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5 14:57:5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重阳节经典的古诗,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九九重阳节歌曲歌词一、《九九艳阳天》
九九那个艳阳天来哟
十八岁的哥哥呀坐在河边
东风呀吹得那个风车转哪
蚕豆花儿香呀麦苗儿鲜
风车呀风车
那个衣呀呀的转哪
小哥哥为什么呀不开言
九九那个艳阳天来哟
十八岁的哥哥呀想把军来参
风车呀跟着那个东风转那
哥哥惦记着呀小英莲
风向呀不定那个车难转那
决心没有下呀怎么开言
九九那个艳阳天来哟
十八岁的哥哥
呀告诉小英莲
这一去呀翻山那个又过海呀
这一去三年二载呀不回还
这一去呀枪如林弹如雨呀
这一去革命胜利呀才相见
二、《九九女儿红》
摇起了乌蓬船
顺水又顺风
你十八岁的脸上
象映日荷花别样红
穿过了青石巷
点起了红灯笼
你十八年的等待
是纯真的笑容
斟满了女儿红
情总是那样浓
十八里的长亭
再不必长相送
掀起你的红盖头
看满堂烛影摇红
十八年的相思
尽在不言中
九九女儿红
埋藏了十八个冬
九九女儿红
酿一个十八年的梦
九九女儿红
洒向那南北西东
九九女儿红
永远醉在我心中
三、《夕阳无限好》
多经典的歌后 一刹眼已走
缠绵着青葱的山丘 转眼变蚁丘
这个刹那宇宙 拒绝永久
世事无常还是 未看够 还未看透
多好玩的东西 早晚会放低
从前并肩的好兄弟 可会撑到底
爱侣爱到一个地步 便另觅安慰
枉当初苦苦送礼 最艳的花卉 最后化烂泥
夕阳无限好 天色已黄昏
本想去凭爱 去换最灿烂一生
想不到长吻 带来更永恒伤感
夕阳无限好 却是近黄昏
高峰的 刹那失憾
风花雪月不肯等人 要献便献吻
多风光的海岛 一秒变废土
长存在心底的倾慕 一秒够细数
每秒每晚彷似大盗 偷走的青春 一天天变老
只可追忆到 想追追不到
夕阳无限好 天色已黄昏
本想去凭爱 去换最灿烂一生
想不到长吻 带来更永恒伤感
夕阳无限好 却是近黄昏
高峰的 刹那失陷
风花雪月不肯等人 要献便献吻
好风景多的是 夕阳平常事
然而每天眼见的 永远不相似
重阳节歌曲推荐《九月里》
蓝色九月的一天
我在醉人的绿荫下
静静伴着她 不说话
明天 遥远
蓝色九月的一天
我在醉人的绿荫下
静静伴着她 不说话
白云 飘过
从那天以后的很多九月
我在这熟悉的地方
起伏沉落
当那片白云悄然飘过
青春 不见拉
蓝色九月的一天
我在醉人的绿荫下
静静伴着她 不说话
白云 飘过
从那天以后的很多九月
我在这熟悉的地方
起伏沉落
当那片白云随风飘过
青春 不见拉
从那天以后的很多九月
我在这熟悉的地方
起伏沉落
当那片白云悄然飘过
青春 不见拉
当那片白云随风飘过
青春 不拉
《九月九的酒》
又是九月九重阳夜难聚首
思乡的人儿飘流在外头
又是九月九愁更愁情更忧
回家的打算始终在心头
走走走走走啊走走到九月九
他乡没有烈酒没有问候
家中才有自由才有九月九
亲人和朋友举起杯倒满酒
饮尽这乡愁醉倒在家门口
家中才有自由才有九月九噢
重阳节古诗秋登兰山寄张五 (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九月十日即事 (李白)
一、营造气氛,激发兴趣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诵读经典,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学生积累知识。如教学《只拣儿童多处行》时,教师可抄录高鼎的《村居》,指导学生朗诵,领会意境。教学《劝学》时,教师可抄录乐府诗《长歌行》,体味“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所包含的哲理,使学生对课文产生喜爱之情。
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
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的语文知识以及其他一切知识的学习,都是以识字为前提和基础的。识字的本质就是学习并掌握一种阅读工具,以便学习者领会、理解各种书面材料的意义,具备涉猎各种知识的能力。
现在的识字教学是先学6周的拼音,再随文识字。古人识字是不用拼音的,但比现代人更擅长作诗赋辞,这是为什么呢?
