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汉字与中国文化论文8篇

时间:2023-03-15 14:59:0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汉字与中国文化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汉字与中国文化论文

篇1

论文摘要:汉语成语足汉语词汇系统的特殊部分。中国文化在成语的生成和使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语修辞现象即根源于中国文化。本文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文化心理、审美情趣以及汉语与汉字的特点等多角度探讨了成语、修辞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不少成语是语言中的活化石,它们大都来源于古代,贯用于古今,承载着极其丰富的文化信息。汉语成语数量大、内容丰富、使用普遍,反映了汉文化的方方面面。同时,成语的产生与使用也是汉族人民修辞活动的一部分。本文试图从文化背景角度对成语与修辞作些探讨。

1成语与修辞密切相关

成语与修辞密切相关,有三层含义:

1. 1成语是修辞活动的产物

《周易》说:“修辞立其诚”。修辞立其诚,主要体现在语言交际双方要有“合作精神”。语言交际双方都有双向沟通情感和信息的良好愿望,组织或调整自己的话语,把交际活动进行下去。这就要求语言表达要有表现力和说服力。于是人们常常采用一些特殊的表达方式,即修辞技巧的运用。这些修辞技巧有的十分精妙准确,为后代人们一再模仿沿用,久而久之,就出现一批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词组或句子。成语就是其中沿用至今、具有特殊含义的固定词组。

1. 2运用成语本身就是一种修辞现象

人们在进行语言交际时,为达到良好的交际效果,常常选用一些富于表现力的句式或语言材料。成语是一种既富于表现力又简洁通用的“语言材料”,所以被人们普遍使用。因此,从广义上说,“运用成语”也是一种修辞方式。

1. 3成语是多种修辞方式运用的成果

成语的生成、构造或使用牵涉到许多修辞方式,系统研究成语,可以发现许多修辞方式的影子。例如,如鱼得水(比喻),移风易俗(对偶),国破家亡(互文),磨刀霍霍(摹状),白山黑水(借代),而立之年(割裂),千钧一发(夸张),阮囊羞涩(用典),老死沟壑(委婉),瓜字初分(隐语),逃(桃)之夭夭(双关),关门大吉(反语)。

研究修辞方式在成语中的运用,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豹”,了解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

2成语修辞的文化机制

2. 1务实精神与具象思维

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发达,铸定了中国文化具体务实的传统。章太炎所说的“国民常性,所察在政事日用,所务在工商耕稼,志尽于有生,语绝于无验”较准确地刻画了以农民为主体的中国人“重实际而默玄想”的民族性格}z}。这也影到了中国人的说话方式,简洁具体,有理有据。这个“理据”往往指的是生活事实的验证和古圣先贤的经典论述。

这种具象思维,使人们在言语活动中,遇到稍微抽象的东西,就把它具体化。汉语成语多用比喻、摹状,就是这种具体化的反映。“危如累卵”(比喻)让人头脑中浮现出“许多鸡蛋垒在一块儿,随时可能崩塌”的画面。“磨刀霍霍”(摹状)使人仿佛看到奋力磨刀的样子,听到磨刀的声音。

这种具象思维,也使人们想把自己的论述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中国人素来“崇古”,古圣先贤的语言、古人的事迹,都被时间赋予了经典的地位。于是人们说话作文,总喜欢引经据典。许多成语既是人们引经据典的成果,也是后人经常引用的“经典”。如“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论语》),“阮囊羞涩”(古人事迹)。

2. 2喜新求异、含蓄委婉的文化心理

古人在具体务实的基本精神的基础上,又有追求遣词造句的新颖奇特的心理。韩愈在《答李诩书》中提出“惟陈言之务去”,主张语言运用力求独创、新颖。可见,喜新求异是汉语修辞活动的一个传统文化心理。另一方面,中国人以含而不露为美,喜欢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两方面都要求语言交际时“换一种说法”。古代的文人雅士,说话作文时追求“雅言”、“美辞”,创造出许多打破常规的表达方式,促使一些修辞方式的产生和推广。我们可以在许多成语中看到这些修辞方式的运用。

例如,说“贫困、没钱”平淡无奇,就用典故“阮囊羞涩”(用典);用“白山黑水”代“东北”,用“苍山洱海”代“云南”(借代);截取孔子的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中的“而立”、“不惑”造出成语“而立之年”、“年届不惑”等(割裂);“瓜字初分”旧指女子十六岁,就是拆“瓜”为“二”“八”、蕴“二八一十六”之意(隐语)。儒家文化讲“礼”,“尊人抑己”,许多成语都有这种色彩。如“客人来了”,说“大驾光临”,自家因此“蓬草增辉”。“自己死了”谦称“老死沟壑,’(委婉)。另外中国人也不乏幽默的细胞,“逃跑”说成“逃(桃)之夭夭”;“不得不关门停业”说成“关门大吉”(反语)。夸张修辞格直接创造了非现实的诡异画面,如“气吞山河”、“天翻地覆”。

2. 3均衡对称的审美情趣

均衡是美学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汉族人民修辞活动中的一种审美情趣。中国传统思维有一种朴素的辩证观,即以二元对待的观点来看待、分析事物,重视事物的关联、对立及其变化。故在语言表达时,常用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语词表达相同、相反或相关的意思。成语中运用对偶、互文、双关、借代,就是这种均衡对称的审美情趣的体现。成语内部语素对偶、互文,前后对照,互相补充,相辅相成。成语字面意思与实际意思,通过双关、借代巧妙联系,有虚实映衬之美。

汉语成语多采用“四字格”,就是因为“四字格”四个字两两相对,完全符合均衡对称的审美要求。

2. 4汉语与汉字的结构特点

汉字是表意文字体系。汉字形音义的特点是成语修辞的基础。方块汉字,有立体感;字字分写,形式整齐;元音辅音相间,音节分明、洪亮,有节奏感,容易形成“四字一组”的成语。四个字两两相对,非常适合对偶、互文。汉语中同音词大量存在,有利于构造谐音双关。汉字字字分写,可以随意截取,重新组合,适合用典、借代、割裂等辞格的运用。汉字形体由有意义的部件“拼装”而成,可以通过“析字”构造隐语。

