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贫困县计划8篇

时间:2023-03-14 15:05:3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贫困县计划,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贫困县计划

篇1

××镇××村自然条件较差,山高路陡,沟壑纵横,是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穷村,村里共有人口595人。在90年代初,由于交通滞后、生产条件差等原因,人均收入仅200多元。1992年,刚刚高中毕业的该村青年××走马上任,成了一名光荣的村官,挑起了支部书记这副重担,从此,在他这只“领头雁”的带领下,村里的面貌一年一小变,三年一大变,成了“富裕村”。

让家乡好起来是他的铮铮誓言

1990年,××高中毕业后,做过一段时间的小生意,也是村里的文化人。村里的老支书看见他头脑灵活、有文化、干活有一股韧劲,决心将他作为村里的后备干部重点培养。1991年,××在村委换届选举中高票当选为村主任,从此走马上任,当起了“村官”,扛起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重担,可是,他没有想到,这一扛就是18年。在他刚接过支部书记这副重担时,村里的基础薄弱,没有像样的办公地点,村集体没有一分钱的收入,村干部已经连续2年没有拿到工资了,人均收入仅200多元,村干部待遇低、任务重,许多人干不了多久就撂下了,“走为上计”。当时,有的人嘲笑说,小唐吃不了这个苦,“兔子的尾巴长不了”。××也曾想过打退堂鼓,但他转念一想,既然群众相信他、组织信任他,就要不辜负群众的期望和组织的厚爱。他想,村官虽小,可也是为群众谋福祉,也能干出一番大事业。

自从他担任村支部书以来,在他的带领下,村里的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里先后通了路、通了电、通了电话,人均年收入达到了3600多元,是18年前的18倍。

让村庄靓起来是他的不懈追求

××村是一个边远山区贫困村,修建于上世纪90年代的黄土公路早已破烂不堪。因为路况差,村里的茶叶运不出去,买不了好价网钱,群众守着金山要饭吃,因为路差,许多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家里只剩下“386199”部队,村里的公益事业无人问津。

“要想富、先修路”。2008年,唐支书通过积极争取,村道挤进入了全县通畅工程建设的笼子。修通水泥路,不仅仅是一句话,光村里的配套资金就需要20多万元,为了筹集资金,他和村支两委负责人召开党员会、群众会,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通过发倡议书,号召社会各位有识之士、成功人士、在外务工人员等积极捐资。在他的感召下,群众自发捐资的积极性高涨,村民**同志利用社交人缘优势,为该村筹得募捐款近7000元残;废军人**连生活起居都不能自理,七十多岁的母亲全年照顾他,也捐款100元。除了群众捐资外,还有近10万元的资金缺口。他为此睡不着觉,又只好硬着头皮、厚着脸皮去找老熟人、老朋友,争取支援,一共争取到社会捐资近6万元。经过6个多月的艰苦奋战,公路全面竣工,交付使用,为了感恩社会各界对修路的支持,他在村口立了一座丰碑,让子孙后代记住这些捐资者的名字。

为推广清洁能源,让群众早日告别“烟熏火燎”的历史,他积极争取到沼气池建设国债项目,通过动员会、现场会等多种形式,采取聘请技术指导员、资金扶持等方式,由村支两委成员包户,逐一落实任务,在全村建起了50多个沼气池,并积极推广节柴炉、节柴灶60多个,既节约了薪材,又美化了环境。

让群众富起来是他的最大心愿

篇2

1、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农民种粮经济效益不高。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科技成果供给相对充足,但转化率较低,尤其在贫困地区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更低。事实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不健全是农业技术转化率低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真正适宜贫困地区转化的实用技术成果供给不足,也是导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的一个重要的客观存在因素。由于小规模经营,农民的种粮意识只为养家糊口,赚钱效益较低,所以农业生产积极性不高,对利用农业科技成果的积极性也不高。

