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5 14:59:1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期货公司高管履职报告,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公允价值的应用在我国首次正式出现在1998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债务重组》,此后,公允价值又相继在非货币易和投资两项交易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大量的无形资产和各种衍生金融工具等软资产的出现必然为公允价值的应用提供了条件。相对于其他计量属性而言,公允价值在我国会计实务中的运用已成为一种趋势。因为公允价值更能较准确地反映资产的本质,体现资产的内在价值,以及带来的经济利益,为经营者,投资者的决策提供更加有用的信息。
关键词 公允价值 新会计准则
一、公允价值的概念
对于公允价值的含义,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SCA)的《IAS32――衍生金融工具和套期活动会计》中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是“公允价值,是指在当前交易中自愿的双方买入(承担)或卖出(清偿)一项资产(负债)所使用的金额,也就是说,该项资产(负债)是在非强迫或清算拍卖的情况下买入(承担)或卖出(清偿)的。”我国在引入公允价值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公允价值应用的级次。即第一,存在活跃市场的资产或负债,活跃市场中的报价就当用于确定其公允价值;第二,不存在活跃市场的,参考熟悉情况并自愿交易的各方最近进行的市场交易中使用的价格或参照实质上相同的其他资产或负债的当前公允价值;第三,不存在活跃市场的,且不满足上述两个条件的,应当采用估值技术等确定或有负债的公允价值(注会)。我国2006年《CAS――基本准则》中的表述为: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即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公允价值的最主要的前提是:非关联企业在持续经营下进行,它不是企业强制下而是自愿的公平的交易、清算或拍卖中收到或支付的金额,还有必须是熟悉情况的双方。
二、公允价值的优势分析
公允价值的引入适应新经济业务的需求。受西方金融发展的影响,我国衍生金融产品进展迅速,交易活跃,如期货等在近几年来频繁交易。基于以下原因,这些衍生金融产品的会计计量无法使用历史成本,只有公允价值才能准确确认和计量;第一,衍生金融产品只要求少量净投资,不要求初始净投资;第二,衍生金融产品不具有实物形态和货币形态,交易和事项大多并未实际发生,企业在衍生金融产品上的损失或收益,揭示的只是一个累积数字。历史成本计量必须待合约履行或取消时才进行,而公允价值却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只要双方一致同意就可以形成一个判断价值。因此,公允价值计量是反映衍生金融产品所产生的权利和义务。将衍生金融产品的到期累计风险分散到合约的存持期间,也体现了谨慎性原则。
随着资本市场快速发展,会计目标已转变为为投资者、债权人等信息使用者、决策者提供相关信息。市场经济不够成熟时公允价值不易取得,这应该是导致我国上世纪未使用公允价值的主要原因。公允价值因其能够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等信息,已被认可为提高会计信息相关性的重要计量属性。我国市场经济的日趋成熟为公允价值的运用造就了基础条件。
公允价值会计信息具有高度的相关性,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评价价值。新会计准则表明,会计目标首先是提供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相关会计信息,据以评价履职行为。反馈价值。从决策有用观来看,有用的会计信息能够评价履职行为,也评价过去的决策,证实或修正过去的会计预测,因而具有反馈价值。即测价值。会计目标和不确定性的预估,会计信息要有助于使用者以预测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信息有用性。会计信息能满足适应多元化的使用者和使用者多样性的需求。公允价值可以正确衡度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科学合理的履行会计的反映职能。
公允价值使收益确认更加真实和全面。公允价值计量资产和负债在资产负债表中的公允价值,还要计量公允价值变动利得和损失,弥补了会计收益本身的不足,更确切地反映企业的经营能力,偿债能力及财务风险。公允价值有利于企业的资本保全。在物价上涨的经济环境中,历史成本计量无法补偿与原来相当规模的生产能力,但公允价值计量,更多的是按现行市价或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计量,即使在物价上涨的环境中,也可使企业的实物资本得到维护和保全。非货币性资产会计计量的主要目的,在于计算期间收益收入按现行市价计量,成本按历史成本计量,这样计算的企业收益包括“纯利润”(劳动者创造)和“价格差”(经济因素影响)两部分,在利润分配环节,两者不加区分,这样必然导致收益超分、虚利实分,但在公允价值计量下,收益是现时收入与按公允价值计算的成本配比的结果,较好地体现配比原则的内在诉求。
三、公允价值的局限性分析
1.公允价值概念界定存在局限
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中关于公允价值的定义比较,我国关于公允价值的界定有些简单,没有明确界定公允价值计量日期、交易的性质以及交易的目标。准则中也未明确公允计量的前提假设,公允价值是一种估计价值,这对会计人员的要求变高了。对公允价值的三个级次,我国会计准则条文中运用较多的主要是一、二级,这主要是出于会计谨慎性的要求,由于以上难题,公允价值在实务应用中会产生误差,从而降低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和准确性。
2.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技术操作上的局限性
首先,市场经济的不完备和估值的复杂性使公允价值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无法有效保障。我国会计准则没有事先做出进一步的指南,这样会使我国运用公允价值本不熟悉的会计人员无所适从。特别是金融工具,在市场流动较低、金融工具的持有者主要是机构投资者的情况下,市场并不能反映所有信息。市场价值未必可靠,这必将影响到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计量的公允性。其次,公允价值估值模型的差异以及运用状况的不同导致会计信息可比性降低,且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也因估值日期和估值目的不同而受到影响,降低信息的可比性。
3.会计人员素质水平需要提高
