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5 14:59:2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小学语文经验总结,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 用讨论--讲解的授课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鼓励、唤醒、鼓舞,让学生学会用手、用脑去学习。如何激励、唤醒、鼓舞,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呢?以前上课也用过讨论、辩论等方式,但在复习备考期间,堂上教学主要是以讲练为主,就没有使用这一方式,另外,复习期间学生的学习量加大,精神天天处于一种高度紧张之中,因此导致课堂气氛比较沉闷。但在听了同科组老师的课以及老老师的指点以后,我受到了较大的启发。于是,我再次运用了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去探讨解题的思路、方式及最后答案,然后在让每一小组派一个代表作为小老师上台讲解,最后,我再为他进行补充。这样的方式能够调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使学生处于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和情感体验去参与课堂活动,在不知不觉中发挥了自己的潜力,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我发现讨论--讲解式对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有以下几个优点:
1、以其形式新颖、气氛热烈,可刺激和较长时间保持学生的注意力,无形中调动了思维积极地参与了活动。
在活动中,我注意到,强烈的表现欲使学生战胜了被动、依赖、害羞的心理,谁都想一展身手,于是不知不觉参与了活动。在整个讨论--讲解的过程中,学生都主动、紧张地思考、学习。如此一课始终,学生或问或答,或思或记,无形中调动了自己的一切思维,积极参与了活动,学习效果较好。
2、在主动获取知识、训练能力的同时,更培养了学生的集体意识,使他们意识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在课堂上,学生之间积极互动的现象非常频繁,因为他们都意识到必须紧密团结,互相帮助才能在为大家讲解时较流畅,不出错误、不闹笑话。而我也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团结精神与协作能力,如在讲解完,有的组答得并不太好时,有的自责,有的懊丧,这时我会给予他们一定的鼓励,增强其信心,让他们意识到团结的重要性,果然,在下一课的复习当中,该组积极思考,紧密团结,通力合作,终于有了出色表现。
因此,我觉得讨论--讲解这一授课形式可以较好地使学生战胜学习的心理障碍,激活思维,主动学习,还可以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更多、更频繁、更深入地参与语文活动的机会,真正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营造与培养学生自主创造精神相一致的语文课堂教学氛围。
我国自古以来就讲究"师道尊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老师说一不二,学生对老师唯言是从,不敢越雷池半步。这种教学制度严重制约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发展,因此语文教学就要民主化。在教学中,我没有将学生视为容纳知识的器皿,而是从人格平等的基本观念出发,允许堂上有不同的声音出现。如何营造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民主气氛呢?我主要体现如下几个方面:
1、创设平等的民主氛围,消除老师的神秘感和权威性,将师生活动建立在友好、亲切、和谐的氛围之中。
学生可以向我大胆地提出不同的观点及疑惑,我对于他们这些有新意的想法也不一定要说服,这样学生就会敢于提出疑问,自信心也会增强许多,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会相应地提高。
2、 倡导平等参与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
堂上的教授过程由明到隐,特别是在感受新知识后的问题探究阶段,更应该让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地主动学习,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地体现出来。
3、 教法设计尽量做到灵活多样。
教师通过新鲜的刺激来引发学生的兴趣,创设愉悦的氛围,想方设法让学生通过各种活动获得学习的乐趣,唤起求知的欲望。
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中,我尝试从低、变、多、勤这四个方面入手,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低”就是起点低。考虑到新课程的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在理念上的差别,为便于教师的施教与学生的接受,确保良好的教学效果,我首先是从新的课改理念的高度出发,帮助学生了解新课程的课堂教学特点,让学生知道现在老师将怎样教,学生该如何学;二是通过多种途径逐步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以及合作学习的方法与能力;三是课堂教学设计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上进行,不仅要面向每一位学生,而且设计的问题要与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相适应,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进来,以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让学生能够获得成功的喜悦。在实施课题研究的起步阶段,我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扶”到“放”,从迈小步开始,做到先帮助引导学生尝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既产生浓厚的兴趣,又能深入进去学会自主操作,并学会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使学生逐步摆脱对老师的依赖性,并最终完成由“接受式”学习到“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转变。
