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小组合作学习反思8篇

时间:2023-03-15 14:59:1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小组合作学习反思,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小组合作学习反思

篇1

自新课标颁布实施以来,合作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正以其特定的形式受到越来越多教师的青睐。因此,我在教学中也进行了尝试与思考。

在学音乐剧《蜗牛与黄鹂鸟》时,我让学生按学习小组准备头饰、台词,稍后各小组开始交流展示,但学生不能像老师期望的那样比较完整地展示及表演。这引起我对这样的合作的有效思考。原因有二:1学生的能力参差不齐,合作学习成为各别尖子生的舞台,一批学困生将成为袖手旁观的局外人。2我对合作学习这一学习方式研究不深入,理解不透彻,以致步入流行的误区,使它成为"彩色的泡沫"。后来的教学活动中,我边进行深刻的反思,边修改"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对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分配做头饰等任务。对需要扶一把的学生,采用不露痕迹的"优惠政策":让他们分担不太复杂又不可缺少的表演角色,让他们融于小组,逐步感受尊重,体验成功。当各小组展示时,不仅丰富多彩,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创作思路让老师刮目相看,如葡萄树的头饰,树上有几个小洞,我很好奇,每串葡萄上有小铁丝勾,挂在葡萄树上,看着他们的创作,真是身临其境。

第一组表演开始了,只见这组的一位同学双手平举站在中间,小鹿,小猴,小狗来到大树前,举手等着蜗牛摘葡萄,奇迹出现了,蜗牛果真把一串,二串,三串...成熟的葡萄摘下来了,其余的孩子哄堂大笑,"葡萄怎么摘下来啦""树怎么还会 跳舞啊!"我连忙充当临时解说:"动画城里的树不是有灵气

葡萄树也一样啊。"孩子们拉着手跳的更欢了。

第二组开始表演了,小狗,小猴子,小鹿轮番上场,一位平时受冷落的学生,一本正经地站在那里,笑吟吟地等着小动物们一个个经过他的面前,双手在头上随音乐轻轻舞动,别组的孩子都叫起来:"他在干吗呀?"他们组表演结束,组长很郑重地告诉大家,这位同时扮演的是小狗家门口的小花,他在欢迎我们呢?再看这位同学一脸的骄傲。表演结束,我给这两 个小组的孩子每人奖一个金色的小音符。

我从心里感谢他们,从他们身上,我真正领会了"小组合作"

真正含义。这一课的课后反思我这样写到:

你可以当一棵树,也可以当一朵花,但你更可以感到成功。感到被别人尊重。当我把能力差的孩子分配一对一给各组后,孩子们的安排使我更深地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同时也体会到教学反思是一个教育工作者自我提升的捷径。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与思考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

如下几点体会:

1 与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有关

教师必须设计合作学习的活动和作业,小组中的每个人都有事可干,有的分角色表演,担任演员,有的创编故事情节,担任解说的,充分体现小组集体的力量,且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

2 与合作能力有关

教师必须提供有效的帮助,引导学生制定小组活动规则,探索小组学习的方法。如:如何在小组表达自己的观点,应该怎 聆听他人发言,教给小组长的组织管理方法等。

3与合作的时间有关

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首向学生提出时间的要求,这个要求不是硬性的,主要是告学生速度的重要性。过短的时间•学生刚刚进入角色•思维刚刚展开,所研究的问题刚刚有所深入,教师就偃旗息鼓,终止了合作学习。时间的充裕直接制约小组

篇2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反思;教学实践

一、小组合作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准备不足,参与度不高。在公开课、研讨课时临时凑合而成,平时缺乏必要的训练。教师为了让学生能有广泛的参与,一有问题,不管合适与否,难易如何,都要学生合作讨论,似乎只有让学生合作讨论,才能解决问题,造成学生没有参与讨论的兴趣,教学时间大量浪费,教学效率事半功倍。 问题一出现,教师不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深入思考,就组织小组讨论。学生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匆忙展开讨论,要么坐享其成,要么人云亦云,盲目随从,这样的合作学习不但解决不了疑难,反而在无意中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有悖于合作学习之真谛。

(二)学优生在小组中处于主宰地位,分组不科学。学优生承担了主要的职责,学困生则处于从属或忽略地位。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是按前后座位自然分成四人小组,座位的编排往往又是按学生的高矮次序和男女搭配而成的。这样分组虽然开展小组活动简便易行,但人员搭配不合理,不利于让不同物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

(三)小组合作时间分配存在问题。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往往是教师呈现问题后未留给学生片刻思考的时间就宣布“合作学习开始”,不到两三分钟就叫“停止”。这时,有的小组还未真正进入合作学习主题,有的小组才刚刚开始。而且很容易挫伤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养成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

(四)合作时机选择不当。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为了追求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不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盲目或过难的地方设计小组讨论,有的教师在适合于学生自主探索或动手实践的地方安排小组交流,有的教师在适合于全班教学或教师引导的地方组织小组探索,有的教师在一节课中安排了多次小组合作学习。结果由于时机不当,没有多少实际效果。

(五)合作流于形式。在课堂中,经常出现这种现象,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立即让学生讨论,教室里马上就会出现一片热烈讨论的场面。但只要稍加注意不难发现,这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假热闹”,实际上“活而无序”。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小组合作学习的规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二、优化小组合作的一些建议

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在开展小组学习必须抓好以下几点:

