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5 15:00:5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马歇尔计划,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林毅夫卸任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之职,从华盛顿回到北京大学朗润园,以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的身份重执教鞭。前不久,他在接受记者专访时,就新结构经济学、金融危机成因、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中国发展道路等议题进行了分析,并系统阐释了启动“新马歇尔计划”的意义。
启动新马歇尔计划
记 者:当前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普遍疲软,您认为能否寻找新路径走出“新常态”困境?
林毅夫:是否能走出“新常态”的困境,我认为是有可能的。
危机既然在发达国家同时发生,应采取全球反周期的“超越凯恩斯主义”措施,即全世界用积极的财政政策,投资于能消除增长瓶颈、短期能创造就业、中长期能够扩大提高增长潜力和竞争力的交通、能源基础设施、环境等方面的建设,以增加需求。如果规模足够大,其效果可以等同于过去单个国家在危机时实施货币贬值的效果,给发生危机的国家创造结构改革的空间。
记 者:但一些学者担心,“寅吃卯粮”终究会被清算。
林毅夫:传统凯恩斯主义在西方经济学界受到很大质疑。当失业率高的时候,政府用积极财政政策“挖洞补洞”创造就业,这叫做凯恩斯主义积极财政政策。
我提出“超越凯恩斯主义”,关键是怎么把公共债务用好,提高它的质量,短期创造需求、创造就业,从长期看不是“挖洞补洞”,而是用来消除一个国家增长瓶颈。这样,这种有效投资不仅短期创造就业、创造需求,从长期来看,生产力、生产率跟增长率也都会提高,政府税收就会增加。通过生产力、生产率、增长率提高所增加的税收偿债,老百姓负担就不会增加,政府才能创造就业、创造家庭收入,老百姓才敢花钱,各种需求因而增加。
记 者:投资于那些交通、能源基础设施瓶颈、环境瓶颈的项目,是因为边际收益更高?
林毅夫:是的,边际收益完全不一样。举个例子,纽约到华盛顿的铁路220英里,火车要走三个小时,如果是高铁的话一个小时就到了。从三个小时缩减到一小时,效率提高了不少。但和非洲一些落后国家没有铁路相比,同样建高铁,回报孰高孰低?
记 者:包括非洲在内的基础设施投资,将给全球经济增长带来怎样的贡献?
林毅夫:欧洲委员会估计,未来10年欧洲向基础设施投入约2.8万亿美元。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测算,美国在未来5年需要2.2万亿美元的基础设施投资。世界银行估计,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投资需求约为每年1.5万亿美元。其他测算数据更高,仅印度在未来5年就需要1万亿美元,拉丁美洲到2030年的电力需求约为4300亿美元。亚洲开发银行估计,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需求约为每年7500亿美元。
麦肯锡公司预测,为应对持续投资不足,人口增长所带来的需求扩大、城市化的加速以及气候变化的影响,亚洲未来10年对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将达到8万亿美元。也就是说,投资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将会使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过剩产能有了去处。
1947年,时任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了欧洲复兴计划,为“二战”后欧洲基础设施投资提供了物质保障,引领了欧洲的复苏。现在如果启动新的马歇尔计划,模拟测算表明,基础设施投资的相应增加会导致发展中国家的GDP增长7%,全球GDP增长2%。全球经济将从“新常态”走向“新新常态”,发展中国家在提高增长率的同时,发达国家将恢复稳健增长,从而为结构调整赢得时间和空间。
记 者:那么,资金何来?特别是投资非洲等地区,资金匮乏更成问题。
林毅夫:发达国家可以用增发货币为财政赤字埋单,也可以用增发货币来支持基础设施的投资,后者的效果会远好于前者。另外,大量财富基金、养老基金等亟需找到回报率更高的项目。仅各财富基金在2008年底管理的金融资产估计高达3.2万亿美元,它们已经开始向发展中国家的基础项目投资。新兴市场私募股权投资协会估计,财富基金仅有18%的投资组合用于本国以外的新兴市场投资,其中只有小部分用于基础设施。
在当前的经济动荡中,许多曾经被视为安全诱人的投资机会失去了吸引力。过去养老基金一般投资于政府的公债跟资本市场,如今在“新常态”的背景下,公债跟资本市场都不可靠了,政府的公债风险也增加了,加上资本市场流动性过剩、利率降低的背景下,投资回报率非常低,风险也非常大,这都使得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投资对长期投资者更有吸引力了。
从2008到现在,各成员给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融资约有1.5万亿美元,加上专司基础设施投资的欧洲投资银行、亚洲开发银行、拉美开发银行、世界银行等机构助力,全球性的新马歇尔计划完全可行。
贫穷国家新机遇
记 者:新马歇尔计划让人想起新农村建设。上世纪90年代中国大陆实行市场经济一段时间以后,因为潮涌现象的产生,开始出现产能过剩,你曾据此提出了启动大规模农村基础设施投资计划以消化过剩产能的对冲措施。
林毅夫:是的,两者的道理完全一样,这是结构的差异。当你投资非洲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以后,除了短期投资所创造的需求外,未来当地收入增加,对消费的需求会增加,对中国和其他国家的产品的需求也会增加,有利于产业升级。
记 者:那么,产业转移又将沿着“雁行模式”在新兴市场展开?
