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4 15:07:2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单位管理工作意见,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根据文明单位创建的有关规定,为了进一步加强我局文明单位创建工作的日常管理,规范创建工作的文书档案,促进文明单位创建资料归档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不断提高文明单位的创建水平,特提出如下意见,请贯彻执行。
一、加强领导,切实提高认识
创建文明单位档案资料,是我局在创建文明单位工作过程中直接形成的对本单位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资料、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是综合、全面地反映我局创建文明单位过程中的主要成绩、经验等情况的重要文献资料。加强文明单位创建资料的规范化管理,是精神文明创建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不仅有利于反映创建工作取得的成果,更有利于经验总结、进一步提升促进创建工作。
为加强对创建文明单位档案资料工作的领导,区局创建文明单位领导小组办公室下专门成立档案资料管理工作小组,由分管文明单位创建工作的局领导任组长,办公室、人教科、监察室以及机关党委、工会、团委、妇委会负责人任组员,具体负责创建文明单位档案资料管理规范的制订、资料鉴定等工作。
二、文明单位创建档案资料的种类
根据我局文明单位建设的实际要求,创建档案分为三大类:
(一)文字资料。文字资料可分:思想建设类;工作成绩类;环境卫生类;道德风尚类;文化教育类;荣誉类;创建活动类等。
(二)图片资料。主要包括我局获得的荣誉标志、组织开展的各类具有余杭国税特色的重大活动照片,用影集或专门图片栏、档案册分类存贮,并配备必要的文字说明。
(三)音像资料。是指文明单位创建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信息资料,通过录音、摄像的形式记录下来的载体,这类资料较文字、图片更为直观、生动形象、感染力强,更能准确地反映文明单位创建活动的原貌。
三、文明单位创建档案资料内容收集及具体归档范围
(一)思想建设类。
1.省、市、区(含上级主管部门)关于精神文明建设文件(通知、信息、简报),文明单位管理办法、文明单位评比通知,申报文明单位事迹材料,上级审批表、表彰决定。
2.本单位两个文明建设长期规范(目标)、年度三个文明建设计划(要点),创建文明单位规划(目标)、相应考核办法(措施)和文明创建方案,实施过程中检查考核记录资料,半年和全年三个文明建设工作总结,单位在三个文明建设中获得上级奖励的证件、证书资料。
3.组织机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文件,责任分工及工作人员名单。
4.班子建设:理论学习、政治教育、党建工作计划、学习教育内容资料、党委中心组学习记录、民主生活会记录、党支部“”资料、学习党的方针政策论文、学习心得体会等。
5.党风廉政建设:中央、省、市、区关于党风廉政建设条规、工作计划(措施)、责任制度、检查情况通报,有关事迹材料、经验交流、表彰决定等材料。(责任单位:监察室)
6.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教育计划、工作责任制度(网络表图)、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情况反映、经验材料、论文汇编、学习英模活动资料、申报先进(个人)表格,表彰决定等。
(二)工作成绩类。
1.工作目标:年度队伍建设和业务工作计划(目标)文件。
2.制度建设:各项工作管理制度、各类岗位(人员)工作责任制度、安全管理制度等。
3.完成工作目标情况分析通报、工作报表等。
4.行政工作管理:局务会议记录、工作总结、工作质量检验记录、行政效能检查记录等。(责任单位:办公室、监察室)
5.职工福利事业、后勤保障工作资料、办实事情况反馈等。(责任单位:办公室)
(三)环境卫生类。
1.环境建设:创“三优”(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工作计划,绿化、美化、亮化情况,“门前三包”制度,卫生责任区制度,卫生工作制度。
2.创建卫生先进(单位)活动:省、市、区创建卫生先进单位文件、单位创建卫生先进单位各项指标达标情况、除害灭病工作达标情况、检查评比记录和工作总结等。
3.环境保护:市、区和上级有关环境保护工作文件、单位环境保护(节能减排)情况、环境保护工作资料、获得上级表彰证件和证书、工作总结等。(责任单位:办公室)
(四)道德风尚类。
1.社会公德建设:市民守则、“六不”行为规范文件、单位开展教育和实践活动工作计划、开展活动情况反映、培训人员情况、教育材料、考试成绩表、表彰决定和工作总结等。(责任单位:人教科)
