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07 05:45:0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公共艺术专业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以我院为例,我院作为本市妇产科三级甲等专科医院,在病源方面吸引全国范围的孕产妇、妇产科及相关病患,业务量极大,个别科室加班成为常态,但由于受到场地限制、生育保险政策、薪酬待遇跟不上及其他因素的影响,每年都有相当比例人员“跳槽”到私立医院(详见图1,其中2011年的异常低值是因为编外人员转编考试拖延时间较长,一直未出结果),其中不乏高级专家、具有行政职务的管理者及重点培养的业务骨干,他们宁愿放弃所谓体制内的“铁饭碗”,有的已经临近退休年龄,仍坚持改制到私立医院工作,究其原因,相当比例人员认为工作量与收入不成比例,认为私立医院薪酬水平高,更能得到心理上的满足。目前,公立医院的各项工资、奖金等收入的一个最基本、最重要的参考指标即是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级别。想提高收入,提高职称水平是最快捷的途径。因此职称晋升成为专业技术人员最为关注的内容。
二、公立医院各级专业技术职称评聘的政策现状与分析
公立医院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的管理主要包括:专业技术岗位的管理、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管理、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的管理、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的管理、职称聘期考核的管理和岗位等级的设置几个方面。总体来说,是在上级管理部门的政策指导、编制控制及设置原则的宏观调控下,各级专业技术职称均在规定的比例数内进行评聘。因此,各公立医院纷纷制定自己的职称评审条件及岗位设置条件,以保证在核定的指标数内有序地完成职称管理工作。以我院的卫生系列工作人员为例,具体政策大致如下(其它专业参照执行):助理级职称的资格取得及聘任:按国家文件规定的报考条件,参加国家统一组织的考试,取得相应的资格证后,如无工作上的重大错误,即直接聘任到助理级岗位。中级职称的资格取得及聘任:按国家文件规定的报考条件,参加国家统一组织的考试,取得相应的资格证后,尚需取得相应级别的职称英语合格证、计算机合格证、第一作者公开发表统计源期刊论文2篇、考察其完成门诊、手术、值夜班或其他临床任务、继续教育、差错事故等相关情况后,经过所在科室考评小组的评议、提交医院中高级职称评聘委员会讨论通过、院内公示、院长办公会等环节方可聘任到中级岗位。.高级职称的资格取得及聘任:按医院评聘条件(承担局级课题或被SCI收录、第一作者公开发表统计源论文4-5篇)及上级部门制定的关于外语、计算机、服务基层等条件,经过科室考评小组评议的定性考察与医院中高级职称评聘委员会的定量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审、通过者院内公示、院长办公会讨论等环节方可推荐到上级评审部门进行答辩,通过后医院予以聘任。聘期考核:对不同专业、不同级别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我院实行职称的聘期考核管理,制定不同的考核条件(基本集中在、出版论著、承担高级别课题等方面),每3年为一个聘期,对聘期结束后进行考核,不合格者降级使用,做到“能上能下”,打破了职称聘任的终身制。专业技术岗位设置:按上级文件精神,从正高级到初级专业技术职务分为13个等级,即每个级别内部分为3个等级,分别对应不同数额的岗位工资。经过科学的测算及多方面权威的调研,我们制定出针对不同任职年限和不同岗位任职要求的相应政策,而上述任职要求,重点集中在、出版论著和承担高级别课题等方面,少部分侧重于照顾即将退休的老职工,力图在调动专业技术人员开展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和发扬人文关怀对待老同志之间找到平衡点。整体来看,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晋升方面的各类要求,归根就底集中在发表高水平论文、承担高级别课题等科研方面,这是顺应整个社会发展的要求的结果,也为提高医院整体的科研水平奠定基础。
三、公立医院人才工作现状与分析
【关键词】培养;定位;模式;就业;转变观念
一、工艺美术专业在中等职业学校中的现状
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许多职校积极根据市场需求、区域特色和就业途径,相继开办了服装、财会、市场营销、电子、机电、数控等专业。工艺美术专业也在这股发展浪潮中脱颖而出,并且为社会培养了大量地具有一定应用与操作能力的职业人才,为社会需求提供了保障。但是当前不容乐观的是,许多职校工艺美术专业在人才培养和就业的关系上出现了严重的脱节。许多经过培养的专业人才没有找到合适的就业单位,招生人数也在逐年减少,有的中职学校由于学生就业难,索性把工艺美术专业改成了高考升学班,背离了职业教育所倡导的“以市场为需求,以就业为向导”的办学宗旨。以我校为例,工艺美术专业在校人数由2007 年的200 多人缩小到2010 年50 多人,工艺美术专业的生源人数在逐渐地减少,是什么原因呢?通过调查发现,许多职校在该专业的人才培养与就业方面存在着许多不和谐的问题。有的学校不能安置学生对口就业,有的学校在课程设置上不注重技能的培养,学生所学知识不适宜就业岗位的需求,有的学校学生对就业岗位满意率较低,所有这些问题制约了中职工艺美术专业的发展。根据当前的现状,工艺美术专业在人才培养与就业问题上要转变思想观念,重新进行教育目标的定位,积极改革教学内容,拓宽就业渠道,使工艺美术专业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站得稳、立得牢,健康发展。
在中职工艺美术专业传统的培养模式中,班级上课制、师徒制一直是历年来沿袭不变的教学模式。有的学校教学资源匮乏,实验实训设施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与课程的要求,课程设置单一或繁杂,教学内容陈旧,导致了人才培养的发展与实用空间,有的中职学校甚至在既无师资又无实训设施的条件下,盲目开设此类专业,致使该专业在办学过程中向其他专业分流,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二、优化培养模式的几种做法
1、优化课程设置
关于课程设置,我们可以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进行。目前,国外最典型的课程设置有德国模式和加拿大cbe 课程设置模式。其中德国模式较为突出,它的课程设置是以职业活动的行为过程为导向,将基础知识(美术基础类)、专业知识(美术设计类)合理的组成一个技术知识体系,普通理论(美术理论)教学内容较为浅显,不过多地强调高深的理论知识,做到浅而实在,学以致用,同时注重学生的专业实践,提高了学生掌握工艺美术技能的熟练程度,便于其迅速就业。
2、改革教学内容
工艺美术专业的教学内容要以培养技能为根本,充分体现培养目标,按照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相互渗透的原则,适当增加实训比例,改革一些俗套、老化、不适应就业发展的教学内容,应积极适用反映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的课程与教材,积极研究和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现代电脑技术及校内外课程资源等,更好地促进教学。
3、三强化实践训练
在工艺美术专业教学过程中,语言的讲授是让学生掌握美术方面的理论知识,示范与观摩是让学生对绘画、工艺的表现方法有直观的了解,但实践训练才是技能获得的主要途径。
4、增强创新能力
对于工艺美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造型能力的培养,还要关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让学生根据一面极其破旧墙壁上斑驳的印迹,找出可视的动物形象;让学生为我校设计学校标志;让学生运用废旧材料进行旧物改造等等。这些训练活动都能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要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能很快适应就业岗位,而且具有很强的发展潜力。
5、参加企业实践
参加企业实践活动是工艺美术专业学生提高技能的重要途径,能让学生在企业中接受职业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贯穿企业实践,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感受能力和认知能力,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在企业中的适应能力。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不断实践,并能在企业实践中找准自己的就业方向。
6、建设实习基地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科技技术的发展,我们的中职教学领域开始出现了很多利用现代科技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的模式,这给我们的传统工艺美术专业带来新生机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如何扬长避短、合理利用现代设计软件,及如何将设计软件与传统工艺美术教学进行结合,达到完美统一,应该说是我们这些一线专业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软件艺术设计图形图像工艺美术
