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地理高考重点总结8篇

时间:2023-03-14 15:05:3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地理高考重点总结,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地理高考重点总结

篇1

一、预习

高三复习,每次课的容量都比以前教学时大多,学生不课前预习,可能会在进度、思路都跟不上,每一堂课都可能收效甚微。据调查,课前预习的学生不足六分之一,这应该引起教师足够重视。教师每次课结束时应提前将下次课的内容、涉及的知识点、重点、难点等内容对学生进行告知,以便学生做好预习,保持教与学的同步,提高课堂效率。

二、听讲

高三复习阶段,部分学生认为大部分知识是老师已讲过的,上课时专注度不高。其实,老师专注于研究自己所教的地理学,对高考怎样考、考什么比较清楚,在讲课之前精心备课、认真组织复习内容、制定教学方法,不但不停留在第一次讲课的基础上,而是在第一次讲课内容进一步升华,挖掘其中所蕴藏的高考信息。所以老师不但要讲好课,更要引导学生专心听讲。

三、复习

复习是透彻理解概念、原理、公式的过程,也是使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的过程。为了较好地进行复习,我的做法是每节课都留出5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复习;且过一段时间,又通过练习、提问等方式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只有反复复习,才可能将知识记牢。

四、练习

做地理作业时,一定要训练学生一看到题目就能尽快搜索自己头脑中的知识库,找出题目所应用到知识点。做题要有足够的量,但题型要具有典型性,应该让学生做“举一反三”的题。历年高考题既反映了高考的范围、重点,又展示了题型特点,成了复习的“无形指挥棒”,所以,历年的高考题目、高中三册地理课本中每节后的“活动”都应该作为典型题来处理。

最近几年高考地理题目,有许多题是从高中地理课本中的每个单元的“练习篇”中的题演变出来的,所以,一定要引导学生分析透课本后面的“练习篇”,而且应该把它们作为每类题的典型题来对待。

五、测试

频繁的测试使部分学生产生厌考情绪,有的学生甚至测试缺席。作为教师,一定要引导好学生,让每个学生认真对待备考期间的每次练兵,把每次考试都像高考一样对待,紧张起来并全身心投入,记时、限时,总结出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应试的技巧和最佳心理。学生做错的题,要及时改正,并让其准备一个记录错题的记录本,以记录题型、知识点及答题思路等;要教会学生根据题目的分值来判断所答的知识点的完整性。

越临近高考,学生压力越大、心理越脆弱、承受力越小。测试考分低,往往会给学生很大打击。因此,一方面,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精练后反思,考试后注意分析总结,以使学生尽快找回自信,调整好心态;另一方面在经过几次高难的测试后,可选择相对简单的试题进行测试,让学生找回信心。

六、总结

高三复习内容多,学生很容易掉进书海、题海里。教师应引导学生善于总结,把学过的东西进行梳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把书由“厚”变“薄”。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落实在图上,让地图真正成为联系地理知识的纽带。地图是地理教学的灵魂,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落实以上环节时,一定要用好地图,把地理知识巧妙的落实在地图上。从高考角度看,更是要学会应用地图,因为地理高考题几乎是以地图为载体的形式出现,所以教学中要引起师生的高度重视。

篇2

关键词:高考;地理;复习

一、一轮复习,重视基础稳步提高

1.研读考纲,明确高考命题方向

高考命题具有一定的连续性。研究近两年的考试说明和高考真题,便会明确把握高考的命题方向。如此,在高考一轮复习中便能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待当年的考试说明公布后,只需与前一年的进行对比,将新增的内容加以重点补充复习即可。高考命题内容具有高度的随机性,它是在考试说明要求的范围内抽样检查,不强调知识的覆盖面。这就要求必须用考试说明来指导全程复习,回归课本,全面复习,弄清考试说明所要求的考点,特别是最基本的地理概念、地理原理等主干知识。

