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5 15:00:0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财务报表审计实训总结,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会计专业;审计;教学
一、引言
审计胜任能力指的是审计工作人员能够在实际工作的环境背景下,依照现实订立的各项工作指标完成工作,其建立在专业素质的基础上。专业素质的内容包含了审计工作人员所具备的各项专业知识、职业操作技能、职业价值观、道德和态度等等。为有效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的审计能力,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显得非常重要。
二、国外会计学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的经验分析
国内的会计教育起步时间较晚,特别是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经济不断地朝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这势必会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会计语言国际化,那么会计教育发生改变也是必然趋势,但是国内的大学会计教学过程中却存在着各种问题,在面对挑战和机遇的过程中,革新我国的会计教育是有必要的。国外的会计教育改革有众多先进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一)美国会计学人才审计能力培养模式
美国的会计学教育强调专业性特点,要求学生借助一些实际的经验填补理论教学中的缺陷。并且考查工作也是在临近尾声的时候进行,重视学生的兴趣发展与学习的独立性,较少对学生提出一些明确的要求,使用综合性的考试方式对学生的学科了解程度进行检验。
(二)澳大利亚会计学人才审计能力培养模式
澳大利亚已经有非常成熟的会计教育,其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更加善于思考,并且最大程度的将其创新能力发挥,注重培养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习能力。
三、我国会计人才审计能力的培养模式
(一)审计学教学内容方面
审计学教学内容的设计离不开以下各项原则的遵守:其需要以培养审计胜任能力为一般目标,以社会需求为最终目的,以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作为基础。
1. 明确教学内容
审计环境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审计分支的不断发展,为培养学生的审计胜任能力提供了更加明确的目标和确切的方向。所以,明确审计学的课程教学内容显得十分重要。审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需要以培养学生审计的胜任能力为主要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建议非审计专业的会计专业审计学课程重点可以放在注册会计师财务报表的审计上,这是因为注册会计师财务报表审计其实是各种形式审计业务运行的前提和基础。并且,还可以从审计的流程和审计的侧重点上比对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让学生在了解了注册会计审计内容之后,对我国有关审计的流程有所了解,从而更好地适应各种形式的审计职业从业要求。
2. 融入职业道德教育
以我国的银广夏和中天勤事件为代表,诱发了会计、审计的诚信危机。社会关注诚信,职业道德教育已经成为了审计专业素质教育的以一项重要内容,在整个的审计学教学过程中,职业道德都是不容忽视的一项内容。第一,需要加强学生会计专业的操守管理,举个例子,借助分析讨论审计法律责任与审计质量的控制等两方面的例子,教育学生对公众利益进行维护,严格遵守独立、客观、公正等原则。坚持原有的各项职业道德精神,对在执业过程中了解到的客户信息做保密,加强对道德风险的认识等等。除此之外,需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因为受到了经济和社会环境变化的影响,审计人才的职业胜任能力培养的关键就是后续教育,所以,需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活到老,学到老”的学习意识。
(二)审计学教学方法方面
1. 转变教学模式
审计工作有较强的实务性特点,审计学教学需要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所重视。可是,传统的审计学教学有一项特别突出的问题就是“重理论,轻实践”,为了能够有效地将这样一个问题改变,需要创新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以下介绍一种“课堂案例教学+校内模拟训练+校外基地实习”三位一体的学习方法。
审计教学案例的编写:用审计实践资料当成基本素材,选出和审计学教学规律相适应的经典教学案例,把审计理论和案例做有效的融合,并且借助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对各项理论做总结归纳。审计案例的教学可以有效的强化学生对各项审计理论知识的了解,同时能够锻炼学生的审计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问题分析能力以及解决能力的塑造和培养。
校内模拟实训资源的建设:校内实现模拟的一项主要问题就是模拟资源的不足,建设各种仿真的审计职业氛围,对实际的工作情景做模拟训练,这之中的核心关键就是开放和建设仿真审计模拟的实训资源,其中包含了被审计单位与各种环境资料、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资料、完整的审计工作底稿以及审计软件的教学版等。
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大力促进校企合作,选择一些素质良好的会计师事务所、企业内部审计单位、国家审计部门等,建设一套完整的校外审计学习基地,使其成为培养学生审计职业胜任能力的重要渠道。
2. 扩展课堂学识
审计学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需要使用其他的形式对其做扩展练习。例如一些相对简单的课程思路可以让学生课前自学,之后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简单的总结,课堂上主要的内容就是讲解一些重点和难点,一些和重点内容相近的知识则选择让学生自学。并且可以借助校外审计基地的实习拓展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
(三)审计学教材选择
当下很多的审计教材,例如相对权威的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教材,都是以审计准则作为指导方向,但是审计准则却是指导执行的明确行为规范,当中的思路和审计学教学是不相适应的。另外就是一些审计教材属于简单的会计联合审计的教学模式,这种教材模式是无法帮助审计能力培养目标实现的。除此之外,市场上的各种教材质量也是各不一样,甚至一些知名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各种错误也是层出不穷。所以,需要依照审计学教学的规律和具体的教学要求,参照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审计造成的影响,自行编写审计学教材。
四、结语
会计审计工作在企业财务工作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会计人才的审计能力培养有十分明显的现实性意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积极的探索出一条在有限学时下审计教学过程中能够充分培养会计专业人才审计能力的方式,进而缩小各项供需认知差异,让学生能够以最快的速度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王洁.中国注册会计师胜任力模型构建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2.
[2]官金华,常友玲,武涛.会计人才需求与3+1培养模式探析[J].北方经济,2012(22).
