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导师制学生自我总结8篇

时间:2023-03-15 15:00:0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导师制学生自我总结,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导师制学生自我总结

篇1

关键词:高职高专教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导师制;教师人才

一、研究背景

自2000年以来,在高等教育普遍化的形势下,许多高职高专院校看齐本科“学术性”“综合性”教学模式,使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在各师范专业人才培养中不断弱化,甚至缺失。英语教育专业受其本身语言学科的影响,更加注重英语语言基础知识的教与学,忽略了“师范”这一重要的专业特征与专业价值体现。事实上只有围绕专业价值去塑造、构建满足学生成长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课程体系,才能真正保证英语教育人才的培养质量,满足现有基础英语教育对英语教育人才提出的迫切需求[1]。在此形势下,铁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在2014年初重新修订了英语教育专业教学计划,以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为基本要求,对英语教育专业进行课程、管理全方面改革。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在我院2014年级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中展开,在2014年级英语教育专业开设专业技能训练课程,每15~18名学生配备一名专业导师、一名德育导师、一名校外职业导师。此课程的在校培养为校内学习的前两学期,校外见习为第三、四、五学期,第六学期教学实习。

二、具体实施

(一)实验目的

此模式旨在通过调查导师制下我院英语教育专业学生专业技能训练课程的实践效果、师生评价等方面,以此切入,探索现阶段英语教育专业学生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现状及问题所在,从而进一步探索课程建设和专业发展方向与合理性建议,继续深化中、小学教育英语师资培养模式改革,制定符合时展的英语教师人才培养方案[2]。

(二)实施对象

以我院英语教育专业2014年级学生、2013年级学生作为本实验的实验组与对比组,实验组学生人数为119人,对比组124人。本调查问卷统计于2014级学生完成在校前两学期的校内实践学习之后,2013年级英语教育学生并未开设此实践课程。

(三)实验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内容分为实践技能、英语基础知识应用能力、英语教学理论三个部分。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对教学实践能力的自我评价

由表1我们可以看出,对于教师职业技能,经过导师指导,训练效果明显的教师技能项目依次为:说课、教案设计、板书、简笔画辅教、课件、组织教学、电子白板的使用、课件、英文歌曲教唱。根据统计结果我们可以发现,没有开设导师制专业技能训练的对比组,认为可以胜任说课项目的学生仅有5.9%,有45.6%的学生认为其说课能力比较好,33.7%学生觉得自己的说课技能还过得去,而有14.8%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说课技能较差,不能胜任此项任务。而实验组的学生经过导师在专业技能训练课程的点拨与指导之后,表示自己具备很好的胜任说课任务能力的学生占65.8%,较好者占22.7%,能力一般的占11.5%,能力较差的为0%。在教案设计、板书等方面也体现出了导师制专业技能训练课程对学生教师职业技能提升的突出效果。提升程度最低的为英文歌曲教唱,部分学生认为与其自身音乐素养与基础有关,其先天因素导致部分学生无法得到技能提升[3]。

(二)学生对英语基础知识及其应用能力的自我评价

本部分调查围绕英语教育专业学生英语基础知识的掌握、英语语言基本运用能力的体现展开。如表2所示,对比组仅有10.9%的学生对自己的语音面貌满意,24.4%的学生认为语音面貌较差。导师制实验组有47.1%的学生对自己的语音很自信,而认为自己较差的仅占4.2%;而英语书法项目在实验组的数据体现上更为明显,65.8%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书法很棒,22.7%的学生觉得自己的书法不错,没有学生认为自己的英文书法很差。在没有经过导师指导训练的对比组仅有14.8%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英文书法很好,45.6%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英文书法很一般,甚至5.9%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英文书法较差。在表2中,我们也不难发现,英语阅读、英语写作、英语口笔译的对比数据显示,对比组比实验组更具优势,但主因在于2013年级英语教育学生经历了比实验组学生多一年的校内专业课学习,且积极准备并参加了大学英语A级与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问卷调查时2013年级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已经完成了口笔译专业课的学习。由此我们再一次验证了“语言的学习是以量化为基础”这一真理。

(三)学生对教学理论与课程标准的掌握与运用能力

表3中,仅有“英语教学法”“幼儿园、小学英语课程标准”两项考察内容。从数据可以看出,到问卷统计为止,尽管两组学生的校内学习尚未涉及这两项内容,但是对比组的考察结果仍然优于实验组。对比组有11.3%认为自己对英语教学法的掌握与应用很好,而实验组仅有5.9%的学生认为自己可以很好地应用英语教学法;同样,关于英语课程标准的掌握情况,对比组有16.1%的学生认为自己有所掌握,而实验组仅有7.6%。据教师调查发现,两组学生中,能够很好地运用教学法并掌握课程标准基本情况的学生基本上都有社会实践经验,即参与英语培训机构、课后辅导班教学,或者从事英语家教这样的经历。所以,我们可以得出,校外实践是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四、研究结论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对比分析,我们了解了学生在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下对英语基础知识、教师教学实践能力,以及教学理论、指导标准的掌握情况。从数据结果来看,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高专教师人才培养的可行路径,通过校内导师的指导与培养,学生可以更有效地掌握英语教师所需的基础知识与基本职业技能。当然,我们也可以通过数据看出,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要更科学地配合学生的校内外理论学习与实践养成,充分保证学生的校外见习、实习经历,必须由校内专业导师、校外职业导师对其见习经历进行监督、指导,从而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

五、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下英语教育专业职业技能训练的策略与建议

(一)加强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对本专业的职业认同,引导学生对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自主要求

在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下,导师需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学生在入学前对未来职业并没有清晰的认识,同样对教师职业也只是停留在学生对所接触各类教师的感性认识。所以,导师要在学生入学后,帮助学生转换职业身份意识,将职业教育贯穿始终。让学生了解早期教育与初等教育对于人的一生发展的重要性,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专业,热爱教师职业,从“教”的角度来学习专业知识,使学生积极、自主地投入到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和养成之中。

(二)科学构建以实践为基础的课程体系,突出师范特色

我校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下的专业技能训练课程贯穿高职高专学生三年培养始终,通过合理配比前五学期校内学习中的其他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能够科学实施校内理论学习,校内外实践学习与实践养成,充分保证学生的校外见习、实习经历。课程开设的前四学期周课时为2课时,第五学期4课时;第一、二学期主要体现为校内教育见习,由校内专业导师带领学生进行专业基础知识的巩固训练与课堂教学活动模拟;第三、四、五学期为校内、校外见习相结合,每学期由导师带领学生进行一周校外职业体验;第六学期进行教育实习。需要注意的是,每学期专业技能训练课程都要根据本学期其他专业课的开设进行辅巩固学习与技能训练掌握。每学期有不同的职业技能达标标准[4]。

(三)制定监督和激励机制,保障导师制下英语教师

职业技能训练的顺利展开与教学效果根据教学计划设置英语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考核体系。建立学生自评、互评,导师评学生,导师自评、互评,学生评导师的定期总结评估。在合理建构导师工作量核算办法的基础上,建立奖励机制,以导师的工作量、教育质量来对导师进行奖励与鞭策,并且与奖金、评优选先、职称晋级相挂钩,以激发教师对导师工作的积极性。导师工作是学院教职工参加承担育人和公共服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成立监督小组,每年将对导师履行职责情况进行考核,并且不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学生对导师工作意见。具体考核办法可以参考如下:1.监督组评价每学期由监督组成员对导师工作进行一次全面检查、考核。依据导师的工作记录、开展活动的记录、对学生的情况记录,指导的创新形式等方面进行。2.受导学生评价每学期进行一至两次的学生评价。依据学生自己对导师的接受程度、满意程度、自己的专业进步程度,以及导师的严谨、价值等方面进行。3.导师互评每学期进行一次的导师间互评。通过导师的自我总结和交流,根据各项条件综合考量。导师的考核结果作为教师工作年度考核、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和岗位聘任的重要依据。奖励工作成绩突出、生评成绩优秀的导师,对没有认真履行导师职责,生评、导师互评中成绩不合格的导师,以及工作失职的导师,要加强教育管理,严重者取消导师资格。

(四)建立情感枢纽,形成课上课下、校内校外导师与学生的良好互动

导师制,无疑为现有的教师人才培养又增添了更多的情感因素,返璞归真,回归了手口相传的师徒制。所以,如何以情感为枢纽建立起导师与学生的良好互动是导师制需要解决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在信息技术已经十分发达的今天,导师与学生可以利用移动终端进行课堂、课外互动。导师建立微信群,随时关注学生动态,进行小组讨论、上交,查阅作业;还可以建立“导师+学生”团队,利用互联网共同完成教学、科研、技能提升等任务。在一点一滴中,导师与学生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助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加深同门情谊,使得这样的情感成为一种向心力,大家共同努力实现学业共赢。

