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形式与政策课程总结8篇

时间:2023-03-15 14:59:4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形式与政策课程总结,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形式与政策课程总结

篇1

关键词:互动式模式;国际贸易理论;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6-0285-02

互动式教学方式是适应当代教育教学改革而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核心的特点,加强了师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而作为大学国际贸易专业基础必修课程之一的国际贸易理论,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单纯的理论教学难以适应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因此,在现实国际贸易理论教学中,必须适时地将互动式教学方式有效地融合到该课程中去。

一、国际贸易理论教学中加强师生互动的必要性

(一)国际贸易理论课程性质的需求

国际贸易理论课是一门研究国际贸易产生、发展和贸易利益,揭示其特点与运动规律的学科。该课程以国际经济学为基础,运用经济分析的方法,从理论发展和政策实施两个方面对国际贸易进行了系统的阐述。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要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较为系统地了解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运用所学知识理解和分析世界经济和中国对外贸易中的现实问题,从而为以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虽然目前各高校已将国际贸易理论纳入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基础必修课,但是由于该课程理论性比较强,对整个社会的宏观政策把握程度要求比较高,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距较远,学生一时难以理解,教学难度相对比较大,学生厌学情绪比较严重。

(二)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国际开放程度的日益提高,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人才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个高素质的外贸人才不仅要熟悉外贸行业,掌握从事外贸的各项专业技能,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有战略眼光,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能够根据瞬息万变的国际政治、经济、文化作出正确的抉择。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设立恰恰适用了这一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但是,在国际贸易理论教学中,往往以理论教学为中心,注重学生对各个知识点的掌握,忽视学生宏观分析能力的培养。在知识迅速更新的今天,大多知识点在学生毕业后已完成自己的使命而退出历史的舞台,这一点在国际贸易政策中尤其明显。

二、国际贸易理论教学中互动式模式的构建

教、学关系是课堂交流中的一条主线,是影响课堂质量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国际贸易理论教学中,必须始终围绕师生互动这一核心,一方面要加强教师在教学中的启发引导作用,另一方面要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心理状态,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激情。为此,结合互动式教学方式的要求和国际贸易理论课程的特点,在国际贸易教学中,可以设置以下互动流程(见下页图):

三、互动式方式在国际贸易教学中的实施

(一)了解学生学习意愿,合理设置教学方案

教学方案设置的好与否,直接决定着教学效果的质量。由于在国际贸易理论实际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偏重于理论教学,而忽视理论与实际的相结合,忽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理解能力的培养,其结果直接导致“教师为了完成任务而教,学生为了获得学分而学”。为解决这一问题,在国际贸易理论教学中必须合理地引入互动式教学方式,并使之贯穿整个课程教学的全过程。要在第一堂课,通过问卷或与学生座谈等方式了解学生学习的意愿,然后将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方法与学生意愿相结合,制定出合理的教学方案,并在以后的实际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修改。这不仅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而且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

(二)注重课前引导,督促学生熟悉内容

课前的预习对于学生理解授课内容、跟上授课节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大学教育的特殊性,教师不能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指导。因此,对课前的引导应该放在每节课下课之前。在下课之前,任课教师要适当拿出一定的时间对下次课所要讲述的内容做适当的点拨,并督促学生查找与此有关的资料,以便学生最大限度上熟悉该节内容。而每次开课前的几分钟,可以通过问答形式简单地检查一下学生的预习情况,以此调动学生参与预习的积极性。

(三)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理解能力

正如前面所述,相对于其他课程来看,国际贸易理论课程理论性比较强,单纯的“灌输式”教学势必会受到事倍功半的结局。因此,在国际贸易教学中要适时地采用启发式教学,注重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为此,作为授课教师首先必须熟悉教学内容,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对于教材中的内容,哪些该讲哪些该让学生自习,要做到心中有数。在课程讲解过程中要合理使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手段,适当地将视频、动画、图表、图片等内容引入到课堂中来,以便最大程度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诸如,涉及世界贸易组织这一部分的讲述,大部分内容可以让学生课下自学,教师可以收集一部分加入WTO之后中国在金融、贸易、知识产权、零售等方面的视频供学生观看,然后以提问的形式加深学生对中国与世界贸易组织关系的理解。

(四)合理选择授课案例,鼓励学生讨论

国际贸易理论课程从总体上可以划分为国际贸易理论篇和国际贸易政策篇两部分,这两部分内容从宏观角度系统地阐述了目前国际贸易领域出现的各种现象。因此,授课教师讲述国际贸易理论课程中,必须结合现实,适时地引入一些案例,这对于学生理解课程内容,了解现实发展,加深记忆,意义非常重大。而对于案例的选择不在于数量的多少,而在于精。选用的案例要具有现实性、典型性,要体现课程中所学内容的特征。诸如讲到国际分工,可以引入波音公司在世界各地设立生产线的案例;讲到倾销,可以引入中国鞋遭遇欧盟反倾销的案例;讲到技术性贸易壁垒,可以引入温州打火机企业“破壁”之道的案例等等。这些案例可以提前发给学生,也可由教师在课堂以简单的语言概述清楚,然后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案例分析的形式可以采用学生个人分析、学生发言、教师总结的形式,也可以采用小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总结的形式。至于采用何种形式,要视课程进度、时间分配、学生人数而定。案例授课不仅可以吸引学生参与到课程学习中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力、创造力,而且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可以加深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知识与信息的交流。

(五)课后归纳总结,重视调查研究

理论来源于实践,更重要的是要指导实践。因此,鼓励学生课后加强理论知识的归纳总结,并参与一定的调查研究意义十分重大。对于学生参与调查研究,可以采取很多形式。在讲到某一部分内容时,对于这一部分内容的知识点,可以以作业的形式留给学生,由学生自己参与调查研究,最终形成书面报告,提交给指导教师,而这将作为学生期末考核的重要内容。诸如在讲到出口退税的调整时,可以让学生利用周末实地走访几家企业,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国家退税政策的影响。此外,让学生参与教师课题也是学生加深知识、锻炼调查研究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课题的申请与研究往往是与大量的社会调查研究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单纯个人的能力是难以完成的,它需要一个团队的共同协作。

(六)重视课外交流,改善考核方式

互动式教学方式不仅仅体现在课堂上,课后的交流对于互动式模式实施的成功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开课之初,任课教师要将自己的联系方式、邮箱地址及时地留给学生,以便学生遇到问题可以及时地向老师咨询。具备网络教学的学校,任课教师要将大纲、教案、练习题等内容上传至网络课堂,通过网络互动,加强任课教师与学生的课外交流。课外交流有助于教师不断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对教师互动式教学方式的接受程度,查漏补缺,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质量。此外,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对于国际贸易理论课程的考核往往只采取闭卷考试的形式,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引入互动式教学方式后,对国际贸易理论课程的考核就要充分考虑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将学生的平时表现与最终考核成绩相结合,要将学生课外活动中的能力和素质培养的测评结果纳入考核中来,要综合学生的课堂表现、案例分析能力、社会调查能力、知识掌握程度等方面,合理公平地给出学生的最终考核成绩。

参考文献:

[1]李画画.《国际贸易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职业圈,2007(1):180.