由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应用的过程中,要用到估算技术,因此对会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我国会计人员素质还不是很高,会计人员进行专业判断意识也不强,形成了没有主动进行专业判断的意识,因此新企业准则颁布后,绝大多数会计人员对“放权”感到茫然,不知道如何运用专业判断。
4.监督约束机制匮乏
法律体系作为依据和底线,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任何国家都要建立一套以维护正常经济秩序和各方经济利益的法律体系。无论英美法系还是大陆法系国家的会计有关法则都很全面详尽,而我国在这些方面仍然薄弱。主要表现在行政处分的威摄力不够,民事赔偿制度尚不健全等。这种局面使公允价值的主观随意性在应用过程中发展成了一种操纵会计信息的手段,制约了公允价值的应用。
5.市场评估体系有待完善
要建立完善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必须要建立与公允价值相适应的市场环境。美国作为公允价值研究最有代表性的国家,发达的资本市场带来金融工具日新月异,对计量属性提出新的要求与高度分散的股权结构,信息使用者更倾向于关注信息的相关性。这说明公允价值的应用还需要有相适应的市场环境。我国现阶段公允价值计量所依存的市场环境并不完善,公允价值可能难以达到公允。因此,需要完善与公允价值应用相关的市评估环境及市场评估体系。
四、公允价值在我国应用的相关建议
为了有效实施公允价值计量,基于以上局限,需要在以下几方面做出改进。
1.进一步完善相关准则内容,促进与国际准则趋同
将收入费用概念范围拓宽口径,以更加符合我国目前逐渐沿用的“全面收益观”,不要把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作为与其他完全平等的第五种属性而是将其作为其他计量属性追求的目标。将可能达到这种目标的可以采用的各种估值技术进行详细分析,建立更规范的公允价值计量框架和更具有操作性的公允价值计量指南,改进报告主体对公允价值计量的披露,并促进与国际会计准则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准则的趋同。
2.建立专业计量部门,提高信息的可靠性
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可设立类似于资产评估中心的专业计量部门负责,专业负责对一些资产需要用公允价值或其他除历史成本以外计量属性的计量。专业计量部门的设立一方面可降低会计人员的应用难度,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也减少或排除对计量结果的争议,从而改进计量的可操作性和提高信息的可靠性。
3.完善企业风险管理体系和内控制度,确保会计信息可靠
制定与之相关的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以保证准确使用公允价值,保持有关使用公允价值估价方法及政策规定在整个企业的一致性;定期向高管层和董事会提供信息。同时加强内部控制,加强事前控制建立岗位责任制、明确分工、互相协作、互相监督。加强事中控制,严格实行岗位分离。
4.加强公允价值培训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公允价值计量具有一定的难度,很多地方需要靠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因此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是保证公允价值信息质量的有效途径。一是要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强化法制教育,要求会计人员在不违反法律法规和准则的基础上处理业务;二是加强诚信建设,从根本上消除虚假现象的发生。另外还要加强业务培训,尽快熟悉和掌握公允价值计量的处理方法和程序,提高其对交易事项的确认、计量的能力,减少会计信息的失真和对公允价值判断的偏差。
5.制定和完善相关法规制度,加大对企业的监管
考虑到新的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带来的变化,应加速市场交易立法,建立公平、开放、自由、诚信的交易规则体系,使得上市公司财务指标的计算及会计信息的披露尽可能地与会计准则要求一致。同时,采用加大违法成本的办法来阻止企业的违规违法行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北京:经济和学出版社.2006:15-18.
[2]路晓燕.公允价值的国际应用.会计研究.2006(4).
[3]乔玉洋.公允价值的适用性分析及启示.财会通讯.2010(5).
[4]覃方仕.公允价值局限性及其假设的理论研究.财会通讯.2010(10).
[5]葛家澍.关于公允价值会计的研究.会计研究.2009(6).
[6]程树,陈志斌.基于新会计准则的公允价值应用研究.财会通讯.2010(1).
[7]钟子英.我国公允价值研究综述.财会通讯.2010(5).
2007年是中国银行业快速发展的一年,行业全面开放、竞争加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局。各家银行加速管理体制改革、调整发展战略,为迎接各方面的挑战做好准备。这也使得上市银行的年报比起往年来,有了更多的看点。本期所关注的主要问题有:上市银行年报的主要特点,全国性上市银行年报的财务分析,以及14家上市银行2007年的财务盘点和趋势性展望。
截至2008年4月23日,14家上市银行全部了2007年年报。读这些多则300多页,少则100多页的年报,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这些信息量丰富的年报,不论是对于投资者还是监管者,不论是银行从业者还是研究者,都值得细细读来。我们对年报的粗读中发现一些味道,并试图将一些体会与各同仁分享。
从年报看信息披露
上市银行的信息披露是公司治理的重要内容,而年报则是让投资者来知晓和判断上市银行全面信息的重要资料。可以这样说,年报是上市公司信息的最集中反映。中国证监会对上市银行年报信息披露内容的和格式都有比较详尽的规定。上市银行年报披露既要遵循《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也要遵循《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18号――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特别规定》。总体来看,上市银行年报披露中基本上按相应的要求进行了披露,但有三个非常明显的特点。一是各家银行披露的详略情况各不相同,在香港与内地同时上市的银行年报披露普遍优于只在内地上市的银行,二是不少银行对某些应该详细披露的地方采取了模糊技术,实际上违反了上述信息披露的要求。三是大多数银行进行了企业社会责任的披露。
对称与非对称。
