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地理必修知识点总结8篇

时间:2023-03-15 14:59:1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地理必修知识点总结,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地理必修知识点总结

篇1

[关键词]地理;课堂;高效小结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20-0025-03

[作者简介]梁承启(1979―),女,广东高州人,本科,广东省高州市高州中学教师,中学一级。

完善、高效的地理课堂小结不仅可以使课堂教学结构严谨,还可以突出知识重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画龙点睛,为下节课埋下铺垫。那么怎样才能使地理课堂小结完善、高效呢?笔者根据教学实践,总结了几种方法。

一、归纳法

学习新课程后,教师主导或师生一起总结梳理出课堂知识系统。这时要注意小结不能只是对前面教学内容的机械再现,注意小结要起到提纲挈领、加深了解、巩固知识、突出重点的作用。

如可以这样小结《高中地理 必修3》“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之全球定位系统(GPS)的特点――“三全两性”。“三全”为全球性、全能性和全天候,“两性”为连续性和实时性。

又如讲授完《高中地理 必修3》“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时,教师可根据以下知识结构小结:产业转移概念: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产业转移原因:当地环境、资源存在问题而将当地产业转移;寻求新的市场而将产业转移;实现地区内部产业布局的均衡发展。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劳动力因素、内部交易成本因素、市场因素、其他因素。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改变区域地理环境;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二、联系法

知识点之间常常有一种或多种内在的联系,如因果关系、递进关系、从属关系等。当遇到这种教材教学任务时,教师可用联系法进行小结。用联系法小结,可以使学生对知识有个整体的认识,激发学生多端思维,发展学生智力。

如讲授完《高中地理 必修2》“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后,教师可进行如下小结(见图1) :

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促使人地关系思想演变的内在因素是生产力发展,并为下节的《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的学习打下基础。

又如,讲授完《高中地理 必修1》“气压带和风带”第一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后,教师可进行如下小结(见图2):

近地面大气

高低纬间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

近地面气压带与风带

太阳直射点[]季节性转移

影响气候

让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有个整体认识,为后面的“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和“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再如,讲授完《高中地理 必修1》“宇宙中地球”第一课时“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后,教师可进行如下小结(见图3):

这样,使学生对天体系统的层次有了整体认识。

三、画图法

画图法是运用图标、符号等总结课堂知识,把课堂知识变零散为整体、化繁为简,使知识点之间的脉络一目了然。

如讲授完《高中地理 必修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二课时“热力环流”后,教师可根据图4小结:

图4

这幅图把课本几页书浓缩成一幅图,把知识化繁杂为精练,化分散为集中,化抽象为形象。

四、列表法

(一)列表汇总

当知识点较多、较分散,无法用画图法小结时,适用列表汇总的方法,既系统全面又突出重点。

如《高中地理 必修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这一节可采用以下表格小结(见表1):

(二)列表对比

地理教学中有许多类似的知识点,彼此之间有细微差异,学生稍不注意就会混淆,这时适用列表对比的方法小结。

如笔者用以下表格小结《高中地理 必修1》“常见天气系统”第二课时“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与天气”,效果甚佳。(见表2)

五、练习法

用练习检测法进行课堂小结可使学生及时巩固当堂所学,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错误,梳理知识点,建立知识结构。

如讲授完《高中地理 必修2》“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这一节时,教师可用以下练习进行小结:

通过练习题1,学生新学的概念在应用中得到巩固;通过练习题2,学生新学的知识在应用中系统化,建立知识结构。由此可见,教师运用练习检测法进行小结,不仅强化了重点、突破了难点,而且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地理课堂小结并无固定方法,教师要因课而异、灵活选择。只要教师认真挖掘教材,精心设计,必能让小结成为地理课堂的点睛之作。

参考文献:

篇2

在新课改的推动下,出现了多种教学模式:开放式模式、洋思模式、先学后教等等。要形成一种适合自己的个性化教学模式,需要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不断实践,打造出个性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我经过多年的实践,有了一些思考。

一、扎实个性化备课

备课是上课的前提,个性化备课是高效课堂的基础。个性化备课的内容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在学情分析基础上的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确定;在一体化讲义基础上的教学流程与实施的设计;在教学活动中的即时反思与总结。其中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确定是前提,教学流程与实施的设计是关键,教学反思是形成个性化教学风格的保证。