“变”就是转变,首先是教师角色的转变。我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者开始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总是把学生的需求放在首位,时时、处处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感受。体现在:一、教学语言的变化(1)由强制性的语言向商讨性的语言转变。如,“请你把课文读一读。”“我们来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好吗?”“谁愿意把这一自然段读给大家听?”(2)由命令的语言向建议式的语言转变。如,“你的勇气可佳,你能试着说得更具体一点吗?”“如果你的声音能再响亮一些就更好了。来,试一试!”(3)由要求性的语言向希望性的语言转变。如,“听也是会学习的表现。我希望大家认真听好我下面要说的一段话。”“你为什么这样想?能说说自己的理由吗?”(4)由封闭性的语言向选择性的语言转变。如,“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这篇短文。”“你喜欢文中的哪些句子,就请把它多读几遍并背下来。”(5)由单一的评价语言向富有指导性的评价语言转变。如,“你们的问题很有价值,看来你读书时是用心思考的。”“听你们的朗读是一种享受,你们不但读出了声,而且读出了情。”二、教学设计的转变。深入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更好地发挥教材优势是搞好课改实验的前提。为更好地落实新课程理念,在实验中,我加强了对教学设计的研究。首先依据新课程理念进行教学设计。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我深入学习课程标准,明确年段目标,把新课程理念贯穿于各环节中;其次依据学生实际进行教学设计。语文是一门母语学科,有非常广泛的学习环境和途径。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实际接受水平出发,灵活地处理教材,拿出符合学生知识和心理需求的教学设计,才能更好的为学生服务;其次,依据教材进行教学设计。人教版实验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每单元前的导语提示了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教学要点。进行教学设计时,我充分发挥导语的导学功能,从整体上把握单元教学内容、教学重点,针对精读、略读课文在本单元的不同作用,有的放矢地加强对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为了呵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富有个性的经验,我站在促进学生发展的高度,以学定教。课堂上我更加关注学生灵性的闪动,在注重预先设计的同时,更注重把握课上生成的知识,珍视学生独特的见解,抓住契机引导、拓展并及时地进行课后反思,不断提高处理教材的能力。第三是学习方式的转变。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三者是有机联系的一个整体。自主是探究的前提,探究必定是自主的,是外力所不能代替的,而对未知的探究,对小学生来说,相互的合作、启发必不可少。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学生就必须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为此,为实现学习方式的改变,我注重通过示范点拨、引导领悟自得,发现来源于学生中间的好的学习方法,并加以推广等方式来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语文学习方法。在学生进行自主、合作的学习过程中,这些语文学习方法也得到了完善。培养了学生学习能力,使学生真正达到了“会学”。第四是评价方式的转变。评价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制约课改能否顺利进行的瓶颈。为实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在近三年的实验过程中,我认真研究、积极探索,在评价方式、评价内容、评价标准等方面做了大胆的可操作尝试。1.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内容的多元化。针对以往评价过于注重学业成绩,过于注重期末评价的弊端,在评价中,我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了日常评价,体现了动态的评价管理。在评价内容上,分为平时的形成性评价、期末终结性评价。2.开放评价过程,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为避免传统评价中教师为主体的局限性,在实验过程中,我鼓励学生本人、同学、家长等参与到评价中来,将评价变为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活动。在评价中,结合评价内容采用了学生自评、互评、家长参评、教师综合评定的民主、开放式的多元评价方式,增加了评价的客观性,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多”即是多活动,多参与,多评价,多开发。主要是课堂上突出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突出合作与交流,体现分层优化,让不同类的学生都积极地参与进去。突出评价,在活动过程中我常常激励学生进行多方位、多元化的评价。让学生在这种交流活动中快乐成长。在教学中,我还积极开发多种课程资源,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沟通课内外,实现由教材文本到丰富的社会生活等多方面的联系,由语文学习中的读、说、思、做等到跨学科的多种能力训练的结合。当然,在引领活动的过程中,我特别注重创设宽松、平等、和谐的课堂人文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适时点拨,引导,可浅处深问,可静中得疑,可变中求新,层层深入,激起波澜。
“勤”即勤反思,教学反思虽然不是创新,却是创新的起点;虽然不是学习,却是学习动力的源泉。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离不开不断的、客观的、深刻的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我将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教学前的反思可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反思教学方案,反思对教学目标的理解,反思对教材与教法的把握,这些对上好每堂课都很重要;教学中的反思可使教学过程最优化,在反思中改进,在改进中提高,在提高中升华,让每堂课尽可能多地闪出思想的火花;教学后的反思,可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坚持写教后感,让自己在实践中出经验,在缺憾中找不足,在思考中找答案。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教学风格;现状;路径形成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6-0105-02