[2]姚蓓艳.《国际贸易理论》讨论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时代经贸,2008,(1):5-6.

[3]夏京文.大学互动式教学的实施方法、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J].网络财富,2008,(8):22-23.

[4]张小萍.对《国际贸易理论》开放式课堂教学的探讨[J].全国商情,2009,(19):79.

[5]刘文杰.关于国际贸易专业教学创新的思考[J].商业经济,2009,(8):109-110.

篇2

关键词:职业素质;农业政策法规;课程设计

一、高职农业政策法规课程概述

1.课程定位

高职作物生产技术专业主要培养适应农作物生产、种子生产与检验、农业生产资料的技术服务、经营管理等一线工作岗位的“懂生产、会操作、能经营、善推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农业政策法规课程是该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随着我国农业政策法制体系的不断完善,政策法规作为企业生产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其在推动企业生产与发展方面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该专业无论是技术员、营销员等初次就业岗位,还是部门主管、农资商店店主等发展就业岗位,均必须遵守与有效利用政策法规来达到律己、获利、维权与监督的目的。为此,农业政策法规课程面向高职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所有就业岗位,服务于就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播前准备、播种、田间管理、收获、销售等各环节。本课程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知识应用领域广泛,且迁移性强,适用于学生的整个职业生涯。

2.课程目标

本课程以知法(政策)、用法(政策)、普法(政策)为宗旨,使学生掌握现代作物生产管理、种子生产管理与农资营销所遵循的常用政策法规基本知识,能够根据《农业法》等相关农业政策法规,依法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对具体的业务的合法性、合规性具有判断分析能力,能为农民提供相应的咨询服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能够养成自觉遵守政策法规的意识和习惯,具备自主学习和灵活有效的沟通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开拓创新精神。

二、农业政策法规课程设计理念

我院(辽宁职业学院)本课程的设计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突出职业岗位需求,贴近生活实际,满足学生学习、表现、受尊重的心理需要,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切入点,重视职业素质引导为基本设计理念。[1]本课程设计在“三结合”的基础上进行了“四优化”。“三结合”,即校内校外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延伸教育相结合、常规教学与即时事件跟踪教学相结合。“四优化”:项目设计原则化,即突出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原则,贴近生活实际原则,满足学生学习、表现、受尊重的心理需要原则设计教学项目;教学资源立体化,即为满足学生自学需要,达到开阔视野目的,收集制作了大量视频、电子案例、电子习题以及参考资料等电子教学资源,并利用其开展课外延伸教育;教学方法灵活化,即根据项目特点与学生个体差异性,灵活运用疑案辩论、角色扮演、评优激励等方法;课程考核全程化,即运用项目考核、评优加分、期末考核实现全程考核,引导学生自主学习。[2-3]

三、农业政策法规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1.内容选取

以作物生产技术专业学生就业岗位的典型工作过程(播前准备、播种、田间管理、收获、销售)所需的政策法规为主线,兼顾社会热点,确定课程内容,设计6个教学项目,16个学习任务。本课程教学重点为:办理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正确选购种子、肥料与农药;合法销售种子、肥料与农药;宣讲国家政策,做民间普法大使。其中“宣讲国家政策,做民间普法大使”项目是通过与市司法局、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象育种业有限公司合作,结合司法局“送法下乡”活动,学生自己组织策划,用课余时间准备相关政策法规宣传材料,企业人员与教师指导,进行普法宣传,以此使学生巩固所学课程内容,感受政策法规严肃性与约束力,体会学习带来的成就感。此外,根据职业岗位与生活实际,精心设计教学情境,让学生体验岗位环境,为职业素养养成奠定基础。

2.教学资源

根据以上教学内容,我们选用了我院校企合作项目化教学改革教材《农业政策与法规》和配套教材《农村常见政策法规解答》。该教材突出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与课程教学项目相对应,增设了典型案例分析、知识拓展与问题探究,满足不同学生使用需要。与此同时,还为学生提供了视频、电子案例、电子习题以及参考资料等农业政策法规相关教学资源,来满足学生自学需要,达到开阔学生视野的目的。

四、农业政策法规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设计

1.教学方法设计本课程教学对象是高职作物生产技术专业的学生。这些学生思维活跃,对感兴趣的东西学习积极性较高,动手能力强。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且进行了种植业基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学习,比较熟悉“三农”基本情况,具备了一些的基本法律常识。为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鉴于以上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手段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多媒体课件、电子资源、专题网站主要在教学项目情景引入、归纳总结、学生自学时使用,黑板、白板、贴纸、直观教具主要在辩论、角色扮演、讨论时使用。同时利用微信、QQ实现实时沟通,用于教师任务、学生提交作业、即时事件、相互交流,实行即时事件跟踪教学,展开课外的延伸教育。

五、农业政策法规课程教学设计

本课程主要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完成设定的教学目标。下面以本课程项目2“准备农业生产资料”中任务1“办理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为例,展示具体教学组织与实施过程。本次课4学时,共160分钟。将教学目标设计为七点,重点是如何在5个教学环节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任务。例如课前,让学生收集办理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案例,并上传至QQ群共享,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政策法规的严肃性,并由学生自我生成问题———应该如何正确办理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呢?并带着这个问题走进课堂。教师则根据职业岗位与生活实际,精心设计教学项目情境,通过观看录像,引出学习任务。在此基础上,进行分配,5人一组,采用小组讨论法进行相关政策法规知识学习,学生进行讲解,教师点评。然后,2个小组扮演审核机关,分析判断单位或个人是否具备相应资格,申报材料是否合格;教师扮演审批机关,准备许可证书;其余小组扮演申请不同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的单位或个人,准备办理相应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所需材料,目的是让学生在工作过程中自己总结经验,在“出错总结再出错再总结”的过程中加深印象,快速掌握。接下来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分组汇报任务完成情况。目的在于检测学生学习情况,满足学习、表现、受尊重的心理需要,同时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并培养学生团队意识与集团荣誉感。然后进行评价总结,从出错次数、完成时间、效果来评价小组任务完成情况,用配套试题测试学生基本知识掌握情况。最后教师点评,布置作业。

六、农业政策法规课程考核设计

课程考核由项目考核、期末考核与评优加分三项组成。1.项目考核项目考核依据本课程教学目标,对学生的能力、知识、素质三项按照单一项目考核,加权计算项目考核成绩。2.期末考核期末考核依据本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建立课程的试题库,采用口试与笔试结合的形式,考评学生掌握农业政策法规基本理论知识的情况。题型多为选择、判断、问答、材料分析等。该部分占课程考核成绩的35%。3.评优加分根据学生在平时学习项目中的表现情况,评选学法用法模范2名,根据民间普法大使活动评选普法实践标兵2名,通过开展知识竞赛评选最佳选手3名,对获评同学进行加分,此项占总成绩的10%。

参考文献:

[1]李金彦,马国军.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电力电子技术课程设计与教学组织[J].职业教育,2015(8):58-60.