随着1990年2月,Photoshop1.0版本的发行,有谁曾想过最初只是一名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用他的Mac0Plus计算机编写了这个编码,开始纯粹是为了娱乐,但后来却大大推进了现代图形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现在一说起Adobe公司的“PS”,可以说在业界已是家喻户晓。更重要的是图形图像应用软件技术为设计师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技法,更为设计师提供了实现创意的无限可能。不仅给设计的过程带来变化,同时也极大地影响着人们设计思维方式和艺术设计的教育教学方式,并使其产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对设计的造型、设计的色彩、构成设计,以及审美能力的促进和提高,对艺术设计教学的改革都起到了促进作用。但同时也为艺术设计教学带来的一些问题与挑战,尤其是在中职的艺术设计教学领域,曾一度就重技术软件的熟练掌握还是重艺术思想的掌握引起一些争论,有些教师认为做为中职学生熟练掌握设计软件就已足够,不必要象大学生一样被灌输很多设计思想理念,而有些教师则认为应该主要开展设计思想教学,软件工具学生可以自学。我觉得这两种思想都有些偏激,设计软件和设计理念本来就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一、我们必须接受现代设计软件对传统艺术教学的改变
在传统的艺术设计教学中,我们的专业名称叫做工艺美术,而现在则统称为艺术设计,我们传统的教学是以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的训练为中心建立的教学体系,教师的课本、范画是学生在学习专业过程中最重要的信息来源,是学习知识和创新发展的权威,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吸收以及创新能力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是“主体”、学生是“客体”。学生是以学习和掌握专业技能为主要活动,学生的思维过程侧重于对专业课和技能的训练,教师则起到了教育和培养的作用。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伴随着生活节奏的变化和信息视觉化的发展,现代设计软件的应用设计正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在艺术设计中,如何将设计的语言在计算机图形图像软件中更好更快地灵活应用,是教育教学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作为专业教师必须正确转变教学角色,适应现代设计教学的发展在我们传统的中职工美教学中,教师主要是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而现在必须逐步转化为引导者和协作者,这就使教学任务发生了根本变化,由过去评价学生的专业设计作品,转为评价学生的制作过程和思维方式。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探索和研究,提出专业性的设计课题,并组织学生讨论和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式。这样,教师在课堂的活动中的不可预测性就增加了,他们要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合理化建议作好准备,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中,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转化为主动的学习,这样他们会发现自己应当担负的责任,激起自己的学习欲望。这一点对中职学生尤为重要。而传统的教学是一味使学生标准化、程式化,学生只是一味的掌握技巧而却忽略了主动思考主动探索的创造性思维。
三、艺术设计和现代设计软件应用技术的关系
艺术设计是理性的思考,理性思考是设计的主要特征。计算机再先进、再实用,也是人编写出来的程序语言,是进行艺术设计的使用工具。和我们平时所用的笔、纸、颜色一样,都是使用工具。计算机技术是表现方法,比起传统的手绘表现方法来,有快、精、准等特点,并且效果图很快就出来了,很直观。因此,只有精通计算机应用技术软件的操作,技巧熟练,才能更好地表现艺术设计的作品。电视的出现并没有将电影取代,录音机的出现并没有使现场演唱会绝迹,计算机的应用并不能说明手绘设计的结束,二者将并行不悖,同时存在。
毕业生人数:
专业(方向)
学历
毕业生人数
服装与服饰设计
本科
74
服装设计与工程(理)
本科
27
表演
本科
40
舞蹈表演
本科
12
总计
153
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培养目标及就业方向:
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发展需要,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人文科学素养、团队意识以及沟通能力,具备良好的艺术设计修养和较扎实的服装学科基础理论,具有传统造型与造物理念,有一定的文化传承创新能力,能独立进行服装创意设计和成品实现,从事纺织服装商品企划、服装产品设计、消费需求与流行现象分析、设计流程与管理、时尚文化研究及相关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服装专业人才。
主要课程:服装概论、造型基础、构成基础、色彩与图案基础、服装设计表现技法、立体裁剪、服装材料学、服装纸样、服装工艺、服装结构设计、服装设计程序与方法、服装市场营销、时尚摄影、时装展示与陈列设计、传统服饰专题创新设计、礼服定制设计、专题设计、男女童装设计等。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及就业方向: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发展需要,具备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与人文科学素养,具有一定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工程实践能力和国际化视野,系统掌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学科前沿及服饰传统造型与造物相关理念,具有较完善的专业技能、工程素养、服装产业领域实践能力和人文科学素养的工程型应用人才。
主要课程:造型基础、构成基础、服装CAD、服装立体裁剪、服装材料、服装纸样设计、服装工艺、成衣设计、针织产品设计、服装产品企划、服装市场营销等。
表演专业培养目标及就业方向:
本专业培养为文化创意及时尚行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备一定的艺术审美修养和服装专业基础知识,经过服装表演系统训练和实践,能从事服装模特、服装编导与活动策划、模特经纪管理、模特专业教育、整体造型设计、服装市场营销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服装表演概论、服装表演、服装表演编导、镜前展示、广告表演、服装摄影、舞蹈编导、形象设计、服装设计基础、服装工艺基础、服装买手、服装概论、服装市场营销与实践。
舞蹈表演专业培养目标及就业方向:
本专业培养掌握舞蹈学科基本理论知识,具备扎实的舞蹈表演基本素质和技术操作能力,较好的舞蹈创作和改编能力,较强的舞台表演实践能力,一定的舞蹈演出组织、排练与协调能力,具有文化传承与创新意识,能够在社会文化部门、艺术团体、教育部门等单位从事舞蹈表演、编创排练与教学的复合型人才。
主要课程:基训、剧目排练、编舞技法、中国民族民间舞、中国古典舞身韵、现代舞等。
联系人:刘怡宏 联系电话:89626346 邮箱:412321260@qq.com
现代手工艺术学院2021届毕业生宣传材料
毕业生人数:
专业(方向)
学历
毕业生人数
工艺美术
本科
145
公共艺术(手工)
本科
18
总计
163
工艺美术专业(共145人)
工艺美术专业是山东省名校工程重点建设专业、山东省高水平课程群建设专业、山东省“省级特色专业”。
本专业秉承传统工艺美术与创新艺术设计融合教学理念,在传统工艺美术振兴、新旧动能转换、产教融合、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引领下,依托校内外教研平台和社会资源,通过实训实践、项目工作室、大师进课堂、企业实习基地实践等多种教学形式,培养能够掌握工艺美术专业理论知识,了解工艺美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熟悉艺术市场经济规律、艺术生活消费、时尚动态,具备设计实践和艺术创作能力,能够从事现代工艺品设计制作、为工艺美术产业服务的高水平创新应用型人才。
工艺美术专业下设纤维工艺、染织工艺、陶瓷工艺、玻璃工艺、漆器工艺、金属工艺、首饰工艺等专业方向。
纤维染织设计方向(共25人)
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本方向培养具备纤维染织艺术设计与创作、教学和研究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纤维染织艺术设计教育、研究、设计、生产和管理单位从事纤维染织艺术设计、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素描、色彩、平面构成、色彩构成、色彩风景、素描人体、立体构成、白描、归纳水粉、立体构成、中国画(工笔写意)、新民艺学、地毯设计、织绣设计、材料实验、丝网印、手工印染与设计、染织发展史、市场学、印花面料设计、纤维艺术—平面形态、彩印、纤维艺术—空间形态、家纺产品工艺与结构、中国工艺美术史、外国工艺美术史、艺术实践、毕业创作、毕业论文
陶瓷艺术方向(共26人)
