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5 15:01:4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质量标准化管理交流,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创新开展
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的创新研究能够进一步提升煤炭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提升煤炭生产质量安全水平,因此,探究我国煤炭安全质量标准化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对于我国煤炭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十分重要。
1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存在问题
煤矿作业的环境比较特殊,作业中有很大部分工作都涉及地下作业,因此作业的风险性相对较高。为了充分保障煤矿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煤矿企业应该积极提升煤矿工作人员在各个环节中的安全作业素养,建立科学完善的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体系,以提升煤矿安全管理水平[1]。目前,我国煤矿企业安全管理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其中煤矿工作人员安全意识薄弱、工作人员安全生产素养较低、煤矿安全保护措施不到位、安全管理体系不完善等一系列的原因导致了煤矿的安全质量标准化存在严重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严重影响了煤矿企业工作效率,且还严重威胁着煤矿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1)煤矿企业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存在的最主要问题就是煤矿企业对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随着近年来国家对煤矿安全问题的逐渐重视,煤矿企业也在努力提升自身安全管理水平,加强了煤矿生产安全保护措施。但煤矿对安全质量标准化的认识仍严重不足,一些煤矿企业认为安全质量标准化对煤矿安全生产作用不大,安全质量标准化是国家的形象工程,这种错误思想使得煤矿企业在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方面持消极态度,严重影响了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的建设与实施。(2)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问题还表现为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执行力度不够。煤矿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人员思想认识不足,对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态度消极,再加之煤矿企业本身对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的不重视、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职工素质较低、工作能力较差等,使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不能够有效地实施,安全管理责任不能落实到位,安全管理标准化未能充分发挥其作用。(3)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过程中,工作人员对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实现过程中的问题及困难没有给予正确的分析与解决,而是一味地寻找客观原因,如技术的不足,人才的缺乏等,以致于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进程很难突破瓶颈期,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的进程受到严重阻碍。
1.2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技术存在问题
(1)煤矿重生产,轻安全的理念根深蒂固,其严重阻碍了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的建设;(2)煤矿企业专业人才严重缺乏,以至于煤矿企业工作人员整体受教育程度较低,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难度大;(3)近年来,煤矿企业的发展遇到了很多挑战,煤矿企业的资金严重周转不足,对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也大大减少;(4)煤矿企业由于人才的缺乏以及管理人员意识的不足,煤矿的创新意识薄弱,对新技术、新理念的接受与应用推动较慢[2];(5)安全质量标准化信息系统的建设需要集信息技术、数据处理技术以及煤矿专业知识为一体的复合型人才。而目前我国社会中这种人才极度缺乏,再加之煤矿对人才培训投入的不足,使我国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信息系统复合型人才缺乏,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受到阻碍。
2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实施的创新途径
2.1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信息化建设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中实现信息化管理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安全质量标准化信息系统,可以优化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系统的考评制度,且还能够提升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的自动化程度,进而提升煤矿企业工作效率。煤矿企业的发展需要政府与国家的宏观调控,煤矿企业与政府及国家之间信息传递效率的增强也是煤矿企业工作效率提升的有效途径。构建信息化安全质量标准化系统能够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强大的信息传递功能,并能够为煤矿提供网络实施交流平台,帮助煤矿企业与政府、中介机构等实现信息传递与实时交流等。此外,煤矿企业的信息化安全质量标准化系统的建设还能够实现煤矿对各环节的实时监控,煤矿安全部门能够掌握各个工作环节的运转状况以及掌握煤矿各工作环节中存在的安全问题。若发生安全事故,安全管理部门也能够第一时间掌握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其大大提升了煤矿安全监管水平以及紧急情况应对能力。信息技术在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中应用,能够大大提升安全质量标准化系统的性能及工作效率,其还能够使得安全质量标准化系统操作更加简便。因此,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系统建设应该积极利用信息技术。
2.2数据技术在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系统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中应用就势必会应对大量的数据信息,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会很大,且安全质量标准化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应用需要工作人员在海量的信息数据中提取对决策有用的信息。此时,若不积极利用现代先进的数据处理技术,那么安全质量标准化信息系统的建设也相当于摆设,其还增加了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数据仓库以及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不仅仅能够在海量的数据中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其还能够使数据信息处理更加简单。数据仓库的优点在于,数据仓库能够利用其严谨的数学思维以及前段的统计学知识并结合信息技术,实现数据的集成与存储[4]。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信息系统中,利用数据仓库以及数据筛选技术对数据进行选择与处理分析,信息数据的利用效率会更高,安全质量标准信息系统工作的效率与应用的意义也会更大。
2.3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系统后期完善
建立完善的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信息系统之后还需要优秀的人才以及强大的管理团队,因此,安全质量标准化信息系统人才的培训也是必须的。煤矿应该积极建立安全质量标准化信息系统人才培训机构,加强人才储备,提升安全质量标准化信息系统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同时,煤矿安全质量标准信息系统建设之后还需要不断对细节进行规范,煤矿应该积极根据安全质量标准化信息系统实施的情况,不断完善其规则与制度。此外,煤矿还应该加大对安全质量标准化信息系统建设的投入,积极从硬件改进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信息系统的性能,并致力于新技术、新设备、新方法的研究。
3结束语
随着国家对煤矿标准化工作的重视力度的加大,煤矿标准化建设是提高矿山安全生产的必然趋势。因此,煤矿企业要想提高安全生产质量,就要充分认识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的重要性,不断优化及创新标准化系统。
【参考文献】
[1]向仁军.实施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的创新研究[J].中国煤炭,2013,39(6):98-100.
[2]李波波,袁梅,马科伟等.AHP在贵州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标准现状评价中的应用[J].矿业安全与环保,2011,38(1):87-90.
[3]刘双跃,王娟,何发龙等.四元联系数对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的优化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2,8(12):32-37.
