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地理学教育论文8篇

时间:2022-05-11 01:54:1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地理学教育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地理学教育论文

篇1

一、建立良好的班级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热爱集体的意识

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是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遵守课堂纪律,让他们注意力集中,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无论是讨论还是回答问题,都应以极大的热情参与其中,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对学习充满兴趣,这样班里的学习氛围才会变得比较和谐,违纪情况、不写作业的情况才会逐渐减少。作为集体的一员,要时刻和本集体在一起,如果脱离了班集体,那么学生在纪律方面和主动学习方面就会产生懈怠心理。另外,如果班级氛围特别差,那么学生也是不愿意学习的。一个好的学生不一定能带动大部分学生好好学习,但是一个思想意识差的、控制力差的学生,却可以影响一部分学生,使得课堂教学达不到理想效果,更不要说培养学生的素质了。教师作为班级的课堂管理者,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尊重学生,坚信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建立良好的班级学习环境。当有学生因为克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在课堂上出现违纪情况或者是影响到班级整体学习情况时,教师也不要以主人翁的姿态,对学生进行严厉的批评,这样反而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在处理这类问题时,教师应该把学生推到班级的管理位置上去,让学生分析自己作为主人应该如何为班级做贡献、如何建立良好的班级学习氛围,这种情况下学生就会很自然地认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或者是自己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学生只有从自身意识到班级的重要性,才能真地正热爱学习、热爱班集体。

二、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素质教育把学生的各种能力培养肚皮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开展素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初中地理教学中,有很多内容都是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实践活动课题,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例如在讲解“环境与社会生活”这一节有关内容时,教师就可以结合身边的具体事例,让学生们分小组讨论,让他们自己谈一谈对当今社会环境的认识。这样的教学课堂,不仅可以促使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和与人交往的能力。实践课程的开展效果固然好,但也不意味着可以在任何时候开展,教师还是要以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主,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先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设想好问题,然后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讨论。我们的目的是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让学生的能力也以有所提升,只有这样,学生在步入社会后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素质教育的推进不是件简单的事情,需要广大教师同心协力,先从课堂教学入手,一步一步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不能完全摒弃,教师要将新的教学模式与之相结合,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初中地理的学习离不开顽强的意志、艰苦的努力,教师不能扼杀学生的个性,摧残学生的身心健康,一定要制定合理的目标和措施,满足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让学生的学习充满乐趣,打造快乐学习的素质教育课堂。

作者:董树格单位:河北省隆尧县尧山中学

篇2

(一)初中地理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

初中地理教学,在整个教育教学中处于弱势地位,在所有的初中学科中备受冷落,是一门学校、社会、教师、家长以及学生都不重视的学科,甚至在初中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地理学科就被当做是一门副科,因为都认为学与不学,并不影响学生的成绩,所以地理教学往往被忽视。这种现象的后果,就会给初中的地理学科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和结果,最后就会导致初中的地理教育教学质量不理想,效果不佳,这样的问题在整个初中教育教学系统中变得非常得明显和突出。这是初中地理教育教学质量不理想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初中地理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存在弊端

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由以往的“应试教育”逐渐向“素质教育”所转变,也就是说,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不再是以往传统的教师为了成绩而教育,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的教育模式。现代化的教育理念,提倡的是素质教育,真正地是为了提高学生自身的素质能力和技术能力而进行教育的。但是,很多的初中地理教师,受以往传统的教育观念影响太深刻,以至于现在仍依据以往的教育观念来进行教育教学,忽视了现代化的教育观念,也忽视了现代社会对于学生的要求,现代化的社会,要求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学生自身的素质能力和技术能力。教学观念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就导致地理教师的教学方式没有优化和提高,以致循规蹈矩地按照教材和课本上的内容教学,不是死记硬背就是理解记忆,缺乏灵活性的教学,缺乏一定的教学实践,使学生不能够很形象地体会到初中的地理知识,硬性的教学会使教学内容变得单调乏味,就会导致教学课堂变得死气沉沉,缺乏生机与活力。这样的现象也是导致初中地理教育教学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初中地理的教材有一定的缺陷性和局限性

