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5 14:57:5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高考前给儿子承诺,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铤而走险,副校长带头组织“高考移民”
52岁的冯建中是唐河县某小学副校长,妻子陈雪在县医院工作,生活虽平淡但也算幸福。但儿子冯飙患有癫痫,花光了家里的积蓄也没能治好。
后来,冯飙的病情得到了控制,2002年,他考上了大学。送儿子上学时,冯建中得知:顽固性癫痫可以用伽玛刀手术根治,但手术费用至少需要六万元。他心中喜忧参半:儿子终于可以摆脱病痛的折磨了,但到哪里去筹措手术费呢?正当他愁肠百结时,挣钱的“机会”来了!
2004年4月,冯建中的大学同学刘春亮从内蒙古回老家,见老同学生活窘迫,他便开导冯建中:“我们内蒙古高考录取分数线低,我有个朋友是当地教育部门的,他办了不少‘移民考生’,我为你牵线,你去联系几个考生,挣点钱救儿子。”
冯建中深知,办理“高考移民”属考试舞弊行为,是在犯罪,但他还是决心铤而走险。他找到了一个高考生的家长,试探着说,自己有路子,可以帮他们办理“高考移民”,并承诺:收取2.5万元,事情办不成的话如数退还。
没想到,这位家长竟满口答应,并帮他找来了另三名高考生的家长。冯建中收了4个学生10万元钱。按照事前的约定,由冯建中负责招收学生,每生收费2.5万元,他和刘春亮各提成5000元,其余1.5万元交给内蒙古某地文教局长张某,由张一手操办学生的户口、学籍等。他留下两万元后,把余下的8万元给刘春亮汇了过去。万一办不成功可怎么办?从汇出钱的第一天,冯建中就开始忐忑不安地等待。
然而,事情出乎意料地顺利。一个星期后,刘春亮打来电话说,一切已办妥,并把学生的户口本、学籍寄了回来。随后,这4名学生以内蒙古学生的身份参加了高考,最终他们都如愿以偿地上了理想的大学。
贪欲膨胀,100个指标利诱下“扩大招生”
初战告捷,冯建中不但赚了钱,还在家长中建立了“信誉”。2005年高考前,他又联系到6名学生办理“高考移民”。
2005年,冯建中为几个学生“移民”,赚了3万元。他决定大干一场,提前离岗,专心做起了“高考移民”生意。他租了办公室,成立了“招生信息部”。个人的关系毕竟不够,2007年8月,他认识了丁力,两人一见如故。50岁的丁力在做小生意,善交际,关系广。冯建中向他表态:丁力每介绍一位学生,提成1000元。
这时,刘春亮给冯建中打来电话:“我们只有最后一次机会了,我可能要调走,你这次多办一些学生。”三天后,他又打来电话,“我已托人弄到了100个指标。”
100个指标!冯建中欣喜万分,他盘算着:就算每个学生赚4000元,100人也能赚40万元啊!想到这里,他浑身是劲,和丁力及其朋友李新华动用各种关系联系生源。两个月后,他们在唐河县城联系到了30多人。接着,他们又到南阳市区及周边县城发展生源,不到一个星期,就联系到了几十名学生。
东窗事发,80名考生与家长哭作一团
2007年底,冯建中收取了80名学生共计200万元“高考移民费”,他从自己提取的50万元中,给丁力和李新华各5万元,自己净赚40万元。其余150万元,他打到了刘春亮的账户上。
2008年4月的一天,刘春亮打来报喜电话:所有学生的户籍及学籍手续都已办妥!6月1日中午,刘春亮专程回到南阳,与考生家长们见了面,并出示了为80名考生办理的内蒙古身份证和准考证。所有的手续都办齐了,冯建中终于如释重负。
6月3日,高考前三天,冯建中租了4辆大巴车,把80名考生和陪同的家长,分成几个组,浩浩荡荡地前往内蒙古。6月4日下午,他们到达了呼和浩特,刘春亮已在市郊包了两家宾馆等待他们入住。
可是,这支队伍都是一个大人带着一个孩子,一路上很引人瞩目,不少人问长问短。在宾馆登记住宿时,家长和孩子挤满了大厅,又引来了不少好奇的询问者。
10分钟后,正满头大汗分发房卡的冯建中,突然看到3名警察走进来,盘问起众家长来。原来,这支怪异的队伍引起了许多当地市民的怀疑,不知是谁拨打110叫来了警察。
冯建中束手无策,急忙逃到另一家旅馆,反锁房门,瘫坐在地上。好容易捱到天亮,抱着侥幸心理,他悄悄前去事发宾馆打探情况。
此时,已是全国高考的前一天,内蒙古方面一定不会接收这些移民考生参加高考,回南阳参加高考已经不可能了,80个学生和家长们无比绝望,抱头痛哭!
看到这一幕,冯建中眼前一黑,觉得天都塌下来了。他立即打的赶到火车站,登上了回河南的列车。下车后,他藏在偏僻的街角,天黑后才敢进家门。陈雪看到丈夫面如死灰,急忙询问原委。冯建中哭诉了事情的经过。陈雪吓坏了,她哭着说:“这关系到多少孩子的人生啊!你怎么能做出这种事!”平静下来后,她要带丈夫去自首。冯建中泪流满面地说:“这笔钱数目太大了,即使自首也要被判刑的!”
为躲避警察和学生家长,冯建中说服妻子随自己到外地暂避。第二天,他们来到了西安冯建中的妹妹家,谎称自己得罪了一个仇家,出来躲一下。
悲剧上演,副校长绝望之中飞身跳楼
案发后,最痛苦的人莫过于丁力。因为他介绍的三个学生都是自己的亲戚,而且把好友李新华也拉下了水。为给亲朋好友一个说法,他决定找到冯建中,追回“移民费”。
听说冯建中去了西安,丁力和李新华立即赶了去。8月7日下午,他俩一到西安,就在大街上碰到了冯建中,并把他带回了唐河县,关在了李新华位于唐河县五交化公司家属楼六楼的家中。丁力说:“老冯,把我和新华交的7个学生的费用退了,你再走人!”
冯建中面带难色地说:“我手中钱不多,想先给每位学生家长退5000元,余下的我慢慢还。”
李新华大怒:“我们的钱你还不了,休想离开这里!”
怕冯建中溜掉,丁力让儿子丁涛和朋友一起过来看管他,李新华也找来了侄子李强,5个人轮流给冯建中施压,让他把钱交出来。冯建中不表态,丁涛和朋友就是一顿拳打脚踢,冯建中只得答应打电话让妻子去取钱。
谁知,陈雪接到电话后,丝毫没感觉到丈夫的异常,她生气地回答说:“我不答应,你把钱全给了他们,其余学生家长闹起来可怎么办?”说完,被此事困扰得痛苦不堪的她生气地挂断电话,并关了机。她做梦也没想到:这个电话,竟是她与丈夫的最后一次通话。
此后两天,陈雪的电话一直关机,丁力等人误认为冯建中和妻子在“唱双簧”,他们开始轮流殴打冯建中。身心的双重折磨,令冯建中感到生不如死。
8月12日上午,轮流看管冯建中的李新华躺在沙发上睡着了,他侄子将门反锁后去了卫生间。此时的冯建中,尽管身体虚弱,但他艰难地挪到窗边,绝望地爬上窗台,飞身跳了下去……
自从把儿子赵天祈的自行车锁进地下室开始,儿子就突然变成了陌生人,每次下课回到家,眼神向母亲横过来,书包一丢,大老远就喊还我自行车,赵翼如不予理会,他就愤然转身摔门而去。中考前的这段时间,母子俩的关系降到了冰点。
对于平常还比较尊重儿子意愿的赵翼如来说,强行运用家长权力解决问题也是无奈之举,因为触到了她的底线。初三那年,赵天祈迷上了骑自行车,经常是放学回家4个小时打游戏,4个小时出去骑车,回来时已经凌晨4点了。除了学习成绩下降,更让赵翼如惊吓的是儿子身上经常“挂彩”。有一次,赵天祈被人背回了家,脚部骨裂,两个多月不能活动,差点儿误了中考。
30多岁才怀上孩子,怀胎时又经历家庭变故,赵翼如在床上躺了8个多月,不料生产时突发险情,经过紧急抢救才保住儿子。“天祈”这个名字充满了赵翼如对生命的感恩,“能够健康地生活”就成了这位单身母亲对儿子的重要期待。
从儿子开始学骑车赵翼如就心存顾忌,因为上学那条路太堵,但最后还是给他买了车。谁知没多久,这车就“变脸”了。除了原来的车架,几乎所有的装置都换了,据修车师傅说这套装备少说也得几千块钱。原来赵天祈的压岁钱变成了两个轮胎、一个座椅,饭卡上的钱换了一盏车灯、一副碟刹。他还组织起了一个小车队,秘密策划暑假带车队环江10天游。他们的计划被一个同学的妈妈发现了,并告状到赵翼如这里,结果计划破产。
中考前,赵翼如把儿子的车换成了时速15公里的电瓶车,可一周后儿子的摊牌更让她崩溃。赵天祈说万一中考考砸就去读职业专科,并打算今后开自行车铺。面对儿子的规划,赵翼如自己也十分矛盾,她没能做到尊重儿子的喜好和他选择的生活方式。面对目前就业的艰难,作为一个母亲,她希望儿子能有一张进入社会的入门券。
中考前一个多月的疯狂复习也没能凑效,赵天祈还是从南京外国语学校的本部掉到了分部。“你妈没上高中还考上大学了呢,你怎么……”赵翼如当时真的生气了,儿子却手一扬,塞过来一份烹饪学校的招生资料,她为儿子“甘于平常”的心态感到惊讶。而儿子对她的反问却让她思考自己的教育方式:“妈妈,你不是号称自己输得起吗,今天怎么看不得我输?你不是安于边缘姿态吗,为什么看不得我在边缘?”
