务具体化。学生通过4个典型工作任务完成数据库应用课程的学习任务。以数据库认知、学籍管理数据库、网上购物系统数据库、会计信息系统数据库共4个项目为载体来组织教学,4个项目设计循序递进、循环上升,并将职业行动领域的工作过程融合在训练项目中。在每一个学习情境下,结合学习情境内容和能力要求的特点,设计若干学习子情境。子情境的设计上,将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相关任务由易到难、由基础到提高、简单到复杂贯穿于教学和实践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理论进行实际应用的能力。为后续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的应用与维护以及今后的数据管理维护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促进学生学习迁移效果的显现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三、课程教学的具体实施

在学生学习的初期,对数据库的认知非常有限,所以“数据库认知”作为第一个教学情境,完成认识数据库、SQL Server的安装和设置等知识目标与安装和正确使用及简单配置SQL Server数据库的能力目标,该阶段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在第二阶段,以“学籍管理数据库系统”为情境进行教学,以培养学生初步管理、维护及备份恢复SQL Server数据库的能力为目标,该阶段以教师的引导、讲授为主。在学生对数据库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学习中期的“网上购物系统数据库”中,教师应让学生尝试完成一些任务。该阶段中应采用情境教学法、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在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学生的表达能力等综合能力。在学生对数据库的知识有了整体认识后,教师引入“会计信息系统数据库”,向学生展示一个完整的数据库项目,这个阶段采用项目教学法为主;通过操作会计信息系统数据库的前台应用软件与后台数据库的管理,让学生明白会计信息系统数据的来龙去脉,为管理软件应用、ERP维护等后续课程中数据的管理与维护打好良好的基础。这一阶段,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具有质量意识与安全意识,基本的职业素养与严谨的工作作风等等。

四、改革效果与特色

(1)理论够用、注重实操。根据现在高职改革的理念,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类型是技术应用型、技术技能型的高技能人才,不是研究型的人才。同时根据高职院校学生能较快地获取经验性和策略性知识,对理论性知识的理解相对薄弱的这一特点,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按照理论够用的原则,针对所在具体岗位所需知识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摒弃了数据库设计、数据库应用程序开发等传统教学内容。(2)重点突出、贴近应用。教学内容基本来自于贴近学生生活的学籍管理系统、学生容易理解的网上购物系统以及与学生专业相关的会计信息系统,贴近实际应用,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果。(3)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笔者所在学院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增强办学活力,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素质的需要。通过课程基于工程过程的教学改革,对学生从原来主要强调动手能力的培养,转变为在培养操作能力的同时,加强作为一个职业人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成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 考 文 献

[1]密君英.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数据库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福建电脑.2010(1)

篇6

关键词:音乐教育师资 队伍建设 优化结构 培训学习 科研能力

中图分类号:G1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2(c)-0168-01

高职教育中音乐教育在提高学生艺术修养、提高综合素质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各高职院校也十分重视音乐教育教学工作。如何提高音乐教育的教学质量,使之更好地发挥作用,关键之一就是要加强音乐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教育的根本,是教学工作的保障,音乐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校师资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1 优化人员结构

目前,在很多高职院校音乐教育师资面临着人员结构不合理等诸多问题。大部分院校的音乐教师年龄结构偏小,职称以助教、讲师为主,副高以上职称的人数偏少。这样就造成师资梯队不合理,整个队伍活力有余,而教学经验略显不足。为了克服这一难题,高职院校在引进人才时,注意从相关专业机构引入一些高职称、有经验的人才,纳入音乐教育的师资队伍,同时,还要加强自身的造血功能,将现有的教师送出去参加知名高校或音乐团体的专业培训,增加其教学经验,以优化人员结构提高师资质量。