1979年,罗马人曾预言:“未来文盲不再局限于不识字群体,而是向学习方法不明确的人员靠拢”。这种思想在当前教学工作中得到广泛运用,即结合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通过对知识范围的扩张与更新,形成特定的思维结构,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水平的提升。知识属于智慧的结晶,作为人类劳动文明、社会文化以及实践经验的总结,如何有效地利用教学方法与教学路径,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是当前教师迫切关注的问题。
一、小学语文教师教学风格及路径现状
1. 教学风格类型
1980年,国内关于小学语文教师教学风格的研究工作还滞留于经验总结阶段。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教学思想的转变,在20世纪末,教育学者逐渐加大对教师教学风格的研究工作,将其按照年代与时间的差异,分为以下类型:理智型、情感型、幽默型与求美型;探索型、善导型和合作型、启迪型、表演型与综合型;质朴型;沉稳型、逻辑推理型以及慷慨型;典雅型、新奇型;细腻和阔达型、优美型、谨慎型;艺术型、启发型;幽默型与情理融合型。
2. 教学风格定位的作用
通过教师教学风格的定位,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其作用需从教师与学生的双重角度进行细致化阐述。首先,从教师角度来说,教师要力求实现教学思路、思想的直观展现;改善传统教学课堂刻板化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活动的创造性发展;促进自身发展;改变原有教学模式,顺应时代以及教育行业发展的需求;体现教学艺术魅力;促进高效课堂的形成。其次,从学生角度来说,需要注重学生个性化l展;为学生营造良好地教学氛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思维的形成;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3. 教学路径形成途径
教学路径有着多种形成途径。例如,优化标准教学路径,从而形成具有自身教学特色的教学路径;教师在充分认识到自身不足后,实现全面突破;国家教育部门对教师给予政策与资金上的支持,鼓励教师做好继续教育工作;为教师创造良好的教学条件;将教学路径形成问题纳入教师职称评价的范畴等。
4. 教学现状调查研究
从当地多所小学所回收的问卷调查显示,绝大多数教师授课时,仅局限于多年教学经验的总结,任其自主发展所形成。由于在采用教学经验总结和反思、创新与应用的过程中缺少教学风格的融合,使教师教学工作难以达到规定标准。另外,在多数教师的眼里,认为教学风格的形成属于个人问题,与学生发展、名师评价等工作关联不大,因此难以帮助学生全面发展,更谈不上教师教学风格及路径的形成与构建等。
二、小学语文教师教学风格现状及形成路径探究
1. 教学风格及路径形成架构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风格及路径的形成影响因素相对较多,但是可以划分为内外因素两大类,其中外部作用是为教学风格形成提供保障、促进教师全面发展;内在作用是教师教学风格形成的源动力。对此,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小学语文教师的支持,促使教师认识到教学风格形成的重要性,并积极主动地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风格。
2. 优化教师职称评价制度
从整体层面上,国家教育部门作为学校、教师综合管理的核心部门,所出台的政策支持,是学校与教师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相关部门应将关注重点放在校园建设与教师教学现状改变工作中,利用优化教师职称评价制度的方式,鼓励教师做好教学风格构建与创新工作。例如,在《船长》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采用录音播放的方式,使学生详细解读船长在命令下达中为何采用“大声吼叫”的方式。通过对文章的范读,加深学生对哈尔威船长英雄色彩的记忆。其次,利用学生分角色朗读的教学活动,由学生分别扮演船长、船员,促使学生产生与文中人物同生存、同命运的思想。对于小学语文教师而言,创新教学方法可促进教学模式与风格的多元化发展,加之教育部门对职称评价制度的优化,促使教师能够从自身利益的角度认识到教学风格与路径形成的作用。另外,教师激励制度的提升,还可在一定程度上激发教学积极性,全方位调动学生思维,为高效课堂的构建奠定良好基础。
3. 注重骨干教师的培养
教学风格的形成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普通教师在向骨干教师的转变过程中会形成特色化明显的教学风格。例如,在讲解《荷花》一课时,创设教学情境,不仅能完成规定教学目标,还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为了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对荷花图片进行展现,同时播放乐曲,促使学生在心灵角度上产生“自身为荷花”的真实情感。其次,为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可在授课前夕,要求学生对“笑脸”进行绘画或描述,在正式授课中,再将学生所展现的“笑脸”插入至荷花中,其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文章的解读。总之,教学风格的形成需要教师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结合学生实际发展需求,对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进行适当更改,同时还需要教育部门、学校管理者的支持,方可促进教师由普通向骨干的转变。
综上所述,通过对小学语文教师教学风格的分析,可知关注教师专业化、多元化发展是当前教育界面临的首要问题,更是教师职称评价的主要考察方面。而研究教师教学风格与路径,是从直观化以及宏观化的角度,深层次剖析学生全面素质提升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汤慧珍.小学语文教师教学风格现状及形成路径探究[J].求知导刊,2016,(13):150-150.