在14家上市银行中,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和交通银行在香港联交所和上交所同时上市,深圳发展银行与宁波银行在深交所上市,其余都在上交所上市。在上交所或深交所上市的银行,在年报信息披露中当然必须要满足中国证监会相应的监管要求,而在内地与香港同时上市的公司则要同时满足内地与香港的监管要求。根据中国证监会《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2007年修订)第八条“在境内和境外证券市场上市的公司,若境外证券市场对年度报告的编制和披露要求与本准则不同,应遵循报告内容从多不从少,报告要求从严不从宽的原则,并应当在同一日公布年度报告。”这就是说同时在香港与内地上市的银行,必须要遵循同样的披露原则。由于在香港的信息披露较严,因此国内的投资者显然能够了解更多的信息,看来搭了境外投资者的便车了。具体来看,在两地同时上市的银行的年
报有如下特点:
董事长、行长致辞体现银行亮点。在中国证监会要求的年报内容中并没有董事长和行长致辞这样的强制性要求,但不少大银行都附上了这样的致辞,虽然名称各异,有些说《致辞》,有些用《报告》。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五家在香港与上海两地同时上市的银行都有这样的致辞。其实,放在年报前面的致辞不仅体现了对银行当家人对投资者的尊重,展现银行在本报告年度的工作亮点,而且还能让投资者很快就能了解银行的发展定位与战略方向。这可以大大节省投资者的阅读时间,也便于投资者很快掌握银行的主要信息。同时,上述银行还将银行在本年度获得的主要荣誉都列了相应的清单,也有些银行还将银行的历史作一简单介绍,这都很有利于读者了解银行的情况,有利于形成加深银行品牌的形成。
透过董事长致辞,我们能清晰地看到银行的发展战略。如工行董事长在致辞中就说,新年度、新阶段工作的主旋律是:增强竞争发展能力,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全面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现代金融企业步伐。在建行行长的致辞中,我们可以看到:“本行将肩负‘为客户提供更好服务,为股东创造更大价值,为员工搭建广阔的发展平台,为社会承担全面的企业公司责任’的使命,遵循‘始终走在中国经济现代化的最前列,成为世界一流银行’的愿景奋力前行的承诺。”交行董事长在致辞中则是提到了“打造中国最佳财富管理银行的战略构想”,并且将这一战略目标写在扉页上。
公司治理披露更细。公司治理是否完善既是投资者关心的重大问题,也是近年来上市银行区别于非上市银行的重要方面。在公司治理方面,投资者要关心董事会及专门委员会和监事会及其专门委员会是否尽职履行了相应的职责。因此,在公司治理架构、董事会报告、监事会报告中都涉及到公司治理的内容。根据《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只要求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和薪酬委员会的履职情况汇总报告。在所有的年报中,在境内上市的银行都达到了上述最低要求,但其他专业委员会的情况没有充分披露。只有中国工商银行等在两地同时上市的银行则将所有专业委员会会议出席情况都进行了详细的披露。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披露更详尽。作为对银行报告年度中财务及业务的各个方面进行详细说明的部分,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为投资者提供了银行业务表现和发展前景最为实质性的信息,各家银行年报中这部分内容详细程度有着明显不同,反映了各自在维护投资者关系、保护投资者权益上不同的理念。已年报的14家上市银行均对损益表、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中的项目分别进行了列示,同时也对所经营的各方面业务进行了说明。但仅在境内两地上市的银行则大多仅止于此;相比较,在A股和H股同时上市的银行对业务各方面的变动则给出了较详细的分析和解释,力求让年报的阅读者能够看到变化背后的原因。
总体来说,在香港与内地同时上市的银行与其他银行在这方面的区别较大。两地同时上市的银行将“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单独拿出一部分用较长的篇幅来分析,而只在境内上市的银行则按证监会《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将此放在董事会报告中,通常篇幅不够长,分析也不够详尽具体。
更为重要的是,在两地上市的银行对财务报表分析非常详细。例如,关于财务报表分析中,中国工商银行按照损益表项目分析、分部报告、资产负债表项目分析、其他财务信息分别进行分析。损益表项目不仅列表分析,而且还根据项目进行分析。对收入、支出的各个明细项目都有非常到位的分析。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信银行都有类似的详细分析。
模糊与精确
在今年的年报信息披露中还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对一个敏感问题的披露,那就是不少银行对董事、监事和高管的具体薪酬情况披露采取了模糊技术。根据证监会2007年出台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上市公司须在年报中披露每一位董事、监事和高管的具体薪酬情况。其实,2006年的年报中,绝大多数银行都对董事、监事和高管的报酬进行了比较具体的分析,由于招商银行、中国民生银行等因高管薪酬与其他银行比过高,引发了股东、媒体和民众的广泛关注和争论,因此在2007年的年报中,北京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民生银行和兴业银行没有对每一名董事、监管、高管的具体薪酬情况进行说明,而只给出了模糊的统计信息。以招商银行为例,年报中只说明“本公司2007年度支付全部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的税前报酬总额为5319万元。其中,100万以下的12人,100万~300万之间的8人,300万~500万之间的2人,500万~1000万之间的4人。”北京银行关于这一点的披露为:“2007年度在本行领取薪筹(税后)的董事、监事共计18人,高级管理人员5人。领取薪筹在100~180万元的10人,50万~100万元之间的6人,10万元以下的7人。”既没有说明董事、监事及高管报酬总额,也没有说明每一成员具体数额。不知道监管部门对这种模糊战术是何态度?但作为投资者肯定是不满意的。
在此项披露中,也有一些银行做得很好,如华夏银行不仅披露了每一位董事、监事及高管报酬的含税与税后报酬情况以及总数,而且在注释中说明董、监事津贴的依据,特别地指出不在公司领取工薪的董、监事的津贴由劳务报酬、委员会津贴和会议补助三部分构成及分别的标准。
相反,在一些涉及到商业机密的地方,银行本可以采取模糊一点的技术,如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在披露十大客户贷款资料时,采取了比较模糊处理的办法,只说到了所属行业、金额和占比,但将客户的具体名字隐去。这应当是被允许的。根据《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2007年修订)》第五条:“由于商业秘密等特殊原因导致本准则规定的某些信息确实不便披露的,公司可向证券交易所申请豁免,经证券交易所批准后,可以不予披露。”但像宁波银行这样的公司却将客户的名称披露了。
企业社会责任进入披露视野
