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5 15:00:3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高中体育研修总结,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5-0101-01
新疆于2011年开始实施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其中选项教学是广大教师与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实施选项教学是高中体育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说它是亮点,是因为选项学习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培养运动爱好和专长,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传统的高中体育课程是按行政班开展教学,所有的学生都学习同样的内容,不管学生是否对学习内容感兴趣,都要学。而实施选项教学,操作起来会碰到一些具体的问题和困难,但把兴趣相同的同学聚在一起上课,极大地促进了教学效果的达成。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也有一定的收获,现将打破年级界限进行篮球选项教学时教学组织形式的综合运用在这与大家分享。阿克苏地区实验中学根据高中体育新课程标准要求、学校可利用的课程资源(如师资、场地和器材等)和调查学生的兴趣项目的结果,确定在篮球选项教学实施打破年级界限,不同年级进行选项教学的尝试。模块教学班的学生来源于不同的年级班级,容易造成考勤环节出漏洞,出现个别学生可能每一节课都上不同项目的现象,产生消极影响。制作出各模块教学班学生点名表并认真考勤。在做好以上工作以后,就要根据教学目标制定具体的教学内容并实施教学。根据教学目标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可以取得不同的教学效果。现就自己的教学体验总结不同教学内容采用的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内容分理论和实践。理论传统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根据所讲内容提问,学生回答,而且就一节课,讲不透讲不全。一本书一节课不可能讲完,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新课改要求我们教会学生学习,教师引导学生,不是把所有知识教给学生。我个人认为理论只需要解决三个问题:(1)为什么从事篮球运动?(2)学习内容是什么?(3)如何获得相关的你想要的篮球知识?也就是解决学习的目的、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法途径问题。我尝试采用分组讨论,代表发言演示的课堂组织形式。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实践分为身体素质练习、篮球基本技术和篮球基本战术。身体素质练习要解决跑得快、跳得高、投得准、有对抗、能持久的问题,具有长期性、持续性、竞争性的明显特征。什么样的课堂组织形式最能调动学生练习积极性?一个竞争对手,看得见的对手可以达到这个效果。引导学生良性竞争,没有摩擦制造摩擦,让身高相同、速度相近、甚至身体素质相差很远的两人成为对手。这时不管是做折返跑、摸高练习、俯卧撑、负重跑效果都很好。但也有失控出现打架吵架的时候,这也是引导学生良性竞争,遵守篮球规则,控制情绪建立友谊的大好时机。这一阶段较好的组织形式有个人对抗赛、小组对抗赛、男女混合对抗赛,但一定要有观众,轮流对抗都可以。根据课的内容灵活选用,不可一种方法用老了。篮球基本技术看起来内容多,概括起来就是运球、传球、投球、突破、抢篮板球,里面夹杂一些身体对抗。这些全是个人能力,做得好,可以赢得比赛的胜利和队友的信任,做得不好,一定是自己还不够努力。进入这一阶段最需要的是对比,提醒学生今天有什么进步,也就是同学们的俗话今天又学了一招什么?今天的你比昨天的你强了吗?什么课堂组织形式可以达到好的效果?能展现学生进步的课堂组织形式就是最好的课堂组织形式。我采用四种阶段展现:(1)实验新学的或自创动作或组合;(2)实践新学的或自创的动作或组合;(3)实战中运用;(4)调整后的再展示。课堂组织形式有:异质分组、合作型分组、帮教型分组。展示分为小组内展示(单挑)、班级内展示(教学比赛)、校内展示(校篮球赛)。小组内的评价班级内的评价也要同时跟上,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同学。其实大家都挺在乎自己学到什么的同时得到同伴的肯定。通过这些教学环节的实施,只要有一个同学会其他同学很快就都会这个技术了,而且速度很快。篮球基本战术包括:长传快攻战术,区域联防战术,全场紧逼战术以及一些局部的掩护挡拆策应配合等。战术的实施离不开队员的默契配合,离不开队员间的团结合作。这一阶段最重要的是默契,默契不会自己就跑出来,需要反复练习磨合。讲究团队合作与竞争,教学组织形式多采用小组间的教学比赛。在学练技术、战术的过程中,多样的课堂组织形式,课堂评价不仅有利于学生学得快学得好,而且有利于学生建立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集体主义精神。
打破年级教学除了点名之外,就不要强化以前的行政班概念,教学过程中也不要批评学生,高年级不如低年级同学的水平,评价要围绕教学内容走,达到什么水平给什么评价,身体素质要和同质或相近的比,技战术要和昨天的自己比。让学生每上一个台阶都有收获,并且自愿不停地上台阶。学生可以在不同系列中选修不同模块获得相应学分,也可以在某个系列中选修多个模块获得相应学分,还可以选修某个系列的某个模块获得多个学分。最后建立以高年级有志于体育运动及相关专业发展的学生为骨干,低年级学生为主体的打破年级的选修模式,如此循环下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教育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8.
[3]陈春.高中体育课选项教学学生报名程序与调控[J].体育教学,2008,(1):25.
2005年江苏省普通高中进入课改实验,七年来我们一方面通过培训、研讨、对话等教研活动,在全省创设一种学习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积极参与高中课改,倡导因校制宜、百花齐放的氛围;另一方面通过观摩、交流、评优等活动,用典型带路的方法推进课改实验,闯出了一条模块教学的路子。在此次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体育与健康学科有如下特点。
一是体育师资配备从性别、年龄、学历、职称等方面看,已基本能适应高中课改要求。二是体育教师对学科价值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认识比较到位。三是体育教师对教材和学情的认识,对师生关系的认识比课改前有较大提高。四是大多数学校体育与健康模块教学的意识有所加强,模块教学的实施操作基本规范。五是由于调查问卷主要是针对高中文化科教师,缺少针对技艺类学科(体育与艺术教育)的条目,例如有关于图书、实验仪器、网络教学的条目,却没有体育场地、体育器材、大课间活动、运动队训练的内容,所以对结果分析有很大影响。六是由于体育课堂教学的实践性特征,我们对课堂教学的评价不是侧重于讲授、提问、追问、谈话、实验演示等,而是动作示范、运动负荷、师生互动、运动安全等。因此,这次调查中的许多条目缺少学科针对性。体育教师填写时只是根据只占1/11的室内理论课的情况来回答,不能很好地说明问题。
一、基本情况
1.省教研室在省级课程管理中发挥了研究、指导和管理的作用。
(1)调研交流。
我们坚持每年至少一次的调研活动,并逐步做到每次调研有一个专题,每次调研有一个提纲和一份问卷。例如新课程实验工作一年后我们在全省进行了抽样调研,并据此写成《对江苏省体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调研与思考》一文在第二届中国学校体育科学大会上作大会发言,反响热烈。此后我们又通过调研写成《苏北三县一区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现状的调查报告》等多篇论文,多次在中运会科学论文报告会上获奖。
(2)培训、研修。
我们积极组织培训和研修,认真学习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并通过调研、交流、对话等形式,着重在由理念层面向操作层面的转化上下功夫。例如参加华师大主办的国家级培训时我省精心挑选的38名参加培训的教师在十天的培训中,勇于思考和探究,敢于发表不同意见,乐于互帮互学,受到一致好评。回来后参与开展的省、市级培训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3)出台文件。
总结基层学校模块教学中的好经验,好做法,针对面上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我省先后出台了《江苏省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实施指导意见》《江苏省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教学要求》等文件,对全面指导高中课改实验起到了很大作用。
(4)课题引路。
多年来我们坚持课题引路,坚持每年一次的论文评选活动,并坚持论文报告和答辩的做法,对培养体育科研队伍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我们已连续四届在全国中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上获奖,取得了三个全国第一、一个全国第二的好成绩。
(5)能手比赛。
从2002年第二届体育教师教学能手比赛开始,我们不断修订比赛规程,使之逐步趋于规范和完善,成为基层体育教师争相展示自己教学能力的平台,也成为培养体育骨干教师的抓手。
至今我们已举办了中学体育教学能手比赛共五届,由于我们突出一个“能”字,要求参赛教师能设计单元教学计划和课时计划,能说课、能上课、能评课,同时有展示自己演讲和才艺表演的能力。充分发挥了“以赛导教、以赛促研”的作用。
我们还重视把体育教师教学能手比赛同教师培训结合起来,从而使体育教师教学能手比赛变成一次具体而又生动的实践培训。
2.大多数学校为模块教学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保障。
为了共同研讨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在实验之初,从学校层面应着力解决的问题是要促进各市普通高中之间的经验交流。我们开展了《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学校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学校实施方案》)征集、评选和研讨活动。从124所江苏省四星级高中和其他7所高中所提交的131个《学校实施方案》中,我们欣喜地看到,课程改革从理论层面到操作层面呈现出丰富、生动的局面,形成了模块教学的五种模式。
