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5 15:00:1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学生礼仪教育,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知书达礼,是古代对高素质人才的美誉,同时也是现代教师应该具备的基础礼仪。但是因为受到来自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等各方面的影响,在很多中职院校的学前专业学生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些现象:学生在校园内穿着奇装异服、发型怪异、在上课时随意开小差、不尊重教师、在公共场合出口成脏等。这些现象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未来教师的形象,无法体现出学生受到的良好教育风貌。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因素有很多。其一是家庭方面,家长对于孩子过度的关心和溺爱,没有从小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其二是学校方面,学校不重视德育教育和礼仪教育,仅仅注重概括性的道德发展教育,而忽略了养成性道德教育,大道理讲的很多,实际上的实践教育却很少;其三是社会方面,以学生结业成绩进行评价考核的硬指标作为学生能力的评定标准,常常是“一俊遮百丑”,不注重对学生道德修养和文明礼貌方面的考察。
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礼仪现状令人堪忧。我们知道一个人的行为品德通常是在六岁之前逐渐形成的,也就是说幼儿的教育是至关重要的,礼仪修养严格说起来应该从孩子小的时候开始培养。作为浇灌祖国花朵的园丁,必须要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在毕业之后从事幼师工作时应该养成良好的职业礼仪,让祖国的花朵能够健康的成长。
二、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礼仪培养新思路
随着最近几年以来中职学校生源素质的下降,导致学校内部风气非常不好,学生行为粗暴、出口成脏、逃学逃课的问题常常发生。因此中职学校必须要做好文化礼仪教育工作,尤其是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礼仪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礼仪素质,创造一个和谐健康的校园环境,让学生真正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师。
(一)端正认识,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在每年9月份新生入校之后,学校可以举办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活动,活动的启动仪式与开学典礼同时举行,让学生都知道了解这个活动并引起他们的重视。之后以学前教育专业的各个班级为单位展开研讨活动。通过学校网站、留言板、广播、报刊等多种渠道进行宣传。利用宣传作用纠正学生的一些常见的对文明礼仪的错误认识,让他们能够明白作为学前专业学生养成良好文明礼仪习惯的重要性。另外还应该从学生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等多方面进行落实,不断提升学生的个人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帮助学生提高对礼仪的认识的前提下,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培养学前专业学生文明的行为方式,培养他们善良、礼让、尊重、诚信、谦虚等良好美德。另外还应该要教会学生能够准确的分辨是非丑恶和善恶荣辱,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
(二)身体力行,严格以以教师的标准要求学生
学前专业学生就是未来的幼师,他们未来将要教育的是犹如一张白纸的幼儿,担负着塑造幼儿心灵的重要职责。幼儿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于幼儿的成长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幼师生在中职学校进行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就应该身体力行,以身作则,严格按照教师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礼仪教师可以在幼师生行为准则的基础之上增加一些文明公约、常见不文明现象等,以此作为学生的行为准则,让学生能够遵循这些规范准则约束自身的行为。
(三)加强管理,举办科学有效的活动措施
随着文明礼仪教育活动在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中的开展,学校也应该积极的出台一系列礼仪宣传检查活动。比如校园整洁情况检查、教室学习情况检查、寝室生活情况检查等。还可以通过设置学生文明习惯检查岗、礼仪评比奖励等制度等对学生的行为礼仪养成情况进行检查。有了制度以后关键就在于落实,礼仪教师必须要坚持每天检查,检查结果当天公布;每周监督进行一次礼仪评比,一个月结束之后对表现优异的学生进行表彰。除了用明确的制度来约束学生,我们也应该引导学生自觉的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所谓习惯成自然,只有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学生才能够自觉的遵守各项制度,才能够更加注重自己的礼仪规范,用和谐的理念来指导自身行为。
(四)积极更进,促进教育活动有效地开展
为了能够让学前教育专业的大部分学生都能够积极的参与到礼仪培养教育中,中职学校应该积极的开展一些以礼仪教育为主体的活动。比如说观看中国传统美德的电影、举办礼仪黑板报大赛、文明礼仪演讲比赛、礼仪相关的主题班会等。学校还可以邀请一些著名的专家学者到学校召开讲座;定期举行文明礼貌演讲比赛,从而让学前专业的学生除了掌握专业知识技能之外,还可以拥有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并且在充满趣味的活动中提高学生的文明礼仪素养,借此来加深学生对于礼仪内涵的理解。
(五)检查评比,构建系统的礼仪教育体系
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礼仪培养,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必须要建立起一个系统的礼仪教育体系。这个体系一般由课堂教学、学生行为管理、礼仪习惯的养成这三个方面组成。自从礼仪培养课程开展之后,学校就必须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礼仪教育体系。课堂教学的负责人是礼仪教师,由教务科负责进行管理;学生的礼仪习惯养成则由学生会和团委负责管理。礼仪课程教师是各种礼仪培养活动的第一负责人,同时也是活动的制定者和直接发起者,在开展某项礼仪教育活动之后都应该对其结果进行检查,将检查的结果做好记录并在学期结束时进行统一的评比,评出文明礼仪标兵和先进班级,对于做得好的班级或学生要给予奖励,从而激发学生对礼仪学习的积极性。