2.职业道德建设:职业道德教育规划、干部职工岗位培训情况、规范服务内容、服务承诺制度、岗位规范、教育成绩表、社会监督情况反映材料和工作总结。(责任单位:人教科)
3.主旋律(三爱、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教育计划、开展教育活动情况反映、(三爱、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先进事迹材料和工作总结。(责任单位:人教科)
4.干群关系:干部职工队伍管理规定、民调工作情况反映材料。(责任单位:人教科、办公室、监察室)
5.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普法教育规划、考核考试成绩表、工作总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计划(要点)、责任书、规章制度(措施)、工作网络图表、检查考核记录资料、工作总结;禁“黄、赌、毒”工作情况、目标管理措施、情况反映和工作总结材料。(责任单位:办公室、人教科)
6.计划生育工作:计划生育工作情况反映材料。(责任单位:妇委会)
(五)教育培训类。
1.人力资源管理目标与规范:工作规划、人员结构统计表、有关情况反映材料。(责任单位:人教科)
2.教育培训实施:教育培训规划;学历教育、职称(技术资格)教育、专门业务培训情况;学习成果反映、奖励规定、活动记录和工作总结材料。(责任单位:人教科)
3.文体活动:文体活动组织机构、工作安排、投资计划、文体器材统计表、国税文化活动资料,体育(竞技)比赛活动资料、文体活动总结。(责任单位:工会、团委、妇委会)
(六)其它创建类。
1.齐抓共管:工会、共青团、妇委会工作情况反映。(责任单位:工会、团委、妇委会)
2.参与共建工作:文明单位结对共建、文明社区共建、军民共建等活动情况反映材料。(责任单位:人教科、办公室)
(七)荣誉类。
反映三个文明建设的各种图片汇编、新闻报道资料汇编、录像资料等。(责任单位:办公室、人教科、监察室及相关活动的组织科室)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进一步明确行政事业单位工资管理的重要意义
行政事业单位是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各类工作人员的工资标准国家都有明确的规定。执行的好坏,直接涉及行政事业单位广大干部职工的切身利益,影响财政收支,事关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稳定。因此,各乡镇各单位一定要从全县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统一思想,充分认识行政事业单位工资管理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二、加强领导,明确职责,严格执行行政事业单位工资政策
各乡镇各单位要切实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工资管理的领导工作,明确职责。县乡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主要负责同志为工资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第二责任人,要带头遵守工资纪律,切实负起领导责任;人事(工资)干部为工资管理的直接责任人,要牢固树立纪律意识,严格按照本单位的机构性质、人员经费形式和干部职工状况,办理相应的工资手续。
1、县乡党政机关、依照国家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其干部职工必须执行国家公务员职级工资标准,不得实行企业、事业单位工资标准。
2、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要严格按照新的工资改革政策,执行相应的事业单位绩效工资,不得随意提高津贴标准。
3、干部工作调动,要及时办理工资转移手续,从下发调动文件或办理调动手续的第二个月起,按照相关文件规定,执行新的工资标准。
4、按照《公务员法》、《劳动法》和有关规定,被单位辞退和按规定辞职人员,单位不得发放工资。
5、死亡人员(含离退休人员和遗属),应从死亡的次月停发工资、离退休费和遗属补助。
6、工作人员因违法违纪受到降职、降级和留用察看处分的,要及时办理工资变动手续,并从受处分的次月执行;受到开除处分的,应从受处分的次月停发工资。
7、工作人员触犯法律,被羁押、收容、强制管制、拘役、取保候审、判刑的,按国务院、省政府、省人事劳动部门的有关规定,到县组织部和县人事劳动局办理工资变动手续或按相关比例扣减工资或停发工资。
8、工作人员因病请假超过规定时间的,必须按国家规定的比例发放工资待遇。
三、部门配合,齐抓共管,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工资管理