关键词 企业标准化建设;经济效益;内涵;关系
中图分类号X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91-0111-02
质量标准化是安全质量标准化的简称,它不同于以往意义上的企业安全评价,它是时展对企业安全管理体系的进一步要求,也是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促进企业自我约束和完善的重要发展机制。
1质量标准化建设的内涵
质量标准化建设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定义中的各部分不可私下分割。质量是企业产品的生命和灵魂,标准化建设是将质量和安全建设融入到产品生产和企业建设之中,并使之成为其中的核心和关键部分。也就是说,企业生产中要注重“质量”和“标准化”概念的落实,将质量融于安全生产领域,反过来用安全生产为质量提供保证。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和谐生产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要求。但是,我国经济建设的现状是:安全生产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速度,并对经济增长带来了障碍。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质量标准化建设是时展对企业生产的深度要求,也是稳定企业经济发展质量,提高企业生产能力的重要保证。
2质量标准化建设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2.1从认识的角度来看,质量标准化建设就是经济效益
质量标准化是企业生存的根本需求,安全生产是企业永恒的主题。质量标准化建设要求企业必须具有一套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将生产环节的各个方面都囊裹进去,为企业生产打下良好的基础。
企业各部门、各岗位,要在明确工作目标的基础上,将总体质量标准化解为一个个具体的指标,层层落实,形成严密的质量管理体系,全方位提高企业安全生产质量,实现企业生产稳步提高。企业质量标准化建设不但要切实保证广大职工的生产和生命安全,还要实现企业生产的安全高效,树立企业良好生产的根本途径,夯实企业生产基础,有效预防企业生产事故,增强企业的生存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为此,很多生产高风险、高难度企业,如煤炭生产、石油生产企业等,都将质量标准化建设作为搞好安全质量生产的重要途径,确立了向安全要效益的工作思想,大力开展质量标准化建设,提高了企业的整体效益。
2.2从发展的角度来看,质量标准化建设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长效机制
国家新时期发展规划指出,推进国民经济建设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坚持安全生产和清洁生产,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因此,质量标准化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必然要求。企业在社会生产中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深刻认识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性,关注生产和生命安全,狠抓质量管理工作,强化企业主体的安全认识,推动企业沿着安全建设的道路发展。
加快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有利于加快我国企业与国际接轨的步伐,也有利于企业结构完善和调整。从加入WTO开始,国内众多企业纷纷建立了与国际惯例相接轨的管理制度,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运作方面不断创新,建立了科学的管理手法和高效的运行机制,不断完善企业监管制度,为企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为此,很多机械制造企业严格落实质量安全标准,通过完善的制度监管和社会监督,不断提高企业的安全主题意识,切实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促进了企业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工作。这对其他行业来说,同样值得参考。
2.3从实践的角度来看,质量标准化建设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战略规划的一部分
近些年来,中国在国际标准化组织中的地位虽然有所提高,但是,我国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化互动的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因此,我们必须以标准化水平为依据,全面提升企业质量标准化建设,为此,很多企业都将企业质量标准化建设当作推动自主知识产权的动力和武器。
在现实实践中,针对我国三大产业分布不协调、发挥水平不齐的现状,加大现行标准体系的改造重组工作、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提高管理水平,有利于为经济建设提供更好的服务。其次,党和政府应加大重点产业的调整力度,制定完善的行业发展标准,全面提升我国企业对全球经融危机的应对能力,通过拉动内需、扩大消费,不断提高企业的社会使命和责任意识。
以河南煤炭行业的发展为例,河南煤炭行业不断完善企业发展模块,建立了相应的考评项目体系,在强化企业内部责任主体的基础上,加强了企业与社会各部门之间的监督。此外,很多通讯企业还加快了与市场接轨的步伐,使企业发展细化、条理化,从而实现了企业经济效益的稳步提高。
2.4从管理的角度来看,质量标准化建设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
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质量标准化建设将质量和标准两个概念引入到企业管理中,赋予企业管理新的发展内涵。企业质量标志体系建设必须在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有效进行。
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要按照安全质量生产标准严格规范各部门的生产经营活动,提升设备设施的安全生产环境,对重点危险源进行重点监控和特殊防范。此外,企业还要积极利用质量标准化建设来促进企业的自我完善和发展,通过分线负责和管理制度,建立长效的安全生产机制,以市场和顾客需求为导向,全员参与企业质量标准化建设和管理工作。河南神马集团向来注重企业质量标准化建设,针对企业生产固有的安全特性,制定了相应的安全质量标准,规范了企业管理体系,建立了预防为主的风险防范措施,进而为企业和谐环境的构建、企业品牌推广和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5从改革的角度来看,质量标准化建设是深化企业改革的细胞
企业经营管理、企业安全生产是企业各项活动的基础单元。企业质量标准化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质量标准化管理水平的高低。加强企业质量标准化建设,是深化企业改革,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内在需求。
深化改革促使企业要大力推进质量标准化建设,全面提高企业的战略实施能力和管理水平。为此,企业要结合企业建设的特点,大力推进质量标准化建设,围绕工作内容指标和工作标准,严格落实管理制度和生产准则,认真做好企业质量标准化建设的落实工作。其次,企业要积极做好班组质量标准化建设的指导工作,认真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工作方法,积极探索企业建设新途径,有效开展交流和总结,为企业建设夯实基础。在此基础上,企业要积极利用企业文化建设,深入贯彻企业核心价值观,努力打造一支文明高效的员工队伍。
3加强质量标准化建设的重点
3.1企业领导阶层要对质量标准化建设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企业管理者是企业决策的核心力量,选择什么样的企业管理模式,什么样的管理模式适合企业发展,都要由领导阶层全权衡量,因此,人们都说企业的最高管理者决定着企业的发展前途和发展方向。企业领导阶层要在对社会和企业发展认识不断深化的基础上,强化领导作用,并做好领导作用与全员参与的良好结合,在坚决执行企业质量标准化建设规定的同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重视员工的参与性和“治本”作用。
企业是产品质量的最终决定者,但是企业的管理者要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消费者和市场才是企业命运的最终决定者。因此,企业管理者要本着对企业负责的态度,明确企业各部门在质量管理中的权限和职责,制定具体的质量保证计划,通过咨询和计划实施,让质量管理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2质量标准化管理工作要结合实际情况来进行
企业的社会性质不尽相同,生产规模和企业资质也各不相同,因此,企业质量管理工作没有捷径和经验可以照抄。企业质量标准化建设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进行,不要生搬硬套,更不要生硬模仿和照抄。有的企业为了加快质量标准化管理的速度,照搬其他企业的管理方法,结果管理质量不仅没上去,还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原因就是他们缺乏事实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积极进取的创新精神。
3.3做好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
企业质量管理工作涉及了企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做好质量教育、计量、质量信息管理等基础工作,有利于提高质量管理工作的整体效益。
因此,为了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有序进行,首先要完善企业生产的各项法律法规,做好质量管理和监控工作。其次,要做好企业质量控制的基础工作,通过质量教育提高员工的质量安全意识,通过技能培训提高员工的生产能力和工作技能。总之,做好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本质要求。
企业质量管理设计到企业的各个方面,是企业管理中的重头戏,离不开每个员工的大力参与。企业领导阶层要重视质量标准化管理的重要性,不断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手段,通过自我完善和发展,建立科学有效的企业质量管理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胡峻峰.质量标准化管理的思路与措施[J].质量管理,2010(3).