(一)目前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社会需要的审计人才
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师生采用的还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教为主、学为辅”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单一,单线地表现为知识―学生,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为被动学习。审计专业涉及多方面知识,涉及会计、财务管理学、经济法、管理学等多门知识,如果采用这种教学模式展开教学,无法获得预期的教学效果,更无法培养出高技能、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在审计教学中转变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二)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缺乏必要的企业经验
我国高职院校的审计教师大多缺乏实际的审计工作经验,这部分教师大部分是从大学毕业后直接到学校从事教育工作,缺乏企业的审计工作经验,“双师型”教师的比例严重不足。目前,大部分教师开展审计教学还停留在书本案例上,虽说案例教学法比起枯燥的理论传授已是一大进步,但从课本出发的案例始终还是缺乏新意和自我见解,这种情况下,审计教学无法达到生动、深刻的程度。审计集多方面知识为一体,涉及企业管理和业务层面的方方面面,如果不能理解一个现代企业是如何运行,企业各部门之间如何衔接,学生毕业后又何谈有效地开展审计工作呢?例如,内部控制是审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部分理论性强,如果教师无法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生就只能对课本死记硬背,应对考试。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学以致用的复合型人才,如果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上只会背理论知识,那就失去了高职院校教育的目的了。因此,培养双师型教师是提高审计教学质量、培养有用的审计人才的重要措施。
(三)实训建设不受重视
目前国内大部分高职院校重视对会计实训项目的建设,审计实训建设却得不到重视。归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1)审计实训基地的建设比会计更加复杂。审计软件的开发人员需要具备的业务知识更广泛,投入的资金和精力更多。(2)审计专业目前在高职院校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相比于会计专业,审计专业的社会认同度较低,学校更倾向于将资金投向会计专业建设上去。因此,实训基地建设明显滞后、实训软件和教材缺乏是目前高职院校审计实训建设的现状。审计相关课程理论难度大、实训建设跟不上,这样的客观条件下,审计教学效果不容乐观。多数教师反映,审计课程不好讲,学生不愿听或者听了也听不懂,如果实训建设还得不到重视的话,学生的就业前景无疑将会受到影响。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审计教学建议
(一)对审计课程进行再认识,改进教学模式和方法
对审计课程的再认识分为两个层面,首先是教师层面的再认识,教师是课程的执行者和开发者,如果教师对课程的认识不深入,更无法谈到教学效果。现代审计自80年代逐步发展以来,社会地位和重视度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将审计作为一门专业单独设置,一定程度上说明市场存在对审计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多。从客观上来讲,审计相关课程内容难度较大,内容抽象难以理解,学生难学、教师难讲,这对学生和老师都是一个挑战。高职院校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差,但形象思维能力较强,而且团队合作能力较强,教师要针对学生特点来改进教学模式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目前,审计教学常常采用的是案例教学法,比较经典的案例是安然事件、世通事件和银广夏事件等,但这些案例缺乏新颖性,而且很多学生都是只听不想,这也就失去了案例教学的意义。因此,教师应该有所创新,将案例与训练结合,以学生为主导,通过案例引发学生讨论,教师在此过程中进行引导和总结,活跃课堂气氛。
(二)提高教师素质
高职院校不仅要努力提高现有教师的教学水平,在培养新的教师队伍时,应提高新教师的准入门槛,例如招聘有一定年限企业工作年限的教师,并定期对新老教师进行培训,使得教师能够有一个集中交流和学习的机会。学校应该鼓励审计专业教师走进企业进行实践学习,并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还可以牵头聘请一些知名企业中具备丰富审计经验的教师到学校兼职上课,并组织教师听课学习。另外,教师个人应该积极主动地走进企业,利用寒暑假给自己充电,只有教师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将课堂变动生动和深刻,而不仅仅停留在课本上,课堂生动了,学生才有兴趣学习,进而形成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三)重视实训建设
【关键词】 学生主体;能力目标;任务驱动;建构主义
“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应当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应当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具备持续发展的能力。但是,目前我国高职无论在培养模式上还是在教学过程中都达不到上述要求。审计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教学手段单一,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发挥,停留在“教师”的表演;重视知识传授,而轻视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注重审计基本概念、基本方法的理解和记忆,而忽视以能力为目标的审计操作训练,因而难以满足社会对审计人才的要求。笔者从职业教育的目标出发,借鉴当前教学方法改革的成果,根据自己教学经验提出一种新的审计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以任务为驱动”,即从教师主体向学生主体转变,从知识目标向能力目标转变,从单纯练习向任务驱动转变。
一、教师主体向学生主体转变
当前审计教学普遍状况是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学内容局限于书本、教学方法局限于灌输。教学中经常出现此类情景:课堂上学生似乎很清楚,课后感觉茫然不知要点。产生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是课堂的被动灌输者,而不是主动参与者。改革的呼声高涨,改革也势在必行。以倡导学生为主体,能够极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的建构主义教学思想,正日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又叫结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的一个分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有别于把学生作为知识灌输对象的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而是把学生视为信息加工主体的认知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在外部环境下(包括书本、教师、同学甚至整个社会)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按照这个理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环境是促进因素,知识是不能简单地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每个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加以意义建构。因此,“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
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教师是学生意义建构过程中的主导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该模式不仅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要求教师充分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审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掌握审计技能要靠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反复实践。作为审计教师,就要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把学生看成能动的主体,促进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主动参与、全员参与,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同时,审计学还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不但融合了会计学、财务管理学等学科知识,而且社会审计学又是注册会计师从业的基本执业指导和规范性学科,因而涉及到定义、术语和规定等条条框框的东西很多,这就客观上造成了审计学科的枯燥、难懂、学不透的特点。因此教学设计不能仅仅考虑教学目标,还要把“情境”创设作为教学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学习环境中的“情境”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而且能增强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此,本课程教学做了如下尝试:
(一)形象化
采用图文相结合的方式,生动、形象地讲述审计学的内容。比如在“审计风险模型”一节,以图画的形式将过去只能用文字阐述的审计理念,演绎得入木三分。
(二)真实感
审计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文字教材学习审计总有一种隔靴搔痒的感觉,让人感觉比较抽象。在教学过程中,可扫描实际凭证、账薄和报表,比较真实地再现了审计实务过程,使教学内容变得真实、生动。
(三)质疑教学
将抽象的审计理论和概念贯穿于审计案例中,在授课时设置一个个的悬念。不仅仅是一问一答式的课堂提问,而且要求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起主动探究的欲望,使得授课顺势而下,层层深入,最后豁然开朗。如果教师还是停留在照本宣科,肯定达不到这种效果的。当然,要提出问题,教师必须对教材进行合理的整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提出适合于学生的问题,学生在寻求答案过程中就能把相关的审计理念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去,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总之,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和适当的教学安排来创设“情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审计案例分析和审计模拟实习的各个环节中,鼓励学生之间的协作与相互讨论,促进学习效果的提高。
二、以能力为本位
当前高职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以知识为本位,以教材为中心,忽视能力的培养”的状况。审计课堂多侧重理论知识,大多数学生觉得抽象难以理解,即使少部分人理解了也不知道如何运用。教材举例也往往是停留在审计的细枝末节上,如简单介绍审计人员通过实施了哪些必要的审计程序,收集到哪些审计证据,很少有具体审计过程的再现。对审计过程中最重要的职业判断,如查出错弊的逻辑过程是怎样形成的,详细的描述更少,这使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以得到提高。
当今世界,以能力为本位的职教模式,已被一些发达国家所广泛采用。“以能力为本”,教学目标明确,针对性和操作性强,充分体现了职业技术教育的性质和特点。这种专业技术教育要求学生在学好必备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接受较多的实践性教学训练,培养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一定的岗位工作适应能力。因此,要从以知识为本位向能力为本位转变。
案例教学能够有效将审计理论和审计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应得到重视并广泛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案例教学是指案例作为教学的重要工具,通过案例引导和指挥学生参与到教学各个环节中,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达到培养能力的目标。但目前大多数案例教学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除了教师运用案例的能力和水平之外,笔者认为关键是没有将案例教学步骤细化、突出能力目标,仍然停留在表面形式上。“四大循环”(销售与收款循环、采购与付款循环,存货与仓储循环、筹资与投资循环)与企业日常经营管理活动和业务流程密不可分,这些对没有实务经验的学生来说相当陌生,更何况控制测试极其抽象,学生往往感到茫然无措。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以案例为载体,将审计方法、技巧溶于案例的具体情节中,通过对案例的讲述,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抓住审计案例和审计方法的契合点,对审计案例进行剥茧抽丝的分析,展示审计人员查出错弊的过程是怎样形成的,以培养学生的审计思维;以审计工作底稿为载体,以报表项目和审计流程为主线,要求学生根据所提供的会计资料,对案例单位的业务进行模拟审计,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案例教学的步骤如下:
(一)案例导读
先提出问题,让学生阅读案例时有的放矢。
(二)基本案情
所选的案例必须具备典型性、真实性和相关性。教师在分析案例时才能有逻辑推理的空间,才能分析的形象生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进入问题的情景,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
(三)审计方法
如通过财务比率的分析,展示审计人员的查出错弊过程是怎样形成的;如何通过财务比率确定审计的重点。
(四)填制审计工作底稿
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按照所附的财务报表资料,将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记录在审计工作底稿上,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五)归纳总结
通过教师的分析和学生的操作,由学生总结在审计过程中如何运用如分析性程序确定审计的重点,最后由教师归纳。
(六)实战演练
向学生提供比较真实、原始的会计资料,让学生课后进行系统的、全面的模拟审计实习,以达到熟练掌握审计技能。
三、以任务为驱动
知识与能力之间不能等同,因为知识是可以传授的,而能力是无法传授的。要掌握审计技能,要靠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反复实践。在审计教学过程中以报表项目、审计流程为主线,要求学生对模拟单位的审计业务进行全过程操作,完成财务报表审计从签订业务约定书到出具审计报告为止的全部工作,对所学的专业知识以及运用能力进行项目实训和综合实训。在实训过程中,要紧紧抓住能力目标这根主线,明确每个实训项目的能力目标,使实训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全面的、系统的模拟审计实习,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审计业务的感性认识,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操作水平,从而增强学生的从业能力。
【参考文献】
[1] 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6).