2.夯实基础,全面掌握基础知识

高中地理分为三个版块: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其中区域地理是载体,自然地理是基础,人文地理是落脚点和归宿。任何的高考地理题必然先提供一个地理区域作为研究对象,接着便向学生提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方面的问题作为考查内容,最终一定会将落脚点归结在“人”的层面上。一轮复习重在夯实基础,教师要带领学生将高考地理所涉及的三个版块详细复习到位,做到无死角、全覆盖。

3.梳理思路,建构地理知识体系

高中地理的知识点和考点琐碎而零散,如同一颗颗璀璨的珍珠洒落,要想系统掌握基础知识,必须引导学生梳理知识脉络,建构地理知识体系,将一颗颗散乱的珍珠用绳子串起来。

地理知识体系的建构,首先需加强地理学科内部的综合,进行知识的归纳和梳理,构建知识网络,强调前后知识的联系,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其次,在构建知识体系时还要注意跨学科知识的联系。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强,要注意与思想政治、数学、物理、化学等知识的联系。例如,时间的计算、太阳高度的计算等,需要数学的计算;光合作用、岩溶作用、酸雨的产生等都需要应用化学知识来解释。

因此,复习时,不仅要将学科知识进行横向的、纵向的对比和延伸,而且也要跨学科联系,将各学科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当考生能建立符合自己特点的知识体系时,他在解题时就能全面、综合地分析和回答问题。

二、二轮复习,狠抓重点各个击破

1.高频考点,专题复习重点突破

在第一轮复习中,我们参照考试说明对教材进行了全方位的复习,同时也发现了许多高频考点,如区位因素分析、可持续发展观念。针对高频考点,我们要通过重复练习来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其内涵和实质,通过专题复习来突破知识难点和重点。

2.强化训练,系统总结方法技巧

实践出真知。通过强化训练,可以引导学生逐渐掌握某一类型题目的解题套路和答题技巧。如,资源类问题,其成因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个方面,其解决措施则可以从开源和节流两个角度进行回答。系统总结各类问题的解题方法技巧,将帮助我们在面对任何地理题时都能胸有成竹、思如泉涌。

3.查缺补漏,综合提升迎战高考

在第二轮复习的最后期,我们要引导学生对知识做一个全面总结,及时发现存在的不足,查缺补漏,综合提升以迎战高考挑战。

三、考前复习,注重规范有分必争

1.回放考卷,狠抓错题重点出击

在高考的前夕,学生应停止做新题和难题,把主要精力集中到试卷的回放上。将总复习以来的所有考试卷分门别类整理好,集中时间浏览所有试卷,对于曾经做对的题可以走马观花一笔带过,但对于曾经的错题则应驻足反思,找出当时错误思路的症结所在,再用正确的思路对其进行实时解答,借此也可以验证一下自己的知识是否全面。

2.注重规范,培养良好答题习惯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答题需要特别注意规范性,答题的规范性主要体现在两点:(1)字迹工整、布局合理;(2)知识全面、语言专业。字迹是一个人的第二外表,一手漂亮的字能让阅卷教师感到心情舒畅、心旷神怡,在某种程度上可能影响教师的评分尺度。答题必须全面,否则会因知识点的缺失而丢分,同时必须强调在高考答题时务必使用科学、规范的专业术语,否则会因表达不力而无辜失分。由此可见,答题时一定要注重规范,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很有必要。

3.劳逸结合,身心健康决胜千里

学习是件苦差事,尤其在高考冲刺阶段。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紧张的复习同时,注意劳逸结合,注重身心的健康发展。一方面,应该继续参加早操、间操,适度进行体育锻炼,练就强健体魄;另一方面,应该主动邀请心理辅导教师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引导他们进行自我减压,用平和的心态应对高考。

篇3

关键词:高考地理;复习;方法

随着我国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考地理对于学生的考点逐渐由知识向能力方向转变,注重对于学生利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考查。学生利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本上还是来自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就是通过对地理知识全面的复习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地理知识体系,因此应当重视高考地理的第一轮复习工作。