篇2

论文摘要:汉语成语足汉语词汇系统的特殊部分。中国文化在成语的生成和使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语修辞现象即根源于中国文化。本文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文化心理、审美情趣以及汉语与汉字的特点等多角度探讨了成语、修辞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不少成语是语言中的活化石,它们大都来源于古代,贯用于古今,承载着极其丰富的文化信息。汉语成语数量大、内容丰富、使用普遍,反映了汉文化的方方面面。同时,成语的产生与使用也是汉族人民修辞活动的一部分。本文试图从文化背景角度对成语与修辞作些探讨。

1成语与修辞密切相关

成语与修辞密切相关,有三层含义:

1.1成语是修辞活动的产物

《周易》说:“修辞立其诚”。修辞立其诚,主要体现在语言交际双方要有“合作精神”。语言交际双方都有双向沟通情感和信息的良好愿望,组织或调整自己的话语,把交际活动进行下去。这就要求语言表达要有表现力和说服力。于是人们常常采用一些特殊的表达方式,即修辞技巧的运用。这些修辞技巧有的十分精妙准确,为后代人们一再模仿沿用,久而久之,就出现一批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词组或句子。成语就是其中沿用至今、具有特殊含义的固定词组。

1.2运用成语本身就是一种修辞现象

人们在进行语言交际时,为达到良好的交际效果,常常选用一些富于表现力的句式或语言材料。成语是一种既富于表现力又简洁通用的“语言材料”,所以被人们普遍使用。因此,从广义上说,“运用成语”也是一种修辞方式。

1.3成语是多种修辞方式运用的成果

成语的生成、构造或使用牵涉到许多修辞方式,系统研究成语,可以发现许多修辞方式的影子。例如,如鱼得水(比喻),移风易俗(对偶),国破家亡(互文),磨刀霍霍(摹状),白山黑水(借代),而立之年(割裂),千钧一发(夸张),阮囊羞涩(用典),老死沟壑(委婉),瓜字初分(隐语),逃(桃)之夭夭(双关),关门大吉(反语)。

研究修辞方式在成语中的运用,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豹”,了解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

2成语修辞的文化机制

2.1务实精神与具象思维

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发达,铸定了中国文化具体务实的传统。章太炎所说的“国民常性,所察在政事日用,所务在工商耕稼,志尽于有生,语绝于无验”较准确地刻画了以农民为主体的中国人“重实际而默玄想”的民族性格}z}。这也影到了中国人的说话方式,简洁具体,有理有据。这个“理据”往往指的是生活事实的验证和古圣先贤的经典论述。

这种具象思维,使人们在言语活动中,遇到稍微抽象的东西,就把它具体化。汉语成语多用比喻、摹状,就是这种具体化的反映。“危如累卵”(比喻)让人头脑中浮现出“许多鸡蛋垒在一块儿,随时可能崩塌”的画面。“磨刀霍霍”(摹状)使人仿佛看到奋力磨刀的样子,听到磨刀的声音。

这种具象思维,也使人们想把自己的论述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中国人素来“崇古”,古圣先贤的语言、古人的事迹,都被时间赋予了经典的地位。于是人们说话作文,总喜欢引经据典。许多成语既是人们引经据典的成果,也是后人经常引用的“经典”。如“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论语》),“阮囊羞涩”(古人事迹)。

2.2喜新求异、含蓄委婉的文化心理

古人在具体务实的基本精神的基础上,又有追求遣词造句的新颖奇特的心理。韩愈在《答李诩书》中提出“惟陈言之务去”,主张语言运用力求独创、新颖。可见,喜新求异是汉语修辞活动的一个传统文化心理。另一方面,中国人以含而不露为美,喜欢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两方面都要求语言交际时“换一种说法”。古代的文人雅士,说话作文时追求“雅言”、“美辞”,创造出许多打破常规的表达方式,促使一些修辞方式的产生和推广。我们可以在许多成语中看到这些修辞方式的运用。

例如,说“贫困、没钱”平淡无奇,就用典故“阮囊羞涩”(用典);用“白山黑水”代“东北”,用“苍山洱海”代“云南”(借代);截取孔子的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中的“而立”、“不惑”造出成语“而立之年”、“年届不惑”等(割裂);“瓜字初分”旧指女子十六岁,就是拆“瓜”为“二”“八”、蕴“二八一十六”之意(隐语)。儒家文化讲“礼”,“尊人抑己”,许多成语都有这种色彩。如“客人来了”,说“大驾光临”,自家因此“蓬草增辉”。“自己死了”谦称“老死沟壑,’(委婉)。另外中国人也不乏幽默的细胞,“逃跑”说成“逃(桃)之夭夭”;“不得不关门停业”说成“关门大吉”(反语)。夸张修辞格直接创造了非现实的诡异画面,如“气吞山河”、“天翻地覆”。

2.3均衡对称的审美情趣

均衡是美学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汉族人民修辞活动中的一种审美情趣。中国传统思维有一种朴素的辩证观,即以二元对待的观点来看待、分析事物,重视事物的关联、对立及其变化。故在语言表达时,常用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语词表达相同、相反或相关的意思。成语中运用对偶、互文、双关、借代,就是这种均衡对称的审美情趣的体现。成语内部语素对偶、互文,前后对照,互相补充,相辅相成。成语字面意思与实际意思,通过双关、借代巧妙联系,有虚实映衬之美。

汉语成语多采用“四字格”,就是因为“四字格”四个字两两相对,完全符合均衡对称的审美要求。

2.4汉语与汉字的结构特点

汉字是表意文字体系。汉字形音义的特点是成语修辞的基础。方块汉字,有立体感;字字分写,形式整齐;元音辅音相间,音节分明、洪亮,有节奏感,容易形成“四字一组”的成语。四个字两两相对,非常适合对偶、互文。汉语中同音词大量存在,有利于构造谐音双关。汉字字字分写,可以随意截取,重新组合,适合用典、借代、割裂等辞格的运用。汉字形体由有意义的部件“拼装”而成,可以通过“析字”构造隐语。

篇3

平面设计的起源可追溯到古代文明的起源。古老洞穴上的壁画就可以看作最早的平面设计作品。它的发展史也是从最为抽象的汉字符号开始的。在近现代,汉字的图形化设计最早开始于日本、台湾等地区。在日本当代的平面设计中,设计师们对汉字和中国书法的研究和利用似乎更早一些,但日本的设计师主要是从汉字与书法的形式美的角度去寻找可用的设计元素。现在文学硕士论文小编就来给大家讲讲,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中国的汉字作为独立的载体,它有着双重的属性。它不仅具有传达信息的功能,同时也具有着图形化的意境,即可传情达意。平面设计作为一门视觉艺术,也决定了汉字在其中会占据重要的地位。