(五)注重深化院校合作,实现人才共同培养

高职高专无疑是早期英语教育与小学英语教育教师培养的摇篮,但是职业岗位才是英语教师真正成长的地方。导师制教师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注意深化院校合作,高职高专院校务必做到,在有序开展正常校内教学的基础上,必须组织专业教师、学生到中、小学等基础教育一线进行职业考察与体验,为学生将理论实践于课堂提供机会,并且要紧密联系校外基础教育一线单位与教师,开展广泛合作,共商共议英语师资培养的有效办法与合理措施。所以,建立校企合作,聘请校外导师是确保学生圆满完成职前教育,成为一名毕业即能冲上一线教学的英语教师的重要条件之一[5]。根据就业形势的发展,英语教育专业教师人才的培养需要院校建立起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四个方向的校外实训基地:幼儿园、小学、初中、培训机构。校外学习方向的选择由导师根据学生素质提出参考意见,学生自主选择为原则。在校外实践学习开展期间,校内专业导师全程参与学生校内外实训。学生就业前,导师应配合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协助毕业生找到合适的岗位就业[6]。总之,英语教育专业学生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与养成应始终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过程,即教育教学、日常生活,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对英语教师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不断改进人才培养方式,改进训练方法,加强管理和监督,建立和完善评价体系与奖励机制,以批判性继承、改革性创新的思路来不断完善、规范英语教育专业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真正实现为社会输出优秀英语教师这一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肖惜.英语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简明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1-197.

[2]苏福宝.高专英语教育专业学生教师职业技能调查分析:以柳州师专为例[J].柳州师专学报,2013(6):47-49.

[3]蒋海春.高职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0(5):58-59.

[4]邵光华.论本科小学教育专业教师职业技能训练[J].宁波大学学报,2011(1):15-20.

[5]陈秋芳.高职英语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探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1):143-144.

篇2

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和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根据农村学校的实际,推行“小班化分组课堂+六个环节教学+学生成长导师制”相融合为一体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推动农村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进一步提升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使课堂成为师生幸福学习和快乐成长的场所。

一、小班化分组课堂是构建幸福课堂的基础

目前,农村学校学生人数减少,地处偏远。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学生与外界接触较少,知识面较狭窄,他们有许多问题想说、想问。而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让子女接受高质量的基础教育已成为许多父母的迫切愿望。小班化教育应运而生,这为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采取“小班化分组课堂”,每班学生不超过25人,分4~5个小组。

学习小组的组建是“六环节”课堂教学模式顺利实施的关键。组建学习小组要注意的问题:一是学习小组内的分工切忌按学习成绩排序。否则,会一下子多出十几个人为的“差生”,造成人为的不平等;二是教师需要学生展示时可以按角色分配,也可以由小组自行推荐,切忌用“请各小组中成绩较差的同学回答”这样的词汇。否则,会打击学生的自尊;三是不提倡小组的组长和副组长由教师指派,也不主张组长和副组长连选连任,搞终身制。否则,学生是被动的,不会有集体荣誉感的产生。

小班化分组课堂让每位教师能够真正了解每位学生,和每位学生亲密接触,小班化分组课堂不仅拉近了师生的空间距离,更缩短了师生的心灵距离。有利于增进师生之间的和谐;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互助的品格;有利于因材施教,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有利于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教师在备课时可以更好地备每一位学生,哪些人需要多指导,哪些人需要提出更高的要求,具体到每一个人。在设计作业时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多层次的要求。

同时小班化分组课堂对教师教育理念提出了五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生命状态。二是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心灵,还孩子一片清新明净的心灵空间,让真、善、美永远滋润学生的心田。三是提升每一个学生的精神品质,应当把人作为发展的中心,接受教育不再只是为了升学和谋生,更是为了个人能力的发挥和个人的终身学习以及社会的和谐发展。四是张扬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风采,发现学生的个性是前提,掌握学生的个性是过程。只有把前提和过程真正落到实处,学生的个性才能张扬出个性风采。五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持续发展。小班化教育以人为本的发展为教育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以培养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为终极指向。在小组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中学会学习、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学会思考的终生发展能力。

小班化分组课堂的实施对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研能力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1.教学观念得到转变。小班化分组课堂使教师更虚心求教,认真探索,尝试新的课堂教学方法。教学观念的转变,使教师开始更重视教法研究,更重视学法指导,力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努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抓实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个性。

2.教科研能力得到提升。作为一名教师,能否把握好课堂教学,能否紧扣教学要求上出有质量的课,能否在学生中取得较好反馈,这是至关重要的小班化教学实验为教师成材创造了条件,在这片“试验地”里,毫无拘束地自由探索,尝试有效的教学方法,以使自己的业务能力不断提高。

二、六个环节教学模式是构建幸福课堂的关键

根据“小班化分组课堂”,要进一步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组织教师对教学方法进行研究,重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力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努力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着眼于“学”、服务于“学”——为了学;落实于“学”,使学生学会交流、合作,学习中解放学习力——学会学、善于学、乐于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高效学的角度,积极推进课改,创新“六环节”教学模式。

1.目标导学

在课堂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目标的建构中,应重点把握三维目标,力求使教师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目标高度统一。导入方法上可根据不同学科、不同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形式。可以是以旧导新、以新导新,也可以是从生活经验、思维习惯导人教学目标。导入的思维模式上,要有强烈的新旧认知的矛盾冲突意识,要在认知的冲突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探学

自主不是放任自由,要有具体的学习问题(体例)和任务(要求)做引导。要有明确的学习内容、学习时间以及恰当的学习方法。教师要善于发现各学习小组的困难和问题(以备合作研学之用),并适时督促学生认真学习。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找出自己的困难和问题之所在,并形成解决问题的初步方法。

3.合作研学

学生首先要明确合作的问题和项目,有针对性地开展合作研学;学习小组的分工要明确,要有“兵教兵”“兵强乓”的具体责任,尽可能地开展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因材施教。教师要深入各小组指导学生开展合作,并在小组中做简要评价。同时还要关注学困生的表现,并做个别辅导。教师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要适当调整教学计划,实时深化和促进学生合作学习。

4.展示赏学

让每一学习小组都有展示、交流的机会,避免少数的好生重复表演。要鼓励展示的学生面向全体同学大声地表述,同时允许同组的同学进行补充。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分析、欣赏,又要支持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同时适时地给予激励性评价并及时地板书。教师还要以精彩的串联与精准的引导展现教学智慧,让学生欣赏的同时巧妙地将展示活动引向深入。

5.检测评学

组织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检测任务,此时教师的注意力要集中到学困生身上。对检测的结果要给予评价,检测题的设置可以是教材中的练习题和作业题,亦可是教师自行创设的补充题。但要紧扣学习目标,不要人为拔高难度,也不能随意降低要求。检测的目的是对教学进行评价,对检测中发现的问题要当堂补缺补漏,力求不留学债,在课堂中完成作业是最高境界。

6反思促学

让学生进行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对“评价”进行再评价。让学生做的、说的、写的尽可能多些,让学生之间相互补充、完善、提高,进一步提高自主合作探究水平。教师同时引导学生小结梳理知识框架、规律、方法,并对合作小组当堂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评价。教师可指导学生思考通过本课的学习基础知识掌握如何?学习方式是否掌握?今后应如何改进?学生反思记录通过学习这节课,我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我还需解决的问题有什么?而幸福高效课堂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便是学生对自己学习目标、方法、内容等过程的反思。寻找自己的不足,从每一课的学习过程中来反思自己的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今后学习时应该如何学。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幸福高效课堂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变课堂为自己的舞台。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课堂充满魅力和幸福感。

三、实施学生成长导师制是构建幸福课堂的动力

在20世纪末,在借鉴大学导师制的基础上,我国开始在中学推行学生成长导师制,进一步发挥任课教师在新课程中的指导和教育作用,营造全员育人的教育氛围。全体教师参与德育工作,充分整合德育资源,积极探索德育工作管理新模式。形成着眼全体、关注全面、既管又导、整体推进的学生德育工作新局面。推动师生之间积极平等的充分互动、教书育人的和谐统一。学生成长导师制要求教师树立一种理念:教师人人是导师,学生个个受关爱,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明确两大目标:一是使师生关系更融洽,注重亲情化、个性化教育,使教师的关爱深入到学生的心灵深处;二是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寻找发展其潜能的有效方法,促进学生的人格成长。

配合“小班化分组课堂+六个环节教学”,学生成长导师制采取“四导”策略,即思想上引导、学业上辅导、心理上疏导、生活上指导。每学期至少对所有学生单独谈话两次以上,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心理、生活和学习状况及行为上的细节表现,通过有效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学生的肯定。

