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治理技术论文8篇

时间:2023-03-15 15:02:0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治理技术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治理技术论文

篇1

1.1运河治理河道疏浚工程

1.1.1前期工作

①供配电。根据工期及工程施工特点,确定单泵疏浚工程量,再据此安排需要水下泥浆泵和接力泵的数量,从而确定所需电源总容量。再根据落实可利用的电源,确定需新增的变压器容量和位置。

②排泥场设置。根据图纸落实排泥场位置,按排泥场的性质(筑堰、填塘、抬田)确定排泥场容量,排泥场容量不小于疏浚土方量的1.1倍。

1.1.2施工测量放样河道疏浚前,根据施工图进行实地放样,放样的精度应满足规范要求,对河道中心线、底角线、3.0高程线,桩号起讫点等应设立清晰的标志。施工前对勘测单位提供的测量控制点、水准点及河道断面土方量进行复核,补全丢失的控制点和水准点。疏浚设计位置应以明确标志显示,每300m设置一观测水尺,施工过程中经常校测指示尺,及时调整疏浚深度,使疏浚后的河底高程符合设计要求。

1.1.3排泥管线布设排泥管线应平坦顺直,弯度尽量平缓,避免急弯。出泥管口伸出围堰坡脚以外的长度不宜小于5m,并应高出排泥面0.5m以上。

1.1.4施工作业面划分将立新河每25m全断面划分为一个作业面,每200m划分为一作业段;将如海运河单面每25m全断面划分为一个作业面,每200m划分为一作业段。

1.1.5合理布泵疏浚中标单位施工作业组按照断面施工图纸、施工段土质情况、机械性能合理布设疏浚冲挖点。疏浚时勤检测、勤移泵,每施工段结束后要及时检测,不合格的及时返工,做到施工一段合格一段。疏浚时按检测要求严格控制超深、超宽,不影响岸坡的稳定。吹填土进入积土区后,同样需要勤移管,调整出土位置。积土区顶面高程允许偏差±50cm,顶面平整度10m×10m范围内落差≤50cm,积土区顶面不能出现明显的坑塘和倾斜现象。

1.1.6施工单位自检河道疏浚成型后,对河槽中心线、河底高程、横向浅埂长度、纵向浅埂长度、挖槽单侧超宽、河坡超欠面积比等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应符合设计、《疏浚工程施工技术规范》(SL17)和江苏省地方标准《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检验与评定标准》要求。横断面每25m检测1个断面,纵断面一般在河槽中心线位置检测,河槽较宽时应在中心线两侧1/4河宽处加测。横断面边坡及河底两侧1/4范围测点间距应不大于2m,河底其他范围测点间距应不大于5m,纵断面测点间距应不大于5m。发现欠挖点时,应分别在纵向、横向加密测量。

1.2运河治理抛石护岸工程

1.2.1石料质量控制石料采购中,特别需强调石料的质量和数量。

(1)石料质量:石料应无风化石、水解石,无泥块,块石含泥量不大于10%,块石密度<2.4t/m3。试验需进行第三方检测。

(2)石料粒径10~30cm,超逊径块石<10%。

(3)石料采用已考察过的山场及认定的石料品种。中标单位要派员在供货地点检查质量、监磅数量,在源头上控制石料的质量和数量,保证不合格的石料不上车装船,过磅单随船带至工地查验。

1.2.2石料运输

(1)石料运输船只必须有相关的手续。

(2)石料运输船主必须服从施工单位的调遣及管理,承担安全责任。

(3)石料运输船到工后,须听从施工单位的安排,停靠在施工单位预先划分的停泊区内。

1.2.3石料验收

(1)施工单位对到港船只的石料先组织验收,验收合格再报监理、业主进行验收。验收组由施工、监理、业主、船主代表4人组成。

(2)验收的内容检查石质(无风化石,水解石,测量块石料径),丈量船只载石重载水线及压仓水线。运石船经验收合格后,在停泊区等候调遣至抛区。石料抛完后,四方代表再登船验收空载水线,计算载石量,共同确认签字。

(3)抛石测量放样施工单位对施工抛区按设计图纸进行测量放样,确定抛石区域的纵横控制线。按抛石船的作业范围及设计确定和划分小抛区,计算各小抛区的设计抛石量。每个单位工程分如海河、立新河分别向监理报审测量放样资料,内容包括:抛区的布置,抛石外缘线的控制方法,仪器的架设及抛区尺寸的量取方法,抛石船、运石船的布设位置,抛石船、运石船与抛区的相对位置控制等。测量放样资料报审经监理审查认可后方可进行块石投抛。

(4)石料投抛抛石船、运输船根据测量放样成果即可开船进行石料投抛,石料投抛的顺序为先深后浅,先河底后河坡。

(5)石料投抛时注意

①按运石船提供的单吊网兜吨位,确定小抛区投抛的网兜数量。

②按每个小抛区的网兜数量,确定网兜在小抛区布设。

③抛石过程中适当考虑坡面石料下滑因素以及抛石的离散因素。

④每条运石船抛完经空载线验收确定后重新计算小抛区的实际抛石量,小抛区的抛石量控制在95%~105%之间,若小于95%必须补抛。

⑤抛石过程中,及时检测抛石覆盖情况,抛区间应不留空档,抛石厚度达到设计厚度。

⑥水上部分需进行人工整坡,做到石料与土坡“顺、齐、空”。顺:抛石与土坡顺接;齐:抛石顶角线、高程线走向一致;空:抛石与填土间密实,土工布与土之间填实。

⑦土工布铺设。按设计要求,高程1.20m以上坡面应铺设土工布。a.土工布的质量必须符合设计要求,有出厂合格证及相关技术参数的证明资料并取样复试;b.土工布应铺设固定后方可抛石;c.土工布间搭接长度应符合要求,填土部位的土工布应理顺、贴合,防止漏土。

2运河治理采取的措施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这是我们做好工程质量管理工作的核心。在项目管理特别是质量管理方面,建设单位是主心骨、负总责。为确保工程质量,工程建设处专门设立了质检科,从事质量检查工作,并协助质量监督工作。质检科由具有丰富施工经验的人员组成,并专门配备了断面测绳、水深吊绳、水准仪、超声波测深仪等测量设备。质检科质量检查人员每天在施工现场巡视,及时抽查施工作业组的施工质量,指导他们根据当地的土质条件、当时的水深、机泵性能适时调整施工方法,以提高工程施工质量和工效。在河下疏浚土方时,施工技术规范中明确提出了河道疏浚的标准和质量控制要求以及配积土围堰的构筑及维护、单泵出土量估算、超深超宽的允许偏差值等技术要素。在施工期间,工程建设处要求施工单位按照勘测单位提供的河中心偏心距,先在河面上测放5条控制线:1条河道中心线,2条河底角线,2条高程为3.0m的河口线。施工作业人员依据这5条线设点布泵,逐渐推进,确保疏浚土方在河床设计断面范围内。疏浚施工过程中,机泵作业人员必须逐点检测疏浚深度,这是质量控制的基础。单泵完成连续单边长度大于50m后,作业组先进行自检,自检合格后报施工项目部复检,项目部每25m(随机抽样)复检合格后,作业组方可移泵至下一作业区。本作业区未经验收合格,不得进行下一个作业区的施工。施工项目部对全断面连续合格长度大于200m的河段,报监理及业主进行断面检测。工段完工后,施工项目部每25m选择断面须系统检测合格后,报建设单位及监理进行工段完工检测验收。检测验收时,随机抽测河床断面,横向测点间距2m,同时利用测深仪纵向检测河下深度。这样,可在水下形成纵、横双向检测网格,确保疏浚达到标准。在抛石工程施工技术规范中明确提出了抛石工程的标准和质量控制要求以及石料的质量、小抛区划分放样、石料抛投方法及量的允许偏差值等技术要素。在施工过程中,水下抛石是以石料的质量和到工数量为主导的,关键是要把好石料质量和数量关。在这方面应重点做好以下两项工作:首先,要求施工单位组织石料采购组常驻采石场,现场检查石料质量,对不合质量要求的石料一律拒绝装载上船,把好石料源头关;同时,工程建设处和监理单位派员去山场对石料质量进行现场检查。其次,抓好到工石料验收关。运石船只到工后,停泊在指定的停泊区内,石料先由施工单位自验合格,再向监理和业主报验。监理和业主接到报验通知后,组织专门人员上船验收石料的石质和含泥量,测量石料粒径,丈量船只载石数量。石料验收时,由施工单位、运石船主、业主代表、监理四方人员一同进行,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在石料投抛施工中,严格控制抛石位置和抛石均匀度,使抛石量和抛石厚度符合设计要求。总之,要通过控源头、抓现场等方法严格控制石料的质量和数量,确保抛石工程的施工质量。