[2]胡晓青,苏婵.基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职院校英语教学课程设计与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6(12):363.

[3]刘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经济学课程设计[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5):170.

[4]欧阳平.高职院校《建筑材料》课程基于学习情境的课程设计方法探析[J].时代教育,2015(14):137-138.

[5]彭月慧,张云勤.动态需求分析与高职物流专业英语课程设计[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2):34-35.

篇3

[关键词]课堂教学 辩论赛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8-0213-02

辩论赛具有辩题时代气息浓厚、争议性强、针锋相对、自由开放、发人深省等特点,是思维活跃的青年学生普遍喜爱和热衷参与的活动。每年各大媒体报道的大型辩论赛,校园里时常举办的各种辩论赛,都引起莘莘学子的广泛关注。在大学本科教学,特别是专业课的课堂教学,探索多样化和新颖的教学方式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是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笔者在上学期的教学实践中,结合所授课程的实际,开展了课堂教学引入辩论赛的改革探索。本文根据笔者所进行的实践探索,总结此次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的经验和教训,进而提出大学本科课堂教学引入辩论赛的原则、要求与关键环节,为今后这一教学改革的推广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课堂教学引入辩论赛的实践探索

近年来笔者担任《中国公共政策》课程的主讲教师。《中国公共政策》是研究中国公共政策实践的一门课程。该课程考察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若干重要公共政策产生、发展、演变的轨迹,并运用公共政策分析的理论与方法来分析这些公共政策,把握中国公共政策的发展走向,以提高政策分析的能力。该课程具有时代性、应用性较强的特点。现实中对各种政策取向经常存在着各种争议,比较适合引入辩论赛的教学方式。因此笔者在讲授这门课的过程中进行了引入辩论赛的教学改革。此次改革探索的基本内容和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辩论赛的发动

首先进行本次辩论赛的发动工作。动员和发动学生积极参加课程辩论赛,充分调动广大学生的参与热情,是举办好辩论赛的前提条件。为了提高学生参加辩论赛的积极性,笔者宣布,本课程的考试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组成,参加辩论赛是学生平时成绩的重要方面,凡是参加辩论赛的学生的平时成绩将获得加分,在辩论赛中表现优秀的学生将获得更多的加分。通过这种鼓励措施,调动了学生参加辩论赛的热情和积极性。

(二)辩论题目的确定

接下来的工作是选定和公布辩论题目。辩题的选择十分重要,如同选定一个好题目等于完成了论文的一半,选择一个好的辩题也等于辩论赛成功了一半。根据《中国公共政策》授课的内容安排,在讲授的几个领域的政策中,住房政策是社会公众普遍关注、意见分歧争议较大的领域,因此笔者确定在住房政策领域进行选题。通过考察近年来我国住房政策领域的热点问题,笔者确定了“当前的房地产调控会不会达到预期目标”作为本次辩论赛的辩论题目。关于这个问题,由于当前的房地产调控正在进行之中,尚无最终结果,社会各界的意见也是针锋相对,因此比较适合作为辩论赛的题目。而且目前正方和反方两种意见大致旗鼓相当,不存在哪一方因为观点而占据优势的问题,十分适合通过随机抽签确定观点的辩论赛。辩题确定之后就由笔者向全体学生公布。

(三)辩论队的组建

辩论赛题目公布之后,就开始由学生自由组合,组建各个辩论队。笔者宣布,本次辩论赛将就一个辩题举行两场辩论赛,因此将组建四支辩论队。这样可以吸纳更多的学生参加辩论赛,让更多的学生有参与的机会。每支辩论队由四名学生组成,因此需要16名学生参加辩论赛。辩论队组建的基本方式是学生们自愿报名,经过教师认可后进行自由组合,组成各支辩论队。为了使辩论赛获得良好效果,笔者也进行了一些调控工作。一是在课下动员有独立见解、思维活跃、口才好的学生报名参加辩论赛;二是提出每支辩论队至少要有一名女生。学生们组成辩论队之后,将辩论队成员名单上报给教师。

(四)课下的准备

四支辩论队组成之后,在笔者的主持下,每支辩论队均派出一名代表进行确定辩题正方和反方的抽签工作。通过抽签,四支辩论队确定了自己所辩论的观点。然后笔者留出一星期的时间,让各支辩论队课下进行相关资料收集、人员分工、发言稿撰写等辩论赛举行之前的准备工作。同时,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锻炼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笔者安排一名组织过辩论赛的学生拟定辩论赛的规则和程序,并且确定一名具有辩论赛主持经验的学生担任本次辩论赛的主持人。

(五)辩论赛的举行

辩论赛举行时,首先由主持人宣布辩论赛的规则和程序,本次辩论赛分为两场,每场辩论赛均由立论陈词(每队3分钟时间)、自由辩论(每队10分钟时间)和总结发言(每队2分钟时间)三个阶段组成。同时,为了调动未参加辩论的其他学生的积极性,每场比赛都安排了观众互动环节,留出10分钟时间用于观众提问和回答。笔者还邀请了两名研究生和笔者共同组成了辩论赛的评审团,在比赛的最后进行了比赛结果的评定和点评。两场辩论赛均评出了获胜的一方和最佳辩手,同时由笔者为获胜方和最佳辩手发放了奖品。最后,由笔者对两场比赛中各支辩论队表现的优劣、辩论赛的效果等进行了整体的总结和评论。

二、关于课堂教学引入辩论赛的思考

从辩论赛的现场情况看,本次辩论赛总体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各支辩论队准备较为充分,队员发言有理有据、资料数据丰富、思路清晰而缜密,同时现场辩论气氛热烈,针锋相对,可以说是火花四溅。此外现场观众也积极参与,通过提问与发言等形式与辩论队员进行互动。当然,本次课堂教学的改革探索也存在着不足之处。对于今后如何在大学本科课堂教学推广这种改革,使课堂教学辩论赛取得更好的效果,本次改革探索给我们提供了若干有益的启示和思考。

(一)课堂教学引入辩论赛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我国大学本科课堂教学特别是专业课课堂教学往往习惯于满堂灌、填鸭式的单向灌输的教学方式,教师居于课堂教学的中心,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虽然教师努力讲授,但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师的讲解,不能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因而往往缺乏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学的效果并不好。通过课堂教学引入辩论赛形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传统教学方式的缺陷,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首先,引入辩论赛可以改变教师位于课堂教学的中心的局面,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中心,促进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辩论赛辩题公布之后,参加辩论赛的学生要主动查找和收集相关的资料,形成自己的论辩思路和文稿,这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未直接参加辩论赛的学生也会查阅资料,思考这个问题。其次,引入辩论赛可以改变学生消极敷衍、仅为应付考试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辩论赛的辩题争议性强、针锋相对、自由开放、畅所欲言、发人深省的特点,使辩论赛对青年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通过辩论赛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再次,引入辩论赛可以促进学生全面深入地看待和思考社会问题,了解社会问题的复杂性。辩论赛就一个辩题设立正反两方进行论辩,为了树立自己的观点,辩手们往往从多个视角、多个维度展开充分的论辩,这就会促进学生更加全面和深刻地看待和思考社会问题,使他们认识到社会问题以及解决社会问题的复杂性。

