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校园文化规划8篇

时间:2023-03-14 15:04:4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校园文化规划,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校园文化规划

篇1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关键就是扶正压邪

(一)导向作用。校园文化是一面鲜明的旗帜,它引导着广大青年学生成才的道路和方向。

(二)规范作用。一方面,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维护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促使学生养成文明的举止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另一方面,学校的独特节日(如校庆)、典礼、仪式等,以学生群体行为规范的方式熏染着学生。

(三)筛选作用。校园文化,以及在它影响下形成的集体心理定势,对一切外来信息、社会影响有筛选的作用。这种筛选作用源于校园文化的相对稳定性。

(四) 凝聚作用。校园文化的核心是追求和树立一种群体的共同价值观,从而对青年学生形成一种无形的向心力,把青年学生的行为系于一个共同的文化精神上。优良的校园文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主要表现在师生的认同感、自豪感和荣誉感。

(五)塑造作用。校园文化是青年学生个性自由发展的广阔天地,浸染着青年学生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使他们各自的组织管理能力、社交能力、自主能力和创造能力在不同程度上得到发挥,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个性与潜能。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对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培养其高尚的道德品质,提高其综合素质极为重要的。高尚的文化生活,必须是向上的充满青春活力的,有理想的追求也有时代的气息。因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把娱乐其身心、陶冶其性情、潜移其品性、培养其情操、塑造其灵魂,作为指导思想。在种种校园文化活动中,积极引导学生,逐步孕育一种勤俭节约、勤奋苦读、集体利益至上的氛围,使校园内充溢高尚的文化学术气氛。

二、校园文化的特征

(一)互动性。校园文化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创造的。教师的作用,学校领导的作用,教师作用是关键。

(二)渗透性。校园文化,像和煦的春风漂散在校园的各个角落,渗透在教师、学生、员工的观念、言行、举止之中,渗透在教学、科研、读书、做事的态度和情感中。

(三)传承性。校风、教风、学风等思维方式的形成,不是一代人,而是几代人或数代人自觉不自觉地缔造的,而且代代相传,相沿成习。

三、校园文化的功能

(一)是促进师生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不断提升。素质的提升,不完全来自课堂,课堂之外的活动,包括必要的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社会公益活动是提升素质的重要渠道。

(二)是塑造良好的道德情操。学生自己组织的社团活动,对培养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坚忍不拔的意志力、拼搏精神、是不可或缺的手段与方式。

(三)学子们置身于这种环境之中,受这种精神的熏陶,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久而久之,就会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教养、有进取精神,有良好气质、天天向上的人。

四、校园文化的宗旨与任务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宗旨,是有助于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即体魄健全,身心健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任务,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即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五、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原则或根本理念

(一)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指导。

(二)坚持“四育人”的要求,即“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

(三)校园文化建设必须突出重点,反映学校有传统、有特色的优良校风(包括教风、学风),即一个学校独特的精神气质。

(四)校园文化建设与创造良好的自然的环境、人文环境相结合。

六、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一)以学生为本,调动广大学生主动性,积极参与。

篇2

校园文化是在教育发展和教学过程中营造出来的良好的环境氛围的体现,它凭借自身的开放性、内容的丰富性,对高职学生思想产生重要的影响。职业生涯规划是针对高职学生职业选择的主观和客观因素,确定高职学生的职业目标并为之努力的过程。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激发高职学生的斗志,增强高职学生的学习动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本文将从卫校角度出发,就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进行简要论述。

一、高职学生现状及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

高职学生具有自身的特点,影响着校园文化的建设。教师要认真研究高职学生的特点,然后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策略。

(1)高职学生现状。首先,不适应大学生活。近年来,随着升学率的不断提高,学生毕业后进入大学学习的机会越来越多。但如何适应大学生活,成了学生进入校园后的第一大难题。大多数学生都普遍存在“高四现象”,实际上,大学和高中差距特别大。比如,课后自学更加严格,人际交往更加灵活等,这些都使高职学生感到不适应。其次,学生的特殊性。如今的大学生群体中,高职院校学生可以说是一个特殊群体,既有普通大学生的特点,又由于学习状况、思想水平、家庭背景等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比如,有的学习基础相对较差,在考核过程中难以过关,失去原有斗志;有的自身有着优越感,表现欲强烈,认为在卫校学习是一种享受,却难以在学业上有更大的进步。

(2)高职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高职学生对学习环境的不适应,以及高职学生的特殊性,间接地给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带来挑战。因此,为了更好地建设校园文化,必须加强思想教育、心理辅导、职业规划教育等内容。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还应该实施柔性化管理,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以便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能力。比如,实践教学环节比较多,如果教师单纯地进行讲解,高职学生很难产生兴趣。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刚接触医学的学生很难鼓起自己实践的勇气,通过学生自己实践,能够明白卫校教学的真正意义,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及实施

职业生涯规划是依据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能力特点和时代特点,对学生的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进行持续的系统的计划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影响着学生的人生奋斗方向,对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1)对学生和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总的来说,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够对高职学生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它可以让高职学生明确在校期间的学习目标,以便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通过该规划对自身有着充分的了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通过自身所学习的专业,了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进而增强专业学习的主动性;促进人际交往和各种能力的提高,提升综合素质。另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还能改善校园校风,帮助高职学生合理安排学习和生活时间,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进而提高学生就业率。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可以适当借助职业规划演讲比赛、技能比赛等各种比赛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还可以通过培育各种社团,共同促进校园文化的繁荣。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要充分借助校园文化的形式,在促进学生自身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完善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2)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首先,帮助高职学生树立自己的职业观念。要对高职学生分析当前的经济和社会情况,让学生有一种危机感,促使学生认真学习,为自己的远大理想而奋斗。其次,帮助高职学生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方案。高职院校学生要充分了解自己的职业倾向,理解自己所学习的专业对社会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教师从旁进行指导,让高职学生制定相对合理的方案,以便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对社会的认知能力。最后,帮助高职学生不断针对自身错误进行纠正。要针对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进行教育引导,让学生不断完善自己,为以后踏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学习与生活中,高职学生难免会有一些问题,教师要针对学生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促进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