【关键词】航空零部件;产品质量;标准化;管理
在经济全球化、市场化环境下,企业及企业产品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励,这一激励竞争的背后其实是核心竞争力的比拼,要想保证企业在激励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关键还在于提高产品的质量,因为产品质量最终要作为企业及其核心竞争力的代表在市场上与其它企业及产品进行角逐。标准化被认为是提高企业产品质量有效方法之一,标准化水平高低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以航空零部件生产企业为例,与国外航空产品相比,国内航空产品的问题就在于质量不高,确切的说是标准化生产水平不高,无法保证每一件航空产品的质量;在当前国外航空产品生产企业觊觎国内市场,想方设法进入与占领国内市场的严峻形势下,提高国内航空产品生产企业的产品质量势在必行,有必要进一步推行“航天行业标准化”,加大航空零部件产品生产标准化管理的力度,旨在短时间内提高国内航空零部件生产企业的产品质量。
一、航空零部件产品质量标准化管理的作用与意义
(一)短期内有效提高零部件产品质量 航空零部件产品生产不同于其他类型产品的生产,它多属于尖端技术,具有产品精度要求高、制造难度大、可借鉴经验少等特点,一旦研制成功转入产品生产就面临着较大数量的需求,要求要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度和生产的成熟度;生产工艺、操作的标准化能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在短期内提高与稳定产品的质量。
(二)缩短产品的试制与生产准备周期 航空零部件由于生产成本较高,一般库存数量有限,如有零部件需要又是非常紧迫,即生产时间有限,要求要不断提高零部件的生产效率;需要的是成熟的零部件产品还好,而一旦需要改进,为了保证产品质量还必须要进行试制,试制及生产前的准备都要占用大量时间;而标准化生产体系一旦形成,就可以大幅降低产品的试制及生产准备周期。
(三)夯实与提高航空企业核心竞争力 工业产品生产过程中,标准化水平高低被认为真正体现了一个企业或者一个产品生产水平的高低,同时标准化也被认为是产品成果及先进经验保存和传递的最有效手段;标准化体系一旦形成,产品质量及企业生产水平就不易受到人员素质、人员离职等因素的影响;是企业已有生产能力的真正固化,对进一步夯实与提高航空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
(四)进一步提高航空企业的生产效益 航空零部件产生产效率、产品质量的提高,特别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必将带动企业生产效益的提高,以及良好的产品社会信誉和企业社会形象。同时,产品质量标准化管理的实施也有助于企业产品生产过程中相关人员“责、权、利”的明确及产品生产问题的准确确定和解决,做到产品生产各个环节的高度统一、协调、有序。
二、航空零部件产品生产质量标准化管理的实施
(一)优先采用成熟产品的生产标准 标准化生产管理目的就在于充分利用已有的、成熟的生产技术、原理、方法来最大限度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以及保证产品的生产质量,要求实施标准化生产之前必须保证产品生产技术的成熟性;因此,优先采用成熟产品的生产标准,也就成为航空零部件产品生产质量标准化管理实施的一条基本原则。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考虑先借鉴国内外同类产品的标准化成果,也许同类产品中没有标准化生产可以借鉴,那么可考虑其更小的零部件构成,因为一个非标准结构整件,其可能是由许多标准零部件构成的。
(二)引进与应用国外先进产品标准 通过与国际知名航空企业的交流,尝试引进国外相关航空零部件生产标准,在经过必要的消化吸收后应用的国内航空零部件产品生产中,前提是保证引进产品生产标准的成熟、安全、可靠。国内企业引进国外产品生产标准应用失败例子不在少数,并且多是因为可靠性不足,导致最终的失败。在产品生产标准可靠性设计方面,以日本质量工程学家田口玄一发明的“三次设计法”最为著名,国内航空零部件生产企业在引进国外相关产品标准时,可以考虑利用“三步设计法”来检测相应产品生产标准的安全性、可靠性。
(三)加速与强化产品研发的标准化 新产品是企业生命力的体现,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新产品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其背后研发方法与生产技术,谁掌握了新产品的研发方法,谁就拥有了新产品。因此,加速与强化航空零部件产品研发过程的标准化,对航空零部件产品生产企业牢牢把握住新产品、新技术、新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对于航空零部件新产品研发的标准化,应该贯穿于新产品的计划决策、情报调研、新品试制、验证、确认和投产各个阶段;是实现航空零部件产品标准化生产的开端。
(四)加强标准化实施的监督与检查 制定或者引进标准的目的是实施,只有标准真正落到实处才能保证产品的生产质量。这就需要对相关标准实施情况予以监督和检查,变传统的事后整改为事前控制。以航空产品中的惯性器件设计为例,由企业产品标准化主管依据事先制定的产品设计标准化大纲对标准化实施情况进行定期、不定的检查和抽查;要求在一个设计阶段结束后,要先有设计主管按照标准化大纲要求对产品设计进行自检,然后再由企业产品标准化主管进行检查、验证,对不符合标准化大纲要求的要予以限期整改,并在整改后再次依据标准化大纲进行检查、验证。
(五)尝试建立产品生产标准化体系 一套完整的产品生产标准化体系,主要由生产标准、生产方法、生产设备及产品质量检测方未能、设备等构成。为了保证航空零部件产品的生产质量,要求在制造技术上要科学、在方法上要先进、在质量检测上要可靠;如果只是实现上述产品生产标准化体系中某一部分的标准化,不可能保证航空零部件产品的生产质量,最终还是要从构建完善的产品生产标准化体系入手,因为体系一旦形成,就不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从而真正实现航空零部件产品的标准化生产。
参考文献
[1]王璐,于冠龙,马永强.浅析航空电子元器件的质量控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32).
