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本小学教育科论文8篇

时间:2023-03-15 14:59:3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本小学教育科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本小学教育科论文

篇1

1.课程结构单一,内容陈旧,脱离实际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课程结构进行了重大的调整,在保留了传统学科课程的同时,加强了旨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实用技能方面的课程,科学、综合实践等课程的比重呈上升趋势。小学课程设置以综合课程为主,教学内容呈综合化的趋势,而目前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仍然是以学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实践课程明显不足。由于课程结构单一,尤其是实践性课程不足,教学实习时间短,导致师范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欠缺,难以胜任小学教学工作;学科教学内容陈旧,脱离小学实际,尤其是教育理论的有关课程在如何指导学生开展多样化学习方面的建构亟待完善。

2.教学技能培养观念落后,形式封闭

目前的教学技能培养观念落后,强制性的要求(有的学校明确规定,不达标则不发毕业证等)、一刀切、整齐划一的做法,与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及个性化的培养要求相冲突,难以真正调动师范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学技能培养难以收到实际的效果。教学技能培养以课堂教学、单一技能培养为主,情景性、实践性、综合性不足,是导致师范生教学能力不高的主要原因。

3.教学技能培养目标及内容定位低,体系不完善

目前国家对本科水平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学技能培养目标及相应的培养内容没有一个基本设定。我国职前本科教师教育教学技能培养应达到怎样的专业水准,在实施中缺少可依据的文本参照。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目前的教学技能目标的不足也日渐显露出来。培养目标定位水准偏低(目前的教学技能训练仍然以教学基本功为主),教学技能培养内容单一,专业教学技能训练不足,这些已明显不适应学生及小学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提出科学有效的培养目标是目前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4.学生素质不高,学习动力不足

目前小学教育专业的生源基本上是由各中学学习成绩居于中等的高中生构成,而且进入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有些对专业选择并不是发自内心,而是出于无奈。近十几年来,随着社会发展,教师的社会地位有所改善,但相比之下,教师的实际收入还是较低,尤其是小学教师的工作繁重而又复杂,教师的付出和他们的实际待遇很不相称。笔者近几年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作了未来职业选择调查,结果发现,只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真正愿做小学教师。因此,大部分学生进人大学后,学习动力不足,对专业技能培养不感兴趣;虽然是高中毕业生源,但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文化素质及能力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由于受就业选择市场化、选择多元化等(一些学生有考研打算或考公务员等其他想法)的影响,学生一入学,就为就业做准备,忙于各种过级考试,对教学技能训练热情不高,对教学技能训练时间投入不足,这些不利因素对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带来一定的困难。

5.高师教学重学术、轻培养,教学质量受到影响

目前在高师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式单一,主要还是讲授式。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缺少质疑、自主探究、合作与交流学习,不利于学生形成思维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由于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因此教师的教学一方面难以为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起到示范作用,另一方面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缺少有效的方法和对策。高校教师缺乏对基础教育的感性认识及经历,课堂教学脱离基础教育实际,脱离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二、小学教育专业培养学生教学技能的建议

1.改革课程结构,加强教育实习

第一,建议进行课程调整,实施3+1模式。一年级,开设通识课程,在设置学科课程的基础上设置和小学相对应的综合课程,为师范生拥有广博的而深厚的知识打下基础。二年级开设教育理论基础课程和教育类选修课程。具体做法是:在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教育改革的发展需要,设置教育选修课程。例如设“小学各学科课程标准及教材研究”、“小学课程改革理论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校本课程研究”等。三年级,开设技能训练类课程。例如设“小学基本教学技能训练”、“课堂教学模拟训练”等。四年级,进行一个学年的实习。实习期间同时完成毕业论文的工作。

第二,加强教育实习。新近的研究显示:教师的专业化是凭借“实践性知识”加以保障的,而教学实习是培养学生教学技能的关键要素。为解决实习时间短、实习效果差的问题,目前一些学校实习时间增加到16-18周,但时间的安排有所不同。有的采用分散见习(每学期一周的见习)和集中实习(八周的实习)相结合的模式;有的学校采用两次实习,称之为小实习(集中见习)和大实习(集中实习)相结合的模式等。见习是近年来小学教育专业比较重视的一个实践环节,有逐渐增加见习时间的趋势。但从目前实际效果来看,由于见习本身的特点及受其他因素影响,见习的收效不大。易导致走马观花;由于见习时间多,必然占用了有效的实习时间,而实习时间短,学生教学能力的提高必然受到影响。因此,建议取消见习,集中时间实习一个学年。为解决见习问题,建议实施“拜师制”,即有目的地选择小学和小学指导教师,从学生一入学,即安排他们到小学和指导教师见面,确立“师徒关系”。师徒关系明确以后,学生要和指导教师保持一定的联系,随时可以在课余时间定期到小学观摩、助教。

2.采取多元、开放的培养理念,优化培养途径

第一,教学技能的形成是一个逐步积累、逐渐完善的发展过程。因此,教师教学技能的培养应该多元、开放。遵循的原则应是,统一要求和自主选择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基本技能培养与专业方向技能培养相结合、教师指导与学生自练相结合、单项技能训练与综合技能训练相结合。应建立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技能主题活动相结合、校内训练和校外实际教学相结合等多元的评价方式,将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将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结合起来。还应使实践与反思相结合、训练与环境陶冶相结合,通过多种方法与多条途径,构建全方位、全员、全程的培养体系。

第二,制订系统有效的教学技能培训计划,建立培训组织机构。为保证培养计划的顺利实施,应制订系统有效的培养计划,并将其纳入课程计划中统一安排实施。在计划中应规定培训的时间、学时、培训内容及达标要求,使教学技能培训落到实处;应加强对教学技能培训的领导和管理,成立由相关负责人、任课教师、学生参加的领导小组;应制订《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技能培训规程》,保证技能培训工作有序地进行。

3.明确教学技能培养目标,完善教学技能培养内容

第一,应依据小学教育的基础性、师范生的发展需要及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采取长远目标与具体目标协调统一的办法确定培养目标。长远目标是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具有一定教学能力的适应小学教学需要的合格小学教师。具体目标分三个层次:首先,培养学生具备作为现代人所必备的基本技能;其次,培养具有基本教学技能的小学教师;再次,培养具有综合教学能力的小学教师。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保证目标的落实,建议采用和教学目标相对应的“教学技能等级证书”制度。