一、以考试大纲为基准,抓好课本基础知识复习

考试大纲明确规定了高考的考试内容要点以及能力要求、题型示例等,是高考试题考查的依据。因此在进行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之前,教师应当认真阅读考试大纲的内容,理解考试内容、能力要求等,在此基础上进行课本基础知识的复习。基础知识是高考考试要考查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依据,我们在第一轮复习中应当重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巩固。近年来的高考地理试题,对于基础知识、规律、技能的考查占据了大部分内容。高考地理基础知识范围十分广泛,内容也十分复杂繁琐,同时复习的时间也非常紧,因此制订合理的复习计划十分重要。在高考地理的第一轮复习中要以目标为导向,突出大纲的重点和难点,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查漏补缺。

在复习的过程中要对学生的复习情况进行检查,这样有利于教师合理安排复习进度,实现复习过程的动态化。而且还可以灵活地引导学生学习教材内容,指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复习。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挖掘个人在地理知识点上的弱点和不足,学会将复习过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教师在引导学生复习的过程中也应当注重知识点的前后联系,这对于学生完整的地理知识结构体系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注重基础知识点的复习,对核心和重要知识点进行延伸,这对于学生适应高考试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加强学生的解题能力训练

地理学科的规律性比较强,因此应当加强对学生的解题能力训练。让学生在解题中归纳和总结,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分析和解题的方法,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复习和解题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归纳找到题目中的共性,可以帮助学生找到解题的规律,从而形成相对比较固定的解题模式,使学生能够顺利地完成解题。高考地理复习的过程不仅仅是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记忆、掌握,还需要通过适当的练习和测验来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复习的过程就是记忆和背诵,对于动笔则认识不多。但是在实际的考查中,越是一些比较基础的知识越是容易出错。有可能是理解上的错误,也有可能是学生记忆不准确所造成的。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常常有自我感觉良好的错觉,如果不进行练习和测验,学生就难以了解到自己复习的真实情况。还有很多学生认为自己已经对于某个知识点记忆得非常好了,但是在具体的问题中却不能很好地进行阐述;或者知道问题答案的要点内容,但是难以拿到满分。还有部分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觉得印象中曾经做过,所以在练习时就不够认真,但是在测验中也难以回答出来。因此在课堂复习完成之后应当及时地进行练习,对复习的内容进行巩固和检测。

在复习的过程中形成定期练习和测试的习惯,及时发现学生在复习过程中的不足,对于学生的查漏补缺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地理高考中,很多学生解题时往往具有比较大的随意性,导致得分不高。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学生没有明确的解题思路。因此,教师应当在学生深刻领会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通过练习,帮助学生归纳和总结解题的基本思路。解题的思路和方法需要不断地积累和总结,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形成良好的答题习惯,在面对类似的问题时才可以快速地做出反应。练习和测试能够帮助教师和学生掌握复习的进度,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复习状况。在练习之后还应当进行总结和反思,这是进一步提高考试成绩的关键。如果教师和学生对于练习和测试中的错误放任不管,练习和测试也就失去了其价值和意义。在复习完一个单元之后,应当进行及时的总结。在练习和测试之后,不能一味追求答案的对错,应当总结解题的方法、规律和技巧,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解题质量具有重要的帮助。

三、结束语

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是一项系统性的基础性复习,具有内容复杂、时间长等特点。在复习的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巩固,突破重点、查漏补缺,逐步提高学生利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复习的过程中要重视课本的价值和意义,同时采取科学、合理的复习策略,提高复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王勇.2011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策略[J].地理教育,2010(7):60-61.

[2]郑丽莹.浅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的几点策略[J].东方青年・教师,2013(20):252.