篇3

关键词:大学校园;文化景观;价值功能;规划设计原则;探讨

在大学校园文化景观的建设中,不仅要注重实用功能,还要注重精神功能和审美功能,力求创造出一个能够体现大学校园文化的场所。

1 大学校园文化景观的价值功能体现

1.1 高校文化景观建设突出“以人文本”的理念

在大学校园文化景观建设中,应当根据大学所处地理位置的城市特征,将这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体现在大学校园文化景观建设中,同时,也要突出“以人为本”的深刻内涵。众所周知,历史名人最能够显示一个大学和一个城市的文化和精神,因此,在大学校园内建设名人雕塑是一件十分有必要的事情,名人雕塑能够体现高校的文化精神,凸显出校园建设的与众不同。校园景观的空间布置上也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实施人性化设计。在景观区设计方面,要充分考虑教师和学生的日常活动范围与文化需求。在道路规划方面,充分考虑教师和学生上下课的便捷,而对于车行道的设计,一定要避开教师与老师上下课行走的主干道路。除了在道路设计方面要体现人性化,对于教师与学生的户外娱乐区,也要充分体现人性化特点。在大学校园娱乐区,可以将湖、凉亭、长椅集于一体,并配上郁郁葱葱的树木,为莘莘学子营造出一个既适用于晨读学习,又适于放松心情的场所。例如,北大校园的“一塔湖图”景观,即未名湖和博雅塔,充分体现了燕园建筑的精髓,成为北大校园独特的文化景观。

1.2 高校文化景观建设应突出“本土化”的价值理念

在大学校园内进行景观建设,既是对自然景观形态的合理铺排与设计,更是运用独特的艺术处理方法,将本地的区域文化特色和历史文化底蕴表现出来的一种形式。在大学校园内建设文化景观,能够为全校师生营造出属于本学校的精神文化理念,同时,大学校园环境是比较开放包容的,各种先进思想在这里交流碰撞。因此,设计高校校园文化景观时,必须因地制宜,将本地的建筑特色、历史文化、精神理念都融入到高校校园文化景观设计中。例如,苏州大学在设计校园景观时,要充分考虑苏州的文化传统、文化区域特色,重点突出水乡文化,将江南水乡的文化元素融入其中。

2 校园文化景观的规划设计原则

2.1 生态性建设原则

在大学校园进行文化景观建设,离不开对场地的合理设置与运用,因此,在校园景观文化建设中,必须重视场地的生态条件,也就是说,规划设计校园文化景观时必须遵循生态性建设的原则。校园内的花草树木、山水鱼虫都属于校园文化景观建设的一部分。在校园文化景观建设中,过于重视建筑物材质和造型的选择,而忽略了对场地生态性的考虑,这是一种十分错误的做法。在校园文化景观建设中,应将生态规划设计原则运用其中,顺应原本校园的地质地貌,建设符合校园地形特色的美丽景观,并且运用自然材料或就地取材设计景观,创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景观环境。

2.2 保留性原则

每个大学都有独属于自己学校的文化景观,这些景观有的可能是保存久远的古树名柏,也可能是一些历史悠久的名人雕塑,更可能是一些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建筑、纪念碑等。因此,在校园文化景观建设中,坚持保留性原则,将这些具有特色的文化景观保留下来。这种典型的文化景观能够增加学校的历史厚重感,也能够弘扬本学校的精神。

2.3 安全性原则

在校园文化景观设计中,首要必须考虑的规划设计原则就是安全性原则,校园是全体师生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只有保证教师和学生的安全,才能使校园和谐稳定,校风积极向上,因此,在校园文化景观设计中体现安全性原则至关重要。设计校园文化景观时,主干路上的路灯设置,照明度一定要符合标准,学生在晚间出行时避免出现安全问题。与此同时,植物的选择一定要仔细选择,必须选择安全无毒害的植物。

3 结论

总而言之,大学校园文化景观设计是一个相对比较复杂的工程,因此,在建设中,要探究和分析大学校园文化景观的价值功能及规划设计原则,力求为全体师生建设一个景色优美又具有文化特色的大学校园。

参考文献

篇4

三 社 小 学

2019年03月

三社小学创建文明校园工作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管理切实维护正常教学和生活秩序,保证师生生命财产安全为目标,加强校园文明建设,塑造学校良好形象,维护校园稳定,提高管理水平,改善育人环境,营造安全、稳定、文明、健康、和谐的育人环境,努力创建一个具有浓厚文化氛围、环境优美、秩序井然、具有特色的高品位校园。

二、总体目标:  

围绕“创文明校园,建和谐育人环境”这一目标积极行动,扎实有效地开展创建活动,建立教育与管理、治理与建设相结合的有效工作机制,切实维护正常教学和生活秩序,落实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责任制,保证师生生命财产安全,不断加强校园文明建设,积极倡导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提高校园文明程度,提高管理水平,营造安全、稳定、文明、健康、和谐的育人环境。努力促进教育教学工作,办人民满意的学校。

三、领导小组

组  长:李晓妮

副组长:麻锦丽   马艳君

组  员:各班班主任

工作职责:

(1)组织机构:成立以校长为首的文明校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由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学校文明校园创建工作,责任落实到每个工作人员,形成校长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全体教师共同抓,群防群治、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使创建工作有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2)工作职责:

李晓妮  负责全面工作

马艳君  主抓校园文明和道德实践工作

主抓校园卫生安全和德育工作

麻锦丽  负责校园卫生工作  师德师风

四、工作步骤

根据我校目前实际情况,此项工作分为以下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宣传发动。认真学习文件精神,调查和排摸师生安全和校园文明方面存在的问题,明确主要任务,积极创造条件。成立创建文明校园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制定文明校园创建规划、实施方案和责任制,明确职责,落实责任人;建立突发事件处理预警预案体系;建立校园文明建设工作责任追究机制及其他相关制度;通过开展各项活动,大力宣传创建文明校园的重要意义和任务,做到人人皆知,人人自觉参与到创建活动中,争创文明校园。

第二阶段:创建实施。文明校园检查验收标准自查、检查、集中综合整治,继续深化文明校园建设,争创文明校园。主要工作有:完善各项方案,进一步检查落实各项工作完成情况。

第三阶段:总结验收。

五、主要内容

(一)、校园文化建设

(1)通过各种有形和无形载体树立学校总体形象,在师生中宣传倡导教风、学风,规范学校性质、特色、总体情况的表述。在学校大门及其他重要场所设置醒目,使之深入人心。

(2)加强学校宣传文化设施和对外窗口建设和管理;规范校园内宣传横幅和展板的管理。

(3)坚持开展素质教育系列讲座;坚持正确引导、健康向上、文明高雅、寓教于乐的原则,有计划地开展文体娱乐活动;坚持开展各种等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二)、校园环境建设

(1)加强学校校容校貌建设,不断绿化美化校园环境。精心培育和维护现有的绿色资源,努力加强学校建筑和文化设施建设,使之具有较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色,成为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场所和展示学校特色和风貌的重要载体。

(2)扎实细致地做好安全防范工作和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强化安全责任制;强化信息报送制度和重大活动责任制;进一步修订完善处置突发事件的预案。对于大型文体活动,做好安全防范措施;做好防火、防盗工作;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工作,净化校园周边的社会治安环境。

(3)加强校园重点部位建设,完善有关的管理、使用制度。

(4)建立健全学生食堂管理制度,做好学生食堂建设与管理。

六、工作要求

1、思想重视,注重实效。树立育人为本的观点和注重实效的观念,将文明校园创建工作作为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的重要任务,并与健全校内安全防范机制、提高师生思想道德素质等工作结合起来,注重活动实效,进一步优化学校育人环境。

2、条块整合,形成合力。认真做好创建活动的组织、实施、检查、指导和考核、评比工作;定期沟通,加强配合,真正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推动创建工作的深入开展。

3、规划引领,建全机制。根据学校的特点,制订规划;建立安全责任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健全校园文明建设工作责任追究机制;认真调查、排除可能影响师生安全和校园文明方面存在的问题,列出工作日程和工作职责,做到工作层面上抓落实。

4、增加投入,构建体系。要以增强物质装备为抓手加大投入,除保证各项原有投资渠道的经费投入以外,对文明校园创建工作中其他必要的经费给予专项拨款。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实现校内、外有机结合。要以内容健康、格调高雅、丰富多彩为基本要求的校园文化生活为载体,切实提高师生公民道德、职业道德、文明修养和民主法制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素质,进一步改善学校育人环境,实现以“良好的校园秩序”和“优美的校园环境”为主要标志的校园文明程度的显著提高。

七、加大督促力度,定期检查评比。我校对文明指标定期进行量化考核,考核结果与责任人见面并与学期绩效挂钩,以调动全校教职员工做好文明工作的积极性,使我校的文明工作呈现出“人人参与,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促使我校安全文明校园的评比。

篇5

一、整体性原则

1.具象学校理念文化

理念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用于指导教育教学行为与管理经营活动的最高价值标准,是学校一切行为的起点和归宿。它是通过学校制度文化理性表现和环境文化感性表现出来的。因此学校环境文化建构必须在学校理念文化的大框架下进行构思,无论是教学楼的主体建筑风格、亮点景观的凸显,还是校园绿化中花草树木的配置,都必须体现学校核心理念文化,使之具体化、形象化。例如,蓝田县城关中学理念文化的核心提炼为“攻玉”,环境文化具象以“石蕴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为历史发展脉络,以“持身如玉,切磋琢磨”为景观着力点,以“蕴玉―――攻玉―――润玉―――静玉”为环境建设主线,根据“玉”文化脉络增加景观小品和置石题刻,形成绿色生态鲜明、文化内涵突出的校园环境。

2.凸显主体建筑风格

学校主体建筑及其立面造型,反映出不同时代的审美意趣、艺术追求和审美趋向。传统中式建筑讲究建筑形象的“立面美”,注重对建筑外观进行修饰打扮;具有飞檐、画栋、月门、漏窗等传统文化元素,体现出了中国传统的审美趋向。如,校园的图书馆、教学楼、实验楼和行政楼等,一般是位于开阔而显眼的空间,上附庑殿或歇山顶盖,下砌有石台阶相烘托。显得凝重而从容,表现出学术的崇高地位,同时也间接折射出知识的力量。这些隐性的信息,不知不觉地为学生所接受,内化为自身的思想观念并通过一定方式表现出来。由天津市对口援建的宁强县天津高级中学高大挺拔的橘红色主体建筑,下部灰墙圆窗、中间红白相间、上部四坡红顶,凸显津门建筑风格。一所学校的文化积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在建筑物上,不同时代所形成的不同风格的建筑特征,把一所学校的历史结合交融在一起,记录着学校的辉煌和前进的踪迹。对历史形成的建筑不易随便改变外表特征,确需改造或维修,应力求保持原有的风貌。