2 明确教师角色定位,解决职业倦怠问题

音乐教育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中一直处于边缘化地位,较之一些热门的、技能性较高的专业,多少略显“冷落”。加之随着高校的扩招,生源质量不高、学生学习热情下降、专业能力不强,造成教师的很多专业内容讲授不下去,甚至教学任务都不能按时完成。这样一来,很容易造成教师的职业倦怠。教师对学生缺乏爱心,对工作缺乏信心,对未来缺乏雄心,影响个人和事业的发展。针对这些问题,各高职院校要明确音乐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强化音乐教育在学生艺术培养和综合素质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要通过制度和激励机制,提高音乐师资队伍在整个高职师资队伍中的地位,为老师创设条件,参与社会化的文艺活动,参加文化团体的演出,提高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增加参与社会的机会,将自己的音乐专长不仅仅局限在校园内,而是走出校门,为社会发挥更多的光和热,提高社会地位、提高教师的荣誉感。

3 加强师资培训工作

过去几年高职教育发展速度过快、规模过大,带来一系列问题,体现在内涵建设层面,教育质量下降、师资水平不高。为了尽快提高师资水平,要拓展教师的专业发展空间,构建良好的发展平台。首先,学院要制定相应的培训制度,有计划、分批次送教师到相关专业机构和大学进修深造,学习音乐专业知识,提高实践技能,拓展音乐专业眼界,增加教学经验。其次,教师要深入行业、音乐机构、音乐团体学习锻炼,了解社会对音乐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有目标、有针对性培养学生,锻炼职业能力。

4 加强科研培训,提高音乐教育师资专业研究能力

科研工作是高校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高校教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实现个人发展和个人价值的重要环节。高职院校音乐教师不但承担专业教学任务,同时大部分人还承担全院公共音乐课的教育任务,每周10个学时的工作量很难抽出时间开展科研工作。同时选题范围狭窄、研究条件有限等因素导致高职院校音乐教育教师的科研工作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为了提高音乐教师的科研能力,高校要从制度层面做好音乐教师科研工作计划,将经费研究条件向这一方面倾斜,使他们能够在主观上提高认识,客观上有能力、有条件做好科研工作。同时要开展科研能力培训提高工作,帮助老师们从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学方法研究、实践教学研究、专业理论研究等方面进行选题和开展研究工作,提高教师专业能力。

5 改革教师评价机制,做好教师评价工作

教师评价关系到教师工作业绩的评定,关系到教师切身利益,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以往的教师评价,制度不明晰、措施不得力、评价不关痛痒,起不到应有的鼓励先进,激励后进的作用。为了使这一工作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要做进一步的改革。一是要整合评价内容。把教师教学工作量、科研工作量、培训工作量等方面纳入评价范围,做好百分比分配,制定评价标准。二是要开展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教师互评、学生评价、质检小组评价等多种形式相结合。三是将评价结果和教师业绩相结合,评价要定出品质优劣和分层分等,薪酬和奖励挂钩,起到激励作用。

6 结语

音乐教育师资队伍培养工作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做好完成的。师资水平的高低关系到教学质量的提高、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是高职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要深刻认识到问题的迫切性、重要性,做好音乐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工作,最终保证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束华娜.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4(35):83-84.

[2] 郭俊.当前高校教师群体压力源与缓解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4(33):81-82.

篇7

【关键词】示范校建设 项目管理 问题 对策研究

项目管理源于现代企业管理,是一种对项目进行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理论体系,近年来在社会很多领域广泛应用。项目管理以具体项目为研究对象,为达到预期项目目标,通过专门组织对项目进行计划、组织、指导项目管理最大优势是能在最短时间内集中有限资源,保证取得最优建设效果。

随着高职教育政策的变化,国家示范校建设项目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如何利用项目管理理论高效推进示范校建设,突破职业教育发展瓶颈,成为示范校建设单位需要面对的挑战。

一、高职示范校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

示范校以项目建设为发展契机,通过不断改革创新,在办学实力、办学效益和辐射能力方面全方位提升。由于项目涉及面广、难度大、时间紧等特点,在管理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项目管理制度不完善,内容规定笼统