关键词: 质量安全标准化HSE管理体系整合要素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推进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是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一项带有基础性、长期性、前瞻性、战略性、根本性的工作;是提高企业安全素质的一项基本建设工程。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是预防事故、夯实安全生产基础的需要、是安全专项整治的继续、深化和发展、是实施好安全生产许可制度,强化源头管理的有效措施、是贯彻实施《安全生产法》,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实现长治久安的根本途径。
1研究安全质量标准化和HSE管理体系相整合的意义
安全质量标准化就是“企业自觉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国家、行业的标准规范,建立健全包括企业内部安全生产日常管理、施工现场安全生产过程控制等在内的每个环节、每个流程的安全生产工作标准、企业规程和责任制,实现与安全生产相关联的每个层级、每个岗位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建筑施工企业的安全质量标准化分为企业安全认证和项目部达标验收两个层次。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除重视施工现场的安全防护和场容场貌外,还关注企业本身的安全生产管理模式,关注施工工艺和工人操作的标准化,以达到本质安全水平为目的。
2安全质量标准化和HSE管理体系的比较
2.1安全质量标准化特征
从发展的观点看,新形势下的安全质量标准化具有继承性、规范性、科学性、系统性和创新性的特点。它具有以下特征:
2.1.1突出了“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方针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2.1.2强调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科学化、法制化;
2.1.3体现安全与质量、安全与健康、安全与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统一性,把安全与质量、健
康与环境作为一项完整的工作来抓;
2.1.4起点更高,标准更严。
2.2 安全质量标准化要素
建筑施工企业的安全质量标准化可分为安全生产管理、安全技术管理、设备和设施管理、企业市场行为和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五个要素。
2.3建筑施工企业安全质量标准化的实施流程
2.3.1、落实责任、明确职责
安全生产责任制是根据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建立的决策层、管理层、作业层等各部门、岗位人员对安全生产层层负责的制度。
2.3.2、加强领导、健全体系
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安全生产管理活动,它需要建立在全局发展的高度,由决策层统一领导,建立由各部门、各类有关人员广泛参与组建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使之成为一个既相互分工又相互协作的统一整体。
2.3.3、制订标准、形成文件
制订标准、建章立制是企业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是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和搞好安全生产工作的前提。
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应覆盖管理、生产、培训教育、操作等各个环节,缺一不可,相辅相成。
2.3.4、强化培训、增强意识
安全质量标准化的培训教育,应涉及国家法律法规、行业规范标准、企业规章制度等各方面,并根据培训的对象不同,各有侧重。
2.4 施工项目安全质量标准化的实施流程
2.4.1 组织保证标准化。项目成立以项目经理为首的安全生产管理小组,将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目标进行层层分解,落实到各个工作岗位,形成层层把关、配套联动的责任体系,使安全质量工作始终处于有效的监督控制状态。
2.4.2重大危险源控制标准化。项目成立之初,依据企业相关要求及危险源台账,对项目现时存在以及即将产生的危险源进行评价,编制项目重大危险源目标、指标及管理方案。
2.4.3 安全教育活动标准化。除分包单位自身组织的安全教育外,针对当前施工特点,组织安全教育活动,给工人以各种可行的宣传教育手段,制定班前安全活动制度,在安全技术交底的基础上,注重潜在危害因素的提示。
2.5 HSE管理体系的特征
2.5.1 HSE方针是企业对其在HSE管理方面的意向和原则声明,是HSE管理体系的中心主题,有效实施管理体系,必须有正确的方针作指导。
2.5.2 HSE管理体系主要包括的管理思想和观念有:一切事故都可以预防的思想、全员参与的观点、层层负责制的管理模式、程序化、规范化的科学管理方法、事前识别控制险情的原理。
2.5.3 HSE管理体系着眼于持续改进,采用PDCA模式,实现动态循环。通过持续改进,使体系得到不断完善。
2.6 HSE管理体系的要素
2.6.1 领导承诺、方针目标和职责;
2.6.2 组织机构、职责、资源和文件控制;
2.6.3 风险评价和隐患治理;
2.6.4 承包商和供应商管理;
2.6.5 装置(设施)设计和建设;
2.6.6 运行和维修;
2.6.7 变更管理和应急管理;
2.6.8 检查和监督;
2.6.9 事故处理和预防;
2.6.10 审核、评审和持续改进。
风险评价是所有HSE要素的基础,它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风险评价是依照现有的专业经验、评价标准和准则,对危害分析结果作出判断的过程。
2.7 HSE管理体系运行的流程
2.7.1 总要求
2.7.2 HSE方针
2.7.3 策划
1)危险源辨识/环境因素
2)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
3)目标、指标和方案
2.7.4 实施与运行
1)资源、作用、职责和权限
2)能力、培训和意识
3)信息交流
4)文件
5)文件控制
6)运行控制
7)应急准备和响应
2.7.5 检查
1)监测和测量
2)合规性评价
3)不符合,纠正和预防措施
4)记录控制
5)内部审核
2.7.6 管理评审
3实现安全质量标准化和HSE管理体系整合的途径
由上述安全质量标准化和HSE管理体系特征、要素和流程比较不难看出,二者之间有着几个重要的共同点:都强调预防为主,都强调满足法律法规的要求,都强调文件的标准化、规范化,都强调风险控制,都强调持续改进,都是以人为本的体现,由此说明二者是相容的。
要实现安全质量标准化与HSE管理体系的整合,就要对二者的要求进行对比,从中找出整合的途径。
安全质量标准化与HSE管理体系标准之间的对照
由上表可以清楚地看到,企业安全质量标准化与HSE管理体系要素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将企业安全质量标准化与HSE管理体系整合在一起成为可能,只需对企业的HSE管理体系中的管理层文件进行适当的修订,把安全质量标准化的要求写入HSE管理体系文件中即可。而项目部的达标执行的《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是行业标准,属于作业层文件,直接纳入HSE管理体系文件,无需做任何改变。
4结束语
建筑施工企业推行安全质量标准化和HSE管理体系一脉相承。遵循安全管理这一标准,搞好基础管理、作业环境、职业健康管理和设备设施的安全管理,使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管理达到标准化管理,即实现安全管理标准化,也就保证了HSE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严格执行企业安全质量标准化考评标准,实现安全全质量标准化,这是执行国家法律法规的体现,是贯彻国务院《决定》的体现,也是以人为本的体现,已经通过了HSE管理体系认证的建筑施工企业可将企业安全质量标准化的要求融入到HSE管理体系文件中,合并成一套体系,按照PDCA循环方法有序开展和提高企业的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水平,既能避免两张皮的现象,又能达到节约运行成本、提高企业的本质安全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国发[2004]2号】,2004 年1 月9 日.
【2】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2010年7月19日.
【3】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评价标准》,JGJ/T77-2010.
