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化学利弊论文8篇

时间:2023-03-15 14:58:0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化学利弊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化学利弊论文

篇1

一、制度文件的起草与修订

1.规范管理制度

为规范毕业论文管理,自2009年毕业论文工作伊始,首次制定了《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法学系毕业论文手册》。几年来,针对该手册在论文管理过程中发现的各种问题进行了多次修改。2011年初,学院进一步明确了院、系毕业论文二级管理工作机制。通过反复沟通与调研,协助教学部完成了《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管理规定》。在协助修订的过程中,吸取了各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宝贵经验,同时与法学专业实际情况相结合,使得规定更加合理,简化繁杂的工作流程的同时加强了规定的可操作性。

2.修订写作格式

在规范管理制度的同时,对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规范进行了调整。为此多方查找资料进行调研,借鉴兄弟院校的管理经验,结合法学专业的实际情况,组织指导教师进行讨论,协助教学部制定了《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写作规范》,并结合法学系实际情况制定了《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法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规范实施细则》。

二、规范流程管理

1.合理安排论文工作时间,召开动员会

根据学院对毕业论文工作的整体要求,从每学年第一学期末开始,提前制订好每一届毕业论文工作的计划安排。召开法学本科毕业论文工作会议,布置本年度毕业论文工作时间安排与要求。召开学生动员大会,加强对学生端正学风教育,强调论文工作的重要性以及论文写作规范和格式要求,使学生真正提高对论文撰写的重要意义的理解,自觉遵守学院相关制度要求,认真参加实习,并结合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实践,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综合能力,高质量地完成毕业论文。

2.选题的申报与审批,确保题目质量

在毕业论文工作选题的准备阶段,按指导教师所从事的专业研究方向,拟定论文题目供学生自主选择,同时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习条件和实习案例及社会热点问题,鼓励学生开拓思维,自行拟定题目,并通过选题审批的程序,对初拟题目进行反复修改,做到一人一题,要求毕业论文研究方向能够与学生的专业更加贴切,切实做到论文选题的规范化管理向分类化指导的转变,提升论文内在质量。

3.指导过程监督

在毕业论文工作进行过程中,按照法学系毕业论文工作计划安排及时进行监督和管理。分为前期、中期、后期进行检查,前期主要检查指导教师的到岗情况、开题情况、资料查阅的情况。中期针对教师的指导过程进行监控,检查指导过程记录,学生完成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后期检查毕业论文质量、组织评分及分组评阅。

4.毕业论文格式审查、评阅和答辩

在毕业生实习返校之后,收集各种管控表格,对每一名同学的论文初稿进行格式审查,在总结历届学生答辩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每一名同学指出答辩技巧和建议,为正式答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正式答辩前,做好准备工作,成立答辩委员会,明确答辩时间、答辩场地及相关材料的准备,召开答辩分工会,确保答辩顺利进行。

三、规范档案管理

毕业论文工作结束后,认真整理相关电子档案资料,做好纸质版资料保存工作。将学生论文、材料装入档案袋,存入档案室备查。按照要求对论文工作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填写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调查表,做好毕业论文工作总结,所有档案汇集成册以备教学部检查和教委普通高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管理互查工作。

四、树立服务意识,保障工作顺利完成

毕业论文管理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我系毕业论文工作的服务性工作,内容琐碎,繁杂。在工作中需要不断加强服务意识,加强各方面的沟通。为此我建立了论文指导小组分组联系表,指定学生组长负责,定期与学生组长以及指导教师沟通,尽早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为毕业论文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五、总结与反思

在每届学生毕业答辩结束后,认真总结本届毕业论文工作中的亮点与不足,发现问题的同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合理化的解决对策,将建议和意见上报教学部以便于上级部门对我系工作整改的监督,为下一届学生的毕业论文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简介:王晓飞,天津人,现任职于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法学系。

编辑谢尾合

篇2

关键字: 学习方式 概念等值性 跨文化的元分析

一、学习策略和相关量表

本文以心理学为基础,从大量的研究中对不同文化的教与学进行了比较。早在20世纪70年代,马顿和塞里欧就在瑞典以大学生为被试对象提出了“表层式”和“深层式”学习方式。所谓表层式的学习方式是指被试趋向集中于单词和句子层次的阅读。使用表层式学习方式的学生不能解释作者的寓意,只能够回忆起文章的孤立的事实性片段。而采用深层式学习方式的被试理解文章所传达的信息,他们趋向于集中在主题和主要思想上,而且他们一般试图去为了意义而进行阅读。采用深层式学习方式的学生能够提供对作者意图的一个更精密的概括,而且经常地运用阅读中的摘录来支撑他们的推理。于是,马顿和塞里欧提出学习结果的质的不同取决于所使用的阅读方法。