第二,完善教学技能培养的内容体系。依据教学技能培养目标,按照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循序渐进的发展顺序构建教学技能内容体系。教学技能培养包括一般技能、教学专业技能、综合教学技能三个层次。基本技能指一个人必备的基本生存技能,是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基本的素质要求。一般技能包括言语技能(包括口语表达、体语表达)、书写技能、运算技能和艺体技能等;教学专业技能主要是指作为适应小学教学要求必备的基本技能,包括教学设计技能(掌握运用小学课程标准与教材的技能、了解学生的技能、编写教案的技能、选择课程资源的技能)、上课技能(导入技能、设计教学过程技能、选择教学方法技能、板书设计技能、结课技能、多媒体使用技能、作业布置与批改技能、课外辅导技能、教学评价技能);综合教学技能主要是指在学生掌握基本教学技能的基础上形成的综合实施教学活动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强调训练的情景性和实践性,具体包括说课技能、选择运用教学模式技能、组织教学技能(沟通与交往技能、调控教学技能)、教学应变技能、教学反思技能、评课技能等。

4.创造有刺条件,提高师范生素质

第一,从根本上解决师范生的生源问题。“两会”刚刚结束,免收“六所”部属师范院校学生学费的提案令人振奋,这将是提高师范生生源素质和切实解决农村教育问题的有效措施。建议国家也能够选择一所市属师范院校实施免费教育,尤其是对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实施免费,这将是提高基础教育师资质量的根本保证。同时,还应该切实提高小学教师的经济收入,提高小学教师的地位,从根本上解决小学教育的人才质量问题。

第二,制订系统有效的教学技能培训计划,建立培训组织机构。

第三,加强职业理想教育。具体措施是:(1)利用新生入学的最佳时机开展专业思想教育。通过请优秀小学教师讲座、观摩基本功表演、参观展览、毕业生汇报等形式对学生渗透专业理想教育,逐步明确教师的素质要求。(2)学习有关教学技能的文件,使学生明确各阶段教学技能的培训目标要求及措施,在知晓的前提下,导之以行。

第四,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构建有利于教师教学技能形成的校园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形成和谐、活跃的校园气氛,是教师形成教学技能的重要环境和氛围,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开展各种教学技能大赛、教学科研立项等活动,激发学生参与教学能力训练的积极性。实践证明,这些做法能促进学生教学技能的形成和发展。

篇2

(一)讲授内容

作为课题研究的基础性工作,从2013年2月起,课题组先后开出公共选修课《大学文科数学》和《简明概率统计》。同时,课题组成员还参加了网络课程《数学文化》的辅导答疑和期末考查工作。

(二)教学情况

2014年1月初,在教学过程中,课题组就文科学生选修数学素质教育类课程的选课动机、学习兴趣、学习难度、学习方法、内容设置、教学方法、教师评价等方面在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对象为文学院、外国语学院、法政学院、艺术学院2012级和2013级选修《大学文科数学》的部分同学。共发出问卷65份,收回有效问卷58份,其中男16份,女42份。

二、文科类学生的学习状况

在问卷调查中,课题组同时获得该校文科类学生关于数学素质教育课程学习状况的一些信息,主要调查内容和统计结果如下。

(一)文科专业学生提高数学素质的必要性

在回答“您认为文科专业的大学生有必要提高自己的数学素质吗?”时,约有36%的同学认为“非常必要”,约有55%同学认为“有必要”,约有8%的同学认为“必要性不大”,约有1%的同学认为“没有必要”。

(二)选修《大学文科数学》课程的动机

在回答“您选修《大学文科数学》这门公共选修课的首要原因是什么?”时,约有31%的同学选择“感兴趣”,约有28%同学选择“修学分”,约有41%的同学选择“对提高数学素质有好处”,几乎0%的同学选择“随大流”。

(三)学习《大学文科数学》课程的兴趣

在回答“对于学习《大学文科数学》这门公共选修课,您感兴趣吗?”这时,约有10%的同学选择“很感兴趣”,约有59%同学选择“比较感兴趣”,约有29%的同学选择“兴趣一般”,约有2%的同学选择“不感兴趣”。

(四)学习《大学文科数学》课程的困难程度

在回答“对于学习《大学文科数学》这门公共选修课,您感觉学习上困难程度是怎样的?”时,约有19%的同学选择“没有困难”,约有59%同学选择“有些困难”,约有19%的同学选择“困难较大”,约有3%的同学选择“非常困难”。

(五)《大学文科数学》课程的课堂教学工作

为了讲好《大学文科数学》这门课程,在实验课程授课过程中,课题组任课教师在使用的多媒体课件里设计了“名人名言、今日新课、学科漫谈、教学随想、互动时间”5个板块。学生在回答“您的感觉是怎样的?”时,约有43%的同学选择“很有新意”,约有48%同学选择“较有新意”,约有9%的同学选择“感觉一般”,约有0%的同学选择“作用不大”。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还融入了许多“数学文化”的内容,例如,数学史简介、数学家故事、数学思维方法、数学应用实例等。学生在回答“您的感受是怎样的?”时,约有48%的同学选择“非常喜欢”,约有43%同学选择“比较喜欢”,约有9%的同学选择“没有感觉”,约有0%的同学选择“不太喜欢”。为了使学生思维不间断地看到完整的定理证明过程或典型例题的解题过程,课题组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利用PPT中的“毡尖笔”功能将定理证明过程或典型例题的解题过程像在黑板上板书一样动态地在屏幕上书写出来,很受学生欢迎。约有74%的同学选择“使用多媒体结合鼠标板书讲授解题或证明过程”,感觉效果最好。据此可以推断,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文科类学生想通过公共选修课程提高自己数学素质的需求非常高,学习兴趣等基本状况也比较好。这说明,开好如《大学文科数学》《简明概率统计》等这类提高文科类大学生基本数学素质的公共选修课程十分必要和可行,同时也为今后开课奠定了重要的生源基础。

三、普通本科院校非数学专业数学素质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调查结果显示,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文科学生学习数学课程感觉的困难程度也比较高,约近80%的学生感觉“有些困难”、“困难较大”或“非常困难”。这与中学阶段实行文、理分科的应试教育的现实有很大关系,这也是普通本科院校文科数学教育的特殊性之所在。课题组认为,适应文科类专业数学素质教育的特殊性就是体现教育以人为本理念,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基础。因此,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一)教学计划忌追求面面俱到,要更注重教育教学效果

像《大学文科数学》这类素质教育课程,普通本科院校大都以公共选修课形式开出,一般为36学时,2个学分。根据这样的教学计划和扩招以后学生的现状,教师应该只限于讲授一元函数微积分的基本内容,并选择一本合适的教材。如果面面俱到、贪多求全,实质上学生并不能理解所学内容,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教学效果。