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本方向培养具备陶瓷艺术设计与创作、教学和研究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陶瓷艺术设计、生产和管理单位从事陶瓷艺术设计、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素描、色彩、平面构成、色彩构成、色彩风景、素描人体、立体构成、陶瓷艺术史、陶瓷成型工艺(拉坯)、陶瓷成型工艺(泥条)、动物雕塑、新民艺学、浮雕、陶瓷釉彩、陶瓷装饰、陶瓷成型工艺(翻模、烧成)、陶瓷日用器皿设计与制作、服饰陶艺、陶瓷壁画、课题创作、现代陶艺创作、中国工艺美术史、外国工艺美术史、艺术实践、毕业创作、毕业论文。
琉璃艺术方向(共25人)
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本方向培养具备玻璃艺术设计与创作、教学和研究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玻璃艺术设计设计、生产和管理单位从事玻璃艺术设计、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素描、色彩、平面构成、色彩构成、色彩风景、素描人体、立体构成、玻璃艺术史、玻璃设计表现技法、模具制作、烧成与综合材料实验、玻璃后期加工、传统工艺雕塑、计算机软件、浮雕、吹制玻璃基础、动物雕塑、窑制玻璃课题设计、吹制玻璃课题设计、灯工玻璃、玻璃产品设计、玻璃首饰设计、综合材料研究、玻璃环境设计、热熔玻璃、中国工艺美术史、外国工艺美术史、艺术实践、毕业创作、毕业论文
漆艺艺术方向(共23人)
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本方向培养具备漆艺艺术设计与创作、教学和研究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漆艺艺术设计设计、生产和管理单位从事漆艺艺术设计、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素描、色彩、平面构成、色彩构成、色彩风景、素描人体、立体构成、漆艺基础、立体构成、装饰基础、漆艺史、漆艺综合材料研究、写实漆画课题创作、漆立体脱胎成型工艺、建筑环境与漆壁画课题研究、漆器皿课题创作、装饰漆画、现代漆家具设计与制作、空间与漆塑课题创作、漆艺产品设计、中国工艺美术史、外国工艺美术史、艺术实践、毕业创作、毕业论文
首饰艺术方向(共22人)
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本方向培养具备首饰艺术设计与创作、教学和研究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首饰艺术设计、生产和管理单位从事首饰艺术设计、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素描、色彩、平面构成、色彩构成、色彩风景、素描人体、立体构成、材料与工艺基础、成型工艺、首饰制作工艺、皮雕工艺、镶嵌工艺、首饰综合材料、首饰加工、金属器皿簪花、金属焊接工艺、腐蚀工艺、计算机辅助设计、首饰展示设计、首饰文化、刻铜工艺、首饰起版工艺、首饰铸造、中国工艺美术史、外国工艺美术史、艺术实践、毕业创作、毕业论文
金属工艺方向(共24人)
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本方向培养具备金属工艺艺术设计与创作、教学和研究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金属工艺艺术设计设计、生产和管理单位从事金属工艺艺术设计、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素描、色彩、平面构成、色彩构成、色彩风景、素描人体、立体构成、泥塑浮雕、材料与工艺基础、表现技法、设计概论、动物雕塑、成型工艺、徽章设计、电铸工艺、铁艺设计、金属焊接工艺、锻铜浮雕、铸造工艺、金属器皿、人体雕塑、环境雕塑设计、产品设计、腐蚀工艺、中国工艺美术史、外国工艺美术史、艺术实践、毕业创作、毕业论文
公共艺术(手工)专业(18人)
公共艺术专业是山东省名校工程重点建设专业。
本专业培养学生从城镇化空间环境中,以艺术方式表现社会和生活公共性问题。本专业下设公共造型艺术、工艺装置艺术两个专业方向。开设课程注重拓展学生对材料综合利用的思维方式,使其在认识和了解空间环境的前提下,利用多种艺术形式,具备教学、研究以及在室内外公共空间进行艺术创作等方面的能力,成为能胜任城市文化艺术相关领域工作的实践型文化艺术人才,以满足相应的城市环境美化与人文关怀需求。
主要课程:公共艺术概论、形态训练、色彩原理、中外建筑史、立体构成、写生、装饰基础、雕塑基础、计算机辅助设计、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综合材料1、环境心理学、雕塑形态、园林设计、公共艺术策划I、金属装置工艺、浮雕、数字雕刻、模型制作、城市色彩设计、陶瓷设计、综合材料2、纤维壁饰、公共艺术策划II、陶瓷陈设、玻璃环境设计、金属装置艺术、艺术实践
联系人:李遵 电话:89626366 邮箱:1361967895@qq.com
创新创业学院(淄博陶瓷学院)2021届毕业生宣传材料
毕业生人数:
专业(方向)
学历
毕业生人数
艺术设计(雕刻艺术设计)
专科
51
总计
专科
51
艺术设计(雕刻艺术设计)专业 专科(51人)
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职业道德、文化涵养和健康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具有较高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意识,培养具备雕刻艺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从事传统雕刻工艺与现代制作工艺相结合设计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毕业生能够在产品设计公司、工艺美术公司等企事业单位从事雕刻产品、雕刻工艺品的相关设计与管理工作,主要担任产品设计师、雕刻工艺技师等职业,也可以个人从事雕刻产品、雕刻工艺品的设计与制作。如下表所示:
职业类别
初级岗位
发展岗位
设计类别
助理雕刻设计师
雕刻设计师
助理产品设计师
产品设计师
设计绘图员
产品设计师、雕刻设计师
技术类别
初级技师
高级技师
工艺美术师
高级工艺美术师
主要课程:传统装饰文化与表现、传统绘画技法、雕塑、计算机辅助设计、玻璃内画技法、玻璃灯工工艺、陶瓷成型工艺、陶瓷釉色装饰、刻瓷工艺、品牌策略、文创产品设计。
联系人:杨友森 联系电话:0533-4126217 邮箱:2298033374@qq.com
应用设计学院分院2021届毕业生宣传材料
毕业生人数:
专业(方向)
学历
毕业生人数
视觉传播设计与制作
专科
33
环境艺术设计
专科
34
影视多媒体技术
专科
28
总计
95
视觉传播设计与制作专业 专科 (33人)
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本专业培养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思想品质、职业道德、一定的文化素质、健康的体魄、较高的艺术涵养和审美水平,掌握视觉传播设计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能独立完成广告、包装、品牌、界面等工作,并有较强创新能力的高技能复合型设计应用人才。毕业生能够到设计公司、企事业单位及其他有关机构从事美工制作、书刊编辑、广告策划与设计、包装整体开发与设计、品牌设计与推广、新媒体交互设计等职业。
主要课程 :图形创意、编排设计、样本设计、电脑辅助设计、字体设计、图形创意、书籍设计、摄影、容器造型与纸盒结构、包装设计、招贴设计、界面设计、企业形象视觉识别设计、广告策划与设计等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 专科 (34人)
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职业道德、文化涵养和健康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具有较高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意识,掌握室内艺术设计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室内设计与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高技能复合型应用人才。毕业生能够在建筑表现公司、房地产公司、室内设计公司、家具设计公司、软装设计公司、照明工程及设计公司等企事业单位从事居住空间设计、家具设计、照明设计、软装设计、装饰工程技术与管理工作,主要担任图纸绘制员、三维建筑表现设计师、室内装潢设计师等职业。
主要课程 :人体工学、室内设计原理、计算机辅助设计、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建筑构造与测绘、建筑装饰预算、照明工程设计、家居设计与构造、室内设计专题、室内软装与陈设设计、景观设计、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
影视多媒体技术专业 专科 (28人)
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职业道德、文化涵养和健康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具有较高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意识,掌握数码图形图像和新兴数字媒体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艺术设计、计算机图形图像、数字影像技术、网页设计等高技能复合型应用人才。毕业生能够在电视台、报社、数字影视制作公司、移动多媒体公司、互动娱乐公司、广告公司、电视频道及栏目包装部门、网络媒体制作部门从事平面设计、网络动画、纪实摄影、商品摄影、视频采集与编辑、影视后期特效等职业。
