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4 03:04:5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应用文学习计划,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注意化学用语的书写要求和规范
(1)元素符号如果只用一个字母表示则大写;如果是用两个字母表示,则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必须小写,且位于大写字母的右下角。例如,镁的元素符号只能写成“Mg”,而不能写与“mg”或“MG”。
(2)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必须根据实验事实,不能随便臆造。单质化学式写法分两类:一类直接由原子构成的单质,用元素符号表示;另一类由分子构成的单质,则在元素符号右下角标注“2”。化合物化学式写法:先读后写,“金左非右,氧右它左,右下加数”,并用化合价法则进行检验。
(3)书写化学方程式时,注意“=”、反应条件、“”、“”的使用。例如,当反应物中有气体参加时,而生成物中出现气体则不需标注“”。
(4)注意离子符号和化合价符号的区别:离子符号中,数字在前,“+”“-”符号在后,且一般标注在元素符号右上角,电荷数为“1”时可省略不写,如Na+。若化合价符号数字在后,“+”“-”符号在前,且一般标注在元素符号正上方,化合价为“1”时不能省略,如+1价的钠:。
(5)注意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各部分表示的含义,同时分清原子结构与离子结构的区别。
二、注意掌握化学用语的表达意义
由于化学用语既能表示宏观元素、物质,又能表示微观具体的粒子(分子、原子、离子),因此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感到难以分辨,使用时就会出现错误,也就是对化学用语的表达意义把握不准而导致的结果,这也是学习化学用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以下通过三个例题来说明怎样加强对化学用语表达意义的理解和运用。
分析:在解答这类问题时,必须注意把握这些符号表示的宏观含义和微观含义的分界线:当元素符号、化学式、离子符号前面系数为1时,该符号既有宏观含义也有微观含义,当它们的前面系数不是“1”时,一定只表示微观粒子的数目。所以,上述符号表示的意义为H[氢元素(宏观);1个氢原子(微观)]。
另外,如果单质可以用元素符号直接表示的,其元素符号还多一层含义,如C[碳元素?摇(宏观);碳单质?摇(宏观);1个碳原子?摇(微观)]。
2H?摇表示2个氢原子(系数不为1,只能表示粒子数目)。H[氢气(宏观);1个氢分子(微观)]。H(氢离子;1个氢离子)。2H表示2个氢离子,分析:元素符号前或右下角的数字表示原子数目,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数目,离子符号前的系数表示离子数目,都只有微观含义;化合价符号“+”“-”后面的数字表示化合数目,离子符号中“+”“-”号前的数字表示所带电荷数目。所以,上述各符号表示的意义分别为:2H表示两个氢原子;H2表示2个氢原子构成一个氢分子;H2O表示1个水分子中含有2个氢原子;2NH3表示两个氨气分子;2Na+表示两个钠离子;O2-表示1个氧离子带2个单位的负电荷;表示负2价的氧元素。
分析:一般来说,一个化学方程式的读法有三种。第一种读法:从什么物质参加反应结果生成什么物质读出;第二种读法:从分子原子的数目关系读出;第三种读法是从物质的量(质量,限于初中阶段)的关系读出。可见正确的读法有:①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②2个氢分子与1个氧分子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2个水分子;③4份质量的氢与32份质量的氧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36份质量的水。
三、注意在学习化学用语过程中思维方式的转变
由于化学用语是一些陌生的符号,而我们在学习化学时常用汉语表达或记忆,这就对化学用语的运用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影响了学习效果,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要逐步改变思维方式,循序渐进地加强对化学用语的理解和记忆,把元素符号、化学式等化学用语从“名称化”转变为“字母化”,通过这样双重思维的锻炼,对化学用语的学习也就能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了。
对各种化学用语,首先要弄清楚它在整个化学用语中的地位,其次要弄清各用语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化学教学中有效措施之一是将各难点分散,化整为零。在较短的时间内记住较多的互不关联的内容是很难的,所以各种化学用语的教学可结合教学内容提前加以介绍,利用学生对新事物的兴趣记忆,既化难为易、激发了学习兴趣,又为后面研究性学习提供了素材。当学习各种用语时就只需把侧重点放在书写规则的探究、防错纠错和书写技能的训练方面。
