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4 15:07:2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c语言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C语言是在B语言的基础上完善形成的。1967年,英国的MartinRichards推出了BCPL语言,且在1970年,美国的KenThompson以BCPL语言为基础推出了B语言。而B语言的功能有限、语言简单,并不能完全满足计算机软件编程需要。在此基础上,许多研究者加强对计算机编程语言的研究,经过多次试验,在B语言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完善,最终在1972年美国贝尔实验室D.M推出了C语言。1978年后,大、中、小型计算机对C语言进行移植,将其作为系统设计语言,为系统程序编写提供条件。在各种计算机编程语言中,一切计算机语言的基础是C语言。它是一门高级语言,灵活方便,具有汇编语言、高级语言的特点,简洁紧凑。同时,C语言可移植性强,应用广泛,表达力强、功能丰富,适用于多种操作系统,可进行自由书写,在信息技术发展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2软件编程技巧
2.1C语言的特有函数在计算机软件编程中,每一个函数都具有一定的功能,而在C语言编程过程中,需要应用一些特有函数。对于函数而言,函数名对函数功能进行反映,因此,在定义函数的过程中,程序员需要定义函数名字、参数名、返回值类型等。同时,由于在编程过程中,C编译系统提供库函数,且该系统首先定义好了这些函数,因此在调用程序时,程序员通过#include指令”,在所有文件中引入相关的头文件,从而便可实现程序调用。例如,在运用程序时,当应用到sqrt函数时,头文件中必须包含#include“string.h”,以此确保程序的正常运行。
2.2指针的灵活运用在软件编程中,指针的使用极为重要,赋值的实现需要指针的控制,从而建立变量关系,且编程的难度与指针运用的大小密切相关。因此,在复杂编程工作的完成中,程序员需要熟练运用指针,明确指针使用的作用,进行编程。指针是特殊类型变量的一种,可帮助程序员解决程序设计中遇到的问题,其具有指针名、值、指针类型3要素。在编程过程中,使用者需要对指针类型、指针名进行合理、科学定义,对其赋值,从而对指针、变量进行区分。同时,在指针调用过程中,利用C语言的特有函数科学、准确定义函数,并按照算法编程的方式,利用流程图表达算法内容。此外,在函数编程过程中,程序员具体设置函数的名字、参数名、返回值类型,设置好指令,且在C语言设置过程中,具体确定文件知识、位运算,确保其满足程序中的具体要求,明确二进制的对象。对于文件中包含的程序文件、数据文件,应将它们之间的步骤设置好,从而为数据查找提供方便。
2.3位运算及算法技巧在计算机高级语言的运算方法中,C语言的重要特点是位运算。位运算的对象是二进制,具有唯一性、独特性,是计算机软件编程、程序运行的基础,其根据相关程序要求的进行符合要求的运算。同时,运算、程序运行过程中,程序文件必不可少,在编程中,程序设计员需要在文件中存储程序,方便数据查找,提高运行效率。此外,在程序设计中,程序的灵魂是算法,算法技巧的掌握对程序设计极为关键。算法可用自然语言、流程图表述,而在用流程图表示算法时,要求程序员对流程图符号进行熟练掌握,并具备牢固的数学知识,提高编程效率。
3计算机软件编程中C语言、汇编语言的结合
3.1汇编语言的嵌入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软件不断更新,而C语言、汇编语言两种语言的混合编程是计算机软件开发中常使用的方式,以此提高计算机编程、程序开发效率,实现难度较高的编程任务。在具体编程中,在C语言程序中嵌入汇编语言,在寄存器的存储、转换作用下是实现汇编语言的运行。例如,如果在C语言源程序中嵌入一组汇编语句,就需要用大括号扩充嵌入程序,进而添加“asm”,且需要在asm前面放入指令代码,并用分隔符“:”区分正常的C语言、汇编语言。其中,嵌入语言以大括号来表示,通过该形式的编程对编程的过程进行简化。当汇编程序嵌入后,程序员定义程序,根据C语言指出函数,定义函数,并对不同的函数进行区分,根据不同模块的使用特点,对目标文件进行分析,提高编程的可靠性。
3.2链接C语言、汇编语言在C语言、汇编语言程序编写中,需要独立设置编译目标代码,然后实现链接。由于C语言、汇编语言程序能够相互调用,且多个功能模块共同组成一个任务,合适的语言独立编程功能模块。因此,在编程中,程序员应根据每个模块特点,设置编程,形成目标文件,使其成为可执行文件。同时,在C语言编程过程中,汇编程序需要调用函数、定义变量,这样,程序员就需要对寄存器的使用、参数传递、子程序的返回值、变量及函数调用、存储模式等问题进行考虑,特别需要注意参数传递问题。在编程中,根据堆栈汇编程序传递参数,并按照参数传递原则进行程序编程。例如,在Voidaa(char*p,inti)函数中,利用汇编语言编写该函数,在系统调用在小内存模式下进行,写为aa(&q,n)。而在系统运行中,在堆栈中压入n,并为了实现对存储数据的存取,传递参数。此外,由于C语言程序、调用的子程序的编程使用的是同一个堆栈,这样,就会产生pushbppopbp、sp两个执行指令,设置这两个指令,为执行过程的使用提供方便。
3.3C语言、汇编语言混合编程实验分析在混合软件具体编程中,一般情况下,在5个数中比较程序功能,从而对最小数值进行确定。由于汇编的子程序、主程序共同组成了所编程序,运用C语言编写主程序,利用汇编语言编写子程序,而最小数值通过主程序的调用得到确定。在编程中,用min.c*表示主程序,用qiumin.asm表示子程序,C语言、汇编语言结合,软件之间进行交流,从而使程序运行速度得以提高。在程序运行中,需要具体编程程序设计过程中的内存模式、寄存器分配等,确保程序设计语言的相互协同,使外部接口处于正常使用状况,为编程中的外部调用功能的实现提供保障。