早在2006年6月,浦发银行就作为国内商业银行中的第一家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详细说明自身在保护环境、扶贫赈灾、关怀弱势群体、支持文教卫生体育事业等方面所做出的努力;2007年,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建设银行紧随其后,工商银行也将在2008年首次报告。在年报中,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兴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都比较详细地提到了本行在2007年为承担社会责任做了哪些主要的工作。不知为什么最早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浦发银行虽在第十一节《重要事项》中提了一段,但看不出具体在哪些方面做了什么。深圳发展银行、华夏银行、北京银行、南京银行、宁波银行则完全没有提及社会责任方面的内容。
从披露社会责任的银行我们可以看到,各家银行都在追求业绩增长,实现快速发展的同时,相继把社会责任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强调在履行经济责任之外,还要承担社会责任,致力于公益事业。交通银行在2007年8月28日在董事会中专门设立了社会责任委员会,以拟定社会责任战略和政策,对银行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估,并根据董事会的授权审批对外捐赠等事宜。这应当是境内首家成立社会责任委员会的公司。
总之,及时、全面、准确的披露年报是作为公众银行监管和公司治理的基本要求,更是树立银行品牌的良好机会。任何对投资者应该知晓的信息进行模糊处理的办法将有损银行的声誉,也许在不久的将来要付出代价。相反,充分利用好年报,在规定动作之外做一些自选动作,让信息披露更为详尽一些,有助于建立良好的投资者关系,获得更好的市场评价和公众认同。
从年报看银行业趋势
随着2006年底中国银行业对外全面开放,中国银行业正经历着深刻的变化。2007年虽只是一个开始,但银行业的一些发展趋势已经显现:一是以加强风险管理、优化组织结构、强化业务管理线职能和流程建设为目的机构及管理体制改革此起彼伏,二是同战略投资者在业务上的合作向广泛化和纵深化发展。
组织架构调整
从年报可以看出,2007年上市银行的组织架构改革风生水起,各行都在为迎接银行业日益激烈的竞争做自我调整,取长补短,积聚力量。综合来看,机构改革基本上分为集中加强风险管理和流程银行建设两个方面。
就加强风险管理而言,工商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民生银行、华夏银行和浦发银行都有明显的举措,具体如表1所示:
为了更好的面向市场,提高效率,建设流程银行,推进会计与营运管理体制改革,实现核心业务处理的前后台分离,后台业务处理职能逐步向上集中,也提上了大多数上市银行的改革日程。中国工商银行与南京银行均在深入推进管理扁平化改革;中信银行、民生银行、兴业银行、南京银行或成立专门的产品事业部,或按照业务条线设立团队,向专业化销售、专业化管理和专业化评审的方向大踏步前进。
中国工商银行,将股份制改革办公室改建为战略管理与投资者关系部;组建产品创新管理部,优化产品管理与业务创新流程。积极拓展新业务领域,工商银行专门成立金融期货结算中心,积极申请金融期货特别结算会员资格。到2007年末,直属分行和二级分行均已着手开展扁平化改革。
中国民生银行的年报披露了公司金融事业部改革,介绍了总体思路、整体目标和愿景、改革步骤和机构调整情况。中国民生银行的事业部制改革既为投资者所关注,也为业内所重视。根据介绍,中国民生按照公司化运作理念,对公司金融主要产品线和行业客户线实施事业部制度,以做强主要的利润增长点,提升公司价值,以努力办成本土一流的公司金融银行。2007年,中国民生银行已完成贸易金融部、金融市场部三个产品部门和地产、能源、交通、治金、工商企业五个客户部门的事业部改革。
兴业银行则稳步推进组织体系变革,探索建立企业金融、财富管理业务板块管理总部,进一步强化业务条线的统筹管理能力。深入推进分行零售事业部制改革,逐步完善全行零售银行管理体系。继续有序实施业务流程再造。
中信银行则按准事业部制模式,推进了信用卡中心、投资银行中心、汽车金融中心、私人银行中心、托管中心的建设来优化前台组织架构。同时正式启动会计记账中心,将会计后台业务集中处理。
中国建设银行则稳步推进会计与营运管理体制改革,实现核心业务处理的前后台分离,后台业务处理职能逐步向上。
与战略投资者的合作更加深入
截至2007年底,除民生银行和招商银行之外,其他各行均已引入海外战略投资者。随着交流与互信加深,各大型国有上市银行以及中信银行、交行同战略投资者在业务方面的合作均向广泛化和纵深方向发展,并主要集中在风险管理、技术支持、人力资源管理和员工培训等方面。如表2所示:
相比较而言,华夏、浦发、兴业等银行同战略投资者的合作领域则仅限于某些具体产品,稍显狭窄,尚待加强。
从年报看银行发展战略
除银行业发展的一些共同趋势,根据年报和其他来源的信息,上市银行各自的主要发展战略也都显现出来。总体上可分为三类:大型国有银行和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纷纷加快综合化、国际化经营步伐;中小股份制银行正加大基础建设投入、加快网点布局速度;城市商业银行则在加紧跨区域布局。
大型国有银行和较大规模的股份制银行直指综合化、国际化经营
2007年,各大银行均迈开了综合化经营步伐,在向新业务领域推进方面你方唱罢我登场。
中国银行于2006年底收购新加坡飞机租赁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中银航空租赁私人有限公司”,又在2008年1月,与贝莱德投资管理(英国)有限公司合资成立中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中国银行尝到了综合经营的甜头,2007年投资银行、直接投资、保险、租赁、基金等业务板块对全行税前利润的贡献度由上年的7.45%提高到11.14%。中国工商银行紧随其后,成立工银租赁,使境内的业务从基金扩展到租赁业务。交通银行则相继投资设立了交银国信和交银租赁。中国建设银行和美国银行也共同发起设立建信金融租赁。中国民生银行于2008年4月初成立民生金融租赁公司,另外,成立民生加银基金公司、投资陕西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也使得民生的业务扩大到基金和信托领域。中信银行则充分利用中信集团的综合金融平台谋求竞争优势,与中信系统的证券公司推进客户资源共享,与中信证券、中信信托、中信基金和信诚保险开展交叉设计和交叉销售。浦发银行则利用上海国际金融集团的平台有着与中信类似的追求。
在国际化方面,工商银行的布局尤其引人注目:收购印尼Halim银行,顺利实现工银莫斯科的开业,通过了收购南非标准20%股权和收购澳门诚兴银行79.93%股权的相关议案。此外,申设美国纽约分行、中东地区迪拜子银行、多哈分行和澳大利亚悉尼分行的工作也已经获得中国银监会的批准,其中多合分行已在2008年1月31日获得当地监管部门的批准。截至2007年末,工行已经将境外营业机构延伸至全球13个国家和地区,分支机构总数112家,与122个国家和地区的1,349家银行建立了行关系,境外网络已具规模。