(一)小组成员编排要科学职责要明确。

合作学习一般采用异质分组,即小组成员间形成性别,学习成绩、能力方面差异,另外,还可以考虑到家庭经济、社会背景、性格、脾气等差异,采用异质分组,就连带产生了全班各小组间的同质性,这就是合作学习的分组原则——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内部互相帮助提供可能,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小组规模一般为4-6人在有效性和参与性上能达到最佳效果。小组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并实行动态管理。

(二)重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在小组学习中的作用。

一般情况下,合作学习旨在通过小组讨论,互相启发,达到优势互补,解决个体无法解决的疑难的目的。但是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既然所有这些合作学习的类型都采用了一定数量的独立学习,那么你也要善于促进学生的独立学习” 。学生要参与讨论,参与探究,必须要有自己的见解和前认知能力作为基础,而个体的独立思考是无法由别人或小组来替代的。只有在学生思考到达一定的程度展开讨论,才有可能出现一点即通、恍然大悟的效果;也只有在此时展开讨论,才有可能出现观点的针锋相对和正面交锋,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讨论或探索之前,一定要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学习思考的时机。

(三)小组合作学习中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学生在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时,很多教师仍然在讲台上等待,或者做自己的事,比如准备下一环节的教具,板书等,那么,是不是教师真的不应该介入合作学习的进程呢?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我认为:同教师的引导、参与是分不开的,在活动中,教师不是更清闲了,而是担负起更大的管理和调控职责,在合作学习中,教师重点是如何精心设计合作学习,从学生分析、目标设置、任务选择、策略匹配、教学过程展开与评估等全过程的把握,除此之外,在开展合作学习过程中,随时会有意外的问题发生,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往往会阻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因此,在很多情况下,教师必须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

1.小组活动开展得非常顺序时,教师应该给予及时的表扬。

2.对小组任务不清楚时,教师要有耐心,向学生反复说明任务、内容及操作程序。

3.小组讨论的声音过大,教师可以抽取小组中的一人做噪音监督员,或让这组学生的位置互相移进一点,如果小组讨论接下来声音小多了,教师应及时返回表扬。

4.小组活动出现了问题时,教师应及时进行干预和指导,虽然小组出现问题的原因和方式都不相同,但老师如果事先在准备阶段做出问题预测,并采取一些相应措施,也能避免临时的手忙脚乱。

5.小组提前完成任务时,教师应检验他们是否正确完成任务,如果是真正完成了任务,教师可以开展一些备用活动,帮助其他组完成任务或可以自由活动,前提是不能影响他人。

6.小组活动偏离主题或讨论一时受阻时,教师应及时发现,及时制止,或为小组讨论提供及时的点拨,使小组讨论顺利开展。

(四)要及时反馈,避免时过境迁。

学生的努力得到了及时的、积极的评价,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继续努力的积极性。当学生的热情已经消失再去表扬、鼓励,就显得很苍白,其价值就会大打折扣。所以,评价的信息反馈必须及时。对最后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实质性的奖励,没有实质性的奖励,学生会变得被动,感觉无所谓。但是有个奖品,学生合作学习就有了目标,学习就有了动力。

(五)保证合作学习的时间,做好合作的指导。

两三分钟的讨论不能说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生刚读完教师预设的学习材料,想都来不及,教师就开始检查小组学习情况了,学生无法触及较深刻的内容,因而提出和回答的问题都只能是些肤浅的,甚至是鸡毛蒜皮、无关紧要的问题,或者根本提不出或回答不出问题,更谈不上合作学习了。因此,要真正落实小组学习的目标,课堂上教师就要给学生观察、思考、探究、合作学习和展示交流的机会及充裕的时间。 因为年龄特点,学生常常急于表达而顾不上倾听。针对这一现象,除指导好孩子们有序、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外,还必须认真倾听别人的表达。听其他学生发表意见时,不打岔,不插嘴,听清别人说了什么、哪里说得好、还有哪些不足,再想我该怎么说。这一做法使孩子们的说建立在听的基础上,使说的起点更高,表达得更好。

除此外,还可能出现别的情况,比如:学生不愿参加小组活动经常缺席等等,教师要有耐心和爱心,经常鼓励和帮助这些学生,让他们充分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被人尊重的滋味,慢慢引导他们加入小组学习。

篇3

关键词: 小组合作学习 问题 反思

时下,凡公开课,小组合作学习就如餐厅的特色佳肴必点不可,百点不厌。从课堂气氛看,倒也热热闹闹,但是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多数小组讨论只停留在形式上,问题多多,收效甚微。

案例1:轻与重(人教版教材第一册)

课一开始,教师通过脑筋急转弯题引出课题,师边说边贴出“一千克棉花和一千克铁”的图片。

师:“小朋友,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一千克棉花和一千克铁,谁重?”

学生开始小组讨论,各说各的,没过几秒,都纷纷举手。

生1:“我认为铁比棉花重。”

生齐声说:“同意。”

这时有一个学生举起小手说:“老师,我认为棉花和铁一样重。”

师:“小朋友,那你们认为棉花和铁谁重呢?请你们小组再讨论一下。”

这次更快了,没有一个人改变主意。

教师没有办法,只能请这位学生来说说为什么一千克棉花和一千克铁是一样重的。

短短的两分钟内,就组织学生进行了两次小组讨论。

案例2:时、分(人教版教材第四册)

联系实际,学习小明的一天时间是怎样安排的。在这里学习四个时间的看法及读法。

第一个时间:上午8时30分做早操。

教师辅助于多媒体,经过点拨引导,学生看出是8时30分,也可这样表示:上午8∶30。

第二个时间:上午9时15分上课。

师:“小组讨论一下,小明是什么时候来上课的?”