4C语言多项式除法的程序设计
4.1设计流程在软件编程中利用C语言,对计算机软件的实用性进行探索。在C语言多项式除法的程序设计中,实验设计的建立依据循环冗余的结构进行,设置循环冗余验码编制软件程序。在此过程中,程序员需先对函数名称进行定义,了解函数,对函数的初始位置进行确定,进而建立数据库。此后,在C语言的基础上,程序员编程、计算函数,并在此过程中,一个冗余余数在系统中自动生成,在remainder文件中存储余数,确定程序的起始文件。最后,根据系统运行的结果,结合软件需求,程序员科学分析计算机软件实验,此时,如果计算结果能够满足软件运行需求,则说明软性运行正常。如果计算结果不能够满足软件运行需求,则需要程序员仔细检查软件编程过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C语言基础上,对软件编程实验流程进行设计,简化编程过程,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4.2程序应用很多领域的发展过程都需要运用到C语言多项式除法程序的编程,该编程使软件应用的实际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并拓宽了混合语言在多项式除法的应用范围。在C语言、编程语言混合语言的使用中,程序员应及时定义函数,通过函数名对函数性质进行准确体现,获取准确的余数结果,确保计算机软性系统高效运行。
5结语
关键词FranklinC51编译器汇编语言结构化设计模块中断
--------------------------------------------------------------------------------
在研制单片机应用系统时,汇编语言是一种常用的软件工具。它能直接操作硬件,指令的执行速度快。但其指令系统的固有格式受硬件结构的限制很大,且难于编写与调试,可移植性也差。随着单片机硬件性能的提高,其工作速度越来越快,因此在编写单片机应用系统程序时,更着重于程序本身的编写效率。而FranklinC51交叉编译器是专为80C51系列单片机设计的一种高效的C语言编译器,使用它可以缩短开发周期,降低开发成本,而且开发出的系统易于维护,可靠性高,可移植性好,即使在代码的使用效率上,也完全可以和汇编语言相比,因此目前它已成为开发80C51系列单片机的流行工具。
1C51语言程序设计的基本技巧
C语言是一种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它提供了十分完备的规范化流程控制结构。因此采用C51语言设计单片机应用系统程序时,首先要尽可能地采用结构化的程序设计方法,这样可使整个应用系统程序结构清晰,易于调试和维护。对于一个较大的程序,可将整个程序按功能分成若干个模块,不同的模块完成不同的功能。对于不同的功能模块,分别指定相应的入口参数和出口参数,而经常使用的一些程序最好编成函数,这样既不会引起整个程序管理的混乱,还可增强可读性,移植性也好。
在程序设计过程中,要充分利用C51语言的预处理命令。对于一些常用的常数,如TRUE,FALSE,PI以及各种特殊功能寄存器,或程序中一些重要的依据外界条件可变的常量,可采用宏定义"#define"或集中起来放在一个头文件中进行定义,再采用文件包含命令"#include"将其加入到程序中去。这样当需要修改某个参量时,只须修改相应的包含文件或宏定义,而不必对使用它们的每个程序文件都作修改,从而有利于文件的维护和更新。现举例说明如下:
例1对于不同的单片机晶振,程序取不同的延时时间,而且可根据外界条件的变化修改延时时间的长短。对于这样的程序,可利用宏定义和条件编译来实现。程序如下:
#defineflag1
#ifdefflag==1
#definefosc6M
delay=10;
#elifflag==0
#definefosc8M
delay=12;
#else
#definefosc12M
delay=20;
#endif
main()
{
for(I=0;I<delay;I++);
}
这样源程序不作任何修改就可适用于不同时钟频率的单片机系统,并可根据情况的不同取不同的delay值,完成不同的目的。
2C51语言与汇编语言程序的混合编程
C51编译器能对C语言源程序进行高效率的编译,生成高效简洁的代码,在绝大多数场合采用C语言编程即可完成预期的目的。但有时为了编程直观或某些特殊地址的处理,还须采用一定的汇编语言编程。而在另一些场合,出于某种目的,汇编语言也可调用C语言。在这种混合编程中,关键是参数的传递和函数的返回值。它们必须有完整的约定,否则数据的交换就可能出错。下面就以力源公司的10位串行A/D转换器TLC1549为例说明C语言程序与汇编语言程序的调用。
图1TLC1549管脚图
1549的管脚图和时序图分别如图1和图2所示,假定DATAOUT接P1.0,接P1.1,CLOCK接P1.2。
1549的具体特性请查阅有关资料。
例2C语言程序与汇编语言程序的调用,其子程序如下:
PUBLICAD;入口地址
SEG_ADSEGMENTCODE;程序段
RSEGSEG_AD
USING0
AD:MOVR6,#00
MOVR7,#00
SETBP1.1
ACALLDELAY
CLRP1.1
ACALLDELAY
MOVR0,#10
RR0:SETBP1.2
NOP
CLRP1.2
DJNZR0,RR0
ACALLDELAY
MOV30H,R6;A/D转换的高
;两位保存在R6中
ACALLCIR
MOVR6,30H
SETBP1.2
NOP
CLRP1.2
MOV30H,R6
ACALLCIR
MOVR6,30H
MOVR0,#8;A/D转换的低
;8位保存在R7中
RR2:SETBP1.2
NOP
CLRP1.2
MOV30H,R7
ACALLCIR
MOVR7,30H