更让她吃惊的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发现儿子在班上还有个“家庭”―“我爸”“我妈”“我大姨”“我姥姥”一应俱全。原来赵天祈暗恋一个女孩儿不敢告诉她,“我妈”却可以帮他打听情报;儿子考砸了心里不爽,“我妈”会提议先去溜冰,把心里的闷气发泄出来,再帮他补习功课。赵翼如感到困惑,这正如有人说的:“这代人对传统家庭模式的一次集体性戏仿,是因为家消失了,只剩下一个背影。”于是她开始自省“病了的母爱”,儿子也承诺会花更多时间在学习上。后来赵天祈瞒着赵翼如,去参加了南京外国语学校的国际高中考试,结果被录取。
快乐是一种能力
赵天祈很喜欢的一本书是丹尼尔的《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故事的内容有点儿残酷:一个叫查理的智障人在面包房工作时感到世界很美好,经过一次脑部手术后,他的智商突然变得很高,但是曾经的快乐都消失了,对周围的世界只剩下愤怒和伤心:面包店员工喜欢他是以取笑捉弄他为乐,做手术的教授只是把他当实验工具。在经历高智商之后,查理又重新变回了智障,他在变回智障前做的最后一件事,是托人给同病相怜的实验对象小白鼠阿尔吉侬的墓地献上一束鲜花。这让赵天祈反思,所谓的成功是否能让人感到真正的快乐。
赵翼如想儿子的自由率性没准儿也是受自己的影响。当年因为家庭成分不好,赵翼如15岁时就进工厂工作,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她进入报社做记者。她说自己的心态就是,该认输就认输,不跟自己的心较劲。所以她非常喜欢一句话:不要站在高山,不要站在平原,最美的世界,是从半高处看。
1977,怀揣回城梦想的知青们有了一种新的期盼。与先期推出的电影版相比,话剧进一步强化了两个最终没有加入到高考群体中的人――一个是那群知青中最不引人注目的,一个却是当时境遇最好的之一。
即使是历史纠正自己的谬误、走向巨大进步的时候,也总会产生像小根宝这样的命运的弃儿。善良无助的小根宝用玩命背沙包的举动换来了同伴们推荐其回城的承诺,但“规则”却突然变了,他只得无声无息地死去。如果说电影里的小根宝是为了救人而死的话,那么话剧里的他就连最后的一丝英雄主义也被抹去,改为更加强烈的悲剧色彩――小根宝留给世人的唯一印记就是张国强的腿伤。他的一生,平淡无奇,只有对张国强的那奋力一击,成为他生命中唯一的亮点。
另一个没有参加高考的是阿三。高中时成绩优秀的他,却在高考前夕与站长女儿结了婚。新婚之夜他喝得酩酊大醉,哭得畅快淋漓。是畏惧?是逃避?在可能改变自己命运的时候,他选择了一种相对“轻松”的方式。就是在这种历史的拐弯之处,话剧《1977》对这些最终没有或者根本无力“赶上趟”的人们真诚地献上了一份深深的悲悯。
而对于最坚决地参加高考的张国强,话剧的处理比影片更多了些狡黠――为了复习功课先是装病骗假,被老迟识破后干脆就让小根宝砍了自己。话剧在进一步凸显历史重大转折之际的惨烈性时,使1977的高考带上了一片悲壮的血色。
用史诗式的眼光去看1977年,这一年并不只属于那一年。因此,话剧《1977》又多了一个“寻找”的主题。三十多年后,张国强的儿子大学毕业,为了追寻父辈的足迹,他来到了黑土地,并且想在父亲曾经洒过血汗的地方支教。张国强反对儿子的做法,理由是好不容易在就业形势紧张的状况下为儿子搞定了一份工作。
张国强们的青春是残酷的,而张国强们的儿子们的青春,又何尝没有残酷的地方?
请看,张国强们考上了大学,毕业后成了国家干部;而张国强们的儿子们在大学毕业后却要为找个工作而费尽心机。曾经如此渴求高等教育的人们,却在自己的儿女身上发现高等教育迅速“贬值”,他们开始困惑――知识似乎未必能够改变命运。30年前开启的对知识的追求,那泪血奔流的个人奋斗,对于民族和自己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启示着什么?本来,这1977与2009的对话似乎更应沿着这一轨迹而展开,但在戏中,张国强与儿子的交锋还是较多地纠缠在张国强们的青春是否无悔与对于城市还是农村的选择之上,依然隐约有一种“老迟式的困惑”。所谓“老迟式的困惑”,是指掌握着公章的老迟一直都整不明白的问题――你们这些知识青年为什么都要走?我们这一大帮复员军人都能留下来,你们就不能留下来吗?
30年之后,当我们再去看1977年的那场考试,是否应该已经超越“老迟式的困惑”了呢?
1977,历史所呈现的已不完全是知青们对于那片土地的去与留的问题,而是社会又开始给予知识以应有的价值。这就是为什么“恢复高考比高考本身更重要”。因此,赶考的知青们嘶喊着“我来了,我来了”追赶着火车,摔倒爬起、爬起摔倒的那一场景,就格外震撼人心。那种想要往前跑的感觉,应该就是1977和《1977》最有质感的东西,毕竟这是整整11年后人们对于正常轨迹的整体复归。
因此,话剧写到了1977的30年之后,让观众不由产生揭开某些人物命运谜团的渴望。老大哥潘志友是被老迟亲眼相中的接班人,但他却爱上了家庭出身不好的陈琼。陈琼明知不能和潘志友在一起,却依然把自己给了他,并且愿意在北大荒找个婆家,这只为了能远远地守望着潘志友。他俩是在那冰天雪地里惊天动地的一对儿。然而,留下来的潘志友与考入北大的陈琼还会有将来吗?潘志友自己又能在北大荒坚持多久?话剧没有交代,却留下了一个解读“潘志友谜团”的通道――剧中提到阿三退休后去了上海,当年的知青都走了。
这是否暗示着潘志友也在某个时刻离去了?
我认同对“潘志友谜团”做这样的设想。这里不能不再一次说到“老迟式的困惑”。潘志友将答完的高考试卷交给老迟,以表示自己将放弃被大学录取的机会跟着老迟继续扎根农村。于是,考上大学的走了,愿意留下的也留下了,“老迟式的困惑”有了个皆大欢喜的结局。然而,我总觉得这就像娜拉离家出走了以后多半还要回来,立志留下来的潘志友总有一天还得重返课堂,只要他还像剧中表现得那么优秀。这是时代使然。所以,从宏大的历史图景来看,潘志友放弃交卷的举动,又能有多少可被欣赏的元素可言?
如今3个月过去了,当人们渐渐淡忘了这件新闻的时候,另一位当事人―小斯的父亲邓友明接受了本刊记者的采访。儿子自杀后,舆论对他进行了“轰炸”,他还没有从失去儿子的伤痛和遗憾中走出,又陷入了无尽的自责和迷惘中。时至今日,他似乎仍然不能明确地知晓儿子为何会如此“残忍”地离开……
高考少年投江自杀,悲痛父母被推到风口浪尖
2016年6月13日上午10点,儿子失踪3天了,为唤回儿子,没有多少文化的邓友明找到儿子的高中好友代自己给儿子写封信。这时他的手机突然响起,妻子李容华在电话里痛不欲生地大哭:“老邓,儿子自杀了!”犹如晴天霹雳,邓友明几欲晕倒,在别人的搀扶下他踉跄着来到街上,拦了辆出租车赶到渠县殡仪馆。当他看到被江水泡胀如鼓的儿子,无措地抱着儿子的尸体号啕大哭。
6天前,小斯刚刚参加完高考,考试结束后还参加了几次同学聚会。10日下午,邓友明打算带儿子去渠县风景区野营,放松一下绷紧的神经。野营地温度低,他叫儿子带床被子,父子俩一前一后地朝车站走去。当邓友明到达渠县客运站时,发现儿子没有跟上来,他拨打儿子的电话却已关机,给妻子李容华打电话儿子也不在家。也许儿子又转念和同学玩去了,邓友明当时并没有在意。
当晚8点,邓友明接到儿子班主任老师陈勇的电话,陈老师告诉他小斯有自杀的倾向。邓友明点开儿子的QQ,当他看到儿子的文字里有对生活绝望及想要“自杀”的内容时,惊得目瞪口呆。文章中字里行间透露出他对父亲的恨和对生命的绝望,邓友明预感不妙,当即给渠县公安局拨打了求助电话,并发动亲友满城搜寻。13日上午9点,一渔民打鱼时在江边发现了小斯的尸体,并向渠县公安局报了警。
“你儿子是投江自杀的。”当公安民警将儿子的死因告诉邓友明时,他几欲昏厥,要不是儿子冰冷的尸体摆在面前,他怎么也不会相信儿子会冲动到投江自杀。
接下来几天,邓友明一遍遍地读儿子的死亡遗言:“我恨我生在这个家庭,我恨我的爸爸,在他眼里我只是一个学习机器。也许是他从小吃了很多苦,他要我替他把好日子赎回来。语文考98分要挨打,数学、英语考满分都要挨训―戒骄戒躁!”