学生一哄而上,各说各的,很快又一哄而散。然后请了一个学生来说说是怎么看出来的。教师又重复一遍。

第三个时间:下午1时44分做运动。

师:“小朋友讨论一下,小明在下午什么时候做运动?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开始讨论。

第四个时间:下午4时56分。

师:“小组讨论一下小明是什么时间去洗澡的?”

学生又开始讨论,很快就结束……

一共学习了四个时间的读法,组织了三次小组讨论。

这是我在听课的过程中记载下来的几个普通案例,但这些案例却折射出众多实验教师在面对小组合作学习时的普遍尴尬:或束手无策,举步维艰;或听之任之,信马由缰……新课程理念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课堂教学由传统的大一统局面转向现在有“形”无“质”、泛滥成灾的尴尬,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反思一:小组合作学习是注重形式还是注重实质?

我们经常可以看见这样的场面:当教学进行到某一环节时,通常是教师的提问无人回答,教学进行不下去时,教师便会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几个人讨论这个问题”。这时有的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发表自己的看法,但往往是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有的学生则利用这个时间说闲话。

合作学习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不能把小组合作学习停留在形式上,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要关注很多深层次的问题。有些课中,短短的三十五分钟就组织学生进行了六七次小组讨论,这种频繁的讨论只会削弱师生间信息的交流与反馈,使教学目标无法在短时间内达成。就像案例1中,一个课题的引入,在短短的两分钟内就组织学生进行了两次小组讨论,第二次讨论本身就只有一个学生表示“一千克棉花和一千克铁是一样重的”,根本就没有必要进行小组讨论,学生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在案例2中,学习了四个时间,有三次是组织了小组讨论,讨论速度之快,讨论频率之高,效果可想而知。像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怎能提高生生的互动,真正体现学生的主动性、互补性,又怎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能力呢?这样的小组合作组织又何用?

小组合作学习固然是一种比较好的教学策略,但也不是说它普遍适用于各种情况。就一节数学课的教学目标来说,有的可以通过学生自己的学习达到,没有必要再去合作学习;有的只有学生自己完成才能收到好的效果,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反而不利于达标。这些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千万不能过于追求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而忽视了对其内在的需求。一般来说,只有那些重点目标、难点目标、高层次目标或不适合学生个体达标的目标的达成,才有必要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同时小组合作的时间要保证,一般来说,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至少应该包括这样几个组成部分:学生自学,产生自己见解的时间;小组成员在小组陈述自己见解的时间;小组成员之间讨论并形成代表性意见的时间等。如果没有这些足够的时间作为保证,小组学习就起不到预期的效果,结果反而白白浪费了时间。

反思二:小组合作学习是为少数人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还是促进大多数人的发展?

我通过观察发现,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好学生参与的机会更多,往往扮演了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往往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如在案例2中,一共学习四个时间的看法,第一次是教师教给学生看的,剩下的三次都是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学会的,而且时间很短,基本上都成了少数尖子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对于中下生,特别是学困生,教学效果几乎等于“0”,这就造成了“少数人学习,多数人休闲”的场面。小组合作学习时,学习好或者性格外向的学生频频发言,其他人则成为了“多余人”,坐在那里静听;小组汇报时,真正发言的仍是那一两个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参与合作学习的只是少数几名学生,大多数学生则游离于学习过程之外。课堂也成为少数人学习,多数人搭车的场所。学习好的学生不会等其他学生发言,而是首先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这样一来,那些学困生相当于走了个形式。当教师提问学困生时,他们虽然往往能够答对,但这不是他们自己思考得到的。结果,好的更好,差的更差。

首先,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合作、参与学习的机会。有的教师在解决这一问题时,采取了“专人负责,轮流主持”的方法,即指定负责人让其主持、组织小组学习并负责整理、归纳组内的意见,在集体交流中代表本组发言,组内的成员轮流主持,以确保组内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其次,独立在前,合作在后。合作学习必须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不经过独立学习的合作学习只是“水上浮萍”,收不到合作学习应有的效果,如果只有合作学习,而缺乏独立学习,长此以往,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将会丧失。像上面两个案例,5次小组合作,没有一次是让学生先经过独立思考,再合作的。最后,教师还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掌握合作的学习方法,使其养成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比如,让组内比较差的学生先发言,其他学生学会认真倾听,有针对性地补充意见,较得体地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等,能够比较深入地思考问题。也惟有如此,在合作中才能形成融洽的学习氛围,促进思想与思想的撞击及融合,才能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际效益,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成为大多数人学习的机会。

反思三:小组合作学习是随意进行还是要把握好学习的时机?

凡是听过公开课的教师都会发现有这样一些现象,一节课中小组合作学习的随意性很强。有的教师看看没有学生回答问题,就会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一下,有时一节课,组织学生小组学习多达十来次,时间长则三四分钟,短则几秒,为了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刚进入角色,思维刚被激活,教师就停止讨论,急于总结,似乎为了合作学习而组织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如上述两个案例中,教师想组织讨论就组织讨论,这样的讨论又有何价值呢?纯粹浪费时间。在课堂教学中,不是任何内容、任何时间都适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知识的前后联系等因素而定。因此,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安排小组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那么,在什么情况下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更合适呢?

