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听说教学法论文8篇

时间:2023-03-14 15:06:5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听说教学法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听说教学法论文

篇1

论文关键词:语法翻译法,直接教学法,听说教学法

 

1.引言

成为一个双语者已经流行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这也很好地解释了为何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在学习英语。只要有人学英语的地方就势必有人教英语。众所周知,词汇教学在英语教学中有着根本性的地位,怎样有效的传授英语一直是众多英语教学者试图探寻的话题,而词汇教学研究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分枝。

语法在外语教学中的地位一直是颇受争议的,但是与之相反的是,词汇在外语教学中的地位似乎得到了较统一的认识,然而,如何有效地进行词汇教学还是有很多不确定性。

2.词音传授

学生对词汇掌握了多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相应词汇发音的好坏,所以教师必须对语音教学有足够的重视。遇到新词时,教师都需要传授该词的发音听说教学法,可通过自身朗读的方式进行,也可以借助播放磁带或视频的方式,目的是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发音相关单词。

语音传授只是词汇教学中的一部分,而词汇教学的根本性任务是教会学生如何恰当正确地使用单词,而这又得从始于单词意思的掌握。

3.词意教学

3.1 语法翻译法(Grammar Translation Method,GTM)

语法翻译法始于十九世纪,是古典法(Classical Method)的新名称。此教学法以语法为中心,强调词汇的记忆,注重文本的翻译,进行大量的写作练期刊目录。语法教学法在二十世纪之交的语言教学方法改革中经受住了考验,直到今日,此法还是教育机构所采用的标准语言教学手段。Prator 和 Celce-Murcia列出了语法教学法的主要特征,其中与词汇教学联系最紧密的是以下几点:①课堂教学中以母语传授为主,较少地应用目标语;②很多词汇是单个列出来讲解的;③用语法来讲解构词原理,以词形变化和语音变化为中心。

在中国,英语是作为一门外语来学习的,根据①和②,在英语的课堂教学中,教学主要是通过汉语来进行,并不怎么主动使用英语。换言之,英语教师在呈现新单词的时候,给出单词并直接把单词翻译成汉语(1是指这是本文所讨论的第一种具体细化的词汇教学法听说教学法,下文中的2~8类同)。例如,单词characteristic:教师先给出该单词,并同时用中文告知意思为“特点,特征”(可能是直接读出,可能是在黑板上写出来,也可能是用屏幕呈现)。而根据③,又可以延伸出三种词汇呈现法:用近义词或同义词来解释意思,如用“regularly”来解释“on aregular basis”;运用词汇列,如用“fry,boil,bake,grill”来解释“cook”;用构词法或常见词缀,如“achievement 和achieve”,“possible和impossible”

目前,语法教学法还是很受欢迎。很多语言教师还是在用这个方法来传授新词汇,因为此方法对于教师本身来说没什么特殊的技能要求,但是,学生面对此方法往往表现出学习积极性不高。

3.2 直接教学法(Direct Method)

实用语言学家,特别是Charles Berlitz,通过努力创立了现在所谓的直接教学法。该方法的基本前提是第二语言的习得要跟母语习得一样:要有较多的口语交流;要自发的运用语言;不要在二语和母语间互译;不(或几乎不)分析语法规则。Richards和Rodgers总结了直接教学法的几个基本原则,其中跟词汇教学最有关系的两个原则是:

表达具体概念的词是通过演示、实物和图片来传授;表达抽象概念的词是通过概念联想的方式来传授;

仅仅教授日常词汇和句子。

具体地说,以直接教学法为基础的词汇教学法主要可归纳为以下三种:①用画图片、图表或地图来表现单词的意思听说教学法,如单词airplane,gear-box;②用实际物体来展现单词意思,如单词flowers,blackboard,basketball;③用做手势或表演来呈现,如washingface,playing cards。

直接教学法非常地受欢迎,尤其是在私立学校里,该方法被更加广泛的采用,因为私立学校里,教师很可能是外籍教师,学生有很高的积极性,很适合该教学法的要求。但是,受财政预算、教室大小、时间和教师背景的约束,直接教学法很难在公立学校中得以实施。

3.3 听说教学法(Audio-lingual Method,ALM)

听说教学法是以语言学和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的。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结构语言学家从事于他们所谓的对各种语言的科学性的描述分析。教学方法研究者则把这种分析运用到了语言教学中(Fries 1945)。同时,行为主义者提出了学习条件和学习习惯形成模式,这两者正好与听说教学法的练习形式和模仿任务形成了完美的契合。

听说教学法的特征中,与词汇教学最有关的一点是:词汇是严格限制在语境中,并从语境中得以学之核心期刊目录。该法跟前面所讨论的教学有所区别,它强调词汇要在语境中得以传授,不能单独讲解。

4.建议

不管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听说教学法,其目的都是提高教学效果。以下建议仅供外语教师们参考:

1)准备例句。例句最好是自己原创的,而不是直接从字典里抄来的,因为学生有时也会用字典查单词,如果学生发现教师很多例子都是跟字典里一样的话,学生就不愿再听教师讲解,他们会觉得,反正讲的内容自己都能查的到,所以要避免这种情况发生。

2)请学生先来解释单词的意思,若学生的回答不是很到位的时候,教师可帮助并引导学生给出正确的意思。

3)考虑如何用相关的词汇(如同义词、近义词等)来呈现单词意思。

4)想想如何来确认学生是否理解。

5)思考该单词会在何种生活实景中用到。也就是呈现一些相关单词的生活实用案例,若能把新学的东西跟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就能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

[参考文献]

[1]王蔷.英语教学法教程[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篇2

论文关键词:任务型教学法,独立学院,听说,语言翻译教学

 

引言

英语教学发展到今天,其间出现了多种教学方法,如听说法(Audio-lingual approach),全身反应法(Total physical response),暗示法(Suggestopedia),交际法(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直接法(The direct method),认知法(Cognitive Approach),情景法(The situational approach),语法翻译法(Grammar-translation approach)任务型教学法(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等。传统语言课堂教学中,教师比较偏向于使用语法翻译法毕业论文的格式,从而导致了“填鸭式”式教学和枯燥的课堂,学生的主动性无从谈起。在这种情况下,主张“以人为本”,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任务型教学法应运而生,成为外语学界广为提倡的教学方法。

