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4 15:05:0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小课题研究计划,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一体化课程体系 一体化课程 比较
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学是近年来技工教学课程改革的热点。一体化教学是借鉴了德国“二元制”、澳大利亚职教“培训包”、美国和加拿大“能力本位教育”教学及英国“现代学徒制”等国家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并结合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技工教育现状,在职业教学改革进程中出现的一种技工教育新形式。
一、焊接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
焊接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由焊接专业国家技能人才培养标准、焊接专业一体化课程规范、一体化课程教学资源三大部分内容组成。
焊接专业国家技能人才培养标准是对焊接专业概况,焊接技能人才培养目标、模式、内容、条件和培养质量进行系统全面的阐述。它可归纳为焊接技能人才标准、人才培养过程标准和人才评价标准三部分。
国家技能人才培养标准中明确规定,一体化教学培养的是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焊接技能人才。综合职业能力包含焊接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它在国家职业标准(焊工)的基础上增加了对学生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更能满足社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
焊接专业一体化课程规范是对焊接专业基本信息、人才培养目标、一体化课程安排、课程标准、实施建议和考核与评价等内容进行详细的说明。一体化课程教学资源主要有实施焊接专业一体化教学的师资、学习工作站(场地和设备等)和教学资料等内容。
二、焊接专业一体化教学的特点
1.一体化课程来源于行业、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
一体化课程是课程规范中的核心内容,需要经过本专业的实践专家访谈会来提取并加以转化。按照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焊接技能人才培养规律,根据国家职业标准(焊工),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通过实践专家访谈会,共提取金属火焰切割、低碳钢构件焊接等涵盖初级、中级、高级、技师和高级技师四个层次的14个典型工作任务,最终转化为14门一体化课程。
《焊工国家职业标准》(2009年修订)中气焊与气割、焊条电弧焊、CO2气体保护焊、钨极氩弧焊和埋弧自动焊等常用熔化焊接与切割方法及其他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都在一体化课程各学习任务的专业能力要求上得到了体现。学习任务真实地体现了焊工完成企业生产任务的整个工作过程,注重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以焊接初、中级一体化课程为例,课程中涉及的技能要求完全满足2009版焊工国家职业标准中级焊工的工作要求。金属材料火焰切割、低碳钢构件焊接、常压管道焊接、梁柱焊接、常压容器焊接等初、中级一体化课程,包含的工作要求如下。
(1)低碳钢板的手工气割。
(2)低碳钢或低合金钢中厚板SMAW和GMAW角接头和T型接头角焊缝焊接。
(3)φ≥60mm管径SMAW管子转动焊和水平固定全位置焊及φ
(4)低碳钢板或低合金钢SMAW与GMAW板平、立对接焊(单面焊双面成型)和角焊缝焊接。
(5)低碳钢板或低合金钢SMAW、GMAW板立、横对接焊(单面焊双面成型)和管-板焊条电弧焊(单面焊双面成型)和角焊缝焊接。
2.焊接一体化教学过程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传统技工教育强调知识的系统性,技能练习基本采用单项技能模拟能训练的形式,侧重培养学生的焊接专业能力。对技能人才在职业活动中急需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及学习能力、与人沟通交流、团队合作等社会能力,缺乏有效的锻炼和培养。
焊接一体化课程定位与方向、课程内容与要求、教学过程与评价等都突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注重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学习任务都要求以分组的形式开展学习,学习中要求小组成员互相交流、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借以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尤其是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突出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培养。
3.焊接一体化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过程评价
焊接一体化教学由师生双方共同在一体化教室中边教、边做、边学。学习中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程内容、教学过程都以学生为中心。学业评价采用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形式,突出过程评价。以低碳钢构件焊接课程成绩评定为例,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的比重为60%、40%,自评、组评和师评的比重为10%、40%和50%。
三、一体化教学与其他教学形式的区别
近些年来,一些职业学校在焊接专业的教学中也采用了项目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焊接一体化教学与之相比,有鲜明的特色和优势。
1.教学目的与组织形式
传统教学和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教学目的侧重于掌握事实性知识和具体的专业技能,采用教师讲授和示范、学生模仿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学业评价以教师评价为主。项目教学与一体化教学均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在教学组织与教学评价上项目教学主要是教师讲授、学生小组学习,而一体化教学侧倡导教师引导、学生小组自主学习,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强调过程评价。
2.课程内容和特点
传统教学分为焊接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练习两部分,学生在教室里系统地学习焊接原理、焊接方法、设备和工艺等理论知识;在实习车间模拟练习常用的熔化焊接方法,在板平、立、横和管子全位置焊接等单项操作技能。
理实一体化教学对焊接原理、焊接特性等专业理论知识仍采用单独讲授的方法,焊接方法、设备、工艺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糅合在一起进行教学,技能学习内容大都以传统教学的熔化焊不同位置单项焊接操作技能模拟练习为主。
项目教学以项目为载体,将焊接专业理论和技能糅合在项目中进行教学,通常一个项目涵盖了一种或多种焊接方法的多个位置焊接操作技术。部分项目内容贴近焊接企业生产内容,但总体上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