3结论

篇2

高盐水处理技术概述

1热蒸发技术

热蒸发技术主要针对含盐量在4%(质量分数)左右或更高浓度的含盐废水进行蒸发浓缩的工艺,其特点主要表现在:①一般使用物理方法进行蒸发浓缩,有时可见化学法(焚烧、高级氧化等);②废水处理量普遍不大,有的甚至很小;③处理成本和能耗普遍较高;④固废产生量大,成分复杂,无法有效回收再利用等。热蒸发技术主要有多效蒸发、机械压缩再蒸发、膜蒸馏等技术。(1)多效蒸发(MED)技术多效蒸发是让加热后的盐水在多个串联的蒸发器中蒸发,前一个蒸发器蒸发出来的蒸汽作为下一蒸发器的热源并冷凝成为淡水,每一蒸发器称作“一效”。一般情况下,循环蒸发器的串联个数(效数)在3~4个。根据工艺条件的不同,其工艺流程主要有并流法、逆流法、平流法、混流法四种。在废水处理上,多效蒸发主要适用于高盐份、高有机物含量废水的单独处理,同时配合膜技术实现全范围的“零排放”工艺。(2)机械压缩再蒸发(MVR)技术利用高能效蒸汽压缩机压缩蒸发系统产生的二次蒸汽,提高二次蒸汽的热焓,并将二次蒸汽导入原蒸发系统作为热源循环使用[4]。该技术大幅度降低了蒸发器生蒸汽的消耗量,补充的生蒸汽也仅用于系统热损失和进出料温差所需热焓的补充,节能效果相当于十效蒸发系统,是目前国际上应用较为广泛和先进的蒸发器技术。(3)膜蒸馏(MD)技术膜蒸馏是一种以蒸汽压差为推动力的新型分离技术,即通过冷、热侧相变过程,实现混合物分离或提纯。与传统蒸馏方法和其他膜分离技术相比,该技术具有运行压力低、运行温度低、分离效率高等优点,可充分利用太阳能、废热和余热等作为热源。根据膜下游侧冷凝方式的不同,膜蒸馏技术可划分为接触式、空气隙式、气扫式和真空膜蒸馏四种形式[5]。近些年来,膜蒸馏技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仍然存在着与膜分离技术相同的问题,如:膜污染、结垢堵塞等,应用领域还不是很广泛,可商业化运行的技术难题仍需进一步解决。

2膜分离与热蒸发组合技术

随着国家及地方针对煤化工废水排放的环保政策与要求的不断深化,高盐水处理的工艺组合技术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与研究,正向多样化、可协同处理的成熟路线稳步发展。该组合工艺最大的优点在于工艺的选择性多,水质适应性好,可根据脱盐规模大小、水质要求、地理气候条件、技术与安全性、投资来源与管理体制等实际条件形成不同的处理方法。该工艺主要采用了石灰石软化、超滤、反渗透、热蒸发组合技术。其中,石灰石软化预处理工艺增加了PAM加药系统、高效沉淀器、中和池及二次过滤系统,可进一步提高析出盐分的絮凝、沉降与分离,并具有一定程度的CODcr去除能力。超滤与反渗透的工艺组合是目前普遍采用的除盐技术,处理效果明显,运行较为稳定,适用于TDS<6000mg/l的含盐废水的再处理、再利用,回用水率可达70%以上,膜使用寿命可达3年。外排的浓盐水可通过DM(蝶式振动膜)装置进行回收再利用,其最大优势在于膜污染控制效果好、水质适应性强、能耗较低,污水回收率最高可达85%以上,并同时设置了机械压缩再蒸发系统和盐分离器,使盐水得以完全分离,达到“近零排放”的处理需求。

篇3

各种IMC载休的性能比较

适用于废水处理的理想的IMC载体应该是对生物无毒,传质性能良好,机械强度高,寿命长,固定操作容易,且价格便宜。对按图1制备的琼脂、明胶、海藻酸钙(简称SA)、聚乙烯醇(简称PVA)和丙烯酞馁(简称ACRM)5种凝胶作为IMC载体时的机械强度、传质性能等比较结果如下:1)在5种包埋剂中,琼脂机械强度极差,无实际工程应用价值;2)ACRM凝胶中未聚合的单体对生物有毒,且在聚合过程中发热,对细菌杀伤大;传质性能较差,IMC小球内的微生物增殖不好;固定操作不易;3)明胶强度较低,内部结构密实,传质性能较差;4)SA凝胶和PVA凝胶,机械强度较好;电镜观察表明内部呈多孔结构,对生物的毒性小,固定操作容易。5种IMC载体的各性能比较见表2。对SA凝胶和PVA凝胶进一步的研究表明:PVA凝胶的机械强度优于SA凝胶,但SA凝胶的传质性能比PVA凝胶好。将两种IMC小球置于红墨水中,30min时,红墨水沿半径5.Omm的PVA小球径向仅扩散进入0.6mm~0.8mm,而SA小球几乎全部变红。在稳定性方面,SA凝胶易在PO2溶液中溶解,pH>10时,容易破碎;而PVA性能受pH变化影响甚微,但PVA由于交联不彻底,有小量TOC溶出。通过用Na2:CO3:事先将硼酸溶液的pH调到6.7左右,再进行交联,可减少TOC溶出,并可增加高温时凝胶强度的稳定性。综合以上结果,目前较为合适的IMC载体为PVA,但需对传质性能进一步改善。

IMC处理洗衣粉废水效果

随着运行时间及LAS降解速率增加,运行到第八天,降解速率达最大,在进水LAS浓度40mg/L时,在3h内就可将LAS降解97.8%。当进水LAS浓度升高为70mg/L时,LAS的降解速率并没有因为其浓度的提高而降低很多。但随着运行时间的增加,PVA小球的活性有所下降。运行到20天,3h的LAS去除率只有81%。这可能是由于LAS降解产物中有不利于LAS降解菌生长的物质产生,积累到一定量时,导致PVA小球活性下降。采用低浓度LAS进水对PVA小球进行活化培养,可恢复PVA小球的活性,反复使用。半连续试验进行了几个月,结果表明PVA小球一直保持了良好的强度,没有破碎。

篇4

关键词:智能建筑医院建设应用

引言

医疗改革必然加剧医疗市场的竞争,为了更好地适应医院从“以病人为中心”发展到“以患者为中心”,再到如今的“以人为中心”的经营理念的转变。医疗环境建设显得越来越重要,人们都知道:建筑是凝固的音乐的道理。因此,医疗建筑就更强调建筑的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SD)和人性化。

1.门急诊楼的特点和任务

医院门急诊楼是医院的窗口和门面,是患者最先接触医院的地方。门诊人流复杂,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易形成健康人与患者混杂的局面,造成患者与患者、患者与健康人之间的交叉感染[1]。因此、合理的空间布局,现代化的建筑物自动化系统(BuildingAutomationSystem,BAS)、快捷的通讯网络、智能化门诊综合电子信息系统、人性化的候诊大厅,必将成为医院门急诊楼建筑智能化的全新理念。

2.门急诊楼智能化设计原则和目标

2.1设计原则每个时代的建筑无不打上时展的烙印。在智能化门急诊楼的设计上,将技术先进、符合主流标准、满足实用要求和便于系统维护作为出发点[2]。由于智能化建筑有很好的投资汇报率,经济效益显著,给建筑艺术与信息技术完美结合提供了良机,综观国内外医院建筑设计主流思想和设计理论,突破了以功能为主的设计理念,“以人为中心”成为医院建筑设计的首要原则。因此,在进行医院门急诊楼的智能化设计时,既要做到功能的叠加,又要防止设备的堆积[3]。避免以“A”的多少来评价智能建筑水平的高低。将建筑设计的前瞻性、科学性、创新性以及设计、施工与管理作为门急诊楼的设计原则。防止“病态建筑[4](sickbuilding)”或“室内空气质量(1ndoorAirQuality,IAQ)恶劣”的建筑出现。以结构化布线为基础,架构智能化门急诊楼的信息高速公路,给就诊患者和医务人员提供集人性化、信息化、专科化和商业化于一体的新型智能化门急诊楼。

2.2设计目标广大患者渴望有一个温馨、舒适、方便、和谐的就医环境,渴望医院提供高水平、快捷周到的医疗服务。而尽最大努力满足广大患者的要求[5],是建设智能化、现代化门急诊楼的宗旨和努力方向。门急诊楼在软环境的设计上除应具备完善的数据、语音、图像及多媒体通信与信息综合服务功能外;在硬环境上也应将门诊医生诊室设计成“一医一患一室一床”,以便保护就诊患者的私密。

3.门急诊楼智能化建筑设计的内容

3.1结构化布线系统的设计作为智能化建筑工程中的神经中枢——结构化布线系统(StructuredCablingSystem,SCS)是智能化建筑的关键部分和基础设施[6]。门急诊楼的智能化设计,必须充分重视SCS。从技术的角度讲,应根据SCS技术的发展适度超前,在经费许可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光纤到桌面(FiberToTheDesk,FTTD)的布线方案,提升网络的整体性能。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医学影像存档与通信系统(PACS)等的投入运行,以及电子商务(EC)、办公自动化系统(OAS)在医院的应用等都离不开SCS。而且随着医院数字化、网络化建设的发展,在未来的5-10年内,门诊医生工作站必将全面投入使用,更是离不开SCS的支持。

3.2BAS的设计广义的BAS不但包括建筑物楼宇设备的监控,还包括安全保卫系统

(如电视监控、门禁系统、防盗报警等)、管理服务系统(如各类报表编制、计量系统、物业管理系统等)。此外,用于消防的火灾自动报警与消防联动控制系统(FA)也属于该范畴,因其要求更高,国内近年来将其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进行设计和施工。本文所讨论的是狭义的BAS,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2.1空调系统对空气流通有特殊要求的医院门急诊楼建筑,应以提高空气质量、降低噪音和节约能源为目的,同时综合考虑中央空调的类型、辅助设备、末端设备,气流、风量等因素。以外,在医疗建筑中将医疗环境检测系统纳入空调系统进行设计是十分必要的,在建筑的不同区域和空调系统的排风口等处安装相关传感器(如二氧化碳传感器等),进行必要的环境检测,同时在空调系统的设计上参考防治“非典”的空调设计要求。

