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计算机应用实训总结8篇

时间:2023-03-14 15:06:4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计算机应用实训总结,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计算机应用实训总结

篇1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然后从职业面向及能力结构、课程体系、教学过程、实训设计和师资配备等方面描述了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并对方案的实施情况进行了总结,最后对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情况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应用;工学结合;企校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引言

国外高等职业教育的经验告诉我们,高等职业教育不是一个教育层次,而是一种教育类型,这种教育类型的作用对于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是其它教育类型所不能替代的。因此,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与重组,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供需关系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随着教育规模的发展,原先按普通高校方法管理及教学的经验已不适应高职教育的发展。2003年国家提出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强调教师的双师型,提出了企校联合办学的理念。2005年国务院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再一次明确了“大力推行工学结合、企校合作的培养模式”,即职业教育要彻底改变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走“工学结合、企校合作”之路。

发达国家有关职业教育的理念和实践对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方案开发中习惯性的思维定势具有很强的冲击力,促使人们用新的视角、新的理念进行新一轮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

基于这一形势,我院对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工学结合,企校合作”方面进行了探索。

1.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1.1 职业面向及能力结构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主要面向计算机应用的基层单位,在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从事计算机系统管理、技术维护和运行,应用软件研发等技术或管理工作。根据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与素质,总结出该专业的能力结构的总体要求如下:

专业能力:计算机维护维修、网络管理、网站建设、软件开发

社会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协调能力、职业道德能力

方法能力:项目构思、设计、工作计划的制定能力;结局世纪问题能力;学习、创新能力

1.2 教学过程

依托合作企业,在课程体系构建、课程标准开发、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度融合。在实践“讲一练二考三”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创新“2+2+1+1”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并逐步建立起与合作企业的长效培养机制:

第1、2学期:学习基本技能(校内实训、教学做一体化),培养专业基本能力。第3、4学期:学习专业技能(融入职业资格标准),培养专业能力。第5学期:工作室项目实战/顶岗培训,培养面向职业技能(方法能力+专业能力+社会能力)。第6学期:企业顶岗实习,实现就业与岗位零距离对接(职业素质培养)。

1.3 实训设计

高职教育主要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地位。技术技能的培养需要环境,需要一系列实践教学环节来保障。本专业实训环节安排如下:

第1学期:校内实训基地进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训一周

第2学期: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局域网组建与维护实训一周

第3学期:校内实训基地进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开发实训两周

第4学期:校内实训基地进行网页设计与制作实训两周

第5学期:校企合作进行实训,网络技术、网站建设与、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各四周

第6学期:企业顶岗实习,并完成毕业设计及论文答辩

1.4 师资配备

根据教学设计要求,配备不同工种教师情况如下:

计算机组装维护教师2人,须熟悉主流计算机硬件,熟练DIY计算机,熟练运用各种维护工具

网络管理教师3人,须熟悉当前主流网络技术,熟练掌握各种网络设备及服务器的使用

网站建设教师4人,须熟练掌握当前主流网站建设工具,掌握至少一种主流网站开发技术

软件开发教师4人,须熟练掌握当前主流软件开发工具,掌握至少一种主流软件开发技术

2.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

2.1 实施准备

制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管理办法》、《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项目评价与考核办法》、《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项目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管理文件,做到目标明确,责任到人。制定《校内外实训基地管理办法》、《企校合作实习实训管理细则》等制度,完善企校共建专业模式,为专业建设提供全面的制度保障。

以学院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为依托,聘请省内相关专业知名专家,成立系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与监督教学整体解决方案的实施,并研究专业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2.2 实施过程

(1)首先,专业教研室根据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制定本专业课程教学计划和实训计划,制订切实有效的实施方案。

(2)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活动进程表所安排的6个学期的教学活动的课堂教学活动、实习与实训活动、考试考查时间与方式等进行具体化,如确定内容、确定老师、确定具体时间和具体要求。

(3)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每个学期的实训环节进行具体安排与落实。

(4)从第一学期开始,由专业委员会对每个学期按人才培养方案规定进行严格的监督与检查,以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的全面实施。

(5)第五学期,组织学生分别在校内、校外的实训基地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工学交替等。

(6)第六学期,组织学生在企业进行顶岗实训和毕业实习。

(7)学生在校期间必须通过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所有环节获得学分,方可毕业。

(8)负责对学生所取得的课堂教学和实训教学的学分进行审核,并将审核结果上报学校教务处。

2.3 实施效果

本方案自实施以来,效果显著。

(1)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坚定贯彻“工学结合,企校合作”的课程体系,使学生的就业优势比较明显。

(2)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强、职业综合素质高。由于学生在校期间能按照专业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培养锻炼,重视实验课、课程设计、专业实习、项目实训等实践环节的锻炼,我系学生普遍动手能力较强。

3.结语

本研究主要采用了网络信息研究法、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课堂课外教学实验法等科学研究方法,探索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企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研究过程中,主要以我院资源为依托,研究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了工学结合、企校合作的人才培养方案。方案实施以来,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1)我系学生在全国ITAT教育工程就业技能大赛、山东省计算机技术技能竞赛、齐鲁软件设计大赛、山东省大学生优秀创业大赛等一系列赛事中均取得优异成绩;