交通银行海外机构战略布局也在加快,法兰克福分行和澳门分行已分别于2007年10月11正式对外营业,海外分行数达到7家,海外资产177.71美元,比上年度增长23.67%,实现利润总额1.7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65%。招商银行在纽约设立分行的申请获美联储批准,目前纽约分行正在筹建中。建设银行则收购了美国银行(亚洲)有限公司及其附属公司全部股权,并在此基础上成立建银亚洲,对在香港的机构及资源进行了有效整合,在香港地区形成了以香港分行、建行亚洲、建银国际为经营机构,业务覆盖批发银行、零售银行、投资银行三大业务领域的全面金融服务提供商。民生银行也计划进入美国市场,投资联合银行控股公司(美国)的工作正在等待相关监管机构批复。
加大基础建设投入――中小股份制银行的选择
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增长速度显然快于大型商业银行(见表4)。中信银行、招商银行的增速超过了40%,即使是增速最慢的中国民生银行也达到了26.9%,超过了大型银行中最快的交通银行。随着大型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上市,其网点优势变得非常明显,所以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有着尽快做大规模的冲动。于是中小股份制银行选择了把加大基础建设投入、加强网点和渠道建设以及加快人才储备作为发展的主题。
中小企业与跨区域经营――三上市城商行的主题
南京、宁波、北京银行三家城商行都是在去年上市的。从他们公布的年报来看,这些已经上市的城市商业银行一方面将跨区域经营作为发展重点之一,另一方面仍然将中小企业作为主要目标。跨区域经营的思路都已经在2007年明显体现出来:北京银行上海分行正式开业,天津地区首家异地支行设立,西安分行筹建申报工作也已经完成;南京银行泰州分行于2007年2月正式开业,迈出跨区域经营的第一步,2007年12月,上海分行正式获准筹建;宁波银行则把上海作为向外扩张的第一站。据悉,在杭州、南京设立分行也已经被写入宁波银行2008年的发展计划。宁波银行于2007年新开设上海分行,同时在宁波地区新设支行3家,使机构网点总数达72家。在2008年的计划中,宁波银行要“做好跨区域发展和营业网点的规划,稳步推进跨区域发展战略,继续强化对宁波本地重点经济建设乡镇的网点配置,加快营业网点布局。”南京银行也有类似的表述:“加快跨区域经营的步伐”。
在业务结构中,这些银行仍然将中小企业作为主要的客户对象。南京银行在2008年的对策中,提到强化小企业和个人贷款所占的比重。宁波银行则继续发展小企业授信业务。
关键词:金融稳定;金融风险;金融基础设施;评估报告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2)04-0003-06
一、宏观经济与金融稳定
(一)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2011年,全省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GDP增速10.9%,高于全国水平1.7个百分点,较上年回落1.6个百分点,低于“十一五”平均水平2.2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比连续9年上升,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提高2.3个百分点。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提高0.2个百分点。万元GDP能耗下降3.66%,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等排放量均下降1.5%。
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长27.2%,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5.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提高2.3个百分点,农民收入增速连续两年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高于GDP 6.4个百分点,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投资结构改善,第三产业投资比重首次达到50%,提高1.5个百分点;技术改造、高新技术产业、民间投资增速分别高于全社会水平5.4、9.7和2.5个百分点。进出口增速高于全国2.3个百分点,进口首次突破千亿美元,增速高于全国4.9个百分点,净出口额连续3年下降。
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鲁南经济带实现GDP增速分别高于全省0.8、1.1、0.8个百分点。县(区)财政收入占比提高0.7个百分点。地方收入超过30亿元的县(区)增加90.9%。
(二)面临的突出问题
因子分析显示,2011年全省经济增长水平较上年进一步提升。财政金融、进出口和消费因子得分上升,可持续发展因子得分有所下降,产业结构不协调、经济自主增长动力偏低仍是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一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GDP增速逐步回落,经济预期持续走低,企业家信心指数、企业景气指数分别低于上年7.5个和6个百分点,投资弹性系数降至近年来最低。城镇及农村居民收入增幅分别低于财政收入13.06个和10.81个百分点,消费持续增长缺乏内生动力。出口订单大幅减少且呈短期化,平均出口利润率下降3.25个百分点,外需不振制约经济增长。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六大高耗能产业增加值及其主营业务收入、利润增速分别高于规模以上企业2.7个、5.1个和6.9个百分点。二是物价上涨预期较强。农产品价格上涨的生产成本推动因素仍较显著,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和农民工工资性收入增幅分别提高8.1个和7.1个百分点。上游产品价格上涨压力较大,PPI与PPIRM指数差达到3.9%,比上年扩大1.1个百分点。三是房地产遇冷效应显现。土地购置面积、房屋销售面积和销售金额增速分别回落41.5个、29.3个和32.9个百分点,低于全国18.9个、23.6个和26.1个百分点。房地产企业资金链日趋紧张,货币资金减少12.28%,存货占比提高1.5个百分点。房地产行业税收、土地出让收入增幅分别回落12.4个和62.2个百分点。四是企业经营困难增多。企业产品市场需求指数连续4个季度回落,产成品库存增幅高于上年6.4个百分点。工业企业综合效益指数、资产保值增值率、成本费用利润率、总资产贡献率增幅分别降低52.1、2.7、0.51和1.3个百分点。利息支出增速高于上年22.5个百分点,原材料价格与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出口企业受欧元、英镑币值波动影响损失较大。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增速低于上年10.4个百分点,亏损企业数量增幅提高21.6个百分点。
受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国内经济中长期增长潜力下降、主动调控等因素影响,金融业风险管理面临的不确定性上升。市场需求萎缩与企业综合成本上升导致实体经济利润下降;民间借贷脆弱性显现,部分中小企业资金链紧张;房地产市场趋冷,相关行业信用风险上升,融资风险增大;海外市场波动、出口增速回落带来较大冲击,外贸企业经营压力增大,风险波及金融业的可能性上升。