一体化教学以学习任务为载体,课程中的学习任务涉及金属材料与热处理、钣金冷作、制图、焊接专业理论、焊接操作技能等内容;所有课程来源于焊接企业、行业实际工作场景和工作过程;课程体系的产生经过严谨的归纳和提炼,具有系统性和普遍适用性;在教学中强调对学生学习能力和方法能力的培养。
3.师资要求
在传统教学中,焊接专业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常由不同的教师担任,部分教师只教专业理论知识或焊接操作技能,知识结构存在较明显的缺陷。理实一体化教师及项目教学的教师融专业知识和技能于一体,但较少接触焊接专业基础知识。
一体化教学教师应熟悉一体化教学的理念,掌握一体化教学的特点与要求,有较好的教学组织能力;具有良好的焊接专业理论知识、较高的焊接操作技能和企业生产经验;掌握焊接专业基础课程(如机械制图、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冷作与钣金等)知识和技能,并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尤其是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教学过程中。
4.焊接学习场所
其他教学形式的焊接教学场所主要是教室与实习场地,配置黑板、课桌椅和焊接、切割设备设施即可;一体化教学场所(学习工作站)不同于传统的教室或实习车间,其设备资源配置比传统的教室或车间要复杂和多样,尤其是在资料查询方面增加电脑、网络等设备设施及专业书籍,配备焊接、气割设备设施。
5.教材与学材
工作页是依据学习任务的工作过程编写的引导学生学习的文本,是帮助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主要工具,其核心任务是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工作。
传统教材是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系统介绍,学生通过学习教材了解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焊接一体化教学的主要学习资料是学习工作页,主要是引导问题。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技能学习等活动,来完成工作页的各个引导问题,从而学习到与学习任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最终完成学习任务,并锻炼和提高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实现综合职业能力的提升。因此工作页内容具有很强的过程性和相关性,没有知识和技能的系统性。但在工作页使用时,学生需要借助传统的教材来查阅、学习专业知识。
四、焊接与其他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异同
不同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中技能人才培养标准、一体化课程规范和教学资源等框架结构基本相同,具体内容因专业不同而不同。
焊接专业属于第二产业,社会总体技能水平发展较慢,很多企业对焊工技能要求还停留在手工或半自动操作上,强调操作的熟练程度。在一体化课程规范中,它与广告策划、汽车维修等专业相比较有几个特点:一是课程数量较少;二是企业实际生产中产品体积较大,需要对课程中的学习任务进行适当处理加工;三是课程中学生技能练习所占课时数较多;四是课程的考核评价中除了强调对学习任务的考核评价外,对学生个人操作技能的考核也极其需要。
在一体化教学资源方面,由于焊接作业中烟尘、弧光、噪声等因素的影响,一体化学习工作站往往需要分隔成相对独立的专业知识学习区、技能练习与生产加工区两个区域,这与其他专业尤其是第三产业专业的学习工作站建设差异较大。
五、小结
【关键词】高校;机电一体化;课程设置
在我国机电一体化这门学科发展始于1970年以后,一开始它作为一种工程技术应用在机械、自动控制、信息等领域,作为一种多学科融合的专业,体现出了它的强大的影响力,同时它作为一个交叉学科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不小的进步,在这几十年里通过学科的融合、技术的创新等持续发展机电一体化产品由单一逐步发展到了拥有一大批大型设备甚至大型成套设备或系统。这一系列的发展不仅丰富了机电一体化的产品,其中最大的作用是不断的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方便。进入21世纪以来,一些高科技迅速发展起来,特别是在机械、电气、微电子、信息技术等领域都保持着迅猛的发展势头,然而这些领域都和机电一体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对我国的科技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目前看来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方向是小型化、轻型化、高精度、高效率集成化的发展。
1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我国的应用
我国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相对较早,一开始主要是在数控机床上有所应用,其主要是把一些程序放在一些芯片上,然后通过读片机对程序进行读取,然后再执行,这一系列的过程相对较慢。目前这种应用几乎被淘汰,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开始朝着新型化、小型化的发展,使得一些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精度上都有很大的提高,也就是一台机床基本上可以完成很多独立的工作,同时还能够检测出各个部件的损伤程度,包括一些刀片的破损情况也能够被识别出来。这一系列的功能都离不开计算机,其中包括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等等。在我国机电一体化在汽车领域应用的十分广泛,除了应用在汽车的各个零部件以外,还包括一些高科技的系统也应用到了机电一体化,包括车身稳定系统、防抱死系统、安全气囊等等,这些系统使得汽车在使用的过程中变得非常方便,同时也使得汽车的各种性能都显著的提高。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家用、办公电器力而更是得到迅速的发展,复印机,扫描仪、数码照相机、摄像机、变频冰箱、空调、电子体温计、血压计等等。给人们的生活上作带来极大的方便,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我国许多煤矿也得到广泛应用国产的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电牵引采煤机、全数字直流提升机己占领国内市场,我国己能生产用计算机监控的掘进机、胶带运输机、矿井供电设各等另外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胶带机集中控制系统、矿井生产过程自动控制和信息化管理、图像监视井卜关键设各和主要上作地点、调度室的装各实现数字化、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在生产调度、则务、人力资源、设各、销售及办公自动化都得到了普遍应用为煤矿生产实现高安全、高可靠高效率和高效益提供了保障。
2高校机电一体化课程的重要性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现代工业的基础,是机械、电子和微电子等技术相互渗透、相互结合形成的现代化高新技术,是其目的是运用机械、电子、液压、气动、信息等方而的知识和技术,来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问题,提高产品性能及自动化程度,是高等学校机械、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等专业的莘莘学子应该掌握的技术。
3高校机电一体化课程设置的要求
3.1课程设置需满足市场需要,体现优化综合能力