初中地理的课本内容有一定的局限性,很多的教学内容都比较死板,只是纯粹的知识理论,缺乏需要去实践的教学内容,课本教材比较注重科学性和理论性,如果只是依靠地理教师在讲台上一味的讲课,学生在下边听课,缺乏趣味性和互动性,不足以激发起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那么,初中地理的课堂氛围和教学效果就能够可想而知了。

二、针对解决初中地理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制定出解决策略

上面我们已经分析了初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了提高初中地理的教学质量,我认为应该从下面几点入手解决这些相应的问题。

(一)改变初中地理的位置,使初中地理学科受到重视

初中的地理课程主要就是让学生了解、熟悉并且可以掌握运用乡土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的一门地理基础知识课程。初中学生只不过都是青少年,他们对地理学科的知识了解和掌握的是少之又少,因此,初中地理学科地位的问题不容忽视,要采取措施把初中的地理学科提上日程,放在主科的位置上。身为一名初中地理教师,首先,教师自身就要高度重视起自己的教学工作,认识到地理学科对学生的重要性。教师可以在讲课中灌输地理学科的重要性。比如,告诉学生在人们外出游玩时是需要有相对应的地名、方位、景点知识,需要了解当地的气候,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等,这样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地理学科的重要性;还可以让学生明白现代社会任何一个职业都能够用到地理学科的知识。让学生充分地认识到地理学科的重要性,从而间接地使学生家长也能够认识到地理学科的重要性,引起学生家长对地理学科的重视,用新眼光去看待初中的地理课程。

(二)初中地理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手段

以往的教学观念比较传统,比较封闭,缺乏开放性和实践性。身为一名初中的地理教师,应该与时俱进,时代在不断地发展,教育在不断地改革,教师应该不断地吸取新时代,新的教育观念的精髓,精心地设计课堂教学,为学生设计生动、有趣、灵活的教学课件,带领学生多去户外实践,多去实际操作,这样可以把初中的地理知识变得更加灵活、生动,可以进一步地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条件,比如,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教师亲自做的课件,可以使课件非常灵活、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这样就可以更加直观、形象地让学生了解并且掌握初中地理知识,这样就可以更加容易地提高初中地理的教育教学质量。

(三)初中地理教师不能受教材的局限

篇3

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是新课改理念下的重要教育教学手段。教师通过对地理教材内容的深度挖掘,将有关环境教育的元素同课堂教学有机融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深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即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要同自然和谐共处才能共存、共发展。对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体现教育价值意义重大。高中阶段学生正处于对新事物接受能力较强的时期,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加强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这对学生将来步入社会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有着积极的影响。

2.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环境教育的方法

(1)立足于地理教材,渗透环境教育高中阶段地理所涉及知识范围广,学科深度较浅,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在地理教材中有很多关于环境方面的知识,比如,大气、温度、海洋、陆地、矿产资源等等,此外还包含农业、工业、城市以及交通等人文环境方面的知识,可谓是对环境知识阐述的较为详尽。广大高中地理教师应善于发现地理教材中的环境元素,通过课前备课巧妙地将环境教育融合到课堂教育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地理学科知识的同时不自觉地树立环境保护意识,激发他们对环境保护的热情。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大气环境保护章节的学习,教师应对课本知识内容进行拓展,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哪些是对大气环境破坏的行为,哪些是保护大气环境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在课堂共同探讨大气环境保护问题中明白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引发他们保护环境的欲望,树立环境保护意识。此外,地理教材中关于人口问题等方面的知识涉及的也比较多,教师应根据生活实际,通过组织学生开展人口调查活动,让学生从人口调查活动中切身感受到人口危机问题,可有效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综上我们可以发现,高中地理教材中同环境教育相联系的知识内容较多,教师应善于发掘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元素,同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充分地利用地理学科特点,让学生在学习中理解环境同人类社会发展关系。