任务型教学法概述

作为交际法(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最新发展成果的任务型教学法始于20世纪80年代,是“以完成具体的任务为学习动力和动机,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学习过程,以展示任务成果的方式来体现成就”(钟启泉,2001:260)。按照Numan (1989)的观点,任务型教学中的任务应由教学目标、输入、活动形式、师生角色、环境五部分组成。英国语言学家Jane Willis (1996) 则进一步将任务型课堂分为三个步骤:1. 前任务(Pre-task)阶段。主要是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各种手段引入教学任务。2. 任务环(Task-cycle)阶段。这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关键环节。教师在这一阶段可以通过设计对话、讨论、辩论、角色表演等方式,组织学生进行这些活动来完成教学任务。这里主要包括学生执行任务,各组学生准备向全班汇报任务完成情况和报告完成情况三个分阶段。3. 语言聚焦(Languagefocus)阶段。本阶段主要是学生用来分析其它同学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同时在教师的指导之下更正错误并操练重要的语言点。任务型教学法强调交际和互动的特点使其在传统语法翻译法无法适应教学需求的情况下成为了英语教学方法改革的必然方向。从这一视角重新审视专业英语教学,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独立学院听说教学中实施任务型教学法的必要性

2004年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至关重要,否则语言交流将很难进行。

独立学院的大部分学生基础薄弱,学习主动性不强,遇到学习困难后很容易丧失兴趣和信心。在传统教学方法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况下,课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在这种情况下,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对于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帮助他们更好的应对专业四级和专业八级的检验尤为重要。综观我院学生的专业四级和专业八级考试成绩分析毕业论文的格式,听力部分仍然是最为薄弱的环节,这也从另一方面启示教师应该适当调整教学方法。

任务型教学法在独立学院听说课堂的实施

传统的听力课堂上,教师在很多情况下扮演的是答案提供者的角色。这种做法无法调动学生的听力积极性,也无法充分利用教材和其它听力材料,进而影响教学效果和学生听力能力的培养论文格式。从任务型教学法的视角来看,教师可以在课程开始前设置好本次授课的教学任务,即“为达到某一具体的学习目标而设计的活动”(Richards& Platt, etc. 2000:468)。按照任务型教学法的要求,任务应该有三部分组成:1. 任务的目标(Goals)。这里的目标可以是培养一项基本技能(如听力中的预测能力),解决某一交际问题(如问路)等。2. 构成任务摘要的作用,非常有利于学生应对专业四级和专业八级考试。以听力技能任务的训练为例,在任务链的安排方面,先行训练概括大意、复述等相对较为简单的技能,再行训练短时记忆、笔记等较为复杂的技能。在材料的选取方面则可以在开始的时候选取和生活更为密切的故事、生活场景类的听力材料,然后选取新闻等相对较陌生的材料。

在口语训练方面,教师也应该遵循任务型教学的步骤,设计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任务,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近似真实的交际环境,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任务型教学法将任务分为拼版式任务(jigsaw tasks)、信息差任务(information-gap tasks)、解决问题式任务(problem-solving tasks)、做决定式任务(decision-making tasks)、意见交换式任务(opinion-exchange tasks)(Pica & Kanagy, etc.)。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充分利用图片、文字、视频等材料来设置上述各种任务。以本院听说课的一次以“爱情和婚姻”为主题的任务型教学为例。

前任务(Pre-task)阶段:教师播放“梁祝”和“蜗居”两个在爱情观上截然相反的视频片段,同时播放一部分中式婚礼和西式婚礼的片段。在播放结束后给出有关爱情和婚姻的相关词汇和常用表达方式。教师将学生分为七个小组,向每个小组分发一个和爱情有关的话题。话题包括:1> Marriage across nations 2> Campusmarriage 3> Extramarital love 4>Traditional andmodern marriage 5> Different marriage customs (west VS east)6> What do you think of marriage ( its importance, what does marriage meanto the couple) 7> Net love。

任务环(Task-cycle)阶段:各组同学就本组话题进行讨论。这一阶段,教师在教室巡视毕业论文的格式,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监督和指导,记录学生所犯错误。讨论结束后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的讨论结果,这时教师记录汇报学生所犯错误。

语言聚焦(Language Focus): 不同组的同学对其它组的汇报进行点评并提出相应问题。教师在黑板上就学生所犯的典型语言错误予以纠正,个别错误以笔记的方式留给学生个人备案,到期末汇总。教师指导学生就语言难点和重点进行练习。

结语

任务型教学法的应用改变了学生上课消极被动的学习状态,对于提升口语听力能力,应对专业四级和八级挑战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但在实施过程中,教学材料的选取,任务环节的设置都给教师增加了挑战。同时,在进行任务型教学的同时,也不应该忽视教师的主体作用和传统教学方法的有益之处。只有把这几个方面平衡并结合起来,独立学院的听说教学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Numan, D. Designing Tasks for theCommunicative Classroom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3]Willis, J.A. A Framework for Task-basedLearning [M]. London: Longman, 1996.

[4]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Z].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5]Richards, J., Platt, J. & Weber, H.Longman Dictionary of Language Teaching & Applied Linguistics [Z].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6]Pica, T., Kanagy, R.& Falodun, J.Choosing and using communicative tasks for second language instruction [A]. InG. Crookes & S. Gass(eds.) Tasks and Language Learning Integrating Theoryand Practice [C].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1993.