主要课程 :计算机图形基础、图形创意、商业摄影、数码图像后期、版式设计、分镜头设计、网络动画制作、数字音频、影像风格化设计、摄像基础与剪辑基础、平面卡通设计、三维造型、纪录影像、叙事视频创作、UI设计、影视特效与合成、品牌与栏目包装。
这给予我们教师在授课的方法论基础上必将有新的启迪,必将推动整个教学活动有效性的最优化。
高校审美教育对学生的发展非常重要。在审美教育课堂,学生反对教条式的理论解读和“文人”化十足的课堂灌输。尤其对非音乐专业的理工科学生,普遍对东西方传统文化音乐感到陌生,对近现代以及当代音乐赏析倍感迷茫,学生渴望能在学校音乐审美教育课堂得到教师的传授和解读,以解其惑。所以,教师的也同样肩负了审美教育非常重要的职责。英国教育家阿什比曾经说“大学教育的试金石不是讲授伟大真理,而是用什么高明的方法来讲授伟大的真理,所以,讲授什么不及如何讲授更重要。”[1]阿什比先生的“如何讲授”给我们教育者提出了一个新的话题,很值得我们去反思。
我们的普通高校一般都开设公共音乐选修课程,对非音乐专业的学生能在课堂上学习与音乐相关的知识,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作为课堂统筹的专业教师,一定得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一平台,打破传统的课堂灌输和以教师为主的课堂,让学生和先进的教学理念都参与其中。
随时代的飞速前进,国内外在教育方针和政策上不断地改革发展。人们除了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上进行革新,适应时展外,同时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上也不断在探究和创新以与之相协调发展,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正如Haftman所述,艺术家对静止的实在概念感兴趣,静止的实在概念是名词,如树、花、专业提供专业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溪流。现在艺术家探讨‘它们(这些名词)后面的能动的动词:种植、开花、流动(Haftman,引自Padfham,1988a,pp.360-361)。同样,作为美学家的课程所专注的感觉是:课程是动词而不是名词(Mann,1975)’”[2]同样“课堂是动词而不是名词”。我们公共音乐课程教师要深入体会真正意义上的“动词”,让公共音乐课堂不要变成学生的“休养”课堂。
高校公共音乐课主要是针对高校非音乐类学生开设的一门选修课程。2006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教体艺厅〔2006〕3号)的通知指出:“……公共艺术课程是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而设立的限定性选修课程,对于提高审美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公共艺术课程与高等学校其它公共课程同样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是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在通知中,公共艺术课的重要性、特殊性和普遍性都作了明确的指导和阐释。但长期以来,高校公共音乐课程在高校选修课程中一直处于弱势和被动的状态:有的学校认为可开可不开,有的学校虽开设了,但效果并不尽人意。高校非音乐类学生在选修音乐类课程学习中,教师在教授中多以个人对作品的熟悉与否作为选择标准,课堂也是教师唱独角戏,学生成为被动的听众,教学模式单一枯燥,很难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尤其对东西方传统音乐多以作者的介绍、作品的所属派别以及历史脉络等角度赏析,以基本知识传输为主,很少从作品本身出发或从学生的全面发展来考虑,长此以往,教师和学生都对公共音乐教育感到枯燥乏味,渐渐地便失去了教和学的兴趣。
·文化艺术杨晓霞陈肯:“把课程理解为美学”文本之上的高校公共音乐教育 “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教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还担当了开发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先导者。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得具备一定程度的学历背景、良好的个人人格、娴熟的教学技巧、高尚的职业道德、对所担任课程有较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同时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把握程度、对音乐理论的理解和掌握以及技能技巧的运用程度、其它文化积淀、以及与学生的互动能力等等综合素质,这种综合素质是通过实际的教学被隐形地体现出来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将这种综合素质与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案相结合,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与学始终是互为一体的,教师的教学成果直接的反映就是学生的学习收效程度。因此,教师无论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无论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等有何深入的研究,归根结底,还是专业提供专业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要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与学生对话,对话的效果如何,需要对教学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有效性的检测和评价,而检测评价的标准和尺度不是片面的个人见解,而是围绕既定的教学目标,根据音乐教育本身的特点和性质,审美者自身的审美需求,审美批评的学术前沿性理论等展开的。教育者该思考在教学审美活动中需要关注什么,哪些是不能忽略和轻视的,怎样才能达到比较有效的教学目的,如何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审美需求,实现教学目标的最大程度的实现,使教学效果最优化。这样一来,课堂的确不是简单的“名词”而已。我们要在“……教育实践中的创造性、交流和合作”中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
关键词:公共艺术教育 主题式教学 有机整合
一.现行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模式的弊端
公共艺术课程作为普通高等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在其实施过程中,一直以来延续了美国教育家布鲁纳(J・S・Bruner)以科目基本结构为主旨的教育思想。[1]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基于专业艺术课程的主体架构,结合不同方向的教学目标,形成了三个层次的课程结构:第一个层次是基础理论课程,包括“大学生审美修养”、“美育学概论”、“美学原理”等,主要讲授美学、美育学、艺术史、美学史、艺术评论等方面的基本知识;第二个层次是艺术鉴赏课程,包括“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中国传统艺术鉴赏”等;第三个层次是艺术实践课程,包括绘画、合唱等,通过艺术技法的学习,来增强审美感受和表现能力。[2]在传统教学模式中,三个层次的课程,根据其不同的科目特质,理论型课程采取教师讲授式的教学手法,教师以科目教材内容为基准,传授给学生相应的学科知识点;而实践型课程则采取教师示范,学生实操体验的教学方式,教师基于技法学习的要点,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实操训练。
三个层次的科目共同构建的大学公共艺术教学课程结构,看似各司其职,保障了学生从不同层面进行艺术熏陶,从理论到实践完善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然而具体到实际操作层面,我们了解到在我国现行以专业教学为本位的大学教育体系下,可供公共艺术教学实施的学时非常有限。基于推动公共艺术教学实施的目的,教育部于2006年出台《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其中明确规定:“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至少要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中选修1门并且通过考核。对于实行学分制的高等学校,每个学生至少要通过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的学习取得2个学分。”[3]由此可见,一门课程,2个学分,正是大学开展公共艺术教学的现实基础条件,而这个基础条件,在应对前面所述庞杂的公共艺术课程时,无疑就显得杯水车薪。多层次公共艺术课程体系的构建只是为学生提供了从不同角度进入艺术领域学习的多样选择权,而不代表学生能够通过某一门课程的学习,获得从理论到实践的综合性审美能力的提升。由此可见,基于科目基本结构为主旨构建的公共艺术课程结构体系,不符合我国高校开展公共艺术教育的现实情况,看似丰富的多元化课程结构对于学生的艺术学习来说却只是空中楼阁。那么,面对课程学时较少的客观现实情况,我们应如何来开展大学公共艺术教育,怎么做才能最大程度的实现美育所要求“培养生活的艺术家”[4]这一目标呢?