(2)采用多元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对于学生教育逐渐从传统的单一文化知识传授的教育模式向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教学模式转化。就目前高中地理环境教育而言,地理课堂教学教师不仅要将地理课本基础知识内容传授给学生,而且还应帮助学生在掌握课本基础知识内容的同时能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让学生能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能够积极发现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法,从自身做起,加入环境保护队伍行列,养成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生活习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想尽一切办法,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教学设施优化改进教学手段;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教师应以多媒体为平台,为学生营造生动活泼,图文并茂的课堂教学氛围,通过放映幻灯片或者视频的的方式让学生领略到大自然之美,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在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能够有效激发其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快乐学习;更能牢固掌握地理学科知识,加深记忆,提升教学效果。此外,高中教师应打破传统高中地理教学理念的束缚,深刻理解新课改理念的重要内涵,积极创新地理教学新方法和新模式,充分将环境教育融合到地理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课堂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地融入到课堂中,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公,充分发挥他们的思维及创造能力,对地理学科知识尤其是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进行共同探讨,共同解决环境问题的办法,这样可有效地增强他们参与环境保护的意识。

篇4

1.巧用诗词。

中国自古就有许多人为自然地理环境写下了许多美好的诗篇,例如描写天气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日出一点红,不雨便是风”;描写山峰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描写江河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大江东去浪淘尽”等等。这些诗词不仅语言精练,而且融入了人类的思想情感,也是中国人智慧的结晶。把诗歌带到地理课堂中,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审美观念。

2.善用对联、顺口溜进行知识总结。

地理复习课往往枯燥乏味,学生会觉得自己学过了而不愿意听,针对这种课堂现象,教师在讲述的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用地理知识编顺口溜、对联。例如,教师出上联“地球自转才有昼夜变化”,学生对下联“地球公转方具四季更迭”。大洲的面积大小顺序可以用顺口溜来记忆:“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这样不仅可以让地理课堂生动有趣,也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把知识统一起来。

3.融入情感,让语言更具感染力。

教师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就是一名演员,一名成功的演员就要用他的演技把观众带入他的剧情里,使得观众的情绪随着剧情的变化而变化。而演技的好坏与演员的情绪、情感有直接的联系。所以,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要融入自己饱满的情感,使语言更具感染力,使课堂气氛时而神秘、时而欢快,把学生带入课堂的情境里。

二、讲述中把地理知识转化成地理故事

喜欢听故事是大多数孩子的天性,教师可以把一些地理知识用幽默诙谐、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转化成一个个地理小故事,使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能领悟其中的地理知识。在重点知识上添加一些浓厚的色彩去讲述,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可以使学生对重点内容记忆深刻,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想。例如,七年级的“地球的形状与大小”一课,教师就可以用生动的语言来讲述古人观天的故事:“相传在远古时期,有两人为了争夺天下发生了争斗,这两个人分别叫共工和颛顼。由于共工兵力不足、战术不精、轻狂大意,最后失败了,于是他一气之下跑到了大地的西北角,仰天咆哮,撞倒了那里的不周山。不周山原是八根擎天柱之一,撞倒之后,西北方的天就塌了,东南方的地也陷了下去。于是,天上的日月星辰都滑向西北方,地上的流水泥沙都流向了东南方。当然,这仅仅是一个传说,但却生动地反映出当古人对自然现象的成因不能理解时,就会借助想象来推测天地的结构。天地成何形状,大小如何,与日月星辰有什么关系?从春秋战国开始,一些哲学家、天文学家甚至梁武帝、朱元璋等一些帝王也参与到这些问题的争论中。随着人们的思想越来越活跃,天文学在汉代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快速发展,于是就有了盖天说、浑天说等假说。”

三、把地理知识迁移到生活,把生活迁移到地理课堂

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多地源于生活的实际感受和亲身经验,同时,他们也希望所学的知识能够应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之中。教师在讲述地理知识时应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把地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充分体现地理课堂的价值。例如,在讲“降水与降水的分布”时,就可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体验出发,降水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密切,降水随季节而变化也是学生有目共睹的。而在学习“地图”时,就可以把地理课堂迁移到生活中,让学生感受到地图对其以后的生活有极大的帮助,再也不会因为不分东南西北而找不到路,从而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应用能力。