林毅夫:这一波的产业转移,我更愿意称之为“领头龙模式”,它和“雁行模式”的道理相同,区别在于量的不同。
在过去20年间,中国出口产品构成发生了不小的变化。1990年,中国出口产品中,初级产品和化工品占33.7%,制成品占66.3%;2009年,前者缩水至11.5%,后者扩容至88.5%,印证了产业升级。2011年,中国人均GDP达到5400美元,已是中上等收入国家,相当于日本在上世纪60年代初、四小龙在80年代初,产业开始转移时的水平。
日本在上世纪60年代的制造业就业人数是970万,在80年代韩国是230万人,中国台湾地区不到200万人,新加坡只有50万人;如今中国大陆的制造业规模全球领先,产业工人估计在8500万至1亿人之间,所以当年的日本、韩国等经济体是“雁”,我们是“龙”。
非洲总人口约为10亿,制造业总就业人数却只有1000万左右。如果中国有10%的制造业岗位流向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领头龙”现象足以使该地区制造业就业总人数翻两番。同样,巴西和印度出现产业升级,也会向其他工资水平较低的国家转移就业机会。
记 者:制造业向劳动成本更低的区域转移,是“雁行模式”的精髓。但以中国大陆为例,改革开放前,同样是劳动成本很低,产业转移却没有发生,经济发展也很迟缓。
林毅夫:这是一个好问题。结构的变迁,成功不多,失败却不少。
我做的研究显示,从1950年到2008年的58年内,只有28个经济体的人均收入同美国的差距缩小了10%或者更多,其中只有12个经济体不是欧洲国家,也不是石油或者生产钻石的小国,这12个经济体大部分都在东亚。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结构主义经济学盛行,鼓励普遍以农业为基础、经济总量远远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兴办与工业化国家一样的先进产业,即进口替代战略或赶超战略。这一思路固然目标远大,却犯下了违背比较优势的致命错误。
由于这些产品在国际上不具备成本优势,难以在市场上有效竞争,这些国家的政府给大量亏损企业提供保护,减少其投资和运营成本。为便于实施,许多国家还依赖国有企业发展目标产业。
我在1998年出版的《中国的奇迹》一书中,详细论证了这一发展战略的形成和后来的扭曲: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形成了扭曲价格的宏观政策环境、而以计划为基本手段的资源配置制度和没有自的微观经营制度,构成了不可分割的三位一体的传统经济体制。这也是发展经济学的“1.0版本”。
在发展经济学“1.0版本”衰落之后,“华盛顿共识”兴起,即发展经济学“2.0版本”,强调以发达国家的市场制度做参照系,通过休克疗法疗伤,反对政府干预市场。
今天回首发展经济学1.0版本和2.0版本的失败,正应了中国那句老话:淮南为橘,淮北为枳。
记 者:问题是,政府如何有效甄别比较优势和具备竞争力的产业?