儿子的遗书字字如针扎在邓友明的心上,他感觉自己要窒息了,心在滴血。“我死了,把我的尸体像垃圾一样扔了,或者火化随便抛了吧,不要送回家,我讨厌那个地方,我烦!”儿了死也不愿原谅自己,读到此处邓友明几近崩溃。
另一方面,小斯的死讯像一枚炸弹引爆了网络及社会舆论,老实憨厚的他被推到风口浪尖,网友们把邓友明当作“恶父”进行口诛笔伐,家里的亲人也把他当成儿子自杀的“幕后推手”。当得知孙子死讯后,邓友明的父母拄着拐颤颤巍巍地赶到县城,“虎毒不食子啊!你竟这么狠心逼死自己的儿子?考不上好大学,家里有三亩地也能养活他……”邓友明百口难辩,只得任凭父母数落。
“18年的养育之恩换来的却是仇恨。”面对记者的采访,形销骨立的邓友明用手捂着脸痛苦地说,两行浑浊的泪水从指间无声地滑落,掉在他那双洗得发白的布鞋上。
泣血控诉背后,一位父亲托付的热望
44岁的邓友明是四川渠县人,他身上有着千千万万农民工的缩影。小时候因家里贫困,他小学毕业后就辍学在家务农。20岁那年跟着村民来到广州建筑工地打工,因没文化,邓友明做搬砖运沙的小工,十分辛苦,每月只有200元的收入。为改变命运,邓友明省吃俭用攒了一年积蓄上了驾校,两年后,邓友明在广州一物流公司当司机,整天奔波在广深高速上。
1997年10月,邓友明经人介绍与同村的李容华结婚,两人先后生育了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邓友明在公司开车,李容华在老家照顾孩子,为节约开支,只有春节期间邓友明才回家和妻儿团聚。
大儿子小斯从小就表现出了超乎常人的聪明,一年级第一学期就考了双百分,当邓友明在电话里得知儿子的表现,心里特别高兴。深思过后,考虑到家庭的经济情况,他决定重点培养大儿子小斯,好好赚钱供他上学,将来等他出人头地,帮自己实现人生的翻盘。他狠了狠心,决定把所有挣的钱都投入到大儿子身上,让小儿子和女儿在老家“散B”。这个决定就像在他心中设下了一场赌注很大的赌局,他输不起。
奔着这个美好的希望,在小斯上二年级的时候,邓友明把小斯接到广州,把成绩平平的二儿子和女儿留在老家。为了让儿子不输给城里的孩子,邓友明四处托人送礼把小斯送进广州有名的育才小学,李容华也辞职专程照料儿子的学习、生活。自此,七口之家的重担全落在邓友明肩上,儿子上学,3个人的开销每月要花费3000元,给老家每月寄1500元。邓友明每月的工资只能勉强维持生活,有时为了多挣钱,他加班加点地跑车。一次下班后他揽了单私活,在广深高速的一个出口与迎面驶来的小汽车撞了个正着,因他疲劳驾驶承担全部责任赔了两万块钱。
入学后第一次考试,小斯在班上排第20名,邓友明很是失望,家长会回来就给了儿子一巴掌,并勒令儿子写下了保证书。那天,小斯因害怕抖了很久。慑于父亲的威严,小斯刻苦学习,常常学到深夜,第二次考试小斯的成绩是班级第5名,语文考了98分,邓友明沉重的心情才稍稍轻松了些。见自己的“棍棒”教育见了成效,他心中暗自高兴。但为了防止儿子骄傲,邓友明严肃地说:“98分就要上天了,你咋不向你班的学习委员学习考100分?”刚刚感觉到轻松的小斯只好默默地回到了自己的小屋里。后来据邓友明最好的朋友说:“邓友明每次看到儿子考试成绩出色,心里都乐开了花,很是骄傲。但他刻意不表现出来,就是怕儿子会骄傲自满。”但正是这种看上去的严肃,让小斯的内心发生了变化。
在学习上,邓友明把全年级第一名列为儿子的目标,在生活上也潜移默化地向儿子灌输“吃苦耐劳”的思想。一次李容华炒了盘苦瓜肉片,小斯嚼了一口大呼:“这是什么菜这么苦?”邓友明一脸严肃地教育儿子:“不吃苦甜从哪里来?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邓友明向儿子大讲自己小时候吃的苦。事后,妻子对邓友明说:“儿子这么小,你对他说这些有什么用?”邓友明却不以为然地说:“小时不教长大就晚了。”
为了让儿子保持好成绩,邓友明断了家里闭路电视线,勒紧裤腰带挤出钱来给儿子报了补习班。一次,邓友明发现儿子用零花钱上网,狠狠地给了儿子几耳光,从那以后,每天的5元零花钱也取消了。在邓友明的严厉管教下,到六年级毕业,小斯成绩一直是年级前三名。
儿子小学毕业了,邓友明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自己是外省农民工没有广州市户口,高考时只得回四川参加高考。考虑到两地的教材不同,他只好将儿子送回四川老家就读。邓友明考察了渠县几所中学都不满意,经过一番权衡后,他花了两万块钱把儿子送到当地有名的贵族学校―达州外国语学校。李容华心疼地说:“儿子读个初中就要花我们两年的收入,值吗?”邓友明做起了妻子的工作:“为了儿子什么都值,他将来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是我们做父母的最大心愿。”送儿子上学,家里的经济吃紧,夫妻俩来到广州继续打工。这个阶段,小斯曾和自己儿时的玩伴说过:“我爸妈为了我付出了这么多,我特别怕对不起他们。”父亲邓友明的热切期待让年纪尚小的小斯心中多了一份沉重的负担。
稚嫩少年载不动父望如山,惨痛教训谁之过
儿子聪明,基础又好,邓友明满怀期待。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小斯考了全年级75名。当邓友明得知儿子的成绩时,对儿子咆哮起来:“你才考到75名,你对得起父母吗……”达州外国语学校是一所颇负盛名的国家级重点中学,学校的学生都是来自四川省内的尖子生,每个年级学生1500人,小斯取得这样的名次已经是拼尽全力了。邓友明哪里明白,劈头盖脸就对儿子呵斥一番,此刻小斯的心被浇了个透心凉。悲剧发生后,从小斯的遗言里可以窥见他内心的痛苦:“别人家的孩子考了前600名,都会有奖励,我考到75名还挨父亲的批评,这公平吗?”小斯平日里也会跟同学抱怨:“我为什么生在这样一个家庭,我已经使足了全身的力气学习,难道他一点都看不到吗?”
不仅如此,邓友明还专程从广州赶到学校,对小斯面对面进行批评教育。他在酒店里摆下宴席,请班主任给鹤痈多关照。临走时他想到儿子一直想要台电脑,便允诺:“只要你考到全年级前十名,爸爸就给你买。”奔着爸爸的承诺,小斯更加勤奋地学习,初一期末考到了全年级前五名。暑假,当小斯兴致勃勃地来到广州要爸爸兑现承诺时,邓友明以担心儿子玩游戏影响学习为由拒绝了:“你现在的首要任务是学习,待你将来考上了好大学,爸爸给你买个名牌的。”见父亲反悔,小斯当着父亲的面大哭一场,邓友明给了他一巴掌:“都中学生了,还这样娇气?”