[2] 叶平.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1).
‘三结合’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延大教发[2012]6号)
摘要:审计学课程是会计学专业的必修课,由于其自身的特点,我国高校普遍存在审计学课程“难教难学”的问题,民族院校尤为突出。本文以延边大学为例,在对审计学特点进行总结和对民族院校审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就如何提高民族院校审计学课程教学质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审计学 教学质量 模拟实验 民族院校
审计学是会计学科体系的核心课程,它以会计学、财务管理知识以及相关的财经法规为基础,集理论性、综合性、技术性和实践性于一体,致使其教与学难度很大。民族院校由于学生汉语水平和师资水平等影响,所面临的困难就更为突出。如何攻克审计学“四性合一”,突破审计学“难教难学”的困境?本文认为应根据审计学课程的特点和民族院校审计学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探索和实践。
一、审计学课程的特点
(一)理论抽象,逻辑思维严密
现代审计学理论源于西方,术语晦涩难懂,理论抽象。20世纪末,审计风险模型的出现,从理论上解决了注册会计师以制度为基础采用抽样审计的随意性,但同时也加深了审计理论的抽象性。如对“重要性”术语的理解,不仅需要很强的理论基础,还需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审计原理逻辑思维严密,它从审计目标出发,依次为审计计划、审计证据、审计抽样、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等,环环相扣,内容联系紧密,缺一不可。与有些课程的内容独立成章不同,审计学任何一章的舍弃,都会影响到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二)内容综合性强,研究对象复杂
审计学是一门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性课程。因此,在学习审计学之前,一般要求先开设管理学、会计学、企业内部控制、财经法规等相关课程。审计学研究内容不仅包括财务报表审计,还包括经营审计和合规性审计;研究对象不仅包括财务信息,还包括非财务信息,内容广泛,研究对象复杂。
(三) 专门的技术和方法
美国会计学会认为“审计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1973,AAA)。在这个“系统化的过程”中如何才能完成审计工作、实现审计目标呢?这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备专门的审计技术和手段。比如,如何根据审计目标制定审计计划;如何设计恰当的审计程序去获取充分而适当的审计证据;如何根据所获取的审计证据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如何形成审计意见,出具适当形式的审计报告等。更加重要的是,如何保持客观性和独立性。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审计对象日趋复杂,审计技术和手段不断更新。审计人员不仅需要熟悉财经领域的相关知识,还需要有一定的计算机和统计学基础,以应对信息技术对手工审计的冲击,满足被审计对象规模化变动趋势的需要。
(四)较强的实践性
审计对象的实务性较强,审计本身就是一项实践活动。审计活动就是通过实施一定的程序和方法获取审计证据,对审计对象发表审计意见。审计实务特征直接导致审计学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通过学习审计学,学生应掌握如何开展审计业务,如何执行审计业务和撰写审计报告等。这些具体的操作流程和实务,需要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经历一遍,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掌握。而高校学生几乎没有任何会计或审计领域的实践经验,这无疑加大了教师授课难度,也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倍感困难。
二、民族院校审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生源复杂,学生汉语水平差异较大,影响学习效果
1.学生的语言差异影响。民族院校招生政策倾向于少数民族考生,招生计划中有明确的民族要求,如延边大学要求省内招生计划总数中50%招收朝鲜族考生。由于长期生活在少数民族聚居区,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在中小学期间大都接受民族语言授课,而大学中除民族语言专业外均选用汉语教学,对授课语言的转换需要一个适应过程。而且,相对于会计学科的其他专业课,审计学理论抽象、术语晦涩难懂,这对于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来讲,几乎相当于读“天书”,极大地挫伤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生源的地域差异影响。民族院校在招生上体现出区域差异化特征。延边大学以东三省为主,面向全国招生,江浙、山东以及河南地区考生一般比省内学生录取分数高。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外地学生一般比当地学生录取分数高、认知能力强,自主学习能力也较强。这些特点正是学习审计学课程所需具备的基本条件,部分学生在毕业时已经通过了3-5门注册会计师科目考试。
3.学生的思维习惯差异。由于受不同民族文化的熏陶、不同地域环境的影响,各民族、各地区学生在性格、习惯、思维方式上呈现出明显差异。这就需要在教学环节中加入感性材料、增加情感体验环节,以增强学习效果。但由于受到教学学时的限制,往往难以顾及到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生源差异导致学生在学习审计学课程中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一方面,对于汉语水平高、认知能力强的学生存在“吃不够”现象,嫌教师讲得“过细”,教学进度太慢;另一方面,对于来自民族中学、汉语水平较差的学生则存在“吃不消”现象,对审计学术语、原理等理论理解困难,产生了厌学情绪。
(二)师资结构不尽合理,理论与实践教学能力亟待提高
1.民族院校高水平审计学教师难引进。审计学理论性强,教师需要有专门的审计学理论研究经历,以科研带动教学。这就需要引进高学历的审计学专业毕业生充实师资队伍。但民族院校一般地处偏远地区,教学条件和知名度与名校无法相比,加之审计学博士毕业生数量较少,又有一部分人员进入实务界,民族院校很难引进高水平审计学教师。
2.教师普遍缺乏审计实务经验。大多数教师都是走出校园直接进入教学岗位,没有会计或审计方面的经验积累,这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3.部分教师教育理念急需转换。理论指导实践,反过来,实践的需求又推动理论发展。随着市场经济和资本市场的不断深化,审计学理论和方法不断演进,风险导向审计越来越受到重视,而一部分长期从事审计学教学的人员一时难以转变“审计是对会计账务进行查错除弊”的认识,固步自封,难以适应实务界对审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三)课堂理论讲授过多,教学方法急需改进
审计学课程的特点对审计学教学方法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目前,由于部分学生的汉语语言理解能力较差,教师不得不反复讲解相关理论。教学内容集中于审计程序,介绍审计人员应当实施哪些程序,收集哪些证据,很少有具体过程的模拟。心理学实验表明,不同感官的记忆效果是不同的。只有让学生实际操作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然而,审计学教学忽视了实践环节的训练,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照本宣科”,学生通过背书、背习题来应付考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束缚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提高民族院校审计学课程教学质量的建议与措施