传统的启蒙教育思想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古人仅用一年的时间,通过熟背《弟子规》、《三字经》和《千字文》,能识2000多个汉字,基本过了汉字关,而现在的学生小学6年才能识2540个字。
仔细分析《三字经》、《弟子规》、《大学》、《中庸》、《论语》,我们可以发现它们有几个主要特点:一是生字集中出现;二是字与字连在一起,组成有意义的词、短语或句子,也就是把字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呈现;三是以韵文的形式编辑,文句整齐、押韵、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这种把生字集中起来传授,同时把识字与阅读融合在一起的方法,有助于识字效率的提高和书面语学习的全面开展。
三、补充内容,加深理解
利用经典与课文内容的联系,教师可适时补充教学内容,作为课文的补充,加深理解。
学习《莲叶青青》时,教师可将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抄录给学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比喻的特点及由整体到局部的说明顺序,体会课文引用古诗文的准确、精妙。
四、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诵读诗词,能让学生感受到文字的节奏、韵律,这是人生的一大享受。好文章诵读得多了,巧妙的修辞、畅达的语句、铿锵的声调、周密的谋篇布局,会在不知不觉中变成自己的能力。对写作教学,教师可提供有关诗词,让学生联系所写内容,体会意境、感情,达到借鉴、练笔的目的。如布置学生写《我爱校园的绿树》时,教师可提供贺知章的《柳枝词》,让学生观察垂柳,体会“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意境,借以描写垂柳的情态。
五、陶冶情操,端正品行
经典的价值伴随着人的成长,能帮助人克服逆境难题。长期的诵读,可以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了,中华文化的智慧宝藏将任其悠游探取,从而陶冶其性情,开阔其心胸,端正其品行。
教师可让学生背诵《三字经》、《论语》,让学生感受古圣先贤的智慧与品格,使自己受到感染。
六、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
很多诗词歌赋都反映了我国民俗节日的来历。教师可向学生介绍有关的诗词,吟咏背诵,借以了解民俗节日的情况,增长见识,开阔视野。
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教师可向学生介绍重阳节的来历及有关习俗:登高、赏菊、饮酒、插茱萸等;吟诵的词《采桑子·重阳》和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清明节,教师可向学生介绍清明节的来历,抄录杜牧的诗《清明》等。
七、潜移默化的教学效果
古诗文诵读的效果在短期内不容易看出来,它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但事实上,不少学生已经在生活中不知不觉地运用起他们学过的知识。在三年级的课堂上,老师问谁知道“树高千尺,叶落归根”的含义,一个学生站起来背了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个学生的回答方式令人耳目一新,由此可见古诗文对学生的影响。
八、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智力
经典诵读,提高了学生的记忆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在学校轻松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每篇课文读几遍就会背了,也能出色地完成阅读理解和小作文。我想这与他们一直坚持每天诵读20分钟的经典是分不开的。
利用优良传统文化知识充实语文课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播中华优良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怎样让我们的语文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呢?
一、扎实学生的语言文字基础,研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着作
语言文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小学语文教师要加大力度对学生语言文字基础的培养,为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下深厚的基础。首先,要教会学生读准字音。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中有许多的生僻字,学生可以通过查字典、拼拼音等形式读准字音。在其次是要识别一定数量的文字。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中,有许多古今不同义的字词,了解它的古今意思,能更好的理解古文。再次是掌握一定的词汇量,如谚语、俗语及成语等。这些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深入研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着作。
二、选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读本,进行因材施教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典籍众多,或短小精悍,或长篇论着,或浅显易懂,或深奥晦涩。选择适合小学生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培养学生诵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的兴趣,教给学生做人做事之道理。根据学生年龄的差异安排诵读内容:如:一年级学习《三字经》;二年级学习《百家姓》;三年级学习《千字文》;四年级学习《弟子规》,背古诗词20首;五年级学习《孝经》,背古诗词20首;六年级学习《增广贤文》,背古诗词20首。而《老子》是经典中的经典,蕴涵着中华民族的大智慧。它对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无法估量的作用。《老子》则适合各年级学生诵读。