二.主题式教学模式特征与公共艺术教育目标的互惠性
面对众多的艺术学科知识领域和有限的学时制约这一对显著的矛盾,调整公共艺术课程结构和教学模式,无疑是教育工作者能够去积极应对的唯一良策。主题式教学模式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式方法。那么,何谓主题式教学?主题式教学是指在现代教学方法论核心――有机整合思维方式主导下,以现代教学概念为基础,以主题为枢纽,牵引教学系统内诸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整体协调运行的过程中,在师生彼此适应与互惠发展的过程中,在学生自我实现、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过程中,形塑身心和谐发展的“完整的人”的整体型教学。[5]它具有整体性、灵动性、超越性与开放性等基本特征。
1.有机整合重塑公共艺术课程知识结构
通过对定义的分析可见,“有机整合思维方式”是开展主题式教学的核心,而这也正是解决传统公共艺术课程知识面过窄、过于专业的弊端的关键。传统公共艺术基于科目基本结构所形成的课程体系,导致学生无论从哪门课程进行艺术教育的学习,都只能偏于一隅,无法构筑整体的艺术审美观,使得学生在进行课程学习时,一时难以形成明确的学习目的,再加之课程学时短,学生浅尝辄止,最终导致整个学习过程既无学习激情也无学习目标,成为了雁过无痕似的所谓艺术审美教育。
以主题式教学模式开展的公共艺术课程,强调任何一门课或一个课程单元,都应该以主题的形式来开展,主题式教学能够整合教学内容,不以某一学科知识体系的获得为目标。这就打破了以科目知识为限的僵局,为教师跳脱出系统化的学科知识点,以美育大教育观为目的进行教学打开了思路。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学校教育“通过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6]传统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模式无法跳出专业知识的窠臼,往往是在以艺术的专业知识去应对非专业的学生,这样基于课时限制和授课对象的差异,就导致了教育目标和教学实质的不对称。在此,试以常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西方美术史”为例来加以说明。在传统授课模式下,西方美术史课程以西方艺术发展的历史为线索构建整个课程体系,从原始美术、两河流域美术一直到印象主义,教师通过讲授呈现史实、风格、艺术家及其作品,对于不以艺术专业学习为目标的学生而言,学习过程较为冗长,教学方式比较枯燥,课程内容难以对学生形成长时间的吸引力,即使完成了课程学习也是学过就丢,无法在学生心目中形成对艺术的亲近感,对审美文化的追求。因此,甩不开的课程知识结构就成为了教师授课的一大限制,也导致了教学模式的单一,而难以达到“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的最基本要求。若采取主题式教学模式,则完全可以跳出系统知识学习的传统思维,在不同课程单元中选取西方美术史中的某一个主题为中心进行课程学习,以该主题为原点,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运用当代社会庞大的信息平台收集该主题所涉及的艺术史上下文背景、社会学知识背景、艺术家个人经历背景等知识结构,这样,学生不劳而获被动听讲的授课模式就变成了主动追寻探究的研究之路,而这个过程也恰恰是教给了学生如何去学习艺术史、研究艺术史的方法论。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主题式教学法也许无法将所有的学科知识点都传授给学生,但却教会了学生如何去看待和理解艺术史,如何去欣赏和品位艺术作品,如何去认知和感悟封存于历史中的一位位艺术家,这不正是公共艺术教育所要达成的目标吗?
2.从时间到空间,实现公共艺术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主题式教学的基本设计单位是“主题”,教师与学生围绕主题的内在逻辑而展开交互作用,这一作用过程中必定突破传统教学在空间上以“教室”为主要学习场所和在时间上以“课时”为基本教学单位的有限封闭性,向教学时空的“无限开放”性转化。[7]因此,主题式教学的另一个最大的特质,就是教学形式的灵动性和开放性,而这恰恰是传统公共艺术教学方式所最欠缺的。主题式教学模式将教师课堂讲授、引导与学生课上讨论、课下收集资料的方式结合起来,由于学习任务的牵引,课程的学习时间获得了极大的拓展,学生在下课之后,仍要继续艺术学习,并学会从多元渠道去挖掘艺术资源,为之后的课堂学习形成基础。这无疑就突破了传统授课学时受限的根本问题,解决学生课堂应付听讲,课下抛之脑后的学习方式顽疾。
另一方面,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拘泥于课本中、课堂上的艺术却往往与生活脱节,传统公共艺术教育未能打通学校美育和社会美育之间的隔阂。“知识一旦从它的原初形态、经验形态上升为抽象的概念、理论的逻辑体系之后,便远离生动、鲜活的生活本身,日益演变为枯燥,尤其是构成一个严谨空洞的文字、术语,过程的知识便隐匿乃至消失在结果的知识之中,仅仅成为一种可有可无的背景资料不必然地内在于知识本身。”[8]由此可见,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活动只有实现抽象的艺术理论知识与火热的现实艺术生活相对应的审美体验,才能为学生的书本学习找准现实的根基,完善和培育学生鲜活的生命力。主题式教学,围绕特定主题展开,课程内容跨越了学科知识的时间轴和内容限制,强调多元知识的碰撞和冲突。为了实现主题的深化,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走出教室,进入美术馆、博物馆、民间艺术基地、设计文化机构,借力社会美育力量,通过社会实践和艺术实践让学生深化课堂教学所得。应该认识到,学生在学校公共艺术课程学习中所获得的知识,并不是其学习的最终目的。公共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教会学生在生活中去发现美,在生活中去体悟美,成为生活的艺术家。无论是学校美育还是社会美育,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要为现代社会塑造能够感受美,进而能够去参与美并创造美的身心和谐发展的完整的社会人。因此,大学教育作为一个人生命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公共艺术教学就理应成为沟通学校美育和社会美育的桥梁,主动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社会美育平台,帮助学生打开这座能够为之终生艺术审美提供源源不竭艺术资源的宝库。
3.过程型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度
评价是任何教学都必须考虑的基本要素之一,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评价通常被定位于教学流程的最后一个环节,这是传统教学更多地关注结果评价即终结性评价的应然表现。在主题式教学中,评价不是教学流程中的一个独立的环节,而是作为一个因素贯穿于主题式教学的基本环节之中。[9]对于大学公共艺术教学来说,过程型评价方式无疑是更加恰当的评价学生学习成果和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考核手法。对于非专业学生来说,公共艺术教育的最大目的和意义不在于掌握了多少具体的艺术知识。当代心理学和脑科学的发展,强化了人们对新型艺术教育的共识:只要摆脱单纯追求技能的倾向,艺术教育就能开发人的多种智能――不仅激发人的直觉和想象能力,还能开发包括语言智能、空间智能、数学―逻辑智能、音乐智能、身体―动感智能、交际智能、自我认识智能、环境适应智能在内的多元智能。[10]在主题式教学的开展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的智慧和能力是多元的。在前期课程资料的收集和整理过程中,需要运用文献研究方法,涉及学生的逻辑能力、文字编辑能力等等;在课中的讨论交流中,需要发挥演讲、辩论以及沟通合作的能力;在课堂外,从课本知识到艺术实践的生发过程中,需要具备举一反三、拓展和创意思维的能力……因此,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过程型评价方式从不同角度去评价学生的学业成果,无疑就达到了通过课程评价方式来促进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的目的,改变传统教学考核模式中,学生学习无目标、考试忙应付,教师教学没激情、考核走形式的弊端。
综上所述,主题式教学模式通过有机整合的思维模式,打破了传统公共艺术课程教学中以学科知识为基础的教学形式,赋予了教师更大的课程知识选择权和教学形式的拓展可能性。主题式教学模式下的公共艺术教育,以不同“主题”为单位,并以“培养生活的艺术家”为总体目标来开展教学,带领学生在艺术背景资料的整理中去学习艺术史、美学概论;在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去进行艺术评论和演讲技巧的学习;在走进艺术机构和进行艺术实践的过程中去开展艺术鉴赏和艺术技法体验。原本三个层次的公共艺术课程,在一个主题的艺术教学活动中从不同阶段、不同方面得到了体现和运用,由于教学过程学生不得不为的互动和参与,保证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从而实现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培养了学生感悟艺术的审美能力、认知艺术的研究能力以及参与艺术创造和艺术活动的创意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英]赫伯・里德(著);吕廷和(译):通过艺术的教育[M].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2
[2]张典兵:近十年我国大学美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现代教育科学.2012年第1期.第32页
[3]教体艺厅[2006]3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通知
[4]刘军平:艺术与大众――洪毅然艺术思想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博士论文,2013:173
[5]袁顶国:从两极取向到有机整合:主题式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博士论文,2008:120
[6]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M].许良英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310.