高校在设置机电一体化专业时要综合考虑,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社会的需求量,社会没有需求开设专业是没有就业方向的,除此之外还要考虑一些行业的需求和各个工作环境的特点等等。只有全面的了解了这些状况,才能根据这些状况来开设具有特色的机电一体化专业。开设课程以后,还要根据机电一体化本身的实践性特点,充分的把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保证理论课学时的同时又不耽误学生的实践时间,同时在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时要把一些公司的用人标准以及到工作岗位上以后应该掌握的一些标准进行专门的讲解,这样才能让学生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由于市场经济下的一些公司的发展非常迅速,在市场不断变化的同时高校也要不断的跟进市场的变化,要办成随市场变化而变化的教育模式,这样才能让学生贴近市场的需求,高校只有围绕着这个理念才能使得学校的机电一体化专业越办越好,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目前人才市场也有了不同的改变,很多用人单位开始慢慢的把学历选择变成能力选择,目前很多用人单位都非常欣赏一些操作能力强的人,同时这个标准也是他们选择人才的标准,因此在设置机电一体化这个专业时要把理论操作严格的、科学的进行分配,分配好各个阶段需要做的任务,并且能够在实习的过程中找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的输出一些动手能力较强的人才,才能使得机电一体化专业越办越辉煌。高校要严抓实践课的开设,利用实践才能够让学生真正的理解理论知识,这是教育部提倡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的发现理论学习中的问题,然后再解决问题。
3.2加强研究,搞好教材编写工作
纵观现在的机电一体化教材,很多都是一些理论性极强的教材,往往这种教材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根据调查显示大多数的学生都爱好实践,然后企业中需要的就是动手能力强的人,学生又喜欢动手,那么为什么不为他们准备一本实践教材呢?这是高校在编写教材时的问题,也就是说编写教材要根据学生的喜好去编写,不要盲目的编写,盲目的编写往往适得其反。因此教师在编写教材时要充分的去了解学生的意见,和学生进行交流,这样才能编写出更加实用的教材。同时一些课程设置不科学、教材陈旧的状况也要不断的进行更新。
3.3加大机电一体化课程实践性教学设置
3.3.1课内实践的开设必须有效、实用机电一体化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因此在开设的过程中一定要保证它的实践性,保证开设的有效和实用,同时还要保证实训室的可用性,要把理论课与实训课的比例达到1比1,这样才能充分的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教学的初期要对专业课进行详细的分析,然后确定这门课程需要掌握的知识和一些必要的操作项目,然后再进行一些实验室的建设,这样能够保证学生学习的知识都能够在实验室体现出来,这样就可以充分的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充分的加强的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要积极的与企业协调不断的引进企业的一些标准进行现场教学,这样能够让学生了解到一些先进的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才能加强理论和实际的学习。3.3.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途径学生就业是学校办学的唯一的方向,那么要想学生就业好就必须加强校企合作,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了解企业的一些情况,学校可以邀请企业的一些机电一体化工程师到学校进行授课,这样他们可以把企业中的一些先进的机电一体化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也能够让老师认识到目前机电一体化发展的进程。还可以利用一些假期的时间要求学生到企业参观或者是顶岗实习,可以根据实习的项目写一些实习的体会,学校可以根据一些特殊情况给予学生一些学分,这样采取一种鼓励的方式才能让学生真正的去工厂实习,保证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机电一体化是多学科交叉的专业,它所涉及的技术十分广泛,如果想要更加深入的研究机电一体化就必须全面的掌握这些技术。教学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综合的运用,把机电一体化的一些学科相互融合,把涉及到的知识都运用到实际的应用中来。
4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的机电一体化的教学必须面向市场,要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进行培养,同时还要积极的联系校企合作,这样才能让学生了解需要学什么、怎么去学,还要定期的把学生送到实践岗位上进行综合的训练,这样才能奠定机电一体化课程设置的基础。当然机电一体化的课程设置不是一时的,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就需要老师、学生、企业三者进行相互的交流,不断的改进才能保证机电一体化专业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晓书.新形势下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设置思考的问题[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4(05):94~95.
[2]张义俊,杨灿.中德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行为比较[J].河南农业,2012(06):37~39.
[3]付中元.浅谈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课程设置[J].科技信息,2010(13):260~268.
[4]黄文建,郭卫凡.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设置的探讨[J].科技信息,2009(27):176.
[5]杨永春.对开办高校大专《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骨干课程的设置与改革思路[J].消费导刊,2008(07):178.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加大会计人才培养开发力度,并将高端会计人才列入“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将国际化提升到我国会计人才发展战略的指导方针和发展目标的高度,指出着力培养造就具有“国际业务能力的高级会计人才”、“国际认可度的注册会计师”、“国际水准的会计学术带头人”是我国会计人才建设的主要任务。可见,国际化已成为我国会计人才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今后我国会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会计教育是我国会计人才培养的主要力量,高等会计教育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会计专业人才尤其是被选为国家或地方会计领军人才行列的,几乎都接受了高等会计专业的教育。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高校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举足轻重。