(二)教学内容忌追求逻辑严谨,要更注重合情推理运用

在《大学文科数学》教学过程中,必要的论理证明是必须的。美籍匈牙利著名数学家G波利亚认为“论证推理是数学这门科学的特殊标志。”但课题组认为,不同于理工科数学教学,文科类数学课程中应该“淡化形式,注重实质”,特别要注重合情推理的运用。例如,高中课本中关于“极限四则运算法则”是没有证明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只需利用“无穷小量与极限的关系”给出一个法则的证明,如“两个函数积的极限”的证明即可,然后告诉学生其余同理可证,留给学生自学。实际上,这是利用了“类比”的方法,而“猜想”和“类比”、利用几何直观给出“说明”等都属于合情推理。实践证明,论证推理与合情推理的合理应用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教学目标忌追求工具属性,要更注重基本思想方法

对于文科学生来说,考研和工作以后都不会直接用到高等数学知识。所以,文科数学教育的教学目标必然会不同于理工科,教学中更应该注重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例如,极限既是一种数学思想,也是一种数学方法。极限方法是解决关于“无穷数学”的基本工具,是否使用极限是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的分界线;概括地说,高等数学是一门用极限的方法研究函数的数学学科。只有充分注重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才能体现《大学文科数学》等课程的数学素质教育作用。

(四)教学过程忌复制理科模式,要更注重融入数学文化

数学是一种文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文科类数学素质教育课程更应该注重融入数学文化。例如,根据教学内容可以开展课堂讨论,插入数学故事、名人轶事等数学史的内容。这不但能够大大开阔学生的眼界,而且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五)教学方法忌单调照本宣科,要更注重培养学习兴趣

文科数学教育不必过度追求所谓“严谨”。实际上,由于受中学文、理分科的影响,文、理科学生的数学知识结构是有差异的;对于数学的学习,文、理科学生的思维方式也是有差异的。所以,文科数学教学更应该培养文科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在教学中,除了融入数学文化的有关内容外,还可以尽量讲清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融入简单的数学建模问题、介绍数学知识的应用等,这些都能够非常有效地激发文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并在潜移默化中起到培养学生数学素质的作用。

(六)教学要求忌追求不切实际,要更注重提高课堂效率

通过调查和座谈了解到,学生对于公选课的重视程度一般低于必修课。要求学生花大量时间在公选课上不切实际,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也不切实际,要求学生完成大量的作业更不切实际。所以,注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在实际上起着决定性作用。

(七)教学形式忌单纯粉笔黑板,要更注重教育技术创新

目前,多媒体等教育技术的引入,弥补了“粉笔+黑板”教学形式的缺点;同时,PPT课件中还可以插入图片、动画、视频等,这恰好为教学中融入数学文化等素质教育内容创造了非常有利条件。但对于数学教学来说,PPT课件的最突出的缺陷就是不能使论理证明和解题过程同步于学生的思维过程,学生的思维往往跟不上幻灯片切换的过程而产生间断。课题组认为,应该鼓励数学教师在传统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育技术的结合上大胆探索,鼓励个性发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前述的PPT中的“毡尖笔”功能的利用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八)教学评价忌追求偏难技巧,要更注重以人为本理念

文科数学教育类的公共选修课一般需要采用考试或考查等方法进行教学评价。在教学实践中,应避免“期末一张试卷”的作法,同时应避免试卷中题目技巧性过强、偏难题目过多。在教学中,注重体现素质教育的导向,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本着“基本、适量、代表性”的基本原则,采用更加人性化的“到课情况+平时作业+期末考查”的综合评价方法会收到了更好的效果。这样做虽然增加了教师的一些工作量,但教学实践证明,这种综合评价方法得到了学生认可,在某种程度上还可以避免学生发生“逃课”情况,是一种比较具有科学性与合理性的选修课学生成绩评价方法。

篇3

(一)培养方式有误

民办高校在我国的生存环境受到公办高校的积挤压,竞争十分激烈。民办高校急于求成,在人才培养方式上出现了很多的的误区。学校的定位不准,民办高校以公办高校本科教学的标准来衡量自身,用这样的标准来建设学校,没有根据学校的现状、学生的水平来进行继续教育。普遍采用“批量化生产”方式进行人才培养,教材、教学内容、考核标准都相同。

(二)缺乏特色

民办高校的教育与公办高校的教育是有区别的,民办高校之间缺乏特色也是很大的问题,学历教育定位与统一的人才培养标准使高校间的继续教育趋于相同,相互之间只对劣势进行比较,没有特色和优势可比。另外,不同区域的民办高校也没有显示自身的地方特色。不同地域,文化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也不一样,对人才规格的需求结构是各异的,继续教育没有体现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与之不相适应。

(三)人才培养的时效滞后

社会是在不断的发展之中,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变化的。民办高校继续教育教学计划和教学方式的制定,学生对知识的接收都不是实时的,存在一定的周期性。这就导致学生接受的继续教育的内容可能是一个月或者两个月之前的市场需求,出现了人才培养的滞后性。学校在设置专业之前,往往只会跟随社会当前的需要,没有细致的分析专业的未来走向,不具有前瞻性,学生接受继续教育完毕后,社会的需求已经发生了改变。

二、民办高校本科继续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对策

(一)找准自身定位

要找准继续教育的定位,民办高校首先要找到在当前的社会经济潮流中自身的发展空间,明确继续教育在学校教学活动处于什么位置,对继续教育作出具有前瞻性的规划,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在处理与社会的关系时,必须坚持自身的定位,培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

(二)构建继续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民办高校必须正视继续教育的重要性,摒弃落后的人才培养理念。构建一个能够实现社会与教育之间的交流互动的体系,以培养社会所需求的综合性人才为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作为原则性的指导。在继续教育的实践中,不断深化体系改革,完善体系内容。

(三)积极创新,发展特色

教育特色是学校的生命力所在,必须打破民办高校继续教育的“趋同性”,发展自身的办学特色,才能在激烈的教育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民办学校在对继续教育进行规划时需要考虑到学校所处的环境、地域因素、学校周边地区的人口、科学技术水平、文化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如在西部的学校教育方式不能沿袭东部沿海发达城市的办学特色,必须结合西部的状况,对教学计划进行制定与调整。民办高校应对自身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才能培养出有专业好、适应性强的人才。在培养过程中,注重理论、实践与创新的复合发展。

(四)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是继续教育的基础,教师综合水平的提高对学校的综合实力以及继续教育的成果都有积极作用。学校应当定期组织教师的专业培训,更新他们的理论知识,提高他们的操作水平,学习完毕后,进行相应的考核。构建一支“双师型”的教学队伍对民办高校十分必要,除了有良好的理论基础和教学经验之外,还应对教师的工程技能和实践操作水平作出要求。比如目前在公办大学本科教育中,许多教师既在大学中任课,又是相关企业的工程师,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

