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4 15:04:5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文化资源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产茶历史悠久
湘西产茶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晋时期,据《荆州土地记》载:“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据王威廉考证,武陵七县包括现如今的湘西自治州、怀化等地。《永顺县志》载:“唐朝溪州即以芽茶入贡,其为生产地可知”;《通典》(杜佑)记载:“永顺、龙山、溪州等地均有芽茶入贡”;《辰州府志》记载:“邑中出茶处,先以碣滩者为最,今且已充上贡矣”。《古丈坪厅志》载:“古丈坪厅之茶,种于山者甚少,届人家园圃所产,及以园为业者所种,清明谷雨前采摘,清香馥郁,有洞庭君山之胜,夫界亭之品”。说明湘西从唐朝开始就有茶叶入贡,在清朝就有了以种茶谋生、靠茶致富的专业化的茶叶生产方式。
(二)茶种丰富且品质出众
湘西有历史悠久的古茶树。例如保靖县葫芦镇黄金村至今仍存有400多年、被人们称为“可以拿来喝的文物”的古茶树;在桑植、永顺等县,有野生茶树分布,主要以小茶树为主(大茶树因为当地人民的滥砍滥伐而没有保存下来)。此外湘西还有很多品质出众的名茶,有闻名海外的古丈毛尖,1957年在莱比锡世界博览会上湘西古丈茶获金奖;1982年在全国供销商品名茶评选会上,古丈毛尖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2007年12月,古丈毛尖成功申报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07年5月,古丈毛尖荣获中国驰名商标。有“一两黄金一两茶”美誉的保靖黄金茶,2012年保靖黄金茶和古丈毛尖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注册的特色农产品。还有“中日友好之茶”之称的碣滩茶、张家界的杜仲茶、武陵源天子山的云雾茶、毛峰、索溪峪的毛尖茶等名茶。
(三)茶文化丰富多彩
在湘西的茶楼或是茶园门口都有有关茶的楹联,湘西的茶联可主要分为两种类:一为赞茶联,如:“时到茶园自然绿,穿来芳草依旧苏”、“古丈毛尖清香扑鼻驰名遐迩,狮口银芽白毫显露誉天下”等。二为饮茶联,如:“岭上绿茶香千里,杯中毛尖醉万家”、“饮倩云峰交四海朋友,品古丈毛尖结五洲群贤”等。在湘西有许多与茶相关的茶歌,例如“采茶调”、“采茶曲”、“十二月采茶调”、何纪光的“挑担茶叶上北京”、宋祖英的“古丈茶歌”都是让人耳熟能详的歌曲。湘西是一个少数民族聚集地,在用茶方面形成了具有湘西特色的茶俗。如过赶年时,要喝“眼屎茶”;结婚时讲究“三茶六礼”和“三道茶”;相互沟通表达情感时有“扛碗茶”、“筛茶”等等。
二、湘西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湘西作为湖南最早开发的旅游地之一,很多旅游资源已经开发得非常成熟,例如凤凰古城、张家界天门山、国家森林公园等景点。近年来在旅游中也出现了一些茶文化元素,茶文化旅游的开发已成雏形,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茶文化节的兴起。湘西的茶文化节主要以古丈县的茶文化节为主,自2011年以来古丈县先后举办了“中国(古丈)首届茶文化节古丈毛尖万人品评会”、“中国(古丈)第二届茶文化节‘红石林’杯茶歌大赛”,在茶文化节中有许多具有当地民俗特色的茶礼仪、茶俗、茶歌、茶联以及茶艺等表演,还有茶叶的现场交易,这对于追求新颖的旅游者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二是在导游培训中,增加了湘西茶文化的专题讲座。此培训不仅增加了导游人员对湘西茶文化知识和内涵的了解,也丰富了导游人员的讲解内容,让导游人员在讲解过程中间接向旅游者宣传了湘西茶文化。三是景区各类茶馆方兴未艾。目前,湘西地区茶馆的消费人群主要以本地人为主,但本地人进入茶馆并不是为了品茶欣赏茶文化,更多的是以打牌、搓麻以消磨时间为主。景区的茶楼也不是为了让客人体验茶文化,而是以贩卖茶叶为主。湘西茶文化的旅游资源虽有一些零散的开发,但都没有形成成熟的旅游产品,在其过程中还存在着以下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缺乏意识
在湘西的旅游规划中,很少提及对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目前湘西仅将茶叶作为农业作物来发展,很少有企业把茶园与旅游结合起来,开发与茶文化有关的休闲旅游。在湘西的旅游市场中很少能见到与茶文化旅游有关的产品,与茶文化旅游有关的旅游路线更是从未涉及。
(二)缺乏专业人才
茶文化内容包涵茶种、茶具、茶俗、茶礼、茶歌、茶寺以及与茶有关茶精神。茶文化旅游专业人才是茶文化旅游的“形象大使”。以古丈为例,截止到2013年底,古丈有高级农艺师4人,农艺师3人,茶叶技术专家45人,长期从事茶叶生产加工并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茶农近百人,茶农技术骨干1800余人。但是具有茶文化旅游专业知识的人才却几乎空白。
(三)缺乏宣传
在湘西名茶的知名度方面,出现外地茶叶一枝独秀的场景,旅游者除了知道湖南的安化黑茶外,对湘西的古丈毛尖、保靖黄金茶、沅陵碣滩茶等本地名茶知之甚少。在湘西茶文化节庆日方面,以古丈的茶文化节为例,古丈的茶文化节自2011以来举办了两届后就再没有其音讯。此外,湘西旅游市场上销售的与茶文化有关的旅游商品主要是茶叶,且茶叶质量参差不齐,冒牌商品层出不穷。在景区随处可见冒牌的古丈毛尖、保靖的黄金茶。这不仅严重损害了旅游者的利益也不利于茶文化商品的推广,同时也使旅游者对湘西的旅游形象大打折扣。
三、开发湘西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建议
湘西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在开发湘西茶文化旅游资源时,可以依托其它已经开发的非常成功的旅游资源,结合茶文化自身的优势深入挖掘其茶文化内涵,根据市场需求,生产茶文化旅游产品以及建设相配套的能体现茶文化内涵的服务设施,必能使湘西茶文化旅游发展得更好,更完善。我们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来开发湘西茶文化旅游资源。