二、国际先进的会计标准体系与会计课程体系滞后的冲突
(一)会计标准体系的国际化进程 国际化已成为当前我国会计的一个重要议题,会计国际化离不开会计教育国际化的支撑。我国会计标准体系建设已迈入国际先进行列,2006年,财政部颁布新会计、审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实现了“实质性趋同”;2008年和2010年,《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2010年4月,《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明确了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基本立场和时间安排,从而形成了一套外有会计审计准则严格规范、内有内部控制规范保驾护航、周边有信息技术标准有力支撑的“闭环式”标准体系,会计、审计、内控、信息化四大会计标准系统四轮驱动、齐头并进、共同作用、相辅相成。中国的会计准则体系建设及其国际趋同已走在世界前列,中国的内部控制规范与世界领先的内部控制框架在所有主要方面保持了一致。世界范围来看,欧盟、澳大利亚、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已开始实施和采用IFRS,金融危机后,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也启动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一系列的磋商合作。可见,准则的国际趋同与等效是当前最重要的会计环境特征。
(二)我国会计教育国际化进程 相对于会计准则国际化的飞速进展,我国会计教育国际化进程缓慢。自加入WTO以来,国际化已成为政府及教育者的常用口头标语,国内高校也普遍将国际化作为会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但会计教育国际化的成效显然不如人意。国际化往往只是口号,没有切实可行的措施,即使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也只是对国外经验的照抄照搬,没有结合我国的形势特点。做好会计教育,课程设置是关键。随着IFRS在世界范围内的接受度越来越高,在会计课程中增加国际化内容的呼声越来越高,会计专业的每个学生都应当了解会计国际化的内容,美国会计学会(AAA)和AECC一直强调会计课程的国际化方向,且学者们就会计国际化的课程设置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积累了丰富的会计国际化课程设置经验。可见,我国会计课程体系改革的进程严重滞后于海外会计课程设置的国际化改革,与我国当前会计标准体系的国际化进程严重脱节。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应对加入WTO 的人才竞争和挑战,培养国际性企业、跨国公司或国际中介机构需要的人才,构筑这类人才教育或后备力量培养的制高点迫在眉睫。但教师讲授的知识过于陈旧,教育界应重新审视课程的设置以使学生能适应现在和未来的企业环境。为此,Bedford委员会和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AECC)了一系列报告、目标和说明书,以适应日新月异的经济环境及其带来的人才新需求,改变和重新构架整个会计课程体系已在会计教育界达成共识。笔者以会计准则的全球趋同和等效为背景,通过对国内10所高校会计学科负责人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我国当前会计国际化课程的现状,指出我国高校会计国际化课程改革的主要障碍,为我国会计国际化课程的改革提供建议。
三、会计课程体系现状及重构
(一)会计课程体系现状 目前会计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教学内容滞后,各门课程之间的内容重复较多,且内容狭窄,种类不丰富,过于关注技术规则及职业考试,过于强调理论知识,对于能力的运用方面关注不够,教材难如人意。葛敬东(2009)系统调查了国内30所高校本科会计专业的会计课程设置情况后发现:课程门类划分过细,或按行业、或按业务、或按专题划分,导致会计知识缺乏逻辑衔接而呈碎片堆积状况;课程名目混杂,边界不清;内容重复或遗漏;没有统一学时标准,缺乏对教学时间的科学管理;实务课超重,使学生缺乏会计理论和抽象能力培养。刘永泽、池国华(2008)认为会计教育目标和定位不清、理念落后,会计教育的改革和资源投入缺乏动力,以及会计教育的经验交流不足,是导致当前会计课程设置问题的主要原因。针对这些问题,学者们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思考。
(二)会计课程体系重构思路 Albrecht & Sack(2000)指出,会计课程要强调基本原理或原则的教育与技能的培养,强调高水准、宽口径的课程;孙铮、王志伟(2002)建议专业课程采用国际权威教材。李晓慧(2009)考察了英国大学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提出将相近的学科知识内容进行整合,形成新的会计课程体系。方宝璋(2004)对我国会计课程体系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引进国外先进教材、增加国际会计、国际经济法规课程的内容、加大电算化会计和网络化会计课程的份量、开设人力资源会计、无形资产会计、社会保险会计等选修课、拓宽专业基础课、精简合并专业课、调整选修课的建议。此外,May et al.(1995)调查研究还表明,会计教育课程的内容中应包括更多的交流技巧、人际关系和职业道德。尽管会计课程体系改革已受到政府、学者以及教育工作者的普遍关注,但怎样进行改革、改革的效果如何还没有达成一致的结论。尤其是当前会计国际化背景下,会计课程体系设置如何应对全球准则趋同的新趋势,如何满足市场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应该成为当前会计理论界和教育界关注的焦点。
四、研究设计与统计分析
(一)样本选择与问卷设计 为了调查我国本科高校会计国际化课程的情况,笔者选择了在国内会计教育具有一定影响的东北财经大学等10所高校,对这10高校负责会计本科教育的学科带头人(或会计学院/系院长/主任)展开问卷调查。之所以选择这10所高校,主要基于以下考虑:10所高校分别代表了我国会计学科综合实力的三个梯队,一是东北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厦门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代表老牌的国家级会计学重点学科,二是北京大学、西南财经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天津财经大学代表国内会计本科教育的一流学府,三是南京财经大学、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代表了新升会计本科院校。虽然这10所高校的会计学科排名有所差距,但每所高校的会计学科都有一定的发展历史,积累了自己的会计本科教育特色。10所高校均有硕士点,8所高校具有博士点,其中4所拥有一级学科博士点,1所为国内从事会计教育最早的学府,1所为地方财经高校的代表。之所以选择学科带头人为问卷调查的对象,主要是基于这样的考虑:高校的学科带头人深谙本学科的发展规律,具备从宏观上把握学科改革方向的战略能力。学科带头人不仅理论功底深厚,而且富有一线的教学经验,了解最新的教学动态。笔者旨在调查我国本科高校会计国际化课程的开展情况,并分析会计国际化课程应包含的主体内容及当前进行会计国际化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障碍。参考Adhikari et al.(1999),本次问卷共设计了25个问题,涉及三个方面:会计国际化课程体系开展情况,会计国际化课程应包含内容的重要程度,开展会计国际化课程的主要障碍。调查问卷于2013年4月7日以电子文档形式发放,并于2013年4月16日全部收回。10份问卷填写完整,有效问卷达100%。