(2)多年来我系学生就业效果显著,就业率连年达到90%以上。

综上所述,本专业方案的成功实施,对于各高职院校开展计算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企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具有积极的意义。(作者单位:潍坊工程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孙志春,孔凡菊,蒋卫东.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圈, 2007.14(66)

[2]于宗水.关于职业院校推行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0(249)

篇2

关键词:高职

计算机应用

实训教学

考试考核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422(2010)03-0070-02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已成为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必修基础课程,对计算机基本知识的掌握和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旨在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具体到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加强其实训实践教学。

1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规范实训标准

根据国家教育部《关于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实践教学标准的要求。在新的职业教育理念指导下开展教学工作。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学生、不同专业特点,积极探讨上课内容和方式方法,侧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原则。虽然同一门基础课在不同专业中讲授内容也应有所侧重于区别。比如外语学院的学生强化:office办公软件和工具软件的使用,浏览Internet,网络知识等内容;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强化:计算机的硬件系统及其构成,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测览Internet;商学院学生强化: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浏览Internet,网络知识,网页制作等内容,针对不同专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不同,每位教师要规划出每个学期实训内容,并制订同专业结合的实训标准和考核标准。比如初等教育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和电子商务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等。更加强调计算机知识与专业领域知识的密切结合,重视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

2强化实训教学,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教师在课堂上讲授概念及操作方法,学生只有通过自己亲自动手,才能真正了解并掌握。因此,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必须加大实训上机环节,使学生产生感性认识,从而学得懂、用得上,激发学习兴趣,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理论知识。搞好实训教学至关重要,是检查和巩固课堂教学效果的必要手段。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对实训教学作了改进:

(1)改革实训教学方式和方法,提高应用能力

必须改变旧的教学理念,取而代之的是与专业结合的思想方式来设计教学,树立“能力本位”思想。不断的改进和完善教学案例。

首先,教师要重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研究,针对不同学生、不同专业特点,对教材中的部分章节内容作必要的调整和修改。讲授内容相同,但教学侧重于区别、设计情景不同。比如初等教育专业是高等教育体系中培养小学教师的一个师范类专业,定格在“专科”、定向在“小学”的一个专业。因此在选择课程内容前,首先,需分析此专业相关工作岗位与工作任务见表1,然后根据职业能力和岗位要求确定课程内容模块及其相关教学内容,设计学习情景见表2,用案例教学的方式将教学内容重新组织分为多个相对独立的模块,按模块组织教学。

其次,在校内教学实践中,除了讲授课本内容外采用了自己编写的电子课件、案例及自编教材作为补充材料来进行教学。另外有效利用和技术开发的计算机基本技能试题库管理系统,来加强综合能力的训练。

如实训和理论课程结束后,通过设置新任务,反复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检查并了解每个学生的操作情况,进行个别指导,从而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证本课程的教学效果。

(2)明确考核办法,注重职业教育

教学考核与评价是教学课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对教学目标完成情况的反馈。对于进一步修订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与学的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考核方法可分成两个部分:理论考核和实践能力考核。理论考核主要对理论知识和基本概念进行考试;实践能力考核主要考核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和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及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以实验作业为考核依据-成绩为百分制,平时成绩占20%(考勤10%+作业10%),实训考核成绩考试占40%(平时实训作业成绩60%+实训综合大作业成绩40%),期终考试成绩40%(理论考试占30%+实训操作70%)。特别注意对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的考核。认真评议学生实践实训作业和综合大作业。在点评过程中,学生可以不但学会合作,也可分享到成功与失败的经验。这样做不仅检查了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而且更重要的是明确了能力考核的目的是全面考核学生的应用能力。如考核学生的作业完成的过程、程度、设计效果以及创造能力。

篇3

关键词 虚拟机 计算机操作系统 项目实训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项目实训中存在的问题

实训是职业技能实际训练的简称,对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信息技术专业学生,为了让学生快速适应工作岗位,完成由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变,实训是中职学生成长为技能型人才的必由之路。目前计算机实训室存在的问题较多。(1)目前计算机机房的数量有限,且都设计成为通用机房。(2)从机房管理的角度出发,机房一般都安装硬件保护卡来保护计算机,实训学生将无权限对计算机进行此类操作。

针对以上项目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基于虚拟机技术的实训教学架构设想就应运而生,其基本思路是通过虚拟化软件的辅助,在一台真实计算机上将虚拟出一台虚拟计算机,并在此虚拟计算机上安装实训课程教学要求的操作系统。

2 虚拟机技术

虚拟机是指一台物理计算机上通过虚拟软件技术,模拟产生一台或多台计算机的软件,虚拟出来的逻辑上的计算机称为客户机,而客观存在的物理计算机为主机。虚拟机使用实体主机计算机的硬件资源,每一台客户机都认为有自己的BIOS、CPU等硬件设备,以文件的形式存在。在一台主机上可以虚拟出多个逻辑上的客户机,主机与客户机都可以安装和运行多个操作系统,可以将这些计算机相互连接形成网络。目前广泛使用的虚拟机软件有VirtualBox、virtual PC和VMWare Workstation,本人在教学中使用VMWare Workstation7展开系统安装的实训项目。