一、当前大学生的礼仪修养现状
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有句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同样,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较之中学生、小学生的差别也应并非仅仅体现在年龄、学问上,而更多的应该体现在个人修养、文明礼貌等方面。但当前国内很多高校大学生的礼仪修养现状却令人堪忧:衣冠不整、迟到早退、随地吐痰、乱扔杂物、攀折花木、践踏草坪、张口骂人等不文明现象随处可见;在食堂打饭不排队,在宿舍大声说话、听音乐、玩游戏影响他人休息,在图书馆、自习室手机铃声大作或大声说笑,情侣交往搂搂抱抱过分亲密,在网上论坛攻击谩骂他人等情况比比皆是。更令人担忧的是,不少大学生对上述不文明行为非但没有正确的认识,还将其标榜为“有个性”、“张扬自我”的表现,对于不文明行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体现了在价值观方面的扭曲。
二、大学生礼仪失范的原因分析
笔者认为,造成当代大学生礼仪失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和学校教育的缺位
礼仪作为一种社会行为准则,虽然其也包括了思想意识方面的内容,比如礼仪知识、尊重他人的观念等,这些都需要达到一定的年龄才能从内心真正理解和领会。但文明行为的教育却是可以从小进行的,而且这种行为习惯一旦习得也就很难改变。而我国的家庭教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普遍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使得独生子女增多,大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小孩,很多家长都将子女奉为“掌上明珠”,更出现了许多“小皇帝”、“小皇后”。独生子女的成长较之多子女的家庭本身就缺少了分享、谦让、关爱他人等体验,不少家长更是对子女过分溺爱,对于子女的生活条件关心的多,更多的关注于对物质需求的满足,对于其人格完善关心的少。另外,由于是独生子女,很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更多的关注于子女的学习成绩,对于礼仪教育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错失了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机。
以“应试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对于礼仪教育的缺失也是造成学生礼仪失范的重要原因。尽管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就提出了要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但高考“指挥棒”的导向作用并没有发生本质上的变化。虽然我国高校从1999年开始实行扩招,高等教育从过去的“旧时王谢堂前燕”的精英教育开始转变为了“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大众教育,越来越多的学生走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但这只不过将过去的“能否上大学”式的应试教育变成了“能否上重点大学”,更将学生本应在高考时感受到的竞争压力提前到中考乃至小学升初中阶段,因为只有考上重点初中,才更有可能考上重点高中,考上重点大学。这就使得“应试教育”进一步下移和提前,在对于青少年进行人格养成和礼仪教育的关键阶段,学校更多的把精力放在提高学生的应试成绩上,从而进一步延误了礼仪教育的时机。
在走入大学后,莘莘学子经过十多年寒窗苦读之后,认为终于可以“放松一下”了,很多学生不能适应从中学的“逼我学”到“主动学”的学习方式的转变,误以为大学只是中学阶段的简单延续,满足于考试成绩的及格,忽视了对自己人格的完善和修养的提高。等到了高年级则更多的把时间花在考四六级、考研、求职等现实目标,对于礼仪修养更是无暇顾及。
2.社会现实的负面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价值主体和价值观念逐渐多元化,社会价值观和伦理观正经受着从有序到无序再到重新建构的过程中,过去占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强烈冲击,传统的思想观念受到了各种新思潮的挑战。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潮对他们极易产生负面影响,如果不及时加以正面引导,容易产生价值观念的扭曲,造成是非观、荣辱观的偏差,甚至产生种种的行为。
3.自身修养的缺乏
受社会思潮的影响,不少大学生功利思想较为严重。在大学期间,他们更多的关注于考取各种从业资格证书、英语证书,关注于拿毕业证、学位证,关注于找到条件优越、报酬优厚的“好”工作,将金钱作为衡量自己人生价值的唯一尺度,忽视了自身道德素质和礼仪修养的提高。有的甚至认为,讲文明礼貌是“傻”、“俗”,而大大咧咧、出言不逊、满嘴脏话、不敬师长是“酷”、“帅”,是“新潮”、“不拘一格”、“不拘小节”。
三、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意义和途径
如上所述,由于家庭、学校教育的缺失,社会不良思潮的影响以及不注重自身修养,导致了当前大学生礼仪教育普遍缺乏,礼仪修养不容乐观。而大学生礼仪教育又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首先,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有助于加强人际交往能力,有利于他们及时化解孤独、空虚等心理问题,提高自信心,促进身心健康;其次,加强礼仪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帮助他们在走上社会后更快的适应社会生活,处理好与领导、同事、下属之间的关系;最后,加强礼仪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大学生完善人格的养成。
笔者认为,加强大学生的礼仪教育,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进一步完善高校的德育体系,加强大学生品德修养,将“尊重他人”作为一项基本要求置于德育体系的重要位置。文明行为是礼仪的外在表现形式,而不管体现为何种形式,礼仪的核心内核在于“平等”和“尊重”。如果缺少了内心的尊重和敬意,任何外在的礼仪不过是“虚礼”而已。中国古代传统的礼仪教化是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差别基础上的,而现代礼仪首要的应该讲求人人平等、相互尊重。因此,作为礼仪教育的根本,应当在大学生中大力提倡“尊重他人”的思想,将“尊重教育”作为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2.全面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开设专门礼仪课程