篇3

" [论文关键词]结构主义语言学 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 布龙菲尔德 外语教学

[论文摘要]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理论背景。在它的理论指导下产生的听说教学法促进了英语教学的发展,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结构主义语言学”和“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概念

在本文开始之前,先提到两个概念即“结构主义语言学”和“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或称结构语言学的创始人是瑞士的语言学家费迪南·德·索绪尔(Ferdinand desaussure 1857-1913),他也是现代语言学的奠基者。由于他的思想具有的一般原则,使他的思想成为结构主义的重要思想来源。布拉格学派和哥本哈根学派是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主体。美国的结构主义语言学或美国结构主义或称美国描写语言学是以布龙菲尔德(Leonard Bloomfield,1887-1949)为代表的美国描写语言学派。它的出现和发展对美国土著语言等方面的研究以及英语教学的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这部著作广受赞誉,它不仅显示了人们对语言的兴趣,而且还表明了学界人士对从事语言学理论研究的愿望,而这种理论的每一次进步,我们对人文研究所抱有的某些先入之见。 布龙菲尔德对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的一些观点,如“历时”语言学和“共时”语言学研究,“语言”和“言语”的区分、“组合”和“聚合”关系、“句段”和“联想”关系等都表示赞同。只是他们用了不同的说法。索绪尔认为“语言是形式,不是实体”[Saussure 1983:120]。即符号间的相互关系构成了语言的“系统”。总之,索绪尔的学说为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听说教学法使我们明白我们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不能简单的认为教会学生语法知识就明白了文章的意思。我们应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互相讨论和交流,让学生懂得如何学习,加强口语的操练,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口语学习的重要性,各种口语短期培训班和学习法涌现出来。20世纪90年代是从初一开始开设英语课程,而现在四五岁的小孩就已经被送到少儿口语训练营。可见这种听说教学法已经盛行开来。

4)索绪尔结构主义理论的出现和印第安人土著语言的迅速灭亡促使了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产生。它的产生打破了传统的外语教学方法,主张以视听教学法作为首要的教学方法。对现代英语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篇4

【论文关键词】听说能力 听说课教学 项目教学法

【论文摘要】听说课是近年来我国高校在非英语专业学生中开设的一门新课程。如何搞好听说课教学,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是摆在每一位外语教师面前的迫切任务。本文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经验和切身体会,从项目式教学法论述高职英语听说课教学的可行性实践研究。

高职教育强调“能力为本”,重在培养操作型和应用型人才,英语教学不仅要求学生会读会写,更要会听会说,与人交流。外语作为与人交往的工具,它归根结底应该成为学习者的使用对象而不是认知对象。高职教育的宗旨,决定了高职的英语教学须首先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思想,走一条以培养能力和素质为目标的新路子。要达到这一目的,首先应确立学以致用,突出听说技能训练的指导思想,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流。教师在大学英语听说课上应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来迅速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本文将探讨如何运用项目式教学法更好地进行高职英语听说课程的教学研究。

1 项目式教学法的内涵

项目式教学是目前一些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新型的“实践性”较强的教学模式。它以建构主义的教育理论为基础,是通过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学习的教学模式。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因此它强调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目标指引性、任务真实性、不断反思性和互动合作性。项目式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单向传授,转变为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形式,它采取以“项目”为形式,以“成果”为目标的团队合作的方式,围绕项目组织学生开展教学,将个体学习的目标转化为团队合作获取、运用、创新的新目标,使学生的思维方式由崇拜知识转向挑战知识,从而达到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人才的培养目标。

2 高职英语听说课引入项目式教学法的必要性

教育部最新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对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作了明确的阐述,强调“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为此,各大高校均采取了积极的改革,选用了内容新颖实用的英语听说教材,增大了英语听说课程的学时量,可是还是有大批量的学生处于“聋哑”状态。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因为传统的教学法已不适用于大学英语听说课程。

高职英语听说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针对这种课程的相应的教学方法应遵循以学生为中心和以实践为重点的教学思想。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采取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为辅的教学模式,导致教师一人垄断课堂,侃侃而谈,学生难有参与的机会,结果听说课成了变相的精读课,学生的听说能力难以得到迅速而有效的提高。在实践性很强的英语听说课中,学生是教学活动中最为重要的一方,他们是信息的主动构建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因此,教师应当从传统的教学方式中转变出来,选用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能力和突出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确立其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作为新兴的教学方法,项目式教学是一种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学习的教学模式。它符合语言学习的认知规律,满足了语言发展所需的重要条件:实践。这种教学模式将知识内容转化为若干个“教学项目”,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采用工作小组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参与从信息收集、计划制定、方案选择、目标实施、信息反馈到成果评价等完成项目需经历的每个环节,让每一个参与者获得成就感和荣誉感。这种教学方法十分适用于英语听说课,它使得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从被动学习变成了主动参与,加大了学生在课堂上锻炼英语听说能力的机会,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实践应用能力,帮助学生告别“聋哑英语”。

3 项目式教学法在高职英语听说课中的实践

在高职英语听说课程教学中引入项目式教学法,就是让教师和学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一个“项目”工作来完成教学活动。项目活动的开展应采取课堂与课外相结合的方式,教师制定项目式教学的计划并组织学生成立项目课题组,学生按计划来实施项目,教师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给予学生相应的指导和帮助。

具体做法是:

3.1 教师制定教学计划并设计项目:教师应以构建主义教育理论为基础,从英语知识和英语语言能力的角度制定教学计划和设计项目。教学内容应尽量丰富新颖,难度循序渐进,多增加诸如BBC、VOA 以及不同口音的泛听材料,或者英语原音录像,让学生有机会逐渐适应正常语速及不同国家人士的口音。课堂的时间要分配合理,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参与课堂教学。教学手段要尽量多借助多媒体,便于播放各种类型的影音资料。教师在设计项目时应以教学内容为背景,选用多种项目主题,控制好项目的深度和广度,给学生留有充足的参与时间和自我发挥的空间。

3.2 教师组织学生按兴趣选择项目主题,分组分工学生的兴趣爱好各不相同,因此他们选择的项目的主题也不尽相同。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组合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学习小组应控制每组5~8人,由本组学生确定组长,再由组长安排小组成员的工作任务,使其明确分工,各负其责。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帮助组长协调好与各个组员的关系,按照组员的个人能力和兴趣来进行任务分工,充分调动每个组员的积极性,确保整个项目的顺利进行。

3.3 教师指导学生分析问题,制订计划,搜集资料,完成项目在每个小组在选定项目主题后,教师要求学生制订出实施该项目的计划,并要找出需要研究或解决的问题。

要求学生设想完成该项目所需要使用的工具、软件、方法及手段以及完成项目所需的时间,提前分析项目进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找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之后,由小组组长安排小组成员收集有助于回答或解决主要问题的信息资料。资料的来源应尽量广泛,可以从互联网、报刊书籍、广播电视等途径进行搜集。资料收集后要按照一定规则将资料分类,形成小组资料文件夹,并对资料进行有效管理,供各小组共享。资料搜寻完毕后,教师指导小组组长按照项目的实施计划,给每位组员安排制作项目的具体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的参与各小组的项目制作过程,多参加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对项目进行深入的思考,鼓励学生丰富项目的实施形式并在最大范围内支持学生工作并尽量满足学生的各项要求。