我们也可以见到大量的以汉字或日语假名为基础元素,用中国书法的表现方式并且加入现代平面构成理念的而形成的作品。从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汉文化的魅力和汉字对世界平面设计领域独特的影响力。相对于外国设计师来说,中国设计师似乎更善于从中国文化所蕴含的深层意义中去探寻设计元素和灵感,去表现更为本土的民族文化特色。>>>国字产生和变迁中汉字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中国现代平面设计的真正兴起是在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艺术设计学科的建立和完善,平面设计这一学科也开始逐渐开始出现。而随着中国平面设计的发展与成熟,中国的平面设计师将更多的精力转向中国传统文化的挖掘。大多数平面设计师,已经在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汲取汉字以及其它艺术形式的精髓,进行研究与创作,将它们运用到平面设计中,达到更为理想化的完美效果。

      希望的文学博士论文等更能吸引您的眼球,能帮助到您,如果要进行,也可以到网站查看。

篇4

中国中文信息研究会会长钱伟长教授说:“符号文字最有国际性,汉字是符号文字,汉字有希望成为国际文字。”

北京大学文明汉字研究所所长萧启宏先生说:“汉字不仅是记录汉语的文字符号,而且是负载着古代科学知识和文化观念的全息标志,是固化了的信息模块。汉字在继承一代又一代人的文化成果使之古为今用方面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汉字是继承中国文化命脉的载体,它可以让今人得到古人的智慧明灯,更加照亮今天世界发展的道路。离开了汉字,就离开了中国文化的根,就会失去至为宝贵的财富。”

香港语文协会名誉会长安子介先生说:“汉字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汉字能使人引起联想,联想是一切发明之母。”“汉字是拼形文字,学了汉字能使人变得更聪明。”“汉字的内涵外延、意气磅礴,十分逻辑化,把汉字应用于认识过程,可以把‘浮想联翩’和‘思绪万千’的人的思维系统化、逻辑化。”

汉语送你优雅人生

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它的精炼、优雅和丰盈,世所公认。我常常庆幸,在我们的语言地图里,因为有这样一笔绚丽的遗产,人生就不会显得贫乏,寂寥的心情也不用担心找不到归宿。的确,走在汉语的小径上,一处山水,一段笛声,便能牵动心底的感叹;一朵花,一片雨丝,就会勾起无穷的思绪。如果你的记忆里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有“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有“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有“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那么,本已远去的那些伤感岁月,本已消逝的那些灿烂面容,就可能随时复活,随时在语言里和你重逢。谁又能说这些纸上的行旅,不是真实人生的延续和扩展?

正是借着语言这一通道,狭小的人可以进入广大的世界,短暂的生命可以留下永恒的声音。因此,能否获得语言的恩惠,能否领悟语言的秘密,实在是关乎每个人生存质量的大事,不容轻视。语言丰富,则人生饱满;语言贫瘠,则人生寡淡;语言性灵,则人生优雅。很多古代文人之所以过着风雅的人生,就在于他们的生活处处都与优雅的汉语为伴,或吟诗作赋,或月下清谈,“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乐在其中。因此,那些传世的诗词曲赋,多数不是文人孤守书斋的结果,而是他们在茶楼叙旧、送别亲友或游山玩水时的即兴咏叹――这种风雅人生,至今还令许多人心向往之。

汉语英语各有所长

汉语的一个明显的优势是,思维面广阔,在数学上由于单音节发音,对数字的反应速度也更快,但在逻辑思维方面还是拼音文字较好。但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看,作为表意文字的汉语,由于可以自由组合新名词、新概念以至新思想, 可以容纳信息和知识爆炸的冲击,无疑将发展为人类的共同语言。用这种语言来交流思想更加方便,更加丰富多彩,当然在论文和计算机语言是汉语和拼音文字并用了。汉语的伟大就在于兼容,在汉语的学术论文有汉语和阿拉伯数字和西方拼音文字的混用现象,但在英语论文中则找不到一个汉字,中国的物理学专家可以凭借他在中学时代的化学基础知识通读化学专家的论文,反之亦然,而英美的不同行业的专家要交流他们的学术成果,因此,华文在世界上大行其道,有其自身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超越时空的功能。汉语的简洁,举世公认。这既是汉语本身的特质,也反映出汉民族思维方式比较快捷,一般而言,两千个字便可开展中华文化、语言教育。此外,汉字还具有超越方言和时代的功能,不论古今作者操何方言母语,汉字全通,而且本身就包容丰厚的中华文化的底蕴。

中国人心里有这样一种成见,认为汉语迟早要被英语所淘汰。记得有一次,大概是胡野碧在辩论时干脆把它清楚地说了出来。“世纪大讲堂”曾请了一位学者李锐也认为全球化的结果是让英语统治世界。只有阮次山在一次“大时代,小故事”中谈到汉语的思维速度比英语快。普通话有21个声母、35个韵母和四声,连乘的结果是2900个声音,但是能够被利用的是2500个,而真正被用到普通话中的仅1200个。

英语与普通话相比则不同,国际音标中,英语有20个元音和20个辅音,所以英语的声音种类不会超过20×20=400个;反过来说,不在这400个声音之内的任何声音都不被英语所承认,或者被认为是不正确的发音;这里所说的不是“音节”。比较一下就会看出,汉语的发音种类是英语的3倍。

语言、声音与文化

为什么声音种类越多,思维速度就越快?假设有一个仅会发两种声音的人,具体地讲,他就会发a和b两个音。根据电脑的理论,我们知道,他用这两个符号依然可以表达整个世界。再假设,世界上仅有400种事物需要表达,那么,一个英国人可以用每一个发音来表达400种事物中的一件,而仅会发两个声音的人,有时就不得不用九个发音来表达400种事物中的一件,因为二的九次方才大于400。比如,英国人用“i”代表“我”而仅会两个声音的人可能要用abbababba代表“我”这个概念。一般人每发一个声音大约需要消耗四分之一秒的时间。比较两者就会看出,仅会两个声音的人,不但表达得慢,而且还费力气。在表达“我”这个概念的时候,英国人使用四分之一秒的时间,而仅会两个声音的人使用了二又四分之一秒。如果两个人总以这样的比例生活一辈子,他们一生中所享受到的所有信息将是它的反比9:1。实际的情况中,最明显的是日语与汉语的对照,我们知道,日语使用了100种不同的声音,而汉语使用了1200种声音,因此很多汉字让日本人一念就必须用两个或者三个声音来表达。