教学重、难点的确定与明晰。在备课的过程中,由于重难点经常是一起提及,所以在分析时往往把两者混淆在一起。但是重点的突出与难点的突破在上课过程中是有区别的,我理解为是重点中的难点,更讲究方法和技巧。

教学流程与实施的设计。教学流程与实施的设计主要包括旧知督查、知识建构等环节。旧知督查,重点在于迁移性试题的设计,把对知识点的直接考察转换为联系实际的试题。知识建构重点是引领学生思考活动题的设计,对整个课堂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训练反馈重点在于针对学生的易错知识点,通过检查反馈能真实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把握程度。总结归纳的重点是知识模型的搭建和思维方法的总结,以期逐渐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反思与总结的实施。反思与总结的环节是课内与课外的结合,包括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知识时反映出来的问题,学生对知识理解的灵感思路,整堂课的表现与效率,课后学生的询问情况等,整个知识体系的融合。反思与总结要即时也要有延展。

二、提高学习地理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并能持续的保持,对于地理教学的实施有很大益处。个性化地理课堂是基于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做了以下的思考和实践。

1.用小实验模拟

自然地理的知识点中有很多实验可模拟,一方面,自然地理的部分知识抽象,学生难以理解。例如,地球自转、公转、大气运动。有的教师用乒乓球做模型,有的拿地球仪做模版,在地球自转部分很实用。我的地球公转的模型设计是:用铁丝将三个不同大小的球固定在一个支架上,动态模拟地球绕日公转和月球绕地球公转,效果良好。

我在教学人口、城市知识点时,师生互动建立了一个区域模型。将学生分为小组(6—8人),制作完成模型的不同部分。在模型中设置城市、乡村、过渡带;农业、工业等产业活动;交通线路网、绿化带等,设置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在必修二和必修三知识讲解时,既形象生动又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手能力。

2.用地图和图片承载

地图是学习地理的载体。地理试卷大多是以图形和图片作为载体,结合地理知识点来考察。所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从各种资料、媒体中搜索收集地图资料,既让学习有了新的载体也刺激了学生探索的欲望。地图册也是学习的好帮手,初中地理教材中就有很多地图形象生动,如中国干湿区分布图、广东珠三角的基塘农业实例等,还有很多实事材料、如神九等。将这些材料都运用到课堂中让学生感知地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三、打造个性化地理课堂

新课改的初期阶段,课堂模式在不断创新。某一阶段,教学主管部门要求课堂应该按照某种固定模式开展,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能形成个性化风格课堂,但是这样的模式不一定与自己适合。经过一段时间的反思研究与时间,我有了以下的一些思考。

1.以有效载体为教学前提的新授课模式

新授课的内容不同就有不同的教学方法,不管是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必须借助教育载体。一个好的载体肩负着提起学生学习兴趣的责任,更有对课堂承上启下起主线的作用。运用最多的载体是地图册,在这里我更提倡让学生收集资料,不管是湘教版、人教版还是鲁教版,每个版本上都有设置学生收集资料的活动题,鉴于课时和安全考虑这样的活动题大多都没有实施,但是这样的省略却在很大的程度上使学生失去了动手锻炼的机会,所谓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如果只是坐在教室中进行就变得纸上谈兵,这样的高校教育方式使得学生只停留在理论角度,所以教师经常会感叹出“现在的学生能力太差”的结论。地理学科也应该建立实验室,包括室内实验和课外实验,实验的运用尤其是在自然地理知识讲授中多用。比如,大气圈、天气、气候等等。单纯的用PPT演示,图片丰富多样,学生缺少了实践感知,题目会做了,原理不能真正的弄透,使学习缺少了发现和探索的过程。

实验既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感性认识也对理性认识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并为大学输送会学习地理的人才,真正的培养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以知识建构为主的复习课模式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复习阶段知识的建构很重要。例如,必修一模型的四章,每章小结会将知识网络呈现出来,在掌握的基础上把每节的内容小结充实进去。必修二、必修三按照此方法同样的构建,在此基础上进行知识内容的具体填充。新课是微观学习的过程,复习的过程更注重对知识的宏观把控,有助于学生领会教材知识点间内在联系,并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灵活运用,有助于对综合能力的培养。必修一的自然地理、必修二的人文地理都是必修三地理知识的载体,在区域的基础上将自然和人文知识结合的方法。

知识的运用是建立在掌握的基础上,高中生的理解能力还是有限制的,那么通过适当的读与练还是有效的办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也是地理复习时的真理。记忆是浅层面的方法,通过记忆的理解才能有效的学习。