DJNZR0,RR2
RET
CIR:CLRC
MOVC,P1.0
MOVA,30H
RLCA
MOV30H,A
RET
END
在以上程序中,函数的返回值为一无符号整型数,根据调用规则,返回值的高位必须在R6中,低位在R7中,这样才可保证数据的传递不出错。另外,在调用过程中,必须注意寄存器的入栈。这样在以后用到A/D转换时,在C语言中调用汇编语言子程序AD()即可。
3C51中断处理过程
C51编译器支持在C源程序中直接开发中断过程,因此减轻了使用汇编语言的繁琐工作,提高了开发效率。中断服务函数的完整语法如下:
void函数名(void)[模式]
[再入]interruptn[usingr]
其中n(0~31)代表中断号。C51编译器允许32个中断,具体使用哪个中断由80C51系列的芯片决定。r(0~3)代表第r组寄存器。在调用中断函数时,要求中断过程调用的函数所使用的寄存器组必须与其相同。"再入"用于说明中断处理函数有无"再入"能力。C51编译器及其对C语言的扩充允许编程者对中断所有方面的控制和寄存器组的使用。这种支持能使编程者创建高效的中断服务程序,用户只须在C语言下关心中断和必要的寄存器组切换操作。
例3设单片机的fosc=12MHz,要求用T0的方式1编程,在P1.0脚输出周期为2ms的方波。
用C语言编写的中断服务程序如下:
#include<reg51.h>
sbitP1_0=P1^0;
voidtimer0(void)interrupt1using1{
/*T0中断服务程序入口*/
P1_0=!P1_0;
TH0=-(1000/256);/*计数初值重装*/
TL0=-(1000%256);
}
voidmain(void)
{
TMOD=0x01;/*T0工作在定时器方式1*/
P1_0=0;
TH0=-(1000/256);/*预置计数初值*/
TL0=-(1000%256);
EA=1;/*CPU开中断*/
ET0=1;/*T0开中断*/
TR0=1;/*启动T0*/
do{}while(1);
}
在编写中断服务程序时必须注意不能进行参数传递,不能有返回值。
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应当充分注意实验环节。首先老师在上实验课时尽量要求学生多编写程序,多上机调试程序,上机实验的目的决不仅是为了验证所编程序的正确性,其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熟练掌握上机操作要领和调试程序技术,积累编程经验。其次上机实验可以加深学生对讲授内容的理解,尤其是一些语法规定,光靠课堂讲授比较枯燥又难以记住,但它们又很重要,通过多次上机就能自然地熟练掌握,通过上机来掌握语法规则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最后,学生在上机调试通过一个程序后,可以自己改变程序中某些部分,甚至故意设置一些障碍,观察和分析在不同情况下的编译和运行结果。应当说,上机实验的重要性绝不亚于课堂听课,这是巩固和发展课堂知识的十分重要的环节。
2C语言实验课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不少高校C语言实验教学活动中,经常会出现以下一些问题:
2.1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部分学生在学习程序设计以前只知道使用计算机娱乐或办公,认为计算机的学习应该很轻松。但是C语言的许多基础知识都是概念性强、理论性强,内容丰富且抽象,具有严密逻辑性的,学习难度比较大。这时有的学生会产生畏难情绪,而老师又没有及时引导,因此许多学生学习兴趣开始降低,不听老师讲授理论课,甚至连实验课也干脆不去。
2.2很多高校的C语言课一般是理论课和实验课分开教学,任课老师只负责理论教学,实验部分则是把学生丢到机房由实验室老师负责辅导,任课老师很少或基本不去机房,学生上机调试程序的自觉性当然很差,就算任课老师布置了作业,也有不少同学在偷偷玩游戏浪费时间,有同学有问题也是由辅导老师负责解答。任课老师和辅导老师沟通不够,学生到底哪里不懂,上机时在干什么这些情况任课老师很少知道,当然也不了解学生现阶段的学习情况,教与学在这里脱节了,任课老师上课就失去了针对性。
2.3学生的作业存在抄袭现象,有的程序错误百出,根本就没上机调试过。对批改过的作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也不认真去分析,交作业仅仅是为了应付老师。对于C语言这样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仅靠布置作业和书面批改作业的方法来督促学生学习和了解学习情况是很不全面和客观的,很难提高教学质量。
2.4学生每次上机时缺乏明确的量化指标,虽然教师事先也向学生布置应准备的内容,但没有督促和检查,完成完不成无所谓。上机情况与期末总成绩没有直接关系,这常常导致学生上机前不充分准备,上机过程中时间抓得不紧,思想上没压力,故而上机调试程序的能力提高不快。
2.5不少高校目前C语言的编译软件还在用DOS下的TC,现在是WINDOWS横行的年代,如果还是坚持让学生面对纯英文操作界面的TC,运行一系列难以记忆的DOS命令,很多学生看第一眼就被吓倒了,更不用说去仔细分析调试程序时产生的诸多英文提示,而且TC本生也有不支持鼠标操作,输入中文不方便等缺点。3C语言实验课教学改革的原则和方法
基于对以上问题的分析和认识,在上机实践教学中应采取如下改进措施:
3.1为了方便管理任课老师最好兼任实验室辅导老师,或者要和实验室辅导老师保持密切联系、经常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上机作业情况,适时调整授课进度。加强机房管理,端正学生的上机目的。上机考勤、纪律情况记入期末成绩。