3 项目驱动下的虚拟机教学

3.1 项目重要性和对象分析

中职生对计算机技能有所掌握,但水平上参差不平,存在个体差异。针对这些情况,再加上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基础课程,且要求学生都应掌握如“操作系统安装”等一系列基础计算机技能,所以用虚拟机来实现此实训项目相当重要,务必要求每一位同学做到独立实训,自己实操,提高其计算机应用能力。

3.2 项目实训目标

操作系统的概念既抽象又具体,它是计算机系统中最靠近硬件的软件,功能是对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进行管理。正因为它在整个计算机系统中的作用,此项目的目标是一定要学生成功安装操作系统。对于此项目的难点部分如BIOS的设置、硬盘分区格式化等都可以利用虚拟机进行模拟,其配置方法基本同真实情况一样。

3.3 项目实训设计

3.3.1 实训准备

(1)设置疑问,激发学生兴趣。设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听、做实训项目。比如说“同学们听说过虚拟机吗?知道虚拟机是什么吗?虚拟机一种软件技术那它与普通的应用软件有什么共同和区别点吗?”通过问题的设置,让同学们在心底对虚拟机有一定的定义,激发同学们对知识的学习兴趣。(2)老师演示项目成果,激发学生成功的欲望。老师在教师机上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演示预先操作的项目实训成果,让同学们在心理上有种成功的暗示,让同学觉得这实训项目可以操作成功,激发同学们对项目实训的学习兴趣和动手积极性。(3)自习学习及时反馈。同学通过提供的资料和网络查阅等手段自习完成问题的解答,并把一些不能完全理解或者仍然存在疑问的内容通过面讲或者文字的形式反馈给老师,老师将在下一环节中突出这部分内容。

3.3.2 实训进行

分步式讲解项目实训内容,突出重点难点:

(1)安装虚拟机。虚拟机的安装比较简单,虚拟机是一种应用软件,其安装过程同其它软件一样,基本上用下一步就可以完成。通过这一步,同学们不仅学会了安装虚拟机,同时应用软件的安装方法也得到预习。

(2)新建和配置虚拟客户机。根据项目实训要求,我们要虚拟出一台客户机并且在虚拟客户机上安装windows XP系统,所以要新建客户虚拟机们并做相应的配置。新建和配置的过程为向导式的,只要对新建的虚拟机进行操作系统类型、名称、保存路径及硬件配制进行设置即可。

(3)在虚拟客户机上安装操作系统。上一步已经成功的虚拟出一台计算机裸机,并指定了在此虚拟机上要安装的操作系统。接下来,我们启动虚拟机并进行操作系统的安装。①BIOS 设置。此项目中,我们将用系统安装光盘进行安装,需将第一启动顺序设置为CD-ROM Drive。 因为是虚拟机安装,则需要先让虚拟机启动窗口获得鼠标焦点,再点击F2进入BIOS设置界面,进行参数设置。虚拟机的BIOS虚拟了真实计算机的BIOS,同学们可以用虚拟机来完成BIOS设置实训项目。②硬盘分区。启动顺序设置好之后,要进行磁盘分区操作 ,用准备好的集成分区工具PQ分区魔术师的系统安装光盘启动,进行系统安装之前的磁盘分区。根据实训项目的设计,把硬盘分为三个分区分别为C:、D:、E:,其容量分别为10G、15G和15G,其文件类型为NTFS,格式化三个分区,并把C:盘设置为作业。③安装操作系统。磁盘分区完成之后,重启进行Windows XP操作系统的Ghost安装、文件复制和系统配置,中间无需干预。

(4)设置使用客户机系统。操作系统安装成功之后,学生们可以象使用真实计算机那样,给其安装升级硬件驱动、安装应用软件。学生实操实训,穿插问题解决:同学们在实训进行时,虽然上一步有详细的演示操作和重点难点的讲解,但学生在实操时仍然有种种问题,所以在学生实训过程中,边进行实操,边穿插问题的解决。

3.3.3 实训总结

(1)学生总结演示。实训操作结束之后,学生要对此实训项目进行个人总结,包括现场总结和提交实训报告,无论是哪一种总结都应包括实训项目基本信息;项目实训目的;项目实训内容;项目实训环境;项目实训步骤;实训结果;实训总结等信息。(2)老师总结。老师查询汇总同学们的实训总结之后,对此项目进行综合性总结,其总结内容包含如下:对整个实训项目进行总体介绍、回顾同学们的项目实施过程和完成情况、总结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演示同学们的项目报告、分享项目体会和收获和实施此实训项目的意义与作用。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课程重要性;因材施教;师生互动;考核方式;计算机应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33-7541-02

计算机的技术在不断的发展,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已经成为当代高职学生文化知识和实践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应用基础是绝大部分高职院校为入校新生开设的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本课程主要为学生讲解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包括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和未来发展方向、计算机基本硬件、计算机的软件和操作系统的使用方法等。同时也为学生讲解基本的办公应用软件office组件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 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效果

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效果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后续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和毕业工作以后应用计算机水平。如何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效果,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教学总结以下几点:

1.1 让学生认识课程的重要性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见,学生上课听课不专心,不认真上机时间联系,偷偷看电视看电影打游戏,互相拷贝作业等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如果明天就要考试,学生今天上课是否还会这样,答案是绝对的不会。那么平时这样的现象之所以会出现,说明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学这门课程对他的意义不大。只有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才不会松懈。我们教学工作不应该仅仅放在讲授知识,必须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程,怎样学好这门课程,学好它的作用是什么。目前计算机应用能力已经成为一项类似吃饭的本领。在日常的工作中,计算机应用不仅变成工作需要,而且还可以很大的提高工作效率。学好本课程除了对以后的工作和生活有着很多用处,对于学生考取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证书也非常重要。学好这门课程不需要很好的理解能力也不需要深厚的前期基础,只需要一个认真和端正的学习态度,教师应该抽出一些时间为学生讲讲在当前社会计算机的应用范围的广泛性和必须性,让学生知道不会计算机操作或者学不好计算机的基本应用会对自己以后造成什么样的不便,同时把本课程的学习和计算机等级考试紧密结合,将学习和考证结合可以成为学生自觉学习必要的催化剂。

1.2 因材施教

各地经济发展速度的不平衡,导致了教育资源的不平衡,高职院校入校新生在初中和高中阶段所受到的计算机教育差异很大,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不能一味照本宣科,应该针对学生特点增加或减少相应章节的授课内容。例如:硬件方面的知识,大多学学生只需要了解一些简单知识,计算机硬件有哪些,它们各自的作用是什么,衡量这些硬件的主要性能指标有哪些就够了,没有必要对所有学生都讲的很详细,有兴趣的学生可以单独辅导。讲的太多如果学生理解不了反而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3 角色教学

现在大多数学校都在对学生进行课堂与实训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课堂给学生分配实训任务给出实训操作步骤,学生按照操作要求来完成实训作业。但是这种形式的实训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实训题目没有紧密结合学生实际生活和社会实际需要,操作步骤按部就班学生没有任何自主性,这样没有办法很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实际工作中的角色比如会计、秘书、老师、公司职员等搬进课堂,把学生在课堂定位成具体的角色,给出实训题目、实训目的和必要的原始数据,让学生自行设计格式等来完成实训要求。例如:到年末了某公司要举办一个答谢新老客户的新年晚会,制作一个邀请函给所有客户给出客户数据表,你作为一个公司经理秘书该如何完成这个工作,问题摆在面前学生必须自己动脑子完成工作,这样一方面可以很好的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更加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灵活使用。

1.4 建立多种沟通方式,让辅导不再局限于课堂

在日常教学中,课堂辅导时没有学生或很少有学生问问题但是作业却做得一塌糊涂这种情况常用发生,在中国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和老师沟通起来并不能真正做到像朋友一样自如,加之有些学生担心自己的问题太过于简单别的同学笑话或者自己没有办法很好的组织表达自己的实际意义,于是就出现了有些学生即使不会也不愿意问老师问题。现如今网络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很好的解决了学生和老师之间沟通困难的问题,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都在使用智能手机并能上网大家都有QQ或微信,那么以班级为集体建立一个群所有同学都加进来,大家都不用真是姓名,有问题可以在群里提问,无论用文字形式、语音形式还是图片的形式都可以自由和老师沟通,在群里提出问题由老师解答也可以由会的同学解答,这样一个平台可以很好的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学习形式变得丰富起来。

1.5 贴合学生实际进行师生互动,注重反馈

师生互动是指在老师和学生生之间发生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它是教学活动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做好师生互动,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区别对待,随着国家教育方针的改变,近几年高职院校的学生人数是越来越多,但是学生综合素质却是有所下降。高职院校的学生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自学能力,理解能力和接受新知识能力比较弱的学生。高职院校的老师应该从讲台上走下来,深入到学生中去实际了解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要求,将专业的概念尽可能用通俗易懂话表达,不能只顾自己讲解,忽略了学生的掌握理解的实际情况,不能用自己的感受代替学生的感受,觉得这个概念很简单可以少讲,因为教师都是长期从事相关领域的教学工作,对于老师来说很简单的一个概念对于学生来说也许并不好理解。老师在教学中要协调好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在做好“教”的同时,把学生“学”的效果放在重点。要做好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着手。

1)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多和学生交流,多提问多解释随时掌握学生对于新知识的掌握情况。

2)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和教学观,为学生建立一种宽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可以更好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3)请学生上讲台做题或是为同学讲解自己做题的思路,并给出相应的奖励措施。一方面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与自己的不同为教师改变教学方法提供很好的帮助。另一方面有利用激发学生的荣誉感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1.6明确教学目标,改革考核方式

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要求毕业前至少要取得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一级证书,那么等级考试的一级水平就应该是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所要完成目标的重要成分。将等级考试和日常教学工作紧密结合,可以时刻提醒学生必须学好这门课程否则三年大学上完有可能连毕业证书都拿不到。

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考试的主要目的,一方面是检查学生的学习成绩,评定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水平;另一方面是检测教学的综合效果,为改进教学效果提供有效的依据。高职院校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考核方式多为上机考试,考试中有理论和实践操作两部分,但是期末试题质量不高的现象却较为普遍,而且只通过一次考试来评定学生的成绩,不能全面的反应学生上机操作的真实能力,将考试分布到学期中的每一个阶段,将整个学期的内容按照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的考试题型分成基础知识与汉字录入,文字处理、电子表格、演示文稿与网络操作 四个模块,每学完一个模块进行一次模块测设,并按一定比例计入期末成绩,最终的学生成绩由平时成绩、各模块成绩和期末卷面成绩各部分组成,这样可以很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将一级考试贯穿到了学习的每个阶段,为提高学生一级考试的及格率也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2 结论

通过多种方法来改变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效果,为学生更好的服务,使学生毕业进入社会可以快速适应社会对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为学生毕业找工作打好必要的基础是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要目的。

参考文献:

[1] 阮琼娥.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初探[J]. 教育评论,2006(5).