通过梳理,笔者发现大部分示范校项目管理制度有《国家高职示范校建设项目实施管理办法》《高职示范校建设项目资金管理办法》《集中采购工作细则》《教学改革与建设项目管理办法》《项目总体及阶段性监控评价》《加强青年教师培养与管理实施意见》等,关于项目绩效考核、专家论证、项目验收和监控等方面尚未形成制度,造成实际项目管理缺乏明确统一标准。此外,项目管理制度修订不及时,项目建设的条件在变化,制度也要及时完善。

(二)缺乏合格的项目管理人才

示范校项目负责人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具有良好的组织、协调、沟通和管理能力,还要精通项目管理基本知识。只有配备德才兼备的项目负责人,才能保证各个项目的科学设计、分层管理和逐步推进。目前,大部分学校建设项目的负责人都是系部专业骨干教师,对项目管理基本理论和方法技巧缺乏系统认识。以笔者学校为例,8个建设项目中,有5个项目没有管理人员的参与,对项目管理缺乏科学设计。

(四)项目管理交流平台单一,沟通机制不健全

搭建畅通的内外交流平台是促进项目有效运作的保障。高职示范校建设项目通过项目计划编制、信息、绩效报告等实施沟通,对于建设中出现的疑难问题通过项目领导小组例会、项目负责人例会、专题讨论会等形式,共同研讨解决问题的对策。此外,项目管理自动化、网络化沟通方式利用率较低,造成沟通上的延迟,不仅严重影响沟通效率,也对项目建设进度产生一定影响。

二、完善高职示范校项目管理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项目管理制度

示范校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科学合理的制度为依据和基础。任何一项工作缺乏制度保障,必然造成管理秩序的混乱。一是建立健全项目管理制度。制定《项目建设档案搜集整理管理办法》《建设过程跟踪记录规定》《子项目建设组目标责任制与绩效考核及奖惩办法》《例会制度》《专家论证制度》等,争取项目的启动、实施、监控等各环节有据可依;二是修订、完善已有制度。随着示范校建设的深入,学校应根据管理经验和实际及时修改或删除不适合项目建设的条目,健全科学有效的管理体系。

(二)继续加强对项目监控

项目实施阶段的重要任务是对项目实施有效监控,使其达到规定的质量要求。一是借鉴Project2000管理软件,自主研发示范校项目管理平台。建设项目组对建设目标和内容进行分解,并填报在管理平台上。监控组根据平台的数据把握项目组每周的工作计划及完成情况,为领导组决策提供依据;二是邀请专家组对项目建设进行指导,听取教学基地和实习医院的意见。借鉴他们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方法,促进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和实训基地建设。

(三)完善项目管理沟通平台

项目建设是学校提升内涵建设的重要平台,完善交流平台对项目建设质量起到重要作用。一是完善内部交流平台。除定期汇报、调度会、个别访谈项目成员等以外,借助QQ群、OA办公系统对项目进展、问题及经验进行交流,以及时提出意见、调整工作偏差;二是建立专家指导、行业参与的指导平台。示范校建设没有规律可遵循,需聘请示范校建设专家、行业医院专家参与重点问题研讨,解决改革创新设计及示范校推进中的具体问题。建立内外协作平台有助于沟通渠道的顺畅与高效运行,保障项目沟通及时有效。

(四)加强项目团队建设

高素质、高凝聚力的建设团队是加强项目管理的关键因素。一是举办专题讲座,讲授项目管理基本知识、职业教育理念和课堂教学方法,全面提升教职工的职业教育理念和管理能力;二是选派学校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到其他院校及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方法,以专题汇报形式向其他老师汇报工作体会;三是充分挖掘项目组爱岗敬业、把职业当成事业的理念,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促使团队成员形成合力和凝聚力。

