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政产学研论文8篇

时间:2023-03-14 15:05:1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政产学研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政产学研论文

篇1

关键词 产学研结合 高校 电气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On Industry-School- Research Combination Mode of

College Electrical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LI Jie

(College of Automation Engineering,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Nanjing, Jiangsu 210016)

Abstract This article studies on college Industry-School-Research mode and applied talents training, take College of Automation Engineering,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as an example, analyzes the importance of using research cooperation in personnel training in the school system, so as to explore the combination meet the social needs of ways.

Key words industry-school-research combination; college; electrical professional

产学研即产业、学校、科研机构等相互配合,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强大的研究、开发、生产一体化的先进系统并在运行过程中体现出综合优势。产学研合作是指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之间的合作,通常指以企业为技术需求方,与以科研院所或高等学校为技术供给方之间的合作,其实质是促进技术创新所需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随着技术发展和创新形态演变,政府在创新平台搭建中的作用,用户在创新进程中的特殊地位进一步凸显,知识社会环境下的创新2.0形态正推动科技创新从“产学研”向“政产学研用”,再向“政用产学研”协同发展的转变。①高校既是创新人才的集聚地,也是科技创新成果的发源地。如何以高水平的创新成果和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服务经济社会的发展?最重要的是坚持科学发展,促进产学研合作。高校的产学研合作可以有两种,一种是国家经济层面,为科技创新服务,促进科研成果,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另一种是为教育服务,通过产学研与学术的培养、教师的科研相结合,将学生培养成才。

1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气工程专业产学研结合现状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气工程专业为国家级特色本科专业、国防特色重点专业、江苏省品牌特色专业、江苏省“十二五”重点专业以电气工程领域为对象,注重计算机科学、控制理论和信息科学在电气工程各领域中的应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相关研究领域在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该专业设有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机与电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三个方向。培养具有电气工程领域较宽广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工程技术基础,具有较好的电气分析、电气设计、电气系统设计、电气系统运行、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管理工作能力的适应国民经济建设特别是航空航天、国防工业和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高素质的电气领域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作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这样一所重点大学,重点是培养研究型人才,进行知识创新活动,最终目标是为社会服务,高校通过产学研合作,不仅能够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脱节问题,缩小学校和社会对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差距,增强学生在社会的竞争力,而且也能够促进科技发展。近年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开展了较多广泛且有效的产学研合作与实践,尤其在电类领域的合作,效果较为显著。通过合作,实现了将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平台共建、人才培养、干部交流等全方位的合作,实现了互利共赢,助推了经济发展。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无锡市开展风电领域政产学研合作为例,自合作以来,无锡市委书记杨卫泽率领无锡市党政代表团先后两次访问学校,并就政产学研合作事宜与学校的领导深入交流。而且,学校党委书记崔锐捷、校长朱荻等校领导也多次带领学校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及部分专家走访无锡市惠山区,实地考察区域经济发展,探索合作模式,推动政产学研合作。②

2 电气专业产学研结合的思考及具体做法

电气专业是电气信息领域的一门学科,由于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工业生产密切相关,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触角伸向各行各业,小到一个开关的设计,大到宇航飞机的研究,都有它的身影。这个专业的学生能够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系统运行、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信息处理、试验技术、研制开发、经济管理以及电子与计算机技术应用等领域的工作,是“宽口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该领域对高水平人才的需求很大,正是由于社会大量的需求,不言而喻,电气专业培养学生的素质与质量,对该个专业领域,乃至我国国民经济领域的发展影响也是极其重要的。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被社会所接纳,被企事业单位所需求,需要我们高校在培养学生时要制定合理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因此,产学研的结合,为高校的学生培养、学科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2.1 产和研的结合

企业有较好的生产能力,但科技含量低,科学研究创新不够,如果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甚至立于不败之地,需要把高校的知识资源和科技研究成果可以很好地转化,技术上进行创新。而作为高校,是服务发展的主体,是科学知识的生产者和提供者,对科学知识的传播、整合和流通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高校在搞科研的目的也是为生产服务、为社会服务。产学研结合就是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建立良好的互动,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模式与直接获取工程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才能适时调整学生的培养模式,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实习机会和实习场所,让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容易走上社会,被企业所需求。电气工程专业就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能够解决电气工程技术分析与控制等实际生产问题。

但是,在产学研合作中,高校在科研管理机制上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1)科技成果转移渠道不畅。很多企业拿着大量资金寻找科技创新成果,而高校的科研成果又转移不出去,导致了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等各方科技资源分散,浪费精力、物力和人力。(2)科研人员考核制度不利于成果转化。当前,高校普遍采用职称和职务等级发放科研津贴的,而职称职务的获得,主要是看权威性期刊的数量、申请的项目获得的奖励,专利情况等,对于科技成果能否实现产业化问题很少重视,致使高校老师很多科技项目申请后,过多地偏重于技术与理论,与社会需求脱节,大部分科研成果很多是只申请了专利,或者发表了论文的水平上,实际应用产出的效果不高。另一方面,当前部分教授评职称前,发论文,申报项目,有较多的研究成果,但职称评定后,科研动力不足,研究成果停滞不前,更多的是享受这个教授待遇,从而导致研究资源流失。(3)科技成果推广机制不完善,重视不够。高校由于学科建设发展需求、整体实力提升等众多因素影响,学校科技部和老师的关注点在于国家或省部级重大项目的申报上面,比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级973、863等重大项目课题、各项科研成果奖励申报,而对真正获得的科技成果,如何将其转化投入不够,重视不足。

因此,在高度重视产学研合作的同时,更应该要结合学科、科研特色和优势,充分发挥科研管理制度对科技创新的激励、支持和引导作用,要进一步搭建平台,发挥政府的作用,与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及高校,产业四力强强联合,不断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形成和发展,为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创新做出贡献。

2.2 学和研的结合

随着电子、计算机、通信和信息等技术在电力行业的广泛应用和发展,给电气专业的学生带来了很好的发展机遇,这就需要高校培养出的电气专业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能够独立承担相应研究方向的科研课题。首先,让学生参与到老师的科研当中。从我校电气专业学生培养来看,学生实行“导师制”,对于优秀的学生,从大学开始就跟随导师做相应的课程设计,等到了研究生阶段,不仅能够很早,而且将课题研究有延续性,能更好地做出科研成果,培养科研能力。第二,让学生参与到各种科技创新比赛,老师进行指导,培养了学生的独立科研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学生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校电气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课题,以及研究生课题,有80%的题目与产学研基地的实际和教师科研课题紧密结合,有部分学生直接参加教师承担的课题。通过多种渠道,不仅可以使学生更深入接触工程实际,增强实际工程意识,提高综合实践能力,在完成自己学业任务的同时,培养了科研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3 产和学的结合

人才培养是高校教育的发展之路。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精英教育、大众化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两个方向。精英教育培养拔尖人才,大众化高等教育培养各级各类专门人才,各具功能,不可替代。学校应根据不同的社会需求进行科学、准确的定位,确立自己的发展方向,形成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培养方法和质量标准。③

电气专业的学生培养,需要保持和加强原有专业特色和优势,培养学生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在实际操作中,学校应因材施教,引入各类培养机制,如结合产学研的合作平台,一是和企业联系,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实习基地;另一种则是根据企业的需求,企业的科研方向,制定我们培养学生的目标、模式及课程体系。如开设专门的“卓越工程师”班,单独组织学生完成一门企业课程授课,一次企业参观实习,一次“工程技术讲座”。除此之外,每年暑假,我校的电气专业与陕西航空电气有限公司、陕西西航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河南许继集团、南京机电液压工程研究中心等多个校外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开展合作,这些企业每年为电气专业学生提供实习条件,提供合作科研项目。

3 总结

电气工程专业行业属于高精尖端行业领域,尖端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要,它的社会需求较广,而培养这样的优秀人才,就需要高校制定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产学研合作的模式,让学生、教师有良性发展,才能促进电气学科的发展,而外部则需要社会与企业的需求,产学研的结合便是达到这一目标的良好途径。

基金项目: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青年科技创新基金-高校科研管理中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研究(资助编号:NR2013029;项目负责人:李洁)成果之一

注释

① 宋刚.钱学森开放复杂巨系统理论视角下的科技创新体系――以城市管理科技创新体系构建为例[J].科学管理研究,2009.27(6):1-6.