3.4 学生在教师的安排下展示项目成果,自评互评,总结反思项目学习的最终成果可以各种各样、丰富多彩。

教师组织各个小组进行集体展示项目成果,鼓励小组之间将学习成果进行交流,从而促进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反思。项目评价的过程应该是开放性的,应给每个学生参与评价的机会,评价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可运用多主体评价方式,包括教师评价、同伴评价和自我评价。例如,教师可以就小组完成项目的情况和学生的表现给各个小组打出分数,或让学生根据各小组的项目完成水平给各小组投票,选出最佳项目完成小组。评价结束后,老师应引导学生对所作项目进行反思,使其总结出在制作项目的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教训,并根据评定结果找出自己所完成的项目的不足之处及其产生原因,同时组织各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共同分享经验和教训,使学生能够充满自信、积极地参与下一次项目自作过程,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促进学生英语听说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4 结语

项目式教学法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它适用于现代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并行之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总之,我们在英语教学中要从高等职业教育特点出发,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按照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以实践训练为主线,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英语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虞苏美等. 全新版大学英语听说教程[M ].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2] 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篇5

【关键词】听说 读写 梯度 情境教学

【Abstract】In the curriculum of the English Department in China’s universities, intensive reading occupies a central position among courses of language skills. This practice of putting reading and writing above listening and speaking goes against the nature of language as well as the law of L2 acquisition.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for us to place listening and speaking in their rightful places, and introduce a new course named “integrated listening and speaking”. The purpose of this course is to take over some of the important functions of intensive reading so as to base nurture of students’ all-round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on listening and speaking instead of on reading and writing.

【Key words】listening and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grading; situational teaching

一、引言

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思想的指引下,我国西北地区的铁路和公路网日渐发达,对境外的进出口贸易量逐年增大,这就催生了对实用型外语人才的迫切需求。作为一所私立高等院校,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紧跟当前形势,确立的办学特色就是培养与国际接轨的实用型大学本科毕业生。为了使自己的学生国际化,鸿德学院聘用了多于公立院校的外籍教师,引进了外国留学生,设立了硬件齐全的英语角和跨文化交流机制,鼓励全校的中外学生在校园内多多进行交流。外语系作为培养外语人才的地方,更是站在了这一趋势的潮头。通过交流活动,教师们发现,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使外语系学生的读写和思维能力胜过了口语交际能力,在与外教和留学生的交流活动中显得过于腼腆、内敛,难以打破交流障碍。这就促使大家开始自我反思,重新审视了系内长期以来一直沿用的英语教学法体系,发现目前的教学法体系虽已摒弃了传统的语法翻译法,并大量借鉴了新的外语教学法理论,但仍存在一些固有的问题,根源是偏重培养学者型人才,忽视培养实用型人才,这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教育思想的遗留。为了纠偏,外语系领导组织了一个教师团队,仔细分析了教学大纲、课程设置、教材及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分析对策的基础上决定提纲携领,先从课程设置入手进行英语教学改革,加大听说的比重。我被指派为这个团队的负责人,以下就是我们这个团队在加大听说比重这个教改问题上所做探讨的要点。

二、传统教学中听说与读写的关系

鸿德学院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国内其它同类院校相似,经过了反复论证并长期在使用中调整,大体是符合第二语言教学规律和学生现状的。但我们认为,要想培养出能够用英语口语流利交流的人才,必须打破精读课重心偏大的做法。长期以来,我国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语言技能课一般分为听力、口语、泛读、精读、语法、写作和翻译等课程,虽然有的学校把听力和口语并作一门课称为“听说课”,或加上视频改成“视听说课”,或把泛读课称作阅读课,或把泛读和和精读并作一门课称为“综合英语”等,其实都是在这个思维框架内进行的具体划分,但无论怎样划分,其主要特点都是以精读课为中心,让其它课程或为精读课奠定基础,或强化精读课的效果。一般来说,其它课程只负责培养单一技能,精读课才是把所学各项技能综合起来的核心课程。这样一来,其它课程的考试成绩都不能反映学生对英语的全面运用能力,只有精读课的考试成绩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这就使得学生重视精读课成绩,教师重视精读课教学技巧,教学管理人员重视精读课的师资配备。

在这一课程设置框架内,精读课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顾名思义,“精”的意思是“精细地”,而“读”的意思是学英语从“阅读”入手,因此在精读课上,教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本内课文的每一句话,通过讲解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句中的所有词汇、句法和语篇内容,再通过穿插句型或情景练习(口头+笔头)的方式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准确少错地表达思想,用英语进行人际交流。大体上看,精读课上的这些常规做法是符合第二语言习得规律的,而设置一门课程来综合学生所掌握的单一语言技能这种做法无疑也是正确的。既然这样,我们为什么还要改革呢?答案是问题就出在这个“读”字上。

众所周知,学习一门新的语言,首先是接收,然后才是表达。有了接收和积累才能表达。无论是接收还是表达,都有两个渠道,接收的渠道是听和读,表达则通过说和写来实现。听和说构成了一条输入输出渠道,而读和写则是另一套循环通路。听说与读写之间的关系历来是语言学的一个重要话题。以精读课为重心的做法遵循的是读写高于听说的原则,而这一原则受到了当代语言学家的挑战,被认为是不符合语言自身规律和语言习得规律,因此是错误的。根据当代语言学的理论和实际的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决定把读写为重心改为以听说为重心,但不盲目增加听说的课时或课型,而是设置一门与精读课对等的听说课,在该课上综合学生所获得的所有单一语言技能,培养既熟练又准确的英语运用能力。用这种方法培养出来的英语运用能力将不会过度依赖眼睛和手写,而是直接通过耳朵和嘴巴来进行交流,完全符合新形势下国家和内蒙对外语人才的需求。我们暂定这门课程为“听说综合课”,并于2016年春季学期开始了这门课程的试点,预计需要两年的周期,对象涉及一、二年级的所有班级,每周8课时。如果听说综合课的试验成功了,下一步是改革还是取消精读课,有待于一个新的研究课题来加以分析、论证。