(五)继续落实科研保障措施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针对项目建设中的难点和重点,开展专项课题研究。以科研带动项目,以项目承载科研,把科研工作与示范校建设相结合,科研的视角、科研的方法、科研的思维引领项目建设全程,促进项目建设的科学性和规范性进程,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通过科研探索卫生职业教育的教育规律与本质,形成具有理论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为同类型高职院校建设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篇8

论文摘要:随着高校扩招和护理模式的转变,高职院校护理专业的学生应该加强基础技能、临床技能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更好地实施整体护理,为临床服务。

近几年由于高校扩招,高职院校中护理专业学生(以下简称:高职护理生)的人数也在逐渐增多。总体而言,学生入学时的基本素质较差,水平参差不齐,给未来的护理工作带来很多不利之处。同时,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医学技术的进步、医学模式和护理模式的转变、国内外整体护理的开展、21世纪护理人员工作领域的日益扩大,对护理人员素养、知识、技能等方面的要求也随之越来越高。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需求,为人们提供高质量的整体护理,应加强对高职护理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提高其综合素质,提高护理人才的质量。

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

只有坚持终身学习才能满足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牢固的理论知识是技能操作的重要前提,高职护理生在实习中,应该将书本上的知识灵活地应用到临床护理中,以便更好地提高技术操作能力。

专业知识的巩固(1)加强各种护理知识。护理学基础是整个护理程序中的重中之重,内、外、妇、儿科的临床护理同等重要,高职护理生在实习中必须熟悉各门临床护理课的内容,将所有的相关问题弄清楚,才能胜任工作,否则就可能造成不可弥补的错误。加强各种护理知识的具体方法有三种:第一,工作中碰到问题时或工作之余反复学习书本知识,大量阅读,“温故知新”;第二,将常用的技术操作重点做好记录,可以制成小卡片,随时学习,有利于记忆;第三,在闲暇时间进行思考,以便更牢固地掌握知识。(2)学习新知识、新理论、新技能。现在的知识更新很快,1~2年前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在临床上已经不够用了,因此,高职护理生应充分利用现代技术的资源,通过网上查询、图书馆查看科技期刊、近期学术活动等方式获取新知识、新技能,使护理工作更加科学。

加强人文知识的学习人是整个护理过程中的核心,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是人文社会知识、护理美学、礼仪等也不可缺少。不同的文化、种族、宗教信仰、社会经济、政治、环境和不同的生活习惯,使得病人在护理过程中的反应也不尽相同。为了应对这种复杂多样的反应,高职护理生需要对经济、文化、美学、历史、生态环境等知识有充分了解,并应用到临床护理中。

自学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加强自我修养,应该对高职护理生提出坚持自学的要求。学生也应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并将学到的知识灵活应用到临床护理中,使理论与实践得到有机的结合。

技术操作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娴熟的技术操作是医院及社区卫生用人单位最为欣赏的能力。技能训练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基本技能是否过硬直接影响到护理实习工作。因此,高职护理生在学习和实习过程中应加强基本技能的操作训练,提高动手能力。

常用的护理基础技能操作培训包括:(1)在教学中,教师利用实验课做示范,让学生在模拟人身上进行肌肉注射、静脉输液、各种穿刺等各项技能操作练习,使他们能够熟练掌握各种技术的操作规程,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课下学生可以在教室或宿舍进行体温、脉搏、呼吸等一般测量的练习;(2)在临床见习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技能操作,加强无菌观念,在操作中做到动作轻柔、定位准确、应变力快、判断力强、数字精确、敏感度高,减少患者的痛苦。临床护理技能操作训练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护理技能的操作。学生除了课上练习外,还应该在临床各科的实习中在带教教师的指导下严格按照程序进行操作,做到胆大、心细,虚心学习,提高实际动手能力。

评估能力的培养

健康评估是通过收集、分析、综合患者的资料对病人的健康状况作出的正确判断。收集资料是护理计划书写的前提,通过交谈、观察、体格检查获取资料,对病人的健康状况、病人的家庭、社会等方面进行评估,然后提出护理诊断,制定有效的护理措施,并对护理效果不断地进行评价。护理计划是实施护理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文件,高职护理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资料分析后进行书写,做到字迹清楚,语句通顺,数据准确;同时还要加强练习,提高写作能力和计算机文字录入能力,以便能更快、更合理、更准确地书写护理计划。