(二)注意课堂教学辩论赛的特殊性

课堂教学中的辩论赛,整体上采用了一般辩论赛的外在形式,包括辩论赛的基本规则和程序环节等,但同时也要注意它与一般辩论赛的区别,注意课堂教学辩论赛的特殊性。这种区别和特殊性主要表现在:第一,目的追求不同。课堂教学辩论赛的目的是为了启迪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思考,要让辩手和观众听后有恍然大悟之感,所以它并不注重输赢,它所追求的其实是以一种辩论的形式理解一个问题。而一般的辩论赛的本质是一场比赛,它被赋予的目的是赢得比赛,从而为单位或团体争光,顺便在此过程中参加者能锻炼一下能力。第二,后续影响不同。一般的辩论赛主要强调辩论技巧、辩论气势、语言风格等因素,对要探讨的辩题本身却有一定的掩盖作用,虽然观众有时能猜出谁会赢,但对辩题的实质以及所揭示问题的理解仍不透彻。而课堂教学辩论赛的胜负主要看观点的科学性和论辩的充分有力,较少受其他因素影响,观众听后对辩题的实质以及所揭示的问题的理解十分透彻。第三,课堂教学辩论赛的环节程序也要进行若干调整。比如砍掉了一般辩论赛的攻辩环节,延长了自由辩论的时间,目的是为了更充分地进行辩论;给观众互动环节留出更多的时间,是为了促使在场但没上场的学生积极思考和参与,促进辩手和观众之间的思想交流,最终也有利于透彻理解社会问题。

篇4

    在实际教学中,形势与政策应当说是一门比较受欢迎的课程,青年人比较关注新闻时势发展趋向,关心国家命运与个人前途,因为有些政策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毕业分配或是其他牵涉个人利益的问题。高校学生正处于心理成熟和生理成熟的快速成长时期,对于新事物好奇心较强,接收能力也较强。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形势与政策课有许多真实的教学实践却是在听会议、看电视中进行的,许多学生也认为只要经常看新闻报道,注意关心国家大事,就可以掌握此课程。另外,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对待某一事件经常仅从个人观点作一些肤浅的讲解,缺少对引发事件的前因后果进行深度的理论性总结,讲形势不是看表象,谈政策没有真正从政策出台的前因后果、从纵向的社会形势、从横向的国内外形势等多种因素来看待。许多学生存在对形势与政策的模糊认识,认为与自己无关的根本不用听;与发展前途有关的,也是只看表象,没有了解事物的本源。比如大学生就业难,有许多大学生关心的就是自己的专业与就业,或是发展前途,或是就业待遇是不是自己的期望。发现自己所学专业前景不妙或薪酬不高时,有许多学生仅把拿毕业证当成就业的“门票”,不从深层次上研究专业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更没有对自己做长期的就业计划,更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没有细心解读形势与政策。根据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综合分析,发现真正的原因是教学管理不规范,随意性太强,致使多数同学只是在考试前夕进行恶补,并且学习内容有局限性。以下是我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管理方面出现的问题。

    首先,授课教师大多身兼多职,人员关系复杂,且大多较分散,难按计划规定进行教学,管理难度较大。这些教师有的是本校的在职行政人员,在这些任课教师中,有许多人自身对形势与政策认识就出现了偏差,也不具备充足时间很好地备课,走过场的不在少数。其次,没有固定的教师队伍,教师队伍流动性大,教师资格难认定。由于目前没有对形势与政策课程标准性的规定,仅有大纲性的教学指定目标,因此,对于教师任职资格考核、教学内容评估、教学质量监管等都存在种种不利的因素。教师往往为了完成课堂任务而教学,很少对自己讲解的内容作出评估,更没有进行自我总结。学生也把这些课当成消闲课,自认为对于当前形势很了解的也不在少数,遇上教师谈到某些问题抱怨多。学生与教师的种种现状,也决定了课程很难达到某种深层次的效果,难于对教师队伍进行培养和管理。

    再次,没有紧跟形势和政策的相关教学大纲和具体教材。形势与政策不仅是学习会议精神的课程,也不是仅仅读读政策而已。我国的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全国教育教学领导小组也只在每年的春秋两季下发教育教学要点,没有相对完整、稳定的统一学习教材,只有《大学生时事政策报告》作为参考教材,没有完整系统的大纲明确指定学习内容。这些状况决定这门课程只能处在“边角余料”的位置。

    二、解决的途径与方法

    第一,从高校管理层面上加强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管理机制,并从管理理念上重视该课程,提高思想认识,要将教育部规定的课程纲深入细化在具体管理措施上。管理层的重视会直接影响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具体推进,比如规范制订该课程的管理制度、评估标准、教师资格认定等。教学管理的规范化是我们提出的构建形势与政策课“四化”体系中的一环,而且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因为教学管理的规范化直接决定着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能否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各高校必须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第二,构建长效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领导机制。高校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不同于一般课程的教学活动,它涉及面广、政策性强。需要校党委统一领导,各职能部门分工负责。高校制订可行性的方案后,逐渐形成校党委统一领导,人文学院主管,宣传部、教务处、学生处、团委共同负责的体制,把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列入学校发展规划,与学校整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有效地化解教学管理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难题,促使形势与政策教育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从而强化形势与政策课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人文学院负责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计划实施和日常管理,教务处负责做好教学计划的编制和课程教学的安排与管理,学生处负责党总支副书记和政治辅导员等兼职教师的选拔与培训,宣传部负责邀请高层领导、知名专家组织专题报告,团委负责组织第二课堂学习讨论和实践活动,努力建立起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为主体、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篇5

论文摘要村镇规划作为一门规划类的专业方向课,课程内容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强的特点。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广泛应用于理论性强的课程。将具有典型性的村镇规划案例应用于课堂教学,可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村镇规划课程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城市规划等地理学类、城镇规划类本科专业的专业方向课,其涉及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诸多方面的规划与开发的现实问题,是一门政策性、综合性、现实性较强的专业课。伴随着我国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加大力度解决“三农”问题、积极贯彻农业土地流转政策,以达到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根本目的,村镇规划与建设发展领域的重要性日益提升。与此相对应,在全国各高校相关专业培养计划中,村镇规划课程的开设日益增多,教学改革与研究的开展也得以深入,课程的教学效果也日益提升。

    案例教学作为管理学等学科常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课程教学方法,其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为学生在课堂理论教学中创设一种特定的典型的教学案例或现实生产生活中的场景,使学生在该案例或场景中自主分析、比较、决策和总结,最终实现对现实案例的最为直观的感受和实践经验的总结与升华,达到将典型案例与课堂教学理论相结合的教学目的。