篇2

【关键词】政产学研用;专业硕士;材料工程

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之下,政府c高校在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中逐渐认识到积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教育的重要性。贯彻落实专硕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更偏向于工程实践,学位论文选题来源于工程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技术背景。但在实际培养过程中往往由于培养单位条件所限制等种种原因,其中最关键的是缺乏与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和行之有效的实践环节[1],因此进一步探索材料工程专硕的培养模式,以实现预定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政府引导,创造条件,积极搭台

通过“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政府为引导,院校为依托,各方面联动”的政产学研用合作思路,充分考虑政府政策的指导作用和用人单位的反馈作用,更好地推动产学研合作,开创各方面共赢的局面[2]。由江苏省政府牵线搭台、企业创造条件、高校参与合作来设立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由高校或科研院所等单位与企业联合申报工作站;政府经甄选后批准挂牌;专硕研究生在站期间,实行高校导师与企业导师联合指导,在结并对在站研究生有所反馈并对其培养提出建议;运行一段时间后经考核合格的工作站,由政府给予经费支持或奖励,为专硕研究生长达一年的实践训练环节提高了硬件保障。

除此之外,江苏省双创人才项目中有一类“科技副总”项目,明确由高校或科研院所派出具有博士学位或副高以上职称的科技人才,由企业聘任为非全职技术副总或副总工程师,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该人才项目中对企业资质限定在高新技术企业,或研究生工作站等省级以上企业创新平台的范围内,这一政策促进了高校与企业的合作,促进了科技人才与企业的对接,在客观上对专硕研究生的实践培养又提供了契机。

2 学校有针对性配置导师

以江苏科技大学材料工程领域为例,对于专硕导师的招生资格会定期进行评估,除了具备高级职称和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外,对于一些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或者主持在研工程项目的中级职称教师,同样可破格聘任为专硕导师,以体现专硕研究生贴近工程实践应用的培养特点,有效提高了培养质量。

3 多方合作共赢,推进实践基地建设

在政府积极牵线搭桥下,高校与江苏省企业合作申办研究生工作站等,并“以评促建”,加快推进此类实践基地建设,从而为材料工程专硕的工程研究课题提供保障,也完成了培养中要求的在生产一线实践一年的要求,而此需要多方长期合作。对于企业而言,建设好研究生工作站是其与高校等科研单位建立实质性合作的一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指派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担任专硕在实践基地的导师,指导学生就生产实践中的技术问题进行技术攻关[3]。除此之外,这对于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或联合申报企业创新基金、科技进步奖等都奠定了基础,因此在各方都取得感兴趣成果的前提下,推进实践基地建设并彻底解决专硕研究生的实践培养难题才得以实现。

4 总结

本文分析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其原因。针对这些问题,介绍了江苏地区政产学研用背景对高校材料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带来的契机,由政府创造条件、高校与企业响应号召,合作申办研究生工作站、科技副总等项目,加快推进实践基地建设,从而为材料工程专硕的工程研究课题提供保障,同时实现多方合作共赢。该成功经验不仅可适用于材料工程专硕培养,还对其它领域专硕培养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海,王茗.广西无机非金属材料研究生“产学研”联合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视界,2016(8):28.

篇3

论文关键词:长沙,产学研,模式

一、研究背景

为贯彻科技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1997年国家科技部开始在全国部分城市和高新区组织开展了技术创新工程区域试点工作。长沙市在1998年初被批准列为技术创新工程区域试点城市之一。长沙“九五”计划中明确提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和机制的目标任务。“十五”期间,长沙又提出“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实施优势带动战略,把长沙建成繁荣的经济强市、开放的窗口城市、文明的现代都市、秀美的山水城市”。2009年11月,长沙凭借“科技和人才实力在全国省会城市位居前列”、“全市技术产业总产值突破1160亿元”、“技术合同成产额突破32亿元”等多项硬实力指标被国家科技部评为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县(市)。

这一切得益于长沙在科技创新的过程中,为了促进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采取了正确的产学研发展模式。有效的产学研发展模式不仅促进了长沙的科技和经济发展,而且促使企业成为了科技创新的主体,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二、研究意义

(一) 借鉴成功经验,指导产学研合作,推动经济、生产力发展

研究长沙产学研发展的模式,可以借鉴其成功经验,指导本地的产学研合作。在借鉴的同时再吸取其中最有效的方式来构建具有本地特色适合本地科技创新的产学研发展模式,从而推动地方经济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二) 指出不足,加以完善,促进长沙经济、生产力发展

在科技创新的过程中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何产学研合作模式都不是完美的,都有其缺陷。只能说某种产学研合作模式在某个时期最有效地促进了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指出长沙产学研合作模式的不足之处,本身就是对产学研合作模式的修正和创新,有利于经济发展,也有利于促进长沙经济、生产力发展。

(三) 在研究中通过整合优点的模式推广有效可行的新的产学研模式

在对长沙产学研合作模式的研究中,要对各种模式的优点加以概括和总结,在总结的同时再根据本地的社会经济和生产力发展情况,对适合于本地发展的产学研合作模式的优点加以整合,形成一种适合本地发展具有普遍意义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三、长沙产学研现存模式及其特点研究

湖南制定并颁布了《关于促进产学研结合、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意见》,意见中提出: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企业为主体、政府引导、市场导向,坚持大科技、大产业、大开放、大协作,充分发挥市场优化配置创新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强产业资本、知识资本和金融资本有机结合,引导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推动多层次、全方位、可持续的产学研结合。因而,长沙以企业为主体,以政府为引导,吸引民间资本,吸引高精尖人才参与,创造了产学研资相结合的合作模式,得到社会及海外投资机构的热捧,为长沙的科技创新发展吸引了大批的资本,极大地促进和提升了长沙的生产力发展。

长沙的产学研模式主要有:产学研资,科技园区模式、企业附属研究院模式、校办企业、技术转让论文范文。

(一)产学研资模式

产学研资模式是长沙在科技创新过程中运用的最主要的产学研模式,也是最成功,对长沙科技、经济、社会促进作用最大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它是通过新的观念,把新的体制、机制、管理、技术、资本等要素紧密结合在一起,大学、企业、资本互为依托,互相促进,大学、企业进行研发、生产,而资本为科研项目的研发和科技成果的转化注入动力和提供保障,为企业的生产提供资本支持,当新的科技成果进行市场转化后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又会反过来促进资本的壮大,资本壮大后,又回来投入科研和生产,如此良性循环,使长沙的科技创新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使长沙的科技创新短期内跃入中部省份城市的第一。

它的具体特点有:

1、政府引导并建立科技投融资机构

长沙为了使科技创新顺利进行,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由政府注资3000万并成立了长沙长沙市科技风险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长沙科技创业投融资协会、长沙高新技术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这些公司的成立

2、以多种方式巧妙实行科技成果与资本的对接

通过成立民间投融资机构,以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吸引国内外投资机构对科研及科技成果的转化进行大规模的投入,从而达到把科研成果与资本对接的目的。

通过与银行合作,达到把科研成果与金融资本对接的目的。通过技术交易平台和科交会等,把科研成果与资本对接,迅速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3、市场化的运作吸引各方资本

民间投融资机构对科技投入的参与,大量运用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吸引海内外投资机构及金融机构,采取互惠互利共促发展的方式,达到既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实现,又满足了投入资本的壮大和发展。

(二)科技园区模式

长沙通过对科技园区的规划兴办,达到了吸引人才,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建立大量孵化器的作用。以园区的四大特色产业掀起和带动整个长沙经济和产业的腾飞。它的具体特点有:

1、由政府规划和引导

政府对园区进行规划,建设好基本设施,引导高新企业和高校产业进入,吸引高精尖人才进入创业。通过一系列政策法规对园区的运作进行保护和监督。政府实行一系列的优惠措施,通过对税费和行政收费的减免,对高新技术企业资格的认定和淘汰及对高新技术企业一系列优惠措施的采取,达到对园区产业的发展进行引导和监督的作用。

2、园区形成研究基地、产业基地、孵化基地的有效对接

园区的高新企业一般都有自己独立的研发机构甚至博士后工作站,或者有院士带队的专家团队进行研发,因而自主创新能力强。

在园区发展的同时,以四大产业为支柱,形成系列化的产业基地。通过对孵化器的建设,培育了大批高新技术企业的建立和发展。

3、以科研成果或自有资金为基础,吸引社会投资

园区中发展起来的高新技术企业,大多以自有的科研成果为基础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以自身最初的投入资金为起点,通过吸引社会对科技的风险投资及与金融资本的对接,达到发展壮大的目的。

(二)企业附属研究院模式

长沙高新区岳麓山高科技园中的园区企业与23 所驻长高校、70 多家科研院所合作,共建研发机构近400 个,共建国家级工程中心6 个、国家及省级技术中心8 个,有效地推动了企业的科技创新。