小斯在广州待了一周就回老家了,父亲的出尔反尔和不近人情让年幼的他很受伤。他曾在QQ里写道:“我好想回到爷爷奶奶身边,考一次100分或者作业得了个A+,他们就奖励我一块钱,那时候我作业满本都是A+。后来虽然没有再给我钱了,但在他们的关心下我找到了学习的乐趣,在那时我才有种做学霸的感觉。可是现在,我好像被一个恶魔逼着为他而学习。”从那以后,邓友明打电话询问儿子的成绩,小斯已经厌恶至极,他内心的反叛像春天的野草疯狂地生长。
“不是我吹,有时我想引起父亲的注意,故意把成绩考差。有次期末考试,临收卷只有半小时我才开始答题,但是这样我都能考到全年级前300名。我知道这样做不对,但我只是想有能与父亲平静沟通的机会,可最终换来的却是他绝望后歇斯底里的责骂……”小斯的遗言字字透着青春期孩子对父亲高压政策的叛逆。
2013年6月,小斯初中毕业了,虽然他拿到了全学科A+的成绩,但因两分之差没有考进该校高中的尖子班。得知成绩邓友明冲儿子大喊:“不想读就转校,别糟蹋我用血汗换来的钱!”9月小斯被父亲转到了渠县中学,夫妻俩双双回到渠县陪儿子读书。
邓友明给小斯约法三章:不准上网不准看电视。为了防止儿子上网,邓友明不给儿子零花钱,把他的智能手机换成了老年机。邓友明本以为儿子在他的高压下会好好学习,可是小斯的成绩一学期不如一学期,高二下学期掉到了年级中段。邓友明不明白儿子的问题出在哪里,他伤心之余,除了呵斥打骂,一点办法也没有。这期间,小斯曾偷偷去同学家,同学记得当时他曾望着窗外很伤心地说:“完了,我爸爸对我失望透了。”
2016年4月,邓友明得知儿子在高考模拟考试中只考了389分,彻底绝望了。他对小斯说:“当初我看走了眼,你根本就不是个读书的料儿,你考不上大学就去打工吧,一个月也有2000来块钱。”看着父亲哀伤的神情,小斯也默默流泪了。日记中他写道:“第一次,爸爸没有打我,是因为他对我彻底绝望了,他失望的眼神比他的拳头更让我害怕,我的心被蜇痛了。在这漫长的父子大战中,我们都是输家,但现在明白一切都晚了。我们三兄妹,为什么我要承担着光耀家门的使命,为什么是我?我羡慕我的弟弟,他每天在工厂工作10小时也比我快乐……”高考前最后一个月,小斯拼命地学习,像变了一个人,他曾感叹:“若时光能倒流,我会珍惜自己的学习时光。”小斯选择自杀,一定程度上是怕高考成绩不理想无法对父母交待,他年幼的心是多么的沉重。
6月22日,四川高考放榜了,小斯考了402分的成绩。邓友明老泪纵横:“为他,我们倾尽了所有,比他小一岁的弟弟初中毕业就外出打工,老家家家户户都修了砖房,我家还是个土坯屋。为他读书我们能做的都做了,儿子为什么这样记恨,死了还不肯原谅我。”
记得那是八月份吧,大漠的炽热让人透不过气来,班主任程老师约我们去乡下,说是有位孩子考上重点大学的家长要请我们任课老师吃饭。出了城,一路上碧绿的田园风光倒让人情绪高涨,我们六人有说有笑,有人还吼起了地道的秦腔。
刚进村,就见那位家长已等在门口迎接。放过一串象征喜庆的鞭炮后,我们就进门入席了。酒过三巡,家长和其亲朋感谢的话此起彼伏。这时从门外摇摇晃晃进来一位醉汉,主人见状赶紧阻止,但他怒目圆睁:“他们也是我孩子的老师,我不能敬杯酒吗?”众人便无话可说。他摇摇晃晃地端着酒杯跟我们碰杯,接着又端起酒杯给家长敬酒,他硬着舌头冒出一句“醉话”:“我儿子一直比你女儿学习好,今天你在这里大摆宴席,我的儿子却名落孙山,都怪这桌上的一群……!”他的话还没说完,就被人架着出去了。
醉汉走了,但满院的人却齐刷刷地把目光投向我们。此情此景哪还有喜庆气氛?我借故离开餐桌,出门一蹬车逃也似地离开了村庄。后来的三年内,我和同事们再接再厉、同甘共苦,终于奋斗出两个敦煌市“文科状元”,她们还名列全省前100名。但不论哪届学生,我都谢绝“谢师宴”,同事和家长们有时认为我很绝情,其实他们根本就不知道我窝在心里的尴尬。
近两年,家长托关系到我班里上文科的学生日渐增多,起初我还有点沾沾自喜,但高考成绩公布以后,那些上线同学家长们的“感激”却让我头痛。在他们潜意识中,似乎只有请我们吃顿饭,甚至是喝两盅,才能表达那种无以言表的心情。要是遇上关系不太熟的我还好拒绝,但是遇上朋友、亲戚、同事的朋友等等,便真的让我无计可施,只有硬着头皮去应酬。
在2010年高考前夕,缘于一次家庭聚会,我突然有了灵感,当我把想法拐弯抹角地告诉其他任课教师时,庆幸的是,他们都拍手称赞,我也终于让“谢师宴”不再尴尬!于是,我和学生一起在校门前的马路上打出醒目的横幅:“东风吹战鼓擂,高三(9)班怕过谁?踏过沼泽,我们相聚农家园!”这份沉甸甸的承诺,让同学们在关键时刻都静下了心:不管是课堂还是早晚自习,要是没有翻书的“哗啦声”,那份安静让你很难相信教室里还坐着50余名同学!高考成绩公布后,班级的重点、本科上线率达到了62%,有好几名女生还当场喜极而泣,望着她们的背影我心里再次充满了幸福感。
遵照诺言,去年8月初,我们六名老师和所有上线的同学相聚东郊果园,举办我们全新的“谢师宴”。在“谢师宴”上,我们吃的是简单的农家饭,喝的是尽兴的啤酒。我们没有恭维,没有戒备;我们有时歌唱,有时跳舞。学生们谈理想,谈未来,畅所欲言。那种感觉只有用“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来形容。后来那名平时很少说话的程英,她的发言让我至今印象深刻:“老班,您知道我为什么要理转文吗?”我摇摇头表示不知道。“原来的老班骂我是蠢×,所以我就转您这儿来了!”最后,她为了表达对我们几位老师的感激之情,还挨个儿拥抱了我们。
在农家园里,我们高高兴兴地度过了一个下午。我们在收获幸福的同时,也收获到了很多理性的东西。我想说的是,摆“谢师宴”要把握一个“度”,这个“度”就是量力而为,尽心即可。确实关系好有能力者请老师吃顿饭,这也是无可厚非的事:如果没能力的话,大可不必相互攀比来凑这份热闹,因为报答师恩不一定要请客送礼,希望家长们不要把“谢师宴”摆成人走茶凉、吃完就了事儿的无奈之举,因为这没有多少值得念想和回忆的东西。
9月,无疑是珠海一年中最为美丽的时节。14岁的李博宇结束了中学生活,和妈妈一起来到中山大学位于珠海校区的化工学院,开始新的人生旅程。材料化学专业,是该校闻名遐迩的明星专业,每届只招一个班,14岁的李博宇是班里最小的学生。而607分的高考成绩,更让这个稚气未脱的小男生备受瞩目。李博宇这会儿很忙,忙着熟悉新的学习环境,忙着处理开学后的种种琐碎事宜,也忙着接受他并不乐意、但又不好意思拒绝的媒体访问。
妈妈李红在大学教工宿舍租了一套房子,但李博宇并没有跟妈妈同住,他还是自己洗衣服,和同学一起去食堂吃饭,只是抽空会找妈妈聊会儿天。李红跟记者说:“我不是来做全职保姆的,博宇的生活自理能力很强,人际交往方面也从不让我担心。我唯一放心不下的是:他会经不住诱惑重新‘落网’而荒废大学学业。”她毫不掩饰自己对儿子的担忧,毕竟,李博宇有过一段沉迷网络的经历。
别把你孩子当“神童”
李红从不愿意别人将“天才”、“神童”之类的头衔加在李博宇头上,她并不觉得李博宇天赋异禀。相反,她能举出李博宇的一大堆毛病:好动、马虎、眼高手低。更要命的是,这小子曾经5年沉迷网络不能自拔。
李博宇的父亲胡云发是军人,在家的时间很少。李红认为,男人就该好好工作赚钱养家,教育孩子的事情由她全权负责。因为女人细致、耐心,更易用心灵而不是拳头去解决问题。
儿子从小就对读书识字没什么兴致,李红却不着急。通过仔细观察后她发现:儿子一旦喜欢上什么,就会有一股探究到底的精神。李红一有空就会带儿子去各大城市旅游,而当地的博物馆和科技馆是每次旅游的必到之地。在李红看来,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应极力培养并发现他的兴趣,从众多的兴趣中发现他最喜欢的。
李博宇4岁半时,李红毅然决定让他去上小学。父亲认为孩子太小,会被大孩子欺负不说,学东西也肯定比人家慢。李红却说:“不试怎么知道不行?”果然,早早被送到学校的李博宇,上课坐不住、爱讲话,回家后不认真做作业,考试成绩也不理想。
老师建议李博宇晚两年再上学,李红却坚持让儿子继续读。放寒暑假的时候,李红提前帮他预习下学期的课程,李博宇觉得很好玩,学得也很认真。结果,他从二年级跳到了四年级,然后又越过五年级,直接上了六年级。
李红常常和儿子的班主任及同学聊天,从他们那里得知:大家都做不出的难题,李博宇却能琢磨出好几种解法。她很为儿子骄傲,但从不认同李博宇是天才的说法。对李红来说,在儿子感兴趣的方面多多帮助和引导,在儿子的短处方面尽量化解和忽略,从而让他更快地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他就能有非常出色的表现。
李红曾让儿子去上各种兴趣班,画画、钢琴、英语班都尝试过了,李博宇没有一样能坚持下来,李红便不再强迫儿子学,她也不因为没让儿子学习各种技艺感到懊恼。当儿子拿着并不优秀的成绩单回家,她从来都不拿分数说事,而是和儿子一起检查试卷,探讨为什么难题迎刃而解了,但简单的却大错特错?这可不是天才或神童会干的事。
“如果真是神童的话,那后来他迷上了网络,成绩就不会一塌糊涂,而应该照样名列前茅了!”每当有人夸李博宇聪明时,李红都这样说。
让孩子体验失败,才能自己走出来
儿子小学六年级时,李红给家里买了电脑。当时她考虑,李博宇是个好奇心非常重的孩子,一定会忍不住去网吧上网的,那还不如自己买台电脑,每天让他玩一小会儿。李博宇对这个神奇的机器一见倾心,他也没动什么脑筋,三下两下就知道怎么上网了。李红知道儿子的个性,一旦对什么产生兴趣就会探究到底,所以每天晚上9点,她就会把放有电脑的书房门锁上。但某天深夜,李红起来上厕所时,发现书房的灯亮着,李博宇竟然从外面翻窗户进去,正津津有味地上网呢。
好几次被妈妈逮个正着后,李博宇不再在家上网了,他还跟妈妈保证,决不会去网吧上网,李红信以为真。但其实他常常偷偷去上网。李博宇上初中后,学习成绩每况愈下,李红认为儿子有个适应期。直到有一天班主任打电话告诉她,李博宇常常逃课去网吧。等李博宇放学回家后,李红跟他说,如果喜欢上网的话,放学后可以在家里上一小时。她相信儿子过完网瘾后就会认真学习的,但安静日子没几天,她又不断接到班主任的电话:李博宇又逃课去网吧了!