三、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
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的魅力。课文是教科书的主体,不仅贮积了丰富的语文知识,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应努力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挖掘教材内在的文化因子,引导学生求真、求善,求美。结合学生实际和教材,可以从课文注释、引语入手,挖掘有关民族文化信息;可以从故事情节人手,挖掘整篇(部)作品的文化内涵;可以从课文主题人手,挖掘优秀的传统美德;可以从课文词句人手,挖掘相关文化背景、哲理境界;还可以从课文插图、课后练习人手,挖掘文化意趣。
四、诵读古诗文,挖掘优秀传统文化
在中国古代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之中,就方法而言,“读”是第一大法,可谓“读”占鳌头。古训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之说;东坡诗云:“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种读,不仅仅是默读,更注重于朗读。中国语文教学方法以诵读为本是由汉字、汉语的特点决定的,汉语是以汉字为基础的,汉字一字一音、一形一义,独立性很强,其具体含义,得从上下文中体味。这种文字又具有声韵之美,只有读之于口,方能“声与心通,声可求气,亦可传情”,从而形成强烈的语感。可见,“眼观其文,口诵其声,心唯其意”的“诵读法”对汉语学习何等重要,自不待言。
五、结合课文内容,弘扬中华优良传统文化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及时发现机会,适时给学生传授优良传统文化知识。抓住语文常规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优良传统文化气氛,深入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秀美,受到祖国优秀文化的熏陶。古代诗文是我国优良传统文化的载体,古代诗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精神,值得我们仔细地欣赏、品味。在我们小学阶段的课本当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诗佳句,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其中的精髓和真正的内涵,感受古诗文所凝结的文化精髓。
六、加强习作指导,让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得到升华
古人云:“文以载道。”“道”就是主题,就是让学生在习作中认识、明白一些道理。通过习作,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会进一步得到升华与提高,从而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习作《写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就是通过习作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在具体指导过程中,学生通过动手、动脑会得到许多信息。如,传统艺术中的戏曲、相声、民歌、民族舞蹈、地方小调,种类繁多、妙趣横生;传统工艺中的编织、刺绣、剪纸、陶瓷都是我国的古老工艺,门类众多,内容更是丰富多彩;我国各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和传统活动更是数不胜数,像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种习俗,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团结拼搏、奋勇争先的精神。学生通过习作自然会萌发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激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由衷喜爱之情。
七、通过传统节日和有关古诗教学感悟传统文化
中国的传统节日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他本身就是弘扬民族精神的最佳机会,在此期间开展的传统教育活动会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但如今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这些洋节却在中国大行其道。如果能在重阳节向学生介绍重阳节的来历及有关习俗:登高、赏菊、饮酒、插茱萸等,并吟诵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在中秋节时组织学生朗读李白的《月下独酌》孟浩然的《秋宵月下有怀》等诗篇,并收集有关月的古诗文,专门开一节专题课进行赏月品诗,进行一次诗文熏陶;在清明祭扫烈士墓和怀念亲人时引导学生诵读杜牧的《清明》等诗篇;在端午节时,引导学生查询和端午节相关的一些信息,从而了解爱国诗人屈原、伍子胥的生平事迹,学生从活动中感受到特有的民族风情,这样的文化传承是意义深远的。
八、借助先进的现代教学媒介,提高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
一、奖励激发兴趣
儿童心理是很重模仿的,一人读古诗文较难,大家一起读,则兴趣将会大大提高。为此,我们一年级组把课标后面附有的古诗背诵推荐篇目80首印成小册子,发给学生,人手一册。因为低年级的孩子接受能力有限,我们要求他们每个星期至少会背一首古诗,上不封顶。每天早读课的20分钟用来读古诗。先由老师带领孩子读,当然,如果有学生会读的,就请他做小老师,带领全班的孩子读。小老师可以获得一些物质奖励,比如一支笔,一个本子等等。大多数孩子看到别人做小老师领读时很神气,还可以获得奖励,自然心生羡慕,诵读古诗的欲望被点燃,学习古诗的兴趣自然而然变浓了,课间都可以见到他们读诗的身影呢。几个星期下来,孩子们已经养成了诵读古诗的习惯。早晨一到学校,他们就会拿出小册子大声地读起来。