1.当学生独立思考出现困难时

安排学生去解决的许多数学问题往往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学生在独立探索这些问题时出现困难是很正常的一件事。这时教师宜采用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展开讨论,在适当的时侯再给予指导,提供一些暗示、辅助工具或材料,如:同样是《轻与重》这节课,三个物体进行比较对学生来说就比较困难,教师就组织学生进行了小组学习,组长分工,各成员都有事可做,通过两两比较得出哪个物体“较重”。

2.当问题的答案不唯一或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时

数学内容是较为抽象和深刻的,有时由于学生个人认识问题的局限性,单靠某一个学生往往回答不全面。这时教师可以考虑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组内的几个成员充分发表意见,通过有意义的协商和共享,相互补充,并不断从别人的发言中受到启发,从而对数学问题的认识更加丰富和全面。如:在《设计方案》中,“有50个同学乘车外出活动,每辆面包车可以乘坐10人,每辆小车可以乘坐5人,如果你是大队辅导员,准备怎样设计乘车方案?要求每辆车全部坐满,没有空位,想一想,有多少种方案?”这个问题的答案很多,而且解题思路可以先从全部是乘坐小车考虑,也可以先从全部是乘坐面包车考虑,对于学生个体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我组织进行了小组讨论。学生在小组讨论过程中看到了其他成员解决问题的另外一些角度,培养了全面考虑问题的意识,拓展了解题思路。

3.当学生意见不统一时

由于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和理解的深广度有差异,意见往往不统一,这正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好时机。教师让学生互相说说理由,问题会越辩越明。例如,一把椅子的价钱是75元,一张桌子的价钱是一把椅子的3倍,一张桌子比一把椅子贵多少元?出现了四种答案:(1)75+75×3;(2)75×3-75;(3)75-75÷3;(4)75×(3-1)。学生在小组讨论过程中,逐渐明晰起来,很快就统一了答案。在以后的练习中,学生对这种经过合作学习得来的结论比教师直接告诉给他们的印象要深刻得多。

参考文献:

[1]叶澜.“新基础教育”发展性研究报告集[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2]钟启泉,张华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篇4

1.学生“自主”不等于“自能”

【案例】初一级新教材“游戏公平吗”课,教师把学生分成各小组,让他们自主探索:“怎样设计游戏使双方公平?”教师通过转盘演示和创设情境,同时各小组准备了转盘,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探索。有的学生完成了,却不知所以然,只觉得好玩,开始还能认真一会,紧接着就互相开玩笑,爬上爬下,东窜西窜,热闹非凡,秩序一片混乱。

【反思】这样的课堂,学生是在“游戏”还是在“探索”?我们说课堂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教师创造民主、平等、自由的气氛,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和学习的探索者。然而,自主不等于自能,不等于自会,也不等于不要教师教和指导。学生自主有余,似乎成为学习的主人,却收效甚微。目前的课堂教学中,许多学生还不能自主,不会自主。

因此,小组合作的“自主探索”,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和个性特点及认知规律设计探索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跳一跳摘果子的感觉”;当学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他们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2.设置“套路”抑制“创新”

【案例】摸到红球的概率教学。老师设计了任务,让小组合作解决。

用4个除颜色外完全相同的球设计一个摸球游戏。

1、使得摸到白球的概率为1/2,摸到红球的概率也是1/2

2、摸到白球的概率为1/2,摸到红球和黄球的概率都是1/4

你能用8个除颜色外完全相同的球分别设计满足如上条件的游戏吗?各小组的学生经过操作、合作、交流后,派代表汇报……结果各组回答都是一样。

【反思】常言道:问题是智慧的窗口,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我们知道只有当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才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被动的思维。案例中的小组“探索”,事先设定问题“套路”,无需经过学生的“头脑风暴”,也无需经过讨论,一目了然的“形式化的小组合作学习”现象又成为数学课堂的一道风景线。看似学生都在积极参与,但是否有“探索”性?是否是课堂的主人?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充其量只不过是一场“学生演员”依据剧本的成功演出罢了。

那么,课堂教学又怎样帮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呢?首先,教师要创设问题的情境,围绕知识诞生的原始情境中发生的问题来建设合作学习的依据,而不是教给学生课本中“专家”式的答案。其次,设置的基本问题应没有明显的“正确”答案,应是开放性的,这样就意味着他们有多种研究和讨论的路线,以期提出新问题,而不是诱导出教师所预期的“那个”答案。再次,创设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是为了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兴趣而精心构造的,这种问题能够适应各种兴趣和各种学习风格,使学生可以得出连老师也未能考虑到的独特答案和创造性方法。

3.一味“开放”忽略“一般”

【案例】整式的除法的教学:8abc÷2ab(-2/3abc)。平时罗嗦惯了的教师认识到应该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自己去学习、去感悟。于是不敢过多的讲话,惟恐占据学生的时间;不敢评论,惟恐压制学生的个性。所以教师只是充当“点将官”的角色,充分让学生民主,由学生解,由学生讲,学生把各种解法都搬上了黑板。