三、正确理解听说与读写的关系

长久以来,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的语言专家都认为读写高于听说,这种想法是有其历史根源的。英国语言学家Wilkins 早在1972年就指出了这种认识的几个形成原因。首先就是读和写是有文化和社会地位的象征,所以人们自动地把读写放在听说之上。其次是多数社会积淀的思想精华都是以书面形式呈现的(历史记载、宗教/哲理论述和文学作品),这使得人们崇尚书本和阅读。再者,书面记载不会瞬间即逝,能永久保留一个民族的重大记忆,以传承后代,这就使得文字显得十分有价值。此外,研究语言的学者、教师和学生都是具有书写能力的社会阶层,从维护自身地位的目的出发,往往倾向于强调读写优于听说。我们可以看出,以上的所有原因都涉及社会价值观,却与语言本质和二语习得理论无关。

后来,总的社会形势有所改变。工业革命和造纸印刷业的发达使多数人都有了受教育的机会,因此读写不再是社会高层的象征。平等和民主思想的传播使得人们摒弃了文绉绉的书面语而追求口语的亲切感。一些白手起家成功人士的出现向世人说明成功不仅靠书本知识。在这一社会背景下,又浮现了当代语言学家的新发现。

索绪尔以后的当代西方语言学家几乎都认为听说比读写更重要,胡壮麟等专家(1988)概括了他们提到的两个主要原因。第一,历史上任何一个部落和民族的发展史都证明是先拥有口语,后发明文字,甚至有的部落一直都没有文字,只有口语,这说明口语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而文字却不然。第二,儿童对母语的掌握都是从父母教的口语起步的,而不是首先学会学校的书面语。根据我们的观察,还有另外一个原因。语言,不管是口语还是书面语,都在不断变化着,由于这些变化十分细微,我们觉察不到。在历史长河中,书面语的变化趋势是越来越向口语靠拢,这就说明本质上书面语是以口语为蓝本的,而不是口语以书面语为标尺来塑造自身,所以哪个是本哪个是末一目了然。这里提到的三个原因都清楚地表明,把读写放在听说之上,无论是从语言本身的规律还是从语言认知的角度来看都是本末倒置,我们有必要在日常外语教学中矫正这一关系。

四、一项课程设置层面的改革设想

根据我们的设想,听说综合课是一门代替精读课部分功能的课程。既然如此,这门课就必须与传统的听说课有明显区别。传统的听说课上一般是由听力短段来设定场景,借助学生的想象力来进行后续练习,这些活动往往围绕话题(topic)和语场(field)展开,比如,学生听一段关于看电影的对话后,进行全班发言或小组讨论,评论自己最喜欢的电影。从这样的安排可以看出,这门课对英语词汇和句法结构的循序渐进学习规律不予考虑,只注重语言的功能和特定场合的意思表达,不管学生是否已掌握相关词汇或具备处理复杂句型的能力,突出流利程度而放低对学生语言标准化的要求。而听说综合课则不能按这样的课程标准来设计课堂活动。在听说综合课上,学生不仅要提高听力水平和口语表达能力,而且要把在听说、泛读、语法、翻译课上学到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加以综合运用,不仅能够针对所听到的内容做出比较规范的英语回应,能力提高后能做小型即兴讲演,而且能够在课后让自己在英语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提高体现在读、写和英汉、汉英互译等方面。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首先要有一个比较科学的教学法体系。

经过对一些主要教学法体系的分析研究,我们选定了在英国1930到1960年间比较流行的一种英语教学法,这种教学法被称为“情境口语教学法”,由于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至今仍有学校在应用。这一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Harold Palmer(1940)和A.S.Hornby(1950)。上世纪常见到的英国编撰的课本Access to English(Coles& Lord, 1975)和Kernel Lessons Plus(O’Neill, 1973)就体现了这一教学法体系。遵循这一教学法体系所设定的大纲通常建立在三个主要原则基础之上:(1)选择性(在选择教材和安排进度时首选词频最高的常用词,并根据所含语法现象的难易度来选择句法难度适宜的语料);(2)梯度(根据二语习得的规律循序渐进地安排语言教学内容);(3)最佳呈现方式(注重场景的制造和教具的巧妙使用)。我们认为,这其中的选择性和梯度至关重要,是使听力综合课接过部分精读课功能并区别于传统听说课的关键,是把语言知识转化为运用、又把不规范的即兴话语行为转化为内化的标准英语之最有效方法。当然,在采用这一教学方法的同时,我们也适当做了与时俱进的调整。比如,当今多媒体设备的运用使我们在场景生成和气氛营造方面比上个世纪有了很大的优势,省去了很多做教具的功夫和费用,又能达到生动的效果。

Richards 和 Rodgers(2000)总结概括了情境口语教学法的主要特点,如下:

(1)语言教学起始于口语教学,听说输入语料先于文字输入。

(2)课堂所用语言一律为目标语。

(3)新的语言点全部通过生活场景引进并重复练习。

(4)严格筛选词汇,以保证其覆盖最基本的生活内容。

(5)语法现象分级,先教容易的,后教复杂的。

(6)学生打下足够的词汇和语法基础之后才开始进行阅读和写作。

他们认为,这些特点中最重要的就是第(3)点,因为这表明这种教学方法在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基础上又进了一步,加入了功能的成分,因为情境的展示就是为了突出语言的功能。