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提出了“增长甄别与因势利导框架”,为政策制定者在帮助企业顺利进行技术创新、产业升级方面设计了一套按部就班的方法,主要分为六个步骤:
一,找出参照模型。通常,作为参照模型的国家与本国有相似的要素禀赋结构,过去二三十年快速发展,被模仿产业的产品和服务在参照国已经成功生产超过20年。这类产业在参照国是夕阳产业,正好是本国的朝阳产业。
二,看是否已有国内民营企业自发地进入第一步选定的新产业。有则意味着企业已经识别出此产业具有比较优势,政府可以考虑优先发展这些产业,使该产业迅速具备国内国际竞争力。
三,若选定的产业对本国是全新的,政府可以吸引参照国的企业来投资,它们会有积极性利用当地廉价劳动力。政府要做的是解决外资企业投资的瓶颈障碍,同时采取便于国内私企进入这些行业的措施。
四,由于技术进步的速度加快,有些新产业最近才出现,除了第一步已经选择的产业外,政府还应该关注国内企业的自发创新,发现具有市场潜力的创新时应该帮助先行企业解决在进一步发展上的各种障碍。
五,针对发展中国家普遍基础设施较差、全国同步改善有难度的现实,设立工业园区进行局部改善,工业园区还有鼓励产业聚集的优越性。与同等发展程度国家的竞争优势是专业化,需要有产业集群。
修庙、建庙、不拆庙
张蕴岭(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2013年,中国不仅迎来新的执政团队,GDP总量也稳居全球第二。当此时,必须向世界回答如何崛起的问题。
两条路摆在面前:跟美国走,服从西方规则全面开放,这未必最理想;但我们又必须发挥大国的建设性作用,所以开创新路打出“组合拳”――与美国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推进“一带一路”战略、打造周边国家命运共同体。中国追求的是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合作共赢。
与其说“一带一路”是我们主动出击,倒不如说是经济发展态势所逼。过去30年,14个经济特区打通海洋通道,“两头在外”模式创造中国奇迹。如今,沿海产业面临转型升级,但西部大开发效果并不理想。
“一带一路”首先要解决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中国和平崛起并非要刻意改变现有国际体系和游戏规则,而是修庙、建庙,不拆庙,不抢存量做增量。
“一带一路”面临五大挑战:一是国际疑虑;二是争端,建立海洋新秩序,第一站就是南海,要有效掌控局势使争端不升温、不扩大;三是投资风险;四是心态,我们至少要做十年打算;五是落实“共建”,倡议是中国提的,但要靠大家一起行动。
“一带一路一洲”,边输血边造血
林毅夫(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我提出全球基础设施计划,以期为发达国家的结构性改革创造空间,为发展中国家的持续增长消除瓶颈。如今中国通过“一带一路”战略率先推进,堪为全球表率。
“一带一路”战略之上,要加上非洲。第三次工业普查数据显示,中国制造业从业人员有1.24亿,相当于当年日本的12倍。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要转移,这对收入更低的发展中国家是难得的机遇。
上游水缸要放水,下游哪个水盆有承接力?看来看去只有非洲。非洲有10亿人口,工资水平只有中国的十分之一至五分之一。
“一带一路”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主,产业转移为辅。在非洲,可以产业转移为主,基础设施建设为辅。就像车子的两轮,成为对外发展合作的支撑点。
二战后,发达国家设立了诸多多边、双边的发展机构,比如联合国开发计划总署、世界银行、美国援外总署等,但未真正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起来。只有13个经济体从中等收入变为高收入国家,包括日本和“亚洲四小龙”;28个经济体的人均收入水平与美国的差距缩小了10%或更多,其中只有12个经济体不是欧洲国家或石油输出国或钻石生产国。
一味“输血式援助”看上去很美,效果很差。而要实现“百花齐放春满园”的中国经验是什么?“要致富先修路”对非洲有效,此外还要引入“造血机制”,帮助发展中国家消除增长瓶颈。
海外援助应增加对我国下游产品需求
俞平康(华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中长期内,“一带一路”助力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带动区域间贸易活动的增长和更广泛的区域合作,通过充分利用各经济体的比较优势做到贸易成本的最小化,从而促进区域间资源的合理配置。
此外,着眼于能源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意义,对“一带一路”的投资将带来经济体外延的扩张。同时,此战略有助于我国巨额外汇储备投资方向的多元化。
但短期来看,“一带一路”虽有助于消化国内部分行业如钢材、水泥、煤炭等过剩产能,对推动本国经济增长效益却并不大。
以投入产出模型计算,一单位的基建投资将拉动上游相关产业1.89单位的生产扩张,但更重要的是,作为上游产业,一单位的基建投资可以推动下游产业3.05单位的生产扩张。
如此,“一带一路”的战略抓手“基建走出去”,对下游产业所产生的推动效应就完全贡献给了国外。
“一带一路”须循序渐进地展开,加强危机应对机制,并在海外援助中增加对中国下游产品的需求。中国所面临的地缘政治十分复杂,有必要保持较高的军事水平,应对海外投资可能面临的多方困难。
对外的基建输出仍应循序渐进,在资金投放上采取“试水”态度,充分保障投资回报率。
同时,借鉴美国马歇尔计划的经验,我们在今后海外投资和援建中应增加对我国下游产品的需求,扩大海外投资和援助对我国经济的拉动效应。
“高大上”的TPP需第三极平衡
汤敏(国务院参事室参事)
我们为什么需要“一带一路”?