教学过程中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就鼓励学生解题各取所好。案例中的例题是一道重点要培养学生代数初步思想,可是就是未见教师对本题“一般性”解法进行总结性的归纳,对“普遍性”的解题原理进行概括。有些后进生或者思维慢的学生,提笔不知所措,不得不东张西望,随着做得快的同学写计算过程。

篇5

关键词:新课程;合作学习;误区;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3-0020-02

如何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是目前教育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通过大量的课堂调查,发现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仍存在许多误区。笔者就目前在数学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谈几点看法,以作引玉之砖。

1.目前在合作学习中存在的几个误区

1.1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不重实效。好多学校接到课改文件不假思索就一哄而上,说是改革实际却流于形式,没有成效。有的学校在让学生合作时常会见到这样的情形:学生只是坐在一起,并没有按老师设定的目标进行。有的在埋头写作业,有的在三三两两、津津有味地闲聊题外话,有的因害羞内向而沉默不语、独自发呆。事实上,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是形式上简单地让学生凑在一起。这种情况已经失去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1.2学生没有经过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就开始合作。教学中常看到有些老师不经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就直接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学生感到措手不及。没有独立学习做基础的讨论犹如空中楼阁,没有经过独立思考而展开的讨论如无源之水。记得看过这样一段话:"离开学生的独立学习和深入思考,相互间的交流和讨论就不可能有深度,不可能有真正的互动和启发,对小组内的不同见解、观点根本无法提出真正意义上的赞同或反对,也无法做到吸取有效成分,修正、充实自我观点。"对此,我深表赞同。

1.3教师不能有效指导帮助,一味放手让学生合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也常见到有些老师给学生完"下面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指令后就放任自流,不闻不问,不指导、监控学生的交往活动。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热情的帮助,在小组中巡回指导,提供必要的启发、帮助和建议,必要时参与其中,形成一种师生互动的良好合作氛围,而不能作为一个局外人,造成"放羊式"的小组讨论交流。

1.4活动评价重集体轻个人。不少教师为了强调"合作"的重要性,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通常是以小组为单位,忽视了组员个人的贡献。虽然集体的成功对组员有鼓励作用,但是还无法满足学生内在的"自我实现"的需求。

优化对策:个人与集体是相辅相承,互成因果的。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的基础上,对个人贡献进行评价的难度较大。我设计了一份小组合作学习个人贡献自我评价表,用以肯定和鼓励个人贡献,同时引导学生担当好活动中的各种角色。

2.采取的相应对策

2.1提高教师自身素质。首先更新教育理念,新课程标准给教师提出了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强调课程应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历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是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既要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又要调整评价的方式、手段和内容。有些教师还没有转变观念,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应该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或方式的地方,仍沿用传统的方法或方式,没有体现探究性与合作性等新理念,小组合作学习知识只是走过场。教育改革是一个整体,教学组织形式是其中的一部分,广大教师只有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新理念,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才能搞好小组合作学习。

2.2选择适当的合作学习时机。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任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时机,创设合适的合作情境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在剖析重难点时,教师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小组合作、全员参与、合作探究,共同攻克教与学的重难点。如"制取氧气"一课,教学的重点是氧气的制法及实验操作。教师可引导学生讨论实验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如仪器怎样装配?怎样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怎样装入固体试剂?试管口内为什么要放一团棉花?试管口为什么要略向下倾斜?怎样用酒精灯给试管加热?为什么可以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收集气体后为什么要先将导管从水中撤出,然后再移去酒精灯?等等。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加深学生对氧气的制法及实验操作的认识。在课堂教学的知识小结时,也可分小组合作完成知识体系的建构,通过小组成员间的互检、互评、互测,达成互教、互学、互助的目的,使每个成员都明确每一步该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

化学学科是一门自然科学课程,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开放性的题目,解答这些"开放性"问题时,适宜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全面考虑问题和从他人身上取长补短的好习惯。如在教授"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一课时,对于镁、铁、铜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的判断,学生会有多种不同答案,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相互启发、相互交流,寻找出最简洁的实验方案,要比教师直接告知的效果好得多。通过讨论,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知识上相互补充,学习方法上相互借鉴,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各有所得,同时也促进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2.3全面评价合作学习效果

2.3.1教师评价。《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并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评价学生,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不要用完美无缺的答案作为评价结果的唯一标准,或给与自己见解不同的学生"判死刑"。而要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首先,分析肯定其中积极的因素,然后帮助提出改正的意见。每个人接受知识、获取知识的方式与快慢都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这就决定了在学习成效上参差不齐。为此,教师要有合理评价的"标尺",既要关注小组整体也要注重学生个体。充分利用评价语言的魅力,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和兴趣,特别是在学生智慧的火花出现时,教师一定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只要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点滴的进步,哪怕是隐性的,也要给予"大张旗鼓"的表扬与激励,让他们充分体验合作的乐趣,充分享受成功带来的。

2.3.2学生互评。学生之间的评价交流,有互促性。学生之间的评价交流可采用自我评价交流和相互评价的形式,学生在自我评价交流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问题解决中的成功之处和不足所在进行自我评价。学生在相互评价交流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贵在参与。讲多讲少不苛求,说对说错不要紧,允许学生有想法就说,有意见就提,达到取长补短之目的。