教学中注意与语文、生物等各科的联系就能使各科的教学互相促进,各科知识互相渗透使学生获得的知识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学习了二氧化碳的性质后可要求学生思考明代于谦所著《石灰吟》里所发生的反应并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出来:《石灰吟》中“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教学中注意学科渗透还可以增加化学用语教学的资源,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用活了化学用语,加深了对物质组成及其变化的认识。
一、复习目标
1、通过复习将小数四则运算加以系统整理,加深理解小数的意义、性质,小数乘法和除法的意义,熟练地进行小数乘法和除法的笔算和简单的口算,进一步提高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能力。
2、会用字母表示数,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初步理解方程的含义,会解简易方程。
3、在掌握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的基础上,会列方程解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能够根据应用题的具体情况灵活地选用算术解决和方程式的解法。
4、在复习过程中,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求,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纳、类比与猜测、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认识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并可借助数学语言来表述和交流。
二、复习题型
(一)基础知识
1、填空。2、判断。3、选择。
(二)计算。
1、口算。2、竖式计算及验算;3、简便计算;4、小数四则混合运算;5、解简易方程;6、文字题。
(三)操作部分。
1、公顷与平方千米。2、测量的有关知识。3、实际应用。
(四)应用题
1、解题思路。2、列方程解应用题或算术方法解应用题。3、适当加深题。
三、复习策略建议
1、强化目标意识。复习时要树立目标意识,在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能结合本班学生实际,在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认知结构的结合点上下力气,花功夫。复习时既有共同基本要求,又有“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个别辅导,从而真正使所有学生通过系统的复习,使知识得到巩固,数学素质得到提高。
2、在复习计算部分时,既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基本技能,又不能停留在让学生死记硬背、照搬硬套。而应该看作是训练思维,发展智能,激发兴趣,培养正确学习习惯的过程。(1)重视口算。(2)弄清算理与法则。(3)掌握运算定律与性质:复习时应引导学生进行归类,弄清使用的前提条件,同时要求学生能自觉地根据题目结构的特征进行简算。(4)在复习过程中,要注意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把握尺度。先澄清学生对运算法则、性质、定律等基础知识方面的模糊认识,再组织练习,老师应不断了解反馈信息,及时点拨评讲。一方面使学生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复习计算知识的兴趣,另一方面能针对学生的缺陷帮助剖析错因,教给纠正方法,减少出现类似失误。
3、复习土地面积计算时:(1)沟通联系形成网络,应帮助学生把零散的几何知识纵横沟通起来。形成一个合理的几何系统,以便学生从整体结构来认识单个知识。(2)深化理解,提高能力,领悟数学思想,会联系生活经验对结果进行估算检验。(3)操作实践、动手操作技能是学生的薄弱环节,复习时应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有关工具,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新晨
4、复习简易方程时:(1)用字母表示数,复习时先明确“字母”和“数”的含义。(2)解简易方程:辨析等式与方程,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等有关概念,掌握四则运算之间的关系。(3)列方程解应用题:复习时,要让学生抓住特点,理清一般解题步骤注意与算术解法的区别。解题时要注意方法的灵活性。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学 高校英语 教学策略
语言是在区域社会及文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养成并积累的一种沟通交流的手段和习惯,可以直接反映出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特色。然而传统的高校英语课堂将主要集中于词汇、语法等硬性知识的教学,忽略了语言文化的传达,成为了制约高校学生整体英语水平不断进步的重要原因。可见利用跨文化交际学理论进行英语教学十分必要。
一、跨文化交际学理念及应用于高校英语教学的必要性