为了更好地研究不同的学习策略,上世纪80年代澳大利亚的比格斯和英国的恩特威斯尔独立的开发了一组用于测量学生学习方法的量表――学习过程问卷(LPQ)、研究过程问卷(SPQ),1987年,恩特威斯尔和拉姆斯登又建立了学习方式的数据库(ASI),并增加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成就式学习方式。采用这一方法的学生尝试着通过“努力而有效的学习”这样的策略和保持浓厚的兴趣来实现可能的最高成绩。他们运用任何他们认为将能使他们学术成功的机会最大化的策略,包括“死记硬背很多的事实”或者“理解基本的原则”等。

二、学习策略和测量量表的相关性比较

当这些测量量表(SPQ、LPQ、ASI)被运用到不同的文化范围内,我们不禁会产生一系列的疑问。而当我们在对不同的学习策略进行比较时,我们也不得不思考这些所使用的测量量表对来自不同文化的被试对象是否会具有相同的信度和效度。这也必然让我们关注概念的等值性、可靠性、内部结构有效性以及其他一系列的因素。

1.概念等价性

对我们所使用的测量量表我们首先要鉴别概念的等价性。贝里在1989年提出概念等价性的观念与文化本位和文化客位的研究方法密切相关。文化客位的研究致力于对什么是通用范畴的文化进行比较。而文化本位研究只使用从某种特定文化内部所浮现出的概念。区分这两种研究类型对我们非常的重要。屈安达斯在1972年就指出伪文化客位研究的危险是将一种文化的概念强加于另一种文化之上,就像他们通常在没有进行任何前期研究而空口证实假设的准确性的论断。

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者称他们主要通过比较来自不同文化的被试对问卷反应的分类来鉴别概念等值的问题,主张用项目-偏差分析法来进行分析处理。可是,我们不得不问,这些概念是等值的吗?于是,研究者在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日本、马来西亚、尼泊尔以及南太平洋大学等非西方学生中进行了一系列的对比研究。

贝格斯(Biggs)和恩土斯特(Entwistle)在尼日利亚的首都拉各斯的一所小学,采用一种基于120小时观察的人种志研究,得出了尼日利亚的学生被训练相信学习的本质是采用一切手段甚至是欺骗来获得正确的答案,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他们都认为理解问题的过程和获得解决方案的过程是不重要的,鼓励肤浅和表层式的学习等结论。从1991年到2000年一些研究者致力于对中国香港和内地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和理念进行定性研究。认为中国学生同时建构了“深层式”与“表层式”两种学习方法的有效性。中国学生把默记既作为表层式学习方法又当作深层式学习方法,而西方学生仅仅把默记当作表层式学习方法的结论。尼泊尔的研究者在对尼泊尔的学生中进行抽样调查得出的结论是,无论采用深层式还是表层式学习方式,将品性形成作为学习的概念尼泊尔学生都体现出了比西方学生更低的认知水平。因此,这才能合理地得出结论,深层式或表层式学习方法的建构都与非西方的文化有关,而文化特殊性是必须考虑的。

2.可靠性

任何一种测量仪器的反应都需要在它所使用的文化范围内对其有效性进行评估。沃特肯斯(Watkins)2001年指出通过来自不同的10个国家的6500名学生中的14个独立样本对SPQ的反应的克隆巴赫系数超过了.50,证明了SPQ、LPQ、以及ASI在一定文化范围内的可靠性。并得出了令人满意的内部一致性与可靠性的估计。但是当它作为群组比较的研究仪器,却远远低于作为独立个体的学生所要求的重要学术水平。可靠性的测评对于澳大利亚的学生来说会略微偏高,因为它是发达国家,而对于尼泊尔学生又会特别的低,因为概念之间不具有相关性并与他们自身的英语能力水平相关。

3.内部建构的有效性

Wong在1996年通过比较LPQ和SPQ测量不同文化之间的预期理论模型响应的内部因素分析的结果,证实了LPQ和LPQ的内部建构效度。因此,LPQ的验证性因素分析的反应,像SPQ一样使用了相同的潜在动机/策略模型,通过10个来自6个不同国家的学生的抽样调查证实了深层式和表层式学习方法的两个基本因素。理查森(Richardson)对因素分析研究的评论也支持了ASI跨文化效度可作为一种对深层式和表层式学习方式的测量。

4.跨文化的元分析

跨文化的元分析是指对先前研究资料进行合并分析的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其原理简单、系统,结果全面、量化,可靠性好,为研究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统计分析手段。格拉斯(Glass)在1981年提出这种研究的目的是在元分析的传统中,使用定量综合分析来测试学习理论中跨文化的适当而可变的计划与深层式、表层式以及成就式学习方法的密切联系。而根据贝格斯的理论一个学生怎样学习,既取决于人又取决学习环境等有关的预示因素,尤其从跨文化的视角可以对下述关系进行研究:

(1)与学术成绩相关

我们都知道学生的学习方法会影响他们的学术成就,在任何一个文化里表层式学习方法对学术成就会产生极其消极的影响。而深层式和成就式学习方法对学术成就产生的是积极的辅助作用。然而,通过跨文化的元分析并没有发现这样的实例在评价制度的奖励中可以获得更高质量的学习结果。

