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4 15:07:1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重建工程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仿古建筑的分类
仿古建筑形式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仿古建筑形式是指利用现代建筑材料或传统建筑材料,对古建筑形式进行符合传统文化特征的再创造;狭义的仿古建筑形式是指利用传统建筑材料,在特定范围内对古建筑的复原,严格讲属于文物修复范畴。
2仿古建筑所采用的结构形式
随着现代建筑材料的多样性增加,同时现代建筑的设计理论水平及施工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仿古建筑的结构形式也百花齐放,根据其建筑材料的不同主要分为以下四种结构形式。
(1)木结构
仿古建筑中的木结构是指结构体系及主要受力构件以木材为主。
与其它材料建造的结构相比,木结构主要有以下优点:木材属于可再生资源,再生产周期短;木材具有较好的保温隔热性能;木结构建筑重量较轻;木结构建筑美观,使人们有一种回归自然的感觉;木结构建筑建造方便,木材容易加工且便于运输和加工;木结构建筑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木结构同时也有一些致命缺点:木材容易腐蚀;木材易于受虫害侵蚀;木材易于燃烧;木材各向异性,木材强度按作用力性质、作用力方向与木纹方向的关系一般可分为顺纹抗压及承压、横纹抗压、斜纹抗压、顺纹抗拉、横纹抗拉、抗弯、顺纹抗剪、横纹抗剪、抗扭等,各种强度差别相当大,其中顺纹抗压、抗弯的强度较高。正是由于这些致命缺点影响了木结构在仿古建筑中的推广和大力应用。
2007年3月,一座以仿中国山西五台山唐代全木结构建筑在加拿大多伦多正式动工,其中“大雄宝殿”工程(图1-1)便是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的“复制品”。
加拿大大雄宝殿,以五台山大佛光寺唐代遗存的东大殿为蓝本,采用全木结构,基本按1:1的比例进行仿造施工,整个建筑不用一块砖、一斤水泥、一枚铁钉,构件之间全部由木钉或生漆黏合。建成后的大雄宝殿,总长度44米,纵深度30米,总高度17.8米,建筑面积1418平方米。
(2)钢筋混凝土结构
仿古建筑中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是指承重结构体系及主要受力构件以钢筋混凝土材料为主。
和其它材料建造的结构相比,混凝土结构的主要优点是:整体性好,可通过灌筑成为一个整体;可模性好,可灌筑成各种形状和尺寸的结构和构件;耐久性和耐火性好,混凝土将钢筋包裹在里面,使其不易生锈,结构遭遇火灾时,钢筋有的混凝土保护,不会因升温而使钢筋软化;取材方便,建造和维护费用较低。钢筋混凝土结构同时也存在一些缺点:自重大,不使用于建造大跨结构;抗裂性差;施工周期长等。
现代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理论的不断发展、施工技术的不断成熟使钢筋混凝土结构在仿古建筑中应用越来越广泛。
越王楼重建工程于2001年10月24日动工。重建后的越王楼主体工程为钢筋混凝土框架仿古结构,风格为唐式昂斗飞檐歇山式,主楼高99m,内外15层,底面东西及南北长度分别为66m和88m,总建筑面积为26000 m2,如图1-2所示。
黄鹤楼重建工程于1981年10月动工,1985年6月竣工。黄鹤楼主楼的重建是以清同治楼为蓝本,但其更加高大雄伟。主体结构采用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仿古结构,高度为5l.4m,底层和顶层边宽分别为3Om和18m,建筑面积为4000m2,飞檐5层,攒尖楼顶,屋面材料采用金色琉璃瓦,各个楼层布置有大型壁画、楹联、文物等,如图1-3所示。
西安大唐芙蓉园于2004年12月竣工,占地1000多亩。它是中国第一个全方位展示盛唐风貌的大型皇家园林式主体公园,其主要建筑均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使园区内既充满古园林韵味,又具有现代建筑气息,如图1-4所示。
(3)钢结构
仿古建筑中的钢结构是指承重结构体系及主要受力构件以钢材为主。
c其它结构相比,钢结构的优点是:材料的强度高,塑性和韧性好;钢结构构件一般是工厂预制、现场连接,施工周期较短,工业化程度较高;钢结构自重小质;材料环保,可进行重复使用。钢结构也有一些缺点,如:耐腐蚀性差、耐热不耐火等。
钢结构在仿古建筑中的应用还处于初期阶段,业内人士在这方面的探讨也相对较少。因此,探讨钢结构在仿古建筑中应用有着重大的意义。
西安大明宫丹凤门主体于2010年1月20日竣工,主体结构采用全钢架结构。丹凤门遗址保护工程占地面积7699亩,总建筑面积为11474 m2,如图1-5所示。大明宫丹凤门的保护与展示对研究唐长安城与中国都城考古等具有重要价值,对中国仿唐建筑的发展有巨大贡献。
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博物馆于2009年2月正式动工,采用全钢结构。建筑东西及南北长度分别为178m和 30m,结构共三层,其中地下一层、地上两层,总建筑面积为12616.5m2,如图1-6所示。采用钢结构复建定鼎门的新城门楼,既有效地保护了文物,又能展示定鼎门的历史风貌。
3结语:当今社会人们的环保意识越来越来强烈,如何建造环保仿古建筑也是大家关注的一个热点,仿古建筑也将会是未来古建筑的一个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张明,九华山回香阁万佛塔结构动力分析,[学位论文],太原,太原理工大学,2005
[2] 向欣然,黄鹤楼重建工程,世界建筑导报,1995,2,30-31
[3] 力行,兴兴隆隆黄鹤楼,中外建筑,1997,4,16-17
[4] 高介华,黄鹤楼明,华中建筑,1996,1,58-62
[5] 钟华.唐韵盛景大唐芙蓉园明.中华建设,2005,5,27
[6] 金磊.大唐芙蓉园:再现唐韵盛景闭.建设科技,2005,16,17
[7] 刘克成,肖莉,王璐,盛世留影―唐大明宫丹凤门遗址保护及展示工程设计,建筑与文化,2007,6,28-32
[8] 张锦秋,丹凤门遗址保护展示工程设计闭,中国文化遗产,2009,4,120-125
关键词:社会责任; 地震类科技期刊; 期刊定位
2008年的汶川地震、2010年的玉树强震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巨大损失。汶川地震后,面对这一举国上下关心的灾害事件,出版工作者的使命感使我们清醒地意识到,利用地震学术期刊的优势,从专业水平上对震害进行深层次报道,刊登广大科技工作者、工程技术人员以及高等院校师生最新科研成果是科技期刊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也是科技期刊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的具体体现。
1 围绕社会责任进行期刊定位
1.1 突出专业特色
30年来以来,我刊坚持“突出专业特色,促进学科发展”的办刊方向,及时刊载地震工程学科最新的理论,实践和应用技术信息,推动我国地震工程科学研究的发展,为我国防震抗震,灾后重建工作服务,将这一使命作为刊物定位的标准之一,为减少地震为国家带来的损失作出应有的贡献。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为了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和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安全,建筑物与设备的抗震问题亟待解决。为此,一方面要总结与交流我国自己的抗震经验,另一方面也要认真学习国外的经验,使洋为中用,促进我国地震工程科学的现代化。