从国际上看,金融危机打破了“西方消费、东方制造”模式,国际分工重组;
其二,全球性产能过剩加剧,需要新需求、新增长动力;
第三,国际贸易和投资规则的重构,TPP\TTIP需要第三极来平衡。
新时期中国的开放也需要新战略。一方面,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转移和承接,另一方面,我国已成为对外净投资国。基于此,在大规模“引进来”的同时,需要更大规模的“走出去”。
“一带一路”沿线覆盖65个国家和地区的外贸和外资流入量,年增长率分别为13.9%和6.5%,比全球平均水平分别高4.6和3.4个百分点。预计未来十年“一带一路”国家的出口总额占全球出口总量的比例将达到三分之一。
如何经营好“一带一路”?
一是各国的资源可互补、市场可共享、资金也流动,从而形成利益共同体;二是亚洲长期存在多边、双边、区域性合作机制,这为“一带一路”奠定合作基础;事实上已有50多个国家明确表态支持和积极参与“一带一路”的建设。
1948年4月,美国国会通过《对外援助法案》,用其生产过剩的物资援助欧洲国家,“马歇尔计划”开始实施。1948年-1952年,美国通过该计划给予西欧经济援助达131.5亿美元,其中赠款占88%,其余为贷款。“马歇尔计划”实施期间,西欧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25%。不仅迈出了走向欧洲一体化的笫一步,更重要的是,该计划及时消化了美国自身的过剩产能,锁定了欧洲的后续采购方向。由于该计划把信贷援助转化为商品输出,刺激了美国的工业生产和对外贸易,为保持战后美国的经济繁荣发挥了积极作用。
当前,尽管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制造业似乎已摆脱深陷衰退的阴霾,然而,各大经济体产能利用率降低仍在继续。金融危机也使中国产能过剩的周期性调整提前到来,制造业大国和正在重工业化的产业背景,将延长中国制造产能过剩的存续时间。这令我们即使已看到复苏迹象,但仍不能轻言乐观。
有利的消息也不少。其一就是外商投资大增,外贸出口强劲反弹,加上热钱加速流入,使外汇储备保持快速增加。
此时,有专家学者提出中国版“马歇尔计划”,建议建立5000亿美元规模的“和谐世界计划”,向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提供国家贷款,并在中国企业中进行项目建设和采购。计划的目的是要促进出口,消化中国现在过剩的产能,同时还可促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然而,学界对此计划有不少质疑:我国的财政赤字相当大,不知能否承担这种支出;我国企业有没有国际经营的能力和经验去实施相关外拓;计划本身对消化过剩的产能和提振国内消费的效果有多大,等等。
笔者在此不探讨中国版“马歇尔计划”的可行性。此计划的提出,恰恰说明了我国已具备向世界输出资本的强大实力。上个世纪,美国、日本等经济体相继崛起后,资本输出以不同的投资形式走向世界。踏入本世纪至今,我国经济崛起已无悬念,那么,我们的资本走向全球也是大势所趋。另外,尽管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但以人均算,资源就显得贫乏,从经济可持续增长、资产保值增值等角度看,向外投资布局必不可少。
而且,通过QDII等方式进行海外投资,是私人投资者把握梯次投资机会,并实现合理资产配置的有效手段。具体理由如下:
首先,基于对全球经济复苏将呈现雁形恢复的判断,既然我们已看到中国的经济和股市在2009年已呈V型反转,那么第二波复苏应是欧美,随后,欧美的复苏会直接拉动以出口为支柱的经济体。因此,第三波可能是韩国、台湾等。投资者即使错过第一波投资,通过资产的全球配置,还有机会以海外投资的形式赶上第二波、第三波。
其次,就投资者的国内投资计划而言,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的泡沫化是2010年的主要风险,由其导致的政策变化也是市场面临的最大不确定性。2010年的市场走势不会是直线。尽管当期的通胀水平仍然较低,政策紧缩的力度不会很大,流动性仍然宽松,许多企业的盈利受益于初期的通胀,然而,货币政策虽然表面上仍是“适度宽松”,但随着准备金率的提升,央行适度紧缩货币的调控意图已经明朗。而欧美的央行则因其对应经济体的复苏相对滞后,暗示近期不会加息,投资的环境相对宽松。投资海外的相关市场,反而能起到一定的避险作用。
有观点认为,“一带一路”是中国版“马歇尔计划”的战略载体。笔者认为,如果抛却冷战时期由意识形态差异导致的因素,“一带一路”与二战后美国实行的“马歇尔计划”确有相似之处,但两者归根结底还是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基于不同国家自身情况的战略决议。
相似之处
相似的出发点:实现互利共赢。一方面,国内拥有充足的资金和过剩的产能;另一方面,海外存在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和资金需求,通过向海外输出产能和资本,以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这不仅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60年代至70年代的日本,也即将发生在21世纪的中国。
当前许多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面临资本不足但又急需增加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瓶颈问题,“一带一路”正好顺应了这波即将到来的浪潮。
相似的产业背景。“马歇尔计划”提出之时,欧洲经济正遭受着两次世界大战带来的巨大创伤,而美国经济仍然充满活力,制造业是国内经济的主要支撑。而在当前中国的经济结构中,制造业同样占据绝对比重,并且实体经济具有强大的支撑力,有效地维持了中国经济社会的稳定,这点从2008年的金融危机冲击下全球经济大滑坡而中国“一枝独秀”即可看出。