(2)与自我概念和控制源相关

充满自信的学生,特别是在学术能力方面充满自信的学生,以及对学习结果更有责任感的学生,很可能会采用深层式和成就式学习方法。这样的学习方法要求他们更多的依赖他们对材料的理解而不是过度的依赖于老师和课本。任何一种元分析首先都是选择能够使用定量整合的研究。在这一阶段中需要作出一个判断,判断是否只是符合事先确定标准的定性研究才能够被包括,以及这些标准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在调查中发现所有研究都至少要报道一种学习方法与自尊、控制源、或者学术成就的相关,(或者可以从它所提供的数据中去估计这样的相关性)倘若这种量表的回应显示出合理的内在一致性水平(克隆巴赫系数至少为.50),那么这样的文化是应该研究的。而这样的标准导致四项研究无法进行下去。研究、收集的获得一方面可以建立正式的以CD―ROM数据库为基础的检索,而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可以采用非正式的手段,比如:在香港大学的图书馆里我们可以亲自查阅广泛的期刊杂志以收集研究资料;在国际会议中要求得到与此相关的已出版或未出版的材料;还可以给该领域中有建树的研究者写信或电子邮件。另一个问题则是从不同仪器的尺度中测量出的变量是否相同,甚至能否将其整合。在元分析中,正如他们的测试建设者所主张的一样,大量不同的学习过程的仪器被假定为学生的学习方法的评价。此外,自尊、控制源、以及学术成就(通过学校测试、年级平均成绩、标准化成绩测试等等)这些不同方式的测量被假定为相同变量的测量。

一旦所包括的研究成果被鉴定,以及相应的相关性的被获得,那么平均的相关性就能被计算出来了。元分析的一个主要目的不仅仅是对相关性程度获得全面的评估,而通常更重要的是找出这样的相关性是否会随着样本特性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希望这些能为了解关系的本质提供一些启示。

三、结论

以上我们介绍了跨文化比较学习的一些方法问题。这一领域的许多文献资料都使用了心理学的方法和理论。当教育心理学家从实验室中走出来,开始关注从真实的学生和教师的视角去作第二层次的研究(从学习者的角度而非研究者的角度出发)时,他们才可以在理解西方教室中的学习过程方面取得真正的进步。然而,这些工作大部分都是将学生或教师个体作为一个分析单位,因此,这些方法并不适合作跨文化的研究。我们也可以看到,比较那些与设计出用来衡量大多数的工具相关的方法以及和学习相关的心理学概念是有待商榷的,因为这里存在着公制对等性和取样的问题。幸好,检验大多数理论和培训项目是否适合不同文化只需对比不同文化中的一些相关因素或者对比各种文化内的方法。这种分析不需要对概念对等性进行严格的检验,对被研究的每一种文化中的被访者所使用的工具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也无需太苛刻。同时,如何使用定性研究这一较新的方法(或将定性和定量研究结合)去探索概念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在真正去比较不同文化中的学习过程当中,诸如此类的深入研究更是需要的,我们更加期望着它能进一步推动在不同文化中开发提高教学质量的培训项目。

参考文献:

[1]David,A.Watkons,Comparing Ways of Learning,Comparative Education Research[M].Springer Netherlands,2007.

[2]Sachs,J.& Gao,L.(2000):Item-level and Subscale-level Factoring of Biggs’Learning Process Questionnaire(LPQ)in a Mainland Chinese Sample of Physics Students;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00,9.

篇3

关键词 高校 毕业论文 全程化管理

1 全程注重制度建设,强调规范要求

1.1 注重制度建设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一个明确的制度要求是毕业论文管理中非常重要的前提。在毕业论文的管理过程中,我们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文件,如选题专家审核制度、中期检查制度、成绩评定制度、延期毕业制度等,并将这些制度要求以学院正式文件的形式在全院、导师及学生中间予以公示和说明。在全程的论文管理中,严格执行相关的制度准绳,结合弹性灵活的突发事件处理决策机制,取得了一定的管理成效。

选题专家审核制度指选题由师生共同产生,答辩领导小组根据专业特点进行筛选。中期检查制度指学生提交论文初稿后,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对于产生的问题进行及时处理。成绩评定制度则主要是制定评分标准,将导师初评、交叉评阅、答辩评分制度按合理比例组成,最终评定学生论文成绩。

1.2 强调规范要求

管理类专业学生在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中,除了要求其能够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写作能力外,也十分注重其文章写作的规范性和严谨性。因此,我们在建设和形成书面制度文件的基础上,特别强调毕业论文写作的规范要求,制定了论文模板。

在模板中,对字体、目录、参考文献、文本编排顺序等格式要求,给出严格的规范规定。同时,还会做出一些明确的量化要求,如:题目应该简短、明确,字数一般不宜超过20个汉字;中文摘要一般不超过300个汉字;关键词一般为3~6个,每一个英文关键词必须与中文关键词相应;目录一般按3级标题编写;文本主体(包括引言、正文与结论),字数不少于8000字;参考文献应在20篇以上,其中外文文献不应少于2篇等。