李红不得不请假去找儿子,宜城并不大,但2005年,这里的网吧已经铺天盖地。李红一家一家地找,找了大半天终于找到儿子时,恼羞成怒的她在众目睽睽下打了李博宇一巴掌。儿子的反应却大大出乎她意料,他没有哭,也没有气急败坏地逃走,而是站在那里跟妈妈说:“妈,我错了。”在回学校的路上,他主动坦白:“我知道上网会影响学习,但每次经过网吧时,就是忍不住要走进去。”
李红想起在网吧发现儿子时,他是那么专注投入地打游戏,预感到,尽管博宇说不再去网吧了,但可能会管不住自己,毕竟他还是个9岁的孩子。果然,接下来的一年里,李红隔三差五就被老师催着去网吧找儿子,每次找到后她都万分失望,但扬起巴掌打儿子的事没再发生过。有时她会轻声责骂两句,但更多的时候,李红只是安静地坐在儿子旁边。“博宇每次的‘认错’态度都不错,也从不跟我狡辩。这让我看到了一丝希望,他还有救。换一种角度,我宁愿认为他是因为受强烈好奇心驱使才沉迷网络。总有一天,他会走出来的。”
李红说,那几年她闭着眼睛都能找到宜城大大小小的网吧,那些隐藏在居民楼里的、外面挂着“打字复印”招牌的,她都摸得一清二楚。后来在网吧找到儿子,她会冷静地微笑,有时她还会这样跟博宇说:“儿子,回家吃完饭了再来呗!”博宇红着脸,跟妈妈乖乖回家。
她不是不着急,但养孩子是急不来的。自从儿子沉迷网络后,李红开始关注相关新闻:网吧纵火案、网虫长时间上网导致猝死、父母过激反应致使孩子走上犯罪道路⋯⋯李红开始明白:与其生硬地将儿子从网络世界里拽回来,还不如让他体验整个过程后,自己幡然悔悟。初三上学期的一个周末,李博宇上网彻夜未归,第二天早上他回到家,妈妈做好了饭菜等他,也不问他晚上去了哪里。原准备撒谎说去了同学家的博宇坦白交待:“我去网吧刷夜了,以后再也不会了。”
承诺归承诺,初中三年,李博宇把自己完全交给了网络。中考一塌糊涂,一向自尊心强的他很失落,尽管妈妈有时“鼓励”他上网,他还是老实待在家里看书。2006年,11岁的李博宇以调剂生的身份进入襄樊三中。他跟妈妈保证不会再上网了,但襄樊离宜城几十公里远,李红鞭长莫及。果然,开学没多久,李红就接到了儿子班主任的电话:“李博宇很聪明,但是上课不认真,还常常逃课去上网。”
有人建议李红把儿子送到戒网瘾中心,还有人给她介绍武汉大学一位资深的心理学教授。“当家长都无能为力了,还能指望别人来拯救孩子吗?如果我那样做,就等于给孩子贴了‘坏小孩’的标签,他也许不抵抗,但这样的标签一定会影响他的成长和心灵。”这是李红自始至终都不求助别人帮儿子戒除网瘾的真正原因。
尽管向来主张分数不是考核孩子能力的唯一标准,但李红知道,要让孩子发挥最大潜力实现梦想,上大学还是必经之路。经过深思熟虑后,儿子高二下学期时,李红办了停薪留职,在襄樊三中附近租了房子。
“三步走”,不离不弃陪“网虫”儿子成长
和李博宇的班主任、同学多次交流后,李红很快知道该怎么“拯救”网瘾儿子了。襄樊比宜城大得多,网吧铺天盖地,李红不可能找遍襄樊大街小巷。“即使能在网吧里找到儿子,我也不想那么做。博宇虽然年纪小,但他已经是高中生了,我要顾及他的颜面。再说,这样跟踪调查的方法,会激起孩子的逆反情绪,适得其反。”
李红说,戒除网瘾一定得与时俱进,分三步走:
第一步:跟孩子谈心,用心感化他。对于妈妈辞职到身边陪读,李博宇不是很乐意。李红也不跟儿子说明她的“险恶”用心,只是跟他表明态度:父母一直很相信他,并以他为傲,网络是一块学习园地,可以在不荒废学业的前提下偶尔接触。博宇不是傻瓜,很快就明白了妈妈的用意。
第二步:保证睡眠时间和质量,休息好了才能学习好。所有沉迷网络的孩子,都没有时间概念,常常夜以继日地上网。妈妈没来陪读时,李博宇住在学校宿舍,晚上不上网也会耗到很晚才睡。妈妈来襄樊后,他每天下晚自习后就得准时回家,洗漱完毕后就被妈妈撵上床睡觉。他一上床妈妈就把灯关了,没有人说话,更没有电脑上网,他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好好睡觉。
第三步:督促孩子好好做作业,为高考打好扎实基础。高中课业重,尤其是高三时考试频繁。李红知道,如果连做作业也马马虎虎、拖拖拉拉,考试就无从谈起了。李博宇的老毛病就是,对难题很有征服欲,对简单题目反倒不在乎了。李红和李博宇的各科老师保持联系,知道他每天的作业以及完成情况,李博宇根本不敢有半点懈怠。
妈妈的“三步走”牢牢控制了李博宇,以至于他忍不住跟妈妈抱怨,时间被妈妈掐得太死,想上网根本抽不出时间。网瘾不是说戒就戒得掉的,一到周六,李博宇就跟妈妈说要去同学家复习,但其实是去网吧过瘾。李红猜得出八九分,一般也不揭穿他,毕竟高三生活太紧张,需要适时放松一下。如果儿子“去同学家”太久,她就会敲敲边鼓。毕竟,自从她来陪读后,儿子的成绩有了很大进步。“孩子过去不听话,现在改变了,即使只有一点点,做家长的也应该看得到并加以肯定,而不要老拿他的毛病说事。而且‘网虫’孩子一般都中毒很深,一下子戒掉是不可能的。”
让李博宇不再像以前沉迷网络还有一个原因,是班主任梁智杰跟李博宇打了一个赌:如果他各科考试都能达到100分(总分150分),他让老师做什么都可以。李博宇从小就被妈妈教导:做人一定要讲信用。班主任的这个赌,逼迫他不得不减少上网时间。
因为和老师打赌,更因为妈妈天天在旁边看着,已经很少上网的李博宇在高考前两个月,成绩开始突飞猛进。李红将这一切看在眼里,每次考试过后,她特许儿子上一会儿网。一星期才能上一次网的李博宇,对网络的依赖也不那么强烈了。
2009年高考,李博宇以607分的成绩,摘取襄樊三中理科状元桂冠。妈妈李红的付出有了最丰硕的回报。有人跟她说,现在儿子上大学了,你就省心了。但李红经过仔细思考后,还是决定跟着儿子去珠海陪读。记者问李红,最放心不下的是什么?李红笑着说,博宇自己办理入学手续,住在集体宿舍和同学相处融洽,衣服也是自己洗。博宇的生活自理和社会交往能力,她一点都不担心。
“我看到一些考进北大、清华的孩子,因为沉迷网络荒废学业甚至被学校开除的例子。博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他毕竟还只有14岁。我的儿子不是神童更不是神,我担心他会再次沉迷网络,所以我要先陪读一段时间。”大一的课程并不紧,李博宇身边的同学也大多是游戏迷,所以他还是会在课余时间玩玩游戏、浏览新闻。
女儿李娜小学、初中读的都是普通学校,高中终于考上重点中学,成绩却只能算中等,又没多少特长,在尖子生、特长生云集的名校,女儿一度有些茫然和失落;后来,李娜为尽快提高成绩,玩命学习,母亲却不喜反忧;高二时,老师建议李娜剑走偏锋,参加全国物理竞赛,拿个大奖,为成绩并不十分拔尖的她争取保送名校资格,李娜患得患失……
黄贵远用她别具一格的“心态教育”,一次次化解女儿的危机――女儿的高考成绩不俗,上北大有希望!可面对老师、母亲的殷殷目光,女儿却迟迟不敢在高考志愿表填上“北京大学”四字。黄贵远不安起来,难道“心态教育”还存在缺陷?
考得不好要奖励,母亲减压出奇招
黄贵远是成都市青羊区苏坡乡培风村的农民,整天操劳于繁忙的农活和家务,她无暇顾及女儿李娜的学习。
李娜在村里学校读完小学,考入离家不远的一所普通中学。李娜上初二时,在一次学校召开的家长会结束后,老师叫住了黄贵远,表情有些诧异地问:“我看几十个家长,只有你没有做笔记吧?”
黄贵远的脸“刷”地一下红了,她说:“我读的书太少,做不来笔记呀!”“我看可能还是你对孩子的学习不够上心吧!李娜这几次考试都考了全班第一名,这孩子很有潜力,多在孩子身上花点心思呀!”说完,老师轻轻地摇摇头,走了。
黄贵远愣在那里,有些尴尬,但更多的是难受和自责,自己的确对女儿的学习用心太少了。
又到周末,吃完早饭,李娜照例骑自行车去书城看书。黄贵远说:“妈今天陪你去吧!”