还有的企业根据自己招来的人才及自身固有的技术力量,成立了独立的科研机构甚至博士后工科站。

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有:

1、企业为科技创新的主体

在整个科研过程中,企业始终是科技创新的主体。科研院所进行的科研工作,都是围绕着企业的生产和市场营销来进行的,以获取最终的经济效益和解决企业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推进生产和企业发展为目的。

2、科研院所是附属于企业的

在整个科研过程中,这些科研院所是依靠于企业的资金的投入而建立并发展的,它的科研目标的制定和项目的确立,是以企业的需要为目标的。企业是这些科研院所的所有人,企业支配科研院所的研究方向和科研成果。科研院所是企业的一个附属机构。

3、科技成果转化迅速

在这种产学研模式下,由于科研项目是企业以生产任务形式下发给附属的科研院所,而科研院所又根据企业的生产需要和市场信息进行研发,因而研究出来的科技成果对市场有极强的适应性和拓展性,同时,在研发出来后,科技成果迅速投向企业进行生产力转化和市场实现,极大促进生产。从科研项目的研发、科技成果的出现到科技成果的市场实现,实现了流水作业式的一条龙式的生产,因而,这种模式下的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是最快的。

(三)校办企业

长沙高新区大学科技园采取“一校一园”、“多校一园”等方式:在麓谷,湖南大学设立湖南大学麓谷产学研基地;中南大学设立研究院,建设产学研基地。从而有效实现长沙高新区大学科技园实体化。这种模式具有如下特点:

1、高校是所设立企业的产权所有者

在这种模式下,高校是所设立企业的产权所有者,对企业的资产和管理、财务的决定、人事的任免、生产的方向,都有决定权。而企业只是高校的一个下属机构。

2、企业是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基地

企业是附属于高校的,一般在高校有某个能实现产业化的科技成果产生后,这种企业才予以建立。企业的生产和管理由高校决定。当高校有与企业生产方向相应的科研成果产生,便迅速下发给企业进行生产论文范文。高校科研机构也可根据自己企业的发展需要,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根据对企业生产的调研进行立项。

3、高校与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资源共享

在发展过程中,高校与企业的资源是共享的。在人才资源、资本支持上,高校与企业是相通相促进的。高校为企业提供人力和财力支持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企业进行生产和科研成果的市场实现,又以丰厚的利润回报高校,促进高校的建设和发展。

(四)技术转让

长沙这种产学研模式是高校和科研机构甚至科研个人,将科研成果通过以专利许可和技术转让的方式转给企业,再以企业为主体对科研成果进行市场化和产业化的转化。这种方式能较为迅速地将科研成果进行转化,避免了高校或个人因自身的条件的限制而无法转让科研成果,从而对科研资源及科研投入造成巨大的浪费,不利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具体的特点有:

1、科研成果的拥有者与转化者不相同

科技创新成果是高校和科研机构或个人所有,但是,依高校、科研机构和个人的条件无法进行科技成果的转化,继续搁置成果不用,将会使科技创新成果随时间的推移面临被淘汰的危险,也会使在进行科研过程中所投入的资金和智力处于被浪费的境地。在这种情况下,长沙成立科技成果交易平台,通过科技成果交易会和技术成果交易公司使很多科技成果转向以企业为主体进行生产力和市场转化,既使科技成果的研发人获得经济利益,也使企业节约了研发资本,迅使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并推向市场,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

2、有偿转让科技成果

高校、科研机构、个人向企业转让科技成果时,是通过有偿方式进行的。企业可以一次性全部购买;也可分批次根据市场前景状况和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的过程,多次付转让费;也可以在产品销售过程中给以提成。

3、市场的需要对科技成果的顺利转让起重要作用

科技成果要想转让,必须在转化后的产品符合市场需要,因而,有市场生产前景的科技成果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后,就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进一步刺激企业的发展。而缺乏市场前景的科技成果,即使转让给企业,也会使企业蒙受巨大的损失。

四、长沙产学研联盟发展的启示和建议

长沙在科技创新过程中利用产学研极大地促进了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并取得了极大地成就。它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一)政府要加强引导和政策监护

作为政府,在产学研的过程中一定要起协调和引导的作用,排除障碍,制定政策法规,引导正确的发展。

1、政府要有完善的产业布局规划

政府要做好相应的产业布局规划,针对优势产业要重点引导建立产学研联盟。以有效的产学研模式的运作带动科技成果迅速向生产力转化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从而促进优势产业的发展和壮大,再以优势产业的龙头效应带个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2、政府要对产学研联盟的形成和发展加以引导

企业缺人才,而高校人才聚集,为了企业的发展和高精尖人才的有效利用,政府就要恰当适时引导高校和企业建立产学研关系,及时处理好所建立的产学研模式在运作过程中出现的不和谐的因素。让高校在向企业输出技术的同时,双方能互利互惠,互相促进发展。企业可以项目联合高校建立产学研关系,也可以生产领域联合高校建立学科领域类的产学研关系。而高校呢,也可进一步影响企业将企业作为自己的实习基地、科技成果转化的产业基地。

3、要制定适宜的政策法规对产学研联盟加以监护

在产学研成立和运作后,政府不能任由其自由发展,而应以法律和政策的形式对其加以监护。在这个过程中,既要保护好高校的利益,也要照顾好企业的发展,更要考虑到人才的心理。政府要重奖对社会科技和经济、产业有重大贡献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个人。同时,也要对无所作为的产学研联盟加以惩戒,撤消其所享有的优惠待遇。

(二)以企业为科技创新主体

在产学研的发展过程中,应以企业为整个科技创新的主体,从企业发展和经济需要的角度来建立和健全产学研模式。

1、以企业为中心来进行科技创新

在产学研联盟建立的过程中,应以企业为中心来进行科技创新。企业处于生产的第一线,对于生产需要、市场信息,企业把握得较准,因此,企业的生产带有市场化,他们所提出的科研要求通常也最符合市场的需求。所以以企业为中心进行科技创新,从而建立产学研联盟的模式,不仅有利于科研,也有利于经济和市场的发展。

2、加强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

中国的高层次人才大多聚集在高校,而企业相对于来说,专业技术人才、策略管理人才缺乏。因而,必须加强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充分利用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为企业服务,在促进企业发展同时,要激发人才的潜能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促进人才的创新,反过来,又会极大地促进高校的发展。

3、建立企业独立的研发机构

要使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迅速得到专业性地解决,在生产需要时提出的项目得到适时的攻克,并使科研成果迅速得到转化论文范文。最好能在企业内部建立附属于企业的研发机构,处于企业生产线上的研发机构,既能随时对生产情况进行调研和解决生产中所遇到的难题,也会及时根据产业和市场需要确立科研项目,同时也会研发出更适合生产力转化和经济发展需求并具有市场前景的科研成果。

(三)产学研资是产学研联盟发展的有效模式

在科技创新过程中,产学研是把科研与生产融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研、产,为科研成果和生产搭建了平台。但是,在科研成果出来后,必须有相当的资本保证其转化和健康运行,这样,才能使科研、生产、转化位于一条快速的流水生产线上。

1、将科技成果与产业资本对接

这种产学研模式的最有特色的就是直接将科技成果与产业资本实行对接,以雄厚的产业资本来保证具有市场前景的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以具有市场前景的科技成果来吸引社会各行业各层次资本的投入。同时,产业资本的大量存在,也促使大量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科研成果的产生。

2、雄厚资本的保障有利于产学研的进一步深化

雄厚的产业资本的存在,为科技成果的生产力转化和市场实现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同时,在产学研资一体化运作快速发展时,会促进产业的发展和激发产业升级和转型,甚至新的产业的产生。

3、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

产学研资一体化运作,会极大地促进产业发展,当这种模式运行到一定程度并使该产业得到升级甚至转型时,就会促使该产业成为优势产业。而优势产业的迅猛发展,势必会带来整个区域的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了整个经济的发展。

(四)完善科技投入和中介机构

建立多元化的较为完善的科技投入机制会为产学研的运作带来雄厚的资本支持,而好的服务中介机构的建立又会随时为产学研搭建一系列平台,能有利地沟通好产、学、研之间的关系。

1、建立多元化的科技投融资机制

科技投入必须建立好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政府做引导性和启动式的投资;民间的科技投融资机构要通过市场化的运作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来进行投入,确保科研的顺利进行和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创造好的科技创新环境,通过一定方式吸引海内外科技投资机构来对本区科技创新进行投入。