篇4

【关键词】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困惑;策略

2012届高考刚刚结束,2013届高考不知不觉中又要到来,目前各个学科都开始进入了紧张的复习之中。地理在高考文科综合中具有非常特殊的地位,它是一门又文又理的学科,很多内容尤其是自然地理部分要求学生有非常好的理科思维,难度比较大。随着高考复习的不断深入,许多地理教师会感觉地理知识点繁杂,掌握难度很大,陷入一种不知所从,盲目无助的境地。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谈谈高三地理复习过程可能遇到的一些困惑,并试图提出一些应对策略。

困惑一:讲过很多遍了,学生还是不懂;学生背了很多知识点,结果考试的时候还是不会做题。

应对策略: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地理基本概念,把握地理基本规律、成因和原理,在强化记忆的同时,使知识系统化。

在高考的新情景下,高考所考查的问题一般都是从新的角度出发,不会是教材知识的简单重复,因此在复习过程中,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还要学会知识运用和知识迁移。例如:在分析商品粮基地的区位条件时,要紧抓住“商品”二字,理解农业生产的产品——谷物能大量成为商品流通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即地广人稀(或当地产量大于消费量);优越的自然条件(产出商品谷物的基础);便利的交通(运往市场的保证)。在此基础上,学生自然能理解我国各商品粮基地成因和特点的异同。

困惑二:高考知识点过于分散,一轮复习教学重点如何把握?

应对策略:全面落实每一个考点;抓住主干知识;以知识为主,加强对能力的训练。

老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①重书本抓主干。从最原始的概念入手,把地理概念弄清,千万不要让学生混淆概念。特别注重书中案例、活动、问题研究的学习,这些往往是高考的出题点。

②重原理抓过程。高中地理学习时应强调理解重于记忆,侧重于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并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地理的另一个学习方法就是注重过程学习,要掌握自然现象每一个过程的原因,结果和影响等等。

③勤归纳会比较。要勤于思考,注重将知识整理归纳形成主干,构建自己的“思维导图”。同时还应养成比较学习方法。例如,在复习天气系统时,我们可以把冷锋与暖锋的概念、图形、符号、过境前时后的天气等做比较。通过各项特征的比较,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比较对象的相同特征与不同特征,从而达到熟练掌握这些知识点的目的。

④多读图勤思考。2012年全国地理高考试题共有六幅图,几乎是无图不成题。复习时要刻意锻炼学生读图的能力,要做到“图不离手”,“图文结合”,将地理知识逐一在图上查找落实,并能在图上再现知识,这样才能做到高考时遇图不乱。

困惑三:人文地理内容理解容易掌握难,复习要注意什么?

应对策略:把握人文地理内容的规律性;应结合案例分析,培养知识迁移能力;抓住人文事物的主要观点和方法。

人文地理知识理解并不难,但内容分散,不容易抓住重点,需要记忆的东西多,因此在复习方法与策略上,应抓住核心知识,将庞杂的学习内容和错综复杂的知识关系结构化,揭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将所学知识与试题的形式和内容建立正确的联系。如对区位因素(工、农业的区位因素、城市的区位因素、交通的区位因素等)的分析,应通对知识点的分析归纳、系统整合,再剖析典型案例,理清知识线索,并迁移到其他案例的分析。

困惑四:一轮过后还需要进行二轮复习吗?如何进行二轮复习?

通过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后,学生已经有了较扎实的基础知识,但还不能满足文综高考的要求。一轮复习是按单元、课顺序,知识点的纵横联系不足。二轮复习是在一轮复习基础上巩固、完善、综合与提高。

二轮复习要做到“专题梳理,整合迁移;纵横联系,适度综合;优化训练,提高能力”。具体策略如下:

①构建知识体系,提高综合能力。二轮复习就应当根据知识间内存的联系,突出重点,突出主干,重组知识体系。如复习某个区域时,可按如下思路展开:先确定其位置(包括经纬度或海陆位置)及地形特征,在此基础上推测气候的特点,进一步分析其他自然地理特征(植被、土壤、水文)和经济地理特征(工业、农业、人口、城市)。

②适当做题,训练解题能力。考前让学生做一定数量的高考模拟题,是巩固知识,提高解题技能的需要,也是提高“实战”能力,积累考试经验的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对各种资料试题要有选择地加以利用,精选典型试题,还应注重加强对学生解题方法的指导。

困惑五:如何把握高考命题的方向?