(五)创造“产学研结合”的教学方式

篇4

【论文关键词】新升格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现状影响因素

【论文摘要】近年来,新升格本科院校呈蓬勃发展之势,但教学质量问题却不容忽视.本文通过问卷统计分析,旨在了解新升格本科院校的本科教学质量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提供理论依据。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步入了快车道,一些专科学校抓住机遇,顺势而上,通过“合、并、共、转”等方式,调整了高校的管理层次和布局结构,升格为本科院校,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新升格本科院校的专科背景,发展的基础参差不齐,改造、提升和发展的任务异常艰巨,致使许多新升格本科院校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暴露出许多问题,其中教学质量问题尤为突出。吴启迪指出,新建本科院校要将工作重心由前一阶段高度重视“升本”转移到更加注重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上来”。因此,本研究对黑龙江省某新升格本科院校的教学质量进行现状调查,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提供理论依据。

本研究结合文献和自编问卷“新升格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的现状与问题”进行。在2008年1月—2008年5月期间,选取黑龙江省某新升格本科院校大三学生为研究对象,共13个专业,1442人,按分层抽样的方法,人选学生800名。问卷逐个发放,当场回收,回收有效问卷717份,有效率为89.63%。本次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a-0.867。收集的所有资料全部量化输入计算机,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描述统计分析,以均数±标准差及百分比表示。

一、新升格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的现状

本次调查分教师、学生、管理三个维度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新升格本科院校的教学质量处于中等水平,其中质量较高的是管理维度,得分为81.2O分,而较差的为学生维度,得分为6o.25分,教师维度居中,得分为65.445>-。具体情况如下。

(一)多数教师工作态度认真,能够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但互动不足

教师维度条目得分情况显示:多数教师工作态度认真,能够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学生满意度高,但互动不足。其中排在第一位的是“多数教师注重课堂礼仪”,排在第二位的是“多数教师备课准备充分”,排在第三位的是“多数教师能够耐心地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而“多数教师能够有效地调节课堂气氛”排在了第三十位,“课后多数教师与学生有充分的接触”排在了第三十一位。

(二)学生学习态度令人堪忧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现在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令人堪忧:不能保证出勤率,迟到、早退时有发生,课上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课堂上经常可以看到学生在睡觉、吃东西、看课外书、发短信、听音乐、闲聊、绣十字绣等。在调查中,针对问题项“多数学生有过逃课行为”,认为“比较符合”和“完全符合”的占57.4%,而认为“完全不符合”和“比较不符合”的仅占23.1%,并且花钱找人代替其上课的学生还占29.7%。可见,上课能够保证出满勤的学生只是一小部分,其学习态度、学习成绩就可想而知了。针对问题项“课堂上,我从未有过睡觉、吃东西、看课外书、发短信、听音乐、闲聊等行为”,认为“比较不符合”和“完全不符合”的占57%,而认为“比较符合”和“完全符合”的仅占28.1%,由此反映出五成以上的学生课上听课状态不佳。针对问题项“多数学生课下不能把精力放在学习上”,认为“比较不符合”和“完全不符合”的仅占25.8%,这一点在走访中得到大部分教师的证实,他们在课堂提问中,经常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清楚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和课程进度,可见他们课下很少及时复习巩固,学习态度令人堪忧。

(三)专业技能训练不足

绝大多数的新升格本科院校都将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自己的人才培养规格,无疑建立专业技能训练基地,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经常给学生提供相应的机会,使其达到学以致用,应该成为新升格本科院校教学计划的重点。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多数新升格本科院校都存在专业技能训练不足的问题,应引起重视。在调查中,针对问题项“我对学校组织的专业技能训练感兴趣并积极参加”,认为“比较符合”和“完全符合”的占39.1%,认为“不符合”和“完全不符合”的占43.4%,其余为不能确定,而且,还有部分同学在问卷的空白处标出“我们从未参加过专业技ll~Jil练”。由此可见,加强专业技练应引起新升格本科院校的高度重视。

(四)院(系)领导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课堂教学的重视

调查结果显示:新升格本科院校的领导者对教学管理工作比较重视,学生满意度高。在管理维度部分条目得分排序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我所在的院(系)考试纪律严格”;“我所在的院系教学管理工作规范、高效”;“院(系)的教学管理工作人员整体综合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然而,部分院校的管理者对“深入班级听课”重视不够,学生满意度低,如针对问题“院(系)领导能够经常深入班级听课”,认为“比较符合”和“完全符合”的占34.2%,认为“比较不符合”和“完全不符合”的占49.7%。在走访调查中还发现,相当一部分院(系)的领导一学期都不能深入课堂听一节课,对教师的授课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知之甚少,由于缺少领导的重视、关心、监督和指导,部分教币和学生自然就会松懈下来,最终导致教学质量下滑。

二、新升格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近几年来,新升格本科院校呈蓬勃发展之势,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学校只是在形式上升本,把主要精力投在“大楼”等硬件设施建设上,对专科学校与本科院校的实质差距认知不足踊。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保证新升格本科院校高质量的教学是其稳定发展的基础,重视教学质量是其立学之本。本研究结果表明,此次调查的新升格本科院校的本科教学质量水平处于中等水平,得分占满分的66.90%,其中教学质量较好的是管理维度,而较差的为学生维度。因此,新升格本科院校本科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一)师资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梅贻琦先生曾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在影响新升格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的内部因素中,师资问题是最重要因素之一。随着高校的扩招,合格师资的数量与结构是制约高校扩招的真正瓶颈。新升格本科院校的师资短缺问题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日益凸显,为了缓解这种情况,许多高校采取提高师生比的做法,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但是,师生比的提高和保证教学质量之间是有限度的。国际上惯用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中,一般认为生师比在14:1对效益和质量最为适宜。如果超过这一标准,效益可能tSAN,.提高,但对质量就难以保证。目前,黑龙江省的新升格本科院校的生师比都在18:1以上,达不到国际上惯用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中的标准和要求,因此,在有限的教师资源的前提下,对教师进行各项培训,端正其本科教育理念、教学态度,提高其教学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可以看出,目前新升格本科院校的教师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职业技能缺失,教育教学能力有待提高,不能有效调节课堂气氛,课堂互动不足,学生被动学习,不利于大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一方面,尽管新升格本科院校近年引进的教师都是研究生学历,但是,往往缺乏对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研究,缺少教学方法的实践,不懂得如何进行课堂教学。因此,应加强对新教师专业技能的培训,推进高校教师的专业化,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与水平。另一方面,部分老教师教育理念有待“升本”。在新升格本科院校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没有从根本上转变,还仍然沿用专科的教育模式、教育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态度对待本科学生,科研意识不强,这样不仅会严重影响新升格本科院校的教学质量,同时制约了教师本身的专业成长和发展,因此,新升格本科院校教师的教育理念“升本”势在必行。