二、参与感染兴趣
家长是孩子的榜样。刚开始有的孩子未进入状态,我们和家长进行了行之有效的沟通与交流,让家长了解经典的魅力所在,取得家长的支持,让家长也参与到活动中来。每一首古诗我们都要求孩子读给家长听,不会读的,可以请家长进行指导,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不懈,家长的行为感染了孩子。到后来有些家长兴致很高,甚至和孩子一起读古诗文,还互相比赛呢。一家人兴致高昂,这也成了最好的亲子活动。
三、成就延伸兴趣
孩子天生都有一种炫耀的心理。当他知道一点东西的时候,他是恨不得让所有的人都知道他很了不起。当孩子会背一些古诗,他也是非常想显示自己很了不起的,所以教师要维持其成就感。记得班级里有一个孩子,他上课注意力很不集中,做事拖拖拉拉。但是有一天,当我询问学生谁知道关于“风”的诗歌时,他竟然会背李峤的《风》:“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我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了他,并且请他做小老师带领所有的孩子读诗。他当时很开心,那天的课也听得格外认真。从那以后,每次读诗他都很投入,读得愈来愈好,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提高呢。因此,教师如果赏识孩子,这样也会让他们得到一种成就感。
四、故事激励兴趣
如何让孩子保持浓厚的兴趣呢,针对低年级孩子的身理特点和年龄特点,故事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在学习古诗文时,适时地引入某段背景故事或诗人轶事,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贾岛的《题李凝幽居》时,可以讲讲“推敲的由来”;如在学习张继的《枫桥夜泊》前,可以讲一讲张继赴京应试落举,心情郁闷而写下此诗的故事,并由于此诗张继的名气远远大于当时中举的举人;在学习王安石《泊船瓜洲》时,可以跟学生讲讲王安石反复修改“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诗的故事,让学生明白“文章不厌百回改”的道理。当然在学完某首古诗后,让学生根据诗意展开想象,编成故事,也能很好地激发兴趣。
五、活动推动兴趣
感受经典,激发经典诵读兴趣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有浩若烟海的经典,这些经典在滋养了一代代先贤名士后,又不断被后人传承、创新,成为推动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克服千难万险,一直勇立潮头的不竭动力;成为一次次葱茏中华文明这棵参天大树的厚实的养分。三年的中师学习、六年的自学考试,从专科到本科,我被这些脍炙人口的经典所熏陶:我徜徉在经典的港湾里,陶醉在经典的柔波里,精神和生命的品位被一次次升华。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后,我一直在尝试着如何让孩子们充分地认识到中华经典的博大,如何让经典走进孩子们的生活,如何让经典浸润孩子们的心灵,如何让经典助推孩子们的成长,如何让经典丰厚孩子们的童年!因此,我在平时的教学中,采取多种形式,引领孩子们接受经典、享受经典,在经典中认识祖国的壮丽山河,体会各地民风民俗的差异;感受中华历史的曲折,认识中华光辉灿烂的文化。
做过父母的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在孩子们刚学说话的时候,我们都会不停地教给他们简单的话语,还会不断地叨念一些简单的诗句,孩子们在不经意间就能背出了《静夜思》、《草》、《游子吟》等。孩子进入学校后,家长放心地把孩子交给了我们,我们又该怎么做呢?在低年级刚刚学习完拼音后,我们就可以让拼音朋友来帮忙了:让孩子们自己读,不认识的字利用拼音拼一拼,再结合教师的范读,加上同桌的互读,这样就可以完成简单的阅读了。然后,通过个别展示读,多给孩子们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同时,教师进行适时的表扬、鼓励,孩子们阅读的兴趣就建立起来了。在进行高年级的语文教学时,我便将经典阅读贯穿于整个语文活动之中。经典阅读是一种精神的引领。同时我还利用别具特色的展示课,给孩子们展示自我的机会。这样,在润物无声中,孩子们已经走进了经典。到了小学三年级,孩子们自己作诗,争当“小诗人”,发挥想象给诗配画……不知不觉这些活动已经成为他们语文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渐渐的,孩子们对语文越来越感兴趣了,对诵经典、背经典、演经典越来越感兴趣!有了兴趣,一切将迎刃而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积累经典,让经典诵读扎根孩子心灵沃土
我国的古诗文,它博大精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是坚挺和营养孩子们精神家园的博大力量。小学的孩子们正处在记忆的黄金期,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期,从小就鼓励孩子们积累古诗文,会让他们终身受益。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最大限度地发挥孩子们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孩子们自由选择如《敕勒歌》等朗朗上口的诗歌、如《静夜思》等短小好记的作品进行诵读。在此基础上,我还引导他们有目的的诵读,如读李白的诗,先精挑出李白诗中的千古名句,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等,让孩子不断吟诵、识记。通过不断的吟诵和识记,孩子们自然而然地感受到李白诗歌的豪情壮志。接着,引导学生对李白的诗歌进行分类诵读、赏析。如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清溪行》等,是侧重写景的诗歌,通过让孩子们反复诵读,他们会感受到诗歌的清新隽永,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丽奇瑰;李白赠别诗歌很多,通过让孩子们阅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等诗,激励孩子们珍惜友情,体会李白想象力的丰富。就这样,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慢慢走近了王维、孟浩然、杜甫、杜牧等诗人,同他们进行零距离的对话。而诗人们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风格也不断感染着孩子们。