[2] 郭红,孟广学,崔新伟.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创新教育的探索与研究[J]. 教育与职业,2009(2) .

[3] 梁俊毅,陈静.初探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J]. 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1(6).

[4] 杨春燕,刘庆存,孙亚楠.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 华章,2011(11).

[5] 祝永健.主题教学模式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 科技信息,2010(32).

[6] 王荣英.浅谈高职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J]. 大众科技,2010(5).

篇5

(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成阳 712000)

摘要高等职业院校通过租赁的方式使用由云计算服务提供商提供的基础设施、运算能力等的使用权,在虚拟的环境里开发教育资源、实施信息化的教育应用,提升教育信息化的效率。

关键词 云平台 教学方案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50625-7040

本文针对高等职业院校现有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以云计算辅助教学理念为指导,把云计算里的PaaS(Platform-as-a-Service:平台即服务)引入到高等职业院校教学中来,运用其协作式、混合式的教学方法,低碳、高效的教学特点,研究其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具体应用与实践效果;并以在云计算辅助教学平台上开展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对课程设计、教学实践、实践环境、教学反思评价等方面进行研究;最后搭建基于百会云平台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设计方案,优化整个教学过程,以促进高等职业院校教学活动的实施和教学效率的提高。

一、相关概念界定

1、云平台

顾名思义,该平台允许开发者们可以将写好的程序放在“云”里运行,或者可以使用“云”里提供的服务,或二者皆是。至于这种平台的名称,现在我们可以听到不止一种称呼,比如按需平台(on-dernand platform)、平台即服务(platform as a service,PaaS)等等,如图1所示。但无论称呼它什么,这种新的支持应用的方式有着巨大的潜力。

目前有许多云计算辅助教学平台,使得教师能够方便地开展课堂教学,如Google云、新浪云、百会云、好看簿等。有技术功底的开发人员则可利用开源项目如lOgen、Euca一lyptus、Enomalism创建私有云,帮助学校实现成本与效率的最佳结合。

2、百会云平台

百会是全球领先的云计算服务提供商,提供了很多款非常实用的云计算应用,可以满足用户日常工作、学习乃至生活所需,其中包括百会在线办公(写写、格格、秀秀)、云邮箱、论坛、笔记本、文档存储与协作、即时通讯、日历、联系人、便签及为创造者准备的云开发平台等。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分析

笔者通过阅读有关《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文献,分析总结该课程的特征如下:

1、课程内容多

课堂教学时间非常有限,并没有过多的时间供学生通过大量的实训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

2、实训内容多

该门课程没有捷径,必须通过大量的练习来熟练操作,练得多自然体会就深刻,这就又面临一个问题,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的问题,一直是一种单一的学习模式,一个接一个的实训练习,学生难免进入倦怠期,学习效果依然不明显。

3、应用软件安装局限

学生目前使用计算机的首选依然是网吧,而通常网吧不提供安装OFFICE软件,这又使得学生的课后练习没有办法保证。

所以笔者认为该课程的学习很有必要注入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摆脱课程本身局限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三、教学方案设计

1、学生分析

由于笔者在陕西省某高职院校担任代课教师,所带课程为《计算机应用基础》,因此实践对象选择了该校会计系会计与审计二班的学生,共有53人。选择的教材是中国铁道出版社,王津编著,《计算机应用基础——新编教程》(第2版)和《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训教程》。在具体实践开始之前,对学习者的学习起始能力通过问卷的方式进行了调查,从问卷的统计数据来看,有10%的学习者有过混和协作学习的经历,70%的学习者认为混和协作学习比自主学习好,95%的学习者对混和协作学习感兴趣并愿意参加。

2、教学设计方案

为了使教学设计方案在实践应用中更便于操作,笔者结合云计算辅助教学平台下混和协作教学设计的思路和特点,具体设计了教学设计方案表,教师可以参照设计方案引导学习者进行协作学习,

3、设计原则

(1)-种全新的教学模式;(2)学生自主学习空间;(3)分组学习,团体协作;(4)学生有“被需要感”;(5)将被动授课变为主动求知。教学方案设计流程如图2所示:

教学方案如表1所示:

四、总结

篇6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 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251-02

随着计算机技术及其应用的飞速发展,社会岗位的计算机操作的普及,对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和标准,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作为高校公共课程不可或缺的部分,对于这门课程的改革已势在必行。而无论是平时的教学设计、实践操作还是技能考试,都应围绕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加强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使学生通过学习后能利用计算机技术去解决实际问题;二是要适应社会需求,实现教学与职业的快速对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根据市场的变化而改革教学模式。