2.4加强情感交流

2.4.1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教学中,教师要自始至终洋溢着饱满的工作热情,运用自己的情感因素来激发学生的情感潜能。使学生为之所感、为之所动。 "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教师要以情激情,以情带语,以情发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教师要用真挚的感情去滋润学生的心田,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阻碍,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作学生的知心朋友,能增强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友好感、亲近感,教师也可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及时消除学生之间的误会及隔阂,避免学生在背地里乱猜测、议论别人的不是,杜绝鄙视后进生的现象出现。"尊其师,信其道",只有创设融洽的情感氛围,使学生感到学习如沐春风,才能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率。

2.4.2学生间的情感交流。同一班级的学生具有相似的年龄层次、知识水平、生理特征、学习体验和思想情感等因素,易于相互传递和接受信息。通过学生生之间的思想情感的交流,可以产生共鸣,拉近心理距离,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从而使学生感到集体的温暖,达到学生之间的互相理解,增进团结,共同提高的目的。当然,学生之间的思想情感交流,有赖于教师的示范和导向作用的指导和发挥。

2.5创设适合合作学习的环境。学生是具有丰富个性的学习者,不同学科的学习规律也有所不同,并非在任何教学过程中,合作学习都是最佳的教学组织形式。但流畅、和谐、默契、尊重、信任的学习环境,却是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共性"。如何构建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环境呢?

2.5.1和谐的心理环境。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创造和谐的合作学习气氛,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或精神上的鼓舞,把学生当作朋友和知己,多一些理解、鼓励、宽容,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更加活跃,探索热情就会更高涨,合作的欲望就会更强,课堂就会更加生气勃勃。

2.5.2充裕的时空环境。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由于学生没有按照老师事先预设的轨道上进行,或由于学生的"吞吞吐吐",害怕不必要的枝节末叶的出现和时间的浪费,毅然打断学生的发言或活动,这些"蜻蜓点水"式、"一蹴而就"式的合作学习,只能是形式上的。因此,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要保证学生拥有充足的发言、补充、更正和辩论的时间和空间,让各种不同程度学生的智慧都得到尽情地发挥。

总之,合作学习是高效课堂模式下学生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有效的合作学习,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教师在新课程环境下,必须重新审视合作学习的价值,积极营造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环境,呼唤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时刻把握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根主线,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焕发出勃勃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倪金根:《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陈东:《开放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

[3]曾琦:《合作学习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4]丁钢:《创新:新世纪的教育使命》.

篇6

一、什么是有效的合作学习

与传统教学相比,合作学习并非只是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而更多地涉及新概念的根本转变,仅把合作学习看成徒有其形式的教学方法、简单的分组、自然的合作并不能使学生相互协作,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小组活动,不能保证合作学习取得成功。

有效参与是有效合作的前提和基础。参与的有效性,主要看参与对小组学习目标的价值和自我发展的价值实现的贡献。就个体而言,表现为面对学习情境入神、入境,这才是真正的、实质的有效参与。

美国约翰逊认为,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有五个:1.积极的相互依赖,使小组成员确信他们“同舟共济”;2.面对面的交互作用,确保小组成员能直接交流;3.个体责任;4.合作技能,即与他人在小组中协同学习所需要的组织能力、交流能力、协同能力、相互尊重的态度等;5.集体自加工,小组成员采取自我检查或反馈方式考查集体学习进行得如何并提出改进措施。

布里奇归纳了六条小组规则――道德素质:1.通情达理、以理服人;2.平心静气地遵循诸如每次只能一个人讲话这样的原则;3.说真话;4.给每人自由表达思想的机会;5.相信每个人都一样蕴藏着与讨论有关的知识;6.尊重所有参加小组讨论的人。也就是说,小组成员人人参与到小组中有秩序地进行交流或活动,达到或超过预期想要达到的目的就是一次有效的合作。

二、创设合作情境,激励交流

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交流能帮助教师获得反馈信息,做出有根据的教学决策,交流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对数学认知的发展。教师首先应提供让学生积极参与的宽松环境,让每个学生有效地参与;同时为学生创设一个便于交流的情境,将学生放在问题情境中,鼓励每个学生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接受他人的思想。因此,在合作中,应体现学生间的人际交流、观点交锋和智慧碰撞。教师应引导学生善于互相学习,善于与他人合作。鼓励学生注意倾听他人的意见,力图理解他人的想法,把别人的思想同自己的想法联系起来,反思自己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学习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教师还需要帮助学生学会在自己不赞同别人意见时,不用批评而是提问;在向同学解释自己的策略时,学生就不得不重新检查自己的思维过程,从而加深了对数学的理解;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解决数学问题,更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三、倡导合作精神,学会享受

探究性学习时,许多探究的内容、知识的理解是在学生的交流合作中完成的;学习的主动权,教师应放手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的合作交流中,享受成功,享受快乐。比如第十一册第二单元“比的应用”中的例2,课本是这样解的,先求得数:3+2=5,再求大豆和玉米的种植面积:100×3/5=60(公顷),100×2/5=40(公顷)。可以放手让学生交流、合作,并鼓励他们,看哪些同学最聪明,能列出与课本不同的解法?这样挑战性的激励,就像奖励学生吃人参果一样,学生信心十足,觉得我是课堂小主人,老师尊重我的想法,只要我方法合理,可以同书上的解法不同,那我就是最聪明的人了。又纠正部分学生“唯书是从”的传统观念。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产生。结果做出许多解法。(1)求大豆的面积100÷(3+2)×3;求玉米的面积100÷(3+2)×2;(2)把玉米的面积看作单位“1”,大豆的就是玉米的■倍,单位“1”是100÷(■+1)=40(公顷)。(3)把大豆的面积看作单位“1”,玉米就是大豆种的面积的■,单位“1”是100÷(1+■)=60(公顷)。虽然本题是比的应用,但同学们根据比与分数的关系,说明不但可以按比例分配解,而且可以用分数解。