思维实际上是一种心里说的过程,如果在说话时表达得快,那么,思维的速度也应该跟着快。具体的例子是赵元任曾经比较用英语和汉语背诵乘法口诀的速度,汉语使用了30秒,而英语使用了45秒。因此,如果两个人同时用英语和汉语来背诵的话,到了30秒的时候,汉语使用者一定想到了九九八十一,而英语使用者则一定到不了这里,说不定,他想到的仅仅是七七四十九。这就证明了使用发音种类多的语言比使用发音种类少的语言思维速度快。这一点曾经被国内外许多学者所证实。至于思维速度快是否就代表聪明这个问题是被很多学者所承认的。

有人解释一个历史上的“谜”:古希腊人为什么比其他人更聪明?因为希腊的文化来自古菲尼基人,菲尼基人发明了人类的拼音字母,就声音的分解来说,这是一大进步,就思维速度来说,它是一大倒退。因为,为了筛选容易区分的声音元素,菲尼基人仅仅使用了22个辅音,这样,它的表达速度当然比现在任何语言都慢,而希腊人则采用了元音,我们知道元音与辅音结合以后,声音种类等于增加了好几倍。

汉字是中国文化之根。文化就是指用文字来教化。汉字是国家统一之本,汉字是国人立命之神。

篇5

关键词:汉字 表意文字说 评议

汉字“表意文字说”的最早经典表述来自索绪尔。

世界只有两种文字体系:(1)表意体系……这种体系的典范例子就是汉字;(2)通常所说的“表音”体系。

索绪尔提出的世界文字体系的两大分类,尤其是指出汉字是表意体系的“典范例子”,至今被许多人所阐发和张扬。但其阐发与张扬的角度并不相同,因而其内涵也不完全一致。大体可以分为四类:

第一类,从汉字记录汉语的语言单位角度,认为汉字是表示词或语素的,所以是表意文字。此观点在《辞海》、叶楚强的《精简汉字字数的根据和方法》、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中均有论述。

第二类,从汉字记录汉语的方式出发,认为汉字表示的是语素的意义,所以汉字是表意文字。此观点在孙均锡的《中国汉字学史》、何士达主编的《现代汉语》等著作中有论述。

第三类,从汉字的构形依据角度,认为汉字是因义构形的,所以汉字是表意文字。王宁在《论汉字简化的必然趋势及其优化的原则》以及《汉字构形学》等文章中作过论述。

第四类,从汉字表示概念的角度,认为汉字可以不通过语言而与概念直接联系,所以是表意文字。申小龙在《汉字的文化形态及其演变》以及《汉语与中国文化》、潘文国在《字本位与汉语研究》、袁晓园在《汉字的优缺点与语言文字理论的发展》等论文或论著中,对此都进行了解读和阐发。

不管从哪一个角度切入,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接受并承认世界文字只有表意体系和表音体系两大类;汉字是表意文字并与表音文字相对立。

不管从哪一个角度给汉字定性为表意文字,都揭示出了一些汉字不同于表音文字的鲜明特征。同时也都存在着种种缺陷和不足。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表意文字”本身就是一个容易引起误会的名称,容易把文字混同于图画,容易误会为文字直接表示概念。最早提出这种担忧的是美国语言学家列・布龙菲尔德,他说:“从表面上看,词显然是首先用符号表现在文字里的语言单位。用一个符号代表口语里的每个词,这样的文字体系就是所谓表意文字,这是一个很容易引起误会的名称。聂鸿音进一步指出:“‘表意字’这个术语很容易引起一个误会,即认为这种文字的符号并不代表写字人的语言的特征,而是代表实际世界的特征(概念),这显然是在某种程度上把文字和图画混淆起来了……”、苏培成也指出:“说汉字‘以形直接表义’,随便给你一个不认识的汉字,你能说出它的意义来吗?不要说去古已远的楷书,就是保留图画意味较多的古文字也办不到。古文字里占有很高比例的假借字,怎么以形表义?”

第二,“表意文字”只是理论上推导出来的类别,在实际中只有意符而没有音符的文字是不存在的。

从理论上说,由于词是个音义结合体,相应地,文字标记语言的方式就有三种:一是从意义入手,用意符记录语言,全部字符是意符的文字是表意文字。二是从语音入手,用音符记录语言,全部字符是音符的文字是表音文字。三是从音义同时入手,兼用音符和意符记录语言,字符既有意符,又有音符的文字是意音文字。

从实际情况看,字符全部是意符的表意文字并不存在。首先,语言中的词既有意义实在的实词,也有意义空灵的虚词,从意义角度记词就会出现有形可象和无形可象乃至无法象形的问题,而文字要完整地记录语言,就必然会通过假借的方式以济其穷,没有假借,就无法启动文字对语言的完全式记录的进程。而假借就是借音表意。所以,裘锡圭说:“汉字的字符里也有很多音符。假借字就是使用音符的。”而“表意的造字方法和假借方法应该是同时发展起来的……凡是独立形成的文字体系……都是兼有意符和音符的文字。”其次,现存古老的自源文字的实际情况表明,音符已经与意符平分秋色。据研究,东巴文记录的文献中,假借比例一般在70%―80%,最高的达96%;甲骨文中,假借字比例至少也在40%以上。“汉字、圣书字、楔形文字……这一类型的文字都包含大量表音的成分,把它们简单地称为表意文字,显然是不妥当的。”

第三,表音文字与表意文字是对语言构成要素――音义简单机械二分后所产生的与之相对应的文字学概念,它忽视了语言的不同层级单位具有不同的属性,也忽略了不同文字对书写语言不同层级单位的选择,因而得出的文字类型是粗疏的,不准确的。词是音义的结合体,但同时也是一个分层结构,文字在记录语言中的词的时候,可以实施分层记录,从而实现对整个词的记录。

从实际情况看,表音文字是从词结构的最下层音素入手,通过拼合词音来实现对整个词的记录,因为表音文字的基本单位字母表示的是纯粹的语音单位,所以是表音文字;而汉字则不然,它所选择记录的是汉语词结构的最上层,即整个的词,而词又是一个音义结合体,所以,汉字记录的既不是纯粹的语音单位,也不是纯粹的语义单位。对此,王伯熙说:“和‘表音文字’并称的‘表意文字’,是不妥当的说法。因为表音文字所记写的音节、音素,是脱离了意义的、独立的纯语音;而所谓‘表意文字’所记录的并非脱离了语音的、独立的纯语义,它所记写的永远是粘着语音的语义。”因此,在实际中,只有表音文字,而不存在表意文字。