要实行有关部门相互配合、共同把关的责任制度。编制、组织、人事、财政等部门对行政事业单位工资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编制部门要及时将各单位编制调整情况提供给人事、财政部门;人事部门要严格按照国家和省的工资政策套定相应的工资标准;财政部门要根据人事部门核定的工资标准,核拨相应的人员经费,准确发放工作人员工资。
人事、财政部门要会同纪检、监察部门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工资管理的监督检查,凡违反工资规定的,要予以通报批评并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追究相关单位主要领导和相关人员的责任,确保国家工资政策的全面执行。
达到国家退休年龄人员,由单位填写《干部(工人)退休呈报审批表》,到组织人事部门办理退休审批手续后,报财政部门办理退休费发放手续。
一、切实落实对离休干部的管理责任。
企事业单位无论是否改制,管理离休干部的单位和责任都必须得到切实落实。
1、已改制企事业单位的离休干部原则上由主管部门和镇(园)集中管理。因我市企事业单位改制起步较早,资产剥离较少,对离休干部的管理责任又不十分明确,所以在离休干部的管理上差距较大。目前有国有、集体股份的股份制企业且效益较好,对离休干部的管理基本能到位;没有国有、集体股的民营企业且效益较好,对离休干部的管理时有时无、需行政督促;生产经营较差的民营企业,由于效益低,根本顾及不到离休干部的管理;实施破产、关闭、撤消的企事业单位,其离休干部有托管中心代管的还比较好,没有代管的基本都出现了失管现象。鉴于以上种种情况,为了加强对离休干部的管理和待遇落实的一致性,对改制企事业单位的离休干部原则上都应有主管部门和镇(园)集中统一管理,对有条件的改制企事业单位,也可由主管部门和镇(园)与原单位签订专项协议,继续由原单位承担有关管理责任,并严格做好督促、检查执行、落实工作。
2、企事业单位改制后隶属关系发生变化的,其所属离休干部的关系应随同划归有关主管部门和镇,接收该企事业单位的主管部门和镇,应同时接收所属的离休干部,并切实负起管理的责任。
二、切实落实好离休干部的各项待遇。
企事业单位无论是否改制,离休干部的政治、生活待遇,都必须按国家、省、市的有关规定落实到位。
1、已改制的企事业单位在改制时、对离休干部的年终一次性生活补贴、交通费、特需费、参观休养经费、电话费等相关费用(含地方生活补贴),有明确规定必须由其负责解决的,由主管部门和镇(园)负责年初、年中分二次收缴,按时兑付给离休干部;企事业改制时,对离休干部相关费用,没有明确规定由其承担的,且企事业单位有收益上缴的,可在收益中列支;对破产、关闭、撤消的企事业单位,其离休干部的相关费用,由主管部门和镇(园)自行解决,老干部局将提供离休干部相关费用的清单。
2、拟改制或正在进一步深化改制的企事业单位,提取离休干部的医药统筹费和相关费用的要求是,按离休干部每人每年医药统筹费1.3万元,相关费用1.5万元,共提10年,即28万元的标准,从净资产中一次性提取。单位净资产不足提取的缺额部分应由其主管部门在国有资产收入中统筹解决。提取的离休干部统筹费统一上缴市财政,由市财政划拨至劳动保障局实行社会化发放。
3、离休干部的医药统筹费仍有地税局向企事业单位收缴,交劳动保障局统一使用,在以后企事业单位改制中如已一次性统筹解决,地税局就不再向该企事业单位收缴医药统筹费。
三、切实加强对离休干部的管理和服务
关键词:事业单位 固定资产 基础工作 改进措施
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是指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800元以上,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同类物资,作为固定资产管理。管好用好这些固定资产尤为重要,它是各项事业快速健康发展的保证,还可以推动和促进整个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不断深化,其意义深远而重大。因此,应从基础工作抓起,对固定资产进行严密的核算和监督,做到既要保证需要又要节约利用,避免闲置、浪费和损失,确保固定资产账实相符、安全完整。本文针对当前事业单位特别是普通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基础工作的现状,提出以下管理建议。
一、强化固定资产管理观念
树立收、支、管并重,以支促收、以管减支的观念。把管钱和管物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上,克服重资金使用轻实物管理的倾向。广泛开展资产管理政策、法规宣传教育,提高各级管理人员的思想认识。
二、加强对资产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其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