西方的外语教育专家在评估英语教W法时往往从三个方面入手,即理论依托、设计和过程。现在让我们从这三个角度来看一看这种教学方法的实施将意味着什么。从理论角度来看,情境口语教学法建立在听说重于读写的认识基础之上,同时它遵循Halliday (1964)的语言结构必须与功能相结合的原则,将强调语境的功能主义思路与拆分语言成分的结构主义理论融为一体。在教学手法上采用归纳法,即学生通过场景来体会生词词义,而不是让教师解释词义。从设计角度来看,运用这种教学法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听说读写这四项基本的实用语言技能并注重规范语言的使用。以学生能说为首要目的,能写为次要目的。这种教学法指导下的大纲应该体现结构主义语言学派的思想,不以话题和语场为焦点组织课堂活动,而以语言现象的难易度循序渐进。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多用PPT、实物、表演和手势等来烘托场景,学生初级阶段多做例句重复和替换练习,高级阶段则可自由表述。教师角色除了组织课堂活动、帮助尴尬学生、纠正错误、出题判卷外,主要是用自己的话为学生提供语言范例和描述必要的场景。初级阶段学生的任务主要是通过听、模仿、回答问题和回应教师的指令来吸收内化语言规则。教材的作用仅仅是为教学提供一个大致的进展方向,由教师来决定主要按教材的步骤推进还是多用其它补充材料。这样的设计突出了教师的重要性,也对我们参与听说综合课教学改革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我们决心不负众望。从过程角度来看,这门课程将延续两学年。整体进程是从教师对词汇和语言结构的控制发展到学生自主运用词汇和句法结构;从句型操练过渡到自如表述。课堂上从易到难的一连串活动应该是听(接收)、集体模仿、个别模仿、教师正音、创造性运用句型、教师鼓励参与、替换练习、问答练习、教师纠错等。这一系列原则和方法我们每一个参与项目的教师目前都已谙熟在心,大家正跃跃欲试地准备迎接新的挑战和做出新的发现。

五、结语

本论文为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本科英语专业用听说带动读写的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号:NGJGH2016135)中系列论文成果之一。这些系列论文的分工是,本论文负从宏观上阐释项目选题背景及研究内容,因此我从理论上和落实角度说明了我们对听说综合课教学改革的总体设想。其它随后陆续发表的论文将主要是具体的教学改革试验介绍和对其效果的量化研究。待到本之日,我们的听说综合课教学改革可能已经步入常轨,届时会有新的发现或提出更多值得思索的问题。希望对此项研究有兴趣的区内外同行们与我们联系,互相切磋,共同努力,以便为我国和培养实用型英语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Hornby,A.S.The Situational Approach in Language Teaching[J].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1950(4):98-104,121-128,150-156.

[2]Palmer,H.E.The Teaching of Oral English[M].London: Longman,1940.

[3]Richards,Jack C.&Theodore S.Rodgers.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4]Wilkins,D.A.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M].London: Edward Arnold,1972.

[5]胡壮麟,刘润清,李延福.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6]张岚.混合学习在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篇6

  

 一、语法翻译法 

语法翻译法是中世纪欧洲人教希腊语、拉丁语等死语言的教学法,到了十八世纪,欧洲的学校虽然开设了现代外语课,但仍然沿用语法翻译法,当时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基本上还是书面语。人们学习外语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阅读外语资料和文献。德国语言学家奥朗多弗等学者总结了过去运用语法翻译法的实践经验,并在当时机械语言学、心理学的影响下,给语法翻译法以理论上的解释,使语法翻译法成为一种科学的外语教学法体系。语法翻译法是为培养阅读能力服务的教学法,其教学过程是先分析语法,然后把外语译成本族语,主张两种语言机械对比和逐词逐句直译,在教学实践中把翻译当成教学目的,又当成教学手段。语法翻译法重视阅读、翻译能力的培养和语法知识的传授,忽视语言技能的培养,语音、词汇、语法与课文阅读教学脱节。 

二、直接法 

直接法是十九世纪下半叶始于西欧的外语教学改革运动的产物,是古典语法翻译法的对立面。德国外语教育家菲埃托是最早提出直接法的教学法构想的先驱人物。十九世纪语音学的建立和发展为直接法提供了语音教学的科学基础,直接法主张采用口语材料作为教学内容,强调模仿,主张用教儿童学习本族语言的方法,“通过说话学说话”的方法来学习外语,教学过程是一句话一句话听、模仿、反复练习,直到养成语言习惯。教学中只用外语讲述,广泛利用手势、动作、表情、实物、图画等直观手段,要求外语与思想直接联系,绝对不使用本族语,即完全不借助于翻译,语法降到完全不重要的地位。直接法是在教活语言,特别是在培养口语能力方面,取得显著的成绩。直接法比起古典语法翻译法是教学法史上一大进步,成为以后的听说法、视听法、功能法等现代改革派的发端,但它是完全针对语法翻译法的弊端提出的,本身难免有它的局限性和片面性的地方,对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只看到消极的一面,而没有看到或充分估计到它的积极的一面,只看到和只强调幼儿学母语和已掌握了母语的人学习外语之间的共同规律,而对两者之间的差别未曾注意到或没有充分估计到,因此采用了基本相同的方法来解决两种有一定区别的语言学习问题,在教学中偏重经验、感性认识,而对人的自觉性估计不足,对文学的修养不够注意,对许多语言现象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三、听说法 

听说法产生于第二世界大战爆发后的美国。外语教学家弗里斯根据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批判了语法翻译法,倡导了口语法(OralApproach),也有的教学法家称之为听说法。弗里斯严格区别method和approach的概念。他认为method是指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技巧,而approach则是指达到教学目的的途径、路子和理论,由此可见听说法或口语法是一种目的在于掌握口语的教学法体系。听说法根据结构主义语言学"语言是言语,不是文字"、"语言是结构模式的体系"的理论,提出以口语为中心,以句型或结构为纲的听说教学法的主张,教材用会话形式表述,强调模仿、强记固定短语并大量重复,极其重视语音的正确,尤其强调语调训练,广泛利用对比法、在对比分析母语与外语的基础上学习外语的难点,并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听说法把语言结构分析的研究成果运用到外语教学中,使教材的编写和教学过程的安排具有科学的依据。这对提高外语教学的效果,加速外语教学的过程无疑是非常重要的贡献和进步。但听说法过分重视机械性训练,忽视语言规则的指导作用,过分重视语言的结构形式,忽视语言和内容和意义,存在流于“造作”的语言倾向。 