应对策略:①吃透《考试大纲》。《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依据,而教材仅仅是教学和复习时使用的范本,任何时候都是考试超前,教材滞后。因此高考复习时,首先要吃透《考试大纲》,分析其在能力要求和考试内容等方面的变化,以及与教材内容上的差别,这样才能在复习中做到有的放矢。

②研究《考试说明》。《考试说明》高考复习的指南,要搞清《考试说明》与往年的区别,要做到《考试大纲》与《考试说明》对比学,《考试说明》与高考题结合学,使考试内容和能力要求落实到教学过程之中。我建议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明确《考试说明》对知识范围的要求;第二,明确《考试说明》对能力方面的要求;第三,明确近几年《考试说明》的变化(包括增加和删掉的内容,位置改变的内容);第四,仔细研读《考试说明》中的试题示例。

③分析高考真题。研究历年高考真题,尤其是近三年高考题,有助于准确把握高考命题趋势、锁定复习重点。建议分专题总结近三年高考中出现的知识点,特别是高频考点,并与《考试说明》的知识点对应,在复习过程中加强训练。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一、二、三. 人民教育出版社.

篇5

为了落实上述事项,提高复习效能,最终决胜高考,根据多年高考复习经验和高考试题特点,总结了决胜高考十法,以供参考,限于篇幅,点到为止,希望有所裨。

一、强调基础性,进行专题梳理法。需要梳理的内容如下:1、地理计算 2、地球运动 3、地理循环 4、地形气候 5、季节判断 6、地理区域 7、区位分析 8、人地关系 9、地理图表10、地理选修。以后高考试题的考察方向是:淡化地球运动,增加区域地理 ,自然地理比重下降,人文地理比重上升。地理区域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尤其是总论部分,同时要突出中国区域。注重对必修3的案例分析,不能死记答案,要注意原理的运用。(一纲多本)。注重必修1的基本原理在必修3中运用。个人的复习建议:从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要素出发,探究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活动及其产生的环境问题、社会问题。

二、注重系统性,提倡列表对比归纳法。例如可以对季风环流、我国河流五种补给形式的比较、背斜和向斜的区分、潜水和承压水的比较、大陆漂移说与板块构造说的差异、中国辽中南工业区与德国鲁尔区的比较等。通过归纳对比,泾渭分明,便于掌握。

三、理清层次性,构建知识要点网络法。可以对诸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全球定位系统、大气的热力状况、南亚知识要点网络等知识要点进行构建,理清其中层次与关联,形成自己知识体系。

四、遵循事物规律性,勤于地理分布规律的寻找法。具体如下:1、经纬度的排列规律2、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规律3、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随纬度、季节)4、气候的分布规律5、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6、气温的水平分布规律7、大气环流的分布规律8、洋流的分布规律9、自然带的分布规律10、产业转移的规律。乐于搜寻,善于发现,学习会乐在其中。

五、强调思维逻辑性,因果关系图示法。针对框架图(因果关系图)的实例,要弄清哪些选项是“因”,哪些选项是“果”;由因及果,由果索因,顺着箭头,逆着箭头,正推反推,多方面尝试,锻炼逻辑思维能力。例如环境问题成因框架图(说明图中各字母的含义)、沙尘暴对农业危害框架图、我国东北工业生产部门协作框架图等。

六、讲究方法性,加强基本技能指导法。例如对1、气候的形成因子2、太阳光作图的动感探究3、圆柱投影光照图的基本特征与解题技巧等知识剖析,要注重讲解过程,由浅入深,加强基本技能指导。

七、目标的针对性,运用典型案例导析法。地理知识与生活相联系、地理知识与生产相联系、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从日常生活中去寻找案例、开展探究式的学习通过设计问题情境,提升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讲求“生活中的地理,地理中的生活”,留心处处皆学问。

八、提升能力性,衍生图表引路设问法。地理图表是对地理事物或现象的情景再现、数据统计、趋势分析概括等,有极强说服力,应该对区域地理图表有足够的重视,加大学生的见识面,学会用统计法来研究说明问题。