(二)端正学生学习态度,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

本研究结果表明,新升格本科院校的多数学生能够遵守课堂纪律、认真听讲,但是,仍有部分学生找人替其上课、考试时指望老师划题过关,很少参与科学研究。这一方面与生源质量有关。许多新升格本科院校“升本”前后生源质量情况虽有所改善,但情况并不乐观,有时为完成招生计划,不得不降段录取,从而导致生源质量下滑,生源之间综合素质差距较大,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都存在很多问题,给教学和管理都带来了很多不便。另一方面与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关。姚利民的调查表明:大学生上大学的首要动机是适应社会、找个好工作,而学习知识、增长才干、锻炼能力仅居第三位。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是不争的事实,新升格本科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相比之下更为严峻。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学习成绩优异与否都面临相同的处境,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失去了努力学习的动力,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质量可想而知。因此,如何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新升格本科院校管理者需要考虑的问题。

(三)高效的管理机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

本研究结果表明,新升格本科院校的管理者重视对学校运行机制的监控,考试纪律严格,管理工作规范、高效,教学管理工作人员整体综合素质高,工作能力强,但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新升格本科院校课堂教学质量监控范围较狭窄,对教师教学活动监控严格,而对学生学习情况的监控较松弛;对学生知识的考核比较重视,而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考核缺少办法。领导对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的薄弱环节重视不够,很少走进学生并深入了解学生,对监控系统反馈的信息缺乏决断。

另外,教育教学设施及实验条件的投入与更新不足。通常而言,教育设施同教育质量的变化关联不是很大,但“在教育物资低于基准线的情况下教育的物资要素就成为教育活动的决定因素”嘟。高校扩招使学校的教育教学设施更趋紧张,校舍、仪器、图书等主要办学条件不达标的学校占大部分,而且随着扩招会有增加的趋势。此种情况如不妥善解决,教学质量将会受到严重影响。

三、提高新升格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确保教学质量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尤其是对新升格本科院校而言,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着重围绕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其次,加强师资队伍的结构调整。

~要采取激励政策鼓励教师提高学历层次和学术水平,加强青年教师和青年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在职务评聘和科研资金资助方面向优秀中青年教师倾斜,为他们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二要花大力气强化培训一些师资异常紧缺的应用学科和新兴学科的合格教币。三要制定确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对部分学科专业的富余师资进行改造,促使他们成为新学科的合格师资。最后,实践性、应用性强的专业要聘请部分有经验的企事业单位的专家和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或实验实训指导师,完善师资队伍结构。

(二)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教育经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高等学校办学条件的水准和档次,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要前提。目前,新升格本科院校普遍面临着办学经费短缺的问题,它已经成为制约新升格本科院校发展的瓶颈。解决此瓶颈问题,有以下几点建议:首先,要发挥“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管理体制的优势,积极主动争取省政府和地市一级政府财政的更多投入,特别要注意调动地市政府举办高等教育的积极性,保证政府投资高等教育的主渠道地位阿。其次,要实行多渠道筹资。在政府投资之外,广泛采取社会集资、民间集资、家庭集资、个人捐资等各种方式,扩大教育投资,促进教育的发展。再次,增加教学经费投入的比重,确保四项教学经费稳步增长,确保学校学费收入中用于日常教学的经费不低于25%;合理配置现有教学资源,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

(三)规范教学管理,加强教学质量监控

教育部[2007]2号文件强调指出:“进一步加强对教学工作的领导和管理”,“通过制度建设,进一步树立全员育人思想,规范教师与管理人员教书育人活动和岗位职责,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和管理人员的积极性;进一步强化对课堂、实验、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的管理,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尤其是新升格本科院校,更要通过科学规范管理来促进教学建设,在进一步强化规范化意识,把各项制度落到实处的同时,要狠抓落实,把过程管理与目标管理统一起来。

加强教学质量监控,首先要重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学习质量的双向信息的系统反馈,并及时对教学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和改进。教学过程中信息的反馈可有多种渠道,如通过教学管理人员的听课,与学生座谈和考试等。其次要充分发挥教学督导“导”的作用。目前,多数新升格本科院校都在加强教学质量监控,督导听课任务繁重,致使他们不能及时把在“督”的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将问题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使之能不断改进教学工作,保证教学质量,教师只能从期末督导的打分上,了解自己的授课情况。由此可见,督导工作必须将“督”和“导”紧密结合起来,缺一不可。

篇5

(1)有利于提升高校教学水平

与专职管理人员相比,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掌握第一手的教学信息并把这些信息反馈给教师,以帮助教师及时了解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学生的真实想法与需求,及时调整授课内容与方法。

(2)有利于保障学生的权益

本科生参与教学管理工作,不仅可以反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能及时反映学生群体在教学工作中的表现。通过本科生管理者的及时反馈,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约束行为,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维护学生作为消费者的权益;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锻炼自身在信息收集、反馈、交流沟通等方面的能力。

(3)有利于完善教学管理体系

教学管理工作者通过本科生及时反馈的教学信息,可以随时掌握第一手的教学动态资料,根据这些资料来调整教学安排、考核教师情况、摸清学生状态,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体系。

二、本科生参与教学管理的制度设计

1.参与的途径

学生参与教学管理工作,目前最主要的途径就是“教学信息员”制度。所谓教学信息员,就是由高校教务处聘用本科生作为教学信息员,工作内容是反馈教学活动中教师、学生等各方面的教学信息,从而推动教学管理工作的民主开展。目前这一方法已为国内多数高校所接受。

2.参与的方式

信息员是沟通教师、学生与教学管理部门三者的桥梁,一方面,他们可以在教学活动中及时收集、反馈本班级的教学活动情况,教师的方法、内容、效果与态度等情况,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纪律维持、考试秩序,学生对于教学活动、教学计划与教学管理工作的意见建议等;另一方面,他们可以协助教学管理部门开展学生评教、教学质量反馈等工作,从而使教学管理部门及时掌握教学活动的相关情况。

3.具体的运行机制。

(1)机构设置

本科教学信息员一般由教务处聘任,由参与教学管理工作的本科生担任,因此在机构上,一般由学校、院系、班级三级机构组成。其中,在学校一级设立教学信息中心,负责全校教学信息的收集与反馈工作,归属教务处管理;院系一级设立教学信息站,负责本院系教学信息员的管理与信息的收集反馈工作,并对校教学信息中心负责;各班则设立教学信息员,具体数量根据班级规模而定。教学信息员将收集的教学信息反馈给教学信息站,由教学信息站整理后再反馈给教学信息中心。