(一)树立茶文化旅游开发意识
要想促进湘西茶文化旅游的发展,必须自上而下树立开发茶文化旅游的意识。一个产业的顺利发展与当地政府的支持是密不可分的,政府的正确引导、宏观调控可以避免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同时也可以有效地控制开发规模和数量,避免盲目开发,以及开发过程中因无政府调解而导致的市场混乱、恶性竞争等情况。相关部门更应把茶文化旅游纳入整个旅游规划中,用湘西丰富的茶文化为当地旅游注入新鲜的血液;旅游企业也应积极创新,开拓茶文化旅游资源,开拓茶文化旅游市场。
(二)注重对茶文化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
一个行业的发展,人才是关键。茶文化旅游专业人才不仅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旅游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还要有茶文化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我们可以依托本地高校培育一批懂茶又懂旅游人专业人才,也可以通过对从事茶事活动的人进行旅游方面的专项培训,对从事旅游行业的人进行茶文化方面的教育与培训,来充实茶文化旅游人才队伍。
(三)打造富有湘西特色的茶文化旅游产品
依托湘西丰富的茶文化和旅游资源,打造出有地方特色的茶文化旅游产品是开拓湘西茶文化旅游的基本思路,参照其它地方的经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这一目标。
(1)茶民俗风情游。
湘西因地处鄂、渝、黔、湘四省的交界处,地势偏僻,人口主要以少数民族为主,因此当地有许多各个不同特色的茶文化,旅游部门可以把这些不同民族的茶文化特色搜集、整合起来,为游客展现具有湘西少数民族特色的祭茶、斗茶、茶俗、茶歌、茶戏等表演活动。
(2)茶文化学习考察游。
旅游者可来此考察、学习具有湘西民族特色的茶艺、茶道、茶俗、植茶知识等。
(3)茶保健游。
根据医学史料记载,茶有清头目、除烦渴、化痰、消食、利尿、解毒、多睡善寐等多种功效。特别是茶叶中的茶多酚具有抗衰老、抗辐射、抗菌、杀菌等作用。现代医学也已证明了茶的医药作用,并将其大量应用于临床医疗中。因此旅游企业可利用茶的这种医疗健身作用,开展休闲保健旅游。
(4)茶节庆旅游。
如最近几年开始兴起的“古丈茶文化节”。不仅吸引了旅游者,也提高了湘西茶文化旅游的知名度。
(5)茶乡生态游。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生活在城市的人都渴望在旅途中得到全身心的释放。茶乡生态游不仅可以让旅游者在旅行中体验自给自足的快乐,也能让他们在体验的同时学到关于湘西茶文化的知识,增强对茶文化旅游的热爱。
(6)其它形式的茶文化旅游。
如名茶采尝游、茶商品购买游、茶具生产工艺游等。
(四)加强湘西茶文化旅游商品的开发工作
在旅游商品同质化十分严重的今天,在开发湘西茶文化旅游产品的过程中,我们还应重视茶文化旅游商品的开发。首先湘西茶叶可以以古丈毛尖、保靖黄金茶叶为主导,创精品、创名牌。其次是湘西土家族有特色的茶礼与茶具也具有一定的开发价值,例如在按比例缩小的茶具或者是茶工艺品上雕刻一些具有土家特色的茶礼及图画,这不仅增加了茶具的精美度,也增加了游客对湘西茶文化的了解,颇具开发价值。再次,湘西地区可以尝试把当下流行的元素加入到茶文化旅游的开发中,例如针对游客注重饮食养生,可以尝试向游客开放一些茶园,并推出既美味又具保健功效的茶菜茶点,让游客在亲自体验采茶、制茶的乐趣以后,品尝到自己亲自收获的美食素材。此外还可以配套推出可以作为礼品赠送给亲朋好友的茶叶和茶点。
(五)加强宣传不断开拓湘西茶文化旅游市场
有了好的产品就得积极去宣传。就目前湘西茶文化旅游的发展而言,湘西茶文化旅游的宣传力度是远远不够的,影响力也较小。为了增加其宣传力度,笔者认为湘西各地的旅游管理部门、工商部门以及企业应联合起来,运用各种现代化的信息工具和手段例如电话、电视、网络、微博、讲座、节庆活动等,做好市场宣传、市场开拓、产品介绍以及市场营销工作。在宣传中应注重介绍湘西茶文化所蕴含的具有民俗特色的内涵,让潜在的旅游者对湘西茶文化特色有一定的了解,从而激发他们对茶文化旅游的兴趣。在开拓海外的旅游市场中,可以将日本和韩国以及东南亚等中国周边国家作为我们的主要开拓地,因为他们在古代都一定程度上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有饮茶的习俗。以韩国和日本为例他们不仅都是湘西地区国外市场中的主要客源国,且他们国家的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饮茶的习俗、茶道、茶艺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相通之处。如果湘西地区推出关于茶文化旅游的产品线路,并打出促进与国外友人友好切磋茶文化的宣传口号,必能吸引大片的国外旅游者。
四、结语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东莞地区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的建设情况;依托总分馆体系,推进共享工程建设;依托总分馆体系,提升共享工程服务效果;对东莞共享工程建设的经验总结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东莞共享工程的概况与建设目标、如今东莞共享工程的建设情况、东莞图书馆总分馆体系的简介、依托总分馆体系,把镇级图书馆改造成基层服务点、以镇(街)图书馆为依托,发挥其辐射作用,向农村推广共享工程、以丰富的电子资源为卖点,"推销"共享工程,吸引基层加入成为服务点、定期组织培训班,通过考核制度提升工作人员的素质、不拘形式,以创新的服务方式服务群众、依托总分馆体系,推进共享工程建设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共享工程目前存在的不足、对进一步完善共享工程服务的探讨等,具体请详见。