2、为科技成果的转化搭建好中介平台

产学研联盟的成功建立毕业论文开题报告,需要政策的扶持、人才的加盟、项目的吸引、经济的激励,以资本为基础,以科技成果的转化、产业发展为最终实现。因而,良好的科技服务中介机构的建立,对于串接好产学研建立的各个环节的信息服务至关重要,对于各个环节的顺利和有效对接也至关重要。

3、为科技研发打造好科技投入风险平台

产学研联盟成立后,进行科技研发不是一帆风顺的,有可能面临失败,出不了成果,或者所出的科研成果在进行生产力转化和市场实现时,并没有带来预期的经济效益。那这就意味着先前为了研发而投入的大量资本、人力处于一种亏损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仅以宽容失败是不够的。还必须以风险投资对科研进行有利地保障。因而创立好科技投入风险平台也很重要。

五、结论

在科技创新的过程中,要想采用合适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推进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必须以企业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政府加以引导,以产学研资模式甚至更恰当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推动科技创新,巧妙建立科技成果与资本的对接,鼓励社会风险资本的参与,以人才为基础,以资本为推动,以政策为保障,全面推进产学研合作的发展,从而促进科技和经济的腾飞。

参考文献:

[1]长沙市技术创新工程成绩斐然[N],科技日报,2003年07月17日;

[2]陶小爱,长沙强化科技创新实施技术跨越[N],湖南日报, 2000年12月20日第A01版;

[3]湖南省统计局,科技创新助推长沙经济发展[J/OL],湖南省统计局,hntj.gov.cn/sxfx/csfx/200908060002.htm,2009年8月10日;

[4]徐东,我国产学研合作的三个层次分析及五点思考[J],有色金属高教研究,1995年第2期;

[5]刘庆华,产学研合作机制及发展模式初探[J],科技管理研究,2009年第9期;

[6]王娟茹,潘杰义,产学研合作模式探讨[J],科学管理研究,2002年2月

[7]柳卸林,2004-2005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分析报告[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年12月;

[8]毛竹,长沙:产学研结合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7 年/8 月/27 日/第B05 版;

篇4

论文摘要:针对高职高专产学研结合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当前推进产学研结合亟需建立运行主体间的深层次合作关系及长效运行机制。

在当前高等教育飞速发展的形势下,高职高专要发展,要生存,就要正确定位,明确自己的办学目标,培养大批的、符合市场需要的实用人才,走有特色的产学研结合之路。

一、当前高职高专教育产学研结合的现状分析

我国高职高专教育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与实践,在开展产学研结合工作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些成绩。每个学校都根据自身的特点以及所处的地域,积极探索适合本校实际的产学研合作方式与途径。我们通过对不同类型的高职高专院校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在开展产学研结合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

(一)高职高专产学研结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对产学研合作仍缺乏正确的认识。学校把产学研结合只作为解决学生实习的一个途径;由于企业没有品尝到产学研合作教育带来的甜头,对产学研结合工作缺乏正确认识,把其视为额外负担。

2.没有找到产学研结合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有些学校和企业虽然认识到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重要性,但由于缺乏产学研结合的外部环境、思路不够开阔或自身条件的影响等原因,还没有找到产学研结合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3.缺乏长效机制。一些高职高专院校在产学研结合中缺乏有效的调控机制、保障机制和评价机制等一系列校企合作运行机制,致使目前一些学校的产学研合作还停留在浅表层次。

(二)原因剖析

1.宏观方面:(1)现行教育管理体制不利于产学研结合的发展。目前我国的高职高专院校完全由教育行政部门管理,行业对高职高专教育缺乏有效指导。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仍处于民间活动状态,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责、权、利的规定比较模糊,双方无法建立长期、稳定、互惠互利的合作机制,制约了产学研结合深入、持续、健康地发展。(2)缺乏国家在宏观层次上调动包括学校、社会各用人单位以及学生积极性的政策法规。国家对开展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方针、政策是明确的,但缺乏与之相配套的可操作性的政策法规。(3)经济发展对产学研结合的内在牵动力不足。产学研结合教育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由于我国目前正处在转型期,一方面,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区域间、行业间、企业间经济发展很不平衡,许多岗位仍然被传统性劳动力所占据,企业还没有体验到合作教育带来的好处,因此企业与学校合作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我国的就业市场还不规范,人才高消费,高职高专毕业生被一些企业拒之门外,因此,发展高职高专教育还没有成为企业的迫切愿望。

2.微观方面:(1)学校自身实力不足制约了产学研结合的发展。校企合作必须是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才能够健康发展。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实验条件不具备,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不高,使得学校与企业合作的途径不畅,从而影响了校企合作的开展,同时这也是企业与学校合作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之一。(2)学校开展产学研结合的思路不够开阔。主要表现在:一是把开展产学研结合仅仅作为解决原有模式下学生实习的一个途径,没有真正把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作为首要任务来考虑。二是许多学校在寻找产学研结合的工作岗位时跳不出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圈子,因而使产学研结合的路子越走越窄。三是许多学校为了便于管理,往往希望把学生安排在少数几个工作单位,由于多方面原因,实际部门不愿意接纳或只能接纳少数人,因而给产学研结合的开展造成很大的困难。

二、建立高职高专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建议

针对当前我国高职高专教育产学研结合的现状及问题,推进产学研结合亟需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政府的引导和支持

在目前这种产学研结合的初级阶段,政府应该通过引导、支持产学研的政策,鼓励高职高专院校与企业开展产学研结合。当前,政府应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积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一定特色的、有利于推动产学研结合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法规。

1.政府通过设立“产学研结合基金”等方式,引导和鼓励学校进行产学研合作,调动学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制定和实施“双师型”教师职称评聘制度,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通过全面推行劳动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调动广大学生参与合作的积极性。

2.在制定有关法律(如《企业法》)时,要有明确的条文规定生产条件先进的企业有为教育服务的责任和义务。同时,通过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如对参与了产学研结合的企业,可根据接受学生的数量和消耗企业材料的费用,享受一定的减免税等,吸引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教育。

(二)理顺产学研结合运行主体间的合作关系

产学研合作教育要健康发展,政府的引导和支持是必不可少的保证,但高职高专院校与企业是产学研结合的主体,校企双方建立紧密结合、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合作机制是产学研结合运行机制的基础。因此,理顺主体间的合作关系,是产学研结合的关键,双方合作层面如何,将决定产学研合作的程度。目前校企双方合作层面主要有以下三种:

1.浅表层面的合作:企业没有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课程体系设计、科研课题的研究以及教学质量评估等环节,虽在毕业实习方面有一些安排,但也仅仅属于参观性的,只停留在形式上,并没有真正起到职前]练的作用。

2.中层面合作:企业开始关注学校培养人才的规格要求,同时通过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初步参与到学校的专业建设、课程体系设计以及教学质量评估中,而且学生基本能顶岗进行综合训练,有机会在工作中结合实际将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真题真做。但这种层面的合作还仍属于比较松散的合作。

3.深层面合作: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从学校培养目标的制定,课程的开发,教学条件建设和教学方法改革,到毕业生的实习安排,科研课题的合作,再到教学质量评估各个环节,企业都积极参与,把其视为自己工作的一部分;学校也为企业的发展“量身订做”人才。这种合作使校企双方真正建立起紧密的内外结合关系。

浅表层次合作和中层面合作都没有理顺产学研结合主体间的合作关系,因而产学研结合工作就受到了很大影响;只有建立深层面合作关系,校企双方才能够在双赢的基础上做好产学研结合工作,才能够真正促进高职高专院校的发展。

(三)建立产学研结合的长效运行机制

1.建立调控机制。高职高专院校自身必须建立一种根据市场、企业变化随时适应、调整的机制,能够主动适应市场变化,调整办学方向、专业设置、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办学规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1)成立由行业主管部门、企业、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地方政府组成的“产学研结合指导委员会”。其基本职能是宏观调控产学研结合的发展,统一协调解决产学研结合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产学研结合的发展提供指导、咨询与服务等。(2)成立由具有丰富经验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及学校的专业教师、教育专家等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其基本职能是根据人才市场需求的现状与变化,进行专业设置与调整;根据岗位职能变化,设定专业培养目标;根据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思想,制定专业培养计划等。

2.建立健全保障机制。高等院校与企业能否长期合作,取决于能否寻找与把握到双方利益平衡点;而能否使合作产生最大效益,则取决于长期合作中双方的各种保障机制是否健全。为此,要在以下两个方面建立合作保障机制。(1)建立校企双方的管理协调机构。校企双方建立“三级双轨”模式管理机构,负责协调处理校企合作中的有关问题(见图1)。(2)出台相关基础文件。为保障校企合作教育的顺利实施,校企双方应研究出台下列文件:《校企联合共建实践基地计划》、《“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校企联合科研开发管理办法》、《科技成果奖励办法》等。