民族院校包括民族学院(大学)和民族地区高等院校两类学校。延边州是朝鲜族聚居的地区,延边大学是典型的民族地区高等院校,在民族院校中有一定的影响力。本文以延边大学为例,探讨提高审计学课程教学质量的建议与措施。
(一)实行差异化培养,发挥学生的个体优势
1.构建多层次的培养目标。以专业培养目标为统领,结合审计学课程特点、学生的初步毕业去向、学习兴趣和目标以及对已修课程的掌握情况等,实行差异化培养。对于汉语水平较差、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要求其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鼓励其直接就业;对于基础知识坚实,理解能力较强,学有余力的学生,增加适当分量的课外知识,鼓励其参加注册会计师考试或读研继续深造。我们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上传一些教学辅助材料和额外要求内容,并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和网上答疑。对于这部分内容,旨在增强教学效果,学生可以自愿选择做还是不做,不计入成绩考核。特别强调一点,从2011级学生开始,我们将之前的大班教学改为按照汉语水平程度进行分班授课。
2.实行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在成绩考核方式上,重视从单一化向多样化转变,运用多种手段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成绩由平时考核、实验成绩和期末笔试三部分构成(见图1)。在日常考核中,特别强调模拟实验的考核成绩。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本课程的实务操作技能训练,能够根据不同的审计目标选用恰当的审计方法和审计路径,获取审计证据,并独立编制审计工作底稿。教师根据学生对实训的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考核和评价。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提高审计学教学质量关键在于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和综合素质。
1.尽快引进高层次审计学人才,提高教师理论修养,强调以科研促教学,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机制和奖励措施。如将科研与教研捆绑一起,作为年终评优或职称晋级等方面的考核指标。
2.尽快提高审计学教师的实践能力,鼓励教师利用课余和假期到会计师事务所实习等方式参加社会实践,必要时可以直接引进有上市公司审计经验的注册会计师充实教师队伍。
3.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进修学习,包括理论界和实务界的相关培训,开拓视野,转换思维模式,关注审计热点问题,紧跟审计学领域前沿。教师的综合素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导因素,只有提高审计学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改革教学方法,构建“理论教学、模拟实验、课程实习” 三结合的审计学课程教学模式
综合审计学课程的内容、特点和教学现状,我们改革了单纯的课堂理论讲授教学法,重新构建教学模式。新教学模式由三个教学模块构成,即理论教学、模拟实验和课程实习,每个教学模块有相对应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成绩考核方式(如图1所示)。
下面分别从各模块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成绩考核方式等方面予以介绍:
1.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设计。理论教学侧重于审计基本原理,奠定学生的理论基础;模拟实验以企业财务报表审计为重点,侧重于实践性较强的业务循环审计。通过模拟实验的仿真效果,强化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生操作能力;课程实习侧重于对审计过程的总体把握,也就是如何展开审计业务,最终形成审计意见。通过课程社会实习,学生接近审计实务,有利于培养职业判断能力和审计综合素养。
2.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以学生为主体,综合运用案例教学、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等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在实务性较强的业务循环审计环节采用模拟实验教学。通过对手工审计模拟和计算机审计模拟的优劣进行比较分析,我们发现将二者结合运用效果更好。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的核心是将课堂讲授、模拟实验与社会实习有效结合。
3.学时分配和成绩考核。审计学课程课内教学64学时,其中理论讲授48学时,模拟实验16学时;课程实习2周,安排在课程结束之后的假期进行。在成绩考核方式上,注重对各教学模块分别考核,具体如图1所示。
审计学课程“理论教学、模拟实验、课程实习”三结合的教学模式实验效果良好,学生平均成绩显著提高,不及格率大幅下降。模拟实验的仿真效果和社会实践的“实战训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有效解决了审计学课程“难教、难懂、难学”的问题。X
参考文献:
1.雷召海.关于民族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探索[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1).
Abstract: Auditing courses is main professional technology curriculum of higher vocational accounting audit specialty, accounting computerization specialty, financial management specialty, assets assessment specialty and management specialty. For the above specialty, they all contents the audit basic knowledge and financial auditing practice, the audit practical skill foundation that people engaged in auditing have to master. The applied and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audit make its teaching and study difficult, and teachers are difficult to grasp the scale of the course teaching. Therefore, to realize the teaching goal, guarante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we must be clear about the teaching goal orientation, based on this, determine proper teaching structure system. This study aims to discuss how to be clear about audit teaching target positioning, and construct the corresponding audit teaching model, from audit course teaching, hoping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peer.