1.东莞地区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的建设情况;
1.1东莞共享工程的概况与建设目标;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下简称文化共享工程)东莞市分中心自2003年成立以来,根据国务院、文化部的要求,结合地区实际和图书馆发展趋向,依托全市城乡图书馆总分馆网络体系建设,大力推进文化共享工程分中心、镇级基层服务点和村级基层服务点三级网络建设,形成了城市帮助农村、中心带动基层、区域协同发展的良好态势。
1.2如今东莞共享工程的建设情况;
从03年开始,东莞市共享工程分中心充分依托东莞图书馆总分馆网络体系,大力推进共享工程建设。截至2008年下半年,东莞32个镇(街)图书馆都已经成为基层服务点,实现镇级全覆盖率100%,镇、村两级基层服务点共达到123个。按照国家共享工程中心的要求,我们的基层服务点在硬件设备和服务效果上都已经达到一级标准,文化共享工程服务与东莞当地的图书馆之城建设相结合,共同促进,收到良好的效果。
1.3东莞图书馆总分馆体系的简介;
东莞地区在行政架构上分为市、镇、村三级,东莞图书馆(文化共享工程东莞分中心设在东莞图书馆内)是由市财政资助的公益型事业单位,目前东莞图书馆下属的分馆共有40个(其中镇级分馆26个,村、企业、学校分馆14个)。随着市委、市政府关于东莞打造图书馆之城的目标的实施,总分馆在业务上的往来越来越频繁,使得彼此之间的合作关系变得密不可分,利用已经成形的总分馆网络推进共享工程建设,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东莞走的是一条有东莞特色的共享工程建设之路。
2.依托总分馆体系,推进共享工程建设;
2.1依托总分馆体系,把镇级图书馆改造成基层服务点;
从2003年起东莞着力构建图书馆总分馆体系,截至2008年下半年,已经加入总分馆体系成为分馆的图书馆达到40个,镇一级分馆达26个。已经建成的分馆从设备、人员和服务上都符合共享工程的要求。利用好现有的图书馆总分馆网络,推进文化共享工程必定事半功倍。东莞的镇(街)共有32个,我们通过对总分馆体系下26个镇(街)图书馆的整改,并对余下未加入总分馆体系的6个镇加以督促并进行适当扶持(举办培训班、现场辅导、搞活动、赠书、赠设备),终于在2007年下半年使得东莞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的镇一级覆盖率实现100%。
2.2以镇(街)图书馆为依托,发挥其辐射作用,向农村推广共享工程;
在建设村级基层服务点过程中,我们发现村基层图书馆的场地、人员素质、设备等都相对落后,如何选做在农村推广文化共享工程是一道难题。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到镇级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具有地缘上的优势,他们比较熟悉自己本镇的村和社区的情况,因此,因此我们充分与镇级分馆合作,由他们负责大部分农村基层服务点的推广与建设工作,而我们主要负责最后的验收和支援。
举例:在东莞市常平镇,我们依靠常平分馆的工作人员对本镇的情况了解的优势,把选点、与村委会协商、人员培训、设备配置要求等工作都交由常平馆承担,我们分中心负责验收授牌和监督。截至2008年下半年,常平镇的桥梓村、金美村、下墟村、塘角村、板石村、东田丽园社区等都以加入成为基层服务点(按照当时的要求每个镇要有2个村建成基层点,常平镇超额完成了任务)。另外在此基础上,常平馆还发展了常平勤上集团、常平运城制版厂、常平宝丽美化工公司、常平振兴中学、黄水职业中学、常平第一小学等企业、学校图书馆成为基层服务点,把优秀的文化资源送到企业、学校中去。以镇(街)图书馆为依托,发挥其辐射作用,建设农村级基层服务点是东莞结合实际情况探索出来的方法。
2.3以丰富的电子资源为卖点,"推销"共享工程,吸引基层加入成为服务点;
共享工程的建设的目的就是给人民群众带去丰富的优秀文化资源。新兴的电子资源服务,能很好地祢补传统图书馆服务的不足,给群众带来新的接受文化资源的方式。东莞分中心拥有着丰富的电子资源,包括:各类题材的影视资源和课件,30万种电子图书,龙源、维普等电子期刊和各种电子报纸数据库。随着社会的进步,基层图书馆传统的服务已很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加的文化的需求,我们打着"凡是加入成为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的图书馆,都能免费使用中心的电子资源"的口号,以此来吸引基层积极主动申请加入成为服务点,这在宣传推广的过程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树立了共享工程就是给人们带来丰富文化资源的形象。
3.依托总分馆体系,提升共享工程服务效果;
3.1定期组织培训班,通过考核制度提升工作人员的素质;
由于基层图书馆的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为此我们要通过培训以提高人员素质。通过现场培训和每年一次的集中培训相结合的方式,系统地给他们介绍文化共享工程概况、数字资源的使用和网上上报系统等,在集中培训时通过上机考试、颁发合格证书等形式加深基层人员对共享工程的重视,从而提升基层服务点的人员素质。
3.2不拘形式,以创新的服务方式服务群众;
在共享工程建设中,由于东莞的情况与西部地区不同。西部地区有专门资金用于购买卫星电视,并利用卫星接受信号播放影视资源的方式开展服务;而位于珠三角的东莞经济较为发达,没有国家资金的扶持,只能依托自身的图书馆总分馆体系推进共享工程,这是我们东莞的特色之路。由于总分馆体系下,馆与馆之间可实现资源的全市大流通,因此文化共享工程的服务形式也可以创新,我们的服务形式包括:免费上局域网观看课件、每周末播放热门电影、定期开展巡回展览、光盘外借、电子资源凭证免费使用、开展少儿影视专场、生活知识讲座等等。
4.对东莞共享工程建设的经验总结;
4.1依托总分馆体系,推进共享工程建设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上事实证明,利用图书馆总分馆体系推进共享工程建设,是可行的。传统的图书馆与共享工程服务相结合不但能增加图书馆的魅力,而且避免了文化建设的重复投资,节省人力与财力,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4.2共享工程目前存在的不足;