1村镇规划课程的特点

    村镇规划课程作为一门重要的规划类专业方向课,以农村各级居民点的方方面面的规划、设计与实施为研究对象。具体来讲,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了解掌握村镇规划的任务、基本原理、操作程序与工作方法、规划内容与技术经济层面的分析等;了解村镇规划领域同城市化、城市发展等政策方面的紧密关系,学会利用村镇规划专业知识进行基本的实践,为后续规划类课程的开展奠定原理与实践的基础。

    村镇规划课程教学内容综合性、相关学科知识交叉性、实践性均比较强,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1课程内容综合性强

    城镇规划作为一个城市发展与建设的蓝本,虽然在具体工作层面有条条块块的分工,但是在总体规划层面,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因此,村镇总体规划涵盖了村镇经济社会发展的内涵与外延,同时决定村镇在空间布局、经济发展、工程建设、文化传承等层面的发展方向。村镇规划课程的综合性也体现于此,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选取上要充分考虑这一特点。

1.2相关学科知识交叉性强

    城市规划本身就是一门交叉学科,所涉及的相关学科和工程技术层面有很多,例如给水排水、电力电信、公共中心等;而就村镇规划与建设领域而言,其涉及的学科又具有独特性,例如村镇用地布局、村镇道路规划、农宅院落布置、公用设施规划、旧村镇规划、古村镇改造、村镇环境保护与村镇旅游资源开发等。

1.3课程内容实践性强

    村镇规划课程内容在理论性层面具有综合性、交叉性的特点,在此基础之上,更要重视其实践性强的层面。该课程与具体的村镇规划与建设行为紧密相连,理论层面的教学内容本身就是规划建设实践工作的总结,源于实践,指导实践。因此,在课程内容的组织选取上,选择典型性的村镇规划与设计建设实例,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夯实课程知识体系的基础,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4课程理论内容要严格遵照国家标准

      《镇规划标准》(gb  50188-2007)作为我国于2007年新颁布的村镇规划与设计建设领域的国家标准,明确规定了规划设计的各项细节,在进行规划设计的时候必须严格遵守。因此,在组织教学内容的时候,也应该着重考虑对国家标准中的各项规定进行重点分析与讲解。但是,国家标准的内容作为一种行政规定,在教学过程中不够生动形象,如果将具体的村镇规划与设计实例和《镇规划标准》的条款相结合进行教学,既可以加深对“国标”的掌握,又会对具体的案例有直观的体会。

2案例教学法在村镇规划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实施

2. 1基本思路

    笔者认为,在村镇规划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的基本思路为:首先选取某地区的特定村镇,将该村镇作为规划与设计的对象,为学生提供基础的资料与图件;然后明确该区域规划的任务、内容、原则与基本方法,由学生通过网络搜索、查阅统计年鉴等多种方法自主收集规划需要的其他相关资料,在此基础上,对该区域进行初步的分析与讨论,同时引导学生运用己经具备的规划原理和相关方法来解决案例中的现实问题;最后,引出该区域已经通过或己经实施的具体村镇规划方案(含文本与相关图件),与学生自行得出的初步方案进行对比分析,总结经验和不足,最终达到使学生对理论的认识与运用水平得以升华的目的。

2. 2案例的选取

    案例的选取是否得当是该方法能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关键问题。

    1)案例应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对比性。在规划类课程中成功运用案例教学的关键在于典型性村镇规划方案的选取上。在教学中必须有目的地、合理地使用案例,注重将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地理、人文、经济社会特征的村镇规划方案和抽象概括、难于理解掌握的规划基本理论相结合。例如,选取典型性的南方村镇与北方村镇进行对比,选取沿海和内陆地区、平原和高原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等有代表性的、可进行对比的案例,从而使学生在习得基本理论的同时,对各案例具有代表性的地理要素对规划、布局和建设产生的现实影响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和体会。

    2)案例应具有时效性与新颖性。纵观某一城市或区域历年的规划方案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城市规划领域,时效性和新颖性是非常重要的特征,因为很多村镇规划的理念与决策和时代特征以及国家宏观政治经济政策息息相关。因此,案例的选取应选择时效性强、能够反映近期城市化发展趋势和国家宏观政策导向的典型性案例,从而使学生加深对城镇规划政策敏感性层面的认识和理解。

    3)案例应侧重于现实科研项目。由于村镇规划领域发展迅速,相关教材等资源相对缺乏,而教材内容又略显滞后于发展的实际情况,因此在应用案例教学时,要侧重于将教师自身从事的相关在研项目,特别是本区域的项目,来弥补教学中教材的相对滞后性,拓展学生的思路和眼界,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同时使学生对该领域的科研工作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以此来促进日后的规划工作和科研工作更好地开展。

2. 3案例教学在村镇规划课程中的实施

    在选取典型性的、优秀的村镇规划实例的基础上,教师可选用引导式、启发式的课堂教学内容组织形式。例如,教师手中己有备好的某村镇规划的实例,包含文本和图集(选取自近年来全国村镇规划方案评比中的获奖项目),但在实施案例教学之前,该实例并不提供给学生,而是将该村镇的基础情况通过图、文、表格、统计数据的形式出现,待学生了解该区域基本信息后,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的分析和讨论,在整个过程中穿插学科基本理论和方法的讲授和启发。经过约一节课的讨论后,在基本达成共识的前提下,给学生提供现实方案,与学生方案进行对比分析与讲评,总结优点,分析不足,达到使案例教学升华的目的。在充分对比讨论之后,通过课后作业的形式将文字部分的撰写和规划图的编绘工作完成,使整个案例教学形成一个闭环。同时,这也是一个完整的制定村镇规划方案的工作流程,通过课堂教学得以实现。

篇6

论文摘要村镇规划作为一门规划类的专业方向课,课程内容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强的特点。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广泛应用于理论性强的课程。将具有典型性的村镇规划案例应用于课堂教学,可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村镇规划课程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城市规划等地理学类、城镇规划类本科专业的专业方向课,其涉及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诸多方面的规划与开发的现实问题,是一门政策性、综合性、现实性较强的专业课。伴随着我国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加大力度解决“三农”问题、积极贯彻农业土地流转政策,以达到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根本目的,村镇规划与建设发展领域的重要性日益提升。与此相对应,在全国各高校相关专业培养计划中,村镇规划课程的开设日益增多,教学改革与研究的开展也得以深入,课程的教学效果也日益提升。

案例教学作为管理学等学科常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课程教学方法,其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为学生在课堂理论教学中创设一种特定的典型的教学案例或现实生产生活中的场景,使学生在该案例或场景中自主分析、比较、决策和总结,最终实现对现实案例的最为直观的感受和实践经验的总结与升华,达到将典型案例与课堂教学理论相结合的教学目的。

1村镇规划课程的特点

村镇规划课程作为一门重要的规划类专业方向课,以农村各级居民点的方方面面的规划、设计与实施为研究对象。具体来讲,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了解掌握村镇规划的任务、基本原理、操作程序与工作方法、规划内容与技术经济层面的分析等;了解村镇规划领域同城市化、城市发展等政策方面的紧密关系,学会利用村镇规划专业知识进行基本的实践,为后续规划类课程的开展奠定原理与实践的基础。