(1)标准模块组合的模式。即《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田径类和健康教育专题类二个必修系列,和其他六个运动系列中适合本校学生需求和爱好的、同时学校条件许可的某些项目作为课程内容的设置。
(2)重视基础要求的模式。将田径类项目和体操类项目合并为“基础运动类”项目,作为必修系列,并由此构建两个基础运动类必修必学模块,为2个学分。这样做的好处是强化学生基本体能的发展,因为田径类项目只包含了走、跑、跳跃、投掷,而体操类项目还包含了悬垂、支撑、攀登、爬越。
(3)重视学校特色的模式。将有深厚群众基础并已形成传统的学校特色项目引进体育与健康课程,并作为学生的必修内容,我们将这些项目称为校定必修项目,通常为1学分。这样做的好处是将学校传统项目的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培养一批进入学校传统项目运动队的后备体育骨干,同时巩固和发扬学校传统特色,形成校园体育文化。
(4)多元结构的模式。针对来自不同初中的高一新生,他们在体育运动能力、锻炼习惯和学习基础上存在差异,高一年级时,不打破行政班界限进行选项教学,而是着重打好基础,进行多元目标指向性学习,初步了解学校选项教学的内容、方式、特色和教师特长。高二年级在教师指导下有针对性地选项,逐步培养兴趣和能力。高三年级完全自主地选择1-2个项目学习,着力培养体育特长。这样,学生通过三年的学习完成了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各个维度的目标,从量变到质变地具备了一定的运动技能,为培养终身体育的习惯和能力打好基础。
(5)复式教学的结构模式。有的学校因设施等条件的不足和师生人数较少等因素的限制,尚不能采用教学班合并重新组合成选项教学班的形式,为解决这一困难,采用对行政班多数学生所选的两个项目的必修选学模块进行复式教学。
3.模块教学的责任落实到体育教研组。
体育教研组的凝聚力、责任心和课程实施能力是模块教学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我省大多数四星级高中的体育教研组均能积极投入到高中课改中,在模块教学的实践中,展现他们的创新热情和活力,并在模块教学的实践中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模块教学方案》设计程序和方法。
4.教师积极投身课改,将模块教学的着力点放在了课堂。
全省各高中体育教师积极投身课改,在“基于模块的单元教学计划和学时计划”的评选、研讨和高中体育与健康优秀课展示、培训活动中,展示了他们才智和活力。
从2009年全省高中优秀体育课评选、2011年全省高中体育教师基本功大赛、2012年全省高中体育教学能手比赛和全国优秀课展示活动来看,我省高中体育教师的参与积极性非常高,参与能力也相对较强,得到全国和省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们的一致好评。这反映出江苏高中体育教师较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另一方面也说明高中模块教学给广大高中体育教师提供了更多提升专业水平和展示个性化教学风格的空间。
二、取得的成绩
1.从“选项教学”到“模块教学”观念的提升。
“选项教学”反映了高中课程改革“内容的可选择性”,但高中课程改革的内涵远远不只是“内容的可选择性”,还有教学目标的整合、教学方式的革新、教学资源的开发、教学评价的改善等等。通过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江苏广大高中体育教师课程意识不断增强,实现了由“选项教学”到“模块教学”的观念和行为的提升。
2.学校领导为模块教学创设了良好的氛围与条件。
高中是基础教育最后也是最为关键的一个阶段,面临决定人生的高考,学校和师生的压力可想而知,学校领导层如何为学校体育定位,如何为推进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创造良好的氛围与条件,这将决定体育模块教学的成败。
江苏省许多优秀的高中的领导认识到,体育作为高中课程的一个学科必须纳入高中课程选课制、学分制、导师制的统一管理之中,才能有效地达成其水平目标;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必须在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体育作为文明社会、和谐社会的一个窗口,更应成为构建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中最具生命活力和教育特色的要素。例如南京市航空航天大学附属中学、徐州市铜山区棠张高中等学校,直到高考前一刻仍坚持上好体育课。
3.模块教学对教师指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模块教学对学校体育教研组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同时也给予了各学校体育教研组新的机遇和新的希望。把模块教学的责任落实在体育教研组是我省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一大特色。教研组一方面要协助学校制定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块教学学校实施方案,另一方面要组织专项备课组制定相关模块的教学计划,细化到单元,并指导教师制定基于模块的单元教学计划,细化到学时。
江苏省泰州中学、江苏省淮阴中学、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苏省铜山中学等学校的经验介绍表明,在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中,体育教研组应承担起如下重任才能确保模块教学的责任得到真正落实。
(1)组织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学习,安排相关的培训和教研活动。
(2)积极争取学校以及相关处室的关心和支持,主动承担或协助《学校实施方案》的制定。
(3)做好教师模块教学分工和学生选项指导工作。
(4)建立专项备课小组,制定《模块教学方案》。
(5)利用、整合和开发课程资源,组织模块教学。
(6)优化学习评价,进行学分认定和管理。
(7)在模块教学中,传承和发扬学校特色,并向课外延伸,搞好阳光体育活动,确保学生每天体育活动一小时。
4.在模块教学中进行基于模块的单元构建。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13-0091-03
从2010年秋季起,重?c市高中体育课程改革正式全面实施,市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教研机构加强了对高中体育师资的培养和培训。2015年1月,由重庆市教育科学院组织重庆市体育教研员暨高中体育骨干教师赴华东师范大学参加为期一周的高中体育新课程培训;2016年组织开展了重庆市高中体育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培训和高中体育名师工作坊研修等项目;同时,围绕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重庆市教委每年均组织了高中课程改革专项课题研究,以推动重庆市高中课程改革。
一、研究对象
本次问卷调研来自重庆市40个区县共56所高中学校,其中市级重点高中39所,区县级重点高中4所,一般高中13所。
二、研究方法
1. 问卷调查法
参与问卷的体育老师来自2016年重庆高中体育名师工作坊。总计发放问卷60份,回收有效问卷56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3.3%。问卷发放时间为2016年11月1日~10日。
2. 访谈法
对参加2016年重庆高中体育名师工作坊和重庆市高中体育骨干教师和部分学生进行访谈,了解体育课选项模块教学的实施情况。
3. 数理统计法
用SPSS13.0软件对所收集到的调查结果进行科学的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 对高中体育课程改革认同度的调查
从表1调查可知,实施高中体育课改以来,在各级教研机构组织的培训和学习下,体育老师均比较认同高中体育课改理念,基本能够在高中体育教学中贯彻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的四大基本理念。
2. 实施高中体育模块教学方面的调查分析
(1)高中体育选项模块教学的实施情况。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实施选项模块教学。看一所学校是否实施高中体育课程改革,只要看其在体育教学中是否实施选项模块教学或实施选项模块教学的程度就可大致看出学校实施体育与健康新课程的状况。
由表2可知,重庆市实施高中体育课程改革的情况还不理想,能基本贯彻体育课程标准、开展选项模块教学的比例为69.64%,没有实施的学校达到30.36%,有近三分之一学校没有实施高中体育课改。在已经实施高中体育选项模块教学的学校中,能全面贯彻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的学校仅有12.5%。
(2)重庆高中体育选项模块教学内容设置情况。
从表3可以看出,重庆市普通高中学校在模块选项内容的设置方面,除了田径类和健康教育专题为必修的模块设置之外,绝大部分学校模块选项内容的设置都集中在球类、韵律与健美操和武术项目上。其中球类系列中以篮球项目设置的学校为53所、足球49所、羽毛球39所,设置韵律与健美操的学校有23所。从调查情况看,比较吻合目前体育课程改革现实,水上项目与新兴运动项目所占比例少的原因是大部分学校没有相应场馆或缺乏相应师资。而表4反映出各校设置项目不能满足学生需求的有11所,占19.64%,考虑到调查学校重点中学和城区学校较多,选项内容不能够满足学生需求的比例应该会高于调查所占比例。
(3)实施高中体育选项模块教学组织形式情况。在体育与健康标准实施建议中提出,模块选项教学组织形式有3种:一是打破班级界限,同一年级进行选项教学;二是打破年级界限进行选项教学;三是班内选项教学。
由表5统计结果显示,重庆市普通高中学校有30.36%的学校采用打破班级界限,同一年级内选项模块教学的组织形式;而采用打破年级界限进行选项模块教学的学校仅占7.14%,有36.6%的学校采用班内选项教学的组织形式,其他没有实施选项模块教学组织形式的占32.14%。通过访谈了解,采用打破班级界限、同一年级进行选项模块教学组织形式的学校一般是把3~6个同一年级的不同班级按选项的项目打乱,重新组合编班,学校其他文化科的教学仍采用固定行政班教学,而3~6个打乱重组的体育选项教学班级必会对整个学校的教学管理安排产生一定影响。由此可知,选项模块教学组织形式与学校整体的课程改革、教学管理、课务安排息息相关,体育选项模块教学是否推行,间接可以反映出学校领导是否真正重视和推行高中体育课程改革。