四、加强合作讨论,共同发展

讨论交流,合作学习是在学生独立学习,并对所学的知识充分感知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和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问题,以促进教学任务的完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小组群体活动的主体功能、互动功能、激励交往机制,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平等竞争、相互协作的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率,真正把教师的主导作用放在指导学生的能力学习上来。例如,“加减法简便运算”课中安排一次这样的小组交流练习:说出下面几道题你的算法。①645-545-23;②(645-368)-32;③645-(170+30);④645-(245-47)。学生在交流算法与想法时,会说出题①直接从左往右计算好;题②不必去掉小括号好算;题③先算括号里的;题④去括号,再计算更简便。学生在同伴、老师的交流中,获取了对数学最深的感受,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也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搭起了展示才华的舞台,使他们感到被人尊重和悦纳的机会。例如,拼摆图行中,一个小组的三个同学在汇报合作成果时,甲口述操作步骤,乙依此拼摆,丙协助完善拼图,在群策群力中圆满地完成了任务。这种貌似平常的合作,并非个体技能的简单相加,而是在学生思想与思想交往锋、磨合、补充、沟通的基础上达到学习的理想与目标,同时学生在平等、自由、真诚、悦纳的情意关系中学会与人共处。

总之,合作学习以现代社会心理学、教育社会学、认知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等理论为基础;以研究与利用课堂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为基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师生、生生、师师合作为基本动力;以小组活动为基本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以标准参照评价为基本手段;以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改善班内的心理气氛,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根本目标,是一种极富创意与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

篇7

关键词: 高三历史教学 小组合作学习 实践和反思

在高三历史教学中,习题讲评课较多也非常重要,其中选择题的训练和评讲显得尤为重要。由于江苏高考的形式3+2,语数外三门算总分,选修两门算等级,导致学生学习选修积极性不高,特别是文科,历史课堂上学生普遍比较沉闷,如果是习题讲评课更是如此。因此,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灵活多样的习题评讲课形式就显得十分必要。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最明显的特征,与探究性学习一样,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着力点。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围绕中心问题各抒己见,通过讨论或辩论活动,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下面以历史课选择题评讲为例,谈谈在教学实践中运用的几种方式和一些感想。

(一)从时间安排上分为两种形式。

1.当堂训练,当堂讨论。

一节课前二十分钟进行当堂训练,以15到20道选择题为宜,后20分钟进行讨论,一般以4到6名学生为一组,最后五分钟教师进行简单点评和总结。

2.课前训练,教师批改,课堂讨论。

学生在课前自主完成相关习题,教师收齐后进行批阅、数据统计,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最后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第一种方式的好处是学生思考及时,记忆清晰,模拟性强;不足的是教师对学生训练的结果掌握不够全面、不够准确,教师的点评和总结难以把握重点。

第二种方式的好处是教师对学生习题训练的得失分情况掌握到位,教师点评和总结针对性强;不足的是由于时间较长,学生对题目尤其是错题的思路印象不深刻,影响教学效果。

(二)从讨论方式上分为两种方式。

1.公布正确答案后进行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前,教师先公布正确答案,学生对过答案后进行讨论,最后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2.不公布答案直接讨论。

让学生直接进行小组讨论,形成小组成果,教师公布答案,点评小组成果,形成总结。

第一种方式的好处是针对性强,能迅速找到学生问题,解决问题;不足的是少数问题学生不能充分参与讨论,存在一定的空隙。这种讨论法比较适合题量较大、难度较大的训练。

第二种方式的好处是原则上每道题都能充分讨论,能充分暴露学生的基础和思维;不足的是耗时多,针对性相对较弱。这种讨论法比较适合题量少、难度较小的训练。

当然,任何一种方法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所有学生的所有问题,因此,教师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小组合作教学法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强调学生间的合作,并不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始终是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那么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性体现在哪里呢?我想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的体现:

(一)了解学情,了解题型。

教师在学生小组讨论前,要对学生的学情有所了解,学生的基础怎么样,学生在选择题技巧上有什么准备,知道哪些基本方法。其次要对训练题目的难易、题型结构有所掌握,以便根据实际情况安排不同的讨论方式。总之,教师要做到知己知彼。

(二)组织到位,及时指导。

在学生小组讨论前,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分成几个小组,指定小组长,做好组织工作。学生在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时,一些教师站在讲台上等待,或者做自己的事,教师应不应该介入合作学习进程呢?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我认为同教师的引导、参与是分不开的,在活动中,教师不是更清闲了,而是担负起更大的管理和调控职责,在合作学习中,随时会有意外的问题发生,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地解决,往往就会阻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因此,在很多情况下,教师必须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

(三)反馈交流,精准点评。

每节课的最后,教师都要对学生小组讨论进行反馈,并结合自己的认识进行精准地点评,哪些小组表现比较好,哪些小组还有什么问题,哪些知识点还要强调,尤其注意对学生方法的指导,选择题常用的排除法、因果法等,教师要常帮学生总结,这是教师主导性的重要体现。