村镇规划课程教学内容综合性、相关学科知识交叉性、实践性均比较强,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1课程内容综合性强

城镇规划作为一个城市发展与建设的蓝本,虽然在具体工作层面有条条块块的分工,但是在总体规划层面,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因此,村镇总体规划涵盖了村镇经济社会发展的内涵与外延,同时决定村镇在空间布局、经济发展、工程建设、文化传承等层面的发展方向。村镇规划课程的综合性也体现于此,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选取上要充分考虑这一特点。

1.2相关学科知识交叉性强

城市规划本身就是一门交叉学科,所涉及的相关学科和工程技术层面有很多,例如给水排水、电力电信、公共中心等;而就村镇规划与建设领域而言,其涉及的学科又具有独特性,例如村镇用地布局、村镇道路规划、农宅院落布置、公用设施规划、旧村镇规划、古村镇改造、村镇环境保护与村镇旅游资源开发等。

1.3课程内容实践性强

村镇规划课程内容在理论性层面具有综合性、交叉性的特点,在此基础之上,更要重视其实践性强的层面。该课程与具体的村镇规划与建设行为紧密相连,理论层面的教学内容本身就是规划建设实践工作的总结,源于实践,指导实践。因此,在课程内容的组织选取上,选择典型性的村镇规划与设计建设实例,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夯实课程知识体系的基础,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4课程理论内容要严格遵照国家标准

《镇规划标准》(GB 50188-2007)作为我国于2007年新颁布的村镇规划与设计建设领域的国家标准,明确规定了规划设计的各项细节,在进行规划设计的时候必须严格遵守。因此,在组织教学内容的时候,也应该着重考虑对国家标准中的各项规定进行重点分析与讲解。但是,国家标准的内容作为一种行政规定,在教学过程中不够生动形象,如果将具体的村镇规划与设计实例和《镇规划标准》的条款相结合进行教学,既可以加深对“国标”的掌握,又会对具体的案例有直观的体会。

2案例教学法在村镇规划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实施

2. 1基本思路

笔者认为,在村镇规划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的基本思路为:首先选取某地区的特定村镇,将该村镇作为规划与设计的对象,为学生提供基础的资料与图件;然后明确该区域规划的任务、内容、原则与基本方法,由学生通过网络搜索、查阅统计年鉴等多种方法自主收集规划需要的其他相关资料,在此基础上,对该区域进行初步的分析与讨论,同时引导学生运用己经具备的规划原理和相关方法来解决案例中的现实问题;最后,引出该区域已经通过或己经实施的具体村镇规划方案(含文本与相关图件),与学生自行得出的初步方案进行对比分析,总结经验和不足,最终达到使学生对理论的认识与运用水平得以升华的目的。 转贴于

2. 2案例的选取

案例的选取是否得当是该方法能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关键问题。

1)案例应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对比性。在规划类课程中成功运用案例教学的关键在于典型性村镇规划方案的选取上。在教学中必须有目的地、合理地使用案例,注重将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地理、人文、经济社会特征的村镇规划方案和抽象概括、难于理解掌握的规划基本理论相结合。例如,选取典型性的南方村镇与北方村镇进行对比,选取沿海和内陆地区、平原和高原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等有代表性的、可进行对比的案例,从而使学生在习得基本理论的同时,对各案例具有代表性的地理要素对规划、布局和建设产生的现实影响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和体会。

2)案例应具有时效性与新颖性。纵观某一城市或区域历年的规划方案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城市规划领域,时效性和新颖性是非常重要的特征,因为很多村镇规划的理念与决策和时代特征以及国家宏观政治经济政策息息相关。因此,案例的选取应选择时效性强、能够反映近期城市化发展趋势和国家宏观政策导向的典型性案例,从而使学生加深对城镇规划政策敏感性层面的认识和理解。

3)案例应侧重于现实科研项目。由于村镇规划领域发展迅速,相关教材等资源相对缺乏,而教材内容又略显滞后于发展的实际情况,因此在应用案例教学时,要侧重于将教师自身从事的相关在研项目,特别是本区域的项目,来弥补教学中教材的相对滞后性,拓展学生的思路和眼界,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同时使学生对该领域的科研工作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以此来促进日后的规划工作和科研工作更好地开展。

2. 3案例教学在村镇规划课程中的实施

在选取典型性的、优秀的村镇规划实例的基础上,教师可选用引导式、启发式的课堂教学内容组织形式。例如,教师手中己有备好的某村镇规划的实例,包含文本和图集(选取自近年来全国村镇规划方案评比中的获奖项目),但在实施案例教学之前,该实例并不提供给学生,而是将该村镇的基础情况通过图、文、表格、统计数据的形式出现,待学生了解该区域基本信息后,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的分析和讨论,在整个过程中穿插学科基本理论和方法的讲授和启发。经过约一节课的讨论后,在基本达成共识的前提下,给学生提供现实方案,与学生方案进行对比分析与讲评,总结优点,分析不足,达到使案例教学升华的目的。在充分对比讨论之后,通过课后作业的形式将文字部分的撰写和规划图的编绘工作完成,使整个案例教学形成一个闭环。同时,这也是一个完整的制定村镇规划方案的工作流程,通过课堂教学得以实现。

篇7

随着石油资源的紧缺以及化石燃料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各个国家都在汽车能源上寻求新的出路,因此新能源汽车技术得到了大力的发展[1]。我国从“十二五”开始就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诸多扶持政策,并且也得到了显著的成效。新能源汽车在城市公交系统中大力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产量逐年递增,同时也涌现出了一批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具有自主研发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汽车品牌,比如比亚迪、北汽、长安等。“十三五”开始新能源汽车行业将从“十二五”的起步阶段迈入加速阶段。“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建议”中提出要提高电动汽车产业化水平,可见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为了适应汽车行业发展需求,让学生未来进入社会时具有一定最新的专业知识水平,各高校汽车专业也逐步开设《新能源汽车技术》等顺应行业发展、紧跟技术前沿的新课程。针对这一新技术、新课程,依据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教学目标,通过实际教学经验对《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考核模式等教学情况进行深入的探究。

1 课程教材的选取与教学内容的规划

《新能源汽车技术》是一门紧跟技术前沿的新课程,课程教材选用汽车类高端技能人才实用教材《新能源汽车技术》[2]。它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教材兼具实用性、通俗性、系统性以及适度超前性等优点,主要内容包括新能源汽车类型、电动机驱动系统、储能装置、能量管理系统、充放电系统、循环冷却系统、辅助系统等。教材内容丰富多样,而在实际教学中也会加入最新的国家相关扶持政策、关键技术扩展、汽车品牌车型案例等来丰富教学内容,强化教学效果。

2 教学手段与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式能够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获得良好教学效果。为了避免学生对学习感到枯燥、乏味等现象,应该尽可能地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气氛,落实教学成果。