关键词: 审计课程;教学;目标体系;构建
Key words: audit;teaching;goal system;structure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4-0235-02
1 问题提出与研究宗旨
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我国经济调整、恢复,审计学课程逐步在部分高校开设。80年代初,随着我国注册会计师制度的恢复、国家审计机关的设立、内部审计机构的建立,推进了我国高校、大专、中专等各类各层次学校审计教育的发展,并伴随我国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的改革和发展不断拓展、提升。为不断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各校在专业设置、课程架构方面不断进行了大胆创新、探索。至今,审计学课程在各类院校、不同学历层次的有关专业中得到较快发展,相互借鉴、相得益彰,形成了各具自身特色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构架。在课程设置上,针对审计学专业的特点与要求,从审计学课程中分离出审计学原理、财务审计、经济效益审计、基建工程审计、审计案例和审计理论专题等审计类课程。针对会计类相关专业特点与要求,在课程设置上则构建了以审计学基础或审计学原理与财务收支审计为核心内容的审计学课程体系,并辅之以一定的审计案例教学。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的推进与改革,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具备较强应用能力与素质的人才要求,各校在审计教学中积极变革、探索与推进审计实践性教学,创新审计教学特色。尤其是高职高专院校,围绕培养具备较强实践应用技能的审计人才,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十一五”期间,全国教育界主推精品课程建设,审计学课程建设也在众多高校研讨建设与不断完善之中。在高职高专院校,审计学课程大多在会计专业、财务管理专业、会计与审计专业、资产评估与管理等相关专业开设,多数以“审计学基础+财务收支审计实务”为课程主体构架内容,有的辅之以审计案例教学,有的再辅以审计实务训练。尽管各校在审计教学构架与教学组织中存在着差异,无可厚非,但如何才能有效地构建恰当的审计教学体系,尤其是其中的实践教学体系,有机地将审计理论性教学与实践性教学紧密结合,是目前审计学教改与打造精品课程的难点。基于审计学课程精品课程建设角度,总结与探索二十多年来审计教学的得失,并借鉴同行的研究成果,拟就审计学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构架建设的主要思路、模式、内容、组织等提出自己观点,供同行榷磋。
2 审计教学的目标与内容定位
审计是综合性、应用性、层次性较高的领域,这种地位的特殊性,实质上决定了审计从业者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的、知识能力的特殊性决定的在高职高专院校相关专业中,审计学课程通常是定位在以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经济法、纳税会计实务、企业管理、统计学基础、财务管理、会计电算化等课程为先修课程的后续课程,一般都在高年级后期开课。然而,定位审计教学目标必须基于审计课程教学基本目标、教学特点与规律的考虑,才能正确认识与把握审计的教与学。
2.1 审计课程教学基本目标 审计课程教学基本目标,实质上是由审计工作及其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的特殊性决定的。从审计实际工作角度看,从事审计工作需要不同职业能力层次的人员,以保障不同岗位审计工作的需要。就高职高专相关专业培养的人才层次而言,其培养目标应恰当地定位于审计助理人员岗位。在这样的岗位目标下,审计课程在教学定位上体现出如下特点与规律:
①要求教学对象在具备相关专业基础、专业课程知识基础上学习审计知识,并要求掌握较全面、较扎实的审计实务技能。②审计学科的实践性很强,技能应用素质要求高,不仅要注重案例教学,还需要强化一定的实训环节教学。③审计学教与学难度较高,教学不易把握,学生不易理解,更不易掌握,更需要通过加强实践教学帮助学生在消化、理解的基础上,实现掌握必要的审计实务技能。④审计课程教学内容大多主要定位审计基础知识与财务收支审计实务知识上,需要有一定的实践支撑,否则在短期内要较好地加以掌握是不易的。⑤审计课程作为一门专业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其教学要求任课的专业教师应具备相当的审计实务技能与实践教学经验,比较熟悉审计实务,具备一定的审计经验,避免讲课空洞、枯燥无味,并防范因教学难度较大导致对学习者厌学情绪的滋生或加重。
2.2 审计课程教学内容定位 在高职高专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由于整体课程教学内容构架和教学时数限制,加上审计课程具有后续课程特点,审计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时数必将受到一定的约束,不可能赋予更多的内容与时数。因此,基于高职高专特点与上述审计课程教学基本目标定位,笔者认为,审计学课程的内容应主要定位于审计基础知识与企业财务收支审计实务知识两部分,不宜再过多过宽。
在审计基础知识方面,应主要以认知审计领域、理解审计基础理论、熟知审计基本工作程序和方法、审计基本作业规范、主要作业方式和要求等为重点教学内容。
在企业财务收支审计实务方面,应以企业财务报表审计实务要求为基准,围绕其审计实务主要作业程序、作业内容、作业方式方法、常见错避问题分析处理等为重点教学内容。
在具体教学方式方法上,可依据不同专业特点与目标要求,围绕教学内容实施和强化一定的案例教学与实务训练。
在具体教学模式上,可依据学校条件、专业特点等建立有针对性、有特色的实施模式。
3 审计课程教学体系基本框架体系
基于上述审计课程的教学思考,笔者通过多年审计教学总结、体会认为,高职高专审计课程教学可构建如下的基本框架体系(见下图1)。
上述从“审计岗位职业能力”打造角度提出的审计教学体系框架,体现了如下主导思想:
①以“审计基础知识+实务案例分析应用”结合模式为审计实务知识应用基础构架学生必须掌握的审计实务知识体系。②以“审计实务知识基础+审计实务技能训练”结合模式为审计实务技能培养方式构架学生必须掌握的审计技能素质。③两项模式的组合形成一种整体的审计课程教学系统框架,并通过循序渐进的教学进程使之形成必备必要的审计知识能力的有效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可以有效突破以往长期困扰提高审计教学质量的难题。
4 审计教学中应关注的环节
上述对审计课程特点与教学模式的定位剖析,揭示了高职高专审计课程教学的特点与规律,在实施应用中应重点关注如下两方面环节的教学:
①注重审计案例分析的教学。即在课堂理论知识性教学中,充分引入审计案例,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审计案例的研讨、分析与解析,强化学生对审计知识的理解、掌握与应用,同时为审计实务技能训练奠定必要的审计实务应用基础。
②推进和实施审计实务技能的模拟训练。即在审计教学中实施以财务收支审计为主要内容的仿真性模拟训练,使学生通过较全面、较完整地模拟财务收支审计全过程的实务作业,达到熟悉、掌握必备的审计实务技能。
通过实现上述审计课程的实践性教学过程,即可为学生尽快融入校外社会实践、顶岗实习奠定坚实基础,进而实现审计岗位职业能力的打造。
参考文献:
[1]李志荣.审计学教学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当代经济,2008(11).
[2]田钊平.审计基础与实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3]张贵平.审计案例分析[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12.
【关键词】 审计学; 教学; 问题; 建议
审计学是一门专业性、交叉性突出的应用科学,审计学是一项政策性、技术性、综合性很强的实践活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不断深入,社会对审计的需求也渐趋扩大,对高素质、高技能型审计人才的需求日趋增加,所以如何适应环境变化和审计实务发展需要,在既有的审计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优化审计学课程,培养审计人才,是目前面临的首要问题。
一、目前审计学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审计学应系统讲授审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以及专业审计的基本程序和主要内容。它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课程。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目前审计学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审计学教材编写体系不完善,内容繁杂
目前审计学教材没有统一的体系框架。在教学中只注重对各知识点的介绍,缺乏审计的整个工作程序的系统阐述。教材中理论内容多,学生学习教材后,对审计实务过程仍旧不甚了解,不知审计工作具体做什么,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审计学课程教学中,如何强化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突出审计实践教学,是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实践环节薄弱
审计学的基本内容就是审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理解审计基本流程,对审计的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完成阶段有深刻的感性认识。如果对审计单位(比如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工作过程没有足够的认知,就无法真正理解学习审计学课程的重要性,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学习中也不能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于审计工作实践,这对学生积累审计实践经验,缩短就业适应期尤其不利。
(三)与考证内容、其他相关课程衔接不够
目前中级审计职称考试、注册会计师统一考试中均有审计、审计理论与实务等考试科目,如何将这些课程的内容融入审计学课程内容中,增加该课程的实用性应成为教学中需考虑的问题。另外,审计学课程与审计专业人员应具备的其他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有关,比如基本法律、会计、财务管理、计算机知识和宏观经济运行等方面,但两者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
(四)教师实践教学水平偏低
由于我国审计教育起步较晚,审计教师资源严重匮乏,审计主讲教师大多是由讲会计的老师兼任,某些教师在审计理论和实务的理解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审计教师虽然审计专业理论知识、教育专业理论知识均较强,业务能力较强,但均缺乏审计专业实践能力,这样在教学中会侧重于理论教学,不利于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培养。
(五)学生学习方法的欠缺