一、基本情况
此次标准化服务培训,是在中国金融市场的逐步对外开放,外资及国内银行同业竞争不断加剧的大背景下举行的。其主要目的是促使员工在服务流程、风险管理、信息安全管理、质量管理等方面的管理能力的提升;促进银行在拓展客户资源、开发新的金融产品的同时,创新与提升管理能力。
此次培训虽然只有*天,但培训的内容却很丰富,授课的老师有较高的理论水平、较强实际操作能力。通过对服务管理理论和案例的深度剖析,从服务理念、服务人员的素质要求、服务技巧、服务危机处理、服务流程标准化管理多个维度使各级管理人员在服务的系统性管理方面建立了一套由点到面的系统管理工作思路。培训过程中***行长等高层全程参与,体现了领导对些次培训活动的重视,培训过程中进行了积极的互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主要收获
本次培训时间紧凑,内容新颖,条理清楚,既有理论指导,又有经验之谈。整个的培训使人受益匪浅。
首先,理解了工作职责。对自己所从事的这份工作,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对自己的职责有了更明确的理解;形成了更深的营销和服务的知识框架;增强了营销服务的理念和意识,学习到了更多的客户服务技巧,明确了职业目标,坚定了做好本职工作的信心。
其次,增加是团队精神。培训的时候,我们广大学员共同学习和生活,通过与大家的接触和开展集体活动,更清楚地认识到“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我们每个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只有我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各自充分地发挥自己,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前进,才能做的最好。在平时的工作中也是这样,没有团队合作的精神,就很难达到一个理想的工作效果,只有通过集体的力量,充分发挥团队精神才能使工作做的更出色,完成得更优秀,才能“建设一流的团队,创造一流的效益”。
第三,增强了客户服务意识。站在客户的角度为客户服务,要以客户的标准为标准,并要有超越客户的期望的标准,要充分考虑到客户的需求,急用户之所急,想客户之所想,让客户得到超越期望的更加满意的答复,只有这样才能赢得更多的客户。特别还要注重细节,学会使用沟通的技巧,任何一个微小的失误都可能决定成败,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客户随时可以离开我们,而选择其他人。
服务是制胜的关键,客户服务是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和产品本身都是竞争力的重要组成。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银行产品在价格和性能上的差异表现得越来越不明显,要想突出产品的个性化,打响自己的品牌,获得客户的青睐,新颖和完善的客户服务是我们致胜的法宝,客户服务的差异性形成了产品的差异性,所以客户服务是至关重要的,我们要用卓越的服务来赢取客户。
“合理的要求是训练,不合理的要求是磨练”,在培训中我们是这样要求自己的,而在工作中,往往也存在着某些或多或少的合理的或不合理的东西,我们都要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去对待,抱着更大的热情的去面对挑战。要注意调节自己的情绪。面对工作压力时,应该将每次的困难当作一种考验,当作是再次体现自身价值的一个机遇。在每次对新的考验机会的期待中,使自身的价值得以提高,也就将压力转变成前进的动力。
三、意见和建议
做好服务将成为最终赢得市场和利润的基本保障,营销和服务是一门永远学不完的艺术,更多的意识及技巧需要我们到工作中不断地去总结,去实践。为以后更好地开展培训工作,使培训工作更有针对性、实用性,特作如下建议:
1、更新培训观念
标准化培训,应该以剖析行业标杆企业的最新管理模式、培训银行业客户服务流程标准化、服务管理体系的建设为目的;以案例分析与共享,同行业的经验交流与借鉴为主要手段,重点开展以实战经验为主,同时具有先进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操作技巧。以期达到能够了解行业标杆企业先进的服务流程管理模式、有效分析如何结合本行特点,建立个性化的服务管理平台、掌握如何通过管理工具提升本行服务管理能力。
2、改进培训方法
在培训方式上,应该以培训为主,研讨为辅,重点通过理论学习使党员掌握银行业先进的服务流程管理体系的设计与实施方法;通过党员交流使党员了解优秀企业在服务流程管理的经验;通过培训活动的开展,提供一个同行业沟通与交流的平台。此外,在培训形式上,应该以集中脱岗培训为主,这次培训,学员白天工作,晚上培训,特别辛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培训的效果和质量。
3、优化培训内容
培训的内容,应该丰富而又重点突出;侧重理论而又能结合实际。重点开展以下内容的学习:现代银行国际企业管理;国际企业经营环境分析管理、企业经营企划管理制度、现代银行国际企业组织机构标准化管理实务、现代银行企业办公总务标准化管理实务、现代银行国际企业财务标准化管理实务、现代银行国际企业人事标准化管理系统、现代银行国际企业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现代银行国际企业质量标准化管理体系、现代银行国际企业物流标准化管理系统和现代银行国际企业营销管理系统等方面的内容。
徐庄煤矿始终坚持国家级安全质量标准化矿井建设目标不动摇,进行与标准化龙头单位对标,查找思想认识上的问题,分析质量管理上的不足,将质量意识贯穿到重大决策、生产计划和经营管理中,将质量价值观融入到技术设计、质量管理各环节中,不断打造“产品即人品”“追求零缺陷”“质量是发展、质量是效益、质量是生命”等质量理念。注重细节管理,深化内在质量,开展精品采掘头面创建,推行无尘化、精细化管理,成立矿精细化推进小组,每月制定推进项目和计划、施工方案及施工方法;强化过程控制与班中班后整理,真正让干部收入和政治前途与标准化结果挂钩,从根本上解决意识不坚决、停滞不前,亮点不亮、精品不精,标准要求低、考核不到位等问题。以标准化示范点和示范线为支撑,制定全面推进标准化建设方案,工程施工实行质量终身制,做到一次设计、一次施工、一次达标、一次到位,以点带面、整体推进,逐步实现点线达标向持续达标的提升。标准化管理坚持检查动、静结合原则,实施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考核,对达不到标准要求的,严格处理;对工程质量达不到规程要求的,严格按停头停面处理。
质量管理(QC)小组活动是推行全面质量一体化管理非常重要的一种组织形式和活动。徐庄煤矿通过不断改进质量信息管理手段,完善质量管理信息平台,充分发挥QC小组作用,广泛开展了各种形式的质量管理活动,小建议、小革新、小攻关、小发明、小创造,把群众性质量活动推向深入。徐庄煤矿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在全体员工中开展了读一本质量书籍、组织一次QC小组活动、提一条合理化建议、分析一次质量事故案例、举办一次质量培训“五个一”活动,做到记录真实、材料详实、成果扎实、效益实在。每年组织开展质量管理小组活动成果交流活动,推广活动成果。多个质量管理QC小组课题在全国获奖,极大地提升了质量管控绩效。
二、强化经营管理,实现优化结构集约发展