2、政府对贫困地区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投入不足。由于贫困地区的农业生产不发达,经济与科技落后,贫困地区财政普遍困难,入不敷出,靠国家补贴过日子。甚至有些贫困地区粮食普遍不能自给,靠国家调拨。所以,政府对这些贫困地区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往往对贫困地区扶持的重点是民生问题,解决当前温饱现状。

3、农村科技信息传播渠道封闭,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由于贫困地区的地理位置特殊,对于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也比较封闭。有些地区到目前还不通电,别说从电视或网络上获取科技信息了。贫困地区不仅表现在经济的贫困上面,封闭性也是其特征之一。我国贫困地区的农民素质比较低,大部分仅有小学文化程度,应用科学技术积极性不高。对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推广而言,因为农民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使用者,农民自身的素质高低特别是科学文化水平的高低和采用科学技术意识的强弱程度,这些都是影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直接因素。

二、制约贫困地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及难点

1、贫困地区农业科技创新产业化经济效益低,使科研机构避而远之。因我国农业科研成果带有长期性和高风险性,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追求高额利润是每个科研机构的目标和宗旨。即从立题、科研、试验、鉴定、申报成果都带着重大经济效益目的。把搞出成果、带来经济利益看成是科研人员的唯一追求,至于成果能否应用到经济贫困地区,能否让经济贫困地区农业取得经济效益则很少考虑。许多有价值的农业科技成果广泛运用在发达地区,而贫困地区农民只能是望而观之,通过传统耕作方式,来进行农业生产。

2、传统农业观念制约农民科技素质培养,科技信息交流不畅。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是构成对农业科技需求的重要因素。贫困地区环境及传统农业思想制约了现代农民的培养。由于地区的封闭性较强,这些地区与外面的交流,以及内部的交流都受到很大限制。农民的农业市场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需求主体,其科技文化程度和认识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农民接受和利用农业科技成果的程度。

3、小农经营和特殊地理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民增收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目前,在我国贫困地区农村,采取小农经营土地承包分散的方式,土地环境大多处于丘壑及偏远状态,使得农业科技投入缺乏条件。以户为单位的生产小农经济,农业经济力量分散、薄弱,农民很难通过农业增加家庭收入;土地规模经营过小,小块土地的分散种植,不利于一些大型综合性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应用。

三、构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的对策

1、加强政府对贫困地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管理和财政支持。农业本身是弱质性产业,效益比较低,对于贫困地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该更具明显的公益性。为确保贫困地区农业基础地位和其他行业及地区协调发展,各级政府应必须加强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财政支持和宏观管理。各级政府必须优先保证贫困地区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人员的工资和其他福利待遇;各政府要加强对贫困地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主导性管理,从全局和长远利益出发,制定相应的法律与政策,消除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中的条块分制、各自为政、效率低下等弊端,实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

2、农业科技成果与地区环境相结合。构建和激励那些投身与贫困地区农业科技创新人员的氛围,制定各种物质和精神激励机制,以提高科研人员将科技成果与地区环境相结合的积极性,使创新主体自主地将科研与市场、学术上的远大抱负与追求以人为本紧密地联系起来,引导科技人才热情投身于科技创新和成果产业化,增强贫困地区农业市场开发意识;将科研人员的职称评定、晋升与其科研成果的贫困地区社会公益性和国家的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建立良好科技利益分配机制,健全有利于科在贫困地区技成果转化的新机制。

篇3

一、贫困化增长的理论分析

(一)贫困化增长的含义美国经济学家萨尔瓦多的《国际经济学》(第8版)现在已经被许多高校作为《国际经济学》双语课程的教材,在该书第七章———经济增长与国际贸易中,说明了贫困化增长(Immiserizing Growth)出现的原因。贫困化增长也称为“不幸的增长”,由经济学家杰格迪什·巴格瓦蒂提出,主要是指即使福利效应自身可增加国家福利,贸易条件也有可能下降很多,以至于使国家福利出现净下降。