课堂练习的选择上要注意,在课时很紧的阶段用优题带动知识点的滚动,既帮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又能巩固知识,见效很快。

四、结束语

篇3

关键词:人文地理;中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4-381-01

高中人文地理教学实践中,存在着一对有趣的“教与学的矛盾现象”。许多教师认为:“必修二模块课本条目清楚,内容简单,学生自己都能看懂,没有什么讲头。”通常的课堂模式是:前半节梳理知识点,后半节时间留给学生背书和做练习。许多学生却感觉:人文地理学起来容易,用起来难――好比手中的一件件工具,对它们的零部件组成和作用了如指掌,可就是碰到问题不会用!

几年前,一次考试后与学生课下交流,几位学生的话让我深受启发:“自然地理的一个个知识点很清晰,看到题目后头脑中立刻能反映出考察的知识点,答案比较确定,得满分不算困难。人文地理学的时候感觉比自然地理容易很多,但题目不好做,尤其综合题――一看就会做,做好不容易,是考试中最易丢分的部分。”我不禁思考:为什么易教易学的知识,学生却不会用?问题出在哪里?应该如何解决?

一、将必修一与必修二两个模块进行差异比较,寻找二者知识体系的不同,从而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

自然地理体现了理科特征。需要比较强的空间想象力、动态模拟能力,知识点之间的逻辑推理关系较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重视培养以上能力的同时,要达到让学生“不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目标。因此,必须把原理和规律点拨到位,让学生理解透彻。

人文地理则体现了文科特征。它来自于生活,经提炼总结后成为系统的知识和理论。这也是学生感觉人文地理亲切易学的原因。但生活既是丰富多彩的,又是不断变化的;人文事物之间既有横向联系,又有纵向的连续性。培养学生“筛选提炼信息―整合信息寻找规律―形成较为完善的理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是人文地理教学的终极目标。

教师若以必修一的教学目标来衡量必修二的内容,必感觉浅显易懂、缺乏亮点。实际上,必修二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更广阔的视野观察社会,以一双慧眼发现生活案例,用一颗慧心组织素材应用于课堂、回归于生活。只有教师首先做到拥有一双慧眼、一颗慧心,才有可能把人文地理讲出彩来。

二、在必修二模块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案例教学”和“研究性学习”的魅力

很多学生难以将人文地理的知识学以致用,根本在于对其只是肤浅的“知道、记住”,而不是在对真实案例剖析的基础上,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案例教学法”注重学生的思考过程、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成为人文地理教学中最常规的教学方法。

篇4

关键词:高中地理;必修课程;现代信息技术;兴趣;认知;复习

高中地理必修课程是高中阶段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是他们初步形成科学人文精神、树立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观念的重要基础。其学习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不言而喻。教育实践表明,现代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必修课程中的恰当、合理运用有着众多显著的突出优势。以下,笔者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就现代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必修课程中的运用特点展开初步分析与探讨。

一、现代信息技术能调动学生对地理必修课程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道理已得到了基层教育工作者的广泛认可。而在众多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策略之中,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恰当运用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就可以充分证明这一点。

例如,在教学“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这一知识点时,笔者就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了一组展示不同地区截然不同地带景观的幻灯片,其中包括热带雨林带郁郁葱葱的森林、热带草原带一望无垠的大草原、热带沙漠带无边无际的黄沙、极地冰原带白雪皑皑的积雪与被封冻的冰面……这些幻灯片的播放都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视觉刺激,也使他们将注意力更加集中于课堂学习活动中,而不是其他纷纷扰扰不相干的事物上。这都表明,此时学生具备最浓厚的学习兴趣,情感态度也最端正。在此基础上,笔者趁势抛出“正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了不同地区不同自然景观的出现”这一知识点便是水到渠成了,也更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切实取得了一举两得的良好教学效果。

二、现代信息技术能深化学生对地理必修课程的认知

相对于专业地理学科来讲,高中地理必修课程所涉及的知识点较为浅显,并不具备很大的学习难度。但这并不能否认其中也存在着一些较为抽象、较为复杂,不易于高中阶段学生所理解的一些内容。如此,高中生的实际认知水平与特定抽象的地理知识之间就形成了一定程度的矛盾冲突,并致使高中学生的地理必修课程学习效果不太理想,甚至是不尽如人意。