(四)巩固提高,拓展延伸。

篇8

关键词: 小组合作学习对策问题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思考

一、反思

小组合作学习(又称合作学习)于20世纪70年代率先兴起于美国,并且已被广泛应用于中小学教学实践。近年来,我国一些地方学校改革课堂教学,也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了应用与研究。国内外的研究和实践,都验证了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提高教学效率的新的策略。《新语文课程标准》也把合作学习的理念引入了教学系统,顺应了教育社化和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需要。然而,当我们全面审视阅读教学中的小组合作时,却不难发现: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组织形式虽然已走过了一段历程,并被广大教师所认可、所接受,其意义深远,优势也十分明显,但令人遗憾的是,在实际教学中,有些小组合作学习只是表面化、形式化的模仿,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以致合作学习徒有虚名,流于形式。

二、对策

小组合作学习是利用小组使学生一起工作,一同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使成员之间相互激励与促进,形成竞争与合作并存的人际关系,这也是对教学中的人力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利用。

实施小组合作学习,需要适宜的“土壤”“温度”和“水分”。在合作学习中,有价值的问题或主题是适宜的“土壤”,教师的有效指导是适宜的“温度”,而独立思考是合作学习的适量“水分”。

(一)重视问题的精心设计

恰当的问题或论题,可以激起学生交流的欲望,为学生开展积极地合作学习“造势”。好的论题一般具有“四性”。

1.现实性

现实的问题来源于学生的生活或者周围的世界,学生觉得可以理解,具有思考的价值,参与交流的积极性就更高。显示的素材可以拓宽学生交流的范围,培养学生关注现实问题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2.趣味性

通过编儿歌、讲故事、做游戏、猜谜语、组织竞赛等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协调作用,组织学生在活动中开展交流,最大限度地提高思维效率。

3.探究性

论题看似平常,却能引起学生讨论的热情,值得细细咀嚼一番。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中,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采用多种层次的解决策略,这为他们的交流奠定了切身的体验,从而让他们在合作中获得共识、体验成功。

4.开放性

论题的开放性可以为学生的交流合作提供大量可供选择的信息,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己的爱好选择不同的信息,从而形成个性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重视教师的有效指导

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角色应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教师在其中的有效指导,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

1.合理组建学习小组

在组建学习小组时,原则上应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进行综合评定,搭配成若干学习小组,力求均衡,尊重自愿,通常为4―6人。每小组安排成绩较好、语言表达能力强的一名学生和基础较差、不善言语的一名学生,另外是成绩中等的学生。为了促进合作学习小组形成“组内互助合作、组间竞争夺标”的学习氛围,要求每组设立组名。

2.淡化小组角色分工

很多资料上指出,在小组学习时要有明确的分工。比如:主持人、记录员、噪音控制员,等等,一个小组,好似一个小的社会,其中的“形式化”太强。要有一个好的机制,让小组内的发言机会平等,让小组内的合作交流有序地进行,是非常必要的。但分工一明确,学生们的注意点在什么地方呢?记录的想着记录,噪音控制员关注着成员们是否在大声说话,谁在专注地思考问题呢?形式化的东西一旦成为了关注的焦点,实质性的东西就在慢慢淡化。我们不妨设立组长轮换制和发言代表轮换制。将小组内的所有成员分别编号为“1、2、3、4……”号,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就可以这样设定:今天的学习小组由1号组长负责……以此类推,让每个学生都有当组长的机会。发言代表的选定,一开始使可以选成绩较好、口头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以后要指派基础较差的学生担任“发言人”,由他把本小组讨论的意见向全班表达出来。教师真诚地鼓励每位“发言人”,使得“发言人”树立信心,不懂就问,学会思考,主动探求知识。

3.“小组合作”时的指导

在小组合作学习前应帮助学生确立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让学生围绕学习主题,自己提出问题,由每个学生带着问题进行独立探索后,逐步过渡到学生在学习小组中的“学术争鸣”,互相帮助。通过组内交流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进来;通过组内启发,将个人独立思考转化为全组共同认识;通过组内合作,让学生树立合作精神,提高小组学习效率。

与此同时,要指导前桌两人向后转,动作要轻,发言时,音量要小,不影响其他小组讨论。要真心倾听、真心欣赏、真心关注别人发言,善于从别人的发言中捕捉信息,善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发言内容一般不重复别人说的话。还要让学生明确参加小组合作是每个人的责任,让学生明白要完成学习任务,听、说、思、做四者缺一不可。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满怀热情地深入到小组学习中指导学生合作,提醒学生倾听,发现合作交流中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同时,以组员的身份参与讨论。

4.“组际交流”时的指导

小组合作学习将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关系,既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

在小组汇报合作学习结果的时候,要打破原有的“生―师―生”的固定信息交流模式,要拓展出生与生直接交流的空间。在这时,教师不能作为一个中介者,更不能作为唯一的评判者,要做的工作应该是组织、指导和促进小组之间的合作交流。我们不妨这样指导:“哪个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跟他们不一样?”“老师有个建议,咱们来个小组比赛,等他们交流完后,同学们可以针对这个问题来现场提问……”待小组全部交流完后,评选出最佳的合作小组,分别授予他们不同的奖章,以“组际竞争”促“组内合作”。

(三)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