3.2.2停车场管理系统随着数字化城市建设的加快,机动车数量迅速增加,就诊患者车辆的停放及管理将成为门急诊楼建设又一重要课题。采用先进的停车场管理系统既能对车辆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保持良好的医疗环境,又能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

3.2.3建筑医疗设备的设计和传统的楼宇建筑设备如电力监控系统、给排水系统等相比,建筑医疗设备有其自身的特点:第一,与建筑环境结合紧密,如集中供氧、负压吸引、压缩空气以及笑气供应和回收等子系统都必须结合医疗环境需求进行设计和施工。第二,各子系统前没有国家规范,医院在进行三气系统的设计时,必须结合医院需求,量身定做。同时在管理上,应将三气系统纳入BAS系统进行统一监控,实现普通楼宇设备与建筑医疗设备的统一管理。

3.2.4火灾自动报警与消防联动控制系统的设计该系统往往与BAS分开考虑,但是,在目前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火灾自动报警与消防联动控制子系统与BAS分开设计、施工和管理的模式,是与今天的科技发展不相适应的。不利于BAS的系统集成(systemintegrated,SI),不能达到节约人员,节省维护费,提高工作效率的建设目的。在施工期间,强调隐蔽工程的施工和验收,杜绝消防隐患,同时在建筑设备的选择上,严把质量关,因为建筑产品有使用后不可逆的特性,即建筑安装完毕后,很难通过“修改”的方式弥补缺陷、完善其功能。智能化建筑尤其如此[7]。

3.3门急诊背景环境调节系统的设计用于对门诊大厅、候诊厅等公共场所的软环境进行调节。从就诊患者的心态来讲,都想尽快就医,离开医院。但由于一些客观条件的制约,

候诊是必然的。在候诊期间,患者及陪护者如何度过这段时间,是医院在建设门急诊楼时必须考虑的问题。背景环境设计是门急诊楼家庭化设计的体现,优美的轻音乐,舒缓的旋律萦绕在门急诊楼内外,使患者有一种亲切感和归属感。背景灯光通过计算机来调节照度、色度,如在夏季以冷色调为主,冬季以暖色调为主,系统对改善门急诊楼的就医环境将起到积极作用。

摘要:本文对近年来有关建筑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与研究进行了论述,虽然文献报道了许多有关智能建筑的最新技术,但对于医疗建筑智能化方面的报道较少,作者就医疗建筑智能化的内容进行了论述和归纳,期望为国内医院门急诊楼智能化建设与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智能建筑医院建设应用

引言

医疗改革必然加剧医疗市场的竞争,为了更好地适应医院从“以病人为中心”发展到“以患者为中心”,再到如今的“以人为中心”的经营理念的转变。医疗环境建设显得越来越重要,人们都知道:建筑是凝固的音乐的道理。因此,医疗建筑就更强调建筑的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SD)和人性化。

1.门急诊楼的特点和任务

医院门急诊楼是医院的窗口和门面,是患者最先接触医院的地方。门诊人流复杂,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易形成健康人与患者混杂的局面,造成患者与患者、患者与健康人之间的交叉感染[1]。因此、合理的空间布局,现代化的建筑物自动化系统(BuildingAutomationSystem,BAS)、快捷的通讯网络、智能化门诊综合电子信息系统、人性化的候诊大厅,必将成为医院门急诊楼建筑智能化的全新理念。

2.门急诊楼智能化设计原则和目标

2.1设计原则每个时代的建筑无不打上时展的烙印。在智能化门急诊楼的设计上,将技术先进、符合主流标准、满足实用要求和便于系统维护作为出发点[2]。由于智能化建筑有很好的投资汇报率,经济效益显著,给建筑艺术与信息技术完美结合提供了良机,综观国内外医院建筑设计主流思想和设计理论,突破了以功能为主的设计理念,“以人为中心”成为医院建筑设计的首要原则。因此,在进行医院门急诊楼的智能化设计时,既要做到功能的叠加,又要防止设备的堆积[3]。避免以“A”的多少来评价智能建筑水平的高低。将建筑设计的前瞻性、科学性、创新性以及设计、施工与管理作为门急诊楼的设计原则。防止“病态建筑[4](sickbuilding)”或“室内空气质量(1ndoorAirQuality,IAQ)恶劣”的建筑出现。以结构化布线为基础,架构智能化门急诊楼的信息高速公路,给就诊患者和医务人员提供集人性化、信息化、专科化和商业化于一体的新型智能化门急诊楼。

2.2设计目标广大患者渴望有一个温馨、舒适、方便、和谐的就医环境,渴望医院提供高水平、快捷周到的医疗服务。而尽最大努力满足广大患者的要求[5],是建设智能化、现代化门急诊楼的宗旨和努力方向。门急诊楼在软环境的设计上除应具备完善的数据、语音、图像及多媒体通信与信息综合服务功能外;在硬环境上也应将门诊医生诊室设计成“一医一患一室一床”,以便保护就诊患者的私密。

3.门急诊楼智能化建筑设计的内容

3.1结构化布线系统的设计作为智能化建筑工程中的神经中枢——结构化布线系统(StructuredCablingSystem,SCS)是智能化建筑的关键部分和基础设施[6]。门急诊楼的智能化设计,必须充分重视SCS。从技术的角度讲,应根据SCS技术的发展适度超前,在经费许可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光纤到桌面(FiberToTheDesk,FTTD)的布线方案,提升网络的整体性能。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医学影像存档与通信系统(PACS)等的投入运行,以及电子商务(EC)、办公自动化系统(OAS)在医院的应用等都离不开SCS。而且随着医院数字化、网络化建设的发展,在未来的5-10年内,门诊医生工作站必将全面投入使用,更是离不开SCS的支持。

3.2BAS的设计广义的BAS不但包括建筑物楼宇设备的监控,还包括安全保卫系统

(如电视监控、门禁系统、防盗报警等)、管理服务系统(如各类报表编制、计量系统、物业管理系统等)。此外,用于消防的火灾自动报警与消防联动控制系统(FA)也属于该范畴,因其要求更高,国内近年来将其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进行设计和施工。本文所讨论的是狭义的BAS,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2.1空调系统对空气流通有特殊要求的医院门急诊楼建筑,应以提高空气质量、降低噪音和节约能源为目的,同时综合考虑中央空调的类型、辅助设备、末端设备,气流、风量等因素。以外,在医疗建筑中将医疗环境检测系统纳入空调系统进行设计是十分必要的,在建筑的不同区域和空调系统的排风口等处安装相关传感器(如二氧化碳传感器等),进行必要的环境检测,同时在空调系统的设计上参考防治“非典”的空调设计要求。

3.2.2停车场管理系统随着数字化城市建设的加快,机动车数量迅速增加,就诊患者车辆的停放及管理将成为门急诊楼建设又一重要课题。采用先进的停车场管理系统既能对车辆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保持良好的医疗环境,又能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

3.2.3建筑医疗设备的设计和传统的楼宇建筑设备如电力监控系统、给排水系统等相比,建筑医疗设备有其自身的特点:第一,与建筑环境结合紧密,如集中供氧、负压吸引、压缩空气以及笑气供应和回收等子系统都必须结合医疗环境需求进行设计和施工。第二,各子系统前没有国家规范,医院在进行三气系统的设计时,必须结合医院需求,量身定做。同时在管理上,应将三气系统纳入BAS系统进行统一监控,实现普通楼宇设备与建筑医疗设备的统一管理。

3.2.4火灾自动报警与消防联动控制系统的设计该系统往往与BAS分开考虑,但是,在目前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火灾自动报警与消防联动控制子系统与BAS分开设计、施工和管理的模式,是与今天的科技发展不相适应的。不利于BAS的系统集成(systemintegrated,SI),不能达到节约人员,节省维护费,提高工作效率的建设目的。在施工期间,强调隐蔽工程的施工和验收,杜绝消防隐患,同时在建筑设备的选择上,严把质量关,因为建筑产品有使用后不可逆的特性,即建筑安装完毕后,很难通过“修改”的方式弥补缺陷、完善其功能。智能化建筑尤其如此[7]。

3.3门急诊背景环境调节系统的设计用于对门诊大厅、候诊厅等公共场所的软环境进行调节。从就诊患者的心态来讲,都想尽快就医,离开医院。但由于一些客观条件的制约,

候诊是必然的。在候诊期间,患者及陪护者如何度过这段时间,是医院在建设门急诊楼时必须考虑的问题。背景环境设计是门急诊楼家庭化设计的体现,优美的轻音乐,舒缓的旋律萦绕在门急诊楼内外,使患者有一种亲切感和归属感。背景灯光通过计算机来调节照度、色度,如在夏季以冷色调为主,冬季以暖色调为主,系统对改善门急诊楼的就医环境将起到积极作用。

4.门诊综合电子信息系统

系统以患者信息为依托,通信网络为基础,智能化导医为核心,计算机为工具,从而完成门诊各项服务性任务。该系统借助系统集成技术,将硬件(含系统软件、工具软件等)、网络、数据库及相应的应用软件组合成为有效实用的,具有良好交互界面的计算机应用信息系统。通过信息查询系统,消除长期困扰医院门急诊楼“三长一短”现象。