现代信息技术不仅具有包含信息量大的特点,而且其呈现信息的方式也较为直观、形象,即能以直观、立体的形式将原本抽象的知识点充分呈现出来。很显然,这种化抽象为直观、化复杂为简易的特点就为深化学生对高中地理必修课程的更好认知、理解与灵活掌握提供了充足的技术支撑。

对此,笔者深有感触。例如,“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这部分内容较为抽象,教师若是仍然采取一板一眼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灌输式的教学,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容易被打压,二来也并不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与吸收。因此,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笔者特意采用了既受学生欢迎,同时也具备实际良好教学效果的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学生清晰地看到了“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整个形成过程:

褶皱形成初期,由于岩层受侵袭较小,因此,就背斜形成了山,向斜形成了谷;

再受外力侵蚀的过程中,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已被侵蚀,而向斜槽部则因受挤压力,不易被侵蚀;

一段时间后,由于受到有差别侵蚀的影响,背斜部位反而要低于向斜部位,因此,也就形成了“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这一自然现象。

如此,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辅助下,“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整个形成过程就以最直观、最生动的形式充分展示在了学生眼前。而学生也通过观看进一步深化了对这一内容的理解与记忆,教学效果非常好。

三、现代信息技术能优化学生对地理必修课程的复习形式

传统教育背景下,高中阶段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点的复习形式局限于大量的习题练习之中。但实质上,这一题海战术并不利于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展开相关的复习活动,因此,其复习质量也较甚微。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能很好地优化高中地理必修课程的复习形式,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自身的复习效率及质量。如,在学习了“水资源利用”这一节内容之后,笔者就将其主要涉及的知识点,如,水资源的含义、世界水资源的分布及特点、中国水资源的分布及特点、水资源与人类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当前造成水资源紧缺的主要原因、如何有效解决缺水问题等以微视频的形式发送到了班级公共QQ邮箱中。由于微视频时间较短,仅仅只有5分钟的时间,因此,学生可在家进行下载和观看,并以此辅助展开更加有效的课下复习活动。

这一新颖的课下复习形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复习兴趣,如此,现代信息技术的合理利用就在创新高中学生地理课程复习形式基础上,大大优化了学生的课余复习效果。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信息化的高速发展是社会的本质特征之一。高中地理教师应当积极顺应这一历史发展潮流,并结合实际情况将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科学的运用。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高一地理教学 乡土案例 教学模式

地理课程标准是地理教学的主要依据。新课标在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上提出了新的理念。关于学习内容,新课标提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改变长期强调的“依纲(教学大纲)扣本(教科书)”,要把区域地理和乡土地理编入教学内容中。要超越以往地理课程只限于课本和课堂的观念,扩大学生接受地理教育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关于学习方法,新课标明确提出“改变地理学习方式”。这要求我们必须改变过去那种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在复杂多变时代求生存、求发展所需要的一种基础性的学习能力,“使地理知识恢复到鲜活的状态”,呈现出生命活力。

新课标的实施,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挑战。如何使地理课堂教学符合地理新课标的要求,成为地理老师研究的新课题。乡土地理作为地理课程学习的载体之一,又是新课标规定的“乡土地理是必学内容”,应该引起广大地理教师的注意。把乡土地理和案例教学结合起来,尤其是学生接触较多、容易理解的乡土案例教学就成为一种值得探讨的教学方式。

在高一地理必修教材的教学中,必修一的气候类型和必修二的传统工业区、城市的区位因素、城市化等都是实际教学中学生普遍反映的知识难点,易学难懂。如果采用互动、探究性的教学方式,引用淮南市的资料以案例的形式教学,则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教材中相关知识点的理解,而且能让学生把课本中的地理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成为真正的“生活地理”,实现新课标的教学要求。