大量经典的积累,把孩子的视野引向经典诗文的美丽沃土,孩子们精神生命的根须也深深扎在民族文化的沃土里。
以活动为载体,让经典诵读充满生命活力
为调动学生诵读经典的积极性,我利用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自己的平台。元宵灯会、九月九重阳节等主题班会上,师生互动诵读成为活动的常式;集体诵读比赛中,学生或铿锵、或激昂的诵读成为一种相互的鼓舞、相互的鞭策;古诗文配画、贴画比赛中,一幅幅稚嫩的作品昭示着孩子们对作品的独特理解。我们每日用早上10分钟读诗词、解诗词,下午放学抽5分钟吟诵。每天两首诗词、一段《三字经》,我及时抽查。所有这些活动,能让学生进入“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 ”的境界。
关键词:小学语文;经典诵读;实施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305-02
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所要诵读的材料之所以被称为经典,是因其经历了时间的沉淀和实践的检验,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开拓视野,积累更多的文学知识,提升自身的语文素质,为日后更深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且,进行诵读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调动视觉、听觉等多种感觉器官,在学生脑中形成反复刺激,加深学生的记忆。而经典中浓缩的都是精华知识,对这些内容不断的进行巩固是提高学生语文知识水平的一个有效措施。本文中,笔者将结合实践经验,简要分析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中的教学对策。
一、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现状分析
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有限,对于一些经典诵读素材的把握还存在一些偏差,且一些经典诵读材料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难度,所以现阶段在开展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一系列亟需解决的问题,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缺乏充足的时间进行经典诵读
由于经典诵读教学并不是小学语文教学体系中教学任务硬性安排的组成部分,基本都是由教师根据教学情况自发组织开展,这就导致在教学时间安排上无法保证。大多数老师为对于正常的教学活动就已经安排了满满的教学任务,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很少有时间进行经典诵读。另外,鉴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还不成熟,让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自己安排时间进行经典诵读也是不现实的。以上的原因皆导致学生缺乏充足的时间进行经典诵读以及深入的学习经典诵读材料中包含的知识。
2、缺乏对经典诵读教学清晰认识
虽然近年来教育界相关人士对于小学语文经典诵读的关注度有所增加,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很多老师仍然缺乏对经典诵读教学清晰的认识。经典诵读的理解分为两方面,一方面关于“经典”,一提到经典,很多老师的第一反应就是古诗文,但事实上经典并不局限于古诗文,还包括其他一些文学著作等内容,教师应当为学生丰富诵读材料,而不只是让学生背诵一些古诗文;另一方面,关于诵读,经典诵读教学并不要求学生一定要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而是让学生尽可能多的接触各类文章,并在脑中加深印象,以达到记忆更多的经典文章的目的,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蕴。因此,在开展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之前,老师应当对经典诵读教学有一个准确而清晰的认识。
3、注重形式,忽略实质
在新课改的号召下,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是由于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学校和老师没有对诵读教学给予足够的重视,在改革的推动下很多学校也是在被动的作出改变,只注重形式,忽略了诵读教学的实质。很多老师在课堂上安排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经典诵读,也没有与学生建立沟通交流机制,一些学生甚至认为诵读经典是不重要的,是可有可无的,这些都严重的影响了经典诵读教学的效果,教学质量在与未开展经典诵读教学之前相比也没有任何的提高。
二、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实施对策
针对目前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各位老师首先应当重新认识经典诵读教学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意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对策来深入的开展小学语文经典教学。对此,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1、精心筛选经典诵读内容