相似的战略结果:都能推动本国货币走向全球化、加强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美国借助“马歇尔计划”,通过对外捐赠、政府长期贷款项目等来支援其他国家恢复经济发展,进一步巩固了美元的全球储备货币地位。此外,该计划减弱了历史上长期存在于西欧各国之间的关税及贸易壁垒,使西欧各国的经济联系日趋紧密并最终走向一体化。而对于中国来说,随着产业和资本通过“一带一路”走出国门,人民币国际化也将加速前进的步伐。该战略有助于在这条世界上跨度最长的经济走廊中形成“人民币区”,在这个区域中,多边贸易均可使用人民币做结算。中国的商品、服务和投资也将因此进入更多新市场、新领域,逐渐脱离对美国和欧洲市场的依赖。当然,这必然会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缓慢过程。
相异之处
不同的战略内涵。在“马歇尔计划”实施期间,美国通过经济合作发展组织为西欧各国提供了多种形式的经济援助。更为隐蔽的是,借用经济救援的方式,美国有意向欧洲国家渗透自己的政治主张。而“一带一路”的内涵是中国用资本输出的方式进入亚太和欧洲,建立贯穿欧亚大陆的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一带一路”不会搞新机制,是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陆续推出基建、交通的互联互通及贸易投资的便利化等措施。同时,“一带一路”不涉及政治、安全等领域,依赖“丝绸之路”经济、人文、商贸的千年传承,并赋予其新的合作意义。
不同的合作对象。“马歇尔计划”针对的是欧洲国家的经济复苏,基本没有涉及亚非等第三世界国家,这其中或许有美国出于意识形态、政治因素等方面的考虑,也或许受到这些国家经济基础更为薄弱、经济状况不尽相同的客观条件的制约。而“一带一路”倡议的地域和国别范围是开放的,古代陆、海丝绸之路上的国家、中国的友好邻国都可以参与进来。目前,“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涵盖了中亚、西亚、中东、东南亚、南亚、北非、东非等区域,并辐射东亚以及西欧。其中,中亚与东盟(东南亚十国)处于“一带一路”经济带的核心区域。放眼未来,“一带一路”进程中的很多项目,涉及的国家和实体可能会更多,开放性也会更强。
不同的合作模式。通过施行“马歇尔计划”,美国将其黄金储备的三分之二借给受援国,让他们“定向”购买美国的东西,从而把美国过剩的产能转化成美国政府对受援国家的债权,这不仅让美国避免了二战后的经济衰退,也开启了全球的黄金增长时代。而“一带一路”初期是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紧接着是资源能源开发利用,随后是全方位贸易服务往来,这些将为资本市场带来多产业链、多行业投资机会。
古代的丝绸之路是商贸之路,而今天的丝绸之路则把经贸合作放在重要位置。中国与沿线国家对接发展战略,推进贸易、产业、投资、能源资源、金融以及生态环保的合作,深化城市、港口、口岸、产业园区的合作,并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协助当地增加就业、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
北约的全称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欧洲和北美国家为实现防卫合作而建立的国际组织,现拥有30个成员国。是二战后西方阵营军事上实现战略同盟的标志,是马歇尔计划在军事领域的延伸和发展。
马歇尔计划(TheMarshallPlan),官方名称为欧洲复兴计划(EuropeanRecoveryProgram),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对欧洲国家的发展和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来源:文章屋网 )
一、“一带一路”建设提出的意义
“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顺应了时代要求,可以加快各国经济发展,实现人文交流的愿望,是一个共同合作共同繁荣的新发展平台。丝绸之路始于古代中国,是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商业贸易路线。中国从汉代将丝绸、瓷器、茶叶、冶铁、耕作等商品和技术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国外,同时带回国内没有的东西,正是这种互通有无的经贸联系和文化交流的存在,提高了沿线国家的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丝绸之路”是一种从古到今要延续历史的精神,传承并提升古代文明,促进我国与世界各国在物质和文化更广泛的交流合作,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战略。我国自1979年开始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38年间年均GDP增长9.7%,对外贸易年均增长16.4%。2009年中国的G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0年中国的出口超过德国,成为世界最大出口国;2013年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贸易国,2014年中国的经济总体规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改革开放38年来,我国已经成为一个中等偏上收入的国家。从中等偏上的国家发展成为高收入的国家,根据改革开放的经验来看,为了更好的发展,我国应重视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和资源。我国已经是世界第一大贸易国,在国际上,我国应承担相应的责任,也应该在国际事务和规则的制定上拥有相应的影响力和发言权。“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是中国迈向国际事务决策处理平台的基础,更是中国发挥其影响力拥有世界发言权的平台。