礼仪修养体现了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同时也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与伦理学、心理学、公共关系学等学科,与道德、宗教、习俗、民族等关系均十分密切,因此决不能将礼仪教育与个人修养割裂开来,就礼仪谈礼仪,而应该全面对大学生(特别是理工科大学生)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改变大学生“有知识无文化”、“知书不达理”的现状,真正实现“腹有诗书气自华”。同时,有条件的高校应考虑设置专门的礼仪课程,利用课堂普及礼仪知识、加强礼仪训练。
【关键词】学生;礼仪教育;礼仪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明礼仪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非常崇尚礼仪,号称“礼仪之邦”。孔夫子曾说过:“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学礼开始。可见,在青少年学生中,深入开展礼仪教育,重塑中华民族“文明礼仪”的新形象,培养文明有礼的新一代,是十分必要和非常重要的。
但当今青少年普遍存在的问题让人十分担忧:以自我为中心,高傲自大,缺乏理想,不能吃苦,不懂感恩,意志薄弱……这些现象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第一,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很多学生从小就受到过分的呵护,到了学校以后,往往受不了学校纪律的约束。有许多家长对子女可谓关怀备至,以致孩子在情感上只是单向的“输入”,却不知如何去付出,长此以往养成了“唯我独尊”的坏习惯。
第二,单亲家庭的孩子得不到最基本的父爱和母爱,心灵往往有较大的创伤,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在校学习和良好性格的形成。
第三,留守少年儿童,以及州县农牧区子女、草原干部子弟前往西宁市区独自求学,无论是隔代监护型,亲朋监护型还是自我监护型,监护的责任其实就成了孩子自己。这些孩子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亲情缺失,影响了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一定程度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第四,家长自身素质存在缺陷,家庭教育环节薄弱给学生带来不良影响。父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家庭教育的好坏。许多家长因受自身文化程度的影响,缺乏正确实施家庭教育的知识和方法,造就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
第五,信息传播的负面影响,如一些恐怖电视、不良行为游戏、,就像一棵棵毒瘤,危害着孩子们的健康,给孩子们的心理造成了重要影响。
第六,学生在校的思想教育课本枯燥,教授的方式方法不能与时俱进,学生接受效果不好,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针对这些情况,我校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活动,通过学生文明礼仪的培养,扎实有效地开展学生素质提升工程,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素养和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道德情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开设文明礼仪课程
为了把文明礼仪教育工作做到实处,我校从2008年9月起就增设了校本礼仪课程,五年来先后共对五千多名学生进行了文明礼仪课程的教学工作,提高了学生的文明礼仪素质。
二、开展文明礼仪知识竞赛
为了学习现代文明礼仪知识,遵守现代文明礼仪规范,开展了文明礼仪知识竞赛活动。活动旨在积极推进文明礼仪活动深入地开展,广泛宣传普及文明礼仪知识,从而进一步提高全体中学生的文明素质修养。
三、开展“礼仪故事大比拼”活动
为营造良好的“文明校园”氛围,九年级学生在阶梯教室举行了“礼仪故事大比拼”讲故事比赛。比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加深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提高了学生的语言的表达能力。
四、开展我最讨厌的“十大不文明行为”调查问卷活动
此次调查问卷共发放300张,收回272张,回收率达到91%,其中有效问卷248张,占全部问卷的83%。此活动的开展让全校师生在思想上、意识上认识这些不良行为对学校和学生的影响。
五、《有你真好》感恩系列活动。通过《有你真好》感恩系列教育活动使学生“知恩”、“感恩”
活动分三个阶段:1.以感恩父母为主题,利用每周周末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2.利用家长会的时间与家长一起探讨感恩的话题;3.组织观看影片《背起父亲上学》。这些“感恩活动”从感性的品评、理性的思考、心灵的碰撞使学生经历了深刻的体验过程,心中蓄满了深深地感恩情结。
六、开展“日行一善,善行一生”实践活动
根据西宁一中2011年 “日行一善,善行一生”活动方案,我校扎实推进了以“日行一善”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在过程上,我们以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落脚点;在内容上,以传统美德教育为侧重点。
七、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演讲比赛
为了让同学们学会讲文明、懂礼仪、学会宽容、谦让、理解,展现他们朝气蓬勃的青少年风采,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明氛围,构建和谐美好的校园。为此,我校特举行“爱在文明、美在礼仪”演讲比赛活动。
八、开展“文明礼仪”手抄报比赛
为了帮助同学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全校举行了主题为“中学生文明礼仪”的手抄报比赛。活动使学生们懂得文明的行为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自身的素质,同时也完善了自身的道德品质。
九、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黑板报评比活动
关键词: 大学生 礼仪教育 加强途径
礼者,敬人也,是对人的尊重;仪者,仪式也,是礼的表现形式,因此所谓礼仪就是指律己敬人的行为规范,即按照礼的要求节制和规范人的行为,通过律己,达到敬人的效果。我们知道,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可以说道德是做人的规矩和行为准则,是人们判别善与恶的基本尺度,也是人们选择怎样做和做什么的标准;而礼仪是人类维系社会生活共同遵守的基本道德要求,是道德的具体表现,是道德意识、道德信念、道德情感等精神内涵的外化,它更注重一个人从内到外的思想气质的外化,其主要包括道德规范、宗教规范、习俗、共同生活准则等。由此可见道德是理论方面的思想意识,礼仪是实践方面的行为表现;道德是礼仪实践的内在要求,礼仪是道德意识的外在体现。