3.优化建筑空间布局

建筑的空间布局是建筑的灵魂,它更能体现一定的民族传统和民族风格。中国人讲究内外有别,校园建筑一般与外界以围墙隔开,体现出一种静态美。而里面众多的建筑却是相连贯通的,体现一种动态美。这种外静内动的审美感觉与中国人外表文静,内心复杂的行为方式是有一定关系的。黄陵县桥山中学(老校区)为桥小、职中搬走后遗留,加上桥中,顺桥山山势自然形成三组四合院院落,设计时充分利用高低错落这一现状,紧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诚・毅”主题,以“和、龙、孝”三组文化主题分别装点三个院落,形成桥山上、中、下三苑,并以黄龙景廊串联为一个整体,见缝插针安置特色景观小品,尽可能保留原有大树景观,重点做好垂直绿化,形成校园文化内涵突出、立体景观丰富的校园环境。

二、流线性原则

1.顺畅灰色道路系统

道路系统是学校环境的基本流线框架,首先,满足疏导学校交通、组织校内空间的功能。交通中以人为本,即人行优先,不能让车干扰教学环境,以保证教学的安宁为原则进行布置,从而达到通达性、安全性、方便性、一体性、多层次性的要求。其次,学校道路系统要分级明显,架构清楚,通而不畅,顺而不穿。最后,道路系统还有组景的作用。它是联系景观与师生的媒介,使之得以身临其境,实现其游园活动,从而接受校园景观文化的感染。中国古典园林所推崇的“曲径通幽”“峰回路转”“开门见山”“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等园景都可在校园道路系统中应用。所以,校园环境文化的建构不能脱离道路系统而孤立考虑,亮点要素需依赖道路流线的合理组织才能形成优美的校园景观结构。

2.构筑绿色廊道景观

校园道路绿化如同绿色的流线网络,将校园主体建筑用各类绿化用地联系起来。可根据道路的分级、地形、交通情况等进行绿化布置。变化有序的干道绿化是连接各楼的纽带,平面构图上这条“绿线”宜以冠大荫浓的行道树为主,依次沿路列植或群植,构成绿色长廊,将入口、中心绿地、楼间有机地串联起来。沿干道配植时令开花植物、色叶景观植物,随季节呈现出不同季相,随时间差异而序列变化成为一条绿色廊道,构成校园的空气走廊,形成系统有序的组合空间,达到多种景观的感受。蓝田县城关中学是绿色生态校园的典范。一是木香花架把教学楼与公寓楼连为一体;二是两排法桐行道树把实验楼与公寓楼联为一体;三是东西纵向干道以植物来命名:国槐大道、木香干道、松柏小道、竹林幽径。一主一副、一明一暗,相得益彰。

3.展现彩色文化景墙

校园室外壁画常常配合建筑物立面墙体进行组合,以划分空间和突出主体。校园壁画需和学校文化理念和环境主题风格相一致,以教育性壁画为主,辅以纪念性壁画、娱乐性壁画和师生临时作品。壁画的装饰和美化功能使之成为校园带状景观的一个重要方面。绘画型壁画以师生绘画手段为主,用手绘方式直接在壁面上完成。工艺型壁画主要是指壁画的最后效果必须通过工艺制作手段来体现的一种壁画。黄陵县桥山中学(老校区)在着力挖掘文化景观墙的特色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探索。桥山上苑文化景墙主要展现“炎黄结盟”文化主题元素;桥山中苑文化景墙主要展现“中国龙”文化主题元素;桥山下苑文化景墙主要展现“清明祭祖”文化主题元素。

三、主题性原则

1.彰显学校标志景观

设置校园独特标志,目的是为了便于师生识别与记忆。一是要求形象突出、识别性强;二是要求位置明显,能为众人所睹。标志如与理念文化或某种含义相结合以形成联想寓意,则更显其突出作用。作为校园景观塑造的重点和亮点,将校训、校歌、校徽等以各种形式,置于该区域的显眼位置,重点传递出校园文化的核心内涵。例如,黄陵县桥山小学主体状如船型办公楼,旬邑中学(石门书院)九级钟楼,均成为校园标志亮点。校园大门也是展现学校精神面貌、文化内涵的重点区域,它不仅起着交通枢纽和治安保卫的“门户”作用,也决定了人们对校园的第一印象。一个好的大门设计,对于突出校园的风格面貌、文化特色及对整个空间形象都有着重要意义,往往也成为校园的一个重要标志。例如,耀州区北街小学状如波浪的大门,和综合实验楼一起构筑“一帆风顺”的文化内涵寓意。使进入校园的人们能够立刻感受到校训、校徽的深远内涵、体验出校园文化的主题,对师生们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2.流连文化主题广场

校园文化主题广场的实用性表现为最大限度地满足师生休闲、娱乐、集会等各项活动,发挥着主导校园气氛的重要作用。文化广场场地的物质环境、空间形态、尺度、色彩等融入历史、文化的意义便综合构成一种场所精神,通过广场所传达的信息感受和追忆校园的历史和文化,取得认同感,增加凝聚力,因此,文化广场成为校园的象征和师生共同的精神寄托,广场设计具有特殊的意义。正宁县山河初级中学入口文化广场采用山河大地景观,通过花岗岩、透水砖、彩色混凝土或嵌草硬质景观铺装,形成抽象的祖国壮丽山河地雕文化景观,形成了乡土气息浓郁、文化内涵突出的校园环境。