目前,东莞在共享工程建设中存在着不足。由于东莞地区经济较发达、休闲方式较多、家庭电脑和有线电视的较普及,所有对图书馆的依赖性不大。绝大多数人在选择文化消遣方式时会优先选择电视、上网等,对于到图书馆利用各种资源的动力不足。此外,共享工程所能提供的电影吸引力不够也是其中一个原因。
4.3对进一步完善共享工程服务的探讨;
在共享工程的建设过程中,我们不断探索利用新的方式来推进共享工程建设。利用东莞地区互联网线路发达的特点,可考虑利用网络来传播共享工程优秀的文化资源,这比现在的光盘播放、硬盘拷贝播放的方式要快得多。所以,我们设想使用IPTV(网络电视)的形式,使广大市民只要能上网,就能随时观看地到共享工程的影视资源。以后无论在家、网吧还是在图书馆电子阅览室,读者都可以通过IPTV来点播自己喜欢看的节目。我们期望不久的将来能使用上类似IPTV这样的手段来推进共享工程。
【参考文献】
[1]王国平.江苏省"共享工程"基层网点的建设与发展[J]新世纪图书馆,2006,(06).
1.1文献资源支撑着校园文化的开展
高校的历史传统、管理人才、校园环境、师资队伍及师德、师风、设施都是校园文化的体现。其中,图书馆的文献资源与高校校园文化天然的有着密切的联系。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有力地支撑着校园文化的开展。事实上,一个没有充足的文献资源的高校图书馆,不可能使本校的校园文化有效展开。高校图书馆是一个重要的文化机构,是文化信息最集中的地方,同时也是高校文化的物质象征。高校图书馆文化同时也是校园文化中的一部分,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1.2文献资源可以激发升格高校校园文化的活力
图书馆是高校收藏各类文献资源的主体,丰富的文献资源及二次开发,不仅影响着高校教学、科研水平,而且直接关系校园文化的开展。因此才会有图书馆、教学、科研并称为高校的三大支柱的说法。一所高校图书馆藏书的多少及质量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学校的教学、科研状况,反映着高校积淀传承下来的文化成果。而这种长期积累沉淀的文明,自然地汇聚成特色的校园文化。因此,高校升本后,不能简单地按其他本科院校的图书馆建设方案一簇而就,需要通过文献资源的传承和积累,激发本校有特色的校园文化,让这种校园文化能继续传承和发扬。
2文献资源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迫切要求
学校从专科升格为本科,决对不是简单的录取分数线提高了,也不是从三年制变成四年制的变化。随着我校升本成功,在学生的培养目标上,从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中、高级应用型人才转变成培养掌握本学科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有一定科学研究能力的高级人才。在学校职能上从以教学为主,转变成以教学科研并举。学校培养目标,职能的转变,反馈给图书馆,最重要的就是文献资源结构的转变。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要适应升本后学校教学、科研的要求。
2.1文献资源可以激发校园文化认知性
高等学校是人类知识传承的重要场所。随着学校升级为本科,仅靠课堂所学而掌握某一方面、某一专业的知识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本科人才的需要。本科学生应是跨专业、跨学科、跨门类的具有“通才”素养的“知识全面的人”。本科院校的学生,除了课堂上学习的专业知识外,更多要靠图书馆提供尽可能全面的文献资源。因此,升本学校图书馆在文献资源建设上除了要保持以前专科阶段藏书的专业性外,还要保证文献资源的学科建设和学术性,以此支持教学、科研和学生学习的全面需要,推进和强化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认识度。
2.2文献资源可以强化学生人生观教育
人生观是指对人生的目的、意义和道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它影响的主要是人们的精神意念或意志行动。高校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图书馆文献资源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大的潜移默化作用。在一个有若良好的学风和优越的学习环境的高校里,图书馆对求知欲旺盛的学生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升本后的高校图书馆在图书采购中不仅要根据本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方案去组织,还必须考虑本科学生在人格培养方面的需要,精选那些事迹感人、思想高尚、文笔高雅、有正确价值观、充满正能量的人生价值文化用书,精选那些不同时期代表人类文化前进方向的优秀作品,从而在潜移默化和实践活动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2.3文献资源可以提高校园审美文化
升本高校学生不仅仅满足专业学习,也有更多时间追求高雅艺术。高校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包含着艺术性、创造性、娱乐性,是真善美娱乐活动,一般情况而言,本科学校图书馆不仅收藏着专业图书,也收藏着各种类型的艺术欣赏图书,包括美的艺术、实用艺术或民俗艺术等书籍。同时,作为理工科学校,升本后图书馆也需要增加历史文化、文学艺术、名著、名画、名曲、名片等经典作品,这些历史美学方面的文献资源,是学生陶情冶性的精神食粮。学生对美的追求,是不会区别专业的。图书馆的审美文化资源对于枯燥的理工生活、对学生全面的发展、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开展都是重要的精神食粮。
2.4文献资源可以促进校园文化创新