该模式是以学生班级为单位,配备德才兼备的教师担任导师,每位导师负责一个小组。指导、教育和帮助学生实现思想和学业进步,促进其身心健康,提高其综合素质的一种制度。它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学生的思想工作落实到实处。真正起到“导心”“导学”的作用,并建立相关的配套制度和印制学生成长导师工作手册。工作手册体现导师一年的工作方案、计划、小结,受导学生档案、综合素质,工作纪要,学生获奖记录,谈心记录,家长联系记录,学生的不良记录,学校对导师的考核量化等。同时学校不定时对导师的工作情况进行检查,一是通过向学生或家长进行问卷调查。二是组织相关部门对导师工作手册进行检查,把导师工作情况纳入年度考核考评,从制度上保证导师制工作落实和推行,成为构建幸福课堂的生命动力。

“小班化分组课堂+六个环节教学模式+学生成长导师制”,三项内容融合为一个整体。不仅能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也有助于学生成长需要。成为提升教育教学品质的推动力量,形成具有特色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

篇3

关键词:N0级护士;导师制;培养;评价

1 培养条件

导师要求具有护师以上职称,急诊4年及以上工作经验,热爱本职工作,责任心强,有奉献精神[3],有实习生、进修生带教经验。护士长根据护士能级(原则上为N3级以上)、平时工作能力、带教质量确定导师人选,并与N0级护士进行一对一组合。导师在思想、学习、工作、生活等诸方面对新护士进行指导,科室在绩效分配上,给予导师适当的导师津贴[1]。

导师在与N0级护士组合搭配后,对N0级护士进行1年的跟踪培养。新护士根据本科室《新护士培训计划》及护理部制定的相关考核计划要求,每月进行理论、操作培训,并参加护理部和科室组织的考核。

2 管理与培养方式

上岗前6w,N0级护士跟导师上班,熟悉各班次工作职责、工作流程、工作目标以及质量标准。采用手把手带教,以及"导师示范、导师监督、护士独立操作"的三步带教方法,循序渐进培养N0级护士工作能力。

3个月之内,对N0级护士进行单独排班以适应工作岗位。在单独排班期间,主要安排跟带教导师搭班,遇到问题及时向导师请教,导师对其工作进行进一步指导、规范操作[2]。

3个月后,根据N0级护士能否胜任急诊科基础工作岗位,决定是否开始给予奖金分配。如不能胜任,则继续与导师搭班,并限定单独排班期限,直至胜任为止;如可以胜任工作岗位,单独排班,与科室其他人员搭班,新老搭配,在工作中发现问题,不断完善自我。导师不定时听取其他同事反馈,跟踪了解所带教护士的工作情况,及时采取帮扶措施,落实并改进。

培养满1年,要求N0级护士进行自我总结评价;各导师对所带教护士进行总结评价;护理部和科室对护士进行总体考核,合格后方可结束带教。

3 培养内容与方向

3.1护理工作制度 N0级护士在来到新的岗位时,首先应在导师的带教下主动学习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工作时多记录笔记,工作之余再进行消化,举一反三,不断积累,养成良好的工作和学习习惯,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事业观。

护理工作制度的培训应在入科后尽早进行,为接下来的整体全程培训打下坚实而稳定的基础。

导师应在带教初期,指导新护士牢记护理核心制度,将无菌技术原则和查对制度贯穿始终,熟练掌握各种突况应急流程。另外,以各种规章制度、工作规范作为准则约束N0级护士,可使她们今早完成从学生到护士的角色转变,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完善自我。

3.2专业理论知识 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是一切护理工作的基础。根据《新护士培训计划》安排,每月进行理论培训并集中考核,主要内容为《护理学基础》、《急危重症护理学》、《急诊科疾病护理常规》、《急诊科各班职责》、各种急症的《急诊抢救流程》等。

除了导师对N0级护士进行一对一指导外,科室应定期组织导师交流经验,并根据导师专长和N0级护士共同的薄弱环节,安排新护士集体小讲课、专题座谈等。同时N0级护士还应积极参加科室护理查房,业务学习,病例讨论,教学查房,危重患者查房等,提高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3临床操作技能和急诊抢救技能 带教前期,导师应指导N0级护士加强护理常用操作如静脉输液、静脉采血、肌肉注射、皮试等的练习,掌握急诊科常用抢救技术如电动洗胃术、心肺复苏术、简易呼吸器使用、气管插管配合等,监护仪、除颤仪、微量泵等使用。带教中后期,导师应鼓励新护士积极参与急诊抢救工作,指导其不断巩固所学的各种抢救技能和其他必备操作技能。只有有了硬实力,才能在各种应急事件和抢救过程中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才能不断提高抢救成功率,挽救更多患者的生命。

3.4观察判断能力 急诊患者的病情经常在转眼间恶化,甚至丧失生命,病情观察便显得格外重要。因此,作为一名急诊科护士,不断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过硬的操作技能,还应具备敏锐的洞察力、迅捷的反应力、独立的处理能力和强大的预见性。然而对于新护士的培养,这些能力不是朝夕拥有的,导师需要耐心带教、传授经验、认真指导,以各种危重症理论知识为基础,在临床工作中帮助她们不断积累经验,汲取教训,并养成良好的细心观察病情的习惯。

3.5心理素质 首先,新护士对于急诊科环境应该有所准备。外伤出血和死亡都是急诊科最常见的事情,但往往也是新护士最畏惧和不敢正视的。导师应帮助新护士在心理上不断超越自我,努力去适应急诊科的一切复杂环境。

另外,导师应根据新护士的实际情况,让她们早期独立去应对各种急症和其他危急情况。"置之死地而后生",让他们在独立面对各种问题时,逐渐由紧张转变为冷静,由急躁转变为沉着,由不知所措转变为有条不紊,让他们在独立面对各种应急情况时,学会独立思考,然后灵活应变,最后处变不惊。

3.6个性培养 导师可根据个人所带新护士的性格特点,个人爱好进行针对性培养,发掘其特长,扩大其优点,开发其创新思维能力[4],使他们能够在科室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为科室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4 评价方式

4.1理论考核 入科1个月开始每月进行科内理论考核及护理部组织的理论考核,科室考核不合格者,扣导师奖金以示惩戒,下月参加补考;护理部考核累计三次不合格者,重新考核1年直至合格为止。

4.2操作考核 入科1个月开始每月进行科内操作考核及护理部组织的操作考核,科内考核为每月三项操作,随机抽签一项进行考核,要求每项操作必须过关。

4.3平时评价 导师定期与护士长沟通,全程汇报带教情况并简单评价。护士长不定期向科内其他护士了解新护士的工作情况,记录评价结果。

4.4自我评价 新护士在培养期间应经常进行自我评价,1年期满以PPT形式在科室会议时总结经验,分享心得。

5 讨论与小结

通过导师制带教培养新护士,不但使N0级护士更快的适应了新的环境角色,也更加规范了他们的工作和学习习惯,增强了他们的团队意识,大大加速了她们的成长。在一对一的带教过程中,N0级护士在工作时遇到的问题,能及时请教并及时得到有效帮助和回应,一方面提高了她们的操作熟练程度,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另一方面也使她们的心理素质得到了较好的锻炼[2]。这样的带教培养模式,具有针对性和方向性,避免了传统带教的盲目性和随意性[1]。

总之,导师制带教在分担了护士长管理方面压力的同时,还有效帮助了护士长对N0级护士的准确了解和评价。导师制带教加速了N0级护士培养进程,提高了N0级护士工作质量,保障了护理安全,值得进一步探讨、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温晓平.新上岗护理人员分层次规范化培训的探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06:78-79.

[2]李英淑,金彩霞.浅谈导师带教制在低年资护士培养中的作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03:444-445.