到了书城,李娜捧起书,读得入迷。黄贵远却无所事事,两个小时下来,她便有些吃不消,但看到身边有那么多“陪读”的家长,她又好生惭愧,咬牙坚持了下来。
那天,在回家路上,黄贵远郑重其事地对女儿说:“现在你的学习是家里的头等大事。妈向你保证,从今天起,妈一定舍得在你身上花时间、花钱!咱家第一个考上大学的,就指望你了……”望着有些激动的母亲,李娜欲言又止。
接着,黄贵远一口气给女儿报了两个补习班。一到周末,农活再忙,她也会挤出时间陪女儿去上课;晚上无论女儿学习到多晚,她都会在一旁耐心地陪着;三天两头还会问问:“最近考试了吗?”
一个月后,一连几天,黄贵远都发现女儿情绪低落。她细心地追问女儿,李娜小心翼翼地道出压抑在心里的话:“这次期中考试没考好,我觉得对不起你,都不敢给你说这事……”
黄贵远也有些失望:“怎么回事啊?我以前不管你的学习,你回回拿第一。这段时间我没为你少操心,你学习不升反降了。你好好想想吧!”说完,她有些生气地走了。
第二天,本来说好了全家去一个亲戚家,李娜却无精打采:“考成这样,我哪有心思去玩啊?我要在家学习!”
女儿如此争强好胜,黄贵远觉得很欣慰。
在亲戚家,黄贵远无意间听到两个孩子聊起第一次冲入世界杯决赛圈的中国足球队。一个说:“其实,米卢并没有真正给中国足球带来多么高明的技战术,他最大的成功是让中国队有了一个好的心态,该赢的球总算能赢了……”黄贵远突然感觉像是被什么东西刺了一下。“心态好就能赢球?”想想女儿这次考试的反常,是不是自己和女儿的心态出了问题?
黄贵远一下来了兴趣,她详细打听,才知米卢是谁,并知道了米卢那句名言:“态度决定一切!”
这让黄贵远豁然开朗,她再也坐不住了,午饭都没吃就赶回家。见女儿还郁闷着,她哈哈地笑着说:“不就是一次小考没考好吗?天也没塌下来。”见母亲突然变得如此轻松,李娜一时有些摸不着头脑。
这天,黄贵远带女儿进城吃了一顿“肯德基”,还给她买了一双运动鞋。李娜一脸疑惑:“你不是说我考了第一名才奖励我这些吗?我考得不好,你怎么还要奖励我?”
黄贵远认真地说:“就因为你考得不好,妈才要奖励你!”李娜更是一头雾水了。
黄贵远便给女儿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老太太,大儿子是染布的,二儿子是卖伞的。天下雨,她发愁大儿子不能晒布了;天放晴,她又发愁二儿子的伞卖不出去。有个邻居对她说:“为什么你不反过来想想呢?天一下雨,你该为二儿子高兴,因为他可以卖伞了;天一放晴,你该为大儿子高兴,因为他可以晒布了……”
“小娜,你看,同样一件事,你换个心态来看,结果就大不一样了。比如这次考试,幸亏你考得不好,才知道你还有学得不扎实的地方,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庆贺一番吗?”
母亲这番别出心裁的引导,让李娜的心情一下明媚起来。
那天,黄贵远和女儿长谈了一次。李娜向她敞开了心扉:“妈,你以前不管我的学习,我学得轻松又自在。现在看你为我忙前忙后的,我感觉压力好大呀!”
黄贵远有些激动地对女儿说:“都怪妈,太想你考个好大学了,妈的心态不好,把你也感染了。你的学习妈本来就帮不上什么忙,妈以后就不操这份闲心了……”李娜如释重负。
一次,李娜在报上看到两个高三学生因高考前心理压力过大而离家出走的新闻。那天吃饭时,她突然放下碗筷,没头没脑地冒出一句:“将来我考不上名牌大学,你们会不会怪我不争气呀!”
黄贵远爽朗地笑道:“你能考个成都的大学,也是咱家出的第一个大学生,妈一样会为你感到骄傲。即使考不上大学,就跟你哥开出租车去,也不比大学生挣得少!”“妈,你怎么一下子变得这么没追求了?”李娜调皮地笑着问。
打这以后,黄贵远很少过问女儿学习,也从不提什么计划或目标,在这种宽松环境下,李娜学习得非常轻松、愉快,她的个性也变得更阳光了。
“故事疗法”妙处多,女儿有颗平常心
2003年夏天,李娜考入以高考升学率高著称的成都七中。但她的成绩,只能算是“中等生”,加上特长不明显,她没进入学校两个尖子生、特长生云集的实验班。
从一个普通中学的“尖子生”一下成为一所重点中学的“中等生”,没有了老师的特别青睐,没有了同学的推崇,李娜感到很失落。那段时间,她非常用功地学习,想重新找回昔日那种做“尖子生”的美好感觉。
李娜常常学习到深夜,因为睡眠严重不足,一次上课时,她居然趴在桌子上睡着了。在电话里告诉黄贵远这件事时,老师带着一种颇为欣慰的语气:“李娜这么用功,成绩一定会很快赶上来的。所以,我今天没有批评她。”
事后,黄贵远问女儿:“你为什么这么用功啊?”“我要在一个学期里,冲进班上的前三名。”
“要是你拼尽全力,仍进不了前三名呢?”
“那证明我以前那些成绩只是一个假
象,我其实是一个平庸的人!”李娜犹豫了一下,缓缓地吐出了这句话。这时,黄贵远心里已没有半点高兴了,倒是充满了忧虑。
“但我总不能劝女儿不要如此刻苦吧?”那几天,黄贵远心里一直矛盾着。那天,电视播发的一条新闻,深深地刺痛了她:一个24岁的大学生,居然因为考研失利就跳楼自杀了。
黄贵远心想,如今的孩子,怎么一个比一个心理脆弱啊!
黄贵远心里堵堵的,她走进女儿的房间,说:“你先放下书,陪妈去菜地看看吧!”
到了一块番茄地,黄贵远给女儿讲了一个故事:有一棵小番茄秧,有人告诉它,只要努力,就可以长得很高,结的果实像西瓜一样大,味道像香瓜一样甜。小番茄秧拼命地吸取养分,很卖力地做体操运动。结果,它的果实仍然只是小小的番茄。最糟糕的是,现在小番茄秧不再认为自己是番茄秧,它甚至连一点儿自信心都没有了……
故事讲完了,面对眼前的番茄,女儿陷入沉思。黄贵远又和女儿聊起了让她沉重的那则新闻,最后说:“俗话说,一口不能吃出一个大胖子。妈是担心你这么急着把成绩提上去,一是容易拖垮身体,二是万一你没达到目标,你或许会对自己彻底失去信心……你们学校考进七中的,就你一个人哪,足够说明你出类拔萃了!你又何必急于证明自己呢?来日方长嘛,有颗平常心最好!”
望着母亲充满信任和疼爱的眼神,李娜被深深的感动和折服了,她又惊又喜:“妈,你什么时候变得这么善于做思想工作了?”
黄贵远笑道:“妈读的书不多,但从小你姥姥就爱跟我讲故事,有时一个小小的故事,就是一个大大的人生道理。妈准备把这叫‘故事疗法’!”
之后,李娜在学习上稳扎稳打,成绩一点点在进步。有时成绩不理想,她也会乐呵呵地说:“下次我准行!”看着女儿心态如此平和、积极、乐观,黄贵远也安心了。
李娜高二时,物理老师打来电话:“李娜物理不错,我想让她拿出更多的时间专攻物理,说不定能拿全国大奖,将来就有保送进名牌大学的资格。”
黄贵远有些动心了,这可是学习并不拔尖的女儿进名校的一条捷径啊!
但李娜冷静地说了一席话,真让黄贵远既意外又惊喜:“妈,你不是常让我保持平常心吗?我现在要做的就是把每门课都学扎实,也许我真的考不上名牌大学,但我至少可以坦然地走进考场。如果我把宝全押在这一门课上,万一竞赛失手了,我怕是连进考场的勇气都没有。”看着女儿稚气而镇定的眼神,黄贵远心里一阵激荡:看来,自己的“心态教育”初见成效了!
但过了一阵子,女儿却对自己的选择有些动摇了。
那次期末考试,她的成绩在年级并不突出,按以往经验,这个成绩考名校很难。李娜患得患失起来:“妈,反正我现在这成绩考好大学有难度,我为什么不去参加竞赛,赌一把呢?”
过了两天,黄贵远给女儿讲了一段她的亲身经历。有一次,一个乡亲家失火,那对夫妻逃出火海后,突然想起要抢出些财物,他们最先想到的是放在楼上的存折,虽然当时火势已很猛烈,丈夫还是冲了进去,最后却没出来。她那天就在现场救火。那惨烈的一幕让所有人唏嘘不已。过了很久,还有人在感叹:“他就是要抢救财物,也该抢救一楼的东西,那里离逃生的门口最近哪!”