资产管理人员是固定资产的直接管理者,对资产的管理负有重要的责任。目前,有的单位资产管理部门及财务部门的工作人员工作生涩,不能熟练掌握和运用资产管理方面的业务知识,对资产信息的统计、分析总结能力较低。如:固定资产明细核算不规范,给对账和清查工作带来困难;闲置与报废界定不清,将闲置的固定资产做报废处理;有的高校对教学设备与行政办公设备不能等同管理,只重视教学设备管理而忽视行政办公设备的管理;资产清查方法运用不当等等。这种状况与固定资产管理的专业性要求相距甚远,使固定资产管理的许多工作无法真正落到实处,资产缺乏监管力度。
可以通过培训工作,使其熟练掌握与本职工作相关的政策法规,不断更新业务知识,从而提高管理水平及对资产管理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资产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和制度化。培训内容应以强化业务知识为主,包括国有资产管理、基础会计、财务管理和法律法规等内容的学习。另外,对会计人员也应作好培训工作,提高管理意识和业务水平,为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及时、准确、详实地提供固定资产明细账。
三、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
有的单位对固定资产管理缺乏严格的验收、使用和保管制度,责任不落实,造成财产损坏、丢失无人追究。如:工作人员随意将数码相机等设备带到家中。工作期间使用的设备在退休前没有收回,造成资产损失;各部门擅自处置固定资产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低价变卖、擅自赠送,有的变为私人财产。有的单位后勤部门将已毁损的风机、电机等设备自行变卖;对报废固定资产不能进行严格的鉴定,使得部分可用资产因其价值较低或者因该部门已不需用而将其报废,调剂使用、维修维护工作做的不好;对报废固定资产缺乏统一管理,由各部门随意堆放,使得部分资产不知去向,残值流失。目前,各单位虽制定了内部资产管理制度,但执行不够严格。制度本身并不能完成管理工作任务,只能为管理工作提供方向,只有严格按章办事,才能规范资产管理行为。特别是要加强资产处置的审核和用于经营资产的管理。另外,笔者建议,建立工作人员离岗资产审查制度,主要是对待离岗人员所使用和直接保管范围内的固定资产进行全面清查和交接,对借入、借出、损坏和短缺的固定资产,应说明原因,明确责任。通过该制度的执行,理顺管理关系,防止资产流失。建立资产带出校外审批制度,即:对因工作需要必须将某固定资产带出校外的,进行严格审批。通过该制度的执行,防止固定资产随意移出校外,确保固定资产的安全与完整。建立内部资产调剂制度,是对各部门不需用及利用率较低的固定资产上报有关部门,由单位在其他部门进行统一调剂使用或实行共享。通过该制度的执行,防止因某部门不需用而进行处置或长期闲置现象,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
四、建立健全管理机构
各普通高校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都由财务部门及设立的资产管理职能部门负责,为了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基础工作,正确处理好资产管理和资产使用的关系,还应成立固定资产技术鉴定小组、固定资产管理小组、固定资产采购论证小组。固定资产技术鉴定小组,由单位领导牵头,相关部门抽调人员组成,建立岗位责任制,负责报废固定资产的技术鉴定工作。固定资产管理小组,设在各部门,由各部门负责人牵头,明确管理责任,要把资产管理、使用列为各部门负责人的任期考核内容,落实领导责任。固定资产采购论证小组,由单位领导牵头,相关部门抽调人员组成,对各部门上报的购置申请进行科学地认证,提高购入资产的使用率。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讲座》编写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讲座》,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一、目前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相关机构及人员的人事档案意识薄弱,对人事档案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长期以来,相当一部分人员对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认识不足,认为人事档案就是裁剪、装订、保管等事务工作,只要不丢失、不泄密,能应付干部调动或提拔时的查档工作就行。因此,使得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变得默默无闻,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应有的理解与重视。