二、“一带一路”的机遇与挑战
“一带一路”以推动实现区域内互通为重点,其中以中国对外投资为核心部分。因此,对于我国企业来说,未来一段时间的对外投资和试产开发应多以“一带一路”战略为核心和重点。过去时间里“一带一路”沿线上以来已经形成了很多区域的、多边的、双边的合作机制。各国之间经济文化合作理念已经形成,很多计划和建设已经处于进行中。“一带一路”战略的目的是把已经形成的亚太经济合作推到更高的层次上。发挥其作用的本质是弄清战略背后存在的机遇与挑战。
①政府层面的相互合作。参与”一带一路“战略的国家多,国家间的经济发展各异,文化不同,且利益诉诸存在差异。对于中国来说尽快制定以双边为主、多边为辅的政府层面合作交流机制,能够更好的为中国外资投入和市场开拓奠定良好基础;②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应以为沿线国家改善基础设施为主,输出国内过剩产能,推动沿线国家经济一体化;③消除其他国家对中国倡议的疑虑。我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的意图是实现合作发展,共同受益。国际社会上少数人认为其是中国战略扩张的幌子,认为其为中国版“马歇尔计划”。新的计划新的战略出台遇到质疑是常态,我们要做好一些示范工程,实现利益共享来验证一带一路的价值;④处理大国关系。美国曾大力推动的TPP(跨太平洋伙伴)、TTI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定),TPP和TTIP覆盖的内容与贸易自由化水平都远高于世界贸易组织多边贸易规则,是一种以发达国家为基础的经济贸易合作体系。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发展中国家被拒之门外,造成这些国家地缘经济。同时,美国不少学者认为“一带一路”是对美国亚太地区再平衡政策的抗衡,中国应多于其他国家达成共治,在政治、经济等诸多方面打造”去美国化“的全球秩序。
三、 “一带一路”战略不是中国版马歇尔计划
“一带一路”战略对于中国和沿线国家经济起到促进作用,对区域一体化产生的积极影响,可能发挥马歇尔计划对战后欧洲经济复苏和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作用。但是,由于完全不同的时代背景、以及中美利益诉诸的差别,二者之间都有本质区别。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多会面对资金短缺,发展停滞的问题。二他们的资源丰富市场需求大,恰与中国构成了良好的互补性,中国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也需要同其他国家一起发展互补的领域。因此,“一带一路”是中国同沿线国家L期共同发展目标,为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经济共繁荣起到促进作用。
而马歇尔计划是战后美国对西欧的援助计划,前提是一项政治和安全战略,具有明显的排他性。马歇尔计划出台的背景是美苏围绕战后欧洲形成政治真空进行争夺的背景。由此可见,马歇尔计划是建立在意识形态基础上的政治和安全战略。
四、附录
1中国―东盟博览会。CHINA-ASEAN Exposition 简称CAEXPO。由中国前国务院总理倡议,由中国和东盟10国经贸主管部门及东盟秘书处共同主办,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承办的国家级、国际性经贸交流盛会,每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首府南宁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是中国境内由多国政府共办且长期在一地举办的展会之一。以展览为中心,同时开展多领域多层次的交流活动,搭建了中国与东盟交流合作的平台。
2《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3购买力平价。购买力平价(Purchasing Power Parity,简称PPP)由瑞典经济学家古斯塔夫・卡塞尔提出。在经济学上,是一种根据各国不同的价格水平计算出来的货币之间的等值系数,以对各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进行合理比较。购买力平价汇率用于比较不同国家之间的生活水平差异,现行的货币汇率对于比较各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将会产生误导。
4顺差。国际收支平衡表上反映出来的贷方余额,即一国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对外经济往来的收入总额大于支出总额的差额。
知识与能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西欧经济的破坏战后初期西欧经济恢复发展的条件五六十年代西欧经济快速发展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欧洲共同体的影响欧洲联盟的建立及其地位