(4)健康教育模块开设情况。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规定,田径模块与健康教育模块是两大必选、必修模块。从表6可以看出,重庆市普通高中在健康教育模块开设且正常教学的占46.43%,而开设但没有正常教学和没有开设的情况占比达到53.58%。由此可见,存在问题是比较严重的。通过访谈得知,造成上述原因主要是大部分体育老师对健康教育模块不够重视,一方面是理论教学资源不足,不善于搜集和整理;另一方面是教师自身对健康教育模块的知识掌握不系统,驾驭教材教学有困难。
3. 影响重庆市推进高中体育课程改革各因素情况
从表7中可以看出,“学校领导的理念与重视程度”被认为是影响体育课程改革能否成功??施的最主要因素,占71.43%。体育老师认为校长是推动高中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力量,校长对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直接决定学校高中体育课改推进的进程;“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等硬件方面因素”占64.29%,排在第二位。高中体育课程改革实施选项教学对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等硬件方面要求较改革前有明显提高,加大硬件设施是搞好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条件;“体育课改培训的力度与效果”占60.71%。体育老师认为课改培训力度和培训效果直接影响教师对体育课程改革的理解、接受与实施,而理解、接受程度又直接影响体育课程改革是否成功的关键;“体育师资匮乏,教师专业配置不合理”排在第四位。说明高中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很重要,学校领导在配备体育教师人数、专业搭配上要做整体的思考和筹划。另外,体育课程资源不足也是影响体育课改的一个重要因素。
4. 实施高中体育课程改革对体育教师的影响
从表8和表9可以看出,实施高中体育课程改革,不仅对体育教师自身专业成长有很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有利于专业共同体的形成,有利于推动学校体育教研组建设和工作整体质量的提升。
四、结论与建议
1. 结论
(1)重庆市普通高中体育课程改革得到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高度重视,但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影响下,课程改革实施的情况并不乐观,部分普通高中学校在实施体育课程改革中做得并不理想,有三分之一的学校还没有实施体育选项模块教学,说明体育选项教学在实施的力度和广度上还有很大空间。
(2)实施体育选项模块教学项目设置大多集中在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和武术等传统项目,对于那些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项目因教师专业分布不均衡以及场地器材限制等原因,没有得到开展;多数学校在必修的健康教育模块开设方面存在有名无实的现象。
2. 建议
(1)加强督导评估,加大经费投入。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对高中体育课程改革实施情况的督导、评估力度,把体育课程改革实施情况与学校各类评优及领导责任挂钩,加大奖惩力度。同时关注高中学校体育师资配备、场地器材等实际情况,加大人力支持和经费投入力度。
关键词:职业培训;业务;提高;体育教师
进入21世纪以来,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处于相对饱和的状况,其在职培训显得越发重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明确规定了“培训”是教师的一种权力,“培养和培训应有计划的从政治思想和业务两个方面进行。应该包括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一系列形式和途径的培养、培训教师。”2008年全国师范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继续加强中小学教师、校长队伍的培训,通过学历补偿教育和继续教育,培养造就一批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并使其中的一部分人成为中小学教育教学专家。现实也证明只有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才可实现《全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21世纪教育发展的基本要求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1培训是在培养基础上的再教育
培训是针对在职体育教师开展的继续教育,诸如体育院校的成人教育、教育学院的函授班、讲习班、短训班等等。其鲜明特点是在职的业务提高,以及所处学校与自己学历不相符的再教育,通常也称为职后教育,这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世纪60年代法国教育家保罗.郎格郎提出有关“终身教育”的提案以来,教育的民主化、系统化、完整性、连续性等得到众多国家的认同,并提出了“从0岁到100岁为止的教育”观点,强调教育是无止境的,知识是不断更新的,所有学科都面临着这样的挑战,根据有关资料统计为表1。另外,根据俄罗斯学者估计,全世界每年将出现新的“知识流”约为70-80亿。新知识的大量增加,必然要求教育内容精炼与更新,对于体育教师来说,自身的文化素质对培养现代人至关重要,这就需要体育教师不断了解新事物、学习新知识,延长自己的运动寿命,以便为社会做出较大的贡献。
2职后教育的目的是要提高质量
按照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事物总是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我国在体育师资建设方面,一直采用“双轨制”,即所谓培养与培训相结合的道路。实事求是地讲,这些年来培养是第一位的,是大批的,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而培训是第二位的,是少量的,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什么这样说呢?20世纪70-80年代,国家为了尽快解决师资严重不足及农村学校开课难的实际问题,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专业院校每年以5万余毕业生的速度向教学一线输送体育教师,较好地缓解了师资缺编问题。在培训方面表现得很不平衡:(1)高等院校教师参与轮训的机会较多,比如各种学习班、助教进修班、骨干学习班、访问学者、高级研修班等。(2)城市中小学参加短训的机会较少,一般供给学历未达标者,而专业院校的毕业生10年不接受任何继续教育的占80%以上。多数教师是在实践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有的是在遇到问题时随时查一些资料,边干边学。。有的则是吃老本过日子,知识的陈旧率在加剧。(3)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几乎没有外出培训的机会,这与经济条件、信息不畅和学校领导的限制等因素有关。根据本文调查所知:20世纪90年代各省教育学院举办的“三沟通”,即学历“大扫荡”为农村广大教师提供了一次系统学习的机会,这项函授的特点是:时间短、费用低、参与人数多、收效快。但仍有一部分学历未达标者没有参加学习。这样并不是否认在师资培养过程中只重视数量、而忽视质量问题,恰恰是在不同年代对师资的标准有所提高所致,诸如20世纪50年代体育师资多追求“技术型”;60年代变为“技术知识型”;70年代强调“又红又专”;80年代提倡“一专多能”;90年代要求“复合型”;21世纪重视“全能型”,国外还提出了“通材”、“完整型”等新要求。由于标准的提高,显得继续教育越发重要。通过对参加沈阳体育学院函授学习的164名中学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目标”调查,了解到体育教师把“知识更新、扩大视野”放在第一位,目的在于提高各种能力,适应教育教学发展要求。从理论意义上讲,培训比培养更重要。根据对历史资料的分析和研究,将建国60多年来中小学体育教师在职培训的主要形式和目的归纳为:50年代:(1)体育教师业务依据学校制度;(2)暑假体育教师训练班等形式,目的是备课,学习体育技术理论,创编体育教材,使中小学体育计划规范化发展。70年代:(1)体育院系举办的体育教师轮训班;(2)送教上门培训教师等形式,目的是教改小分队自力更生,自制体育器材,自建场地,恢复起中小学体育教学工作。80年代:(1)教育学院和教师进修学院体育系科;(2)高等体育院系进修与函授等形式,目的是通过正规系统的体育专业学习与进修,使教师能够资格或国家规定的合格学历。总结60多年来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在职培训的经验,具有以下5个特点:(1)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重视,制定了一系列法规或制度,使培训工作越来越规范化和制度化。(2)建立了中小学体育教师专门的进修培训机构,如教育学院和教师进修学校。(3)扩大高等体育院系接受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培训任务。(4)在职培训成为体育教师取得任职资格,提高学历和获得学位、晋升职称的有效途径。(5)通过培训使广大体育教师跟上时代的要求,成为贯彻终身体育思想的一种典范。不仅如此,在培训方面,一些地区建立了适合当地体育教师实际的培训内容和模式(见表2)取得了良好的培训效果。
3实现师资培训目标的主要途径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正实现着由培养向培训目标的战略转移,随着21世纪的到来,培训将是第一位,而培养退到第二线,提高教师的质量是一个最突出的问题。我们坚信:教师的质量将决定教育的质量和学校体育工作的质量,管质量要效益成为一种新的趋势。为了更好地实现培养向培训目标的转移,我们首先要明确“培训目标”应确立在怎样的基础上,值得考虑的因素有3个:
3.1按国家教委要求去作
2008年国家教育部提出:“新补充的体育师资,必须达到合格学历的要求,即小学体育教师具有中师毕业程度(专职体育教师具有中师体育班毕业程度);初中体育教师具有体育专业专科毕业程度;高中体育教师具有体育专业本科毕业程度”。10年后的今天,基本达到了这项要求。众所周知,现阶段中等师范学校多与师专合并,说明小学体育师资相对饱和,对体育师资的学历要求提高了一个档次,即向着小学为大专生、中学为本科生、高校为研究生、博士生的方向努力。
3.2注重潜在问题的解决