一、现状分析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共课是一门理论结合实践操作的课程,不仅仅需要向学生传授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更需要注重学生的技能操作、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笔者对一些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调查调研,分析总结在目前的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部分教师还停留在传统的教育教学基础上,教师职业教育思想还需进一步转变

作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培养学生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能适应岗位需求,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具有岗位需要的岗位职业综合能力。但是目前大部分教师还处在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上,需要尽快改变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进一步转变职业教育思想,贴近职业需求进行教学。

2.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岗位对计算机操作的需求脱节

由于教师对于目前社会各岗位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了解不够,采用的教学实例和教学模式没有及时针对市场需求在教学上做出相应的更新。

3.在教学过程没有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职业教育思想

目前实践操作环节普遍采用的是以教师示范讲解操作为主,学生再模仿操作练习,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整个实训过程中难以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实践操作中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时间不够。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传输,没有真正参与到实训过程中。

二、教学改革实施要点

1.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的改革

构建突出实践操作教学模式体系,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方法应用于教学中,将系统化实训项目充分融入到学生的实际操作中。在高职院校中,应着重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教学主线,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带着任务、带着问题去探索去学习相比以前普遍采用教师先进行知识传授再布置实训任务的教学方法来说,学生的学习效率及学习效果都要高出很多,同时学生的学习态度容易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获取知识的印象更深刻,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更牢固。

2.构建第二课堂,开阔学生眼界

除了课堂上的教学,学校还可以通过构建第二课堂,如开展计算机知识讲座,计算机等级考试考前培训,计算机技能大赛来扩展学生知识面,开阔眼界和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动力。

3.深入市场调研,紧跟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精心设计案例库

担任计算机基础的教师应该经常针对岗位需求做市场调研,掌握最新的岗位需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高职院校不同专业的学生及结合各专业不同的就业需求设计多个实用的实训案例,形成了案例库。这些案例中既有针对不同专业需求可以做实训项目的实例,也有因为考虑到学生入学基础差异性,如一些来自于少数民族的学生由于条件所致在大学之前几乎没有接触过电脑,计算机基础较差,所以案例库中有最基础简单的实例适合这类学生实践操作,巩固基础,循序渐进。同时对于一些来自于经济条件较好的城市的学生,因为经常使用计算机,接收新的计算机知识较快,所以案例库也有相对较复杂的实例可供这部分学生扩展实践。案例库还可根据市场调研结果贴合市场需求随时更新,动态扩充,学生在操作具体实例时,就可以进入实际工作情境,更加贴近岗位能力的需求。

4.深化计算机教材改革,突出高职特色

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材应突出它的职业性、实用性和先进性。根据理论知识运用和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原则,应以技能训练为特色。最好能组织本校教师结合市场需求和本院生源特点编写适合本校学生使用的自编教材,教材内容要适应岗位需求和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基本要求。

三、结束语

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尤其是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改革必须紧密结合社会岗位需求和时展,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发现、创新、探索及总结,重视实践教学,让职业教育真正贴合职业需求,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 教学系统设计 项目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C-0155-02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职院校的公共必修课,适合大一新生各专业学生修读。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共4学分,排课总学时为72课时,采用电子工业出版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项目化教程(Windows 7+Office 2010)》和《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训(Windows 7+Office 2010)》两本教材,一本用于课堂项目化教学,一本用于课外实训,相辅相成。本文探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应用项目教学法的教学系统设计过程。

一、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与目标分析

(一)教学现状。现阶段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全部采用计算机机房进行授课,学生的实操性强,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各位老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尽相同,实训过程有分组训练也有学生个人完成,因此学生在实训的完成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另外,不同的机房安装的操作系统也不一样,有Windows XP和Windows 7操作系统,同一班级的不同上课时段有可能在不同的教室,这些都给教学实施产生了一些影响。

(二)目标分析。总体目标: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素质,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全国计算机一级考试。具体目标:培养学生具有操作计算机操作系统与基本工具软件的能力,能掌握上网以及办公软件的操作技能,同时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处理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高职学生的学习特征分析

学习者分析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学习者的学习准备情况及其学习风格,为学习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学习目标的阐明、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方法与媒体的选用等教学外因条件适合学习者的内因条件提供依据,从而使教学真正促进学习者智力和能力的发展。通过对学习者的特征分析,可以更好地以学生为中心,设计针对学生的教学过程,选择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媒体,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高职学生的一般特征与初始能力。高职学生一般都已经成年,认知趋于成熟,学生个人对学习的期望值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因为学生的成长背景、专业、爱好都影响着他们对计算机的兴趣,所以他们对于各个模块的学习投入的精力也不同。

高职学生经过高中阶段信息技术或中职的计算机基础的学习已经具备学习该课程的能力。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公共必修课,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实现的目标也不一样,有些学生单纯地为了获得该课程的学分,有些学生是为了考级,有些学生则为了配合本专业专业课的学习。正因为在目标技能上认识不同,导致学生在学习态度上也不尽相同,基础比较好一点的学生,为了获得该课程的学分基本上是在混日子;基础差一些的学生,为了一个操作要想很多办法;为了考级的学生,则相对比较努力;而为了配合本专业课程学习的学生,则有选择性地对相关的内容更加努力学习。