(二)贫困化增长出现的主要原因根据巴格瓦蒂的观点,出现贫困化增长现象的原因与贸易条件的恶化有直接的关系,因为技术进步带来的经济增长使得一国的出口在贸易条件不变下大大增加;如果该国是一个大国,那么出口的增加过大会导致贸易条件恶化;若这种出口商品的需求收入弹性非常低,则会导致该国的贸易条件进一步恶化;再加上该国对贸易的依赖程度很强,以至于贸易条件的恶化引起国家福利的减少,从而出现了出口越多越穷的奇特现象。(三)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化增长”国际经济学理论中提到的贫困化增长问题,主要容易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就中国而言,改革开放以来,其对外贸易增长迅速。据统计,2005年中国的贸易总额达到1.4221万亿美元,是1980年的78.5倍,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然而,伴随着不断扩大的贸易规模,贸易条件呈现出不断恶化的趋势。据测算,与1995年相比,2004年贸易条件下降了近35%。国内有不少学者对中国贸易条件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基本研究结论就是贸易条件呈现出总体恶化的趋势,而贸易条件的恶化导致贫困化增长现象的产生。贫困化增长现象不仅出现在了中国的贸易领域,更有甚者,在中国的教育方面也越来越明显。

二、《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中的贫困化增长现象

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的大学双语教学试点,其规模逐渐扩大,涉猎的领域也越来越宽泛,但是随着双语教学的不断成熟,其教学质量、教学效果并没有与其规模成正比,相反教学质量正不自觉地陷入“贫困化”陷阱。

(一)双语教学的“三多”现象

篇4

从三次大调整看贫困县为何总量十余年未变

迄今为止,我国在1986年、1994年和2001年三次选定和调整了贫困县/重点县(以下都称之为贫困县)。我国确定的贫困县,基本上属于前面所述的特殊援助规划县/政策目标县的范畴。以下简单介绍我国过去三次确定和调整贫困县的情况,以便为下一轮贫困县调整提供经验借鉴。

1986年中央政府第一次确定了国定贫困县标准:以县为单位,1985年年人均纯收入低于150元的县和年人均纯收入低于200元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对民主革命时期作出过重大贡献,在海内外有较大影响的老区县,给予重点照顾,放宽到年人均纯收入300元。

1994年制定《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时,中央政府重新调整了国定贫困县的标准。具体标准是,以县为单位,凡是1992年年人均纯收入低于400元的县全部纳入国定贫困县扶持范围,凡是1992年年人均纯收入高于700元的原国定贫困县,一律退出国家扶持范围。

2001年中央对扶贫重点县再次进行了调整,调整内含的规则是:(1)全国贫困县总数保持不变,依然为592个;(2)除河北和海南以外东部沿海地区的省市,包括辽宁、山东、浙江、福建、广东的贫困县由各省自行扶持,退出国家扶持贫困县名单,腾出了33个贫困县的名额;(3)将整体作为一个扶贫单位,单独列入计划,其原来占有的5个贫困县名额相应让出;(4)其他省贫困县具体的调整方案是:各省重点县数量的确定采用“631”指数法,即各省贫困人口占全国的比重占60%的权重(其中绝对贫困人口与低收入人口各占80%和20%比例),农民人均纯收入较低的县数所占全国比例占30%比重(人均纯收入一般地区以1300元为标准,老区、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人均纯收入标准提高到1500元)、人均GDP低的县数(低于2700元)占全国比例和人均财政收入低的县数占全国的比例(低于120元)合占10%的权重;各省根据指数法确定的重点县数量在省内确定具体的县,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审核、备案。贫困县调整之后,与《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时期相比,新列入的贫困县有89个,退出的县有51个(其中38个为整体退出的东部沿海地区和的贫困县,其他省实际退出的贫困县只有13个)。

从我国已有的三次贫困县确定和调整的情况来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以农民人均收入作为确定贫困县的主要指标,并从单一指标向综合指标转变;贫困县确定中考虑了政治、历史因素的影响;贫困县的确定和调整,体现了中央和省(市、区)之间在扶贫工作上的责权分工;贫困县数量的确定和调整,受到资金分配和资金支持能力的影响,在“七五”时期表现得尤为突出。