[2] 落桑旦巴.语文教师教学风格形成路径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5(18):162-163.
[3] 王克强.发展心理学视角下教师教学风格形成的过程[J].新课程研究旬刊,2015,(9):18-20.
【关键词】语文教学;优化课堂;提高质量
小学语文课堂的多媒体优化,其实质是相应学习目标达成的有效对策,也是语文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积极转变的校本行动。就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来说,在多媒体设计实施教学中,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来设置语文阅读学习情趣,优化改善语文学习环境,逐增语文阅读教学效率,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这是小学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达成共识的实践体验,也是本课题校本研究主张的首要初衷。然而,眼下应用一定信息技术积极有效提高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课题研究,还都局限于花花阅读课堂环节上。一缺失高质量的多媒体设计;二缺失一定高品质的教育技术基础装备;三缺失高效益的互动教学方式。这三个缺失,是小学语文阅读课堂多媒体优化策略有效实施的三个不可或缺的基础要素。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多媒体优化策略案例研究与校本实践,要求语文教师亟待树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观和学生观。第一面对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适应现代教育技术以及学习终身化和社会化能力要求,小学语文教师须与时俱进,积极学习掌握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以为基础教育闲来置,急来用。第二语文教师亟需积极应用多媒体优化阅读教学环境,多元实施优化对策,彻底转变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以真正提高语文课堂阅读效率。第三从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发展,实现多媒体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总体目标。
优化语文阅读高效课堂是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亟需一个有效创新和有效实施的措施,从而使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既有一定学习情趣和热望又有一个学习动机和效益。实践方法主要设计实施多媒体优化实践课例为重点内容,是教师阅读教学行动研究法和小学生阅读学习活动研究法统一性的实践研究。当然,这只是课堂师生互动有效对策实施的主要研究方法,还需辅助于对比研究法、优化阅读个案研究法及优化课堂经验总结研究法等。
本问题研究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围绕多媒体优化小学语文课堂结构和学习意义建构这一理念,开展调研选题。多媒体优化语文阅读教学,其意义在于能有效创建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改革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主导单一结构,为创建适应创新教学结构,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新模式,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供新的实践案例,总结归纳出具有普遍性的规律和方法,为进一步创新语文自主阅读校本研究提供可行的经验借鉴;同时,又能有效培养语文阅读热情和兴趣,为语文阅读自主探究学习意义建构夯实基础;最终,又能彻底转变语文阅读课堂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真正提高"双主"互动阅读课堂教学效益和质量。另外,在语文教学多媒体优化策略研究实践中,还能密切关注语文教学环境四个要素即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的地位和作用,积极探索语文学习意义建构的成效,有效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创新精神和语文学习发展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融合模式的形成,推动信息化语文阅读教学实践长足发展。
本问题的研究目标是:
1.探索小学语文多媒体优化策略的课堂实践研究,构建多媒体优化语文阅读教学有效策略的教学模式,适时开展校本研究成果推广。
2.创建多媒体优化语文学习激励性评价机制。3、创设师生互动和谐的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广袤的语文学习空间。
3.培养学生主动采撷语文阅读信息的能力,着眼于说、读、写综合训练实践对策,逐步发展语文能力。
4.语文阅读课堂养成自主、协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并培养学生的勇于创新精神。多媒体优化课堂教学策略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养成。
本问题的研究内容拟为:
1.运用多媒体课件资源,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环节要素实践研究。使物化形态阅读环节与心理形态阅读环节达到和谐统一状态,以诱发学习兴趣,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2.多媒体素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实践研究。
3.运用多媒体课件资源,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结构实践研究。
4.运用多媒体课件资源,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师生互动实践研究。
多媒体优化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积极全面开发学生的大脑,促进小学生全脑开发,以培养其阅读思维和自主学习。创设有助于学生积极思考和自主阅读,充分利用右脑形象思维与左脑抽象思维的整合功能,实现理智与情感的统一。