(二)高职学生的学习风格分析。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一般不强,特别是自主学习能力缺乏,学习方式也相对单一,基本都是以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在学习上对教师具有很大的依赖性,所以,任务驱动与项目化教学可提高这些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降低对老师的依赖,做到以自己为主地学习。

三、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项目教学法教学系统设计过程

何克抗等认为:“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或教学目的)、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设计也是应用系统方法,从情景的创建开始,应用适合高职学生的教学方法与策略,并在实施过程中更注重学生的操作与训练,从而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一)学习情景创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增加课程各项目的吸引力,学习情景的创建要结合专业的特点,增加能解决专业问题的条件。提出问题时要尽量贴近生活,跟工作需要紧密相连,这样学习情景的悬疑性与吸引力将得到很大提高。比如,项目一“我选自己的计算机”应从学生平时自助装机入手,这样就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实际需求;又如,项目三“Excel2010电子表格应用”应结合各专业的需求来提出,会计类相关专业应从实际应用中的函数入手,金融类相关专业应从市场实际交易的数据统计分析入手等。

(二)项目素材的设计及要求。每一个项目的设计,都是根据项目知识点由入门到深入,项目素材的设计应符合项目知识点的需要,做到简洁实用,能结合各个知识点,这样能使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练习到每个关键的知识点,从各知识点中体会到项目给我们带来目的明确的结果。

(三)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最常采用的教学方法是直观演示法、任务驱动法。直观演示法即是通过引入项目后,按操作步骤直观地给学生演示,演示完一项操作后,学生根据内容进行相关的操作,用具体操作来巩固知识点。另外,如项目一“我选自己的计算机”涉及的硬件知识,可采用实物演示的方法,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通俗易懂。任务驱动法即是老师根据项目的某个任务,然后让学生根据要求独立或分组完成,最后老师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

(四)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媒体可以从可适应性、可利用性、低成本性和高效能性这四个方面来考虑,那么从学习计算机的角度来看,只有计算机机房才能更好地适应课程学习的需要,计算机机房座位数一般都大于班级人数,这个在排课的时候已经考虑到。功能不同的计算机机房都能满足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需求,使用的成本并不算太高,效果也不错。

(五)项目实施设计。具体如下:

1.自主训练。学生根据老师布置的任务,参照课本给出的步骤,一步一步完成既定的操作,对不懂的操作,提前做好笔记。学生自主训练,可发现自己的认识盲点与操作技巧的弱点,经过此过程,在教师演示训练时会特别注意,并会加强弱点的训练。这样就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做到以学生中心,提升学生学习效率。

2.协作训练。协作训练是学生自主训练的升级版,即是通过对学生进行分组,要求学生完成对应的项目。那么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因为小组成员之间水平各不相同,他们可以对知识进行相互补充,并且可以相互借鉴、学习,在训练的过程中就可以把个人碰到的问题通过小组协作完成,同时在完成的过程中也掌握了新的知识。

3.教师指导训练。学生进行训练的过程中也应对学生碰到的问题进行指导,重点对难点进行引导、操作与示范。在学生完成项目后,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再根据完成的效果对项目进行演示讲解,特别对学生多犯的一些错误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使学生第一时间能改进操作方法,然后再进行一次完整的训练,这样就使学生系统性地掌握了该项目的知识。

4.项目实施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以调控和改进完善为主要目的的评价方式,主要方式有自评、一对一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在自主训练阶段可通过让学生自评、一对一评价进行自我总结提高,如果是协作训练则通过小组评价或小组互评的方式进行总结,最后老师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指出学生碰到的问题,改进训练操作方法。通过老师的评价,学生已经熟悉自己在项目操作上的不足,然后通过老师有针对性的详细演示和指导,学生应能更快速地掌握该项目知识。老师根据两次完成情况进行对比,并进行总结性评价,得出学生在项目操作上的弱点,掌握项目知识的能力等,继续改进训练方法与内容。

(六)根据实施过程的形成性评价调整教学方法、策略、教学媒体等。因材施教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完成情况,了解每个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动手能力等,而形成性评价更能指导教师调整教学方法,改进教学策略,重新选择教学媒体等,以适应学生的学习。

(七)教学设计过程。如下图所示:

四、课程整体评价

实践类的课程评价应以平时的各项目为主,以期末整体考核为辅,所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组成,总成绩=平时成绩*60%+期末成绩*40%。平时成绩的比例占比大,凸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对平时实训的重视,做到以过程为主,以学生为中心。

【参考文献】

[1]邵洪艳,王岩.《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设计[J].科技资讯,2011(30)

[2]胡春芬.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采用项目教学法的教学过程设计[J].科技信息,2008(32)

[3]孔超.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2

[4]黄林国.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项目化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1(14)

[5]蔡韶华,詹泽慧,叶惠文.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任务驱动的教学设计与实践[J].现代教育技术,2008(12)

[6]罗祖玲.基于就业能力的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9(30)

篇8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网络;教学;应用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当今高职教育中各专业学习的基础,也是信息化网络教学环节的关键性节点。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搭建,是在网络化教学改革成果基础上,紧跟时代步伐,及时更新教育方法及理念的体现。是在学科学习中,将网络平台搭建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和渗透的过程。是实现教学成果,丰富教学经验的体现,对教学质量的提升大有裨益。