贫困县确定和调整中存在哪些问题

贫困县的功能泛化和扩大化,导致贫困县选择和确定的标准容易失焦,也易引起对贫困县资格的不正当竞争。最初贫困县仅仅是作为某一个或几个扶贫项目的对象县,但是后来附着于贫困县上的优惠政策和内容,不断叠加和累积。这样就使得按原来确定的标准选择的贫困县,获得了许多不相干的政策优惠和支持,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贫困县与其它县之间的关系,并且易引起对贫困县资格的不正当竞争。

确定贫困县的指标选择和数据来源,存在不少可争议之处。我国贫困县的确定和调整,主要依据的是县人均的农民纯收入、国内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收入。这些指标所衡量的是县域的平均经济发展水平,而农村人口中贫困人口的比重(贫困发生率)、穷人的平均收入(贫困深度)这些关于贫困的指标都没有成为划定贫困县的依据。而且所使用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数据来源不一致,国内生产总值属于核算指标,依据估计的三次产业的增加值核算出来;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仅是根据国家或省农民收支住户样本调查,一般一个县只有100个样本农户,由于样本量和抽样都只考虑其对省级农民收支的统计代表性,仅仅使用这些为了估计全省农民收入的县内样本来估计全县的人均收入,在统计上是不具有代表性的。

贫困县确定的标准和程序仍然不够透明。贫困县的存在有其内在原因。因为中国的行政体制,县一级是无法跳过去的行政层级。比如资金的划拨和监管,必须通过县才能到村。在西方,是通过项目招标的方式来资助贫困地区,那就可以通过社会组织或专业机构来监测评估项目的实施情况。在短期内,取消贫困县没什么积极的作用。比如在村里组织扶贫活动,谁来监管?如果让省级机构去监管贫困村的扶贫工作,成本就更高了。关键问题不在于是否需要确定贫困县,而在于应该确定公开、合理的贫困县划分和进出标准,明确、合理确定贫困县应享受的政策优惠边界。

还没有建立贫困县进出的动态调整机制。贫困县缺乏动态调整和退出机制,现有贫困县中,有相当大部分是从1994年甚至1986年就是贫困县的。这一方面使贫困县不能动态地反映贫困人口区域分布的变化,无法使扶贫政策覆盖尽可能多的贫困人口;另一方面也不能根据情况的变化,实现动态调整,致使出现少数富裕的贫困县。况且,由于贫困县的身份能给所在县带来的好处非常大,获得贫困县身份的预期,难免不对地方政府争取和保留贫困县资格产生影响。

完善贫困县确定和调整方式的政策建议

我国实行政府主导的扶贫开发方式,并且在较长时期内采用区域开发扶贫战略,这就决定了县作为扶贫资源分配的基本单元和作为扶贫政策执行和落实的基本单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更有效地发挥贫困县在扶贫工作的积极作用,需要完善贫困县确定和调整的方式。具体来说,可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完善贫困县确定的指标体系,并使贫困县确定的标准和程序公开、透明。由于贫困表现和贫困成因的多样性,确定和调整贫困县应建立以包括收入和非收入贫困指标为基础的、权重设置合理的、数据来源可靠的指标体系。并且将贫困县确定的指标和程序对外公开,接受社会的监督。

第二,适当明确和固定贫困县扶持的政策支持范围,减轻附加政策过多对处于贫困边缘的非贫困县的不利影响。要明确贫困县扶持的政策支持范围,不要随意扩大和延伸贫困县作为其他公共资源分配单元的功能边界。同时,考虑非贫困县仍存在相当数量贫困人口、贫困县标准边缘县(市)存在等因素,不要将扶贫资源完全集中于贫困县。