3.2在每次上机时,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一定数量的练习题。老师(任课老师或实验室辅导老师)根据每人完成练习题的数量、质量与时间,现场打分并做为平时成绩,影响该课程的总成绩。练习题可在上机之前提前告诉学生,方便他们事先做好准备。这样一来即可有效地避免学生互相抄袭作业、不求甚解的弊端。
3.3凡讲过的基本操作方法,要求学生必须事先复习好,上机时一律不予解答。目的是提高学生理论课的听课质量。
3.4取消原来的书面作业,换成学生写实验报告,这样可以帮助他们总结编程经验。实验报告的格式可以参照上机实验指导书,此类书现在书店很多,比如谭浩强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C程序设计》就比较不错。
3.5改进C语言的编译环境,选用WINDOWS下的编译软件,比如WIN—TC,WIN—TC的内核实质上和TC是完全一样的,只不过是操作界面不一样,WIN—TC的优势主要就是纯中文菜单,支持鼠标操作,在WINDOWS下编辑TC代码,充分利用WINDOWS的剪贴版,可以很方便的输入和显示汉字等,这是一个免费软件在网上很容易找到。
3.6笔者结合国内外优秀编程语言的实验教学方法和模式,并经几年来C语言的教学实践,建议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量将理论课和实验课的比例设置成1:1,千万不可为赶教学进度或其它任何理由而压缩实验课时,那样做会得不偿失。
4C语言实验课教学改革的效果
上述方案经笔者若干循环的C语言教学实践后,明显感到改革前后的情况大不相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4.1课堂听课质量明显提高。因为上机时老师要当场检查程序,根本就不可能去抄袭别人的,就算抄来弄不明白也是白费心机。要想上机时顺利通过,课堂上必须认真听讲,记笔记。因此课堂教学时学生基本上没有迟到和无故缺的,并且课堂上都能专心听讲,记笔记,课间10分钟还问个不停,因为上机时就没有这么多时间详细问老师了。
4.2实验课上机效率明显提高。因为要赶快把程序调通过让老师检查,否则这次作业就没成绩了,上机时大家都在争分夺秒,根本没有人有时间去玩游戏、上网,甚至于有的学生下课后都还要拖堂调试程序。
混合编程方法包括C语言调用汇编语言子程序、汇编语言调用C语言子程序和C语言程序嵌入汇编语言三种。第一,C语言调用汇编语言子程序需要遵循以下规则。一是根据参数顺序,依据反序顺序将参数压入堆栈中。二是依据参数的值进行传递;三是使用“EXTERN”对函数显示进行说明,函数名使用下划线格式的8个字符以内的名字命名;四是对代码段加以说明,并使用“—TEXT”作为代码段命名原则。五是汇编程序的参数取C程序的参数;六是汇编程序需要兼顾保护寄存器。基于以上6个原则,C语言与汇编语言混合编程时,汇编过程需要遵守规定的开头及结尾格式。第二,汇编语言调用C语言子程序则不需要改变汇编语言主程序和子程序的格式,只需主程序和子程序的格式保持一致,再开始前使用“EXTREN函数名”用于表明身份,表示该函属于调用C语言子程序的外部函数。第三,C语言程序嵌入汇编语言包括两种:一是C程序调用汇编子程序模块和C程序嵌入汇编指令两种。C程序调用会汇编子程序模块需根据主程序和模块编写语言确定,如果主程序为C语言、模块为汇编语言,则需要使用C程序调用汇编子模块。C程序嵌入汇编指令主要用于处理C语言无法控制硬件的情况。例如修改中断标志寄存器、重复使用某种功能可采用C语言嵌入汇编指令的方式实现。
二、C语言与汇编语言连接的关键问题要实现
C语言与汇编语言之间的连接还需要解决参数关系、确定调用关系和模块连接三个问题。参数关系是混合编程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多数程序员均采用堆栈方式解决参数传递问题,具体操作为:以汇编语言中的BP作为机制寄存器,以反序多为调用顺序,将C语言中的参数压入堆栈中,且BP根据参数加入相应的偏移量即可实现参数使用。而确定调用关系则需要说明要调用的函数或过程,并确定调用及其调用关系。外部模型可调用被调用的函数或被调用过程,调用程序需说明被引用的外部模块的名称。实现汇编程序与C程序模块连接需要保证不同语言模块的存储模式相同以及遵守C兼容的函数及变量命名约定。
三、结语
1.1计算机软件C语言的编程技巧
计算机软件C语言的编程中,最主要的依据是指针应用,C语言指针能够根据软件程序的编写需求,构建可行的函数,而程序员在设计函数编程的过程中,即可通过函数参数的具体分配,设置C语言的指令控制。程序员利用C语言编写软件程序时,不仅要准确地控制指令,更重要的是编制C语言的算法。C语言的算法内,体现出诸多应用技巧,利用流程表示的方法规划操作位置,以此来提高C语言的流程算法。程序员编程软件C语言时,需要注意语言设置,首先确定C语言在软件编写中的对象,如程序运算,保障C语言在编程实验中的对象;然后分类计算机软件编程所需的文件,完善文件之间的关联性,设定C语言编程文件的相关步骤;最后全面检查软件C语言编程中涉及的数据,方便编程中的数据查找。
1.2计算机软件C语言的程序应用
计算机软件C语言编程实验中的程序应用,分为函数、算法和运算三个部分。分析如:
(1)C语言在软件编程中的函数,软件编程的函数,负责不同的软件功能,程序员通过C语言定义编程中的函数,由于C语言可以实现编译,因此软件编程所需要的函数,可以在系统内直接调用,程序员操作“#include指令”,关联所有的应用文件,如程序员使用C语言中的sqrt函数,还需引入头文件#include“string.h”;
(2)算法是计算机软件编程的核心,C语言在基础算法的作用下,实现程序表达,程序员需要掌握程序算法,才能保障C语言在计算机软件中合理性,程序员还要在算法的过程中,添加流程图,利用流程符号协助算法运行,提高C语言编程的效率;
