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4 15:05:0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这里,我主要谈谈阅读方法。我们知道,阅读方法多种多样,有精读法、浏览法、跳读法、整体阅读法、快速阅读法、比较阅读法等。而笔者认为,在多种阅读方法中,最有效、最基本的是比较阅读法。这种阅读方法是运用比较这一思维方式,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材料比照阅读,从而去辨析材料的异同点。运用这种方法,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材料全面而深刻地理解,而且会不断地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比较阅读按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分为多种类型,下面仅就纵向比较阅读和横向比较阅读两种方法说说我的看法。
一、纵向比较阅读
纵向比较阅读是对不同时期、相同或不同类作品的比较阅读。它有助于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有利于记忆,有利于对信息和知识的处理,有利于培养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有利于把握材料布局谋篇变化之巧妙。它包括多方面的比较,下面重点谈两个方面的比较:
1、同一作者不同时期、同类作品的比较阅读
如在学习《向沙漠进军》时,把它和自读课本里的《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加以比较,使我们看到同一个作者,写的是同一个题材,但所写的内容和写法迥然不同、前者通过对沙漠如何危害人类的说明,阐释怎样向沙漠进军的科学道理;后者则是通过对沙漠里奇怪现象及其成因的说明,阐释一切怪异现象都可用科学道理来说明的唯物主义观点。在写法上,前者综合运用了以诠释、举例为主的多种说明方法,语言准确、简明、严谨;而后者以举例、描述为主,语言生动、形象。由于课内和课外阅读结合,从而开阔了视野,活跃了思维,并从中培养了阅读和写作说明文的能力。
2、不同作者相同题材、表达方式不同的作品的比较阅读
比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和《自读课本》中的散文诗《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比较。前者是说明文,后者是散文诗,表达的中心意思不完全一致。前者通过具体全面的介绍人民英雄纪念碑,热情赞扬了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和他们英勇斗争、前赴后继的精神,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他们的无限崇敬和深切怀念。而后者则是歌颂人民英雄纪念碑,直接歌颂中国这艘航船上的舵手和一代又一代把希望与爱、忠诚与鲜血铸进这桅杆基座的革命后来人,抒发了中国人民的豪情壮志。散文诗直接抒发主观感情,而说明文的思想感情则包含在客观的说明和记叙中。
又比如说“荷花”这一事物,小学有杨万里的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初中有周敦颐的议论文《爱莲说》,高中有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与孙犁的小说《荷花淀》等。四位作家,四种文体,用四种笔调展示了荷花的景致与风貌。有的与日辉映,有的则对月朦胧;有的托物言志,有的则绘景寄情。尽管角度不一,但对荷花的赞美与喜好却是共同的。
二、横向比较阅读
一、趣味导入,激发兴趣
学生对说明文大多没有多大的学习热情,因此课堂导入新课,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就显得尤为重要。本人在教学说明文时,经常运用图片、故事、音乐等方式导入新课,这样在一开课时就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文本产生兴趣,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如在上《黄鹤楼》一课时,先讲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位姓辛的人,以卖酒为业。有一天,来了一位身材魁伟,但衣着褴褛的客人,神色从容地问辛氏:“可以给我一杯酒喝吗?”辛氏不因对方衣着褴褛而有所怠慢,急忙盛了一大杯酒奉上。如此过了半年,辛氏并不因为这位客人付不出酒钱而显露厌倦的神色,依然每天请这位客人喝酒。有一天客人告诉辛氏说:“我欠了你很多酒钱,现在偿还。”于是从篮子里拿出橘子皮,画了一只鹤在墙上,并告诉辛氏:“只要有人拍手歌唱,墙上的黄鹤便会随着歌声,合着节拍,翩翩起舞。”一时间酒客云集,客人看到这种奇妙的事都付钱观赏。如此过了十年多,辛氏累积了很多财富。有一天那位衣着褴褛的客人又飘然来到酒店,辛氏上前致谢说;“我愿意供养您,满足您的一切需求。”客人笑着回答说:“我哪里是为了这个而来呢?”接着便取出笛子吹了几首曲子,没多久,只见朵朵白云从天而降,画上的黄鹤随着白云飞到客人面前,客人便跨上鹤背,乘着白云飞上天去了,辛氏为了感谢及纪念这位客人,便用十年来赚下的银两修建了一座楼阁。起初人们称之为“辛氏楼”,后来便称为“黄鹤楼”。这样学生们一定非常想了解这是一幢怎样的楼。这幢楼有什么神秘之处。这样的故事为课堂注入了一些“活”气。
二、注重生发,拓宽知识