母亲这个意蕴深长的故事,让李娜震撼了。黄贵远动情地说:“小娜啊,有舍才有得。北大、清华虽然人人向往,但你想,那么多学生参加竞赛,拿大奖的又有几个?如果你孤注一掷,可能会输得很惨。人在有些时候,不是取最好的,而是取离你的手最近的……”李娜豁然开朗,她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轻声说:“妈,我知道该如何取舍了。”
李娜坚定了自己的选择,她躁动的心安静下来,学习成绩也在稳步提高。到高三时,她的成绩已不知不觉排在年级前列,这让许多老师和同学大感意外。
化解教育缺陷:女儿潇洒进北大
2006年6月,李娜以良好的状态走进高考考场,考出理科660分的不俗成绩。
该填高考志愿了,李娜的班主任建议她填北大。但大家心里又在打鼓,这个成绩并无上北大的十足把握!万一填北大却没被录取,按惯例,考生的高考成绩将被降低30分左右重新投档,这意味着她可能会被差一个档次的学校录取。所以,许多学生填高考志愿,都本着一个就低不就高的原则。
为这事,一向默契的母女出现了少有的分歧。黄贵远主张“冒险”填北大,而李娜则主张“稳妥”地报考录取线低一档的学校。许多亲朋也纷纷打来电话,支持李娜的选择:“一个农村孩子,考个人大、浙大就不错了。”很少对女儿的学习发表意见的父亲,也站在了女儿一边。
黄贵远却有些不甘心。她找到几个她认识的对高校招生情况颇为内行的亲朋,让他们分析李娜的志愿究竟该如何填报。他们的话却让她心里更没底:660分,谁也不能保证这分数超过今年北大的投档线!
黄贵远有些无奈地回到家,李娜迎上来劝慰她:“妈,你不是一直让我保持一颗平常心吗?怎么反倒是你沉不住气了,我真的不想为这事瞎折腾。”
黄贵远虽然觉得遗憾,但转念一想,女儿如今有了这等宠辱不惊的良好心态,她应该感到欣慰才对呀!于是,她没再勉强女儿。
一个电话让黄贵远的心又动荡了起来。
电话是一个外侄打来的,外侄在上海一家外企工作。在电话里,他直言不讳地对李娜说:“660分,对你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就像一个运动员不参加奥运会是一种遗憾,一个中国学子,不到北大、复旦这样一流的大学读书,同样是一种遗憾!”
李娜表情复杂起来。外侄还现身说法,当初他放弃不算差的事业跳槽到这家外企时,并不被亲朋所看好。但他后来的发展证明,他这个险冒得有价值。“如今人才竞争如此激烈,我担心你一味地求稳妥,会错过很多机会!”
这个电话让黄贵远失眠了。这几年对女儿心态的培养,不能说不成功。如今,女儿的心理素质似乎又少了什么,究竟少了什么呢,她一时也说不清。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黄贵远决定帮女儿跨出这一步。
那天,她郑重其事地和女儿谈了一次。她问女儿:“要是你发现将来你的分数过了北大的录取线,你会不会为自己今天过于谨慎后悔终身?”
女儿一下子被问住了,她脸一阵红一阵白的,不知如何回答母亲的诘问。
“妈还是给你讲个故事吧!不对,应该是我的一段刻骨铭心的亲身经历。”黄贵远自然是有备而来。
10多年前,黄贵远一个在外地做生意的亲戚给她汇来一大笔钱,让她和他合伙做一笔生意:收购苎麻。当时,四川的苎麻价格正一路飙升。为这事,她和家人商量了整整两天,最后决定不做。因为她觉得苎麻的价格已升到头了,极有可能大跌,他们会赔得血本无归。几个月后,他们却后悔万分:苎麻的价格升到了一个让人咋舌的数字。她也因此错失了一个发家的大好机会。
母亲娓娓道来的这个故事,有一种特别的力量,让李娜有些坐立不安了。
“小娜,这几天,妈在反思,什么才是真正的好心态?光有平常心够吗?人总还得有点冒险精神吧!如一个机会摆在你面前时,你却瞻前顾后,迟迟不出手!这种心态就有问题。将来,找工作,谈婚论嫁,比这更难的选择还多着呢。”
李娜终于有些心动了,答应再考虑考虑。
第二天,黄贵远给女儿吃了一颗定心丸。她告诉李娜,她的一个亲戚在一家私立学校当校长。她昨天找过他,他承诺如果李娜没被理想的大学录取,他将给她一个免费复读的机会。
黄贵远打消了李娜最后的一点顾虑,她郑重地在高考第一志愿那一栏填上“北大”。“妈,我们就赌这一把吧,赢了,咱们光彩,输了,咱们也认!”
悲喜交集,只因那场黎明前突降的暴风雪――
高考前夕厄运突降
魏玉兰出生在江苏镇江丁岗镇。她跟同镇小伙子冷秋生走进婚姻的殿堂。婚后的第二年,儿子冷魏祺出生了。看着健康活泼的儿子,魏玉兰和丈夫勤扒苦做,日子虽然苦,可是夫妻恩爱,儿子健康,一家人其乐融融。
2004年春天来临的时候,冷家经历了人间的大悲――
时年45岁的冷秋生老喊腹痛,而且日渐加重。开始,身体结实又要强的冷秋生没当成一回事。一天深夜,剧痛使他大汗淋漓,他不得不叫醒妻子。第二天一大早,魏玉兰带丈夫来到医院。检查的结果不啻平地一声惊雷:肝癌晚期!魏玉兰被震懵了……
可惜,纵然举债累累,也没能留住丈夫的生命。当丈夫的手无力垂下,魏玉兰顿时感到天空一下子坍塌了。儿子正值高考冲刺阶段,丈夫的病也让这个家庭欠了5万元的巨债,如果她再倒下,这个家就彻底完了。
儿子本来成绩还不错,这之后成绩却急剧下降,甚至开始挂起了红灯。一天中午,班主任来家访,很是生气地责怪魏玉兰说:“快要高考了,你儿子最近总请假,即使家里有事也不能总拖累孩子考大学啊!”魏玉兰心里“咯噔”一下,心想我根本没让他请假!
一个多小时后,她终于在镇上一家网吧里找到了一脸灰黯的儿子,说道:“你这是中了哪门子邪?你真让妈妈失望!”
回家的路上,冷魏祺见妈妈脸色发青,一直低垂着头,一言不发。魏玉兰气打不一处来,甩起一巴掌朝儿子抽去,骂道:“我是让你来学习的,不是让你不学好的。”
长这么大,母亲还是第一次生这么大气。冷魏祺傻眼了,呆站在那里,不敢跑,也不敢辩解。谁知这么一来,魏玉兰反而下不了手了。
魏玉兰捡起地上一根有刺的槐树枝,递到冷魏祺面前,说:“你给抓住了,紧紧地抓住它!”冷魏祺怯怯地哭道:“妈,这树枝上全是刺啊!”魏玉兰吼道:“它身上的确是刺,不敢抓是吧!看妈抓给你看。”说完,魏玉兰一把握住树枝,一点一点地撸下去,刺掉了,但手掌顿时鲜血如注……冷魏祺惊愕不已。
撸完之后,魏玉兰把树枝递给他说:“儿啊,你现在可以拿住它了吧!这槐树刺啊,就像生活中的磨难和挫折,趁娘现在还活着,把上面的刺都给你撸干净了,你这样拿着才顺手啊。你怎么连这个道理都不懂……”
说完,魏玉兰走了,扔下冷魏祺一个人站在那里。脸上还有火辣辣地痛。他知道那是母亲打的,可母亲的话,却比槐树刺还要尖痛!母亲说得对!她给我创造学习条件,怎么连这个道理都不懂!
从此,冷魏祺清醒了,努力学习了。2004年夏天,冷魏祺凭着自己的努力,考上南京林业大学。欣慰不已的魏玉兰看着醒目的录取通知书,点头说:“孩子啊,妈不求你什么,只求你多学点本事,能给你死去爸爸一个交待!妈妈即使死了也值啊!”
可培养一个大学生,生活的艰难是可想而知。很多好心人都劝魏玉兰再找一个男人来替她分担,她都摇头拒绝了。连婆婆都看不下去,含泪要求她带着孙子改嫁,可魏玉兰还是摇头不语。她不是不累,不是不想找人来分担,只是,她不忍心让儿子受委屈,看别人的白眼。
擦干眼泪,魏玉兰做出一个大胆决定:她找亲朋好友筹集了2万块钱,在丁岗镇葛村开了一家超市,经营日常生活用品。一个女人开一家超市可以想象有多难,进货、出货,算账,收账都是她一个人。每当全村人都进入梦乡时候,魏玉兰还在灯下扒着算盘。天不亮,她又要赶往几十里外的镇上进货。为了节约钱,她舍不得雇车,总是自己骑自行车去进货,车后挂两个大筐,筐里堆满当天要进的货。她像个男人一样拼命蹬车,货运到家,还没来得及擦把汗,她又急急忙忙地把货卸下……
苦难终于给魏玉兰带了一丝曙光。几年后,冷魏祺被学校保送为研究生。
这天,正值新一年玉兰花开放,香气逼人。魏玉兰望着门前几丈开外的玉兰树出神。冷魏祺突然发现,母亲脸上写满了憔悴和沧桑,眼前顿时浮现母亲辛辛苦苦独自一人撑起这个家的情景。顷刻间,他眼泪打湿一片。他突然悟出,妈妈就如同一株挺立的玉兰树,从灾难中托起他的灿烂人生。那么,他如何来报达母亲的三春之晖呢?