升本高校从专业教育转向学科教育,从技能培训转入理论培养。但是创新是学科、产业进步的基本。作为高校学生,他们常常有最新的思想观念,敢于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创新性变革。作为人类知识宝库的图书馆,它是高校开展校园文化创新活动不可缺少的系统。升本高校图书馆需要迅速的转变服务方式,应用现代化技术,提供全方位的社会新信息,通过专业性、学科性、前沿性的二次文献的加工和整理将分散在不同载体、不同文种中的同一内容或同一主题的知识和信息,加以发扬、集中和整理,编辑成二次文献,可引导学生及时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对校园文化的创新活动尤其具有重要意义。
3结语
制约网络文化建设的速度、水平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可以归结为内外两个因素。外部因素即为相关支持政策的缺失。但随着各级政府、文化企业、高等院校对于网络文化的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相关政策也将不断出台与完善,可以预见这一制约因素会在不长的时间内得到基本解决。内部因素即为人才智力支撑系统的不健全。人才智力是制约网络文化建设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人才智力的缺失对于文化建设部门特别是高等院校的影响与制约相当明显。“广开进贤之门,广纳天下英才”同样是保障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之根本。总体上讲,高等院校在人才与智力领域都处于较为领先的地位,科学合理配置现有优势资源,完善人才智力支撑系统,充分发挥优势资源的潜能。必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与发展。焦爱萍将网络文化行业所需人才划分为三种类型:核心人才、支持人才以及辅助人才。本文沿用其对人才划分的三种类型,并且在人才的功能与形式上有所改进。我们认为核心人才是指能给予网络文化建设战略管理、策划总监、高端技术和艺术指导等的人才;支持人才是指主导网络文化建设,并进行设计开发、经营管理的人才;辅助人才是指参与网络文化建设,并进行具体的技术支持、运营维护、市场推广等的人才。网络文化建设人才同样呈现出金字塔形的分布结构。辅助人才处于金字塔形底层,由计算机专业、艺术专业的学生,或是其他有志向、有兴趣的在校大学生组成。这部分人员众多,建设热情高涨,且颇具想象力与创新力。支持人才处于金字塔形中间层,由相关专业教师所组成,组成成员在资源建设方面都颇具经验,队伍稳定责任心强,并且能引导与规范大学生进行资源建设。核心人才是由相关专家组成,应具有相关工作经验背景,丰富市场生存经验的人才组成。相信对于一般高等院校来说处于金字塔顶端的核心人才无疑是缺失的,这必将严重影响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速度与质量。现阶段高等院校在引进网络文化建设的核心人才时,在经费投入、政策倾斜、人事管理等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我们认为,尽然网络文化建设的核心人才暂时不具备引进的条件,但可以引进人才智力资源。这样既可以弥补核心人才不足的现状,又可以在最大限度地提升支持人才与辅助人才在知识、技能、艺术以及服务等方面的能力。
二、高等院校专项人才智力资源引进模式
(一)传统方式下的人才引进与智力引进。人才智力资源包括人才与智力两个部分。传统方式下人才资源的引进,是将核心人才引进到本单位,其智力、成果、经验、技术等都为我所用,为本单位网络文化发展服务,这一方式的确避免了因资源要素完全开放而出现的过度开发与利用现象,进而导致建设能力逐步弱化的问题。然而,在实际引入人才资源时却困难重重。除了以上阐明的问题外,处于人才金字塔顶端的核心人才也是数量奇缺。即便是能够解决上述问题,核心人才也是千金难求。而在传统方式下的智力资源引进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智力资源可以概括理解为才人对于知识、技能、经验的积累、总结,最终以适当形式呈现的资源,如专题讲座、学术论文、调研报告、著作等等。智力的引进无疑是购置、分享优质的智力资源。但这些智力资源缺少所依附的“人才因素”,优秀的资源只有“讲”没有“解”,资源交互性能大大降低,远远不能满足当今网络文化资源快速发展的建设需求。
(二)信息技术条件下的人才培养与智力引进。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人才培养与智力引进方式也正在经历着一场巨大的变革。而对于人才智力的引进无疑有两种方式可以选择:即为“请进来”和“走出去”。随着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所带来的是资讯的海量汇集与光速传播。核心人才再也不是遥不可及,而是近在咫尺的邻居。网络搭建起我们了解世界、互通有无的桥梁,如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简称MOOC学习平台的出现与广泛应用,就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团队搭建了一个优秀的学习与交流平台。在MOOC平台上不仅可以系统学习国内外知名院校的优质课程资源、接受专业教师的悉心指导,还能够与行业专家进行类似于“面对面”的沟通与联系。我们就以MOOC平台为例阐述网络平台对于人才智力引进的重要意义。
1、提升自身队伍建设能力与创新水平,带动后备人才的提高与成长。在《2014年MOOC学习者调查报告》一文中有统计数据显示:在当前行业领域内提升职业能力成为选择MOOC平台学习的第二大动力,人数占比达到22%以上,此项数据从侧面也说明了MOOC平台对于提升相关业务能力的实用性与重要性。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xMOOC学习模式下,知识热点呈现系统式、贯穿式连接形态。MOOC平台承载了众多国内外知名大学成体系的教育资源。类似传统课堂的标准化教学,能够随时穿越互联网为全世界的学习者所轻松获得。在大力推进教育国际化、民主化以及教育公平的大潮中,我们每一所高等院校都必将收益,网络文化建设队伍中支持人才与辅助人才的建设能力与水平自然会得到显著提高。逐步形成一个具有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资源建设团队,逐步缩小与国内外一流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能力差距。随着MOOC平台上教育产业链条的成型与重组,更多的社会风险投资与专业产业公司的渗入,知识、技能与经验逐步与市场对接,基于MOOC平台的学习变得更加实际和有效。