(3)运算是C语言编程实验的特色,其对象是二进制,按照计算机软件的C语言编程,设计程序运算,软件的C语言编程中包括诸多基础文件,此类文件是软件编程的重要部分,程序员将编写程序存储到相关的语言内,有利于运算过程中的语言查询。
2计算机软件C语言编程的案例
计算机软件C语言的程序设计比较复杂,以混合软件编程为例,分析C语言的编程。首先程序员应该根据计算机软件的运行目的,将运行语句编写到C语言中,形成源代码,程序员需要连接C语言中的汇编语句,如:Main(){asm{Movah,2Movbh,5Int10h}}整个编程实验案例中,C语言的语句汇编存在格式要求,而且格式较为固定,因此,程序员应遵循一定要求,如:检查语句中是否具备asm,如果缺少asm需重新设定在语句前;确定汇编语句能够正常嵌入C语言内;注意C语言的分隔符,分隔符必须正确。然后设置编译代码,此项模块需要具备单独编程,待C语言编程完成后,利用链接的方式联合代码和编程。混合软件编程中的C语言,函数部分能够被汇编使用,多个编程共同组成一项语言任务,而且C语言倾向于独立编程,基本是以函数的状态实现软件的编程实验。编译代码的应用,提高C语言在计算机软件中的编程能力,保障C语言编程的准确度,强化计算机软件的实践性。最后程序员在混合软件C语言编程实验中,需注重已经出现的编程问题,尤其是参数、存储等问题,排除C语言编程的因素干扰。例如C语言编程实验中出现的参数问题,实际汇编中无法实现正常的参数传递,导致参数堆栈传输时出现问题,不能正常汇编到C语言的程序内,因此还需在汇编中增加两类指令,如:sp、pushbppopbp。混合软件C语言中添加汇编方式,可以提升计算机软件程序的运行速度,完善软件编程。
3结语
美国制定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历史最为悠久,从20世纪60年代初到70年代初,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及其所属准则制定机构就着手于概念框架的研究,以下就是由求学网为您提供的AICPA关于财务会计概念的研究。
经验与教训对于其继任机构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以及包括中国在内其他国家的准则制定机构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所以本文以回顾与评介为题,简要地对美国早期(FASB以前)制定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以下简称CF)的历史、经验及教训进行回顾与评介。
作为规范财务会计与财务报告的公认标准,企业会计准则起源于现代企业的两权分离和由此引起的企业内部管理当局(报告提供者)及企业外部投资人和其他利益关系集团(报告使用者)的信息不对称。当然,由会计准则规范的财务报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公允性,降低使用者用于寻觅信息的交易成本。高质量的财务报告需要高质量会计准则的指引。会计准则总是以会计的基本概念为基础的,即需要连贯、协调、内在一致的理论体系来支撑。当1936年6月美国《会计评论》发表由美国会计学会组织撰写的《公司财务报表所依据的会计原则的暂行说明》(1)以后,引起了热烈的争论。争论主要表现在对涌现出的许多处理会计问题的建议和方法需要有评估,并寻找其中被普遍认可的方法的标准。因而基本概念、基本原则的研究就提到了议事日程。最早自觉研究用于评估会计准则理论的着作是Paton和Littleton的《公司会计准则导论》(An Introduction to Corporate Accounting Standards,AAA专题研究报告第3号),其特点是:它不是直接阐述会计准则,而是以1936年的《暂行说明》为开端,对其中的基本概念展开详尽而严谨的研究。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说:我们尝试将会计的基本概念交织在一起,而不是像暂行说明那样表述准则。我们的意图是构建一个框架,随后在此框架中建立起对公司会计准则的说明。在这里,会计理论被视为一个凝固(连贯)、协调、内在一致的理论体系,而且如果愿意的话,可以用准则的形式予以紧凑地表达出来(Paton/Littleton,1940)。所以毫不夸大地说,两位作者提出的要有连贯(coherent)、协调(coordinated)、内在一致(consistent)的理论体系来指导会计准则也成为构成CF的基本要求。
现在,人们都把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会员的七份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目前生效的有6份)作为CF的范本。美国CF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CF不同于一般的抽象会计理论,它是用来评估、发展会计准则的理论,而且在缺乏会计准则的情况下,根据CF的概念和原则,还能提出具有权威性的会计处理意见以解决新出现的会计问题。这样,我们在研究CF的历史发展时,会计理论界的意见,比如上述《公司会计准则导论》,毕竟只能作为参考,而准则制定机构有关会计准则的理论研究的态度、举措及其成果才值得人们更加重视。
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了AICPA关于财务会计概念的研究,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CRSP各阶段的实践教育内容与方法