尽管师资培训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潜在问题还不少。据本文调查所知,上世纪90年代的2次“三沟通”函授,辽宁省各市参加学习的人数在60-120,其中有1/3为城镇教师,而农村学校体育教师绝大多数尚未达到规定的学历,或没受到培训。根据最新统计资料表明:农村中学教师学历达标率仅为30%左右,而小学相对较高。通过“普九”验收了解到,达标的教师多数为中师函授学历,而不是体育专业。
3.3学习国外培训的经验
国外对体育师资的要求是很高的。一般为大学体育系,或综合大学体育系毕业生,并获得学士、硕士、博士才能在各级学校中任教,而切轮训周期较短。根据上述三个因素和我国学校体育的实际,将师资培训目标确立在:优先推进农村学校达标;保持高等学校师资的高学历;鼓励城镇学校师资的轮训。到2010年之前实现全面提高体育师资整体质量目标,将各级学校师资学历提高为专科及本科以上,大量研究生充实高校教学一线。为了确保培训目标的实现,现阶段各级院校在完成国家计划招生外,要积极主动地转变职能,加大培训力度,要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开展工作,尽快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培训新体系。真正处理好“四结合”,即脱产进修与不脱产进修相结合;短期班与长期班相结合;函授与广播电视相结合;校内自培与校外培训相结合。落实课程设置“三结合”,即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专业知识与相邻学科知识相结合;纵向与横向发展相结合。我们认为主要抓三条主线。一要充分发挥体育院校,教师进修院校培训的主渠道作用;二必须广开渠道,举办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进修班、函授班进行培训;三实行教师专业自学考试,是促进教师自学、提高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毛振明,著.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2]蔡宝忠,著.体育教师新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中国学校体育研究会编.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高校部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关键词]校地教学共同体;体育师资;教师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10-0068-02
[作者简介]黄丽英(1970―),女,壮族,广西凤山人,大专,广西河池市凤山县中学教师,中教一级。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建设与培养目标,主要是为地方中小学输送合格的体育师资。体育教育专业师范生未经专业实习的见习阶段就到中学课堂上课,体育教育专业师范生参加全区历届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均获得好成绩,这都得益于“校地教学共同体”的建设。学院聘请中小学一线优秀体育教师为校外指导教师,对体育教育专业师范生实施“双导师制”指导,构建了理论与实践交融的人才培养模式。笔者作为河池学院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师范生的校外指导教师,亦是校地教学共同体中的一名成员,现就如何构建校地教学共同体展开初步探讨。
一、课程群与校地教学共同体的意蕴
(一)构建校地教学共同体的理论依据
我们借鉴了美国教师教育模式――教师专业发展学校(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chool,PDS)和专业学习共同体(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PLC)的理念与理论。[1]1999年6月,北京师范大学等16所高校成立了学院路地区高校“教学共同体”。其实,共同体理论的发展沿革是:实验学校(杜威)教师入门学校(谢佛)师范生临床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专业学习共同体教学共同体U-S共同体校地教学共同体。
(二)构建校地教学共同体的政策依据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要求高校要主动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地方中小学校合作培养师资,并要求从地方中小学校中聘请一线优秀师资作为高师教育的校外指导教师,其人数不少于高校教育类课程教学教师的20%,对师范生实行“双导师制”指导,为社会培养合格、优秀师资。[2]
(三)实现共同体理论的本土化
河池学院体育学院分别尝试与河池市教育局、河池学院附中和凤山县中学等单位,本着双方自愿平等、互利共赢的原则,结成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探索构建校地教学共同体。共同体成员主要由河池学院教育学、心理学、体育教学法教师和当地体育教研员、中小学校的优秀体育教师等人员组成。
二、课程群建设目标
基于校地教学共同体,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群建设实现了“经常性见习、实习、研习一体化”[3]活动的常态化开展,体育教育专业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得以提升,教学智慧得以积淀,利于他们实现由师范生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美丽转身;为地方教育培养合格、优秀体育师资。
三、课程建设的行动解读
我们用实际行动来解读课程群建设目标――构建“实践取向”教学模式与理论和实践交融的人才培养模式:“五四三二一”实训模式和“2・2・4”实践教学模式。
“五四三二一”实训模式是指学生要过“五课”关,即要过备课、讲课、听课、说课和评课关;具备“四知”,即教师职业道德知识、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知识、教师的理论知识和教师的专业知识;练好“三笔字”,即毛笔字、钢笔字和粉笔字;有“二会”,即会画一手漂亮的简笔画和会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掌握“一技”,即掌握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技能。
“2・2・4”实践教学模式,第一个“2”是指体育教育专业师范生从进校到毕业这4年里,每10人组成一个实训小组,安排具有校内和校外两种样态的指导教师,接受“双导师制”指导;第二个“2”是指“基于大学”的“理论之应用”的校内实践教学和“基于学校”的“理论之应用”的校外实践教学。常规性地开展经常性“三习”的中学真实现场教学技能训练,师范生获得即时诊断性指导与反思,利于其教学技能的生成与发展;其中的“4”是指在两种样态指导教师和两种实践教学范式的基础上,按照大学4年划分为相应的四个阶段,即从大一到大四,师范生在两种样态指导教师指导下,“传帮带”地进行分层次、交互的校内和校外两种范式实践教学的四个阶段。
具体做法:第一阶段(大一),在校内指导教师组织指导下,开展“三字一话”实训。第二阶段(大二),结合经常性见习,设计主题班会;实行实习班主任制度,把主题班会设计及实习班主任工作总结放到班级博客里的“个人教师技能”成长袋,开始感受程序性实践教学。第三阶段(大三),进行中小学体育教材分析与撰写导学案。以实训小组为单位开展由程序性到实践性的实践教学历练。开展校际师生教学“同课异构”和主题班会“同题异构”活动。第四阶段(大四),经过专业教育见习与实习的“双导师制”指导,接受和通过专业教育实习验收,进行专业教育实习的总结反思,同时完成专业毕业论文设计。
具体行动:行动解读一,练好“三字一话”。行动解读二,要过“五课”关。行动解读三,经常性“三习”(到桂宜高中见习听课、到民族中学见习听课、到宜州市第二小学见习听课)常态化。行动解读四,新课标研修。2012年5月14日到河池学院附中举行“《义务教育体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研讨会”。行动解读五,“体育教学法”实践教学的同课异构。2012年10月27日和29日到河池学院附中举行“同课异构”实训活动。行动解读六,见习阶段基于新课标的同课异构。2013年4月9日和16日到河池学院附中举行“基于《义务教育体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同课异构’研讨活动”。行动解读七,校内校外实践教学活动的耦合。行动解读八,尝试对师范生实行“双导师制”指导。“体育教学法”课堂实训中实行“双导师制”指导,双导师对师范生的教师技能进行诊断。行动解读九,采用“小先生制”开展技能实训,高年级带低年级,先进带后进,传帮带开展技能实训。
四、课程建设的初步成效
(一)学生成长
1.学生个体成长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参加全区历届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获得好成绩;在河池学院附中举行的新课程研讨活动中,体育教育专业2009级学生在见习阶段与河池学院附中体育教师同台竞技,上新课标研讨成果汇报课。在“体育教学法”实践教学活动中,2010级学生在见习阶段与河池学院附中体育教师开展“同课异构”真实课堂教学实训。在河池学院附中举行的基于新课标“同课异构”研讨活动中,2010级学生在见习阶段与凤山县中学体育教师进行“同课异构”真实课堂教学实训。
2.学生集体成长
将技能训练、竞赛与课堂教学有效衔接,与校地教学共同体成员一起成功举办体育学院首届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大赛,使师范生在训练与竞赛中集体成长。2007级至2011级师范生圆满完成教育实习。基于《义务教育体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同课异构”研讨活动,邀请中小学优秀体育教师给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做报告,使师范生更好更全面了解民族传统体育表演项目、广场民族健身操项目、民间吉庆体育项目和民间祭祀体育项目等知识。[5]
(二)教师成长
中小学校外指导教师也获得了专业成长,例如凤山县中学黄丽英老师参与了一系列的课题研究,并发表了数篇论文。其中有河池学院外国语学院李晓兰副院长主持的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河池学院体育学院黄中峰书记主持的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黄丽英老师还与课题组成员韦丽春教授共同撰写并发表了论文。黄丽英老师希望继续推进校地教学共同体建设,探索桂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的途径。[6]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教师[2011]6号)[EB/OL].(2011-10-08).