(2)教学信息的收集、反馈与督导

可以通过任务表格的方式来反馈教学信息,各班的教学信息员将收集到的教学信息按格式与要求填写在教学信息反馈表中,通过邮件、送达等方式定期汇总给教学信息站。教学信息站将相关信息一方面反馈给本院系的教学秘书,另一方面则反馈给教学信息中心。教学信息中心将信息整理后反馈给教务处,同时制作成教学信息简报,下发各院系及有关部门,督促其进行教学整改。教务处可抽调本校的资深教师组成督导组,定期参与教学活动、检查实验及作业情况,并与师生进行交流,以了解教学活动的情况和有关教学信息的反馈与整改情况,并将相关的整改情况形成反馈意见,通过教学信息员体系反馈给有关班级和学生,形成双向交流体系。

(3)任务安排与选聘程序

教学信息员的选聘采取自愿报名、院系信息站审查推荐与校信息中心考评等程序进行聘用。聘用的教学信息员要进行动态考核,原则上一年一聘,对表现突出者或表现较差者要实行动态的激励与淘汰管理。

三、本科生参与高校教学管理的实践思考

1.提高学生参与管理的认识

很多学生与教师对教学信息员的工作不理解、不尽责,教师认为学生监督教师有失“师仪”,有抵触情绪;而学生则担心给教师提意见会受到不公平待遇,从而隐瞒不报。因此,要加大宣传力度,完善多重监督机制,并通过客观制度的完善来规范师生双方的监督行为。

2.强化信息反馈与督导机制

由于制度方面尚未完善,教学信息员的信息反馈工作只能定期进行,而且由于信息反馈渠道单一、评教方式简单化,使得一线教学信息的数量与质量不够完整。另外,督导机制不健全,也使教学信息员工作不能受到有力的机制约束,对于教学工作的促进作用也十分有限,因此需要不断强化信息反馈与督导机制。

3.建设教学信息化管理系统

教学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设立,一方面使全员参与教学信息反馈成为可能,另一方面也使教学信息反馈工作的管理更为便捷。在信息系统设计方面,可以设立从信息员到信息站再到信息中心的反馈渠道,也可以单独设立学生、教师的实名制信息反馈版块。信息化系统也可以通过设立前置于成绩查询系统的教学评价系统来更好地实现全员参与教学评价。总之,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设立将使本科生参与教学管理更便捷、普及。

4.完善选拔与激励机制

一方面,要对教学信息员进行动态选拔和培训,提高其处理教学信息的专业能力;另一方面,要通过座谈、竞赛、评比等增强其工作的责任心。恰当的激励机制对于教学信息员开展工作也十分重要,可以通过物质奖励、精神奖励等方式对优秀的教学信息员进行激励。对称职的教学信息员,还可以提升其地位,使其享有与学生干部相同的各类待遇。

四、结语

篇6

1.专业定位的特色。

专业定位是专业特色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小学教育专业定位在本科,定向在小学,定性在教育。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以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小学教师为宗旨,专业定位上具有基础性与综合性,尤其是在基础教育改革背景下,小学课程以综合为主,客观上要求小学教师的知识结构向复合型转型,构建多学科知识体系;在具备有关学科知识的同时,掌握一定的心理学及教育学知识,并能够创造性地运用于教育教学活动,将知识、能力、素质有机整合于一体。从这一角度讲,小学教育具有双专业性———专业综合性以及职业导向性,与中等教育中针对某一学科的培养指向具有显著差异。这正是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定位的特色所在。

2.培养目标的特色。

人才培养目标是专业特色建设的灵魂。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旨在培养熟悉小学教育教学规律、具有深厚教育学理论基础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具有一定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学校管理能力的高学历、高素质的小学教师。首先,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师资培养宗旨是为小学教育服务,这是出发点和落脚点。其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所培养师资应适应知识经济时代下小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再次,小学教育对象是学龄期6~12岁的儿童,这一阶段的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小学教师的教学更加注重生活性和人文性。

3.培养模式的特色。

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是专业特色建设的基本落脚点。培养模式是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身心的教育活动全要素的总和和全过程的总和。我国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分为3种类型:分科培养模式“、综合+方向”模式、综合培养模式。分科培养模式,套用了中学教师培养模式,注重学科知识传授。此模式下的小学师资,学科知识基础夯实,但知识结构单一,难以适应小学教师多学科教学的实际需求。“综合+方向”模式,以中文、数学等核心课程为主,另辅以其他相关分科教学,强调文理兼通、学有专长。相比分科培养模式,这一模式弱化了学科界限,但对教育教学理论与技能培养有所忽视。综合培养模式,重视通识教育,强调广博的知识视野,但课程繁多,知识缺乏系统化。基于对现有培养模式的思考,笔者认为,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应立足于教育学专业,采取综合培养模式,即将大学通识教育与学科综合教育相结合,将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相结合。但同时应注意精简课程,避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使学生学有所知、学有所用。

4.课程设置的特色。

课程体系设置是落实培养模式的基本路径。在综合培养模式下,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应采取通识课程教学、学科课程教学和教师教育课程教学多轨并行的课程模式。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大体分为四类:一是公共必修课,主要包括大学英语、文学类课程等。二是专业必修课,主要包括教育学原理、基础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等教育理论课程。三是专业选修课,主要是指不同学科方向的课程,如小学语文、数学、英语教学法等。四是教育实践课,主要开设教育技能课和实践课,包括多媒体课件制作、教师口语、教育科研等。通过以上课程,使学生具有大学通识文化水平、学科的专业水平、教育理论水平以及实际教学水平。

二、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特色建设面临的挑战

1.专业定位短期内难以落实。

上文中指出,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定位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一个以培养高质量、高素质小学教师为目标的综合性专业,但实际发展状况却是实力相对雄厚的师范类大学将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培养重心放在了本科以上的教育,真正从事小学教育的毕业生寥寥无几。新合并升格的综合类大学在发展小学教育专业时,则在培养目标上陷入了重学术性或重技能性的两难境地,部分高校旨在培养研究型小学教师,但所培养出的许多小学教师缺少实践经验,科研结果不具有可操作性。在一些以理工科为主的高校中,小学教育专业在很大程度上被边缘化,招生和就业面临双重困难,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也难以承载培养合格小学教师的任务。

课程设置问题如前文所述,三种课程设置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弊端。一是将教育专业课程与某一学科课程简单相加,课程之间彼此独立,缺乏有机整合;二是重视学术性课程,忽视实践性课程;三是课程设置陈旧刻板,无法适应时展步伐,教育内容滞后于小学教育的实际发展。部分院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属于新开设专业,学科之间逻辑顺序混乱,甚至出现断层。还有些院校课程设置过于繁冗,学生难以真正内化吸收,教学实践课程很多也流于形式,致使毕业生在学术性与技能型上都难以占据优势地位。