对于经典诵读内容的筛选是开展经典诵读教学的基础,恰当的诵读内容会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学习效果。在进行经典诵读内容选择时,老师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特点,不同的年级要选择不同的经典诵读内容,分层次开展经典诵读教学活动,这样能够更有针对性的提高学生的能力,比如低年级的主要需要的阅读的基本技能,可以选择一些简单易懂的经典诵读材料,这样也会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比如,笔者根据我国一些经典著作,为学生选择的诵读内容如下:
一年级上:《弟子规》《三字经》及古诗15首;
一年级下:《百家姓》《千字文》及古诗15首;
二年级上:《中华成语千句文》(上)及古诗15首;
二年级下:《中华成语千句文》(下)及古诗15首;
三年级上:《论语》(一)及古诗15首;
三年级下:《论语》(二)及古诗15首;
四年级上:《论语》(三)《大学》及古诗14首;
四年级下:《论语》(四)《中庸》及古诗文32首(篇);
五年级上:《老子》及古诗文32首(篇);
五年级下:《孟子(选)》及古诗文32首(篇)。
2、为学生创建经典诵读的情境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当准备充足的时间来开展经典诵读教学活动,为学生创建有关经典诵读的情境。并且,经典诵读并不仅仅局限于古诗文的背诵,新课标明确说明一切具有典范性、时代性的材料都可以作为学生经典诵读的内容,这也为开展经典诵读教学活动提供更多的可能。
比如,近年来人们对于中国传统节日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那么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经典诵读,从经典著作中了解元宵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这些传统节日的来源,并在课堂上与其他同学进行分享,为学生创建经典诵读的情境。
3、开展丰富多彩的经典诵读活动
在开展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过程中,背诵是最常见的一种教学方法,背诵的方式虽然能够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学生很容易产生疲倦的心理,尤其小学生都是比较爱玩好动的,所以结合小学生的性格特点,老师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经典诵读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比如,可以让学生进行“表演背”,即在课堂上把背诵的文章或者古诗文表演出来,并且分成各个小组进行评比,并建立一定的奖励体系,小学生的表现欲也比较强,在奖励的带动下会更积极主动诵读经典。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努力,选择科学的教学对策来提高经典诵读教学质量,最终实现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关键词】经典诵读;课堂模式;教学策略
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她精练、优雅而且丰盈;汉语古典诗文所具有的韵律美感,是其他任何文学形式所无法比拟的,语文教学中的唐宋诗词蕴涵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中国诗歌源远流长,著名诗人灿若群星,优秀作品不胜枚举。作为小学生对《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礼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家经》“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论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其意为事业或学业的成功在于奋发努力,勤勉进取。太贪玩,放松要求便会一事无成;做人行事,必须谨慎思考,考虑周详才会有所成就。任性、马虎、随便只会导致失败…… 励志感言应当有所了解。特别是教师,我们应该舍出时间来让学生多读这些优秀的作品,在诵读中更直观地触摸这些语言。对于经典朗读可以采取齐读,对读,分角色读,配乐读,背诵等多种形式。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透过美的语言受到潜移默化的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不知不觉中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为我们的传统文化而自豪。
小学阶段是经典诗文诵读的黄金时代,开展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培植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开展经典诵读,正是体现了新课标“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的要求,不同形式去读千古美文,有利于“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在小学阶段,以国学为主的经典诵读该如何进行教学呢?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国学经典大多含义深刻,有些词句生涩难读、难懂。而经典诵读作为语文教学的补充,是语文课程教学的“后花园”,不能以品词析句为主来获得语文能力,更不能因过多思想教育而走向思想品德课。让学生浸润在国学经典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使祖国的经典得到激活和传承,应作为根本的任务。
(1)能有感情地朗读,做到熟读成诵,逐步做到由积累到运用,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2)初步体会经典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受到陶冶,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感知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对祖国经典的热爱。