四、讲述法与其他教学方法优化组合

身为一名地理教师要清醒地意识到,单一使用讲述法会使学生陷入被动、机械的学习中,所以在使用讲述法的同时要配合其他教学方法。任正霖、刘子琦在《中学生在地理教学中接受不同教学方法的兴趣比较分析》中根据得分率计算统计表明:深受学生喜爱的四种教学方法分别为:“图片、视频教学”“地理演示与实验”“实地调查、观测”“采用地理模型教学”。由此可知,中学生喜欢较为直观、生动的地理教学方法。对于抽象的地理事物,教师在讲述的同时可通过图片、动画、演示、实地调查等较为直观的教学方法配合讲述法,帮助学生进行思维建构和理解,揭示地理事物的一般规律。如“大洲与大洋”一课,讲解大洲、大洋、陆地、岛屿、半岛、海峡等概念时,就可以出示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加深记忆。

五、结语

篇5

受课时限制,高中阶段不可能安排初中内容的专题复习课,因此有必要掌握在新授课中渗透初中内容的讲解应用,在复习课中渗透初中内容的例题示范,在课后作业中渗透初中内容思考材料的方法和技巧;受课时限制,高中阶段不可能对初中内容进行全面渗透巩固,因此有必要弄清高中学生的需要,明确渗透初中地理知识的最佳范围和所需巩固的重点知识。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渗透、巩固初中地理知识,对高中学生来说是一个再学习的过程,但不能仅仅是一次简单的重复学习过程,而是通过渗透、巩固、复习让学生加深对初中地理知识的理解,扩展其地理观察视野,促进学生养成地理思维习惯,进一步做到学以致用,掌握终身学习地理知识的方法。

二、活动过程

1.第一阶段———准备工作

在高一伊始的前两周,利用零次考契机,测试初中学习内容,对学生情况进行调查,并于第2周周五确定研究主题———如何应对初中地理知识在学业考中的体现,并且研读课程标准与考试要求,明确初中地理知识在学业考试中的呈现形式、内容与要求,提出在新授课、复习课以及作业中渗透、巩固初中地理知识的理念,并要求每一位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将其实施。

2.第二阶段———研讨交流

研讨交流分阶段进行,旨在及时分析实施效果,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原则上每月一次。组内每位教师将一个月来自己的策略与效果交流探讨,主讲人员由各位教师轮流担任,研讨内容也由主讲教师汇总。以下分别是组内一次复习课交流与作业补充材料实例。教学思考与设计:农业部分的复习过程中存在两种困扰,困扰之一在于对所涉及的区域缺少背景知识,遇到题目无从入手;困扰之二在于对所给材料不能高效利用,提取信息、分析材料的能力较差,在教学中本着“诊断式”原则,提出相应的学习方法与解题技巧。

3.第三阶段———文本整理

根据研讨达成的共识,整理出新授课与复习课渗透、巩固初中地理知识的一般教学模式;总结出在课后作业中渗透、巩固初中地理知识的常用习题模式。

三、成果运用与改进

篇6

1.生命教育的内涵对于生命教育,国内教育理论界在这个概念的诠释上一直没有达成共识。关于生命教育的概念表述有很多种,专家学者纷纷从多个角度阐释生命教育。一种类型的定义可以认为对生命教育的理解是:通过生命教育使受教育者得到有关生命的知识,提高自身对生命的认识,提高生存技能,挖掘生命的价值,并对他人的生命抱珍惜和尊重的态度。还有一种类型的定义是将生命教育诠释成一种教育的手段,教育的观念。本文主要指前者。

2.生命教育的意义生命教育自身所具备的价值和进行生命教育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包括:在物质生命层面,生命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生存意识,使其产生珍惜生命的观念,同时尽可能地提供给学生生存能力的培养教育,诸如动手能力、适应能力、抗挫折能力、野外生存以及安全防范能力和自救能力的训练等,为其个体生命的保存和发展提供保障。在精神层面,对其进行生命价值升华教育,提高生命的质量,为其建立积极的人生提供引导。这正是生命教育的最通俗意义。也就是说,生命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不仅是让学生学会生存,更要引导学生理解生活、思考生命的意义从而去追求幸福生活。