一、利用乡土案例,加强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理解。

在上高一必修一第二章的“全球气候类型”时,学生对全球气候类型的分布这一部分内容掌握比较快(可以死记硬背),但是对各种气候类型的成因和特点却不能理解。针对这一情况,我在实际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对照教材第39页的图2.16确定淮南的气候类型(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然后让学生比较淮南的夏季和冬季的气温、降雨量及风向,在学生回答出淮南夏季气温平均在25℃左右、降雨量为一年中最多、风向多为东南风,冬季气温平均在0℃左右、降雨量为一年中最少、风向多为西北风后,引导学生结合前面学过的内容思考原因并帮助学生总结:一是夏季气温高、冬季气温低是由所处的纬度位置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决定的。淮南地处北半球中纬地区,气温比低纬度地区低,比高纬度地区高。并在此说明全球气候依据气温的高低分为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带。二是夏季降水多、吹东南风,冬季降水少、刮西北风是由淮南所处的中低纬地区大陆东岸的大气环流决定的。夏季风从东面的海洋上吹来,比较湿润,吹东南风而且降水较多;冬季风从西北高纬大陆内部吹来,比较干燥,吹西北风而且降水较少。在引导学生回忆气压带和风带及高、低压的基础上,总结出全球气候按年降水量的变化分为年雨型、夏雨型、冬雨型和少雨型。最后得出气候类型的判断原则:“温度定带,降水定型”。

最后把上述总结归纳,并套入教材的图2.16,学生基本上可以掌握相关的知识点。对于学生而言,全球的气候太抽象,而从学生所熟悉的当地实例着手,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不熟悉的知识时找到一个突破口,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二、利用乡土案例,加强教学的互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新课标要求“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求教师不仅教给学生知识,而且应该教给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在教高一地理必修二第四章第三节《传统工业区和新兴工业区》时,我就采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淮南是一个重工业城市,主要的工业部门就是煤炭、煤化工、电力等传统工业,这和教材中的内容吻合,而且淮南也经历了和德国鲁尔区近似的兴盛―衰退的过程,并且鲁尔区的经济复苏也值得淮南借鉴。

在上课之前,我要求学生先把教材自学一遍,并给学生留了课前作业――调查淮南市的工业发展现状,让学生试着发现淮南的工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途径。结果在上课时,我意外地发现学生找到的资料非常丰富,对淮南工业在发展过程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不仅把课文中对鲁尔区工业发展、兴衰的观点很好地运用到了对淮南工业的分析上来,还找了许多资料佐证,甚至有的同学把整个工业化进程都整理了出来。这对我在上课讲解传统工业区时起到了很大的帮助。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都积极踊跃地发言,对其他学生提出的观点进行讨论、评价。一堂课下来,学生不仅很快掌握了课本中要求掌握的知识,而且对于淮南的工业发展方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甚至为此写了一些小论文,在文章中详细阐述了自己对淮南工业发展的观点,还部分涉及工业活动对城市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大大地拓展了知识面,提高了学习能力。

三、利用乡土案例,进行课程改革,开展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建立在现代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新型课程模式,它从学习者个体发展的需要和认知规律出发,以“问题”为中心,以“创造”为指向而展开一系列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对于学生而言,能够最大限度地开阔学生学习的视野,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让学生摆脱传统学习的被动式学习方法,增强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就现在的素质教育而言,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面提高学生能力、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加深学生对家乡地理环境的了解和热爱的比较先进的学习方法。

在学习高一必修一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时,由于课本知识比较抽象,缺乏实例说明,学生学习起来比较枯燥,实际上这一知识点教好了,学生的兴趣还是比较浓的。鉴于淮南八公山国家地质公园拥有非常典型的地质特征,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辅例,我向学校申请了《八公山地质公园中石林的成因》这一校级研究性学习课题,带着学有余力的学生到八公山实地考察,以八公山的石林成因分析为切入点,结合书本中关于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知识,实地考察、分析石林的成因,并初步和云南路南石林的成因进行了比较。学生在去之前找资料,上网查素材等,做了大量前期准备工作。实地考察时,一些学生随身带着大量的收集的资料。在考察过程中,学生都能根据自己所掌握的资料提出观点,并对课本中的知识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理解。在此过程中,我拍摄了大量关于典型地质构造的照片,在之后的课堂教学中适时展现给学生看,让学生获得视觉上的映像,加强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学生在学习了本课知识后,均对淮南有这么多典型的地质地貌感到自豪。

通过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学生一方面对地理,尤其是淮南市的地理环境加深了了解,对家乡丰富的自然景观啧啧称奇,另一方面在探索相关知识的同时,提高了自主学习、自主研究的能力。学生在自主求知的过程中学会了课本的知识点,使地理教学真正意义上回归了乡土地理,“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2006.