2 全程依托网络平台,实时监控与反馈

2.1 定期检查,辅以不定期抽检

首先,我们采用“以定期检查为主,随机不定期抽检”的方式,对学生提交各项材料情况加以实时监控。

在具体的操作中,我们采用项目管理的方法,根据毕业论文的各个具体环节,详细制定进度表,细化各阶段任务,给出一个供师生参考的毕业论文 “时间进度表”。按照我们的进度安排,毕业论文时间安排在实习结束后。实习前,教师出选题,答辩指导小组讨论选题,初定选题,学生带选题进点。实习结束后,大四第一学期第6~7周召开师生动员会,收集学生选题、专家筛选选题;第8周确定选题,配备指导教师;第9~10周指导老师下发任务书,学生提交开题报告;第11~14周学生提交外文翻译及原文、文献综述;学期末,学院组织初期检查,检查学生提交情况和教师指导情况。大四第二学期第3周,学生提交调查报告、问卷、论文初稿,学院组织中期检查;第4~10周,导师反馈论文意见,学生修改,导师定稿、签字;第11~12周,导师初评、交叉评阅、论文答辩、成绩汇总,召开工作总结。

2.2 师生互动,灵活弹性管理

整个毕业论文进程,我们实行师生互动的管理,成立毕业论文领导小组、指派一名专业老师为论文秘书,指派一名学院办教学管理人员协助论文秘书进行过程管理。领导小组在宏观上对师生论文进展进行监督,论文秘书和教学管理人员督促师生按时完成各项分解任务。学生记录教师指导记录,并在学生中选取优秀学生组成学生论文检查组,对同学进行督促,并对论文格式等进行规范化检查。

3 注重基础训练,全方位培养学生科研能力

毕业论文不是本科教育中一个孤立的教学环节,而是与前期专业课程学习、科研素养培养、毕业实习等紧密联系的一个系统教学过程。我们在教学管理中将专业学习、科研训练、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工作作为同一项工程,进行四位一体的改革与实践。将论文训练过程前移,强化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并以毕业论文为载体,将学生四年的课程理论学习、参加教师的科研活动、竞赛活动,与实习的前后衔接等形成有机整体,构建成一套有理论支撑、有实践基础的毕业论文设计模式。四位一体的全程化论文管理结构图如图1:

(1)专业学习。大学前三年进行专业理论学习,启动论文写作的预备阶段。开设社会研究方法、公共政策分析、统计学、公文写作等课程,进行论文研究方法、论文规范性(包括格式规范化)培训,使学生能够掌握毕业论文的基本研究方法、研究思路、文献检索,为毕业论文的撰写奠定基础。

(2)科研训练。成立学院科研指导小组,对学生开展专业科研训练。结合教师科研,引导学生运用专业理论,进行论文撰写、发表或参赛。

(3)毕业实习。高等院校要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高度重视毕业实习,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测和保证体系。①我们把实习教学与毕业选题工作结合起来,学生带选题下点实习,根据实习内容选择选题方向,或者将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在实习中遇到的工作重点等作为毕业论文选题,在实习中收集相关资料,把实习与毕业论文的工作结合起来,有效地提高了毕业论文的质量。②

篇4

摘要:当今人类已经走入“地球村”时代,人类之间的交往已经关切到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历史课教学不只是学史.鉴今,而且还要弘扬人类历史文化与文明.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新的理念,因此,历史课教学以和平文化为主流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当代中学历史课教学应以和平文化为主流的必要性

1,是中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学史鉴今是历史课学习和历史研究的主要目的,目前在中学历史课教学中的基本现状似令人忧虑,多数教师只是泛泛讲述某些具体的历史事件,就事论事,对于该历史事件有何深刻的内涵与现实影响,或给中学生以怎样的启示等方面做得很不够;相反,有的教师即使想挖掘历史事件的现实意义,但是不正确的教学论、世界观给中学生以极大的伤害与误导。如在对“八国联军入侵中国”这一历史事件的讲述和现实愈义的挖掘上,以不同的语言和观点来处理,就会对学生产生不同的后果。

一种讲述是片面强调联军罪行,这会使学生形成狭胜的爱国主义观点和民族复仇主义,盲目排外。这不但影响当前的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更不利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发展。

第二种讲述是片面强调外国实力强大,这会使学生形成崇洋的观点。中学生的鉴别力较差,听了这种论调的讲述,容易在心里造成妄自菲薄,外国的一切都是好的甚至衣、食、住、行都讲究洋化丧失了民族自茸心和自信心。

第三种讲述:八国联军侵入中国,犯下了滔天罪行,我们痛恨战争,希望和平;同时,我们更要深刻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发展才是硬道理,这样才能不被欺辱,才能维护世界和平”。这第三种讲述,较客观,教学观也较正确,会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爱国激情、位憬和平、向往美好的情感,培养中学生的和平发展观点。这才是我们所倡导的主题思想。