2008年汶川地震猝然袭来后,刊物对相关研究课题及时报道,并及时出版增刊,在地震的发震构造、观测结果、场地影响、房屋破坏、交通系统震害等16个方面作出了及时的分析,对汶川的灾害评估和灾后重建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1.2 稿件多源性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紧密跟踪地震工程学科的科研动向,吸收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科研院所的稿件,稿件量大,覆盖面广,通过参加学术会议,编辑培训等方式,加强与外界的沟通,使稿件来源更加广泛,思维更加新颖,并突出稿件的深度和内容,组织发表学术性强,实用性强,指导性强的稿件。使国内外先进的科技成果及时地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应用。
2 缩短发表时滞,提高论文的时效性
发表时滞主要受到待用稿件数量、出版周期、期刊刊载容量、文章返修速度等因素的影响。科技文章处理时滞主要表现在编辑部在审稿、退稿、返修及编辑加工等方面,包括对内容、格式和作者信息的处理等。对于不符合本刊要求的稿件,尽快写出处理意见通知作者,突破待发稿件多、发稿排队导致稿件发表周期长的局限从而缩短发表周期。另外,要动态地掌握审稿专家的情况,经常与审稿专家联系,缩短审稿时滞,是缩短整个刊发时滞的一个重要环节。不断更换那些鉴识能力较差、责任心不强的审稿人,及时为审稿队伍补充新生力量。作为专业性很强的科技期刊,还需要及时关注刊物相关领域的民生大事,及时组织报道相关的科研成果,为政府制定相关措施和科研人员的补救工作提供参考。汶川地震后,地震重建迫在眉睫,编辑部及时发表恢复震后交通桥梁通行能力等方面的文章,缩短房屋抗震结构类文章的时滞。关于汶川地震的发震构造,场地破坏,房屋破坏等相关文章给予优先发表。
3 加强审稿制度,严把学术质量关
3.1 强化审稿制度
第一,及时反馈,防止一稿多投。收到稿件后在第一时间回复作者,并及时送审。为防范一稿多投,不仅要拒绝人情稿,更要及时收集本领域的相关信息,提高识别能力。对于一稿多投的作者给予严重警告。第二,专家审稿意见要完整有说服力。科技期刊的送审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他能帮助编辑在取舍和刊登主次上作出正确的判断,同时指出文章的不足之处,即研究是否到位,成果是否有创新性,是否值得发表,作者根据专家的意见逐条修改,使文章的水平得以完善和提高。要求编委和审稿专家对每篇文章的审稿意见既有整体评价,又有详细的修改意见,同时对文章中数据的正确性进行把关。第三,缩短审稿周期。送审后,要及时与审稿人沟通,编辑部人员在送审之前和之后,及时与审稿专家联系,了解专家近期的研究课题和动态,近期是否有外出或紧急事宜,以免耽误审稿进度,影响文章的刊发,也给需要改投的作者提供充裕的时间。
3.2 积极组织约稿
编辑部应积极组织约稿,打破闭门办刊的传统。作为编辑部,应采取走出去的办法,积极向校内外的专家、学者约稿,积极组织高水平的稿件,以提高刊物的学术水平。主动向院士、国内外知名专家及优秀中青年专家约稿,并注重出版重大基金项目论文。汶川地震发生后,我们积极组织刊发对灾后重建有帮助的优秀文章。
4 结论与展望
对科技期刊领域内突发事件进行有针对性的组稿,反映一个编辑部的紧急处理问题的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充分利用科技期刊的效应做好组稿和出版后的宣传工作,真正走出去,引进来,促进海内外地震工程领域的学术交流,推动我国地震工程科学研究的发展,在防震减灾与灾后重建等方面应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 姚玉红,栾奕,丛乃霞,等. 谈医学论文作者如何缩短发表时滞.中国学校卫生,2008(8):767-768.
[2] 朱美香.?遏制审稿失范提高审稿质量. 编辑学报,2004(3):180-181.
[论文摘要] 本文对地震前后房地产市场面临的问题和机遇给出了研究,旨在探索绵阳房地产业未来的发展路径。
一、地震前绵阳房地产业发展状况
在2002年以前,四川省绵阳市的房地产企业不足15家,一些开发商的土地拿价很低,最高的也不超过50万元/亩,房价连续几年在800元~1500元之间徘徊,随着居民自住和投资的刚性需求、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房地产市场开始逐渐升温,土地作为稀缺资源也导致地价节节攀升。到2006年底,在绵阳城区核心地段创出了730万元/亩的最高价。2007年,绵阳城区房地产开发施工面积达526.74万平方米,截至2008年7月30日,市房地产开发登记注册企业已经达到236家。城区一般砖混结构的新房售价3000元左右,电梯房价在3900元左右。房地产市场虽然因为过热存在一定的隐患,但是在汶川地震前绵阳的商品房销售一直保持较好的局面。
二、地震对绵阳房地产业的负面影响
1.这次地震无疑将使人们的对房地产形成新的置业价值观。据搜房网一份震后调查显示,85%网友将因地震改变购房计划。虽然绵阳绝大多数房地产企业的楼盘在这次地震中经受住了考验,但是仍然有三个中型楼盘在地震中因为各种原因出现有个别危房和加固后使用的情况,由此出现的地震财产损失会造成心理阴影,降低购房热情,甚至出现了退房现象。从市场销售情况来看,人们购房意愿减弱,对房价下跌预期增加,投资者大量退出市场,导致地震后一段时间销售难度加大。绵阳房地产企业面临的资金压力,导致部分开发商不得不低价出售土地或者房屋。
2.因为地震,绵阳的地产发展项目的工期明显延缓,房企资金回笼放缓。对于一些正在推售的楼盘,或者计划在未来几个月内推售新盘的开发商,地震灾害使其销售计划延后,这将直接影响公司今年的销售业绩及利润。震后第二天,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启动应急预案,要求震区在建的建筑工程酌情停工。同时,区域内的建筑企业,积极投身抗震救灾,基础设施、原材料和劳动力将对灾后重建有所倾斜,也将影响到房地产项目的工程进度。
3.当地部分投资需求和富裕人群的置业需求,出现了外流。据初步统计,地震后某些有条件流动的群体出现了外迁的趋势,原来打算在绵阳买房定居的群体也产生了犹豫和观望。
4.绵阳的旅游产业一直是当地的重要产业。因为地震,客源受影响明显。酒店、商业等相关物业受到打击,进而延缓持有型物业的开发投入。
5.灾后重建导致原材料和劳动力的短缺,影响房地产成本。在灾后重建的过程中,原材料和劳动力的大量需求,部分导致了供应短缺。对绵阳的商业化房地产开发而言,将受到供应短缺的影响,在成本上面临压力。
6.随着对绵阳现有建筑的抗震性能检查,一些不合格建筑被曝光,业主要求赔付和退房,个别房企因此陷入了“质量门”危机。
三、地震后绵阳房地产业的机遇
1.借鉴国外地震多发国的经验和领先技术使绵阳城市建筑质量迈上新台阶。地震发生后,无论是投资还是自住消费者都把住房的抗震能力、房屋安全性、建筑质量作为其购买选择的首先条件,这就对房地产开发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关部门将出台更为细化的建筑抗震标准,并加强相关工作管理。并借鉴日本等地震多发国的建筑物抗震标准和施工质量标准,可以考虑在建筑物内设立安全避难室,发展抗震性能很好的轻质钢结构住房,对安全性要求很高的重要建筑物,还可以采用橡胶支座隔震技术等国际上热门的工程抗震新技术。
2.随着抗灾的深入,灾区的各项重建已经紧锣密鼓的开展起来。绵阳作为重灾区之一,而且又是全国惟一的科技城,国家会加大支援和投资力度,这确实是绵阳建设发展的契机。中央和绵阳地方政府也出台了鼓励房地产发展的包括金融、财政、税收、土地等优惠政策。对抗震不达标和危旧房的改造,以及“保障住房”的灾后重建会给房地产企业带来新的市场机会。这些都将加快绵阳房地产业的快速恢复。
3.绵阳作为全国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宜居城市、旅游城市,地处长江上游,水源优质,加上绵阳的基础教育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小有名气,绵阳的医疗机构较多,医疗环境较好,再加上绵阳地处扬子板块,本身不会发生大的地震,只是处于地震波及区,随着人们对地震恐慌情绪的淡化,绵阳会继续吸引来自周边地县特别是地震断裂带上地区的人员的迁入。