二、地理教学渗透生命教育的优势

1.地理课程是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课程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之间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科学,从整体反映人类生存的客观世界。它不仅直接涉及到人类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还涉及到人类的精神世界。生命教育致力于人与自身的教育、人与人的教育、人与自然的教育、人与环境的教育,无论进行哪方面的生命教育,地理课程都有着独特的学科优势,如自然地理有利于学生充分认识生命,从而热爱生命和珍惜生命。通过对自然规律和原理的学习,增强生命意识,进而善待生命,尊重自然。而人文地理的学习能够提高地理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增强关心和热爱环境的责任感,从而提升生命的高度。

2.地理教学包含生命教育的大量素材地理教学蕴涵着的生命教育资源,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重要阵地。例如,如何利用地图在陌生地方的定位、GPS的应用等技能。初中地理从经纬网定位开始,进而学习使用地图以及判别方向。这些知识对于学生的日常生活非常有用。此外,中学地理教学内容涉及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台风、洪涝、干旱、泥石流、沙尘暴等,并不同程度地分析其形成原因和机制,对学生的灾害防范意识及灾难发生时的急救逃生能力培养有重要帮助。涉及认识层面的则更多,从正面的熏陶看,如对比宇宙的浩瀚,可见生命之渺小,树立谦虚、乐观的心态等。反面教材也比比皆是,通过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所造成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可进一步教育学生树立忧患意识与和谐意识。

三、结合地理学习内容渗透生命教育的策略

1.建立人地关系和谐发展思想,增强学生热爱生命意识地理学是研究人和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在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帮助学生认清正确的人地关系,理解自然环境和生命活动的一体性,从而意识到保护环境也是为人类创设良好的生存空间和生活质量,将保护环境看成是人类生命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善待环境就是善待人类、善待生命、善待自己。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认识到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应负的责任。地理学科中的可持续发展观强调对生物的保护,对生态平衡的维持,实际上是引发学生内心中对绿色、阳光、生命和自然的热爱之情。

2.利用地理过程与因果关系思想,强化学生战胜困难意志地理过程思想告诉我们,任何地理事物与现象都处于不断运动、发展、变化之中,应从不同的时间、空间,以动态发展的视角分析问题。如中学地理讲述的“沧海桑田”、“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就蕴含“塞翁失马”一样的哲理。实际上,许多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多次的磨练才获得成功。正如陆地表面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面貌,多是经历千百万年的风雨后才形成的。因此,地理过程思想可启迪学生面对挫折、失败时坦然处之,将其看作事情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正常环节,没有必要过分担心和害怕。地理现象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地理因果关系思想告诉我们,遇到困难时要善于从多角度分析原因,找到解决办法。

3.善于延伸地理知识,训练学生生存技能地理教学中要善于延伸地理知识。特别是在讲述自然灾害时,延伸相关知识,以提高学生生存技能。世界范围内重大的突发性自然灾害包括洪涝、台风、风暴潮、冻害、雹灾、海啸、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几乎都与地理学知识有关联,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影响人们生产、生活,甚至威胁人类的财产、生命安全。为使灾害带给人们的损失降到最低,人们就要对其有正确认识。这就要求在基础教育别是地理教学中要介绍相关知识。人的生命是可贵的,但也是脆弱的。面对突如其来的人类灾难,要教育学生如何自救。站在教学前沿的地理教师一定要传授学生各种生存知识、方法和遇到各种生存危机时的处理办法、逃生本领,提高学生保护自身的意识与能力,而不是一味地只讲书本上提供的知识。

篇7

我们知道高中地理是高中阶段必修的一门学科,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德育教育教学的渗入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所以需要加强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教学[2]。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德育教育教学的渗入方法主要有:

第一,充分挖掘地理教材中的信息在实际教学中,地理教学知识与德育教育教学的知识,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地理教学中,地理知识的显性的,德育知识是隐性的,所以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充分的挖掘地理教学中的信息,领会地理教学中的德育知识、情感、思想,合理的利用地理教学时间,将从地理教材中获取的德育教育知识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学习,实现地理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入。教师需要对地理教材中的蕴含的德育知识、情感、思想有一个较高的认识和领悟,只有这样才可以很好的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地理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德育学习,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让学生遵守课堂纪律,将德育教育教学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第二,获取最新的地理信息进行引导地理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日常日常生活中会接收各种各样的地理信息,在高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将自己获取的最新的地理信息,及时的传达给学生,让学生从正反两方面对最新的地理信息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从客观的角度进行事物的分析。教师将最新的地理信息传授给学生的过程中,要将其中存在的利与弊指出,将其中蕴含的德育教育信息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的理解其中蕴含的德育思想和内容,实现地理教学中德育的渗入。

第三,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合作地理是高中阶段学习的重要学科,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学科,地理信息知识在人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但是在地理信息知识中隐藏的德育知识往往被人们忽略。为了在高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融入德育教育,地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合作,根据高中生阶段的不同、以及高中生的思想形成特征,组织合作交流活动,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其中,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在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地理信息知识中的德育信息会显现出来,此时教师需要合理的引导学生,领悟这些德育信息,并把不同的地理知识中隐藏的德育信息总结、分类,让学生通过地理知识学习合作、交流,领悟这些隐藏的德育信息,实现地理教学与德育教育教学的结合。

2、小结

篇8

目前在我国初中地理课堂中,对学生进行的德育教育效果不佳,分析其原因:学生学习目的单一、教学的内容过于片面、教学的方法程序化、教学的渗透方式非常单一等。而教学的渗透方式非常单一是导致德育教育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对德育需要多元化渗透。

1.采用辩论形式进行总结,正确导向

辩论在教学中能够发挥很大的作用,它既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也能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在课本中,如果遇到学生只能略懂一二,不能完全听懂,并且不能够确定自己立场的问题,可以对其进行设疑、质疑,来进行辩论。例如,关于地球能够容纳多少人口的问题,有三种完全不同的观点。可以采用以下的方法对其进行解决:第一,先不要发表自己的观点,也不要急于询问学生的观点,而是首先要设定一个能够引导学生进行辩论的问题:对于地球能够容纳多少人口的问题你有怎样的看法?为什么?第二,组织学生分组对其进行讨论,并总结出讨论的成果。第三,分别让每一组的学生代表进行陈述本组的观点并讲解原因。第四,可以让拥有不同观点的同学对其进行辩驳,并说出理由。第五,和学生一起进行总结,阐述观点。通过这样安排,可以使学生很容易明白并乐观地相信:地球自然环境能够容纳人口的最高数量远远大于地球上现有的人口,而且人口数量很难达到能容纳的最高数量,因为当今的科学技术正在飞速地发展,人类对自然界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客观地认识到,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的科学技术水平下,人口的快速的增长也会对环境产生相当大的负面影响。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乐观的人生态度,而且还发展了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维。

2.挖掘教材,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在新教材中有许多接近学生生活的素材,可以利用这些素材对学生进行生动而有趣的人文素质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净化学生的心灵。例如,在七年级地理中,在教学“天气与气候”时,要让学生既能联想到风和日丽、万里无云的轻松,也要学能够感受到狂风大作、雷电交加的紧张。另外,在带领学生认识人类改造地表形态的时候,如“梯田”,要让学生能够体会到人类拥有不断改造世界、创造环境的思想之美、力量之美和智慧之美。这样的素材非常多,教师可选取合适的办法,借用大自然之美,来使学生的心灵得到震撼,使他们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让他们学会发现自然之美,最终完成培养学生爱护自然,欣赏自然情感的目标。

3.联系实际,巧设案例

利用现有的地理知识和发现的规律,并结合实际的生产、生活,培养学生能够将理论与实际相互联系的思想,这样既能够满足智能培养的需要,也满足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的要求。例如,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虽然某个工厂的区位非常不合理,但是它仍然存在,这是工业惯性的原因,这样就可以列举一些具体的实例对其进行讲解,如石家庄的某制药厂;在对学生讲解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时候,也应该根据实例来进行讲解,如上海通过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等方式。通过讲解身边的这些具体实例,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互联系的学风。

二、结语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