第三,建立贫困县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具体贫困县的贫困状态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定期对贫困县进行动态调整。为了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建议确定5年调整一次,可能比较合适。同时,为了避免地方政府的逆向运作,对于已退出的贫困县,可在某些扶持政策上再延长一定的期限。

篇5

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深入,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贫困县的发展,发展县域经济成为脱掉贫困帽子的关键举措。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得出,贫困县要想发展,必须立足于自身优势,夯实基础,创新县域经济发展工作思路,本文通过分析贫困县发展的困境,探索贫困县县域经济发展模式,为贫困县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

贫困县;发展模式;县域经济

当前正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期,随着扶贫攻坚扎实推进,党和国家越加重视贫困县的发展,县域经济更是决定了整体经济取得长足发展的重要基石。贫困县在进行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国家给予了大量的政策支持和资金补贴,如若能够依靠自身优势,引进外来资源,大力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县域经济,将对全国经济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现如今,从全国贫困县的发展情况来看,自然位置、县级企业发展、新农村建设等均从不同角度制约着县域经济的发展,使得贫困县的发展面临困境。

一、制约贫困县经济发展的问题分析

(一)县级企业发展基础薄弱,潜力有限

从贫困县的企业发展状况来看,缺乏一定的经济基础,人才的匮乏使得企业的发展潜力有限。对企业来说,人才是关键,但是由于贫困县的人才引进政策滞后,加之自然条件的限制,使得企业内真正有才干的管理者寥寥无几,企业制度及管理模式有待于创新,企业管理者对名牌产品的打造缺乏自信心及行动力,一味的模仿只能使得企业缺乏原创力,长此以往,导致贫困县缺少完整系统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制约着经济的长足发展。

(二)农村建设较为滞后

从全国范围的贫困县来看,大多以农业为主,但是由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够配套,低档硬件设施的供给高于高档硬件设施的供给,加之软件设施的不完善,农业生产需求得不到满足,导致农业劳作缺乏科学性、准确性,这对全县的经济发展影响巨大。

(三)群众思想意识较为落后,缺乏创新意识

城市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群众的思想意识程度,贫困县由于缺乏正确恰当的思想引领,群众文化程度普遍有限,高端知识分子更为匮乏,思想意识落后、文化素养较低、缺乏创新引领意识等原因制约了贫困县的经济取得长足发展。

(四)缺乏必要的政府手段发挥引领作用

贫困县在发展本县县域经济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市场这只无形的手,也需要政府与市场进行配合发挥决定性作用。很多贫困县在自身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缺乏必要的手段发挥区域优势,对于龙头企业缺乏有力地培养,对技术成果创新的鼓励力度不足,导致县域经济在长远发展方面乏力。

二、贫困县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思考

贫困县在发展特色县域经济过程中必定面对诸多难题,需要政府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深入基层一线实地调研,牢牢把握时代的主线,迎难而上,方能发挥出发展县域经济的优势。

(一)牢牢把握机遇,客观认识县情

对于很多贫困县来说,农业不强、工业不大、财政没钱、自然资源不足是存在并常见的问题,农业基础设施的匮乏导致农民有心而无力,工业规模小对财政贡献率低,地理位置不够优越导致很多资源无法享有,如此种种县情,就需要贫困县抓住“四个机遇”,合理提高发展速度,在中央大力扶持农村经济发展的时候抢抓机遇,把政策用活用好,借势发展,争取上级的扶持资金,并将资金运用到刀刃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同时,可以借助现有优势企业,鼓励研发发展新产品,走出去做大做强,提高县域经济总量,实现经济的长足增长。

(二)明确县内发展目标,合理规划

在贫困县的脱帽过程中,必要的规划和合理目标的设定是取得最终胜利的关键,应结合县情,立足于实践,制定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发展县内特色产业,因地制宜,以县内人民为本,加快建设基础设施的步伐,完善城镇建设,创新村镇建设格局,有步骤、有计划地解决人民群众最迫切的问题,使县内人民切切实实享受到发展经济的成果。