在当代社会,礼仪是个人良好形象的表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它作为在人类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并积淀下来的一种文化,在各个不同的时期和领域,始终约束和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对于提高人的素养,促进社会和谐、文明与繁荣,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伴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全面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礼仪教育可以正确地引导大学生的学习、交往、沟通和求职,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才。因此,在大学生中开展礼仪教育也是非常必要的。
一、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必要性
1.礼仪教育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组成部分
我国古代历代教育家都把礼仪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基础,孔子的道德教育内容是以“礼”为基本规范,以“仁”为思想核心,以“孝”为基础的;孟子把“仁义礼智”比喻成人之四体;董仲舒把“仁、义、礼、智、信”归结为做人的五常之道,把“礼”作为道德的基本准则之一。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德育侧重于从高境界告诉学生如何做一个高尚的、楷模式的人,存在说教成分多,可操作性内容少,以及实效性不强等问题,这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难以做到,必然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礼仪体现在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它从人类最基本的行为入手,在规范自身行为的同时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并且生动形象,易行适用,可接受性强。因此礼仪教育既可以弥补道德教育之不足,又可以使道德教育具有坚实可靠、丰富多样的载体。
2.礼仪教育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有效手段
礼仪是人际交往的前提,是社会交际的钥匙。大学期间能否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研究显示那些懂得怎样解决身边问题和处理生活中烦心事的孩子,其身心更加健康,而且更会关心他人,富有同情心,朋友更多,学习成绩更好。当代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环境的逐渐变化,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他们十分渴望与周围的人进行更多的情感交流,获得真正的友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能够尽快地适应新的生活环境。但是部分大学生缺乏一定的礼仪修养和交际技巧,无法有效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导致人际交往受挫,进而影响到了自己的心理健康。礼仪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掌握基本礼仪规范和礼仪知识,帮助他们掌握人际交往技巧,使他们能够保持良好的心态、得体的风度、高雅的气质,从而有效地克服心理障碍,充满自信地走向社会,大胆地参与社交活动,与交往对象建立起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
3.礼仪教育是大学生顺利实现社会化的前提
自觉地遵守社会礼仪规范的人,就被人们认定为“成熟的人”、符合社会要求的人。反之,一个人如果不能遵守社会生活中的礼仪要求,他就会被视为缺乏修养的人,就会受到人们的排斥。孔子认为“不学礼,无以立”;荀子认为“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英国著名教育学家洛克认为“大多数的青年人入世的时候都因为不持重,缺少礼仪,而吃了苦头”。大学生正处在社会化的重要时期。他们有强烈走向社会的需要,同时又普遍存在一定的心理困惑,比如工作后如何与领导、同事打交道,如何建立事业发展的良好人际关系,如何设计自我形象,如何尽快地适应社会生活等社交问题。再者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人们的交际范围不断扩大,交际节奏和频率不断加快,这不仅对大学生的文化知识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既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又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的文明大学生。然而,长期以来,学校和家庭过分关注学生的课业成绩,导致学生高智商、低情商,不会做人,不会处世。因此,给大学生补上礼仪教育这门课已经刻不容缓。
4.礼仪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礼仪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体系中最基础的内容,其根本目的是教育、引导公民自觉遵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相应的礼仪规则,提高人们的文明意识,使人们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使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达到高度和谐有序,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都将礼仪看成是治国安邦之本。正由于礼仪对治国安邦和规范社会秩序意义重大,礼在我国数千年的封建历史中,对稳定社会秩序,调节人际关系,促进人际和谐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现代社会礼仪的温馨和柔性可以弥补法律的刚性和无情,彰显人性关怀,只有把法律的“禁恶”“他律”与礼仪的“倡善”“自律”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人身心和谐,乐于为善,既富于情感,更富于理智,掌握更多为人处世的本领,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当代大学生礼仪失范表现及原因分析
1.大学生礼仪失范的表现形式