二、金融业与金融稳定
(一)银行业
1. 总体发展状况。2011年,山东省社会融资规模同比少增773.3亿元。银行业机构资产、负债总额分别增长16.18%和15.92%。本外币存、贷款同比分别少增18.27%和3.38%,增量分别是近5年年均增量的99.04%和1.15倍。全省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分别下降151.94亿元和0.75个百分点,全年共处置不良贷款311.92亿元。法人银行机构资本充足率9.80%,提高1.22个百分点。流动性处于合理区间,法人银行机构核心负债率、流动性比率、备付率分别为55.55%、50.08%和5.06%。全省银行业资产利润率为1.53%,提高0.14个百分点。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和拨备覆盖率分别提高37.32个和44.89个百分点。
2. 改革进展与成效。政策性银行继续推进商业化转型,已改制上市国有商业银行强化风险管控体系,农业银行继续深化“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股份制银行新增二级分行16家,支行27家。城市商业银行新增支行19家,县域覆盖面达83.6%,提高12.2个百分点。已改制组建农村商业银行20家,新增13家。年内12家村镇银行获得筹建批复。
金融产品创新活跃。小微企业信贷服务创新提速,成立各级中小企业专营机构400余家。涉农信贷产品创新成效明显,林权、渔船、蔬菜大棚、海域使用权、土地经营权抵押和涉农仓单质押贷款分别增长31.3%、51.9%、88.9%、43.7%、127.4%和42.3%。
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力度加大。“十大振兴产业”新增贷款占比提高4.6个百分点。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信贷增量高于上年。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半岛蓝色经济区贷款增速高于全部贷款6个和2.8个百分点。保障性住房开发贷款增长30.36%。
3. 主要问题与风险点。
(1)银行发展面临的资本约束日益突出。全省银行机构表内外加权风险资产增长26.05%,按8%的比例计算共增加资本金消耗343.14亿元。年末仍有47.66%的农村信用联社资本充足率低于8%。
(2)部分法人机构潜藏流动性风险。部分中小法人机构存贷比或备付率长期处于警戒区间。年末有36.8%的农村金融机构存贷比超标。流动性比率低于40%的机构30家。11家村镇银行的前10大客户存款占比超过65%。
(3)信用风险防控压力加大。全省银行业机构贷款质量向下迁徙率为3.58%,高出向上迁徙率2.8个百分点。农信社不良贷款占全省的42.26%,不良率高于15%的机构仍有13家。部分机构贷款分类偏离度较高,部分农村合作机构不良贷款压降不实。全年银行业机构共对131个大客户发出风险预警,较去年增加16个。问卷调查显示,当前银行业面临的主要外部风险分别是房地产调控及市场波动、民间借贷风险传递以及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压力。
(4)银行业内部管理基础薄弱。现场评估显示,部分机构公司治理运作不规范,风险合规文化缺失,对违规行为的惩戒明显不足,屡查屡犯现象长期普遍存在。个别银行总行对分支机构、关键岗位人员、核心业务环节的监督管理失当,为犯罪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
(二)证券期货业
1. 总体发展状况。
(1)市场规模不断扩展,运营机构规范发展。全省新增证券分公司10家,营业部29家,基金分公司1家。股票基金总交易额3.57万亿元,投资者股东开户数942.28万户。境内上市公司145家,总股本859.5万股,分别增长16.9%和17.6%。两家法人券商各项风控指标好于监管标准。
(2)直接融资创历史新高,证券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功能增强。全省20家企业境内IPO融资154.3亿元,12家上市公司再融资222.9亿元,融资总额增长6.9%;发行各类债券80只,融资774亿元,分别增长100%和66.5%。
(3)上市公司盈利增速放缓,并购重组继续推进。3季报显示,全省上市公司营业总收入、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25.9%和24.4%,较上年分别下滑47.2%和67.9%。20家上市公司提出或实施对公司有重大影响的并购重组25次。山钢等多家企业实现了集团(主业)整体上市。
(4)期货市场发展平稳,机构实力稳步增强。全年新增期货营业部10家,投资者开户数、保证金余额分别增长7.4%和0.2%,期货交易量、交易金额分别占全国市场份额的3.5%和2.9%。3家法人期货公司净资产、净资本、净利润分别增长18%、15.5%和4.8%。
2. 需关注的问题。
(1)市场交易量收缩,券商盈利下滑。2011年,全省证券业机构平均佣金费率同比下降14.8%,65.9%的客户无任何交易。两家法人券商经纪业务量下降18.2%,全国市场占比分别下降9.5%和1.25%,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下降38.6%和52%。
(2)上市公司成本压力加大,投资风险上升。3季报显示,全省上市公司财务费用和管理费用上涨40.5%和24.1%。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长期股权投资分别增长112.67%、30.6%,39家企业进入投资性地产领域。全省上市公司资产减值损失同比增加1.01亿元,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亏损额增长两倍多。
(3)证券业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衡。山东省上市公司数量仅列全国第6位,总市值、券商资产规模、股票基金交易量仅占全国的4.03%、2.34%和8.47%,证券化率、股票交易率分别低于全国水平40个和15.4个百分点,与全省经济规模不相称。
(4)非法与违规案件有所抬头,市场环境需持续净化。部分上市公司出现虚假重组、关联交易等违规行为,11名高管被问责,两家公司被立案稽查,5家企业因同业竞争问题影响再融资。个别上市公司存在严重的贷款逾期、违规担保、披露虚假信息等问题,资不抵债而引发偿债危机。
(三)保险业
1. 总体发展状况。
(1)市场主体多元化增长。全年新增保险公司15家,总数达76家;各保险公司分支机构新增194家,共计6137家。首家法人保险机构——泰山财产保险公司开业。专业中介法人机构183家,兼业机构12421家。
(2)整体实力进一步提升。全省保险业总资产2193.27亿元,增长23.16%;积累各项风险责任准备金2812.93亿元,增长22.05%。实现保费收入(新口径)增长10.78%,高于全国0.26个百分点。其中,财产险增长14.04%,人身险增长9.26%。