篇6

【关键词】引图向导 迁移贯通 规律总结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195-01

题记:教育就是启迪人的智慧,让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学会承担。

作为青年教师,每一次的备考对我来说都是一次积累和突破,怎样使课堂更加高效?考试更出成绩呢?我选择了“基于图像化的小高考地理备考策略”。

图表分析是学习地理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也是地理小高考、高考考查学生分析、判断能力的重要手段。由于图表的阅读分析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考试成绩,所以在每个专题复习中,应该重视地图、图表、图文之间的有机联系和相互转化,尤其要结合地理图表来提高学生的读图、识图、填图、绘图、用图、析图的能力。如何用图来进行地理专题复习呢?我设计了这样一套教学思路,分三个板块:“引图向导”、“迁移贯通”、“规律总结”。就是根据教材原型(原生态图),深挖问题,再结合常考变式图,从中寻找共性、特点,最后规律总结,达到提升的目的。下面就谈一谈与之相呼应的一节不一定成熟的课堂案例,以气压带风带为例。

第一板块我是这样处理的:利用三张气压带风带的原生态图,引图向导,首先根据全球气压带风带原生态图,设计这样几个问题:

1.全球近地面共形成几个气压带和几个风带?

2.气压带风带在各纬度是如何分布的?

3.各风带的实际风向是什么?

4.气压带风带对降水有什么影响?

给学生留出时间,去回忆、去思考、去查资料、去小范围的讨论、去画一画,先由学生动手构建气压带、风带形成和分布示意图,随后找位程度稍好的学生将画好的图投影展示,对照自己所画的尝试说出三圈环流的运动过程。

让学生观察气压带风带图,问学生:全球的气压带风带分布的纬度位置是否如黑板所画是固定不动的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引出第二张图,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静态图,并邀请学生到电脑前操作动态“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图”,动静结合,总结归纳: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南北移动,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大致10°(并提升为不管南半球还是北半球,夏季移向高纬度,冬季移向低纬度),最后一问设计了一个“找错误”环节,比比谁找的快达到图与图之间的融会贯通,既加深了理解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接下来出示第三张原生态“气压带风带的破坏示意图”,提出4个问题:

1.原图3和原图1、2矛盾吗?

2.有什么矛盾?(气压带在北半球分布出现了什么情况?)

3.出现这种矛盾的原因是什么?(亚欧大陆和太平洋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气压中心?)

4.南半球气压带的分布与北半球有何区别?

最终由问题引申出想要解决的问题,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获取知识的能力。

第二板块“迁移贯通”:对于本节内容,侧重考查气压带风带的成因,分布位置,移动规律及其对天气、气候等相关地理要素的影响等,所涉及的考点,考查形式也是多种多样,考试试题主要借助不同的图像系统,这里可以选取常考的变式图,通过对同类试题的类聚,通过对常考试题的组团化和量化研究,通过对试题的技术性肢解,在类剧聚中发现地理高频考点命题的共,并加以总结归纳,透过试题本身,会发现考试命题中知识有集聚的特点,发现命题中知识迁移的轨迹,发现命题中知节点的所在,关注地理试题陷阱常设之处,关注地理命题敏感之处,关注地理知识常考常错之处,从而达到以四两之力而拨千斤之重的效果。

最后的板块是“规律总结”:就是把具体的考点层层梳理、分析、归纳,并警示误区。以气压带风带为例,我做了如下规律总结:

1.从考查形式上看,选择题和综合题都经常出现,综合题往往占较大分值;信息呈现多以局部切片图、剖面图、俯视图、沿经纬线方向变式图、因素叠加图、文字材料形式出现。

2.从考查内容上看,“重点知识重点考,重点知识年年考”侧重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气压带风带对降水、对气候、对洋流等影响。