跨文化交际学(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也就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入到同一个社会环境中,通过使用同一种语言进行交流沟通,分享不同的思想观念、情感价值观念、时空咨询等一切事物。从跨文化交际学所囊括的内容来看,这门学科涉及到文化学、语言学、语言心理、社会心理等多门学科的相关知识和内容,属于交叉性学科。通过对跨文化交际学的相关研究,人们可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语言使用的具体方法,明确外国语言与母语在使用方面存在的差别,领略不同文化的魅力。在国际间交流日益频繁的大背景下,了解跨文化交际的相关知识,对于理解文化差异,促进和平交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英语是世界通用的语言,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世界多国开展了深入的交流与合作,各个企事业单位在进行人才招聘的过程中非常重视其英语能力和水平,因此,英语教学一直以来都是高校教学的重点内容。但是英语的语言养成文化背景与汉语的文化养成背景存在着极大的差别,将语言作为一种独立的知识体系进行教学,很难帮助英语表达方式的精髓。因此语言能力的提升需要以一定的文化理解作为基础,因为语言属于文化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具有明显的社会学属性,可以表达一个区域的社会心理特点。因此,高校英语教师想要不断提升英语水平,就一定要重视英语的文化属性,帮助学生了解语言英语的语言文化内涵,了解英语语调、词汇、语法的准确用法,提高其英语表达能力和水平。
二、利用跨文化交际学理念进行高校英语教学的有效策略
首先,在跨文化教学学视野下进行高校英语教学,就一定要对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进行全面的创新。为了使学生了解到英语语法、句式的具体使用方法,教师有必要为学生营造浓厚的英语语言环境氛围,使学生在进行交流沟通的过程中了解英语语言的准确使用方法,并逐渐养成良好的英语表达习惯。教师在开展英语教学活动之前,应该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工作,了解教学内容的主旨思想,将课文中的语言环境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语言环境相互融合,在教学过程中循循善诱,为学生引出学习内容的相关话题,在思考、讨论的氛围中完成英语知识的学习。
其次,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时,一定要注意渗透英语国家的人际交往文化。因为人际交往文化过程中需要语言词汇量比较大。而且不同区域由于文化习俗不同,因此人际交往过程中所使用的交际语言也各不相同,比如见面打招呼时的用语,西方人可能会问how do you do、how are you,或者是“What a beautiful day it is”等,而汉语中熟人之间最常见的招呼用语就是“吃饭了吗”。但是各区域的文化在情感表达方面也存在明显的共性,比如感谢、道歉等语言,用英语也同样被表达为thanks、sorry等。随着表达者感彩的变化,其语言表达的形式也会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因此,想要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最主要的就是帮助学生掌握各种语言词汇的具体用法及其表达的情感色彩。
另外,高校英语教学并非单纯的吸收英语的语境情感进行教学,也要注意将中国的语言文化情感带入到语言教学的过程中,实现英语语言文化的本土化特色。现如今越来越流行的中式英语就是将中文情景带入英语语言的一种突出表现形式,比如“long time no see”等等。在英语教学中融入本土文化的主要意义在于传承优秀的中国语言表达文明,提高学生的语言敏感度。
此外,高校英语教师应该营造一种活泼生动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多进行直接的语言沟通,通过构建语言情境、多媒体课件教学等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语言讨论。此外,学校也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外国教授的客座演讲,或是为学生提供担任英语翻译等工作的实习机会,为学生创造更多的锻炼和实践的调价,让学生在真正的语言环境下,感受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提高其英语实践应用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国际间文化与经济交流与合作不断加深的过程中,利用跨文化交际学的相关理论进行高校英语教学十分必要,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和水平意义重大。文中提出相关建议,希望为相关教学人员提供借鉴与帮助,全面提高高校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康英华.跨文化交际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4).
[2]韦合,韦妙.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本土文化教学研究[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5(02).