尽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但大学生礼仪修养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与礼仪相悖的现象日益严重,表现出礼仪规范的缺失,如无视课堂秩序,旷课、迟到、早退心安理得,课堂上随便说话、接发短信、玩游戏、吃东西,甚至呼呼大睡;图书馆和自习教室内大声喧哗、接打手机、污损书刊桌椅、自带笔记本电脑玩游戏看电影;日常生活中乱丢果皮纸屑、浪费水电粮食、随地吐痰、排对加塞、不尊敬师长、公共场合行为不端、穿着不得体等;这些现象折射出学生礼仪规范和公德意识的缺失,高校校园文明风气状况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2.礼仪素养相对低下。大学生应该是社会的精英群体,祖国未来的栋梁之才。但是,在大学生校园里,却存在着高智商、低素质,缺乏基本礼仪素养的现象。例如:上课时间吃东西,教室里弥漫着刺鼻的包子味,甚至还有刺耳的咀嚼声;领导在台上开大会,台下在各角落里开小会;上课时间学生却在酣然入睡,或伴有此起彼伏的手机铃声;课堂上、考场里我们常常能发现一些同学穿着背心、短裤和拖鞋心安理得地坐在讲台下;屡禁不绝、蔚然成风的课桌文化,校园里的污言秽语;在公共场所勾肩搭背、大声喧哗,摔酒瓶、讲粗话、乱扔纸屑果皮等。更令人不安的是,有的学生把无视校规校纪,行为不羁,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看成是有个性;有的学生强烈地要求别人尊重自己,却不知道尊重别人为何物。这种受教育没教养,有知识没文化的现象,都反映出大学生基本礼仪素养相对低下。
3.社交礼仪意识淡漠。大学是青年走向社会的阶梯,大学阶段社交能力的高低对一个人将来能否顺利步入社会、成为社会的一员有重要作用。但部分大学生在社交礼仪方面却存在漠视的现象。一方面,部分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存在缺乏基本的礼仪却并不自知的现象,比如:见了长辈、老师等熟视无睹;走进自习教室,随手将门甩上,却并没有意识到影响了他人;在公共场所做出搂抱等一些不文明举止,却并不觉得羞耻等;另一方面,部分大学生明知作为一名大学生在一定的场合应有相应的礼仪举止,却缺乏自律意识,自我放松。比如:在公共汽车上见了老人或抱小孩的妇女,故意视而不见;在公共场所,明知应爱护公共环境卫生,还是随手将垃圾乱扔;在交友时,明知道应该换位思考,替他人着想,还是把自己的利益摆在第一位......这些现象都反映了部分青年学生存在对社交礼仪的漠视,他们从内心里为了给自己不负责任的行为找借口,而时时处处标榜“自我”、“个性”。
4.礼仪知识知之甚少。中国人自古尚礼,素有“礼仪之邦”的称谓。在中华文明几千年的进程中,我们的祖先们建立起了一系列的礼仪,并逐渐完善,形成了具有东方特色的礼仪文化。这些礼仪文化代代相传,或借鉴、或沿用至今,对我国社会主义礼仪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有着积极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目前我国高校礼仪教育的知识体系还有待健全。有人认为,礼仪教育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基本教育,应该在中小学就教育的差不多了,大学教育没有必要。其实,许多大学生在中小学时期由于过多地受到了应试教育的影响,礼仪教育的效果并没有预期得那么好。因此,作为青年走向社会的最后“加油站”,大学生礼仪教育就显得更加重要。但是,我国大部分高校,除少数专业因其特性而涉及礼仪专业知识的教育外,大部分专业都没有开设礼仪教育的课程。这种现象直接导致的后果是大学生对基本礼仪知识知之甚少,运用自如更无从谈起。
5.传统礼仪教育缺失。我国是礼仪之邦,传统礼文化源远流长。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礼”,可以说“礼”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同时传统中国人也讲求寓教于礼,就是把教育理念隐含在具体的礼仪形式之中。《论语》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这说明了子女与父母间的亲情与规范;再有“不知礼,无以立也”,指礼是立身行事之规范、秩序,是相互尊重,是维系人类社会生活的纽带。
三、加强礼仪教育的途径
1.把礼仪教育引入课堂。
首先应把礼仪教育的内容纳入《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或正在试点的《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或开设专门的《礼仪修养》课,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礼仪基本理论和具体规范的教育。课堂教学是系统学习训练的良好途径,礼仪教育与思想道德修养有机结合,既能丰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内涵,又能教会他们更好地为人处事。事实上,受过良好礼仪教育或礼仪行为训练的人,无论是内在素质还是外在行为方式,都与缺少训练的人截然不同。台湾国立联合大学专门制定了礼仪教育实施要点,并对所有一年级新生实施礼仪教育。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礼仪教育仍是一片空白,礼仪教育处于德育的边缘地带:一方面多数德育工作者对礼仪教育没有给予足够重视,礼仪教育处于德育的盲区。另一方面,在我国高校开设的课程中,重视专业理论和技术,但基本不涉及交往礼仪问题,不进行相应的礼仪教育。结果,礼仪教育普遍空缺,部分学生甚至认为,上大学与礼仪问题不沾边,学好专业知识就行。所以,加强礼仪教育首先必须把礼仪教育引入课堂。
2.转换教育理念,强化师资培训。
加强礼仪教育不仅应将礼仪教育引入课堂,纳入教学计划,切实完善高校德育体系,而且应从转换教育理念入手,加强师资培训。重点是建设一支能够适应现代礼仪教学和研究的师资队伍。高校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他们的人格力量和表率作用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做到:在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注重并不断提高自己的礼仪素养,不断进行礼仪教育的渗透,以利于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礼仪教学和研究的水平。礼仪问题虽不是一个新课题,但在高校普遍开展礼仪教育方面,却亟待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思考。高校还应举办多种形式的礼仪讲座,开展多种形式的大学生礼仪活动,包括国际礼仪的培养。
3.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加强礼仪教育必须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修养、自我完善的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礼仪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各种礼仪活动和社会公共活动,不断积累交往经验,展示礼仪的魅力和大学生的风范。例如:开展“明礼诚信”活动,制订修身计划,发挥礼仪的自律作用;发动全校师生寻找校园中的不文明现象,开展辩论、演讲、小品表演等活动,弘扬文明礼貌之风,使礼仪之花遍地开放;还可以通过广播、电视、宣传栏等媒体工具,介绍名人处世修身的轶事,推动学校的文明建设。