四、视听法 

视听法于五十年代首创于法国,是当时法国对外国成年人进行短期速成教学的一种方法。视听法首先由古布里纳于一九五四年提出,视听法主张广泛利用幻灯、电影等电化教学设备组织听说操练,把听觉形象和视觉形象结合起来。视听法主张听说训练必须同一定情景结合,在某一情景基础上进行,因此,这种教学法又叫作情景法。视听法发扬了直接法听说法的长处,在教学中广泛使用声、光电的现代化教学技术设备,使语言与形象紧密结合,在情景中整体感知外语的声音和结构。视听结合的方法比单纯依靠听觉或视觉来理解、记忆和储存的语言材料要多得多。视觉形象为学生提供形象思维的条件,促使学生自然和牢固地掌握外语。听觉形象有助于养成正确的语音、语调、节奏及遣词、造句的能力和习惯。 

视听法的缺点是过于重视语言形式,忽视交际能力的培养,过分强调整体结构,忽视语言分析、讲解和训练。 

篇7

论文摘 要: 后教学法的提出为英语教学法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使英语教学法的研究走出需找万能教学法的维谷,从而将英语教学法的研究引上新的方向。该教学法的提出对英语教师如何搞好英语教学有重大启示。

一、后教学法研究背景

英语作为一种全球性语言,有越来越多的人学习和研究这门语言。增强英语教学的效果一直以来都受到密切的关注。众多英语研究者和教师不断地总结教学经验,并且将心理学、认知学、哲学、计算机科学等知识融入到英语教学中来,相继创造出翻译法、听说法、交际法等许多教学法。试图找到一种完美的教学法是多少年来英语教育界孜孜不倦的追求,但到目前为止,任何一种已知的教学法都不能解决所有英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随着对教学法研究的深入和不断的反思,人们开始意识到过去没有,也许永远不会有这样一种放之四海皆准的万能教学法出现。

二、后教学法

既然追求“最佳教学法”没有出路,以库马(Kumaravapelu)为代表的学者经过批判性思考和深刻反思,创造性地提出了“后教学法”,从而将教学法研究引到新的路线上来。作为后教学法的集大成者,库马提出了由具体性、实际性和社会性三个参数组成的外语教学理论框架。它并没有提供或选择一种(最佳)教学法,而是提出了对待教学法的新思路,从而摆脱了教学法选择的困惑。首先,应当明确“后教学法”不是某种简单的、具体的、行之有效教学方法,而是一套统一的、不断发展并指导我们如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选择与之相适应的具体教学方法的教学体系。更确切地说,它是一种灵活、动态的外语教学指导思想。它对教师、学生和教育者进行了重新定义,并且创造性地提出了三种参数,为教师具体教学实践提供了有效可靠的工具。

(一)三种身份重新定义

后教学法是对传统教学法的一种超越,主要表现在对教师、学生、教育者进行了重新定义。一是对教师的重新定义。在后教学法外语教学框架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接受者和理论的执行者,而是教学研究者、实践者和理论构建者的统一。教师需要对教学中涉及各种因素进行综合的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统筹规划并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同时,教师还要不断地从教学实践中总结新的经验,并积极学习各种新的理论从而逐步构建一套切合教学实际,并且有自我特色教学理论。二是对学习者的重新定义。后教学法认为理想学习者是自主的。他在教师帮助下实现自我调控,最大化自己的学习潜力;他愿意与他人交流合作,并通过讨论协商来解决问题;三是对教师教育者的重新定义。传统教师教育者的角色是把各种教学法灌输给未来的教师,指导教师选择“最佳教学法”并进行模拟训练。在后教学法外语教学框架下,教育者的主要作用是帮助未来的教师确立外语教学的理念和掌握外语教学的研究方法。

(二)三个基本参数

后教学法为教师具体教学实践提供了有效可靠的工具。在已知的众多教学法中,选择何种教学法使其在特定的教学环节达到预期的效果始终困扰着广大教师。后教学法提出的以三个基本参数——具体性、实践性和社会可行性作为组织外语教学的原则为教师进行取舍提供了有力的工具。特定性(particularity)是指特定社会文化环境中,特定的教师在特定的教育机构里教一组追求特定目标的特定学生。在特定性指导的外语教学中,教师通过“观察—反思—行动”的循环,了解和掌握具体教学环境信息,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然后再根据教学实践中的反馈随时调整。实践性(practicality)涉及教师与研究者的关系及教师理论的形成,它拒绝把理论家视为知识生产者、把教师视为知识消费者的两分法,鼓励教师从实践中创造理论,在实践中实施理论。社会可行性(possibility)指外语教学要对现实的社会政治保持敏感,重视对学习者身份形成有重要作用的社会文化现实。它拒绝把语言教学的作用局限于课堂内教授语言,把学习者的语言需求和社会需求割裂开。主张开发利用带入课堂的社会政治意识,满足参与者的语言和社会双重方面的要求。特定性、实践性和社会可行性三个参数三位一体,互相交织、互相协作,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影响着外语教学实践。

三、后教学法对英语教师的启示

首先,教师课前准备要充分,不同班级应该准备不同的的教案。应当了解学生的英语水平、专业背景、课堂反应是不同的。在充分了解学生现状的基础上,教师在备课时,应当针对不同的班级,在保障教授核心知识的前提下,为其量身打造不同的教案,也就是说相同的知识,在不同的班级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法。其次,课堂实践应当灵活,根据实际适度调整。例如,在讲解生单词的时候,教师通过对学生反应的观察,发现该单词学生已经基本掌握,就可以略过或加强学生对该词深度的理解。也就是说教学实践需要有教案以保证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但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又不拘泥于教案。教师应当注意多观察学生,根据其掌握状况适时作出一定的调整。再次,在实际教学中,要严格控制教学量,给学生理解和消化的时间。教师有时为完成教学任务而赶进度,或者被迫放弃交际法、暗示法等需要一定时间的教学法,导致课堂气氛紧张,内容乏味,学生没时间消化吸收所授知识,结果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当充分把握每单元的核心知识点作为授课重点。同时应当对整套教材有很好的了解。有些知识点在教材中反复出现,这时如果该课的任务量大,就可以进行适当取舍,在以后的课堂上再作讲解,从而保证课堂任务量适度,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最后,课后作业的设计和课堂设计同等重要。在传统教学法下,记单词、预习课文或完成课后练习题似乎成为固定的课后作业模式。这就使得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被动完成任务的状态,不利于他们自主学习者身份的转变。教师在设计课后作业时,要鼓励学生接触更多的英文资料,学会自主学习。例如介绍学生看优秀的原声电影,推荐可读性强的优美英文短文,针对课文让学生作简单的相关话题报告,或者令学生准备下一堂课的教案,等等,都可以作为文课后作业的形式。

参考文献

[1]Kumaravapelu,B.Toward a postmethod pedagogy[J].TESOL Quarterly,2001,(4).