篇4

关键词:游戏开发;多元互动;教学改革;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3)24-0050-04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动漫游戏行业呈井喷式发展,造成专业人才极度匮乏,预计未来3―5年,中国游戏人才缺口将高达100万人。动漫游戏是一个拥有巨大潜力的新兴产业,受到投资者的青睐和政府的重视。目前,国内已有不少学院开设了游戏开发类的课程,主要是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课程的学习积累一定的实际开发经验,满足企业对开发设计人才的需要。

《游戏软件开发基础》是软件工程专业网络游戏方向的专业基础课程,同时也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专业课,主要内容有计算机游戏软件开发与设计的相关概念、原理、方法,为培养学生的应用开发能力而设置的专业主干课程。[1]软件工程专业是新专业,网络游戏方向是软件工程专业的全新方向,游戏软件开发基础目前没有适合于本校学生的教材。游戏软件开发基础所涉及的知识面较为广泛,主要内容有如何进行游戏制作、需要做的准备过程等,并通过对整个游戏制作的过程进行详细的剖析,探讨游戏设计的理论和实践方式:为什么和怎么做,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意。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各个方面的基本情况,笔者分别对所在学校的大学一年级和大学二年级软件工程专业的25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50份,回收250份,有效问卷236份,有效率为94.4%。本次问卷调查的内容涉及学生对于游戏方向的相关问题、游戏方向的兴趣和专业方向的选择、游戏方向的课程学习、职业规划等五个方面,每个方面又设置了若干个小题,然后进行随机排列,要求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如实填写。

二、主要存在的问题

在有效问卷中,210个同学表示每天都花一定的时间在玩游戏上,138个同学对个别游戏的内容、玩法比较熟悉,其中只有15个同学对游戏的设计做过初步尝试。说明大部分学生对游戏都具有比较高的兴趣,对游戏的内容、玩法有较高的认识,但是对吸引玩家的游戏内容是如何实现的,以及为什么设计这些内容的认识比较粗浅。

1.学习游戏开发兴趣大,基础薄弱

86个同学对游戏开发有浓厚兴趣,愿意选择游戏开发作为专业方向,对游戏有一定的认识,对所学方向充满期待,但是对游戏的认识仅停留在如何玩游戏的层面上。许多学生在中学阶段没有接触过游戏开发设计的相关知识,部分学生经过一年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学习,对编程有一定的基础,但是整体程序设计的概念不强。

2.专业方向选择目标不明确

对于专业选择的原因,120个大二学生中有35个学生在专业方向选择上选择了“跟风现象”,学生自己对所选专业及方向的学习目标不清晰。28个学生选择网络游戏设计的原因是出于爱玩游戏的目的,以“考试”、“修学分”、“玩游戏”为主要的目的。58个学生期望通过学习能够制作开发出一个自己喜欢的游戏。

3.传统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枯燥

在问到第一学年的课程学习情况时,168个同学对第一年课程的学习表示内容比较枯燥,对专业没有认同感。 139个同学表示非常乐意能尽早做出自己的软件来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游戏软件开发基础》是游戏开发的基础入门课程,此类课程一般主要学习开发环境、高级界面设计、低级界面设计、数据存储、网络和多媒体开发等内容,但学生觉得枯燥无味,也不知道学习这些内容自己究竟能做些什么,对于整个系统的开发不能形成整体印象。在教学中应该把理论知识真正运用于实践操作中,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起来,应摒弃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4.教学学时不够

游戏开发课程开设学时数一般为48学时,同时包含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讲解理论知识和进行实验的学时分配很难协调,容易顾此失彼。

好的教学方式不仅能使学生收获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性。而传统的课堂进行理论讲解、实践课注重操作的教学模式很难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因此本文以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2]为基础,从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出发,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由学生、组长、任课教师、导师和以小组为单位的模拟开发团队为学习共同体的多元教学方式。

三、多元教学模式的策略

游戏软件开发既是游戏方向的基础学科,也是综合性、应用性较强的课程,适合实施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综合使用之前学到的知识,结合当前所学的知识和平时娱乐中所接触的内容来完成一个具体的项目。基于学生自身的兴趣和学生的特征调整现有的授课方式和内容的搭配形式,将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对游戏的讨论话题融合到课程学习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在教学设计上以先扶后放的教学模式来实施整个课程的学习,该教学模式的设计如下图所示。

我们认为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动力,才能组织学生实现学习主体地位。学生自主学习的意义在于所有学生的学习都是自学,学习本身就是学生主体的成长过程和自我建构过程,教师只是学生进行自我建构的激发者、促进者和帮助者。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教师是指导型的编导者、促进型的管理者、专家型的学习者、支架型的助学者。基于先扶后放的教学模式设计,其教学内容、学生需完成的任务及要实现的目标如下:

1.任课教师示例――给出一个完整的实现过程

(1)通过对企业实际案例结合大纲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找出游戏开发设计的规律,以任课教师课堂演示讲解为主要方式,目标是使学生对整个学习过程有一个整体上的认识,今后的学习更有针对性。[3]

(2)任课教师给出一些实际开发中的文档写作和设计模板,让学生在课前和课后通过对模板的学习,结合相关参考资料和自己所喜爱的游戏进行对比总结。

(3)通过教师的引导,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了解游戏开发的基本概念,并掌握游戏开发设计必须要涉及的基本内容。

(4)对课程内容化繁为简、化整为零,迭代进化式成长,实现轻松学习。通过设定《学习任务书》把学习目标分解成月、周、日为单位的若干子任务,通过一次次的子任务的迭代,逼近目标,实现丰硕的学习成果。

通过这些比较基础的任务的完成,使学生在每次教师讲解之前能从整体上了解教学内容,能更好地掌握重难点,并通过讨论的方式,拓展学生的思维。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式的效果非常好,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增强。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更高层次的能力的培养方面。

2.导师辅导――简单类比的“模仿任务”

导师制教学,就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合作能力为核心目标,强调学生参与研究探索的亲身体验和以实践应用为基础进行教学。在课题教学示例基础上,由导师根据自己科研的课题或者由导师根据课程内容借鉴游戏任务设计的模式[4]设定一项应用任务,为每个任务设定一个成果目标、任务分值和任务时间,并由导师提供一定的实现任务所需的资源,让学生以分组的形式参照课程教学案例在已有的资源基础上完成既定的目标。

3.小组任务协作――“补全任务”予以逐渐过渡

为了解决部分学生动手能力差,在教师示例教学和导师已有项目基础任务的基础上还未能完全掌握课程内容等问题,我们在分组方式的基础之上,为每个小组设定一个有一定限定范围,但又不包含特定资源的实践项目。在组织策略中我们以个别学习为基础,合作学习为支架,竞争学习为辅助,优势互补、有机结合,构成协同学习的组织形式。具体表现为根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在自愿的基础上将学生分组,要求各组制定小组目标、小组学习活动规则和计划。

布置的作业一般是小课题,以组为单位呈交,定期开作业讨论课,要求既体现小组学习成果又体现每个成员所做的工作。在一个小组中,只有每个同学的任务完成了,该小组的任务才能得到完成。组内个人成绩与小组成绩有机结合,激励了小组成员的能动性,在同伴式的密切沟通与积极协作过程中,通过设立学,以“点”带“面”的方式,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通过互助学习的方式,使得基础好、兴趣高的同学帮助和感染其他同学,而其他同学在同学的帮助下,也会被激励和带动,会更加积极努力,形成了“以强带弱”的方式,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奠定了游戏开发设计的基础。

这种合作学习、竞争学习、个别学习相统一的协同学习组织方式,既避免了纯个人名次排列的过度竞争,又适当引入竞争防止个人对集体的过度依赖,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和内在品质培养。

4.个体自助表现,独立完成任务

结合小组自选课题的内容,在小组协作完成的基础之上,结合之前学习的程序设计课程,独立完成游戏基础设计内容的程序实现。我们设计教学目标的意图是,要求每一个学生达到基本目标,并充分挖掘潜力最大限度地实现发展目标。

5.实际应用案例说明

课程核心内容:游戏基础内容、游戏人才知识要求、游戏文档写作、项目规划、游戏流程设计、人物角色属性设计、游戏规则设计、游戏任务设计、游戏场景设计。其中以游戏中第一个要素游戏情节及游戏任务设计为例,结合多元教学模式设计教学内容如下:

(1)课程教师示范示例

以课程大纲为基础,以企业实践项目为核心学习内容,任课教师给出设计文档模板,游戏情节和任务的设计模板如表1所示。

(2)导师辅导学习

向学习者提供一个具有一定要求的任务设计学习任务,拟开发基于JAVA程序设计的教育学习游戏,其中一个任务的学习知识是JAVA数据类型的定义,知识点学习的NPC是本学期的JAVA老师(女),NPC地点为教室讲台边,根据以上设定的要求,请学习者依照任务设计的模板完成JAVA数据类型知识点学习的角色扮演游戏的任务设计。

(3)小组任务

在完成导师给定的学习任务后,将学生进行分组,要求学习者从JAVA程序设计的主要知识点中选择2-7个知识点进行任务设计,设定的具体要求如下:在表2的课程知识点中选择5-7个知识点作为任务内容进行设计,并将任务结合到具体的任务NPC中。

(4)学生自主完成设计

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相应课程知识点任务设计后,向学习者提供设计任务,请他完成其熟悉的某一课程的教育游戏任务的设计。

四、学习评价及考核环节

学习评价不仅要对学习结果作鉴定,更重要的是在教学目标与学习效果之间,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反馈、激励和改进,形成以评促学的动力机制。[5]为此我们对学习评价做了一些改革:

(1)学习评价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及时发现问题和成绩,及时调控和激励。

(2)评价方式多样化。根据是否数量化,分为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按评价的对象分为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按时间分为日常性评价、阶段性课题作业评价。各种评价对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各有侧重。阶段性课题作业评价是教学评价的重点,既考虑基本目标,更注重发展目标。为此我们制定了评价量化表,从课题质量、小组协作、探索和创新三方面进行评价。这样既保证了学生扎实的学习基础和稳固的知识结构,又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个性品质多方面发展。

(3)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阶段性评价要求各小组对内部成员在小组之间进行自评、互评,教师在此基础上评定小组成绩和个人成绩。自评是自我教育的一种形式,通过自我评价促使学生一分为二地分析自我、调整目标、激励自我。互评是集体教育的一种形式,互评的过程就是对比、激励,通过集体教育达到自我教育的过程。教师评价是自评互评的引导和补充。三者结合使评价更全面、反馈更及时、激励更有效。

①学习者团队互评:只有小组的每个成员完成任务,这个小组的任务才算完成,每个成员通过设定贡献度来为成员打分,每个成员各自分数记为S1。

②自评原则:在自主设计的任务完成后,讲解自己设计任务的背景、意义和结果,并进行自我总结,给自己一个学习的评价,通过公开答辩的形式来进行说明,并通过同学和老师集体决定来进行肯定或者改进,得分记为S2。

③教师量化评价打分原则:将平时成绩和大作业两个模块的成绩分解到平时的每个任务,每个任务的学习分值为V,不同难度的学习任务分解相应的分值权重(Wi)。每个任务的完成情况分为四个等级,并赋予得分系数(Yi),如表3所示。这样该任务的教师量化得分S3=Wi・Yi・V。

该学习任务的平时总得分为Score=∑Si。

五、总结

综合教学的各个环节,我们认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深入贯彻多元互动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学生可在这种模式下具有更广、更深的知识基础,更好的实践能力、学习成就感及工作社会适应能力。但是,这种教学模式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也相应更高。首先,教师要合理设计和安排任务、案例和项目,其设计、组织、实施、监督和考核等方面都需要精心设计和安排;其次,学生的积极性一定要被调动起来,否则会导致一方面教师情绪高涨,另一方面学生不甚关心,整个教学模式也就很难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屈卫清,李锂.基于核心能力的软件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建设[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2(11):48-49,59.

[2]盛群力,马兰.面向完整任务教学,设计复杂学习过程――冯曼利伯论四元培训与教学设计模式[J].远程教育杂志,2010(4).

[3]何荣杰.信息技术背景下教学设计模式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1(2).

篇5

(1.武汉体育学院教务处,湖北武汉430079;2.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74)

摘 要:武汉体育学院充分利用体育学学科优势,以湖北省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计划实施为契机,组建试验班推动体育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试验班融合大类培养与个性化教育,构建“2+2”课程体系;积极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搭建覆盖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创新体系和实践平台;以开放体系和创新机制为保障,营造积极向上的育人氛围。

关键词:体育课程;创新人才;课程体系;教学改革;实践平台

中图分类号:G807、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68X(2015)02-0073-03

中国大学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已引起国家高度重视和社会广泛关注。近年来,有关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日益成为学者和高教实践工作者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当前建设体育强国的时代背景和体育人才竞争的大格局下,如何集中优质资源,培养和造就一批体育类拔尖创新人才,已成为新时期赋予高等体育院校的历史使命。

1 体育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背景

现代科学技术在体育领域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体育事业的发展比起以往更加依靠科技进步和高素质的体育人才。高等体育院校是我国体育人才培养的基地和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目前我国体育类人才培养现状尚不能较好地适应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高层次体育科技人才培养不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当前高等体育院校正处于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发展阶段。深化教学改革,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探索既是实现因材施教,满足优秀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又是促进高等体育院校逐步形成适应个性化、多样化人才培养体制和机制,提高人才培养整体质量的重要抓手。武汉体育学院作为一所富有鲜明体育特色的高等院校,坚持“融体育、科技、人文教育于一体,集道德、文化、专业素质为一身”的办学理念,为我国体育事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学校深入把握“育人为本”的工作方针,在强化内涵发展的形势下,以湖北省拔尖创新人才培育实验计划实施为契机,充分利用体育学学科优势,组建试验班主动探索体育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通过“选拔优秀学生,集中优势资源,制定高标准培养方案,优化培养过程,创新评价标准”等全方位改革创新,着力培养一批理论扎实、技能良好、综合素质高、发展潜力大的优秀本科毕业生,为培养造就未来体育领域的领军人物奠定基础。

2 体育类拔尖创新人才的认识与定位

2.1 拔尖创新人才的内涵

拔尖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和超常的创新能力,在各个领域为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做出杰出贡献从而引领社会进步的人才。拔尖创新人才的核心内涵包括3个关键词:拔尖、创新和杰出贡献。“拔尖”是指出众,超出一般;“创新”是指抛开旧的,创造新的;“杰出贡献”是判断拔尖创新人才最重要的标准。体育类拔尖创新人才既具有拔尖创新人才的共性特征,又因其学科特殊性而又具有独特性。

2.2 体育类拔尖创新人才的定位

体育人才按照工作性质和职业特征可以分为:体育竞技人才、体育教练人才、体育裁判人才、体育教育人才、体育科技人才、体育管理人才、体育经营人才、体育新闻以及群众体育服务人才。体育各个领域均需要拔尖创新人才,试验班学生的培养定位是体育教育和体育科技人才,即从事体育教育和体育科学研究、体育科技开发或体育科学服务的人才等。

2.3 体育类拔尖创新人才的特征

热爱体育事业,社会责任感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内在动力,责任感是外在动力,二者皆可以激发个体不断创新和奉献的热情。对体育的兴趣和社会责任是体育类拔尖创新人才具备的首要特征,是推动体育事业发展,对体育事业做出贡献的源泉和动力。

体育相关专业理论扎实,运动技能良好。体育理论和技能是体育人才实现创造的“生产资料”,是体育人才尤其是体育类拔尖创新人才必须具备的专业素养,是体育人才的本质属性之一。宽厚扎实的体育学相关理论知识、良好的运动技能和健康的体魄是体育类学生实现全面长远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综合素质高,创新意识强。当今社会信息化、全球化和终身化的时代背景给教育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促使教育理念、育人目标和方式均发生变革和转型。适应形势发展的变化,体育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既强调基础,又要强调作为现代人终身学习所需要的自主学习能力,信息技术意识与能力,以及国际化交流所需要的英语表达能力等。

2.4 体育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必须处理的几种关系

基础与长远。人才培养周期长,但从人才成长经历来看,许多杰出人才在大学阶段已初露端倪,展现了良好的综合素质。所以一方面要重视本科阶段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基础地位,同时基于人才成长的周期,要理性评价本科阶段的作用,不可急于求成。基于本科阶段在高等教育阶段中的基础地位和人才成长的周期,试验班的定位是为培养造就未来在体育学科领域的领军人物或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学科与术科。从课程结构研究的角度,体育专业教育领域中“学科”与“术科”的划分由来已久,对二者关系的争议也从未间断。但从体育人才培养的角度必须消除“学科”与“术科”之间的壁垒,统筹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主要手段的一门学科,强调术科是应有之义,但随着体育科学化的发展,对于全面的体育人来说,扎实的体育学相关理论知识和良好的身体素质基础及运动技能是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的两翼。

通识与个性。体育学科的交叉综合性质决定了体育类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强化与体育学相关学科的重要性,但个性自由发展也是拔尖创新人才成长与发展的前提,体育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要力求做到通识基础上的个性发展。

3 体育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途径探索

3.1 基于综合素质的生源选拔

基于综合素质选拔生源,为拔尖人才培养提供基础保障。依靠学校充足良好的体育学学科专业生源,从体育教育、社会体育、休闲体育等体育类专业中选拔有突出特长和发展潜力的学生。根据体育类生源特点,主要基于“文化素质、运动素质、兴趣动机”三结合选拔生源。首先,考察学生的文化素质。以高考文化成绩(总成绩)为主要依据,并参照学生英语水平进行选拔。其次,在运动素质方面,坚持“全面发展、突出特长”的思路,以高考体育成绩为重要依据,注重生源全面而良好的身体运动素质。第三,兴趣动机。良好的动机与兴趣是影响一个人在某一领域深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坚持自愿原则并通过组织面试考察,选择对体育具有良好学习动机和浓厚学习兴趣的学生。

3.2 基于宽阔学术视野和个性培养的课程体系

拔尖创新人才具有两个最基本的特征:一是宽阔的学术视野,二是创新性的思维品质。其中,宽阔的学术视野是创新性思维品质形成的基础,也是新时期体育人才培养的需要。现代体育已成为融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覆盖全社会的一个系统。体育科学既研究人体的生长发育和发展,又研究因体育引起的广泛的社会问题。它不仅涉及哲学、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等人文社会科学,还涉及医学、心理学、生物化学、生物力学、数理统计学等自然科学。体育类拔尖创新人才应该奠定宽厚的知识基础。

