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汽车维护保养实训总结8篇

时间:2023-03-14 15:04:4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汽车维护保养实训总结,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汽车维护保养实训总结

篇1

校企合拍促成基本诉求

作为“宝马售后英才教育项目”的第12家合作院校,云南交通技师学院经过五轮评估,历时一年,最终凭借师资的实力获得这个世界顶级汽车品牌的青睐,华晨宝马集团对通过严格考核进入培训名单的4名教师实施了半年全脱产的专业技能培训,给予每位教师的培训投资达50万元。

在云南交通技师学院的8大校企合作培训中心里,通过这些名牌企业认证的双师型教师达到30人,这些教师不但可以承担学院各品牌定向班学生的培养课程,也承担着企业在职员工的基础培训工作。自2008年起,仅东风雪铁龙中心就对外培训87期,培训总人数1863人 。

为企业输送合格的高技能人才,同时为企业培养高素质的员工是云南交通技师学院人才培养的基本诉求。自2007年起,学院每年都会按照企业的需求通过动手实操、课程设计、课程传递评比等方式,选拔出优秀的专业课教师推荐给企业,企业再对这些教师进行品牌特有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及品牌技术、专业实操技能、教学设计组织管理及实施能力等三个模块的考核,考核合格的教师被企业认定为全国的培训师,每年必须参加厂家对认证师的提高培训与考核,及时了解企业的产品、理念和新技术,考核通过后承担对企业员工的基础培训任务。

不下企业的教师不上讲台

自2006年实行公开招聘专业技术人员的制度以来,云南交通技师学院每年新招聘的专业课教师都要下企业,每年下企业锻炼少于两次的教师不允许承担专业课程教学。大学本科毕业的专业课新教师每年都要利用寒暑假时间到各大汽车品牌4S店、厂房车间进行顶岗实习,和企业员工一起进车间,同吃同住,进行实战锻炼。2012年学院外出培训教师39期,人数315人;截至2013年11月,外出培训专业课教师人数达到371人。

刚出大学校门的汽车专业老师会被分配到企业进行品牌车辆维护保养项目工艺、服务顾问、配件管理、汽车销售、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培训。在企业进行顶岗生产实习的同时,接受技术人员的专题培训,掌握常规维护保养作业内容及工艺流程,结合企业生产实际总结积累工作经验,同时真正深入了解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与企业各级人员建立快捷的技术、需求、市场信息渠道,为今后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学生的定向委托培养及学生实习安置打下坚实的市场基础。

依托院办产业“造”能手

2010年以来,学院实施了工厂和课堂交替授课的理实一体化培养模式,学生在学完一部分理论基础后,到院办产业安大修理厂进行三个月的生产实训,然后再回到课堂学习下一部分内容。借助院办产业安大汽车修理厂和职业培训鉴定中心的平台,学院实行了一体化教师带学生下企业生产实习的教学模式,安排实习教师在学院汽车修理厂进行维修、服务顾问、三包索赔、快处快赔等方面的培训。

云南交通技师学院一直秉承“进校就是进厂,实训就是上班”的办学理念,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原则,全力开拓就业渠道,以校企合作、委托培养、定向培养、订单式培训等方式提高毕业生就业率。近年来,企业投入学院的设备价值达1000多万元,一些国际知名汽车品牌纷纷在学院建立实训中心。为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技能水平,提升就业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篇2

关键词:汽车;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方案实施;职业教育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8—0090—03

一、前言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07年中国汽车销量879.15万辆,同比增长21.84%;2008年中国汽车市场汽车最终销量为938万辆,同比增长6.7% ;2009年我国汽车销量为1364.48万辆,同比增长46%,总销量首次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 ;2010年1~7月份,汽车累计销量824.14万辆,同比累计增长28.58%。

随着二、三线城市汽车保有量的迅速增加,衢州地区汽车售后服务专业人才缺口很大,从交通局稽征运管处维管科了解到衢州共有4S店30多家,浙西大道11区在建4S店13家,整个衢州市汽车类人才非常紧缺。通过几个企业的调查发现,目前国内的汽车4S店硬件条件都相当先进和齐备,但软件方面相对较弱。据调查,目前汽车4S店前台各工种在人力资源方面突出的矛盾是员工职业综合能力无法达到厂家规定的标准,制约了行业发展的速度与质量。就汽车销售业务领域而言,人员结构、人员素质方面都存在着一些问题。

在走访调研过程中各4S店人力资源主管都有同样的感觉,就是技术管理及经营管理人员中,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比例较低,具有专业技术职称证书者占53.35%,没有专业技术职称者高达46.65%。专业技术管理及经营管理人员结构不合理,其中具有专业技术职称证书者初级占46.7%,中级占40.2%,高级占13.1%;具有高级职称人员中,年龄在55岁以上的占23.3%。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我国传统的汽车维修专业教学模式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分开,采用先学完理论知识,后集中时间安排实践环节的教学模式。实践教学为理论教学服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内容脱节。汽修专业传统的教学培养模式普遍存在着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不够准确,课程设置不够科学,教学模式不够开放灵活,以致人才培养方案还不能体现高职教育的特征,人才培养质量还不能完全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由于受到体制与机制等因素的影响,造成教育严重滞后于行业发展的需求。同时由于我国的职业教育担负着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双重任务,又受到社会习俗的影响,重学历轻技能,因而在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往往顾此失彼,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水平、研究能力不如普通高校毕业的学生,实践操作技能不如高职毕业的学生,从而导致了五种遗憾,即企业遗憾、学生遗憾、学校遗憾、家长遗憾和政府遗憾。而职业教育比较成功的国家——德国,采用“双元制”。德国的“双元制”以学习领域为主要内容和以行动导向为主要手段,学习领域的划分和行动导向方法地位的确定,是德国职教体系中最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德国人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待职业教育对象的个体差异性,并以形象思维作为主要思维方式。学习领域的重要之处在于面对现实,从工作过程的每个环节和程序入手,划分了不同的行动领域,用行动导向法对学生进行“职业”培养,打破了传统的学科体系,并把重点放在行动上,而不是抽象的公式推导,繁琐的理论验证。