【关键词】大学生;礼仪;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4-197-01
就教育而言,家庭教育是一个人受到的最初也是最关键的启蒙性教育,父母的言传身教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子女,而当代的一些家长们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礼仪教育,自身思想认识和礼仪修养不足,加之现在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宠溺有余而管教不足,导致很多孩子教养不够。四是学校对礼仪教育不够重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中小学校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智力教育和知识教育,一味地追求升学率:相比之下,对于学生的礼仪教育并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使学生没有机会系统而深入地学习礼仪文化,导致一些学生忽视礼仪规范,礼仪素养不高。
从高职大学生礼仪教育的整体情况来看,当前高职大学生礼仪教育存在一定的困境,当代高职大学生中存在着许多不知礼、不守礼、不文明的行为,与高职大学生的礼仪修养和精神文明建设极不和谐。加强高职大学生礼仪教育,就是继承我国优秀的礼仪文明,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礼仪教育是进行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情景化人
社会是影响大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加强礼仪教育不仅有赖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个人的努力,更应当引起整个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只有营造文明礼貌的社会氛围,青年学生才能“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中小学阶段是大多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应充分挖掘中国优秀传统礼仪文化资源,大力开展传统礼仪教育,使学生知礼懂礼守礼,培养良好的道德和行为习惯: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理想信念、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应将礼仪课程作为大学生必修课引入课堂,对大学生进行系统、全面的传统礼仪文化教育,自觉传承中华礼仪文化。其次,要重视和加强家庭礼仪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通过各类社会培训机构和专题讲座,提升当代家长的素质,弥补当前家庭教育的不足和缺失。还要发挥各类媒体的宣传和渗透作用,大力传播明礼行礼的观念,营造浓厚的礼仪文化学习氛围。
二、古意新范
古语有云:“知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任何一种新思想,既不会是人们脑中所固有的,也不会突然从天而降,而是从已有的思想资料出发,注入新的时代精神。换言之,是赋予“老”传统以“新”意,即“古为今用”。因此,对传统礼仪文化的基本精神做出现代诠释,对于丰富社会主义礼仪文化的内涵极为有益。中国传统礼仪,一方面存在着与现实生活相冲突的思想因素,如“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等级观念和“三从四德”为中心的男尊女卑观念,同现代的民主、平等观念格格不入,应当扬弃:另一方面,传统礼仪中辞让、中和、敬老、尊师、诚信等观念,与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礼仪是一致的。因此,古为今用,从传统礼仪文化中寻找现代礼仪的精神源头,将礼仪教育深深植根于这一基础之上,会让大学生在学习礼仪的过程中获得精神的满足。正如李岚清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所指出的那样:“我们现在提倡的热爱祖国、集体主义、勤奋节俭、尊师重教、团结友爱、尊老爱幼、谨严礼貌、诚实守信、严己宽人、先人后己、勤学不倦,等等,都可以从我国浩如烟海的思想宝库中找到其渊源。”
三、知行统一
【关键词】中小学生 礼仪教育 道德品质 家庭 班集体
中国作为一个具有悠久文化历史的文明古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讲究礼仪的目的是社会交往人与人的互相尊重,从而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
人,要想成功,必须学会做人。做人先知“礼”。礼仪是人与人相互沟通的一种言行仪式。礼仪是一个人品位的外现,礼仪是一个人涵养的展示,礼仪是一个人文明的标志。
礼仪已成为道德实践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表明一个人是否有道德修养。中小学生文明礼貌行为的养成教育,重在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品质,落在引导学生敢于实践与养成的实处。教师要增强学生的礼仪意识,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按照礼仪的基本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以学会尊重他人为起点。讲礼仪包含对他人的宽容、谦让、尊重等。“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就充分说明只有尊重别人,懂得谦恭,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和信任,才能取得事业的成功。因此,本人就如何提高中小学生的礼仪素养提出以下对策。
一、道德品质是礼仪的基础
学习礼仪,要以增强自己的自尊心为根本。一般来说,一个有自尊的人,待人接物比较文明,谈吐文雅,与人交往时,能尊重对方。在日常生活中,也能赢得他人的尊重。一般说来自尊心强的人,其道德修养也较高。所以,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使其养成良好的礼仪行为显得尤为重要。礼仪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美化自身。人人讲礼仪,也能净化社会风气。要培养学生的礼仪素养,首先要加强学生的品德教育,因为个人的礼仪是以个人修养作为基础的。
二、培养学生礼仪重在实践
一个人的礼仪是在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中反映出来的,不说不动就不能说某个人有没有礼仪。学生在学校集体活动中,在家庭日常生活中,在社会交往活动中,礼仪无处不在。教师要教育学生懂礼仪,应用得体的礼仪言行与人交往,展示一个习礼仪、懂礼仪、讲礼仪、讲文明的中学生应有的风采。教育学生应该充分利用各种场合、机会去展现自我的礼仪言行。礼仪涉及内容很多,每种礼仪都有具体的要求,如打电话、接电话、待客等,都有不同的礼仪要求。学生要在社会交往中不断地学习礼仪,运用礼仪,逐步把自己培养成为习礼仪、懂礼仪、讲礼仪的中学生。