在学习审计学课程时,大多数学生主要依赖教师讲授,以“教”为中心进行学习,比较被动。由于审计学课程与“会计知识”相关联,所以学生应视自己原有会计知识学习的程度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不能无视自身的特点盲目选择不适宜的学习方法,比如基础较差的和基础较好的学生,在学习方法上不能都停留在解决应知应会的问题,而应有所区别。另外,学生们在学习中不能做到事先预习,事后总结、发现问题,不能将老师讲课的重点记录下来等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习效果。
二、优化审计学课程教学的几点建议
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认为审计学课程教学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充实、完善:
(一)统一审计学教材体系
1.审计学的内容体系应以审计程序及其方法为核心内容
审计学的基本内容包括审计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审计实务部分和其他相关业务等。
2.审计理论与审计实务有机结合
审计理论的论述应简明易懂,审计实务的操作鲜活生动。教材内容应突出实用性。一方面应以具体实例为载体组织课程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对审计方法力求讲解详尽,分析全面,提高可操作性,以方便指导学生审计工作实践,突出教材的实用性。可在教材中增设审计学专题拓展内容,结合当前改革实际,融入新信息。如应以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及其指南、企业会计准则为指导,充分吸收国外经典教材的优点,并结合现代审计理论和实践的新成果。另外,对审计学最新热点问题也可纳入其中,使教材内容常换常新。
3.教材在内容编排上坚持以注册会计师审计为主
政府审计和内部审计处在辅助地位。这样可对注册会计师考试的相关内容进行知识储备。
4.教材表现形式多样化
电子教案、电子图书通过数字化使得教材的内容得以无限扩张,使平面教材更能发挥其提纲挈领的主要作用。CAI课件把动画、仿真等技术引入了课堂,让课程的难点和重点一目了然,通过文字、图形、形象化图示、图标、图表、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各种形式,增强可读性,教材真正的“活”了;以真实的审计案例为主线实施教学,使学生把握内容主干,加大内容培训力度,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处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以上阐述,笔者认为可以将审计学教材体系划分为两个层次,即理论体系与实践体系,具体内容见图1。
(二)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是技能培养的有效途径。要搞好实践教学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1.发挥案例(讨论)课、实训课、课外作业的作用
一是要重视案例(讨论)教学。教材各章节内容均可采用案例导入的形式,使学生进入特定的审计情景。随着章节内容的逐步展开,将揭示所导入案例中需要思考的问题。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二是要重视实训课,强化学生对信息的识别、挖掘、分析技能的训练。三是要重视课后作业环节,作业力求做到少而精,突出重点,难度适度,知识覆盖面广,同时题型多样化。使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点。
2.深入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参观实习
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到具体的审计单位进行学习,将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加深对所学知识的感性认知,学会审计实务操作的具体方法,积累相关经验。实习可由浅入深,分步完成。第一步,做好取证、复印、核对等工作,这些都是审计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取得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资料,进行复印并与原件核对;输入或抄写有关数据资料,编制明细表等工作底稿;有关账表之间数据的核对;报表之间勾稽关系的核对等。这些工作是比较枯燥、重复,但可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职业习惯。第二步,做好监盘、观察、函证等工作。可在审计人员的指导下,负责具体科目某一部分的审计,如现金、存货、固定资产等监盘工作,往来款项的函证工作等。学生必须认真对待,严格履行规定的程序。第三步,做好抽查、详查、计算、分析性复核等工作。在主审人员的指导下,学生可深入到具体科目进行审计,如销售收款循环专项审计中“主营业务收入”科目的详查等。在财务报表审计中可从“管理费用”等科目的付款凭证抽查开始,掌握抽查的重要性、相关性原则,学会分析性复核等方法,从而进入比较“高级”的阶段。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习,学生会逐渐养成善于观察和分析、勤于思考和总结的职业习惯,培养自己透过现象看本质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职业能力。
(三)课程内容与考证内容、其他相关课程内容相融合
在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掌握专业知识和能力尤其重要。目前,在职称和认证考试中,审计学是重要的考试科目。所以应将审计学课程内容融入考试内容中。比如可将注册会计师统一考试中《审计》中的注册会计师审计环境与职业道德守则、信息技术对审计的影响等内容纳入专题拓展内容体系中。专题拓展,指因限于篇幅等原因不能在教材中展开的知识点。大学的教学除了知识的传授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讲清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对有更高学习要求和能力的学生可以将当今前沿性的以及与考证相关的知识、本学科的发展趋势等内容以在审专题拓展的形式加以引入,这样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在审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中,《审计理论与实务》考试科目中的效益审计、审计管理等内容融入教材体系中,另外在教学大纲中要开课程或讲座,融入审计专业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例如宏观经济学中的财政政策分析、货币政策分析内容,财务管理中的企业筹资、投资、利润分配、财务分析及评价内容,企业财务会计中的会计核算内容,相关法律、法规中的审计法、行政法、财政法、预算法、税法、公司法、票据法和证券法等内容,使学生在获取证书、拓宽就业渠道的同时,能够培养自身职业道德操守。
(四)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
教师在教学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审计本身就是一种操作性强、技能成分占比重较大的实用性学科。为了确保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切实抓好实践教学环节,构建一支业务过硬、实践能力较强的教师队伍尤其重要。
教师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可采取以下步骤及措施:
1.培养专职的审计学任课教师
审计教师不应由讲会计的老师兼任,鼓励教师参加目前社会上针对审计热点问题、最新审计发展动态、审计新准则、制度等内容相关联的培训学习。
2.鼓励审计教师从事社会兼职
每年利用寒暑假时间或业余时间去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工作或实习,这既可以丰富教师的审计实践经历,增强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还可以对实际工作中的案例进行加工总结后用于教学,弥补实践教学资料之不足。教师在从事兼职时要注意收集以下两类审计案例:
一类是探索性的,展示不同的事例,重在展示审计工作过程,这类案例更适合教学,它可以引导学生积累审计经验,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另一类是成功的、归纳性的范例,重在展示审计工作结果。
案例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由于案例教学常与讨论法相结合,所以教与学双边互动性强。实践证明,案例法贴近实际,对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教学水平起到促进作用。
3.鼓励教师搞科研
针对自己讲述的课程内容,提出自己的研究课题,自定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案,教师要利用业余时间查资料,分析、整理资料,精心思索,认真研究,学校领导对教师付出的艰辛劳动要给予极大的支持、尊重和鼓励,使“教学实践—查找资料—撰写论文”这样一个实践、学习、提高的过程循环往复,保证教师的教育工作充分建立在科研的基础之上。通过科研活动,拓宽教师的视野和知识面,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研究能力,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
(五)改进学生学习的方法
学习审计学课程,学生要从把握审计学课程的特点出发,选择适宜的学习方法。学生应主动学习,好的学习方法,不仅能学到知识,增强技能,而且还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选择学习方法应充分考虑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水平等情况:
1.根据学习内容选择学法
对理论性、知识性的学习内容,比如审计教材中的基础理论体系,应当运用讨论法、研究法;而对应用理论体系,应当运用观察法和操作法。
2.根据学习形式选择学法
大学学习活动的主要形式有四种:课堂学习活动、自学活动、创造性活动和相互讨论、启发的学习活动。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3.根据学习水平选择学法
基础较差的学生,在学习上首先要解决好应知应会的问题,着力培养基本职业技能;而基础较好的学生,应在培养基本职业技能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管理技能与职业判断技能,使自己的专业技能达到较高水平。
总之,随着社会发展和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完善,社会对审计水平的要求也随之提高,这就要求在审计学课程教学中应充分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建立一套统一的审计学教材体系,在课程内容中融入考证内容和其他相关课程内容,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水平,不断改进学生学习方法,教学相长不断完善审计学课程教学。
【参考文献】
[1] 刘圣妮.审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 李洁.审计理论与实务(中级)[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校企协同育人 人才培养质量