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必须与企业相结合。高等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具有较强的职业针对性,它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完成上岗的实践训练,毕业后既能胜任专业岗位的要求,具有较强的操作技能,又具有非常深厚的理论知识,有较强的适应性,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从职业能力的要求入手分析,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课程体系。

三、研究内容及实施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是以汽修企业生产过程为依据,充分发挥我校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现有的理论和实践教学资源,进行优化整合,重新构建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课理论与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同时,革新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作用,把学校课程学习与汽车维修企业生产实习有机结合,变原来集中顶岗实习为分阶段、分层次下厂实习,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使专业教学与企业需求有机结合。

1.运行不同里程汽车具体维护与保养项目的研究

汽车零部件随着汽车里程的增加,寿命逐渐缩短,故障率也逐渐提高。不同零部件,寿命长短不一,故障率也不同。同时,由于汽车加工工艺与装配工艺的不同,不同品牌不同车型的同一种零部件的故障率也不同。因此本教学团队根据不同汽车品牌、不同车型以及不同里程情况下,对具体的汽车保养与维修项目进行深入的研究。

2.针对同一车型不同维护与保养项目制定提炼教学任务

在汽车企业工作岗位上,汽车维护与保养具有具体的工作任务和项目,而如何将汽车企业具体工作任务提炼成适合当前高职教学过程中的教学任务成为本团队研究的重要内容。在提炼教学内容过程中,如何将具体教学任务的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以达到项目驱动、任务引领的工学结合之目的,成为本团队的重要研究内容。

3.汽车维护与保养的教学工作与地方汽车企业合作有机性研究

根据目前校内校外的教学资源,如何合理地组织汽车维护与保养有效教学是高职学生接受技能培养以及素质培养的重要课题。高职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学习过程是具有一定科学规律和方法的,因此,教学工作与校企合作是一套完整的系统性工程。本团队根据自身具有的教学条件和资源,对教学工作与地方汽车企业合作有机性进行研究。

具体目标是通过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过程的实施,面向“汽车后市场”,培养具有与本专业相适应的文化水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具备实践技能和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能从事汽车维修、检测、管理的高技能人才,应特别突出以下知识与技能并重理念:①熟悉汽车维修企业的生产过程,能熟练使用专用工具和专用设备,具有基本的生产操作能力和企业生产经验;②能够分析和解决实际生产中较复杂的技术问题,使学生成为汽车专职“医生”,而不是普通的汽车“护士”。

根据高职汽车运用工程学制及教学大纲,结合我校学生具体情况,我们把整个教学过程划分为两大阶段,每两个学期即为一个阶段。各阶段的教学内容、时间安排、教学目标如下。

第一阶段:提取教学任务及校内工学结合

理论:以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基础课与专业理论课为主线,以企业汽车保养与维护项目为依据,制定具有本校特色和市场导向的教学项目与任务,以适应变化多端的企业发展现状;同时根据汽车4S店1万里~3万里保养内容,提炼和整合教学工作任务与教学方法,并在课堂上实施与修订。

校内实训课:与专业课程相结合,根据汽车4S店阶段性维护保养项目及工作任务,将提炼的教学任务和内容与现有校内实训设备相结合,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项目驱动教学模式。以汽车电器保养与维护为例, 教学任务的提炼过程图图2具体的教学任务提取实例

通过该阶段的教学任务提炼及总结,精简课程教学中的教学内容和讲授方法,已达到熟悉中高档车辆不同里程的日常保养项目及工作任务,包括发动机、底盘、汽车电器与电子技术等技术层面的保养方法等目标。

第二阶段:教学任务社会实践及校外工学结合

将第一阶段提炼的教学任务与教学内容与相应的汽车技术理论相结合,制定出适合本校高职学生特色的教学大纲、教学进程以及教学计划,为该课题的实施与成果评估奠定一定的基础。

(1)工学交替——校企双环境学习

针对具体的保养内容与项目,与地区的企业多方位合作,利用学校理论系统性强、企业实践性强的各自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共建实训基地,共享各自有效资源;同时,实现学生的工学交替、校企合作的教学新模式。

工学交替教学模式

(2)项目驱动——校企合作新篇章

按照“项目驱动,任务引领”的培养新模式,结合合作企业群的自身特点和优势,制定出一套完整的教学过程,以实现高职学生“在做中学”、高职教师“在做中教”的教学培养模式。以汽车电器保养与维护为例,如图4所示。

(3)教学做合一——递进式培养方法

根据汽车维护与保养的具体教学任务和内容,图4项目驱动培养模式

制定出递进式教学方法和培养方案,从简单到复杂,从校内到校外,从汽车保养实训台到企业4S店现场保养的渐进性模式,以提高教学效果和校企合作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性。以汽车电器保养与维护为例,如图5所示。

图5递进式培养模式

四、结论

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学培养模式的经验总结与评估改进,经过两个阶段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理论研究、教学手段与教学实践的施行,全面地对整个教学模式进行经验总结和质量评估。团队组将请合作企业专家、高职教学专家、高职培养的学生以及兄弟院校的同行对相关的教学成果进行质量与教学效率评估,并对原有培养模式进行修订性改进和创新,为我省高职教育方法和培养模式开创出一条理论性较为完备,实施性有效的工学结合与校企合作的发展道路。通过具体方案的施行与实践,必将打造出一支高职教育理论深入、汽车技术过硬的地方性高校团队。

[参考文献]

[1]王爱国.基于阶段规划的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模式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0(18).

[2]朱金福.对构建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自主学习团队模式的尝试[J].职教论坛,2011(12).

[3]周明星,孟庆国.中外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模式的比较与借鉴[J].职业技术教育,2008(04).