3.点亮主题雕塑风采

主题雕塑对校园文化的作用最为明显,往往是最富有生气、最能激发热血青年感知的标志。立意深远的主题雕塑,在表达文化内涵上,可起到画龙点睛的妙用。雕塑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一种文化,雕塑的主题、立意和构思不仅能融入特定的校园文化,而且,雕塑对艺术的浓缩性使其在一定的地段范围内成为统领文化内涵的元素,在校园环境中形成视角焦点。另外,还要注重雕塑与其他自然因素相结合的设计,如,雕塑与水相结合或配以音乐效果,来活跃周围环境;雕塑与树木结合,来烘托绿色环境。例如,黄陵县店头中学的“和合”主题雕塑,与塑山挡土墙景观相得益彰。结合广场文化氛围、时代背景以及师生活动的内容趋向,做到主题雕塑与文化主题广场活动内容相统一,并形成众星捧月的气势景观。

四、生命性原则

1.搭配乔灌立面主景

植物是自然界给人类的财富,是学校环境的主角。绿色植物有减轻精神疲劳和视觉疲劳的作用,并能安定师生情绪。要根据植物的生态习性、形态特征、花色叶形等特点,疏密结合,巧妙配置。使其在不同的季节会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和形状,给校园整体环境带来不断变幻的自然画面。在乔灌配置中首先充分注意季相变化,合理搭配各种绿色,使深浅浓淡的绿色之间形成鲜明层次和对比。如,深绿的油松、冷杉、雪松、柏树等和浅绿的柳树、榆树等配置,让人感到舒适、和谐。

强化人文精神承载和科普教育意义。世界上有生命的东西才是最有感染力的,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屠・子罕》)。显然是把松、柏的耐寒特性,“比德”于君子的坚强性格。

每年都有即将毕业的学生或回校参观的校友,在校园里举办植树纪念活动,这也是参与性的体现。

将绿地植物挂上标牌名签,标上品种名称、形态特征、生态习性和分布状况等,同时也对全校师生进行了植物的科普教育。

2.丰富地面花草辅景

低矮的花草是校园绿化中不可缺少的补充,使校园绿化充满生机与活力。草花色彩艳丽,充满生机,每年还可以选择不同的草本丰富校内植物,如,美人蕉、孔雀草、大丽花、霍香蓟、金鱼草、百日草、千日红、银叶菊等。景观花卉可以选择中国传统文化中比较推崇的牡丹、荷花、、梅花等,都是历代诗人、画家的创作题材,或赞其性格坚强,或形容其情操高尚,或以其姿色秀丽,书写和绘出了千万首幅脍炙人口的名篇和画卷。校园内有了这些珍树名花,再配上解说标语或在校刊上加以宣传,就会吸引青年学生来欣赏,在美化环境的同时强调了空间的人文气息。

3.点缀游鱼飞虫鸣鸟

校园中的动物,一般除了要考虑饲养、管理上的卫生、方便与安全因素外,主要根据教学和园景内容来合理选用。一是配合自然、生物等课程的教学,可以饲养一些兔子、猫等小动物,二是在树上可以搭建鸟巢和食盒,吸引鸟类入园,三是种植花坛,招蜂引蝶。这些小动物的出现,不仅可以浓郁校园自然气息,而且可以为学生提供观察自然、培养爱心的平台。校园中自然聚集的昆虫与飞禽,能够自然而恰当地选择其栖息处,无须人工雕琢,便与环境极为谐调。如,候鸟、蝉类活跃于山阜林木之间;蟋蟀、蚱蜢、纺织娘、萤火虫栖息于山石缝里和墙根阶下,蜜蜂、蝴蝶、蜻蜓奔忙于花草丛中。这些观赏动物可以作为校园景观文化的结构要素,与山水、植物、建筑等和谐统一。

五、设施性原则

1.勾勒校园夜景轮廓

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为主的方式是学校生活的典型特征,就显得相对单调,景观使用规律也比较单一。学校亮化工程创造了一个明亮的校园环境,既满足师生夜间行走、学习交流、活动休闲以及安全保卫等功能需要。也是营造现代园林特色景观的重要手段,能充分和巧妙地利用园林照明系统来创造各种美丽景色和文化意境。照明设施重在保证校园夜间行车及行人的安全,同时在造型及色彩的设计上考虑与校园整体环境的协调。

2.赋予置石诉说功能

置石一般有特置、对置、散置、群置和山石器设等形式,通常要求布局严谨、手法洗练,以达到以简胜繁的效果。校园中常以较少的大石块精心布置,形成突出的特置石或山石组景,并通过书画题刻,有主题意境、有书画韵味,给人以思索与启迪,取得以简胜繁的效果。所以说校园石刻是学校环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体现出学校的核心理念和文化特色。无论是什么质地和形状的石头,都可以因“石”制宜赋予其文化和生命,都可以把它设计成一件作品。从教育的意义上看,从感悟的角度思考,设计每一块置石题刻的过程,都是教育工程的具体展现。

3.统一景观设施格调

篇6

关键词:景观设计;校园文化;人文精神

一、我国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的现状

如今,中国经济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在全球化环境中,丰富多彩的异国文化为世界各地人民所关注,计算机和数字化技术已经深入渗透到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当中。校园景观设计日益受到重视,但校园环境空间的趋同性会使校园文化景观显得毫无特色,一些学校的文化背景、历史事件被忽略或改造,这使得景观规划成为缺乏文化韵味的呆板摆设。学校景观是城市景观的重要内容,可是如今一些学校的景观设计陷入文化缺失的怪圈。伴随着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教学设施不能满足教学要求,很多大学对校园进行扩建。可是,一些学校校园的景观设计具有很大的相似性,由于没有充分挖掘本地文化、历史事件等而缺乏特色。传统文化的缺失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校园文化建设的重大问题。设计者应当在深入挖掘校园文化的基础上,运用现代设计理念和手法,借助丰富的景观设计语言和多种文化表达方式传递校园信息,塑造校园特色,创造具有鲜明地域特征和文化内涵的校园景观设计。