基于问题式学习(Problem一based Learning,也译成问题式学习)是一种与建构主义理论及其教学原则非常吻合的教学模式,它以问题为中心,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知识的建构,籍此过程促进学生灵活掌握基础知识和发展高层次的思维技能、解决问题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其教学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环节:形成一个小组,提出一个新问题,解决问题,展示与交流成果,在解决问题后进行反思。
2.创设情境,设疑激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思源于疑”,也就是说思维离不开问题,离开问题,思维就成了无源之水。教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当学生心求通而未遂,口欲言而不能时,他们的思维最活跃,解决问题的心里最急切,所以学习活动就是要创设一种学生接触到的学习内容与原有知识水平不和谐、不平衡的心理状态,只有在这样的“问题”下,学生的学习效率才能得到提高。
发现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质疑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知识。问题是新思想、新方法的种子。现代教育理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尽管学生学习是需要感知的),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学习就只能是停留在表层和形式上,不能身层次地发展。我们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质疑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所谓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知识状态。问题意识不仅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探究、敢于创新、勇于追求的科学精神。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学生的冲动性思维和思维的活跃性,更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思维和创造思维。
例如在讲“钢铁锈蚀及其防护”一节时,可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回家观察比较切过咸菜的刀,一面不作任何处理,一面选相近的三处进行如下处理:一处用水湿润,一处用干布擦干,一处用干布擦干后涂上一层菜油,放置一昼夜,观察四处有何变化。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引出探究钢铁锈蚀的条件的学习情景,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发现问题。
3.基于问题学习的化学教学过程
以建构金属生锈等知识为例来探索如何在化学教学中来实施基于问题学习,并阐述其教学的基本过程。
3.1 组织学习小组
将60个人的一个班分成6个小组,每个小组选出一名组长,负责小组的组织工作。小组成员要本着自愿的原则加人进去,组员间要互相熟悉,这样才能有利于组员间的沟通与合作。
3.2 提出一个新的化学问题
这是能否达到预期效果十分关键的一步,因为这个问题的设置关系到学生的积极性能否被调动起来。这个问题应使学生通过反复讨论能提出与解决问题相关的学习议题,即学习议题隐含在问题之中。这样能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向“我要学”的态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了能产生关于金属锈蚀等相关问题的学习议题,我们设置的问题是:铜锈是什么?铜为什么会生锈?在什么条件下更容易生锈?
3.3 解决化学问题
各小组得到化学问题后,他们对问题进行议论,提出假设,再用事实证明假设的合理性。经过这样的往复过程,逐渐形成学习议题。
在黑板上记录下小组对问题的解决及其思维过程,罗列有关这个问题的事实、组员的想法和假设所确定的学习议题以及研究计划和设计实验方案。由于学生学习了铁生锈的相关知识,小组成员在解决这个问题时觉得可以借鉴探究铁生锈的条件来探究铜生锈的原因。小组成员就要分散去查询书籍资料,了解到铜锈的成分,设计实验方案,最后共同完成。在新一轮问题解决阶段,组员重新集中,交流各自学到的知识,用新学到的知识重新分析问题,考虑他们的假设,提出新的问题,又产生新的学习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分享彼此学到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还要评价自己的信息以及其他小组的信息,这有助于成为自我引导的学习者,从而有助于他们适应所面临的实际情景。在这个问题中,通过实验和小组间交流后发现铜锈的组成中含有碳元素,不仅与氧气和水蒸气有关,还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有关。
3.4 展示与交流成果
这个阶段是全班进行共同交流的阶段,学生用实验、数据分析、图表、论文、口头表达等方式来展示他们的理解,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交流表达技能,还有利于学生在知识与方法上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3.5 在问题解决之后进行反思
在问题解决之后进行的反思中,学生会有意识地对他们新解决的问题进行反思和抽象。他们会考虑当前问题与以前问题之间有什么联系,这个问题与其他问题有什么相似和相异之处。这种反思有助于他们概括并懂得什么时候可以应用这种新知识,使学校教育与社会需要的差距缩小,使学生灵活掌握知识,实现有意义的学习。更重要的是通过评价自己的成果,反思自我引导学习和合作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有利于发展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
4.实施问题式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4.1 设计问题应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过程。因此,学生的新知识体系的构建,必须以已有知识为基础。从这一点出发,教师设计的问题一定要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应以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实验现象或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设计的问题应做到深浅适中、难易恰当、大小合适,符合学生年龄、智力水平和个人能力水平,使多数学生能够通过对已有知识的分析、判断、推导、运算进行回答。只有这样的问题,才能有效地推动实验教学进程,提高实验教学效率。反之,如果教师设计的问题刁、难、怪,超出学生实际水平,使得学生根本无法回答,就会打击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变得沉闷,久而久之还会使学生产生消极畏难情绪。这样既浪费时间,又达不到实际效果,与实施问题式教学的初衷相悖。