综上所述,与表音文字相对的表意文字,是依据音义二分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追求术语对应平衡而产生的似是而非的不准确的说法,是简单的理论推导的结果,在实际中是不存在的,因而,汉字不是表意文字。

参考文献:

〔1〕〔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商务印书馆,2001。

〔2〕叶楚强:《精简汉字字数的根据和方法》,《光明日报》1965.5.12。

〔3〕王宁:《论汉字简化的必然趋势及其优化的原则》,《语文建设》1991.2.24。

〔4〕王宁:《汉字构形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3。

〔5〕申小龙:《汉字的文化形态及其演变》,《语文建设通讯》,1993.12.42.88。

〔6〕申小龙:《汉语与中国文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7〕袁晓园:《汉字的优缺点与语言文字理论的发展》(《汉字问题学术讨论会论文集》).语文出版社.1988。

〔8〕布龙菲尔德:《语言论》,商务印书馆,1980。

〔9〕聂鸿音:《中国文字概略》,语文出版社,1998。

〔10〕苏培成:《二十世纪的现代汉字研究》,书海出版社,2001。

〔11〕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 1988。

〔12〕喻遂生:《纳西东巴文应用性文献的语言文字考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6。

〔13〕邹晓丽等:《甲骨文字学述要》,岳麓书社.1999。

篇6

[摘要]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把握“以学生为本”原则,要始终做到既尊重外国学生的多元文化背景,又不断满足他们学习汉语的强烈愿望,同时还要善于在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外国学生的中国文化视野,在日常生活中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实际困难。这对于激发外国学生的学习热情,不断领悟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进一步加深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感情与友谊,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都不同程度地兴起了汉语学习热。在海外已有一百多个国家的三千余所高校开设了汉语课程,通过不同渠道学习汉语的人数已经突破了4000万人。就国内而言,自改革开放以来,前来中国学习汉语的世界各国学生人数也逐年增多。论文百事通面对这种源源不断的需求,国内除专门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高校(如北京语言大学等)继续扩大招生规模外,其他一些高校也纷纷设立以开展对外汉语教学为主要任务的国际教育学院(不同的高校有不同的名称,未统一定名),集中接纳众多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这就使得对外汉语教学课堂逐渐演变成一个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舞台。面对越来越多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外国学生来华学习,如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把握好“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是一个对外汉语教师必须要去思考和研究的重要问题。在笔者看来,要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把握好“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充分尊重外国学生的多元文化背景

学生来源的多样化,必然带来文化背景的多元化。如何充分尊重不同国家学生的民族心理、风俗习惯、文化差异和学习特点等,就成为对外汉语教学活动中首先必须面对的问题。这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界比较重视的一个问题,因为它关系到对外汉语教学活动的针对性、趣味性和有效性,要求我们必须深人认真地去了解、认识和把握不同国家学生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差异和文化内涵来开展教学活动。

1.欧美学生的特点。体现在欧美学生身上的文化特点是多种多样的。就欧洲大陆而言,国家的分布星罗棋布,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民族特征和文化特点,而美国社会的多元文化背景就更是毋庸置疑。以美国学生为例,他们普遍具备了荣誉感强、自主性强、表现欲强等突出特点,这些特点背后有着其特有的文化背景支撑,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多元化社会所带来的不同文化理念和不同思维方式;二是充斥在美国社会方方面面的竞争机制使学生从小就处在一个激烈竞争的环境中;三是精英教育体制为学生的脱颖而出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四是教育工作的服务性特征决定了教师的整个教学环节都必须围绕学生的需求来进行。因此,针对欧美学生这种不同文化背景下呈现出来的特点,只有在教学活动中注意做到“有的放矢”,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知识的热情。

2.亚洲学生的特点。就笔者所在的学校而言,亚洲学生的来源主要集中在东亚(以日本、韩国为主)、东南亚(以泰国、马来西亚、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为主)和中亚(泛指亚洲中部地区的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五个国家),而西亚的学生相对较少。这里仅以中亚学生在学习汉语过程中出现的“重听说轻汉字语法”的特点为例来进行阐述。目前,中亚学生汉语学习的这一特点在对外汉语教学界已经达成基本共识。一方面,中亚学生之所以只重视汉语的听说技能训练,是由他们的民族性格和学习动机所决定的。中亚学生对自我评价较高,而且性格敏感、活泼开朗、普遍外向,在学习中善于模仿、勇于开口、充满自信。这对于他们的汉语听说学习非常有利。同时,中亚学生的学习目的比较务实,半数以上都想借助掌握汉语来从事商业贸易活动。这就决定了他们的学习更加注重日常交际,因此口语水平提高很快。调查表明,中亚学生中62%的人如果没有听懂教师的讲解,会立刻请教师再进行解释;67%的学生会在错误被纠正后主动模仿教师大声重复正确的表达。他们在这样做时表现得自然、大方,没有什么顾虑或心理障碍沪另一方面,中亚学生之所以轻视汉字语法学习,主要是由于他们的母语与汉语的巨大差异造成的,因此不可避免地在学习汉字语法时产生畏难情绪。在伊莉曼?艾孜买提(新疆师范大学汉语教育学院)看来,中亚学生的母语多为俄罗斯语、哈萨克语、吉尔吉斯语。这几种语言分属印欧语系和阿尔泰语系,无论在词汇、语法,还是文字上,都与汉语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母语在他们的汉语学习中形成了很大的干扰,汉字和语法学习就成为他们学习汉语的困难所在。中亚学生的母语在书写上采用拼音文字,字形直接表音,而汉语的文字与语音是分离的,无法根据字形拼读字音。因此,中亚学生在汉字的记忆、书写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抽样调查显示,约57%的(中亚)学生并不在意自己说汉语时所犯的(语法)错误产对于中亚学生这种因民族性格和语言差异呈现出来的学习特点,作为教师,笔者认为只有在肯定他们的长处和优势的同时,始终按照语言教学的规律,采取一些针对性强的教学方法来帮助他们消除语言学习中的障碍,全面提高他们的汉语学习能力和水平,才能体现出对他们最大的人本关怀。