1.认知性实践阶段。认知性实践一般安排在学生的第一学年的学期中或者暑假期间。实习的方式主要包括四部分:第一,实践类课程(如旅游服务礼仪、沟通技巧等)专门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仪容仪表和行为举止的塑造,针对学生文明礼貌、微笑服务、善于沟通、精于陈述的表达能力的训练。第二,专业基础课程和必修课(如管理学、旅游学概论、旅游资源开发等)的理论教育中穿插的实践教育环节,由于每门课程的教育内容不同、授课教师风格不同,实践教育的形式是多样的,如案例分析、情景表演、网络资料查询、学习心得分享等。第三,为了加深学生对旅游业的感性认知,在学期中利用课程实践教育环节、班级活动、学校组织的活动等机会,组织相关景区、旅游饭店、旅行社、博物馆、旅游商品购物点等的参观,组织学生观摩市级、区级的饭店技能大赛和导游技能大赛,增加学生对旅游行业的感性认识。第四,利用节假日做旅游市场的观察,观察旅游者的流向、旅游者的消费等。2.调研性实践阶段。调研性实践是在认知性实践活动的基础上的升级。这个阶段主要有两种实践教育方式。一是课程依托型,以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如旅游规划、旅行社管理、旅游饭店管理、旅游市场营销、旅游经济学等)等理论课程的实践环节为主,学生以分组的形式确定不同的调研主题前往相关企业、旅游地进行资料收集、调查问卷设计及调查、统计等工作,以增加对行业的理性认识。二是学校所在地或更大区域的旅游业的专门调研实习,在我校这个实践项目是被安排在了二年级下学期,学生将集体前往昆明、楚雄、大理、丽江、香格里拉、腾冲、瑞丽等地对云南省滇西北旅游资源、旅游线路组合设计、旅游市场状况、游客旅游体验等进行观察和调研,完成旅游资源问卷调查、旅游资源统计、旅行社座谈等项目。3.技能性实践阶段。技能性实践阶段一般开始于学生二年级下学期的技能型课程,并延伸到二年级暑期或者三年级寒假。主要有三种方式:第一,实践课程依托型学习,以部分技能性较强的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如旅行社管理、导游业务、饭店管理、饭店服务技能)为实践课程,充分利用校内的实训室,如饭店实训室、导游讲解实训室等完成模拟状态下的操作技能的训练。第二,前往景区、旅行社、酒店等实习单位进行“蹲点式”实际训练,这要求实习学生将实训室中模拟情景下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迁移到实习单位的实习工作当中。第三,利用会议展览、大型活动等机会,动员学生进行“零星式”实习,让学生参与会议服务、展览组织、宴会服务、外事接待等活动,主要锻炼学生应对大型活动和特殊活动的操作能力和协调能力。4.职业化实践阶段。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行的是四年级下学期全员全时段实习制度,即四年级上学期期末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和答辩,四年级下学期不安排课程,由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选择毕业实习单位,深入到具体的业务部门全方位地熟悉相关领域的工作内容、规范和运作过程,促成知识向技能的初步转化,并逐步达到融入。在实习期内或实习期结束,学生即可与实习单位签订劳动合同,这大大缩短了学生的入职时间,为他们争取到更多的职业机会和晋升机会。
二、CRSP阶段渐进式实践教育体系的保障因素
1.实践教育的考核。按照CRSP阶段渐进式模式所设计的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育的方法很多,总结起来说主要包括独立的实训课程、理论课程中的实践环节、旅游资源调研专门实习、旅游企业技能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及答辩、毕业实习等。对于独立的实训课程和理论课程的实践环节的考核,我们采用的是教育过程的评价方式,从教育目的、教育结构、教育准备、教育过程、教师素质和教育效果六个方面对教育实训课程和理论课程中的实践环节进行考核。考核项目中比较重视教育效果的评价和教育过程的组织,同时对教育前的准备工作也做了详细的要求。对于调研性的专门实习、企业技能实习、毕业论文、毕业实习来说,我们不是评价实践教育过程本身,而是评价实践教育活动的指导教师,原因是以上的实习活动常常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并指定了专门的指导教师。通过多年的观察,指导教师的指导理念和指导行为对实习效果的影响非常深远。在这个评价标准当中,将教师的教书育人、教育准备、技能训练、指导方法、成绩考核等作为评价标准,同时加上了实践教育指导工作创新的评价项目,促进实习指导教师勤于思考,提高实习指导的成效。2.师资水平的提升。知识的形成离不开学习发生的具体环境,否则课堂上学习的东西难以应用和迁移于课堂之外的环境。课堂教育在实施理论讲授的同时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专业操作流程模拟与案例、场景,引导学生参与模拟操作、案例讨论、情景创设,并在此基础上加深对相关理论的认识和理解,加强对相关技能的掌握。因此,在课堂教育过程中,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创造与实际环境相似的真实情境。教师应充分利用自身的知识、经验积累与各种教育资源尤其是社会资源将本专业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一来,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专业教师的知识和能力就提出了要求:第一要求专业教师掌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特点,熟悉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对于不同阶段的课程安排及其关系做到心中有数,避免重复的实践教育环节的设计和实践教育活动的安排。