1、通过对“二战”后西欧各国政府不同程度的实行干预经济和建立社会福利政策及其作用的分析,培养学生初步运用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关系的观点认识历史事物的能力;
2、通过对欧洲共同体形成到欧盟的成立的历史背景的教学,引导学生运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分析历史事物。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识读图文资料,使学生感知大战对西欧的破坏,了解战后形成的两极格局,理解西欧走向联合的历史背景;
2、通过对战后西欧经济迅速恢复发展的内因和外因的分析,引导学生初步学会用全面的辨证的观点分析历史事物的方法;
3、运用问题讨论法解答本课学习中的系列问题,培养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方法,养成探究性学习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战后美国在欧洲实施马歇尔计划的教学,使学生认识美国援助西欧的目的在于稳定和控制西欧,遏制苏联,实现称霸世界的目标;
2、重视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是西欧特别是联邦德国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从而使学生认识科教兴国、培养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大意义。
教学重点:
欧洲联合的历史条件、进程和影响
教学难点:
欧洲经济恢复发展的原因
教学方法:
问题探究法教学过程教学目的
课前引导:你知道在日常经济生活中有哪些可以流通的货币?学生回答后,教师用多媒体显示各国货币,并指出:一般流通货币都是由国家发行,而欧元是由一个区域性集团组织——欧洲联盟发行。教师多媒体显示“欧洲联盟示意图及欧盟国内生产总值情况”和中国、美国国内生产总值情况对比,然后指出:介于欧洲联盟在当今国际事务中地位的重要性,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讨欧洲联盟是怎样建立?它的建立对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产生怎样的影响?导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课题:欧洲联盟
一、战后初期西欧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板书)1、大战对西欧的破坏(板书)教师指出:欧洲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提问:二战对欧洲国家产生了哪些影响?(哪位同学能够说一说?)学生回答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大战中遭到破坏的德国、英国城市,以及战前战后英、法、德三国煤、铁、钢产量对比表。并指出:煤、铁、钢的产量是评价一国工业发展状况的主要指标。战后英国、法国、德国的煤、铁、钢产量比较战前水平都有所下降,尤其是德国。提问:战后英国、法国、德国的煤、铁、钢产量比较战前水平普遍下降,表明什么问题?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强调:西欧国家在战争中普遍遭到削弱,尤其是是战败国德国。所以,恢复经济成为战后西欧国家的主要任务。2、战后西欧经济恢复的原因(板书)教师指出:战后到70年代初是西欧经济恢复和高速发展的阶段。提问:战后西欧经济得以迅速恢复的原因有哪些?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相关内容。然后,教师用多媒体显示西欧经济迅速恢复的原因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归纳出课文所述的三个原因:①西欧工业基础雄厚,劳动者技术素质高;通过对两次工业革命中的成果及其发明者的回顾,引导学生得出这一条件。②各国政府不同程度的干预经济和社会福利政策;教师针对图片资料指出:各国政府不同程度的调整政策,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缓和了社会矛盾,为经济恢复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③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大量“美援”涌入西欧。多媒体显示马歇尔和“马歇尔计划”受援国图,教师介绍: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他主张乘战后欧洲经济困难之机,援助西欧各国复兴经济。该计划解决了西欧经济发展的启动资金,巩固了西欧资本主义秩序,防止了社会动荡和革命发生。提问:美国为什么要对西欧实施经济援助?(提示:除了援助之外有没有其它意图?)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总结:马歇尔计划实施的目的是援助西欧迅速复兴,以抵挡社会主义力量的冲击,从而控制西欧各国,将西欧纳入美国对苏“冷战”轨道。多媒体显示西欧经济恢复的三个条件,教师引导学生指出三点原因中,哪是内因,哪是外因。问题探究:你认为在西欧经济恢复的条件中最重要的是什么?为什么?学生自由讨论后回答。教师归纳明确:事物发展是内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因对事物发展起决定性影响。第一点是最重要的,特别是劳动者的技术素质。