篇8

论文摘 要: 后教学法的提出为英语教学法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使英语教学法的研究走出需找万能教学法的维谷,从而将英语教学法的研究引上新的方向。该教学法的提出对英语教师如何搞好英语教学有重大启示。

一、后教学法研究背景

英语作为一种全球性语言,有越来越多的人学习和研究这门语言。增强英语教学的效果一直以来都受到密切的关注。众多英语研究者和教师不断地总结教学经验,并且将心理学、认知学、哲学、计算机科学等知识融入到英语教学中来,相继创造出翻译法、听说法、交际法等许多教学法。试图找到一种完美的教学法是多少年来英语教育界孜孜不倦的追求,但到目前为止,任何一种已知的教学法都不能解决所有英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随着对教学法研究的深入和不断的反思,人们开始意识到过去没有,也许永远不会有这样一种放之四海皆准的万能教学法出现。

二、后教学法

既然追求“最佳教学法”没有出路,以库马(kumaravadivelu)为代表的学者经过批判性思考和深刻反思,创造性地提出了“后教学法”,从而将教学法研究引到新的路线上来。作为后教学法的集大成者,库马提出了由具体性、实际性和社会性三个参数组成的外语教学理论框架。它并没有提供或选择一种(最佳)教学法,而是提出了对待教学法的新思路,从而摆脱了教学法选择的困惑。首先,应当明确“后教学法”不是某种简单的、具体的、行之有效教学方法,而是一套统一的、不断发展并指导我们如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选择与之相适应的具体教学方法的教学体系。更确切地说,它是一种灵活、动态的外语教学指导思想。它对教师、学生和教育者进行了重新定义,并且创造性地提出了三种参数,为教师具体教学实践提供了有效可靠的工具。

(一)三种身份重新定义

后教学法是对传统教学法的一种超越,主要表现在对教师、学生、教育者进行了重新定义。一是对教师的重新定义。在后教学法外语教学框架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接受者和理论的执行者,而是教学研究者、实践者和理论构建者的统一。教师需要对教学中涉及各种因素进行综合的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统筹规划并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同时,教师还要不断地从教学实践中总结新的经验,并积极学习各种新的理论从而逐步构建一套切合教学实际,并且有自我特色教学理论。二是对学习者的重新定义。后教学法认为理想学习者是自主的。他在教师帮助下实现自我调控,最大化自己的学习潜力;他愿意与他人交流合作,并通过讨论协商来解决问题;三是对教师教育者的重新定义。传统教师教育者的角色是把各种教学法灌输给未来的教师,指导教师选择“最佳教学法”并进行模拟训练。在后教学法外语教学框架下,教育者的主要作用是帮助未来的教师确立外语教学的理念和掌握外语教学的研究方法。

(二)三个基本参数

后教学法为教师具体教学实践提供了有效可靠的工具。在已知的众多教学法中,选择何种教学法使其在特定的教学环节达到预期的效果始终困扰着广大教师。后教学法提出的以三个基本参数——具体性、实践性和社会可行性作为组织外语教学的原则为教师进行取舍提供了有力的工具。特定性(particularity)是指特定社会文化环境中,特定的教师在特定的教育机构里教一组追求特定目标的特定学生。在特定性指导的外语教学中,教师通过“观察—反思—行动”的循环,了解和掌握具体教学环境信息,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然后再根据教学实践中的反馈随时调整。实践性(practicality)涉及教师与研究者的关系及教师理论的形成,它拒绝把理论家视为知识生产者、把教师视为知识消费者的两分法,鼓励教师从实践中创造理论,在实践中实施理论。社会可行性(possibility)指外语教学要对现实的社会政治保持敏感,重视对学习者身份形成有重要作用的社会文化现实。它拒绝把语言教学的作用局限于课堂内教授语言,把学习者的语言需求和社会需求割裂开。主张开发利用带入课堂的社会政治意识,满足参与者的语言和社会双重方面的要求。特定性、实践性和社会可行性三个参数三位一体,互相交织、互相协作,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影响着外语教学实践。

三、后教学法对英语教师的启示

首先,教师课前准备要充分,不同班级应该准备不同的的教案。应当了解学生的英语水平、专业背景、课堂反应是不同的。在充分了解学生现状的基础上,教师在备课时,应当针对不同的班级,在保障教授核心知识的前提下,为其量身打造不同的教案,也就是说相同的知识,在不同的班级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法。其次,课堂实践应当灵活,根据实际适度调整。例如,在讲解生单词的时候,教师通过对学生反应的观察,发现该单词学生已经基本掌握,就可以略过或加强学生对该词深度的理解。也就是说教学实践需要有教案以保证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但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又不拘泥于教案。教师应当注意多观察学生,根据其掌握状况适时作出一定的调整。再次,在实际教学中,要严格控制教学量,给学生理解和消化的时间。教师有时为完成教学任务而赶进度,或者被迫放弃交际法、暗示法等需要一定时间的教学法,导致课堂气氛紧张,内容乏味,学生没时间消化吸收所授知识,结果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当充分把握每单元的核心知识点作为授课重点。同时应当对整套教材有很好的了解。有些知识点在教材中反复出现,这时如果该课的任务量大,就可以进行适当取舍,在以后的课堂上再作讲解,从而保证课堂任务量适度,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最后,课后作业的设计和课堂设计同等重要。在传统教学法下,记单词、预习课文或完成课后练习题似乎成为固定的课后作业模式。这就使得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被动完成任务的状态,不利于他们自主学习者身份的转变。教师在设计课后作业时,要鼓励学生接触更多的英文资料,学会自主学习。例如介绍学生看优秀的原声电影,推荐可读性强的优美英文短文,针对课文让学生作简单的相关话题报告,或者令学生准备下一堂课的教案,等等,都可以作为文课后作业的形式。

参考文献:

[1]kumaravadivelu,b.toward a postmethod pedagogy[j].tesol quarterly,2001,(4).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