(3)服务经济社会能力增强。全行业为经济社会承担各类风险责任15.73万亿元,增长5.85%。保险赔付支出271.23亿元,增长21.5%。农业保险承保种植业2632万亩,为593万农户提供了84亿元的风险保障。启动12个保险业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工作试点。
(4)经营质量明显提高。财产险公司全年实现承保利润增长141.32%,为近年来最好水平;综合成本率下降4.69个百分点。人身险公司业务结构持续优化,个人业务占比及寿险新单期交率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03个和5.5个百分点。
2. 需关注的问题。
(1)业务发展仍不均衡。财产险发展过于依靠车险业务,车险保费收入占比高达83.27%,第二大险种企业财产保险占比仅为6.14%。普通寿险销量下降2.4%,业务占比下降1.16个百分点。分红险增长10.46%,占比提高1.39个百分点。
(2)保费收入增长乏力。由于汽车销售增长放缓,高度依赖车险的产险业务增长受到制约,保费收入增幅下降24.18个百分点。寿险销售以营销员和银邮为主,业务占比高达92.75%。受银保监管政策调整影响,银邮保费收入增幅下降28.28个百分点;个人营销陷入“低收入、低素质、低水平”困境,保费收入增幅下降5.48个百分点。
(3)非理性竞争较为突出。全行业总体仍停留在争规模、抢份额的低层次竞争水平,套取资金违规支付手续费,不严格执行审批备案的条款费率,擅自扩大保险责任等问题屡禁不止。手续费恶性竞争问题仍然突出,部分地区车行交强险、商业车险业务、农信社借意险业务手续费高达18%、35%和40%。
(4)服务质量和水平有待提高。全省退保金增长73.87%,退保率高达20.6%。销售误导、理赔难、推销扰民等问题仍较突出,大部分地区保险行业协会受理投诉呈上升趋势,保险业改善服务的进展距离公众期待差距明显。
(5)部分公司内控薄弱。部分公司重业务扩张、轻内控管理,营销员违法集资、销售误导、骗保骗赔等问题时有发生;财务数据不真实、账外账、内外勾结侵害公司利益等现象仍然存在。信息化建设普遍滞后,集中管理、集约经营水平不高。
(四)金融业综合经营
1. 金融控股公司。
(1)总体发展状况。山东辖内有省国际信托有限公司(简称省国托)和莱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简称莱钢集团)两家金融控股公司。2011年,两家公司总体运行平稳,利润出现下滑,但风险可控。省国托增加邹平浦发村镇银行股权投资,持股比例上升3个百分点;入股中国重汽财务有限公司。莱钢集团增加山钢集团资本投入8亿元,注册资本变更为39.23亿元;认购莱商银行0.81亿股新股。省国托信托余额增长18%,新增信托规模减少6.85%,净利润增幅下降86.78个百分点。莱钢集团营业收入、净利润增幅分别下降12.05个、2.27个百分点。
(2)存在的问题。受信贷规模趋紧及产能过剩行业限制等因素影响,莱钢集团贷款利率上升,财务费用增长18.25%。同时,钢铁市场持续疲软,主业经营压力剧增。省国托银信合作业务下降67.45 %,占比下降31.78 个百分点。
2. 交叉性金融业务。
(1)总体发展状况。2011年,金融交易创新和金融综合经营持续快速发展,693家样本金融机构(包括银、证、保、信托业)开办的跨市场交叉性金融业务额增长53.43%。一是银行业理财产品呈爆发式增长,发行及代销银行理财产品募集资金增长163.85%。二是金融机构跨市场融资持续增加,银行与证券、基金、信托及保险类机构开展债券回购交易额增长275.81%。三是银保通交易额下降3.4%,新增开户量下降9.71%。四是新兴资金结算类产品增势强劲,以银关通为代表的新兴产品交易额达214亿元,成为新的增长亮点。五是企业年金托管余额增长52.8%,财产净值增长17.45%。
(2)存在的问题。一是理财产品推动了资产表外化运作,增加了货币信贷调控难度,并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产生明显扰动。二是跨市场融资业务存在风险隐患。全省具有市场成员资格的城商行回购融资占全部负债的比例平均为6.18%,有两家甚至超过13%,经营头寸过多依靠债券市场等跨市场交易,存在一定的流动性风险隐患。
三、金融市场与金融稳定
(一)货币市场交易放缓,成交利率上行
金融机构通过拆借市场融入资金力度加大,同业拆借交易额增长178%,净融入资金为上年的5.1倍。拆入、拆出加权平均利率较上年提高171个和178个基点。全省51家市场成员机构债券回购成交额增长10.18%。债券加权平均到期收益率大幅上升157个基点。年末金融机构持债余额上升20.36%。
(二)债券发行连创新高,融资规模不断扩大
全年发行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总额上升26.18%,其中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和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分别发行28只、24只和3只,融资额分别上升13.07%、40.66%和5.43%。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发行量占全国三分之一强,融资规模居全国第一。
(三)票据市场价升量跌,融资额增势平稳
贴现及转贴现累计下降22.08%。贴现利率一路走高,直贴和买断式转贴现3—6个月加权平均利率在10月末达到全年最高,年末略有回调,但较年初分别提高2.72个和3.48个百分点。银行承兑汇票签发量增长30.65%,风险敞口增长26.98%。
(四)黄金市场交投活跃,金价大幅攀升
全省新增上海黄金交易所会员企业两家,总数达12家。会员企业全年成交量增长50%;产金炼金企业为交易主力,累计净卖出74.8吨。纸黄金交易继续保持活跃,成交量、成交额及成交价格分别上升71.8%、154%和24.13%。
(五)民间借贷需求旺盛,资金价格持续攀升
山东省民间借贷样本监测点累计借入金额增长170.03%,样本加权平均利率上升5.2个百分点,涨幅达40.5%。高利率借贷发生额显著增加,全省样本民间借贷年利率超过25%的发生额4.3亿元,而2010年仅为70.5万元。
四、金融基础设施与金融稳定
(一)金融法律环境进一步完善
金融管理部门新实施150余项与金融业和金融基础设施相关的重要规范性文件,规范了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理财产品销售、期货投资咨询、转融通、保险业务转让等多方面的业务活动。据对省内184家金融机构1272位高管人员调查,全年法治环境综合评分9.66分(10分制),升幅1.56%。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制定印发了《金融消费者申诉处理暂行办法》和《关于开展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意见》。全省各级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中心共受理金融消费者投诉296起,办结278起,办结率94%。
(二)支付体系平稳高效运行
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制定了银行卡中长期工作规划、银行卡收单市场管理办法以及银行卡助农取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新增大、小额支付系统直接参与者3家,间接参与者1150家,变更参与者836家。3家法人机构接入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各银行机构通过支付系统办理结算笔数增长41.65%,结算金额增长17.39%。县及县以下地区ATM、农民金融自助服务终端、POS机具布放量分别增长41.8%、223.8%和67.0%;金融服务终端行政村覆盖率达78%,提高40.9个百分点。县及县以下地区银行卡发卡量增长53.02%,人均持卡1.19张。