3.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产学研结合开展情况如何,需要对其进行综合检验与评估。由于评价产学研结合的指标极其复杂,包括人才培养的质量、管理的科学化程度等“软”指标,还包括培养人才的数量、效益,合作企业的成本、产值等“硬”指标。只有通过有效的评价机制,才能够检验产学研结合形式是否正确、效率快慢、效果好坏、效益高低及成熟度等。建立这种评价机制,包括政府与高职高专院校两个方面:政府应建立对产学研结合工作的评价体系,促进产学研结合工作的规范开展;高职高专院校应制定各专业开展产学研结合工作情况的具体评价指标,将其纳入学校整个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以不断检验、改进产学研结合工作。

三、产学研结合实践中应明确和探索的几个问题

1.实施以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产学研结合为途径的教育教学模式,必须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和实际业务环节建立切实可行的实践性教学体系,这是产学研结合的关键。

2.必须具有相对固定和一定数量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并按照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建立深层次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使校企双方能够真正履行各自的权利和义务。

3.必须有全体教师的积极参与。产学研结合模式给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加大了实践性教学的难度,而且只有具备“双师型”教师的基本素质,才能胜任产学研结合的教学工作。

4.从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来看,高职高专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与终身教育,专科接本科等多种层面相互沟通、衔接的重要环节和纽带。因此,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构建上,既要强化专业岗位技能的训练,又要重视基础教育理论知识的培养;既要考虑学生的就业要求,又要兼顾专科接本科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衔接,更要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这些问题都需要高度重视,深入研究。

产学研结合是高职高专教育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它的发展不仅要依靠教育部门的努力,还要依靠政府的鼓励和支持,更离不开产业部门的积极参与和配合,全社会都应该共同关注高职高专教育产学研结合的发展,为其营造良好的氛围。相信在全社会的努力下,高职高专教育的产学研结合会越办越好,从而推动高职高专教育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温景文.校企合作办学的认识与实践[J].辽宁高职学报,2002, (1).

[2]教育部高教司.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与建设[M].北京: 高等教育 出版社,2002.

[3]全国高职高专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论文集[A]. 北京:高 等教育出版社,2003.

篇5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政产学研合作;风险控制;技术风险;投资风险;营销风险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263 文章编号:1009-2374(2017)04-0001-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7.04.001

1 概述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众多学者证实了政产学研合作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很有必要的。满海雁等研究了政府在“政产学研金介”中的作用,明确了政府在不同的合作发展阶段的定位。Marge Seppo等就欧洲情况基于欧洲各国的数据,分析了政府在合作中的角色定位以及对支持措施进行了分析。

马宁分析了产学研合作成绩、问题和原因之后,提出了在产学研合作中以企业为主体,最快实现技术突破和实现产业化。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风险文献,陈昭峰分析了高新技术产业面对的研究与开发风险、投资风险等,并提出了一些针对风险管理的防范对策。余佳设计了相应的指标衡量与防范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风险。张米尔在讨论技术入股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时,给出了针对道德风险的防范对策。钱丹构建产学研博弈模型提出了利益分配机制问题是道德风险问题的本质。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抢占未来经济发展的制高点,但因其具有高风险性、复杂性、创新性等特点,需要充足的资金、技术、人才等各种资源支持,所以通过政产学研合作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有必要的,整合各方优势资源,攻克技术难关等,促进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微观方面,新兴产业取得成功给企业带来了新的产品、技术及工艺,提高了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对大学而言,培育了高端人才、创造了新的知识、完善了理论知识和实践了现有的知识。宏观方面,推动了技术的进步,实现了经济的发展,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高风险性、复杂性,通过政产学研合作帮助其发展,仍然面对不小的风险。文章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面对的风险分为四类,分别是道德风险、技术风险、投资风险、营销风险,并对产生原因、表现形式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2 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学研合作风险类型

2.1 技术风险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风险分为两大类别:第一是指技术本身的风险,新兴产业是知识、技术密集型,在发展时因不具备技术开发的条件、技术决策失误等因素,使得产业发展中断甚至是夭折,这不仅打击政府、企业、学研方的热情,而且导致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第二是指技术需求方面的风险,产学研合作攻克技术难关后研制出了新产品、新工艺,但这种产品或工艺并不存在市场需求或市场中已有同类产品,这也将导致较大的损失。技术风险的本质来源于技术的不确定性和技术与经济的互动性,是比较特殊的一种风险。

它是发展新兴产业要面对的首要风险和核心风险,是因科技发展现状、政策支持、人才水平、相关技术等因素导致的集成风险。技术风险发生在产业发展的早期,但严重的结果后期才暴露出来。技术风险的发生主体主要是学研方、企业两方,学研方的基础研究水平、前沿技术研发水准等因素都会导致新兴产业凸显技术风险,企业对市场把握不准、资金投入不足等也会导致技术风险。

技术风险是一种集成风险,要进行系统的防范和控制。第一,政府目光要长远。制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是技术创新,政府不要过于注重产业规模,而要关注产业的创新,依据创新现状给予企业“阶梯状”的资金、税收等政策支持;第二,注重发挥中小企业的作用。我国中小企业数目众多,产学研合作时,大型企业或重点企业应吸纳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创新意识强的中小企业,共同进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开发,有利于新兴产业攻克技术难关、取得技术的进步;第三,针技术风险的第二类――技术发展与市场脱轨,企业要发挥其和市场密切联系的特质,对市场进行调研和预测、分析技术开发的市场潜力,以便及时调整技术发展方向以满足市场的要求;第四,政策合力给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搭建良好的政策环境。

2.2 机会主义

产学研合作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合作中必然要防范合作双方的机会主义。产学研已达成合作,所以本节主要分析道德风险。道德风险的产生原因有:第一,在合作过程中,双方已经签订了合作契约,在合作的过程中由于一方的机会主义导致合作破裂。如企业掌握了学研方的关键技术后终止合作,独立进行技术开发工作,获取超额利润;第二,合作完成后导致的道德风险问题。学研方的研究人员面临着发论文、评职称等压力,科研人员未经企业同意提前把研发的先进技术或核心理念作为自己的创新点发表在论文中。合作过程道德风险的本质是合作双方的诚信问题及利益分配问题,主要发生在技术研发的后期或市场化两个阶段中,产生的后果立即表现出来,发生的主体是企业或是学研方。

本节提出防范道德风险的一些措施:第一,选择合适的合作对象。对于学研方,要选择有高端研究设备、科研人员水平高等综合实力较好的机构。在选择企业方面,应该考虑企业的资金、规模、声誉等因素,声誉是企业无形但宝贵的资产;第二,签订合作契约时,列出违约的一些条款和惩罚措施。如企业违约,应加大惩戒力度,不仅要支付学研方研发投入的人力、设备、技术等资源的一切费用,还要明确规定学研方要占去这项技术市场利润的百分比;第三,合作研发成功后,技术产业的利润分配要合理。利益分配不合理是发生道德风险的主要原因,若新兴产业在市场上取得成功,取得的利益是不可估量的,因此利益在企业和学研方之间的合理分配是至关重要的;第四,选择合适的合作方式。企业和学研方共建研发经济实体如成立联合开发的公司是比较好的合作方式,双方依据投入要素相当的股份,合理分配市场收益。

2.3 投资风险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开发工作要求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撑技术的研发、技术的市场化等。我国R&D研发投入逐年增加,但R&D占GDP的百分比不足,仍然不能跟美国、芬兰等发达国家或新型工业化国家相比。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风险的原因主要有:第一,新兴产业是创新型产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撑;第二,新兴产业的投资要经历较长的时间才能获得收益。投资风险的本质是高风险,融资比较困难。产业萌芽期,许多投资主体持观望态度,依靠政府的一些资金支持、税收优惠等措施吸引投资。投资风险发生在新兴产业的各个阶段,发生的主体主要有政府、企业还有社会上的其他投资主体等。

本节提出降低投资风险的一些建议。第一,政府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投资。尤其是在萌芽时期,政府应投入大量的资金引导企业进行投资,降低企业承担的风险;第二,发展新兴产业要结合时代特点,创新融资模式。正如重庆市通过融资租赁、产业基金、股权投资等模式培植和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一定的成效,如应用PPP公私合营的模式进行融资,使得投资主体多元化,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降低其他投资主体的风险,给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撑;第三,正确地对新兴产业进行投资风险分析。对新兴产业的发展环境、相关产业、资源和能力、市场等进行全面的分析,做出合理的投资决策。