(二)10所高校学科带头人概况 10位问卷对象拥有博士学历的9人,在读博士1人;教授9人,副教授1人;所学专业均为会计学;5人具有海外留学或访学经历;从事会计教学工作平均约为19.3年,其中从事会计教学工作30年以上的1人,20-30年的2人;8人曾教授过国际会计相关课程。被调查对象的背景数据表明,问卷对象均为接受过会计专业教育的高学历高校教师,有着丰富的会计教学经验,具备一定的会计国际化视野和会计国际化课程教学经历,而且均为各高校会计学科带头人,掌握所在高校会计学科的发展情况,对会计教育改革有着自己的见解。
(三)会计国际化课程开展情况 10位问卷对象中有9人认为有必要进行会计课程的国际化改革,说明国内高校已普遍认识到会计国际化的必然趋势、国际会计人才的需求以及会计课程国际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从目前的情况看,对国内会计国际化课程的开展有如下困惑:
(1)是否将国际化作为会计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10所高校均已将国际化列为会计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说明我国高校均已认识到会计国际化的重要性,将国际化纳入到会计人才培养的目标体系中。如北大光华管理学院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为“亚洲一流,国际知名”,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将“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会计学专业人才”作为会计人才培养的新目标,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将“国际化”确立为会计本科办学特色。
(2)是否设有国际会计专业、是否与海外大学或机构合作培养会计本科生。8所高校设有国际会计相关专业,7所高校与海外大学或机构合作培养会计本科生,8所高校与海外大学或机构合作海外资格证书的教育与培训。随着国际化认识的提升,国内高校纷纷设置了国际会计专业,如厦门大学、东北财经大学、上海立信会计学院的会计本科专业设置了国际会计方向,天津财经大学的会计本科设置了ACCA方向,上海财经大学设有美国会计、ACCA和CGA三个国际会计本科专业,江西财经大学也设有ACCA本科专业。在设置国际会计专业的同时,许多高校还积极与海外高校联合培养本科生,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设有国际会计中澳班(与澳大利亚科廷科技大学合作)、ACCA班(与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合作)、CGA班(与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协会合作)。
(3)是否有教师海外研修计划、是否引入海外原版教材。9所高校有专职教师海外研修计划,8所高校引入了海外原版教材。可见,为进一步提高教学的国际化水平,各高校制定了各类教师海外研修计划或方案,公派校内优秀教师海外进修,促进国际交流。在这方面,普通地方高校表现得更为突出,资助的力度更大、范围更广。其可能的原因是,重点综合性大学开展国际交流较早,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合作模式,而地方高校国际合作起步较晚,需要投入更多的人财物以追赶国际化的步伐。因此,在教师海外研修和海外教材引入方面,地方高校表现得更为积极与主动。
(4)是否设置了专门的会计国际化课程。8所高校设置了专门的会计国际化课程,2所高校在既有的会计课程中包含了国际化内容,问卷的10所高校均对会计国际化在课程方面采取了措施。我国高校对会计国际化课程的处理方式与美国有较大差异,根据Adhikari et al.(1999)的调查结果,美国有近2/3的高校是将国际化的内容包含在既有课程中,而没有单独设置专门的国际化课程。我国情况恰好相反,80%的被调查高校设置了专门的国际化课程,表明国内高校普遍重视会计国际化趋势以及国际交流与合作。从设置的会计国际化课程来看,主要包括:International Accounting、Multinational Financial Management、Accounting Concepts and Principles、Governance,Ethic and Risk等。国内高校较多是将国外的原版英文教材引进或以某项国际知名认证资格的教材为主,存在英文教材或教学即是国际化的错误认识。目前会计国际化课程的现状是,大部分课程本质上为国内课程的英译本,真正涉及会计国际化内容的课程并不多。
(四)会计国际化课程应包含的内容 会计国际化课程究竟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哪些内容是当前国际化趋势最迫切所需的?笔者参考Adhikari et al.(1999),将会计国际化的议题分为11个方面,并按重要程度分为“不重要”、“一般重要”、“非常重要”三类进行计分,统计结果见表2。表2显示,从全样本(10份问卷)来看,国际会计准则和国际审计准则以接近“非常重要”的程度被认为是会计国际化课程中最应该包含(最重要)的内容,9份问卷认为国际会计准则“非常重要”,7份问卷认为国际审计准则“非常重要”。接下来重要性依次为跨国公司业绩评价、管理信息系统和控制、国际财务报表分析、外币业务。区域协调和通货膨胀会计则被认为是相对不太重要的内容。这样的内容重要性排名反映了会计国际化的未来发展趋势,与会计人才市场需求一致。当前,国际会计准则在全球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我国会计准则已与IFRS实现了等效,因此,国际会计准则应该成为当前以及未来会计国际化课程的最重要内容之一。而通货膨胀会计、区域协调、外币业务等内容随着准则的全球化,其重要性越显削弱。但Adhikari et al.(1999)的调查结果则显示,比较会计制度、外币业务是相对重要的课程内容,国际审计准则、管理信息系统和控制是相对不太重要的内容。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入以及内部控制的开展,跨国公司业绩评价、管理信息系统和控制被认为越来越重要。从三类高校之间的差异来看,重点、一流、地方高校对问卷所列内容的评分逐渐增高,即一流高校认为的重要性介于重点和地方高校之间。具体来看,地方高校普遍认为所有内容的重要性高于重点和一流高校所认识的重要程度。对于地方高校来,国际会计准则、国际审计准则、跨国公司业绩评价、比较会计制度、管理信息系统和控制均为会计国际化课程中“非常重要”的内容。这与不同类高校会计学科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有关,不同类高校发展的需求不同。
注:“不重要”、“一般重要”、“非常重要”分别计为1、3、5分。
(五)开展会计国际化课程的主要障碍 从以上问卷统计可以看出,我国高校已认识到会计国际化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认识还基本流于表面,以直接照抄照搬海外内容为主,还没有开展真正意义的会计国际化课程。目前,我国高校会计国际化课程的障碍可归类为:经费不足、学生兴趣不足、学校(院)意愿不足、市场需求不足、缺少专业师资和当前会计课程已过于繁杂,并将阻碍程度分为“不是障碍”、“一般障碍”和“主要障碍”三类,统计结果见表3。表3显示,从全样本(10份问卷)的得分情况来看,表3所列的障碍均未构成会计课程国际化改革的主要障碍,“学校(院)意愿不足”的得分仅为1.8,基本不构成障碍,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国内高校已经普遍认识到会计课程国际化改革的必要。相对来说,当前繁杂的会计课程、专业师资缺乏、经费不足、市场需求不足以及学生兴趣不足构成了国内高校会计课程国际化改革的一般障碍。我国当前会计本科专业课程设置过多且交叉重复已饱受诟病,随着市场对学生综合素质要求的逐步提高、会计学科应用范围的拓展以及交叉学科的兴起,会计本科专业学生的公共课、专业课种类与数量越来越多,这既造成学生疲于应付名目繁多的课程,使其很难产生多余的兴趣接受会计国际化的内容,又导致教师过重的教学任务,很难安排专门的教师从事会计国际化的教学工作,同时众多的课程建设也占用了较多的教学经费,导致可用于会计国际化课程建设的教学资源变得捉襟见肘。
注:“不是障碍”、“一般障碍”、“主要障碍”分别计为1、3、5分。
五、结论