在教《统筹方法》时我参与学生一起讨论:为什么作者讲一个高深的道理却举一个烧水泡茶的例子?经过讨论大家明确:科学的大道理都是从贴近生活中来的,这样写有利于由浅入深,道理容易让人明白。进而启发:我们自己在生活中有没有自觉运用统筹方法的实际事例呢?学生发言特别踊跃。有个同学举了他生活中的一个例子:我每天回家后,有这样几件事要做:洗头、冲凉、洗衣服、热菜、吃饭、默记单词。为了尽量节省时间,我是这样安排的:一回到家,先把饭菜放进微波炉,然后洗头、冲凉。洗完头,冲完凉,饭就热了,吃完饭后洗衣服。这时,头发也干了,而整个过程都可以默记单词。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切己体察,让学生有话可说,兴趣浓厚。这样的说明文教学就显得轻松活泼,富有“活”力。
三、课内课外,巧妙结合
学《向沙漠进军》一文时,课前先让学生搜集资料,了解沙漠里有哪些奇怪现象,并了解其成因。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学生搜集的内容。让学生了解了:沙漠里的奇怪现象除了课本上提到的还有“碎石圈”“早穿皮袄午穿纱”“大雪飘满天,瞬间就不见”等奇怪现象。这些都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东西。还有关于“鸣沙”成因解释的不断更新,激发了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分析完课文之后,让学生说说沙漠给人类带来哪些危害,并为治沙工作献计献策。这样让学生将课内和课外的知识巧妙地结合,这样的说明文教学就显得生动活泼。
一、文体知识巧辨识
说明对象:无论事物说明文还是事理说明文,“说明对象”都必须是一个具体的对象,比如《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一文,如果认为说明对象是“奇怪现象”就错了,因为“奇怪现象”是沙漠里的,因此,文章的说明对象应是“沙漠”。
事物特征:事物特征,是某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点。事物说明文说明的内容无非是事物的特征,概括事物特征时要做到准确而全面。以“总分式”行文的,可找出全文的中心句,从中心句中提取与“特点”有关的关键词作答;以“并列式”行文的,可分别从每一部分找出与“特点”相关的关键词,并将它们按顺序组合成答案。
说明中心:你只要记住,说明中心就是“说明对象+事物特征”,就能轻松解决与“说明中心”相关的所有问题了。
说明方法:记住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引资料。熟悉几种说明方法之间的区别:作比较——将人们熟悉的事物与要说明的陌生的事物进行比较,打比方——以形象的比喻说明抽象事物,下定义——用简洁明确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作概括说明,作诠释——对事物的性质和特征进行简单解释。
说明顺序:记住常见的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以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说明的文章极易辨别,因此,如果文章不是以时间和空间顺序写的,就必定是逻辑顺序,即事物的内部联系的顺序,如从主要到次要、从一般到个别、从现象到本质、由果溯因等等。
二、信息提取求精准
信息的筛选与整合是以符合试题要求为前提的,它是解决说明文内容理解类试题极为重要的方法。在筛选与整合的过程中要注意如下几点:
(1)认真阅读试题,确定自己要筛选和整理的范围。有的试题只需要注意文中的某几个句子,有的却要涉及到一个段落、几个段落甚至全文。
(2)归纳、整合与筛选选定范围的内容,发掘相关隐含信息。对仅涉及到一个或几个句子的,我们常常可以直接抄录文中词句解答;而涉及到一个或几个段落的,就需要我们找到段落的中心句或关键词,重新组合概括解答。归纳与整合时需从选定范围内的关键句或层次大意入手,并从中发掘出词句隐含的信息。
(3)根据题目要求,对筛选整合出来的信息详加辨别。对整合过程中出现的重复内容,要学会正确地剔除;对整合过程中未出现的内容,要准确地加以补充。
三、三个步骤赏语言
1.回答“删替型”题目的三个步骤。删替型题目一般都这样发问,即“某个词语能否删掉?为什么?”或“可以增加某个词语吗?为什么?”。答题时按如下三个步骤表述即可:(1)明确是否能增加或删除。题中涉及的词语一般都能体现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所以,一般而言是不能增加或删去的,这一步大多应答成“不能”。(2)对词语本身作点解释。问题中所涉及的词语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表估计的“大约” “左右” “大体”;表范围的“主要” “之一” “唯一”;表猜测的“也许” “可能”等。答题时要将它们的类属弄清楚,强调这些词语“表示什么”,这一步骤一般表述为“某词”表示“什么”,有“什么样的意思”。(3)从反面入手,即“删掉这个词语后……”,解释句意的变化。如果能从文中找到与去掉词语的句子相矛盾的语句,答题便能更完整,更准确。这一步骤一般可表述为“去掉后反而不准确或不合实际”或“原句更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回答“表达作用型”题目的三个步骤。说明文的基本语言特色应是“准确”,但科普类文章往往具有较强的文艺性,因此,值得鉴赏的地方还有很多。在完成有关语言的“表达作用”类题目时,我们一般按如下三个步骤答问:(1)怎样写的。即回答这个句子或词语采用了怎样的写法,其范围较广,应该作认真分析得出结论。可以从修辞,常用的有比喻、拟人等;说明方法,常用的有作比较等角度答问;也可以从语言的特色角度答问,比如答成“幽默的语言”等。(2)写得怎样。即这样的写法给读者怎样的感受,比喻、拟人能给人“形象生动”感,排比能增强语言的气势,夸张和对比能突出事物特点等等。(3)写出了事物哪方面的特点。这一步骤是回答的核心,一定要慎重地在文中寻找相关关键词语来作答,其实就是在阅读过程中要认真把握说明对象的特点,并通过自己的语言将它表述出来。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方法;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7-064-01