2、借鉴先进的建设模式与管理理念,拓宽国际视野。基于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cMOOC学习模式下,知识热点呈现聚合式与分布式相交叉的形态。MOOC平台对社会化网络、行业专家、志趣相同的学习者以及相关网络资源进行高效整合,并且通过适当交流媒介,为学习者提供咨询、交流、思考与分享的专题学习情景。cMOOC学习模式更加适合支撑人才,因为这一层级的人才无需再接受传统课堂中系统化的学习,他们所期望的是能够将已具备的各项业务能力提高到新的层次水平上。采取听取行业专家讲座、与国内外同行进行广泛的交流与探讨等学习方式,都可以增强建设技术手段和积累建设经验。更为重要的是可以拓宽建设团队的国际视野和见识,从而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文化资源建设模式与管理理念。从这一方面讲网络文化建设中的急需人才———核心人才并不急需引进,在MOOC搭建的平台上随时可以为我所用,更为重要的是为我所用的核心人才不是单独的个体,而是一个随时都有新鲜血液注入的庞大的人才智力群体。
吉林省强力推进旅游产业要素建设,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促使全省旅游产业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在旅游接待设施方面,“全省高星级酒店数量明显增加,其中5星级达到14家,4星级达到40家,仅长白山地区就新增5星级标准酒店6家,达到了10家”[4],使到长白山旅游的人数大幅度攀升。在旅游项目开发方面,全省开工建设旅游大项目307个,其中新建项目109个,续建项目198个,已完成投资78亿元,呈现出投资大、数量多、标准高的特征。在旅游交通方面,2012年新增长春至合肥、长沙、贵阳、福州等近20条航线,使吉林省航线总数达到近90条,通航城市达至54个。铁路方面,增开了与省外重点旅游城市的旅游列车,扩大了吉林省旅游客源市场。在旅游商品方面,目前吉林省有开发、生产、销售旅游商品的企业近600家。依托长白山自然资源形成的传统东北三宝———人参、貂皮、鹿茸制品,依托农业大省、生态大省开发的绿色生态保健食品、饮品,依托黑土地文化、冰雪文化、汽车文化的旅游纪念品等旅游商品深受旅游者的喜爱。
二、吉林省旅游文化产业链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产业链的构成存在薄弱环节旅游产业链的构成包括旅行社、交通部门、餐饮、酒店、景区景点、旅游商店、旅游车船以及休闲娱乐设施等旅游核心企业,如果其中某一企业出现问题,将影响整个产业链的发展。旅游景点景区是旅游产业链得以运行的根本动力,吉林省的一些重要景区在基础设施以及配套服务方面仍需进一步完善,如一些具有重要价值的遗址遗迹需要加以修缮和细心维护;一些旅游景点标识不全、路标不清晰;有些旅游景区的停车场和购物中心存在管理不到位的问题。吉林省中小型的旅行社居多,存在规模小、经营分散和缺乏质量保证等问题;通往一些偏远郊区的旅游景点的公路等级低、路况差、不安全因素较多;娱乐设施不完善、项目单一。毫无疑问,这些薄弱环节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吉林省旅游产业链的发展。
(二)旅游产品整体实力较弱,文化内涵不够突出目前,吉林省已开发了多种形式的旅游产品,但这些旅游产品层次较低、内容单调,存有雷同和模仿的现象,缺少综合性较强的旅游产品。如具有纪念性和教育性的红色旅游产品,所展现给游客的仅仅是简单的图片和机械化的文物陈列,产品内涵未得到充分挖掘,难以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缺乏长久竞争力。
(三)产业链条中的各企业缺乏协同配合意识吉林省旅游产业链发展中存在的最突出问题是各企业间缺乏协同配合意识。企业在经营中通常以自我为核心,在竞争客源时只想着自己获得利益,忽视甚至会损害到产业链整体的利益。如有的旅行社为了获得客源,进行低价销售,在服务上却偷工减料。另外,有的景区和旅行社之间缺少协作行为,在门票方面对旅行社并没有优惠,造成旅行社在向游客推荐景区时可能有意忽略此处,而以其他景区代之。吉林省大部分景区将门票作为主要的收入来源,产业链条就出现了“孤环”的现象,不利于产业链的整体发展。
(四)对外宣传力度有待提高吉林省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但在国际、国内市场知名度不高、影响力不强,这与宣传力度不够有重要关联。大部分的宣传活动只是简单地将信息传递出去,缺少与游客间的双向沟通和互动,不能及时了解游客的看法和意见,也就不能及时弥补宣传活动的不足。另外,在吉林省旅游宣传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广大群众,缺乏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和服务意识,未能以宣传者的身份积极投入到旅游宣传工作中。
三、吉林省旅游文化产业链发展对策
(一)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产业链条上的薄弱环节要进一步加强各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产业链的整体质量。首先,要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下工夫,使水、陆、空三种交通方式畅通无阻。要加快和完善旅游城市(村镇)连接A级以上重要景区的旅游公路建设,特别是长白山景区的环线公路建设,进一步提高旅游景区的可进入性。还需加强与旅游景区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使停车场规范化,旅游标识标准化,供水、供电、通信、垃圾污水处理等设施系统化。其次,要不断完善旅游接待设施。要兼顾旅游者不同层次的需求,大力发展经济型酒店以及具有突出特点的度假型旅店,如以农家乐为主题的特色旅店。旅行社建设方面,要重点加强对中小型旅行社的管理,推动其向专业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要加强对旅行社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的培训,提高其素质。最后,要提升娱乐和购物环节的服务质量,在重点旅游城市和景区建设诚信优质的旅游商品销售场所和特色鲜明的旅游文化娱乐设施,努力形成各要素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