2、人事档案管理的相关制度不健全、落实不到位。有的单位没有明确制定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缺乏系统、完备的规章制度;有的只有查(借)阅制度;有的虽然制定了制度,但由于管理不规范,在工作中无法落实,严重影响了档案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发展。
3、人事档案管理人员配备不足,管理队伍有待加强。档案管理工作任务繁重,但由于重视不够,事业单位人事档案室很少设置有专职的档案管理人员,少数有专职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也往往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档案专业知识和技术培训;兼职人员也无法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人事档案进行管理,导致事业单位人事档案建设滞后,档案管理只能在低水平层面上进行。这将不利于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
4、人事档案保管的硬件条件不能完全符合档案安全保管的要求。档案库房多是普通办公用房,有的把档案库房安排在办公楼顶楼、底层或者地下室,档案长期受到高温潮湿的危害;库房门窗多为普通门窗,封闭不严,起不到防盗、防光及控制库房温湿度的作用,没有配置档案安全保管“八防”设施,与档案安全保管要求差距很大。
5、人事档案信息化、现代化水平不高。目前很多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还局限于纸质档案的建立和保管层面上,管理的重心还是实体管理,没有随着科学技术手段的不断更新而实现人事档案的电子化。一些人事档案室的电脑仅局限于打印档案目录,无法进行人事信息的查询和检索,更无法实现对人事信息的筛选、排序、分类、汇总,信息化水平比较低,由此导致很多人事统计工作只能靠手工完成,造成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
二、加强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的几点建议
1、加强人事档案的宣传教育工作,切实提高事业单位广大职工的人事档案意识。人事档案管理部门要加强宣传力度,真正从思想上引起广大职工对人事档案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经常了解档案工作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同时在组织上、制度上给予保证,并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大力支持,使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得以顺利进行。人事档案管理人员应当增强服务意识,积极主动地开发利用人事信息,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人才评聘等重大人事决策提供具有前瞻性、参考性的人事档案信息,真正把人事档案部门转变成具有较强综合服务职能的人事档案信息中心。
2、要建立健全并认真贯彻落实人事档案方面的各项规章制度,使档案管理工作有章可循,促进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发展。面对新时期新任务新要求,紧密围绕《干部档案工作条例》的要求,结合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实际,进一步完善各项相关制度,对人事档案的接收、传递、保管、查阅、档案材料的收集、审核、整理等环节做出明确而严格的规定。档案工作者必须严格遵守相关制度,不断规范人事档案管理。
3、增加人事档案管理人员配备,不断提高人员业务素质。首先,事业单位人事档案部门应该落实有专人负责,根据档案册数的增长配备足够的专兼职档案管理人员,确保有足够的人员、时间和精力对人事档案进行归档、建档及对档案材料进行开发利用。其次,人事档案工作是一项政策性、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因此要求工作人员严守工作纪律,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拓宽知识面,不断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政策水平和业务技能,充分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来推进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4、加强档案保管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要积极采取措施,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设立专门的档案室,按照档案安全保管的要求配备档案柜和必要的防护设备,确保人事档案的完好保存。