4.1门急诊大屏显示系统采用大屏显示系统,可对医院概况、科室设置、出诊专家、收费标准和药品价格等及时提供给患者,方便患者进行相关信息的查询,从而实现诊间医令、划价、取药等快捷准确的计算机管理。

4.2智能化导医系统为避免患者就诊时的顺序混乱和提高医务人员工作效率。在门诊管理系统的挂号预约子系统基础上,增设患者就诊科室的相关信息,设计安装小型电子屏幕,导向标志,指示患者就诊去向。导医系统的智能化设计应充分展现计算机技术,发光二极管(LED)、液晶显示器(LCD)、等离子电视(PNP)等显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优势,并结合医院HIS系统,将门急诊叫号和导医系统进行柔性设计。患者挂号后即生成患者就医的相关信息,提示就诊科室的去向,门诊管理系统将挂号患者的信息传递给门诊智能化导医系统。该系统完全以患者就医为中心,以降低医务人员的工作强度为目的,以提高医院门急诊楼的使用效率为目标,来提高门急诊楼的整体功能。克服目前医院门诊患者就医由专人负责维持秩序和增设导医人员的诸多不利因素。

4.3增设计算机查询系统系统采用条码识别技术或密码确认技术,在门急诊楼的不同功能区域配置计算机触摸屏,方便患者查询在医院内的所有消费及患者所需要的各类医学信息资料,加强医院宣传力度,提高对患者的吸引力。

4.4构建全信息化门诊专用视频会诊系统根据科技的发展和21世纪就医模式的需要,智能化门急诊楼建设应设有电话预约挂号、医疗咨询、远程门诊视频会诊系统等,从而实施交互式多媒体有偿服务,解答患者常识性的医疗问题,指导就医,方便那些只需询问相关症状即可解决病痛的患者[8]。也为被距离和时间分割开的医、患之间建立一条信息高速公路。在智能化门急诊楼的建设中,构建一个集多媒体教学、远程门诊视频会诊系统于一体的全信息化门诊医师平台,通过门诊专用视频会议系统,开展远程专家门诊。系统联结成功后,异地协作医院只需将患者安排在有门诊视频会诊系统的门诊办公室或其他适合的场所,患者与远端的医学专家即可进行异地门诊。该系统将充分利用我国宝贵的医疗资源,同时可减少患者的医疗费用开支。这种异地门诊的就医方式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将很快得以推广。

6门急诊楼智能化建筑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6.1注意协调各工种的关系在建筑上,各工种工程师所面对和处理的对象不同,智能建筑工程师由于掌握着最新知识,对技术的追求可能走在其他建筑工种的前面,而其他工种的工程师由于对“智能建筑”认识的偏差,于是便有了“智能建筑”无非是“一套综合布线,少些墙,多些孔”而已的观点。其实在国内有关“智能建筑”的文献中,“智能建筑≠建筑十智能”几乎是一致的说法(张瑞武,1996;李博贤,1997;林贤光,1997)。当然智能建筑技术的合理性不等于建筑的最终成功。各工种要相互合作、理解和沟通,才能完善“智能化建筑”。

6.2强调建筑施工与楼宇物业管理同步设计传统建筑物物业管理的内容较为单纯,智能建筑具有许多新的内容和特点,因此管理和维护相对复杂。建筑智能化系统所使用的设备科技含量高、自动化程度高,对操作和管理人员的技术素质要求高。同时智能建筑建成后,其维护和保养将成为正常运行的关键。基于以上因素,门诊楼的建筑智能化设计应包含物业管理的内容。

6.3注重工程与科研的关系信息社会的特点是知识、技术更新快,医疗建筑有公共建筑的特点,即为共性:但更多地是其他建筑所不具备的个性。比如门急诊大屏显示系统、智能化导医系统、建筑医疗设备系统、全信息化的门急诊视频会诊系统、门急诊患者输液管理系统等都是其特有的。有些系统是成熟的,也有些系统是不成熟的或没有的,医院必须结合具体的工程设计要求进行前期的论证、规划和开发,从而使工程和科研紧密结合,建设符合时代特征的医疗建筑。

7.结论

21世纪医院门急诊的就医环境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提高医院门急诊楼的建筑品位。让患者是“上帝”这一理念在医院得以充分体现,一流的环境、一流的服务使患者感受人生价值的升华[9]。同时,将门诊楼建设成为具有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和国际化的标志性建筑,为医院实现医疗建筑跨越式发展铺平道路,也为今后实现医院数字化管理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刘新明.[C].2000上海医院建筑设计及装备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上海2000:193—194

[2]刘国林.建筑物自动化系统[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433-434

[3]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智能建筑技术开发推广中心编.智能建筑技术与应用[MI.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192—195

[4]李先庭.室内空气品质研究现状与发展.暖通空调[J],2000,30(3):36-40

[5]郭锡斌,张岚,张群,病人为中心,建设温馨家庭式服务窗口[J]医院管理杂志,2003,7:35-37

[6]吴达金编著.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和施工[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99.4.6-10

[7]金磊.建筑科学与文化[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10

篇5

论文摘要饮用的种植,为菊农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但在种植过程中,须了解的习性,掌握的种植技术,主要包括选地整地、繁殖移栽方法、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及采收加工等。

近年来,我县饮用种植发展迅猛,为广大菊农带来非常不错的经济效益。但随着面积的不断扩大及种植年数的增加,种植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现将的种植技术介绍如下。

1的习性

喜温暖和阳光充足的环境,能耐寒,怕水涝,但苗期、花期不能缺水,属短日照植物,对日照长短反应很敏感,每天不超过10h的光照,才能现蕾开花。

2栽培技术

2.1选地整地

种植对土壤要求不严,但应选择排水良好、肥沃、疏松、含腐殖质丰富的土壤为好。粘地、低洼地、盐碱地不宜种植,切忌连作。

2.2繁殖方法

2.2.1分株定植。在11月收摘后,将茎齐地面割除,选择生长健壮、无病害植株,将其根全部挖出,重新栽植在一块肥沃的地块上,施一层土杂肥,保暖越冬。翌年3~4月扒开粪土,浇水,4~5月份幼苗长至15cm高时,将全株挖出,分成数株,立即栽植于大田,栽时株行距为40cm×40cm,挖穴,每穴栽苗1~2株,栽后盖土压实,浇定根水,一般1hm2老苗可栽15hm2左右的生产田。

2.2.2扦插育苗。在4~5月份或6~8月份,选择粗壮、无病害的新枝作插条。取其中段,剪成10~15cm的小段,用植物激素处理插条,然后将插条插入苗床,行距20~25cm,株距6~7cm,压实浇水,约20d即可发根,每隔1个月后追施1次人畜粪水,苗高20cm时可出圃移栽。

2.3移栽

分株苗于4~5月、扦插苗于5~6月移栽。选阴天或雨后或晴天的傍晚进行。在整好的畦面上,按行株距各40cm挖穴,穴深6cm,然后带土挖取幼苗,扦插苗每穴栽1株,分株苗每穴栽1~2株。栽后覆土压紧,浇定根水。

2.4田间管理

2.4.1中耕除草。菊苗移栽成活后,到现蕾前要进行4~5次除草。每次除草宜浅不宜深,同时要进行培土,防止菊苗倒伏。

2.4.2追肥。喜肥,除施足基肥外,生长期还应进行3次追肥。第一次在移栽返青后,施尿素150~225kg/hm2催苗;第二次在植株分株时,可施饼肥、人粪尿;第三次施肥在现蕾期。

2.4.3摘蕾。分枝后,在小满前后,当苗高25cm时,进行第一次摘心,选晴天摘去顶心1~2cm,以后每隔15d摘心1次,在大暑后停止,否则分枝过多,营养不良,花头变得细小,反而影响的产量和质量。

3病虫害防治

3.1主要病害防治

危害的病害很多,其中主要病害症状表现为:①白粉病。此病为害叶片、叶柄及嫩梢。病部像撒了一层白粉即分生孢子和菌丝;病叶常扭曲变形,病重植株花蕾不能正常开放、生长停止,甚至整株枯死。②褐斑病。主要为害叶片,圆形或椭圆形病斑,紫褐色变成黑褐色,严重时多个病斑连接遍及全叶。病叶枯死发黑,但不脱落。病株从下部叶片开始顺次向上枯死至全株。③菌核性腐烂病。主要为害茎部。一般先在土表茎基部发生,病斑软腐,潮湿时出现白色菌丝。病斑绕茎一周时,叶片黄化下垂、枯萎,最后整株立枯,病茎中有鼠粪状菌核。

防治措施:①秋后彻底清除枯枝落叶,及时清除病株病叶,并集中烧毁。②加强土、肥水管理和打顶修剪等工作,注意选用壮苗,合理密植,不宜过密,保持菊园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③4~10月发病期间,轮换选用化学药剂防治,如1∶1∶200倍波尔多液、20%粉锈灵3000倍液、70%乙磷铅锰锌500倍液、58%甲霜灵锰锌1000倍液、70%可杀得1000倍液、40%菌核净1000倍液,以及百菌清、克菌灵、灭病威、代森锰锌、甲基托布津等,根据病情确定喷药次数。