4.2 设计的问题应有层次性
关键词:基于问题的学习法;无机及分析化学;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
编者按:北京林业大学是一所具有鲜明行业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大学,学校以林学、生物学、林业工程学为核心学科,其他学科建设紧密配合核心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使学校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升。近年来,该校教师根据社会发展需求,针对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和不足,引进新方法和新技术,从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结合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创新,积累了宝贵的教学改革经验,取得了一系列教学创新研究成果。我刊(省略)本期遴选该校4篇教学改革创新论文,从不同角度洞悉他们开展的一系列尝试,希望这些改革与创新经验、实践对其他行业学校学科建设与实验改革有所启发与借鉴。
无机及分析化学是化学科学的两门基础学科—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整合、改革后形成的一门新课程,它是一门重要基础课程。目前高等林业院校有关本科专业,普遍开设该课程。但由于课程内容多、课时有限,师生在教学中普遍感到教和学的效果欠佳。无论在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还是在培养目标等许多方面,与高等学校发展创新教育、培养创新性人才的要求相差甚远。由于受历史和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所限,目前我们的高等教育还远远未完成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这一根本任务。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也向教育界和总理提出了“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因此,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为了探索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新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教学中应用了PBL教学法,即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来组织教学,通过自学、问题讨论、教师指导评讲等环节,有效地解决了内容多、课时少以及传统教学法中存在的问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较好。
1 PBL教学方法概述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教学方法对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具有重大意义,是关系到教学成败的重要问题。教师的教法制约着学生的学法,同时对学生智力的开发、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1]。但由于考试制度的原因,在教学中教师经常采用讲授法,即教师以语言为主来传递信息,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尽管讲授法具有同时向许多人传授知识、教师更容易掌握且有安全可靠的优点,但也容易导致学生机械、被动地学习,是填鸭式地学习,不利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2,3]。再加上目前高等教育进行的课程改革,总的趋势是教学时数大大减少,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大量的教学内容,只靠讲授法是远远完不成教学任务的。
在诸多的教学方法中,我们认为讲授法、问题法等教学方法仍然导致表面肤浅的学习和依赖性学习。教师通常仅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性潜能的发挥。为了克服上述教学方法的不足,帮助学生进行更深入的学习,使学生成为更加独立、终身、活跃、积极的学习者,在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中,我们试图考虑对教学策略进行变动,设法研究PBL在本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PBL是指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最早使用PBL学习法的是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是他于1969年在加拿大McMaster大学医学院试行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4]。PBL的学习过程是学习者从实际问题出发,发掘与主题相关的所有问题,以问题为焦点,以团队合作的方式收集和整理有关信息资料,从而让学习者了解解决问题的思路与过程,灵活掌握相关概念和知识,从中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经验,最终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2 PBL在无机及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中学的应试教育和学生机械、被动的填鸭式学习方式不是在大学一门课程中就能彻底改变的,无机及分析化学作为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基础课程,完全实行PBL的教学模式可能有一定的困难,我们仅尝试在部分章节的教学中实行PBL的教学模式。以酸碱平衡和酸碱滴定一章,介绍我们的实践。
2.1 问题的提出
问题的提出是PBL教学法的第一个关键环节。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特点、专业情况等来设计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我校的专业特点,在酸碱平衡和酸碱滴定一章中,我们选用如下问题进行PBL教学。
脱落酸(Abscisic Acid),学名丙烯基乙基巴比妥酸,是指能引起芽休眠、叶子脱落和抑制生长等生理现象的植物激素,因能促使叶子脱落而得名。1961年,W.C.刘和H.R.卡恩斯首先从成熟棉铃里分离出了脱落素Ⅰ;1963年,大熊和彦和F.T.阿迪科特等从棉花幼铃中分离出了脱落素Ⅱ;1963年,C.F.伊格斯和P.F.韦尔林用色谱分析法从欧亚槭叶子里分离出了休眠素;1965年,韦尔林等比较研究休眠素和脱落素Ⅱ的化学性质后,证明两者是同一物质,分子式与大熊和彦等在1965年提出的一致。统一命名为脱落酸。它在植物中普遍存在,其结构如图1所示。