篇6

【关键词】影视资源 高中地理 教学情境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4B-0086-02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课程资源也叫教学资源。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课程资源,就是有助于实现地理课程教学目标的各种因素。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对地理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及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地理课堂教学效率之提高都有重要的意义。影视资源借用多媒体,能采用动态效果的方式,把地理现象和地理事物系统、真实地展现出来,向学生输入听觉和视觉这两种信息,提高知识掌握的速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在此,笔者在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尝试总结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应用影视资源的方法。

一、营造教学情境

教学艺术活动的本质,在于成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这一切,都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成功应用影视资源,营造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培养发散思维方面,教师可以采用影视资源,引导学生一步步进入特定的教学环境和情境之中,积极主动去追求和探求知识,从而使教学活动在愉悦的氛围中有条不紊地开展。

如在教授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中《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内容时,教师可积极营造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可以播放一段电视剧《闯关东》的视频并提问:“为什么田里的庄稼,在深秋容易被冻伤?第二,在庄稼遭遇霜冻冷的时候,为什么要点燃柴火和草木。”学生通过观看电影视频,激发他们探知知识的好奇心,并进一步去探寻问题的答案。学生经过网络搜集资料获得答案:在深秋的季节,大气在保温作用方面的功能较差,容易有冻害的现象发生。如果把柴草给点燃,就会产生烟雾,再加上烟雾本身也具有温度,对大气逆辐射也有增强的作用,发挥着保温的作用。所以,把柴草点燃,通过冷暖气流,能增强温度,保护庄稼不要受到霜冻。通过这影视视频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欲望。

二、开展贯穿式教学

贯穿式教学模式,就是以一个案例,讲述与贯穿一节课中全部知识点的教学模式。地理学科本身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如在中央电视台播放的一系列节目中,有《远方的家》、《生财有道》、《美丽中国》、《大国崛起》、《地理中国》等栏目,讲述了许多地理学科的知识。教师可以采用贯穿式教学模式,利用电视台丰富的资料,在教学过程中以某期节目为例,把知识点都融入进去。然后,让学生总结与归纳这一节课全部知识点,从而培养学生的知识归纳能力,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在讲授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农业的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这一节课时,教师可以采用电视节目《生财有道》所播放的《漂洋过海卖山葵》。在该视频中,旁白声提出了山葵种植环境方面的高质量要求。山葵在种植过程中,承受了各种自然灾害,虫病防治措施。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和分析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学生讨论后认为主要有四个因素,分别是气候、水源、土壤、地形等。最重要因素,就是气候因素。气候因素主要是通过光照和温度表达出来的。教师也可让学生对此进行分析,气候因素主要因素,包括水分、光照等。以电视节目为案例,令学生对一节课知识点的各方面有所了解。

三、开展情感教育

高中地理课程教学的目标,就是引导学生学习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点,掌握其中的基本原理,学习地理学习技能,并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可持续发展观等。传统地理教学模式,主要是采用幻灯片、板图、教学插图等来完成教学活动。而影视资源却具有强文化渗透性,易完成情感教学的目标。

如在讲授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第四章《全球夂虮浠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播放关于全球变暖的公益广告视频,内容是臭氧层消失,导致环境污染现象产生,如气候干旱、冰川消融、全球变暖等,以致动物都找不到可以觅食的地方。这一公益广告把动物落寞的眼神、环境的凄凉都生动展现出来,带给学生一种强烈的心灵震撼感。通过观看这一简短的视频,令学生掌握了知识,提高了环境保护的意识。

四、理解与巩固知识

为了让学生巩固学到的知识,教师也可以采用影视资源,观看与赏析教学活动,在“赏心悦目”的(下转第104页)(上接第86页)轻松环境中巩固学到的知识。地理学科这一门学科综合性非常强,在时间跨度上,从古到今;在空间范围上,横跨太空、地球……所以,很多学生认为地理知识遥不可及,与自我生活空间距离遥远。同时,中学生受生活地域和经验的限制,难以亲自去感受某些地理环境,更难以理解某些特定的地理知识。教师如果采用观赏地理视频的方式,将地理环境或现象展现出来,拉近学生和地理之间的距离,令学生对地理产生亲切感,在理解过程中利于巩固知识。

为此,教师可以在地理教学活动过程中,播放主题片或者记录片等视频,让学生通过听觉与视觉,对地理现象产生直观印象。如讲解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河流地貌的发育》内容时,教师可以播放著名的介绍黄河地貌的视频――《“蛇曲”幻影》。在视频观赏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观看黄河独特的面貌。这一景观,就是在高空之中,如鸟一样俯瞰流经过陕西省延川地区的黄河全貌,整个形状蜿蜒曲折迂回,曲曲折折如九曲回肠之形状。学生观看视频得到一种美的熏陶和享受,以及智慧的启迪,理解了知识,巩固了这一节课学到的知识点,也达到审美水平提高之目的。