苦难花开却突降暴风雨
回到南京后,冷魏祺着手拼命地找工作。他见南京体育馆广场上有许多人踢足球,就批发矿泉水去卖,每天能赚20多元。只是他没想到,母亲魏玉兰此刻正经历着一个灭顶的灾难。
原来,冷魏祺回南京后,魏玉兰就一直觉得食欲不振,经常有恶心干呕的情况,以为是太劳累所致,她没有放在心上。可是一天中午,腹痛难忍的她竟然昏倒在了超市,邻居赶紧把她送往医院。检查结果一如当年宣布丈夫得肝癌的那个场景,她竟然得了胃癌!这么多年来,她含辛茹苦,只盼望着儿子毕业的那一天,能带着儿子到丈夫的墓前,告诉他,儿子终于成才了。可没想到,这生活之“刺”,她没给儿子撸干净,却又增了新“刺”。魏玉兰不顾医生的反对,独自走出医院,一路跌跌撞撞回家。
望着遗像上微笑的丈夫,魏玉兰泪如雨下。她倒在床上,只怨自己的命苦,摊上了这种绝症。此刻,她多么希望儿子能将“苦难”分担。好几次,她拿出手机,想把自己身上发生的惨痛告诉至亲的儿子,但是,她知道,儿子就要读研究生了,不能因为自己的病情而让儿子放弃啊。
魏玉兰把诊断书藏到了刚收下的谷子堆里。为了不让儿子看出异样,她还到镇上买了眉笔、口红和彩色发卡。儿子周末回家的时候,她就将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见从来不喜欢打扮的妈妈一反常态如此漂亮,冷魏祺有点惊讶,他搂着妈妈的肩膀亲热地说道:“老妈,你真是越来越漂亮了,啥时候给我再找个爸吧。”魏玉兰苦笑不已。
然而,等儿子一走,魏玉兰就会浑身冒着冷汗,瘫软在地。6月底的一天,魏玉兰又晕倒在超市,被邻居送到医院。
两天后,医生确诊魏玉兰的癌症已经到中晚期,再不手术,只能存活三年。亲戚们吓坏了:“那赶紧做手术吧!”
刚刚醒来的魏玉兰听了直摆手,她知道做手术要上万元。可家里只剩下8000元,是儿子读研究生的学费啊。她挣扎着对妹妹说:“哪还有钱做手术呀!祺儿成绩这么好,可不能让他失去这个机会啊!”
闻讯赶来的冷魏祺听了哭了起来:“妈妈,你不做手术,我就不读研究生!”魏玉兰爱怜地抚摩着他的脸说:“甭说傻话了,做手术风险也大啊,万一我有个三长两短怎么办?”
最后,医生只得听从魏玉兰的意见,让她回家保守治疗。回到学校的冷魏祺担心母亲的病情,向班主任提出,放弃保送读研究生的机会。
不明就里的班主任,便打了个电话给魏玉兰,了解情况。魏玉兰得知这消息,又气又急,吐了一大摊血,被送到医院抢救。医生说,如果再不手术,病人就活不过半年了。
得到魏玉兰妹妹的同意,医生决定马上做手术。没想到,手术那天,魏玉兰又反悔了,她对妹妹说:“癌症是治不好的,我不想浪费孩子的钱啊!”说着,跟妹妹闹了起来。
第二天,魏玉兰竟然偷偷出院了。回到家里,魏玉兰打电话给儿子,要儿子千万不能放弃保送研究生的机会。可儿子不答应。冷魏祺打算一毕业就出去打工赚钱,帮母亲治病。可儿子不答应读研,母亲就不肯吃药。就这样,两人对峙着互不相让。
魏玉兰的妹妹对冷魏祺说:“孩子,你要真让你妈妈多活几年,就别较真了,你这样对抗一天,你妈妈就少活一天,你就像拿刀捅心啊!”可冷魏祺还是不让步。
正巧,班玉任找来了,对冷魏祺说:“保送研究生的机会难得,你是我最好的学生,一定要读,我已经报上去了。”冷魏祺哭着把母亲的病情告诉他,班主任说:“这又没啥,你读研一样可以打工救母啊!”冷魏祺听了豁然开朗。魏玉兰听了老师的话,也喜笑颜开。
从这一天起,魏玉兰配合医生的治疗,做了手术,接着就开始化疗。但现实的问题又来了,第一疗程后,带来的2万多元的积蓄很快花光了,而化疗的费用非常昂贵,借遍所有亲戚,都没借到钱。无奈之下,她不得不提前出院。因为得不到药物控制,再加上情绪低迷,魏玉兰的病情越来越严重,几次晕倒在家中。
冷魏祺跑遍附近各大医院,去查找和母亲类似病例的资料,一旦查到,不管再远,他都要亲自去看看别人的治疗效果和治疗方法。晚上回到家,他将母亲安顿睡下后,又开始在网上查阅关于胃癌及并发症的信息,希望能从中得到一些帮助。听说炖母鸭汤对胃癌有好处,他专炖母鸭汤,在汤里再加上薏米、山药和当归等中药,给母亲吃。
可惜,魏玉兰的病情并没有得到控制。她被剧烈的头痛折磨得整晚不能睡觉,头发也大把大把的掉,体重一下子减轻了10多斤,整个人变得憔悴不堪。一天,冷魏祺陪她到医院去检查,医生说,到了这个份上,只有再化疗。可化疗一个疗程就要2万块。做手术已让这个家债台高筑,哪还有钱啊!母亲拒绝了医生的建议。
此时,外面下着细雨,走出医院,冷魏祺的心揪紧了,他不甘心就此放弃母亲啊!
拳拳孝心创造生命奇迹
第二天,冷魏祺来到村卫生服务站,恳求医生按照他从医院打听到的一些药物继续治疗。服务站的医生害怕承担风险,说:“你母亲这么重的病,不去大医院治疗,在我们这个服务站怎么能治好?如果万一出了意外,我们怎么能负得起这个责任啊!”
冷魏祺说:“医生,我家根本没钱去大医院治疗了,你看我妈这样子,如果回家了只有死路一条。你们就救救她吧。即使我妈没救了,死在这里,我也不会找你们半点麻烦。”他苦苦求了两天,又主动签了一份生死状,注明如果出现意外,与服务站无关,医生才勉强为魏玉兰输液。
一个病友听说魏玉兰的病情后,推荐冷魏祺去上海普陀区,到一个退休老中医李医生那里去看看。冷魏祺陪着母亲辗转找到了李医生。李医生看到憔悴的魏玉兰,摇了摇头,说自己已经退休了,早就不看病了,劝她去医院治疗。冷魏祺急了,“扑通”跪在了李医生面前,说:“我们没钱去医院治疗了。您开个处方给我妈吧,不然我这个当儿子的一点希望都没有了……”李医生被他的苦求打动了,一边扶起他,一边同情地说:“我不能保证将病治好,只有试试了。”
拿到处方后,冷魏祺按照吩咐,让母亲一边在诊所里打针,一边吃中药。做饭做菜时,他全放中药水。吃的东西一多,躺在床上的魏玉兰根本消化不了。为了保证中药的摄入量,她咬着牙关强迫自己往下咽,同时按摩腹部。从胸部往小腹一遍遍地按摩,每天都要按摩四五千次,累得满身大汗;肚胀的时候,她便用右手按顺时针方向,围着肚脐眼一圈圈地按摩,一按就是上千次。这种按摩能加强肠胃的蠕动……为了儿子,她要坚强地活下去。
一晃到了开学的时间了,冷魏祺成了一名研究生。虽然不在母亲身边,但他每晚都要给母亲发数条带有激励性的短信:“妈妈,坚持就是胜利,没什么困难可以难倒我们。”“儿子不孝,不能在身边照顾你,但儿子现在奋斗是为了我将来更好的照顾你,你要给我这个机会啊!”“妈妈,我相信你会一天天走向康复。让我们一起努力,一起加油吧!”
天不负人!转眼间一年过去了,魏玉兰在儿子的鼓励和中药的调理下,身体渐渐好转,好的时候还能参加镇里组织的舞蹈比赛。冷魏祺心里感到非常欣慰。
2010年春天,冷魏祺研究生毕业了。听到这消息,魏玉兰对着丈夫的遗像轻唤一声:秋生,儿子终于成才了!说罢,禁不住泪流满面。
儿子回来了,告诉母亲一个消息:学校有个公派留学生考试,如果成绩优秀,可以获得全额奖学金。魏玉兰希望儿子能报名,成为一个博士。可冷魏祺嗫嚅着说:“妈妈,这虽是一个很难得的机会,可我走了,你怎么办?”
多少人求之不得的机会啊,儿子居然又要放弃!魏玉兰骂道:“你犯什么傻,难道你想天天守着妈妈这个病秧子,你以为这样妈妈就心安了?你错了,妈妈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看到你前进,为我争光。你怎么能退缩呢?”
母亲的话还是让冷魏祺举棋不定。几天后,他见母亲在玉兰树下摘玉兰花,摘了可以回家熬茶,便过去帮忙。六年前,父亲去世,母亲独自撑起这个家。邻居见她太辛苦,都劝她找个男人。有的人还说:你这样死撑为啥呢?然而,为了让他成才,母亲却硬是一个人把店扛了起来,还坚强地跟病魔作斗争……从母亲身上,冷魏祺突然明白一个道理:精神信念的力量是多么强大啊!自己一路走来,妈妈是自己的精神支柱,自己也是妈妈的精神支柱,自己可千万不能让母亲失望啊!他决定去放手一搏,参加公派留学生的考试。
让他更加高兴的是,在快乐的心态下,母亲的身体不仅没有恶化,反而越来越好。那天,魏玉兰还亲自将儿子送进了考场。
一个月后,冷魏祺收到了美国密西西比州立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学校承诺每年1万美元的全额奖学金!魏玉兰喜极至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