[3]黄白,黄勇樽,邓琴,等.地方院校教师教育学科教学的传承与创新[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通知(教基二〔2011〕9号)[EB/OL](2011-12-28)..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师;教学能力;发展
随着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高中历史教育越来越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基础性和全面性,注重历史教育的社会性和人文性,这就要求高中历史教师要不断提高教学能力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目前在我国,职前历史教师的教学能力培养主要由师范院校来承担。入职之后的历史教师提升教学能力的方法多种多样,有效利用这些方法,来建构一套适应教师也适应学生的教学方法,是提升现阶段我国历史教育质量的必要条件。
1高中历史教师教学能力概述
高中历史教师教学能力是指教师以自己的历史学科知识和基本的历史教学技能为基础,通过历史教学活动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也是教师专业能力的核心部分。高中历史教师教学能力直接决定了历史教学的质量与历史教学活动的完成程度,在教师的专业能力中占有重要地位。提升历史教学能力,对于高中历史教师自身的素质要求也很高。首先教师要有健康的身心,在面对学生的学习问题时,能够有足够的精力和耐心去解答;其次,教师要有深厚的专业素养,掌握丰富的历史学科知识,精通历史教学理论与教学方法,能够开发和利用各种历史课程资源;最后,随着历史新课改的发展,教龄较高的历史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历史教学不再是一味的灌输,而是要帮助学生建构历史时空思维,将学生真正带入历史情境中,新任教师也要充分利用最新教学观念,提升自身教学能力。我国对高中历史教师教学能力的构成已经有了比较全面而系统的研究,综合已有学术成果,笔者认为高中历史教师教学能力的维度主要包括:历史学科知识能力、历史教学设计能力、历史教学实施能力和历史教学反思能力等。
2近年来高中历史教师教学能力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近年来,高中历史新课程理念不断深入贯彻,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也逐步发展成为一系列活动过程。但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是个复杂的体系,会受到诸多外部因素影响,导致高中历史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存在诸多问题。
2.1教师自身的问题及其原因
(1)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和历史学科知识素质不足。教师专业能力的形成主要来自职前师范学院的培养,入职之后随着将精力投入到对学生的知识教学中,一些教师经常忽略利用教育学科知识来培养学生,导致教学三维目标的实施不够完善,偏重知识技能目标而忽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而历史学科知识却是需要在有限的既有知识基础上,不断地从教学生涯中慢慢积累,不断地接受新的学术研究。可是由于在历史教育工作中出现职业倦怠,导致高中历史教师的学科知识素质停滞不前,不能将最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2)历史教学设计难以创新。导致这个问题的原因有很多:首先,一些高中历史教师备课不充分,过于依赖教参,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过多借鉴已有教学经验,甚至完全照搬,导致教学过程缺乏创新,阻碍教学过程多样化的发展;其次,一些教师为应付公开课或其他教学任务,盲目使用新鲜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设计,为了创新而创新,而没有充分考虑所选方法是否适用于课程教学,流于形式,缺乏实效;最后,教师本身教学设计能力不足,限制了历史学科教学设计的发展,导致历史教育学术研究难出成果。(3)教师的自主发展意识淡薄。一些教师在入职之后常年使用同一套教学经验。加上自主参加研修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导致教学方法老套,难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成效不如人意。教师若缺乏自主发展发展意识,那外部再多的培养和努力也是徒劳,教学能力自然不会得到有效提高,历史教学工作难以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2.2教师对历史课程资源的利用不足
随着我国历史新课改的不断推行,历史课程资源在历史教育中不断凸显出其重要地位,但是在我国,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非常不充分,课程资源包括很多方面,例如:教材、博物馆、影像资料、历史遗迹等等。而在我国,一提到课程资源,被利用最多的就是教材,而容易忽略其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偏重单一教材知识的研究,学生缺乏实践经验,难以形成历史时空思维。对于其他课程资源,教师在涉及到的时候往往一带而过,很少有教师或学校会真正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历史遗迹等。布置有关查阅历史文献或影像资料的作业后,也不会深入贯彻检查工作。久而久之,使学生远离实践经验,无法使学到的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不利于提升历史教学成效。
2.3学校和社会不重视对历史教师教学能力的相关培训
学校在组建师资队伍时,其主要考察标准就是教师的学科知识基本功和教学能力是否扎实,在入职之后,却又往往忽略了对教师教学能力的继续教育。首先,学校对刚刚入职的高中历史教师培训不够重视,认为教师刚刚走出校园,不用经过系统的培训也能胜任实际教学工作,从而使入职培训流于形式,培训内容一般没有经过认真准备,培训成效一般。其次,对于历史学科而言,当代学校的校本研修活动非常缺失,教师对历史教学理论的学习和教学观念跟不上时展步伐,导致其实践教学能力的缺乏。最后,学校在组织教师教学能力培训的相关课程或活动时,一般难以顾及教师的差异性,没有考虑到每位教师的教学风格都是不同的,从而无法激起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教师认为培训无法对自己的教学工作有所助益,从而对培训持消极应付态度。
3提高高中历史教师教学能力的具体措施
3.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能力,首先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首先,要积极转变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观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次,教师之间还应加强相互学习,备课、磨课、同课异构的活动,同一课时应开发不同教学方式的设计,以适应各类学生的学习需求。最后,学校应多举办加强高中历史教师专业素养的培训活动,要重视培训内容的系统性和实用性,同时学校应引进高学历人才,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3.2加强教学设计能力和备课能力
备课是体现高中历史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条件,加强备课能力是加强历史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首先,教师在平时进行备课时,要将个人备课同集体备课相结合,主动与其他老师进行交流,取长补短,完善每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其次,在备课时,教师不应只重视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的设计,还应重视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研究,重视学生学习情况和知识素质的研究,重视高中历史多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才能逐步增强自身的教学设计能力,加强有效教学的备课能力。
3.3加强课堂教学能力
加强课堂教学能力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课前准备应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尤其是导课部分,要采用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导课方式,才能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第二,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采用历史情境教学方法,激发和维持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创设情境,快速有效地使学生接受课堂教学内容。第三,还要有意识地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促进学生维持学习动机。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不断深化学习动机。第四,课堂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教学中应始终坚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第五,作业是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布置有效巩固课堂知识的作业是一节完整课时的重要部分,现在一些教师经常忽略作业的布置,导致学生在上完一节课之后快速遗忘所学内容,所以,要加强课后作业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同时落实检查工作。
3.4课后应注意教学反思
通过教学反思,历史教师可以发现教学中的不足,查找原因,寻求改进办法。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将教学中的突发灵感和成功经验加以总结、整理、提炼,使之成为稳定的理,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及学习结果的反思,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增强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互动性。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存在诸多无法预知的因素,对于课堂管理也要因时因人而定。课后反思可以获得许多宝贵经验,用以指导以后的历史课堂教学。通过反思教学过程,教师可以更加理性地认识自我,找到更合适的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3.5历史教师应注意提升自身的知识修养和能力
历史教师要时刻注意提升自身的知识修养和能力。首先,教师应该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不仅要加强学科知识的学习,还应注重教育学知识的更新,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其次,教师还应主动加强师生交流,营造和谐的历史学习氛围,组织多种多样的历史活动课,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历史现象,自主得出结论。最后,历史教师应深化探究式教学,使探究式教学真正发挥启迪智慧、活跃思维、开拓眼界、增强动手解决问题能力的功效。
4小结
在我国历史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高中历史教师加强自身教学能力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已是迫在眉睫。同时高中历史教师有意识地提升自身教学能力,是体现教师素质的重要因素,也是体现我国历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只要高中历史教师时刻注重教学能力的持续发展,我国一定会通过历史教育培养出一批批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龚艳冰.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实践因素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0(2).