在历史教学中,弘扬和平文化的主旋律和理念,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和世界观。从上面列举的三种讲述不难看出,对于同一个历史事件,以不同的教学观去讲述,会使学生形成截然不同的历史观,对他们身心成长起着积极或消极作用。一个历史事件有不同的层面,对于中学生来说,很难全面、准确把握某一事件的性质、影响,而且他们世界观尚未成熟,分析、观察问题的观点极具易变性,如果以一种片面、消极的教学观去引导他们,在其抵制错误力极低的情况下,他们会毫无防范地接受这种片面观点,一旦这种观点被他们所接受,在他们个体中产生的影响又是很深远的,因为中学时期又是他们世界观的形成时期。因此,当前中学历史课教学必须以和平文化为主流。

2,是当前人类社会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的要求

中学历史课教学要强调和平文化,以和平文化为主旋律,不但是中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而且更是当前人类社会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的要求。在《教学的使命一一面向21世纪的教育宜言和行动纲领)一书中指出:“第44届国际教育大会”倡导国际理解教育,导通过全面教育来促进和平与民主,重申了“和平文化”的思想,反对战争和暴力,并希望通过教育来改变过去那种“只教权力史而不教知识史,只教战争史而不教文化史”的局面。又指出“和平文化是一种广泛的、多层面的和总的概念,它意味着要有各种文化、意识形态和信仰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相互接受的精和平文化是信息的集合体,是一种道德,一种个人和集体的精神状态,是一种为人处世和作出反应的方式。

3、是我国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当今世界已是“地球村”时代,国际关系已不是单个国家或几个国家的关系,而是全人类的问题;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也不只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与自然界的关系,而是全人类的问题。因此强调“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人类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每个国家和地区的应尽责任和义务,也是涉及每个地球人生存与发展的前提。

二、如何弘扬中学历史课教学的和平文化

1、我们必须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更新中学历史课教学内容,树立和平发展的历史观,以历史的“和平文化”为主流。如果我们不顾及中学生的实际认识情况,不顾及当今人类和平发展的现状,大讲特讲权力之争、暴力战争等一些所谓“斗争文化”问题,那么就势必在中学生圣洁的心灵上打下暴力、复仇、争斗、、尚武等烙印,这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都是不利的,他们会用一种不健康的手段和观念来搞宗派、搞权术、搞争斗等,不利于形成和谐与发展的社会生态环境,同时对中学生本身来说也不能形成健康的心理品格。特别是在当今改革开放接纳外国先进经验和优秀文化成果时,以及国际间团结协作谋求共同发展时,强烈的民族复仇心理会对此造成极大的心理障碍,这与当前经济发展、和平共处的国际大气候相违背。

2、我们应在历史教学中适应时代需求和中学生身心发展实际,加大我国乃至世界各国的知识史、文化史和发展史的含呈与比重,并贯以和平发展的理念,让广大中学生了解到我国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和优良的革命传统,了解到世界各国的文化文明和科学技术推动人类历史的进程,以及各国人民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这样不仅充实了广大中学生的知识含量,而且还激发了他们的爱国激情、热爱人类文明的激情、热爱和平的激情,从而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

篇5

〔论文摘要〕现代外语教学发展趋势之一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对外语教师的跨文化教学能力提出了直接的要求。要求外语教师要有丰富的跨文化知识和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但据专家的调查表明外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水平还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外语教学的要求.因此应从主客观等多方面着手来丰富外语教师的跨文化知识、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努力提高外语教师社会交际能力和交际策略能力。

身处广泛接触外国人群,外来文化的现今社会,外语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不仅仅是升学,研究,留学,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更多广大的外语爱好者希望学习外语来达到直接与外来文化面对面的目的。近距离地感受异域文化的洗礼,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多种文化身份的人。

一、培养学生跨文化能力的重要性

语言作为文化学习的工具,扮演着无可替代的角色。没有与之相应的语言作为载体,文化无法顺利地传播,同样,没有文化,语言就失去了表达意义的价值。无论从外语教学本身出发,还是从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来看,语言与文化的有机结合都是外语教学的一个必然趋势。现代外语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学生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以适应越来越频繁的国际间交流合作与日常往来。使学生真正掌握语言,准确地运用语言于交际中。实际上,现在语言学专家提倡的是这样的一种文化教学模式,“它能使外语使用者具备对本族文化与外族文化的异同的文化敏感性,并有能力随时随地与外国人进行平衡并适宜于两种文化的交流”。

二、现今外语教师的跨文化意识

学校教育是跨文化教育的主要形式,而外语教师是从事跨文化教育的主体,除了语言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必须达到一定标准,外语教师还应具有丰富的目标语国家的民族的、文化的、历史的以及政治经济和社会的背景知识,成为一名文化的传播者。使学生从容面对无可避免的与外来文化的接触。“新型的教育阐释学则首当其冲地要求教师担当起文化‘调解人’,而不仅仅是传授者或干事的角色,因此,教师必须接受广泛而深刻的教育,从而能够从事跨学科、跨文化、跨国界的讲解工作”。