第二要求专业教师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的讲授和演示能力,而且具备实训项目的设计能力和实践活动的协调能力。第三要求专业教师是“双师型”教师,并具有在旅游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行政管理单位、旅游规划设计单位等实践的经历,或具有相关培训认证机构的培训经历和认证证书。第四要求专业教师拥有丰富的校外兼职机会,具有广泛的人脉关系。3.实践基地的建设。为保证教育实践效果,应结合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建立校内和校外两类实习基地。校内实习基地包括“情景导游实训室”、“模拟前厅实训室”、“模拟客房实训室”、“模拟餐厅实训室”、“模拟酒吧实验室”、“旅游规划设计室”等,并配备相关教育资料。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则更多地以旅游企事业单位为阵地,通过密切与各旅游企事业单位的关系,按照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共同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其实是不同的两种情境,校内实训基地大多是模拟型的情境,学生的操作失误是被允许和被原谅的,也有一部分校内实训基地是处于真实情境的。而校外实习基地却不一样,学生的操作失误将会给实习基地造成一定的损失,所以如何从模拟情境到真实情境的迁移是老师和学生都应该重视的问题。4.职业导师的设立。如果把校内的专业教师称为指导教师,那么,我们认为还有必要在技能性实践阶段和职业化实践阶段设立职业导师。职业导师应具备丰富的实践操作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绝大多数为曾经在旅游相关企业任职多年并表现突出者或者为正在公司担任培训、管理等职位的专业人士。职业导师根据企业的发展需要、根据学生的个体情况,对学生实习进行恰当的计划、组合与管理,以确保学生学习到更多企业所需的经验、技能、能力,同时职业导师的个人技能、管理思想和处事态度都将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5.学生的参与。前面的设计再优秀,没有实践教育的参与主体———学生,一切都变成了徒劳。因此,我们激发学生对实践教育的兴趣,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教育设计让学生有所收获,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在活动中收获成就。努力与实习企业沟通,促使企业重视和爱护实习生,不简单地把实习生当作企业的“短期廉价劳动力”,让学生在实习单位有工作尊严、有生活保障。
作者:唐玲萍孟丽杨丽萍单位:玉溪师范学院
(一)具体内容
受到CEFR的启发,国家汉办2007年颁布了《国际汉语能力标准》。改变了过去以掌握多少汉语知识来衡量汉语水平的评判标准,转为以能力为导向,以使用汉语“能做某事”作为衡量汉语学习者语言能力的重要依据。据此我们不难看出,外语学习的目的是解决实际问题,最终才能提高个人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实力,满足现代国家对知晓不同民族文化、熟悉专业知识、通识知识的外语复合式人才的需求。那么这样的客观认识就告知外语教学老师,在实际教学中,让学生用目的语言解决实际问题为语言学习的重要方式,在合理输入的前提下,提高学生的语言输出能力,最终才能适应现代社会多元文化发展的需求,培养出真正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二)指导思想
实施5个C为标准的外语学习模式,就是在课堂上进行有目的、有意义、有组织的讨论交流。若要顺利有效地实现这一教学过程,还需要教师调整自己的角色。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要成为帮助学生探索知识的向导和同伴。教师要准备应对在探索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要指导学生成为真正的课堂中心。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学生将逐步适应新的学习模式,从被动地死记硬背各种定义和概念变为主动地在语料海洋中去发现吸收自然语言。这就提示我们外语教学教师应以“功能”和“形式”两个要素来分析我们的外语教学。两个要素正如我们人的血肉和骨架。只单方面强调“形式”,也就是语法和词汇层面,就如一个人只有骨架而无血肉一样可怕,因此不可忽略“功能”的要素。中国教师对此指导思想并无异议,但是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却很难做到,这是由于我们教师自身在成长过程中,接受的都是传统的应试教育。很多老师在实际教学中,遇到了力不从心的状况:试图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改变一言堂的习惯,但效力颇低。教师一定要把学生看做是目的,而不是手段。需要我们大学教师更多阅读现当代教学理论,借鉴西方有益的方法,开阔眼界,从而有效的进行外语教学,培养复合型的外语人才,解决实际工作需要。
(三)基本原则