3.非洲学生的特点。非洲文化的多样性是人所共知的。仅就语言而言,有通行阿拉伯语的非洲,通行英语的非洲,通行法语的非洲,通行葡萄牙语的非洲,通行西班牙语的非洲,更不用说还有非洲原有的、与欧洲殖民者无关的好几十种语言。3在非洲研究、开发和管理协会创办人和会长,喀麦隆学者丹尼尔?埃通加—曼格尔看来,非洲是一个贫穷、集权主义和缺乏社会公正的地方,这是由非洲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和态度所决定的。他认为,权力高度集中和垂直的传统;注重过去和现在,而不是注重未来;不抓紧时间;不爱工作;压制个人首创性、成就感和节约(必然带来的是嫉妒别人的成功);信巫术,养成非理性和宿命论等是非洲文化中所特有的一些现象。这些文化现象对于来中国学习的非洲学生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因而在一部分非洲学生身上表现出诸如时间观念不强、学习的进取心不够,但又迫切希望通过学好汉语而留在中国做生意,以尽快摆脱现实贫困等的一些特点。针对这些特点,笔者认为,重视从民族心理上尊重他们的传统文化恐怕要比其他任何方面都显得更为重要。

除此之外,还可以列举出很多国家和地区学生的特点,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

二、不断满足外国学生习得汉语知识的强烈愿望

外国学生到中国来学习汉语的动因和归宿自不必言。只有不断满足外国学生习得汉语知识的强烈愿望,才能确保他们的学习取得成效,也是体现“以学生为本”的又一条重要原则。因此,充分运用好跨文化交际理论,以学生为中心来安排设计教学内容,同时根据不同国家学生的思维习惯和学习特点“因材施教”,让整个教学活动更加富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就能充分体现出这一原则。

1.以汉字学习为例。汉字认知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也是提高语言交际能力所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一个汉语学习者如果不能掌握足够的词汇,就无法完成意义的表达,也不可能应用汉语语言进行交际。因此,只有积累和掌握一定数量的汉字,才能使语言的学习和表达变得更加通畅。外国学生学习汉语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有汉字背景的,如华裔子女和母语书面语中有汉字的(如日语、韩语)学习者;一种是无汉字背景的,主要是使用拼音文字(如英语、法语、德语等)国家的学习者。从美国学生学习汉字的特点来看,汉字与拼音文字相比,其字形和字音的联系很弱。对于初学汉语的美国学生来说,汉字字形和字音的联系其实是零。一个汉字的字形和字音的联系,不论用什么方法,都需要花工夫才能在他们的头脑中建立。因此,无论是对有汉字背景的,还是无汉字背景的学生,我们的汉字教学都必须做到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结合汉字发展变化的规律,相应采取一些不同于教授中国学生的手段和方法,来给他们讲清现代汉字的形、音、义,帮助学生认读汉字,书写汉字,学习汉语,掌握汉语的书面语。艾这对于外国学生很快进人良好的学习状态,激发他们更好、更有兴趣地融人汉语语境中学习是十分必要的。而这样做的目的也会使他们对学习汉字更加自信、更有成就感。

2.以语音学习为例。对于外国学生来说,语音学习问题主要表现在对声调的掌控上。通常他们无法读准二、四声,即二声上不去,四声下不来,所以才出现了“洋腔洋调”的问题。学习外国语的内容分成发音、语法跟词汇三个主要的部分,学习的次序当然是也应该按照这三样按步进行。发音的部分最难,也最紧要,因为语言的本身、语言的质地就是发音,发音不对,文法就不对,词汇就不对严所以一旦学生的发音不准、不好,就会影响其对词汇、语法和汉字的掌握,并且影响表达和理解,甚至影响到学生学习汉语的自信心。针对这一问题,如果教师能够多下点工夫,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来帮助学生克服掉“洋腔洋调”的毛病,对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尤其重要。

三、注重培养外国学生的中国文化视野

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处在学习的初级阶段还是高级阶段,给学生适时讲授中国文化都是一个不能回避的话题,也是培养外国学生的中国文化视野必须要跟进的一个重要步骤。如果我们没有做到把传播中国文化融人对外汉语教学中,就会偏离外国学生学习汉语的动因和目的,就体现不出“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在我看来,可以考虑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培养外国学生的中国文化视野。

1.把握好中国文化的民族性特征。中华文化种类繁多、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以其五千年延续不断的发展态势成为世界文明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文化的基本特征是民族性,民族文化是民族存在的标志。因此,笔者认为,让外国学生把握好中国文化的民族性,就是把握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

李瑞环同志曾经指出:“文化总是具有鲜明的民族形式、民族风格。中华民族文化是一个丰富博大的有机整体,即包括汉民族的文化,也包括各少数民族的文化;既包括悠久的古代文化,也包括近代和现代文化。”因此,只有完整地而不是片面地把握中国文化的民族性,才能真正领会中国文化的主流精神。作为一个对外汉语教师,如果能把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影响深远这三个显著特点给外国学生讲清楚,就能把中国文化的主流精神灌输到外国学生的思想和心灵深处。因为这几个体现中华文化思想精髓的显著特征,不仅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进步与发展产生广泛而深远影响的根源所在,同时也是中华文化长盛不衰的根基所在。

2.确定好导入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给学生讲授中国文化永远也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一旦对此把握不好,就会让他们失去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从而影响到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在内容确定上,虽然对外汉语教学界的看法略有不同,但在三个方面基本一致:一是知识文化,即课文内容所涉及的诸如历史、地理、建筑、园林、服饰、旅游、饮食、绘画、音乐、舞蹈、教育、文字、哲学等。讲授可以有一定的广度,但并不要求有多少深度,只需普通常识而已。二是交际文化,一般包括在问候、称呼、感谢、邀请、婉拒、赞扬、批评、发誓等套话或习惯用语之中。揭示并掌握其中的特殊含义和特殊作用,有助于学生开展正常的思想交流活动。三是习俗文化,主要指在节庆、婚姻、丧葬、生日、生育、开业等事件中的饮食习俗和活动习俗。这对于外国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处理日常生活相当有益和有用。此外,还可以从思维文化(即由思维方式形成的文化,如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由大到小,欧美人由小到大等)以及体态文化(即伴随语言的体态文化。如用手指着太阳穴旁转圈,中国人表示动脑筋,而美国人表示发疯;“握手”在中国没什么讲究,但俄罗斯则不允许隔门或跨门槛握手,认为这样是不吉利的)。等方面让学生充分感受中国文化的特点。总之,不断把文化教学内容融人到语言教学之中,将种类繁多、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种子潜移默化地扎根于外国学生心中,就能使外国学生在掌握好汉语知识的同时,主动去了解并喜欢中华文化。