篇7

摘 要:随着当前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在进行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合理地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在高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比较法作为一种系统有效的教学方法受到了教师的追捧。通过比较法,学生可以将两种知识点和难点结合起来,使学生构建完善的地理结构体系,为学生的整体系统化地理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主要分析地理比较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地理比较法;高中;应用

当前来看,地理比较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十分广泛,学生在地理课堂上能够充分地进行学习并且结合之前学过的内容和知识来巩固,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知识吸收效果。下面我们首先来看一下地理比较法在高中的相关应用问题。

一、地理比较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地理教材中很多方面的内容和知识都是贯通的,比如我们在必修一中学到的地面地形情况的相关知识点与后面所学到的板块运动就有一定的联系,很多地形都是由于地质板块运动而产生的。也就是说地理教材的每一章节都是有一定联系的,教师需要合理地把握章节与章节之间的连通性,通过对比比较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理解能力得到提升,使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习新的知识。在实际的应用中,地理比较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不同地理知识之间的关联性和区别

在高中地理知识中应用比较法进行教学主要是通过对两种不同的地理知识进行对比和联系。在实际的应用中,教师需要把握好地理比较法的应用核心思想,而不应当针对一些无共性和无关联性的知识强行使用比较法,那么不仅无法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反而使学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学习效率受到极大的影响,混淆学生的思维方式。

2.地理比较法需要从系统全面的角度分析问题

在进行系统比较的过程中,教师最好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和内容来进行辅助教学,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地理比较法的有效性,使得地理课程知识能够有效地联系起来。

比如说,我们在必修二地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从第一章节的人口变化开始,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三章农业地域、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以及交通布局的影响等问题都是存在极大的关联性的。第一章节的人口变化主要是基础所在,讲述了城市和农村的人口构成,讲述了人口的容量、空g变化等,为第二章节的城市化发展奠定了基础,三、四、五章节则由以城市化为基础来进行课程的教学。如果教师能够准确把握好这一本书的共性和区别,在教学的过程中应用对比教学法,那么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3.地理比较法的直观性应用

在进行比对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将比对的内容和相关知识点以具象化易于理解的形式呈现出来,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更好地去建立地理框架。很多知识点和难点都是需要教师去进行合理的创新的,将知识点的形式进行有效的转化,这样才能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

比如说,我们在进行海水的运动以及海底的地形分布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应当合理地结合一定的图形和视频来让学生建立具象化的情景,使得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同时在学习这一课程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重视前后知识点的联系和比对,通过应用对比教学法学生不断地巩固之前的学习内容,同时将新的知识与旧的知识点联系到一起,对于学生的学习效率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地理教学法需要注意的几点问题

前面我们对当前地理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和探究,下面我们具体来看一下高中地理教学法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重视归纳以及前后比对分析

在地理比较法的应用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归纳总结的作用。在教学地理知识时,归纳总结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开展系统的对比法,使得前后之间的知识点、难点有效地联系起来,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到一定的知识。

2.重视学生的知识点对比思维方式的形成

在课堂上,教师还需要不断地去锻炼和提高学生自身的知识对比思维方式的形成,使得学生自身能够逐渐形成一种对比的习惯。在学习了新的知识之后,学生自己就能够与前面所学到的有关知识进行对比,或者与自己的某些生活案例进行对比,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养成良好的习惯,奠定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随着当前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而地理对比教学法则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课程学习效果,使学生在对比的过程中发现前后知识点和难点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大大提升学生的系统全面学习,使得学生更好地建立地理知识框架,为后续的知识点的复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帮助学生建立了有效的地理对比思维方式。

参考文献:

篇8

新疆高中地理学考安排在高一学年的第二学期末,也就是每年的六月底、七月初。这一年,学生要从初三一年的地理空白中从头再来完成必修的三册内容,留给学考的复习时间最多在一到一个半月,时间紧,任务重。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全面而有效地复习,以帮助即将走入文科的学生坚定信心、自我肯定,即将进入理科的学生顺利通过学考,是我在教学中不断思考的一个问题。下面就把自己教学中的一些想法与大家探讨一下。