上海市劳动局:
你局《关于如何理解“同一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时间”和“本单位工作年限”的请示》(沪劳保字〔1996〕18号)收悉,经研究,现函复如下:
一、“同一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时间”是指劳动者与同一用人单位保持劳动关系的时间。
二、按照《劳动法》及有关配套规章的规定,劳动者患病或非因工负伤,依法享有医疗期,因此在计算“同一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时间”时,不应扣除劳动者依法享有的医疗期时间。
三、在计算医疗期、经济补偿时,“本单位工作年限”与“同一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时间”为同一概念,也不应扣除劳动者此前依法享有的医疗期时间。
关键字:建设单位;工程;前期造价;控制;管理
中图分类号:E271文献标识码: A
一、项目前期工程造价的控制
我国普遍的会忽视工程的建设项目前期工作阶段的造价的控制,而是把控制的造价主要精力放在施工的阶段。我国的建设发展速度不断的加快,项目的造价控制同样也越来越多的让许多人所能关注,项目的前期造价控制更可以成为人们在项目的造价控制当中的成为至关重要的部分。
项目的前期是指以设计的阶段为重要的部分建设全过程的造价控制,是影响工程造价最为关键的一个阶段,根据国外一些专家的分析,项目的前期费用一般都不足以建设工程的全寿命费用的l%,但是正是这少于1%的费用对于工程的造价的影响却高达到了75%之上,这样可见项目的前期造价控制对整个的工程建设项目效益是非常重要的。
项目的前期包括的是项目的建议书阶段、项目的初步设计的阶段、可行性研究阶段、施工图设计的阶段、招投标的阶段。项目前期的造价控制的主要内容是要合理去的确定造价以及有效的控制工程的造价。
二、设计阶段合理把握投资控制
(1)优化的设计,进行的工程项目造价的控制。优化设计应该贯穿于整个建设项目的全过程当中,它可以直接的带来造价的降低,工期的缩短和安全隐患降低等。
(2)推行限额的设计。在整个设计阶段当中,要将经济、技术统一起来,贯彻“先算后画”,要将钱用在“刀刃”之上,彻底的改变目前的设计过程当中不算账,设计完之后概算见分晓的一些不良现象。要加强设计阶段的监理,要从全面的质量管理意义上面讲,事前的管理、预防为主这样是科学合理的。因此,加强设计阶段的投资控制是非常关键的。
除此之外,建设项目的征地拆迁的工作同样也是建设项目前期要提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作,它在项目的总投资当中所占的比例也相当高,这项工作的造价控制,首先应该要从前期的拆迁摸底测算的工作做起,严格的控制摸底数据的准确性,要按照国家有关的规定进行过渡费用的测算、房屋的补偿测算、附属设施补偿的测算、搬家补助的测算等等一系列的科学的测算,以及耕地、林地等的补偿测算工作。然后在土地的挂牌出让中,按照盈亏分析中的每亩单价进行投标,以确保建设项目的效益。在这项工作中要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遵纪守法,使征地拆迁成本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
一、加强初期设计的完善和设计变更的审查管理
设计变更是施工过程中工程变更最主要的部分,也是导致施工单位变更的主要依据。若在招标阶段把基础工作做到位,尤其是地质勘察的精度,调研资料的深度,设计图纸的优化和完善,设计意图的全面性等方面做得更到位一些,施工图的变更就会大大减少。
加强设计变更的审查管理,增加设计变更的透明度,设计变更须注明变更的原因、变更的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变更工程量及金额、是否会引起连带变更等内容。
尽可能把可预见的设计变更控制在设计阶段的初期,降低设计变更对造价的影响。招标设计方案应尽量稳定、技术可行,经济合理,设计变更尽量提前,变更发生的越早,对工程项目的投资影响越小。尽量减小施工阶段发生变更,降低设计变更对造价的影响,消除因废弃工程或潜在的造价索赔隐患而造成的重大损失。
对于各种变更,即使变更要求在技术上是合理的,也要本着技术和经济相结合的理念进行全面考虑,将变更后产生的效益与现场变更引起的施工单位的索赔等损失加以比较,权衡利弊后决定。
二、提高招标控制价和工程量清单编制质量
《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08(简称08规范)的4.2.1条规定“国有资金投资的工程建设项目应实行工程量清单招标,并应编制招标控制价。招标控制价超过批准的概算时,应将报原概算审批部门审核。投标人的投标报价高于招标控制价的,其投标应予以拒绝。”一份高质量的工程量清单和招标控制价不但有利于增强招投标过程的透明度,引导投标方投标报价的合理性;而且在工程整个实施、结算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清单编制准确,就可以避免计算过程中施工单位对图纸工程量的质疑,对清单编制原则的扯皮,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价格及设计变更、合同清单外的签证上。