2.4 营销风险

政产学研合作把新兴技术产业化投入到消费市觯仍然会面临消费者购买力不足、消费市场无法打开的营销风险,其重要性不可忽视,新兴产业只有通过营销推向市场获得经济效益,参与主体才能获得投资收益,从而更好地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文章把战略性新兴产业产生的营销风险的原因归为:第一,新兴产业形成的新产品没有目标用户或者目标客户定位不清晰;第二,新产品受到用户的消费习惯、消费模式的冲击或现有市场的抵制;第三,对于新兴产品没有合适的营销渠道。营销风险在时间纬度上处于产业的末端,发生的主体是企业方。

本节提出降低营销风险的一些建议。第一,政府拉动需求。新产品的市场购买力不足或者产品价格过高,政府应主动购买这些产品或技术,拉动需求;第二,大学或科研机构对于新兴产业的教育宣传。在大学开设相应的课程或专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人才;第三,企业经常进行市场调研并做好市场营销工作。企业是与市场联系最紧密,面对市场的变化企业应当尽快做出反馈,而且应顺应时代、把握新兴产业的特点创新营销模式。

3 结语

产业的发展总是风险与收益并存的,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这种高风险高收益的产业,文章在搭建政产学研模型的基础上阐述了该产业遇到的四种风险:技术风险、机会主义、道德风险、营销风险,并对四种风险的成因、表现形式、发生主体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述,针对不同的风险提出相应的措施或建议防范风险,但是控制这四种风险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而不是相互独立的。

参考文献

[1] 满海雁,陈明.论政府在“政产学研金介”战略联盟中的角色定位与功效发挥[J].科技管理研究,2011,(11).

[2] Marge Seppo,Kart Roigas,Urmas.Governmental Support Measures for University-Industry Cooperation――Comparative View in Europe[J].J Knowl Econ,2014,(5).

[3] 马宁,王立.企业主导型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分析

[J].科学学研究,2005,23(增刊).

[4] 陈昭峰,江应中.高新技术产业化创新活动风险类型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1998,15(4).

[5] 余佳.战略性新兴产业风险分析及预警机制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2,(1).

[6] 张米尔,武春友.技术入股型产学研合作创新的道德风险分析[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1,13(2).

篇6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 “三创”载体建设 研究综述

产学研结合的概念出现时间较长,最初在国外以一种教育形式出现,被称为合作教育。这种合作教育模式是由美国辛辛那提大学赫尔曼・施奈德开创的,经过70多年的发展,合作教育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主流。产学研合作概念是由1987年英国的弗里曼提出的,后又经伦德瓦尔、纳尔逊等学者以及OECD(经合组织)对这一概念和理论进行了发展。199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UNISPAR计划,UNISPAR是University-Industry-Science Partnership的缩写,即大学、企业、科技合作,即我国通称的产学研结合。

“三创”载体是指“创新、创业、创优”载体,它从根本上说是先进生产力的载体,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制度性的共有结构安排,其主要目的是要培育高新园区创新机制,激发园区创新主体,并通过网络化创新平台激发各创新主体协同合作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迎合国际产业发展潮流。

国内对 “三创”载体建设牵引机制的相关研究

“三创”载体的牵引机制指的是“三创”载体驱动产业发展的源动力建设,是指载体所具有的,使载体保持正常运行所需要的多种功能的组合,以及使综合功能得以发挥的规则、秩序和联动循环过程。产学研合作在本质上是一种涉及多个异质主体之间资源交换和共享的过程,通过正式与非正式契约达成的跨文化合作关系,在相互交流与作用中借助技术创新,产生大于各自潜能之和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冉茂瑜,顾新,2009)。

(一)模式分析

针对产学研合作模式的问题,相关学者做了大量定性研究,对国内外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划分方法主要有三种:按照不同的主体的地位进行划分、按照合作的组织形式划分以及按照合作目的进行划分。在具体实施中究竟该选用何种产学研合作模式的问题,学者们也提出了见解。

根据多数学者的研究及分析,把我国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归结起来共有三个层面:政府主导型合作模式;企业主导型合作模式;高校和科研机构主导型合作模式(毛钟红, 余国扬,2009;武海峰,牛勇平,2007)。王娟茹(2009)等将产学研合作模式分为技术协作型、契约型和一体化型三类。刘庆华(2009)在实践方面,通过对各个国家发展经验的研究,把产学研合作的实践模式概括为以下四种:科技园区模式;联合实验中心模式;企业附属研究院模式;项目联合模式。我国产学研合作模式借鉴国外产学研合作模式,根据国情与企业发展状况,理论联系实际,有了很多新突破,迎合了国际产业发展潮流。无锡市“三创”载体已累计建成319万平方米,入驻各类科技型企业2100家。苏州“姑苏计划”以及清华大学科技园,武汉东湖科技园等等都实现了产业额的快速增长。这些实地调查表明:“三创”载体等模式将区域经济发展带上了和谐发展的快车道。

(二)影响因素研究

利益分配问题是“三创”载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相关学者对此问题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及研究。如早期罗炜,唐元虎(2001)从产学研合作的交易成本角度对此问题进行了探究,找出利益分配冲突的问题所在。李晓彦(2009)对此方面分析认为,由于产学研三方在合作中的地位与作用不同,导致了价值认识上的不平衡性,从而使合作各方对合作成果和知识产权归属方面的问题、认识分歧较大。

企业文化是影响“三创”载体建设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赵顺龙(2004)指出,企业文化在于引导或改变组织成员的价值观念,使得产学研结合组织内部极易产生文化方面的差异和冲突,造成产学研组织内部的个人价值观念、事业取向的多元化。董尹、金龙(2009)针对产学研相结合过程中的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得出将隐性信息转化为显性信息促进知识转移,企业知识存量越多,知识转移水平越高,知识转移程度也就越高。

由于受传统办学理念的束缚,一些高校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重点依旧放在项目验收、论文数量、获得奖项等方面,对科技成果能否转化并不关心,没有真正把产学研产生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和发表科研论文等传统评价指标放在一个层面上,这导致了高校科技成果与市场需要的严重脱节(毛钟红,余国扬,2009)。

(三)创新动力研究

创新是“三创”载体的重要纽带和动力。国内关于创新动力研究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集中在对技术创新内在动力分析,注重从心理学及组织行为学等角度研究主体行为选择等内容(杨东升,张永安,2009);第二类是从环境动力学和企业内部动力来研究创新动力(张刚,安立仁,王海山,2005)。同时,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实力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在科技成果转化的服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前产学研合作的重点在于加强人才培养,促进技术创新。

“三创”载体作为产学研合作的一种创新模式,将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并将发挥更大的作用。来尧静、肖成勇(2008)以南京工业大学为例,从博弈论及制度经济学角度对南工大产学研相结合的“三创载体”模式进行探究,得出了领军人才是“三创载体”建设的重中之重,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陈红喜(2009)基于三螺旋理论对政产学研进行了剖析,指出了三螺旋的政产学研合作模式发展趋势,提出建立适应产业技术重大创新需求的产业技术层面的战略合作的结论。

(四)国内研究现状总结

目前国内对产学研合作的相关研究较为丰富,但近几年来已不仅仅局限这一方面,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注重其他角度探索其运行机制。通过查阅文献发现,关于产学研合作的相关研究呈现一个由表及里、由粗到细的发展趋势。学者从最粗单纯地探讨产学研合作的理论基础、内涵、特征、意义等基本问题开始(黄建,余为,2009;高瑞平,2008;毛加强,刘璐,2009;陈宝明,2009),进而着重于产学研合作的发展模式、运行机制、技术路径及评价等相关问题(李冬梅,刘进,唐殊,汪雪梅,2009;周国红,陆立军,2005;唐孝云,李业川,杨帆,温勇斌,2009),近年来有部分学者对“三创”载体建设进行了深入研究。