3.2主要虫害防治

①蛴螬。为金龟子幼虫,在地下为害幼根芽,可用辛硫磷1000倍液浇施防治。②菊蚜、叶蝉及蝽蟓。主要刺吸为害叶片及嫩枝。可轮换选用扑虱灵、好年冬、蚜青灵、快杀灵、大功臣、乐果等药剂防治。③卷叶蛾。主要为害叶片,可选用天王星、高效氯氰菊酯、功夫、敌杀死等药剂防治。

篇6

为了加强对引进品种的地区适应性及栽培技术研究,1993和1994年,海南农垦荔枝龙眼科研协作组在垦区的橡胶研究所、红明农场、蓝洋农场、东路农场等单位建立了荔枝丰产栽培技术研究试验区,并对以妃子笑品种为主的幼龄荔枝丰产栽培技术研究试验结果进行了总结。

(1)结果母枝放梢时间的探索和适时健壮结果母枝的培养。10月上、中旬、下旬老熟的结果母枝产量显著高于11月上旬老熟的结果母枝,其中10月上、中旬达到极显著,这可能是适时健壮结果母枝是翌年丰产的基础。

(2)控穗、疏蕾提高座果率的研究与应用。早熟种和中早熟种自然发育的花穗大、花量多、花期长,采用杀穗、疏穗技术能有效地改变荔枝的长大花穗为短、丛、疏花穗,适时地辅予疏蕾,大幅度地降低花量、提高花质,提高雌、雄比,增加雌雄花相遇机率,从而提高座果率。通过对手工、机械和化学方法的研究比较,明确了在“再抽侧穗临界期”的前、中、后3个时期杀穗、疏穗、疏蕾的使用药物及浓度。

(3)保花、保果技术研究和应用。适时健壮结果母枝的培养及控穗、疏蕾等措施是保花、保果的重要措施之一;及时施用花前肥和壮果肥;抓好病虫害防治;在落果高峰期前生理调节剂药物保果,以促进树体激素平衡。

2成龄荔枝丰产栽培技术研究

海南农垦荔枝龙眼科研协作组通过对在海南地区表现为早熟的荔枝妃子笑等品种进行了系统地研究,并在海南垦区的东北、中、南部地区试种获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于2003年对海南早熟优质荔枝栽培技术进行了详细的总结。总结出三保二护高标建园;三大高标准种植;一梢两肥、一梢两药;培养多级分枝,形成球状半球状丰产树冠;保秋梢,培养适时健壮的结果母枝;控冬梢促花芽分化;变长花穗为短花穗,变早花为晚花;保花保果;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等九项栽培技术措施[3]。

(1)三保二护高标建园。三保是保土、保肥、保水;二护是护根、建立防护林。其主要内容包括品种规划、分区、排灌系统、肥料和肥池、道路布局、辅助设施和防护林带等。

(2)三大高标建设。三大即大苗、大肥、大穴。其主要内容是种植时期(春种、秋种)、种植规格、定植方法、覆盖或间种等。

(3)一梢两肥、一梢两药。一梢两肥就是梢前重肥,梢后补肥;一梢两药是新梢抽出3~5cm时喷施第一次保梢药,间隔7~10d后喷施第二次保叶药。

(4)培养多级分枝,形成球状半球状丰产树冠。荔枝定植后第二年起做好幼树的整形工作,促使形成多分枝、多级分枝、枝梢紧凑、向四周均匀分布的球形半球状丰产树冠。主干高度40~50cm,主枝2~3条,主枝和侧枝粗壮,分布合理。主要是通过适时修剪、拉绳、吊枝、撑开等方法进行调整。在生产实践中,针对妃子笑结果树树冠中部枝条呈明显生长优势的特点,采果后树冠修剪常用平头型或中间凹型的方法。

(5)保秋梢,培养适时健壮的结果母枝。末次梢老熟时间,三月红要求在9月底,白糖罂、妃子笑在10月底,海垦荔13号和海垦荔1号在11月上旬前。梢尾粗度三月红、白糖罂、妃子笑在0.8cm以上,海垦荔13号、海垦荔1号在0.6cm以上。控梢时间及末次梢的粗度指标,随着促花保果技术的进步,不同品种有所改变。控冬梢促花芽分化。结果母枝老熟后,不萌动新梢是荔枝成花的技术关键。具体做法是:叶芽未萌动—防;叶芽萌动—抑;新梢展叶—杀。主要措施有断根控梢,人工摘梢,环割或剥控梢,化学药剂或生长调节剂控梢或杀梢。这期间有单一措施,也有几种措施的综合运用。

(6)变长花穗为短花穗,变早花为晚花。妃子笑荔枝花期早、花量大、再生花批次多、花期养份消耗大、早期花质量差。根据其成花易、座果难的特点,采取一抑、二疏、三短截、四摘小叶的技术措施。一抑就是抑制花穗,让其缓慢生长,或杀掉早批花穗,让其再抽花穗;二疏是只留顶端再生花穗1~2个,其余抹除;三短截是留下的再生花穗在萌发长12cm时摘顶;四摘小叶是人工摘除花穗上的小叶,或喷1.5×10-4~2.5×10-4的乙烯利杀除。

(7)保花保果。保花保果分农艺措施保果和化学、激素保果两大类。农艺措施保果主要有施肥保果、适时灌水保果、环割保果、放蜂授粉、喷施农药防治病虫危害保果、拉网防蝙蝠独角犀危害保果、套袋保果等。化学、激素保果主要是通过喷施生长调节剂、叶面肥保果,喷施时间在雌花开放后的第5、25、40、50天后,即每一次落果高峰期前。

(8)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主要防治的病虫害有:霜疫霉病、炭疽病、酸腐病、蝽蟓、蛀蒂虫、卷叶蛾类、介壳虫、尺蠖等。在海南农垦荔枝栽培技术研究和生产应用上,庄王璧等总结的“五项综合技术措施”[4]对海南农垦荔枝栽培技术的研究及措施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五项综合技术措施”主要内容是促控秋梢、调节花穗;调整荔枝的雌花盛开期,改变早长花穗结构;改变开花习性,增加雌花,减少雄花;增加雌雄花相遇机率和应用植物生长激素,促进授粉;促花保果催大果实;治虫防病。分析总结营养积累和消耗与适龄树不结果的关系;适龄荔枝促控枝梢与抽穗、座果的关系;适龄荔枝花穗构造和开花习性与座果的关系;气候与荔枝丰欠的关系;授粉、受精、保花、保果与荔枝座果和品质的关系。

3荔枝植物营养研究

海南农垦荔枝栽培科研协作组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引进、学习、摸索荔枝栽培技术,在荔枝培肥技术方面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在此基础上,海南农垦土壤肥料科研协作组开展了荔枝营养规律和海南东北部土壤肥力调查研究,在海南农垦橡胶研究所进行了为期两年的荔枝专用肥田间试验示范,对荔枝树优化和配方施肥进行了总结[5]。通过4种荔枝专用配方肥试验),及在妃子笑荔枝丰产园进行叶片多点取样分析,取得的结论是:海南北部地区玄武岩发育的粘质砖红壤上,荔枝栽培施用N∶P2O5∶K2O=1∶0.6∶1.3的荔枝专用配方肥比较适宜;丰产荔枝园叶片适宜养分范围为N1.7~2.1%,P0.12~0.16%,K0.7~1.1%,Ca0.4~0.7%,Mg0.16~0.18%。

4其它方面的研究

除上述方面的技术研究及取得的成果之外,海南农垦在荔枝病虫害防治及病虫害监测防控、荔枝果实的贮运保鲜、品牌创建、农垦新型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等方面都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尤其是在基地标准化建设方面循序渐进,稳步推进,推出了基地设施建设、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热作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良好农业(GAP)基地建设等重大举措。创建了一批无公害荔枝生产基地、荔枝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及“红明红”、“东妃”等荔枝品牌,有力地推进了海南农垦荔枝产业化的发展。

5荔枝技术研究的几个重要阶段及突破性进展

在海南农垦荔枝产业化的发展进程中,荔枝技术研究的几个重要阶段及突破性进展是值得一提的。

5.1主栽品种的筛选

20世纪90年代初之前,海南荔枝种植业尚未形成规模,人们对荔枝在海南能否产业化还持观望或怀疑的态度。突出表现在引进品种的多样性。经过广大科技人员和荔枝种植户的种植管理,地区适应性研究,90年代中旬后,在大量引进的品种中,最终糯米糍、白腊、黑叶等一批荔枝优良品种被淘汰;被认为是中早熟的妃子笑品种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种植,成为目前种植面积最大的主栽品种;白糖罂、三月红等少数品种及海垦系列的几个本地品种仍保留有小规模或小范围生产种植。

5.2荔枝成花理论及其认识的转变

荔枝花芽分化需要一定的低温积累,一度成为困扰海南引进品种生产栽培的理论障碍。而在引进品种试种初期,荔枝成花难也确实是广大科技人员攻克的技术难题。20世纪90年代初,外省专家对海南适宜种植荔枝还是龙眼方面有学术争论;广大种植户之间也有不同的看法。研究及生产种植表明,尽管荔枝花芽分化与低温影响关系密切,但是通过断根、肥水管理、干枝环割或环剥、植物生长调节剂及化学农药抑制等技术措施的应用,结合海南一些地区昼夜温差的影响,是可以起到调节或转化荔枝树体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平衡作用,从而保证荔枝在正常天气年份或不利天气条件下完成花芽分化过程。