[2]袁亚丽.地方师范院校历史专业师范生专业教学能力培养研究[J].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16(4).
一、依法治校、规范办学
(一)指导思想方面
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执行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办学,规范办学。学校始终秉承“以人为本,彰显特色”的办学理念,坚持以“励志厚德,唯实笃学”为校训,秉承 “创特色、争名校”的办学宗旨,坚持依法治校,以德治校,建章立制,规范管理,不断完善、创新管理办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规范办学行为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引导下,我校建立了正确的教师、学生评价机制,不将学生成绩的好坏作为评价学生、教师的唯一标准。不歧视学生;学校严格按规定选用、订购教材、教辅用书等,开足开齐规定课程,严格控制作业量;严格执行阳光体育活动方案,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切实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以营造轻松愉快的育人氛围;我校招生,严格按照市、县教育局审核备案后的招生文件执行,如实宣传招生信息,严格执行物价部门审批的收费标准,无乱收费、乱办班、随意向学生摊派资料等情况,办学行为规范。
二、强化师德、提升素质
本学期,学校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了《中小学教师行为规范》、《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及《义务教育法》等相关文件,要求全体教师依法从教,提升师德水平。同时,学校制定了《安边中学教师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全体教师签订《教师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从教行为承认书》,每位教师都建立了《师德师风整改台账》。学校严格执行师德师风考核制度,对违反师德师风的教师在评优树模上实行“一票否决”制,本学期,我校教师无违规违纪行为,都能信守承诺,规范从教。
三、 强化管理,德育提升
学校重视德育工作,尤其是加强学生养成教育、德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法制教育,力求塑造人格健全、心理健康、行为守法的合格人才。
(一)政教处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德育工作原则,积极实施习惯养成教育和六大创建等活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本学期学生迟到现象基本消失,也没有发生校园欺凌事件,为学生的成长、学习创造了一个安全、和谐的环境。
(二)定期举办班主任培训会和进行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活动,定期召开家长会,利用重大节日、各类主题教育、国旗下的讲话等活动形式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法纪教育、传统美德教育、感恩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践行了“1155”德育模式,也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富有创新的德育工作模式。
(三)学校认真落实“两课两操”,坚持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确保学生每天在校锻炼1小时以上;。
(四)成功举办了感恩教育活动、野营拉练,如期举办了校园艺术节和春季田径运动会。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成功,在集体活动中培养班级凝聚力、互帮互助精神、团队合作能力,做到活动育人、实践育人和节日教育的目的。
四、内涵发展,精细管理
本学期教务处本着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以提升学校教学质量为中心,以打造高效课堂教学为支点,以实施课堂教学实时监测及促学风、严教风、正考风为抓手,切实有效地开展了教学服务工作,主导完成了学校常规教学任务及各种教学活动组织引导安排工作。
(一)着力实现常规教学精细化,力促学业质量稳步提升
本学期,教务处在常规教学方面继续加强管理。分别在备课方面、上课方面、作业方面、辅导方面、考试阅卷方面都强化管理。
(二)实现教学评价精细化,提高教学水平与效率
本学期,教务处联合教研室,对各科任教师的课堂实施“推门听课”,并在第十五周对高一高二年级进行了课堂效果检测,及时有效地指导解决课堂重大问题,促进教学相长,实时了解学情学风,加强校际、校内监测,旨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继续加强初、高三毕业班教学质量推进工作,加强初、高三升学考试相关事宜的过程管理,开学第二周由教务处组织召开了初、高三毕业班教师会,安排布置第二轮、第三轮复习计划。并要求计划落实到每节课。另外,为了更好的激起每位毕业班教师的教学斗志,校部领导给予全力支持:由韩校长主抓本学期高三备考工作,并兼任高三各班副班主任;由刘校长主抓九年级中考备考工作。我们注重强调辅导训练环节,强化训练工作,认真组织实施了九次中考模拟考试,对学生进行了标准化、规范化的考试训练,将教考、学考更紧密地结合起来,提升了我校学生的综合素质表现能力,为本学期中考奠定良好基础。目前,初三赴县参加毕业升学考试已经结束,成绩虽未揭晓,但整体过程顺利,师生信心满满。
(四)查漏补缺,认真开展以中期、期末考试为抓手的教务考核工作。
在教务考核中,我们组织教务工作人员及相关骨干教师对教师导学稿备写、教师批改学生作业、学生导学稿完成及整理情况进行了检查,并进行了综合情况分析;按照学校工作计划,在本学期第11周、19周分别安排了期中、期末考试。通过对七、八年级中期考试成绩的综合分析,及时反馈,弥补学科教学工作中的疏漏及不足,对于成绩落后明显的学科,找学科教师谈话督促,追赶超越。并将成绩情况用于期末考核,鞭策教师不断进取。
(五)部室管理持续精细化,努力提升服务水平
严格考勤制度。晨辅、上课、坐班由张航空老师督查,各位校级级领导不定时抽检早晚辅到岗情况,做到了如实登记,周周公布。教务处配合学校领导不定期进行考勤监督,防止考勤管理出现漏洞。
加强功能部室的管理,并做好了相关的登记和健全有关档案、表册,做到规范管理。
现代教学设备使用:教务处组织了专业教师进行录播室、电视台、阅卷及分析系统等教学设备的使用能力培训,为提升全体教师使用多媒体的能力储备了专业技术。
学籍管理:开学初相继完成了全校学生的注册并做好转入、转出、流失学生的统计上报。热情接待前来办理转学的群众,做到了服务及时、周到。整理了初三、高中毕业班学生的学籍档案,为学生顺利升学创造条件。
(六)积极搞好教学外联工作,为广大师生参加各种校外比赛、竞赛、展演活动创造条件。
本学期,教务处在学校各种教学活动的基础上,选送我校优秀选手和优秀作品参加校外多种活动。在教务处组织第六届经典诵读大赛的基础上,及时向县教育局基教股报送我校经典诵读优秀作品视频及文字内容。并组织八年级、高二级学生参加县教育局举办的“成语大会”活动及七八年级学生“七巧板大赛”等活动。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加强了我校师生同外部的联系。还极大的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
(七)继续推进校园读书系列活动的开展,支持校园文化建设工作
本学期以来,教务处按照市县教育局要求,继续安排和部署了第六届校园读书系列活动,联合语文教研组组织开展了“经典诵读”、“汉字听写大赛”、“成语大会”及“读书分享大赛”等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优化了校园读书氛围。
五、教研先行,引领高效
教研室工作按照年度目标计划有序开展,求真务实,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顺利完成各项教研工作:
(一)利用校本研修手册实现教师专业成长
(二)开展听评课活动,促进课堂教学改革。
(三)按时选派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学能手”评选活动
第八周举行校内“教学能手”评选,闫蓉蓉、滕艳、田凤兰、郑景育、高小乔、谷巧荣等获得校级“教学能手”称号。
推荐“共同体”教学能手冯钰军、贺海芳、滕艳参加定边县2018年度“教学能手”评选活动,各位参赛选手精心准备,各教研组集体帮助指导,教学效果良。最终,冯钰军、贺海芳成功获得县级“教学能手”的称号。
(四)开展教师业务培训工作,提高教师理论认识水平。
(五)开展课堂效果监测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开展课堂效果监测是这一活动的主要目标。中期之后教研室组织相关负责人对七、八年级的语、数、英、物等四科进行课堂效果检测。通过这一活动,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症下药。