基于这一理念,试验班培养方案设计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即大类培养阶段,课程体系包括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运动技术课程以及特色课程,特色课程包括人文社科类、自然科学类和体育学前沿领域的相关讲座和报告等,充分体现了通识教育和学科交叉理念,旨在帮助学生形成对体育的整体把握与认知。第二阶段为专业分流阶段,充分体现个性化培养理念。学生按照本人的兴趣,自主选择专业和导师,经过一定的考核程序分流到体育类相关专业。在第二阶段的培养中充分发挥导师作用,实行全程导师制。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在导师指导下自主选择课程,自主安排学习进程。

3.3 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

试验班教师突破传统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或单纯注重技能的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围绕学生创新精神培养、自主学习引领、学习兴趣激发、综合素质培养,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积极引进、选用国内外一流教材,及时把国内外教改成果以及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引入教学。积极创新教学组织形式,改变传统单个教师负责一门课程教学的形式,由两个或以上教师组建团队共同承担一门课程。结合课程特点,改变传统的单一强调技能或知识的考核方式,建立全面、多元的考核评价体系,注重过程评价和能力评价。学科类课程采用笔试、口试、设计、小论文、读书报告等多种考核形式,术科类课程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自主设计与规定动作相结合的考核形式。

3.4 基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平台搭建

围绕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建立了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创新教育体系和实践平台。体育因其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深层文化价值有全方位育人功能。组织体育素质拓展活动,强化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同时着力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勇于竞争的精神,挑战自我、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优秀品质。优化实验教学体系,推进实验教学内容改革与创新,从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的角度来更新和调整实验教学内容。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鼓励学生创新及个性发展,学校建立了奖励学分制度,规定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学术研究创作、技能素质拓展和社会实践活动并获得成果,经认定后可以获得相应奖励学分。通过奖励学分政策激励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体育竞赛、学科竞赛和社会实践,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创造条件。

3.5 基于全面保障的开放体系和机制创新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充分利用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需要提供特殊培养环境和条件,学校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以给试验班提供全面保障。

优教优酬的激励政策。一流的学生需要一流的教师来培养。为保证试验班教学质量,学校制定了《体育类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班教师选聘与管理办法》、《试验班导师选聘与管理办法》,吸引高水平教师参与试验班教学,提出了试验班任课教师、班主任及导师的条件和工作要求,每学年公开选聘教师,实施优教优酬的管理政策。为试验班学生配备导师,坚持工作记录制度、自我总结制度及情况通报制度,为学生学业规划、专业学习发挥引导和领路作用。

动态进退机制和灵活弹性管理机制。为激发试验班学生的学习热情,创造勇于竞争的氛围和机制,学校出台《试验班学生管理办法》,明确了退出的条件、程序和机制。同时改变过于僵化的教学管理,给学生提供创造更加灵活自主的学习机会。打破专业界限,允许学生在体育类之间自由选择专业,全校内自主选修课程。通过实施奖励学分制度,实现了课内课外学分的互通,为学生开展科研创新活动提供了经费、政策和时间保证。

开放共享的资源利用机制。为充分利用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建立开放的资源平台,学生不但可以跨专业、跨院系利用校内资源,还可以通过教师教育联盟平台利用周边高校优质资源。为开阔学生国际视野,通过暑期学校、出国考察等形式,分期分批将学生送到丹麦葛莱体育运动教育学院、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等国外高校进行学习或交流。

4 结语

体育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高等体育院校教育资源相对不足、改革尚处于初期探索阶段的情况下,组建试验班集中力量和资源进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探索是必要的。但从长远来看,高等体育院校应侧重于建立个性化、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机制,优化人才培养环境,建立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和氛围,从而提升整体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孙华清,孙华敏,付毅.高校体育人才培养对策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8(8):81-82.

[2]曾德军,柯黎.近十年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问题研究综述[J].高等理科教育,2013(4):1-8.

篇6

  老师下乡支教工作心得1

  一、思想政治方面:我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对教书育人和奉献精神有了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也增强了自己作为一个老师的责任感!教师是个甘苦相伴的职业。当我置身三尺讲台,看着眼前众多充满纯真、信赖和期待的小脸时,一份肩负重任的责任感、自豪感油然而生,我会很用心的备每一节课,看每一本作业本,在每个作业本上都披上具体的批语,细细品评,当学生有疑问,我会耐心解答,仔细思索,给学生指导。每当看到学生的进步,聆听学生顿悟的心声,面对学生感激的眼神,我的心中便会荡起幸福的涟漪!

  二、教育教学方面: 1.课前:“找准重点,细化环节、完成教案”。在学习一个模块之前,我首先把这个模块的两个单元认认真真地进行揣摩,找出要求会背会写的单词、重点词组及短语、语言交际运用的句子、语法知识。其次,对所要教学内容的方法、形式、活动内容、容量及课时安排、都进行细化。比如:单词教学应该怎样来处理、词组、短语、重点句子、语法知识等怎样来呈现,怎样来练习,怎样来运用。重难点怎样来突破。如何利用多媒体等。游戏活动应该安排等。这些,在心中要有一个大概的轮廓。最后,就是把这些想法教法写下来,边写边揣摩,最后形成教案。2.课后任务的布置,有效关注。除了课堂效果之外,还需要让学生多读,多讲,多练。为此,上好每一天的晨读。我的晨读主要是让学生背单词、短语及句型和一些比较重要的、篇幅较短的课文。学过两个模块后,进行单词的听写。同时,课堂活动用书的处理是每讲完一课,然后利用下午自习课进行处理。3.表扬先进,鼓励学生学习英语要坚持不懈。我总是发现学习进步的学生,及时表扬。4.授之以渔,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学习方法是学生基础差的主要原因。为此,我平时注意积极学习方法,并在适当的时候传授给学生,使他们变“学会”为“会学。

  三、班主任工作方面:来到隆尧一中以后,我跟自己所教的高二10班的班主任在一个办公室,经常了解10班同学的情况,后来我就跟班主任申请做10班的实习班主任一个月的时间。在那一个月里,觉得自己收获最大的就是心理的成熟度和对事物思考的严谨度有所提高。高二的学生虽然比小学的孩子成熟了些,但他们有些比较冲多,做事情不考虑后果,有些自制力比较差,总是犯些影响自己和他人正常生活和学习的错误,那作为班主任,就得把学生方方面面的事情都想到,并且自己开始从成人的角度告诉孩子们哪些可以,哪些不可以,这种转变对我来说是最大的收获。

  四、教育调查和研究方面:在隆尧一中,我们实习生开展了中学班级管理的难点及解决办法调查研究,并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包括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端正学生认知,正确引导,运用科学化管理方式进行班级管理。这样做对学生的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将会使他们终身受益。

  五、党团活动方面:来到隆尧一中后,我们实习生组成了临时团支部,在实习学校团支部的带领下,我们开展了许多团日活动,其中包括以“中国梦,青”为主题的大型演讲比赛,那天高一全体学生聚集在学校图书馆四楼的报告厅里,进行了梦想的讨论和追梦的动力教育;之后,我们配合学校完成了高二年级全体参加的“5?18”成人礼,那天我们先是帮助了学生们找到各自家长,后来是帮全体学生入场,最后我们参加了放气球环节,当气球飞上天空的时候,看着漫天的气球,仿佛看到了学生们的青春激扬起来,去追求更高远的梦想!

  六、服务当地方面:我积极响应实习学校正常教学秩序中的早读,早测,午测,晚测环节。每周三参加学科组内听课,之后周五参加组内调研,先对周三的课进行评价,然后讨论下周的教学计划和讨论上课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我所在的高二年级还有周测和月考,我参加了每一次的监考和阅卷工作。在学校举行的运动会中,我还担任了田径项目的裁判,也帮着自己班的学生进行游戏活动。后来,学校实习了导师制度,我积极配合学校工作,落实导师制,定期跟学生进行心理交流和学习辅导,学生在心理和学业方面有了进步。

  在这六个方面,我觉得收获颇多,也深深的体会到,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需要做的也还很多,除了要求老师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还要有研究、反思、学习、创新的能力。提倡“做中学”,在工作中学习、时间,进行自我反思,进行合作探究,在创新中得到发展。

  仅仅有专业的知识和能力,仍然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在学校这的各项活动中,我从各方面提高自己,把生命融入到事业中,去完善自己作为一个老师的素质!