4.绵阳作为中等城市,地震前的房价不是太高。地震之后,绵阳楼市近期也陷入低迷状态,但是随着一些低质中小开发企业因为地震和自身的原因被加速淘汰出局之后,绵阳房地产企业的利润维持在20%左右应该没有多大的问题,不会出现某些大城市因为前期地价和房价炒得太高,而发生资金链断裂的可能。绵阳的房地产市场将会在较快的时间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关键词:干线公路,桥涵,外业调查
随着设计院干线公路设计任务的不断开展,各个专业组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作为设计先期工作的外业调查,各组都在趋于完善,桥涵组也在不断改进、不断完善中。但总结过去一直以来的外业调查情况,还是有一些漏洞、模棱两可、不明确,不能指导设计的精确性,从而不能指导施工准确性,给施工带来不便。究其成因,主要是因为在大部分干线公路外业调查中桥涵组需要调查掌握的资料要多于其他各组,工作量大且程序繁琐,容易缺失漏项。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桥涵专业组在现场调查前要有明确知悉的调查内容,在现场调查后,制成桥涵调查外业记录表,以便于指导内业设计。。。
一、桥梁
(一)河床断面的测绘
桥位处河床断面应严格绘制,分别绘出河槽、河滩(如果有)和岸堤,如桥位处河道不规则、起伏变化大,应分别绘制桥中心线处、桥上游处、桥下游处的河床断面,同时所有断面绘制应严格按照实际高程控制,真正反映实际河床断面,以指导后续内业。
(二)设计水位、设计流量测算
设计水位、流量至关重要,它直接控制、影响桥型方案的比选,桥面高程的选定。所以设计水位测定必须全面、准确,其内容包括设计频率的洪水位、通航水位、低水位、雍水、浪高的测量及是否有流冰、漂流物、淤积的调查。设计流量不仅重要而且测算难度大,更需要认真、仔细。首先要选择桥位处或上下游附近有代表性、河床断面变化不大、较规则的河床段,绘制其河床断面;再测算此段河床的平均纵坡;最后描述此河的性质特征(大致内容有天然河道还是人工渠道;山区河流还是平原河流;周期性流水还是常年的;是否植物丛生,沼泽型河流;土质河道还是大、小卵石或植物覆盖的河道等等),以便确定河道的粗糙系数,计算其设计流量。
(三)里程桩号、水流向、与路线交角的测量
桥位处河床断面不仅要如实反映实际,且各个点的里程桩号一定要准确,尤其是主河槽断面,以便精确控制桥梁的位置(尤其是老桥加宽改造利用),防止错位。利用罗盘仪或方向架侧出水流方向和路线的交角(结合地形图测量,两相对照),便于桥梁的斜角角度的确定。
(四)其他
上下游桥梁的桥型、跨径、桥下净空的调查,以备本桥桥型方案的选定。
(五)老桥的调查
对于公路改建工程,路线经常布设在老路、桥上,老桥不管是改造利用还是拆除重建,老桥调查除包含以上所有内容,还要进行建设年代、设计标准、桥型、跨径、各个结构部件尺寸、破坏缺陷、尤其是墩台基础是否有冲刷及埋置深度的调查。对于以前有过损毁修复或加宽改造的桥梁,还应针对涉及到的细节部位做以检查。。以便于本桥在内业设计中是改造利用还是拆除重建方案的选择。
二、涵洞
(一)孔径的确定
通常情况下,涵洞孔径是按照严格的计算而定的,但在踏勘测量中由于时间紧迫或缺乏必要的仪器,可将河沟断面尺寸详细的调查出来,然后用估算法计算:
1.对于有明显河槽、河岸稳定、无冲刷现象并可调查到最大水位的河沟,通常可按以下三种情况估定孔径:
1) 水不溢满槽,水深小于0.5m的,以水面宽度的一半来估定;
2) 水不溢满槽,水深超过0.5m的,以水面宽度与沟底宽度之和的一半来估定;
3) 水溢满槽的,采用沟顶的宽度,再考虑溢槽水深和宽度,适当加大孔径。
2.对于调查不到最大水位的,可按河沟顶宽和底宽之和的一半来估定。
(二)涵底高程的测量
就原先的调查,对于同一个涵洞,在不同时段两次或三次调查的涵底高程大约有10cm之内的误差,为了尽量减小此误差,在外业勘测时可与中桩组同步,在进水口和出水口各测一个高程,同时桥涵组人员也分别在进出水口各测两个值,这样既可以确保涵底高程的准确性,也可以检验桥涵组粗略调查的误差。
(三)涵洞角度的测量
用罗盘仪或方向架精确测量出涵洞与路线的交角,避免单凭目测而得,以免斜交涵洞施工结束后,两端洞口与两侧水沟有偏差,影响排水。
(四)涵底坡度得设置
如果进出水口高差较大得话(天然沟床纵坡大于5%时),为使涵洞洞身与沟底天然坡度一致,涵底需设置纵坡,但涵底纵坡不宜大于8%,超过则应做阶梯涵,或者将涵底填筑至适当高度,出口做急流槽处理。
(五)洞口形式的选择
当存在沟渠,河沟平坦顺直,沟底与涵底高差变化不大的情况下采用八字墙洞口;以利于合理收集和扩散水流,使之与原沟渠顺接。当无明显河沟或者河沟比较宽浅、孔径压缩较大的情况下采用一字墙洞口;其他根据现场情况,还有闸们洞口、跌水井洞口、挡墙洞口等形式可供选择。
(六)老涵利用情况的调查
对于老路改建工程,路线常布设在老路上,而对这些老路上的涵洞,除了按上述设置一般涵洞的调查程序进行调查外,还要进行特殊的调查。认真调查老涵的破坏情况和程度,不能主观的将其取消或全部拆除重建,为了节约造价,减小不必要的浪费,对部分老涵可以进行改造利用,调查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涵洞上方路面如有轻微的下陷现象,不一定就说明涵身管节损坏而导致下沉,也存在由于原先管基没做好而致的整体下沉,而管身却无损坏。
2.对于可能利用的涵洞,最好调查两个高程,一个是老涵管底高程,一个是河沟底高程,如进行接长利用时,要采用涵管底高程,如拆除重建,要采用河沟底高程。
3.如遇到老涵为高低涵时,不能草率的以不符合设计要求而将其拆除,要向当地人询问清楚高低涵两个涵管各起什么作用,再进行取舍。
4.孔径小于50cm的涵洞,如果它单单起到灌溉的用途且已经满足了其作用,涵长足够涵身也无损坏,此时也可将其完全利用,不需要严格按照要求将其拆除重建为规范化标准跨径的涵洞,增大了不必要的工程造价。
对于桥涵的设计位置的选择和确定,读者可参考《桥梁工程》和《小桥涵勘测设计》,本文不在赘述。
参考文献:
[1] 高冬光. 《桥位设计》.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 范立础. 《桥梁工程》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3] 孙家驷. 《小桥涵勘测设计》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4] 叶镇国 《桥涵水文与水力学》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工程造价毕业生论文范文一:现代工程造价管理模式探析
如今,随着建设工程投资值的增加和范围的扩大,造价管理的地位逐年提升,在此情况之下,如何管理和控制建设项目各个阶段的成本,实现管理的既定目标;如何实现人力、资源、物力的合理配置,节省工程建设成本与实现规范化管理,并获得效益,将是现代工程造价管理模式中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一方面,工程造价管理必须根据工程造价的运行规律与运行的特点,科学地选用管理措施,灵活应对当前所遇到的不同问题。另一方面,数据的分析和统计,寻找寻找数据中的规律也是造价管理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同时,工程造价管理的信息化可实现将单一的工程造价软件分析(如:工程量清单编制、工程造价指标、电子评标等)协同于一个统一的平台上,实现数据信息的集中管理以及工程数据资源共享。在一定程度上,工程造价的管理模式旨在实现人力、物力、资源三者最优化配合,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需求的改变,管理模式也在不断地升级和改变,因此不断地改进和更新也将是管理模式升级至关重要的一步。
一、工程造价管理模式及其分析
1、全过程造价管理模式