(三)提高县内产业科技含量,进行专项建设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在现代化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贫困县来说,应认识到科技的重要性,积极引进有益科研成果,凭借技术优势推动经济发展。贫困县可以将科技手段与产业结果调整相结合,立足于县内人民所需,引导人民了解科技、学科技并学以致用,同时,政府可以积极搭建专家平台,拓宽学习技术、获得一手信息的渠道,积极打破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行业壁垒,并有计划地进行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发展农业、工业科技项目,最终达到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利润增长的目标。

(四)探索县域经济发展新机制,提高工作效率

贫困县要想通发展县域经济,必须打破老旧思想,积极探索创新工作机制,各职能部门分工明确,实现资源整合效率提升。发展县域经济必须要多管齐下,在多元投入的前提下发挥好政府资金的使用效益,在实行民主监督机制的前提下探索有效地激励评价机制,保证人民群众的知情权,激发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增强政府机关干部的责任意识,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方能实现县域经济发展的良好开局。

(五)强化对现有企业的整合力度

贫困县的企业都是一些弱小企业,发展潜力受到制约,政府要通过财政和金融扶植的政策,对一些工艺及产品相似的企业进行有效的整合。通过对企业进行合理的评估,进行相同产业分工,形成产业集群,从根本上解决配套产业滞后、企业发展成本过高、企业实际利润受损、企业财务收入高利润低的局面。

三、结论

贫困县的经济发展落后,从根本上看关键在于无法形成投入与产出的良性循环模式,缺乏必要的经济资源,通过经济学中资源禀赋原理对贫困县生产力进行布局,利用政府扶持政策加大与发达城市的区域合作,积极培育特色产业,深挖农业资源的价值,发挥县域经济的优势所在,就能在现有基础之上取得经济的显著且长足发展,早日摘掉贫困的帽子。

参考文献:

[1]陈雅丽.“精准扶贫”角度下的县域经济金融探究[J].金融经济月刊,2017(4):24-25.

[2]倪锦丽.贫困县域经济发展矛盾及路径探析[J].社会科学战线,2017(4):253-256.

篇6

(面向贫困地区招生“专项计划”第一批本科院校)

目前,我省面向贫困地区招生“专项计划”第一批本科部分院校因生源不足尚有缺额。现予集中公布,公开征集志愿。

一、征集志愿时间:

7月14日13:30—15日9:00,逾期不予受理。

二、征集志愿条件:

面向贫困地区招生“专项计划”第一批本科院校限贫困县和省级贫困县符合条件的考生填报,贫困县和省级贫困县详见《填报志愿指南》“山西省2019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院校专业计划说明”第2页第11条)。

其中,国家专项计划招生院校:文史522分,理工492分;省级地方专项计划招生院校:文史522分,理工487分。

国家专项计划:限中央确定的我省21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县和15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具有当地连续三年以上户籍和高中连续三年学籍并实际就读的考生,且符合2019年山西省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报名条件、父亲或母亲或法定监护人具有当地户籍。

省级地方专项计划:限我省22个省级贫困县,具有当地连续三年以上户籍和高中连续三年学籍并实际就读的农村考生,且符合2019年山西省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报名条件、父亲或母亲或法定监护人具有当地户籍。

篇7

汾西县位于山西省中南部地区,是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受益于国家针对贫困县考生的降分优惠政策,郭烨宏以533分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历史专业学习,这个分数比该校在山西的文科投档线低了整整70分。除了郭烨宏外,汾西县还有17名考生通过降分录取优惠政策考入重点大学。

今年3月,中国教育部联合四部门了一份关于国家扶贫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的通知。根据通知,自2012年起,中国21个省(区、市)将连续5年面向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680个贫困县,实行定向招生,首批名额达1万个。这项政策使高考招录向贫困地区考生倾斜,被许多网友誉为“高考扶贫”。

山西省招生考试管理中心主任王云表示,山西省有21个集中连片贫困县户籍和当地高中三年学籍考生受益于国家的“专项计划”。这一政策增加了贫困地区学生录取机会,可有效提高贫困地区考生进入知名学府、重点大学的机会。