二、校园文化是学校精神文化的体现

校园文化是相对于社会文化来讲的,是根据这种文化的由来、存在的具体环境、主要的发展前景与意义来确定的一种社区性质的文化体系。从根本上来说,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是在学校这个环境中产生的,教师和学生在学校中开展日常活动,是校园文化的主要见证者。所以,换个角度来说,校园文化不仅仅包括校园景观文化,还包括人文文化。校园文化是经过长期积淀并筛选出来的重要文化内容,通过学校形象体现出来,并且在继承以往历史文化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不断地进行创造性发展,从而形成学校自身的与众不同之处。

三、校园之美源于校园景观规划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涵

对一个地区进行景观规划和设计是体现一个人思想、创造力的重要方式之一,人类的思想文明通过不断的历史积淀展现出来,充满了人文色彩和历史价值,具有独特的魅力。一个优秀的校园景观规划设计方案,不但具有很大的使用价值,同时具有强烈的历史文化气息,充满文化色彩,并散发出人文魅力,赋予景观环境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校园景观设计以人为主体,以建筑为载体,以水体和道路为脉络,以绿化为表征,以小品为装饰,这些都是景观设计的基本要素。在构成景观的要素中,人文精神决定了其文化核心。人文精神是经过长期的发展、锤炼而形成的文化成果,其不但包括人类对历史文化、科学环境等的总结,还包括对色彩的理解与创造。在校园景观设计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方面,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无疑是景观设计中的优秀典范。王澍在该校区的规划与设计中,成功地将中国传统的空间概念、人文精神融入当代建筑。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校门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大门,其是通过墙面的随意连接而产生的。在南方百姓的生活居所中,当地人常常使用珠子、砖、瓦等进行建造,通过灵巧的搭配使建筑产生灵动的感觉。象山校区建筑的一块块瓦片通过整齐的排列,再搭配重重叠叠的房檐,显得格外有特色。砖是我国建筑的主要材料,在校园建筑中不但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还具有很强的趣味性特征。在每一个组合的院落中,王澍的设计巧妙地借鉴了中国传统建筑中天井的理念,用石头打造出一种错落有致的感觉,建造出一种看似下沉的庭院。庭院中有苍松翠竹,地面是由古老的青石砖铺垫而成,缝隙中长满了绿色的苔藓,雨后十分光滑,情感上可以带给人一种温暖的慰藉。

四、结语

校园之美源于文化,而校园景观设计之美源于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将这些文化元素进行有机的提炼、融合,物化成可视的视觉语言、可感知的精神载体,必然会提升学校的整体文化内涵,增强学校的文化气息。只要设计者深入了解一个地区的文化和学校的发展历程,在这种动态的变化中把握设计美学的原理,充分展示景观设计的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校园景观设计就会越来越美。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认同感;归属感

我国民办高校自兴办以来,为社会培养出了一大批合格的建设者,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取得了很重要的成就。对于有着丰富历史积淀的高等院校,他们能够很快做出反应,因为“大凡历史稍长一点的学校,都有属于自己的‘永恒的风景’。构成这道‘风景’的,除了眼见为实、可以言之凿凿的校园建筑、图书设备、科研成果、名师高徒外,还有必须心领神会的历史传统与文化精神。”[1]这些历史传统和文化精神实际上也就是那些历史悠久大学所特有的文化,凭着这些丰文化积淀,他们对于社会上发生的不良现象能很快做出反应,把不良影响降到最低。然而,由于民办高校历史较短,在文化建设中存在先天畸形后天营养不良的现象,导致他们反应迟缓,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了其校园文化建设的效果,同时也影响了民办高校师生对于校园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形成和增强。 

一、高校校园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内涵和意义

     高校的校园文化是以高校全体师生特有的价值观,思考方式,人生目标等为主导,集高校形式多样的活动和工作为表现形式。[2]它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校园文化是指大学生活方式的总和;狭义的校园文化是指在大学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反映着人们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上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一种团体意识、精神氛围。[3]

一般情况下,高校师生对本校的校园文化应该有着强烈的认同感。从心理和思想上能够与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保持一致,在行为上能以主人翁的精神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为校园文化建设出谋划策,贡献自己的力量。这种强烈的认同感能够增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也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力量之源,有了它校园文化建设才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归属感是指个人自觉被别人或被团体认可与接纳时的一种感受。在高校当中,师生是学校生活正常开展的必不可少的因素,他们与学校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归属感会促使师生在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中,为校园文化建设出谋划策,积极解决出现的问题,使得校园文化建设呈现出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景象。

二、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认同感和归属感的现状与分析

大学精神是大学在办学过程中所形成的自己对大学理念的理解,以及为实现这个理念的一贯做法而形成的大学成员自愿遵循的共同规范。[4]这种精神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支柱和核心,由于这种精神的缺乏,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他们往往缺乏明显的特色,导致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很难找到着力点和落脚点, 也使得民办高校自上而下不能形成对本校校园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

第一,民办高校管理者的校园文化建设意识不强。

民办高校的性质决定了办学者在办学过程中不可能放弃对利润的追逐。他们往往更多的关注专业的设置和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因为这些都直接关系到学生将来的就业。而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方面,则不以为然或者是在不经意中将其忽略掉,这些思想表现在文化建设方面就是校园文化的建设意识不强。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效果。

第二,民办高校师生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淡薄。

主要表现为,在心理认同上,不愿主动接纳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一些方针和政策;在思想上不能与学校的主流思想有效结合, 不认同也不接纳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一些工作;这些不认同导致了他们对校园文化建设行为上的不认同, 使得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动力不足,这样校园文化建设也就只能流于形式了。