(二)发挥文化资源优势,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应整合生态文化、渔猎文化、地域特色文化、冰雪文化、红色文化、历史文化和电影文化等七大文化产业链,使其为旅游文化产业所用。这七大文化产业链的主要内容包括:以长白山、向海、莫莫格湿地生态区为代表的生态文化;以查干湖冬捕为主要代表的渔猎文化;以吉剧、东北二人转和朝鲜族歌舞为代表的地域特色文化;以北大湖滑雪场、净月潭滑雪场和莲花山滑雪场为代表的冰雪文化;以长春皇宫博物院、杨靖宇将军殉国地、四平战役纪念馆和“四保临江”烈士陵园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世界文化遗产集安市高句丽古迹、四平市叶赫那拉古城和农安县辽金古塔为代表的历史文化;以中国最大的电影主题公园“长影世纪城”为主要代表的电影文化。在对这些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度开发的同时,要大力实施旅游精品战略,围绕产品进行整合。应以加快打造长白山旅游为核心,以沿线重点旅游景区为依托,整合七大文化的优势产品,带动全省旅游产业快速发展。也可将省内同一类型的旅游资源连点成线,通过强强联合增强整体吸引力。
(三)优化企业间的协作行为,提升产业链的整体实力吉林省旅游行业各企业之间缺乏协同配合意识,存有恶性竞争现象,产业链的整体实力不强,难以应对更高层次的竞争,优化产业链上各企业间的协作行为势在必行。景区景点是旅游产业链的链核,景点门票价格的高低决定着游客的数量。因此,各景区不能只将收入局限在门票方面,应适当降低门票价格。还可以同本地区的旅行社和其他相关企业建立战略联盟,通过联合宣传和促销降低各自的成本,达到互利双赢的目的。另外,各企业要有“网上管理”、“网上服务”的意识,通过网络渠道信息,实现信息共享、融合发展。
一切生命活动都起源于水,哪里有水,哪里才有生命,是水促成了环境美。水对我们既然如此重要,全民就应该及早行动起来节水和爱水,努力打造节水型社会。通过营造具有感染性的水文化环境,从提高思想认识入手,在居民社区、公共场所,开展水法律法规、张贴标语及黑板报等形式进行宣传,组织“水与人类文明”、“水与文学”、“水与艺术”、“水与社会”、“水与地域文化”等系列演讲或讲座,开展“世界水日”、“中国水周”、节水器具创新制作比赛,编演水文化类文艺节目等,加大全民节水知识的认识程度。在浓厚水文化氛围,全民必然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步形成有关水的习惯、理念、文化素养和主体价值意识。
二、开展全民科教认知教育,加强水资源及生态环境的保护
我市不仅水资源匮乏,水污染现象也及其严峻。在2013和2014年中国30个省份生态文明水平排名中,河北省连续排名位居最后,具体到城市,2007年度衡水市废污水排放总量为1.03亿吨。域内河流监测断面水质级别均为严重污染,没有任何利用价值;衡水湖洼内为轻污染,衡水湖冀州为中污染,衡水湖水库为重污染。地表水污染呈逐年加重趋势。衡水市、沧州市等全国6城市因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较低被国家环保部曝光批评。2008年度全市地表水质总体为重度污染,重污染河段是100%;衡水湖在河北省14个生活用水水源地(湖库)中,水质综合情况倒数第一。造成水质污染的主要原因有:一、工业污染。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通过渗坑、渗井渗入地下,是造成地下水中亚硝酸盐氮、氨氮、高锰酸盐指数超标的重要原因。二、农业面源污染。农业种植长期大量农药、化肥的施打使得残留物质经灌溉水或大气水的淋浇而渗入地下,造成地下水水质污染。三、工业废渣、生活垃圾等经处理堆放,降雨后有害物质带入地下;生活污水中含合成洗涤剂量大等,这些是造成水污染的重要途径。
三、水文化教育常驻学校,培养具有爱水意识的下一代
小到幼儿园的孩子,大到大学生,都应开展水文化教育。孩子是祖国未来的创造者,从娃娃抓起,教育下一代具有节水爱水意识,是保障水文化传承的关键。学生是最容易接受美好事物的,也不会受利益的影响。一旦在孩子从头脑中扎下根深蒂固的水文化,就会不自觉地从行为上惜水爱水。水文化校园教育可分为课上和课外两方面。一、课上:不同的课程都可以融入水文化教育。如:思想品德课讲节约水资源,语文课引导孩子写爱水的文章,生活与劳动课和孩子一起探讨费水再利用方法,美术课和学生用绘画语言表达爱水的情感,常识课根据水的专题进行爱水教育和行动宣传等;二、课外:开展丰富多彩的爱水活动,节水小调查、爱水标语设计、爱水自编报、黑板报评比等。大学生可开展更有深度的考察水利工程、开展水利调查、参观水利景观、采访水利名人等社会实践活动。
四、发挥网络平台的宣传作用,扩大水文化教育的社会覆盖面
首先,要建立以新加坡企业管理为主体的人才管理制度。这种体制是总思路、总对策,即以新加坡优秀管理制度为框架,适度加入适应中国发展的新要素。其中构建高效明晰的人事制度应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根本。必须对中国企业传统人事体制进行深刻的改革和创新,以使企业更大程度地挖掘出企业员工的潜能,产生巨大的知识经济效益,培育更强大的生产能力。其次,要大力推进管理职能的转变。推进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转变就必须从单纯的业务管理、技术性管理活动的框架中脱离出来,根据组织的战略目标,相应地制定人力资源的规划与战略。主要培训思路是:从一般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的培训转到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为主的培训;从以一般文化知识为主的培训转到以新知识、新技术为主的培训;从企业文化的培训到个人发展规划为主的培训;对员工潜能的培训开发。第三,促进人力资源管理流程运作的创新,目的就是要使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成为企业的生产效益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功能的根本任务就是要用最少的人力投入来实现组织目标,即通过职务分析和人力资源规划,确定组织所需最少的人力数量和最低的员工标准,通过招聘与录用规范,控制招聘成本,为组织创造效益。