多媒体优化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二,就是利用潜意识心理,促进学生有意识与无意识的统一。无意识是认识客观世界最经常的一种手段,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而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过分强调意识作用,忽略潜意识的特殊功能。语文课堂多媒体优化实践,能让学生心理愉悦放松,淡化学习紧张心理,客观的调解了意识活动,从而促进语文有效阅读学习。
关键词:阅读教学;作文教学;有效整合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140-02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良好的开展教学活动,不仅能够使学生收获本科知识,还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其他学科。但是,目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现状不佳,未能满足新课标要求。对此,应当采用读写结合的教学方法,也就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将阅读与写作教学进行有效整合,使得学生通过文章阅读来积累知识、语言,为良好的进行作文写作做铺垫;学生通过作文写作来激发内心情感体验,为提高阅读效果创造条件[1]。由此来看,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教学的有效整合是非常有意义的。
1.从阅读中积累写作技巧
对于校学生来说,他们几乎没有什么写作技巧,再加上所学知识的有限性,这就使得小学生写作的文章比较苍白无力,让人没有读下去的欲望。为了改变学生这种写作状态,应当注意加强学生写作技巧的培养,也就是在阅读与写作教学有效整合教学活动中,教师鼓励学生进行文章赏析,了解文章内容、理解文章意思、感受文章情感,以便学生能够体会文章作者的写作用意,进而明确不同写作方式所呈现的效果不同。长此以往学生能够掌握这一写作技巧,并且有意识的运用到作文写作之中,那么学生作文水平将有很大程度的提高[2]。
例如,某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荷花》阅读教学之中,教师先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呈现荷花情境,让学生有置于情境之中的感觉,进而调动学生良好的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时,教师鼓励学生进行文章阅读,体会文章中优美词语的运用及情感表达,以便学生能够注意学习荷花描写的手法及方式。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一个植物,如松柏,让学生模仿荷花的写作手法和写作方式来描写松柏,使学生积累写作技巧。
2.从阅读中学习写作经验
新课程标准的提出,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应当摈弃传统的教学理念,树立科学的教学观念,合理的规划与设计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整合方案,以便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学习写作经验。
当然,要想做到这一点,教师应当在课程教学之前阅读语文教材,更加准确把握文章,如优美词语、情感表达方式、写作风格、素材的引用等等。在组织学生具体进行文章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进行文章赏析,那么学生在自主阅读与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了解到各种写作风格、优美词语运用、情感表达方式等,长此以往会使学生积累写作经验,使学生可以创作出优秀的作文。
基于笔者以往的工作经验总结,确定在小学语文教学之中有效整合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使学生从阅读之中不断积累写作经验,主要包括:(1)阅读经验的积累,也就是学生在反复的文章阅读的过程之中,能够使学生文章感知能力和阅读能力增强,进而在文章阅读中注重体会情感及内涵,如此可以丰富学生的阅读情感。(2)写作技巧积累。相对来说,在进行文章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对大部分内容进行有效的阅读,但同时也会碰到一些生词或成语等。教师鼓励学生进行生词和成语意思查阅,如此可以使学生的词汇量得以丰富,那么学生在进行作文写作的过程中注意引用优美词语或成语,如此可以提高作文水平。(3)语言素材的积累。在进行文章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很容易被佳词妙语或典故所吸引,进而注意摘录,长此以往学生将会积累较多的语言素材[3]。
3.从阅读中进行写作借鉴
阅读中进行写作借鉴,这也是读写结合教学的一种有效形式。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效整合的情况下,学生在语文教学之中将会接触到诸多文学体裁的文章,而教师为了使学生良好的进行文章阅读,往往会将文章阅读选择的权力交给学生,以便学生自行选择适合自己、或感兴趣的文章进行阅读,那么学生将专注于文章的阅读,并且在文章阅读的过程中注意体会情节发展脉络,注意体会人物或植物细节的描写、注意体会人物的出场方式、注意体会文章情感的烘托、注意w会文章内涵的表达等,这些都是非常值得借鉴的内容,也是读写结合教学中应当给学生们强点的一些教学重点[4]。所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有效整合,可以使学生在文章阅读的过程中进行写作借鉴,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有很大帮助。
4.总结
目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现状不佳,未能满足新课标要求。对此,应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将阅读与写作教学进行有效整合,让学生从阅读中积累写作技巧、从阅读中学习写作经验、从阅读中进行写作借鉴。长此以往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为使学生以后良好的学习与发展创造条件。所以,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教学有效整合是非常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 张正阳.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有效整合[J].新课程(小学版),2011,(3):188.