篇3

关键词:汽车维护;项目教学法;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20X(2016)29-0051-02收稿日期:2016-08-23

一、汽车维护课程对中职汽修专业学生的重要性 汽车维护是汽车维修企业里技工、技师、工程师等不同岗位人群必备的维修技能,而且,现今汽车维修企业的80%~85%的业务量均是来自汽车维护。可见汽车维修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应掌握好汽车维护相关的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进企业就可以做到上手快,并能较快参与到企业的生产中,且较快融入企业,并被企业所接受,因此学好汽车维护课程有利于学生的就业以及自身的职业发展。

二、中职汽车维护课程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随着学校对培养学生汽车维护技能的重视,汽车维护教学改革也在不断深入,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弊端已被普遍认识。传统教学模式将汽车维护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开,甚至连授课教师都是分开的,且实训课时少。尽管教师在理论课堂上加强了动画演示、视频资料等直观教学手段,但学生对汽车各主要构成系统的认知、零件间的相互位置关系、传动关系、工作原理还是很难有清晰、完整的认知。进入汽车维护技能形成的实训教学阶段,虽较感兴趣,但缺乏专业理论知识的支撑和指导,学生往往限于模仿操作训练,没能真正掌握,形成系统汽车维护技能。这容易形成学习的恶性循环,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不到激发,技能学习的方法和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培养。

三、项目教学法在中职汽车维护教学中的应用 项目教学法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项目教学过程较好地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充分,学生的汽车维护技能和职业素养通过组织安排学习活动,分析处理遇到的问题得到了提升。

1明确任务

福建省晋江华侨职业中专学校经过企业调研,结合本校的实训条件进行分析、整合,制订出符合企业汽车维护岗位需求和中职汽修学生学习能力的典型工作项目,有:车辆外观检查、行驶系统检查与维护、照明指示系统和仪表的检查与维护、制动系统的检查与维护、发动机的检查与维护、传动系统的检查与维护、转向系统的检查与维护、电器设备的检查与维护、车身附属设备的检查与维护。我们将这9个典型工作任务定为9个汽车维护教学项目,先逐个完成,再进行整车维护,并明确了每个项目的具体工作任务、目标、内容。

2学生分组,制订计划

(1)学生分组。将学生按强弱搭配,每小组4~6人,并确定组长。

(2)教师安排任务,作必要的任务描述、讲解,并提示安全操作注意事项。

(3)教师引导学生制订具体的项目工作计划,参与讨论,接受学生咨询,为学生答疑。由组长组织成员讨论制订小组具体的项目工作计划,确定出工作步骤、程序及组内成员分工,并形成表单。教师在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完成计划制订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做到作业流程设计合理,合理安排每一个汽车顶起位置的操作步骤、内容。

(4)教师审核学生制订项目工作计划。

3项目实施

(1)做好准备工作。包括所需电气的检查、设备的检查、工量具、工单的准备等。

(2)检查操作安全注意事项。教师要确认学生的安全工作是否到位,如汽车顶起位置是否锁止可靠、车轮挡块是否安放到位、烟道是否插入到位等。

(3)教师巡查观察学生任务实施情况。在这环节中进行必要的指导、示范操作,加强对后进生的辅导。在项目实施中要强化操作规范,杜绝违规操作现象,逐步培养学生安全使用设备、合理设计作业流程、正确使用工量具等各方面能力。在汽车维护项目的实施中,既重视学生规范操作习惯的养成,又注重学生操作方法与技巧的强化训练,把每个作业项目做细、做实。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汽车维护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团队合作的能力。

(4)小组总结反思。让学生通过总结反思任务实施的流程设计、方法、操作等各环节,有利于积累经验,增加自信心,推动下一项目教学的顺利进行。

(5)5S管理检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4项目评价

为能较客观地检验项目教学法在汽车维护教学中应用的效果,我们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方式注重学习过程,突出对学生能力的考核。

评价考核成绩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汽车维护各项目任务考评成绩,占70%;二是期末考评成绩,占30%。其中,各项目考评即是过程考评,包括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文明安全实训表现进行学生素质评价、根据学生操作过程记录完成的工单情况进行工单考评、根据学生的任务计划、操作过程的规范性、效果等进行实操考评。期末考评则是理论测试,本着理论够用的原则考核学生对汽车维护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每个项目学习结束完成后,每个学生都有一个相应的项目考评成绩,能较客观反映出学生在该项目学习中的学习状态及技能掌握情况,容易被学生认可。

5应用效果

(1)应用项目教学法使汽车维护技能操作训练与专业理论相对应,紧密衔接,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同时,又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使大部分学生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对汽车各部分结构有完整认知。

(2)项目教学法突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比较积极地调动感知记忆、理解记忆、运动记忆等方法,技能形成较快,自信心随之增强,又加快了学生技能的掌握。

(3)回访2013级汽修专业毕业生和2014级汽修专业顶岗实习生的用人单位,得到的反馈表明项目教学法在汽车维护教学上的应用确实能有效提高学生对汽车维护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毕业生到企业从事汽车维护作业,能在短时间内顺利顶岗、上岗。

6应注意的问题

(1)汽车维护项目教学的实施,应具有较好的教育功能,即通过学习,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培养。

(2)应根据项目的内容、进程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引导和帮助学生完成项目任务。

(3)项目教学法对任课教师的要求更高,要求任课教师既有扎实的专业技术理论知识、熟练的实际操作技能,又有前沿教育理念、操作方法。学校要实行教师业务水平提高机制,多渠道地创造条件,有效提高任课教师的业务水平,才能切实提高汽车维护教学质量。

项目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教学质量,为学生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更自由宽松的空间,为更好适应企业岗位要求打下了良好基础。随着中职汽修专业教育改革的深入,相信我们一定会赋予项目教学法更多有益的内涵。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汽修专业;双主体;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评价模式;教学内容创新;实训基地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我院作为七台河当地的职业院校,紧密结合七台河市发展需要,遵循“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理念,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发展为核心,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汽车维修”省级示范校专业建设为契机,引入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对我院汽修专业建设进行了探索与研究。

一、双主体办学模式的引进

我院汽修专业被确定为省级示范专业建设后,我院与中德诺浩(北京)教育投资有限公司、德国F+U萨克森职教集团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该项目是引进德国双元制的课程体系和办学模式,经过多年本土化探索,成功开发出的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高技能汽车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和“中国式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