国外对“三创”载体建设的牵引机制的相关研究

(一)模式分析

从合作模式上看,国外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是在探索由政府引导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所构成的多元化的合作模式,在产学研合作模式以何为核心主体方面,较早的形成一种合作模式体系。Altlan(1987)从实践出发,将产学合作分为六大类:一般性研发资助;合作研发;研发中心;产学研发联盟(Consortia);大学中的业界协调单位(Industrial Affiliate Program);创业培训中心与科学园区。Bolton, Robert(1995)二人则根据产学研合作中企业与大学合作的具体方式,将合作关系分成了七类:产业界专家到学校讲学,为学生提供应用领域的新技术的思想;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场所;企业为大学的研究活动提供建议,使大学的研究成果更容易为市场所接受;大学为企业有偿提供实验场所;大学为企业发展提供各种咨询服务;大学的学科专家为企业讲学;企业为大学提供必要的实验场所和器材。关于产学研合作的模式日本文部科学省提出的几种典型的模式,主要有以下五大类型(闫瑞军,2009):研究层面;教育层面;技术转移层面;咨询层面;创业层面。刘翠玲、王永胜将美国的企业孵化器分为4种类型:一是由地方政府或非营利组织主办。二是由大学和研究机构主办。这类孵化器是大学和研究机构为了增强在开发高新技术产品中的竞争力。三是由私营企业主办,目的是通过给加入孵化器的企业投资而获得利益。四是公私合营的孵化器。由政府、非营利机构和私人合股兴办。他们的合作方式灵活多变,如法国布尔集团、德国的西门子、英国国际计算机公司等欧洲三大电子公司为了开发高级计算机技术,于1984年建立了共同开发中心。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划分差异主要是体现在强调在政府作用、中介机构和以风险投资为主的金融机构的作用上。

(二)影响因素

国外关于产学研合作的影响因素分析,主要集中在价值观念、知识产权、资源配置冲突等方面,Geisler & Rubenstein(1989)曾将产学互动有关的研究文献就其议题来加以分类,最后得出主要有六大项。同时把产学研合作的障碍性因素归纳为三个方面:产学双方价值观的差异。技术知识传播的限制。知识产权的问题。关于上述最前面的三项议题,主要是关于产与学在某些方面的差异性的探讨,通过这些差异性的分析,探求产学合作可能带来的风险以及进行产学合作时可能遇到的困难,从而进一步加强产学的互动,提高合作的成效。Stankiewicz提出产学合作中的两种主要障碍包括:现行学术价值、典范与目标的冲突;研究优先级的冲突;资源配置的冲突;自由沟通与保密的冲突;来自产学组织之间不兼容的冲突。Doris,Christian,Manfred(2002)等学者从正式化程度、隐性知识转移程度、人员接触程度等三个方面分析了奥地利产学合作中出现的各种可能的型态,包括技术授权、合作研究、衍生公司、联合发表等。

(三)创新动力研究

国外关于高新园区发展的创新动力研究主要有:技术推动模式(J.A.Chwmpeter,1960)、市场需求拉动模式(D.Mowery,N.Resenberg,1975)、技术规范-技术轨道模式(G.Dosi,1984)、N-R关系模式(日本斋腾优,1979),他们各自通过这些模式的研究推动产学研合作的新发展。

产学研合作在国外很早就被大量学者所研究,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产学合作进行了研究。从合作机制上看,美国的产学研合作的合作各方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形成了较为有效的产学研合作机制,特别是资金和人才的流动,较成熟的信息渠道。早期研究,20世纪70年代末,罗斯韦尔(B.Bothwell,1979),罗森伯格(Rothberg,1980)等人在对产学研创新机制的研究中提出了创新过程的动态化、集成化和综合化的观点。

结论

“三创”载体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是我国实现创新型国家的重要途径,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然而由于我国制度制约较大,利益分配分歧严重,市场机制不健全等因素,还无法让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正常健康的运行。

相关学者已就“三创”载体建设这一产学研合作问题做了大量的研究,从其机会主义产生的原因,相关影响因素以及存在的矛盾和解决对策,产学研合作的动力机制等各个角度各个方面各个层次都进行了研究,为以后的研究奠定了深厚的基础,然而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没有能够形成比较统一规范的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冉茂瑜,顾新.我国产学研合作冲突分析及管理[J].科技管理研究,2009(11)

2.毛钟红,余国扬.高校产学研模式及实践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009(7)

3.武海峰,牛勇平.国内外产学研合作模式的比较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07(11)

4.王娟茹.产学研合作知识创新模型[J].科技管理研究,2009(10)

5.刘庆华.产学研合作机制及发展模式初探[J].科技管理研究,2009(9)

6.罗炜,唐元虎.企业合作创新的原因与动机[J].科学学研究,2001(3)

7.李晓彦.高校产学研结合存在的问题及应对[J].理论研究,2009(11)

8.赵顺龙.基于企业文化的组织资本形成研究[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报),2004(6)

9.董尹,金龙.产学研相结合过程中的知识转移[J].研究情报探索,2009(12)

10.杨东升,张永安.产学研合作的系统动力学分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9(1)

11.来尧静,肖成勇.产学研合作新模式探讨―以南京工业大学“三创载体”为例[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12.陈红喜.基于三螺旋理论的政产学研合作模式与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4)

篇7

关键词:丹东市;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

一、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的基本研究现状

对于“产学研用”的研究,国外开始的比较早,在美国提出产学研用协同模式之后,很多学者都进行了实证研究,并提出产学研用相关的经典理论。目前国内的“产学研用”已经逐渐从“政产学研用”升级到“政用产学研”,二者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后者进一步强调了应用和用户,突出了产学研结合必须以企业为主体,以用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突出了知识社会环境下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协同创新为特点的创新2.0新趋势。

二、丹东市产学研用协同实施的成就与不足

2012年辽宁省出台文件《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产学研合作工作的意见》,“十二五”期间在该《意见》的指导下,丹东市政府、各生产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共同努力,积极探索和实践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为丹东市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2012年,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辽宁省科学技术厅和丹东市人民政府成立“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丹东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该中心的成立搭建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服务平台,建设了一批支撑服务丹东主导产业的专业技术研发中心,为丹东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比如丹东的仪器仪表产业,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联合丹东市重大科学仪器领域产、学、研、用相关单位,申报国家重大科学仪器专项,全国200项专项计划,辽宁省仅有7个项目入选,丹东承担4个,获得国家经费支持超过1亿元,使丹东成为辽宁省承担国家重大科学仪器专项最多的地区,大大提升了丹东在全国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地位。

2.形成特色产业基地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丹东轻工业基础雄厚,仪表仪器、精密加工等产业具有较高的研发能力和产业水平,目前已经建成汽车及零部件、仪器仪表、防护纺织制品、凤城汽车增压器、满族医药及健康等5个省级重点特色产业集群。特别是辽宁(丹东)仪器仪表产业基地,是辽宁省政府批准建立的省级重点产业园区,产业基地累计签约企业447户,预计总投资达98亿元,已累计投资20多亿元。

3.弥补产学研各方不足,促进协同创新平稳发展

丹东自然条件优越,环境质量好,农副产品品质优异,海产品、草莓、蓝莓、板栗、艳红桃等驰名全国,是辽宁省重要的农副产品基地,农产品虽然品质高但是产业附加值较低,为了促进农产品产业向高附加值方向发展,丹东中科润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辽宁天增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和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天然产物开发中心”,围绕丹东特色农副产品及中药材资源,建立了集服务与自主开发为一体的特色农副产品与中药材资源开发平台,这一平台的搭建,既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问题,又实现科研院所研究价值提升专家科研开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丹东市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实施的不足

第一,产学研用合作的层次不高。我市目前的产学研用主要还是停留在技术转让、合作开发和委托开发这样的较低层次的合作,主要原因是由于企业自身的科研研发能力较弱,更多地寄希望于科研院所,而科研院所由于没有处于商业竞争第一线,往往无法从企业需求切实出发,这样会增加科研院所的研发风险也不利于企业成长。

第二,产学研用合作的动力不足。这里的动力不足,是产学研用各方出发点不同造成的。对于高校、科研院所的教师和研发人员来说,受目前职称评定、利益分配机制所限,他们的研发成果更多的是以学术水平为衡量标准,对于科技成果的实际应用价值并不重视也不在行。对于企业来说,技术创新、产品开发虽然是一个可持续发展过程,但是时间长、资金投入大,很多经营者只能看到眼前利益,缺乏科技需求的内在动力。

第三,产学研用合作的链接不紧密。我市目前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企业发展依靠科技进步的因素小、速度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没有找到结合点,他们之间无法建立联系,缺少科技交流会、科技成果会这样的平台。

第四,政府功能发挥不充分。产学研用协同是国家实施创新发展战略的路径之一,各主体之间要素流通有序、功能配置优化都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引导和服务。虽然政府部门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关于产学研的政策保障机制、评价激励机制和政府的服务水平都有待提高和完善。

三、对我市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及政策激励体系构建的建议

1.政府大力扶持,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在我国经济发展和运行的进程中,政府一直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政府的号召力和组织建构方面,政府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过程中更多的应该发挥指导、服务等功能,减少行政意识和专断思想。