在《新课标》中,语文的周课时数是最多的,这表明了语文教学既重要又艰难。语文课难上,要上好更难。因此,如何提高学生学语文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成了语文教师的一大课题。那怎样才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呢?
一、课前设计,备教材备学生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也要抓好台下功――做好课前设计。
设计教学时要从课文内容与所教学生现状两方面入手,找到课文与学生的沟通点,确立明确适中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这样的教学设计才有最大的可操作性和高效率。
比如教学课文《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先吃透课文,然后思考:课文所介绍的知识简单明了,学生学习本文的突破口在哪里?根据乡村学生概括能力较弱的缺点,可确定,此文从标题看像事物说明文,而实质上却是事理说明文,学生最不易认清的反而是说明对象。
据此,确立此文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1、掌握找出说明对象的方法;2、学习举例支撑中心句的方法。教学重点难点在于准确找出说明对象及如何说明事理。设想在教学环节着重解决以下问题:1、文章着重说明沙漠里的什么奇怪现象?2、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作者运用什么方法进行说明的?3、课文重点说明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还是其产生的原因?4、文章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把上述设想实施于教学后证明:课前对学生的估计没有出错,而通过逆向设疑,也顺利地引导学生概括出了文章的说明对象并强化了语言的概括能力。
这表明,备教材备学生两者并重,的确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首要条件之一。
二、课堂教学,应灵活多变
在生活中人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在死气沉沉的氛围中是很难让人思维活跃迸发创造的火花的;而总处于激昂想法中也容易令人疲惫困乏。语文课堂也是如是,只有让课堂气氛有张有弛,学生才会专心于学习,才会产生高效率。所以,课堂教学必须“活”。
语文课堂要“活”,首先要以学生为中心,并要求教师具有渊博的知识,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敏锐的观察力。
如,学习课文《一面》,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教师把学生分为两大组,要求他们分别从“我”和鲁迅的角度复述课文,并选代表复述,再引导学生从两者的复述中去辨析语言的差异,找回复述中遗漏的细节,感受人物的情感、品格,最后请他们再次复述。这样,通过“复述法”“比较法”“提问法”“发现法”等教学手段的交错使用,学生在课堂上或思或辩,最后领会到先生的“瘦”与“自我牺牲”的精神、“我”敬爱先生与先生对“我”的爱护,进而明了细小的事情也能表现伟大的意义,明了写作中词语表现力对塑造人物的重要性。课堂的活跃让学生专心异常,难怪在下课铃响之时,学生惊讶“怎么这么快就下课了呢!”。
又如,在学习《登岳阳楼》时,教师主要用“朗诵法”和“提问赏析法”。在学生齐读了诗歌正音之后,让学生以作者的身份吟诵诗歌,并提示他们要注意处理重读、停顿、语气、语调及节奏的变化等。而后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在一个个的提疑解惑中,不停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也读得抑扬顿挫,情感起伏。首联,“闻”“上”的重读,读出了对洞庭美景的向往和登楼观景得偿所愿的喜悦;颔联那“坼”“浮”满含惊叹的口吻,宛如让人有身临壮阔洞庭的感受;颈联尾联的低沉凝缓语气则让人几乎怅然泪下。让听着眼前似乎浮现出诗人因景而喜,思国而悲的面容。可见,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和作者建立起了情感的桥梁,领会到了诗歌的意境。
所以 “活”的课堂,才是高效率的课堂。
三、课堂教学,要充实
素质教育改革逾十年来,学生更活跃了,老师更民主了。但很多的老师却发觉,热闹的课堂却难以烧起求知的火焰。似乎课堂活跃与素质提高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老师们面对低下的课堂效率,不得不重拾“填鸭式”教学的法宝。
难道课堂的活跃与效率是成反比例的吗?当然不是。教师在追求课堂活跃的过程中,是不是忽视了“充实”二字呢?
一节课中,学生说而不想,光说不练,师生共做无用功也就不足为奇了。课堂热闹的实质是学生的参与,课堂因有了教学双方的参与而“活”;所谓的“充实”则是在课堂教学中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要引导学生进行听、说、读、写、想的训练。
例如,教学《幼时记趣》,第一课时,教学生以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读,注重句读;记,虚词实词的含义;译,把握直译和意译。第二课时则教记叙文的学法,如由总到分的结构,如何围绕“物外之趣”选材,如何展开想象、联想,并进行模仿写作等等。这样的课堂就显得充实,学生就会有收获。
四、课堂教学,要有一颗宽容的心