三、家庭是礼仪教育的起点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以及对子女的教育等,都会对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并直接在孩子身上起作用。家长的礼仪素养、家庭的文明礼仪氛围对孩子的礼仪教育作用是十分巨大的。一般来说,家长素质高的,孩子的品德修养也比较高。有些家长只关心孩子的成绩,平时很少注重对孩子进行礼仪教育,没有意识到孩子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的礼仪是他们融入社会必须具备的素养。有些家长平时不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给孩子带来极坏的影响。所以,在日常行为上,家长要做孩子的榜样。家长和教师要相互沟通,共同督促学生在日常交往中运用文明礼貌的言行,真正做到礼仪教育以家庭为根,以社会为本。
四、把文明礼仪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
在课堂教育教学中,要求学生懂礼貌,讲礼仪。抓住课堂教学中礼仪教育的时机,特别是语文课、思想品德课、班会课等,对学生开展礼仪教育,让学生的言行举止符合礼仪要求。只有学生尊重教师,同学之间和睦相处,我们的课堂才会轻松愉快。
五、把班集体作为学校礼仪教育的主阵地
利用班集体的各种活动,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约束自己,学生自觉进行自我教育。教师要充分依靠班干部和班团委组织,结合学生年龄特点以及班里的实际情况,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活动,如“文明之星”“守纪之星”的评比等。让学生通过平常的锻炼和严格要求,逐步养成讲文明礼貌的好习惯。
六、以生动的活动形式作为礼仪教育的载体
开展丰富多彩的礼仪教育活动,如主题班会、辩论赛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学生在活动中懂得文明礼仪的内涵,显示个人的优雅风采,体现个人的文化素质和人格魅力。
总之,学生良好的个人礼仪并非自然形成的,也非一日之功,培养要从小处着眼,需要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地学习、观察和思考。只要学生不断地努力,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够成为一个有教养、懂礼仪的文明人。
每一年东盟博览会都在南宁举办,南宁市民素质与修养将接受世界八方来客的考验。南宁市民应该注意自己言行举止,把我们的良好文明礼仪修养展示给外国朋友,这是维护国家尊严的责任所在。所以我们必须具备良好的礼仪素养,提高自己的文明礼仪水平,为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为南宁承办东盟博览会尽自己应尽的义务,给世界人民留下良好的形象,也为自己赢得尊重,让“礼仪之邦”的良好形象在世界上口口相传。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职学生 职业礼仪 综合素质
礼仪代表着一个人的道德水平、思想修养、交际能力等,是个人适应时代要求提高个人修养的重要途径。讲究礼仪,遵从礼仪规范,可以有效地展现一个人的教养、风度与魅力,更好地体现一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认知水平和尊重程度,从而使个人的学识、修养和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对中职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注重技术知识的提升,而且要加强人文精神的培育,而礼仪教育便是中职学生必修的一门学科。礼仪教育对培养中职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优雅的举止和健全的人格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加强职业礼仪教育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意义
在中职学校开展职业礼仪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人际交往习惯,提高职业礼仪素养,可以有效避免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因为缺乏职业礼仪而丧失机会。加强中职生的职业礼仪教育,是继续加强针对性技能教育、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教育手段。
1.职业礼仪教育是规范中职生日常礼仪的重要工具。礼仪在支配、控制人际交往活动的同时,会成为第一印象中他人的主要衡量、判断手段。拥有良好的礼仪素养,更易赢得他人的好感和尊重。
2.职业礼仪教育是提高中职生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及社会心理承受力的重要形式。加强礼仪教育有助于学生与他人形成更为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进而塑造个体独立人格,满足学生从学校逐步向职场过渡的心理成长需要,提升其自信心、自尊心。
3.加强职业礼仪教育有助于提升中职生综合素养,培养道德自觉意识,促进其自我锻炼、改造礼仪品质。礼仪是道德素养的外化表现形式。中职生以得体的言谈举止、平和的心态、恰当的事件处理方式迈入职场,是赢得领导与同事认可、获取长远职业发展的重要保证。
二、加强中职学生职业礼仪教育的途径
1.礼仪课堂教学形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常言道“教学有法,贵在得法”,讲授礼仪课程,也不能用同一种模式来教授不同的内容,教师要根据职校礼仪的内容和学生特点的拘一格,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和手段。
图示法在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仪态教学过程中,可将做、立、行、走等各种标准姿态的图片放大张贴在教室四周,供学生反复模仿、学习,这对校正学生的不良姿态能起到很大作用。讲授男性和女性的仪容、仪表等内容时,可向学生展示各种仪容、仪表图片;可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观看“服饰着装礼仪”,如男士西服的穿法、领带的打法,女士套裙的穿法等。
案例分析法针对礼仪教学的特点,应增加案例教学的比例。选取的案例应贴近学生的专业,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案例来源非常广泛,可以是各种礼仪教学资料,也可以是生活实践,还可以从学生喜爱的明星或影视剧中选取。如现在很多学生喜欢“韩剧”自始至终贯穿了人类的普遍情感和人性的温暖关怀,体现了儒家文化系统,教师可顺势顺时引入家庭和工作中人际协作意识的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同时教育学生继承和吸收传统文明礼仪精华,讲文明礼貌、懂尊老爱幼、谦虚热情、诚实守信。