做好工程量清单的编制工作,就必须要求有责任心、信誉好且有丰富工作经验的造价咨询单位。对图纸消化程度如何,直接影响后期施工中发生变化的程度。对现场可能发生情况的预测能力如何,直接影响清单编制的完善性。做好对工程量清单的审查工作,查漏补缺,尽量降低工程价款的计算偏差和清单中的错、漏,减少因建设单位提供的工程量清单与施工图纸不符合造成的工程变更。
三、加强施工合同学习和管理,参与图纸会审
建设单位每一个参与施工项目管理人员必须进行施工合同的学习,增强对合同的了解,把握合同条款的内涵,对合同双方的权力和义务界定清楚。业主一方面,要利用合同条款随时解决工程造价方面的纠纷,比如,双方的义务,变更原则,价格调整,违约和索赔以及合同中关于对赶工引起的增加费用和工期变化引起的补偿等条款的描述等。另一方面,要全面履约,避免合同纠纷。尤其是对工程建设前期工作中的征地拆迁,管线改迁,三通一平等工作的顺利开展。
工程实施阶段是整个项目建设过程中跨度最长、变化最多的阶段,对于建设项目全过程的造价管理来说也是最难,最复杂的,这个难点就在工程变更。加强图纸会审工作,将工程变更的发生尽量控制在施工之前。作为工程造价管理人员来说,也参与会审工作,熟悉施工图纸变更情况,协助分析变更的必要性、可操作性以及变更引起的造价问题,以在工程计量计价、设计变更及合同变更等方面做到心中有数。
四、严格控制工程变更程序,谨慎现场签证。
对施工单位提出的变更严格执行变更程序管理办法,并做到事前控制。除非有特殊情况,一般的工程变更(也包括新增材料的变更),都必须建立先由施工单位打立项报告,监理工程师审核,经业主组织由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四方变更立项会议协商,经批准后才可实施的程序。同时,变更报告应说明相应的变更价款,从而使业主决策时对造价做到心中有数,避免投资失控。突出事前控制是指避免设计院出图,施工单位施工,实施完毕后再报新增项目和预算的习惯模式。
现场签证也是引起后期结算工作造价不可控的主要因素。比如:签证确认人员随意签证或变更签证,不进行实地核实,控制变更价款的意识不强;对合同内容和造价知识了解不清楚,施工中出现的本应承包商考虑的技术组织措施费等内容给予签证;同一工程内容重复交叉签证;不是业主原因引起的合同清单外签证;已经包含在清单项目工作内容中的工程签证等。杜绝不合规定的现场施工签证,减少合同纠纷和扯皮,有效控制工程投资造价。
工程变更和现场签证是施工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重要因素,做好现场签证的控制工作,也是避免造成工程价款难以控制的一项重要工作。(
结语
项目前期造价的控制工作要围绕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工程造价这两个方面,采取主动控制措施及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控制手段,实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是做好项目前期造价控制工作的基础,也是做好项目成本控制最重要的步骤。
参考文献
[1]. 武晋生 浅谈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与控制 [期刊论文]《山西建筑》.2008年
[关键词]预算管理 支出定额 相关方法
一、消防单位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现阶段,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更加重视管理方面的工作,消防单位亦是如此,尤其是在预算管理方面。因此,近些年来,更应该不断完善消防单位对于预算管理体制的改革,其中对于在预算管理中所运用的手段也应进行不断的改进,这些措施的实施,有利于提高消防单位的管理成效。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各项体制的逐步健全,消防单位只有加强预算管理工作,才能促进消防工作的有序进行,进而增强社会的安全性。经费预算工作在推进消防单位工作顺利开展方面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经费预算工作作为消防单位的重要理财手段,也能有效的保障财务工作按照一定的规范运作。
加强预算管理工作有利于提高消防单位的经费保障;有利于避免经费开支过程中出现的资金浪费或者乱用资金的情况;同时加强预算管理工作,有利于发挥其所产生的综合保障作用,提高消防单位所产生的重要作用;也有利于保证消防单位各种灭火救灾事件的顺利完成,从而促进各项事业建设的有序进行。
总而言之,只有切实加强对预算管理体制的不断改革,通过科学的手段进行理财,并最大限度的提高相关经费的使用效益,进而促进消防单位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二、加强预算管理工作、建设支出定额标准体系的方法