3.从考查能力上看,主要考查从图文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对气压带风带分布、移动、影响的运用能力,体现了小高考对“基础知识、基础技能”的重视,可见小高考总体难度不大 这类题目在判断相应气压带风带的位置、移动规律等知识时,尽量将新图信息迁移到原图上对应位置;找准重要纬线,如0°、30°、60°附近的气压带信息,只有在原图中有利于推理记忆。

篇7

一、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特点

1、试题结构较往年大纲卷的变化。共计44分的选择题和共计56分的综合分析题,今年也是如此。从去年高考开始,新课标高考主观题部分开始出现10分的选做题(即选修部分内容),这是地理试题结构的一个重要变动。这是主观题难度降低的一个原因,选做题的增加使原来的两个大题的分值降低,可选做的题目有3个,可以有效降低剩余10分的得分难度,但同时又增加了试题阅读时间。

2、考试内容人文地理突出,整体难度下降。人文地理比重逐渐增大,自然地理比重进一步降低(2012年人文地理占54分,自然地理占36分,不含选修地理的10分),考查内容中个别内容难度要求降低。如:没有考查地球运动考点。

3、突出考查学科主干知识,注重地理素养和地理思维品质的考查。考试大纲中知识要求与能力要求非常明确,考试说明已经给出了命题范围、命题方式及设问方法。涉及题目均在大纲要求范围内,紧扣大纲和课标。例如气候、水文、工农业、区位条件评价、等值线的判读等都是年年考查的重点。其中,客观题主要以考察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以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为主,主观题主要考察学生描述和阐述事物以及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能力的考察是高考考察的重要方面。

4、贴近社会和生活实际,考查社会热点,用地理方法分析、探讨、论证社会和生活实际问题。试题突出应用型,从不同角度检测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关注人类生存与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关心全球经济发展动态和我国国情,和谐社会、美丽中国、五位一体,都可能是高考中的热点或重点。虽然新课标考试题目更加灵活,但是很多题目的解题方法或材料出处均能够在日常学习的课本中找到依据,这也是提醒我们回归课本的重要性。

二、浅谈2013年高考复习备考策略

1、注意建立知识网络,重新构建知识体系,加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二轮复习时,一定要建立起知识网络,注重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学科的知识结构,强调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例如,复习“气候”时,可以从气候要素、气候因子、气候类型的形成原因与分布规律、气候的地带性与非地带性表现、气候对人口分布与农业的影响等方面展开联想,使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结合起来。

2、通过专题复习,突破主干知识,培养地理思维能力。

高考命题的视角较为新颖,问题与材料的结合较为巧妙,因此,应对高考题,需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但有一个良好的和训练有素的地理思维习惯也非常重要。专题复习就是变换角度,通过归纳、迁移,将学过的知识和已经具备的基本技能及方法运用于解决问题的一种复习方法。在专题复习过程中,应突出地理的综合性和地域性特点,突出学科主干知识的应用等。对于主干知识,采用小专题的方式逐个突破,把握了这些主干知识,就能在复习备考中达到举纲的效果。

通过地理知识的系统化、网络化、结构化、规律化、形象化、技能化的训练,培养综合分析、比较分类、归纳演绎、概括推理等地理学科的能力。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社会热点,培养应用能力,如让学生掌握地理学科广泛应用和社会价值性,运用地理知识和技能,去解释一些自然现象,解决一些实际的社会问题。加强学科联系,培养综合能力

3、掌握基本原理,训练解题思路。

明确地理原理、掌握地理规律,有利于更好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要注意理解重要的地理原理、规律和观点,训练答题思路,提高答题水平。在建立完整的地理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弄清自然地理要素(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人文地理要素(工业、农业、交通、人口、城市、资源、劳力、市场、技术、政策、文化等)间的相互联系,自然环境与人文活动之间的联系、影响等。