(六)开展各类课题研究活动,服务课堂教学改革
本学期开展校级、县级、市级等各类课题研究活动,制定校本课题实施方案并付诸实施,对课题实施者提出明确的结题要求,本学期立项的校本课题每人一个,学期都能按时结题。本学期开展县级已经立项的微型课题共有3个,参与者分别是:杨春、滕艳、雷永红等。
(七)开展校本研修市级学分认定工作
(八)教师参加县级教学成果评比取得良好成绩
2017年度我校共选送十九人次教学成果作品参加定边县2017年度教师教学成果评比,今年共有十五人次作品获奖。
(九)选送教师优秀教研成果参加县级以上评比
本学期选送史明昌、高鸿雁、文建利等二十人的教学成果参加陕西省教学成果评选。
(十)实施共同体三校中期联考,及时反馈教学效果
中期考试共同体三校联考,考后进行分析交流,安中及时向砖中、堆中提供各科考试分析电子模板,安中汇总三校各级各班成绩情况。
六.结对帮扶,措施有力
学校高度重视扶贫攻坚工作,科学谋划、多措并举,以关爱贫困学生为重点,把党和学校的温暖送到需要帮助的困难学生手中,让每一位贫困学生享受到国家的政策。
七.后勤服务,保障运行
总务处担负着全校教育教学的后勤保障工作,本学期按照学校发展规划的总体部署,总务处继续本着“优质服务,切实保障”的后勤服务理念,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在学校的领导下,确保重点,抓好常规:
(一)规范收费行为。规范收支两条线,做到帐目清楚,程序合法。
(二)后勤服务有条不紊。
(三)加强校产管理,努力厉行节约。强化班级财产管理,使财产管理逐
步走上规范化,明细化;严格班级财产考核制度,做到奖优罚劣;做好对固定资产增减工作的登记,定期定时进行固定资产的核对工作,做到帐、物相符,严防学校财产的流失;加强学生宿舍财产管理,制订了宿舍财产管理条理,做到损坏赔偿,培养学生的公共财产爱护意识。
八.安全教育,保驾护航
安全工作是教育教学工作的有力保障,本年度以来,保卫处在学校的领导下,在各年级、各班级、及全体师生的积极配合下,通过保卫工作人员的努力,圆满地完成了本学期的安全保卫工作:
(一)强化教育,增强防范意识。每学期开学第一天,保卫处能够组织各班召开了安全主题班会;在学期中继续组织各班开展平安出行主题班会、开展防震防灾紧急疏散演练、绿色饮食安全主题班会、“珍爱生命,预防溺水”等一系列活动;并利用每周国旗下的讲话、学校宣传栏、电子屏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安全宣传和教育,让学生时时提高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学校安全工作常态化、科学化。
(二)继续强化保卫处值班巡逻制度。抓好校园及周边治安环境整治,保卫处加强校园值班巡逻,校园及周边基本上杜绝了社会闲杂人员到校门口寻衅滋事、打架、敲诈案件的发生,维护了校园的稳定。
(三)严格走读生管理制度。
(四)完善并落实各种安全预案。本学年曾多次召开安全专题会议,安排学校安全工作,由白校长负责,保卫处牵头,进一步完善了学校各种安全预案,加强师生的安全教育宣传,不断提高师生的安全意识,建立健全安全工作组织机构和安全管理各项预案,完善了安全工作档案,责任落实,严格执行上级文件要求,确保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的稳定。
九、班团教育,提升素质
本学期,校团委在校党支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团结和带领广大团员青年,紧紧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开展班团队活动。
(一)多形式思想教育,提高团员思想觉悟。本年度,团委组织开展“校园歌手大赛”等活动;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加强全体团员进行党的基本知识的培训和教育,引导团员青年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依托宣传栏、海报、校刊等校园文化宣传阵地,开展“生命至上,和谐校园”以及各种节日的宣传,充分发挥校园宣传重要作用,加大宣传和教育力度;组织全校各班级开展“弘扬雷锋精神,我为社会献份爱”学雷锋活动,“校园安全”等主题活动;重视优秀学生和群体典型培养,并且通过推优评优,发现和树立典型,让各团支部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二)加强社团建设,本学期,团委和教务处联手,强化了学生社团的建设,总共建立46个社团,基本上达到每位同学参加一个社团的程度。
十、存在问题与努力方向
(一)存在问题
1.学生自主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
2.生二孩女教师多,导致部分科目教师短缺。
3.教科研成果报告会及成果展示活动开展数量有限。
(二)今后努力的方向
1.继续加强教师队伍管理、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不断完善教育教学评价机制,“以起点看发展”,重在对学生日常行为及学习过程的评价。完善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不以分数及升学率作为评价学生学习和教师工作的唯一尺度。
2012年初冬,寒凝大地,旧貌换新颜的陕西省乾县县城,“热烈祝贺全市高校课堂推进会在我县召开”的标语十分醒目。这一天,咸阳市普通高中构建高效课堂现场推进会在一阵阵紧锣密鼓的筹备之后终于如期举行。来自13个县区的教育界专家,行政领导,大家个个春风拂面,热情高涨。几乎同时都把注意力集中在了会议的承办方――这所被称为乾县高等学府的乾县第一中学。聚焦着“梳理――探究――训练”三步法的“乾县一中”课堂改革模式。
这几天,乾县一中校园里到处呈现着空前浓厚的学术气氛,到处闪现着师生们忙碌的身影。马永清校长等校领导如数家珍一样,向业界同仁介绍“三步教学”的内核,数十名老师争先恐后地准备好自己的拿手课,个个都想在第一时间,把自己如何运用“梳理――探究――训练”三步法的“乾县一中”模式进行教学的成果充分展示给专家们。
这边,青年教师宋龙斌正在给高三级一个班的学生(课堂上分为6个小组)上历史复习课,咸阳市教育局副局长张立凯,基教科主任刘君旺认真聆听,仔细记着笔记;那边,咸阳市教研室主任曹建业带领部分专家早早坐在了化学课堂上。市教育局领导和前来取经的同志一道认真听完每一节示范课。
一堂课下来,讲课教师中有的年轻人不免还有些小紧张。他们简要汇报了自己的课程革新思想,大家分别“评头论足”,发表了自己的真知灼见。接着,与会同志现场观摩了乾县一中的文化体育成果,实地感受了素质教育在该校的普遍体现,就连外校的一些科任教师也大老远赶来了,分享着新的教学模式带来的可喜成绩,不少同志感慨万千。曹建业认为教改首先是课堂改革,乾县一中实施课堂改革抓住了牛鼻子,突出了实效、高效。该校分层次有梯度循序渐进,分别根据学科,年级段以及教师队伍现状的实际,统筹安排与分布实施,不搞一刀切,不搞形式主义,极富创新精神,他们研究探索出“梳理――探究――训练”高校课堂教学模式,但又不唯模式,这就是科学建模,多模并存,给全市全面推进高中课堂改革树立了标杆。咸阳市教育局局长张存深有感慨,面向全体与会同志发表讲话。他激动地说:“乾县一中实施高效课堂改革后,这几年高考成绩稳步攀升,学生素质不断提高。充分给大家一例证:教改是成功的,它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希望大家结合本校实际,深化改革,全面推进高校课堂。”
从此,有条不紊推进高中高效课堂改革的“乾县一中现象”犹如轩然大波引起强烈反响,全咸阳市近百所普通高中稳步推进高效课堂改革在这里吹起了集结号。
可贵的起步:
把课堂彻底还给学生
近年来,打破长此以往“满堂灌”式的沉闷课堂教学秩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实行新的课程改革,咸阳市在全国教育行业走在了前头,教育局领导带着校长,各学校校长带上教师先后南下北上在全国课改示范学校取经的例子数不胜数。学习别人,比照自己,大规模的有效教学活动在咸阳市各学校广泛开展起来。
高中能不能大面积实行课改,改革的阻力与焦点在哪里,能否抓住牛鼻子奋勇前行,这是考验一个教育局长特别是一个高中校长的关键所在。
一个拥有7000名莘莘学子和近300名园丁的学校,敢不敢啃下这块硬骨头,同时考验着人到中年的马永清和近十名校园的“常委班子”。
向教学一线倾斜、全面推进校园民主管理、不断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的改革已经在乾县一中实施了多年。这些都与该校拥有一个团结向上、敢作敢为的校领导班子分不开。
这一次实施高校课堂改革,同样在乾县一中的教师与领导中经过了较长时间的思想斗争。不改不行,早改早主动,首先在校领导的思想深处达成共识。
2008年的暑假,马永清带上几名校领导分别前往省内外的几所教改示范学校实地取经学习。回到学校后又组织大家反复讨论,带头形成了课堂改革的第一方案。
乾县一中近300名教师中,绝大多数为中青年,因而学校就把课堂改革的重担首先担在这群骨干的身上。
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温儒敏说道:“我深感在中国喊喊口号或者写些痛快文章容易,要推进改革就比想象难得多,在教育领域哪怕是一寸的改革,往往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把课堂彻底还给学生?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多年来,已经形成了老师是主角,而要转过来让学生当主角,弯子还真不好转呢?