我院汽修专业隶属于校企利益共同体“中德诺浩汽车学院”。“双主体”是指学校与企业共为对专业实施管理的主体,中德诺浩汽车学院既是我院的二级学院,同时也纳入中德诺浩教育投资有限公司的管理,各项工作均由校企双方分工协作开展。“中德诺浩高技能汽车人才培养项目”是创新模式的校企合作,中、德合作三方对项目学生进行学籍注册,学生毕业时可考取德国认证的技能证书。

“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针对三年制学生的教学及学生管理工作分为两个阶段进行。学生前两年在校内外通过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主要进行职业岗位的技能训练与职业素质教育,完成职业资格考证,进行专业技术领域的知识与能力教育,第三年以准员工的身份到企业顶岗实习,在工作环境中完成任务,提高就业岗位的综合能力。可以说,学生在迈入中德诺浩汽车学院的时候,就已经半只脚踏入“高端汽车品牌4S店”的大门。

二、专业办学模式改革

我院依托中德诺浩(北京)教育投资有限公司与德国F+U萨克森职教集团、七台河市隆达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等汽车4S店等典型企业,校企合作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进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充分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作用,科学论证人才培养模式,共同设计制订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方案,建立企业主导人才培养规格、学校统筹落实的校企合作共育人才方案。校企共享教育资源,通过学校和企业不同的育人主体、育人环境,使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相对接。

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校、行、企”三方通力合作,通过“开发调研岗位分析制定课程标准编写教材初步评审调整优化专业建设委员会终审”路径,将学校课程与工作任务相结合,形成“基于岗位工作过程的项目化”的课程体系。即在对汽车行业和企业进行广泛深入的调研基础上,剖析当前汽车企业的岗位设置,研究企业岗位的归类,依据汽车服务人才的成长轨迹,分析总结适应各岗位的技能,让学生在项目化课程中全面提升就业竞争力,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四、教学模式改革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使学生围绕明确的学习目标,通过完成一系列的综合性学习任务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按照由易到难、少讲多练、边讲边练的原则,对传统实践性教学进行大幅度调整,积极与合作企业开展“冠名班”、“订单班”的合作。全面实施项目教学,将课堂搬进实训室和企业车间。

五、评价模式改革

着力构建“五化”的课程考核评价模式:

1考核内容科学化

考核内容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引入职业资格标准和行业技术标准,有利于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侧重考核学生学习能力、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2考核形式多样化

改革课程考核评价形式单一的弊端,根据专业特点和课程类型,集成多种考核评价方式的优点,采用创新的、有时效性的考核评价形式。

3考核主体多元化

改革课程考核评价的单一主体模式,将行业企业资源引入课程考核评价,在试题设计、考核标准制定、考核场所选定、考核成绩评定等各环节上,着力探索和实现考核主体多元化。

4考核对象差异化

教师在命题时对理论考核和实践操作考核,可有针对性地设计标准题和选作题。标准题是面向全体学生设计的,主要是考核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占60%;选作题(分为A、B、C三级)是为不同层次学生设计的,占40%。

5考核时间全程化

引入形成性评价理念,打破“一刀切”的期末考核时间模式,做到考核全程化。结合课程特点,合理地确定学习态度考核、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的比例。

六、教学内容创新

1课程体系改革思路

课程体系开发根据“任务导向”、课程体系的设置和以能力本位的指导思想,根据职业岗位和技术领域的任职要求,参照《汽车维修专项技能认证标准》和德国“汽车机电维护保养技师”等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要求,将实践教学与产学研紧密结合。同时部分实训环节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内容与技能等级证书考试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专业技能、敬业精神和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

2教材和精品课程建设

为进一步提升师资水平、展现示范校建设成效,学校将加大资源库建设,鼓励教师积极编写教材。在专业建设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依托汽车维修教学资源库,教师编写《汽车认识实训》、《汽车维护与保养》等教材,并努力打造创新型的精品课程。

七、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利用省示范校建设的契机,建立符合企业现场实际的工作环境,让学生有机会完成与工作任务相一致的学习任务。建设体现企业文化的校内实训基地,科学购置实训设备,把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成融教学、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模拟生产于一体的综合性实训基地。根据不同订单班的教学条件差异,专门组建与之配套的实训环境,以保证学生毕业后全部由合作企业接收,上岗就业,实现校企互利互惠,合作共赢。

参考文献

[1]王振龙.积极探索“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N].西安日报社,2013(19).

篇5

关键词:消防装备 部队 管理

当前,中国消防进一步与国际接轨,职能不断扩展;国内外灭火救援形势日益复杂,消防部队配备和使用现代化高科技装备的需求不断提高,其数量和种类也大大增加。这种形势下,作为重要的战斗力因素,消防装备在配置、管理和与人的有机结合等问题上急需进一步统筹规划、科学调配和协调发展,以加快我市消防装备建设步伐和实战应用水平的提高,不断适应消防部队实战需要和发展需要。

一、消防装备的分类

消防技术装备是指公安消防部队用于完成执勤训练、灭火救援、战勤保障等任务的消防车辆、消防船艇、消防飞行器、消防员个人防护装备、灭火救援器材、药剂及其它专用与附属设施、设备。

消防装备按使用功能主要分为消防员个人保护器具、抢险救援器具(破拆、登高、救生、火灾探测等)、灭火器具与设备(灭火器、吸水器具、射水器具、消防泵、消防车、消防艇、消防飞机、坦克、机器人等)、灭火剂(水、泡沫等)四类。

二、消防装备的使用现状

近年来消防部队购买了一大批先进高、精、尖的装备器材,这些先进的装备器材的性能、参数、使用保养以及基本的维修都已进行了系统的学习,这使得我们在灭火救援现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问题。

(一)消防装备互补性、通用性、配套性差

目前消防装备情况主要表现在:国内厂家多、品牌杂型号、不统一、批量采购难度大。基层中队器材的配置引进没有统一规划,往往出自多个厂家、多种标准,不能相互更换,售后维护保养出现断档、造成训练、使用、维护困难。