第一阶段:以教材为基础,梳理知识体系

学考命题的原则是以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为标准,以此考查学生的学科基本素养,其中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是重中之重。因此在复习时对知识点的挖掘也不宜太过,通常往下一至两个层次即可。如果把教材知识点所有隐性知识都挖掘出来,结果就会增加学生负担,最终得不偿失。具体做法:

首先将每册教材的各个单元之间联系起来,对教材进行总体把握。先带领学生按顺序回顾各章节具体内容,并形成各章知识体系框架,再帮助学生搞清各章内容之间的关系。这样很容易使学生认识到,高中地理知识结构以宇宙环境为开端,因为地球是宇宙中太阳系的一个成员,地球运动的特点和地理意义都离不开宇宙环境。而地球内部和外部圈层(即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要素的特点、性质、分布和运动规律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就构成了我们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就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农业、工业、人口与城市发展等是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主要内容,因此下册又分别讲了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而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构成地理科学的一对矛盾——人地关系,也正是课本最后一个单元: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正是通过人地关系这一对矛盾体,把高中地理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学生对高中地理知识就能够有一个比较清晰的理解和认识,在复习过程中也就能很自然地沿着系统层次去思维和记忆,不至于无章可循,无从下手,也培养了学生正确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为进一步学好地理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途径。

其次,梳理每个单元结构,细化知识网络。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进一步指导学生如何看书,引导学生依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说明》规定的考试内容去寻找教材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对一些难度不大的知识点,学生只要熟读了教材,把握了要点,可不必多讲。教师着重讲清难点,并通过分析、归纳揭示出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规律。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能系统地认识到这些章节知识间的联系,顺藤摸瓜式地复习,而不是去孤立、机械地识记这些知识点。这是对学考要求中“了解”层面的知识点的复习方法,而对要求中“理解”与“应用”层面的知识点的复习是课堂复习中要重点完成的。 对这两个层面我总结了一些难度较大的知识点的小专题:

1、地球运动类:主要涉及太阳光照图的判读、地方时的简单计算、时区的简单换算、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规律、两分两至的判读、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等。

2、大气运动类:涉及大气的受热原理及保温作用、热力环流的形成、近地面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分布及形成、季风的成因与影响、锋面的类型及天气、气旋与反气旋及其控制下的天气特点等

3、海水运动类:洋流的分类及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

4、内外力作用与地貌的形成:板块构造学说、山地地貌和河流地貌

5、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6、工农业布局的区位因素分析:涉及影响工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及其变化、不同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形成条件、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

7、人地关系:人地关系思想的变化、可持续发展是必然的选择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可以适当地引入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地理现象,从现象出发寻找内在的规律及形成原因或条件,让学生愿意去思考,在不知不觉中理解记忆。比如:本市的大型生产企业的分布,学生通过日常的观察可以迅速地说出其多分布在市区,进一步思考它们为何多分布在市区?学生可以结合教材中所学的工业区位因素进行具体的分析。这样既巩固了基础知识,又完成了对知识的实际应用。也可以加入典型的案例,比如:日本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为了应对地震,日本采取了各种更样的对策,比如每个家庭必备地震应急袋、建筑抗震等级必须达到9级等,先引起学生的兴趣,再分析日本为何多地震,引出板块构造学说,这样就避免了学生因一味复习主干知识而产生的厌倦与抵抗情绪,强化了复习效果。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地理试题都是以图为中心。学考中图像题分数比例大,图像题中既考显性图也考隐性图(即无图考图)。因此,针对学生难以理解和不容易记忆的知识点,尤其是以上总结的小专题,在复习时,应以图为中心,拓展知识,凝聚知识,把图作为一个辐射中心和聚合点。比如:两分两至示意图,核心是地球公转过程中的节气演替,实质是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太阳直射点有什么样的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这种变化会带来什么影响?最终回到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以及四季变化上来,具体分析不同节气的直射点、全球昼夜分布状况、全球正午太阳高度分布状况,这样就可以把两分两至示意图中具体某个节气的光照图进行剖析,再结合经纬网联系晨昏线的判定、地方时的简单计算等,这样基本上可以由一幅图将整个地球运动的知识点串联在一起,形成知识点间的环环相扣,强化对知识的掌握及其在图形重的具体应用。

第三,以自治区学考地理检测试卷为基础,进行单册巩固练习

这套试卷分别针对三册必修,知识覆盖广,难度低,一方面可以巩固复习效果,让学生在练习中找到相对薄弱的知识点,以查漏补缺;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为之后的综合练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