我国高校已认识到会计国际化不可阻挡的趋势,并已经着手会计国际化人才培养。但对会计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大多局限在设计几个冠以“国际”字样的专业或与海外大学和机构的合作培养上,并没有将会计国际化的实质内容渗透至会计本科人才培养中。反映到会计国际化课程的改革上,虽然引进了原版教材,设置了专门的会计国际化课程,也实施了教师海外研修计划,但大多是临摹画瓢,照抄照搬,更多的是将英文教材授课、海外资格证书的培训课认定为会计国际化课程。问卷调查显示,国际会计准则、审计准则、跨国公司业绩评价、管理信息系统和控制等是会计国际化课程的主要内容。国内高校应组织专家围绕这些会计国际化的重要内容编写教材,设置相关课程;同时,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优化组合,将会计国际化的内容包含进已有相关或相近课程中,即“设置专门会计国际化课程”和“将国际化内容包含进已有课程”两种方法并用。另外,应组织培养一批会计国际化的专业教师队伍,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同时引进海外会计国际化的专业人才,加强合作的同时,总结会计国际化人才培养经验,逐渐形成自己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特色。但该研究仍存在局限。由于属于专项调查,问卷对象、范围的限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结论;问卷的设计主要参考Adhikari et al.(1999),无法涵盖我国会计国际化课程的所有内容;主要向会计国际化课程的供给方进行了问卷调查,结论缺少需求方(如公司、学生)问卷的支持。
[本文系上海立信会计研究院科研项目“国际化背景下的会计课程体系研究”(编号:OD104000912GD02)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曲晓辉:《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刍议》,《会计研究》2001年第9期。
[2]刘永泽、池国华:《中国会计教育改革30年评价:成就、问题与对策》,《会计研究》2008年第8期。
[3]刘永泽、孙光国:《我国会计教育及会计教育研究的现状和对策》,《会计研究》2004年第2期。
[4]孙铮、王志伟:《加入WTO 后中国会计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前景》,《会计研究》2002年第6期。
[5]李晓慧:《会计教学体系研究:来自英国大学的借鉴》,《会计研究》2009年第10期。
[6]W·克蒂夫·阿尔伯切特:《会计教育的发展对策》,《会计研究》1998年第9期。
[7]方宝璋:《加入WTO与我国会计课程的改革》,《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4年第4期。
[8]葛敬东:《会计课程设置的乱象与统整——基于30所高校会计专业会计课程设置的调查》,《广东商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9]孙铮:《会计教育与人才培养相关方面的关系》,《中国会计报》2011年9月30日。
[10]郭强华、邱芸:《实话实说:会计教育——全国十四所重点大学会计教学现状评估及改革方向的调查报告》,《中国财经报》2001年6月14日。
[11]Adhikari A,Flanigan MA,Tondkar RH. A Survey of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Education in the US and Some Other Countries. Journal of Accounting Education,1999,17.
[12]Albrecht WS & Sack RJ. Accounting Education:Charting the course through a Perilous Future Accounting Education Series 16,American Accounting Association,2000.
[13]Mary,B. C.,and Mark,A. D. Assessing knowledge structure in accounting education:an application of Pathfinder Associative Networks. Journal of Accounting Education,2003,21.
一、着眼学校特色,寻求合适课题
有的教师似乎谈“课题研究”而色变,究其原因是否缺少一个“趣”字。教师进行课题研究就如同学生学习知识一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在有的教师,不仅对课题研究提不起兴趣,还对其避之唯恐不及。有的老师觉得课题研究太高、太空、太难,拿到课题有种无从下手的感觉。反思现状,我觉得课题研究选题一定要贴近教师,让教师有内容想研究,有内容可研究。
(1)从大处着眼,“发现”主课题。罗丹曾说过:“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同样,教科研不缺少研究的课题,只是要寻求适合学校的课题,这就需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可以根据学校特色来制定课题研究方案。我校是一所拥有百年历史的体育特色学校,根据学校特色,我们制定了《发扬中华体育精神促进学校体育特色建设》这一课题研究方案。制定此次课题研究方案,旨在通过课题实验,推动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丰富学校文化生活,提升教育品质;规范学校教育教学行为,促进学校体育的改革和深化;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崇高体育精神,为学生未来成长奠基。初次接触此课题的老师,可能会觉得中华体育精神只适合体育老师研究,和其他的老师有什么关系呢?其实细细研究便会发现,中华体育精神涉及面非常之广,它是指中国人在体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以爱国奉献、团结协作、公平竞争、拼搏自强、快乐健康为主要价值标准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理解了什么是中华体育精神,我们就知道在平时的各科教学及班主任工作中都有所涉及。这样一来,课题研究便可从身边入手,不再是遥不可及,从而研究的兴趣也会浓厚很多。
(2)从小处着手,拟定子课题。学校制定好主课题后,就应当及时鼓励老师们从课堂上找课题,从小课题着手拟定适合自己研究的子课题。我们学校的子课题也进行了分级,让老师从最细微处入手。如二级子课题分为《具有中华体育精神的教师研究》《具有中华体育精神的学生研究》《弘扬中华体育精神的课堂研究》和《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的研究》四个类别,由学校骨干老师分别承担,其余老师根据自己最感兴趣的二级子课题再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出发,找到典型并具有研究价值的子课题,拟定三级子课题。这样,课题分级研究就形成了一张有效的课题研究网络。
二、落实课题分组,进行互动研究
课题实验研究不是闭门造车,必须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作支撑,全新的思维方式作引导。实验教师要站在科研的最前沿,站得高,才能开阔视野。一个人的力量是十分有限的,课题研究网络形成之后,为了让教师们能把课题研究做好,做深,需根据子课题进行分组研究。目前,我们学校分为14个研究小组(语、数按年级划分各分为6组,英语、综合各1组)。
(1)组成研究小组,注重团队合作。每逢单周周三下午业务学习时间,我们就分组进行教研活动,如开展读书交流活动。让教师畅谈自己的学习心得,交流切磋学习体会,将自己的想法、体会、疑虑展示出来,以得到大家的帮助和指导,提高自悟能力。俗话说得好,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大家以合作的形式集思广益,遇到问题共同研究解决,长此以往,不仅课题研究好了,也增强了教师间的团队合作精神。同时,这也不正是中华体育精神的一种体现吗?