预算编制的相关情况,能够直接反映到消防单位所进行的相关工作及其任务完成的不同程度之中。因此,消防单位只有不断深化对预算体制的改革,对于经费的支出进行合理有效地规划,进而保证各项费用支出的有效性,提高单位的整体效益,切实保证各种消防救援任务的完成情况。
(一)健全预算管理职能
只有加强预算管理,才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预算就相当于是计划,只有预算工作上实现最优的结合,才能协调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也有利于消防单位整体能力的提高。预算管理工作的加强离不开财务部门,只有依照预算实现对各种财力的组织工作,根据实际的预算进行支付,并防止出现无预算或者是超出相关预算的收支行为,不断健全各种预算管理职能,才能切实保证消防单位各项工作安全有序的进行。
(二)分类预算、零基预算、综合预算的运用
第一,对于相关经费的分类依据应有熟悉的掌握,不同的经费其相关的保障重点也是不同,应根据其各自的特点,进行分类预算。对于基本的支出经费预算,应采取宏观的调控策略;对于人员及相关的设备装置应依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关的编制,并通过合理有效的手段保证其严格的执行;对于相关项目的经费预算,应抓立项、抓论证、抓审批。
第二,零基预算的推行。此预算方法是预算管理机制的核心方法,从零开始实现对各项经费的预算,对于预算年度内的所有经费需求,依照其现有的实际情况进行统筹的考虑,并建立相应的经费预算项目库。
第三,综合预算方法的运用。在确定好年度经费预算后,对于编制好的预算应认真的执行,对于不同来源的经费,也应进行统筹的安排,充分发挥预算管理的作用。
(三)加强单位预算支出的管理与控制
预算支出的管理与控制是保证预算管理工作有序进行的重要保证,在此过程中,应切实做好事前、事中以及事后的控制工作。即使最后支付后,也应对所用的开支进行必要的检查以及复查工作,对于不符合相关规定的情况应进行及时的汇报,以防意外情况的发生。强化对预算支出的会计控制,对于相关支出进行严格的审核,提高记账的准确性。对于现金的流量状况也应进行相应的控制,实现对于现金的集中化管理。与此同时,应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对于经费使用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对于预算支出全过程也要进行监控,及时发现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采取相关的措施整改,切实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支出定额标准体系的建设
通过科学的手段制定预算支出定额标准体系,不断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如果单位的收支情况与实际不符,应制定统一的基本支出标准体系,对于基本的定额标准进行不断的完善,并建立预算单位人员和相关资产的数据库,建立完善的人员定额与实物费用定额相结合的支出定额标准体系,进而实现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
第一,按照统一的规范,并依据公平合理的原则,根据单位独有的特点,测算并确定其定额标准,也不能忽略单位的实际支出状况。制定科学的支出定额标准,并采用标准的计算方法,充分考虑其工作任务的实际情况后再进行相关测算。
第二,单位在建设支出定额标准体系时,应依据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要量力而行,并结合单位的实际情况以及事业发展的相关需求制定相关定额体系,切实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结语
随着各项改革的不断推进,消防单位对于预案管理方面的改革也在不断的施行。在现今社会,消防工作的开展关系到整个社会的有序发展,因此,加强对消防单位相关工作的改革变的至关重要,只有进一步加强单位的预算管理工作以及建设支出定额标准体系,才能为消防工作提供充分的保证。由此可见,只有切实保障单位的预算管理工作顺利的进行以及支出定额标准体系的有效建设,才能促进灭火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充分发挥消防单位对于社会所产生的功效。
参考文献:
[1]罗江.消防部队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浅析[J].会计之友,2010(13)
[2]段卫萍.浅谈消防部队预算管理改革[J].科技资讯,2008(14)
[3]汪蓉.如何加强消防部队经费预算管理的思考[J].会计之友,2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