[2] 马甲云.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有效整合[J].作文成功之路(下旬),2015,(12):62.
【关键词】小学 语文教学 多媒体应用
引言
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确定是否使用多媒体,要保证信息技术是服务于实际教学内容的。可以通过多媒体声、形、色多方面的展现能力创设相应的情景,渲染并深化教学内容,帮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引发学习兴趣,能够全方面理解教学内容,强化并吸收所学的重难点。
一、要强调直观理解,引发学生兴趣
小学生还没有完全发展成熟的人格,对于学习所表现出来的兴趣完全是直观的认识,只有直观的兴趣才能使其保证较长时间的关注度。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从直观兴趣入手,分析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寻找合适的时机实现直观兴趣到间接兴趣的转化。语文课堂上多媒体的运用就是最好的引起直观兴趣的方法,它能够将事物形象化、具体化、直观化,开散学生的思维,并且能够增加课堂信息包含量,提升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解《雪地里的小画家》的时候,我会用多媒体展示飘飘洒洒的大雪,然后展示雪停后地面上铺满积雪的画面,在学生感受了银装素裹之美的同时,播放人们脚印踩在雪地上的印记,引领同学们想象不同的小动物踩在雪地上形成不同足迹所展示出来的一幅幅漂亮的图画。然后进一步深入和大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引领同学们关注大自然,爱护大自然,激发其热爱生活、热爱社会的情感。
二、创设情境,引领学生真实感受
首先是利用图片影像创设情境。目前小学语文教材所包含的内容很丰富,所涉及的知识内容也很多,有很多课文中涉及的事物都是小学生没有听说过的。比如在讲解《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时,因为学生没有接触过这个地方,不能够凭借想象感受出它的自然和美,于是就利用多媒体图片配合画外解说向同学们介绍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学生在看过西沙群岛很多精美的图片之后,就萌发出了想要深入了解的意向,所以一堂课就这样在兴趣盎然的情况下开始了。图片的使用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使其仿佛身临其境,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其次是音乐环境的创设。在讲解《大海的歌》的时候,先带领学生大致了解文章内容,然后利用多媒体播放自然界中大海的声音。在上课之前教师选择并选取适合文章使用的海浪声音,在播放的时候要配合文章中大海时而奔腾、时而宁静的自然声音,让学生边看课文边听着大海的声音,想想这文章中描写的“往来穿梭的鸟”和“绽开万朵浪花”的美感,这样能够更深入的欣赏文章描绘的画面,体味作者的情感。
三、运用网络信息,增加教学容量
现在的语文教学如果仅仅依靠书本内容的讲解是不能够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量的,这时候网络信息多媒体技术就能发挥它的优势,能够将多样化的语文学习资源收集并展示给学生。通过多媒体可以将课堂和诸多网络知识相结合,加大语文课堂的知识含量,可以将更多的知识内容传授给学生,另外还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增加了对课堂外环境的认识。这样大量的课外信息的加入,不仅能够充实学生的见识,还能够激发起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利用新知识巩固之前所学的内容,可以站在新的教学角度提升教学效果。
四、合理利用多媒体课件结合传统教学,提升教学效果
过去的小学语文课堂,几乎就是教师完全讲解,学生以老师为中心展开一堂课的学习,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没有主动学习的兴趣。在语文课堂上将多媒体合理的运用到教学过程中,能够提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加强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多媒体的实际运用能够优化教学过程,帮助完善素质教育,是今后教育的发展趋势。但作为教师需要认识到的是,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模式的时候,要正确合理的利用,要保留传统课堂中不能够通过多媒体教学替代的内容,包括一些朗诵、背诵的内容,是要坚持过去的方式方法的。多媒体有明显的优势,但是要和实际教学状况与教师教学经验结合使用才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它的作用。教师不能一味地依靠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完善自身的知识构建,加强自身创造教学的能力,要在运用多媒体的时候详略得当的讲解,并且配合板书和实际指导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和难点。
结论
经过实际教学经验总结,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选择适合学生理解的内容,能够将难于理解的知识通过多媒体表达变得简单,帮助学生吸收。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考验教师的教学技术,同时也是对语文教学艺术的一种体现,教师的知识储备量、教学能力表现、课堂组织能力、课件制作能力都是小学语文教师所要具备并不断提升方面,这些能力会对教学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教师要合理应用多媒体,完善教学内容,强化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任忠槐. 语文教学中的多媒体课件运用的基本原则[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03).