脱落酸具有促进脱落、抑制生长、促进休眠、引起气孔关闭、调节种子胚的发育等作用,在农业生产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为使百万盆鲜花保持盛开的状态,均施加脱落酸,美化了我们的环境[5]。
要求学生在阅读完资料后,解决下列问题:
关键词:跨文化外语教学 案例分析 大学生 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跨文化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就我国的外语教学现状而言,高一虹(2002:28)指出,现有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都有一定局限。行为中心的培养模式,只关注交际行为本身和交际结果,执着于具体目标,但在我们一般性的大学教育中,很难确定学生将来可能与之打交道的目的文化,因此也很难像对特定出国人员进行培训那样对学生实施有较强针对性的训练;知识中心模式,则集中于认知层面,主要向学生灌输有关文化知识,但难以让学生产生切身体验,而且还不适用于处理文化的多样性和动态性,传授文化知识容易变成“定型”(stereotype),反而不利于跨文化交际能力向较高层次发展。
另外,我们的教学大纲设计和教学实践往往缺乏足够的开放性,没有给学生较多面对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因此在跨文化外语教学中,需要依据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提高学生使用语言的正确性的同时还要帮助其提高言语行为的得体性。在近年来对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的众多研究中,笔者认为杨盈、庄恩平(2007)提出的由全球意识、文化调适、文化知识和交际实践四大能力系统组成的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符合教学大纲和教学实践的要求,具较强可行性。
二、案例分析在跨文化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目前跨文化英语教学普遍采用的方法主要包括背景知识导入、文化内涵探索、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及情景模仿、实例搜索等。
案例分析教学中将不同文化背景的语言特色、风土人情、历史事件和现实冲突等素材展示于学生面前,是跨文化知识、意识、思维和交际能力的综合训练过程,能帮助学生达到学习外语语言技能与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有机结合的目的。在谈到案例教学法时,陈建平(2004)强调:“案例是为适应特定的教学目的而编写的”,教学过程主要是“学生之间的讨论和辩论”,教学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上述特点,使案例教学能很好适用于跨文化外语教学,它对培养能力的重视大过获取知识,成为语言文化知识向跨文化能力转变的有效途径。
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它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作用:
1.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跨文化交际冲突发生的原因
与传统英语教学当中提供的文化信息比较,跨文化交际教学案例能同时反映出本族语的文化信息和目的语的文化信息,能使学生更好地明白交际冲突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因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所产生的,而是由于东西方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差异造成的。例如,课堂上教师给出如下案例:美国雇佣的一位中国员工,因母亲生病请假。他对老板讲,他母亲如何含辛茹苦将他养育大,他母亲的病如何如何厉害,希望取得得老板的信任以准他的假。然而,美国老板就会很难理解,不知他意欲何为。学生充分讨论之后,教师总结:分别属于强交际环境(high context culture)和弱交际环境(low context culture)文化的中美两国人,在交际中对环境的依赖程度有天壤之别。中国属于强交际环境文化,交际重“意会,而美国属弱交际环境文化,交际重“言传”。
2.增强学生对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言语行为的敏感性
在人类的交际中,除语言表达方式外还有手势、体态、衣饰等表达方法。调查表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通过语言进行表达占30%,通过非语言进行交际占70%。在跨文化交际中,非言语行为和言语行为一样不可避免地受到文化的影响。如,相同的手势在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会有不同的含义。将这些差异呈现在跨文化交际教学案例中,学生能根据教师对背景知识和实例的介绍分析,对因非言语行为引起的误解作出正确的判断,对非言语行为的多义性有更深入的了解,增强目的语非言语交际的敏感性,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困惑和误解。另外,通过对跨文化交际案例中非言语行为的分析,可以使学生体会体态语、客体语、体距语等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所包含的深刻文化内涵和它们所具有的特殊交际功能,从而达到既扩大学生跨文化交际的知识面,也培养了其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思维的目的。如“OK”手势的差异,在中国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OK”手势表示“好的”或“赞同”的意思。但在南美洲的巴西“OK”手势却是对人的一种蔑视和侮辱,就像在中国“拳头紧握翘起大拇指向下”的意思一样。
3.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和对待异文化的调适能力