而民办高校师生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普遍缺乏归属感。主要是因为许多民办高校的管理者对师生缺乏足够的尊重和信任。导致很多老师认为无论他们如何努力,学校都会像企业对待职工那样对待自己,无法感受到主人翁的地位也无法体会到身为人民教师的荣誉感和自豪感,也就无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在民办高校的大学生也有着与老师类似的看法,他们很少会把自己与学校看做一个整体,认为与学校之间就是普通的消费者与服务者之间的关系,交纳学费只是为了学习知识,其他的事情都是学校的事情而跟自身无关。

三、加强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对策与思考

针对以上现象,要解决问题,增强民办高校师生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增强校园文化特色。办学者应从思想上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寻求特色,有针对性的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彰显本校特色,同时加大对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高校校园文化包括校园硬件文化如景观文化、建筑文化、标志文化等,也包括软件文化如思想观念、道德追求、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师生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感就包括对这些方面的认同和评价。使得校园文化建设原动力充足。由于有了思想和行为的高度认同,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师生也就能够形成对校园文化的归属感。

第二,规范校园管理,完善学校各项制度。学校领导定期到广大教师中间走访,关心他们的工作与生活,对他们在工作和生活遇到的问题及时解决,提高教师待遇;还可以就学校发展规划征集教师意见;同时让老师了解学校的现实状况及发展计划,在制度实施的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等。以上这些行为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师的主人翁地位。长此以往,他们就会对校园建设有很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就会积极主动地参加。

第三,对学生加强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引导和教育。在大学生入学以后就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使他们认识到学校办学的原则是培育人才而非为了利润;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了解学校的现实状况,如学费的安排与使用方向,人才培养计划等等。通过以上努力,学生就会感觉到自己是学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增强了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第四,开展一些切实可行的活动,如:加强日常教学管理。学校可以加大投入,对教师加大培训力度,鼓励科 研,开展教学互评活动,对不称职的教师及时调岗等,这样可以积极推动教学改革,同时也能提高教学效果。还可以开展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主要包括参观、访问等。同时发展校园网络,兴办学校网络论坛。可以尝试让部分学生担任校园网的管理员,特别是校园文化建设板块。定期举办校园活动,如校园歌手大赛、舞蹈大赛、戏曲大赛等,在丰富师生业余生活的同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以上这些活动,学生也可以亲身感受到大学生活的丰富多彩,在陶冶情操,也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民办高校学生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四、结束语

总之,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最终增强需要民办高校自上而下共同努力,它需要所有的参与者共同长期的努力和探索。仍需指出的是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任务从整体来看仍存在着诸多问题,依然任重而道远。今后仍需坚持不懈以提高各个民办高校的综合实力,从各个方面加强师生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为增强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为安徽省高校思政处思政研究会专项课题,课题名称:关于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研究)

参考文献:

[1]陈平原.中国大学十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186

[2]郑建敏浅谈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J],文化论坛,2011,02

篇8

关键词:高职校园文化;轨道交通行业文化;融合;实践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2016802

校园文化具有育人功能,优秀的校园文化是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因素,也是其增强自身活力,促进自身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轨道交通类高职院校担负着为我国轨道交通事业培养优秀的实用型技能人才的重任,需要融入行业文化以构建自身的校园文化,通过环境育人培养出适应我国轨道交通运输事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1轨道交通运输行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含义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人孕育一方文化。关于文化的定义,学者们众说纷纭,《当代百科知识大辞典》将文化解释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创造物的总称,它包括物质技术文化、社会制度文化和精神观念文化。文化一经形成,便具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轨道交通运输行业文化指轨道交通运输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经营理念、工作作风、管理制度、行为规范及其精神风貌的总称,既包括物质文化,也包括精神文化,但更多的是指精神文化。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铁路人创造了丰富的行业文化,概括起来主要有以“爱国爱路”、“兴路强国”为代表的爱岗敬业精神和热爱祖国的情怀;有以“人民铁路为人民”的乐于服务,甘于风险的职业精神;以“安全优质”、“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文化以及团结协作和创新文化。

高职校园文化指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所形成的为全院师生员工共同遵守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等的总称,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

我国许多数轨道交通类高职院校曾经都是铁路系统的一部分,与铁路运输企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其长期合作过程中打上了深深的铁路文化烙印。但任何文化都会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轨道交通运输行业文化随着环境的变化其内涵和外延亦在不断丰富中,高职院校要想培养适应轨道交通运输行业需求的人才就必须紧跟行业需要,将行业中的优秀文化元素融入校园文化,通过文化的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和约束功能实现对人才的更好培育。

2构建融轨道交通运输行业文化的高职校园文化实践路径

2.1顶层设计,统筹规划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不是一部分人或者几个部门就能解决的,需要通盘考虑,进行顶层设计,统筹规划。离开了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校园文化建设可能会出现各自为战、一盘散沙的局面,会出现各种文化相互冲突、师生员工无所适从的现象。为此可以成立专门的校园文化建设委员会、办公室或领导小组,统筹规划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内容、策略、机制及制度文件等,并相应建立包括教学系部、行管部门、学工系统、校团委、后勤等部门共同参与的组织机构,明确各级各部门的具体职责,使各部门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形成合力。学校一级首先要从办学定位、学校发展规划和办学理念方面将轨道交通行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中。