全过程造价管理模式主要在于将建设项目分解成若干个活动,从而针对各项活动分别进行明确的管造价理和控制。项目建设的造价控制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投资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竣工阶段。但是,在项目建设的不同阶段,造价控制对项目造价影响也出现些差异:投资决策阶段为75%~90%,设计阶段为35%~75%,施工阶段为5%~35%,竣工阶段为0~5%。投资决策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作为项目建设的最初阶段,也是对项目风险性分析、项目造价确定以及最终投资方案的得以确定的关键环节,对建设工程造价以及项目建成投产后的经济效益,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此阶段涉及较多的行业以及较大的数量分析,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确保参与风险分析、确定投资方案人员的专业性,特别是土木工程师、市场分析专家、造价企业管理人员等。
(2)对于采集到数据,进行客观分析,以保证数据和造价的准确性、可靠性。设计阶段工程造价的控制。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既顾及设计的规范化、方案的优化、投资效果等,因此在设计方案选择时,第一,建筑方案应建立在注重结构合理化、设计方案的经济效果、寻求优化设计的基础上。第二,结构设计必须把技术与经济密切结合起来,减少非必要条件的干扰,从中选择一个成本较低的方案。第三,最大化地利用“优化设计”和限额设计的合理之处,减少设计费的支出。第四,设计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水平,优选出安全可靠、造型美观又能保证经济效益的设计方案。第五,在设计招标方法的选择上,正确处理技术与经济的关系,如:设计方案和工程造价结合既能使设计人员更加致力于设计,又能对降低工程造价起到有效的作用。工程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施工阶段是项目建设过程中影响因素最多,时间跨度最长的一个阶段,主要涉及到对材料价格的控制、控制设计变更、合同的管理以及一些索赔工作等。对于控制设计变更更加注重工序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对施工图的认真审核,避免施工后因设计修改带来费用的增加。竣工阶段工程造价的成本控制。这个阶段的控制,一方面做好工程竣工验收工作,对出现的质量等问题,按合同条款进行一定的索赔;另一方面对竣工结算的管理,也将对降低造价起着重要的作用。
2、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模式
这种管理模式旨在平衡项目建设期成本与项目营运期成本,使得最终成本量最小化。施工阶段在建设项目中占较长时间,项目运营成本最大,该阶段的全生命周期也是较长,相比而言,项目建设前期的成本较小。因此这种模式适合运用在项目投资期间,而不是项目建设的全过程。
3、全面造价管理模式
全面造价管理是对项目建设中涉及到的全团队成员、全要素、全过程与全生命周期、项目风险进行全面的综合考虑。那么,它是出于集体利益造价管理、工期、质量等要素的综合考虑以及风险投资期间的造价管理等。从造价管理的横向和纵向进行全方位的管理,但在各个方面的运用技术上有待提升和完善。
二、工程造价模式中亟待完善之处
1、造价管理各各阶段、各部门缺乏协调配合,甚至脱节,这不仅影响工程建设的进度,也将对降低工程造价方面造成较大的损失。
2、对于在前期的投资造价分析时,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不完善,计算统筹的模式较单一,没有进行很好软件的综合运用,致使数据资源得不到有效共享。
3、造价管理人员的综合管理意识有待提高,缺乏对质量、工期、造价三者的综合有效考虑。
三、应对措施
1、全面造价管理与全过程造价管理、周期管理相结合,利用各阶段的造价管理优势从项目决策造价阶段的控制到最后的项目造价结算的控制,将全团队、全要素、全风险等方面进行综合管理。
2、从工程造价全过程管理的需求出发,建立相应的数据管理库,如:工程造价数据库、工程造价指标库等,通过统一的数据系统,在同一平台上实现工程数据共享,节约时间成本、提高效率。
3、在造价管理人员方面,毋庸置疑,在进行评估、分析、决策时,无论是从人员的筛选还是人员的内部管理,都应进行严格的控制,这样才能保证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
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设工程造价管理的关键在于实现工程造价的全过程控制,注重建设项目过程中各个项目的协调,最终提升投资效益。但随着经济的发展,除了多方位的协调之外,工程建设造价管理也将会面临更多技术性问题挑战。
工程造价毕业生论文范文二: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造价研究
0引言
为缓解交通压力,促进各地联系更为方便、快捷,对高速公路进行改扩建是一项重要策略。而造价编制是改扩建工程的一项重要工作,采取措施科学合理进行造价编制,不仅能对各项资金进行有效安排,还能有效指导工程建设,促进改扩建工程效益提高。下面将探讨分析改扩建工程造价编制特点,并分析新工艺单价测算问题,以便更好指导实际工作。
1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的方法
在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中,人们积累了多种方法,实际工作中应该根据具体需要合理选择,主要方法包括以下类型。
1.1双侧加宽方法
平原、微缓丘陵等采用该方式扩建,占地少、施工简单、投资少,但对交通通行影响较大。
1.2单侧加宽方法
受地形限制,运用单侧加宽方式,路基差异沉降不敏感,施工组织容易,对车辆通行影响小,但造价较高。
1.3新建公路方法
山岭重丘区受地形限制而无法加宽,应该新建公路。如果不考虑老路改善、互通立交共用等问题,造价与新建道路相同[1]。
2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造价编制特点
改扩建工程造价编制具有自身显著特点,不仅要考虑新建项目工程造价,还要把握其它项目造价,从而编制更为合理的造价预算。
2.1便道修筑费
确保老路正常通行,贯通便道按双侧计算,单侧加宽计算一侧即可。
2.2取土填土费
做好沿线土场调查工作,合理确定土场位置,试验取土性质,确保满足要求。根据取土运距、运费、取土资源费等合理确定造价。
2.3软基处理费
路基加宽后,可能出现不均匀沉降,给路基带来破坏,加宽项目应该对特殊路基处理,并且费用较高。
2.4行车干扰费
双侧拼宽时为确保路面整体与美观,上面层新旧路基应同时铺筑,需考虑一部分行车干扰费。
2.5保通措施费
施工期间不能中断交通,线路运营能力和服务水平也不能下降,保通措施尤为重要,造价编制时不能忽视。制定有效的保通方案及费用组成,根据以往改扩建施工经验,双侧拼宽按70~80万元/km计算,单侧按30~50万元/km计算。
2.6环保措施费
路面、路基、天桥、防水排水工程等废料处理、安置、再生利用费用等[2],也是造价编制中不能忽视的。
3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新工艺单价测算
改扩建工程是在原有高速公路基础上进行的,因而除了对新建项目进行造价编制外。还要考虑新工艺造价,重视对新工艺单价的测算,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3.1新旧路基衔接处理
加宽后的道路与原来道路形成一个整体,必须重视新旧路基的结合,提高工程质量。旧路基已经运行多年,路基沉降形成且比较稳定。新路基为了与旧路基连成整体,常用的处理方法是在旧路边坡挖台阶,铺筑土工格栅,填筑新路基前进行冲击碾压,用CFG桩、粉喷桩等进行深层处理。造价编制时应综合考虑这部分造价,通常造价估算阶段容易忽视旧路挖台阶、土工格栅铺筑费用。软基处理费用应结合路线长度综合考虑,概算定额可采用2007年修订后的规定。从而有利于提高造价编制合理性,更好指导工程建设。
3.2新旧桥梁搭接处理
为了让新桥梁与旧桥梁形成一个整体,共同受力,又不改变老桥原来受力,桥梁加宽常用同结构、同跨径、“上连”、“下不连”的拼宽方式。“上连”的方法是用湿接形式连接上部空心板结构,用无振动切割技术拆除老桥外侧墙式护栏,老桥外侧边板上种植连接件,并与新板预埋件搭接,浇筑接缝,桥面铺筑混凝土,完成新旧桥梁上部横向连接。“下不连”是在下部新、旧盖梁间设置1cm缝,不做任何连接。这种搭接处理方式给造价编制带来困难。不仅无定额可套,还无经验数据参考。根据连霍高速郑州段改造情况,测算出以下几种新工艺单价。例如,切除钢筋混凝土护栏1300元/m2,切除钢筋混凝土盖梁1500元/m2,植入Φ12钢筋15元/根,植入Φ16钢筋20元/根,粘贴A3钢板1300元/m2。在新旧桥梁搭接处理造价编制中,可以此作为参考。