世界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这些文化没有优劣之分。在实际的跨文化交际中,如果不树立文化平等的全球意识观念,或多或少会犯民族中心主义。教师可以拿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为例,让学生就小说中母女双方表现出来的民族中心主义思想进行辩论,探讨民族中心主义思想在中美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给小说中四对母女间的交流与沟通带来的消极影响,从而使学生意识到在跨文化交际中应采取一种理性的文化相对主义的态度。跨文化交际案例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以客观的态度、相互宽容的眼光去看待异文化,尽量避免民族中心主义,增强对待异国文化的调适能力,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案例分析法在跨文化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跨文化外语教学课堂中案例分析法的运用有其特殊性。一方面,案例的选择要适当,即案例内容要与课文主题关联、针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展开,以便于课堂教学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跨文化语境下的各种日常交际、异国文化体验、跨文化交际成功或失败的经验等都可以作为案例。另一方面,案例分析要有步骤地进行:教师提问——阅读案例——分析案例——分组讨论——得出结论——教师总结是不可或缺的5个环节。教师提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活动的目的性;阅读案例既能获得语言文化知识,又能训练阅读技能,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取有效跨文化信息的能力;分析案例是跨文化意识形成的关键阶段,也是训练学生思辨能力、判断能力的过程;分组讨论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交际技巧,应当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表达见解,以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灵活应变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得出结论是学生进一步积累知识和提升跨文化意识的过程,也是概括、归纳能力的训练;教师总结作为案例分析的最后一个环节,为知识的准确性和系统性提供了保障。
四、跨文化交际教学案例的获取
【关键词】多媒体 小学语文 童话教学 应用 分析
一、引言
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网络的推广深入,正在逐步改变着人们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也影响着人们思维方式的变化。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少年儿童开拓性思维的发展和他们追求新奇的兴趣。在童话教学当中运用多媒体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好的理解童话内容,体验领会童话所蕴含的思想精神,体会其积极的情感,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多媒体技术下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应用作出分析与研究。
二、多媒体技术与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结合
(一)以多媒体导入课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代教育家孔子有道:“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学生只有对童话课程产生了兴趣,才会积极地进行学习,而激发学习兴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所以在童话课程当中灵活运用多媒体的音像技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就能良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产生求知欲望和学习的热情,从而积极主动的投入到童话学习当中。
(二)运用多媒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不仅有效应用于童话教学的导入部分,更贯穿于整体童话教学的过程当中。我国古代大教育家荀子早已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所以,可以说闻和见在教学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教学的基础。借助多媒体教学能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者理解课文起重要作用的内容,用多媒体展现出来,调动学生视觉功能,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感官刺激,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提高教学效率,激活学习的内因。虽然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插图,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但由于篇幅有限,立体感不强,这时教师就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化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生动悟意。
(三)运用多媒体,巧设朗读,融情于文,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兴趣是求知的前提和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有学习的毅力和意志,才能深切感知、思考、领会,进而创新。而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特别是多媒体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巧设情境,使学生们倾听、感悟声情并茂的录音,观看栩栩如生的画面,欣赏品味形象化的词句,学生就会有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感觉,产生激动人心的情景效果,从而自发产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生发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三、多媒体在小学语文童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多媒体教学课件华而不实,不能紧扣教学内容
课件是多媒体技术用于教学的灵魂之一,我们提倡利用多媒体的视听优势进行语文教学,以弥补文字不能给学生带来直观感受的遗憾,但制作的课件不能过于娱乐性,更不能盲目从众,脱离学生实际,将别人的课件挪为己用,应该注重课件的实用价值,保证使用的科学性。但教师在课件的制作中容易过分地强调华丽的外表,中看不中用的一些形式主义的东西。如一些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动画、音响、图片等,在课堂上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过多依赖多媒体教学,忽视了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部分教师没有理解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内涵,认为只要使用了现代教学设备,就是进行了多媒体教学。因而在教学中没有注意把媒体与教学内容充分整合,过分依赖媒体技术,不重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课件的放映员,学生成为缺乏活力的观众。这样就难以发挥多媒体的巨大功能。