语文是一门理解并运用语言文字的学科,所以说语文学习似易实难。在课堂上,有些问题,我们老师可能以为极简单,但在学生的眼中却极难。当老师耐着性子引导了半天,几乎连答案摆在了学生面前,学生却仍是答不到点上时,或许大多老师都会火冒三丈。之后的课堂气氛,我们都不难设想。
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对学生有一颗宽容的心。
多元化教学是这几年新兴起的教学方法,这种教育的优势在于能够从各个方面寻找新资源,从而打破传统的模式化教学,来完成教学任务。这种教育概念,是“完善本质,添增新模式”的教育方法,让初中生对于语文课程更感兴趣,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以往的学习态度。
1 寻找初中语文课堂资源
1.1 从生活中寻找知识点
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往往忽略一点,那就是没有将语文和生活结合在一起,我们生存的环境当中,有不少是可以归为教育范围的,关键在于我们是不是用心去寻找它。比如《月迹》中,讲了月亮的样子和孩子们的童趣,那么,这类资源我们可以从生活中去寻找,在孩子的眼睛里面月亮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它可以是直观的,我们所观察到的,也可以是听说来的,更可以是童话故事当中的种种描述。用我们生活当中接触到的知识来理解课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习难度。在这点上前期的渗入非常重要,只有让孩子们去寻找他们心目中的月亮和属于自己的童年,才能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从而达到资源与课程一体化。所以,资源未必是固定的,它泛指一切可以为教学带来益处的辅助资料。
1.2 合理运用网络资源
我们想寻找具体的教学资源,最大的资料库莫过于网络,但是如何从网络中筛选出适合学生的资料,这点十分关键。一般的网络资源分为课程所需要的基本资料和教学中的辅助点。比如《西游记》阅读,现在关于《西游记》电视剧版本很多。教师可以从网络中下载各个版本的《西游记》经典片段与著名影评来增加学生对于这类作品的好感。网络就是一个无限的资料库,从中寻找教学所需要的资源作为辅助教学,让语文课生动有趣充满活力,从而带动气氛,提高效率。
1.3 亲近自然
初中语文教学中不少课文都与自然有关,如大家熟悉的《白杨礼赞》《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林中小溪》等等,初中语文教材的主要特点在于里面有许多与大自然所结合的文章,所以,在这个角度上,我们要从自然中寻找资源,让学生体会大自然,比如《白杨礼赞》,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去观察白杨树,体会作者这篇作品的用意和文中优美语句的表达。这样不但可以增加学习兴趣,而且印象深刻。
2 如何利用资源发展多元化教学
2.1 将课堂资源作为多元化教学的基础
多元化教学不是凭空设想,它需要充足的教学资源。对于教师来说,应该熟练地掌握收集资源的能力。比如《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在讲这堂课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这一资源,开展新的教学模式,比如整理有关沙漠的图片或是短片然后播放给学生观看。这些仅仅靠课文的理解是不够的,巧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现沙漠奇观,能加深学生的印象,这种教学是属于创设情境。在课堂当中融入情景而不是单调的强调课本,也是多元化教学当中不可缺少的。
2.2 巧用资源让学生自主学习
多元化教学的概念在于,让学生在创新教学模式之下自主学习,只有充分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将多元化教学发挥到极处,那么,课程资源无疑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部分。资源的寻找是学生对于理解课文的一次探索过程。教师可以布置与课堂相关的一些内容,然后由学生自主寻找与课本相关的知识。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师可布置:你心中的百草园的是怎样的?由此展开讨论,每个学生心中的答案都是不同的。这种任务的布置可以让学生搜集资料,了解鲁迅故居,从而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情感。所以多元化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自主意识,从而主动去学习。
2.3 从实践中发展多元化教学
多元化教学是新颖的教学模式,那么教学实践的重要性就可想而知,什么是语文实践活动,就是讲解课程的前后,带领学生去贴近课本当中体现的内容。比如这次课堂的内容与春天有关,那么教师可以带领同学体会初春之旅,从活动实践中感受自然的力量。语文的教学不是死板的,而是融入自然和生活的元素,去真实地感受,实践活动对于推助语文教学的帮助很大。往往我们发现,当一堂课面临枯燥的时候,发展实践活动往往能够转移学生的注意力,让气氛活跃起来,其实最终的目的都是一样的。我们讲解一堂课,需要的是被学生理解和接受,从中学习更多,更有用的知识。
一、精心设计课前导入
一场话剧,有一个良好的开幕,就等于成功了一半,而课堂教学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也等于成功了一半。因此,教师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抓住课堂导入这一重要环节,为情趣教学做好铺垫。