3.3旧路旧桥病害处理
通常改扩建的高速公路运行时间在10年以上,为了让扩建后的新旧道路处于同一服务水平,对旧路旧桥的病害处理也是不能忽视的内容。在旧路病害处理中,关键内容是进行病害检测,把握病害所在位置。并对废料进行合理利用,重视沥青混合料的冷再生和热再生利用。根据多方面咨询,结合设计、施工经验,沥青再生新工艺单价如下:铣刨80元/m3,添加2%泡沫沥青175元/m3,添加15%新料120元/m3,施工费125元/m3,综合单价5元/m2。旧路铣刨、混合料运输、铺筑可套用定额计算,新路铺筑的混合料加工费,应根据添加剂、设备台班费等测算。旧桥加固与修复造价计算,目前没有准确的定额,一般根据工程实际进行测算。常用新工艺单价如下:原桥梁伸缩缝拆除80元/m;拆除旧空心板20m,运距3km时,单价2600元,拆除旧空心板16m,运距3km时,单价1800元;碳纤维布处治上部结构性裂缝700元/m2;环氧砂浆处治下部非结构性裂缝30元/m;环氧混凝土处治麻面、露筋部分160元/m2;铰缝加固钢板厚19mm,价格为1300元/m2。造价测算中应该以此作为参考。
3.4排水防水工程拆除
道路加宽往往需要拆除旧路的防水、排水工程,而废料处理是其中的重要工作,充分利用废料有利于降低成本。因而造价人员应加强与设计人员沟通,领悟设计意图,并制定科学合理的方案,进行准确估价。拆除工作的工程量都能估算,但无专门指标,应该套用概算定额,合理利用和调配废料,促进其作用的最佳发挥。并做好新建道路的排水、防水施工,以节约成本。
3.5天桥与立交桥处理
简支结构桥通常在原桥梁两端加长,确保加宽后满足道路宽度要求,对连续梁、T型钢构、斜腿钢构等桥梁应全部拆除。拆除过程中应确保不中断交通,防止破坏高速公路路面,保证车辆安全通行。一般单向放行,单向设置临时支护,并搭设满堂支架,用切割方式拆除混凝土,及时运走废料,并及时放行交通[4]。进行桥梁拆除时,为降低对车辆通行的影响,节约成本,按照常规方法套用定额计算费用是不合理的。经过测算和咨询,拆除单价约1150~1500元/m2。具体计算时,应该考虑天桥、立交桥的结构形式、当地地形条件等因素,从而提高造价编制的合理性。
3.6沿线设施改造费用
造价编制时,最为困难的是确定沿线护栏、标志标线、紧急电话亭的拆除费用。根据已完成的改扩建项目,沿线设施拆除费用如下:声屏障500元/个,单柱式道路交通标志280元/个,双柱式950元/个,悬臂式430元/个,门架式1600元/个,电话亭300元/个,波形钢护栏25元/个。另外,安全设施回收利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工作,按照路线长度计算,并根据预算编制办法进行预算,执行新的标准,提高费用估算的合理性。原有安全设施能利用的应该利用,不能利用的尽量回收,以节约成本。
【论文摘要】工程移民作为一个社会过程,一方面它表现为政府与移民的互动过程;另一方面它又内在地包含着两个既紧密联系,又相互区别的社会过程:旧的社会解组和新的社会整合的过程。而且这两个方面是有机地耦合在一起的。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工程移民问题的研究并指导工程移民工作的实践,对于实现变移民为发展的目标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在促进社会学学科的发展上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工程移民是社会学亟待加强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如何从社会学的角度,进一步加强对工程移民中的人口、家庭、就业、贫困、社区建设、社会变迁、社会运行、社会组织、社会保障与社会控制等问题的观察、分析和研究,并应用社会学知识于工程移民过程,制定相应的社会政策和保障措施,显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的任务。它对于丰富和发展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促进社会学的学科建设也有重要的意义。
一、社会过程:对工程移民进行社会学分析
工程移民过程并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人口迁移,也不单纯是一个自然环境的改变。从社会学的视角看,它更重要的是一种社会过程,是一种在外力的作用下,发生在移民身上的社会—文化—经济以及心理变迁的过程。下面,我们试从这两个方面对工程移民这一社会过程做一分析探讨。
1、移民:政府与移民的互动过程。
一般来说,工程移民,特别是国家重点建设工程项目中的工程移民,首先是政府的行为。因此,其迁移的推动力主要来自政府,围绕着迁移,移民与政府之间便不可避免地发生了面对面的互动。在这对互动关系中,政府的目标是顺利实现迁移,而对于被迁的移民来说,他们面对的是一次巨大的经济、社会、人生变迁和利益损失,利益保护本能则往往迫使他们拒绝迁移。而互动的必然结果则往往是迁移的实现。
工程移民这一社会过程作为政府与移民的互动过程,其互动的必然结果之所以往往是迁移的实现,这是因为在政府与移民的互动过程中,尽管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会有不同的特点,但有两点则是共同的:一是互动双方力量的不平衡;二是互动结构的不对称性。所谓互动双方力量的不平衡,是指在政府与移民的互动过程中,政府为了顺利实现迁移的目标,往往采取了他组织! 由外在力量有计划、有步骤地将各部分联系起来的组织行为" 的组织方式,并充分利用政府权威的强制性和责任性强化这种方式,以对移民进行以迁移为目标的总动员。而互动的另一方——移民,面对信息输入和利益损失,基于利益保护的本能也形成了一套自我保护的机制并作用于它的互动对象,在共同利益驱使下形成移民自组织,在既成事实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降低迁移的净损失等。但移民的这种自我保护机制往往是孤立的、分散的,软弱无力的,它根本无力与高度组织化的政府相抗衡"(綦淑娟,1996:38)。
2、工程移民:旧的社会解组和新的社会整合过程。
从社会学的视角分析,工程移民首先是人口的流动和迁移,同时又打破了旧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舍弃了旧的社区组织以至整个旧的家园,造成程度不同的社会解组与社会解体现象。
工程移民过程是旧的社会组织、经济结构和文化样式的破裂,也是新家园的重建。这种重建不是也不可能是原有生产方式和生产方式的简单重复,而是社会结构的重构和发展,因此,移民的过程实际上同时也是新的社会整合的过程。在这新的社会整合过程中,移民的利益整合,包括国家与移民、移民地区与其相关的非移民地区以及移民地区内部不同的部门及个人之间的利益协调与重构则是关键。工程移民的社会整合,除了利益整合外,还包括社会的"狭义" 和文化的整合,如重建社会关系网络,村落和行政组织、宗族、宗教信仰以及民族传统、风俗习惯等。工程移民正是通过这一系列的社会整合,逐步融入当地的主流社会结构,实现由原居地到新的安置地的搬迁、适应和融合,在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变迁中实现新的发展。
转贴于
二、变移民为发展:社会学知识在工程移民中的一个实际应用