(二)部队对装备器材自检能力不足

有些器材各单位只能通过查阅说明书、进行外观观察、进行简单的性能测试。没有条件进行更深一步的性能检查,将直接导致不能使用、甚至不敢使用、没办法维护、有效效能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

(三)人员对新型装备器材的使用掌握普遍性差

人、装备以及人与装备的结合,是构成部队战斗力的基本要素。由于新的、价格昂贵的装备,有的中队不敢拿出来用于训练,怕用坏了不能向上级交代。使得各种新型高科技装备器材的使用与管理没有按要求落实到位,导致没有在灭火救援现场发挥出重要作用或过早的损坏退出服役。

(四)消防装备管理意识淡薄

虽然爱装管装已作为一项部队日常学习的主要内容,但从实际情况看,根本上没有落实到灭火救援和平时的训练中去。大到机车小到一副手套,我们必须爱护每一件器材,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它的效能和作用。爱装管装的目的在于防止车辆装备和器材因过早的磨损造成损坏,从而影响灭火战斗力。

(五)消防装备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

消防装备的使用管理,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目前消防装备人才培养机制与消防装备的使用管理不相适应。

1直接使用消防装备的战士素质偏低。现在,士兵学驾驶的时间在缩短,很多驾驶员,不懂得维修简单的车辆故障,对车辆的基本维护要求掌握不透彻。消防车驾驶员通过学驾驶,取得驾驶证,掌握的是通用汽车的驾驶技术,至于车上的消防专用设施,如水泵及其供水管路系统的结构、原理,得不到全面的学习。

2基层中队乃至大队、支队,从事战训工作的技术干部少, 能够真正掌握消防装备的干部少。大部分年轻干部在入警培训中没有深入对装备进行学习和实践操作,在日常工作中履职指标多,偏重书面工作,实际装备工作倚重装备技师,对消防装备的理解、掌握不深,遇到技术问题,很难解决。对消防装备的配置、利用,拿不出科学、合理的建议、措施。

三、加强装备管理的几点建议

消防装备现状和不足与消防部队担负的灭火抢险任务极不相称,已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进一步加强消防装备管理规范化建设,提高装备使用效能,从根本上强化装备管理建设显得尤为迫切。

(一)把好源头关,确保装备质量

近几年,随着相关部门对我国消防事业重视度的不断提升,国家对于公安消防装备建设资金的投入不断加大,这在推动我国消防部队器材装备建设快速发展、提升我国消防部队作战能力的同时,也造成消防部队器材装备采购过于集中,进而导致资源浪费的现象普遍存在。所以,我国消防部队要提升自身器材装备的管理水平,就必须依照装备的性能与作用,对现有的装备结构进行进一步的调整与优化。

1加强装备采购的针对性。首先,听取基层官兵的意见,记录基层官兵最需要和最缺失的器材装备。在采购的同时,把基层部队的想法反馈给生产厂家,让他们知道我们部队现在最需要什么样的器材装备,以便他们好设计生产。其次,按照采购计划,组织人员针对所需装备进行现场性能测试,通过对比多家厂家,合理选择生产厂家和供应商,充分考虑购置装备的质量、效能和实用性,做到好中挑好、精益求精,提高经费使用的效益,避免片面追求价廉和量多。

2加强装备采购的监管。首先,消防部队器材装备采购需要成立相应的监管小组,监管小组应当同时具备行政和技术监督的能力。另外,监管小组还应当充分发挥技术监督的功能,通过抽样检测的方式,对不同投标商所提供的消防器材装备的装备质量和使用性能等进行全面的检查,抽样检测确定器材装备的质量与性能合格之后,方可允许投标商参与到实际的竞标环节,避免假冒伪劣器材与装备流入到消防部队内部,确保采购装备的安全性与可靠性,从源头上为消防部队器材装备的采购把好质量关,以便于为我国消防部队器材装备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建立健全装备管理体系

消防部队只有不断提高装备管理体系建设,使器材装备的保障水平有所提升,进而使器材装备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应有的效能,才能有效推动部队消防装备不断向着专业化、功能化及集成化方向发展。

1、建立完善的装备管理制度。切实加强装备的日常管理和维护保养。各级灭火救援作战单位,应根据各类灭火救援装备的特点,制定完善的装备管理和维护保养制度。建立健全装备管理机制,制订下发装备管理规定及个人防护装备安全管理规定等装备管理制度,编发消防部队个人防护装备实用手册,严格实行了装备安全性能日检查、周普查、月点验制度,强化了对装备的动态管理。

2善于应用先进的管理手段。合理利用武警消防部队装备管理系统对本单位的装备进行实力统计、装备动态管理。建立器材装备数字化管理体系,分级实施。机关业务部门应尽快建立起器材装备基本情况与配置情况的计算机数据库,应用系统把装备的购入时间、价格、厂家、型号、性能参数、售后服务等内容进行备案,并按使用年限、寿命、保养返修期限、更换组件等不同情况制作电子标签,从宏观上掌握基本情况,进行一体化管理。还可以利用其中的车辆器材维修功能对有故障的装备器材进行统计分析,总结规律,查找原因。在各单位器材基本数据的基础上,详细记录各种器材使用、损耗、维修、标定和更新、更换等具体情况,以便基层单位及管理人员可以通过简洁明了的计算机操作实现装备管理的数字化和动态化。

3加强器材装备检查维护。规范各种随车器材装备的固定位置和方法。对于库存的装备器材,严格按照各种器材装备的存放要求进行摆放,做到了器材装备的摆放规范、美观、方便取用。定期对器材装备进行检查维护,对所有消防车辆和器材装备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重点对个人防护器材、特种防护器材,进口器材重点部位展开维护保养,对存在的隐患和发现的问题,及时落实整改,确保器材装备的完整好用。要成立检查小组加强对执勤车辆的定期巡回检查,强化维护保障。