1《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特点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具有综合社会实践的基础课程,是高职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网络平台应用,就是将自身专业知识和技能辅助计算机网络传达给学生的过程,需综合考虑其应用环境和实践高职教育全面发展内涵的体现。网络平台建设中,将《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具体课程传播内容和形式,真正传达到具体的网络和人才培养之中,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应突出实用性、技术性和通用性三大特色。

2创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结构体系建设

将计算机网络教学平台作为课程的核心体系主抓,是课程结构体系的核心部分。加强对该课程应用的通识教育,将专业的基础道路进一步拓宽。该体系将原有的课程教学资源,统一到国家和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渴求上,以改革创新和实践发展,实践了课程的根本改革。鉴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设想,按照《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板块教学模式,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结构体系建设实施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该课程体系建设着眼于课程内教学、课外实践和多媒体教学三个基础结构。该体系将课程的教学开展统一到教学的理论研究之中,在建设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目的”的教学。尤其是在教学理论体系的最初构建,上升到实践发展的高度。该体系主要包括在教学中,以多媒体工具为主要教学工具和手段,以网络平台中丰富化和富有实战意味的计算机实训案例为特色和环境,见证该课程的独特魅力。整个网络信息平台教学结构的搭建,围绕机房展开,并就实训项目和实训报告册全方位开展,确保网络实训平台和互动教学的完美契合。

3创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理念

为实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目的,凸显现代环境下《计算机应用基础》网络平台教学的课程魅力,就需变革教学实践理念。在现代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大环境下,以学以致用的理念指导教学课程设计,明确课程设计目标和考核方式,更新课程设计理念,不断将教学实践和改革深入到全面课程内容创新、教学实践方式创新和教学手段多样化创新。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直面网络平台,以所学理论知识,解决课程教学问题。建立《计算机应用基础》平台教学课程实践下培养应用型人才模式的基础结构体系。将教师、学生的共同参与作为多元化的课程考核结果进行。在实践教学中,着重强调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和常规技能,要突出体现以学生为基础,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课程体系建设。

4创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考核体系

高职教育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考核方式主要为机试,课程学习主要以计算机等级考试为主要研究内容,将学生能力检测作为学生考核的重点和关键,缺乏对平时学习考核能力的资格认定,就学生学习理论和知识的掌握程度来看,体现不了教师教学的完整能力。所以学生平时实训案例完成情况需纳入课程考核,并赋予较重的份额。

5基于网络平台建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建议

5.1创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的社会性

在网络化的环境下,教与学的过程应是双向的并行的活动,除了自身汲取知识营养和参与课程实际教学环境外,还要在教师指导下,应用计算机设备进行事实的互动交流和学习,从而获得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提高,以办公室性质的网络平台为教学设计的关键,有学生个体通过借助计算机和多媒体课件以活化课程教学氛围,获得满意的课程学习和实训效果。

5.2创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新颖性

多媒体教学作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的有效辅助工具,是图文图像技术的实际应用,凸显了教学的发展力和合作力。无论是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7操作系统、文字处理软件Word2010及其应用、电子表格制作软件Excel2010及其应用、演示文稿制作软件PowerPoint2010及其应用、计算机网络基础与Inter应用等,落实到实践教学之中[7]。教师依实验方式对基础知识中的精华进行剪辑,在教学实践总结上进行完善加工,不失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方式。

5.3创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自主性

自主学习是网络平台构建成功的第一步和关键一部,也是脱离松散式教学,而形成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在个性化的教学之中,将学生的个人情感体验落实到具体的实践学习中去,以确保计算机应用技能通过计算机设备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教师在课程设计之初,就要充分结合学生实际和基本教学特点,进行共性和个性的指导教学,巡视学生,让他们自主掌握学习技巧和学习应变能力,并最终获得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学习的乐趣。充分利用机房和公共图书馆的工作,彻底实现对课程知识的巩固。

5.4《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践教学专业性学习

实践教学专业性主要通过现阶段学习,将课程教学设计的本源和网络教学课内外的教学意见反馈和建议,充分挖掘出来。专业性的针对计算机应用段的教学活动,尤其是就某个知识点和项目的专业测评和考核,把握好网络平台教学的转型期和关键期注意事项,全面凸显教学功效和价值。《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以兴趣培养——必要的基础知识和理念掌握——应用网络平台和资源,实现标准化学习进程。通过阶梯,递进式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并最终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广泛性特色。

5.5教学管理和形态的创新

教学管理从人工到机械到智能的发展路径中,通过对教学设备管控,来最大限度地节约教学资源,应用数据分析和监控,对学校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进行整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由被动学习知识到主动的汲取教学营养,不仅是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过程,也是将常态的学习引入生活的过程,通过带电脑学习,不仅成为一种潮流,也成为学生学习的有效助力。学校教学形态创新,是学校依据学生特点和知识需求,更灵活的安排课程的过程。在常规的网络知识的安全护卫下,在学校机房,学生通过教师讲授和基本的操作尝试,更多的体现了教与学融合的过程,尤其是整个环节透漏出浓厚的兴趣。现代高科技和智能手机的应用,渗透到常规的教学之中。针对理论和实践学习中的不足,制定个性化的指导方案确保教学形态的多样化(远程控制和实时指导),实现科学化的课程设置和安排。

6结束语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