比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朱自清的《背影》这一课之前,可以先让学生讲一讲,在同学们的心目当中,父亲是什么样的,有着什么样的“背影”,从而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这不仅为讲授朱自清的《背影》提供了情感上的铺垫,还有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得学生以良好的状态,进入学习环节。又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时,可以先利用多媒体为同学们播放《冰山上的来客》中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首旋律优美的主题曲,让学生在音乐声中得到良好的情感体验,对“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产生了浓厚的探究兴趣,从而为教学进程的顺利推进提供前提。
教师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课堂导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由“非学习状态”顺利进入“学习状态”,从而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前提,为情趣化教学作好了前期准备。
二、促进师生之间互动
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也着重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在现代教学课堂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应是相互影响的过程,是师生之间产生积极互动的过程。
比如,教师在讲授《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提出疑问:“沙漠与平原不同,在那里会产生许多大家从没见过的奇怪现象,那么,沙漠里究竟有哪些奇怪现象,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奇怪现象呢?”教师通过巧妙设疑,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引导学生带着疑问进入学习,从而为师生之间的积极互动提供了准备。又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可以先让学生“朗读成诵”,再让学生先说一说,从中悟到了哪些“意象”,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然后,教师再进行适当的点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到众多意象构成行旅之人孤独、寂寞、凄凉的意境,并认识到《天净沙秋思》中所蕴含的思想内容,从而使得学生在互动式的学习过程中提高了文学鉴赏能力。
实践证明,教学过程,是以“教”促“学”,以“学”来促“教”的过程。因此,教师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在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前提下,积极促进师生之间的和谐与互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与学习动力,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需要强调的是,由于初中学生的低龄化特点,一方面,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还相对有限,另一方面,他们的心理还相对脆弱。因此,当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时,应尊重每一个学生,即教师给学生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时,无论学生解决的程度与情形如何,都要找出内在的优点,并予以放大,进行鼓励和表扬。例如标准的发音,洪亮的声音,独特的思考角度,踊跃发言的可贵等,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自信,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自主学习的无穷乐趣,使得学生在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展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促进语文成绩与学习能力的同步提高。
需要说明的是,在开展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绪变化与人格魅力也起着相当大的作用。当教师在课堂上神采奕奕,精神愉快地开展教学时,学生也会情绪随之一振,能以良好的心态参与学习过程。当教师精神萎靡,愁眉苦脸地进行教学时,学生也会情绪低落,失去学习兴趣。此外,在师生互动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的,则是教师的人格魅力。一个语文教师,如果有一手好字,有儒雅的风度,有和善的态度,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他满腹经纶,那么,将自然引发学生内心的崇拜,使得学生觉得学习过程如沐春风,充满情趣,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乐于与教师互动,从而为打造情趣课堂提供了前提。