3.让学生充分领悟中国文化的精髓。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早已载入世界人类的文明史册。从50万年前的周口店“北京人”遗址,2000多年前开始修筑的万里长城到明清的北京故宫、苏州园林,中国已有28处文化和自然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人了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的名录。因此,笔者认为,给外国学生充分讲解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历史文化遗产,恐怕是让学生最直观、最简捷、最有效地领悟中国文化的最佳途径。在课堂上,老师通过自身讲解以及给学生播放相关的教学专题片,或许只能给他们一些视觉和听觉上的感受。如果同时还能借助学校所处地域范围内就有中国历史文化遗产地的优越条件,把课堂延伸到具体的环境中去进行现场教学,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魅力,体会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在中国历史发展和形成过程中所积淀下来的文化价值和文化品味,效果将会更加明显。与此同时,大胆鼓励并有序引导学生利用在中国学习的有限时间里,充分利用假期和休息日到北京以外的其他文化遗产地去走一走、看一看,对于他们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在世界文化遗产中的地位、作用、影响和所占的比重,以及现存数量和所处地域的地域文化是十分有益的,而且对于他们进一步领悟中国文化的精髓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四、主动帮助外国学生解决实际困难

篇7

关键词:文化教育;对外汉语教学;重要性

一、文化教育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体现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千百年来的文化积淀使得中国的文化博大而精深。无论是绵延万里的伟大建筑长城、散发着浓郁地域特色的北京四合院、精巧细致的中国剪纸还是潇洒帅气的中国书法……这些无不展现着中国文化的缤纷多彩。然而在实际的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的涉及范围并没有这么广,其中只包含对文化的一些基本理解、知识、跨文化意识和国际视野几个部分。在实际的对外汉语教学中,教育工作者也常常组织一些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动,比如教留学生包饺子,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一些习俗来间接传递中国的文化,以实践的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在日常的授课中,也同样会穿插手工剪纸、中国书法等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形式来丰富授课内容。对外汉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的教学,更是文化传播、文化教育的过程,任何一个学习者都应具备学习文化的意识。

二、文化教育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1.缓解文化冲击对留学生的影响

传统的教学过程都是语言上的交流,平淡无味。单纯的语言教学对于普通教学而言都很难展开,对于留学生而言是难上加难。初到一个陌生的环境,留学生对全新的国度没有任何概念,加之语言的障碍,使得教学工作难以开展。但如果从文化入手,这个问题就变得简单。以欧美留学生为例,在欧美国家的教育过程中,他们崇尚独立自主和个性化发展,对学生的个性培养十分重视,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也是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以学生为中心,成绩的好坏都是由学生自己对自己负责的。但在中国确实截然相反的,课堂的中心是教师,整体的教学路线是由教师起主导作用的,学生的学习状态更是教师关注点所在,中国式教育更加注重的是共同发展。对于如此的教育差别,文化差异的学习和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想要欧美留学生接受中国式的教育方法,就应该先让他们理解中国式的教育方式,只有从文化层面理解了国家间的差异,才能更好地在这个国家进行学习和生活。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留学生而言,异国他乡的学是充满着惊喜,这里有他们从未见过的食物、建筑,也有他们认为很厉害的中国功夫,所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更多的变成了文化的交流,对文化的学习。中国的武打动作片在国外很受追捧,中国功夫被视为十分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化的标志,如果在日常的对外汉语教学中,能将中国功夫的内容穿来,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关注度,一个简单的功夫动作,一样精巧的武术用品乃至一个出色的武打明星,都是留学生的感兴趣的东西。在外化交流过程中,我们渗透出的中国文化就是对外汉语教学中最应融入的教学内容。

3.有效提高学生对汉语的理解

汉字是中国文化中最难理解的,即使是一个中国人,对于汉字的理解程度都无法做到全部理解。这主要表现在语法和词语语义上面。语法是词语、句子和篇章的构成、理解表达的法则,是长期抽象思维的成果和社团的约定,它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思维倾向和文化心理习惯。留学生不理解汉民族的文化背景,就难以理解汉字所展现出的实际意义,不仅如此,在实际的汉语运用过程中,也经常会出现语序、语法的错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中国成语、谚语的教学中,学生经常难以理解词语的意义。例如成语:死诸葛能走生仲达,学生在不知道诸葛亮和仲达的情况是不能够理解成语的含义的,这个成语是讲三国时蜀军主帅诸葛亮病死军中,蜀将姜维等遵照诸葛亮遗嘱,秘不发丧,缓缓退军。魏军主帅司马懿(字仲达)率军追击,见蜀军帅旗飘扬,孔明羽扇纶巾坐在车里。司马懿怀疑是孔明用计诱敌,赶紧策马收兵,意在说明人本领很高,很聪明,有后备,就算他离开了,其他人照这样做,也能起到“起死回生”的效果。中国的成语常常都源于历史故事和诗文词句之中,所以想要深入透彻地了解汉语,就要先从文化开始学习。

三、文化教育和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方向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名片”,文化教育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心。悠悠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都处于的发展状态,但更多的是差异性。对于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而言,对外汉语想要长久地发展下去,就应该从文化教育的方向入手,探索如何将文化教育与对外汉语教学有效地融合,通过教学的方式,让更多的留学生了解中国文化、学习中国知识,将文化的发展与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一同推向巅峰。结束语对外汉语教学在跨文化交际中是一座桥梁,连接着中国与世界,倾听着来自八方的声音,传递着本土的故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应该做好本职的教育工作,也应该肩负起文化传播、传承的重任,每一个对外汉语教育工作者都应在中国文化教育的事业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者:杨敬淇 单位:吉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研究生

参考文献:

[1]郑玮.论文化因素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青年文学家,2009.04.08.

[2]王晓迪.论国际汉语文化教学的可持续发展.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12.05.20.