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快慢决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速度。3、西欧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板书)要求学生阅读本目内容,说出西欧经济恢复的时间?西欧经济高速发展时期?西欧经济发展最快的是哪个国家?为什么?引导学生从西欧经济尤其是德国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的原因,找到对发展中的中国经济的启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科教兴国战略等。(答案不求唯一)[过渡]:随着西欧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西欧国家迫切要求摆脱美国控制,并重新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但单凭一国力量难以做到,必须通过联合来完成。二、欧洲联盟的建立(板书)教师用多媒体显示“雨果名言”并介绍:统一欧洲并不是一个新的想法,它曾经是许多欧洲人的梦想。从古罗马时期到法国拿破仑再到德国的希特勒都曾经试图用战争和暴力实现统一欧洲的梦想,许多思想家也把欧洲统一作为政治的终极理想。然而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们才逐渐认识到只有通过国家之间的合作才能重建欧洲。1、欧洲联合的历史条件(板书)
提问:欧洲走向联合的历史条件是什么?要求学生阅读本目课文小字内容后回答。教师强调:①政治原因:加强西欧各国间的合作,以提高西欧的国际地位;②经济原因:西欧经济进一步发展需要加强各国的联系与合作。其中经济原因是最根本的原因。2、欧洲联盟建立(板书)探究合作学习:西欧国家是怎样逐渐走向联合的?欧洲共同体正式形成于何时?当时有哪些成员国?欧洲共同体是怎样演变为欧洲联盟的?学生自由讨论,合作学习,讲述欧洲联合的进程。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下面的示意图:50年代1965年1967年1991年1993年
煤钢共同体
经济共同体
原子能共同体《布鲁塞尔条约》欧洲共同体正式成立《欧洲联盟条约》欧洲联盟正式建立
经济联合经济、政治联合
三、欧洲联盟的影响(板书)
一、化静为动,克服知识难点
新历史教材图文并茂,描述生动,并配有一套投影教材。包括地图、实物图等。它色彩鲜明,画面清晰,在激发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等方面起到很好的作用。但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不少问题,最大的缺点是这些图都是静止的。缺乏动感,层次不清楚。例:使用新航路的开辟图时,图示中有四种符号,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学生看了眼花缭乱。而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将静态图形动态化,通过PowerPoint软件在地图上做成动画。如箭头的闪烁、自动延伸等,并加上四位航海家的头像,这样就使整个地图“活”起来,层次感强,引起学生注意力的高度集中,让学生对航行路线、重要地点等有了系统而深刻的认识,便于记忆。还有一些实物图,如生产工具,年代久远,城市的孩子不了解,教师讲起来很费劲,学生最后还是似懂非懂。利用多媒体技术使其“动”起来,可一目了然,如曲辕犁、筒车等,从而解决了学生无法感知遥远历史事物的问题,对生产工具的改进促进经济发展的观点,形成了深刻的认识,克服了知识难点。
二、化抽象为形象,强化记忆
多媒体教学直观、生动、形象,可以使枯燥抽象的理论变得形象具体,便于学生加深对重点知识的记忆和难点的理解。例:“马歇尔计划”的实质,这一知识点是重点也是难点。有位教师在制作课件时,设计了这样一幅漫画作提示:漫画上一只受伤的狮子(头戴画着英国国旗的帽子)拉着一辆马车。车上坐着一位大腹便便的大老板,他手中的皮鞭打在狮子身上正好形成一个美元符号。
这幅漫画形象生动地反映了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控制西欧的经济、政治,英国唯美国马首是瞻的历史事实相信今后若出现“马歇尔计划”这一问题时,学生凭这一漫画就能给出正确答案。这样不仅化解了难点,而且强化了知识的记忆。
三、突破时空限制,提供丰富逼真的视觉表象
历史是人类社会已消失了的过去。因此,历史学科具有“过去性”的特点,而这种“过去性”往往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种隔膜感和距离感。多媒体在课堂上的应用,能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化远为近,真实、形象地反映历史的本来面貌。为学生提供丰富逼真的视觉表象。把学生带到当时当地的情景中。增强历史的真实感,更便于深刻理解历史知识。例如:二战的尾声——日本无条件投降是学生感兴趣的热点。然而。让学生了解的全过程,仅让他们听教师的精彩讲述是不够的。在此,我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了一段录像。学生清楚地看到美国的“小男孩”、“胖子”在日本广岛、长崎上空卷起的蘑菇云;苏联进入东北的壮观景象及日本外相重光葵、参谋长梅津美治郎在东京湾“密苏里”号军舰上垂头丧气签字的神态。所有这些活生生的场面,都会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四、传递情感,加强思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