教师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积极提升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努力提高个人的人格魅力,采取灵活有效的教学手段,促进师生之间的积极互动,从而增加了语文课堂的情与趣,并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围绕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学际,认真研究教材,精心备课,积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比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高尔基的文章《童年的朋友》这篇课文时,可以先引导学生对作者童年的朋友――外祖母这个角色进行剖析,然后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童年的朋友,引领学生身临其境,深受感染,从而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到语文课堂的无限情趣。又如,由于古诗文的作者与现代社会“相距甚远”,因而往往会使学生产生疏远感,对于古诗文的学习缺乏兴趣。为了有效提升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创造机会,组织学生开展古诗文的诵读比赛,鼓励学生踊跃参加。还可以让学生“各显神通”,通过各种渠道查询成语的出处与典故,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与讨论,从而激发学生对于古诗文的兴趣,使得学生在古诗文的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其乐无穷。此外,在古诗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古诗文的诵读,即教师先进行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范读,然后,教师再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读、交叉读、齐读等形式多样的诵读,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直观地感受诗词的意境,感悟诗词的韵味,从而使学生从古诗文的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蕴含于古诗词中的无穷魅力,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目的。
教师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积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营造活跃的教学氛围,从而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一、创设和谐氛围,让学生敢于参与
教师要以饱满的情绪走进课堂,营造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对一些胆小而内向的学生,教师要告诉他们每个人都是课堂的主人,不要担心回答出错,如果都回答正确,那课堂就不需要教师了。课后还可适时讲述名人勇于表达见解的成长故事帮助学生克服胆怯和自卑的心理。当学生参与课堂后,教师应对其参与的情况及时总结:如表现不佳,在表扬其勇气可嘉的同时指出需努力之处;表现不错,肯定其长处并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再者,在学习新内容前,教师一般会让学生就所学内容进行预习,并在预习中找到问题。对于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课堂释疑时,教师可点出该学生的姓名并表扬,让学生感到自己的思考有价值,学生就会有成功感、自豪感,这样在以后的学习中更愿意参与课堂。
教师还可采取一些激励措施鼓励学生参与。如对敢于参与且达到规定次数的学生发放心愿卡,教师可满足学生的一个心愿或学生可享受一次优待。在课堂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可用捆绑式激励机制来激发学生的参与度。如教师出示问题后,可分类让小组成员作答,如小组成员个人说不好的,整个小组承担连带责任,激励小组人人参与,共同进步。
二、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乐于参与
精彩的课堂导入对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保持学习积极性有重要作用。语文学科在导入方面更具优势,教师可以通过观看视频、欣赏歌曲、竞猜作者、聆听故事、知识抢答等方式导入课文,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如朱自清《背影》一文可从一段公益广告的视频引入:“他忘记很多事情,但从未忘记爱你”。血浓于水,父母之爱是人世间最伟大、最无私的爱,这种爱渗透在每天的生活中,不知你是否能感受到这种深沉、永恒的爱意?散文大家朱自清先生在刹那间感受到了这种爱,并用质朴感人的语言真实的表达出来。从而揭题。学生一下子被视频中的场景感动,很快融入文本的学习。
保持参与热情,教师还需在教学设计上下工夫。教学内容选择做到“三讲”、“三不讲”。“三讲”是讲重点、难点、美点;“三不讲”是学生已经会了的不讲、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讲了也学不会的不讲。