(三)金融机构内部治理逐步改善
全省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全面实施并逐步适应新会计准则,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全面完成新旧会计制度转换工作,金融机构公司治理水平提升。据对159家法人机构572位高管和风控人员、658位银监系统和人民银行负责人员调查,“银行业法人机构公司治理”综合评分8.94分(10分制),改善率为0.64 %。
(四)信用体系建设持续深入
企业征信系统全省企业及其他组织收录量增长7.04%,日均查询增长34.18%;个人征信系统全省自然人收录量增长3.14%,涵盖的信贷账户增长28.16%。共采集公积金缴存信息581.7万户,社会保险缴存266.7万户,社会保险发放74.9万户。累计入库中小企业14.7万户,近2万户企业首次取得信贷支持,融资额2077.6亿元。共建立农户信用档案1072.8万户,增长8.47%。
(五)反洗钱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
制定了《山东省金融机构反洗钱现场督导办法》,建立了反洗钱监管交互平台系统。印发了《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反洗钱监测调查工作管理办法》,规范开展行政调查和案件线索移交工作。组织完成对全省992家市级以上金融机构和67家县级以上金融机构的自律考核评估和现场检查工作。全年共接收金融机构报送可疑报告310份,向有关部门移交92份。年内举行情报会商120次,向侦查机关报案数量、涉及金额同比分别增加10笔和186.44亿元。
(六)货币流通管理成效显著
反假币工作不断深入。反假工作站点增长8.07%,义务宣传员增长12.34%。加强专业队伍建设,累计认定鉴别师和识别师分别增长45.50%和14.96%。全省累计收缴、没收假人民币金额同比上升4.7%。通过建设县域虚拟发行库,搭建现金横向调剂平台,加大了小面额现金投放力度,优化了券别结构。金融机构监测网点及企事业单位对各券别满足率分别提高3.48个和2个百分点;对市场现金整洁度认可率分别提高0.95个和2.39个百分点。
(七)金融知识宣传培训和投资者风险教育持续加强
全年开展征信、反洗钱、反假币宣传逾4600场次,受众超过150万人次,发放宣传资料近350万份,提供咨询逾100万人次,开展专业培训近3600次,培训人数逾10万人。完成“金融知识进万家巡回展”最后两站(烟台站、东营站)的展览活动。
(八)问题与建议
一是强化非金融机构支付业务监管与银行卡安全管理工作。目前预付卡发行机构在未取得支付业务许可的情况下,存在违规发行新卡的行为。应尽快制订非金融支付服务机构清退方案,对限期内未取得支付业务许可的机构进行清理。建立健全防范和打击信用卡套现的工作协作机制,切实加强发卡、收单等工作环节管理。二是规范金融机构会计信息披露。部分金融机构在数据管理、模型应用、风险计量等方面相对滞后,信息披露中缺乏对资产减值、公允价值变动等重要会计数据的合理解释。应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新会计准则的研究,提升风险管理水平。三是增强金融机构反洗钱责任意识。部分金融机构履行反洗钱义务的动力不足,对可疑交易的筛选和识别过于依赖计算机系统,缺少必要的分析甄别,可疑交易报告利用价值低。应进一步完善反洗钱现场督导制度,加强对金融机构一对一辅导,引导和帮助金融机构提高防范洗钱风险的能力。四是继续完善反假币和发行基金管理工作。应强化对商业银行的日常监督管理,充分发挥营业网点堵截假币的堡垒作用。逐步解决假币解缴不及时、收缴程序不规范等问题。积极做好发行基金管理工作,进一步疏通现金投放、回笼渠道,化解小面额票币供求局部失衡问题。
五、总体评估与政策建议
按照统一的层次分析模型和权重,对山东金融稳定状况进行定量评估显示:2011年综合评分79.35,比上年提高0.21。其中,银行业及金融生态环境分别提高0.81、0.37,证券业、保险业受利润降低及发展速度减缓影响,同比略降0.14、0.07;受经济增速放缓及形势复杂等因素影响,宏观经济得分同比下降0.86。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全省经济金融发展具备较多有利条件,同时又面临复杂的形势和困难。一方面,经济增速适度放缓和转方式、调结构的深入推进,有助于化解经济运行中长期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增强经济金融运行质量和可持续性。另一方面,国内外经济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宏观调控面临的“两难”问题增多,实体经济运行风险上升对金融体系的负面影响有所显现。维护金融稳定应坚持“稳中求进”的主基调,积极主动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变化,在更好地服务经济转型中实现稳健发展。
(一)贯彻落实宏观审慎管理要求
进一步健全对金融机构落实稳健货币政策的监测、评估,认真执行差别存款准备金动态调整措施,不断完善逆周期调控的工具和手段,引导金融机构逐步建立主动调节信贷投向、自我约束风险的长效机制。
(二)牢牢把握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
督促各金融机构正确处理追求利润与履行社会责任的关系,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大力推进金融创新,满足实体经济和社会管理新的金融服务需求。坚持“有扶有控”,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促进实体经济转方式、调结构。
(三)坚持把防范化解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生命线
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的区域金融稳定协调和突发案件应对处置机制。完善金融风险监测、评估体系,深入组织开展金融机构稳健性现场评估工作。强化对重点领域和脆弱环节的风险监控,高度关注新型金融业态和“影子银行”体系等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加大整顿金融环境专项行动力度,有效打击金融违法犯罪活动。
(四)深化金融机构公司治理和内控机制建设
督促金融机构深刻汲取风险教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深入开展重点业务和案件高发业务的制度梳理与风险排查工作,切实提高制度执行力。继续推进体制机制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强化风险防控,全面提升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水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