[7]袁顶国:从两极取向到有机整合:主题式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博士论文,2008:129
[8]潘洪建,吴中才:知识价值教育学的视野[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04):9-12
[9]袁顶国:从两极取向到有机整合:主题式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博士论文,2008:161
关键词: 艺术类研究生 培养模式 美术学专业 设计专业
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我国研究生的规模得到了快速发展。研究生教育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中心,科学研究创新的基地、推进社会发展的动力站,如何保证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显得异常重要和迫切。艺术类硕士生教育[1,2]是研究生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艺术文化领域拔尖创新人才的重任,提高其质量任重而道远。
目前除了专业的艺术学院比较重视艺术类硕士生教育之外,开设艺术专业的普通高校偏重于理、工、文等传统学科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往往忽视艺术类硕士生教育。当前在全民提倡素质教育的背景下,“艺术教育”的社会热度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膨胀景象。因此,艺术类硕士生教育该往什么方向发展,其培养目标怎样定位、培养模式[3,4]如何设计等一些关乎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问题成为每个艺术教育工作者应思考的课题。我结合在普通高校艺术学院工作的经验,从培养方案设计的目标出发,分析了目前高校艺术类硕士生教育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艺术类硕士生教育的特点,探索了培养模式中的关键因素。
1.艺术类研究生教育的目标
我所在的高校没有音乐专业,所以本文专注于美术学和设计专业业务素质的培养目标。另外,思想素质这一教育目标在普通高校有专门的学生工作机构和人员负责管理与教育,本文也不探究。
美术学专业的业务素质要求基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美术学相关性学科(包括自然科学),有广泛的了解和一定的研究。在本学科范围内,要全面、系统地掌握美术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并不断追踪本学科发展的前沿。要具备在本学科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和水平,在学术与思想研究方面,富有开拓创新的精神。(2)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能从事美学及其相关学科的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的美学研究性人才。
设计专业的业务素质要求基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应掌握坚实的设计艺术学基础理论,正确理解、把握设计领域动态及发展趋势。(2)掌握科学、系统的设计方法,具有敏锐视角和创新能力,培养独立从事设计研究和设计开发的能力。(3)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从事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的设计、研究和教学等工作。
这两个专业共同的培养目标可以概括为:坚实的基础知识、宽广的知识面;独立从事本专业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具有敏锐视角和创新能力。很显然,如果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能够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将为国家输送大量的高端艺术人才。
2.现有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研究生教育是继本科教育之后的高层次教育,主要包括独立研究训练、专业教育和第一学位教育三个部分,具有研究性、更专业化及学科广泛性、交叉性、边缘性诸多特征。研究生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的特殊形式,制约着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目前在艺术类研究生培养模式上存在诸多问题,是不容忽视的事实,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学科建设缺乏重视
艺术类研究生的培养工作,目前多由普通高校承担,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普通高校对艺术学科建设缺乏足够的重视,研究生教育也成为院校本科教育的点缀品、附属品。到目前为止,具备博士点的高校凤毛麟角,甚至很多高校都未获艺术学一级学科的授权。
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是建立在学位点建设成效的基础上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要提升,学位点的建设就必须不断加大力度,不断提高。目前很多高校动用全院乃至全校的力量进行学位点申报,等拿到学位点以后不重视建设,缺乏一个长期的发展规划和发展目标。没有建立完善的监督评估体系,在学科点的发展上重视程度不够、措施乏力。甚至有的导师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不能站在学科点建设的高度上考虑研究生的培养,这非常不利于学科建设的扩展和维系。总之,学科建设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承载体,与研究生教育休戚相关。缺乏学科的支持,研究生教育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2.2培养模式简单化
研究生在三年的培养期内,第一年基本上以学习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为主。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占据了大量的时间,但是效果却十分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研究生的课堂教学仍然以本科式教学为主,即“满堂灌”的形式,缺少与研究生的互动。同时研究生课程设置缺乏应有的系统性,研究的成分太少,很多是本科阶段课程的翻版。
很多导师没有制定严格的培养计划,培养没有目的性。另外,有的导师开始制定培养计划,但仅仅是一纸空文,根本不遵照执行,常常依据所承担的项目随意更改,甚至很多研究生在开题之前一个星期才能确定开题的内容。好的开题直接决定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正常情况下,研究生需要阅读大量的参考文献,了解相关研究背景,以及存在的问题,这些工作需要半年左右的时间。
在培养过程中,日常的研讨也有较大的随意性,不能围绕相关的课题进行系统的研究。在论文准备阶段,导师和学生都对论文缺乏足够的重视,有的硕士论文只撰写了几十天,却也能通过答辩,这样的培养方式如何保证培养质量?论文的字数与论文质量之间虽无必然的因果关联,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没有一定的数量,便无法保证一定的质量。
2.3课程设置本科化
目前我国很多大学的研究生课程设置存在着本科化的倾向,在内容上与本科课程的设置拉不开档次,不少课程甚至是本科阶段的重复。首先在培养大纲的设置上与本科培养方案如出一辙,不能够突出培养研究生的研究素养这一基本目标。其次在教学方法上,方式比较单一,不能引起研究生的共鸣,不能引导研究生如何思考问题的起源,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案之间的异同点,比如对设计艺术学,缺乏对交叉性的边缘学科的较大的重视。最后是缺乏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训练。
3.培养模式的改进
3.1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
在本科阶段教学以教师提出问题,教师解答问题为主。依据研究生的培养目标,研究生应该具有独立思考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所以在研究生阶段应该是导师和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学生自己或者学生与导师一起解决问题。因此,研究生教学应该极力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讲究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主动学习和善于学习。
培根说:“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研究生了解相关课题的背景后才能做出有实际意义的成果,由此可见,大量的并且有深度的阅读,积极的研讨和辩论,勤奋的写作实践是研究生学习的基本要素。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一个课题都充斥着大量的资料。每个研究生不可能把这些都读完,必须有选择地阅读。可以将资料分成两类:一类是精读资料,这类资料一般是经典文献,对相关学科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要求研究生必须认真反复阅读,并且能够写出评论。另外一类是泛读资料,这类资料有助于拓宽研究生的视野,引导其探求新的知识领域,引发其新的思考。对这类资料要求学生从论文的摘要和引言当中知道论了什么工作,怎么做的,为什么这么做,还存在什么问题。