5.3栽培技术日趋成熟

海南农垦荔枝栽培技术经历了一个从学习、引进、消化、试验研究及推广应用不断推进的过程。引种试种初期,海南农垦总局选派了一批专业技术人员到福建漳州蹲点学习1年,然后回到各农场开展生产指导及技术研究。1990年聘请福建农学院庄王璧老师为技术顾问,指导海南农垦荔枝栽培技术。在一段时期内形成了三大技术流派,即以庄王璧老师为代表的福建技术、两广荔枝栽培技术、海南本地技术,在生产实践中各流派技术是交叉互用的。尤其是海南本地技术,一方面较好地吸收了外地引进技术的精华,同时也结合了海南本地的自然条件,在生产上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海南农垦荔枝龙眼科研协作组开展的试验研究,使得海南荔枝栽培技术更加系统和规范、日趋成熟,这从各个时期的产量水平上可以得到充分的证明。2005年前,除了少数果园某些年份产量较高外,单株平均产量20kg左右(冠幅2m左右),且有大小年现象,琼文地区有少数荔枝园改种香蕉、胡椒等作物;之后的几年产量水平有了较大的增幅,年单株平均产量维持在30kg以上;最近几年每公顷产30000kg左右、单株产量60kg以上的果园十分普遍。

6荔枝技术研究中还有待攻关的几个重大问题

6.1荔枝病虫害防治

荔枝病虫害突显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化学农药防治方面的忧虑。随着国家及行业管理的规范,高毒、高残留农药在生产上被禁用,有效防治的农药单一,品种不多,增加了荔枝病虫害防治的难度。生产上不乏多种农药混合使用,或与叶面肥、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混合使用的做法。为了保证病虫防治效果,加大浓度、缩短施药周期、定期施药等,成为某些果园生产性经验。因此低残留、高效农药品种的研发是解决荔枝病虫害防治难问题的基本保证,在此基础上加大推广应用力度、普及农药使用知识、指导果农使用是最有效的办法。二是病虫害的预测预报技术问题还有待组织技术攻关。热作病虫害的监测防控已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农业部近几年在热作省区组织开展了热作病虫害疫情监测与防治项目,荔枝病虫害监测预报项目组于2013年初制定了《荔枝病虫害监测预报技术手册》,对荔枝霜疫霉病、炭疽病、荔枝蒂蛀虫预测预报方法进行了规范[6]。但是不同作物的监测防控及预测预报技术基础不一样,技术水平差异较大。如橡胶树“两病”预测预报技术历经多年后已形成了一个相对成熟的技术标准,监测防控管理体系完善,技术队伍实力雄厚。相对而言,荔枝的几种重要病虫害预测预报技术还不成熟,尚未形成相应的国家或行业标准来规范技术业务的开展,未能在生产上有效地推广应用,技术队伍力量也比较薄弱。因此应加强这方面的技术攻关与技术力量的培训学习。

6.2化学疏蕾技术

化学疏蕾是荔枝保花保果的一项关键技术,在荔枝栽培技术研究初期就引起人们的重视。生产实践证明,运用化学疏蕾技术能够有效地起到保花保果的生产效果。三道农场二队荔枝病虫害监测点果园近几年用化学疏蕾技术保花保果连年丰产。从降低劳动强度、减少生产成本方面考虑,化学疏蕾无疑是目前最有效的途径。但是化学疏蕾技术多年来在生产上未能得到有效地推广应用,问题在其存在一定的“风险性”。施药浓度、施药量、施药物候期等技术难度较大,一般果农难以掌握。因此在药剂配方上要进一步摸索、改进,尽可能降低生产使用的风险,同时配套提高果农的栽培管理技术与田间操作应用技能,才能使这一技术得到广泛地推广使用,或与其它保花保果技术有效地综合使用。

6.3种质资源的保存与选种

与大陆荔枝比较,海南荔枝的市场优势就是一个“早”字。荔枝要早上市,与大陆荔枝拉开上市时间差。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品种,辅之以栽培技术。因此荔枝种质资源的保存与选种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科研任务。前面已经介绍了海南荔枝选种、引种,以及主栽品种结构单一的一些基本情况。海南作为荔枝的原产地之一,不乏种质资源,但是在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新品种选育方面基础工作薄弱,技术攻关力量不大,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橡胶选育种方面的一些做法、经验、技术是可以借鉴和利用的。可通过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海南省农业科学院和海南省农垦科学院等科技力量较雄厚的单位联合攻关,推进海南荔枝种质资源的保存与选种事业的发展。品种选育要达到与外省荔枝相比较上市时间差进一步拉大,省内荔枝上市时间相对较长,品种间特色突出(如风味、果形等)、种植规模比例适宜的目标。

6.4果实保鲜

篇7

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数控系统的功能极大地提高。由于以太网的前景普遍被看好,各大数控生产商纷纷推出了具有以太网功能的数控系统。在DNC(DistributedNumericalControl)领域也出现了一种新型的数控机床网络型式――基于以太网络的DNC。以太网联接是指将具有以太网功能的加工中心等数控机床以以太网的方式组网,实现单台微机对多台CNC的集中控制,其网络构成结构如图1所示。在这种方式下,DNC软件开发商通常要根据数控生产商提供的开发软件包进行二次开发,具体针对不同的数控系统开发出各自的通讯接口软件。本文介绍的基于以太网的数控机床网络控制系统JCSDNC(Ethernet)是针对FANUC系统开发的,适用于配有FANUC0iB/15i/16i/18i/21i,PowerMatei-D/H系统的机床组网。

构建以太网监控网络对数控系统的要求

机床以太网监控网络要求数控系统在硬件上具有以太网功能,即具有以太网卡或快速以太网卡,在“软件”方面则要求CNC具有内置的以太网函数。其内部通讯处理机制如图2所示。对于内置以太网卡,通讯过程的处理是通过CNC的CPU。这就意味着CNC的运行条件会影响内置以太网卡的通讯,相应地,内置以太网卡的通讯状况也会影响CNC的处理过程。

内置以太网函数的处理优先级低于如下操作:自动循环或手动方式下每个主轴的运动控制。因此,在自动运行期间,通讯速度将会降低。另一方面,由于内置以太网函数的优先级高于CNC的屏幕显示操作、C语言执行器(除高级任务)、宏命令执行器(除执行宏)。在执行内置以太网的通讯时,这些操作将会被延时处理。

由以太网方式联接的网络传输速度明显地较串口高,每秒传输速率可以达到10M、100M。并且,由于加工中心的CNC系统内置了一些函数接口,使以太网联接可以实现控制计算机和数控系统的直接通讯。也就是说,在这种方式下不但可以实现通讯数据的快速传输,而且可以在主控计算机端自动获得完全的设备信息、生产信息、远程控制加工中心,为自动化生产创造更完备的条件。

数控机床网络控制系统要更好的适应生产的需要,在传统DNC软件的功能基础上还需具备四个功能模块:NC程序管理模块、现场监控模块、远程监控模块以及基于Internet进行远程访问的数据通信部分。

功能模块

NC程序管理模块

NC程序作为加工过程中重要资源之一,对其进行高效的数据化管理已经成为DNC软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NC程序的管理根据管理目标对象,分为对程序进行生命周期内的管理和NC程序内部信息管理。

在本模块中对NC程序的整个生命周期进行了严格的管理,从NC程序的生成到消亡都提供一套严格的管理手段。在不同时期,对NC程序的状态可设置为编辑、审核、定型三种,其工作过程如图3所示。程序的最初状态是可以自由编辑的,经过审核後可以开始进行试加工。而程序一旦经试切验证完成后就到达定型状态,不能再进行编辑,直至消亡。

对NC程序的内部属性进行管理主要包括程序号、程序注释、零件图号、所加工的零件号、加工工序号、加工范围、机床、用户信息等进行管理。在本系统中可对程序根据图号、零件名称、工序、机床等进行多种条件的复合查寻,同时对加工程序编辑历程、所用刀具清单、工艺卡片等进行管理。

现场监控模块

现场监控模块是实现远程监控系统的基础。通过五类线或超五类线与具有以太网功能的数控机床直接联接,可以实现控制、监测和对数控机床的诊断。此外,目前市场上有一些软件生产商把只具有串口通讯功能的加工中心以以太网方式甚至是无线方式联接。这两种方式在本质上是区别于以太网联接的,它们只是通过转接口变换了联接方式,将串行数据转变成以太网方式传输,其通讯的瓶颈依然存在于串口通讯。但这种做法可以克服工厂施工条件恶劣、布线不便等问题。

本模块与CNC进行通讯,可以实时采集数控机床的加工状态、联网状态、刀具信息、操作履历,以及对刀具寿命进行管理。并且通过一定的权限确认,可以在线修改各种设备参数和运行参数,从而实现底层设备的完全监控。通过对采集到的工况数据进行处理,可以及时获取加工业绩、机床利用率等生产管理所需要的数据,如图4所示。

远程监控模块

远程监控模块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提供广域范围内共享资源的平台,并为实时监测监控、故障诊断提供支持。用户可以随时通过网络查询设备运行状态以及设备现场的工况,对生产过程进行实时的远程监控,如图5所示。甚至可以将机床的梯形图传送至远程的控制主机,用梯形图实施机床故障的远程诊断。为保证生产的安全性,梯形图必须用密码保护,以防无关人员修改。

基于Internet的数据通讯模块

由于生产状况的千变万化,生产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随机的情况,因此不同地点、不同部门的专业人员要对同一设备进行工作,就需要有一个自由交流的平台,通过网络实现信息交互、经验交流,最终实现设备的远程监控。本模块在基于网络技术的基础上,为客户提供了文字交流的平台,如图6所示。