由于几十年来,中国传统的外语教学模式影响,目前的外语教师中大量存在对目的语文化的缺失,或是一知半解,“目前中学英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水平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外语教学的要求”。据中国外语教育中心对48所高校的900多位外语教师进行的调查,有33%的语言教师承认他们从来没有在目的语国家生活或学习经验,30. 8%的语言教师承认他们对掌握并传授相应的外语文化知识力不从心。目前国内介绍跨文化的资料,重复多,面狭窄,这也是阻碍主要通过间接材料获取文化信息的外语教师构建个人文化知识体系的障碍之一。

大部分教师的知识结构中,跨文化教育成分严重短缺。毕业于师范院校的外语教师,“语言技能+语言学理论十教学法”是其知识结构的基本框架(周燕,2005),文化素养、跨文化交际类课程往往作为选修课开设,零星依附于语言技能模块内;非师范类毕业的外语教师,知识框架内跨文化教育内容微乎其微,因为许多非师范类的院校此类的选修课根本不开。目前的情况是,尽管教师教育工作者已经意识到新形势下急需培养“未来教师”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但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方法,尤其是教学目标的评估上缺乏具体、明确、细致的标准,致使跨文化教育处于无纲可循、各自为战的无序状态(李俊芬,2006)。

三、教师自我跨文化教学意识提高的途径

面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这样一个全新的课题,对于习惯传统以词汇、语法结构为中心,侧重于语言知识灌输教学模式的教师来说是一次全新的挑战,是学习理论,分享经验,实践创新的过程。

1.学习跨文化教学知识,构建扎实的理论体系

既然学校教育是学生学习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主要形式,教师教学又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那么教师的跨文化教学理论体系是决定跨文化外语教学成败的基石。

构建跨文化交际教学的理论体系是指不但要深入了解目的语国家的人们的风俗、习惯、生活模式、世界观等,正确对待不同文化在交际中的差异,更要构建教学中的理论体系。包括明确跨文化外语教学的目的和内容,跨文化外语教学的原则和方法,跨文化外语教学的评价与分析,从而把文化和语言教学有机地融为一体。使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一样,既是教学手段,同时也是教学目的,两者既相互独立,又相辅相成(张红玲,2004)。

2.亲身体验跨文化冲撞,做学习经验的分享者

每个人在接受社会化的过程中都无可避免的烙上了各自的文化身份,在与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进行交往时都会无意识地使用其文化参考框架。但这种文化身份不是唯一的,通过与目的语国家人士直接面对接触,教师会经历很多文化冲撞经验,包括失败的经验,从而在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进行适调,对来自不同文化环境的人们使用不同的文化参考框架,使自己成为拥有多重文化身份的人。

在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教师应该像学生一样,乐于充当学习者,多给自己创造真实在的跨文化交际场景。包括主动与外籍人士交流,接近外籍人士的日常生活,有机会到国外旅游,考察,学习等。同时,教师也应该多参加短期的长期的跨文化培训,或者通过欣赏影视,书籍作品,浏览国外网站,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来自主学习跨文化案例,通过不断学习,不断体会,不断反思来增加自己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教师的这些经验对于学生来说都是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手材料,是学生在以后的真实情景交往中不可多得的经验教训,也是培养学生与外籍人士交流意愿的推动力量。

3.充分发挥教师合作精神,在课堂中实践创新

篇6

【关键词】提高;独立学院;化学专业;论文质量

毕业论文是高等学校本科学生为了申请学士学位而撰写的学术性论文,是学生在一定时间内针对某一课题进行系统的有创见性的科学研究成果,是对学生大学期间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全面检验,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创新意识、提高独立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衡量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评价内容。同时也是全面推进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关键一环。因此,加强毕业论文工作管理,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对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培养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独立学院作为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产物,近十年来像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但是由于其办学时间不长,实验仪器设备比较缺乏,毕业论文经费紧缺,学生的就业压力大等方面的原因,导致独立学院的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质量普遍较差。如何才能提高独立院校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这也是许多教育专家关注的焦点[1],本文就如何提高独立学院化学专业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质量,进行一下探讨。

1.结合实际,合理选题

毕业论文选题是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关键环节[2]。独立学院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题目的选择不仅要充分体现化学的特点,而且要考虑到独立学院学生自身的特点,结合自身的办学宗旨,合理的选题。因此,就选题来说要注重以下几点:首先,应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关键。让学生自主命题、也可以让学生和指导老师一起命题,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能够以积极心态、高质量、高标准地去完成毕业论文。其次,选题要合理,论文题目不能过大或太小,题目过大,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难以完成,题目过小,学生容易从网上抄袭。因此,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应紧密结合本专业培养目标,选题的大小和难易程度应与学生所掌握的理论基础相适应。对于想考研的学生,鼓励他们参与一些研究性较强、且有延续性的课题;对于想就业的学生,则鼓励他们选择一些应用型、且和农业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课题,同时也可以准许他们自己找合适的工厂去做实验,然后回来写毕业论文;第三,支持一部分对其他学科感兴趣的学生跨学科、跨院系选择导师,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交叉复合型人才。