3.教学方法缺乏革新。

在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教学实施过程中,许多院校在创新方面的培养情况都差强人意。很多大学教师在理论上积极主张个性教学、活动教学、情景教学,但在实际教学中仍是沿用“注入式”教学模式讲授教育理论。这种教学方式下的学生往往失去听课兴趣或者无法内化所学知识。另外一些教师的课堂则过于关注形式上的新颖性,而忽略了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因此,高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课堂教学方法仍需进行切实有效的变革。

4.师资来源途径单一。

由于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开设时间较短,所以目前其师资力量大多来源于其他专业。专业基础课的任课教师主要来源于教育基本理论、教育心理学和课程与教学论,而专业方向课的任课教师则来源于相应的中文专业、数学专业、英语专业等。这种背景之下,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对教师而言无疑是一大挑战。另外,许多教师没有相应的小学工作经历,缺乏实践经验,对小学教育的认识滞后,学生难以受到正规有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指引,专业特色建设也因此举步维艰。

三、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特色建设的基本策略

1.提高小学教育专业招生规格。

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要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小学教师,这在客观上对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生源提出了要求。但由于长期以来小学教育专业的社会认可度与薪资待遇较低,因此在志愿填报率上历来低迷。生源的缺乏势必影响学生潜质以及学生对小学教育的专业情意,使得教育教学工作在开展时阻力较大。针对此现状,有关教育行政部门近年来已通过相关政策倾斜吸引优秀生源,为小学教育专业特色建设提供基本保证。

2.构建科学的小学教育课程体系。

首先,综合与专长相结合。坚持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学科课程教学和教师教育课程教学多轨并行的课程模式,构建具有综合性特色的课程知识体系。其次,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相结合。一方面,要优化小学教师教育的显性课程结构,合理安排课程之间权重;另一方面,重视课外教育和隐性课程,努力使小学教师在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品质等方面协调发展、交融一致。再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着力培养专家型教师,具备相关理论的同时,还具有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实践能力与技能。

3.加强小学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基于小学教育专业的特殊性及发展情况,在选择师资力量时既要注重学科学术背景,又要考虑基础教育实践背景。因此,在师资队伍的建设方面,要敢于突破,实行客座教授、兼职教授等制度,建立与小学的长期合作关系。此外,在教师的选聘方面,不局限于学历和职称,大胆选聘人才。一方面,可以聘请其他高校学者担任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提高专业教学的学术性;另一方面,还可聘请部分优秀的小学校长、引进具有“双思素质”的教师做兼职教师,加强专业教学的实践性。

4.建设小学教育专业特色文化。

教育要以人为本。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建设由于教育对象与教育任务的特殊性,更应凸显人文性。通过营造具有专业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意识到本体价值,克服传统教学中知识本位、学科本位的思想,形成专业情意。学生在未来不仅成长为有专业知识的小学教师,同时还是具有人文情怀的教育工作者。

四、结语

篇7

一、以生为本,采取措施确保生本课堂实验的有效开展

加强理论学习。组织教师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和郭思乐教授生本教育理论,学习杜郎口中学、杨思中学等成熟的课堂教学模式,彻底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观。

开展听评课活动。学校制定“生本课堂”评价标准,每周举行骨干教师示范课和青年教师汇报课,各教研组以公开课为载体,通过集体备课、上课教师反思和听课教师的相互评课,加强课堂教学研究,引领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科学制定目标,落实“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多学少教”等生本教育理念,通过教学方式的改变带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学经验交流。定期开展学生论坛、教师沙龙和教学随笔交流等活动,促进教师及时总结经验,相互学习,提高教师"生本课堂"的实施水平。举办各种竞赛。开展了学案设计、优质课评比、教学案例和教学论文评选等活动,促进生本课堂的深入开展。“生本课堂”是学校教育理念的体现,学校围绕“生本课堂”扎实有效地开展教学研究,走内涵发展,创教学特色之路。

二、以生为本,为学生创设自主提问、自主感悟的空间

在生本实验班教学的课前,教师通过课前学习实践活动,如:课前调查、访问、上网查阅资料、读书、请教别人等,放手让学生自主体验、自主发现问题,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起点。

(1) 自主提问。通过课前的探究学习,学生对部分新知识己经有了一定了解。虽然这样,他们仍然会有很多的疑问。

所以课堂上老师充分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我还想知道什么?”以便进行合作探究。课堂中,通过让学生在课前自主定标、自主探究找出问题,结合课堂互相交流汇报,提出自己的疑问,以便集体的合作探究,解决共同疑难。

(2) 自主感悟。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学生便可以通过各种方法进行自学探究,自主感悟体验。如:通过上网搜集、查阅书籍、实践调查等方式进行有关资料的收集,有关知识的了解,有关方法的掌握,自主地学会新知识。通过课前的自主感悟,自主体验,获得初步的成功,激起其自信心。

三、以生为本,为学生创设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空间

生本最常用的学习方式之一是“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要求学生根据。前一环节中整理出的问题,选择有思考价值的讨论题,即教学目标作为思维导向,为学生提供参与条件和机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参与的信心和行动。引导学生展开小组为单位的尝试、讨论、辩论,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培养学生认真听取他人意见,学习集体的智慧的习惯。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解决问题: (1)创和谐的氛围,小组展开尝试学习,发现问题; (2)抓重点的问题,小组展开讨论学习,解决问题; (3)运用集体的智慧,小组展开辩论学习,得出结论。

四、以生为本,为学生创设互动评价、交流分享的平台

评价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环节,坚持正确的评价价值取向,是关注学生人文素养发展的重要因素。课堂中,我们通过师生互动互评、生生互动互评,营造宽松和谐的对话氛围,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心灵沟通,让学生在平等、开放、多元的评价交流平台中充分展现个性。现在,我校生本课堂教学中,学生挑战老师、评价教师、学生评价学生、学生自我评价等方式已成为课堂主旋律。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尽情流露,无拘无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大胆质疑,相互争论、批判、评价,相互激励、竞争,形成评价交流的互动平台,引起学生思维的碰撞,激起学生内在的潜能,对新知识有所感悟,寻找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发现其中奥秘,总结出方法和规律。此外,教师相机行动,巧用激励性语言,给予学生鼓励、表扬,从正面引导学生公平、公正、有针对性地评价,让学生在自主评价中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以生为本,为学生创设拓展延伸、体验创新的舞台在实验中,我们要坚信,只要我们给予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学生就会创新,就有创新,就敢创新。

(1)创设情景,给学生一个敢想敢创的空间。

情景能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打开思维的定向,无拘无束的进行创作。在我们学校生本试验班里,学生通常在编故事、编课本剧、编小诗、画画、演小品等多种方式的活动中创新。