4加强装备技师的培养。各执勤中队消防装备技师要选择那些工作责任心强、装备业务精的同志担任。要明确管理人员的职责权限,严格按照有关规定的要求,认真做好管理和维护保养工作。无论是装备技师还是中队干部,要进一步加强对装备管理和维护保养人员的业务培训,努力创造条件,最大限度把那些懂管理、会维护、会保养灭火救援装备的士官骨干保留下来, 在器材上实现以预防性维修为主,修复性维修为补充,平时维修与战时维修相结合,确保灭火救援装备始终保持良好的作战状态。

(三)提高装备人员素质,锻造装备专业人才队伍

现代消防装备的发展,对操作使用的人员,对消防装备的管理人员,在科技文化素质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客观上要求吸收不同院校、不同专业的人才到基层中队工作,改善基层中队干部整体的知识结构。在战训岗位上,要重视专业技术干部的培养,提高战训岗位上专业干部所占的比例,以适应消防装备不断向高技术化方向发展的趋势。基层中队好比生产车间,需要有一批专业技能过硬的技工型人才,才能保证现有装备的正常运行。这就要求我们注重士兵,尤其是士官的培养,使他们懂装备、会使用、会维修、会管理,使现有的装备发挥最佳效能。

1确保装备人才队伍稳定。坚持装备技师定岗专用,不得一人多职,不得随意调离岗位。健全装备人才考核机制,对于装备技师和装备管理人员,应根据实际工作情况的好坏,作为能否优先留队的依据,实际工作出色,个人能力突出的装备技师和装备管理人员应当优先留队。

2加强兼职装备质检员队伍建设。一是开展复训,组织装备质检员对消防车辆、破拆器材、个人防护装备等装备进行深入研究,加深对装备结构和工作原理的熟悉。二是开展实训,利用现有条件组织装备质检员与消防车辆生产厂家加强交流开展实训,通过参观生产企业,进一步了解消防枪、消防炮、消防泵等消防车辆上装部分生产和出厂检验流程,加深对装备技术性能、维修保养方法的理解。

总之,器材装备是有效扑救火灾和抢险救援的重要保障,是消防员的第二生命,在扑灭火灾和执行抢险任务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管理好、使用好装备,抓好人与装备有机结合,才能充分发挥人与装备的最大效能,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使消防装备更好地为部队服务,为有效扑救火灾和抢险救援服务。

参考文献

[1]公安部消防局出新规加强灭火救援装备管理[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11(04).

篇6

关键词:冠名班 培养方案 岗位标准 工作任务

笔者所在学院汽车检测专业冠名班创办于2008年,目前已与山东金万通公司、鸿发集团、润华集团等企业设立冠名班。随着学院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入,合作方式多元化,合作过程融合化,合作效果获双赢,冠名班的培养质量得到不断提高,也积累了不少经验。

一、冠名班的组织实施

根据企业需求,在新学年招生前,将冠名企业需要培养的人才列入招生计划,组织专门的定向招生,或从在校生中未冠名的学生中选择。冠名班培养方案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制定,将企业的专业技能、企业文化、生产经营理念纳入教学计划。教学由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完成,学生按照计划定期到企业进行顶岗学习。学生毕业后全部由冠名企业安置就业。

由校方及企方人员组成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工作小组。主要负责冠名班管理工作,如培养方案的构建与实施、课程的具体安排、师资的调配、企业顶岗学习的安排等。

培养方案的构建过程如下。一是共同确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标准,包括培养岗位、工作任务、岗位素质标准、岗位技能标准、评价方式。二是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如校企双方培养时间、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方式。三是根据岗位标准确定开设课程以及由哪方承担。四是制订教学进度计划,确定学时、学分、上课地点及师资。

二、“润华班”培养方案的构建与实施

1.构建培养目标

掌握现代汽车结构原理的基础理论和最新技术,能使用先进的智能化仪器进行故障诊断和性能检测,具备熟练的汽车检测操作技能,具有一定的汽车保险理赔知识,具有较熟练的汽车美容装饰和汽车二级维护技能。

2.确定培养岗位

职业领域:汽车维修及检测、汽车定损、汽车营销、汽车美容与装饰,汽车维护和快修。

主要就业岗位为:汽车的检测、维修、汽车美容装饰、技术管理等。

主要拓展岗位为:汽车营销、配件管理、定损理赔、二手车评估等。

3.主要工作任务

确定四项主要工作任务:汽车美容与快修、发动机检修、汽车电器与电路检修、底盘检修,具体工作任务67个。

4.企业开设主要课程

企业主要开设四个学习领域:润华文化,主要包括润华企业文化、企业理念、润华服务连锁发展现状及远景、润华商务礼仪四个教学模块;润华技能培训,包括汽车美容、招牌服务、轮胎服务、客户接待、设备使用等五项教学内容;润华工学结合,对前期学习内容进行实践,边工作边学习;润华轮岗,主要实践内容是汽车美容实训、汽车维护保养、汽车快修、汽车轮胎服务、汽车理赔、汽车快速补漆。

5.教学方案设计

冠名班教学方案除增加企业必需的课程外,主要考虑学生的职业发展,重点考虑汽车检测与维修通用能力的培养。学习领域由基础教学领域、专业核心教学领域、拓展学习领域三部分组成。专业核心领域主要有:机械零件与装置的认识与功能分析、车辆的维护与保养、发动机机械系统的检测与维护等等。拓展学习领域增加了汽车营销、汽车维修企业管理、汽车保险与理赔。基础教学领域主要考虑企业文化及学生综合素养的形成。

6.培养模式及教学模式

采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培养的模式,将工学交替融入到教学安排中,定期到企业进行实践学习。推行一体化教学模式。课程体系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使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新出版的一体化课程课改教材,将企业工作任务及工作标准纳入到教学内容中。

7.学生管理

冠名班的学生管理工作采用企业化管理模式。在班级中按照企业的模式设岗、定人、定责、定“薪”,通过不同的企业角色定位,让学生感受到企业的管理氛围。学生每天必须穿工作服,轮流按照部门负责教室卫生、板报、活动等,部门经理对学生的出勤、工作态度、业绩进行考核,每周召开例会总结工作,布置安排下周工作。