[2]孙艳芬. 浅谈多媒体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6).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措施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程持续推进,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目前的教学质量与新课标的要求还有着比较明显的差距。小学语文新课标要求,小学语文的教学不仅仅要培养学生识字、阅读、写作等语言能力,更要作为一种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与科学文化素质的工具。这就对小学语文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与要求。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完成教师的教学目标,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水平,也即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成为了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工作中的一个重点。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中的经验总结与心得体会,在此谈谈对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的一些看法,旨在抛砖引玉。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课堂以教师为主,学生被动学习。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中,教师的教学普遍存在着一个通病:他们往往把各个年级的学生同等对待,认为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学习与认知能力比较有限,所以需要以灌输的形式进行教学。在课堂上,往往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则被动接受知识,除了课本以外,教师还把教辅书上的大量参考资料进行讲解,学生接受起来非常困难,而且部分教师提问也过于频繁,以问代讲。教师提的问题数量多,但是往往对问题的优化工作不够到位,问题重复、覆盖面不够广等现象时有发生。由于教师过多占据了课堂时间,完全忽视了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得不到锻炼,因而教学质量不太好、有效性不高。
2.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不足。我国小学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语言文字涉及到了我国的传统文化,语言文字的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同时还影响着学生的情感和审美价值观。但是,在现实的语文课堂上,有些教师只是单纯讲解语文知识,而忽略了语文作为一种语言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没能借课文中一些优美的片段培养学生的审美价值观。此外,很多教师的课堂教学缺乏感情,对于某些极易引起情感共鸣的课文,自己都没有产生共鸣,学生对此缺乏理解,更不容易有共鸣。这些因素都导致了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不高。
二、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1.教师要深入课本,用心钻研。课本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是教学内容的载体。为了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教师首先要投入于课本之中,用心钻研、体会,通过反复研读课文,才能够对教学目标有一个很好的把握,进而确定教学过程中的重点与难点,总结出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的关键要素,结合实际情况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语文作为一种语言,其“工具性”与“人文性”都体现在文字上,语文一旦离开了文字,就无法成为工具,人文精神也将成为空中楼阁。如果教师自身对课本的研究不够,不能了解编者的意图,教学目标不具体,重点难点不明确,就很难通过课文的教学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教师自己都没有通读课文,课堂上也不进行朗读,甚至对教材内容完全不熟悉,整个教学过程完全是拿着教辅书照本宣科,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根本不可能有效。
2.教学过程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良好策略,也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所以,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机会,以此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与学习兴趣,让学生置身于一个探究性的学习环境,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进而积极主动地探究与接收新的知识。课堂教学中,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能动性。高年级的学生想象力较为丰富,这一点尤为明显。
3.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开发。课堂上,也要注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开发。例如:在对低年级学生进行教学时,因为他们这个年龄段对于一些活泼、新颖的东西非常容易产生兴趣,并主动多思多想,全面发展,所以在语文课堂上,笔者也加入画画、模仿表演等教学形式,开发学生的智力。如在教授《咏柳》这首古诗时,笔者先配乐范诗,然后用幻灯片放映柳树的图片,在对古诗进行讲解的同时引导学生结合幻灯片展开想象,从而体会到诗句的内涵之美,在学生对古诗有了初步的了解后,让学生为这首诗作画,并上台进行展示、介绍。这样的教学手段不仅让学生体会到了这首诗的美,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绘画能力以及口语交际能力,得到了全面发展。
三、结语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要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领会其内在要求,对课堂教学进行优化调整,提高其有效性,全身心地投入到小学语文的教学工作中去。
参考文献:
[1]石月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小学语文教学法”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J].教育与职业,2014(3):123-125.