(三)盲目使用多媒体,忽略传统教学手段的作用
多媒体教学是在传统教学基础上增加了多媒体这一特殊工具的教学,它不可能抛弃所有的传统教学手段[7]。部分教师备课时没有对多媒体课堂的教学程序进行周密的设计,只是片面、盲目的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认为多媒体对教学的作用是至高无上的,从而忽略了传统教学手段的作用。这样,容易造成教学内容与手段脱节,不能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四)缺乏对童话学习中的虚拟提示,现实指导不足
童话因其丰富的想象和超现实的情节而吸引学生,但在学习当中,在以多媒体技术进行渲染辅助教学的过程当中,要对学生进行童话虚拟性的提示,使他们明白童话的道理,同时懂得这是非现实的东西,在实际的学习当中,领悟和学习其中好的行为与思想而不能一昧地追求童话当中的一些效果,使孩子们懂得学习还是要靠自身的努力和进取。
结语
多媒体教育技术的发展为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契机。“它可以利用多种媒体教学来活跃课堂,利用多种媒体教学来进行课外延伸,利用多媒体教学来突出重点”,但在结合运用过程中也不能忽视由此带来的一些问题和不足。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有良好运用多媒体这把“双刃剑”,适时、适量地运用多媒体,有效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习。对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相结合这一课题,做到充分认识,清晰把握,使多媒体技术真正起到有效推动小学童话教学的作用。
关键词:简笔画;课堂教学;小学语文
1何为以简笔画的形式所展开的课堂教学
简笔画是一种简洁明了的绘画语言,是在教师讲授知识内容的过程中常用到的一种形象化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它引导学生首先通过图画的认知过渡到心理上对于知识的接受,逐步再到由手写加强记忆。将简笔画这一教学形式合理且巧妙地运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大大激发学生对于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融入课堂学习中,而并不是教师空洞地传授知识与经验,以此更好地达到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
2简笔画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2.1有助于语言文字的学习与掌握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将间接经验为主要教学内容,直接经验作为一种辅助教学内容。例如,低年级学生学习生字的这个过程中,竖弯钩对于他们来讲是有些复杂的笔画,教师可以通过鸭子的这种弯曲的形象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竖”像鸭子的头颈的曲线,又细又长;“弯”是弧形,是小鸭子圆润的胸部;而后面的行笔顺序是小鸭子的腹部、臀部,最后是它的尾部;字母“q”可以用系线的气球来加深记忆。
2.2帮助学生精确把握词句的内涵与精髓之处
我国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在语言学习中,能够掌握住字形只是最基础的要求,还要进一步学习掌握词组、句子、文章等更为复杂的文字组合形式,锻炼其理解能力。
在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十三课《雪地里的小画家》,首先让学生们自己描述小动物们的爪子形状,然后请同学们一起朗诵这篇课文并进行字词的学习并画一对小爪子。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画出了各种形状的爪子,并根据自己的喜好涂上各种颜色。这样不仅学习了知识,整堂课的气氛还是融洽而且活跃的。
直观法教学不但能帮助学生更准确地把握学习内容的重点,还可以给学生识记学习的过程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起到开阔眼界与开发创造性思维的作用。
2.3有助于学生对重难点进行掌握与突破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教师恰如其分地以简笔画的形式传授知识,带领学生们更快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容并找到知识重难点的突破口,进一步加深对语言文字知识的理解与学习。
《小马过河》这篇课文在描写小马过河的过程中时,学生可能因为对三个动物形象的不熟悉,在课文的理解上有些偏差。这时,教师可以用简笔画的方法将文中涉及的老牛、松鼠、小马画在同一条河里,把它们的形体大小在黑板上通过对比展现出来。学生一眼就可以看出小马比老牛矮,比松鼠大很多,河的深度是一直不变的,所以小马、老牛和松鼠过河时所感知的深度自然就不同。用图示直观地进行演示很容易突破课文内容过于抽象这一难点。
3简笔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产生的作用与价值
3.1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并合理利用学生的有意注意
据调查显示,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尤其是处于活泼好动时期的小学生,更加容易被教学之外的条件所影响。教师可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以及活泼好动的特点,利用鲜活有趣的简笔画背景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相结合且明确学习目的,一定可以提高课堂效率,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3.2始终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开发创造力为基本任务
在教师讲授新知识的过程中,把简洁生动的图画当作学习知识内容的阶梯,让学生可以有目的、有方向地拓展自己的想象空间,合理大胆而又丰富地对所学知识进行设想,一定程度上也刺激了创造力的发展,独立思考的能力也进一步得到了发展。
3.3能够锻炼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
运用边写边画边思考这种形式进行语言文字的表达,极大程度上激发了一些写作文略感吃力或不喜欢写作文的学生的兴趣与实际动手能力。另外,在教师讲评的过程中,图形相结合的形式给予了学生画面感及无穷的想象空间,引导他们分析理解画面的内容、结构,学会更好地运用文字进行表达,更有利于了解文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