2.1 板书与多媒体相结合的教学手段

《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内容丰富,知识点多、杂且涉及学科多,有些内容还需要有大量结构图说明,传统的板书不仅费时,而且不能对一些动态的系统执行过程做充分展示,所以需要引入多媒体教学[3]。当然,多媒体教学并不是简单地把教材上的文字复制到演示文稿中做简单的呈现,而是要结合课程具体内容加入图片、视频、汽车专业网站文章等材料丰富教学内容。特别是教学视频的应用,汽车系统工作过程介绍、广告片、新闻、纪录片等都能更好地展示教学内容,提起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4]。比如教学进行到储能装置的超级电容部分,对教材内容中超级电容的结构、工作原理等理论知识学习完后,学生肯定对这一技术的实际研究和应用情况十分感兴趣,正好在最近CCTV2的一个纪录片《五年规划》中恰好就介绍了我国超级电容的发展和应用情况,并且视频中也提到了教材上所讲到的电极材料和电容容量等储能装置的相关参数,通过一边观看视频材料一边讲解知识点的方式让学生更有兴趣学习,同时也增强了教学效果。

因此,教学时应该注重版书与多媒体的结合:版书可以提炼出本堂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和知识点,让学生有一个总体的知识内容把握;多媒体则是具体的知识内容的展现,特别是动态视频的呈现,不仅能够很好地说明一些汽车系统的执行过程让学生更好地明白系统原理,也能让学生了解汽车行业发展的现实状况,从而更有学习的意愿。

2.2 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学效果往往不佳。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在教学中除了使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感官上有比较深刻的印象外,还引入课堂报告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新能源汽车技术理论知识内容多,会涉及物理电磁学、电化学反应、自动控制原理等多学科的内容,课程后期,学生在对新能源汽车技术有了一定了解的情况下,让学生自行收集新能源汽车技术相关资料并汇集归纳总结以课堂报告的形式完成自主学习。学生在收集资料的同时不仅了解了技术前沿的进展情况,而且也锻炼了对于众多资料的归纳总结能力。因为每个同学所选择的汇报内容都不尽相同,所以最后学生不单单只是局限于学习到了教材上的内容,也拓展到网络上更为广泛和专业的知识。另外,在课堂报告中还加入了提问环节,不但提升了做报告学生的演讲和随机应变的能力,听报告的同学也能够认真听取报告内容并积极思考,从而活跃了课堂的氛围,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课堂报告的学习方式并不是学生完全主导,教师也需要做一些引导工作,让新颖的教学方式真正发挥极佳的效果。报告前教师需要对学生报告内容预先做好指导修改,报告时还需要合理安排汇报时间和交流时间,并对汇报内容和交流内容做总结提炼。

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在传统的教师讲授的基础上加入学生课堂报告的形式,让学生从被动的学习到主动的学习,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还能拓宽学生知识范围,同时锻炼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和演讲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3 考核模式的改进

传统的课程考核一般是一纸试卷就完成评定,但这样的形式太过单一不够全面,考试往往是死记硬背,不能够充分反映学生对于本课程的具体学习情况。为了能够对学生学习情况作出全面客观的评定,课程采取平时成绩加期末论文成绩的评定方式。平时成绩主要包括学生课堂出勤率、课堂参与情况、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等。期末论文则是课堂汇报内容的具体呈现,所以期末论文成绩包含课堂汇报演示文稿制作情况、汇报情况、提问环节问答情况以及最后论文撰写情况等。

由此可见,考核模式是开放式的,全面且不死板,能够考查学生学习的综合能力。但因为考核内容涉及项且多、时间跨度大,所以需要教师在每个环节都做好考核评定并备案,在期末课程考核时才能拿出有力依据。

篇8

关键词:高校 美术专业 专业考试 考试制度 制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b)-0190-02

近年来,高校艺术专业学生越来越多,而我国教育体制一直以来实行的都是以地方招生情况为标准,而没有建立统一的招生考试指标,这就导致目前我国高等学校美术专业招生考试存在一定的难度。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高等院校美术专业学生招生考试是一项十分复杂且影响深远的变革,一套成功的变革方案不仅要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同时还要有一定的可行性。美术考试制度改变和创新要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既要注重学生考试成绩,同时还要结合学生平时表现和学力,全面帮助每一个具有艺术天分的学生健康成长。

1 目前高校美术专业课程考试模式分析

1.1 自主招生考试

艺术专业招生一直都是坚持各大高校自主招生的形式,高校依据教育部的相关规定,在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下,结合高校自身制定的招生政策,按照一定的招生计划进行择优选拔录取,接受社会监督的招生制度。这种招生制度具有一定的统一性,高校在学生高考前对考生进行自主选拔,每一位入选学生还要经过全国统一考试,成绩达到生源所在地与试点高校同批录取控制分数,才可能被高校录取。自主招生考试这种形式具有一定的优势,能让学生在系统的教学模式中学习知识,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系统和抽象性思维。但是这种招生模式有一个弊端就是注重学生高考成绩,而忽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与发挥,很多时候由于这种应试教育,导致艺术专业学生缺乏一种艺术的思维。所以,高校美术专业考试制度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能将传统的考试模式和现代化考试模式结合起来,全面考核每一个美术专业的学生,让学生能发挥自己的艺术天分,成为被高校培养的优秀人才。

1.2 高考分阶段考试

这种形式是指美术学习具有一定的阶段性,美术基本功的养成其主要在于每日不断的练习和培养,最终才能形成有能力艺术知识分子。美术专业考试制度改革实行自高一起分阶段考试的方式,高一主要是几个图形、高二就是石膏像与静物等,高三就是人头像和自由创作等方面。每一个阶段性的考试都不相同,而在高中阶段实行这种阶段式的考试,更加适合与录取少部分具有扎实功底的绘画天赋学生。目前高校美术专业招生中主要是根据社会需求,重点检查和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这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点组成部分,对教师及时掌握教学效果以及得失,提高教学质量都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学生要准确了解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并且能进一步明确努力评定,让家长能清楚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传统高效美术课堂主要是采用课堂教学,班级授课这种形式,但是,很对时候由于学生比较少,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激情比较低。我国美术专业考试制度经过多番改革和创新,已经在逐渐走向完善和健全的道路上,但是,针对目前考试制度中还是存在的一些不足,教研室与专业课程教师还要进一步研究分析,构建科学的考试体系。

2 新形势下高校美术专业考试制度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统一性

我国一直对于美术专业学生实行一种地方制的考试模式,从专业招生开始就体现这种差异性。在我国艺术专业考试中,不同民族学生会有不一样的考试要求,并且对不同民族的学生考核指标也不相同。尤其是对于少数民族的学生,我国政策都非常宽松,在招生过程中,少数民族的学生能享受一些优惠政策,少数民族学生在高考中可以享受加分的奖励。但是这种制度能保障一些学生的权益,但是,不具备统一性,也会影响考试的公平公正性,对于不能享受优惠政策的学生来讲,是一种不公平对待。这种考试制度存在的缺陷就是不具备一个统一性,导致我国高校美术专业考试存在一定的不平等性,尤其是在专业课程考试方面,对学生考试考核方面侧重点不同,很多学生的艺术天分没有被充分挖掘。