(2)培养中间力量,营造科研氛围。我校青年教师较多,在课题研究中骨干教师就要带好头,做好榜样,带领着青年教师进行有效研究。其实,在平时,我们就已经注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拓展校本培训新形式。如建立以老带新的“青蓝结对”机制,创办“青年教师沙龙”,举办“青年教师大比武”活动,本学期又进行了“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青年教师读书沙龙”等,以此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素质。以后要继续推进科研型教师群体的培育,努力构建更加浓厚的教育科研氛围。
三、注重实践研究,推进课题发展
以往的课题研究比较空洞,形式大于内容,基本就是匆匆开题、最后匆匆结题,没有多少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为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我们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要注重实践的过程,要将课题与实践相结合。实践对象不仅仅是老师,更是学生。我们注重了实践研究,才能让课题研究落到实处,最终让全校师生受益。这样,课题研究也能得以更好地进行下去。
(1)关注学生发展,拓展研究空间。学生是发展中的能动体,他们不仅接受教育,而且参与教育过程。学生也是课题研究中的主体,我们必须把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才能充分显现课题实验研究的活力。我校运动队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往往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学校对外的一个窗口。学校在业余时间组织运动队,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而且还可培养一批各项运动的骨干,带动一大片体育爱好者。很多低年级的学生往往以进入这些运动队为目标,中高年级学生以进入这些运动队为荣,这对学校体育的整体提高有极大的推进作用,对学校群体活动起到指导和画龙点睛的作用。除此以外,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中华体育精神,我们除了平时在课堂上对相关知识进行渗透之外,每学期还要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如“春季运动会”“冬季三项”“两歌三操”……学生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不仅锻炼了身体,更重要的是切身体会到了什么是中华体育精神。课题实验研究只有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发展,师生协调配合,才能更有效地拓展实验研究的空间,实验才会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课堂教学中错误资源的利用研究》
二.指导思想:
为了让课题研究和课堂教学实际有机结合,让课题研究真正践行于教学实际中,使课题研究落到实处,特制订此工作计划。
三.研究内容:
1、分析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确定错误的类型。
2、研究错误资源对教学的影响。
四.研究方法:
1、观察法:观察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的知识类型和某个知识点的出错概率。
2、反思法:记录课堂上的观察发现,反思错误资源的利用情况。
3、个案法:通过对班级学生的个案研究,掌握学生学习错误的差异性,进行因材施教。
五.主要措施:
1、认真学习各种理论,提高研究水平。
2、收集各种资料,制订具体研究计划。
3、认真观察,及时反思。教学中观察、归纳学生容易出错的题型,分析学生对待错误的态度,反思学生出错的原因,探索运用错误资源来指导学生学习。
六.预期成果:
二、问题的提出:本班幼儿都是刚入园的新生,他们对于色彩的认识仅仅是表面的认识,许多幼儿连色彩的名称都不知道,只知道他们好看。幼儿具有好奇的天性,他们对于不知道、不认识的事物都很感兴趣,小小的一盒油画棒里蕴藏了无穷的乐趣,吸引他们想要去认识、寻找与发现。幼儿园美术活动很大一部分都与如何运用色彩有关,而此时又是本班幼儿认识色彩的关键时刻,基础打好了他们今后将收益无穷。所以我们选择了幼儿喜欢的色彩,将《幼儿运用色彩绘画初探》列为本班的美术课题研究。
三、研究对象:小二班全体幼儿
四、研究时间:2005年9月-2006年6月
五、研究方法:以实验研究法为主,观察法、操作法、调查法、谈话法、文献法等方法为辅。
六、研究的目的:
(一)让幼儿认识各种常见的色彩,学习正确的涂色方法,对多种色彩感兴趣。
(二)通过幼儿对周围环境和美术作品的感知,诱发幼儿兴趣,陶冶幼儿情操,开启智力,在获得美感和喜悦的同时激发幼儿的创新精神。
(三)通过“观察—体验—发现—想象—表现—创造”来开展活动,让幼儿观察、游戏、创作等具体实践活动来进行,学习色彩的运用。
七、课题研究步骤:
(一)准备阶段:2005年9月
1、认真学习《纲要》精神,学习有关美术教育方面的文章,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以幼儿为主体,贴近幼儿实际,注重活动的操作性和启发性,循序渐进、由潜入深,促进幼儿运用色彩能力的发展。
2、对小二班幼儿进行认识色彩、运用色彩水平的测试,为开展《幼儿运用色彩绘画初探》课题做准备。
3、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研究计划。
(二)实施阶段:2005年10月——2006年6月
第一阶段(2005年9月——2006年1月)
1、收集有关作品,组织幼儿共同欣赏,以激发幼儿对色彩的兴趣。
2、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关内容进行运用色彩绘画的教学,初步培养幼儿对色彩的兴趣。
3、收集相关材料,阶段小结。
第二阶段(2006年2月——2006年6月)
1、调整策略,选择适合小班幼儿运用色彩绘画的教学内容进行指导,提高幼儿运用色彩绘画的水平。
2、启发引导幼儿、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选择各种内容,运用各种手段,开运用色彩绘画教学,让幼儿在美术活动中感受和体验,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富有个性的表现自己,在活动中展示出天真稚拙的美、大胆的创造,增强幼儿的兴趣和自信心。
3、对幼儿进行后测,并收集相关材料。
(三)总结阶段:2006年5月——2006年6月
关键词:多元化;直销;会销;电话营销
中图分类号:[TN7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3)-12-0183-01
一、中小型网络科技公司开展多元化营销的背景分析
传统互联网络一直停留在高速发展的经济十字路口,它受到高度经济和技术创新的制约。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如今电子商务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推广力度问题。
随着手机用户和手机网民规模的持续增长,3G所带来的网络带宽的优势和终端供应的丰富,给互联网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并催生着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和增长点。在新机遇下,中小型网络科技公司必须采取新举措,增强其推广力度,多元化营销成为了必经之路。
二、中小型网络科技公司开展多元化营销的问题
(一)定位不准
1.营销目标定位不准
市场定位不准是中小型网络科技公司面临的至关重要问题,没有一个良好的定位,也就没有一个良好的方向,方向不明确就阻碍着公司的发展。
2.员工目标定位不准
员工对于个人目标定位模糊,员工对于自己的目标和工作计划模糊不清,这样盲目的工作对于公司来说就是在浪费时间,对于员工业绩的本身存在着阻碍。
(二)营销人员能力偏低
中小型网络科技公司主要以会议营销和电话直销为主,多元化能力偏低,销售手法单一,这样阻碍了公司的正常发展,不能够完全适应市场需求。公司要发展壮大就必须克制这些瓶颈性质的问题。
会议销售方法的方式方法很多,不能单单采用一种方式进行销售,电话直销的也不是单一的。