一、研究背景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性是职业教育的第一属性。实践教学体系是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鲜明特点。从世界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各国在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逐步探索出各自行之有效的发展之路,其重要经验便是为学生提供在企业的实训实习机会。其中有代表性的有:第一,德国“双元制”模式。其中一元是职业学校,主要负责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另一元是企业等校外实训场所,主要负责学生职业技能方面的专门培训。“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下的学生有双重身份,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学徒工。这是一种国家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第二,美国“合作教育”模式,即新生入学后,先在大学里学习半年,而后便以两个月左右时间为期限在企业进行实际训练和在大学学习理论知识,到毕业前半年再集中在大学授课,最后完成毕业设计。第三,英国“工读交替”模式。其主要特点是在正规学程中,安排工作学期,在工作学期中,学生是以“职业人”的身份参加顶岗工作并获得报酬。第四,澳大利亚“TAFE”模式,即“技术与继续教育”。“TAFE”模式是政府主导,同企业行业密切合作,具有育和培训标准,主要以职业教育与培训为主的教育。
在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进程中,校企合作建设实践教学基地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办好高职教育,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所需要的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由之路。2005年以来,国务院、教育部陆续颁发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若干意见》《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等文件,提出高职教育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将课堂建到企业生产一线,将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及社会实践紧密结合。企业要发挥重要办学主体作用,要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培养更好的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2012年3月,教育部发文,决定在全国高等院校开展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简称实践基地,下同)建设工作,启动实践基地的立项和建设,实践基地的建设逐步步入规范化、制度化。在此政策背景下,各高职院校加强了与企业合作共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工作,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断深化,促进了职业教育新的发展。
二、实践基地建设现状分析
实践基地是依托行业企业,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的重要场地,是实行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载体。在教育部的统筹管理下,全国已建立了59个全国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各地区成立了不同组织形式的职教集团,为产教深度融合建设实践基地搭建了桥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领域的不断拓宽,校企共建实践基地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工学结合形式。据上海市教科院和麦可思研究院编写的《2014年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3年全国1139高等职业学校生均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实习时间为70天(其中中西部地区为77天,东部地区为63天),合作企业达15.6万家,校均100家以上。实践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了顶岗实习和校外实践教学的场所,促进了实践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改革,实践基地建设成为高职院校实行“服务发展、促进就业”办学方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广东省高职院校来看,近年来实践基地建设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2012年~2015年,广东省高职院校省级立项建设的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374个。实践基地建设成为高职院校实行“服务发展、促进就业”办学方针和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实践基地的建设中某些问题和不足也逐渐显现,主要问题有:
第一,缺乏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在实践基地建设方面,存在学校与企业在合作方面“一头热、一头冷”的情况,一些实践基地建设处于松散型、低层次水平,有的存在急功近利和短视行为,校企合作关系不稳定。有的实践基地机制建设滞后,缺乏规范的管理运行机制和有效的保障机制。第二,有的实践基地建设还停留在仅仅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实习的场所,甚至有的把学生当成廉价劳动力使用,尚未真正形成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实践基地建设质量不高,没有充分发挥实践基地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的作用。第三,实践基地企业兼职指导老师队伍稳定性不够,教学指导水平不平衡,学校老师的协助配合也不够。
三、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
本课题组从2012年以来,主持了广州城建职业学院东莞华必信会计师事务所实践基地、广州瑞择财税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实践基地等项目的建设,在实践基地建设过程中,运用行动研究法、实证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案例分析法以及文献资料分析法,对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提高实践基地建设水平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与实践。其理论研究来自于实践,通过归纳、提炼,形成理论化的操作样式,又运用于实践,指导实践的发展,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形成系列教学改革成果。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
(一)找准校企合作共赢的切入点和结合点,建立实践基地建设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实践基地是高职院校依托行业与企业共建的,校企双方必须要有合作的动力和积极性才能持续发展。通过调查分析,校企合作关系不能持久的主要原因,就是企业缺乏利益驱动而缺乏合作的积极性。任何合作关系的建立,实际都是双方的利益平衡的博弈过程。如果一方的利益诉求得不到合理保证,则难以建立合作关系。没有利益的驱动,合作不可能深入、持续和长久。利益机制归根到底是维系合作关系持久运行且能不断深化的动力,这是合作关系的本质特征,校企合作也概莫能除外。高职院校与企业都是利益主体,高职院校的目标是培养人才,企业最根本的目标是盈利。在实践基地建设中校企业能否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取决于是否能找准两者利益的切入点,兼顾企业、学校、学生三方面的利益,在深度合作中实现共赢,走出一条协调发展之路。根据实践探索和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找准合作共赢的切入点和结合点:
1.将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作为校企合作的切入点和结合点。校企双方要有合作共赢的价值认同、高瞻远瞩的利益认知、服从大局的配合意识和互信互谅的包容意识,将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
典型案例:2009年以来,广州城建职业学院会计专业与东莞市华必信会计师事务所合作建设实践基地。从学校来说,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但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缺少工作经验,同时缺乏充分的就业信息,校企合作共建实践基地,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让学生在企业进行岗位实务操作培训和顶岗实习,提升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能在专业对口的会计岗位上就业。从企业来说,不仅是出于为社会培养合格会计人才的责任感,更是出于企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的需要。一方面企业可以利用其雄厚的专业力量拓展业务范围,取得培训收入,另一方面企业更看重的是可以运用广泛的客户资源和快捷的客户会计岗位就业信息,推荐订单班学员在客户企业的会计岗位就业,培育潜在的战略性拓展业务的客户业务资源,今后有可能为公司提供无可限量的业务商机。企业发展目标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优势互补,这就是双方合作的切入点,是校企长期合作的基础。
2.以利益共享,互利互惠作为校企合作的切入点和结合点。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投资就要有回报。利益驱动机制是维系校企合作关系持久运行且能不断深化的动力。在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前提下,让合作的企业有利可图,在校企合作办学中得到真正的实惠,校企合作才能长久。校企双方可以发挥各自优势,以技术培训、新产品应用、新技术的开发等方面的合作作为校企合作的切入点和结合点。
典型案例:东莞市华必信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从2009年起作为广州城建职业学院的实践基地,每年接受50名左右的会计专业学生假期培训实习。由于企业不需要实习学生提供劳务,接受学生实习只是尽社会义务,而且还要派出员工去指导学生,增加企业安全责任和成本负担,因此这种校企合作关系只维持了两年就难以为继了。2012年校企双方通过多次的探讨和协商,决定以共建《华必信联合培养会计班》为校企合作的切入点和结合点。学校按规定根据实践教学指导课时和毕业实践指导课时付给企业指导课时费,学生愿意由企业推荐就业的,按规定付给一定的中介服务费,企业负责推荐学生到专业对口的会计岗位就业。校企双方利益共享,互利互惠。2012年~2016年,校企双方已合作连续举办了6期《华必信联合培养会计班》,并以实践基地建设为载体,持续开展多项校企合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该实践基地通过评审为校级基地,并成为广东省高职实践基地立项建设的项目。