FANUC系统的以太网功能是通过以太网卡或FANUC快速以太网卡遵循TCP/IP协议实现的。网络控制软件要与数控机床进行正常通讯,需进行以下设置:

设置控制计算机侧的TCP/IP协议;

设置CNC侧的以太网卡和内置以太网函数;

物理连接个人计算机和CNC。

JCSDNC(Ethernet)的应用

篇8

论文摘要:从植物病虫害标本的采集常用的检疫检验方法、检疫对象识别及检疫对象封锁控制措施等方面对植物检疫技术进行了概述。

随着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和国际国内贸易往来的日益频繁,各地调运的种子种苗及农产品日益增多,大大增加了植物病、虫、杂草人为传播的可能性,有害生物入侵发生危害的频率也越来越高,因此,掌握植物检疫识别技术、做好植物检疫工作显得愈加重要。

1植物病虫害标本的采集

植物病虫害标本是植物病虫害及其分布的实物性记载。标本的存在,即可在田间调查的基础上进一步在室内进行鉴定。

1.1采集标本的要求

1.1.1症状典型。具有不同阶段的症状。

1.1.2带有病征。病部带有病原物的子实体。

1.1.3病害单纯。l个标本只能具有l种病害。

1.1.4记载详细。有寄主名称、发病情况、环境条件、采集地点、采集日期、采集人等。

1.2采集病害标本的注意事项①对于不认识的寄主植物,注意采集枝条、叶片、花果等部分,以便鉴定植物名称;②适合压制的叶片标本,应随采随压于标本夹中,否则叶片失水卷缩无法展平;③腐烂的果实标本应先以标本纸分别包裹后再置于标本箱中,防止污染和挤坏标本;④黑粉菌类标本由于病菌抱子极多,容易散落,所以应用纸袋分装,以免混杂;⑤每种标本的采集应具有一定的复份,一般要求5份以上,以便鉴定、保存和交换。

2常用的检疫检验方法

检疫检验主要对现场检疫取回的代表样品和病、虫、杂草籽粒样本,在实验室作进一步检验鉴定。检验方法因不同病、虫、杂草的种类和不同的植物、植物产品而异。

2.1害虫常用的检验方法过筛检查、比重检查、染色检查、解剖检查、灯光透视检查等。

2.2真菌病害常用的检验方法洗涤检验、漏斗分离检查、直接检查、切片检查、保湿萌芽检查、分离培养检查等。

2.3细菌病容常用的检验方法分离培养检验、噬菌体检验、血清学方法与单克隆抗体技术等。

2.4病毒病害常用的检验方法染色法、指示植物接种检验、血清学方法以及PCR、探针等分子生物学方法。

2.5病原线虫常用的检验方法直接分离法、漏斗分离法、浅盘分离法、离心分离法、漂浮分离法、直接解剖分离法等。

3检疫对象识别

植物检疫对象是专指那些经国家及有关检疫部门科学审定,并明文规定要采取检疫措施禁止传人的植物病、虫、杂草等。

3.1水稻细菌性条斑病

3.1.1田间症状。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病,主要危害叶片。叶面初生暗绿色水渍状半透明小点,后沿叶脉扩展形成淡黄色狭条斑。病斑表面常分泌有大量橘黄色露珠状菌脓,干悴后成鱼籽状胶粒,粘在病叶上。严重时,多个病斑可连成大斑,病叶呈橘红色,并迅速枯死。条斑也可发生在叶鞘上。

3.1.2调查及检验方法。①田间调查:在水稻生育中、后期进行,根据病斑颜色和形态认定。②室内检验:将病组织切断后,菌脓从切口溢出;也可进行镜检观察。

3.2小麦矮腥黑稼病

3.2.1田间症状。病株显著矮化,株高仅为健株的l/3-1/2,分孽增多,病穗外观比健穗肥大,小穗、小花增多,芒短而弯,向外开张,病穗上各小穗均受害成为黑褐色菌痪,坚硬不易压破。

3.2.2调查及检验方法。①田间调查:在小麦分萦及灌浆后期调查。重点调块的四周近田埂处。病菌能刺激小麦产生较多的分孽,感病植株分孽每株多达30一40个,而健株一般不超过20个;在小麦灌浆后期,感病植株病粒外壳均呈暗褐色,而健株麦粒外壳则呈浅绿色,稍带透明。②室内检验:现行检验方法主要用冬抱子形态特征与萌发特性区分矮腥黑穗病菌与网腥黑穗病菌。小麦矮腥黑穗病菌冬抱子网脊高度通常为2一3um,胶鞘厚度通常为2一4um,网目径通常为3一6um,抱子直径幅度16.8一32um,多数为18一24um。

小麦矮腥黑穗病菌冬抱子在17℃无光照的条件下,1周后不能萌发,而只能在5℃、有光照条件下经20一90d才能萌发,网腥黑穗病菌冬抱子以上2种条件下1周后都可萌发;矮腥冬抱子萌芽后的先菌丝有分枝现象,且能产生数量多达50一60个小抱子,而网腥先菌丝较少有分枝现象,小抱子数量只有4一16个。

3.3玉米箱.病

3.3.1田间症状。玉米霜霉病为系统侵染,病叶色泽苍白,形成初黄白色,后颜色变深的条纹,潮湿时长出白色霜霉状物。有时病菌在坏死组织里产生卵抱子。病株生长缓慢、矮化、不结果穗或穗小粒瘪。

3.3.2检验方法。①检查来自疫区的高梁、玉米包袋材料,将其保湿1周,或埋在灭菌土壤中1周,使组织腐烂分解,然后制片镜检卵抱子;②用洗涤检验法,检验种子外部是否附着卵抱子;③将种子播于灭菌土壤中,观察幼苗系统症状,直到出苗后5周以后。

3.4马铃.瘩肿病

3.4.1田间症状。症状主要表现在马铃薯的地下部分(根系除外),其块茎、甸甸茎受害后形成较大的甚至包围整个茎基部的癌瘤,酷似花椰菜的花球。幼薯受害则整个成畸形。较大薯块则多在芽眼处形成畸形的癌瘤。高感品种在腋芽和茎间形成小癌瘤。癌肿初为白色,见光后渐为绿色,最后变褐至黑色,腐烂。

3.4.2室内检验。产地检疫时间可在马铃薯生育的中、后期或收获期。室内检验主要是检查块茎上有无癌瘤。尤其是芽眼周围有无小的癌瘤,对可疑为癌肿瘤的组织,应作徒手切片镜检,检查有无休眠抱子囊或夏抱子堆及夏抱子囊。

3.5大豆疫病

3.5.1田间症状。大豆生育期的各阶段均可发生,引起根腐、茎腐、植株矮化、枯萎和死亡。田间播种后可引起种腐,幼苗出土后碎倒,主根变褐、变软,枯萎死亡。真叶期受害,幼苗茎基部呈水浸状不失绿,感病重时叶片发黄,枯萎而死。成株期受害茎基部出现黑褐色凹陷病斑,并向上下不同部位扩展,叶柄基部叶片下垂呈八字形,叶片不脱落,整个植株逐渐变黄枯死。较老植株豆英受害,往往茎部、侧枝及主根形成坚硬的边缘不清的病痕。

3.5.2调查及检验方法。①田间调查:主要采取踏查法,分两个阶段进行。一是苗期,幼苗出土前后及真叶期各调查l次,观察有无特征性病症出现;二是在生育中期。②室内检验:检验种子表面带菌.可用常规的洗涤检验;种皮里带菌,可将豆粒放在10%KOH水溶液中处理后剥下种皮,制片,然后镜检;疫霉菌的分离培养,可采用PARP选择性培养基(即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中加人匹马霉素10mg/kg、安比西林250mg/kg、利福霉素10mg/kg、五抓硝基苯100mg/kg、恶霉灵50mg/kg)。

3.6柑福演疡病

3.6.1田间症状。危害枝梢、叶片、果实和曹片,形成木栓化隆起的病斑。①叶片症状:病斑初时在叶背面出现黄色、针头大的油演状斑点,后逐渐扩大、隆起,表皮破裂,呈海绵状,灰白色,以后木栓化,表面粗糙,呈灰褐色火山口状开裂。病斑多近圆形,周围有黄色或黄绿色的晕圈,靠近晕圈处常有褐色釉光边缘,但老叶上病斑的黄晕圈有时不明显。②枝梢症状:在嫩梢上的病斑比叶片上的更隆起、木栓化,呈火山口状开裂,病斑圆形、椭圆形或多个一起呈不规则形,浅黄色或黄褐色,并有暗褐色狭细釉光边缘。③果实症状:与叶片相似,但木栓化程度更高,开裂更显著,无黄色晕圈,有些有釉光边缘。病部只限于果皮上,不深至果肉,果实生育前期发生的病斑多隆起,中、后期发生的较扁平,病果易脱落。

3.6.2调查及检验方法。①田间调查:在苗木夏梢转绿后、秋梢转绿后、出苗前和果实采摘前l个月进行产地检验。果园、苗圃按品种在全面目测检查的基础上,随机取10个样点,果树查5%一10%;苗木l万株以下查全部,l万一10万株查30%,10万株以上查巧%。仔细检查叶片、枝梢、果实上有无溃疡病斑。②室内检验:可先用一般检查细菌滋脓的方法,确诊其为细菌病害后,再作分离培养。