3.2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对于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重点是培养其独立从事专业研究所需要的综合素养及应用、创新能力。根据学科和专业特性,又有基础性研究、理论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之分。目前很多高校盲目追求论文的数量,导致大量垃圾论文的产生。据相关报道,目前国内大约95%的论文无人引用。对于不同的学科,其特性决定了它该拥有的考核模式。就设计艺术学的研究生来讲,应该着重于艺术实践创新及其设计理论创新的培养。研究生需要通过大量的设计实践,长时间的体验和感悟,由此产生的研究论文将具有新的理论和独到见解,这样的应用性研究才有社会价值。然而,在近几年的设计艺术学的研究生培养中,普遍存在着只重视理论,轻视实践的倾向,导致研究生实际的水平呈明显下降趋势,所撰写的论文内容空泛,缺乏说服力。因此,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向需要进行适当调整,对于面向应用型的学科,应由原来的以理论性研究向应用性研究转变,以适应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3.3培养导师的创新能力
导师的创新能力是研究生教育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具有强烈创新意识的导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研究生。从这个层面上讲,培养导师的创新能力是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的关键所在。学校要采取措施,切实提高导师的创新能力。第一,学校学院要鼓励教师创新。创新是一个艰苦而且有一定风险性的事情,学校应该放宽对教师的考核,比如延长考核周期,可以每2―3年考核一次。考核指标可以灵活多样,只要被业内人士认可的成果则均应得到承认,而不能一刀切,一切以核心论文的数量衡量。第二,在导师的遴选中,要注重参选教师的科研项目是否具有创新性、前沿性,而不能仅仅以科研经费的多少、研究成果的数量和等级来衡量。第三,制定严格的奖励措施,对于创新成果的导师给予重奖。第四,定期举办学者讲坛,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来校讲学。第五,克服一切困难,每年举办3―4次高级别国际国内会议,不断开阔教师的创新视野。第六,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拜访名校名师,攻读博士学位,为导师队伍培养后备力量。
3.4校企联合培养
应用型学科的特性决定了研究生除了应具备相应的理论水平外,还应具有一定的应用能力。学校应积极采取校企联合的方式,依据学院的特色,有选择地与企事业单位进行合作,充分发挥高校人才和科技优势,支持社会发展。通过产学研结合,更新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了解和掌握知识的应用过程,增强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研究生群体的社会贡献率。同时通过产学研结合还可以提高合作单位的研发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实力。这样,在校企联合培养的过程中,研究生能积极地将理论与实际的工作相结合,增强学习动力,降低一直学习理论的厌倦感,感觉到一定程度的成就感。因此,在不断地学习与实践过程中加强研究生能力与潜力的培养,能够为研究生在未来实际的工作中储备更多的能量。
3.5创新能力和精神的培养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是时代赋予研究生教育的历史使命,是评价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创造良好的创新氛围,树立人人创新的风气,充分调动研究生创新的激情,挖掘其创新潜能。第二,建立合理的考核制度,严格淘汰没有任何实际价值、毫无创新可言的项目。对于积极探索的学生在奖学金的评审上要给予重视,将创新由口号变成实际行动。第三,负责学生工作的部门要积极联系相关专家,以往的成功的创新者对研究生进行指导,解答他们在实际创新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第四,导师要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在论文的开题、研究、写作过程中重视创新,以创新为主线引导研究生的培养。
4.结语
艺术学研究生教育为未来培养高层次人才,其中人才培养质量与国家艺术类教育的进步紧密相关,也关系到未来社会物质文化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并带动整个艺术教育的发展。好的培养模式有利于培养出优秀的艺术类研究生,因此培养模式对艺术教育、艺术学科的发展至关重要。随着时态的发展,艺术类研究生的培养需要结合时代特色,因此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好的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马金峰.对高校艺术教育根本的探究[J].甘肃科技纵横,2006,35,(3):219-219.
[2]周星.艺术学从一级学科调整为门类的设置方案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6:52-54.
1. 选题意义
选择“长沙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设置与空间布局研究”为题,主要原因在于最近所参与的“长沙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课题涉及到对长沙市公共文化设施体系的研究。通过对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的级配体系和空间布局的研究,结合长沙市中心城区现状,对其公共文化设施空间布局进行综合评价,总结出长沙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文化功能在空间上的发展规律,以便有针对性地加强薄弱环节,促进薄弱地区加快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提出改善公共文化设施空间布局的优化策略建议,进而引导长沙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合理布局以及文化功能的合理定位。
2. 研究价值
中国快速城市化已经持续30多年,物质财富已得到一定的积累,人们已从只追求物质满足到逐渐重视精神层面的享受。文化作为精神文明的代名词,在以往的城市建设中往往处于不够重视的地位。公共文化设施作为城市文化建设、乃至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和硬件支撑,其在提升城市文化品质和改善人们的文化生活中都举足轻重。如何对各级给类公共文化设施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如何让公共文化设施在空间布局中既便利人们的文化需求出行,又符合城市总体发展战略?
本次研究结合城市规划空间研究的学科特长,拟将空间分析概念以及空间数据分析引入长沙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空间布局的研究中,希望能以此作为拓展区域城市规划研究方法的一种有益尝试,为相关地区的同类研究和实践提供借鉴。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
1. 国外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
(1)从“文化政策”到“文化规划”的进展研究
20世纪中叶,由于西方国家陆续开始了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许多城市面貌显露出了许多衰败的迹象——荒废的工业区、破败的港口区、废弃的老城区,并由此给西方城市社会带来了诸多问题。在此背景下,文化因素在规划理论中显得越来越重要。西方社会认为,要使得城市的发展在全球经济秩序中立于不败之地并能够取得突破,城市就必须塑造高品质的文化环境和优越的生活环境来吸引高层次人才,进而吸引更多的投资,让城市开始重新展现活力。正是基于西方城市的发展背景和现实问题的驱使,西方社会开始了“文化规划”,并在北美、欧洲及澳大利亚等地区掀起了热潮。
mereer(XX)指出当时西方的文化政策在集中鼓励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通过专辟文化产业区,建设高档的文化设施项目等将城市营造成一个强调体验和参与性的文化消费的天堂。但由于产生的文化设施活力只是建筑在高档消费空间和消费阶层之上的假象,结果是破坏了原有的社区文化根底,没有所谓体现了当地文化生活的个性特征。因此,在这种现实问题的驱使下,西方开始重视文化规划。mills等(XX)指出城市规划中,要将文化融入到城市整体的发展思考当中,进而制定出综合的规划,需要进行扎实的研究。规划思想要从制“定文化政策”提升到“文化规划”的层面,从城市侧重于简单的建设大型文化设施发展到注重城市软环境的建设,完善设施的网络化建设,构建整体的宜居环境.robyndowlin(1997)指出盲目的迎合文化消费产业的大规模设施复兴建设,给城市带来的是短暂的繁荣,却造成了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进一步加剧,甚至还破坏了原有社区的文化根基perlo harveyst(XX)指出“文化规划”应该将城市文化特征的塑造同居民的文化需求联系起来,结合城市设计,通过对文化设施的规划建设、城市区域的更新发展、公众对文化规划的参与,将规划设计艺术同人们的文化需求结合起来。
(2)城市公共文化的多用途开发
西方文化设施的多用途开发与建设最早出现于美国对文化设施的综合性布局与开发。斯内德科夫(XX)在他所著的书中介绍了世界各地文化设施综合性开发的成功案例。例如纽约市的现代艺术博物馆的开发模式是通过将文化设施与办公室、零售、餐饮、娱乐整合,通过商业收入可以维持自身的运转,这类建筑综合体的出现可以提升城市整体的环境。同时,也可以结合房地产开发将图书馆、音乐厅、展览馆等与其他设施整合在一个屋檐下,向基层社区阐述文化艺术的重要性。
书中还指出文化设施综合布局与开发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开发过程,由于规模大,设计相关设施较多,各种用途之间需要相互协调,这就意味着开发风险更大。但作为城市经营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模式,可以兼顾各方利益,促进一个区域的繁荣。
综上所述,西方国家对文化设施的开发与建设非常注重保护本国的名族文化和社区居民的文化根基,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事业。政府出台大量政策保证大型文化设施的建设,激发城市的活力,实现城市的复兴。同时也会尽力丰富基层民众的文化艺术活动设施,使整个社会充满文化艺术气息。对于西方国家100多年来对城市文化设施规划布局与建设的成功经验,有助于本论文对本国文化设施布局规划的研究。