2.2 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

目前我国高校美术专业考试主要实行一种教考结合的模式,这种形式严重缺乏公平和公开性,教师既是教学主体,同时还是考试评价的主体,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很容易没学生的考试成绩所吸引,而忽视学生的日常表现,或者教师容易带有色的眼睛来看待每一个学生的考试成绩和考试试卷。导致教师最终评定的结果存在一定的误差和偏见,因此,目前实行的考试制度还不能体现美术专业考试的一种公平公正性,这个问题值得教育者们思考,同时教师也要积极主动思考这些问题,发现目前考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针对问题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措施。

3 新形势下高校美术专业考试制度改革创新方向

3.1 常规考试与非常规考试相结合

美术专业学生从学习基础造型进入高校,必须要参加一次严格意义上的专业考试,即高考。高考虽然属于一种应试教育,对学生的考核注重最终成绩,这种考试形式存在一定弊端,使得艺术专业学生会缺乏一种艺术情感,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全面发展,美术专业考试要注重日常中的一些非常规性考试,教师要在常规考试期间添加一些飞常规考试,在专业当中增加一定量的短期考试题目,以这种模式督促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专业课的拓展学习,让学生能不断丰富专业知识,教师可以将学生非常规性的考试成绩记录到学生日常评价过程中,对学生绘制的优秀作品进行点评,给予学生奖励,增加学生创作的信心。但是,教师一定不能丢弃常规考试,一般常规考试模式能帮助学生有条理进行学习,传统考试模式能培养学生迅速造型、形象记忆等方面的能力,也有一定的好处。坚持常规考试与非常规考试相结合,这种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有利的考试模式,艺术专业学生不仅能系统进行学习,同时还能充分发展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全面发展。

3.2 实践课程管理考试模式创新

美术专业的实践课程是学生走出课堂,真正体验社会生活,从自己日常生活中获取丰富的绘画素材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教师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艺术专业学生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发展,教师要多给与学生实践的机会,让学生能拥有发现生活中美的眼睛和心灵。美术作品源自于生活,反映绘画者对自己所见所感,一件美好的事物在人们心中往往会留下不同的印象,学生只有走出课堂,回归到自然生活中,才能感受到自然界中的美好,为创作提供源源不断的素材。对于实践课成绩的考核,教师一定要公平公正,不能仅凭借自己的主观意识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并且教师要明确开展实践课的目的,很多时候教师将实践课简单的看成一种外出游玩,没有注重学生的创作过程,而是以学生安全为标准,将实践课程变相发展为一种猎奇式的旅游。因此,学校要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和考核指标,专业教师必须在实践课之前事先了解学生基本情况,从学生学习情况、身体状况以及家庭情况等方面进行了解,了解实践课目的地的基本情况,规定相应的各种实践目标,让学生在出发前能清楚知道本次实践课的目的,实践的成果以汇报展览和撰写实践报告的形式呈现,以教研室为单位对学生创作作品进行打分,对单元实践的成果进行总体评价。通过这种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能提高实践课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教师和学生也能充分实践课,促进师生关系发展,帮助学生掌握绘画技巧。

3.3 做好考试后总结和评估工作

考试总结是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和方式,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懂得利用总结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分析,不管是单元考试还是学期中或学期末考试,教师都需要进行总结。通过考试总结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让学生能不断进步,进而帮助学生取得更好的成绩,帮助学生能以非常优秀的成绩通过考试,让学生能真正认识到美术学习的重要性,能积极主动接受知识,锻炼自己的技能,发现自己的薄弱环节和问题,积极与教师和学生探讨,并且改进自己存在的不足之处。考试总结与分析,能不断总结经验,教师能提高自己教学能力和水平,准确掌握教材中的教学重点,及时调整教学方法,通过成绩分析来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并且能在以后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向前,尤其是要重视后进生的培养和鼓励,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全面发展。教师一定要注重表扬学生的个性,充分肯定学生的创作和学习精神,根据学生个性不同而因材施教,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充分发展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在每次单元考试之后,教师就要进行工作和考试总结,完成善后工作,这是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的重要途径和有效依据。

教师在进行考试后总结时,一定要考虑单元教学内容的完成情况,主要包括重点、难点以及进度风方面的重要考核,先看到比较理想的部分,对于考试成绩比较优异的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同时还要从优秀中找出学生之间的差异;其次,将参加考试的学生分的考试成绩分为不同等级,将学生不同考试成绩以列表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能直观的看自己成绩;最后,教师还要和学生一起总结,能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学生能接受自己的考试成绩,比较准确和全面的认识自己,并且教师要尽量多征求学生的意见,听取学生的心声,最终才能达到理想的总结效果,实现总结工作的实际价值。

3.4 实行美术学科“教考分离”的考试模式

传统是考试与评分都结合在一起,高校的教研室是高校美术教学以及管理的最基层单位,其职能是具体负责每门课程教学工作的组织实施、监督以及研究和总结等。因此,要全面完善考试制度,必须要充分发挥教研室工作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教研室要对教师进行监督,教师不能直接对学生进行评定,将学生定位,而是要通过考试检测学生每一学科的成绩,促进教师有效的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教考分离”制度是美术专业考试制度创新和改革的最终结果,有助于实现规范化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美术专业课实性“教考分离”这种考试制度能有效避免任课教师一人评定,造成考试评估结果的不公平和公正的结果。教考分离是一种集中评分模式,由教研室工作人员与教师共同对学生的考试试卷进行评分,避免教师从主观臆断方式评定一个学生的成绩和表现。通过集中考核和评价能及时发现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能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从而能达到总结、协调以及改进等有效的教研目的。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最终希望能推进我国高校美术专业考试制度的不断创新,完善我国高校美术专业学生考核制度和评价体系,最终能规范教师的教学活动,并且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为社会培养全面型的艺术专业人才。

4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教育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艺术类招生考试制度也在不断变革和发展,我国针对目前招生现状,结合自身国情和地方特色,不断进行招生考试模式探究和创新,希望不断完善我国艺术类专业学生考试制度。目前,随着我国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校美术专业考试制度已经取得一些成就,考试内容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将考试结果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这种考试模式和考试指标的边和和调整,有利于更多具有天赋的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未来,我国高校美术专业学生考试制度改革还将不断深入,必定最终能将我国美术专业考试制度推广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

参考文献

[1] 陈凯.刍议高校美术专业毕业创作的指导[J].教育探究,2008(3):22-24.

[2] 阮毅.简谈色彩写生多元化教学[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148-151.

[3] 黄辉.简论高校美术专业学生作业的存处[J].职业教育研究,2008(6):128-129.

[4] 黄红屏.试论中职美术专业的艺术实践教学[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9(10):149-150.

[5] 杨晨光.高校美术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与教学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27):103-104.

[6] 常晓君.师范院校通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合理设置与有效教学[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45-146.

[7] 邱凤香,张红红,杨家安.我国高校美术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探析[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3):17-18,30.

[8] 易鸽.高校美术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9(1):56-57.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