模拟训练法礼仪课程的可操作性,使模拟实践教学大用作为。通过模拟训练,在课堂上搭建社会舞台,变静态为动态,变被动为主动,使学生身临其镜,使理论知识活学活用,弥补学生生活阅历和实践经验的不足。加开展模拟接待、模拟宴请、模拟谈判、模拟各种庆典等活动。通过模拟训练,让每位学生均有登场机会,使得人人都行动,个个昆演员,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开阔学生视野,使之熟悉相关礼仪礼节,锻炼学生设计策划、组织协调和临场应变能力。
2.重视教师礼仪素养的示范作用
教师对学生心灵及人格的塑造,是其他社会成员所无法比拟的。学生善于模仿,教师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无形中都可能为他们所效仿。教师符合礼仪要求的行为举止,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教育着每一个学生。长期在学校工作的人都有这样的一个体会,教师的行为作风,对学生的才识品学、素质风格以及集体面貌影响极为深刻。教师进取心强,受其熏陶,学生也会充满积极进取的精神;教师对人诚恳,作风民主、和蔼可亲,能听取学生意见,学生中也会充满团结心上的气氛;教师兴趣广泛、多才多艺,学生也会重视自己兴趣、爱好的培养,特长的发展;教师的素质在莫一方面不尽人意,学生也会无法避免的出现某种相应的遗憾。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教育者对被教育者的作用“首先是教师品格的熏陶,行为的教育,然后是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训练”。礼仪恰恰是教师把这种“首先”和“然后”连接在一起的桥梁和纽带。任何时候教师都应按照礼仪的规范和标准行事,把礼仪美和心灵美得和谐统一作为教师塑造自我形象的目标,在一言一行中为学生树立良好的礼仪示范榜样。
3.营造充满礼仪气息的校园文化气氛
在培养礼仪修养的过程中,环境的影响作用非常显著,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在干净、整洁而优美的环境中,人们的不文明行为有很大转变。因此,形成良好的校园礼仪文化氛围,对于引导学生克服不良的习行为习惯,逐步提高文明礼仪修养是十分必要的。在校园内,应大力提倡文明言行,如通过墙报、校园广播站、校园网络等传播礼仪知识,反对一切不文明现象,组织召开讨论会、演讲会、辩论会,举办专题讲座,或以文艺活动的形式,让学生多样化、多角度地接收教育,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觉加强礼仪修养,形成了良好的充满礼仪气息的校园文化的氛围。
4.注重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教育力量的整合
所谓礼仪是指在人际交往、社会交往和国际交往活动中,用于表示尊重、亲善和友好的首选行为规范和惯,用形式。这一定义包含了以下几层意思:
礼仪是一种首德行为规范。规范就是规矩、章法、条条框框,也就是说礼仪是对人的行为进行约束的条条框框,告诉你要怎么做,不要怎么做。如你到老师办公室办事,进门要先敲门,若不敲门就直接闯进去是失礼的。礼仪是一种道德行为规范,表明礼仪比起法律。纪律,其约束力要弱的多,违反礼仪规范,只能让别人产生厌恶,别人不能对你进行制裁,为此,礼仪的约束靠道德修养的自律。
礼仪的直接目的是表示对他人的尊重。尊重是礼仪的本质。人都有被尊重的高级精神需要,当在社会交往活动过程中,按照礼仪的要求去做,就会使人获得尊重的满足,从而获得愉悦,由此达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
礼仪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正常的生活秩序。没有它,社会正常的生活秩序就会遭到破坏,在这方面,它和法律、纪律共同起作用,也正是因为这一目的,无论是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都非常重视礼仪规范建设。
礼仪要求全体成 员同遵守。道 德体系中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职业道德、婚姻家庭道德、社会道德。礼仪要求全体成员共同遵守,因此它属于社会公德的内容。社会公德是最简单、最起码的道 德行为规范,如果一个人连社会公德都不能遵守,那么就说明这个人的道 德修养太差了。由此也说明礼仪修养和重要性。
第五,礼仪要求在人际交往、社会交往活动中遵守。这是它的范围,超出这个范围,礼仪规范就不一定适用了。如在公共场所穿拖鞋是失礼的,而在家穿拖鞋则是正常的。在现实生活中,知礼、守礼、行礼的人会赢得别人的尊敬和信任,反之,非礼、充礼的人往往为社会所唾弃。作为大学生在注重礼仪修养。然而,礼仪修养绝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行为表现形式,它是与人内在的道 德、文化和艺术修养密切相关的,是其内在的道德、文化和艺术修养的反映和折射。古人云:“相由心生”。说明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现代人也曾提出这样一种观点:知识美容论。他们认为,掌握丰富的知识,深化自己的内涵,是一 种深层次的化妆,生命的化妆。因为人的精神面貌的塑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和文化素养这些内在品质,这才是人生命美的长青树,比如,有的人尽管着高级的名牌衣服,但他的服饰样式、色彩的选择都不合适,穿在身上整 体效果并没显示出美的效果;有的人礼仪语言的表达很动听,但给人的感觉是言不由衷的人在社交场合尽管按要求做了一些礼仪动作,但只有形似没有神似,因为他没有外在表现的根基的内在的修养。不此,大学生在学习礼仪行为规范的同时,还要注重自己的内在修养,在勤奋求知中不断地充实自己,以提高自己的礼仪水平。
大学生礼仪的教育目标主要有两点,成为有修养,有品位,有风度,有气质,懂得爱己爱人的现代人。腹有诗书气自华。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为了相互尊重,在仪表、仪容、仪态、仪式、言谈举止等放方面约定俗成的,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礼仪的起源和发展:甲骨文中的“礼”字为最初的起源,在祭祀中用。“礼” 的形成阶段―古代思想家的论述。礼仪的内涵是礼貌、礼节、仪式。
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礼记》
衣食以厚民生,礼仪以养其心。――许衡
克己复礼。――孔子 《论语》
人无礼则不生,是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荀子 《修身》
现代礼仪正处于一个变革和发展阶段,礼仪的内容日趋简单化,礼仪的标准日趋国际化。
孟子说过:“尊敬之心,礼也”。
礼仪的原则是:尊重、宽容、自律、适度。尊重领导是一种天职,尊重下属是一种美德,尊重别人是一种教养。礼仪的实质:针对性、继承性、共同性、差异性、时代性。礼仪的作用:自我完善的基础、组织形象的保证、文明程度的标志。
世界上最廉价而又能得到最大效益的一项物质,那就是礼节。礼仪是现代社会做人做事必备的基本功,是个人素质能力的综合指数。在西方社会把礼仪视为人生成功的第一课。
男士发型发式要求:后发不及领,侧发不掩耳,前发不附额。干净整洁,不宜过长,不剃光头。女士发型发式要求:女士留短发,长发扎起来。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一个人的穿着打扮就是他教养、品位、地位的最真实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