[2]黄勇萍.小学语文课文的文化价值追求及其教学处理[J].教育学术月刊,2008(5):85-86.
一、运用多种形式进行作业布置,帮助学生提升学习兴趣
作业的布置形式并不是单一的,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思考,挖掘出多种形式的作业布置模式,从而让学生对作业环节有所期待,并对语文学习产生更为高昂的斗志。通过多元化的作业布置模式,学生能够最大化地提升学习的视野,从而不会局限在某个单一环节,最终达到开拓思维的目的,进而主动积极地进行语文学习。
例如,在讲述有关《赵州桥》的相关内容之后,在确定学生已经了解赵州桥的特征以及建筑目的原因的情况下,布置了这样的作业:小伙伴们观察自己生活的周围有什么样的桥,仔细观察这些桥有什么特点,想想为何要这么建造,如果自己是工程师,会建造什么样子的桥,具体的原因是什么。通过多角度、多元化作业形式,既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同时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二、在作业中赋予趣味性质,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笔者经过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并结合大量他人教学实际经历发现,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兴趣才是引导学生学习的最主要动力。因此,笔者认为,在小学阶段的语文作业布置环节,要具备趣味性,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让学生能够在兴趣的引导下自主探究,自主完成相应的作业,从而能够有所提升,有所收获。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穿插引导者的角色,在学生有问题的时候进行及时的解答,从而让学生始终保持学习语文的兴趣。
例如,笔者在讲述完成《让我们荡起双桨》的相关内容之后,有效利用了多媒体课件,将和此课文相关的歌曲进行播放,教导大家唱歌,并在此过程中分享了自己的童年趣事,在课堂氛围达到之后,布置了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有趣的故事和作者在课文中的故事,看看有没有相同点,并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书写下来。在此类的作业形式之下,学生可以十分自然地进入自主学习过程中,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由此可见,兴趣作业的布置模式十分有必要。
三、引导学生通过作业积累知识,沉淀知识,获得提升
语文是一门知识点十分松散的学科,同时也是需要大量基础知识积累的学科。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通过平时的作业设计,让学生逐步积累对学生十分有益的名言警句,古诗歌词,从而丰富学生的语文素材,为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夯实的基础。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切不可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需要不断地对学生进行激励,利用奖励的形式进行不断地互动、反馈。
例如有一个学期,笔者希望学生能够提升对相应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在此目的基础上,笔者设计了一个学期才能够完成的积累性质的作业。笔者要求学生每一个月收集至少五种不同情感的古诗词,并且对之阐述自己的相关理解。学生刚开始有一定的抵触情绪。笔者为了鼓动学生努力参与,以身作则,每个月要写十篇,很好地起到了带头作用。并在此过程中,对学生每个月进行一次评比,收集最多,分析最详细的可以得到一定的奖励。通过笔者的带头作用以及相应的奖励机制,学生坚持了一个学期,既提升了相关鉴赏能力,还获得了一定的古诗词的积累,一举两得。
四、合理布置探究性作业,提升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切不可忽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因此,每月都应当就相关内容进行一次引导学生动手探究的作业布置,笔者建议采取活动课的形式,教师可以从旁协助,帮助学生收获成功的喜悦。在此作业布置形式下,学生能够最大化地提升自己的探究能力。
由此可见,小学语文的布置环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需要教师多加注意,并且发散思维,采用多元化的作业形式来满足学生不同方向、能力的同步提升。与此同时,教师务必早日转变观念,认真研究作业的布置形式以及内容,为学生牟利。
【参考文献】
[1]许培卿.《从课程开放视角谈小学语文作业设计》[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