3.以提供优秀的毕业生进入企业实习的机会,作为为校企合作的切入点和结合点。对需要人力资源或人力储备资源的企业,学校推荐优秀的学生到企业实训或实习,让企业在用人上得到方便和实惠,同时也培养训练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给学生提供了就业机会。
典型案例: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等会计服务行业,每年年末及上半年,都是财务报表审计和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纳税申报鉴证等业务集中的“大忙季”,需要专业助理人员辅助工作,而这时正逢毕业生结束校内专业课程开始顶岗实习,因此学校与会计师(税务师)事务所深度合作建设实践基地,推荐选拔优秀毕业生到这些企业顶岗实习。广州城建职业学院与广州市瑞则税务师事务所、中勤会计师事务所、大信会计师事务所、文税会计服务公司等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毕业生实习合作关系,以此作为合作建设实践基地的切入点和结合点。从企业来看,可以从学校选择优秀的高职人才,解决业务忙季的会计专业技术人力需求,让企业在用人上得到方便和实惠。从学校来看,为学生提供了专业实习机会,利于学生取得会计工作经验,掌握实际技能,提高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提升学校办学水平。
4.以建立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职教集团,规范实践基地运行和管理机制作为校企合作的切入点和结合点。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是一种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校企双方运作关系,双方的权利和责任明确,其外在的表现形式是一个完整、稳定、规范的制度体系。通过组建职教集团,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明确校企双方的责权利。建立健全校企双方共同参与的校企合作管理协调机构,为实践基地建设提供沟通协调和交流的平台。实践基地的实践教学在校外进行,管理难度较大,要规范实践基地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安全,为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提供制度保障。
典型案例:广州城建职业学院牵头省内校企合作的97个理事单位,组建广东城建职教集团,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发挥职教集团作用,实质性开展合作,在打造合作平台、形成合作机制、建设实践基地、培植优质项目等方面形成特色,创新合作办学模式,校企协作培育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广东城建职教集团的成立和运行,为实践基地建设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基础。
广州城建职业学院会计专业将规范化、制度化管理作为实践基地建设的重要内容。如东莞市华必信会计师事务所实践基地、广州市瑞择财税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实践基地等,成立了校企双方组成的实践基地领导小组,明确校企双方的职责和权利。建立健全了实践基地实践教学管理、订单班管理、培训实习管理、安全管理等管理制度。规范实践基地管理,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安全。
(二)打造“岗位培训+实习+就业”的协同育人平台,校企共建“订单班”“联合培养班”
实践基地承担着高校学生的校外实践教育教学任务,实践基地建设目标不仅仅是单纯为学生提供实践教学的场所,更重要的是要发挥企业的重要的办学主体作用,推动校企协同育人新机制的建立,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有一个载体。我们在探索和实践中,将校企共建“订单班”“联合培养班”作为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新机制的载体,实行人才共育,过程共管,合作育人、合作办学,打造“岗位培训+实习+就业”的协同育人平台。
典型案例: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和东莞华必信会计师事务所合作建设的实践基地,从2012以来校企合作共建“华必信会计订单班”。订单班采取“2.5+0.5”或“工学交替”的工学结合模式,让学生尽快适应上岗就业的要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企业负责指导订单班学生的岗前会计实务操作培训、顶岗实习和毕业实践课程,并负责推荐订单班学生到其客户企业的会计岗位就业,为学生搭建一个“岗位培训+实习+就业”的职业发展平台。2012年~2016年,校企双方已合作连续举办了6期“华必信会计订单班”,已毕业的订单班学生有160多人。校企双方以订单班建设为载体,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建设改革、课程建设改革等多项校企合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会计专业评审通过为校级重点专业,目前正在申报省级品牌专业。
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和瑞择财税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合作建设的实践基地,通过校企合作共建“联合培养税务班”,每年组织学生去实践基地顶岗实习,校企双方以“联合培养税务班”为载体,开展税务实践教学改革、工学结合教材编写,税务精品课程建设改革等校企合作,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三)探索和实践以“四个结合”为主要特征的实践基地协同育人机制建设的基本路径
要实现校企协同育人,构建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新机制,课题组探索和实践了以“四个结合”为主要特征的实践基地协同育人机制建设的基本路径,即实践基地建设与实践教学改革相结合,与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相结合,与教学资源建设相结合,与产学研合作相结合。“四个结合”是推动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新机制的建立的有效途径。
1.实践基地建设与实践教学改革相结合。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最鲜明的特点和重要的环节。实践基地建设必须要改革实践教学环节。第一,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实行“工学交替”“先学后训”或者“学训一体”等实践教学模式,采取订单育人、假期专业实习、顶岗实习、岗位技能培训、企业指导毕业实践课程等实践教学方式,组织学生以多种形式进入实践基地进行实践教学,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第二,改革实践教学内容。根据企业对专业岗位职业能力的实际需要来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校企共同制定实践教学的教学目标、培养方案、教学标准、教学内容及质量评价标准。第三,改革实践教学方法。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疑难点教学等实践教学模式,让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尽快适应就业上岗的要求,实现学校专业教育与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
典型案例:广州城建职业学院与东莞华必信会计师事务所实践基地,共建“华必信会计订单班”,根据企业专业岗位的上岗要求,校企共同制定订单班实务操作培训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教学计划。培训和实习课程体系分为会计核算、纳税申报、财务管理、财务软件、职业发展、进出口报关、审计模块、专业知识拓展等七大模块。在企业的实践教学采取半天集中培训,半天顶岗实习,对企业客户的真实的经济业务票据进行会计核算和电脑数据处理,真账实操,同时还下到银行、税务、社保、企业财务部门实地观摩学习,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企业会计核算、审计鉴证、税务业务的实践教学资料以及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让学生得到实际的专业岗位能力的训练。订单班学生的毕业实践课程由企业负责指导,学校教师协助,订单班毕业实践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毕业设计选题、毕业设计答辩和评价标准,均由校企共同制定,每年合作举行订单班毕业设计答辩。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有效提高了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
2.实践基地建设与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相结合。高职教育要适应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专业要求的不断变化,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也要不断地改革。专业教师深入实际收集典型工作任务、业务流程、实际案例,及时了解专业行业的专业现状和发展趋势,基于工作过程合理选取课程内容,进行课程设计,校企合作开展精品开放课程建设,推动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专业教学与产业需求对接。
典型案例:广州城建职业学院会计专业教师多次深入东莞华必信会计师事务所、广州市瑞择财税信息咨询有限公司等实践基地,为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收集了大量的项目典型任务、实际案例、业务工作流程、审计工作底稿电子模板等专业工作第一线的真实资料,用于课程建设、课程设计和课程的实践教学,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编制课程标准,整合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实践项目,改革教学方法,促进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要求对接,对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教学和实践起了重要的建设性作用。校企合作开发了《审计实务》《纳税实务》等精品资源共享课,其中《审计实务》评审通过为省级高职精品开放课程立项建设项目,《纳税实务》评审通过为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