2.2打造具有轨道交通运输行业文化特色的硬件环境

硬件环境主要强调从物质文化的角度融入轨道交通运输行业文化,一是从校徽的角度进行融合,赋予校徽蕴含轨道交通运输元素与含义,例如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校徽元素中既可看作是一本书,又可看作是奔驰的火车头,校徽中的横线代表书页,也可以代表轨道线,完美诠释了校园文化与轨道交通运输文化的融合。二是从着装方面进行融合,包括校服、实训服、教职员工的工作服,这些服装可以参考轨道交通运输企业员工工作服,以增强职业感。可以在着装方面实行差异化策略,例如某高职学院高铁乘务专业的班服就参考高铁列车员的服装而定,区别于其他轨道交通运输专业班级的班服。三是从铁路相关实物方面进行融合,例如部分轨道交通类高职院校将轨道线路修进了校园,将机车、车辆等实物陈列在线路上,将供电相关设备引进校园,并架设供电线用以进行展示和现场教学。可以订制一些轨道交通相关的模型或雕塑,并建立专门的陈列馆,也可根据需要将模型和雕塑分散到轨道交通相关实训室。有条件的院校在新建实训楼、宿舍楼、运动场所等建筑物时可考虑设计成带轨道交通特色的外观。可建一些轨道交通相关的文化墙或艺术长廊。四是从路牌、标志牌、路名、张贴物等方面进行融合,将路牌、标志牌等设计成带轨道交通特色,将学校各种建筑物和道路用轨道交通相关名称进行命名,在建筑物内外张贴一些轨道交通运输企业的宣传语。

2.3从活动入手融轨道交通运输行业文化

高职院校活动丰富多彩,可以从活动宗旨、活动内容、节目形式、活动宣传等方面着手将轨道交通运输行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一是通过学校层面的迎新晚会、校运会、校庆等活动将轨道交通运输行业文化导入校园文化;二是各院系可以开展轨道交通运输相关的主题文化艺术节;三是校团委、工会、学生社团协会等部门组织活动时尽量将轨道交通运输行业文化融入其中;四是通过顶岗实习、校外实训、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和交流参观等活动将轨道交通运输行业文化融入高职校园文化之中。此外有些学校有班会活动,可以通过主题班会活动将轨道交通运输行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

2.4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载体,课程体系的质量对培养适应轨道交通运输行业需求人才具有关键作用。要构建融入轨道交通运输行业文化的高职校园文化需要构建多层次的课程体系。多层次指课程体系包括专业基础课和核心课,专业拓展课,公共选修课,思想政治等公共课以及各种形式的形势政策讲座、专题讲座等。除了专业基础课和核心课外,还要开设轨道交通运输相关的全校公选课以培养学生轨道交通运输行业文化精神特质,要通过请进现场专家举办与轨道交通运输相关的系列专题讲座,通过讲座的形式使学生对轨道交通运输行业文化有更深的领悟。要从各种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手段以及教学团队等方面入手优化课程体系,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注重融入轨道交通行业文化,使学生受到文化的熏陶。

2.5引入轨道交通运输企业管理制度

组织成员的行为需要通过制度的约束使之逐步成为一种自觉行为。高职院校在构建校园文化过程中可将典型轨道交通运输企业的管理制度融入自身管理制度中。目前许多铁路类院校都推行实行半军事化管理制度,严格学生的作息时间,这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和守时守纪律精神,值得借鉴。另外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在全校全面推行企业“6S”管理制度和ISO质量管理体系,注重培养师生员工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和质量意识具有很好的效果,这些制度值得其他高职院校借鉴。高职院校也可以结合自身特点有选择性地将轨道交通运输企业其他管理制度引入学校管理制度,通过对接制度文化来构建高职校园文化。

3构建融轨道交通运输行业文化的高职校园文化需注意的问题

3.1要注重调查研究

校园文化要融入轨道交通运输行业文化中的哪些元素,如何与轨道交通行业文化对接,到底要构建什么样的校园文化等问题需要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不能靠拍脑袋。调查研究可以采取多种途径进行,可以走出去到轨道交通运输企业进行现场走访调研,聘请轨道交通和企业文化相关专家进来开展研讨活动,对轨道交通专业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或鼓励教职员工积极申报各级校园文化建设专项课题进行专题研究。通过调查研究使校园文化建设更具科学性和针对性,从而保证校园文化建设的顺利实施。

3.2不能是口号文化和上墙文化

当前许多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提炼了校园文化的精髓,提出了新时期的办学理念和口号,明确了特质学生的培养模式,但有些流于形式不能落到实处。仅仅是在不同场合喊喊校园文化口号,或者将校园文化挂在墙上,这种“纸上谈兵”的校园文化无法实现文化育人的功能,不利于培养适应轨道交通运输行业需求的人才。

3.3注重精神文化的塑造

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但归根结底还是一种精神,因此在校园文化构建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铁色”职业精神。职业精神主要体现在价值观念、理想信念、职业追求和职业态度等要素方面,是精神风貌和行为规范的内在驱动力。构建融轨道交通运输行业文化的高职校园文化要通过硬件环境、活动、课程体系和管理制度来塑造学生良好的职业精神,如果这一目标不清晰或者不能朝着这一目标而努力,那么硬件环境建设、所开展的活动,课程体系和管理制度就会流于形式而失去其意义。

3.4要有所选取,不可全盘照搬

校园文化与轨道交通运输行业文化具有一定的相同点,同时也要认识到两者之间的差异。校园文化是主体,在融轨道交通运输行业文化的高职校园文化构建过程中要突出一个“融”字,即要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办学目标、办学特色和办学面向来引进消化和吸收轨道交通行业文化中的一些典型元素,将其融入高职校园文化中,而非将校园文化建设成轨道交通运输行业文化。将轨道交通运输行业文化全盘照搬不现实也不可取。

参考文献

[1]白敬科.论铁路行业文化与铁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融合对接[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2).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