  实习结束,这半年对很多人来说也许是大学四年收获最多的四年,所谓实践中发展和检验真理,实习也是这样,这是个把我们的所学学以致用的平台,在实践中,我失败过,但我学会了不怕困难,迎着困难向上走的勇气和信念,我的意志得到了进一步的锻炼。当然,这过程中,也不乏喜悦与成功,当看到几次月考成绩我所教的高二9班名列普通班第一名时,我很是欣慰,觉得自己的辛苦没有白费,我很高兴同学们努力着,进步着,成长着!

  有喜有忧的半年,有泪水有汗水的半年,有失败有收获的半年,有感动有挫败的半年,我爱死了这波澜起伏的半年!

  老师下乡支教工作心得2

  这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在这次三下乡中我进了支教组,并在这十天里担任班主任。农民春天辛勤地播种,秋天收获硕果累累。这一次的班主任之旅确实让我受益匪浅。在育人理念、教师要求、教学方式、师生相处之道等等,我都有所收获。

  育人理念之悟。人的思想是独特的,对每件事情的见解也不一样,于是就出现了众说纷纭的局面。对于育人的理念,千百个人就有千百种说法与感悟。“博文约礼,经世致用”是某校育人的理念与根本。其实一开始我也不怎么理解这句话。经过这十天的磨练与感悟,我算是领悟出那么点意思,就是首先要求学生能够“成人”,其次再在专业知识、就业技能上有所精进提高,进而“成才”。作为一名教师应以学生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重视学生的心灵塑造、人格构建和人生观引导。让学生在健康成人的基础上提高专业知识、就业技能,进而成才。

  我们三下乡的支教对象是小学生,他们是一群正在成长的孩子,也是成人的基础阶段。孩子们的模仿和学习能力是超强的。班主任的工作有点特别之处,就是常与学生接触,所以班主任的行为举止显得尤为重要。班主任不经意间做了某个动作,都会被学生模仿;无意说出的一句话也会影响到学生心灵塑造、人格构建和人生观引导。所以作为班主任应秉承正确的育人理念,才会有可能做到学生成人、成才的良好导师。

  成师之路并不简单,首先的要求就是要求老师有一定的知识。老师常被称赞为知识的传播者,试问一下没有知识谈何传播。且不说学生问了一个难度稍大的问题,你答不出来的尴尬。作为一名老师倘若没有渊博的知识,何以教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教学不仅仅有知识要求,还有素质要求。例如你是教低年级的学生,你也不要抱着小孩子随便教教就行的心态。追求知识是没有年龄的大小的,只要对知识有渴望,只要他愿意学,作为老师的你就应该认真地教学。作为班主任的我,常在课堂上走动,时常会遇到学生问我各课的问题。而我总会耐心地讲解。倘若学生问你关于其他学科的问题,你答不上来却骂骂学生蠢或笨,这样你就不是以为合格的老师。老师不仅仅是要求有知识,这我们应该谨记的事情。

  学生能学到什么,不仅在于自身地勤奋学习,也与老师的教学方式有关联。好的教学方法,课堂气氛不仅好,而且学生也会学到很多知识。在这方面,我深有体会。三下乡的课堂,如果你有空可以去听请他人讲课。平常其他老师上课,有空的我都会坐在教室最后面听课,一方面是作为班主任要帮忙维持课堂纪律,另一方面也为吸收好的教学方法。通过观察发现,当老师的讲课方式枯燥无味时,学生一般都不会听的,而是做自己的事情。作为老师看到没学生在听课,教学热情也会减退的,一节课下来,老师是草草讲完了,但是学生通常是一无所获的。所以教学方式是很重要的。

  还记得我听过一节英语课,那是一节非常成功的课堂。他们的英语老师利用多媒体制作课件,利用儿歌的方式教学。一开始就吸引了全班学生的兴趣,就连平常最调皮,最不愿意学习的学生都认真地学习起来。学生们还学以致用,第二天来学校还把昨天学到的知识用来跟老师交流呢,学习效果超过预期

老师下乡支教工作心得3   

  一年的支教生活即将结束,回顾一年来自己的工作和表现,能够赢得学生的喜爱,受到同事的好评,得到受援学校的肯定,对于我真是莫大的安慰。而我自己在支教的同时也得到了升华,无论在思想上、业务上也可以说获益非浅!我敬佩三家子老师忘我的奉献精神,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她们——才是我真正学习的榜样。在三家子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同事的无私关怀下,我顺利完成了一年的支教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降低重心,做教学一线的普通人

  我并没有因为支教就有了“光环”。自从我踏进三家子校园那一刻起,就没有把自己当成一个“流水的兵”,而是以高度负责的主人翁精神,在每一个平凡的支教日子里挥汗泼墨,辛勤付出。首先,服从领导工作安排;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和纪律要求,做到按时到校,不迟到不旷课,有事先请假,坚持集体办公,按时完成领导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其次、与群众打成一片,不搞特殊化。在学校食堂里就餐,并利用茶余饭后或工作之余与老师们聊聊天,叙叙家常,谈论一些生活和工作上的琐事。生活上从不向学校领导提出过多的要求,平时与老师交谈中,从没有居高临下的优越感,一律按学校的要求去办事;第三,树立主人公的意识。凡是涉及到学校利益的事,我总是从“三家子小学”这个角度去考虑,凡是关系到学校声誉时,我总是以一个“三家子教师”的身份去争取……这样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我打心眼里高兴,为她们能够接受、理解我而高兴,为我能够融入三家子小学这个集体而高兴。

  二、精心准备并做好示范课和专题报告

  我在繁重的教学工作之外,还承担了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那就是指导我们学校青年教师的教学工作。听了青年教师多节随堂课后,我提出了许多的意见和建议,并悉心指导授课教师,使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认真听课、评课,精心指导我校教师的教学工作。

  (一)是“听”,按照学校的安排,我把所有教师的课,全部认真地听了一遍,摸清了教师们课堂教学的基本情况,找到了教师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

  (二)是“讲”,我对教师课堂上暴露出的这些问题,进行了认真分析,归类,并利用间周一次的教研活动时间,有针对性地,有计划地举行辅导讲座。我先后讲过的专题有“简单语文不简单”“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和“如何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面貌”等8次讲座,为了让教师们学有所获,每次讲座,我都要翻阅大量的资料,认真撰写讲座稿。在讲座的基础上还做了多次的示范课,达到了每月一次,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

  (三)是“跟”,学校为我安排了几位青年教师,我深入课堂,随堂听课,进行跟踪指导。一年来,我随堂听课达60节,评课、指导课达30多节,说课达20多节,几位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他们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深深感染着周围每一位教师,为教师的教学起到了模范作用,推动了学校新课改的顺利实施。

  四、关心学生,奉献爱心,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篇7

【关键词】创设情境 体育学习活动 设计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体育

“让体育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体育。”我总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体育,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让体育回归生活,因为生活是体育的源泉,离开生活,体育将会枯竭。同样,让生活走进体育,因为生活也离不开体育,体育的作用已经遍及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工具。所以,体育教育应该架起生活与体育的桥梁,强调体育与生活的联系,只有当体育与学生的生活接轨时,学生才能感觉到体育是鲜活而有生命的。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体育模型并进行解释应用的过程,做到在更高层次上追求并理解问题。

二、灵活组织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承认学生存在的差异,区别对待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求得最好的发展,使人人都有“成就感”,这样有利于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及时把学练过程中的问题加以总结,反馈教学信息,教师及时修正教学目标,形成良性循环:教师制定教学目标学生学练学生自我评价学练效果信息反馈教师修订新的目标。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让学生体会成功,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应有效地采用活动化、探索性的学习方式,通过合作、讨论、交流,发挥“学习共同体”的作用。例如,在接力跑教学比赛中,让学生自己决定如何排列棒次,由谁起跑,谁最后冲刺,采用何种交接棒技术,谁发挥速度优势合理利用接力区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活动,他们会对接力跑这一战术掌握得更好、更合理、更全面。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提高了他们的合作能力,增强了集体的凝聚力。

3.应在练习层次上“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应对某些特殊学生(特优或学困)给予特殊政策。在培养方法上,提倡并推行“导师制”,对“学优生”及各种有不同爱好、特长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让他们“能跑就跑”、“能跳就跳”,使其得到充分发展;对在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暂时处于困境的“学困生”,给予热情而具体的指导。给学生留有可调整的空间和时间,促使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和谐而健康的发展。

三、运用竞赛、游戏手段

竞赛和游戏都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方式。竞赛带有对抗性质,游戏中往往又带有许多竞赛因素和规则,且主题鲜明趣味性强,带有教育意义,起到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意志品质的双重效能。实践证明:在体育教学中运用竞赛、游戏中的一种或两者结合用的手段均能充分调动练习的积极性。如进行球类练习时,老师有目的地设置对抗赛,制定目标、法则,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可培养学生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自制力等坚强的意志品质;运用游戏加竞赛更能培养集体感、责任感,增强相互间协作能力和坚强的意志品质。总之,让学生在竞赛、游戏的过程中面对困难,战胜困难,体验成功的喜悦,可提高教学效果,起到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作用。