8.考核评价

“润华班”的学生考核采用综合学分制评定办法,考核注重过程考核。理论知识考核平时作业、综合报告占40%,考试成绩占60%;综合实践考核平时学习课题成绩占40%,考试成绩占60%。企业考核标准依据《润华维修投资培训手册》规定。毕业需完成本专业规定学分,同时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方可准予毕业。达到企业考核标准并获得毕业的学生方可进润华企业。

9.学生奖励

篇7

实训基地是培养高素质制冷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基础条件,是学生体验企业环境、熟悉企业设备、熟练职业技能的学习场所,实现学习内容与岗位技能需求的无缝对接的保障。制冷专业在总结多年实训基地建设的经验的基础上,创建了工厂化实训基地。

1.创建工厂化实训基地的基本思路

1.1 创设环境,体现企业的实际生产过程。从校企共研共建入手,研制适合教学需要并体现企业实际的实训设备。从各种实训设备的整体布局出发,创设一个与企业环境相近的实训环境,强化实训基地文化建设,营造企业文化氛围。

1.2 开发资源,提升实训基地信息化水平。从开发实训教学资源入手,利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3D仿真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移动APP技术,不断提升实训基地的信息化水平。

1.3 探索模式,建设高效的实训基地。从改革实训环境、实训设备、实训流程、实训管理、实训考核入手,探索学生掌握制冷维修技术、提升职业技能、养成职业素质、增强职业意识的高效途径。从实训基地建设入手,实现实训教学由抽象到具体、由静态到动态、由平面到立体的快速转变。

2.工厂化实训基地的研建过程

依据制冷专业人才培养需求、岗位技能需求的研究经验,依托具有丰富企业经验的双师队伍,创新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的工厂化实训基地建设模式。

2.1 对接岗位技能需求,研建工厂化实训基地设备

2.1.1 研建工厂化实训设备。结合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制冷专业的实训设备以种类齐全、技术先进、实用易学为原则,校企共同研建了既不拷贝企业又不背离企业、满足学校实训教学需要的实训设备,建设了以电冰箱、空调器、冷库、中央空调、汽车空调等典型设备为载体的工厂化实训基地,开发了与之配套的实训教学资源,并在应用中不断改进完善。

2.1.2 挖掘设备实训功能。校企共同根据制冷空调设备运转、制冷空调设备安装维修两大岗位群的工作内容和要求,归纳和提炼岗位职业技能,实现实训内容对接工作内容、实训过程对接工艺流程、实训标准对接技术标准、实训管理对接企业质量管理、实训考核对接员工技术考核。

在突出实训基地特征时,注重实训要求与企业生产要求保持相近性,制定出与企业生产相近的实训教学标准,将岗位能力要求对接到实训教学中,做到学生与学徒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基地与车间合一。

2.2 创设工厂化实训教学环境,促进校企文化融合

2.2.1 突出企业文化,强化操作规程。在实训基地,采用标语、图板、横幅、宣传栏、电子屏幕等形式宣传企业文化和管理制度。让学生在基地熟悉企业的管理规范和操作规程,树立安全意识,感受企业文化氛围,领悟企业文化内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2.2 突出工厂化布局,强化功能分区。根据制冷工、制冷设备维修工、中央空调操作员、空调器安装工、汽车空调维修工五大就业岗位技能的要求,在基地整体布局中,根据维修工作过程的,分别创设电冰箱、空调器、冷库、中央空调、汽车空调五类实训环境。依据理实一体化教学要求,各实训室按功能划分为教学区、实操区、资料区、成果展示区等区域,特别是要利用音视频资源、信息化技术,开发适合实训课程的课件。

2.3 立足技能培养,探索实训基地建设运行模式。学生通过参与电冰箱组装与维修、空调器安装与维修、冷库安装与维修、中央空调运行与管理、汽车空调维修五大类典型职业活动,学习、体验、建构、获取岗位职业技能,快速成长为技术技能型人才。

2.3.1 形成"共研、共建、共管、共用"的实训基地建设新机制。

组织具有多年企业工作经验的"双师型"专职教师、兼职教师和企业专家,形成实训基地建设团队,共研实训基地,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与人才培养模式相匹配的实训基地建设方案;共建实训基地,依据学生岗位能力要求和核心课程教学要求,研发实训设备、创设实训环境、开发实训项目;共管实训基地,遵循既符合教学管理,又符合企业管理的原则,不断完善基地运行机制,保证实训基地管理科学规范;共用实训基地,在满足学生技能培训的同时,满足企业员工和社会人员的技能培训。

2.3.2 对接企业环境,建设工厂化实训基地。工厂化实训基地,具有真实的工厂环境和可供操作训练的实训设备,配备电冰箱、空调器、冷库、中央空调、汽车空调等真实设备,按照工厂的工作运行、工作过程、工作标准、工作要求,组织实施教学活动。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教学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管理与运行管理对接、课程考核与员工考核对接。解决了以往学训不能同时兼顾的难题,边学边训、学训一体,提高了学生技能训练的时效性。

2.3.3 依据岗位要求,开发实训设备教学功能。以制冷和空调设备运转、安装维修两大类岗位群的工作内容和要求为依据,归纳和提炼岗位职业能力,将真实工作项目或任务转化成教学项目或教学任务,将单一技能和综合技能的训练融入了实训项目中,体现为直观认知、拆卸、安装、修理、维护保养等实训操作。实现了实训教学由抽象到具体、由静态到动态、由平面到立体的转变,提升职业技能、提高职业素质、增强职业意识。

3.学岗对接工厂化实训基地成绩及效果

3.1 引领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基地成为了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的考察基地、北京市制冷专业教师的师资培训基地、北京市中等职业学校"制冷和空调设备组装与调试"技能大赛的赛前培训基地和竞赛的赛场、北京市首批特种作业实操示范考点。组织了多次北京市师资培训、特种作业制冷培训,连续三年承办了北京市职业院校制冷设备组装与维修、户式中央空调安装与维修技能大赛。作为北京市特种作业实操示范考点,仅2014年就为北京市氨制冷作业人员岗位培训700多人。基地为北京市教师培训、企业员工培训、特种作业培训、转岗和下岗职工的培训做出了贡献。