徐庄煤矿从生产布局上,尽量布置储量较大的综放、综采工作面,减少生产准备工作量。优化巷道布局,改进支护设计和老巷改造技术,合理降低各类支护材料的使用量,降低投入材料成本。在工作面受设备、地质条件影响时稳住阵脚,抓好均衡生产、良性循环。并且优化设备配套,通过多调研、多论证,杜绝盲目引进,选用高可靠性设备,逐步淘汰落后设备,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设备的可靠性和利用率。同时加强劳动组织,合理安排生产,杜绝工时浪费,提高工作效率。按照“标准不能降、制度不能松、奖罚不能减”的原则,及时掌握各专项预算项目进度完成情况和费用发生情况,强化材料管理,执行一计划一审批一跟踪一考核,严格把好审批关口,严禁无计划投入。从源头上加以控制,加大材料跟踪检查力度,做到材料全过程、全方位跟踪管理。实行单项工程专人管理、一跟到底,直到工程结束,严格考核兑现。持续开展修旧利废和回收复用活动,开源节流,做好回收、修理、复用等工作,最大限度盘活废旧物资,减少新的材料投入。全员发动、全员行动,降本、节约、挖潜、提效,促进煤矿效益最大化。
三、创新用人管理,实施人才强企战略
【关键词】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标准化;管理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是在原卫生防疫站基础上重新组建的疾病预防与控制、卫生监测检验机构(简称疾控中心)。疾控中心实验室在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执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以及健康相关产品检测和评价等方面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加强疾控中心实验室能力是疾控体系建设的重要方面[1-2],实施实验室标准化管理是实验室出具的数据、结果准确可靠的重要保证。本文就疾控中心实验室现状及能力提升思路做出浅显分析,供大家商讨。
1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标准化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缺乏明确的职责分工基层疾控中心实验室由于缺乏足够的工作人员,人员有限导致缺乏明确的职责分工。往往很多职责集中在同一部门或者同一个人身上,因此,造成质量审核把关不严,质量管理制度难以得到落实。
1.2缺乏对使用新标准检验方法的确认认为新标准检验方法经批准颁布已是成熟的方法,照本操作,没有考虑要通过实验来对新标准检验方法是否理解、掌握和正确地运用进行确认。
1.3缺乏高效的自动化管理当前的基层疾控中心实验室运行方式,仍然采用较为传统的方式进行管理,自动化运行效率极为低下,质量管理方式较为落后,同时还浪费了大量的物力人力。
1.4缺乏对试剂质量评价及确认不同企业生产的或同一企业生产的不同批号的试剂,由于生产时对质量执行标准有所不同,其检测的灵敏度也不可能相同,就会出现同一样品(标本)用不同生产企业或同一生企业不同批号的试剂进行检测而得出不同结果的可能。
1.5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基层疾控机构质量管理大多流于形式,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在基层疾控中心实验室质量管理过程中,规章制度和相关文件较为齐全,由于缺乏健全的奖惩机制,难以得到贯彻执行,也不利于调动广大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不利于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
1.6仪器的使用、维护和保养不规范例如用天平称量时不注意检查天平水平器中的水泡是否处于水平器的中间位置,称量完毕不注意对天平进行清扫保洁;分光光度计的变色硅胶已变红未及时更换等。
2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质量管理标准化的关键控制点
2.1加强人力资源建设,提高员工整体素养卫生检验人员数量不足、素质不高是基层疾控中心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制约基层疾控中心实验室能力提升的瓶颈。中心管理层应充分认识人才的重要性,向政府各部门争取编制,形成人才引进及毕业生招收的长效机制,有计划地安排基础条件好、责任心强的中青年检验骨干到沿海及发达地区区级疾控中心进行短期及中长期进修学习.开阔眼界、拓宽思路、提升业务水平。
2.2积极筹集资金,改善实验室条件实验室面积不足,层高、布局等难以满足规范化要求,如相邻实验室的相互影响、实验室主物安全等。实验室条件是能力提升的基础硬件,要积极争取政府资金,尽量按规范修建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符合生物安全的实验室。
2.3增添检测设备,提升自动化操作水平随着检验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型检测设备和检测手段在卫生检验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沿海及发达地区相比,普遍存在数量少、档次低,按国家A类要求,设备达标率普遍不高。设备落后和不足造成很多工作难以开展,工作效率低,基层疾控中心应争取政府支持,不断增添和更新检测设备,满足工作需要。
2.4建设自动化质量管理体系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基层疾控中心实验室中应当推行自动化管理,配置先进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实现实验数据的及时分析与共享。使实验室从样品收样编号、收费以及人员档案的查询等一系列活动实现网络化管理,建立完整的自动化质量管理体系,减少人力物力的支出。
2.5加强实验室管理部分实验室各项制度、措施落实不够,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不够完善,应建立和完善实验室质量体系,建立完善的考核体系,对员工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考核。对于发现的问题应当及时纠正并记录保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对相关责任人进行相应处罚;对工作认真、质量控制严格的员工应当进行奖励。健全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提高执行力度,使各项体系、制度落到实处,确保实验室安全及检测规范化、标准化[3]。
2.6加强同行之间的联系,拓宽技术交流渠道作为基层疾控中心实验室,在质量管理和检测活动等方面,应加强向上级机构或同级优秀机构进行学习借鉴。可以定期选派工作人员到上级机构接受培训,与同级机构之间加强质量管理经验交流,促进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也可以采取互派监督员的方式,找出自身机构没有发现的质量问题,做到取长补短、互相学习。
总之,在实验室管理过程中,实现质量标准化管理要坚持八项原则,即人员上岗要持证、仪器使用要校准、试剂质量要保证、方法选择要正确、设施环境要满足、测量溯源要经常、被检样品要均匀、样品处置要规范。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实验室质量管理水平的提升,在疾病预防控制与监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等领域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平林,疾控机构实验室建设与管理[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9,19Q2):29762977.