和郭烨宏一样,郭三娟也成为今年高考招录倾斜贫困地区的受益者。她以551分的成绩,被分数线为613分的北京大学录取。“北大对我们来说是一个不敢言说的梦想。今年,国家照顾贫困县考生,通过大幅度降分招录让我敢憧憬考上北京大学,也让我实现了这个梦想。”郭三娟说。

“自恢复高考以来,汾西县还没人考上过北大。郭三娟考上北大是汾西县高考史上破天荒的大事。”汾西一中负责人韩林贵告诉记者,汾西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教学资源贫乏,基础教育薄弱,学生达到一本线已经很不容易,能考上名校的更是凤毛麟角。

据韩林贵介绍,今年汾西一中有18名考生通过专项计划考入北大、人大等重点大学。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中国高考第一批本科平均录取率为8.5%,而680个贫困县的平均录取率为5.7%。采访中,许多教育界人士表示,由于贫困山区教育投入不足,教育质量落后,所以这些地区的孩子考上大学难度增加。新举措就是旨在确保贫困地区学生更多进入大学,进一步促进全国教育公平,有利于中国教育发展均等化。

篇8

关键词 农民工 产业发展 身份定位 文化认知

一、贫困县产业发展的困境

(一)贫困县产业整体素质不高

因贫困县的教育资源有限,贫困县产业的整体素质不高,能够得到发展的行业也非常有限,基本局限于单一性、低端性行业,难以融入高端文化产业,从而导致贫困县产业的就业前景不佳,这也成为贫困县产业难以充分融入城市生活的重要因素。教育关系到千家万户,多年来,贫困县产业二元结构衍生出教育产业差别、地域差别、重点贫困县人员和薄弱贫困县人员的差别,条件愈优的贫困县人员得到的扶持力度越大,条件愈差的贫困县人员得到的帮扶却越少。要解决教育资源不均,唯有加大对薄弱地区、贫困县人员的扶持力度。

(二)贫困县产业缺乏职业技能

虽然城市群体对于继续教育的重视度非常高,但是贫困县人员仍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继续教育机制的制定与选择上,都相对比较落后。贫困县的继续教育不仅缺乏系统性、规划性,而且机制流程不通畅,造成贫困县人员在继续教育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很多漏洞与问题。据调查,贫困县人员并不会对继续教育进行预期计划以及书面规划,即使对继续教育进行书面规划,也并没有很好地实行规划。贫困县人员对继续教育报以随意的态度,并且贫困县产业都是在人才流失之后,在仓促的工作环境下,才会进行人才继续教育。而在这种紧急的继续教育环境下,贫困县人员并不了解自身的技能优势,从而造成人员最终离岗,对贫困县产业效益也没有帮助。而依照继续教育规划应该严格执行继续教育过程,并且定期进行有规划性、系统性的继续教育。但对于贫困县产业而言,继续教育成了一种应急措施,而不是真正培养适合贫困县产业发展的人才,所以这也成为当代贫困县人员继续教育的问题之一。

(三)城市化进程缓慢的阻碍作用

城市化进程作为全国各地主推的重点工作,影响着社会经济的未来发展走向。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城市化发展进程明显减慢,对其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影响,同时这也成为贫困县产业难以快速融入城市生活、传承城市文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城市化进程缓慢对贫困县的产业发展造成了阻碍,这不仅仅对其市民群众的社会生活有所影响,对整体经济发展也造成了严峻影响。因此,城市化进程缓慢问题应当引起重视,并且全方位剖析其存在的原因,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有效解决其城市化进程缓慢的问题,进一步推动城市化进程,确保贫困县产业能够快速融入城市社会生活当中,与其他市民群众相互融合,并且认同自身城市身份,抓准社会定位,共同参与到文化传播活动当中。