教学活动的设计要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时尚而富于竞争力,有效而富于创意。教师可用的教学活动形式有:开讲啦、超级演说家、成语大赛、变形记、名家名著印象、晒晒我的珍藏、舌尖上的智慧等。教学问题的设计要有梯度,可采取问题超市的形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其中。余映潮老师在教学《济南的冬天》一课时“薄雪覆盖下的山”一段的教法值得借鉴。教师先让学生自读,交流层次划分,读出层次。该环节全员参与;接着出示五道阅读训练题,让学生有选择地完成两道。1.对这段文字进行诗意的“画面命名”。2.画出像线索一样贯穿全段的一个字。3.说说“顶”“镶”为什么用得好?4.欣赏“带水纹的花衣”的表达之妙。5.说说这段文字在表达上的一个美妙之处。五道题每一道都有思考的价值而又难易有别,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学习状况进行选择,不会因为题目过于浅显不感兴趣或题目太难无从下手。
三、教给科学方法,让学生善于参与
【关键词】语文教学;阅读能力;实施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作为教师,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以人生目的、人生理想、人生意义为核心,延伸到知识、道德、审美各个方面。因此,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立足课堂,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有的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多地重视字、词、句的识记,过多地重视对课文的分析和讲解,而忽视了阅读。老师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精心准备的教案,学生上了一节课竟然没读过课文。课堂活动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活动”也往往就流于形式,表面上热热闹闹,貌似讨论热烈,但因为缺少了阅读这一环节,多数学生根本没有理解和把握课文的中心思想,甚至连课文的基本内容都不太了解。内容都不了解,怎么去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呢?
我曾经听过一位年轻教师的公开课《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这是著名科学家竺可桢所写的事理说明文。这位年轻的教师很用心地准备了好多关于沙漠现象的图片,在导入课文时让学生欣赏。接着又用一段提前准备的音频材料对沙漠现象进行了介绍,等讲到“鸣沙” 现象时老师终于提到我们课文,请大家找找看。同学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却不知从哪去找。这时有些同学才反应过来,原来是讲《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这一课。同学们相互转告后,才在书中找起来,可不一会儿下课的铃声响了,一节课就这样过去了。像这样的一节连课文都没有进行阅读的课不能称之为严格意义上的语文课,从头至尾,师生没有阅读,没有阅读就没有思考,导致课结束了,学生还不知道讲那一课,很显然,这样脱离阅读的语文课是失败的,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没有任何意义。
二、少讲精讲,让学生在读中感悟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少讲精讲,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的读代替老师的讲,让学生在多读中感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抓住课文重点部分让学生反复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去体会文章内涵,体会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深化了学生的阅读感受。因此,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语文课堂上老师必须摒弃传统的重分析、轻体验的教学模式,少讲精讲,多让学生开口读书,在读书中品味课文的遣词造句,在读中感悟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能使学生在多读书中培养语感。
三、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各种基本阅读方法
阅读有范读、领读、讲读、朗读、默读、略读、浏览背诵等多种形式。范读是教师给学生做示范,激发学生的摹仿兴趣,为学生进行阅读。略读就是快读。目的是通过草草通读和浏览全文的方法,了解文章的大意和主旨,对文章的内容有个总的概念和印象。具体地说,就是略去细节部分,不要花时间琢磨难句和生词,重点阅读开头段、结尾段以及每段的首句和结尾句。这些部分往往概括了文章的写作意图和主题思想以及结论。多数情况下,每段的首句或结尾句就是该段的主题句。如果文章有题目或小标题,首先就要通过读题目或小标题思考一下,从中可以猜到本文所涉及的主要内容。背诵是我国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背诵有助于加深对课文的感受和理解,积累语言材料,提高读写能力和发展记忆力。
通过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运用阅读比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强化学生良好的范文背诵习惯,锻炼他们的记忆力,并逐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四、要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