篇8

关键词:汽车底盘;课程改革;理实一体化教学;项目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为了进一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深化教学研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笔者积极开展课程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加快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工程的建设步伐。“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课程建设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理念,紧扣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改革方向,体现了职业性、实践性与开放性的要求。

“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技能平台中的核心课程之一,其功能是培养生产一线从事汽车底盘各系统、总成及部件的检测维修、检测设备的使用、汽车底盘维护保养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传统的“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教学模式造成理论和实践的相互隔离,课堂气氛沉闷,制约着学生应用能力与岗位实习能力的培养。课程改革志在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及岗位实践能力,打破传统,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体,以项目课程为主线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通过理实一体化项目式教学活动,使学生更容易掌握汽车底盘的理论基本知识,系统掌握汽车底盘各系统总成的名称、基本结构、功能与基本工作原理;结合实训项目进行训练,学会汽车底盘维护、总成拆卸、零件分解、检修、组装与调试,熟练掌握各系统、总成及部件的常见故障、检测与维修等操作技能。

1.实训基地建设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校内实训基地直接用于课堂教学,2011年我们建设了底盘理实一体化教室,为理实一体化项目教学改革奠定了物质基础。我们将多媒体教学设备、课桌与轿车底盘、微型客车底盘、离合器、手动变速器、自动变速器、万向传动装置、驱动桥、转向器、组合维修工具等结合为一体,在这个有机统一的教室中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校外实训基地主要用于生产性实习,进行工学交替。由于校内实训基地只能提供有限的车型和模拟故障,因此必须建立长期、稳固、有效的校外实训基地,保证学生所学即为社会所需。2012年我们与浙江众泰汽车集团签定了合作协议,三年来每届汽车专业的2个工学班都在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汽车底盘生产顶岗实习。

2.“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作为理实一体化教学的突破口,新进教师必须先在校内汽车实训基地顶岗实习一年,期满经技能考核合格后方能走上讲台。目前汽车维修专业7名教师中4人获得汽车维修技师证书,3人获得汽车维修高级工证书,5名教师成为扬州市职业技能鉴定所汽车维修高级或中级考评员。

3.教学的基本方法多样化建设

在理实一体化教学进程中,以项目为主线,向学生明示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及训练。课程共分为“四个项目”“十七个任务”来完成。 例如,“四个项目”是:①汽车传动系的拆装与维修;②汽车行驶系的拆装与维修;③汽车转向系的拆装与维修;④汽车制动系的拆装与维修。

对于不同教学内容,我们在教学方法上,灵活运用讲授法、演示法和练习法等基本方法。

(1)讲授法。在课堂上将项目展开后,一边是教学PPT的展示,一边就是所讲内容的实物,通过讲解相关内容及实物演示操作,总结并引出相关概念、原理。根据职业能力的需要,有重点、有系统地传授知识,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系统知识的构建。

(2)演示法。在理实一体化教学进程中,教师通过示范性操作,使学生获得具体、清晰、生动、形象的感性知识,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掌握正确的操作技能。

(3)案例分析法。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内容的需要,在教学中采用汽车底盘维修中实际的典型故障案例进行分析。通过学生独立思考、集体协作,组织学生进行系统的学习和研究,从而提高学生的识别能力、分析能力,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进一步结合。

(4)练习法。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该项目的操作练习,通过操作练习对理论知识进行验证。练习时强调操作规程、操作安全,教师认真巡回指导,加强监督。对每名学生的操作次数、操作速度和操作质量都做记录,以提高学生的练习效果。

(5)分层递进的教学法。在变速器教学中,先学习桑塔纳2000型轿车二轴四挡手动变速器,再学习东风EQ1092型三轴五挡汽车变速器,最后学习难度较高的自动变速器。三个层次之间采用层层过关形式,即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只有完成第一层次的学习,才能进入下一层次学习,否则只能停留在原地。

4.理实一体化项目教学内容和时间的安排

在理实一体化项目教学内容上,理与实交替进行,相互贯通。底盘理论基础知识与底盘系统总成实物认知,相互对应与结合,一边讲解理论基础知识,一边展示底盘系统总成和零件实物。学生学习时直接面对底盘系统总成和零件实物,不再需要想象,也不再枯燥无味,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底盘系统总成实物教学方法促进了学生对理论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消化吸收。理论知识与根据汽车维修企业底盘总成检测维修所需的实践技能训练相互融合,所学理论可直接用来指导实践。

在理实一体化教学中理实学习是一体的,在一个教学任务(如2个课时)中,其中理论基础教学占40%,教师示范占15%, 学生实际操作占40%,总结、评价占5%左右。为了强化技能,我们还设计了一整周的底盘总成件的拆装,通过一周的实训进一步消化和巩固相关理论知识。在项目引导下,将汽车底盘的专业理论教学融入实习、实训教学之中,整周实训由理实两位老师搭档共同指导,学生在完成实训的同时还需要完成对应的理论知识的相关作业,使理论、实践融于一体。

5.“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信息化教学的建设

为了进一步丰富课程理实一体化项目教学内容,“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课程教学正向教学过程信息化迈进。本课程的课程标准、授课计划、课程教案、课件PPT、教学视频、案例与习题、学习指南、实训项目与实训指导、试题库、教学参考资料全部上传到“世界大学城”教育云平台,并借助“世界大学城”教育云平台,将该平台空间中其他学校的优秀教学资源引入到我们的教学中,以提升我们的“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课程教学水平。

总之,在“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课程理实一体化项目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不断地勤于思考,从中发现问题;要不断地总结,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加以改进。只有这样,才能丰富理实一体化项目式教学的内涵,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提高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和强化技能,使之适应企业生产的要求,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使学生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工作需要,成为国家合格的蓝领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宝生.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14.

推荐期刊