2.合理安排毕业论文时间

目前,大多数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设计都是安排在大四,这个时间同时也是毕业生考研和求职择业的高峰期,在当前就业压力下,许多大学生刚进大四就开始到处求职,还有一部分学生在全力以赴考研,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做实验,对于化学专业的学生,如果不做实验,毕业论文就无法写,有些学生到最后没有时间做实验,就全文抄袭别人的文献来糊弄老师。因此,学校需加强学生的管理工作,协调好毕业论文工作与学生的就业工作,做到早部署早安排早协调,统筹规划。可以让学生把毕业论文提前做,由原来的第8学期提前到第6学期去做,对于考研和想找工作的学生都不影响,这样就避免了学生因为时间和精力上的冲突而顾此失彼。冲突较少,同时可以使学生尽早地进入课题或论文实验的研究和探索,积累素材,为论文的质量提供基础。

3.充足的经费是毕业论文(设计)工作顺利完成的前提

独立院校由于办校时间不长以及基础设施的建设[3],导致办学经费紧张。毕业论文经费紧缺是目前大多数独立院校存在的问题。由于经费紧缺,实验无法正常进行,严重影响了指导老师带学生和学生做实验性、设计型论文的积极性,限制了化学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开展,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和水平。为了更好的解决经费问题,独立院校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学校应适当增加对化学专业毕业论文的经费投入,这是提高完成化学专业学生毕业论文水平和质量的保障。其次,要提倡毕业论文与导师的科研相结合,这不仅是缓解当前很多高校实践教学经费不足、实验设备紧张的有效途径,还能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而且也解决了有些导师有课题而人手不足的问题。第三,搭建地方企业与学生毕业论文(设计)联合的平台,立足和依托地方,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主线,坚持体现地方特色,发挥地域优势,与地方企业联合,利用企业的经济优势共同研究和开发科研课题,为学生毕业设计提供素材。让学生在社会的大课堂中通过毕业论文的训练得到锻炼,学到实际的本领,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4.建立完善的毕业论文管理制度,优化毕业设计

毕业论文的考核评价的科学化和规范化非常重要[4]。首先,学校应加强毕业论文的过程化管理,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规范毕业论文过程各个环节的管理,使之具有导向性、可操作性。其次,要认真做好毕业论文成绩评定工作,加强毕业论文的过程控制,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和对论文指导老师的考核,严格论文答辩的考核工作。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和标准进行成绩评定。不允许出现普遍高分或低分现象,成绩应呈正态分布。对优秀的毕业论文(设计)加大奖励力度,对毕业论文中出现的抄袭、剽窃他人成果,或编造数据、实验结果等现象要从严查处。毕业论文不合格可以让学生延长时间毕业。以刺激学生对毕业论文(设计)的投入和重视。

总之,独立学院作为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产物。要提高其化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质量,独立院校应从在毕业论文的选题上,要与教师科研相结合,要体现出科学性、实践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等方面;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力度,确保毕业论文经费投入到位,使毕业论文工作能够顺利开展;构建毕业实习、毕业论文与学生就业“三位一体”工作模式,有效的解决大学生就业和毕业论文、毕业实习之间出现的矛盾;建立完善的毕业论文管理制度几个方面来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孙建云,夏凯,王庆亚.农业院校理科类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环节的改革研究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0,1:84-92.

[2]李学琴.化工类本科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的探索与实践[J].化学教育,2009,11:30-92.

[3]唐宁莉.化工专业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模式改革与探索[J].广东化工,2009,9(36):209-237.

篇7

一 问题的提出

传统的讲授法教学,基本上整堂课以老师为主。由于方法单一,久而久之,学生感到平淡,大脑易疲劳,听课注意力容易产生间断性分散。其结果必然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难以提高。《化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进行科学的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只有进行化学教学改革,改变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中以教师的“教”为主的验证性模式,确立以学生研究性学习为中心的探究式教学,才能达到改革创新的目的。