从理论上讲,征用和重建,移民与发展是一个统一体的两个组成部分,然而大量的事实表明,现实中的征用和搬迁并不会自发地引起重建和发展。移民由于工程建设而被迁出后,他们失去了部分或全部土地,或者失去了住所,或者土地和住所两样都失去。其后果是安置的结果与移民原有的生活水准大不相同。据一项对三峡移民的调查,在移民群体中,收入因迁移而受损失的现象极为普遍,许多移民家庭除了在住宅方面有了很大改观外,其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都十分欠缺,三分之二的人反映迁移前的收入比现在少,而现在收入比迁移前多的仅占9.2%,外迁型移民收入减少者所占比例远远超过了后靠型移民;农村移民又比城镇移民受损的范围和程度更大更广一些。而迈克尔?塞尼在对世界银行工程移民进行大量研究和分析后认为,工程移民可能造成的贫困风险主要包括:丧失土地;无家可归;失业;被排斥在社会发展进程之外;食物没有保障;疾病和死亡的增加,失去了享受共同财富的途径;社会组织结构的解体。因此,为了减少工程移民的贫困风险,降低搬迁所造成的影响,促进工程移民从失去土地向以土地为基础的安置转变,从失业向再就业工程转变,从失去家园向重建家园转变,从混乱向重建社会网络转变,从边缘化到融于社会转变,从被剥夺向恢复对公共财产的使用权转变等,实现移民与当地人民融为一体,我们就必须切实改变以往那种“重工程轻移民”、“重搬迁轻安置”、“重一次性经济补偿,轻可持续开发”的思想和做法,改变那种认为通过行政手段就可以解决移民问题或把工程移民仅仅视为工程的附属问题,用工程方法来解决移民问题的认识,真正把工程移民问题纳入整个开发计划中,将工程移民视为发展问题,在强调对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开发的前提下,在经济发展和增强移民自我发展能力的基础上安置移民,不仅要使移民能够“搬得走”,更要使他们能够“稳得住,会致富”,即所谓的变移民为发展。
而在变移民为发展的过程中,社会学知识则可以也必须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这种贡献至少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工程移民准备阶段,可以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参与实地调查,真实地了解受工程项目影响的地区和新安置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实际情况,移民和安置地居民的意愿,帮助政府及移民当局制定一个符合客观实际,既能体现移民政策的要求,符合法律法规和移民利益,又易于操作和实施的移民规划,以便指导相关组织及时有效地开展移民工作,从而使移民和发展做到更有计划性和预见性。这种移民规划必须充分体现以人为根本的原则,充分考虑到移民未来的重建和发展,它至少应当包括发展计划与战略;帮助移民重建社会组织;对财产进行估价和赔偿;有关文化习俗和社会服务的条文;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管理措施;相关组织所应承担的职责等内容,并在保持基本框架和基本原则稳定性的同时,又具有足够的灵活性,从而为项目规划者进行工程移民这一社会行动提供指南。
其二,在工程移民的实施过程中,可以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指导社区和社会组织的重建工作。如提出一套重建社区组织与社区结构的方法,新移民与新安置区相互融合的途径,重新建立新的社会网络的实施步骤等,以促进移民与安置地居民的尽快融合。同时还可以通过社会学家和移民的共同参与,提高工程移民中的非成本—收益性因素,如增强移民对政策制定和执行的公正感;保证移民应得的合法权益不被侵害,减少移民对政府的“综合依赖症”,更好地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等等,而且,通过广泛深入的参与,还可以多方面地吸收各种建议和意见,使隐藏的有关问题及早地暴露出来,从而降低搬迁的难度,提高移民的满意度,增加长期稳定的系数。而这些都是成功的移民与发展的至关重要的前提和条件。第三,在工程移民安置结束时,可以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工程移民的实际效果进行评估,以便进一步改进工作,最大限度地为移民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和宽松的社会环境,增强移民发展经济的适应性,促进移民原有文化样式与安置地文化的尽快融合,在最短的时间内,帮助移民恢复由于搬迁所带来的经济、文化、社会网络、社会组织以及心理方面的损失,实现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迈克尔?塞尼,1996,《移民与发展———世界银行移民政策与经验研究》水库移民中心编译,河海大学出版社。
2、陶传进,2000,《工程移民搬迁动力分析框架》,《社会学研究》第6期。
论文摘要:阐述水利工程与水域生态的关系,介绍了生态水利规划的基本原则:工程安全性与经济性原则;提高河流形态的空间异质性原则;生态系统自设计与自我恢复原则;景观尺度与整体修复原则;反馈和调整设计原则。
1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
在社会生产过程中水利工程对经济与社会有着巨大的作用,同时也要看到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人类整治河道修筑堤坝等活动人为的改变了河流的多样性、连续性和流动性,使水域的流速、水深、水温、自水流边界、水文规律等自然条件发生重大改变。这些改变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未来的水利工程在权衡社会经济需求与生态系统健康需求这二者关系方面,似应强调水利工程在满足人类社会需求的同时,兼顾水域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性。
2生态水利工程
从学科发展角度看,现在的水利工程学的学科基础主要是工程力学和水文学,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主要对象是水文系统,往往忽视生命系统的现状和未来风险等问题。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应吸收生态学理论及方法,促进水利工程学与生态学的交叉融合,用以改进和完善水利工程的规划及设计理论,形成水利工程学新的学科分支——生态水利工程学。生态水利工程学作为水利工程学的一个新的分支,是研究水利工程在满足人类社会需求的同时,兼顾水域生态系统健康与可持续性需求的原理与技术方法的工程学。生态水利工程的内涵是:对于新建工程,是指进行传统水利建设的同时(如治河、防洪工程),兼顾河流生态修复的目标。对于已建工程,则是对于被严重干扰河流重点进行生态修复。生态水利工程将与传统治污技术、清洁生产(生态产业)及环境立法和资源管理一起,成为河流生态建设的主要手段之一。
3生态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原则
3.1工程安全性和经济性原则
生态水利工程是一项综合性工程,在河流综合治理中既要满足人的需求,包括防洪、灌溉、供水、发电、航运等需求,也要兼顾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生态水利工程既要符合水利工程学原理,也要符合生态学原理。生态水利工程的工程设施必须符合水文学和工程力学的规律,以确保工程设施的安全、稳定和耐久性。工程设施必须在设计标准规定的范围内,能够承受洪水、侵蚀、风暴、冰冻、干旱等自然力荷载。按照河流地貌学原理进行河流纵、横断面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河流泥沙输移、淤积及河流侵蚀、冲刷等河流特征,动态地研究河势变化规律,保证河流修复工程的耐久性。
对于生态水利工程的经济合理性分析,应遵循风险最小和效益最大原则。由于对生态演替的过程和结果事先难以把握,生态水利工程往往带有一定程度的风险。这就需要在规划设计中进行方案比选,更要重视生态系统的长期定点监测和评估。另外,充分利用河流生态系统自我恢复规律,是力争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产出的合理技术路线。
3.2提高河流形态的空间异质性原则
一个地区的生境空间异质性越高,就意味着创造了多样的小生境,能够允许更多的物种共存。反之,如果非生物环境变得单调,生物群落多样性必然会下降,生物群落的性质、密度和比例等都会发生变化,造成生态系统某种程度的退化。由于人类活动,特别是大规模治河工程的建设,造成自然河流的渠道化及河流非连续化,使河流生境在不同程度上单一化,引起河流生态系统的不同程度退化。生态水利工程的目标是恢复或提高生物群落的多样性,但是并不意味着主要靠人工直接种植岸边植被或者引进鱼类、鸟类和其他生物物种,生态水利工程的重点应该是尽可能提高河流形态的异质性,使其符合自然河流的地貌学原理,为生物群落多样性的恢复创造条件。