先从哪里改?校领导班子决定先从人们最关心的焦点、最能担当的高三入手。召集各科骨干分析研究,反复商讨,多次实践后得出一个基本模式,即“梳理――探究――训练”三步教学模式,这一模式始终贯穿着教师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各种潜能,发挥积极性创造性,从而实现提高学习效率的最终效果与教改目的。
课堂教学新模式:
“梳理――探究――训练”
这一新模式突出“四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以思维为主攻。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要效益。
具体时间分配为:梳理知识,构建体系为10分钟,探究问题,思维建模为20分钟,课堂训练掌握规律需要10分钟。
通过实践,通常是,首先,老师提出案例或者话题引发问题,让学生思考,把知识变成问题,使学生通过回顾知识进行讨论,梳理知识结构;其次,让学生提出或者教师设计需要探讨什么问题,师生再共同探究,总结得出规律性的结论;最后,通过设计新情境的问题,让学生运用讨论后得出的方法,拓展训练如何去解决问题。
这种课堂教学新模式的核心集中体现了一中教师与学生思维方式大变革。
对此,校长马永清深有感慨地说“新模式的应运而生,全体教师更加注重学生的思维与能力的发展,更加注重知识的产生过程,更加注重学习与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突出了他们的主体地位,从而改变了被动的学习方式,因而达到了实现最优化教学的教改目的”。
该模式的实施,使老师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最有效地调动了他们参与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的过程,因而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结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布鲁纳认为,学习一门学科不仅是“学会什么”,更重要的是“知道怎样处理”,即“学会如何学习”。他指出,“我们 教一门科目,并不希望学生成为该科目的一个小型图书馆,而是要他们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学习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在布鲁纳看来,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探索知识的过程。
乾县一中推行的“探索――梳理 ――训练”教学模式,实践了这一重要教育观点。
师生设身说课改
这样教学,能否形成一个定势,会不会形成一个思维模式,大家的反映如何呢?关于高校课堂改革,乾县一中的师生们如何认为,以下是记者采访他们的实录。
张龙涛(高二年级部主任,在本校工作21年):构建高效课堂,核心是更多的关注学生,培养其自主学习的习惯。前提是学校预设了学案,有的放矢,确保学生课前预习。课堂上带着解决一系列问题的愿望,增强了求知欲望,加上合作探究,开阔了思路,提高了学习效率。前期好多人在模式上领会有偏差,课前预设内容太多,学生感到时间不够用,老师上课拖堂,就是跳不出模式,现在慢慢地改变了,教师们经过了由简到繁,在由繁琐到精炼的过程。
任志恒(高中物理教师,教务处主任):我认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上要求老师更加吃透学生实际。特别是在编制学案上多花费精力。哪些知识学生已掌握了,哪些关键点还需要老师加以引导,哪些是学生达不到的,需要老师讲得透彻一些。学案要突出学生独立完成、学生合作、老师点拨与精讲多练结合起来,有层次性。“功夫在课外”这个环节占到教学设计的80%左右,因而很重要,高效课堂成败亦在此。
董君娥(高三语文教师,从教20多年):我校先在高三年级实施新课改,接着在高二高一进行。当时,老师有顾虑,学生从小学到初中一直都接受传统的教学法,加上现在高中课业负担太重,有人担心“新课改是不是又要给师生增添负担了”。后来经过校领导多次理论上引导与开展主题突出的校本教研活动。大家提高了认识,新课改是大势所趋,构建高效课堂,不会增添师生的负担,搞好了,只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高效课堂旨意是把课堂还给学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创新合作意识。学生过去大多是被动式学习,现在掌握了学习的方式方法,变得主动了,效率就自然提高了。
通过课改,老师也变成了学习者,从中学了不少东西。我的最大感受是角色变了,由一个指挥人,知识传播者变为组织者甚至是参与者。
葛亚妹(高中历史学科组长,人到中年):咱学校的“三步”法教学模式,一直被灵活运用。对九个学科来说,各有侧重。高效课堂的目的引来了课堂教学自主管理,即小组化建设。每个班学生分为10~12个不等的学习小组,我通常将预设的学案发给每个学习小组,各组组长分管着五六个人,组员之间在学科上各有所长,优势互补。健全评价体系,发挥小组管理作用,同时也实现了高效管理。每个小组长都有自己的小组学习提升目标,其中包括训练了多少选题等等。一个月一小评,每学期一总评,起到了以好带差,总体提高的作用。
自习课上,常常看到许多同学上了讲台在讲题,有文科的,也有理科的,台下的在不断发问:“这一步是咋来的?”相互提问,合作探究风气正浓。
彭晨光(高二五班学生):高效课堂,增强了我们对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合作探究,增进友谊,开阔了视野,掌握了不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学习“林黛玉进贾府”一课,在老师的引导下,围绕“王熙凤是真关心还是假关心”大家进行了热烈讨论,有的认为是真的,有的说是假的,总之,所有学习中的问题都在探究中得到解决。
陈方圆(高二五班学生):以前,老师上课只是唱独角戏,我们学得不够主动,效率不高。现在不一样了,随时将自己与集体合作探究的结果予以表现,及时得到老师的评判,加深了我们对课程的印象,不但学习了知识,也掌握了方法。
据悉,去年以来,乾县一中根据实施新教学模式的进展情况,不断强调构建模式只是引发教师教育观念改变,要根据课程、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处理好运用操作模式与复杂的教育教学现实关系。模式的呈现体现出学科特点和课型的不同而变化。
在实施“梳理――探究――训练”教学新模式过程中,教育即解放,教师即开发,学生即创造,教师变教为启,变教为导;学生变学为思,变学为悟,教室成了学室,讲堂成了学堂;一切都在为学生动手动脑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