关键词:自考 全日制 助学 标准化 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8(b)-0170-03
国务院颁布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暂行条例》中提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对自学者进行学历教育为主的高等教育国家考试,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相结合的高等教育形式。”这个表述,充分肯定社会助学在自考事业中的重要地位。而在自考助学的发展过程中,全日制自考助学作为一种新的开放式学习形式迅速成长。但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单位存在诸如“虚假招生”、“违规收费”、“教学组织混乱”等问题。因此,自考主管部门面临一个课题:自考助学发展的目标是什么,如何建设一所合格的自考助学院校;自考主管部门如何进行监管,以何种方式进行监管。这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在管理过程中,不断摸索实践,提出建设自考全日制助学单位管理标准化体系的思路,并在具体的实践中日渐完善。
1 为什么需要进行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
1.1 自考助学机构的现状
自考全日制助学在发挥自考开放灵活特点同时,克服单纯自学造成的知识体系不健全、实践机会少等问题,依托高校软硬件资源,以面对面的教学和实践过程,利用丰富的教育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开拓视野,迅速抓住学习目标,提高考试通过成功率,较快取得自考文凭。尤其是开始自考实践考核试点以来,自考试点院校凭借“零起点注册”,“五年有效期”,“国考课+实践过程考核”这种“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相结合”的全日制自考助学模式,迅速迅速发展壮大,成为自考事业发展的关键力量。自考考生中,在助学机构中就读的考生占绝大多数。而且,根据2009年教育部统计:“在所有参加自学考试社会助学的学员中,有863186名学员通过全日制方式参加助学,占全部参加助学学员总数的54%;有727332名学员通过业余方式参加助学,占全部参加助学学员总数的46%”[1]。从这个角度来看,全日制自考助学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自考助学的质量,全日制助学的发展,直接关系到自考事业的发展。
1.2 存在的问题
但是,在自考全日制助学蓬勃发展的同时,很多问题也相应产生。诸如:办学机构指导思想不明确,以盈利为主,损害考生利益;在面向社会招生时恶性竞争,虚假宣传;部门办学条件不足院校临时租用宿舍,教师不固定,教师与全日制普高教育冲突;入学、注册、教学辅导环节违规收费;种种行为,不仅损害考生利益,也影响自考声誉,不利于社会安定团结管理体制不健全;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招生管理不规范;学生管理不严格;监管不到位等等[2]。
1.3 问题产生的原因
从面上看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办学单位没有处理好规范与发展的关系,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分析产生的深层原因,就是发展的指导思想不明确、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缺乏明确标准。
三个问题都指向一个症结—— 缺乏有效运行的标准化管理体系。这个体系应包含明确的发展目标、操作性强的质量标准、严密的监督审核机制。制度的缺失,导致助学机构在发展过程中缺乏自律的界限,主管部门在监管时缺乏有效的监督尺度,从而产生办学机构在低水平上进行恶性竞争的乱象,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1.4 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的意义和价值
没有良好的管理就没有良好的发展。我们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和谐可持续发展。很多人提到规范化管理,但是,规范化管理的前提是:制定一个健全的标准体系。标准是衡量绩效的准则。一旦建立了这样的准则,我们就可以用它来检查、评价、衡量我们的工作,还可以把它变为一个改进过程,达到加强工作、提高质量的目的。并且,我们可以把这样的一套准则看成一个平台、工作目标,为各个机构发展定下明确的目标[3]。
一套有效的标准化管理体系,从宏观上看,他可以促进主管部门监管水平的不断提高—— 以明确的标准进行监督,有效地规范市场,指导机构发展,持续改进监管工作,为办学机构营造有序发展的环境;从微观来看,有助于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打造自身的竞争里。使办学机构明白怎样实现办合格办学机构的目标。具体来说,有以下四点作用。
一是推进市场的规范发展;二是提高办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三是促进不同机构间的比较和交流;四是有利于社会进行监督和优胜劣汰[4]。
2 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建设
建立完善的标准化管理体系,包含以下三项工作:制定明确操作性强、可以量化评估体系;以标准的建设为自考助学机构确立发展的目标;建立完善评估运行机制。
2.1 依据的法规
作为自考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考助学首先适应于《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暂行条例》、《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社会助学管理试行办法》。同时,全日制自考助学机构,符合“为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和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举办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特征,因此在《民办教育促进法》管理范围内,而全日制自考助学的高等非学历办学性质,又适用于《山东省民办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管理规程》。
2.2 遵循的原则
(1)以学生为本。
明确自考为构建学习型社会服务,自考助学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创建人力资源强国服务。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建设,应围绕如何促进助学机构和考生的良性可持续发展,保障考生获得有益、有效的高等教育;规范引导自考助学机构把学生作为学校教育和管理的根本,把学生的切身利益放在学校改革和发展的首位,从学生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去开展工作。
(2)以评估管理促发展。
整个管理体系的建立,是以管理标准建设为基础,以标准审核为动力,促进各办学机构按标准规定要求规范发展。而标准审核,就是通过年检、评估来实现。促使以管理标准为准绳,学校规范办学行为,提高办学质量,建设有序、良性竞争的教育市场。
(3)系统性原则。
自考助学机构是一个综合体。包含的要素有:办学硬件—— 办学资质、教学设施,办学软件—— 管理队伍、师资力量,办学能力—— 教育科研、学生管理,服务质量—— 招生宣传、报考服务、考核通过率。任一要素出现短板,会直接影响整体的办学质量。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建设,应从整体把握,从培养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市场环境角度,观察办学机构诸要素配备是否完整,规章制度是否健全,各要素内部协调是否顺畅,教育教学产品质量是否达标。据此形成完整的评估系统。
(4)量化为主、等级评估为辅。
对于自考助学机构的评价,为确保考核评价的客观性和易操作性,采用量化为主,等级评估为辅的模式。在办学设施、办学水平、教学质量方面,采用量化评估为主,对于每个考核项目,设立标准分值,根据各个办学机构在该项目的横向比较,列出相应分值。各个项目分置的累加,估算出办学机构正的办学水平的排名。而对于以主观成分较大项目,如满意度调查等,采取等级评估的办法,作为量化评估的补充。