在确定河流生态修复目标以后,就应该对于河流进行生物调查、地貌历史和现状进行勘查和评估,建立河流地貌数据库和生物资源数据库。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是水文、河流地貌和生物调查的有力工具。关键的工作步骤是在以上两种调查工作的基础上,确定环境因子与生物因子的相关关系,必要时建立某种数学模型。河流环境因子包括河流河势、蜿蜒度、横断面形状及材料、流速、水位、水质、水温、泥沙、营养盐的迁移转化、水文周期变化等。研究的内容包括:调查单个生物因子的基本需求,评估各种生物因子的相互关系和制约条件,对于“关键种”或标志性生物的环境因子进行分类和评估。在众多的环境因子中,识别那些对于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的环境因子,在此基础上进行河流地貌学设计和生物栖息地的设计。
3.3生态系统自设计、自我恢复原则
生态系统的自组织功能表现为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自组织的机理是物种的自然选择,也就是说某些与生态系统友好的物种,能够经受自然选择的考验,寻找到相应的能源和合适的环境条件。
将自组织原理应用于生态水利工程时,生态工程设计与传统水工设计有本质的区别。像设计大坝这样的人工建筑物是一种确定性的设计,建筑物的几何特征、材料强度都是在人的控制之中,建筑物最终可以具备人们所期望的功能。河流修复工程设计与此不同,生态工程设计是一种“指导性”的设计,或者说是辅设计。依靠生态系统自设计、自组织功能,可以由自然界选择合适的物种,形成合理的结构,从而完成设计和实现设计。成功的生态工程经验表明,人工与自然力的贡献各占一半。
传统的水利工程设计的特征是对于自然河流实施控制。而设计生态水利工程时,要求工程师必须放弃控制自然界的动机,树立新的工程理念。因为依靠人力和技术控制自然界是不可能的。人们要善于利用生态系统自组织、自设计这个宝贵财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需要强调的是,地球上没有两条相同的河流,每一条河流的特点都是各不相同的。因此,每一项生态水利工程必须因地制宜,充分尊重每一条河流的自然属性和美学价值,寻求最佳的生态工程方案。
自设计理论的适用性还取决于具体条件。包括水量、水质、土壤、地貌、水文特征等生态因子,也取决于生物的种类、密度、生物生产力、群落稳定性等多种因素。在利用自设计理论时,需要注意充分利用乡土种。引进外来物种时要持慎重态度,防止生物入侵。
3.4景观尺度及整体性原则
河流生态修复规划和管理应该在大景观尺度、长期的和保持可持续性的基础上进行,而不是在小尺度、短时期和零星局部的范围内进行。在大景观尺度上开展的河流生态修复效率要高。小范围的生态修复不但效率低,而且成功率也低。整体性是指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出发,掌握生态系统各个要素间的交互作用,提出修复河流生态系统的整体、综合的系统方法,而不是仅仅考虑河道水文系统的修复问题,也不仅仅是修复单一动物或修复河岸植被。
景观则是指生态学中的景观尺度。景观尺度包括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为什么在景观的大尺度上进行河流修复规划?首先,水域生态系统是一个大系统,其子系统包括生物系统、广义水文系统和人造工程设施系统。广义水文系统又与生物系统交织在一起,形成自然河流生态系统。而人类活动和工程设施作为生境的组成部分,形成对于水域生态系统的正负影响。水域生态系统受到胁迫时,需要对于各种胁迫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综合、整体研究。其次,必须重视水域生境的易变性、流动性和随机性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生物种群的基本生存条件。水域生态系统是随着降雨、水文变化及潮流等条件在时间与空间中扩展或收缩的动态系统。再者,河流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与周围生态系统随时进行能量传递和物质循环,一条河流的生态修复活动不可能是孤立的,还需要与相邻的流域的生态修复活动进行协调。最后,河流生态修复的时间尺度也十分重要。河流系统的演进是一个动态过程。每一个河流生态系统都有它自己的历史。河流生态修复是靠时间做工作的。有研究指出,湿地重建或修复需要大约15~20a的时间。因此对于河流生态修复项目要有长期准备,同时进行长期的监测和管理。
3.5反馈调整式设计原则
生态系统的成长是一个过程,河流修复工程需要时间。从长时间尺度看,自然生态系统的进化需要数百万年时间。进化的趋势是结构复杂性、生物群落多样性、系统有序性及内部稳定性都有所增加和提高,同时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有所增强。从较短的时间尺度看,生态系统的演替,即一种类型的生态系统被另一种生态系统所代替也需要若干年的时间,期望河流修复能够短期奏效往往是不现实的。
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主要是模仿成熟的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力求最终形成一个健康、可持续的河流生态系统。在河流工程项目执行以后,就开始了一个自然生态演替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并不一定按照设计预期的目标发展,可能出现多种可能性。
意识到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都不是静止的,在时间与空间上常具有不确定性。除了自然系统的演替以外,人类系统的变化及干扰也导致了生态系统的调整。这种不确定性使生态水利工程设计不同于传统工程的确定性设计方法,而是一种反馈调整式的设计方法。是按照“设计—执行(包括管理)—监测—评估—调整”这样一种流程以反复循环的方式进行的。在这个流程中,监测工作是基础。监测工作包括生物监测和水文观测。评估的内容是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状况及发展趋势。常用的方法是参照比较方法,一种是与自身河流系统的历史及项目初期状况比较,一种是与自然条件类似但未进行生态修复的河流比较。
在反馈调整式设计过程中,提倡科学家、管理者和当地居民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通过对话、协商,以寻求共同利益。提倡多学科的交流和融合,提高设计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董哲仁.水利工程对生态系统的胁迫[J].水利水电技术,2003,(7):1~5.
[2]董哲仁.生态水工学的理论框架[J].水利学报,2003,(1):1~6.
[3]董哲仁.河流形态多样性与生物群落多样性[J].水利学报,2003,(11):1~7.
[4]MitschW.J.,JorgensenSE..EcologicalEngineeringandEcosystemRestoration[M].PublishedbyJohnWiley&Sons,Inc.,Hoboken,NewJersey,2004:134~137.
[5]董哲仁.荷兰围垦区生态重建的启示[J].中国水利,2003,(11A):45~47.
[6]O’NeillR.V.,D.L.DeAngelis,J.B.Waide,etal.AHierarchicalCon-ceptofEcosystems[M].PrincetonUniversityPress,Princeton,NJ.1986:153.
[7]GosselinkJ.G.LandscapeConservationinaforestedWetlandWater-shed[J].Bioscience,1990,40:588~600.