外语人才的高效创新培养这一项目的实施应以全世界主要的语言教学目标为依托,优化大学对外语教学的基本原则;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辅助教学的原则;坚持以建构主义和任务型教学理论为指导,强调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
(四)以五C标准为原则的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
1.五C标准之一:比较。
国内外学者就课堂活动的开发建设提出多种策略和方法,首先应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在汲取国内外成功做法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比较,利用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进行课堂活动设计,比较筛选出优化模式。课堂活动与“任务型”教学模式相配套,设计出可操作性强的各项“任务”。
2.五C标准之二:文化。
思维来自于语言。不同的语言背景下当然会产生不同的思维意识形态。中西文化差异更容易在教学模式的差异中得以展现。在中国的传统课堂中,教师角色是需要进行转变的: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者。引导学生改变以往的“坐等”的学习习惯,使其意识到他们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作用之一体现在“导”字上,在学习上给予指导,帮助学生获得知识,起到一个推动和帮助的作用。外语教师在学习新理论发扬自身长处的时候,更应该放下包袱轻装前进。我们可以借鉴西方的理论思想,正如Nieto&Bode所说:tounlearninordertolearn。也就是说进步的基础是不仅仅要学习新的内容,还要去掉头脑中陈旧的东西。苹果前总裁乔布斯也告诉过我们:Stayhungry,stayfoolish。这两句话都是一个意思,同孔子的“三人行必有吾师”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有自己虚怀若谷,才能海纳百川,得以全面提升自己,外语老师才能够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大潮中,迎接挑战,把握机遇,成功培养真正能够实际作战的外语人才,才能得以把我们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并吸收借鉴西方发达的经济技术成果。复合式外语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外语教育技能掌握及工具性一面。所以在文化的比较借鉴中,更需要我们利用西方优秀的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等,提炼出有益于我们培养具有创新意识、能参与国际事务、具有国际视野的国际化创新型外语人才。
3.五C标准之三:联结。
教师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选用较新教材资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改进与优化输入内容。其次,确保外语教学精读课授课地点为多媒体教室,均配备有先进的仪器设备。另外,教师应熟练应用“任务型”教学方法,经验丰富,为设计出有针对性的可操作性任务提供必要保证。能够把课上所讲授内容与现实联结、国际联结。只有通过此种方式,才能实现我们新世纪的外语人才培养目标。
4.五C标准之四:交流。
经济技术的进步为学生的外语学习提供了最新最真实的语料环境。教师应对信息爆炸时代的信息内容进行加工选择,使学生的利用能够最大化高效化。外语学习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营造多元文化的校园环境,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与国际意识。那么交流就是一个锻炼学生在国际化环境下进行实际应用能力培养的重要有效方式。国内在这一领域已颇具规模的培养院校是上海外国语大学、南京大学、西安利物浦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纽约大学等,对培养外语技能基础扎实、知识结构合理、具有创新意识、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端外语人才摸索出行之有效的办法。这是我们各大院校外语培养模式学习的一个内容。
5.五C标准之五:社区。
一段时间我们外语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听说读写译语言技能的工具型人才,主要目的是培养能够进行书面翻译和进行文献阅读的外语人才。但是在时展到21世纪的今天,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早已不能满足实际需求。我们要培养复合式的外语人才,并且能够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影响力。这就需要我们培养出对社会具有责任感的外语人才。在培养中,同社区的联系、交流、比较这一环节必不可少。我们培养的人才是能够在实际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解决问题,具有创新意识。这就更需要我们在课程设置的同时同社区发展相联结,让学生的专业能有用武之地,让学生懂得回报社会。
二、创新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