(5)基于事实的评估方法。
为保证评估的客观公正性。在管理标准的设计上,应以事实材料为主。要求评估人员在核查时深入教学实践,检查教师授课情况,巡视学生宿舍状况,查看实验设备、图书馆藏实际保有量,翻阅教育教学记录,与学生面对面进行交流,避免评价工作浮于表面。
2.3 建立的标准化质量评估体系
(1)考核评估标准内容。①对全日制助学机构资质、信誉度、办学条件(设施、人员、制度)、具体办学部门(院、系、部)执行国家政策水平进行综合评估。②对教学管理过程、教学质量及考试情况进行考核确认。由两方面的内容量化形成具体的分值指标,构成评价指标体系。
(2)考核评估指标体系。
设立一级、二级两个层次的指标系统。一级指标体系由6大项构成,二级指标体系为一级指标体系所派生,共量化为20小项,每小项对应相应的细则。
一级指标体系包括:办学资质、办学条件、招生及财务管理、教育教学管理、助学服务管理、科研工作等项目。每个考评单项均对应具体的分值。
二级指标体系包括:办学许可证、自考助学登记证、招生注册规范、管理机构及专职管理人员配置、制度建设、收费管理、教学管理、教学质量评价、考点设置及考务管理、考籍及档案管理、教材征订、科研工作等。每一项均对应相应分值。
(3)日常监管或评估如发现以下问题之一且情节严重,造成不良社会影响,即视为不合格。
①招生、教学、管理不是同一主体,以联合或合作形式办学,转让办学权。
②未经审核同意擅自在校外设点办学;办学场地租赁期自最近招生当年起计算不满3年。
③招生宣传资料未按规定审核备案,或虽经审核备案却擅自改动。
④学生报考率、实考率、合格率其中任何一项低于全省自考全日制助学平均值的50%;发生群体性违规舞弊事件。
⑤办学场所具有突出安全隐患又未切实整改。
⑥由于学校管理不善、措施不力,造成师生伤亡或引发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和治安刑事案件。
⑦购买盗版教材,侵犯知识产权,损害学生利益。
⑧乱收费或不按规定及时办理学生退学退费手续。
⑨不按规定上报各类统计数据或上报虚假数据。
⑩其他严重违规行为。
3 标准化管理体系运行机制
3.1 自评
标准化管理体系要求自考助学机构每年上半年进行自检。自检过程是对照标准化管理体系设定的发展目标,各助学机构进行自我评分。自评的过程,促使自考助学机构学习质量管理标准,对照质量标准找差距,确定提高方向。评审结果报市级自考主管部门。
3.2 社会评定
上报市级自考主管部门的自检结果,由主管部门在政府网上进行公示。公示的过程,一方面使社会了解自考助学机构的办学情况;另一方面促使社会参与对助学机构的监督,监督意见可反馈给主管部门,作为主管部门下一步监督检查工作的线索。
3.3 评估组外审
每年下半年,安排市级自考主管部门会同社会力量办学管理部门对助学单位进行年检。年检是对助学机构的办学情况进行审核,对办学单位的自评结果进行复核,采取的方式一是同办学单位各部门主管进行面对面交流,了解学校的办学思路和理念;二是现场查看学校的办学设施、教学管理、教育教学档案;三是抽取学生校考课实践课试卷,查看学校教学质量。根据考核结果现场打分。
3.4 问卷调查
问卷面向学生,重点调查:学生对学习性质的认识—— 了解学校在招生宣传中是否属实;学生对班级管理的评价—— 了解学校学生管理是否到位;学生对自考开考计划、报名、考试、毕业等政策了解程度—— 调查学校关于自考的考试服务工作是否到位;学生书费学费缴纳情况—— 了解学校财务及经费管理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征求学生对学校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掌握学校在发展中存在哪些不足。
3.5 评估结果的形成
院校自评,市级主管部门外审,学生调查问卷,构成本年度对自考助学单位的综合评价。经过汇总报省自考主管部门。省级主管部门进行复核、抽查、验证,形成评估结果。分为五个等级公别如下。
优秀—— 有较高办学目标;设施齐全,办学条件优越;有良好的社会声誉、较高的教学质量,学生满意度高。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良性发展。
良好—— 有明确办学目标;教学设施达标,办学条件在符合基本要求基础上有本校特色;社会声誉较好,学生满意度较高。学校有后续发展潜力。
合格—— 遵守教育法规;教学设施基本达标,有正常办学秩序;无不良社会反响;学校正常运转。
基本合格—— 遵守教育法规;教学设施基本达标,有正常办学秩序;社会和学生对教育教学水平有不良反映并查证属实。
不合格—— 违反教育法规;教学设施不符合要求,办学秩序混乱;出现质量管理标准中明确规定的“一票否决”问题。
3.6 体系运行框图(如图1)
3.7 评估结果的使用
网络公示:为社会了解各个办学单位的发展情况,提供第一手的资料。在招生时期,有效地帮助考生甄别学校资质,识别宣传真伪。减少弄虚作假、违规招生情况的发生。
评选先进:以评估结果作为评选优秀单位的直接依据。主管部门以“表彰先进”的形式,对教育市场形成鲜明的示范效应,为自考助学单位的发展确定标杆。
资质审批:对于不合格单位,限期整改或停止自考办学资格;自考主管部门在审批新的试点项目时,优先从优秀和良好等次院校中进行选拔。以行政手段促使发展良好的院校做大做强,引导教育市场优胜劣汰。
有效使用评估的结果,强化了标准化质量管理对全日制自考助学机构发展的指导作用,促使有关单位以质量管理标准为目标确定发展方向,引导自考办学市场规范有序发展。
4 发展的思路
4.1 运行效果
标准化管理体系进行了试运行,收到较好的效果。标准的建立,使得办学机构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实现规范办学行为,引导教育市场良性发展的效果。同时,网络公示、学生问卷以及评估审查的过程,帮助自考主管部门及时掌握办学单位动态,对于及早发现问题,消除安全隐患,避免恶性教育教学事件的发生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
4.2 改进方向
在管理体系实际运行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需要进一步加强的地方。
(1)全日制自考助学机构的管理主体不明确。
根据《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暂行条例》,“各种形式的社会助学活动,应当接受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机构的指导和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但在实际工作中,自考主管部门和教育行政机构合作机制缺乏明确规定,“管理”和“指导”分别对应哪些职能,以何种方式组织监督检查,部门间如何协同,怎样分工,助学机构对教育教学出现的问题按怎样的流程上报。监管部门主体不明确,缺乏有效协调机制,容易造成管理混乱和延误解决问题的时机。
(2)管理评估标准各项目分值及权重需要根据实际运行情况进行调整。
确保评估标准能真实、客观反映办学单位的实际情况,真正起到促进办学单位把精力放到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综合素质上来。
(3)管理评估标准要跟上时展的步伐,积极借鉴发达国家和其他行业的丰富经验,以标准的持续改进提高,促进学校不断提高。
5 结语
教育部在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在新的形势下,国内外的继续教育机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自考事业发展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自考在构建学习社会中具有的独特功能和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我们要发挥发挥评估的评价、激励、导向、调控功能,完善标准化管理体系,加强自考助学机构教育管理和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我国教育全面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考试中心.关于2009年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社会助学组织登记备案情况的通报,教考委字[2010]21号.
[2] 田芳.普通高校自考助学脱产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考试周刊,200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