论文摘要:阐述水利工程与水域生态的关系,介绍了生态水利规划的基本原则:工程安全性与经济性原则;提高河流形态的空间异质性原则;生态系统自设计与自我恢复原则;景观尺度与整体修复原则;反馈和调整设计原则。
1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
在社会生产过程中水利工程对经济与社会有着巨大的作用,同时也要看到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人类整治河道修筑堤坝等活动人为的改变了河流的多样性、连续性和流动性,使水域的流速、水深、水温、自水流边界、水文规律等自然条件发生重大改变。这些改变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未来的水利工程在权衡社会经济需求与生态系统健康需求这二者关系方面,似应强调水利工程在满足人类社会需求的同时,兼顾水域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性。
2生态水利工程
从学科发展角度看,现在的水利工程学的学科基础主要是工程力学和水文学,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主要对象是水文系统,往往忽视生命系统的现状和未来风险等问题。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应吸收生态学理论及方法,促进水利工程学与生态学的交叉融合,用以改进和完善水利工程的规划及设计理论,形成水利工程学新的学科分支——生态水利工程学。生态水利工程学作为水利工程学的一个新的分支,是研究水利工程在满足人类社会需求的同时,兼顾水域生态系统健康与可持续性需求的原理与技术方法的工程学。生态水利工程的内涵是:对于新建工程,是指进行传统水利建设的同时(如治河、防洪工程),兼顾河流生态修复的目标。对于已建工程,则是对于被严重干扰河流重点进行生态修复。生态水利工程将与传统治污技术、清洁生产(生态产业)及环境立法和资源管理一起,成为河流生态建设的主要手段之一。
3生态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原则
3.1工程安全性和经济性原则
生态水利工程是一项综合性工程,在河流综合治理中既要满足人的需求,包括防洪、灌溉、供水、发电、航运等需求,也要兼顾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生态水利工程既要符合水利工程学原理,也要符合生态学原理。生态水利工程的工程设施必须符合水文学和工程力学的规律,以确保工程设施的安全、稳定和耐久性。工程设施必须在设计标准规定的范围内,能够承受洪水、侵蚀、风暴、冰冻、干旱等自然力荷载。按照河流地貌学原理进行河流纵、横断面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河流泥沙输移、淤积及河流侵蚀、冲刷等河流特征,动态地研究河势变化规律,保证河流修复工程的耐久性。
对于生态水利工程的经济合理性分析,应遵循风险最小和效益最大原则。由于对生态演替的过程和结果事先难以把握,生态水利工程往往带有一定程度的风险。这就需要在规划设计中进行方案比选,更要重视生态系统的长期定点监测和评估。另外,充分利用河流生态系统自我恢复规律,是力争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产出的合理技术路线。
3.2提高河流形态的空间异质性原则
一个地区的生境空间异质性越高,就意味着创造了多样的小生境,能够允许更多的物种共存。反之,如果非生物环境变得单调,生物群落多样性必然会下降,生物群落的性质、密度和比例等都会发生变化,造成生态系统某种程度的退化。由于人类活动,特别是大规模治河工程的建设,造成自然河流的渠道化及河流非连续化,使河流生境在不同程度上单一化,引起河流生态系统的不同程度退化。生态水利工程的目标是恢复或提高生物群落的多样性,但是并不意味着主要靠人工直接种植岸边植被或者引进鱼类、鸟类和其他生物物种,生态水利工程的重点应该是尽可能提高河流形态的异质性,使其符合自然河流的地貌学原理,为生物群落多样性的恢复创造条件。
在确定河流生态修复目标以后,就应该对于河流进行生物调查、地貌历史和现状进行勘查和评估,建立河流地貌数据库和生物资源数据库。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是水文、河流地貌和生物调查的有力工具。关键的工作步骤是在以上两种调查工作的基础上,确定环境因子与生物因子的相关关系,必要时建立某种数学模型。河流环境因子包括河流河势、蜿蜒度、横断面形状及材料、流速、水位、水质、水温、泥沙、营养盐的迁移转化、水文周期变化等。研究的内容包括:调查单个生物因子的基本需求,评估各种生物因子的相互关系和制约条件,对于“关键种”或标志性生物的环境因子进行分类和评估。在众多的环境因子中,识别那些对于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的环境因子,在此基础上进行河流地貌学设计和生物栖息地的设计。
3.3生态系统自设计、自我恢复原则
生态系统的自组织功能表现为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自组织的机理是物种的自然选择,也就是说某些与生态系统友好的物种,能够经受自然选择的考验,寻找到相应的能源和合适的环境条件。
将自组织原理应用于生态水利工程时,生态工程设计与传统水工设计有本质的区别。像设计大坝这样的人工建筑物是一种确定性的设计,建筑物的几何特征、材料强度都是在人的控制之中,建筑物最终可以具备人们所期望的功能。河流修复工程设计与此不同,生态工程设计是一种“指导性”的设计,或者说是辅设计。依靠生态系统自设计、自组织功能,可以由自然界选择合适的物种,形成合理的结构,从而完成设计和实现设计。成功的生态工程经验表明,人工与自然力的贡献各占一半。
传统的水利工程设计的特征是对于自然河流实施控制。而设计生态水利工程时,要求工程师必须放弃控制自然界的动机,树立新的工程理念。因为依靠人力和技术控制自然界是不可能的。人们要善于利用生态系统自组织、自设计这个宝贵财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需要强调的是,地球上没有两条相同的河流,每一条河流的特点都是各不相同的。因此,每一项生态水利工程必须因地制宜,充分尊重每一条河流的自然属性和美学价值,寻求最佳的生态工程方案。
自设计理论的适用性还取决于具体条件。包括水量、水质、土壤、地貌、水文特征等生态因子,也取决于生物的种类、密度、生物生产力、群落稳定性等多种因素。在利用自设计理论时,需要注意充分利用乡土种。引进外来物种时要持慎重态度,防止生物入侵。
3.4景观尺度及整体性原则
河流生态修复规划和管理应该在大景观尺度、长期的和保持可持续性的基础上进行,而不是在小尺度、短时期和零星局部的范围内进行。在大景观尺度上开展的河流生态修复效率要高。小范围的生态修复不但效率低,而且成功率也低。整体性是指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出发,掌握生态系统各个要素间的交互作用,提出修复河流生态系统的整体、综合的系统方法,而不是仅仅考虑河道水文系统的修复问题,也不仅仅是修复单一动物或修复河岸植被。
景观则是指生态学中的景观尺度。景观尺度包括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为什么在景观的大尺度上进行河流修复规划?首先,水域生态系统是一个大系统,其子系统包括生物系统、广义水文系统和人造工程设施系统。广义水文系统又与生物系统交织在一起,形成自然河流生态系统。而人类活动和工程设施作为生境的组成部分,形成对于水域生态系统的正负影响。水域生态系统受到胁迫时,需要对于各种胁迫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综合、整体研究。其次,必须重视水域生境的易变性、流动性和随机性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生物种群的基本生存条件。水域生态系统是随着降雨、水文变化及潮流等条件在时间与空间中扩展或收缩的动态系统。再者,河流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与周围生态系统随时进行能量传递和物质循环,一条河流的生态修复活动不可能是孤立的,还需要与相邻的流域的生态修复活动进行协调。最后,河流生态修复的时间尺度也十分重要。河流系统的演进是一个动态过程。每一个河流生态系统都有它自己的历史。河流生态修复是靠时间做工作的。有研究指出,湿地重建或修复需要大约15~20a的时间。因此对于河流生态修复项目要有长期准备,同时进行长期的监测和管理。
3.5反馈调整式设计原则
生态系统的成长是一个过程,河流修复工程需要时间。从长时间尺度看,自然生态系统的进化需要数百万年时间。进化的趋势是结构复杂性、生物群落多样性、系统有序性及内部稳定性都有所增加和提高,同时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有所增强。从较短的时间尺度看,生态系统的演替,即一种类型的生态系统被另一种生态系统所代替也需要若干年的时间,期望河流修复能够短期奏效往往是不现实的。
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主要是模仿成熟的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力求最终形成一个健康、可持续的河流生态系统。在河流工程项目执行以后,就开始了一个自然生态演替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并不一定按照设计预期的目标发展,可能出现多种可能性。
意识到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都不是静止的,在时间与空间上常具有不确定性。除了自然系统的演替以外,人类系统的变化及干扰也导致了生态系统的调整。这种不确定性使生态水利工程设计不同于传统工程的确定性设计方法,而是一种反馈调整式的设计方法。是按照“设计—执行(包括管理)—监测—评估—调整”这样一种流程以反复循环的方式进行的。在这个流程中,监测工作是基础。监测工作包括生物监测和水文观测。评估的内容是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状况及发展趋势。常用的方法是参照比较方法,一种是与自身河流系统的历史及项目初期状况比较,一种是与自然条件类似但未进行生态修复的河流比较。
在反馈调整式设计过程中,提倡科学家、管理者和当地居民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通过对话、协商,以寻求共同利益。提倡多学科的交流和融合,提高设计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董哲仁.水利工程对生态系统的胁迫[J].水利水电技术,2003,(7):1~5.
[2]董哲仁.生态水工学的理论框架[J].水利学报,2003,(1):1~6.
[3]董哲仁.河流形态多样性与生物群落多样性[J].水利学报,2003,(11):1~7.
[4]Mitsch W.J.,Jorgensen S E..Ecological Engineering and EcosystemRestoration[M].Published by John Wiley&Sons,Inc.,Hoboken,NewJersey,2004:134~137.
[5]董哲仁.荷兰围垦区生态重建的启示[J].中国水利,2003,(11A):45~47.
[6]O’Neill R.V.,D.L.DeAngelis,J.B.Waide,et al.A Hierarchical Con-cept of Ecosystems[M].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Princeton,NJ.1986:153.
[7]Gosselink J.G.Landscape Conservation in a forested Wetland Water-shed[J].Bioscience,1990,40:588~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