二、贫困县产业发展困境的破解路径

(一)开展有效的继续教育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要解决目前贫困县产业存在的继续教育需求与供给不均衡的问题,就需要鼓励发展快的贫困县人员在进一步提高质量和水平的同时,带动水平不高、暂时落后的贫困县人员,加快继续教育;鼓励暂时落后的贫困县人员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通过自己的努力缩小与发展快的贫困县人员的差距。社会各界群体对贫困县人员的教育要加大投入,加强对贫困县人员的专业化继续教育,缩小城市群体与贫困县人员之间的差距,重视贫困县产业的继续教育问题,扶持薄弱贫困县人员继续教育。加强继续教育是提高继续教育队伍素质,提高继续教育质量,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必然选择。职能部门应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努力提高贫困县人员整体能力。

(二)提高贫困县产业的综合素质

确立包容性发展的理念和原则,选择合理的继续教育模型,可以有效帮助贫困县人员进行继续教育机制的自我修复与优化,从而很好地弥补传统的继续教育漏洞。而继续教育模式提供相对比较客观的信息,并且在继续教育机制的问题上有非常不错的修复作用,在继续教育模式基础上的贫困县人员的继续教育机制有非常不错的完善与优化的效果。

(三)提高贫困县产业的社会认同

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优化国民收入分配机制,收入分配改革方案要形成层级式城镇体系,增强城市体系间的连通性,推进全域规划和多规融合,提升产业支撑能力,注重在贫困县新型社区培育产业,加快完善相关法规体系。

加强职业技术教育,通过多种方式开展普法教育,也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的大事。“贫困县产业司令”张全收将松散的贫困县产业组织起来进行继续教育,为他们找到用工单位,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合理配置继续教育资源实现贫困县人员管理水平以及继续教育队伍的均衡发展。积极参与各种教育技能继续教育,从知识技能、心理、思想道德等方面提高自身素质,以增加立足社会的砝码。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必须控制优质继续教育资源的无序流动,以某种程度说,就是防止优质继续教育资源的过度集中流动,实现教育力量的均衡,这是继续教育均衡的真实体现。职能部门需要制定恰当的政策,对优质继续教育资源的无序、单向流动进行一程度的调控和制约,从而促进继续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和优秀继续教育的合理流动,从而全面促进贫困县人员的继续教育,提升贫困县产业整体素质,切实解决贫困县产业发展身份定位及文化认知问题,明确自己的发展道路。

三、结语

近几年,贫困县产业相关问题备受社会各界专家、学者的关注,因其群体的特殊性及重要性,贫困县产业的发展走向对推动城乡经济发展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受户籍管理、文化差异、教育差异、就业困难等相关问题的影响,造成贫困县产业难以充分融入城市生活,从而出现身份定位及文化认知的偏差,难以真正做到产业发展,反而与城市群体出现隔阂,形成两极化现象,造成身份认同的困境出现,对其整体城乡经济发展造成较为严重的影响。贫困县产业目前占据农民务工群体的一半数量,如果不能合理、有效解决贫困县产业的身份认同相关问题,真正促进贫困县产业的发展,将会直接影响到城市经济未来的发展方向及状态。因此,本文通过对中国贫困县产业身份认同困难问题的研究,来分析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然后根据这些问题与成因对社会内部建构与外部市场环境进行了综合研究,并且针对各个方面的效益因素作出全面性、系统性的考虑,从而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此次对中国贫困县产业身份认同困难问题的成因与解决方式M行分析研究的目的就是希望为贫困县产业身份认同问题提供一份有价值的理论

依据。

(作者单位为永胜县交通运输工程质量监督与造价管理所)

参考文献

[1] 张举钢.破解矿产资源产业链发展困境的路径探索――《基于循环经济的矿产资源产业链技术发展路径研究》书评 [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5(04):141.

[2] 段富贵,冯文昌.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境与破解路径[J].当代体育科技,2015(17):7-8.

[3] 俞燕.新疆特色农产品区域品牌:形成机理、效应及提升对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5.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