篇8

关键词:国别化;汉语教材;编写原则;韩国

中图分类号:G42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3-0212-02

中韩两国一衣带水,汉语教学在韩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近年受“汉语热”的影响,学习汉语的学生人数呈上升趋势。根据中国教育部《2012年全国来华留学生简明统计报告》的数据表明,2012年韩国留学生人数以63488名遥遥领先于其他各国来华留学生人数,占总数的19.34%。在韩国本土,汉语课已作为选修课被纳入课程体系。本论文以现行的韩国高中汉语教材《中国语I》(教学社)为例,分析总结其国别化特点,从而反思其中的不足,思考改进方向。

一、国别化教材编写原则

早在1996年束定芳等学者就提出了对外汉语教材编写的“五大原则”――系统原则、交际原则、认知原则、文化原则和情感原则。国别化教材的编写除了遵循教材编写的通用原则以外,最重要的一条在原则就是要具有极强的针对性。首先要针对学习者的文化背景,其次要针对学习者的学习目的和动机,最后还要针对学习者的心理需求。

二、对韩国现行高中汉语教材《中国语I》(教学社)的考察

该教材遵循了韩国教育部高中汉语课程说明的要求,以学习者为中心,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了解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交流。本文从该教材编写体例、词汇和文化三个部分进行考察。

1.教材体例。教材的编写体例包括整体的结构内容和单课的编排次序。就《中国语I》来说,整体分为三个部分:语音部分、课文和附录。其中课文部分包括12个单元。具体分布请见下表。

从教材整个结构来看,该教材是以功能为导向来进行编写的。课文话题选取具有较强的交际性和实用性,遵循了韩国高中课程说明的要求。但语音部分篇幅较小,可能导致学生语音基础不扎实。但该教材的附录极具特色,除了课文译文和参考答案以外,还增加了活动材料(如人民币)和材料出处,让学生有据可查。此外,编写体例还包括单课的编排次序。

听、说、读、写是语言的四项基本技能,课文的编排应以实现训练基本技能为目的。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单课编排的顺序为读―说―听,汉字的书写练习并没有出现在本课中,而是放于课本附录中进行集中练习。对于语言技能训练的顺序问题,克拉申曾经提出过“沉默期”的概念,并认为听力是最先发展的语言技能,因此在训练中应该把听力提到第一位。显然本教材的技能训练的顺序还有待商榷。

从教材的编写体例可以看出,应韩国教育部对外语教学大纲的要求,注重学生语言技能的训练和对中国文化兴趣的培养,五部教材均以语言技能为导向,主要以听力、口语、课文阅读以及汉字练习来完成听、说、读、写语言技能的训练。

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要素的教学贯穿于教材的始终。以第一课来介绍h语语音知识,从第二课开始虽然没有专门的语音部分,但在听说读写各个技能的练习部分均有涉及到语音的练习,对词汇的处理方式是采用附录在课文及语法注释下以汉字、拼音、韩语意思组合的方式呈现,对词性和用法没有标注。本教材对于语法点的讲解较为合理、及时。

2.对《中国语I》词汇的考察。(1)词汇量和词汇等级。韩语词汇由汉字词、固有词和外来词构成,学习者对汉语词汇的学习很容易受到韩语词汇本身的影响,因此词汇研究成为针对韩国国别化教材研究的重要部分。该教材要求掌握的词汇量是410个,我们按照汉语水平考试词汇等级大纲对其进行统计,整册教材的总词汇量为410个,相当于HSK二级水平,词汇量比较适中;甲级词在初级汉语教材中占很大比例,同时也存在乙、丙、丁级词,但值得注意的是,超纲词数量达到56个,占词汇量的13.66%。(2)超纲词汇。由于词汇大纲所制定的词汇是通用词汇,缺少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针对性词语,如地名、人名、国家名等,然而超纲词汇的选择恰巧能够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国别化教材的编写特点。我们将56个超纲词分为五――类补充词、食品词、时代词、国名地名词和文化词。

超纲词中大部分都是名词,且具有极强的时代性和实用性。由于超纲词有一定不稳定性,所以没有收为通用的等级词汇大纲。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适时地植入,才能让学生学习到最新最实用的词汇。此外,这56个超纲词汇较好地体现了国别化特点,比如济州岛、望京、泡菜等词均是针对韩国学习者的文化背景和学习需求所录入的词汇。

3.对《中国语I》文化部分的考察。文化是一个及其广泛且难以定义的概念,它包括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方方面面,如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本文对教材文化部分所选取的话题进行了考察和分析。

教材文化话题有以下几个特点:(1)涉及面较广,包含中国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2)新颖实用,能够紧跟潮流。(3)注重礼仪及禁忌的说明。如:中国人送礼时不能送的物品有哪些,中国人喜欢的数字和忌讳的数字是什么。只有了解礼仪的禁忌,才能礼貌、得体地和目的国的人们进行礼仪往来。

三、《中国语I》(教学社)主要特色和改进意见

首先,该教材色彩鲜艳,引人入胜,加入许多原创图片并在封皮和课文插图中融入中国元素,如大熊猫、名胜古迹等,吸引学习者注意力,激发兴趣;其次,功能项目全面、适用,涉及生活方方面面,课文主要以对话形式展开,语言简单有趣,易于理解和记忆;再次,该教材与时俱进,收录较多时代性词汇,如:电子邮件、手机、博客、上网等,契合韩国高中生的日常生活,丰富汉语词汇。

不过,该教材也有一定改进空间,如语音部分应加大篇幅和练习;词汇缺乏讲解,且标注不够明确;汉字练习不够。

教材是教学的主线,编写针对性强教材不但能够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率,还能使学习者事半功倍,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因此,笔者认为国别化汉语教材的编写应该注意以下几点原则:

1.针对性原则。学习者来自不同语言背景,容易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因此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除了要尽量避免语内干扰现象,还应该进行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对比分析。

2.兼顾学习者需求的原则。在教材编写过程中,篇幅、体例、内容都是应该视学习者需求而定的问题。

3.文化导入。文化是语言学习过程中较为敏感的一部分,应该根学习者的文化背景来选取合适的中国文化,做到既尊重了别国文化,也宣传了中国文化。

4.中外合作原则。中外汉语教师合作编写教材能够有效避免语言上的偏误,从而让学生学习到纯正的汉语。

参考文献:

[1]李禄兴,王瑞.国别化对外汉语教材的特征和编写原则[C]//第九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选,2008.

[2]朴载雄.面向韩国高中生的汉语教材编写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

[3]王帅.三套对外汉语教材中交际文化项目分析[D].北京大学,2013.

[4]赵金铭.论对外汉语教材评估[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8,(3).

Characteristics of Country-specific Chinese Materials and Compiling Principles

―Taking Korean High School Current Chinese Text Book "中国语I" as an Example

WANG Yu-qing

(International College,Northwest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Xianyang,Shaanxi 712100,China)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