二、课堂教学模式的确定
经典诵读的课堂教学该如何把握,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借鉴和参考,只有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摸索,寻找一个可操作而有效达成目标的模式。正因为如此,本人所在的学校举行的第一次经典诵读研讨课中反映出一些问题。
1.重“自主”朗读,轻教师有效引导
不少老师不知该讲哪些,该如何讲,索性就不讲。放任孩子们随意而读,率性而背,还美其名曰“自主”学习。没有点拨、拓展,因而缺乏理解后的入情入味的诵读。缺少对诵读方法的有效指导,孩子在学习中是机械地记忆,死记硬背,感到枯燥无味,既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经典的兴趣,也违背了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最后造成一大批学生半途而废。
2.多细致讲解,少形式多样的读
有的老师课堂上拓展内容多,学生听的很有兴趣,但课堂所学的内容――经典句子和片段,没有让学生充分读书,一节课下来不能读流利,更谈不上背诵。宋人朱熹说过:“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在课后的研讨中,大家统一了认识,形成了经典诵读的课堂教学模式:读――联――诵。以读为经;以理解体会为纬,联系故事和生活,以熟读成诵为落脚点;以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品行为最终目标。
三、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
《文心雕龙》中说:“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在课堂上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朗读经典,感知经典,有所感悟,诵出韵味,熟读成诵,学生涵泳在祖国经典文化的海洋,积淀下扎实文学素养,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而养精神。
1.书读百遍,陶冶情操
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师范读,识文字。对于文中出现生僻的字或通假字,教师可以做范读,带领学生读,做到正确。明句读,察语气。教师应注意教给学生诵读的方法,包括声调的起伏、恰当的停顿等,并学习品味“韵律”之美。这样会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有助他们对文章的了解。自由读,能流利。过多的整齐划一的齐读会压抑学生的个性,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抓住难读的地方多读,从而会更快地做到通顺流利。做动作,读中悟。有些词语晦涩难懂,教师一边读一边做动作来理解,形象而且直观。如《弟子规・出则悌》中的“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教师边读便演示见到长者马上鞠躬作揖,长辈不说话时,恭敬地退到一边站立。既指导了读,也理解了意。配乐读,品味美。用音乐渲染,使学生入情入境,利于学生的理解和体味。如在读《论语》时,配上《渔舟唱晚》,学生会情不自禁摇头晃脑,韵味十足。
2.品味语言文字, 引导积累运用
如教学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时,引导学生说说有关描写黄河的诗句,学生很快想到“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学生百说不厌,回味无穷。
3.引今据典,开阔视野
如教学刘禹锡的《浪淘沙》“如今之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时,说说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可以向学生介绍重阳节的来历及有关习俗。
4.熟读成诵,怡养性情
小学生记忆力强,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在故事中、拓展中、讨论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最终熟读成诵,水到渠成,培养语感,提高人文素养。多数孩子当堂完成背诵,同时允许存在差异,部分课后完成。
教师通过精心的课堂设计,学生在诵读中听其言,入其境、品其味、动其情,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提高、人文精神得以养成、行为得以规范,经典文化得以传承,让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参考文献:
[1]杨惠君,覃仕堂.小学语文诵读教学艺术初探[J].小学教学参考,2011年21期
[2]郭辉雄.小学古诗中的“做”中“学”[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1年07期
[3]蒲悦.小学语文古诗开放式诵读教学实践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4]杨易梅.小学“经典诵读”教学策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5]谢静.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自信教育是我校的办学特色,自信是一种内在的心理品质,需要国学的熏陶感染。为了让诵读经典之风浸漫校园,让学生感受到民族文化源远流长,领略到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从经典之作中吸取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陶冶性情品德,内立自信魂本,我校从2012年9月全面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把经典诵读作为树立学生自信的源泉活水,让学生一进腾飞小学的校门,就能接受国学的熏陶,从而丰富知识,拓宽视野,塑造良好品行,为自信人生奠基。