3.7烟草环斑病毒病

3.7.1田间症状。发病叶片上出现环纹状褪绿斑和坏死斑,散生、2层或3层,并常沿叶脉发展。叶上环斑数量l一2个或数个不等。重病株矮化、叶片变小,量轻质劣。病茎和叶柄上产生褐色条斑。该病毒常使花期不育,减少种子产量。

3.7.2调查及检验方法。①田间调查:在平均气温达20℃时,到田间调查。②室内检验:一般采用鉴别寄主、血清学、电镜、分子生物技术等方法。鉴别寄主是常用的方法,当接种鉴别寄主的症状陆续明显时观察叶片上的病斑:可豆出现褐色小枯斑;黄瓜子叶出现淡黄圆斑,新生真叶出现系统不规则淡黄色斑,老叶变成褐色枯斑,新叶扭曲;烟草叶先出现同心环纹,逐渐变成系统花叶;千日红叶出现褪绿小环斑;菜豆、觅色黎、昆诺黎叶出现枯斑。

3.8番茄溃疡病

3.8.1田间症状。该病是细菌性维管束病害,幼苗期至结果期均可发病。幼苗发病,由叶缘开始向上逐渐萎蔫,有的在胚轴或叶柄处生溃疡状凹陷条斑,病株矮化或枯死。番茄插架时最易看到早期症状,起初下部叶片凋萎下垂、卷缩,似缺水状,病叶叶柄上有长条揭斑,最后全叶枯死;后期茎秆上出现狭长的条斑,扩展、下陷或开裂,病茎增粗,常生大量气生根。髓部褐色,茎中空,多雨或湿度大时病叶、病茎常滋出菌脓,干燥后成白色污状物。果实受害时幼果皱缩、畸形,果内种子很小、黑色、不成熟;青果上病斑为圆形,外圈白色,中心粗糙褐色,俗称“鸟眼斑”,这是溃疡病特有的症状。

3.8.2调查检验方法。①田间调查:番茄开花至采摘期,均可随机调查,但座果期症状明显,易诊断。②室内检验:植株检验是选取病株茎秆,清水洗净,晾干后用75%酒精涂布茎秆表面,过火焰。维管束的病健交界处切取小块组织,切碎悬浮于0.1%陈水中,充分振荡,静置30min,用接种环茹取细菌悬浮液至523晾脂平板上画线分离,28℃培养96h,挑取均匀一致的小菌落,再纯化3次,反复观察其特征,并留作致病性测定。如果出现番茄溃疡病形态特征即可确诊。

3.9稻水象甲

3.9.1形态特征。①成虫:体长2.8一3.2mm,黑色,密被灰绿色鳞片,嚎短阔,端部环绕灰白色刚毛。前胸背板肩突明显,从背板中区至鞘翅末端1乃处的背部鳞片黑色,成明显的广口瓶状的黑色大斑。鞘翅有6条纵纹。3对足基节基部鳞片黄色。雌虫后足胫节具前锐突,背板后缘呈深的凹陷。②卵:珍珠白色,一侧略内弯,多产于水面下的叶鞘组织内。③幼虫:白色、无足,头部褐色,共4龄,腹节背面2一7节各有l对钩状呼吸管,气门位于管中,4龄虫体长约8mm。④蛹:居于灰褐色土茧中,近椭圆形,直径约5mm,猫附于根上。白色,复眼红褐色,形似成虫。

3.9.2调查及检验方法。①田间调查:可分为越冬场所成虫数量调查和秧田越冬代成虫数量调查。②室内检验:依据该虫生物学特性,分别查验成虫、幼虫及蛹,确定是否为稻水象甲的各虫态。

3.10小麦黑森彼蚊

3.10.1形态特征。①成虫:雌成虫体长2.5一4.0mm,初羽化时体浅褐色,以后色泽变暗。头部前端扁平,复眼大。触角位于额的中间,鞭节具环丝,16一18节,约为体长的1/3,小盾片上生有黑毛。足细长,被黑色鳞片,跄节5节。翅长卵形,翅面有黑短毛。腹部肥大,8节,淡褐色。雄成虫体长2一3mm,初羽化时粉红色,后色泽变暗。与雌虫的区别是体较细瘦,触角为体长的2乃,小盾片上有白毛,腹部纤细,几乎为黑色,第10节演变成上、下生殖板。②卵:长圆柱形,两端尖,长0.4一0.6rnm。初产时透明,有红色斑点,后为红褐色有光泽。常2一巧粒首尾相接地产于叶正面的脉沟内,密集成行,状如小麦条锈病病斑。③幼虫:初孵时红褐色,取食蜕皮后变为乳白色或浅绿色,13节。呈不对称纺锤形,幼虫在前胸腹面后缘有l个瘦蚊科大多数幼虫特有的Y形胸叉(剑骨片)。④蛹:为围蛹,栗褐色,略扁形似亚麻籽,长4.0一5.9mm,前端小而钝圆,后端大而具有凹缘。

3.10.2调查及检验方法。①田间调查:根据小麦黑森痪蚊的形态特征及为害状,田间调查时多用行长法取样。每点取长25cm、50cm或100cm均可,视虫量而定。②室内检验:将采集来的疑似感虫的麦类作物,着重将根部及近根各节叶鞘剥开,观察叶鞘内侧是否有幼虫及围蛹,检查麦粒内是否混有围蛹,将可疑的虫体在室内进行鉴定。

3.11苹果盘蛾

3.11.1形态特征。①成虫:体长8mm,翅展19一20mm,全体黑褐色、带紫色光泽。前翅翅面颜色可分为3区:臀角的椭圆形大斑深褐色,有3条青铜色条纹;翅基部褐色,外缘突出略成三角形,杂有斜形波状纹;翅中部淡褐色,杂有褐色斜纹。雌、雄蛾前翅腹面有很大区别,雄虫沿中室后缘有1条黑色的鳞片。雌虫翅绪4根,雄虫仅1根。②卵:略带椭圆形,长1.1一1.2mm,宽0.9一1mm,极扁平,中央部分略隆起。③幼虫:老熟幼虫体长14一18mm。初孵幼虫体淡黄白色,稍大变淡红色,成长后呈红色。前胸盾呈淡黄色并有较规则的褐色斑点,有刚毛,臀板颜色较浅,有淡褐色斑点,腹足趾钩单序缺环(外缺)。④蛹:体长7一10mm,黄褐色,雌、雄蛹两侧各有2根钩状刺,末端6根刺。

3.11.2调查及检验方法。①田间调查:可在生长季节成虫发生盛期进行,采取苹果蠢蛾性诱剂监测,或根据其为害状及形态特征进行初步鉴别;②室内检验:根据成虫、幼虫、蛹及卵的特征镜检。

3.12假高梁

3.12.1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茎秆直立,具甸甸根状茎。叶阔线状披针形,基部被有白色绢状疏柔毛,中脉白色且厚,边缘粗糙,分枝轮生。小穗多数,成对着生,其中1枚有柄者多为雄性或退化不育,另1枚无柄小穗两性,能结实。在顶端的l节上3枚共生。结实小穗呈卵圆状披针形,颖硬革质,黄褐色至紫黑色。颖果椭圆形,暗红褐色,无光泽,顶端钝圆,具宿存花柱。脐圆形,深紫褐色。胚椭圆形,大而明显。

3.12.2调查及检验方法。①田间调查:在进口粮加工厂区rokm内的村庄、田地及铁路专用线周围进行详细调查;②室内检验:可采取一般解剖法检验。先将种子浸泡在温水中,膨胀变软后,横向或纵向切开种子。置于双目解剖镜下观察其内部形态、结构颜色,胚乳有无及质地,胚的形状大小、位置、子叶数目等,和假高粱形态特征比较鉴别,或采取显微切片法鉴定。

4检疫对象封锁控制措施

(l)从国外引进(含携带、邮寄)种子、苗木必须经检疫部门审批后方可人境,并在指定的地点进行1一2年的隔离试种。

(2)严禁从疫区调入种子、苗木及其他繁殖材料和应施检疫的植物和植物产品,特殊情况必须引进的濡经审批。

(3)从病区引进种子、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应严格进行产地检疫和调运检疫,产地检疫部门出具检疫合格证,调人地要进行复查必要时应进行复验,如发现有检疫对象和应检病、虫、草时,根据实际情况可选择消毒、控制使用或销毁等措施进行处理。

(4)在无检疫对象分布地区建立无检疫病虫种苗寮育基地,在作物生长季中进行产地检疫。

(5)消灭零星病田。对发生少量检疫对象的田块,采取挖净、消毒土壤、深埋或烧掉的办法,彻底清除危险性有害生物。

(6)对有害生物发生较为普遍的田块,应采取农业、物理、化学和生物防治等综合防治措施,加以控制,以延缓其扩散蔓延速度和减少危害的程度。

参考文献

[1]刘明熙,韦永保,胡长安,等.县级农业植物检疫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安徽省广德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770,784

[2]赵京芬.浅议森林植物检疫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绿化与生活,2008(5);31-32

[3]马士能,王岗.关于加强植物检疫工作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08(16);158-160

[4]王学江,田锡珍,李文晋.植物检疫现状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5);942,1026

[5]石志坤,吴志军.吉首市森林植物检疫的现状与对策[J].湖南林业科技2008,35(5);93-94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