篇8

【关键词】课本剧;高年级;农村小学;提高

课本剧指以语文课本中的优秀范文为基础,经过师生编排的简单剧本,学生参与表演,欣赏和评价。是具有浓郁的趣味性,艺术性,创造性的活动形式。

近代教育家陶行知推崇“教学做合一”陶先生认为“做”是教育工作的核心,而学生排演课本剧就是“做”的具体表现。天津特级教师靳家彦说:“造就人才的工作是从人生的头几年开始的,我们的教育必须从影响儿童发展的基础阶段抓起。编写、演出、观赏小学课本剧是对儿童进行多方面培养教育的综合性手段。”《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可以在课内外组织参观,访问,办报,演课本剧等活动”课本剧的编演就符合这一教育原则和大纲要求。

课堂上,教师要考虑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给学生教什么,另一个是用什么方法教。而课本剧教学真正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参与其中,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还最大程度的发挥了学生的潜能。特别是我所在的农村小学,学校基础设施薄弱,条件落后,获得信息的渠道少,家里有条件买电脑上网的也只有两个。学生视野窄,见识少。那么,作为教师,我想:我要尽最大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创造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

很多教师不愿意花费时间让学生表演课本剧,认为那只是图热闹,没有实效性。但是通过这一学期我班学生编排,表演课本剧的经历,我认为课本剧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我认为,课本剧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表演课本剧有助于加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课本剧创作的过程,是将叙述性文字转换成人物语言的过程。学生需调动自身的知识,经验储备,多角度,多层次的感悟文本。与课文作者,人物进行心灵交流,体会他们的境遇,感受他们的思想。在读中悟,在悟中读。既要梳理课文故事情节,又要把握人物性格特征,还要揣摩角色心里。显而易见,学生只有在读通、读熟、读懂、读透文本的基础上,才能将其表演出来。而通过表演,又进一步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学生在创作剧本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了写作能力;在表演的过程中,语言表达能力也有了相应提高。

二、学生在编、练的过程中展开丰富的想象,是对想象力和创作性思维的培养

《晏子使楚》这篇课文通过三个有趣的故事,塑造了晏子能言善辩,不畏的鲜明形象。学完课文后,学生基本上都能将课文内容讲出来。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因为我班已经有了固定的学习小组,因此,我还是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设计。同学们准备的时间大约半个小时,小组抽签决定表演的先后顺序,等到真正进行表演的时候,让我很惊喜。同学们不仅仅是对内容得重现,而且加上了自己精彩的设计。有一个小组进行表演时,加上了齐王这个角色,交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其中加了一句齐王对晏子说的话:“你去楚国,一定要沉住气,不能让楚王小瞧我们。”这个情节设计的合情合理。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小演员”们在自编自演课本剧的过程中,不仅丰富了情感体验,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感染了观众,还带动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教学相长,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价值观和魅力。

三、在表演过程中学生能够根据剧本需要制作出简单的道具,是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农村教育设施虽说近几年得到了改善,但毕竟比不上城区学校。有些教学用具,道具不是说有就有的。但这可难不倒我班学生,他们可以制作出简单的小道具来。表演《半截蜡烛》时,里面需要一个烛台,有一个小组成员利用玩具小喷壶制作了一个精致的小喷壶,获得了大家的好评。还有的同学用纸叠盘子,将木板钉成马等。这说明我们农村的学生也很会动脑动手。

四、小组合作表演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荣誉

分小组表演,每个同学都有演出的机会。对自己的角色会很用心的去演,哪怕是一个动作一句话,生怕影响的小组表演。平时内向的同学,虽然在台上表现得没有其他同学那么自如,但他们至少敢张口说话了。我班有一个小女生,下课几乎听不到她的声音,上课也从不见她举手回答问题,老师一叫到她,她就紧张脸红。没想到,轮到她们小组表演时,她竟然让我们清晰地听到了她的声音。虽然只有两句,但对她来说,可谓是一大进步。事后她说:“如果我不张口说我的台词,我们小组的表演就衔接不上,没法进行了。”可见,在学生心中,团队的荣誉感是很强的。而课本剧表演不仅让学生学会怎样分工合作还增强了他们的凝聚力。

五、学生在欣赏和评价的过程中培养了较好的审美能力

每一小组表演完后,同学们都会进行点评,取长补短。其中,在表演《半截蜡烛》时,有一个小组的表演让同学们产生了歧义。他们小组成员中有一个人,在表演过程中一直站在伯诺德夫人家门口,看不出是干什么的。点评时有一个同学发问:“那个人到底是什么身份?如果是伯诺德夫人家的仆人,又怎么可能?她们家并不富裕,而且因为躲避德国人的搜查经常搬家,怎么会雇佣人?”同学们展开激烈的讨论。最后他们小组同学给我们释疑:他们安排的那个人是德国兵,当其他德国人进去搜捕时,那个人专门守门,以防屋内有什么突发状况。可见,学生也有自己的想法,永远不要低估学生的评价能力,他们有自己看问题的视角,有自己的是非判断能力,他们在欣赏,评价过程中知道了善,恶,美,丑,形成了自己的审美观。

每一次当我宣布要表演课本剧时,我班同学都是欢呼雀跃,同学们演得很精彩,看的津津有味,课堂上不时有欢乐的笑声。这样,他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能不浓厚吗?我班同学是这样评价课本剧的:平时学习成绩排后的王某――我喜欢演课本剧,因为表演可以让我们读课文不出声的同学大胆的说出了声。提高了我们读课文的兴趣,激发了我们丰富的想象力,增加了我们对语文的喜爱。思维敏捷的柴某:表演课本剧可以让我更加了解课文内容,更深的体会课文中的人物特点,丰富了我们的想象力,让我们团队合作更默契。语言表达能力较好的方某――我特别喜欢表演课本剧,因为那样就好像与作者交谈,进行心灵的碰撞。自己扮演了一个好的角色,心里特别自豪,开心,感觉自己已经和这篇课文融为一体了。如果演得好,还可以听的同学们那真心称赞的掌声。我如果演了一个特别厉害的角色,感觉自己很威武,很霸气。只要一有演课本剧的机会,我就赶紧展开想象,让我们小组的表演更精彩一些。综上所述,我们教师应该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找到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感学生所感,想学生所想,让语文教学大放异彩。

《语文课程标准》多次提出语文实践活动。这是形成语文教学的新举措。课本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无可替代,小学语文教师肩负着“培养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的重任,我们应该看到并凸显课本剧在各个学段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发挥其长效性,丰富课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课本剧真正成为语文教学中最富魅力的场景。

参考文献: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