一、营造氛围。打造诵读文化
我校根据校园面积窄小的现状,着力打造精致“园林腾飞”,立足文化精神层面,对校园文化、班级文化、走廊文化等进行精心的规划,着重打造“一台、一角、一亭、一园、一苑”文化,初步呈现自信特色氛围。
穿过飞檐斗拱的自信亭,来到国学经典园,沿着石头小路,曲径通幽,浓郁的文化气息扑鼻而来,《三字经》、《弟子规》、《二十四孝》等国学精粹,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光芒,坐在石桌上,淡淡的桂花香扑鼻而来,品鉴民族精品,别有一番趣味。
来到教学楼,走廊上的《论语》、《诗经》、《千字文》、《经典名言警句》等,伴着缕缕书香,沁人心脾。下课了,学生站在走廊前,低声吟诵着国学,欣赏着自己的书法和精美的美术作品,经典的气息在学生中氤氲着,自信在心里逐渐萌芽壮大。
每间教室,在“诵经典,树自信”栏里,学生每个星期争先恐后地展示自我,优秀的作品在无声地说话,榜样的正能量在传递。
课余,自信台里、国学经典园里、自信角前,桂花树下,棋艺苑里学生感受着经典文化、自信文化的精髓,汲取着国学文化的智慧,良好的品行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
二、“三读三背”。保障诵读落实
(一)健全机构,加强领导。
为保证诵读活动的顺利实施,学校成立了以校领导为组长,各处室人员、语文教师为组员的领导机构。每学年开始,学校召开经典诵读专题会议,拟订实施计划、方案,落实目标任务,指导工作实施。以班级为单位,成立若干实施小组,参加实施的教师每学期制订计划,研讨、交流实验方法与成效。
(二)明确主题,把握方向。
学校经典诵读的活动主题是:诵读国学经典,内立自信魂本。主题以“经典”为根,为自信之树提供营养之液,使其茁壮成长。
(三)三读三背,强化落实。
1.“三读”――经典诵读之花姹紫嫣红
晨读――每天早晨,迎着第一缕柔和的晨光,踏进校园,红领巾广播站播放《诗经》、古诗等经典美文,让人沐浴在经典的阳光下,轻松愉悦;走进班级,每位学生都捧着经典诵读书,琅琅的读书声荡漾在校园的每一寸地方,有的班级读《三字经》,有的班级读《弟子规》,有的班级读《论语》,声声入耳,汇成一首首动听的交响乐。
午诵――每天中午,放学了,长长的路队,散发出国学经典的魅力,学校要求,排路队时,路队长要带领大家背诵当天的国学经典。“悠悠路队行,朗朗诵读声”,成为学校一道独特的风景。
暮吟――傍晚,许多学生三五成群,或在国学经典园里读着《二十四孝故事》,或在自信亭里静静地读书沉思,或在班级走廊里欣赏经典名言警句和学生的作品,夕阳西下,披着金色光芒的学生,就像一朵朵姹紫嫣红的花儿在迎风绽放。
2.“三背”――经典诵读之叶郁郁葱葱
为了进一步保障经典诵读的落实,学校制作了《经典诵读检测表》,每生一张,要求每个班级分成若干小组,由小组长组织组员背诵,并且要填写好经典诵读检测表。个别学困生由老师负责抓落实,保证不让一个学生掉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背好国学经典,开启自信人生。
坚持校内外相结合,做好家校联系工作。期初,每个家长都能发到一张《家长经典诵读检测表》,要求每位学生每天都要跟家长背诵,并且根据背诵情况填写“优秀、合格、争取合格”等等级,家校联手,形成强大的合力,推进经典诵读的落实。
每个学期期末,根据每一位学生经典诵读检测背的记录情况及平时的诵读表现,评选班级诵读之星,推选学校经典诵读之星,召开表彰大会,进行集中表彰。
三、课程支撑。推进诵读落实
为进一步推进诵读的落实,学校在2012年秋季编写了第一套经典诵读校本教材,共三册,黑白本。2015年秋季,进一步完善教材,印制彩印本的教材。
新教材精选内容、古今结合。精选了课标规定的古诗词70首、《三字经》、《弟子规》、《诗经》、《论语》、《千字文》、《经典名言警句》。还精选一些现代的优美诗词,如儿童诗诗《笋》、现代诗《我爱这片土地》、冰心诗集等。在教材最后附上两个内容:一是国学小知识汇总,二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推荐的小学生阅读书目。
新教材分类整合、图文并茂。对古诗词、经典名言警句进行分类整合,古诗词分成13个篇章,如一年级有“祖国真美”、“月亮之诗”、“咏物抒情”等篇章,二年级有“童真童趣”、“惜粮爱民”、“传统节日”等篇章……经典名言警句也进行了分类,分为“爱国篇、诚信篇”等18个篇章。新教材每首古诗词都有精美的插图,其他国学力求图文并茂,帮助学生自读理解。
新教材章章小结,融入艺术。新教材每个章节有小结,凸显章节目标要求,还加入一些书法欣赏、作者简介,实现书法艺术、作家简介的完美融合。
学校规定,每周二下午的第二节课为经典诵读课,通过探讨,逐步总结出经典诵读课的模式,努力实现经典诵读课的“三个结合”:一是与书法教学相结合,在教学时,融人名家书法欣赏,了解古诗词原文的篆书、隶书等,激发学生的兴趣,不仅掌握国学知识,还提高书写能力;二是与群文阅读相结合,如三年级的古诗词都是春天美景,就可以运用语文学科群文阅读的策略,进行统整,梳理出群文教学目标――欣赏春天美景,了解夸张、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了解借景抒情等表达方式:三是与课外阅读相结合,从经典诵读书内延伸到课外阅读,进行大阅读观教学。
为进一步保证诵读课的教学质量,学校开展了随机质量检测,实现经典诵读教学质量检测与语文学科质量检测的结合。在质量检测试卷上,题型主要有选择题、判断题、按原文填空等,如二年级下学期随机质量测试题,父母呼父母命
。
四、付诸实践。提高诵读实效
每学期,学校都开展经典诵读比赛活动,或知识竞赛,或诵读表演,以赛促练,学生们爱经典、乐经典,在经典诵读中汲取民族精华,在经典诵读中茁壮成长。
(一)与德育工作相结合,促进德育工作的开展。
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生命线,我校始终把德育工作摆在首位。在“经典”的引导下,我校的德育工作开展得扎扎实实,学校以经典诵读为载体,开展经典诵读手抄报比赛、经典诵读黑板报评比等,让学生博览群书,以睿智正德、提高品位。利用教师节、中秋节、国庆节、重阳节、少先队建队日等节日活动,开展各项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把经典诵读融入实践活动中,外化为学生的日常行为,我们欣喜地看到,通过诵读经典,规范学生的行为,讲文明、守纪律的行为蔚然成风。
(二)与新课程实施相结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