二 关于探究式学习

所谓“探究式学习”,就是要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学习中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来产生问题,然后借助教材、课外资料及互联网等手段,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这种学习方式着重在于引导学生去体会学习的过程,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从而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思维得到训练,使学生能够适应高度信息化的未来社会。那么探究式学习有哪些特点呢?总的来说,有四个方面:(1)探究性。探究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方法。人类正是在对未知领域的不断探索中得到发展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没有问题就不可能有探究,所以应把问题贯穿在整个教学之中,由原来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解答,转向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答。(2)参与性。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经常倡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带着问题学习,会积极思考、主动参与。一般来说,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都处在一种紧张、积极、活跃、兴奋的状态中。每一过程都倾注着学生的辛勤劳动,教师只是一个指导者、辅导者。(3)实践性。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以养成科学的态度,掌握基本的方法,这同时也有利于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到社会中去学习,增强面向社会的能力。为了使学生能通过自己提出问题、研究问题,来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到最后解决问题,可以让学生到社会上做调查研究,到有关高层次科研机构请教,也可以查阅资料,与老师和同学讨论,从而解决问题。这一系列的活动,既是学生学习的过程、研究的过程,也是实践的过程。(4)开放性。探究性学习注重学习过程,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教学空间。首先,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心态是开放的、自由的。其次,教学内容不局限于教材,更不局限于教师的知识视野,很大程度上是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实际的。再次,许多课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要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和不同要求去权衡利弊,进行评价,为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广阔的天地。探究性学习更强调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可不拘一格,最终探究结果的内容和形式也完全不一样。最后,是时空的开放性。学生能走出书本和课堂,走向社会,采取各种手段,最大限度地收集信息,把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有机地联系起来。

三 化学教学中探究式学习模式

探究式教学以探究问题为载体,它根据《化学课程标准》和教师设立的问题为教学的出发点,引导学生科学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完成对问题的探究和处理方法。

模式一:“问题模式”。(1)(课外)教师设置有关问题,学生分组查阅收集相关资料。(2)(上课)学生分组汇报收集材料、处理问题的情况。(3)师生讨论分析处理问题的可行方案。(4)对知识的整合,构建学生自己的知识网络。

模式二:“自学模式”。(1)(上课)学生阅读教科书中相关内容。(2)学生在课堂上做针对性的练习,并随即提出有关问题。(3)师生或生生讨论分析问题的前因后果。(4)在教师指导下归纳总结,完成教学目的。

篇8

即从事广告研究的人员,高校师生即广告公司从业人员构成了这部分人的主体,其次还有广告行业组织(如广告协会人员),工商部门,企业相关部门(如市场部、营销中心)的极少一部分人。

不同的研究主体选择了不同的研究客体,例如工商部门主要从事广告行业管理方面的研究;企业相关部门从业人员一般只涉及广告市场投放效果方面的研究,不同领域不同研究主体的观点分歧也就产生了。例如:“广告制的推广和媒体自办广告公司的利弊”这一争论多半是不同利益的研究主体之间的争论。

这个大陆广告研究一直过分偏重于高校师生和从业人员,研究客体覆盖面偏窄。 研究客体

①广义广告研究

广告学与传播学、市场学、文学、美学、心理学及艺术之间存在的关系,以及广告与存在环境之间——经济、科技、政治、舆论、社会、文化、法律法规等关系的研究。

前者已有多种书籍和论文涉及,例如:王肖生的《广告艺术》、张微的《广告美学》、李建立的《广告文化学》、黄合水的《广告心理学》等,但他们对于广告与诸学科之间这种相辅相成联系中怎样把握各学科分量这一问题却没有很好的回答。

后者也就是广告与存在环境之间的研究明显存在着不足。广告与政治方面的研究由于中国特定的社会文化几乎是一块处女地。而广告与社会、文化之间的研究也只有一些不够专业、言之无物的文章。

②狭义广告研究

广告在不同媒介中的应用,或者说是广告不同表现手段的研究。这是目前广告研究的焦点,因为不同研究主体的研究都不可避免的遭遇这一问题;但同时也产生了诸多同质的无谓的研究成果。例如当前互联网方兴未艾,许多文章都来论述网络广告,但大部分都在同一层面上,没有深入的探索,也缺乏令人信服的例证。一方面是大量研究同质化,另一方面是非传统媒体遭到冷落。例如大量户外媒体效果测定方面的研究至今少有人去涉足。

广告自身构成要素的研究,如CI设计、创意和效果测定方面的的研究。这也是当今广告研究的重头戏,但这方面的研究由于是一些较为基础的知识的探讨,主要研究主体是非广告从业人员,从而造成缺乏实践检验的理论大量泛滥。

广告从业人员相关信息的研究,从《国际广告》和《现代广告》等杂志中我们可以找到大量这方面的文章,但是多数缺少确凿有利的事实依据,只是根据小面积的调查甚至二手资料的转载来加以论述,这种研究的信度值得怀疑。

广告与企业促销方面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与经济的起伏和企业的兴衰有着很大的联系。王永山的《企业广告的策划与管理》,傅贤治的《企业广告策略学》等一大批企业广告策略方面的书籍均出版于1995-1997年中国企业“疯狂追逐广告”的那几年。而事实上企业与广告之间的“联姻”应当是长期不断的,企业广告与广告研究之间可以相互支持,彼此印证。 研究方法(手段)

中国大陆广告研究因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而存在明显的重性(定性研究)轻量(定量研究)倾向。 研究的重要性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