首先,完善行政机构设置。构建和完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需要设立专门的行政机构,由行政领导挂帅,统筹协调、明确职责、强化监管,提高基层单位运用政策的能力,及时向上级部门反馈我市政策执行情况,结合我市实际情况推动政策的改进和完善,切实保障我市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合作政策落实。

其次,加强政策法规体系建设。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主体众多虽然各种合作形式已经开展,但是在实际进程中有漏洞有阻碍,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既需要强制性政策又需要激励性政策,比如本市产学研用合作规划纲要的出台,优秀人才引进计划的制定等等,政策法规体系的建设从根本上保障产学研用的顺利进行。

2.激发企业内生动力,增强自身创新能力

首先要加强企业自身研发机构的建设。企业的创新研发能力受人才、资金等局限,往往寄希望于科研院所,但是科研院所往往不能直接参与市场竞争导致技术和市场的脱节。研发机构的建设有利于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带动企业加入到产学研用体系当中,通过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共同开发提高我市产学研创新能力。

其次培育企业创新型文化氛围。企业文化的培养与塑造属于企业软实力的一部分,同时企业文化的培育与塑造有利于弥补企业内部规章制度的不足和缺陷,这种价值观的形成使企业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企业管理者应该将创新精神融入到企业的日常生产运营,激发企业参与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活力。

最后要完善高层次人才管理机制。目前东北地区的人才外流现象严峻,大量高素质特别是企业高端技术人才流失,我们要重新审视高层次人才的管理和培育,重视当地高校专业技术人才的选拔和积蓄,一方面要留住人才,优化人才发展的服务环境,在住房、医疗、子女就学和配偶就业等问题给予补贴和优惠,另一方面要培育人才,支持技术人员出国(境)培训学习,组织申报省、国家级人才工程、重大科研项目。高层次人才的培育和管理对我市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推进和深化有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

3.提高科研机构参与热情,完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

首先提高高校和科研院所参与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主动性。目前我市高校教师的科研水平考评主要是参考论文的数量和发表情况,对于科研成果的实际转化并没有强制性要求,高校教师只注重“研”忽视了“用”。如果要提高高校教师基础研究的实际应用转化水平,就必须改革现有的教师考评机制,调动高校教师参与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积极性。

其次完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科研创新蕴含失败风险,任何主体都难以独自承担,这就需要建立健全的风险投资机制,一方面为保证产学研资金充足,另一方面分散各方投资风险。同时,改革现有利益分配制度,科研成果落地转化,企业让利于高校和科研开发人员,调动研发机构的主动性保持合作关系的长期稳定发展。

4.搭建服务平台,畅通信息渠道

篇8

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的设置是我国进一步完善农业推广硕士学位制度、推进我国农业推广行业职业教育发展的一大举措,旨在为农业技术推广和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研究“政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有助于解决我国专业学位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浙江海洋学院管理学院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硕士研究生为研究对象。该专业依托舟山市政府相关部门,如舟山市港务局、舟山市海洋渔业局、舟山市定海区党管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舟山市科技局、舟山市文广局等政府部门,以及浙江正和造船有限公司、舟山市远见旅游发展机构等企业,舟山日报社等媒体单位合作建立“校外研究生培养基地”。学校从这些基地选聘导师。

(二)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方法。根据研究目标,制定两类调查问卷,一类针对研究生导师,共51份;一类面向2011、2012级两个年级研究生,共152份。回收问卷198份,回收率是97.5%。通过对问卷的总体筛选,排除无效问卷5份,最终确立有效问卷193份,有效率为95.1%。

二、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培养现状

从2008年起,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主要面向浙江地区开始招收非全日制研究生,学制为三年。2009年,开始面向全国招收全日制研究生,学制为两年。截至2013年6月,该专业共招收全日制研究生178名,授予学位人数77名;非全日制招生人数141人,授予学位人数37名。

(二)合作模式

1.联合招生和培养

除了本校招收全日制、非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外,近两年浙江海洋学院与温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宁波市教育学院采取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模式。这种方式主要利用了浙江省境内温州、宁波人口相对集中,企事业单位和机关单位也相对较多的优势。授课地点采取就近原则,在温州、宁波异地授课,而授课和导师选择由浙江海洋学院组织,此模式既扩大了招生范围,又为当地政府及企事业单位培养了一批高学历实用型、复合型人才。

2.采用“双导师制”

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采用“双导师制”模式,实行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共同指导的方式。校内导师由该校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副高及以上职称、具有在研科研课题的教师担任,由其具体负责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学位论文指导及日常管理工作。校外导师由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在相关领域有丰富实践经验,同时又取得该领域高级职称或者在该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相关人员担任,由其负责研究生的实践教学、实践项目研究与技术指导等工作。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有52名专职导师及20余名兼职导师。其共同把握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共同确定学生论文选题,确保学生论文研究与实践紧密结合。调查显示,目前该专业学生选题集中在经济和政治领域,所研究的课题方向大都结合舟山当地实际,与农、渔业实践相关。该校对受聘的兼职导师采取“请进来和引进来”的方式,导师采取现场授课方式[1]。兼职导师使学生不出校门就能接触技术前沿,参与到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企业自主创新工程之中,增长了见识,拓宽了眼界[2]。

3.初步建立“政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基地

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侧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要求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12个月的实习实践训练。近两年来,浙江海洋学院充分利用建设舟山群岛新区对高技能实用性人才需求旺盛之机,逐步建立起一批“政产学研”合作培养研究生的基地。2010年,浙江海洋学院管理学院与浙江正和造船有限公司、舟山市文广局、舟山市定海区党管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签订了合作培养协议,建立研究生创新人才合作培养基地,派研究生到这些实习基地接受外聘导师的指导,并进行为期半年到一年的实习。至今,在舟山地区已经建成5个研究生合作培养基地。

(三)存在问题

1.培养目标与专业硕士培养目标吻合度不高

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应掌握农业推广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较宽的知识面,较强的专业技能和技术传授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新型的农业推广理念,能够独立从事较高层次的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工作。这一领域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为农业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以及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具有综合职业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由于农业推广硕士具有成人性、业余性、对口性、速成性等特点,加之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报考群体小,生源类型多,其专业背景不同,使得培养方案与研究生自身状况吻合度不高。

2.合作单位性质构成不合理

与浙江海洋学院合作培养研究生的机构比较单一,绝大多数是政府机构。调查显示,浙江海洋学院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政产学研”联合培养单位中,政府占63.8%,企业占26.3%,学校占9.9%。说明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开展“政产学研”合作培养研究生的企事业单位比例失调。

3.合作培养规模小,合作地域狭窄

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招生量逐年增加,但总体上生源不多,第一志愿报考生源很少。这既与招生宣传力度不够有关,也和学校的专业硕士研究生合作培养规模不大有关。

浙江海洋学院合作培养研究生地域主要局限于浙江省省域范围内,或仅仅局限于舟山市辖区范围内,与外界对接面相对狭窄,这影响到研究生的知识面和视野。

三、构建新型“政产学研”多样化的专业硕士培养模式

(一)地方政府应加大对专业硕士合作培养的支持力度

专业学位教育要求把学术性和职业性密切联系起来。地方政府和高校应该设立专项资金对“政产学研”合作给予扶持,并在政策上通过制定规章制度搭建人才培养平台;立足学术工作的组合与融通,基于产学研战略联盟,在传统研究生教育基层单位和外部系统之间搭建桥梁,构筑新的研究生教育基层单位[3]。

(二)广泛吸纳社会资源,建立新型的培养基地

采取多种方式激发企业参与政产学研合作培养研究生的积极性,鼓 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使其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并结合学校的科研平台和研究生教学平台建设,在企事业单位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践基地。学校首先要向社会争取办学资源,政府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应成为首选的合作伙伴;其次,要以企业的生产和实验设备为基础,实行校企合作办学,联合构建实践教学基地;第三,要以高校基础实验室为基础,以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为目标并拓展其功能,充分利用高校的基础研究优势,根据企业实际问题确定研究生的论文选题和研究内容,对专业硕士研究生进行现场能力实践训练,以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以市场为导向,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充分考虑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的设置要根据政府公布的农业推广人才需求预测报告、地方政府“三农”发展战略、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产业和技术结构的变化以及自身办学条件等,并根据市场、经济结构的变化及时作出调整。

(浙江海洋学院研究生教学建设项目《农业推广硕士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的探索》,主持人:付翠莲)

参考文献:

[1]黄雪,柳建良,张文峰.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研究[J].广东化工,2012(1):160,155.

推荐范文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