加强方法总结,进一步突出空间思维、综合思维、因地制宜、人地和谐等地理思维和思想的训练,培养学生用“地理眼光”看问题的意识,用地理思维分析现实问题的习惯。同时要加强地理阅读能力、获取地理信息能力、地理实践能力、地理探究能力等多种能力的训练。在二轮复习时还要安排地理图表阅读和绘制的专题。总结常用地理图表阅读和绘制的正确方法,加大图文转换、图图转换的训练,认真观察、填绘、阅读、分析图表,形成空间概念,提高再认区域地图和读析图表的能力。

4、以问题为线索,以训练为途径

老师和学生都应有很强烈的问题意识和目标意识。复习时,在备课阶段就应把本节的主要问题弄清,并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这些问题,然后作为备课的重点。讲、练都应围绕这些重点问题进行,以提高复习课的针对性。切忌没有重点、没有训练,没有目标、没有效率。

学生的能力不是老师讲出来的,而是通过有效的训练得来的。复习要有很强的训练意识,要克服传统课那种课堂上只有讲,没有练的弊端。训练不只是课后的事,应贯穿教学的全过程。通过练,提高复习课的实效性。当然训练要适度,题海战术不可取,强调的是有效训练。此外,无论哪种训练都要做到定时定量,这样,才会更有效率。

篇8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6―0128―01

高考临近,很多高三学生还不知道如何提高自己的地理学习成绩。下面,笔者就高考地理复习备考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把握复习方向,使教学有的放矢

学习目的明确,教学针对性强,学生复习效率才会提高。因此,教师要重视对《考试大纲》的研究,重视对历年高考地理试题的分析和比较,从中发现高考地理试题的特点和变化趋势,最大限度地掌握高考命题的有关信息,研究复习教学的对策,准确地进行复习。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必须把考试说明和高考试题渗透在里面,并体现在课堂上,落实到训练中。备课时,还要考虑内容的横向和纵向联系。高考文综试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科之间的联系,这些在复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有涉及,这样学生在面对跨学科的题目时才能得心应手。每课时要精心设计教学目标、学习重点和教学过程,教学深度、广度、难度、思路与高考要求要对路。通过分析近几年高考文综的试题,不难发现其主要特点是:(1)突出考查支撑学科知识体系的主要内容。(2)加强对学生探索能力的考查。(3)贴近生产生活,联系重大时事。(4)稳中求变,积极创新。(5)在各学科知识网络的交汇点设计能力试题。认真仔细地了解考试说明和对高考试题进行研究,能对复习的策略和内容起到导向性的作用,能使教师的教学有的放矢,能让学生的学习效率倍增。

二、紧扣教材,注重基础知识的训练

高考试题是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因此打好基础是做好高考备考的关键。在复习中必须要重视教材,重视基础,但是,复习时对学生知识的复习和能力的培养绝不能停留在像上新课时那样。在复习阶段,学生的能力要提升,但要在掌握基础知识上提升,在应用基础知识上提升,基础知识的讲练要紧紧围绕能力。建立以单元或专题为主的知识体系,要注意知识的不断深化,使学生逐步形成知识结构系统,能在大脑记忆系统中构建“地理认知结构”,知识覆盖面要全,在广度上不留死角,在深度上不留疑问。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都是在对课本内容进行加工、组合及挖掘、引申的基础上并吸收鲜活的实际材料而命制的,因此就需要我们在复习中要用好教材,要沿纵向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方法的概括与提炼,沿横向加强不同知识点的联系和组合。

三、加强学生对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

近几年的高考,重视考查地理思维方法,注重方法的应用,注重考查考生应用地理思维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复习中应加强对学生知识的理解掌握及对知识的应用能力的培养。在知识的理解掌握方面,重点要抓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在对教材的复习过程中,要结合教师的讲解,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深化,搞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让学生动手写出单元的知识体系,这是建立联系的有效途径,在练习的过程中,加强对知识的应用,练要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但要防止学生进入题海战术。我们应当在练习后特别注意让学生总结思考,让学生能找到解题的“钥匙”。通过精选题目类型进行拓展、变通,充分调动和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教师沿着学生的思维轨迹因势利导,克服盲目性,提高自觉性。要不断总结经验,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四、创新课堂复习模式,提高教学效率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