2. 国内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
(l)侧重于现状文化设施空间布局研究,特别是大城市文化设施空间布局研究。
张秋景 (XX)着重分析北京市文化设施建设布局现状,将北京城市文化功能演进历史分为三个阶段,即从解放初期的50年代至70年代、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至90年代、90年代以后至今。通过研究发现文化设施空间布局在不同时期展现出不同的特点,并指出北京城市文化功能空间布局上存在着如下问题,包括政治文化功能突出,南北城布局失衡以及缺少表现城市文化功能的主轴线,同时对优化文化设施布局提出合理的建议。魏宗财(XX)等通过利用arcgis和spss专业分析软件,针对文化设施布局进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目的是得出深圳市文化设施的分布特征,结果认为区际差异大,总体上呈现以特区内为核心,特区外为边缘地带的分布格局是其主要特征,进一步分析得出区域经济、人口分布、交通区位、政策等主要方面是造成现有分布格局的重要原因,最终得出了深圳文化设施空间布局的结论。段成荣(XX)主要通过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即参照国内和国外同类城市及相类似城市比较有价值的城市经验,指导宁波城市新区公共文化设施规划。论文主要选取了国内外较具代表性的大城市,分析城市中文化设施的建筑密度,最终构建出宁波市新区文化设施的配套指标。
(2)侧重于特定类型文化设施的空间布局研究,例如博物馆,图书馆,展览馆等文化设施。
于绍璐、张景秋(XX)通过对北京市博物馆、体育馆和展览馆空间分布现状和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并利用excel和maphifo作为主要研究工具,指出北京市这三类文化设施的分布具有较为明显的南北、内外和城区间差异。这些空间因素影响了文化设施的利用,同时还提出了非空间影响因素的概念,这两类因素共同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不同地区居民在享受文化设施过程中的不平等性,以及较为明显的供求不匹配现象。在此分析基础上,对北京市文化设施布局与建设提出了若干建设性意见。李国新等(XX)系统的研究了公共图书馆的规划布局与建设,从公共图书馆规划与建设标准的编制背景与主要作用、公共图书馆建设的基本原则、公共图书馆的规模分级和分级指标、公共图书馆的布局与选址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对城市公共图书馆的布局发挥了科学的指导作用。
(3)与文化设施布局相关的理论也日益受到相关领域专家的深入探讨。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文化产业改革日益深化。公共文化设施作为当下文化产业的物质载体,受到文化产业布局的影响。王伟年(XX)运用地理学、文化学、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对城市文化产业的区位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并探讨了城市文化产业的地域组织问题。刘展展(XX)以深圳市特区内文化产业为研究对象,运用gis空间分析工具,在城市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理论的指导下识别了深圳市特区内文化产业在城市空间分布的特征主要包括:沿城市主要道路分布的趋势明显,与文化设施分布密切相关,区际差异显著,向商业中心集聚。在文中的最后得出影响文化产业空间布局的主要因素包括:人口因素、文化设施因素、多样性因素、市场需求因素、交通因素、集聚因素及技术因素。
三、主要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1. 研究思路
(略)
2. 研究内容
1 研究目的
借鉴国内外相关案例,分析并确定适合长沙市中心城区的公共文化设施设置标准,并进行设施需求预测,对其进行空间优化布局,探讨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的布局模式,已指导城市各层次规划编制中对公共文化设施的落实。
2 研究内容
第一章 绪论
1.1选题背景
1.2研究意义
1.3研究方法
1.4研究对象
1.5论文内容与框架
1.6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城市公共文化设施布局相关理论研究
2.1相关概念辨析
2.2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第三章 长沙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设置标准体系构建
3.1现行设置标准
3.2长沙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设置标准的基本原则
3.3长沙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分类体系的确立
3.4长沙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分级体系的确立
3.5长沙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设置标准体系构建
第四章 长沙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需求分析
4.1总体目标
4.2设施需求分析
第五章 长沙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空间布局研究
5.1长沙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空间布局现状
5.2长沙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空间布局现状成因分析
5.3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空间布局原则与方法
5.4长沙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空间布局优化
第六章 结论
6.1 论文主要结论
6.2 论文创新之处
6.3 不足及可进一步研究的工作
四、课题在学术方面的创新和预期成果
1. 创新点
1)不仅在宏观层面,探索公共文化设施的布局符合城市总体战略要求,在微观层面,探索公共文化设施的用地布局模式,易于公共文化设施在规划中的控制与落实。
2)探索出不同级别、不同类别的公共文化设施的设置方法和布局方法,并与用地结合,对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中关于公共文化设施的配置和布局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2. 预期成果
2.1 阶段成果
1)对国内外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的相关研究进行对比分析,理清脉络,界定公共文化设施的相关概念,形成对公共文化设施布局理论研究的文字。
2)分析长沙市公共文化设施现状,结合相关标准和理论研究形成关于长沙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设置标准体系与空间布局的研究性文字。
3)分析《长沙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课题过程中的一些阶段性材料和结论,形成以公共文化设施为基础的关于长沙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研究。
4)制作调查问卷,并实地考察、探访,并完成相关数据统计和分析,得出相关结论。 2.2 最终成果通过整合以上各个阶段性成果,征询导师的指导意见,形成《长沙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设置与空间布局研究》论文。
五、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措施和进度安排
1. 研究方法及措施
1)调查方法
查阅文献。广泛查阅有关设施空间分布理论实践的相关资料及各类文献,为本次研究提供理论与方法支撑。
资料调查。调查长沙市规划局、文广新局以及相关部门的相关统计资料。 交流访谈。与城市规划建设、经济区划等学科方面的专家以及其他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访谈,听取建议并指导。
2)分析方法
定量分析方法。运用数学或统计学的方法对文化设施进行量化评估,通过建立量化指标进行分析,主要通过spss16.0软件运用相关性分析来分析文化设施空间布局与经济、人口的相互关系。
空间分析法。基于地理对象空间布局的地理数据分析技术,通过发现隐藏在空间数据之后的重要信息或一般规律,获取科学地描述和认知空间数据理解。
地理信息系统分析法。运用系统工程和信息科学的理论,对具有空间内涵的地理数据进行各种处理和有效管理,达到对研究对象进行描述、模拟和预测的目的,同时运用arcgis软件绘制简单的示意图。
2. 进度安排
1)第一阶段
时间: XX年 9 月—XX 年12 月 内容:文献资料收集、分析和完成开题报告
2) 第二阶段
时间: XX 年 1 月—XX 年6 月 内容:完成调查问卷及其分析,完成论文初稿
3) 第三阶段
时间: XX 年7 月—10 月 内容:论文修改定稿
4) 第四阶段
时间: XX 年 11 月 内容:打印上缴论文
5) 第五阶段
时间:XX 年 12 月 内容:论文答辩
六、已有基础(分与本项目有关的工作积累和已取得的成绩、已具备的条件、尚缺少的条件及解决途径)
1. 工作积累和已取得的成绩
在xxx实习期间参与完成《长沙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并获得长沙规划管理局审批通过,成为相关地区控规修编的参考性资料。
2. 已具备条件
1)在xxx实习期间,接触了许多长沙市区的项目,了解了长沙市发展的动态和趋势,熟悉了相关规划设计的规范和城市设计方面的优秀方案,阅读了一些相关资料和专业书籍。
2)xxx公司能拥有丰富的关于公共文化设施相关资料来支持完成这篇研究性论文。
3)《长沙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课题中参与完成的图纸和文字。
3. 尚缺少的条件及解决途径
1)缺乏一些世界性的、全国性的数据,这个将通过咨询有关部门、查阅相关书籍并利用网络来解决。
2)缺乏对公共文化设施用地兼容性的系统知识,这个将通过认真阅读相关书籍和案例加以解决。
七、经费预算
八、指导和辅导、论文撰写(试验)的教师
九、指导教师意见:
十、教研室(科研所)审查意见:(对选题报告作出评价,提出是否通过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