二、确定明确的管理思想
人本管理思想必须是第一位的。以员工为本位,将人作为企业最宝贵的财富,确立人在管理中的主导地位,把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放在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方面。任何单位管理的核心都是人,他们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有各种需要,渴望自身价值的实现,这些正是作为生命体的人的主要特性。因此,我们的管理要正视这一特性,在注重管理的科学化、有序化的同时,要确立生命意识,关注生命,以人的发展为本,树立人本主义的现代管理理念,进行民主管理。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人人能做事,事事能做好;人人高兴愉快和谐做事,事事高质高效低耗完成。要做到爱护人、关心人、尊重人、善用人、培养人、满足人在物质和精神、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需求,培养集体精神和合作意识,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良好优越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充分体现出每个人的人生价值。此外要树立差异管理思想,要使差异管理思想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各种具体业务过程相适应;其次是在建设企业文化时要体现出其优越性,树立团队管理思想,要制定奋斗目标,要强调团队全体员工为共同目标一起努力;第三是培养团队成员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畅所欲言的氛围。在这一点上新加坡工作有着传统的优势,可加以移植和推广。
现阶段我国的影视产业正处在蓬勃发展的上升期,文化产业的价值也在不断增值。我国的影视产业在多年经验的累积以及技术的引进学习基础上,目前逐渐形成了自身的产业发展模式。技术革新的同时,内容制作的主体,导演、演员、摄影、制片、技术等都具有稳定的基础,人才的储备与培养也较为充足。我国形成了以张艺谋、姜文、冯小刚等为代表且具有稳定票房号召力的导演,这些导演和他们的创作行为在我国的影视产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近年来,随着赵薇拍摄了《致青春》,国内涌现出了一批新秀导演,这在为我国影视产业发展储备人才的同时,更增加和丰富了内容产品。但是影视产业的发展还有待拓展与完善,尤其是与好莱坞等成熟的影视产业模式相比较,途径相对来说较为狭窄,向度较为单一,产业链不完整,影视产业的全方位价值还没有很好地开发与拓展。例如,衍生品类型与价值较为有限,影视产业相关价值的衍生以及发展的途径都处在尝试、拓展的阶段,模式不断革新。与影片相关的互推游戏产品、主题公园等不断涌现。并且,当下越来越多的流行电影作品开始意识到制片制景过程对旅游资源开发的价值。不论主题公园还是旅游项目,影视产业自身的成熟与发展都可以对旅游资源、旅游文化产品产生强有力的推进作用。《泰囧》带动泰国深度游,《玉观音》也曾引起观众对云南的旅行兴趣,但是有意识有计划有规模地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将旅游资源纳入影视产业的作品生产环节的意识还不强,不系统。热映影片的火爆可以带动相关的旅游线路,旅游行业开发电影线路,观影者依据电影情节到相关景点参观与寻找电影情节中的信息可以成为新的旅游资源。同时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扩宽了影视产业的外延,使产业链布局更完整,带动消费,拉动经济发展。因此,影视产业中的相关旅游资源应有效地有规模有计划地不断挖掘与开发,丰富旅游资源,也满足人们的文化精神追求。
二、影视产业发展对旅游资源开发的作用
(一)影视产业发展带动旅游业的开发
影视产品受众广泛,影视作品中出现的场景与事物很容易引起观众的注意,旅游资源的开发要很好地应用影视产业的这一个明显优势。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以影视产业作为很好的切入点,建设相关的主题公园、开发旅游项目、在影视场景的取景处开发相关的影视情节方面的旅游活动。冯小刚拍摄的《非诚勿扰》票房好,口碑强,人们对于电影中很多漂亮的场景都非常关注与向往,因此相关的旅游部门以及商家也迎合大众的需求,在海南、浙江湿地公园等地开发了相关的旅游项目,进一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影视产业也可以开发生产与影视作品相关的衍生品,与旅游业合作来提高衍生品的价值。影视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或者合作,可以更好地促进我国旅游业以及影视产业的双向发展,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以及国家经济的发展。例如,电影《海角七号》的上映以及大陆与台湾在旅游上的合作并将相关政策放宽后,宝岛台湾的旅游资源也获得进一步的开发与应用。另外《长江七号》电影中的七仔也获得很多观众的喜爱,对于电影中衍生品的开发也获得进一步发展,商家制造生产七仔的各种纪念品以及玩偶形象在相关旅游景点热卖。
(二)影视产业增强旅游项目中的趣味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