(三)公司人力部门认识缺乏
1.缺乏有效的培训与督导机制
缺乏员工培训,公司培训机制不完善,公司人力资源部门以及公司上层管理人员对于员工培训意识观念模糊,很多人认为培训是浪费时间,一切都要在实践中学习,这样对于新员工来说是致命的。另外,培训可以巩固新员工对产品知识。通过培训还可以帮助新员工滤清思路,便于谈判。
2.缺乏人才培养与储备环节意识
人力资源部门没有重点人才培养和对人才进行多元化培养意识,没有针对个人的销售风格进行针对性的培养,根据不同类型人才的不同方式和方法进行培养。这样也阻碍了人才成长的速度。面对员工多元化的价值观和需求,企业应当建立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将多元化的价值观转变为一个大多数员工认同的共同价值观念,即企业核心价值观,以求增强组织的凝聚力,保证组织成员一致的努力方向。
三、解决建议
(一)正确的目标定位
1.合理的市场营销目标定位是公司发展的关键
规划合理的企业发展计划可以帮助中小型网络科技公司可持续发展,一个良好的公司发展规划,可以帮助中小型网络科技公司在全国IT市场脱颖而出。
2.明确员工的目标定位
加强员工的目标定位可以对员工的本身的业绩增长,合理的工作计划是员工成长的关键。对于员工本身的工作状态和激发员工的信心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合理的地位和计划可以帮助员工找到自己在工作中的不足,避其短处,最大限度的发挥员工本身的潜力。
(二)员工多元化销售技能的提高和意识的加强
加强员工多元化工作意识,采用多种方式和方法,针对不同类型客户采用不同的销售方法进行针对性的推销,不是单一的会议营销或者电话直销,不单单是一种方式的会议销售,不同地区的客户文化层次不同,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我们要针对不同地区的客户进行不同样式的会议销售或者电话直销。
(三)增强公司人管部门工作力度
1.采用多种方式、方法进行培训
采用多种方式对员工进行培训。(1)在娱乐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这样便于记忆。(2)在模拟中学习,有利于在实战中应付各类的突发状况,公司内部人员对于产品的弊端是很了解的,如果同事问出的问题你可以对答如流,采用各种方式转移顾客的注意力。(3)课堂式,这样可以帮助员工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理清思路。
2.注重公司人才培养与储备
把重点培养人才放在首要地位,让人才在公司中得以发展,有自己的发展空间,让员工保持着高度的工作热情,员工是企业的源动力,员工不稳定公司也就不稳定。
总之,把多元化营销和企业营销策略有机的整合系统引入中小型网络科技公司,既是一种技术上的创新,也是一种经营管理上的创新,可以为中小型网络科技公司提供强大而有效发展机会,从而可以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杨树青、郝渊晓.消费者行为学[M].中山大学出版社,2011-02:22-26
[2]周三多、陈传明、鲁明泓.管理学:原理与方法[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06:13-18
一、创设有趣教学情境导课,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要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实效性,首先就要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对数学课学习的兴趣,而课堂的导入非常关键。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通过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巧妙地导入引人入胜的数学问题,可以有效地激发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数学教师在进行新课讲授前,应采用讲一个与教学相关的小故事、听一段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音乐、给学生展示所学内容的实物、进行一段与教学有关的精彩对话或播放一段与教学相关的视频资料,让学生独立完成与本节内容相符合的练习等形式,以引发学生的深入思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能够集中学习精力,激发数学学习兴趣,为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开一个好头。例如,在五年级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中,教师可以这样创设教学情境来引入教学内容:“同学们把数学课本举高一些,看一看我们每天见面的课本是什么形状。”自然而然地引入长、宽、高、棱等关于长方体的基本概念。过后,教师又拿出魔方,引入了正方体的概念,然后教师举出生活中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让学生思考,让同学们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数学是研究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问题的工具。这样做既消除了数学的神秘感,又调动了同学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达到激发学习动力之目的。
二、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增强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能有效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教学,就是要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与共同探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增进学生的互相交流,它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理想方式。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小学数学新课标的要求,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途径,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创新。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教学,使教师课堂教学的角色发生了改变,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加强,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改变,学习任务从传统的学生个体转向个体与合作相结合的方式,学生从传统的个体竞争转向合作和竞争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运用小?M合作学习教学,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构建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能增加动手实践的机会,更提高了部分胆小心细学生的能力,使师生、生生多边互动得到进一步加强,让每个学生都有平等参与课堂互动的机会,从而能有效提高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能培养学生的合作创新能力。例如,在讲圆面积这节内容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求圆面积的多种方法,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讨拼出了近似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从而利用多种方法推导出圆面积公式,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