四、正确对待学生的表现欲,让学生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讲授,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课堂上,千万别让你的“讲授”扼杀了孩子的一切!在我的课堂上,有许许多多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都是学生自己通过课外书、网络、家长等多种途径搜集来的。他们往往期待着能将自己的成果展现给大家,这样,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他们都表现得十分积极,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知识的储备量。

由于学生年龄、性别、性格、气质以及对事物的认识不同,其表现欲的反映也就不同:男孩子经常表现为明显外露、毫无顾忌;而女孩子则显得相对平稳,给人温文尔雅的感觉。学生的表现欲往往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参与意识,作为教师,如果不能对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反映出来的表现欲予以正确对待和引导,就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从而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

五、精心设计场地器材的布置

设备、场地、器材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前奏,安排适当与否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的前提。易受干扰是学生心理特征中影响课堂教学秩序和效果的主要因素,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紧紧地抓住学生心理特征,充分利用场地、器材,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从而使其产生参与练习的需要和兴趣。

篇8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demand of practical talents in the market economy, a general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based on the application of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s designed. The article first uses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on the current application of colleges in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problems were summarized; secondly, combining with the related concepts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puts forward the ideas and principles of constructing the teaching system of the practice; the combination of the above analysis, from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anagement, teaching guarantee etc. on the construction of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in detail; thus,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which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training practice of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P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文献资料法;实践教学;教学目标;构建思路

Key words: application orient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literature data method;practice teaching;teaching objectives; construction of ideas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5-0177-03

0 引言

随着企业对高校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实践型人才成为企业追逐的重点。因此,加强对高校实践型人才的培养,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突破的重要方向,而实践教学体系是实现高校实践人才培养的重要路径。但是,近些年来我国在实践教学方面暴露出诸多的问题,如陈利民、王亮等人认为,教学体系设计不合理,教学实践内容不丰富,缺乏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等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应用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因此构建贴近企业实际需求的实践性教学体系成为当前思考的重点。

1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理论基础

应用型本科是为满足当地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而建设的本科院校,是教育结构和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产物。李高申认为,高等院校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方面不仅只考虑企业对人才的现实性的需求,还应该关注人才培养的前瞻性、综合性等。因此,在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中,也应该遵守这个理念,对教学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换句话说,与传统的研究型或者学术性人才的培养相比,实践型人才在不能再按照传统的以“狭窄于技术”作为唯一的培养目标,而应该确立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相结合的宗旨,并坚持对学生个人能力、社会能力等综合素质方面的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2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原则及思路

2.1 构建原则

根据上述的基本理论要求和实践教学的需要,笔者认为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严格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即系统性原则、突出特色原则、校内外结合原则。

2.1.1 系统性原则

在实践教学体系中,通常分为广义和狭义,其中广义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教学目标、管理、内容和保障体系四个部分组成;而狭义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教学内容体系,是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环节,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和教学环节,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本文所研究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为狭义的范畴。

2.1.2 突出特色性原则

在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构建的过程中,应充分结合学校自身的特色和教学资源,突出学校或者自身专业的特色,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具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社会人才。因此对教学内容的设计中,要精心策划,突出不同学科的优势,为不同专业的学生兴趣的培养提供参考。

2.1.3 校内外结合原则

实践教学的开展中,必须充分结合校内和校外两种资源,并各自发挥这两种资源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其中在校内实践教学中,可采取不同形式,包括构建专业实训室等方式,让学生在校园内即可完成专业实践活动,实现对专业技术的培训和操作;而对于校外实践教学主要开展社会实践,包括社会调查、企业实训等,以此更好的了解社会。同时借助校外实习基地,强化对不同岗位的适应能力,以此最短时间内缩短岗位适应时间。

2.2 构建思路

一般情况下,应用本科学院教学体系可根据院校的实际情况,选择某一个具有突出特色的专业进行试点,经大量的调研之后,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并对其进行定位;其次,结合不同的岗位的胜任能力要求,理清不同能力之间的关系,并制定该专业详细的教学计划、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和教学质量标准。而对本文提出的实践教学体系,其核心就是对学生能力进行培养,这种培养是以具体岗位的职业能力需求作为基础,并通过完整的学科体系对学生知识进行系统性的建构。

3 特色应用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3.1 专业能力体系构建

根据上述的原则和构建思路,就应用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构建。对此,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对能力结构、知识等方面的要求,确定其需要掌握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然后根据上述的要求,提出实践教学体系培养的综合能力需求模型;此后,依据上述的能力需求模型和目标,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和相关的保障措施。而对于人才职业能力的培养中,最为关键的是要让学生具备何种能力,这是人才培养的根本,也是关键。对此,结合特色应用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实际,可以将其职业能力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通用能力。

它通常是指人们在从而某个职业或则专业活动时必须具备的基本工作能力、学习能力。一般来讲,主要包括开展工作步骤的能力、自我总结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如某岗位的工作人员在接受某项工作之后,需要结合工作岗位的要求,对工作岗位进行了解和分析,然后制定相应的工作步骤和方法。在完成这项工作之后,对工作进行自我的评价。

②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通常是指人们掌握的某项专业的技能的能力。如在实际的工作中掌握了相关的新的技能和知识,然后人们运用这种技能去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通常将专业能力看成是特色应用本科院校与一般院校的根本区别。

③社会能力。

社会能力主要包括职业道德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如在工作中需要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同时还需要和人沟通的能力。同时,社会能力中还赋予了人的性格方面的特质,包括人的责任感、公正、诚信等。

④创新能力。

结合自身的工作岗位和专业知识进行的创新,都可以认为是创新能力的一种表现。这种能力是依托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社会能力等方面表现出来的。

因此,根据上述的分析,将实践教学体系中的专业能力培B目标设计为如图1所示。

3.2 教学内容体系设计

根据上述的专业能力体系,设计不同专业的教学内容。而在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中应严格按照设计的原则和思路,结合应用本科院校的特点,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专业性人才。以金融类专业为例,黑龙江科技大学的房红对金融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提出了如图2所示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笔者在总结房红教授的分析基础上,将其进行提炼,认为教学内容的构建拓展到整体的专业,则可以通过图3表现出来。

通过图3可以看出,不同的专业可以按照图3整体设计进行补充,就可以构建具有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以此达到对学生四大能力的培养。

3.3 教学环节设计

根据上述的教学内容体系,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组织设计。而对不同教学内容的设计中,通常按照应用本科教学时间维度来进行。具体设计思路见如图4所示。

根据图4的设计,将不同的教学内容放到不同的时间段,从而有序、循序渐进的方式达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3.4 教学管理体系设计

教学的开展离不开教学管理。制定和实施相关的制度,对提升教学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要有明确实践教学管理制度、规范教学大纲、实施教学计划和保障教学经费计划等。同时,还必须要有时间教学考核体系,从而发挥监督考核对实践教学体系的改进,更好的促进实践型人才的培养。而具体到专业上,就必须根据不同的专业制定可量化的考核评价体系。如金融类专业来讲,就应该结合金融教学实际的基础上,根据金融实验、实训和学生实习需要达到的目标等,设定具有金融类实践教学的考评指标,最终形成自己的考评体系。

3.5 保障体系设计

在完成教学目标、内容和具体的时间安排后,还必须加强对学生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建设,这主要包括几个方面:

第一,大力加强对校内实验室建设。一方面要将实验室建设和课程体系结合起来,同时确立每个实训实验室的具体内容,以此满足不同专业和不同学生专业技能方面的培养需求;另一方面,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或实验环境,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社会的氛围。

第二,加强校外基地建设和校企合作。对具有资金优势的特色应用本科院校可建立自己的校外实训基地,从而培养学生应用和实践能力,对于资金欠缺不足的,可加强校企合作,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和作用。

第三,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通过采取双导师制的方式进行不同的分工,其中校内导师主要负责理论和科研,而校外导师主要负责学生实践,这样才能让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进行应用,并在应用中对知识进行提炼和总结,再进行一定的创新。

4 结束语

总之,对于特色应用本科院校来讲,要紧紧围绕自身特色,在特色构建中下功夫,通过制定以实践为主导,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实践教学体系,才能更好的满足地方对实践性人才的需求,并体现出实践性教学人才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陈利民,杜金涛,王冬良.物流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以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工程专业为例[J].物流技术,2014(05):473-475.

[2]陈裕先.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现状分析及革新――以新余学院为例[J].新余学院学报,2015(02):5-10.

[3]王亮,吴杨.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对策――以铜陵学院市场营销专业为例[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82-86.

[4]陈抗,张英彦.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的理性思考[J].宿州学院学报,2013(02):111-114.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