交际和沟通能力的培养

与患者(成人、儿童)和家属进行沟通。人与人的沟通是一种技能,是将信息从一个人传递到另一个人的过程。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为了能够在临床中很快进入角色,高职护理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应与同学、周围人群进行交流,同时,在沟通中恰当地运用各种情感因素,不断积累经验,逐步掌握这种技能。

儿童语言表达能力、认识和判断问题的能力、叙事能力等都比成人差,因此,跟儿童沟通与成人沟通存在着很多差异。在与儿童患者沟通时,高职护理生可以通过通俗的语言、丰富多彩的表情、适当的动作、和谐的手势、亲切的抚摸、多样化的游戏等方式得以实现。

在与患者家属沟通时,高职护理生可以通过有意、无意的谈话、耐心地倾听等方式进行,以热情、理解、关心的态度取得患者家属的信任,使患者家属更好地配合医护工作,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在成人患者中,除了昏迷、语言障碍等的病人之外,大多数人可以进行正常交流。因此,在护理成人患者时,高职护理生更要注重病人情绪、情感等心理变化,可以采用正面交流、通过病友、亲属侧面打听等方式了解情况,及时掌握病人的各种状态,为医生的治疗提供有利的依据。只有经过不断的实践和锻炼,护理生的交际和沟通能力才能逐渐得到提高。

护理生还要与同学和医护人员和睦相处。在医院病房和门诊中,最主要的关系就是医护关系、医患关系、护患关系。有些学生在实习时存在不正确的想法,认为自己将来要当一名护士,实习就是学习专业知识,忽略了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其实,每个护理生都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身份的双重性。首先是人类社会中的一个分子,其次才是一名护士或护理专业的学生。除了学习专业知识外,还有专业知识之外的东西需要学习。高职护理生在实习中应倡导合作精神,与同学及医护人员和睦相处,做到嘴勤、眼勤、手勤、腿勤、使用文明用语、虚心学习。

思考能力的培养

教育的重要性在于思考,思考是我们每个人都应具备的重要能力。在实习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疑难病历,教师不应立即给出答案,学生也不要急于询问答案,应该先进行自我分析、认真全面地思考,查阅教科书、权威性的杂志及参考资料之后,找出答案并反复推敲、综合,再结合教师的意见,逐渐形成正确的临床思维方法,从而提高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

做为护理专业的学生,每天面对的是病人,遇到误解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心理上要有所准备。一方面要关爱病人,以病人之痛为己痛,以高度的责任感对待护理工作;另一方面,在患者及其家属面前,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减少不必要的误解。一旦出现不愉快的事情,要勇敢地面对,认真做出分析,不要急于下结论,做到沉着、冷静、不焦、不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与患者及其家属发生口角。我们相信,通过教师的帮助及学生自己的不懈努力,并且用心去关爱病人,问题一定能够得到很好地解决。

适应能力的培养

学生刚从学校进入医院,环境、人际关系、工作性质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到个人的情绪,进而影响工作。为尽快适应新环境,更快地投入到工作中,高职护理生首先要对医院的布局、病房的设置进行初步了解,然后走访一些医护人员,在对日常的工作程序、时间安排、注意事项等进行细致地了解后,对自己的工作计划作出合理安排,使工作能够有的放矢的进行。

处理急症能力及应变能力的培养

绝大多数护士在工作中最惧怕的就是第一次独立值夜班时遇到紧急状态不知如何处理。患者的病情往往变化很快,处理及时就能够挽救病人的生命,因此,在抢救时必须争分夺秒。高职护理生在进入临床实习前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可以假设急症出现的种种情况,将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后应用到临床实践中。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